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372003C - 光学拾取致动器 - Google Patents

光学拾取致动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372003C
CN100372003C CNB200410011663XA CN200410011663A CN100372003C CN 100372003 C CN100372003 C CN 100372003C CN B200410011663X A CNB200410011663X A CN B200410011663XA CN 200410011663 A CN200410011663 A CN 200410011663A CN 100372003 C CN100372003 C CN 100372003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oke
actuator
framework
yoke plate
optical pi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41001166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776815A (zh
Inventor
金英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7768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768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7200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72003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9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 G11B7/0925Electromechanical actuators for lens positioning
    • G11B7/0933Details of stationary part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9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 G11B7/0925Electromechanical actuators for lens positioning
    • G11B7/0935Details of the moving part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72Lenses
    • G11B7/1374Objective lense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20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 G11B2220/25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in that the disc is based on a specific recording technology
    • G11B2220/2537Optical disc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ptical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AREA)

Abstract

一光学拾取致动器包括一用来保持一物镜和具有一接纳区域的透镜保持器,在透镜保持器的接纳区域内的诸线圈,与线圈相对的至少一个磁体,一具有用来支承磁体的第一轭的轭板,以及一具有插入轭板内的第二轭的轭结构。

Description

光学拾取致动器
相关申请
本申请要求对2003年11月29日在韩国提交的专利申请No.2003-099180以及2004年2月25日在韩国提交的专利申请No.2004-012683的优先权。本文援引这些申请的全部内容以供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光学拾取致动器,具体来说,涉及可将由轭板产生的振动减到最小的光学拾取致动器。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在使用一光盘来读取和写入信息的装置中,一光学拾取致动器的功能在于使发射的激光束通过一物镜精确地定位在形成在光盘表面上的光道上。随着光盘储存容量的增加,越来越要求对光学拾取致动器提供一精度更高的驱动控制。
为了提供较高精度的驱动控制,物镜的孔的数量提高。然而,孔数量的提高不可避免地产生因光盘的倾斜引起的象差。盘的倾斜损害回放功能,在信息写入的过程中,使得其难于形成凹点。
因此,需要有一倾斜运动装置,用来在执行寻道操作时纠正盘的倾斜。现存在有两种纠正倾斜的典型的方法:一种纠正倾斜的方法通过使用一DC电机移动一致动器的整个本体,而另一种纠正倾斜的方法通过仅移动致动器的光学拾取运动部分(一透镜保持器)。
前一种方法具有的问题在于,它仅在低频带纠正一盘,并增加光盘播放机的的总体尺寸。
为了实施后一种方法,已经提出了两种类型的光学拾取致动器,一为移动线圈型,一为移动磁体型。移动线圈型至少有六条线连接到驱动侧来控制倾斜运动,由此,使驱动器的结构变得复杂。移动磁体型具有的缺点在于,它难于获得透镜保持器的物镜所需要的足够的灵敏度。
图1至4示出根据现有技术的移动型光学拾取致动器。参照图1至4,现有技术的光学拾取致动器包括一物镜11,其用来聚焦射向光盘/从光盘射出的激光束,安装在物镜11的后侧上的一寻道线圈12和一聚焦线圈13,一设置在后表面带有倾斜磁体15的透镜保持器10,以及用来固定磁体21的前和后轭22,以便实现寻道和聚焦线圈12和13的寻道和聚焦的运动。
光学拾取致动器还包括一轭板20,它与前和后轭22间隔开并设置有一倾斜轭23,多个设置在透镜保持器10的两侧上并电气地连接到寻道和聚焦线圈12和13的线悬架30,一在后表面上设置有一板43的框架40,用来电气地将线悬架彼此连接在一起,一倾斜线圈50围绕一轭插入件42设置,以产生围绕倾斜磁体15的电磁力。
框架40设置有固定部分41,用来接纳倾斜轭23的轭插入件42设置在固定部分41之间。线悬架30延伸通过固定部分41并通过附连在框架40的后表面上的板43而彼此连接。
具有相对极性的倾斜磁体15设置成与倾斜线圈50和透镜保持器10相对。透镜保持器10在后表面处设置有用来接纳倾斜磁体15的配合槽16。根据其上安装有物镜11的透镜保持器10的中心线,配合槽16形成在左和右侧上。代替形成配合槽16,可使用粘接剂来将倾斜磁体15附连在透镜保持器10的后表面上。或者,倾斜磁体15还可设置在透镜保持器10的前表面上。在此情形中,多个倾斜磁体15对应于倾斜轭23形成在轭板20上的状态中的一单一线圈50。
下面将描述上述图1的光学拾取致动器的操作。
通过由附连在轭22上的磁体21和透镜保持器10的聚焦和寻道线圈13和12产生的电磁力来实现光学拾取致动器的聚焦和寻道运动,由此,读取和写入数据。
通过由安装在透镜保持器10上的倾斜磁体15和安装在倾斜轭23上的线圈50产生的电磁力来倾斜透镜保持器10,可实现用来消除由光盘的高RPM造成的倾斜失常的致动器的倾斜运动。即,如图4所示,安装在保持物镜11的透镜保持器10的左和右侧上的倾斜磁体15,设置成具有彼此相对的极性,由此,利用面对倾斜磁体15设置的倾斜线圈50产生的电磁力,来执行倾斜运动。
在图4中,标号B、i和F分别地表示电磁场、电流和洛伦兹力。洛伦兹力F由电磁场B和电流i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图4中旁边的箭头表示电磁场、电流和洛伦兹力的方向。即,由于电流i沿预定的方向流动,而倾斜磁体15具有彼此相对的极性,所以力偶施加到其上安装有物镜11的透镜保持器10上。由于力偶对应于沿X轴方向施加的力矩,所以,透镜保持器10围绕X轴作秋千运动地倾斜。
由于磁体15和倾斜线圈50设置成与聚焦和寻道线圈13和12间隔开,所以,这样一倾斜运动可独立于聚焦和寻道运动而实现。
通过在倾斜磁体15和倾斜线圈50之间保持一预定的间隙dx,则在执行寻道运动的过程中,倾斜磁体15和线圈50之间的磁通不发生变化。
因此,当与现有技术的混合型光学拾取致动器比较时,现有技术的3轴运动型光学拾取致动器具有这样一优点:当实现倾斜运动时,由于倾斜磁体15和倾斜线圈50之间的间隙dx设定具有一最小距离,所以,沿倾斜运动的方向增加一输出恒量,而不影响在由倾斜磁体15和线圈50产生的电磁力的状态下的寻道和聚焦运动。
如上所述,通过提供多个形成在透镜保持器10上的倾斜磁体15和独立地安装在框架40的固定部分41之间的轭插入件42内的倾斜线圈50,上述3轴运动型光学拾取致动器执行3轴的运动(聚焦、寻道和倾斜运动)。
然而,单独地安装在透镜保持器10的后表面上的倾斜磁体15,致使透镜保持器的尺寸和重量增加,这损害拾取致动器的生产率和灵敏度。此外,必须对用来执行径向倾斜的磁路设置附加的插入和支承结构。另外,由于线悬架由一4线弹簧和2盘弹簧组成,用来实施3轴的运动,这使得光学拾取致动器结构复杂,并损害光学拾取致动器的生产率。由于,径向倾斜的轴线位于透镜的后侧上,所以,招致沿Z轴方向的偏移。由于前和后轭和倾斜轭从轭板弯曲成L形,以便接纳用来执行3轴运动的磁体,所以,由前和后轭和倾斜轭产生的振动直接地传输到轭板上,这就损害了光学拾取致动器的性能。此外,由于轭一体地从轭板弯曲成直角,所以,难于加工一模具和将框架连接到轭板。
图5A至7B示出根据现有技术的光学拾取致动器的轭板和框架组件的另一结构。
下面将参照图5A至7B来描述现有技术轭板的轭的振动特征。
如图5A和5B所示,图中分别示出一轭板70的俯视图和仰视图,轭板70包括一第一内轭71和多个都从轭板70的底部76一体地延伸的第二内轭72。磁体(未示出)附连在内轭71和72上。一形成为II形的框架固定部分74一体地形成在轭板70的底部76上,以便固定一框架80(图6A和6B)。磁体形成在第一和第二内轭71和72的相对的表面上,面向一线圈(未示出)而倾斜一透镜保持器(未示出)。
如图6A和6B所示,图中分别示出具有框架80的轭板70的俯视图和仰视图,框架80由塑料材料形成并插入在轭板70的左和右壁75之间,通过一插入形成过程插入在框架固定部分74内。因此,框架固定部分74防止插入的框架80移动。框架固定部分74形成在轭板70的一部分处,它一体地形成并从轭板70的远端弯曲到一预定的深度。标号81和82分别表示板组装导向突出和线悬架通过孔。
如上所述,由于框架80形成在轭板70的后部上,所以,它可紧密接触轭板70的左和右壁75和底部76。
第二内轭72通过弯曲轭板70的底部76的一部分而形成,以使在轭板70上形成一空间77。因此,由于仅第二内轭72的底部固定到轭板70的底部76,所以,第二轭72抵抗振动的能力较弱。
在光学拾取致动器操作的过程中,随着物镜11快速地移动它会产生振动。该振动因轭板70的轭71和72的弱的配置和轭板70的轭71和72的一体的结构而变得加剧,该振动从轭71和72直接地传输到轭板70的底部和其它部分,并传输到框架80(见图7A和7B中的箭头F1、F2和F3)。此外,由于框架80紧紧地固定在轭板70上,以致框架80和轭板70之间没有间隙,所以,由轭板70产生的振动全部地传输到框架80。这显著地干扰致动器的有效的和精确的操作,由此,大大地损害致动器的整体特性。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涉及的光学拾取致动器基本上避免了因现有技术的局限性和缺点带来的一个或多个问题。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光学拾取致动器,它具有与轭板一体形成的主轭和单独地形成并固定在轭板上的多个内轭。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光学拾取致动器,它具有与轭板一体形成的第一轭和用粘结剂固定在轭板和第一轭之间的多个内轭。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光学拾取致动器,它具有一形成有一框架固定突出和形成在轭板的后端上的左和右导向槽,以使框架通过框架固定突出和导向槽可一体地固定在轭板上。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光学拾取致动器,它具有一插入在框架导向槽内的框架固定突出,环氧树脂填充在框架导向槽内以防止框架分离,一内轭通过环氧树脂固定在轭板上,以削弱由轭板产生的振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光学拾取致动器,它具有一框架和一轭板,一台阶部分形成在框架的底部上或轭板的顶部上,以便最大程度地减小轭板和框架之间的表面接触,由此,将从轭板传递到框架的振动减到最小。
本发明的另外的优点、目的和特征一部分将在下面的描述中得到阐述,而本技术领域内的技术人员通过以下的描述或可从本发明的实践中得到领会,而本发明的另外的优点、目的和特征一部分将会不喻自明。通过在文字描述和附后的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可以实现和得到本发明的诸目的和其它的优点。
应该理解到,上述的一般性描述和下面的本发明的详细描述都是示例性的和解释性的,旨在对所主张的本发明提供进一步的解释。
附图的简要说明
本说明书所包括的附图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的理解,并包括在内和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诸附图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其连同描述一起用来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在诸附图中:
图1是根据现有技术的3轴运动型光学拾取致动器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3轴运动型光学拾取致动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一平面图,示出在图1的3轴运动型光学拾取致动器中寻道运动对倾斜运动的影响;
图4是一立体图,示出由图1的光学拾取致动器的倾斜磁体和倾斜线圈执行的倾斜运动;
图5A和5B分别是用于根据现有技术的光学拾取致动器的一轭板的俯视立体图和仰视立体图;
图6A和6B是示出固定在图5A和5B的轭板上的一框架的视图;
图7A和7B是示出从图6A和6B的内轭传输到轭板和框架的振动能量的特征的视图;
图8A和8B分别是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组装的光学拾取致动器的前视立体图和仰视立体图;
图9A是根据本发明的图8A和8B光学拾取致动器的分解的立体图;
图9B是根据本发明的图9A的光学拾取致动器的部分的俯视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示于图9A中的一透镜保持器的分解的立体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示于图9A中的一轭板和一轭的分解的立体图;
图12A和12B分别是根据本发明的图11的组装有轭结构的轭板的前视立体图和仰视立体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示于图9A中的轭板和一框架的分解的立体图;
图14A和14B是立体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轭板和框架组件的安装过程;
图15是图9A所示轭板和框架组件的立体图,示出振动能量传输的特性;以及
图16A和16B分别是示出本发明的轭板的减振结构的前视立体图和仰视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将详细参照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例,实施例的诸实例示于附图中。不管在何处,相同的标号将用来在全部的附图中表示相同的或类似的零件。
图8A和8B分别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组装的光学拾取致动器的前视立体图和仰视立体图,图9A示出图8A的光学拾取致动器的分解的立体图,图9B示出图8A的光学拾取致动器的某些轭和磁体的俯视平面图,而图10示出图9A的光学透镜保持器中的透镜保持器和放置在其中的元件的分解的立体图。
参照图8A-10,本发明的光学拾取致动器包括一用来保持一物镜111的透镜保持器110。如图10所示,透镜保持器110内部保持一聚焦线圈112,一设置在聚焦线圈112的前表面上的寻道线圈113,以及一设置在聚焦线圈112顶上的倾斜线圈114。
如图8A-9B所示,光学拾取致动器还包括一具有一第一轭121的轭板120,第一轭121位于透镜保持器110的接纳槽101内;一轭结构150弯曲成形而形成内轭151和一顶轭152;双极磁体123和多个单极磁体124分别附连到第一轭121和内轭151;多个成对的线悬架130(例如,3对)支承透镜保持器110的两侧,以馈送电流到线圈112、113和114;一框架140固定在轭板120的后部上,以支承线悬架130;以及一主板141附连在框架140的后表面上,以供应电力到线圈112、113和114。
如图9A和9B所示,聚焦线圈112由两个绕组线圈组成,它们水平地绕组并串联地彼此连接,两个绕组线圈插入到接纳槽101内,以对应于双极磁体123的极体。内轭151和单极磁体124插入聚焦线圈112的绕组线圈内。寻道线圈113附连在聚焦线圈112的前表面上,聚焦线圈112具有的中心线对应于双极磁体123的极性边界。倾斜线圈114设置在与双极磁体123相对的聚焦线圈112的顶上。
双极磁体123可由在一面上具有多个极的一个磁体形成,或由在各面上具有一个相对极的两个单极磁体组成。双极磁体123设置成其极性与单极磁体124的极性相对。物镜111安装在透镜保持器110的顶部的一部分上,而线圈112、113和114安装在透镜保持器110内。
双极磁体123附连到从轭板120的底板弯曲的第一轭121的一表面上,并与线圈112、113和114相对。单极磁体124附连到内轭151,与双极磁体123相对。
如上所述,聚焦线圈112插入透镜保持器110的接纳槽101内。寻道线圈113附连到聚焦线圈112的前表面上,对应于聚焦线圈112的极性边界。倾斜线圈114附连在聚焦线圈112的顶上。线圈112、113和114与磁体123和124合作,以形成一磁路。
即,透镜保持器110设置有用来接纳磁路的接纳槽101。聚焦线圈112的绕组线圈设置在接纳槽101的内圆周上,对应于左和右侧,接纳槽根据双极磁体123的极性边界进行划分,以使透镜保持器110的中心可对应于聚焦作用力的中心。
由于倾斜线圈114安装在聚焦线圈112的顶上,所以,聚焦线圈112的绕组线圈之间的边界处的磁通可以最小,而灵敏度最大。寻道线圈113垂直地绕组,且其具有的中心线对应于双极磁体123的极性边界。倾斜线圈114由附连在聚焦线圈112上的一单一体形成,以使其径向倾斜中心可以尽可能近地邻近物镜111,由此,提高致动器的生产率而不限制其聚焦运动。此外,当透镜111沿径向倾斜方向驱动时,对于倾斜物镜111,可将倾斜线圈114的力中心和Z轴线光学中心之间的偏差减到最小,由此,优化径向倾斜的光学特性。
图11示出图9A所示的轭板120和轭结构150的分解的立体图,而图12A和12B示出图11的轭板120和轭结构150的组装,由此,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用来减小轭振动的机构。
参照图11至12B,轭板120在其端部设置有第一轭121。轭结构150连接到轭板120而面对第一轭121。第二轭结构150包括内轭151和从内轭151弯曲成(或近似)直角的顶部轭152。顶部轭152的功能是形成内磁路的一闭合的磁路。轭结构150设置有形成在内轭151的下端上的轭插入突出153。
轭板120设置有T形导向槽122,宽度大于轭插入突出153。
轭结构150的顶部轭152在其前端处设置有一就座突出154。顶部轭152还在其就座突出154的两侧设置有槽155来扩大与第一轭121的接触面积。第一轭121在其顶部中间部分设置有一就座槽121a,就座突出154可设置在该就座槽上。此时,通过槽155形成在就座突出154的两侧上,两个孔则形成在第一轭121和轭结构150之间。
双极磁体123附连到轭板120的第一轭121,而单极磁体124附连到轭结构150的内轭151,并面向双极磁体123(图12A)。
第一轭121在其下部设置有圆柱形阻挡件121b,以便沿X轴和Y轴方向调整双极磁体123的高度。一高度调整板156附连在顶部轭152的底表面的弯曲部分上。高度调整板156将双极磁体123调整到与单极磁体124相同的高度。
夹具导向孔127和128形成在轭板120上。夹具导向孔127和128形成在轭板120的中心线上,以导向透镜保持器110的中心轴线。由于轭板120设计成固定单独准备的轭结构150,所以,在轭板120的中心部分可获得一空间,由此,允许夹具导向孔127和128形成在轭板120的中心部分上。
图13示出图8B和12B所示轭板120和框架140的组件,以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减缓轭振动的结构。应该指出的是,图13是翻过来的图9A的光学拾取致动器的背部的视图。
参照图13,轭板120在其后部设置有一框架固定突出125和左和右导向孔126。框架140设置有一固定导向槽143和导向突出144,后二者与框架固定突出125和左和右导向孔126对应地匹配。
框架140组装在轭板120的后端上,而透镜保持器110安装在轭板120的前部上,此后,双极磁体123附连在第一轭121上。此时,框架140在其底部中间部分处设置有一台阶形部分142,这样,当框架140安装在轭板120的顶上时,一对应于台阶形部分142的高度的间隙可形成在框架140的底部和轭板120的顶部之间。
固定突出125插入在导向槽143内,而环氧树脂或某种粘结剂填充在导向槽143内,以防止框架140沿Z轴方向分离。固定突出125在其下端处设置有弯曲成直角的钩形部分125a,以通过填充的环氧树脂和在导向槽143内的固化来防止框架140沿向下方向分离。
框架140还在其底部处设置有导向突出144,它们插入在形成在轭板120上的导向孔126内。此时,框架140在底部处围绕导向突出144设置有底切145,以在导向突出144插入导向孔126内时防止产生毛刺。
框架140还在其后表面处设置有用来固定板的导向突出146,在左和右侧设置有悬置通过孔147。
轭板120和框架140的尺寸构造成:轭板120的左和右壁129之间的距离d1大于框架140的左和右端之间的距离d2。当框架140连接到轭板120的顶上时(如图9A和13所示),由于轭板120的左和右壁129之间的距离d1大于框架140的左和右端之间的距离d2,所以,在轭板120的左和右壁129与框架140的左和右端之间存在间隙。此外,通过框架140上的台阶形部分142,在轭板120的顶部和框架140的底部之间存在一间隙。这样的间隙减小或防止振动传输和施加到致动器的部分上。
图14A和14B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轭板120和框架140的组件的连接过程。如图14A和14B所示,当轭板120和框架140的组件坐在组装的夹具200的一槽203上时,组装夹具200的凸台201和202插入轭板120的夹具导向孔127和128内。
此时,上板210覆盖轭板120和框架140的组件,以使组件可固定在组装夹具200和上板210之间。
环氧树脂填充和固化在框架140的导向槽143内,以使轭板120的导向突出125的钩125a可被硬化的环氧树脂固定,由此,防止框架140沿Z轴方向与轭板120分离。
图15示出轭板120的顶部和框架140的底部之间的一间隙G1和轭板120的左和右壁129和框架140的左和右端之间的一间隙G2。因此,从轭板120传输到框架140的振动能量通过间隙G1和G2得到削减或减小。即,振动能量仅可通过轭板120的底部和环氧树脂形成部分进行传输。其结果,本发明的光学拾取致动器结构有效地克服现有技术的振动问题。
如图9A、11和12A所示,轭结构150在轭板120上的固定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将单极磁体124附连在轭结构150的内轭151上,将轭结构150的轭插入突出153插入轭板120的轭导向槽122内,以及将第二轭150的就座突出154插入就座槽121a内。此时,根据一实施例,可将UV粘结剂或其它合适的阻尼/粘结材料沉淀在槽155上,第一轭121和轭结构150在槽155暂时地彼此连接,以衰减第一轭121和轭结构150的连接部分处的振动。
还有,如图12B所示,当轭结构150的内轭151的突出153配装在轭板120的导向槽122内时,UV粘结剂或其它合适的粘结剂/材料(由黑色显示)沉淀在导向槽122的内腔空间122a内,以便固定轭板120,由此,衰减传输到轭板120的振动。
各轭导向槽122的长度几乎与突出153的长度相同,各轭导向槽122的宽度向外延伸,以对设置UV粘结剂等提供一空间。
图16A和16B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轭板120的振动衰减机构。如图16A和16B所示,由于轭结构150与轭板120分离,而UV粘结剂沉淀在各突出153和对应槽122之间形成的一空间内,所以,支承结构可得到加强,并可有效地衰减从轭结构150的内轭151传输的振动。
此外,由于轭结构150的顶部轭152与第一轭121分离,而UV粘结剂设置在槽155内(图16A中的黑色),由第一轭121产生的振动量将小于由没有在槽155内沉淀UV粘结剂的轭产生的振动量。
在图7A和7B所示的现有技术中,由于内轭72从作为轭板70的部分的轭板70的底部一体地延伸,所以,由内轭72产生的振动直接地和完全地传输到轭板70和框架80。然而,在本发明中,如图16A和16B所示,内轭151的振动能量被分散和吸收,因为轭结构150与轭板120分离,且采用了一诸如UV粘结剂之类的振动阻尼材料,致动器上的振动效应可显著地减到最小,由此,大大地改进了光学拾取致动器的效率。此外,由于内轭151与轭板120分离,所以,轭板120的刚性可得到改进,而轭板120的振动不直接地传递到内轭151。图15中的间隙G1和G2的功能还起到衰减或减小光学拾取致动器内的振动的传输。
如上所述,由于仅第一轭121与轭板120一体地形成,而轭结构150单独地进行准备和连接到轭板120,且轭板120与框架140的连接面积减到最小,所以,在光学拾取致动器内传输到框架的振动可有效地减到最小。即,由轭结构150产生的振动在连接区域衰减,而不传输到轭板120和框架140,由此,改进光学拾取致动器的振动特性。
尽管本发明的轭振动衰减结构应用于上述的3轴运动致动器,但它也可应用于一2轴运动的致动器,或其它合适的致动器。事实上,本发明的结构可应用于任何的这样的致动器,它设计来具有形成在透镜保持器内的接纳槽,且磁体和线圈设置在接纳槽内。此外,双极磁体或单极磁体可附连在第一轭上,而双极磁体代替单极磁体可附连在内轭上。
上述振动衰减结构可以应用于细长型光学拾取致动器以及桌面的光学拾取致动器。振动衰减结构还可应用于移动线圈和移动磁体型。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由于轭板和框架的接触面积减到最小,从轭板传输到框架的振动能量可被分散和吸收,所以,光学拾取致动器的效率可以达到最大。
本技术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将会明白,在本发明中可作出各种修改和改变。因此,本发明旨在涵盖落入附后的权利要求书和其等价物的范围内的本发明的所有改型和变体。

Claims (9)

1.一光学拾取致动器,包括:
一透镜保持器,其设置有一安装在其预定部分处的物镜;
若干线圈,其被接纳在形成在透镜保持器上的一接纳槽内;
一第一磁体,其设置成与线圈相对;
一轭板,其设置有一用来支承第一磁体的第一轭,一框架固定突出和若干框架导向槽;
若干线悬架,其用来支承透镜保持器的运动,线悬架电气地连接到线圈;以及
一框架,该框架在底部处设置有一框架导向槽和若干导向突出,导向槽对应于轭板的框架固定突出,而导向突出对应于轭板的框架导向槽;
一轭结构,具有若干内轭和轭插入突起,所述内轭支承至少一个磁体,并插入所述轭板的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拾取致动器,其特征在于,在内轭连接到轭板的轭导向槽之后,在轭板的轭导向槽内填充环氧树脂并固化,以防止内轭与轭板的轭导向槽分离。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拾取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框架围绕框架导向突出设置有底切,以在连接到轭板的导向槽的过程中防止产生毛刺。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拾取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框架在底部设置有一台阶部分,间隙形成在框架的两端和轭板的两壁之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拾取致动器,其特征在于,用来安装第一磁体的第一轭与轭板一体地形成为直角;以及
轭结构连接到轭板,与轭板形成一闭回路。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学拾取致动器,其特征在于,轭结构还设置有一从内轭弯曲成直角并就座在第一轭上的顶部轭。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学拾取致动器,其特征在于,附连在内轭上的第二磁体是穿过线圈的单极磁体。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学拾取致动器,其特征在于,内轭在下端处设置有突出,它们配装入形成在轭板上的若干轭导向槽内,内轭的突出和轭导向槽用粘接剂彼此固定。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学拾取致动器,其特征在于,顶部轭在前端处设置有一就座在第一轭的顶上的就座突出,以及一其中填充粘接剂的粘接剂插入槽。
CNB200410011663XA 2003-12-29 2004-12-29 光学拾取致动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7200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030099180 2003-12-29
KR1020030099180A KR100713543B1 (ko) 2003-12-29 2003-12-29 광 픽업 액츄에이터
KR1020040012683 2004-02-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76815A CN1776815A (zh) 2006-05-24
CN100372003C true CN100372003C (zh) 2008-02-27

Family

ID=367662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11663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72003C (zh) 2003-12-29 2004-12-29 光学拾取致动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100713543B1 (zh)
CN (1) CN100372003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50464B (zh) * 2008-08-14 2012-06-20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组装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56891A (en) * 1989-05-22 1991-10-15 Pioneer Electronic Corporation Method of preparing information reading apparatus and objective lens suspension body
JPH0744880A (ja) * 1993-07-30 1995-02-14 Ricoh Co Ltd 対物レンズアクチュエータ
JPH08212571A (ja) * 1995-10-30 1996-08-20 Sony Corp ディスクプレーヤの光学ヘッド装置
US5663855A (en) * 1994-10-17 1997-09-0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agnetic latching apparatus for an actuator of a hard disk drive
JPH11259877A (ja) * 1998-03-11 1999-09-24 Alps Electric Co Ltd 光学式ピックアップ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98828B2 (ja) 1998-03-19 2004-02-23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
JP2001184683A (ja) * 1999-12-28 2001-07-06 Hitachi Ltd 対物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ディスク装置
JP2003173557A (ja) 2001-12-05 2003-06-20 Sanyo Electric Co Ltd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KR20030050752A (ko) * 2001-12-19 2003-06-2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광픽업 액츄에이터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56891A (en) * 1989-05-22 1991-10-15 Pioneer Electronic Corporation Method of preparing information reading apparatus and objective lens suspension body
JPH0744880A (ja) * 1993-07-30 1995-02-14 Ricoh Co Ltd 対物レンズアクチュエータ
US5663855A (en) * 1994-10-17 1997-09-0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agnetic latching apparatus for an actuator of a hard disk drive
JPH08212571A (ja) * 1995-10-30 1996-08-20 Sony Corp ディスクプレーヤの光学ヘッド装置
JPH11259877A (ja) * 1998-03-11 1999-09-24 Alps Electric Co Ltd 光学式ピックアッ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0713543B1 (ko) 2007-05-02
KR20050068124A (ko) 2005-07-05
CN1776815A (zh) 2006-05-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566149A (en) Optical pickup actuator in an optical disc player
US6625105B2 (en) Pickup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6493158B2 (en) Lens driving apparatus for optical disc player and printed circuit board coils for lens driving apparatus for disc player
CN1161762C (zh) 双轴调节器,光学部件和光盘装置
US7558164B2 (en) Optical pick-up actuator
CN100372003C (zh) 光学拾取致动器
CN100372002C (zh) 小型光学拾取致动器
CN100466073C (zh) 光学拾取器
KR100737907B1 (ko) 광 픽업
KR19980086189A (ko) 광픽업 액츄에이터
US7058960B2 (en) Optical pickup actuator, optical disc drive using the same, and method to increase drive sensitivity
US6788638B1 (en) Optical pickup actuator having a magnetic flux-controlling member
KR100701749B1 (ko) 광 픽업 액츄에이터
KR100713542B1 (ko) 슬림형 광 픽업 액츄에이터
JP2602855B2 (ja) 対物レンズ駆動装置
KR100690595B1 (ko) 광픽업용 엑츄에이터
US20030112719A1 (en) Optical pickup actuator
JPH08180440A (ja) 二軸アクチュエータ
KR20050102561A (ko) 광 픽업 액츄에이터
KR100569921B1 (ko) 광 디스크 드라이브 장치
JP2005216357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KR19980086187A (ko) 광픽업 액츄에이터
JPH09185830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H08147735A (ja) 二軸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00173076A (ja) 光学系駆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227

Termination date: 2016122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