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359827C - 利用复帧传送数据 - Google Patents

利用复帧传送数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359827C
CN100359827C CNB2004100859469A CN200410085946A CN100359827C CN 100359827 C CN100359827 C CN 100359827C CN B2004100859469 A CNB2004100859469 A CN B2004100859469A CN 200410085946 A CN200410085946 A CN 200410085946A CN 100359827 C CN100359827 C CN 100359827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tation
frame
data
station controller
portable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41008594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612501A (zh
Inventor
吉泰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6125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125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5982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59827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24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16Implementation or adaptation of Internet protocol [IP], of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TCP] or of user datagram protocol [UDP]
    • H04L69/166IP fragmentation; TCP segment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16Implementation or adaptation of Internet protocol [IP], of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TCP] or of user datagram protocol [UDP]
    • H04L69/161Implementation details of TCP/IP or UDP/IP stack architecture; Specification of modified or new header fields
    • H04L69/162Implementation details of TCP/IP or UDP/IP stack architecture; Specification of modified or new header fields involving adaptations of sockets based mechanis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9/00Cryptographic mechanisms or cryptographic arrangements for secret or secur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security protocols
    • H04L9/40Network security protoc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6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 H04W28/065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using assembly or disassembly of packe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12Access point controller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30Definitions, standards or architectural aspects of layered protocol stacks
    • H04L69/32Architecture of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OSI] 7-layer type protocol stacks, e.g. the interfaces between the data link level and the physical level
    • H04L69/322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 H04L69/326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in the transport layer [OSI layer 4]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AREA)

Abstract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基站控制器和基站根据分配给与其建立呼叫的移动终端的帧偏移量,利用复帧来传送数据。在前向数据传输期间,基站控制器针对每个帧偏移量,对要发送到每个移动终端的数据进行打包,以产生复帧。然后,调用套接字功能,以便将所产生的复帧传送到基站。从基站控制器接收到这些复帧的基站进行解复用,以将数据发送到关联的移动终端。在反向数据传输期间,基站针对每个帧偏移量,对从每个移动终端接收到的分组数据进行打包,以产生复帧。然后,基站调用套接字功能,以将复帧传送到基站控制器。对复帧进行解复用,以将数据发送到移动交换中心。根据帧偏移量,对数据进行分组,并且将其作为复帧传输,从而能够减小调用套接字功能的次数。

Description

利用复帧传送数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传送数据,更具体地,涉及利用基站和基站控制器之间的复帧来传送数据。
背景技术
尽管ATM通信系统广泛用作无线通信系统的骨干网,以太网系统正在越来越多地用于骨干网。
然而,如果采用以太网系统作为骨干网,如果未使用单独的传输专用硬件,例如ATM设备,会极大地影响传输期间的系统性能。
也就是,当无线通信系统的骨干网使用快速以太网配置时,在基站控制器中驱动来处理语音帧的应用软件模块将调用用于发送语音帧的套接字功能,从而使基站控制器向移动终端发送语音帧。无论何时向移动终端发送语音帧,都执行调用套接字功能。
当快速以太网环境中的基站控制器的应用软件模块调用套接字功能来发送语音帧时,必须连续地管理该处理,直到将最后的语音帧发送到基站为止,这是由于正在利用IP通信环境。这导致了对驱动应用软件的系统的较重负载,并且耗费了相当长的处理时间,不同于传统ATM系统,在传统ATM系统中,仅当要发送的语音帧存储在ATM设备中时,才执行后续的任务。结果,存在的问题在于:语音帧的每单位时间的传送处理能力会恶化。
也就是,与ATM配置相比,利用ATM设备,无任何困难地执行在AAL2信元中的语音帧的传输,同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利用快速以太网系统传输。因此,存在的问题在于:当实现具有与ATM配置相同能力的系统时,利用快速以太网系统的语音帧的传输会引起超限。
以下专利的每一个均公开了与本发明共有的特征,但是未教导或启示在本申请中具体论述的本发明的特征:授予Zimmerman等人的美国专利申请No.2002/0122411,标题为“METHOD AND SYSTEM FOR PACKINGMANAGEMENT MESSAGES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公布于2002年9月5日;授予Bourlas等人的美国专利申请No.2002/0122395,标题为“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LEMENTING A MAC COPROCESSOR IN ACOMMUNICATION SYSTEM”,公布于2002年9月5日;授予Stanwood等人的美国专利申请No.2002/0110083,标题为“METHOD FOR ALLOCATINGFRACTIONAL BANDWIDTH IN A FIXED-FRAME COMMUNICATION SYSTEM”,公布于2002年8月1 5日;授予Spinar等人的美国专利申请No.2002/0080816,标题为“METHOD AND SYSTEM FOR ADAPTIVELY OBTAININGBANDWIDTH ALLOCATION REQUESTS”,公布于2002年6月27日;授予Stanwood等人的美国专利申请No.2001/0038620,标题为“METHOD ANDAPPARATUS FOR ALLOCATING BANDWIDTH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YSTEM”,公布于2001年11月8日;授予Chillariga等人的美国专利申请No.2001/0030956,标题为“DYNAMIC CHANNEL ALLOCATION INMULTIPLE-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公布于2001年10月18日;授予Rydbeck等人的美国专利申请No.2001/0029444,标题为“HIGH-PERFORMANCE HALF-RATE ENCOD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A TDM SYSTEM”,公布于2001年10月11日;以及授予Lehto等人的美国专利申请No.2002/0177455,标题为“SYSTEM AND PROTOCOL FOREXTENDING FUNCTIONALITY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SSAGING”,公布于2002年11月28日。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复帧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传输数据的方法,当基站控制器和基站向移动终端发送数据时,能够通过减小系统负载和处理时间,有效地发送和接收语音帧。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机器可读的程序存储设备,切实地具体表达了可由机器执行的指令的程序,以执行利用复帧在无线通信系统传送数据的方法,当基站控制器和基站向移动终端发送数据时,能够通过减小系统负载和处理时间,有效地发送和接收语音帧。
根据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基站控制器和基站针对其分配的帧偏移量,利用复帧,向已经与其建立了呼叫的移动终端传送数据。
在前向数据传输期间,基站控制器针对每一个帧偏移量,对要发送到每一个移动终端的数据进行打包,以产生复帧。然后,基站控制器调用套接字功能,以便将所产生的复帧传送到关联的基站。从基站控制器接收到这些复帧的基站进行解复用,以便将关联的数据发送到关联的移动终端。
在反向数据传输期间,基站针对每一个帧偏移量,对从每一个移动终端接收到的分组数据进行打包,以产生复帧。然后,基站调用套接字功能,以便将所产生的复帧传送到基站控制器。基站控制器对该复帧进行解复用,以便将该每一个数据发送到移动交换中心。
因此,通过按照每一个帧偏移量对数据进行分组并以复帧的形式来传送该数据,能够减小调用套接字功能的次数。
可以通过提供以下方法来实现这些和其他目的,所述方法包括:在基站控制器中将帧偏移量分配给多个移动终端,针对多个移动终端中的每一个建立调用;根据基站控制器中分配的帧偏移量,对要发送到多个移动终端的数据进行分组,并且产生至少一个复帧;以及将所产生的至少一个复帧从基站控制器发送到基站。
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在基站内对从基站控制器接收到的至少一个复帧进行解复用,并且将关联的数据发送到关联的移动终端。
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通过因特网协议(IP)网络,将基站控制器与基站相连。
所述数据可以包括语音帧和数据帧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至少一个复帧可以包括:基站信息、使用基站的至少一个移动终端的信息、以及要发送到多个移动终端中的每一个的数据。
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将帧偏移量不同地分配给每一个基站,从而将相同的帧偏移量分配给相同的基站。
还可以通过提供以下方法来实现这些和其他目的,所述方法包括:在基站控制器中将帧偏移量分配给多个移动终端,针对多个移动终端中的每一个建立呼叫;根据基站处的帧偏移量,对从多个移动终端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分组,并产生至少一个复帧;以及将所产生的至少一个复帧从基站传送到基站控制器。
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对基站控制器中的至少一个复帧进行解复用,并且将解复用后的至少一个复帧发送到移动交换中心。
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通过IP网络,将基站控制器与基站相连。
所述数据可以包括语音帧和数据帧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至少一个复帧可以包括:基站信息、使用基站的至少一个移动终端的信息、以及要发送到多个移动终端中的每一个的数据。
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将帧偏移量不同地分配给每一个基站,从而将相同的帧偏移量分配给相同的基站。
还可以通过提供以下方法来实现这些和其他目的,所述方法包括:在基站控制器中将帧偏移量分配给多个移动终端,针对多个移动终端的每一个建立呼叫;前向发送数据,所述基站控制器根据帧偏移量,对要传送到多个移动终端的数据进行分组,以产生至少一个复帧,并且调用套接字功能,将所产生的至少一个复帧发送到基站,并且所述基站对至少一个复帧进行解复用,以便将关联的数据发送到关联的移动终端;以及反向发送数据,所述基站根据帧偏移量,对从移动终端所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分组,以产生至少一个复帧,并且通过所调用的套接字功能,将所述至少一个复帧发送到基站控制器,并且基站控制器对所述至少一个复帧进行解复用,并将解复用后的至少一个复帧发送到移动交换中心。
还可以通过提供以下机器可读的程序存储设备来实现这些和其他目的,所述程序存储设备切实地具体表达了可由机器执行的指令的程序,以执行一种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在基站控制器中将帧偏移量分配给多个移动终端,针对多个移动终端中的每一个建立调用;根据基站控制器中分配的帧偏移量,对要发送到多个移动终端的数据进行分组,并且产生至少一个复帧;以及将所产生的至少一个复帧从基站控制器发送到基站。
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在基站内对从基站控制器接收到的至少一个复帧进行解复用,并且将关联的数据发送到关联的移动终端。
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通过因特网协议(IP)网络,将基站控制器与基站相连。
所述数据可以包括语音帧和数据帧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至少一个复帧可以包括:基站信息、使用基站的至少一个移动终端的信息、以及要发送到多个移动终端中的每一个的数据。
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将帧偏移量不同地分配给每一个基站,从而将相同的帧偏移量分配给相同的基站。
还可以通过提供以下机器可读的程序存储设备来实现这些和其他目的,所述程序存储设备切实地具体表达了可由机器执行的指令的程序,以执行一种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在基站控制器中将帧偏移量分配给多个移动终端,针对多个移动终端中的每一个建立呼叫;根据基站处的帧偏移量,对从多个移动终端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分组,并产生至少一个复帧;以及将所产生的至少一个复帧从基站传送到基站控制器。
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对基站控制器中的至少一个复帧进行解复用,并且将解复用后的至少一个复帧发送到移动交换中心。
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通过IP网络,将基站控制器与基站相连。
所述数据可以包括语音帧和数据帧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至少一个复帧可以包括:基站信息、使用基站的至少一个移动终端的信息、以及要发送到多个移动终端中的每一个的数据。
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将帧偏移量不同地分配给每一个基站,从而将相同的帧偏移量分配给相同的基站。
还可以通过提供以下机器可读的程序存储设备来实现这些和其他目的,所述程序存储设备切实地具体表达了可由机器执行的指令的程序,以执行一种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在基站控制器中将帧偏移量分配给多个移动终端,针对多个移动终端的每一个建立呼叫;前向发送数据,所述基站控制器根据帧偏移量,对超传送到多个移动终端的数据进行分组,以产生至少一个复帧,并且调用套接字功能,将所产生的至少一个复帧发送到基站,并且所述基站对至少一个复帧进行解复用,以便将关联的数据发送到关联的移动终端;以及反向发送数据,所述基站根据帧偏移量,对从移动终端所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分组,以产生至少一个复帧,并且通过所调用的套接字功能,将所述至少一个复帧发送到基站控制器,并且基站控制器对所述至少一个复帧进行解复用,并将解复用后的至少一个复帧发送到移动交换中心。
附图说明
当结合附图来考虑时,通过参考以下详细描述,本发明的更为完整的意图和许多附加的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并且变得更为容易理解,在附图中,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或相似的组件,其中:
图1是基于ATM(异步传输模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方框图;
图2示出了在图1所示的基于ATM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和接收语音帧的过程;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使用快速以太网作为骨干网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方框图;
图4示出了在图3所示的基于以太网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和接收语音帧的过程;以及
图5示出了图4所示的以太网帧的格式。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基于ATM(异步传输模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方框图。参考图1,所述无线通信系统包括:移动交换中心1、基站控制器2、基站3和移动终端4。典型地,无线通信系统采用ATM网络作为骨干网。因此,基站控制器2和基站3通过ATM接口互连。
移动交换中心1执行无线通信网络中的交换功能,并且用于将移动订户与网络中的各种附加设备(例如,短消息服务(SMS)、语音消息服务(VMS)等)相连,以便提供附加服务,或者将移动订户与其他网络相连,以便提供附加服务。
交换中心1通过E1向和从基站控制器2发送和接收脉冲编码调制(PCM)数据,并且与中心局有线交换机(未示出)相连以执行有线交换功能。
基站控制器2连接基站3和移动交换中心1之间的语音呼叫和电路数据呼叫,并且连接基站3和数据核心网(DCN,未示出)之间的分组数据呼叫。基站控制器2对语音呼叫进行语音编码,并且在基站管理器(BSM,未示出)的控制下来操作和维护基站3。
基站控制器2包括选择和分配单元(SDU),以向和从基站3发送和接收各种数据。即,基站控制器将通过基站3从移动终端4接收到的语音帧变换为PCM数据,并且将PCM数据发送到移动交换中心1,而且,对从交换中心1接收到的PCM数据进行语音编码,以便通过基站3的信道卡传送到移动终端4。
在切换期间,基站控制器执行从多个基站3中接收到的反向语音帧中选择具有最好状态的一个的选择功能;以及将从交换中心1接收到的语音帧分配给多个基站3的分配功能。
基站3(或基站收发机系统)无线地与移动终端4相匹配,以向移动订户提供移动通信服务。
下面将描述在上述配置的基于ATM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基站控制器2和基站3和移动终端4之间的数据传输。更具体地,省略对基站3和移动终端4之间的第一呼叫建立的处理的描述,而将描述在基站控制器2和基站3与移动终端4之间已经完成了呼叫建立之后发送和接收用于语音服务的语音帧的处理。
当完成呼叫建立时,基站控制器2和基站3与移动终端4针对语音服务,每20ms发送和接收语音帧。每20ms发送和接收语音帧提供了正常语音服务。因此,已经分配了无线信道的每一个移动终端4至少每20ms,向和从无线系统发送和接收语音帧一次。在使用具有不同移动终端的无线信道时,在其间具有时间差的给定的时间点处,向每一个移动终端分配无线信道。典型地,以16个帧偏移量来分割语音帧,并且每20ms周期对其进行传输。因此,在与分配给其的帧偏移量相对应的时间点,每一个移动终端发送和接收语音帧。
当在基于ATM的无线系统中传送语音帧时,无论何时发送一个分组,都通过物理层来传送53字节的固定信元。基站控制器2通过确定已经分配给关联移动终端4的帧偏移量,向移动终端4发送语音帧,并且在20ms周期内与所确定的帧偏移量相对应的时间处,向关联移动终端4发送前向帧。
以ATM适配层2(AAL2)信元的形式,从基站控制器2向基站3发送语音帧。以16个帧偏移量分割20ms产生了1.25ms,在全球定位系统(GPS)系统时间的关联的1.25ms处,从基站控制器2向基站3发送语音帧。
图2示出了在图1所示的基于ATM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和接收语音帧的过程。参考图2,当帧偏移值分别为0、3、11和14时,基站控制器2向基站3传送语音帧。在从基站控制器2发送到基站3的每一个语音帧中包括有基站信息、用户信息和用户数据。基站3从基站控制器2接收其相关的语音帧,并且仅向关联的移动终端4发送用户数据。
在ATM系统中,ATM设备同时包括在基站控制器2和基站3中。因此,适合于处理基站控制器2中的语音帧的应用软件模块仅必须执行从初始功能到转发要发送到基站控制器2中所包括的ATM设备的语音帧的功能。此后,在同时包括于基站控制器2和基站3中的ATM设备之间进行通信,从而通过硬件来发送和接收语音帧。原因在于:已经预先在基站控制器2和基站3之间分配了ATM路径。
因此,如果ATM通信系统设置在基站和基站控制器之间,则利用ATM设备,通过硬件来完成下层中的高速传输。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完整地描述本发明,在附图中,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然而,能够以不同的形式来具体实现本发明,并且不应该将本发明构造为局限于这里所阐明的实施例。而是提供这些实施例,从而使其公开变得彻底且完整,并且向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传达本发明的范围。在附图中,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说明书全文中所涉及的相同元件。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利用快速以太网系统作为骨干网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方框图。参考图3,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基站控制器20和基站30通过快速以太网互连。
此后,将描述基站控制器20和基站30通过快速以太网互连的结构,其中,如果没有另外声明,则用当将术语以太网构造为快速以太网。然而,这里所述的快速以太网是用于提供从10Mbps到100Mbps的速度范围的因特网协议(IP)网络的示例,因此,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快速以太网,并且可以采用各种IP网络,例如吉比特以太网、10吉比特以太网、或太比特以太网(Tbps)。
此外,下面将讨论语音帧。然而,这里所述的语音帧仅仅是能够在根据本发明的基于IP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和接收的数据示例,并且本发明适合于其他数据,而不局限于语音帧数据。
移动交换中心10执行无线通信网络中的交换功能,并且用于将移动订户与网络中的各种附加设备(例如,SMS、VMS等,未示出)相连,以便提供附加服务,或者与其他网络相连以提供附加服务。
交换中心10通过E1向和从基站控制器20发送和接收PCM数据,并且与中心局有线交换机(未示出)相连以执行有线交换功能。
基站控制器20连接基站30和移动交换中心10之间的语音呼叫和电路数据呼叫,并且连接基站30和DCN(未示出)之间的分组数据呼叫。基站控制器20对语音呼叫进行语音编码,并且BSM(未示出)的控制下来操作和维护基站30。
基站控制器20包括选择和分配单元(SDU),以通过以太网,向和从基站30发送和接收语音帧。即,基站控制器20将通过基站30从移动终端40接收到的语音帧变换为PCM数据,以便将PCM数据发送到移动交换中心10,而且,对从交换中心10接收到的PCM数据进行语音编码,以便利用快速以太网,通过基站30的信道卡传送到移动终端40。
基站控制器20调用套接字功能来发送语音帧,这适合于在以太网环境下发送语音帧。此外,由于其采用IP通信环境,基站控制器20持续地管理该处理,直到基站控制器20向基站30发送最后的语音帧。
无论基站控制器20何时向每一个移动终端40发送语音帧,如果基站控制器20调用套接字功能,则系统负载变得较高。因此,基站控制器20通过对要发送到多个移动终端的语音帧进行分组来产生复帧,然后,调用套接字功能以发送所产生的复帧。通过这样做,能够减小调用套接字功能来向每一个移动终端发送语音帧的次数。
为此,基站控制器20向已经建立呼叫的移动终端分配任意的帧偏移量,并且针对每一个帧偏移量,对要发送到每一个移动终端的语音帧进行打包以产生复帧。然后,该基站控制器20调用套接字功能来发送该复帧,并且将这些复帧发送到关联基站30。
另外,当移动终端40处于切换状态时,基站控制器20从处于切换中的多个基站30中接收到的反向语音帧中选择具有最好状态的一个,并且将从交换中心10接收到的语音帧分配到多个基站30。由于从处于切换中的多个基站30接收到的反向语音帧中选择具有最好状态的一个,并且将从交换中心10接收到的语音帧分配给多个基站30在本领域内是公知的,省略对其的详细描述。
基站30(并因而为基站收发机系统)通过快速以太网,向和从基站控制器20发送和接收语音帧,并且无线地与移动终端40相匹配,以向移动订户提供移动通信服务。
基站30将从每一个移动终端接收到的语音帧发送到基站控制器20。当向基站控制器20发送语音帧时,由于基站适合于在以太网环境下发送语音帧,基站30也调用套接字功能来发送语音帧。此外,由于基站30使用IP通信环境,因此,基站30持续管理该处理,直到其将最后的语音帧发送到基站控制器20。
无论基站30何时从每一个移动终端40接收到语音帧以及向基站控制器20发送接收到的语音帧,如果基站30调用该套接字功能,则系统负载也变得更大。因此,基站30对从多个移动终端接收到的语音帧进行分组和收集,以产生复帧,然后,调用套接字功能,以便将所产生的复帧发送到基站控制器20。通过这样做,能够减小调用套接字功能的次数,以便将从每一个移动终端接收到的语音帧发送到基站控制器20。
如果基站30从已经与其建立呼叫的每一个移动终端接收到语音帧,则该基站30对该语音帧进行打包以产生复帧。然后,该基站30调用套接字功能以将复帧发送到基站控制器20,并且通过快速以太网,将这些复帧发送到基站控制器20。
下面将描述在如上配置的基于快速以太网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在基站控制器20和基站30与移动终端40之间所进行的发送和接收语音帧的处理。
这里省略了对在基站30和移动终端40之间建立第一呼叫的处理的描述,而在下面将描述在基站30和移动终端40之间已经完成了呼叫建立之后发送和接收用于语音服务的语音帧的处理。
在已经完成了呼叫建立之后,基站控制器20和基站30与移动终端40针对语音服务,每20ms发送和接收语音帧。每20ms发送和接收语音帧用于提供正常语音服务。因此,至少每20ms,分配了无线信道的每一个移动终端40通过基站30向和从基站控制器20发送和接收语音帧一次。在使用分配给移动终端的无线信道时,每一个移动终端40能够在其间具有时间差的其所分配的时间点处使用无线信道。
基站控制器20向已经与其建立了呼叫的移动终端分配帧偏移量。分配帧偏移量的多种方法是可得到的。例如,可以基于基站来分配帧偏移量。也就是,利用相同的基站,通过向移动终端分配帧偏移量来实现该分配。
例如,可以在每20ms周期中分割16个帧偏移量来进行语音帧的传输。因此,每一个移动终端在分配给其的帧偏移量相对应的时间点处,发送和接收语音帧。
在将帧偏移量分配给每一个移动终端之后,基站控制器20针对每一个帧偏移量,通过对要发送到每一个移动终端的语音帧进行分组,来产生复帧。每一个复帧包括基站信息、每一个移动终端的信息和实际语音数据。由于通过对与多个终端相对应的语音帧进行分组来产生复帧,因此,复帧由多个移动终端的信息和要发送到关联移动终端的语音帧构成。
当出现了与任意帧偏移量相对应的时间点时,基站控制器20将与关联的帧偏移量相对应的所产生的复帧发送到关联基站30。调用套接字功能以发送所产生的复帧。无论何时发送针对每一个帧偏移量所产生的复帧,调用该套接字功能。
当出现了与任意帧偏移量相对应的时间时,基站控制器20确定与该帧偏移量相对应的所产生的复帧,以便将该语音帧发送到移动终端40。如果存在关联的复帧,基站控制器调用套接字功能,以便向关联的基站发送复帧。
例如,如果假定将16个帧偏移量分配给每一个移动终端,以16个帧偏移量来分割20ms产生了1.25ms,并且在GPS系统时间中,在关联的1.25ms处,从基站控制器20向基站30发送这些语音帧。
也就是,假定在前向介质处理中进行每20ms最多120个订户的数据处理,则每1.25ms应该进行对7到8个订户的处理。另外,在切换期间,如果基站控制器20与最多三个基站30进行切换,该基站控制器20在1.25ms内应该将基站30发送21到24个语音帧。
还需要在1.25ms内进行前向数据传输和反向数据传输。
当利用相同基站30与移动终端40通信时,基站控制器20将相同偏移量分配给关联移动终端40,并且将要发送到各个移动终端的语音帧构造并存储为复帧,然后,通过一个套接字功能调用来发送这些复帧。基站30对从基站控制器20发送来的复帧进行解复用,并且利用基站的无线覆盖区,向关联移动终端发送关联的语音帧。
也就是,如果确定了要发送的语音帧属于相同基站30,则基站控制器20将关联用户信息(通信所需终端)和用户数据(即,语音或数据)添加到消息中,并将其发送到基站30。
图4示出了在图3所示的基于以太网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和接收语音帧的过程。参考图4,当帧偏移量的值为零时,基站控制器20通过基站30向移动终端发送由复帧构成的语音帧。
即,如果帧偏移量为零,则将基站信息、第一用户信息、第一用户数据、第二用户信息、第二用户数据、第三用户信息、第三用户数据、第四用户信息和第四用户包括在从基站控制器20发送到基站30的复帧中。
在单位周期内,基站控制器20存储针对复帧的关联信息,然后,当出现了与关联的帧偏移量相对应的时间点时,调用套接字功能,以便同时将所存储的复帧发送到关联的基站。当从基站控制器20接收该复帧数据时,基站30通过对复帧数据进行语音编码,提取针对每一个移动终端的语音帧。因此,基站30向第一用户移动终端发送第一用户数据;向第二用户移动终端发送第二用户数据;向第三用户移动终端发送第三用户数据;向第四用户移动终端发送第四用户数据。
图5示出了图4所示的以太网结构中的帧。
如图5所示,将在以太网上传送的数据构成为分组型的帧。本发明将传送到每一个移动终端的多个数据打包为具有适合于产生和发送复帧的以太网帧格式的一个帧。各个字段如下所示:
前同步码:该字段占用了8个字节,并且表示帧的起始和结束。起始帧写有0和1,而结束部分写有“11”。
目的地地址:其中存储了要向其发送帧的目的地数据链路地址(=Mac地址)的部分。如果将该部分中的地址表示为1(=ff:ff:ff:ff:ff:ff),其表示广播帧,并且将与其相对应的帧发送到所有以太网适配器。
源地址:该字段表示用于发送帧的站点的data_link地址(=Mac地址)。
以太网类型:表示与帧相关联的协议类型的字段,并且包括IP(以太网类型0x0800)、ARP(0x0806)、AppleTalk(0x809B)等。
数据:从高层转移的数据存储在其中。要求该字段具有处于46和1500个字节之间的尺寸。如果从高层接收到46个字节或更少字节的数据,则添加伪数据,从而使该字段变为最少46个字节。此外,当该数据具有超过1500个字节的尺寸时,对其分割以便传输。
FCS:帧校验序列的缩写,被称为CRC,占用四个字节,并且用来校验帧误差。
同时,在CSMA/CD系统通信中的UDP的情况下,可以看到,如果其小于1500个字节,由于传输频率(功能调用频率),系统负载变高,而与分组尺寸无关。通常,语音帧小于几百个字节,包括消息报头。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配置和传送小于作为不必重新装配UDP层的分组的MAX_PDU_SIZE的1500个字节的复帧,减小了由于网络上的重新装配所引起的延迟,并因而减小了频率套接字功能调用,引起了整个系统性能的增强。
而且,假定执行每一个子信元30个用户的订户处理,仅利用四个帧偏移量而非16个帧偏移量即可实现。除了1.25ms之外,还可以每5ms进行SDU和语音编码功能,从而极大地减小了系统负载。这些功能适用于数据通信以及语音通信。
根据本发明,当基站控制器或基站需要在其中基站控制器和基站通过IP网络互连的无线系统中的基站控制器和基站之间发送和接收各种数据期间,向通信方发送数据时,无论何时针对每一个移动终端传送数据,通过为了传输的目的而针对每一个帧偏移量对数据进行分组并传送所得到的复帧,能够减小实际数据传输次数,而无需调用套接字功能,从而有效地减小了调用套接字功能的次数。结果,可以减小系统负载,结果,能够有效地使用系统资源。

Claims (13)

1.一种方法,包括:
在基站控制器中将帧偏移量分配给多个移动终端,针对多个移动终端中的每一个建立呼叫;
根据基站控制器中分配的帧偏移量,对要发送到多个移动终端的数据进行分组,并且产生至少一个复帧;以及
将所产生的至少一个复帧从基站控制器发送到基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基站内对从基站控制器接收到的至少一个复帧进行解复用,并且将关联的数据发送到关联的移动终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通过因特网协议IP网络,将基站控制器与基站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包括语音帧和数据帧中的至少一个。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复帧包括:基站信息、使用基站的至少一个移动终端的信息、以及要发送到多个移动终端中的每一个的数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将相同的帧偏移量分配给相同的基站中包括的移动终端。
7.一种方法,包括:
在基站控制器中将帧偏移量分配给多个移动终端,针对多个移动终端中的每一个建立呼叫;
在基站处根据帧偏移量,对从多个移动终端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分组,并产生至少一个复帧;以及
将所产生的至少一个复帧从基站传送到基站控制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对基站控制器中的所述至少一个复帧进行解复用,并且将解复用后的至少一个复帧发送到移动交换中心。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通过IP网络,将基站控制器与基站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包括语音帧和数据帧中的至少一个。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复帧包括:基站信息、使用基站的至少一个移动终端的信息、以及要发送到多个移动终端中的每一个的数据。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将相同的帧偏移量分配给相同的基站中包括的移动终端。
13.一种方法,包括:
将帧偏移量分配给基站控制器中的多个移动终端,针对多个移动终端的每一个建立呼叫;
前向发送数据,所述基站控制器根据帧偏移量,对要传送到多个移动终端的数据进行分组,以产生至少一个复帧,并且调用套接字功能,将所产生的至少一个复帧发送到基站,并且所述基站对所述至少一个复帧进行解复用,以便将关联的数据发送到关联的移动终端;以及
反向发送数据,所述基站根据帧偏移量,对从移动终端所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分组,以产生至少一个复帧,并且通过所调用的套接字功能,将所述至少一个复帧发送到基站控制器,并且基站控制器对所述至少一个复帧进行解复用,并将解复用后的至少一个复帧发送到移动交换中心。
CNB2004100859469A 2003-10-27 2004-10-25 利用复帧传送数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5982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030075265A KR100582575B1 (ko) 2003-10-27 2003-10-27 멀티 프레임을 이용한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의 데이터 전송방법
KR20030075265 2003-10-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12501A CN1612501A (zh) 2005-05-04
CN100359827C true CN100359827C (zh) 2008-01-02

Family

ID=345111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85946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59827C (zh) 2003-10-27 2004-10-25 利用复帧传送数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050088991A1 (zh)
JP (1) JP3872077B2 (zh)
KR (1) KR100582575B1 (zh)
CN (1) CN100359827C (zh)
AU (1) AU2004222718B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610575A4 (en) * 2003-03-31 2010-07-21 Fujitsu Ltd RADIO COMMUNICATION NETWORK AND METHOD FOR FLOW CONTROL
DE102005025582B4 (de) * 2005-06-01 2011-08-18 Phoenix Contact GmbH & Co. KG, 32825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kombinierten Übertragung von Ein-/Ausgabedaten in Automatisierungs-Bussystemen
US7423997B2 (en) * 2005-10-04 2008-09-09 Motorola, Inc. Group schedul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9059866B2 (en) * 2005-12-30 2015-06-16 Remec Broadband Wireless Holdings, Inc. Digital microwave radio system and method with encryption
US8711888B2 (en) 2005-12-30 2014-04-29 Remec Broadband Wireless Llc Digital microwave radio link with adaptive data rate
US8731007B2 (en) * 2005-12-30 2014-05-20 Remec Broadband Wireless, Llc Digital microwave radio link with a variety of ports
US9100133B2 (en) * 2006-12-26 2015-08-04 Ciena Corporatio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carrying synchronization over ethernet and 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
CN101242561B (zh) * 2007-02-07 2011-04-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网络控制器与基站节点间数据收发方法和装置
KR101349788B1 (ko) * 2007-02-13 2014-02-14 연세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다중 홉 중계방식을 사용하는 광대역 무선접속통신시스템에서 멀티 프레임 통신 장치 및 방법
FR2937491B1 (fr) * 2008-10-17 2010-11-19 Wavecom Procedes de transmission et de gestion de trames de voix, produit programme d'ordinateur, moyen de stockage et dispositifs correspondants.
EP2378671A4 (en) * 2008-12-12 2015-12-30 Alcatel Lucent FRAME AGGREGATION METHOD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1139329B1 (ko) * 2012-01-31 2012-04-26 위드시스템 주식회사 평형유지형 승하강 컨택부를 가지는 디스플레이모듈 컨택장치
CN103139222B (zh) * 2013-03-19 2016-12-28 成都卫士通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ipsec隧道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WO2015096030A1 (zh) 2013-12-24 2015-07-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CN106558210B (zh) * 2015-09-25 2021-02-1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车联网信息传输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907263A2 (en) * 1997-10-01 1999-04-07 Nec Corporation CDMA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frame offset distribution of all base stations to avoid traffic peak
CN1235441A (zh) * 1998-04-22 1999-11-17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帧偏移设定系统和帧偏移设定方法
WO2001050638A1 (en) * 2000-01-03 2001-07-1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esignating frame offset of supplemental channel in a cdma communication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235298B1 (ko) * 1996-12-02 1999-12-15 김영환 이동통신시스템의 보코더 선정시 프레임 옵셋별 분산방법
EP1494372B1 (en) * 1997-04-17 2008-08-06 NTT DoCoMo, Inc. Tele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US6216004B1 (en) * 1998-06-23 2001-04-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common channel soft handoff and associated method
JP4267092B2 (ja) * 1998-07-07 2009-05-27 富士通株式会社 時刻同期方法
US6216107B1 (en) * 1998-10-16 2001-04-10 Ericsson Inc. High-performance half-rate encod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 TDM system
JP3634641B2 (ja) * 1998-10-20 2005-03-30 富士通株式会社 Cdma方式移動通信システム
KR20000059393A (ko) * 1999-03-03 2000-10-05 김영환 음성 트래픽을 위한 미래육상이동통신 기지국과 제어국간 비동기전송 모드 방식 인터페이스 방법
KR100293441B1 (ko) * 1999-04-12 2001-06-15 박종섭 제어국의 에이티엠 셀 다중화/역다중화 장치
KR100323232B1 (ko) * 1999-04-28 2002-02-19 박종섭 기지국의 프레임 옵셋 및 링크 할당 방법
US7006530B2 (en) * 2000-12-22 2006-02-28 Wi-Lan,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adaptively obtaining bandwidth allocation requests
US6925068B1 (en) * 1999-05-21 2005-08-02 Wi-Lan,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locating bandwidth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FI108984B (fi) * 1999-06-04 2002-04-30 Nokia Corp Solukkoradiojärjestelmän toiminnan mittausmenetelmä ja solukkoradiojärjestelmä
AU2756201A (en) * 2000-01-07 2001-07-16 Mdiversity, Inc. Dynamic channel allocation in multiple-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7254118B1 (en) * 2000-05-22 2007-08-07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in a CDMA communication system
JP3446724B2 (ja) * 2000-06-20 2003-09-16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とその非音声回線の増減設方法
KR100624195B1 (ko) * 2000-07-07 2006-09-1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단말기간 패킷 서비스를 제공하기 위한 이동 통신시스템 및 그 기지국 제어기내 보코더의 데이터 처리방법
KR100592597B1 (ko) * 2001-01-10 2006-06-26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압축 모드 및 인접 기지국 간 공통 주파수를 이용한핸드오버 방법
US6693887B2 (en) * 2001-02-15 2004-02-17 Ensemble Communications, Inc. Method for allocating fractional bandwidth in a fixed-fram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583623B2 (en) * 2001-03-02 2009-09-01 Ofer Zimmerman Method and system for packing management messages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6459687B1 (en) * 2001-03-05 2002-10-01 Ensemble Communication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lementing a MAC coprocessor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6771962B2 (en) * 2001-03-30 2004-08-03 Nokia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an associated method, by which to provide temporary identifiers to a mobile node involved in a communication handover
KR100434465B1 (ko) * 2001-05-14 2004-06-0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기지국 제어기와 기지국간의 패킷 데이터 전송 제어 방법및 장치
US6909904B2 (en) * 2001-05-23 2005-06-21 Nokia Corporation System and protocol for extending functionality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ssaging
JP2003008639A (ja) * 2001-06-27 2003-01-10 Fujitsu Ltd 基地局装置及びそのフレームオフセット割り当て方法
US6785250B2 (en) * 2001-07-09 2004-08-31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ime-sharing channelization code in a CDMA communication system
DE10240448A1 (de) * 2002-09-02 2003-12-04 Siemens Ag Verfahren zum Betrieb eines Funkkommunikationssytems
KR20040054120A (ko) * 2002-12-17 2004-06-2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비동기 전송 모드 기반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스위치가상 연결 제어 방법
KR20050018295A (ko) * 2003-08-16 2005-02-2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동통신시스템에서 보코더 선택 방법
US7974311B2 (en) * 2004-02-10 2011-07-05 Spyder Navigations L.L.C. Configuring addresses in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907263A2 (en) * 1997-10-01 1999-04-07 Nec Corporation CDMA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frame offset distribution of all base stations to avoid traffic peak
CN1235441A (zh) * 1998-04-22 1999-11-17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帧偏移设定系统和帧偏移设定方法
WO2001050638A1 (en) * 2000-01-03 2001-07-1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esignating frame offset of supplemental channel in a cdma communication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0582575B1 (ko) 2006-05-23
AU2004222718A1 (en) 2005-05-12
JP2005130508A (ja) 2005-05-19
US20050088991A1 (en) 2005-04-28
JP3872077B2 (ja) 2007-01-24
KR20050040087A (ko) 2005-05-03
CN1612501A (zh) 2005-05-04
AU2004222718B2 (en) 2006-06-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59827C (zh) 利用复帧传送数据
CN1615618B (zh) 双向分包数据传输系统和方法
CN1265591C (zh) 无线通信网中载送分组语音和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CN101572597B (zh) 无线通讯系统的同步混合式自动重复请求的操作方法及装置
CN101199186B (zh) 多载波cdma系统
JP3914558B2 (ja) 無線パケット通信方法
CA2377616C (en) 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outing data in a communication device
CN1086899C (zh) 用于语音和数据传输的蜂窝式移动无线电网络中按包数据业务的数据包传输方法
CN1859077A (zh) 一种基于分组交换的时分复用数据传输方法
CN101491030A (zh) 用于对参数进行时间同步的方法和装置
WO2011106984A1 (zh) 移动终端并行传输数据的方法和移动终端
WO2005020531A1 (ja) パケット通信方法およびパケット通信装置
JP2020156090A (ja) 肯定応答フレームで返信するための方法、装置、およびデータ伝送システム
US6909717B1 (en) Real time ethernet protocol
CN101351033B (zh) 一种多载波增强上行接入系统的数据复用方法
WO2021084010A1 (en) Communication devices and methods
CN101043307A (zh) 通讯系统中止混合式自动重发请求流程的方法及相关装置
KR20080018055A (ko) 패킷 데이터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CN102238164B (zh) 面向ip电信网的多协议报文适配方法
US6671286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data processing in telecommunication connections
CN101051864B (zh) 用于mbms业务的实现rlc序列号在rnc间同步的方法
CN1589041A (zh) 一种具有vdsl接口的无线蜂窝基站设备
CN101562549B (zh) 通信系统及方法、编码路由器
JP4510110B2 (ja) 通信システム及び構内電話交換装置
Ciftcioglu et al. Queue based compression in a two-way relay network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102

Termination date: 2010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