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380155C - 图像拾取设备以及镜头筒 - Google Patents
图像拾取设备以及镜头筒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0380155C CN100380155C CNB2006100069680A CN200610006968A CN100380155C CN 100380155 C CN100380155 C CN 100380155C CN B2006100069680 A CNB2006100069680 A CN B2006100069680A CN 200610006968 A CN200610006968 A CN 200610006968A CN 100380155 C CN100380155 C CN 100380155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uxiliary section
- yoke
- barrel
- optical axis
- camera len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1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by relative axial movement of several lenses, e.g. of varifocal objective lens
- G02B7/1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by relative axial movement of several lenses, e.g. of varifocal objective lens controlled by a microcomput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图像拾取设备包括:一镜头筒;一在镜头筒内侧沿光轴方向可运动的镜头固定架;一固定在镜头固定架中的可运动镜头;一插入镜头筒内并固定至镜头筒上的磁轭;一固定在磁轭上的磁体;以及一驱动线圈,该线圈固定至镜头固定架上并且相对于磁体设置和对镜头固定架提供推力。在镜头筒中设有一对第一配合部。在镜头筒中设有一对第二配合部。将第一配合部之间的间距设定为大于第二配合部之间的间距。将从光轴至各个第一配合部之间的距离设定为大于从光轴至各个第二配合部的距离。
Description
本申请包含了与2005年1月26日在日本专利局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JP2005-018267相关的主题,该申请的全部内容可在此处参考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关于图像拾取设备和镜头筒的技术领域。更为特别的是,本发明涉及的技术用于设计在装配状态下固定磁轭的配合部的形成位置,并且,在将磁轭固定在镜头筒上的状态下能够防止产生游移,有助于镜头筒的制造等等。
背景技术
在如静物照相机和摄像机这样的图像拾取设备中,存在这样一种图像拾取设备,其在镜头筒中具有一个用于变焦或聚焦的可移动镜头。在图像拾取设备中,将所述可移动镜头固定在沿光轴方向可运动的镜头固定架中。
在这种图像拾取设备中,设有用于使镜头固定架沿光轴方向运动的运动机构(例如,参见JP-A-2000-147350)。
所述运动机构设置在镜头筒的内侧并且例如,包括一个固定至镜头筒上的磁轭,一个固定至磁轭上的磁体,以及一驱动线圈,该线圈固定至镜头固定架上并至少局部与磁体相对设置。磁轭被设置在其中将磁轭插入驱动线圈中的状态下。磁轭根据沿镜头固定架的光轴方向的运动范围,沿光轴方向形成磁轭。
在这种运动机构中,当向驱动线圈提供驱动电流时,根据所提供的电流的方向与磁体的磁极之间的关系,对镜头固定架作用对应激励方向的推力。跟随镜头固定架的运动,使可移动镜头沿光轴方向运动。
发明内容
作为包括上述运动机构的图像拾取设备,在一种图像拾取设备中,将磁轭从沿光轴方向形成于一端的插入孔插入镜头筒的内部空间内,并且,在装配状态下,将其固定至镜头筒的内侧。
这种图像拾取设备的镜头筒是通过注射模塑形成的。通过沿一个方向抽出模具以便在树脂注入冷却后,松开模具,从而在中间镜头筒中形成内部空间和插入孔。
在过去的镜头筒中,使一对配合部沿与磁轭的纵向和厚度方向均正交的方向隔开。将磁轭的预定部分安装在成对的配合部中,以便在装配状态下将磁轭安装至镜头筒上。
但是,在将磁轭安装在成对的配合部中并且将其固定在镜头筒上时,随着磁轭的长度增加,磁轭很可能相对于镜头筒游移。结果,会妨碍镜头固定架的运动。特别是,在将可移动镜头用作变焦镜头时,通常,由于与将可移动镜头用作聚焦镜头的情况相比,沿光轴的移动距离更长,因此,必须增大磁轭的长度。结果,会发生更大的游移(backlash)。
在易于发生磁轭的游移时,磁轭具有较低的耐冲击性。例如,取决于冲击作用于图像拾取设备上的量,磁轭会从镜头筒上落下或由游移引起噪音。
因此,作为在JP-A-2000-147350中披露的获得长磁轭的方法,存在这样一种结构,其中,形成一个沿与镜头筒的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打开的槽孔,以便从槽孔插入磁轭并固定和保持磁轭。
但是,在从形成于镜头筒中的槽孔插入磁轭以将其固定和保持的结构中,除了插入孔以外,还在镜头筒中形成有槽孔,从而镜头筒的开孔面积增大。因此,灰尘易于进入镜头筒的内侧。
如在JP-A-2004-12745中披露的那样,还存在的一种结构为:通过两个镜头筒,沿磁轭的纵向,在两个位置处固定并保持磁轭。
但是,在通过两个镜头筒保持磁轭时,在一种从确保满意的光学性能的观点考虑,通过使一个镜头筒相对于另一个镜头筒运动来实现倾斜调节的光学设备中,会妨碍倾斜操作。
另一方面,在通过沿一个方向抽出模具并松开模具而形成镜头筒时,必须改善模具的松开特性。
因此,希望能够克服上述问题并且能够在将磁轭固定在镜头筒中的状态下防止游移,有助于镜头筒的制造等。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图像拾取设备,其包括一镜头筒;一在镜头筒内侧沿光轴方向可运动的镜头固定架;一固定在镜头固定架中的可运动镜头;一沿光轴方向从一侧插入镜头筒内并在装配状态下固定至镜头筒上的磁轭;一固定在磁轭上的磁体;以及一驱动线圈,该线圈固定至镜头固定架上并且至少局部相对于磁体设置,并且,能够沿与供给的驱动电流方向对应的方向对镜头固定架提供推力。在镜头筒中设有沿光轴方向以及与磁轭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隔开的一对第一配合部,在其中装入磁轭。在镜头筒中比第一配合部沿将磁轭插入镜头筒的方向一侧更深处,还设有沿光轴方向以及与磁轭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隔开的一对第二配合部,在其中装入磁轭。将第一配合部之间的间距设定为大于第二配合部之间的间距。将从光轴至各个第一配合部之间的距离设定为大于从光轴至各个第二配合部的距离。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镜头筒,其包括:一对第一配合部,这对第一配合部沿光轴方向以及与磁轭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隔开并在其中装入所述磁轭;以及一对第二配合部,其位于镜头筒中比第一配合部靠将磁轭插入镜头筒内的方向的一侧更远的地方,这对第二配合部沿光轴方向以及与磁轭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隔开,并在其中装入所述磁轭。将第一配合部之间的间距设定为大于第二配合部之间的间距。将从光轴至各个第一配合部的距离设定为大于从光轴至各个第二配合部的距离。
因此,在所述图像拾取设备和镜头筒中,在装配状态下,分别通过沿光轴方向隔开的成对的第一配合部和成对的第二配合部,将磁轭固定至镜头筒上。
附图说明
在以下的附图中:
图1为显示图像拾取设备的基本构成的草图;
图2为显示一部分摄像机体的透视图;
图3为放大前视图,其显示了一部分中间镜头筒;
图4为沿图3中线IV-IV所示的剖面图;
图5为沿图3中线V-V所示的剖面图;
图6为放大剖面图,其利用剖开的第一配合部,显示了将磁轭固定在中间镜头筒上的状态;
图7为放大剖面图,其利用剖开的第二配合部,显示了将磁轭固定在中间镜头筒上的状态;
图8为剖面图,其显示了在中间镜头筒中各个单元的布置状态;
图9为剖面图,其显示了在与图8所示不同的位置处,在剖开的中间镜头筒中各个单元的布置状态;
图10为剖面图,其显示了与图4所示相同的剖开位置处,将磁轭固定至中间镜头筒上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的图像拾取设备适用于摄像机,而本实施例的镜头筒适用于在摄像机中使用的镜头筒。本发明的使用范围不应局限于摄像机以及在摄像机中使用的镜头筒。除了摄像机以外,本发明可适用于各种具有移动图像拍摄和静止图像拍摄功能的图像拾取设备以及在这些图像拾取设备中使用的各种镜头筒。
如图1所示,图像拾取设备1(数字摄像机)包括一具有成像功能的摄像机体2,一用于执行信号处理(如拍摄图像的图像信号的模拟/数字转换)的摄像机信号处理单元3,一执行图像信号的记录/再现处理的图像处理单元4,一显示拍摄图像和类似物的显示单元5,一在记录载体100中记录数据并从记录载体100再现数据的记录/再现单元6,一控制整个图像拾取设备1的中央处理单元7,一使用者执行操作输入的输入操作单元8,以及一控制摄像机体2中各种镜头的驱动的镜头驱动控制单元9。
摄像机体2包括一个镜头筒10,一个包括设置在镜头筒10中的镜头的成像光学系统,以及一个如电荷耦合装置(CCD)这样的成像元件11。
摄像机信号处理单元3能够执行信号处理,如将来自成像元件11的输出信号(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降低噪音,图像质量纠正,以及转换为亮度信号或色差信号。
图像处理单元4用于执行基于预定图像数据格式的图像信号的压缩编码和扩展解码处理和数据规格(如分辨率)的转换处理.
记录载体100例如为一种可拆卸的半导体存储器。
显示单元5例如为液晶显示器。
记录/再现单元6用于在记录载体100中写入由图像处理单元4编码的图像数据并读出记录在记录载体100中的图像数据。
中央处理单元7为控制设置在图像拾取设备1中的相应电路块的控制处理单元。中央处理单元7能够根据来自输入操作单元8的指令输入信号及类似信号控制相应的电路块。
输入操作单元8包括一个用于执行快门操纵的快门按钮以及一个用于选择操纵模式的选择开关。输入操作单元8用于向中央处理单元7输送与使用者操纵对应的指令输入信号。
镜头驱动控制单元9根据由中央处理单元7发出的控制信号,控制一未示出的马达或类似装置,该马达或类似装置能够驱动设置在镜头筒10内侧的各个镜头,例如,后面所述的用于变焦的放大镜头以及后面所述的用于聚焦的聚焦镜头。
下面,将对图像拾取设备1的操作进行说明。
在拍摄准备状态下,通过中央处理单元7的控制,经摄像机信号处理单元3,向显示单元5输送在摄像机体2中所拍摄图像的图像信号,并将其显示作为摄像完成图像。
当从输入操作单元8输入用于变焦的指令输入信号时,中央处理单元7向镜头驱动控制单元9输送控制信号。根据镜头驱动控制单元9的控制,移动设置在镜头筒10中的放大镜头。
例如,当半按或完全按下快门按钮以便记录时,镜头驱动控制单元9根据来自中央处理单元7的控制信号,使聚焦镜头在镜头筒10中移动,从而进行聚焦。
在通过来自输入操作单元8的指令输入信号操纵摄像机体2中未示出的快门时,从摄像机信号处理单元3,将图像信号输送至图像处理单元4,随后对其进行压缩编码处理,并且,使其转换为规定数据格式的数字数据。将被转换的数据输送至记录/再现单元6并将其写入记录载体100中。
当再现记录在记录载体100中的图像数据时,响应输入操作单元8的操作,通过记录/再现单元6,从记录载体100中读出预定的图像数据,随后,在图像处理单元4中进行扩展解码处理。之后,将一再现图像信号输送至显示单元5。因此,显示再现图像。
下面,将对显示摄像机体2的结构进行说明。
将摄像机体2中所要求的单元布置或支承在镜头筒10中。将构成图像光学系统的各个镜头或一组镜头(后面,仅称为“镜头”)布置在镜头筒10内侧。
镜头筒10具有一前侧镜头筒12,一后侧镜头筒13,以及一设置在前侧镜头筒12和后侧镜头筒13之间的中间镜头筒14(参见图2)。
前侧镜头筒12包括一个镜头保持部分12a以及一个从镜头保持部分12a的外周伸出的固定部分12b。将一物镜15作为第一组合镜头固定在镜头保持部分12a中。通过固定螺钉16,将前侧镜头筒12固定至中间镜头筒14的前表面上。
通过使经固定部分12a的螺钉插入孔插入的固定螺钉16分别穿过弹簧垫圈17,并且,将固定螺钉16固定在中间镜头筒14的前表面部分,从而将中间镜头筒14固定至前侧镜头筒12上。因此,能够根据弹簧垫圈17的位移量,改变固定螺钉16紧固在中间镜头筒14上的状态。可以调节前侧镜头筒12相对于中间镜头筒14的固定角度并且通过改变固定螺钉16紧固在中间镜头筒14上的状态,能够进行物镜15相对于光轴的调节。
在前侧镜头筒12的后表面上设有未示出的轴固定部分。
后侧镜头筒13包括一个圆筒部分13a和一个从圆筒部分13a外周面伸出的固定部分13b。在圆筒部分13a中形成一个透光孔13c(参见图2)。
在后侧镜头筒13的前表面上设有未示出的两个轴固定部分。
例如,通过螺钉,将后侧镜头筒13固定至中间镜头筒14的后表面上。
中间镜头筒14沿前后方向以圆筒状形成。将镜头18作为第三组镜头固定于靠近在中间镜头筒14内侧的后端的位置处(参见图1)。在中间镜头筒14的前端设有一个前侧固定部分19,在其后端设有一个后侧固定部分20(参见图2)。将前侧镜头筒12的固定部分12b固定至前侧固定部分19上。将后侧镜头筒13的固定部分13b固定在后侧固定部分20上。
在中间镜头筒14的内侧,例如,在其右端的前端设有一对第一配合部21和22,在邻近所述右端的后端的位置处设有一对第二配合部23和24(参见图3和5)
第一配合部21设置在上侧并且以朝下打开的凹槽状形成(参见图6)。因此,第一配合部21由一朝下的顶部表面21a,一外侧表面21b和一与顶表面21a的左右侧边缘相连并彼此相对设置的内侧表面21c形成。沿前后方向并向下凸出的第一配合凸起25设置在顶部表面21a上。沿前后方向并朝内侧表面21c侧延伸的第二配合凸起26设置在外侧表面21b上。
第一配合凸起25和第二配合凸起26分别包括导引部分25a和26a以及加压接触部分25b和26b(参见图4)。导引部分25a和26a形成朝其后部进一步向下位移的倾斜部分。加压接触部分25b和26b与导引部分25a和26a的后端相连。加压接触部分25b和26b的剖面大致以向下凸起的半圆状形成。
第一配合部22设置在下侧并且以朝上打开的凹槽状形成(参见图6)。因此,第一配合部22由一朝上的底部表面22a,一外侧表面22b和一与底部表面22a的左右侧边缘相连并彼此相对设置的内侧表面22c形成。沿前后方向并向上凸出的第一配合凸起27设置在底部表面22a上。沿前后方向并朝内侧表面22c侧凸出的第二配合凸起28设置在外侧表面22b上。
第一配合凸起27和第二配合凸起28分别包括导引部分27a和28a以及加压接触部分27b和28b(参见图4)。导引部分27a和28a形成朝其后部进一步向上位移的倾斜部分。加压接触部分27b和28b与导引部分27a和28a的后端相连。加压接触部分27b和28b的剖面大致以向上凸起的半圆状形成。
第二配合部23设置在上侧并且以朝下打开的凹槽状形成(参见图7)。因此,第二配合部23由一朝下的顶部表面23a,一外侧表面23b和一与顶部表面23a的左右侧边缘相连并彼此相对设置的内侧表面23c形成。沿前后方向并向下凸出的第一配合凸起29设置在顶部表面23a上。沿前后方向并朝内侧表面23c侧凸出的第二配合凸起30设置在外侧表面23b上。
第一配合凸起29和第二配合凸起30分别包括导引部分29a和30a以及加压接触部分29b和30b(参见图4)。导引部分29a和30a形成朝其后部进一步向下位移的倾斜部分。加压接触部分29b和30b与导引部分29a和30a的后端相连。加压接触部分29b和30b的剖面大致以向下凸起的半圆状形成。
第二配合部24设置在下侧并且以朝上打开的凹槽状形成(参见图7)。因此,第二配合部24由一朝上的底部表面24a,一外侧表面24b和一与底部表面24a的左右侧边缘相连并彼此相对设置的内侧表面24c形成。沿前后方向并向上凸出的第一配合凸起31设置在底部表面24a上。沿前后方向并朝内侧表面24c侧凸出的第二配合凸起32设置在外侧表面24b上。
第一配合凸起31和第二配合凸起32分别包括导引部分31a和32a以及加压接触部分31b和32b(参见图4)。导引部分31a和32a形成朝其后部进一步向上位移的倾斜部分。加压接触部分31b和32b与导引部分31a和32a的后端相连。加压接触部分31b和32b的剖面大致以向上凸起的半圆状形成。
朝前的台阶表面33A和33B形成于第一配合凸起21的后端和第二配合凸起22的后端(参见图4)。因此,第一配合凸起21和第二配合凸起22分别位于台阶表面33A和33B的前侧。
朝前的台阶部分分别形成于第二配合凸起23和24的后端。台阶部分形成对接表面34和35(参见图4)。因此,第二配合凸起23和24分别位于对接表面34和35的前侧。
利用树脂材料,通过注射模塑制成中间镜头筒14。在树脂注入冷却后,通过沿一个方向抽出未示出的模具并松开模具,在中间镜头筒14中形成位于中间镜头筒14前端的内部空间14a和插入孔14b。因此,为了在抽出模具时能够确保令人满意的模具松开特性,如图4所示,使中间镜头筒14的内周面14c缓缓倾斜以使其朝内周表面14c的前部向外进一步位移。将第一配合部21和22中第一配合凸起25和27的加压接触部分25b和27b之间的间距L1设定为大于第二配合部23和24中第一配合凸起29和31的加压接触部分29b和31b之间的间距L2。加压接触部分29b和31b之间的间距L2包括沿台阶表面33A和33B的从上向下方向的一部分距离。也将从L1减去所述沿台阶表面33A和33B的从上向下方向的那部分距离所获得的长度L1’设定为大于L2。
将从图4所示的光轴P至第一配合部21和22的顶部表面21a和底部表面22a的距离设定为大于从光轴P至第二配合部23和24的顶部表23a和底部表面24a的距离。
具有圆形孔的固定部分14d设置在靠近中间镜头筒14后端的位置处(参见图3)。将起到第三组镜头作用的镜头18固定在中间镜头筒14的固定部分14d中。在镜头18的后侧上设有一未示出的光圈机构。在中间镜头筒14的上表面部分上设有一传感器固定部分14e。在传感器固定部分14e中形成与中间镜头筒14的内侧连通的布置孔14f(参见图2)。
经一块传感器固定板36,从上侧将磁传感器37固定至中间镜头筒14的传感器固定部分14e上。例如,通过螺钉将磁传感器37固定至传感器固定部分14e上。在将磁传感器37固定至传感器固定部分14e上的状态下,一部分磁传感器37从布置孔14f向中间镜头筒14的内侧伸出(参见图8)。
支承镜头固定架39,以便其通过导引轴38,能够在中间镜头筒14的内侧、沿光轴方向自由运动(参见图2)。
镜头固定架39包括一镜头固定部分40,从镜头固定部分40外周伸出的一凸缘部分41以及从凸缘41的上端向后伸出的一支承部分42。在凸缘部分41的外周形成一个滑动槽口41a。在紧邻支承部分42下方的位置处形成一个纵向通孔41b。
用于变焦的放大镜头43作为第二组镜头固定在镜头固定部分40中。
在凸缘部分41的后表面上环绕通孔41b的位置处,固定有一呈纵向大致矩形圆筒状的驱动线圈44。
在支承部分42的上表面上形成一标尺固定部分42a。将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磁标尺45固定至标尺固定部分42a上。
在将前侧镜头筒12和后侧镜头筒13固定至中间镜头筒14的前后部上的状态下,分别将沿导引轴38轴向的两个端部固定在前侧镜头筒12的轴固定部分和后侧镜头筒13的轴固定部分上。
通过导引轴28分别支承镜头固定架39的支承部分42和滑动槽口41a,以便它们能够自由滑动。通过导引轴38导引固定放大镜头43的镜头固定架39,并且,使其可以沿光轴方向运动。在使镜头固定架39可以在中间镜头筒14的内部空间14a中沿光轴方向运动的状态下,使固定至支承部分42上的磁标尺45与磁传感器37相对(参见图8)。
将磁轭46和磁铁47设置在中间镜头筒14的内侧。
如图2,8和9所示,磁轭46包括一个轭体48以及一个轭桥49,其中,所述磁体48以在以水平剖面形状观察时朝前开口的U形形成,所述轭桥49在轭体48前面关闭所述开口。将轭桥49固定至轭体48的前端。轭体48包括一个内表面部分50和一个外表面部分51,以及一个后部部分52,其中,所述内表面部分和外表面部分沿前后方向彼此相对设置,所述后部部分与内表面部分50的后端和外表面部分51的后端结合。
分别朝上和向下伸出的配合凸起51a和51b设置在轭体48的外表面51的前端(参见图10)。将配合凸起51a向上的伸出量设定为大于配合凸起51b向下的伸出量。
在靠近轭体48的外表面部分51的后端的位置处,在上下端部均形成朝后的调节表面51c和51d。固定从配合凸起51a的后端至调节表面51c和51d的沿外表面部分51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分别将紧接轭体48之前的部分设置成压配合部分51e和51f。
磁体47沿前后方向以管状形成并且固定至轭体48的外表面部分51的内表面上。
从中间镜头筒14的插入孔14b,将带有磁体47的磁轭46插入内部空间14a并且在装配状态下将其固定至中间镜头筒14上。
如上所述,在将磁轭46从插入孔14b插入内部空间14a时,在启动之后立刻将第一配合部21和22中第一配合凸起25和27的加压接触部分25b和27b之间的间距L1设定为大于第二配合部23和24中第一配合凸起29和31的加压接触部分29b和31b之间的间距L2。因此,外表面部分51不会接触第一配合部21和22。因此,能够顺利地将磁轭46插入中间镜头筒14内。
在将磁轭46从插入孔14b插入内部空间14a时,分别通过设置在第二配合部23和24中的第一配合凸起29和31以及第二配合凸起30和32的导引部分29a,31a,30a和32a导引外表面部分51的压配合部分51e和51f的上下表面。分别将压配合部分51e和51f插入第二配合部23和24内。
同时,分别通过设置在第一配合部21和22中的第一配合凸起25和27以及第二配合凸起26和28的导引部分25a,27a,26a和28a导引外表面部分51的配合凸起51a和51b的上下表面。分别将配合凸起51a和51b插入第一配合部21和22内。
将磁轭46插至调节表面51c和51d分别与对接表面34和35接触的位置处(参见图10)。
如上所述,分别将压配合部分51e和51f插入第二配合部23和24内。因此,如图7所示,压配合部分51e由第一配合凸起29的加压接触部分29b,第二配合凸起30的加压接触部分30b以及第二配合部23的内侧表面23c压迫并形成配合。压配合部分51f由第一配合凸起31的加压接触部分31b,第二配合凸起32的加压接触部分32b以及第二配合部24的内侧24c压迫并形成配合。
分别将配合凸起51a和51b插入第一配合部21和22内。因此,如图6所示,配合凸起51a由第一配合凸起25的加压接触部分25b,第二配合凸起26的加压接触部分26b以及第一配合部21的内侧表面21c压迫并形成配合。配合凸起51b由第一配合凸起27的加压接触部分27b,第二配合凸起28的加压接触部分28b以及第一配合部22的内侧22c压迫并形成配合。
如上所述,分别将压配合部分51e和51f装入第二配合部23和24内,并且,分别将配合凸起51a和51b装入第一配合部21和22内。因此,将固定有磁体47的磁轭46固定在中间镜头筒14的内侧。如图8所示,在使轭体48的内表面部分50穿过镜头固定架39的通孔41b和驱动线圈44的状态下,将轭桥49固定至磁轭46的轭体48上。
将固定起到聚焦镜头作用的可移动镜头的未示出的固定架支承在导引轴38的后端侧以便其能够沿光轴方向自由运动。
将成像元件11设置在后侧镜头筒13的后端。
在按上述方式构成的图像拾取设备1中,在对驱动线圈44提供驱动电流时,根据所供给的电流的方向与磁体47的磁极之间关系,将对应于电流方向的推力施加至镜头固定架39上。通过导引轴38导引镜头固定架39,并且,使放大镜头43沿光轴方向运动。因此,能够显示变焦功能。此时,通过与固定至镜头固定架39上的磁标尺45相对的磁传感器37探测放大镜头43沿光轴方向的位置。
如上所述,在图像拾取设备1中,沿磁轭46插入中间镜头筒14内的方向,使第一配合部21和22和第二配合部23和24隔开。
因此,通过沿插入方向隔开的第一配合部21和22和第二配合部23和24,在装配状态下,将磁轭46固定至中间镜头筒14的内侧。因此,能够防止磁轭46相对于中间镜头筒14游移,从而确保高耐冲击性。
由于磁轭46仅由一个中间镜头筒14保持,因此,不会防碍通过调节前侧镜头筒12相对于中间镜头筒14的固定角度实现的物镜15相对于光轴的倾斜调节。
另外,由于磁轭46是从中间镜头筒14的插入孔14b插入的并且固定至中间镜头筒14的内侧上,因此,除了用于将导引轴38和镜头固定架39插入中间镜头筒14内的插入孔14b以外,不必形成只用于固定磁轭46的孔。因此,镜头筒14的开口面积较小。这样,能够减小进入镜头筒14内侧的灰尘量。
在中间镜头筒14中,将第一配合部21和22的第一配合凸起25和27的加压接触部分25b和27b之间的间距L1设定为大于第二配合部23和24的第一配合凸起29和31中加压接触部分29b和31b之间的间距L2。将从光轴P至第一配合部21和22的顶部表面21a和底部表面22a的距离设定为大于从光轴P至第二配合部23和24的顶部表面23a和底部表面24a的距离。因此,在通过沿一个方向(与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抽出模具并松开模具时,能够改善模具的松开特性。
台阶表面33A形成在中间镜头筒14的第一配合部21和第二配合部23之间,并且,台阶表面33B形成在第一配合部22和第二配合部24之间。因此,在将磁轭46插入所述镜头筒14内之后,磁轭46不会马上接触第一配合部21和22。这样,能够任意设定第一配合部21和22中左右槽的宽度并且能够改善镜头筒14的设计自由度。例如,可以将第一配合部21和22的槽宽设定为相同,或将其设定不同。在将第一配合部21和22的槽宽与第二配合部23和24的槽宽设定为不同时,可以根据所述槽宽设定磁轭46的外表面51的厚度。
另外,由于配合凸起51a和51b设置在磁轭46中,因此,即使
在台阶表面33A和33B以上述方式形成在中间镜头筒14中时,无需复杂的磁轭46形状,就能确保磁轭46在第一配合部21和22中的满意安装状态。
另外,在将上述用于变焦的放大镜头43用作可运动镜头时,通常,由于放大镜头43的运动距离较长,因此,必须同样增大磁轭46的长度。但是,由于用于放大镜头43运动的较长磁轭46由如上所述的沿插入方向隔开的第一配合部21和22以及第二配合部23和24固定,因此,能够防止磁轭46相对于中间镜头筒14游移。
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图像拾取设备包括一个镜头筒,一个在镜头筒内侧沿光轴方向可运动的镜头固定架,一个固定在镜头固定架中的可运动镜头,一个沿光轴方向从一侧插入镜头筒内并在装配状态下固定至镜头筒上的磁轭,一个固定至磁轭上的磁体,以及一个驱动线圈,该线圈固定至镜头固定架上且至少局部相对于磁体设置,并且,能够沿与供给的驱动电流方向对应的方向对镜头固定架提供推力。在镜头筒中设有一对沿光轴方向以及与磁轭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隔开的、其中装入所述磁轭的第一配合部。在镜头筒中比第一配合部沿将磁轭插入镜头筒的方向一侧更深处,还设有一对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二配合部沿光轴方向以及与磁轭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隔开,且其中装入所述磁轭。将第一配合部之间的间距设定为大于第二配合部之间的间距。将从光轴至各个第一配合部的距离设定为大于从光轴至各个第二配合部的距离。
因此,通过沿磁轭的插入方向隔开的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在安装状态下,将磁轭固定至镜头筒的内侧。因此,能够在固定状态下,防止磁轭相对于中间镜头筒游移,从而能够确保高耐冲击性。
由于磁轭仅由一个中间镜头筒固定,因此,不会防碍镜头相对于光轴的倾斜调节。
另外,将磁轭从一侧插入镜头筒内并且将其固定至镜头筒的内侧上。因此,不必形成只用于固定磁轭的孔。因此,镜头筒的开口面积较小。这样,能够减小进入镜头筒内侧的灰尘量。
另外,将从光轴至第一配合部的距离设定为大于从光轴至第二配合部的距离。因此,在通过沿一个方向抽出模具并松开模具时,能够改善模具的松开特性。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在镜头筒的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之间形成一个用于将第一配合部之间的间距设定为大于第二配合部之间的间距的台阶表面。因此,在开始将磁轭插入镜头筒内之后,磁轭不会马上接触第一配合部。这样,能够任意设定第一配合部的宽度并且能够改善镜头筒的设计自由度。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在磁轭插入方向的相对侧上的一端处,设有沿与磁轭厚度方向以及插入方向均正交的方向伸出的配合凸起。因此,即使在镜头筒中形成台阶表面,无需复杂的磁轭形状,就能够确保磁轭在第一配合部中的满意安装状态。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将用于变焦的放大镜头用作可运动镜头。因此,即使增大放大镜头的运动距离并增大磁轭的长度时,仍能够防止磁轭相对于中间镜头筒游移。
在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镜头筒中,沿光轴方向,从一侧插入带有磁体的磁轭,并且在装配状态下将其固定,在内侧固定有一可移动镜头的镜头固定架沿光轴方向可运动。镜头筒包括一对第一配合部和一对第二配合部,其中,所述第一配合部沿光轴方向以及与磁轭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隔开并且在其中装入所述磁轭,在比第一配合部沿将磁轭插入镜头筒的方向一侧更深处,所述第二配合部沿光轴方向以及与磁轭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隔开并且在其中装入所述磁轭。将第一配合部之间的间距设定为大于第二配合部之间的间距。将从光轴至各个第一配合部的距离设定为大于从光轴至各个第二配合部的距离。
因此,在装配状态下,通过在沿磁轭的插入方向是隔开的部分的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将磁轭固定在镜头筒的内侧。因此,能够防止在固定状态下,磁轭相对于中间镜头筒游移,从而确保高耐冲击性。
由于仅通过一个镜头筒固定磁轭,因此,不会妨碍镜头相对于光轴的倾斜调节。
另外,从一侧将磁轭插入镜头筒内并且将其固定在镜头筒的内侧。因此,不必形成只用于将磁轭固定在镜头筒中的孔。因此,镜头筒的孔面积较小。这样,能够减小进入镜头筒内侧的灰尘量。
另外,将从光轴至第一配合部的距离设定为大于从光轴至第二配合部的距离。因此,在通过沿一个方向抽出模具并松开模具时,能够改善模具的松开特性。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在镜头筒的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之间形成一个用于将第一配合部之间的间距设定为大于第二配合部之间的间距的台阶表面。因此,在开始将磁轭插入镜头筒内之后,磁轭不会马上接触第一配合部。这样,能够任意设定第一配合部的宽度并且能够改善镜头筒的设计自由度。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使用作变焦镜头的可移动镜头可以在内侧沿光轴方向运动。因此,即使在放大镜头的运动方向增强并且磁轭的长度增加时,仍能够防止磁轭相对于中间镜头筒游移。
上述上下方向,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仅为便于解释。所述方向不应局限于这些方向。
实施例中各个单元的特定形状和结构仅为多种实施例的举例。因此,不应因这些形状和结构而限制对本发明的技术范围的解释。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在权利要求书或其等同方案内,根据设计要求和其它因素,可作出各种改进,组合,局部的组合以及变型。
Claims (7)
1.一种图像拾取设备,其包括:
一镜头筒;
一在镜头筒内侧沿光轴方向可运动的镜头固定架;
一固定在镜头固定架中的可运动镜头;
一沿光轴方向从一侧插入镜头筒内并在装配状态下固定至镜头筒上的磁轭;
一固定在磁轭上的磁体;以及
一驱动线圈,该线圈固定至镜头固定架上并且至少局部相对于磁体设置,并且,能够沿与供给的驱动电流方向对应的方向对镜头固定架提供推力,
其特征在于,一对沿光轴方向以及与磁轭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隔开的第一配合部被设置在镜头筒中,所述磁轭装入在所述一对第一配合部中,
在比第一配合部沿将磁轭插入镜头筒的方向一侧更深处,还设有一对沿光轴方向以及与磁轭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隔开的第二配合部被设置在镜头筒中,所述磁轭装入在所述一对第二配合部中,
将第一配合部之间的间距设定为大于第二配合部之间的间距,并且,
将从光轴至各个第一配合部之间的距离设定为大于从光轴至各个第二配合部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拾取设备,其中:在镜头筒的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之间形成一个用于将第一配合部之间的间距设定为大于第二配合部之间的间距的台阶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拾取设备,其中:所述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上均设有沿与磁轭厚度方向以及插入方向均正交的方向伸出的配合凸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拾取设备,其中:将用于变焦的放大镜头用作可运动镜头。
5.一种镜头筒,其中,沿光轴方向,从一侧插入带有磁体的磁轭,并且在装配状态下将其固定,在其内侧固定有一可移动镜头的镜头固定架沿光轴方向可运动,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筒包括:
一对第一配合部,这对配合部沿光轴方向以及与磁轭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隔开,并且所述磁轭装入在所述一对第一配合部中;以及
一对第二配合部,这对配合部位于在比第一配合部沿将磁轭插入镜头筒的方向一侧更深处,并且沿光轴方向以及与磁轭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隔开,所述磁轭装入在所述一对第二配合部中;
将第一配合部之间的间距设定为大于第二配合部之间的间距,以及
将从光轴至各个第一配合部的距离设定为大于从光轴至各个第二配合部的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镜头筒,其中:在镜头筒的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之间形成一个用于将第一配合部之间的间距设定为大于第二配合部之间的间距的台阶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镜头筒,其中:使作为变焦镜头的可移动镜头在内侧沿光轴方向运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5018267A JP4415265B2 (ja) | 2005-01-26 | 2005-01-26 | 撮像装置及びレンズ鏡筒 |
JP2005018267 | 2005-01-26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811510A CN1811510A (zh) | 2006-08-02 |
CN100380155C true CN100380155C (zh) | 2008-04-09 |
Family
ID=366963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610006968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80155C (zh) | 2005-01-26 | 2006-01-26 | 图像拾取设备以及镜头筒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412160B2 (zh) |
JP (1) | JP4415265B2 (zh) |
CN (1) | CN100380155C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336886B1 (ko) * | 2007-07-24 | 2013-12-06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엑츄에이팅 장치 및 그 제작 방법과, 이를 이용한 모듈변위 조정 장치 |
JP6157284B2 (ja) * | 2013-08-30 | 2017-07-05 |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 レンズ駆動装置と、これを適用する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
JP6436347B2 (ja) * | 2014-01-06 | 2018-12-12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レンズ鏡筒 |
CN104391372A (zh) * | 2014-12-17 | 2015-03-04 | 常振生 | 可电子调焦内窥镜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149030A (ja) * | 1997-11-17 | 1999-06-02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レンズ駆動装置、およびレンズ鏡筒 |
JP2000241694A (ja) * | 1999-02-19 | 2000-09-08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レンズ鏡筒 |
JP2004333586A (ja) * | 2003-04-30 | 2004-11-25 | Sony Corp | レンズ駆動装置、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289318A (en) * | 1990-07-31 | 1994-02-22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Optical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a driving unit for moving a lens |
JP3244287B2 (ja) * | 1991-06-19 | 2002-01-07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レンズ鏡筒 |
KR100282055B1 (ko) * | 1993-03-30 | 2001-02-15 | 이데이 노부유끼 | 전자구동장치 및 전자구동장치를 이용한 포커스 제어장치 |
KR200187391Y1 (ko) * | 1997-10-10 | 2000-07-01 | 윤종용 | 마그네트를이용한비디오카메라의손떨림보정장치 |
JP3511898B2 (ja) * | 1998-06-15 | 2004-03-29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位置検出装置およびレンズ鏡筒 |
JP2000147350A (ja) | 1998-11-10 | 2000-05-26 | Sony Corp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JP2005156787A (ja) * | 2003-11-25 | 2005-06-16 | Canon Inc | レンズ鏡筒 |
TWI281590B (en) * | 2004-11-16 | 2007-05-21 | Asia Optical Co Inc |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internal-slotted cam cylinder |
-
2005
- 2005-01-26 JP JP2005018267A patent/JP4415265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
- 2006-01-04 US US11/324,469 patent/US7412160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01-26 CN CNB2006100069680A patent/CN100380155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149030A (ja) * | 1997-11-17 | 1999-06-02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レンズ駆動装置、およびレンズ鏡筒 |
JP2000241694A (ja) * | 1999-02-19 | 2000-09-08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レンズ鏡筒 |
JP2004333586A (ja) * | 2003-04-30 | 2004-11-25 | Sony Corp | レンズ駆動装置、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060164515A1 (en) | 2006-07-27 |
CN1811510A (zh) | 2006-08-02 |
US7412160B2 (en) | 2008-08-12 |
JP4415265B2 (ja) | 2010-02-17 |
JP2006208569A (ja) | 2006-08-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031240B2 (en) | Imaging device | |
JP5722975B2 (ja) | 撮像装置、撮像装置用シェーディング補正方法及び撮像装置用プログラム | |
JP4897940B2 (ja) | 立体撮像装置 | |
KR20070078808A (ko) | 상 흔들림 보정 장치, 렌즈 장치 및 촬상 장치 | |
US20050276172A1 (en) | Lens driving mechanism and image pickup device | |
US20080211902A1 (en) | Imaging device | |
KR20100075716A (ko) | 상흔들림 보정 기구 및 이를 구비한 촬상장치 | |
CN101943836B (zh) | 图像抖动校正设备及摄像设备 | |
CN100380155C (zh) | 图像拾取设备以及镜头筒 | |
KR20070061390A (ko) | 렌즈 장치 및 촬상장치 | |
JPH08317425A (ja) | 電子カメラ | |
CN103095989A (zh) | 拍摄装置 | |
JP2007034123A (ja) | 撮影装置、および光学鏡胴 | |
JP2006345246A (ja) | 立体撮影機能付き携帯電話機 | |
CN101750839B (zh) | 光圈单元、光强调节装置、镜筒和成像设备 | |
JP2011142632A (ja) | カメラ装置、カメラシステムおよびカメラ構成方法 | |
US20120182633A1 (en) | Lens drive mechanism, lens barrel, and imaging apparatus | |
US7071973B1 (en) | Digital camera having multiple image taking modes | |
JP2023115126A (ja) | 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 |
US7929047B2 (en) | Image taking apparatus | |
JP2021002010A (ja) | 防振制御装置、撮像装置及び防振制御方法 | |
JP5683135B2 (ja) |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 |
JP2007206103A (ja) | 像ぶれ補正装置、レンズ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 |
KR100209906B1 (ko) | 스틸카메라일체형비데오카메라 | |
JP2006243609A (ja) | オートフォーカス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409 Termination date: 20120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