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17870C - 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0417870C CN100417870C CNB2005101193464A CN200510119346A CN100417870C CN 100417870 C CN100417870 C CN 100417870C CN B2005101193464 A CNB2005101193464 A CN B2005101193464A CN 200510119346 A CN200510119346 A CN 200510119346A CN 100417870 C CN100417870 C CN 100417870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exhaust
- supply arrangement
- pressure fan
- runn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entilation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一种空调装置,设置一对通风管,可进行同时进行给气及排气的同时给排气运转,并且也可进行仅排气的运转。空调装置具有:通风管(23、24),其插入建筑的孔(4)内;第一送风装置(21),其配置于室内机(1)内,且与第一通风管连接;第二送风装置(22),其设于室内机内,且与第二通风管连接,将室内的空气排气;控制机构(46)。控制机构(46)当有单独排气指示时,将第一送风装置停止,同时,使第二送风装置进行排气运转,执行仅排气的换气运转,且当有给排气运转指示时,使第一送风机工作,同时,使第二送风装置进行排气运转,执行基于同时给排气的换气运转,因此,自然能进行基于同时进行给气及排气二者的同时给排气的换气运转,也可进行仅排气的换气运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装置,特别是涉及空调装置的换气。
背景技术
目前,室内空调等空调装置通常没有换气功能,在室内的空气污染等时,需要人适当地打开窗户等,获取外气,进行换气。
因此,目前提案有在空调装置内设有换气装置的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所述,有如下空调装置,即,设置给气管道(即通风管)和排气管道,在该给气管道内设置给气用送风机,在排气管道内设置排气送风机。
专利文献1:特开2001-304645号公报
但是,在这种空调装置中,在室内充满烟草的烟等时,有希望不进行给气,而强制进行排气的情况。相反,有希望供给室外的新鲜空气的情况。但是,如上所述,当由各种专用管道及送风机进行排气及给气时,在排气时及给气时为得到所希望的风量,需要增大管道及送风机的送风能力,增大管道及送风机的容积,增大空调装置整体的大小。因此,不能面向要求紧凑的室内空调等空调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构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装置,其设置一对通风管,可以进行基于同时进行给气及排气二者的同时给排气的换气运转,同时,也可以进行仅排气的换气运转。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的空调装置,将来自室内机的制冷剂配管通过建筑的孔导出到室外,与室外机连接,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通风管及第二通风管,其插入所述建筑的孔内;第一送风装置,其配置于所述室内机内,且与该第一通风管连接;第二送风装置,其设于所述室内机内,与所述第二通风管连接,具有吸入室内的空气并介由第二通风管向建筑外排气的排气功能;控制机构,其控制所述第一送风装置及第二送风装置,所述控制机构当有单独排气指示时,将第一送风装置停止,同时,使第二送风装置进行排气运转,执行仅排气的换气运转,且当有给排气运转指示时,使所述第一送风装置的送风机工作,同时,使第二送风装置进行排气运转,执行基于同时给排气的换气工作。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空调装置,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第一送风装置具有第一送风机及切换成给气切换位置和排气切换位置的风路切换机构,其中,所述给气切换位置将该第一送风机的排出侧与室内机内的空间连接,同时,将第一送风机的吸入侧与第一通风管连接,所述排气切换位置将第一送风机的吸入侧与室内机内的空间连接,同时,将第一送风机的排出侧与第一通风管连接。
本发明第三方面的空调装置,在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基础上,所述控制机构当有给排气运转指示时,将风路切换机构切换到给气切换位置,使第一送风机工作,同时,使第二送风装置进行排气运转,当有单独排气指示时,将第一送风装置停止,同时,使第二送风装置进行排气运转,当有双重排气指示时,将风路切换机构切换到排气切换位置,使第一送风机工作,同时,使第二送风装置进行排气运转。
本发明第四方面的空调装置,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在所述室内机内设置检测空气污染的空气污染传感器,所述控制机构当有自动换气指示时,在空气污染传感器的检测值增加时,从第一送风装置或第二送风装置的单独运转切换为第一送风装置及第二送风装置二者的双重运转。
本发明第五方面的空调装置,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第二送风装置具有第二送风机及切换成给气切换位置和排气切换位置的第二风路切换机构,其中,所述给气切换位置将该第二送风机的排出侧与室内机内的空间连接,同时,将第二送风机的吸入侧与第二通风管连接,所述排气切换位置将第二送风机的吸入侧与室内机内的空间连接,同时,将第二送风机的排出侧与第二通风管连接。
根据第一方面记载的本发明,控制机构当有单独排气指示时,将第一送风装置停止,使第二送风装置进行排气运转,执行仅排气的换气运转,且当有给排气运转指示时,使所述第一送风机工作,同时,使第二送风装置进行排气运转,执行基于同时给排气的换气运转,因此,自然可进行基于同时进行给气及排气二者的同时给排气的换气运转,也可以进行仅排气的换气运转。
在第二方面的本发明中,第一送风装置具有第一送风机及切换成给气切换位置和排气切换位置的风路切换机构,其中,所述给气切换位置将该第一送风机的排出侧与室内机内的空间连接,同时,将第一送风机的吸入侧与第一通风管连接,所述排气切换位置将第一送风机的吸入侧与室内机内的空间连接,同时,将第一送风机的排出侧与第一通风管连接,因此,能够使第一送风装置配合必要的换气方式,可切换成给气和排气两个方式的换气功能。
在第三方面的本发明中,所述控制机构具有如下结构,当有给排气运转指示时,将风路切换机构切换到给气切换位置,使第一送风机工作,同时,使第二送风装置进行排气运转,当有单独排气指示时,将第一送风装置停止,同时,使第二送风装置进行排气运转,当有双重排气指示时,将风路切换机构切换到排气切换位置,使第一送风机工作,同时,使第二送风装置进行排气运转,因此,通过将风路切换机构切换到排气切换位置,使第一送风机工作,同时,使第二送风装置进行排气运转,由此,可进行基于第一送风装置及第二送风装置二者的双重排气运转,与仅基于第一送风装置及第二送风装置的某一个的排气相比,可确保大风量。因此,可减小通风管及送风装置的容量,可减小在建筑上开设的孔的开口面积及室内机等。
在第四方面的本发明中,在室内机内设置检测空气污染的空气污染传感器,所述控制机构为如下结构,当有自动换气指示时,在空气污染传感器的检测值增加时,从第一送风装置或第二送风装置的单独运转成为第一送风装置及第二送风装置二者的双重运转,因此,在空气污染度高时,使第一送风装置及第二送风装置二者运转,因此,可根据室内的空气污染而有效地换气。而且,当空气污染度降低时,可将第一送风装置及第二送风装置的任一个停止,故可减轻运行成本。
在第五方面的本发明中,第二送风装置具有第二送风机及切换成给气切换位置和排气切换位置的第二风路切换机构,其中,所述给气切换位置将该第二送风机的排出侧与室内机内的空间连接,同时,将第二送风机的吸入侧与第二通风管连接,所述排气切换位置将第二送风机的吸入侧与室内机内的空间连接,同时,将第二送风机的排出侧与第二通风管连接,因此,也可以进行使第一及第二送风装置二者进行给气运转的双重给气运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及室外机的立体图;
图2是室内机的剖面图;
图3是室内机的主要部分的局部切断立体图;
图4是遥控器的说明图,(a)是正面图,(b)是拆下前面盖的状态的正面图;
图5是空调装置的控制的说明图,(a)是运转模式的表,(b)是控制装置的输入输出图;
图6是给排气运转时的概略说明图;
图7是双重排气时的概略说明图;
图8是从操作部指示换气运转模式时的流程图;
图9是基于空气污染传感器的检测进行自动换气运转时的流程图;
图10是第二实施例的空调装置的控制的运转模式的表;
图11是双重给气时的概略说明图。
符号说明
1室内机
2制冷剂配管
3室外机
4建筑的孔
21第一送风装置
22第二送风装置
23第一通风管
24第二通风管
31第一送风机
32吸入侧挡板(风路切换机构)
33排出侧挡板(风路切换机构)
46控制装置(控制机构)
47CO2传感器(空气污染传感器)
48气体传感器(空气污染传感器)
60第二送风装置
61第二送风机
62吸入侧挡板(第二风路切换机构)
63排出侧挡板(第二风路切换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在将来自室内机的制冷剂配管通过建筑的孔导出到屋外并且与室外机连接的空调装置中,具有:第一通风管及第二通风管,其被插入所述建筑的孔内;第一送风装置,其配置于所述室内机内,且与该第一通风管连接;第二送风装置,其配置于所述室内机内,且与所述第二通风管连接,具有吸入室内的空气并介由第二通风管向建筑外排气的排气功能;控制机构,其控制所述第一送风装置及第二送风装置,所述控制机构当有单独排气指示时,将第一送风装置停止,同时,使第二送风装置进行排气运转,进行仅排气的换气运转,且当有给排气运转指示时,使所述第一送风机工作,同时,使第二送风装置进行排气运转,执行基于同时给排气的换气运转。由此,能够实现如下目的,即,提供一种空调装置,其设置一对通风管,一边进行基于同时进行给气及排气二者的同时给排气的换气运转,一边也进行仅排气的换气运转。
实施例1
其次,参照图1~图9说明本发明的空调装置的第一实施例。图1是本发明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及室外机的立体图。图2是室内机的剖面图。图3是室内机的主要部分的局部切断立体图。图4是遥控器的说明图,(a)是正面图,(b)是拆下前面盖的状态的正面图。图5是空调装置的控制的说明图,(a)是运转模式的表,(b)是控制装置的输入输出图。图6是给排气运转时的概略说明图。图7是双重排气时的概略说明图。图8是从操作部指示换气运转模式时的流程图。图9是基于空气污染传感器的检测进行自动换气运转时的流程图。另外,在图5(b)中,仅记载有关换气的主要部件,未图示的其它部件也与控制装置连接。
首先,说明空调装置的整体结构。
图1中,空调装置具有室内机1和利用制冷剂配管2与该室内机1连接的室外机3。室内机1设于屋内,室外机3设于屋外,制冷剂配管2通过形成于建筑的孔4将室内机1和室外机3连接。
另外,室外机3具有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未图示)、室外机用热交换器(未图示)、切换制冷剂的循环流路的制冷剂流路切换阀(未图示)以及热交换器用送风机(未图示)等设备。而且,在室外机3运转时,为进行制冷制热,冷冻循环的制冷剂从室外机3介由制冷剂配管2向室内机1循环。
图2中,室内机1具有室内机用热交换器6及循环用送风机7。在室内机1的前面设有可动的前面面板8,在该前面面板8的后侧设有空气吸入口11。在室内机1动作中,前面面板8向前侧移动,可从空气吸入口11将室内的空气取入到室内机1内。另外,在室内机1停止时,前面面板8向后侧,即空气吸入口11侧移动,使外观良好。在室内机1的下侧设有空气吹出口12。在空气吸入口11和室内机用热交换器6之间设有过滤器13(参照图2)。另外,在室内机用热交换器6的上侧配置有紫外线灯装置14。
而且,当室内机1的循环用送风机7工作时,室内的空气被从空气吸入口11吸入,通过过滤器13过滤,然后,由室内机用热交换器6进行热交换,从空气吹出口12吹出到室内。这样,通过循环用送风机7使室内的空气循环,同时,由室内机用热交换器6对该空气进行热交换。
另外,在空气吹出口12设有用于改变空气吹出方向的百叶窗16、17。左右动百叶窗16改变空气吹出的左右方向的方向,上下动百叶窗17改变空气吹出的上下方向的方向。
图3中,在室内机1内的端部设有第一送风装置21及第二送风装置22。而且,图1及图6中,各送风装置21、22连接通风管23、24,该通风管23、24与制冷剂配管2相同,通过形成于建筑的孔4导出到屋外,与外气连通。
图6中,第一送风装置21是给排两用送风装置,具有第一送风机31、吸入侧挡板32及排出侧挡板33。第一送风机31是可得到足够风量的西洛克式风扇,在动作时,沿一定方向流过空气。另外,如图6及图7所示,第一送风机31的吸入侧通过吸入侧挡板32选择地与第一通风管23或室内机1内的空间的任一个连接。
另一方面,第一送风机31的排出侧通过排出侧挡板33选择地与第一通风管23或室内机1内的空间的任一个连接。这样,挡板32、33作为切换空气流向的风路切换机构起作用。
而且,在该第一送风装置21进行给气运转时,如图6所示,各挡板32、33切换到给气切换位置。即,吸入侧挡板32将第一送风机31的吸入侧与第一通风管23连接,同时,排出侧挡板33将第一送风机31的排出侧与室内机1内的至间连接。
另一方面,在第一送风装置21进行排气运转的情况,如图7所示,各挡板32、33切换到排气切换位置。即,吸入侧挡板32将第一送风机31的吸入侧与室内机1内的空间连接,同时,排出侧挡板33将第一送风机31的排出侧与第一通风管23连接。
第二送风装置22是排气专用送风装置,具有第二送风机41,但与第一送风装置21不同,不具有作为风路切换机构的挡板。第二送风机41与第一送风机31同样,是西洛克式风扇,在动作时,沿一定方向流过空气。如图6及图7所示,第二送风机41的吸入侧与室内机1内的空间连接,排出侧与第二通风管24连接。
这样,第一送风装置21是给排两用送风装置,第二送风装置22是排气专用送风装置,因此,如图5(a)所示,该第一实施例的空调装置的排气模式有给排气运转、单独给气运转、单独排气运转及双重排气运转四种。
作为空调装置的控制机构的控制装置46由室内机1内的微型计算机等构成,控制空调装置的运转。而且,特别是有关换气,如图5(b)所示,向控制装置46输入来自,配置于室内机用热交换器6附近的检测二氧化碳气体浓度的CO2传感器47、配置于室内机用热交换器6附近的检测烟草的烟浓度的气体传感器48以及作为操作部的遥控器49的信号。CO2传感器47和气体传感器48作为检测空气污染的空气污染传感器起作用。
另外,从控制装置46向第一送风装置21的第一送风机31、挡板32、33及第二送风装置22的第二送风机41等输出驱动信号。除此之外,在控制装置46上还可进行输入或输出地连接室内机1的各种设备或室外机3的各种设备等。
如图4所示,遥控器49具有显示部51及可开关的前面盖52。而且,各种操作钮53在前面盖52及遥控器49的主体上设有多个。如图4(b)所示,作为有关换气的操作钮的换气切换钮53a及换气风量钮53b当将前面盖52打开时露出,可进行操作。
另外,如图4(a)所示,根据空气的污染度,作为自动换气的操作钮的换气空气清洁钮53c设于前面盖52上。当按压换气切换钮53a时,可向室内机1主体的控制装置46顺序指示进行给气及排气两方面的给排气运转、仅进行给气的给气运转及仅进行排气的排气运转,同时,在显示部51上显示该换气运转模式。
另外,当按压换气风量钮53b时,可顺序将换气风量的指示设为强、中、弱,将该指示输入到室内机1主体的控制装置46。
其次,参照图8的流程图说明指示换气运转模式时的运转流程。
在步骤1中,每按压换气切换钮53a,则切换为给排气运转、给气运转及排气运转,从遥控器49向控制装置46发出该指示。另外,每按压换气风量钮53b,则指示的风量被切换成强、中、弱,也从遥控器49向控制装置46发出该指示。风量的调整通过送风机31、41的转速的改变、及工作的送风机31、41的个数(即单独或双重)而进行。
而且,控制装置46在排气运转中在风量为中及弱的情况下进行单独排气,另一方面,在排气运转中在风量强的情况下进行双重排气。另外,在该第一实施例的情况,给气运转不进行双重给气,而仅进行单独给气。
控制装置46在给排气运转的情况前进到步骤2,在单独给气的情况前进到步骤5,在单独排气的情况前进到步骤8,在双重排气的情况前进到步骤11。
在步骤2中,控制装置46向挡板32、33输出驱动信号,以切换成给气切换位置。另外,在挡板32、33已经位于给气切换位置的情况,控制装置46将挡板32、33维持在该位置。另外,在从控制装置46输出信号之前,在处于要指示的状态的情况下自然会维持该状态,因此,以下省略该记载,然后,前进到步骤3。
在步骤3中,控制装置46向第一送风机31输出工作信号,驱动第一送风机31。这样,作为给排两用送风装置的第一送风装置21进行给气运转。然后,前进到步骤4。
在步骤4中,控制装置46向作为排气专用送风装置的第二送风装置22输出工作信号,驱动第二送风装置22,返回步骤1。然后,维持该状态,直至再次操作遥控器49,改变换气运转模式。
而且,在步骤1中,在单独给气的情况,前进到步骤5。在步骤5及步骤6中,与步骤2及步骤3相同,控制装置46使作为给排两用送风装置的第一送风装置21进行给气运转。然后,前进到步骤7。
在步骤7中,控制装置46将作为排气专用送风装置的第二送风装置22停止,返回步骤1,维持该状态,直至改变换气运转模式。
另外,在步骤1中,在单独排气的情况,前进到步骤8。在步骤8中,控制装置46不向挡板32、33输出信号,而前进到步骤9。
在步骤9中,控制装置46向第一送风机31输出停止信号,使第一送风机31停止。这样,将作为给排两用送风装置的第一送风装置21停止。然后,前进到步骤10。
在步骤10中,控制装置46向作为排气专用送风装置的第二送风装置22输出工作信号,使第二送风装置22工作,返回到步骤1。然后,维持该状态,直到再次改变换气运转模式。
而且,在步骤1中,在双重排气的情况,前进到步骤11。在步骤11中,控制装置46向挡板32、33输出驱动信号,以切换成排气切换位置。然后,前进到步骤12。
在步骤12中,控制装置46向第一送风机31输出工作信号,使第一送风机31工作。这样,作为给排两用送风装置的第一送风装置21进行排气运转。然后,前进到步骤13。
在步骤13中,控制装置46向作为排气专用送风装置的第二送风装置22输出工作信号,使第二送风装置22工作,返回步骤1。然后,维持该状态,直到再次操作遥控器49,改变换气运转模式。
其次,参照图9的流程图说明基于CO2传感器47及气体传感器48等空气污染传感器检测到的空气污染度进行的换气运转流程。
在步骤20中,当按压遥控器49的换气空气清洁钮53c时,换气空气清洁运转(即基于空气污染度的自动换气运转)的指示信号被发送到控制装置46,开始换气空气清洁运转。然后,前进到步骤21。
在步骤21中,将作为CO2传感器47及气体传感器48的检测值的空气污染度输入控制装置46内。然后,前进到步骤22。在步骤22中,控制装置46将该空气污染度与预先设定的高位设定值及中位设定值进行比较,决定高、中、低,在高的情况前进到步骤23,在中的情况前进到步骤24,在低的情况前进到步骤25。
而且,在步骤23中,控制装置46执行上述的步骤11~13,进行双重排气运转。然后,返回步骤21,维持该状态,直至空气污染度成为高以外的程度。
在步骤24中,控制装置46进行上述的步骤8~10,进行单独排气运转。然后,返回步骤21,维持该状态,直至空气污染度成为中以外的程度。
另外,在步骤25中,控制装置46向送风装置21、22输出停止信号,使送风装置21、22停止。然后,返回步骤21,维持该停止状态,直至空气污染度成为低以外的程度。
这样,在空气污染度高的情况,进行双重排气运转,另外,在为中的情况,进行单独的排气运转,在低的情况,使排气运转停止。
这样,作为控制机构,控制装置具有:1)当有给排气运转指示时,将风路切换机构切换到给气切换位置,使第一送风机工作,同时,使第二送风装置进行排气运转的机构;2)当有单独排气指示时,将第一送风装置停止,同时,使第二送风装置进行排气运转的机构;3)当有双重排气指示时,将风路切换机构切换到排气切换位置,使第一送风机工作,并且使第二送风装置进行排气运转的机构等。
而且,控制机构除上述机构以外,还具有对应执行的各工序来进行各工序的机构。另外,不必具有全部上述机构。
实施例2
其次,说明本发明的空调装置的第二实施例。图10是第二实施例的控制空调装置的运转模式的表。图11是双重给气时的概略说明图。另外,在该第二实施例的说明中,对应上述第一实施例的构成要素的构成要素使用相同符号,其详细的说明省略。
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第二送风装置22是排气专用送风装置,但在第二实施例中,设有第二送风装置60取代该第二送风装置22。第二送风装置60是与第一送风装置21相同的给排两用送风装置,具有第二送风机61、吸入侧挡板62及排出侧挡板63。该第二送风机61、吸入侧挡板62及排出侧挡板63为与第一送风装置21的第一送风机31、吸入侧挡板32及排出侧挡板33相同的结构,进行相同的动作,第二送风装置60可进行给气及排气两个动作。因此,在第二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可进行双重给气运转。
其次,在该第二实施例的空调装置中,说明指示有换气运转模式时的运转流程。另外,仅记载追加或修正的步骤。在图8的步骤1中,在进行给气运转时,控制装置46在风量为中及弱的情况,进行单独给气,另一方面,在风量强的情况,进行双重给气。而且,在双重给气时,在图8所示的流程中,追加下记步骤14~16(省略图示)。使第一送风装置21进行给气运转(步骤14),同时,将挡板62、63设为给气切换位置(步骤15),使第二送风机61工作(步骤16)。这样,如图11所示,使第一送风装置21及第二送风装置60二者进行给气运转。
另外,步骤4、7、10、13中,第二送风装置60是给排两用送风装置,因此,“排气专用装置”的显示成为“给排两用送风装置”,另外,“工作”的显示成为“排气运转”。而且,使第二送风装置60进行排气运转的流程与使第一送风装置21进行排气运转的流程(步骤11、12)相同,将挡板62、63设为排气切换位置,使第二送风机61工作。
以上详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在本发明记载于权利要求范围的要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更。下面示例本发明的变更例。
(1)送风机优选西洛克式风扇,但也可以为其它形式的送风机。
(2)各流程图的步骤的顺序可进行适当变更。
(3)控制机构由微型计算机构成,但也可以为其以外的结构。
(4)制冷剂配管2和通风管23、24也可以插入建筑的同一孔内,另外,也可以分别插入不同的孔内。另外,除制冷剂配管2及通风管23、24以外,也可以向建筑的空调装置用孔内插入电力线及通信线等。
(5)在基于空气污染度的自动换气运转时,进行单独排气运转及双重排气运转,但也可以进行单独给气运转及双重给气运转。
(6)若空气污染传感器可检测室内的空气污染,则可适当地选择,也可以为CO2传感器及气体传感器以外的传感器。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控制机构将风路切换机构切换到排气切换位置,使第一送风机工作,同时,使第二送风装置进行排气运转,由此,可进行第一送风装置及第二送风装置二者的双重排气运转。因此,在排气时可得到大风量。因此,适用于与空气调节一起进行换气的空调装置。
Claims (5)
1. 一种空调装置,将来自室内机的制冷剂配管通过建筑的孔导出到室外,与室外机连接,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一通风管及第二通风管,其插入所述建筑的孔内;
第一送风装置,其配置于所述室内机内,且与该第一通风管连接;
第二送风装置,其设于所述室内机内,与所述第二通风管连接,具有吸入室内的空气并介由第二通风管向建筑外排气的排气功能;
控制机构,其控制所述第一送风装置及第二送风装置,
所述控制机构当有单独排气指示时,将第一送风装置停止,同时,使第二送风装置进行排气运转,执行仅排气的换气运转,且当有给排气运转指示时,使所述第一送风装置的送风机工作,同时,使第二送风装置进行排气运转,执行同时给排气的换气工作。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送风装置具有第一送风机及切换成给气切换位置和排气切换位置的风路切换机构,其中,所述给气切换位置将该第一送风机的排出侧与室内机内的空间连接,同时,将第一送风机的吸入侧与第一通风管连接,所述排气切换位置将第一送风机的吸入侧与室内机内的空间连接,同时,将第一送风机的排出侧与第一通风管连接。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机构当有给排气运转指示时,将风路切换机构切换到给气切换位置,使第一送风机工作,同时,使第二送风装置进行排气运转,当有单独排气指示时,将第一送风装置停止,同时,使第二送风装置进行排气运转,当有双重排气指示时,将风路切换机构切换到排气切换位置,使第一送风机工作,同时,使第二送风装置进行排气运转。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室内机内设置检测空气污染的空气污染传感器,所述控制机构当有自动换气指示时,在空气污染传感器的检测值增加时,从第一送风装置或第二送风装置的单独运转切换为第一送风装置及第二送风装置二者的双重运转。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送风装置具有第二送风机及切换成给气切换位置和排气切换位置的第二风路切换机构,其中,所述给气切换位置将该第二送风机的排出侧与室内机内的空间连接,同时,将第二送风机的吸入侧与第二通风管连接,所述排气切换位置将第二送风机的吸入侧与室内机内的空间连接,同时,将第二送风机的排出侧与第二通风管连接。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332365/04 | 2004-11-16 | ||
JP2004332365 | 2004-11-16 | ||
JP094212/05 | 2005-03-29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776310A CN1776310A (zh) | 2006-05-24 |
CN100417870C true CN100417870C (zh) | 2008-09-10 |
Family
ID=367659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510119346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17870C (zh) | 2004-11-16 | 2005-11-02 | 空调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0417870C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471212A (zh) * | 2012-06-08 | 2013-12-25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带有二氧化碳检测装置的空调 |
JP5911590B2 (ja) * | 2012-10-10 | 2016-04-27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CN108518784A (zh) * | 2018-06-15 | 2018-09-11 | 中航长沙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航空发动机试车厂房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0088310A (ja) * | 1998-09-14 | 2000-03-31 | Daikin Ind Ltd | 給排気システム |
JP2000356384A (ja) * | 1999-06-15 | 2000-12-26 | Daiwa House Ind Co Ltd | 屋内常時換気システム |
-
2005
- 2005-11-02 CN CNB2005101193464A patent/CN100417870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0088310A (ja) * | 1998-09-14 | 2000-03-31 | Daikin Ind Ltd | 給排気システム |
CN1317081A (zh) * | 1998-09-14 | 2001-10-10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换气系统 |
JP2000356384A (ja) * | 1999-06-15 | 2000-12-26 | Daiwa House Ind Co Ltd | 屋内常時換気システム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776310A (zh) | 2006-05-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491851C (zh) | 通风系统和用于驱动该通风系统的方法 | |
JP2714220B2 (ja) | 換気装置 | |
CN100410592C (zh) | 空调装置 | |
JP2005003348A (ja) | 換気装置を備えたウィンドウ{windowhavingaventilationequipment} | |
KR101497698B1 (ko) | 공기조화시스템 | |
JP2012189265A (ja) | 熱交換換気装置 | |
JP2005221217A (ja) | 空気循環システム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 |
KR102075130B1 (ko) | 신속 배연기능을 구비한 열회수형 환기장치 | |
WO2000016019A1 (fr) | Systeme de ventilation | |
CN100417870C (zh) | 空调装置 | |
CN114593461A (zh) | 一种空调室内机、控制方法和空调器 | |
KR102319067B1 (ko) | 복수 개 실내 정풍량 급배기가 가능한 환기시스템 | |
JP2006170596A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CN1786607A (zh) | 空调装置 | |
JP2586766B2 (ja) | 換気装置 | |
JP2005055058A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KR100741746B1 (ko) | 공기 조화 장치 | |
CN216308000U (zh) | 新风空调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 | |
CN108844148A (zh) | 节能智慧型空气调节系统 | |
KR100710219B1 (ko) | 공기조화 시스템 | |
CN208652747U (zh) | 节能智慧型空气调节系统 | |
CN110848868A (zh) | 一种送风装置 | |
CN220707657U (zh) | 一种暖通空调自动化控制设备 | |
JP4724023B2 (ja) | 熱交換型空調換気装置 | |
CN214619949U (zh) | 一种空气质量检测与新风设备联动的控制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910 Termination date: 20131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