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06483C - Cpe-丙烯酸烷基酯类互穿网络共聚物及其制法和应用 - Google Patents

Cpe-丙烯酸烷基酯类互穿网络共聚物及其制法和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06483C
CN100406483C CNB2006100664559A CN200610066455A CN100406483C CN 100406483 C CN100406483 C CN 100406483C CN B2006100664559 A CNB2006100664559 A CN B2006100664559A CN 200610066455 A CN200610066455 A CN 200610066455A CN 100406483 C CN100406483 C CN 100406483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lkyl
acrylates
cpe
interpenetrating network
raw mater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61006645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844173A (zh
Inventor
赵东日
郑小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RIKE RUBBER AND PLAST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赵东日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赵东日 filed Critical 赵东日
Priority to CNB200610066455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0406483C/zh
Publication of CN18441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441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0648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06483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Graft Or Block Polymers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CPE-丙烯酸烷基酯互穿网络共聚物及其制法和应用,属于高分子类接枝共聚物及其制备技术领域。它是由丙烯酸烷基酯类化合物在氯化聚乙烯上接枝共聚制备而成,其中氯化聚乙烯占原料的重量百分比为45~75%,丙烯酸烷基酯类化合物占原料的重量百分比为25~55%,所述的丙烯酸烷基酯类化合物中的烷基的碳原子数为2~8。本发明还提供了它作为聚氯乙烯树脂抗冲击改性剂的应用。该CPE-丙烯酸烷基酯类互穿网络共聚物具有良好粉体流动性,可作为聚氯乙烯树脂的抗冲加工改性剂,能有效改善聚氯乙烯树脂的耐候性、抗冲击性和加工性能,并具有成本低、制备方法简单的优点。

Description

CPE-丙烯酸烷基酯类互穿网络共聚物及其制法和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类接枝共聚物及其制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聚氯乙烯树脂的抗冲加工改性剂CPE-丙烯酸烷基酯类互穿网络共聚物聚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聚氯乙烯(PVC)是一种性能优良的通用型热塑性塑料,是我国产量最大的塑料品种之一。聚氯乙烯的加工成形性能很差,必须加入各种加工助剂,以改善其加工性能;聚氯乙烯加工成形后的制品的抗冲击强度差,人们发明了多种方法以提高聚氯乙烯制品的抗冲击强度。其中的一个方法就是添加丁二烯-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的三元共聚物,也就是MBS树脂来改善聚氯乙烯制品的冲击强度。虽然MBS树脂与PVC的混合物加工后所得到制品的抗冲击强度尽管比较高,但是耐候性差,在室外使用一段时间后,制品的抗冲击强度会迅速下降。所以,经过MBS改性的聚氯乙烯只能在室内使用。
MBS树脂耐候性差的原因是其中的主要成分聚丁二烯的耐紫外线性能差。为了改善MBS的耐候性,人们又发明了不含双键的抗冲击改性剂-丙烯酸酯类抗冲改性剂。丙烯酸酯类抗冲改性剂是通过向轻度交联的丙烯酸酯类弹性体上接枝甲基丙烯酸烷基酯、苯乙烯、丙烯腈等单体的混合物而得到的丙烯酸酯类核-壳接枝共聚物(特公昭51-28117号公报)。丙烯酸酯类核-壳接枝共聚物的核部分为丙烯酸酯类弹性体,用这种丙烯酸酯类核-壳接枝共聚物抗冲改性剂改性的聚氯乙烯制品具有优良的耐候性,但由于其价格昂贵,难以被广泛的推广使用。
氯化聚乙烯(CPE)中不含有双键,且价格低廉故被广泛的应用于无增塑PVC制品的抗冲击改性。但是由于氯化聚乙烯的抗冲击效果差,需加入的量较大,但这又较大程度的破坏了PVC制品的机械性能。同时由于氯化聚乙烯中含有氯原子,而氯化聚乙烯易受热分解,当用量较大时,CPE的用量将超过CPE在PVC中的饱和溶解度而析出,形成单独的CPE相,由于聚氯乙烯混合物中的热稳定剂不能溶入CPE相而只能溶入PVC相,所以CPE相极易分解而产生氯化氢,而氯化氢的产生又大大的加速了PVC的分解,使制品的耐候性能大幅下降。因此从保证PVC制品的机械性能和耐候性能的角度出发,如果能大幅度的提高CPE的抗冲击性能使其抗冲击强度达到甚至超过MBS和丙烯酸酯类抗冲击改性剂的抗冲击性能,我们就可用这种抗冲击改性剂对PVC进行共混改性得到一种耐候性,抗冲击性和加工性优良并且价格低廉的聚氯乙烯混合物。
提高CPE抗冲击强度的最有效的方法是降低CPE的玻璃化温度,提高CPE的橡胶性能。一般来说,玻璃化温度较低、耐候性优良的橡胶是丙烯酸烷基酯类的聚合物,因此只要将CPE与丙烯酸烷基酯类单体进行接枝聚合就可以达到目的,但是通过简单的混合得到的CPE-丙烯酸烷基酯类的混合物容易结快,粉体流动性差,与PVC无法混合均匀,不能作为PVC的改性剂使用。
本案的发明人在2006年1月25日提出的申请号为200610001895.6的发明专利申请涉及了一种CPE-烷基丙烯酸酯类接枝共聚物,通过将CPE与丙烯酸烷基酯类单体进行接枝聚合得到了CPE-丙烯酸酯接枝共聚物,它是由丙烯酸烷基酯类化合物在氯化聚乙烯(CPE)上接枝共聚制备而成,其中氯化聚乙烯占原料的重量百分比为75~95%,丙烯酸烷基酯类化合物占原料的重量百分比为5~25%,所述的丙烯酸烷基酯类化合物中的烷基的碳原子数为2~8。该氯化聚乙烯-丙烯酸烷基酯类接枝共聚物的抗冲击性能与烷基丙烯酸酯类化合物的含量成正比,也就是说烷基丙烯酸酯类化合物的含量越高,则其抗冲击性能越好,因此从提高抗冲击强度的角度来说,CPE-丙烯酸烷基酯接枝共聚物中丙烯酸烷基酯的含量越高越好,但是,发明人发现CPE-丙烯酸烷基酯接枝共聚物的粉体流动性却随着丙烯酸烷基酯类化合物含量的增加而变差,所以为了保证CPE-丙烯酸烷基酯接枝共聚物的粉体流动性,应使丙烯酸烷基酯类化合物的重量百分比含量不得大于25%,发明人当时尽管得到了一种抗冲击性能好于传统的抗冲击改性剂CPE的抗冲击改性剂,但是其抗冲击性能仍然低于MBS和丙烯酸酯类抗冲击改性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良好粉体流动性的CPE-丙烯酸烷基酯类互穿网络共聚物,以及其制备方法和作为聚氯乙烯树脂抗冲加工改性剂的应用,共聚物中的丙烯酸烷基酯类化合物的含量可在大于25%的情况下仍能保持良好的流动性。通过使用本发明的抗冲击改性剂,既解决了使用传统的抗冲击改性剂CPE进行聚氯乙烯树脂改性时所存在的低温抗冲击性差和耐候性差的问题,又解决了使用MBS和丙烯酸酯类抗冲改性剂时所存在的价格昂贵和耐候性差的问题。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CPE-丙烯酸烷基酯类互穿网络共聚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丙烯酸烷基酯类化合物在氯化聚乙烯上接枝共聚制备而成,其中氯化聚乙烯占原料的重量百分比的45~75%,丙烯酸烷基酯类化合物占原料的重量百分比的25~55%,所述的丙烯酸烷基酯类化合物中的烷基的碳原子数为2~8。
所述的氯化聚乙烯为氯重量百分含量为33~42%的氯化聚乙烯。
所述氯化聚乙烯占原料的优选的重量百分比为55~70%,丙烯酸烷基酯类化合物占原料的优选的重量百分比为30~45%。
上述CPE-丙烯酸烷基酯类互穿网络共聚物的制法,其特征在于将水和占原料总重量0.5~3%的表面活性剂放入反应器,然后升温至30℃以上,再将占原料总重量25~55%的丙烯酸烷基酯类化合物和占原料总重量45~75%的氯化聚乙烯放入反应器,在氮气气氛下搅拌升温至70~90℃,保持0.5~2小时,然后加入占原料总重量0.1~2%的自由基引发剂引发共聚反应,并进行反应3~5小时,得到氯化聚乙烯-丙烯酸烷基酯类接枝共聚物。
所述的表面活性剂包括聚氧乙烯醚、聚乙烯基吡咯烷酮。
所述的自由基引发剂包括过氧化氢二异丙苯、过氧化苯甲酰、偶氮二异丁腈。
所述的水的优选加入量为原料总重量的4~6倍。
该CPE-丙烯酸烷基酯类互穿网络共聚物作为聚氯乙烯抗冲加工改性剂的应用。
CPE-丙烯酸烷基酯类互穿网络共聚物中的丙烯酸烷基酯类聚合物能够有效降低氯化聚乙烯的玻璃化温度并提高其具有的橡胶性能。CPE-丙烯酸烷基酯类互穿网络共聚物中丙烯酸烷基酯类聚合物的含量越高则共聚物的抗冲击性能越高,但是当CPE-丙烯酸烷基酯类互穿网络共聚物中丙烯酸烷基酯类聚合物的重量百分比含量超过55%时,该互穿网络共聚物的粉体流动性变差,难以进行正常的生产和使用;同时当互穿网络共聚物中丙烯酸烷基酯类聚合物的重量百分比含量低于25%时,其冲击强度与CPE相比提高的幅度不够大,使用量不能大幅下降,不能得到耐候性,抗冲击性和加工性良好的聚氯乙烯混合物。
为了改善CPE-丙烯酸烷基酯类互穿网络共聚物的粉体流动性能,发明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验,在本案发明人于2006年元月25日递交的申请号为200610001895.6的发明专利申请中,发明人采取了先将丙烯酸烷基酯类化合物溶入CPE颗粒中,然后再进行接枝共聚的方法,使丙烯酸烷基酯类化合物在CPE的内部聚合,而得到内部含有丙烯酸烷基酯类聚合物且流动性良好的聚氯乙烯-丙烯酸烷基酯接枝共聚物,其中接枝的丙烯酸烷基酯类聚合物的玻璃化温度小于-20℃。由于丙烯酸烷基酯类聚合物的玻璃化温度远低于CPE,所以氯化聚乙烯-丙烯酸烷基酯类共聚物的抗冲击强度将高于CPE,这样CPE-丙烯酸烷基酯类共聚物在聚氯乙烯混合物中的使用量可低于CPE,同时由于丙烯酸烷基酯类聚合物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这样用CPE-丙烯酸烷基酯类共聚物与PVC共混我们就得到了一种耐候性,抗冲击性和加工性良好的聚氯乙烯混合物。尽管使用该发明所得到的CPE-丙烯酸烷基酯类接枝共聚物的抗冲击性能要好于CPE,但是还达不到理想的程度。发明人通过进一步研究认为:要得到一种对聚氯乙烯进行共混改性时抗冲击性能更好、抗冲击强度接近甚至大于MBS和丙烯酸酯类抗冲改性剂的CPE-丙烯酸烷基酯类接枝共聚物,就必须要提高CPE-丙烯酸烷基酯类互穿网络共聚物中丙烯酸烷基酯类化合物的含量。这样用上述发明专利申请的技术方案就不可能得到粉体流动性良好的CPE-丙烯酸烷基酯类互穿网络共聚物。进一步的研究我们又发现CPE-丙烯酸烷基酯类互穿网络共聚物的粉体流动性与合成时CPE和丙烯酸烷基酯类化合物的混合温度有关,如果两者混合时的温度小于30℃,则粉体流动性差,同时我们还发现使用油溶性的自由基引发剂所合成的CPE-丙烯酸烷基酯类互穿网络共聚物的粉体流动性要好于水溶性的引发剂,这样通过将合成过程中CPE与丙烯酸烷基酯类化合物在水中的混合温度提高到30℃以上,并且使用油溶性引发剂进行聚合,我们就得到了丙烯酸烷基酯类聚合物的重量百分比含量在25%到55%之间的且粉体流动性良好的CPE-丙烯酸烷基酯类互穿网络共聚物。经检测,这样的CPE-丙烯酸烷基酯类互穿网络共聚物用于聚氯乙烯的抗冲击改性时的抗冲击性能够接近甚至要远高于传统的优良的聚氯乙烯抗冲击改性剂MBS和丙烯酸酯类抗冲击改性剂。
上述丙烯酸烷基酯类化合物中的烷基的碳原子数为2~8个,例如丙烯酸乙基酯、丙烯酸丙基酯、丙烯酸丁基酯、丙烯酸戊基酯、丙烯酸异辛酯、丙烯酸庚基酯等等。
该氯化聚乙烯-丙烯酸烷基酯类互穿网络共聚物可以与现有改性剂同样的方法用于聚氯乙烯的改性,其加入量为聚氯乙烯和该接枝共聚物二者总重量的2~25%。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该氯化聚乙烯-丙烯酸烷基酯类接枝共聚物在具有优异的抗冲改性效果同时,还具有良好粉体流动性,其抗冲改性效果能够接近甚至要远高于传统的优良的聚氯乙烯抗冲击改性剂MBS和丙烯酸酯类抗冲击改性剂,该共聚物可作为聚氯乙烯树脂的抗冲加工改性剂,能有效改善聚氯乙烯树脂的耐候性、抗冲击性和加工性能,并具有成本低、制备方法简单的优点。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1)氯化聚乙烯-丙烯酸烷基酯类互穿网络共聚物的合成
向装有搅拌器、温度计和氮气管线的四口烧瓶中加入500重量份的水、2重量份的聚氧乙烯醚开启搅拌并升温至35℃,然后加入70重量份的氯重量百分比含量为35%的氯化聚乙烯、30重量份的丙烯酸异辛酯,在氮气气氛下一边搅拌一边升温至80℃,搅拌1小时,然后加入1重量份的过氧化苯甲酰,反应3小时,经过检测聚合的转化率达到98%。经过离心、干燥后得到所要的氯化聚乙烯-丙烯酸烷基酯类互穿网络共聚物。
(2)改性聚氯乙烯树脂
将上述氯化聚乙烯-丙烯酸烷基酯类互穿网络共聚物和聚氯乙烯树脂按下列配方配料:
聚氯乙烯                        89份
CPE-丙烯酸烷基酯类互穿网络共聚物11份
碳酸钙                          5份
三盐基性硫酸铅                  2份
二盐基性亚磷酸铅                1份
硬脂酸铅                        1份
硬脂酸钙                        0.5份
聚乙烯蜡                        0.15份
将各种原料按上述的配方比例投入高速搅拌机中高速混合,达到120℃后出料冷却,得到聚氯乙烯树脂混合物。然后用双辊开炼机开炼成片材进行热稳定性和光稳定性的测试。抗冲击强度的测试按GB/T8814标准所示的方法进行,测定的数据见表1。
实施例2-5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氯化聚乙烯-丙烯酸烷基酯类互穿网络共聚物,但是其中氯化聚乙烯和丙烯酸异辛酯的重量比不同,氯化聚乙烯和丙烯酸异辛酯的重量比数据见表1。制备改性氯化聚乙烯树脂工艺同实施例1,对改性后的聚氯乙烯树脂的抗冲剂强度的测定数据见表1。
对比例1-3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氯化聚乙烯-丙烯酸烷基酯类互穿网络共聚物,但是其中氯化聚乙烯和丙烯酸异辛酯的重量比不同,其中对比例1采用常规的改性剂CPE作对比,制备改性氯化聚乙烯树脂工艺同实施例1。其中氯化聚乙烯和丙烯酸异辛酯的重量比数据见表1。
按GB/T8814标准所示的方法对实施例1-5和对比例1-3得到的聚氯乙烯树脂进行抗冲击强度试验。不同比例组成的氯化聚乙烯-丙烯酸烷基酯类互穿网络共聚物改性的聚氯乙烯树脂的抗冲击强度数据以及测定的改性氯化聚乙烯树脂的抗冲击强度数据见表1。
表1实施例1-5和对比例1-3中互穿网络共聚物原料组成和改性的聚氯乙烯树脂的抗冲击强度数据
Figure C20061006645500081
“*”表示抗冲改性剂结块,不能与聚氯乙烯混合。
由表1可以看出CPE-丙烯酸烷基酯类互穿网络共聚物对聚氯乙烯树脂起到优良的改性性能,能够有效提高聚氯乙烯树脂的抗冲击性能。接枝共聚物中丙烯酸烷基酯类聚合物的比例越高,聚氯乙烯混合物的冲击强度越高,由对比例1和2可看出,当丙烯酸烷基酯类聚合物的比例低于25%时,聚氯乙烯混合物的冲击强度会很低;由对比例3可知,当CPE-丙烯酸烷基酯类接枝共聚物中丙烯酸烷基酯类聚合物的比例高于55%时,抗冲击改性剂的粉体流动性变差,会结块而不能与PVC均匀混合。由对比例1可以看出,采用目前常规使用的CPE抗冲改性剂的聚氯乙烯树脂的抗冲强度明显小于本发明提供的CPE-丙烯酸烷基酯类接枝共聚物改性剂。
当聚氯乙烯混合物的0℃时的抗冲击强度为25.0KJ/m2时,实施例1-5和比较例1-2中所合成的抗冲改性剂与聚氯乙烯的重量份数比和相应的聚氯乙烯混合物的热稳定性和光稳定性的对比见表2。热稳定性的测试条件为:180℃,60分钟光稳定性的测试条件为:在60W的紫外灯烘箱中照射48小时。
表2相同抗冲击强度的聚氯乙烯树脂的组成和其热稳定和光稳定性能
Figure C20061006645500091
“*”表示变化程度差,热稳定性和光稳定性好;而“*****”表示变化程度高,热稳定性和光稳定性差。
由表1和表2可以看出随着抗冲改性剂中丙烯酸烷基酯类聚合物的比例越高,达到相同的抗冲击强度时,在聚氯乙烯混合物中本发明抗冲改性剂与PVC的重量比越来低,也就是说抗冲改性剂的用量越来越少。同时其热稳定性和光稳定性越来越好。在实施例中由于抗冲改性剂的用量少所以耐候性(热稳定性和光稳定性)就好,而对比例中由于抗冲改性剂的加入量多故耐候性差。可见,采用本发明的氯化聚乙烯-丙烯酸烷基酯类互穿网络共聚物,能得到一种耐候性,抗冲击性能均良好的聚氯乙烯混合物。
实施例6
(1)抗冲改性剂的合成
向装有搅拌器、水银温度计和氮气管线的四口烧瓶中加入600重量份的水、1重量份的聚氧乙烯醚开启搅拌并升温至40℃后,加入45重量份的氯的重量百分含量为33%的CPE,55重量份的丙烯酸丁基酯、在氮气气氛下一边搅拌一边升温至90℃、搅拌2小时以后,加入0.8重量份偶氮二异丁腈后反应5小时,聚合的转化率达到97%。经离心,干燥后得到所要的CPE-丙烯酸烷基酯类互穿网络共聚物。
(2)改性聚氯乙烯树脂
将上述氯化聚乙烯-丙烯酸烷基酯类接枝共聚物和聚氯乙烯树脂按下列配方配料:
聚氯乙烯                        85份
CPE-丙烯酸烷基酯类互穿网络共聚物15份
碳酸钙                          10份
三盐基性硫酸铅          2份
二盐基性亚磷酸铅        1份
硬脂酸铅                1份
硬脂酸钙                0.5份
聚乙烯蜡                0.15份
将各种原料按上述的配方比例投入高速搅拌机中高速混合,达到120℃后出料冷却,得到聚氯乙烯树脂混合物。经测试,该聚氯乙烯树脂混合物具有良好的耐候性、抗冲击强度和加工性能。
实施例7
(1)抗冲改性剂的合成
向装有搅拌器、温度计和氮气管线的四口烧瓶中加入400重量份的水、1.5重量份的聚乙烯基吡咯烷酮后开启搅拌升温至50℃,再加入75重量份的氯的重量百分含量为37%的CPE,5重量份的丙烯酸乙酯和20重量份的丙烯酸异辛酯、在氮气气氛下一边搅拌一边升温至70℃、搅拌2小时以后,加入1.5重量份的过氧化氢二异丙苯后反应4小时,聚合的转化率达到98%。经离心,干燥后得到所要的CPE-丙烯酸烷基酯类互穿网络共聚物。
(2)聚氯乙烯混合物
采用与实施例6相同的方法用于聚氯乙烯树脂的改性,但是其中CPE-丙烯酸烷基酯类互穿网络共聚物采用本实施例制备的共聚物,得到聚氯乙烯树脂混合物。经测试,该聚氯乙烯树脂混合物具有良好的耐候性、抗冲击强度和加工性能。
实施例8
(1)抗冲改性剂的合成
向装有搅拌器、水银温度计和氮气管线的四口烧瓶中加入600重量份的水、2重量份的聚氧乙烯醚后开启搅拌并升温至60℃后加入50重量份的氯的重量百分含量为34%的CPE,10重量份的丙烯酸戊酯、10重量份的丙烯酸乙酯和30重量份的丙烯酸异辛酯一边搅拌一边升温至80℃、搅拌1小时以后,加入1重量份的过氧化苯甲酰,保持搅拌转速在200转/分,在80℃下反应4小时,聚合的转化率达到98%。经离心,干燥后得到所要的CPE-丙烯酸烷基酯类互穿网络共聚物。
(2)聚氯乙烯混合物
将上述氯化聚乙烯-丙烯酸烷基酯类互穿网络共聚物和聚氯乙烯树脂按下列配方配料:
聚氯乙烯                        80份
CPE-丙烯酸烷基酯类互穿网络共聚物15份
碳酸钙                  20份
钛白粉                  3份
三盐基性硫酸铅          2份
二盐基性亚磷酸铅        1份
硬脂酸铅                1份
硬脂酸钙                0.5份
聚乙烯蜡                0.15份
将各种原料按上述的配方比例投入高速搅拌机中高速混合,达到120℃后出料冷却,得到聚氯乙烯树脂混合物。经测试,该聚氯乙烯树脂混合物具有良好的耐候性、抗冲击强度和加工性能。
对比例4
(1)抗冲改性剂
在本对比例中使用MBS作为聚氯乙烯的抗冲击改性剂。
(2)聚氯乙烯混合物
将上述MBS和聚氯乙烯树脂按下列配方配料:
聚氯乙烯              89份
MBS                   11份
碳酸钙                5份
三盐基性硫酸铅        2份
二盐基性亚磷酸铅      1份
硬脂酸铅              1份
硬脂酸钙              0.5份
聚乙烯蜡              0.15份
将各种原料按上述的配方比例投入高速搅拌机中高速混合,达到120℃后出料冷却,得到聚氯乙烯树脂混合物。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测试,该聚氯乙烯树脂混合物的耐紫外线性能极差、抗冲击强度为27.0KJ/m2仅高于实施例1而低于实施例2,3,4和5,并且成本要远高于实施例1到5。
对比例5
(1)抗冲改性剂
在本对比例中使用丙烯酸酯类抗冲改性剂作为聚氯乙烯的抗冲击改性剂。
(2)聚氯乙烯混合物
将上述MBS和聚氯乙烯树脂按下列配方配料:
聚氯乙烯                89份
丙烯酸酯类抗冲改性剂    11份
碳酸钙                  5份
三盐基性硫酸铅          2份
二盐基性亚磷酸铅        1份
硬脂酸铅                1份
硬脂酸钙                0.5份
聚乙烯蜡                0.15份
将各种原料按上述的配方比例投入高速搅拌机中高速混合,达到120℃后出料冷却,得到聚氯乙烯树脂混合物。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测试,该聚氯乙烯树脂混合物具有优良的热稳定性和紫外线稳定性、但是其抗冲击强度为26.7KJ/m2与实施例1基本相当而低于实施例2,3,4和5,并且成本要远高于实施例1到5。

Claims (8)

1.一种CPE-丙烯酸烷基酯类互穿网络共聚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丙烯酸烷基酯类化合物在氯化聚乙烯上接枝共聚制备而成,其中氯化聚乙烯占原料的重量百分比的45~75%,丙烯酸烷基酯类化合物占原料的重量百分比的25~55%,所述的丙烯酸烷基酯类化合物中的烷基的碳原子数为2~8;
所述CPE-丙烯酸烷基酯类互穿网络共聚物是由下述方法制备的:将水和占原料总重量0.5~3%的表面活性剂放入反应器,然后升温至30℃以上,再将占原料总重量25~55%的丙烯酸烷基酯类化合物和占原料总重量45~75%的氯化聚乙烯放入反应器,在氮气气氛下搅拌升温至70~90℃,保持0.5~2小时,然后加入占原料总重量0.1~2%的自由基引发剂引发共聚反应,进行反应3~5小时,得到氯化聚乙烯-丙烯酸烷基酯类接枝共聚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CPE-丙烯酸烷基酯类互穿网络共聚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氯化聚乙烯为氯重量百分含量为33~42%的氯化聚乙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CPE-丙烯酸烷基酯类互穿网络共聚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氯化聚乙烯占原料的重量百分比为55~70%,丙烯酸烷基酯类化合物占原料的重量百分比为30~45%。
4.权利要求1所述的CPE-丙烯酸烷基酯类互穿网络共聚物的制法,其特征在于将水和占原料总重量0.5~3%的表面活性剂放入反应器,然后升温至30℃以上,再将占原料总重量25~55%的丙烯酸烷基酯类化合物和占原料总重量45~75%的氯化聚乙烯放入反应器,在氮气气氛下搅拌升温至70~90℃,保持0.5~2小时,然后加入占原料总重量0.1~2%的自由基引发剂引发共聚反应,进行反应3~5小时,得到氯化聚乙烯-丙烯酸烷基酯类接枝共聚物。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CPE-丙烯酸烷基酯类互穿网络共聚物的制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表面活性剂选自聚氧乙烯醚、聚乙烯基吡咯烷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CPE-丙烯酸烷基酯类互穿网络共聚物的制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自由基引发剂选自过氧化氢二异丙苯、过氧化苯甲酰、偶氮二异丁腈。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CPE-丙烯酸烷基酯类互穿网络共聚物的制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的加入量为原料总重量的4~6倍。
8.权利要求1所述的CPE-丙烯酸烷基酯类互穿网络共聚物作为聚氯乙烯抗冲加工改性剂的应用。
CNB2006100664559A 2006-03-31 2006-03-31 Cpe-丙烯酸烷基酯类互穿网络共聚物及其制法和应用 Active CN100406483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6100664559A CN100406483C (zh) 2006-03-31 2006-03-31 Cpe-丙烯酸烷基酯类互穿网络共聚物及其制法和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6100664559A CN100406483C (zh) 2006-03-31 2006-03-31 Cpe-丙烯酸烷基酯类互穿网络共聚物及其制法和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44173A CN1844173A (zh) 2006-10-11
CN100406483C true CN100406483C (zh) 2008-07-30

Family

ID=370631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0664559A Active CN100406483C (zh) 2006-03-31 2006-03-31 Cpe-丙烯酸烷基酯类互穿网络共聚物及其制法和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406483C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66223A (zh) * 2016-08-30 2017-02-01 山东东临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Cpvc抗冲改性剂的制备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05425B (zh) * 2010-03-30 2012-02-15 扬州市政兴树脂有限公司 Pp专用固体热塑性丙烯酸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CN103113687B (zh) * 2012-05-02 2013-12-04 江苏天腾化工有限公司 一种pvc抗冲改性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2964749A (zh) * 2012-12-20 2013-03-13 咸阳鑫科塑业有限公司 一种三抗性能良好的塑钢
CN103755877B (zh) * 2013-12-21 2015-12-09 山东日科橡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高扯断伸长率的acm生产工艺
CN105504172B (zh) * 2015-12-23 2020-08-07 河北雄发新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橡塑材料的改性氯化聚乙烯的制备工艺
CN111393777A (zh) * 2020-04-24 2020-07-10 吕延泉 一种洁净抑菌直饮水入户支管道用pvc-c合金材料配方及成型技术
CN116063630B (zh) * 2023-03-22 2024-05-28 宜春市科远化工有限公司 一种acr抗冲改性剂粉体的制备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108223A1 (en) * 1982-11-08 1984-05-16 American Cyanamid Company Sulfur-vulcanizable chlorinated polyethylene-acrylate copolymer graft elastomer
US5338803A (en) * 1992-04-16 1994-08-16 The Dow Chemical Company Modified CPE for PVC impact modification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108223A1 (en) * 1982-11-08 1984-05-16 American Cyanamid Company Sulfur-vulcanizable chlorinated polyethylene-acrylate copolymer graft elastomer
US5338803A (en) * 1992-04-16 1994-08-16 The Dow Chemical Company Modified CPE for PVC impact modification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66223A (zh) * 2016-08-30 2017-02-01 山东东临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Cpvc抗冲改性剂的制备方法
CN106366223B (zh) * 2016-08-30 2019-09-20 山东东临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Cpvc抗冲改性剂的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44173A (zh) 2006-10-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06483C (zh) Cpe-丙烯酸烷基酯类互穿网络共聚物及其制法和应用
CN100408605C (zh) 氯化聚乙烯-丙烯酸烷基酯类接枝共聚物及其制法和应用
CN103224673B (zh) 聚氯乙烯混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ES2612178T3 (es) Copolímero de injerto de caucho acrílico y composición de resina termoplástica
EP1337568B1 (en) Methods for preparing of weatherability thermoplastic resin
US3655826A (en) Acrylic elastomer impact modifier
US5338803A (en) Modified CPE for PVC impact modification
CN101463171B (zh) 抗冲击性、加工性优良的聚氯乙烯混合物
WO2006043787A1 (en) Thermoplastic resin composition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thereof
CN101967251B (zh) 透明性、抗冲击、耐候性优良的聚氯乙烯混合物
CN100348657C (zh) 耐候性、抗冲击性、加工性优良的聚氯乙烯混合物
CN100372874C (zh) 一种具有高扯断伸长率的氯化聚乙烯及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3113687B (zh) 一种pvc抗冲改性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3130962B (zh) 氯化聚乙烯橡胶、丙烯酸丁酯、丙烯腈、n‑苯基马来酰亚胺接枝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EP3697844A1 (en) Polyolefin polylactic acid polymer blends
BR112020006156A2 (pt) modificadores de polímero one-pack
JP5131956B2 (ja) 増粘剤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68343C (zh) 粒状接枝共聚物和含该共聚物并具有改进的着色能力的热塑模压材料
CN106366223B (zh) Cpvc抗冲改性剂的制备方法
EP0234766A2 (en) Modified acrylic polymers
CN101463172B (zh) 一种抗冲击性、加工性优良的聚氯乙烯混合物
CN102964507B (zh) 纳米二氧化铈抗冲改性丙烯酸酯类高分子聚合物及其制法
JPS61115949A (ja) 軟質塩化ビニル系樹脂組成物
CN101328245A (zh) Pvc用以丙烯酸酯类弹性体为主的丙烯酸酯类接枝共聚物
JPH0442420B2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SHANDONG RIKE NEW MATERIALS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ZHAO DONGRI

Effective date: 20091127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091127

Address after: Shandong city of Weifang province high tech Zone Weihe Road East of Cherry Street South

Patentee after: Shandong Rike New Material Co., Ltd.

Address before: Shandong Changle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Shandong Weifang Daily Chemical Co., Ltd.

Patentee before: Zhao Dongri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SHANDONG RIKE RUBBER PLASTIC TECHNOLOGY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HANDONG RIKE NEW MATERIAL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30412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261025 WEIFANG, SHANDONG PROVINCE TO: 256800 BINZHOU, SHANDONG PROVINCE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30412

Address after: 256800, No. 9, South outer ring, Zhanhua County, Binzhou, Shandong

Patentee after: SHANDONG RIKE RUBBER AND PLASTIC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261025 Shandong city of Weifang province high tech Zone Weihe Road East of Cherry Street South

Patentee before: Shandong Rike New Material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