CN100432793C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32793C
CN100432793C CNB2006100809238A CN200610080923A CN100432793C CN 100432793 C CN100432793 C CN 100432793C CN B2006100809238 A CNB2006100809238 A CN B2006100809238A CN 200610080923 A CN200610080923 A CN 200610080923A CN 100432793 C CN100432793 C CN 100432793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layer
display device
light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61008092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866104A (zh
Inventor
小间德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rp filed Critical Sanyo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8661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661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3279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32793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具备作为前灯的照明部的液晶显示装置(LCD)中可达到高对比化。本发明的照明部是通过在透明基板及透明基板之间包夹有机电激发光组件层而形成。覆盖有机电激发光组件层的阴极层而形成遮光层。照明部配置于反射型LCD的上方。反射型LCD具备:偏光板;光散射层;相向基板;共通电极;液晶层;和TFT基板。在此,若分别将阳极层、透明基板、树脂层、偏光板、光散射层、相向基板、共通电极的7层的折射率设为n(1)、n(2)、n(3)、n(4)、n(5)、n(6)、n(7),则设定1.33>n(k)/n(k+1)>0.75(k=1至6)的关系。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照明部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以下称为LCD)具有薄型且低消耗电力的特征,目前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的监视器、移动电话等的便携式信息机器的监视器。LCD有透射型LCD、反射型LCD及半透射型LCD。透射型LCD采用透明电极作为用以将电压施加于液晶的像素电极,通过在LCD的后方配置背光装置并控制此背光装置的透射光量,即使周围较灰暗也可进行明亮显示。然而,在如白天的室外般的外光较强的环境中,仍存在无法确保充分的对比的特性。
反射型LCD采用太阳光及室内灯等外光作为光源,并通过形成在观察面侧的基板的由反射层所构成的反射像素电极,将入射在LCD的上述这些外光加以反射。之后对每个像素,将入射于液晶且由反射像素电极所反射的光线的从LCD面板所射出的光量加以控制,由此来进行显示。由于此反射型LCD采用外光作为光源,因此具有在不具有外光的环境下无法进行显示的问题。
半透射型LCD同时具有透射功能及反射功能两者,因此可对应于周围较明亮的环境以及较灰暗的环境。然而,在此半透射型LCD中,由于是在1个像素内具有透射区域及反射区域,因此存在每1像素的显示效率较差的问题。
因此,想出在反射型LCD设置前灯,由此即使在较灰暗的环境下也可进行显示的方式。图14是显示设置有前灯的反射型LCD的视图。与反射型LCD100的显示面相向而设置有透明压克力板110。在此透明压克力板110的与反射型LCD100相向的面的相反侧的面,形成有多个倒三角形的沟111。此外,在透明压克力板110的侧面设置有光源112。从光源112导入至透明压克力板110的光线,在沟111的倾斜面被折射至反射型LCD100的方向,而入射于反射型LCD100的显示面。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32558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25537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从光源112导入至透明压克力板110中的光线,在设在透明压克力板110的沟111的倾斜面被折射至反射型LCD100的方向的同时,并且多少会反射至与该LCD方向为相反方向的观看者113所处的方向,因此该光线会从透明压克力板110泄漏出而射入观看者的眼睛,因而导致LCD的对比降低的问题。
(解决问题采用的手段)
本发明为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为具备配置于液晶显示部上的照明部;上述照明部具备形成于第1基板上的发光薄体;上述液晶显示部具备,第2基板,具有多个像素,而将上述发光薄体所放射的光线予以接收的反射像素电极,形成在各个像素中;第3基板,被相向配置在上述第2基板上,且在其表面形成有共通电极;及液晶层,被封入于上述第2基板与上述第3基板之间;若设插入于上述发光薄体及上述液晶层之间且互为邻接的2层的折射率各为n1、n2,则满足1.33>n1/n2>0.75的关系。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在明亮的环境下以及灰暗的环境下,均可实现对比高的LCD显示。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
图2是显示从照明部侧观看设置有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反射型LCD的平面图。
图3是显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照明部的放大部分剖面图。
图4是显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
图5是用于说明在邻接的2个层的界面的反射的剖面图。
图6是显示从照明部侧观看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平面图。
图7是显示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
图8是显示从照明装置侧观看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平面图。
图9是显示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
图10A及10B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动作的剖面图。
图11是显示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
图12是显示本发明第4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照明部的剖面图。
图13是显示本发明第4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照明部的斜视图。
图14是显示设置有已知示例的照明部的反射型LCD的剖面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20、50、55透明基板
11阳极层            12阴极层
13、28有机层        13a发光区域
13E电子输送层       13H空穴输送层
13L发光层           15有机电激发光组件层
16、53遮光层        25有机电激发光组件
26段差形成层        27阳极
29阴极              30TFT基板
31薄膜晶体管        32层间绝缘膜
33像素电极          34相向基板
35共通电极          36光散射层
37偏光板            37P突起部
37S狭缝部           39λ/4波长板
40、40A液晶层       40D液晶分子
41、42垂直配向膜    45树脂层
51导光薄板          52、112光源
61第1透明基板       62第2透明基板
63密封材            64燥剂
100反射型LCD        110透明压克力板
111倒三角形的沟     113观看者
200、210照明部      300反射型LCD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图2是显示从照明部200侧观看的设置有照明部200的反射型LCD300的平面图。图1是显示沿着图2的X-X线的剖面图。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反射型LCD300的显示面相向,而在该LCD上方配置有照明部200。
首先说明照明部200的构造。在以玻璃基板等所构成的透明基板10与透明基板20之间,包夹有机电激发光组件层15(以下称为“有机电激发光组件层15”)而形成。有机电激发光组件层15由:由ITO(Indium Tin Oxide:氧化铟锡)及IZO(Indium Zinc Oxide:氧化铟锌)等透明导电材料构成且实质上全面形成于透明基板10上的阳极层11;形成于此阳极层11上的有机层13;以及形成于有机层13上且具有一定的间距而图案化成格子状的阴极层12所组成。
有机层13由电子输送层、发光层、以及空穴输送层所构成。此外,阴极层12是例如由铝层(Al层)、或是镁层(Mg层)及银层(Ag层)所构成的迭层体、或是由钙层(Ca层)构成。在此,较理想为阳极层11的厚度为100nm,阴极层12的厚度为500nm,有机层13的厚度为100nm。此外,也可采用无机电激发光组件层来取代有机电激发光组件层15。
在有机电激发光组件层15中,以阳极层11及阴极层12上下包夹的有机层13的部分成为发光区域13a。即,位于阴极层12正下方的有机层13为发光区域13a,当俯视此发光区域13a时,其也具有与阴极层12相同的格子状。发光区域13a,通过对阳极层11施加正电位以及对阴极层12施加负电位而发光。
在此区域之外的有机层13并不发光,而成为非发光区域。此外,覆盖图案化为格子状的阴极层12的上面而形成遮光层16。遮光层16也被图案化为与阴极层12相同的格子状。遮光层16是用于将发光区域13a往上方放射的光线加以遮光的层,因此只要是将光线加以反射的光反射层,或是将光线加以吸收的光吸收层即可。此外,遮光层16的厚度较理想为10nm以下。
光反射层例如可由铬(Cr)或氧化铝(Al2O3)等形成。光吸收层可通过在光阻材料中含有黑色颜料的黑色颜料层、在光阻材料中含有黑色染料的黑色染料层、或是氧化铬层等形成。
从上述发光区域13a朝向下方照射的光线,通过透明的阳极层11及透明基板10而照射于反射型LCD300。此外,从发光区域13a朝向上方照射的光线,通过阴极层12与遮光层16而被反射至下方或是加以吸收,因此可极力防止来自发光区域13a的光线,直接射到从照明部200的上方往下观看的观看者113的眼睛。
在上述构成中,阴极层12被图案化为具有一定间距的格子状,而阳极层11虽并未被图案化,但是也可使阴极层12与阳极层11互换。即,在图1中,也可将阳极层11配置在阴极层12的位置,将阴极层12配置在阳极层11的位置。此时,阳极层11被图案化,而阴极层12则未被图案化。
此外,也可对于阳极层11及阴极层12全面形成完全未经图案化,取而代之的是在构成有机层13的电子输送层、发光层、及空穴输送层的3层中,至少将一层予以图案化。即,均形成有此3层的区域成为发光区域,而欠缺3层当中任一层的区域成为非发光区域。
此外,就提高遮光效果而言,遮光层16的宽度较理想为比经图案化后的阴极层12(或是阳极层11)的宽度还宽。如图3所示,经图案化后的阴极层12(或是阳极层11)的边缘与遮光层16的边缘之间的距离L1,较理想的是等于有机层13的发光区域13a的厚度与经图案化后的阴极层12(或是阳极层11)的厚度的合计L2,或是比L2还大,由此更可提高遮光效果。
为了不使观看者113的眼睛察觉出异样,较理想为经图案化后的阴极层12(或是阳极层11)的格子间距(在图2中为P1、P2的尺寸)为1mm以下。
接下来说明由照明部200所照明的反射型LCD300的构造以及与照明部200之间的结合关系。在由玻璃基板构成的TFT基板30上的每个像素,形成有切换用的薄膜晶体管31(以下简称为“TFT”)。TFT31以层间绝缘膜32披覆,在层间绝缘膜32上对应于各个TFT31而形成有例如以铝(Al)等的反射材料所构成的像素电极33。像素电极33通过形成在层间绝缘膜32的接触孔CH,而与对应的TFT31的漏极或是源极连接。
与形成有像素电极33的TFT基板30相向,而配置有以玻璃基板所构成的相向基板34。在相向基板34的表面形成有由ITO所构成的共通电极35。在相向基板34的背面依序迭层有由扩散黏接层所构成的光散射层36及偏光层37。光散射层36用来使来自照明部200的光线进行散射,而一致的往像素电极33照射。此外,在相向基板34及TFT基板30之间封入有液晶层40。
根据上述构成,从照明部200所放射出的光线通过偏光板37而在预定方向接受偏光,然后通过光散射层36、相向基板34、共通电极35被导入至液晶层40并通过像素电极33加以反射。由像素电极33所反射的光线,经由相同路径返回,并通过图案化为格子状的遮光层16的间隙而让观看者113观看到。此时,由于施加于像素电极33及共通电极35之间的电场,使每个像素的光线透射率产生变化。由此,可在每个像素中改变由像素电极33所反射的光线的强度而实现LCD显示。如上所述,由于在照明部200设有遮光层16,因此可极力的防止发光区域13a的光线泄漏,而提高LCD显示的对比。
照明部200较理想为近接配置于反射型LCD300的上方。然而,若在照明部200及反射型LCD300之间存在有空气层的话,则从照明部200的透明基板10所放射的光线,在进入于该空气层时会在透明基板10及空气层之间的界面产生反射而使光返回观看者侧,而有导致LCD显示的对比降低的问题。因此,通过利用具有与透明基板10相同折射率的树脂层45(例如为UV可固化树脂层或是可见光可固化树脂层)将照明部200及反射型LCD300加以接合,由此可防止光的折射,因而较为理想。
接下来说明,用以防止照明部200所放射的光线以及通过透明基板20而入射的外光的反射而更加提高LCD显示的对比的构成。如上所述,从照明部200通过透明基板10所放射的光线或者是外光,通过阳极层11、树脂层45、偏光板37、光散射层36、相向基板34、共通电极35而被导入至液晶层40。此时如图4所示,从照明部200通过透明基板10所放射的光线或者是外光在互为邻接的2层界面(例如阳极层11与透明基板10的界面、透明基板10与树脂层45的界面等)接受反射。
一般而言,2个层的折射率差越大,则在该2个层的界面的光线的反射率越大。将2个层的折射率各设为n1、n2。如图5所示,以下说明光线从折射率n1的层入射到折射率n2的层,并且光线在这些层的界面产生反射的情况。
此时,在2个层的界面的光线的反射率以下列数学式1、数学式2表示。
[数学式1]
R P = ( n 2 cos θ - n 1 cos θ ′ n 2 cos θ + n 1 cos θ ′ )
[数学式2]
R S = ( n 1 cos θ - n 2 cos θ ′ n 1 cos θ + n 2 cos θ ′ )
在此,RP为在入射面内产生振动的偏光成分(P波)的反射率,RS为对入射面产生垂直振动的偏光成分(S波)的反射率。θ为入射光的入射角,θ’为其折射角。来自于正面的入射光,即来自于对2个层的界面为垂直方向的入射光,由于θ=θ’=0,因此RP=RS=R成立。若对数学式1进行R的求解,则可导出下列数学式3。
[数学式3]
R = ( n 1 - n 2 n 1 + n 2 ) 2
当将此数学式3加以变形时,则n1、n2成为数学式4或是数学式5所表示的关系。
[数学式4]
n 1 n 2 = 1 + R 1 - R
[数学式5]
n 1 n 2 = 1 - R 1 + R
当在2个层的界面的光线的反射较大时,则该反射光会被观看者所观看到,因而导致LCD显示的对比降低。因此,在本发明的显示装置中,互为邻接的2个层的界面的反射率若考虑到对比的降低,则必须将来自于正面的入射光的反射率R抑制在2%以下。满足此条件的折射率,可从数学式4、数学式5导出如下列数学式6的关系。
[数学式6]
1.33 > n 1 n 2 > 0.75
即,为了抑制LCD显示的对比降低,必须将邻接的2个层的折射率关系设定为数学式6的关系。此外,为了更抑制LCD显示的对比降低,更理想为将来自正面的入射光的反射率R设定在1%以下。满足此条件的折射率的关系,可由下列数学式7表示。
[数学式7]
1.22 > n 1 n 2 > 0 . 82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分别将阳极层11、透明基板10、树脂层45、偏光板37、光散射层36、相向基板34、共通电极35的7个层的折射率设为n(1)、n(2)、n(3)、n(4)、n(5)、n(6)、n(7)时,则为了将各层的界面的反射率抑制在2%以下,必须成立下列数学式8的关系。此外,为了将各层的界面的反射率抑制在1%以下,必须成立下列数学式9的关系。在数学式8、数学式9中,k=1至6。
[数学式8]
1.33 > n ( K ) n ( K + 1 ) > 0.75
[数学式9]
1.22 > n ( K ) n ( K + 1 ) > 0.82
在此7个层中有被去除的层时,对于其剩余的层只须满足上述关系即可。例如,在去除了透明基板10、树脂层45、光散射层36时,只须在剩余的4个层的阳极层11、偏光板37、相向基板34、共通电极35之间,使上述数学式8或数学式9的关系成立即可。
接下来说明照明部200及反射型LCD300的像素的配置关系。反射型LCD300是在行方向及列方向,以相同间距配列有具有相同大小的多个像素。在图1中,表示出像素的行方向的间距P3(像素电极33的间距)。
此外,各像素具有1个TFT31及1个像素电极33。照明部200的阴极层12及遮光层16的格子间距与像素间距相同。即,格子的行方向的间距P2与像素的行方向的间距P3相同,且格子的列方向的间距P1与像素的列方向的间距相同。此时,照明部200的阴极层12及遮光层16较理想为配置在对LCD显示不会产生影响的像素电极33的间隔区域SR的正上方。由此可具有,在像素电极33所反射的光线的大部分不会被遮光层16所遮蔽,而通过格子的间隙由观看者113观看到的优点。
此外,照明部200的阴极层12及遮光层16的格子的间距(行方向及列方向的间距)可设定比像素的间距(行方向及列方向的间距)还小,且将格子的间距对像素的间距的比值(格子的间距/像素的间距)设定为1/自然数。当格子的间距与像素的间距相同时,在LCD显示时虽会产生干涉条纹或是波纹(Moire),但通过如此设定这些间距的比值,即可防止那些现象。
此外,相反的也可使照明部200的阴极层12及遮光层16的格子的间距(行方向及列方向的间距)设定为比像素的间距(行方向及列方向的间距)还大,且将格子的间距对像素的间距的比值(格子的间距/像素的间距)设定为自然数。通过设定这些间距的比值,也可防止干涉条纹或是波纹(Moire)的产生。
接下来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图6是显示从照明部210侧观看设置有该照明部210的反射型LCD300的平面图。图7是显示沿着图6的Y-Y线的剖面图。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反射型LCD300的显示面相向,而在该LCD上方配置有照明部210。关于被照明物的反射型LCD300,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此照明部210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采用形成在玻璃基板等的透明基板50上且具有格子状的导光薄板51,以及用以将光线供应至该导光薄板51的光源52,来取代有机电激发光组件层15。其它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导光薄板51是由具有1μm厚度的透明树脂所构成的格子。在格子的行方向及列方向的边缘配置有光源52,来自于光源52的光线从这些边缘被供应至导光薄板51中,而往导光薄板51的外部射出。因此,导光薄板51成为格子状的光源。在导光薄板51的观看者113侧的面黏着有遮光层53。黏着有遮光层53的导光薄板51,也可通过另一片的透明基板55予以覆盖。
从上述导光薄板51射向下方的光线,通过透明基板50而照射在反射型LCD300。此外,从导光薄板51射向上方的光线,通过遮光层53而被反射至下方或是加以吸收,因此可极力防止来自于导光薄板51的光线,直接射入位于照明部200的上方而朝向下方观看的观看者113的眼睛。
此外,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为了抑制LCD显示的对比降低,将邻接的2个层的界面的入射光的反射率设定在2%以下,更理想为设定在1%以下。
即,当将透明基板50、树脂层45、偏光板37、光散射层36、相向基板34、共通电极35的6个层的折射率分别设为n(1)、n(2)、n(3)、n(4)、n(5)、n(6)时,则满足上述数学式8的关系,更理想为满足数学式9的关系。此时,在数学式8、数学式9中,k=1至5。
在此6个层中有被去除的层时,剩余的层只须满足上述数学式8或数学式9的关系即可。例如,在去除透明基板50、树脂层45、光散射层36时,只须在剩余的3个层的偏光板37、相向基板34、共通电极35之间,满足上述数学式8或数学式9的关系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此外,像素电极33虽由铝(Al)等反射材料构成,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可为ITO所构成的透明电极与反射膜的迭层体。此外,在实施方式的照明部200虽形成有覆盖阴极层12的遮光层16,但也可省略遮光层16的形成。此时,发光区域13a的光线虽会稍为往观看者113侧产生泄漏,但是阴极12兼用作遮光层。
接下来参照图式,说明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图8是显示从照明部200侧观看设置有此照明部200的反射型LCD300A的平面图。图9是显示沿着图8的Y-Y线的剖面图。此实施方式的反射型LCD300A为垂直配向模式的反射型LCD,此外,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为了抑制LCD显示的对比降低,将邻接的2个层的界面的入射光反射率设定在2%以下,更理想为1%以下。照明部200与第1实施方式者完全相同,因此省略该说明。
关于反射型LCD 300的构造,说明与第1实施方式的反射型LCD300不同之处。在邻接的像素电极33之间,设置有间隔区域SR,即设有预定宽度的狭缝部37S。此狭缝部37S具有之后所述的液晶层40的配向分割用的配向控制部的功能。此外,并以覆盖像素电极33及狭缝部37S的方式,形成有用于使液晶分子对TFT基板30垂直配向的垂直配向膜41。
此外,与形成有像素电极33的TFT基板30相向,而配置有例如以玻璃基板所构成的相向基板34。在相向基板34的表面形成有例如由ITO所构成的共通电极35。在共通电极35上形成有突起部37P,作为使液晶层40A的液晶分子40D配向分割为不同的2个预定方向的配向控制部。此突起部37P例如以光阻材料的图案化等形成。此外,以覆盖共通电极35及突起部37P的方式形成有垂直配向膜42。
另一方面,在相向基板34的背面配置有,用于产生光的波长λ的4分之1的光学性相位差的λ/4波长板39(4分之1波长板)。λ/4波长板39进行从直线偏光转换为圆偏光,或是进行从圆偏光转换为直线偏光。而且,为了对于广波段的波长光也可进行上述偏光的转换,在该λ/4波长板39,也可使用于产生光的波长λ的2分之1光学性相位差的未图示的λ/2波长板(2分之1波长板)加以迭层而配置。在λ/4波长板39上,更依序迭层有例如由扩散黏接层所构成的光散射层36、偏光板36。光散射层36使来自照明部200的光线进行散射,而均匀地往像素电极33照射。
此外,在TFT基板30及相向基板34之间封入有液晶层40A。液晶层40A由具有负的介电系数异向性且经垂直配向的液晶分子40D(例如向列性液晶)所组成。即,此反射型LCD300A通过垂直配向模式,即VA(Vertical Aligned:垂直配向)模式加以驱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果在将阳极层11、透明基板10、树脂层45、偏光板37、光散射层36、λ/4波长板39、相向基板34、共通电极35、垂直配向膜42的9个层的折射率分别设为n(1)、n(2)、n(3)、n(4)、n(5)、n(6)、n(7)、n(8)、n(9)时,为了将各层的界面的反射率抑制在2%以下,必须满足数学式8的关系。此外,为了将各层的界面的反射率抑制在1%以下,必须满足数学式9的关系。在数学式8、数学式9中,k=1至8。
照明部200及反射型LCD300的结合关系及照明部200及反射型LCD300的配置关系,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接下来参照图式,说明上述反射型LCD300A的动作。图10A和10B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动作的剖面图,仅显示出反射型LCD300A。但省略反射型LCD300A中的TFT31及层间绝缘膜32的图示。此外,图10A显示了在液晶层40A未产生电场时的状态,图10B显示了液晶层40A产生电场时的状态。
如图10A所示,在未对像素电极33及共通电极35施加电压而在液晶层40A未产生电场时,液晶分子40D保持在垂直配向膜41、42所形成的初始配向状态,即保持在垂直配向状态。当从照明部200使全方位的光线照射于反射型LCD300A时,该光线入射于偏光板37而成为依据该偏光轴的直线偏光。此直线偏光通过光散射层36,往像素电极33方向均匀地照射并进行散射。之后,此直线偏光入射于λ/4波长板39,并由于该光学性相位差而成为圆偏光,并经由相向基板34及共通电极35而入射于液晶层40A。
此时,由于液晶层40A的液晶分子40D处于垂直配向状态,因此入射于液晶层40A的圆偏光不会产生相位差而透射过液晶层40A,到达像素电极33。之后,到达像素电极33的圆偏光通过像素电极33而往共通电极35侧反射,同时该圆偏光的旋转方向产生逆转。旋转方向产生逆转的圆偏光,不会产生相位差而透射过液晶层40A,然后再经由共通电极35及相向基板34而入射于λ/4波长板39。此圆偏光由于λ/4波长板39的光学性相位差,恢复为直线偏光的状态而射出。
在此,从该λ/4波长板39射出的直线偏光具有,遵循其入射时的圆偏光的逆转后的旋转方向,而与最初由偏光板37进行直线偏光后的偏光轴成为正交方向的偏光轴。即,此直线偏光的偏光轴并未与偏光板37的偏光轴一致而为正交,因此未透射过该偏光板37而成为黑显示。
另一方面,如图10B所示,在对像素电极33及共通电极35施加电压而在液晶层40A产生电场时,液晶分子40D由于该负的介电系数异向性,以接近于与电场方向为正交的方向的形态而配列,即以接近水平于TFT基板30及相向基板34的形态配列。此配列并非完全的水平状态,而是具有将入射于该液晶层40A的圆偏光转换为直线偏光的预定的光学性相位差。
当从照明部200照射全方位的光线于反射型LCD300A时,该光线入射在偏光板37而成为依据该偏光轴的直线偏光,之后透射过λ/4波长板39成为圆偏光,而入射于液晶层40A。此圆偏光由于液晶层40A的上述预定的光学性相位差,恢复为直线偏光而到达像素电极33。此外,反射至像素电极33的直线偏光,再次由于液晶层40A的上述预定的光学性相位差,被转换为圆偏光而从液晶层40A射出。此圆偏光入射于λ/4波长板39而被转换为直线偏光。此时,入射于λ/4波长板39的圆偏光,具有与入射于液晶层40A时为相同的旋转方向。因此,从λ/4波长板所射出的直线偏光具有,与最初透射过偏光板37的直线偏光的偏光轴为同一角度的偏光轴。因此,此直线偏光透射过偏光板37,被射出至观看者113侧而成为白显示。
此外,在上述显示之际,通过作为配向控制部所设置的多个像素电极33之间的狭缝部37S以及共通电极35的突起部37P,而可实现施加电压时的反射型LCD300A的广视角化。
此外,由于液晶层40A通过垂直配向模式而加以驱动,因此,即使来自照明部200的光线主要为斜向入射于液晶层40A的显示面,也可比其它模式极力抑制起因于该光线的入射角度所导致的对比等光学特性的劣化。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反射型LCD 300中,在共通电极35设置有突起部37P作为配向控制部,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图11所示,也可在共通电极35设置狭缝部37S来取代突起部37P。
接下来参照图式,说明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
此实施方式是变更第1、第3实施方式的照明部200的构成。反射型LCD 300、300A的构成并未有所改变。
图12是显示该照明部200A的剖面图。此外,图13是显示照明部200A的概略斜视图。在图12及图13中,仅显示有机电激发光组件层15所包含的多个有机电激发光组件25中的一个。
如图12所示,在有机电激发光组件25的形成区域中,在第1透明基板61(对应于第1实施方式的透明基板10)上形成有段差形成层26。此段差形成层26由感旋光性的压克力树脂等透明树脂构成。在段差形成层26上形成有由ITO(Indium Tin Oxide:氧化铟锡)及IZO(Indium Zinc Oxide:氧化铟锌)等透明导电材料所构成的阳极27。
此外,覆盖阳极27上面、段差形成层26及阳极27侧面,而形成具有拱形状的表面的有机层28。有机层28由从阳极27侧依序形成的空穴输送层13H、发光层13L、电子输送层13E所构成。在此,由于有机层28形成为上述拱形状,因此只需例如使空穴输送层13H形成为比发光层13L及电子输送层13E还厚即可。此外,形成覆盖有机层28的由铝或是铬所构成的阴极29。
此有机电激发光组件25是由UV可固化树脂等的密封材63,而被封入在第1透明基板61及第2透明基板62(对应于第1实施方式的透明基板20)之间的空间CAV内。此外,在密封材63的空间CAV侧配置有干燥剂64。或者是也可在密封材63中混入干燥剂粒子。此外,较理想的是在此空间CAV内封入有干燥的氮气。通过此构成,可抑制有机层28因水分而产生劣化。
或者是,虽然未图示,但可将树脂填入于空间CAV内。此时,通过使所填入的树脂的折射率接近于玻璃的折射率,即可抑制第1透明基板61或是第2透明基板62与树脂的界面的反射。例如,在空间CAV内也可将含干燥剂的压克力树脂等填入于有机电激发光组件25的周边。
此外,如图13所示,有机电激发光组件25虽例如形成为半圆筒状,但此时,较理想为阴极29的两端具有直接形成于第1透明基板61的部分。由此,可通过阴极29而确实将有机层28加以覆盖,而可确实地防止水分侵入于有机层28。
在有机电激发光组件25中,由于段差形成层26及阳极27为透明,因此从阳极27上的有机层28射向下方的光线,射向反射型LCD300、300A。另一方面,从有机层28发出的射向其它方向的光线,由于阴极29具有作为反射膜的功能,因此形成往反射型LCD300、300A的方向聚光地反射。即,来自有机电激发光组件25的光线系以朝向反射型LCD300、300A的垂直方向或是略垂直方向的方式而控制其指向性。由此,由于斜向入射于反射型LCD300、300A的显示面的光线减少,因此对显示面所斜向射出的光线也减少。因此可提升显示对比而达到显示画质的提升。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照明部200A中,将段差形成层26插入于阳极27及第1透明基板61之间,因此为了将各个界面的反射率抑制在2%以下,必须满足数学式8的关系,此外,为了将反射率抑制在1%以下,必须满足数学式9的关系。
此外,在第1、第3、第4实施方式中,有机层13、28也可通过采用与其发光层13L的掺杂剂为不同的化学物质等,而发出不同色彩的光线。在此,例如有机层28发出R(红色)、G(绿色)、或B(蓝色)中任一种色彩光,且将上述3色的有机层13、28的整体组合予以调整而使发出白色的光。但是上述R、G、B的各色波长可不须严密的规定,只需以预定波长为基准而控制在某种程度的范围内即可。即,R、G、B的波长也可与一般所使用的R、G、B的各色波长不同。

Claims (19)

1.一种显示装置,具备:
液晶显示部;及
配置于此液晶显示部上的照明部;
上述照明部具备:
第1基板;
以及形成于此第1基板上的发光组件;
上述液晶显示部具备:
第2基板,具有多个像素,而将上述发光组件所放射的光线予以接收的反射像素电极形成于各个像素中;
第3基板,相向配置于上述第2基板上,且在上述第3基板的表面上形成有共通电极;
以及液晶层,封入于上述第2基板与上述第3基板之间;
且于上述发光组件及上述液晶层之间插入有扩散黏接层、偏光板及树脂层,若设互为邻接的层或基板的折射率各为n1、n2,则满足1.33>n1/n2>0.75的关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上述扩散黏接层为光散射层。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上述发光组件由具备阳极及阴极的有机电激发光组件构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具备将上述发光组件的上面加以覆盖而配置的遮光层。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上述阳极或上述阴极中的至少一方,形成为预定形状的图案。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上述阴极形成为上述预定形状的图案,而该阴极配置于上述阳极的上方。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上述有机电激发光组件,在上述阳极及上述阴极之间具备电子输送层、发光层以及空穴输送层,而上述电子输送层、上述发光层以及上述空穴输送层中至少一层被形成为预定形状的图案。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上述预定形状为长条状。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上述预定形状为长条状。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上述预定形状为长条状。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上述液晶显示部是以垂直配向模式的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所构成。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上述液晶层具有负的介电系数异向性,并具备:垂直配向于此液晶层的垂直配向膜;配置在上述第3基板上的4分之1波长板;以及配置于此4分之1波长板上的偏光板。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在上述第2基板与上述第3基板之间,形成有配向分割用的配向控制部。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在上述发光组件及上述第3基板之间,形成有光散射层。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具有先将来自于上述发光组件的光线加以聚光,然后朝向上述液晶显示部加以反射的反射膜。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上述发光组件为有机电激发光组件,此有机电激发光组件具备:
于上述第1基板上一部分处形成的段差形成膜;
形成于此段差形成膜上的第1电极层;
形成于此段差形成膜上的有机电激发光层;
以及形成于此有机电激发光层上的第2电极层;
而上述反射膜为有机电激发光组件的第2电极层,且此第2电极层朝向上述液晶显示部成为凹面镜状。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上述段差形成膜为绝缘膜。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上述发光组件将在至少一个预定波长中具有峰值的光线,朝向上述液晶显示部照射。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上述至少一个预定波长,为R红、G绿、B蓝的至少一个波长。
CNB2006100809238A 2005-05-20 2006-05-22 显示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3279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148541 2005-05-20
JP2005-148545 2005-05-20
JP2005-148541 2005-05-20
JP2005148541A JP2006323302A (ja) 2005-05-20 2005-05-20 表示装置
JP2005148545 2005-05-20
JP2005199434 2005-07-07
JP2005-199434 2005-07-07
JP2005213453 2005-07-22
JP2005-213453 2005-07-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66104A CN1866104A (zh) 2006-11-22
CN100432793C true CN100432793C (zh) 2008-11-12

Family

ID=374251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080923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32793C (zh) 2005-05-20 2006-05-22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06323302A (zh)
CN (1) CN100432793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99839B2 (ja) * 2007-02-01 2010-01-20 エプソンイメージング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RU2010150142A (ru) * 2008-05-08 2012-06-20 Конинклейке Филипс Электроникс Н.В. (Nl) Осветитель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JP5593620B2 (ja) 2009-03-05 2014-09-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JP2013069581A (ja) * 2011-09-22 2013-04-18 Toshiba Corp 照明装置
CN102402042A (zh) * 2011-11-02 2012-04-04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US9229269B2 (en) 2012-02-22 2016-01-05 Htc Corporation Display apparatus and display method
CN105446001B (zh) 2016-01-25 2018-09-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工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05717688B (zh) * 2016-04-22 2019-06-0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对盒基板、反射式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05929595B (zh) * 2016-07-11 2019-06-0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反射式液晶显示模组及装置
CN106773257A (zh) * 2017-01-03 2017-05-3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反射式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CN112213882A (zh) * 2020-10-26 2021-01-1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反射式显示基板及制作方法、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86980A (ja) * 1994-09-16 1996-04-02 Sony Corp 画像表示装置およびカラー撮像装置
JPH0962197A (ja) * 1995-08-29 1997-03-07 Canon Inc 面光源素子
JPH10253805A (ja) * 1997-03-11 1998-09-25 Nippon Kayaku Co Ltd 光散乱フィルム
JPH11174211A (ja) * 1997-12-15 1999-07-02 Nitto Denko Corp 光拡散板、光学素子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US6061108A (en) * 1997-01-24 2000-05-09 Sharp Kabushiki Kaisha Broadband cholesteric polarizer and an optical device employing the same
JP2001215500A (ja) * 2000-02-02 2001-08-10 Citizen Watch Co Ltd 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付き液晶表示装置
US6767594B1 (en) * 1997-12-16 2004-07-27 Gosudarstvenny Nauchny Tsentr Rossiiskoi Polarizer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element
CN1582072A (zh) * 2003-08-13 2005-02-16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双面显示元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20494B2 (ja) * 1998-05-11 2004-04-19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反射型液晶表示装置
JP4385563B2 (ja) * 2002-02-27 2009-12-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有機el素子と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表示装置
JP2003317947A (ja) * 2002-04-23 2003-11-07 Seiko Epson Corp 照明装置の製造方法
JP4501403B2 (ja) * 2003-10-21 2010-07-1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86980A (ja) * 1994-09-16 1996-04-02 Sony Corp 画像表示装置およびカラー撮像装置
JPH0962197A (ja) * 1995-08-29 1997-03-07 Canon Inc 面光源素子
US6061108A (en) * 1997-01-24 2000-05-09 Sharp Kabushiki Kaisha Broadband cholesteric polarizer and an optical device employing the same
JPH10253805A (ja) * 1997-03-11 1998-09-25 Nippon Kayaku Co Ltd 光散乱フィルム
JPH11174211A (ja) * 1997-12-15 1999-07-02 Nitto Denko Corp 光拡散板、光学素子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US6767594B1 (en) * 1997-12-16 2004-07-27 Gosudarstvenny Nauchny Tsentr Rossiiskoi Polarizer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element
JP2001215500A (ja) * 2000-02-02 2001-08-10 Citizen Watch Co Ltd 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付き液晶表示装置
CN1582072A (zh) * 2003-08-13 2005-02-16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双面显示元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66104A (zh) 2006-11-22
JP2006323302A (ja) 2006-1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32793C (zh) 显示装置
KR100800932B1 (ko) 표시 장치
KR100800931B1 (ko) 표시 장치
US7196751B2 (en) Display unit comprising one large and one small display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00520526C (zh) 显示装置
KR101844116B1 (ko) 2 개의 중첩된 디스플레이 디바이스들을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어셈블리
US20060132671A1 (en) Lighting device and reflectiv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with the lighting device
KR101717848B1 (ko) 태양 전지를 포함하는 하이브리드 디스플레이 어셈블리
KR102089837B1 (ko) 태양 전지를 포함하는 하이브리드 디스플레이 어셈블리
JP2007041536A (ja) 表示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6234963A (ja) 液晶表示装置
US20070247566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module
JP4826997B2 (ja) 表示装置
CN101369070B (zh) 显示装置
KR20060120481A (ko) 표시 장치
US20120188491A1 (en) Reflective display apparatus
JP2007052159A (ja) 表示装置
JP2007052161A (ja) 表示装置
CN100390642C (zh) 液晶显示装置
JP2007052160A (ja) 表示装置
KR102607394B1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CN117031807A (zh) 反射式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JP2006323305A (ja) 表示装置
JP2001110221A (ja) 面状発光体、反射型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112

Termination date: 2019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