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28045C - 照明装置以及摄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照明装置以及摄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28045C
CN100428045C CNB2004101002829A CN200410100282A CN100428045C CN 100428045 C CN100428045 C CN 100428045C CN B2004101002829 A CNB2004101002829 A CN B2004101002829A CN 200410100282 A CN200410100282 A CN 200410100282A CN 100428045 C CN100428045 C CN 100428045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light
light beam
light source
optic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41010028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627173A (zh
Inventor
小岛信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6271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271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2804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28045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6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provided with illuminat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troboscope Apparatuses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通过在反射部件的形状上下功夫,在光的照射范围内可以得到均匀的配光特性的同时,能够谋求照明光学系统的小型化的照明装置,本发明的照明装置具有光源和把从该光源中心出射的光束中对于照明光轴的来自光源的出射角度大于预定角度的第1光束朝向被照射一侧反射的反射部件,而且,该反射部件沿着对于照明光轴交叉的方向反射上述第1光束中上述出射角度为最大的光线,满足条件θ1<θ2,这里,把第1光束中上述出射角度为第1出射角度的光线以及上述出射角度小于该第1出射角度的第2出射角度的光线分别作为第1光线以及第2光线,把由该反射部件反射前后的第1以及第2光线的每一个构成的角度作为θ1、θ2。

Description

照明装置以及摄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摄像装置等中使用的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的照相机等摄像装置中使用的照明装置由光源和把从该光源发出的光束导向前方(被拍摄物体侧)的反射镜或者菲涅尔透镜等光学部件构成。
在这样的照明装置中,提出了使从光源向各个方向出射的光束聚光在所需要的照射视场角内的小型而且有效的装置。
特别是,近年来,提出了代替配置在光源的前方一侧(被拍摄物体一侧)的菲涅尔透镜,通过配置棱镜或者光导等利用了全反射作用的光学部件,谋求聚光效率或小型化的装置。
例如,在特开2000-250102号公报、特开2003-287792号公报中,提出了具有光源和用于把来自该光源的光束照射到被照射一侧的光学棱镜的照明装置。在该装置中,光学棱镜具有入射来自光源的光束中出射到照明光轴附近的光束的第1入射面;出射来自该第1入射面的光束的出射面;入射来自该光源的光束中以比照明光轴附近大的角度出射的一部分光束的第2入射面;使来自该第2入射面的光束倾斜,从该出射面出射的反射面。而且,这些各个面构成为面形状,使得从光源中心出射的光线对于照明光轴构成的角度与通过了该出射面后的对于该照射光轴的出射角度之间具有某种预定的相关关系。
这里,作为光学棱镜的材料,从成型性或者成本方面出发,大多使用丙烯树脂等光学树脂材料。
但是,在这种照明装置中,从光源发生光的同时还发生大量的热。受该热的影响,需要考虑在一次发光中发生的热能以及最短发光周期,进行光学材料的选定以及放热空间的设定。
从而,在特开2000-250102号公报中提出的照明装置在把来自光源的光束向被照射一侧照射的光学棱镜中,需要在某种程度上确保光源与第2入射面的距离,难以使光学棱镜的高度方向小型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在照明装置中使用的反射部件(反射镜)的形状方面下功夫,可以在光的照射范围内得到均匀的配光特性的同时,谋求照明装置的小型化。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种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光源;将从上述光源出射了的光束出射到被照射一侧的光学部件;以及将从上述光源出射了的光束、即不直接入射上述光学部件的第1光束朝向上述被照射一侧反射的反射部件,上述反射部件具有:当把上述第1光束中对于照射光轴的来自上述光源的出射角度为第1出射角度的光线以及上述出射角度为小于该第1出射角度的第2出射角度的光线分别设为第1光线以及第2光线、把在上述反射部件中反射前后的上述第1以及第2光线的各个构成的角度设为θ1、θ2时,满足θ1<θ2的条件的形状,而且把上述第1光束中上述出射角度为最大的光线沿着对于上述照射光轴交叉的方向反射,上述光学部件对于由上述反射部件反射了的上述第1光束中来自上述光源的上述出射角度为最小的光线,提供基于正的折射力的折射作用而使其折射,从而使其沿着相对上述照射光轴大致平行的方向出射。
本发明的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上述照明装置;对由来自上述照明装置的出射光束照明了的被拍摄物体图像进行光电变换的摄影元件。
本发明的照明装置以及摄像装置的特征将从根据参照附图的以下具体实施形态的说明中明确。
附图说明
图1A、1B是搭载了本发明实施例的照明装置的照相机的主要部分的概略图。
图2是实施例的照明装置的分解斜视图。
图3是实施例的照明装置的YZ剖面图以及光线轨迹图。
图4是实施例的照明装置的YZ剖面图以及光线轨迹图。
图5是实施例的照明装置中的形状确定方法的说明图。
图6是实施例的照明装置中的形状确定方法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A、图1B中示出使用了本发明实施例的照明装置的紧凑型照相机以及卡式照相机(摄像装置)。在这些图中,1是照相机主体。2是设置在照相机主体1的前面中央部分的镜头镜筒部分,保持未图示的摄影镜头。3是取景器。
4是照明单元(照明装置),从正面观看设置在照相机主体1的右上部分。9是配置在照相机主体1内的CCD、CMOS传感器等摄影元件。把由摄影镜头形成的被拍摄物体图像(由照明光照明了的被拍摄物体的图像)进行光电变换后进行拍摄。
如图2所示,照明单元4具有作为光源发生照明光束的圆柱形的发光放电管5;使来自发光放电管5的出射光束的一部分反射到被拍摄物体一侧(被照射一侧)的反射镜(反射部件)6;把从发光放电管5出射到被拍摄物体一侧的光束以及由反射镜6反射的光束进行聚光控制使得成为预定形状的光束,有效地向被拍摄物体一侧照射的光学部件7。
反射镜6由在其内面具有高反射率的光泽铝等金属材料形成。反射镜6沿着一维方向具有曲率,向被拍摄物体一侧反射来自发光放电管5的出射光束中沿着前方(被拍摄物体一侧)以外的方向出射的光束,而且,进行聚光的光学部件7由光学玻璃或者丙烯树脂等透射率高的光学材料构成。在光学部件7的被拍摄物体一侧的面(出射面)上,形成控制左右方向(X方向)的配光特性的棱镜面7b。另外,上下方向(Y方向)的配光特性的控制由图3所示的入射面7a进行。该入射面7a在从发光放电管5向前方照射的光束中出射到照射光轴AXL附近的光束(第2光束)中提供折射作用,变换为所希望的配光特性的光束。另外,从发光放电管5对于照射光轴AXL上下方向出射的光束(第1光束)由反射镜6的反射面(第1反射部分)6a与入射面7a变换为具有所希望的配光特性的光束。关于这些反射镜6以及光学部件7的形状在后面详细的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特别地为了优化上下方向(Y方向)的配光特性的同时,谋求同方向的小型化,设定反射镜6以及光学部件7的形状。以下,使用图3、4详细地说明有关光学部件7以及反射镜6的最佳形状的设定方法。
图3、4是照明单元4的发光放电管5的直径方向(X方向)的纵剖面图。另外,图3、4中,还合并示出了从作为光源的发光放电管5的中心向前方出射的光束中出射到照明光轴AXL附近的光束,即,从发光放电管5的中心对于照明光轴AXL以比预定角度小的出射角度出射的光束(第2光束),以比其大的出射角度出射的光束(第1光束)的光线轨迹图。
另外,图3、4中,发光放电管5、反射镜6以及光学部件7对于照射光轴AXL成为上下对称的形状。从而,由于光线轨迹图也成为上下对称,因此在图面上,仅对于从光源中心出射到照明光轴AXL上方的光束示出光线轨迹图。另外,图3、4中,光线以外的所有的光学系统的结构以及形状都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具有把上下方向(Y方向)的配光特性保持为均匀的同时,能够减小上下方向的开口高度的特征。以下,说明该形状的特征以及由此产生的光线的动作。
图3、4中,发光放电管5示出玻璃管的内外径。作为这种照明装置中的实际的发光放电管的发光现象,为了提高效率,大多在内径充分发光,在本实施例中,可认为在发光放电管5的内径充分地几乎均匀发光。
然而,在设计阶段,为了高效地控制从该发光放电管5出射的光,从同时考虑内径全部的光束出发,假定点光源理想地位于光源中心O进行设计。然后,可以进行考虑了光源具有有限大小的修正。在本实施例也根据这种考虑方法,把发光放电管5的发光中心考虑为确定反射镜6以及光学部件7的形状的基准。
首先,作为光学部件7的材料,从成型性以及成本方面出发,最好使用丙烯树脂等光学树脂材料。但是,在这种照明光学系统中,在从光源发生光的同时将产生大量的热。受该热的影响,需要考虑一次发光所发生的热能和最短发光周期,进行光学材料的选定以及放电空间的设计。
这时,实际上最易于受到热影响的是位于光源最近的光学部件7的入射面7a,需要最初确定光源与该入射面7a的最小距离。在本实施例中,把通过直接折射来控制自光源中心O的对于照射光轴AXL的出射角度小于预定角度的成分(第2光束)的入射面7a与发光放电管5的在照射光轴AXL方向的最小距离作为d,设定其间隔。
这里,图3中,如果入射面7a与发光放电管5的距离过大,则由于光学系统整体的体积大,因此如果把发光放电管5的直径作为
Figure C20041010028200081
则最小距离d最好处于
Figure C20041010028200082
的范围。由此,能够把入射面7a与发光放电管5的距离减小到来自发光放电管5的热影响不成问题的范围,能够谋求光学系统在照明光轴AXL方向的小型化。
其次,确定入射面7a的形状。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以最小形状在所需要的照射范围内得到均匀的配光,按照以下的方法确定入射面7a的形状。
在本实施例中,入射面7a相对从光源中心O出射时的对于照明光轴AXL的出射角度小于预定角度的光束(第2光束)而设定其形状。具体地讲,具有使构成该第2光束的光线的出射角度与通过光学部件7以后的该光束的出射角度之间保持某种预定相关关系的形状。
即,如果把来自光源中心O的该光线的出射角度记为θ,把通过折射控制的从光学部件7出射以后的该光线的出射角度记为α,则用
α=f(θ)                       ......(2)
表示的连续非球面行状来规定光学部件7的入射面7a的形状。特别是,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得到均匀的配光特性,设定入射面7a的形状使得即使在该相关关系中也可以得到比例关系。
即,如果把在对于入射面7a的入射时上述光线对于照射光轴AXL构成的角度记为θ,从出射面7b出射时该光线对于照射光轴AXL构成的角度记为α,进而把与所需要的照射范围(角度范围)相对应的比例常数记为k,则成为用
α=k·θ                       ......(3)
表示的形状。
说明上式(3)的意义。以接近照明光轴AXL的出射角度入射到入射面7a的光束(第2光束)中,从光源中心O出射的照射光轴AXL上的光线直接通过光学部件7。以这一点作为基点,该光线根据从光源中心O的出射角度θ,从光学部件7的入射面7a放大某个比例常数k后从出射面7b出射。
另一方面,图4中,反射镜6的反射面6a的面形状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以最小形状得到所需要的照明范围内的均匀的配光特性,按照以下的方法设定。
设由上述方法已确定入射面7a的形状,在本实施例中,相对来自光源中心O的对于照射光轴AXL的出射角度大于上述预定角度的光束(第1光束)而设定反射面6a的面形状。具体地讲,设定为在构成该第1光束的光线从光源中心O的出射角度与由反射面6a反射的通过了光学部件7以后的该光线的出射角度之间,具有某种预定的相关关系的形状。
即,如果把来自光源中心O的上述光线的出射角度记为θ,把由反射面6a反射了以后在入射面7a中的折射而被控制、从光学部件7出射以后的该光线的出射角度记为β,则用
β=g(θ)                    ......(4)
表示的连续非球面形状来规定反射面6a的形状。特别是,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得到均匀的配光特性,进行形状设定使得即使在其相关关系中也具有比例关系。
即,反射面6a是把来自光源中心O的出射光束的由反射面6a反射的光束中出射角度θ为最大的成分即对于照射光轴AXL大致垂直方向出射的光线变换为由反正面6a反射、入射到入射面7a以后对于照射光轴AXL以最大的角度出射的光线。另外,反射面6a是把来自光源中心O的出射光束的由反射面6a反射的光束中出射角度θ为最小的成分即对于照明光轴AXL几乎以上述预定角度出射的光线变换为由反射面6a的顶端部分6a反射、入射到入射面7a以后成为几乎与照明光轴AXL平行的最接近照明光轴AXL的方向的光线。进而,在这些光线的中央区域,与出射角度θ成比例,在上述照明范围内该出射角度β逐渐变化。可以设定反射面6a的形状使得满足以上的条件。
在着眼于反射面6a单独的形状的情况下可以像以下那样进行形状设定。如图4所示,当把上述第1光束,即从光源中心O出射由反射面6a反射的光束中包含的光线中对于来自光源的照射光轴AXL的出射角度θ为θp1、θp2(<θp1)的2个光线作为第1以及第2光线r1、r2(图4中,以θp1为最大的光线和θp2为最小的光线为例示出),该第1以及第2光线r1、r2分别在反射面6a的反射前后构成的角度记为θ1、θ2时,像
θ1<θ2                      ......(5)
那样设定反射面6a的形状。
进而,在本实施例中,反射后的第1光线r1朝向对于照明光轴AXL交叉的方向的条件也添加到对于反射面6a的形状等。另外,(5)式的关系对于包含在第1光束的光线中的任意2个光线都成立。即,对于具有某个出射角度的2条光线使得(5)式以及上述添加条件那样,确定反射面6a的形状。
进而,考虑到光学部件7的情况下,反射面6a的形状如果把包含在第1光束中的光线从光源中心O对于照明光轴AXL的出射角度记为θ,把该光线从光学部件7的出射面7b出射时的出射角度记为β,入射到反射面6a的顶端部分6b中的光线(θe2为最小的光线)对于照射光轴AXL的出射角度记为θemin,把与所需要的照明范围(角度)相对应的比例常数作为h,则形成用
β=h·(θ-θemin)                  ......(6)
表示的形状。
这里,根据上述方法确定了形状的反射面6a在光源的内径充分小的情况下,或者对于光源光学部件视为充分大的情况下,能够进行相当良好的配光分布的控制。
但是,在考虑到实际的配光特性的情况下,大多情况下作为光源的有效发光部分的内径的大小并没有小到可忽略程度,其对于整体的配光特性的影响大。即,由于通过光源具有有限的大小,在配光特性方面产生一定的扩展,因此需要加入某些因素进行形状设定。
另外,使得出射到照射光轴AXL附近的受到光学部件7的方向控制的出射光束(第2光束)的照明范围,与对于照明光轴AXL上下方向出射,受到由反射镜6和光学部件7的方向控制的光束(第1光束)的照明范围大致一致那样,设定各个面的形状,能够得到更均匀的配光分布。
从而,作为设置在照相机中的用于频闪发光的照明装置,除去需要具有特殊的配光分布的情况以外,最好像满足以下的条件那样设定各个值。
即,当把从光源中心O直接入射到入射面7a折射了以后,包含在从光学部件7出射的光束(第2光束)中的光线对于照明光轴AXL的出射角度的最大角度记为αmax,把由反射面6b反射由入射面7a折射,从光学部件7出射的光束(第1光束)中包含的光线对于照明光轴AXL的出射角度的最大角度记为βmax时,满足
0.8≤|βmax/αmax|≤1.2                 ......(6)
的条件。
这里,如果从光源中心O直接入射到入射面7a的光线对于照明光轴AXL构成的角度θ的最大值θcmax过小,则反射面6a不成立。另外,如果θcmax过大,则导致光学部件7的大型化。因此,θcmax最好处于
30°≤θ2≤60°                         ......(7)
的范围。
其次,对于图3、4所示的形状,使用具体的数值说明光束从光源中心O的出射角度θ与受到光学部件7以及反射镜6的控制后的从出射面7b的出射角度α、β的关系。
首先,使从光源中心O(以小于预定角度的角度)出射到照明光轴AXL附近的光束(第2光束)由光学部件7的入射面7a控制,从出射面7b出射时的配光分布成为均匀的照射角α的最大值αmax;从光源中心O(以大于上述预定角度的角度)沿着照明光轴AXL的上下方向出射的光束(第1光束)由反射镜6的反射面6a和光学部件7的入射面7a控制,从出射面7b出射时的配光分布成为均匀的照射角β的最大值βmax分别设为25°。这意味着照相机的照明光的上下方向所需要的配光角度是50°。
接着,考虑上述发光时产生的热的影响,把发光放电管5(外径
Figure C20041010028200121
为2.0mm,内径
Figure C20041010028200122
为1.3mm)与光学部件7的入射面7a的最小距离d取为0.4mm。
进而,确定入射面7a,使得在照明光轴AXL的上侧45°的光束成为所需要照射角的最大值αmax=25°。这时的光线方向的变换在入射角θ与出射面7b的出射角α之间(2)式成立,由于这时的系数k是
k=αmax/θ=25.0°/45.0°=0.556
因此一般式用
α=0.556·θ(式中,-45.0°≤θ≤45.0°)
表示。由此,来自光源的出射光束根据出射角度被均等地分割,从光学部件7的出射面7b出射。
如从图3的光线轨迹图所知,关于作为本实施例目的之一的得到均匀的配光特性这一点,也能够充分地满足条件。
另外,在该图中,想象实际的制品,在光学部件7的上下端作为外观部件形成使该光学部件7露出的形状。即,在光学棱镜的全反射面的延长线上遍及整个圆周一体地形成细的肋条7c、7c’。
这是用于进行与未图示的外观部件的对位的形状,是为了防止从光学部件7与外观部件的缝隙观看到内部。另外,这是为了预先防止在由金属制作的反射镜6与作为外装部件使用的金属罩之间或者在光学部件7与外观部件的缝隙的延长线上配置的导电性物体(例如,位于照相机附近的金属制品)之间发生触发脉冲漏泄。
一般在照明单元(照明装置)中,在反射镜上供给高电压触发信号,经过与该反射镜接触的发光放电管的氧化锡薄膜电阻部分,在发光放电管5上施加触发信号,开始发光,而在如本实施例这样小型化了的光学系统中,由于反射镜6与用金属成型的外装部件或者制品部件的导电性物体的距离近,因此易于产生触发脉冲漏泄现象。
为此,通过像上述那样在光学部件7的全反射面的延长部分中添加肋条7c、7c’,能够延伸边缘面距离,能够预先防止触发脉冲漏泄现象。
另外,与此同时还谋求防止来自外部的灰尘或者水滴的侵入。特别是水滴有可能在内部的高压部件与其它的电路之间发生短路,而如以上那样还能够同时减少这种可能性。
这里,如果光学部件7的材质是耐热丙烯,则其折射率是大约1.49。
按照以上的条件优化了的光学部件7的形状的最大厚度f、在上下方向的聚光中做出贡献的上下开口g(参照图3)分别成为f=1.9mm,g=5.0mm,与以往的照明装置相比较能够构成为极小。
其次,确定反射来自光源中心O的光束中沿着照明光轴AXL的上下方向出射的光束(第1光束)的反射镜6的反射面6a的形状。
这里,如图4所示,来自光源中心O的光束入射到光学部件7的入射面7a的最大角度是大约47℃。由于光学部件7与反射镜6为了放热需要空出间隙,因此虽然来自光源中心O的光束的出射角度θ=50°,但是变换为与出射光轴AXL几乎平行(θ=0°)。另外,使得对于照明光轴AXL沿着垂直方向出射的光线θ=90°变换为所需要照射角的最大角度βmax=25°。
这里,参照图5、6具体地进行说明。图5、6是分别示出了上述第1光束中来自光源中心O的出射角度为最小光线和最大光线的光线轨迹图。
从光源中心O以出射角度θ=50°发生的光线(第2光线)r2由反射面6a的顶端部分反射,入射到入射面7a的周围部分时,变换为与照明光轴AXL几乎平行(θ=0°)。这里,如果测定入射面7a与照射光轴AXL构成的角度,则可知是大约67°,因此如果使反射面6a的斜率设为大约31°,则θ=50°的该光线几乎与照明光轴AXL平行(θ=0°)从光学部件7出射。
另外,假定从光源中心O以出射角度θ=90°发生的光线(第1光线)r1由反射面6a的底部反射、入射到入射面7a的中心附近时的入射面7a的斜率为76°。如上所述,这是由于入射面7a不是平坦的斜面而是非球面。而且,反射面6a的斜率是大约36°时,该光线从光学部件7的出射角度βmax成为25°。
这里,对于照明光轴AXL沿着垂直方向出射的光线(θ=90°)由反射镜6反射的位置成为反射的光线没有再次入射到发光放电管5的玻璃面的位置。另外,在反射的光线入射到入射面7a的位置的入射面7a的斜率通过作图或者仿真确定最佳值,使得若干次假定该斜率后,出射角度βmax成为所希望的值。
这时,从反射面6a的底部顶端部分的中央区域的斜率设定为来自光源中心O的出射光线对于照明光轴AXL构成的角度如上述那样在36°到31°之间平滑变化。
从而,如图4所示,从光源中心O出射,对于照明光轴AXL沿着上方行进的光束根据来自光源的出射角度均等地分割,以与前面示出的按照接近于照明光轴AXL的角度出射的第2光束的分布不同的密度分布,均匀地从光学部件7的出射面7b出射。
另外,反射镜一般由上述那样用内表面具有高反射率的光亮铝等金属材料形成,而近年来为了提高反射面的反射率,还使用在铝镜面反射面上进行了多层薄膜涂敷的材料。
进行了该多层薄膜涂敷的材料与光亮铝相比较,具有平板状态下的正反射率高,但是如果通过反射镜形成时的冲压,以较大的曲率弯曲,则在表面的涂层部分中产生裂纹,与平板状态相比较正反射率下降的性质。
而在本实施例中说明的反射面6a由于与照明光轴AXL构成的角度(接触线角度)从36°~31°平滑变化,具有较小的曲率,因此还具有可以得到与平板状态相同程度的正反射率。
另一方面,虽然没有图示,但是说明从发光放电管5向照明光轴后方行进的光束的光路。反射镜6中以覆盖发光放电管5的后侧半部分的方式形成与光轴中心O同心的半圆柱形的反射面(第2反射面)。另外,由于发光放电管5的玻璃管对于光源中心O也是同心形,因此从光源中心O出射到后方的光束不受到由所有的玻璃管产生的折射的影响,再次返回到光源中心。从而,对于返回到光源中心O以后的光线的动作,按照与图3以及图4中的光线轨迹图示出的轨迹几乎相同的路径均匀地照射到被照射物体一侧。
但是,虽然若把光源假定为点光源则希望与上述形状一致,但是实际上光源由于具有与发光放电管的内径部分相当的有限大小,因此在这里即使不严格地限制形状,也能够得到几乎相同的配光特性。
例如,即使使用与上述形状近似的单一、多个平面或圆柱面进而椭圆等二次曲面,也存在可以得到与按照上述形状得到配光特性几乎相同的效果的形状。
为此,本实施例中的光学部件7的入射面7a以及反射镜6的反射面6a的形状不是限于严格地满足上述各个条件的形状,而可以是各个面的形状近似地满足各个条件的形状。
另外,通过在这种近似形状下形成光学部件7以及反射镜6,具有与面形状是非球面的形状时相比较能够容易地进行实际加工了的形状是否是按设计值形成的形状这样的测定的优点。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特别地说明了在紧凑型照相机的照明单元中使用的照明装置,而本发明的照明装置也能够在单反照相机或者摄像机等其它的摄像装置中使用,进而,还能够在除去这种摄像装置以外的各种设备中使用。
由以上说明的那样,如果依据本发明,通过满足上述2个条件设定反射部件的形状,能够控制成易于得到使由该反射部件反射了的光束(第1光束)均匀的配光特性,而且还能够在照明装置整体的小型化(特别是与照射光轴正交方向的小型化)方面做出贡献。
特别是,为了对于由反射部件反射了的光束提供正的折射作用(聚光),在与反射部件相比较把光学部件设置在被照射一侧的情况下,通过使用本发明的反射部件控制入射到该光学部件中的光束的方向,与以往相比较能够大幅度地减小具有光学部件的照明装置。
从而,能够实现减小使用照明装置的摄像装置的体积和重量。
另外,当把第2光束从光学部件出射后的对于上述照明光轴的最大角度记为αmax,第1光束从光学部件出射后的对于上述照明光轴的最大角度记为βmax时,满足
0.8≤|βmax/αmax|≤1.2
的条件,即通过设定为αmax与βmax大致相等,能够容易地进行上述第1以及第2光束组合的配光特性的设定。
另外,当把光源的直径记为
Figure C20041010028200161
把光源与至光学部件的入射面的最小距离记为d时,满足
条件,能够使光学部件与光源尽可能接近,能够减小照明装置的照明光轴方向的体积。

Claims (7)

1.一种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光源;
将从上述光源出射了的光束出射到被照射一侧的光学部件;以及
将从上述光源出射了的光束、即不直接入射上述光学部件的第1光束朝向上述被照射一侧反射的反射部件,
上述反射部件具有:当把上述第1光束中对于照射光轴的来自上述光源的出射角度为第1出射角度的光线以及上述出射角度为小于该第1出射角度的第2出射角度的光线分别设为第1光线以及第2光线、把在上述反射部件中反射前后的上述第1以及第2光线的各个构成的角度设为θ1、θ2时,满足
θ1<θ2
的条件的形状,而且把上述第1光束中上述出射角度为最大的光线沿着对于上述照射光轴交叉的方向反射,
上述光学部件对于由上述反射部件反射了的上述第1光束中来自上述光源的上述出射角度为最小的光线,提供基于正的折射力的折射作用而使其折射,从而使其沿着相对上述照射光轴大致平行的方向出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光学部件还对于从上述光源出射了的光束、即未由上述反射部件反射而入射上述光学部件的第2光束提供基于正的折射力的折射作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把上述第2光束从上述光学部件出射后的对于上述照射光轴的最大角度设为αmax、上述第1光束从上述光学部件出射后的对于上述出射光轴的最大角度设为βmax时,满足
0.8≤|βmax/αmax|≤1.2
的条件。
4.根据权利要求1~3的任一项中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反射部件具有反射上述第1光束的第1反射单元、以及把从上述光源朝与上述被照射一侧相反一侧出射的光束反射到上述被照射一侧的第2反射单元。
5.根据权利要求1~3的任一项中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光源具备在包含上述第1光束的面内具有直径的形状,当把上述光源的直径设为
Figure C2004101002820003C1
、把上述光源与上述光学部件的入射面之间的最小距离设为d时,满足
Figure C2004101002820003C2
的条件。
6.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权利要求1~5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对由来自上述照明装置的出射光束照明了的被拍摄物体图像进行光电变换的摄影元件。
CNB2004101002829A 2003-12-12 2004-12-10 照明装置以及摄像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28045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415298/2003 2003-12-12
JP2003415298A JP4185856B2 (ja) 2003-12-12 2003-12-12 照明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27173A CN1627173A (zh) 2005-06-15
CN100428045C true CN100428045C (zh) 2008-10-22

Family

ID=346505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100282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28045C (zh) 2003-12-12 2004-12-10 照明装置以及摄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204601B2 (zh)
JP (1) JP4185856B2 (zh)
CN (1) CN100428045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102897A (ja) * 2009-11-11 2011-05-26 Panasonic Corp ストロボ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39622A (en) * 1992-03-12 1996-07-23 Asahi Ko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Strobe device
US6078752A (en) * 1996-10-09 2000-06-2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lluminating device and photographing apparatus
JP2000250102A (ja) * 1999-02-26 2000-09-14 Canon Inc 照明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影装置
JP2003287792A (ja) * 2002-03-28 2003-10-10 Canon Inc 照明装置および撮影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525034B (en) 2001-05-10 2003-03-21 Canon Kk Lighting apparatus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39622A (en) * 1992-03-12 1996-07-23 Asahi Ko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Strobe device
US6078752A (en) * 1996-10-09 2000-06-2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lluminating device and photographing apparatus
JP2000250102A (ja) * 1999-02-26 2000-09-14 Canon Inc 照明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影装置
JP2003287792A (ja) * 2002-03-28 2003-10-10 Canon Inc 照明装置および撮影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50128300A1 (en) 2005-06-16
CN1627173A (zh) 2005-06-15
JP4185856B2 (ja) 2008-11-26
JP2005173381A (ja) 2005-06-30
US7204601B2 (en) 2007-04-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549594B1 (ko) 조명장치
JP3441991B2 (ja) 照明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影装置
JP2001066672A (ja) 照射角可変照明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影装置
CN100498497C (zh) 照明装置和照相机
US7733415B2 (en) Illumination apparatus for image-taking
CN100424581C (zh) 摄影用照明装置和摄影装置
TW508472B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camera having the same
CN100428045C (zh) 照明装置以及摄像装置
JP4208325B2 (ja) 照明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影装置
CN108167710A (zh) 灯具
JP5224880B2 (ja) 照明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JP2001318408A (ja) 照明装置及び該照明装置を有する撮影装置
CN108388010A (zh) 一种反射式瞄准镜
US20220206283A1 (en) Telescopic sight having two sighting points
US20060139481A1 (en) Illumination apparatus and image-taking apparatus
JP4544513B2 (ja) 照明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JP4587159B2 (ja) 照明装置および撮影装置
JPS61166528A (ja) 焦点検出用照明光学系
JP3762306B2 (ja) 照明装置、及び照明装置を用いた撮影装置
JPH04247438A (ja) 照明装置
JPH0633455Y2 (ja) 採光式ブライトフレームファインダー
JP2005173380A (ja) 照明光学系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04301912A (ja) 照明装置
JPH0141963B2 (zh)
JP2002319303A (ja) 光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022

Termination date: 20141210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