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2023098212A1 - 一种通信方法及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通信方法及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WO2023098212A1
WO2023098212A1 PCT/CN2022/117648 CN2022117648W WO2023098212A1 WO 2023098212 A1 WO2023098212 A1 WO 2023098212A1 CN 2022117648 W CN2022117648 W CN 2022117648W WO 2023098212 A1 WO2023098212 A1 WO 2023098212A1
Authority
WO
WIPO (PCT)
Prior art keywords
cell
indication
wus
terminal device
identit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22/117648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French (fr)
Inventor
铁晓磊
周涵
花梦
Original Assignee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WO2023098212A1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WO2023098212A1/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25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61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ing power supply demand, e.g. depending on battery level
    • H04W52/0274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ing power supply demand, e.g. depending on battery level by switching on or off the equipment or parts thereof
    • H04W52/028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ing power supply demand, e.g. depending on battery level by switching on or off the equipment or parts thereof switching on or off only a part of the equipment circuit block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Definitions

  • Way 1 Determine the identity of the first cell according to the first mapping relationship and the first indication, where the first mapping relationship is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first indication and the identity of the first cell relationship; judging whether the identifier of the first cell is the same as the saved identifier of the second cell; when the identifiers of the two cells are the same, that is, the two cells are the same; when the identifiers of the two cells are different, the two cells are different .
  • the identifier of the first cell is the global cell identifier CGI or the physical cell identifier PCI of the first cell; the identifier of the second cell is the CGI or PCI of the second cell.
  • the terminal device can determine the identity of the first cell indicated by the first indication according to the stored first mapping relationship, and then determine whether the identity of the first cell and the identity of the second cell determine whether the first cell is the same as the second cell.
  • the terminal device can determine the second indication indicating the second cell according to the saved second mapping relationship, and then determine whether the second cell is consistent with the second indication by judging whether the first indication and the second indication are the same. Whether the second cell is the same.
  • the terminal device may also determine the system message of the second cell (including the system message Block 1 (SIB1), optionally, may also include whether other types of SIBs) are invalid; if the system information of the second cell is not invalid, monitor paging or Initiate random access; if the system information of the second cell has expired, receive the system information of the second cell according to the identity of the second cell; monitor according to the configuration in the system information of the second cell Paging or initiating random access.
  • SIB1 system message Block 1
  • the terminal device may use the following steps to monitor paging or initiate random access in the first cell according to the WUS:
  • the terminal device may determine the identity of the first cell according to the first indication in the following manner, but not limited to:
  • the terminal device may determine the identity of the first cell according to the first mapping relationship and the first indication; where the first mapping relationship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irst indication and the first cell Correspondence between identities.
  • the terminal device may camp on a third cell by re-searching the network, and according to An identifier of the third cell, receiving system information of the third cell; monitoring paging or initiating random access according to configuration in the system information of the third cell.
  • the WUS is scrambled by the base station based on the identifier of the terminal device.
  • the terminal device can also descramble the WUS according to its own identity, and if the descrambling is successful (indicating that the WUS is sent for itself), it can perform subsequent steps ; Otherwise (indicating that the WUS is not sent against itself) do not perform subsequent steps.
  • the base station can wake up a specific terminal device (for example, a terminal device conforming to the identifier of a specific terminal device), thereby improving the flexibility of the base station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to wake up a terminal device.
  • a specific terminal device for example, a terminal device conforming to the identifier of a specific terminal device
  • the identifier of the terminal device may be information that uniquely identifies the terminal device within the tracking area where the terminal device is located.
  • the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also provides a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in which a computer program is stored, and when the computer program is executed by a computer, the computer is made to execute the method provided in any one of the above aspects.
  • the computer may include at least the terminal device or base station involved in the above embodiments.
  • FIG. 1 is an architecture diagram of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provided by an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 FIG. 2 is a flowchart of a communication method provided by an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 the WUS is used to instruct the terminal device to monitor paging or initiate random access, and the WUS may also be called a wake-up indication signal.
  • the WUS may be carried in 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DCI), or may be carried in a specific signal.
  • the specific signal can be modulated based on ON-Off Keying (OOK), so that the terminal device can use a relatively simple receiver with low power consumption (such as a front-end (front-end) receiver) to detect the WUS .
  • DCI 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 OOK ON-Off Keying
  • tracking area TA
  • TA tracking area
  • the location management of the terminal device can be realized by setting the tracking area, which can be specifically divided into paging management and location update management.
  • a tracking area may also be called a paging tracking area.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at least one cell can be configured as one tracking area, and one cell can only be configured in one tracking area.
  • the terminal equip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ervice continuity and communication quality of the terminal equipment, the terminal equipment usually performs the following operations:
  • the paging mechanism in the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is used to trigger the update state of the terminal equipment (for example, establish an RRC connection to enter the connected state, return from the inactive state to the idle state), or notify the terminal equipment of system information changes, and notify the terminal equipment of the public early warning system (public warning system, PWS) message arrives.
  • the PWS message may include: earthquake and tsunami warning system (earthquake and tsunami warning system, ETWS) information and commercial mobile alert system (commercial mobile alert system, CMAS) information.
  • a terminal device in an idle state or an inactive state can wake up periodically by itself (for example, wake up according to a discontinuous reception (DRX) cycle), and after waking up, listen to the P- PDCCH scrambled by RNTI; after monitoring the PDCCH scrambled by P-RNTI, analyze the DCI in the PDCCH, so as to determine the time-frequency resource of PDSCH according to the DCI; the terminal device receives PDSCH on the time-frequency resource of PDSCH, so that it can obtain PDSCH paging message in .
  • DRX discontinuous reception
  • the terminal equipment performs AGC adjustment and time-frequency offset estimation according to the synchronization signal burst (SS burst, composed of multiple SSBs within a set time) periodically sent by the base station.
  • SS burst synchronization signal burst
  • the terminal device calculates its power according to the SS burst signal collected by the 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er (ADC), and automatically adjusts the gears of the front-end link amplifiers at all levels according to the power value, and finally makes The signal power input to the ADC is stable within an expected range.
  • ADC 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er
  • a terminal device can initiate a random access process to access a cell managed by the base station under the following circumstances:
  • the terminal initiates a random access process in the idle state, mainly in the following two scenarios.
  • Case b when the RRC connection of the terminal device is released and the RRC connection is re-established, for example, the terminal device is in an idle state or an inactive state.
  • the specific steps of the random access process include:
  • the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shown in FIG. 1 is used as an example, and does not limit the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to which the method provided in the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is applicable.
  • the embodiments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can also be applied to communication systems of various types and standards, such as: the fifth generation (The 5th Generation, 5G) communication system, the sixth generation (The 6th Generation, 6G)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future evolution In other standard communication systems, Long Term Evolution (Long Term Evolution, LTE) communication systems, Long Term Evolution-Vehicle Networking (LTE-vehicle, LTE-V) systems and other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s.
  • LTE Long Term Evolution
  • LTE-Vehicle Networking LTE-vehicle, LTE-V
  • the first indication may be an identifier of the first cell.
  • the base station determines the first indication according to the first mapping relationship and the identity of the first cell; wherein the first mapping relationship is a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first indication and the identity of the first cell relation.
  • the base station sends the WUS.
  • the terminal device receives the WUS from the base station in a non-connected state.
  • S203 The terminal device judges whether the first cell indicated by the first indication is the same as a second cell, where the second cell is a cell where the terminal device camps on before receiving the WUS.
  • the terminal device may also determine the second indication in the following manner:
  • the first mapping relationship and the second mapping relationship may be determined through a relationship between a cell indication (an indication used to indicate a cell, such as the first indication or the second indication in this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and the identity of the cell
  • the mapping rule representation of The terminal device may obtain the cell indication indicating the cell based on the mapping rule when the identity of any cell is known; the terminal device may also obtain the identity of the cell based on the mapping rule when any cell indication is known .
  • the terminal device can also judge whether the identifier of the terminal device contained in the WUS is its own identifier; if so (indicates that the The WUS is sent for itself), then step S203 may be executed; otherwise (indicating that the WUS is not sent for itself), step S203 is not executed.
  • the terminal device may receive the system information of the second cell through the following steps:
  • the terminal device when the terminal device receives the system information of the second cell (such as the SIB1 of the second cell), it can start the effective timer of the system information (the value is the set system message valid duration) and start timing, when the valid timer expires, the terminal device may determine that the system message is invalid.
  • the system information of the second cell such as the SIB1 of the second cell
  • the terminal device generates a PSS sequence and an SSS sequence corresponding to the second cell according to the identifier of the second cell, and based on the generated PSS sequence and SSS sequence of the second cell, in the second cell Receive PSS and SSS within; according to the received PSS and SSS, determine the received power and level, thereby adjusting the receiving parameters of the front-end link and performing AGC.
  • the terminal device can also estimate the time-frequency offset of the terminal device relative to the base station according to the received PSS and SSS, and the PSS sequence and SSS sequence corresponding to the second cell, so that the time and frequency offset of the terminal device can be calculated. and frequency to achieve time-frequency synchronization.
  • Steps S301-S302 in this embodiment are the same as steps S201-S302 in the embodiment shown in FIG. 2 , therefore, the same steps may refer to each other, and details are not repeated here.
  • S304 The secondary module wakes up the primary module based on the WUS, and notifies the primary module of the comparison result obtained in S303.
  • the main module enters the working state after being woken up.
  • the primary module when the primary module also receives the identifier of the first cell sent by the secondary module in S304, the primary module directly according to the received identifier of the first cell, Monitoring paging or initiating random access in the first cell.
  • S400-S402 are the same as S300-S302 in Embodiment 1 shown in FIG. 3 , and will not be repeated here.
  • the primary module parses the WUS to obtain the first indication; based on the first indication obtained through parsing or the first indication received from the secondary module indication, judging whether the first cell indicated by the first indication is the same as the second cell.
  • the second cell is a cell where the terminal device resides before receiving the WUS.
  • the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500 is applied to a terminal device.
  • the functions of each unit are as follows:
  • the first processing subunit is used to demodulate the WUS, parse the WUS to obtain the The first indication, judging whether the first cell indicated by the first indication in the WUS is the same as the second cell, and notifying the second processing subunit of the comparison result; the second processing subunit is used to , monitoring paging or initiating random access in the first cell/or the second cell.
  • the first processing subunit and the second processing subunit for specific functions of the first processing subunit and the second processing subunit, reference may be made to the specific description in the embodiment shown in FIG. 3 above, and details are not repeated here.
  • the auxiliary module 601 includes: a first transceiver 6011 and a first processor 6012; wherein, the first transceiver 6011 and the first processor 6012 are connected to each other.
  • the auxiliary module 601 may further include a first memory 6013 .
  • the terminal device adopts the method provided in the embodiment shown in FIG. 3
  • the first processor 6012 is configured to: demodulate the WUS, parse the WUS to obtain the The first indication, judging whether the first cell indicated by the first indication in the WUS is the same as the second cell, and notifying the second processor 6022 in the main module 602 of the comparison result.
  • the first memory 6013 is used to save relevant data for the first processor 6012 to perform the above steps, such as the identity of the second cell, the second indication used to indicate the second cell, and the first mapping relationship or a second mapping relationship, etc.
  • the auxiliary module 601 may not have the first memory 6013 .
  • the embodiments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also provide a computer program, which, when the computer program is run on a computer, causes the computer to execute the method provided in the above embodiments.
  • the embodiments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also provide a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in which a computer program is stored, and when the computer program is executed by a computer, the computer executes the method provided in the above embodiments .
  • the computer may include at least the terminal device or base station involved in the above embodiments.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及设备。在该方法中,基站可以在唤醒信号WUS中携带用于指示该基站管理的小区的指示;处于非连接态的终端设备接收到该WUS,表示该终端设备处于该指示所指示的小区的覆盖范围内,进而可以在该小区内监听寻呼或发起随机接入。通过该方法,处于非连接态的终端设备可以通过WUS确定是否仍处于之前驻留的小区的覆盖范围内,从而实现移动性管理。进一步的,处于WUS包含的指示所指示的小区覆盖范围内的终端设备在接收到该WUS后,可以在该小区内监听寻呼或发起随机接入,可以提高成功监听到寻呼或发起随机接入的概率,进而提高终端设备通信成功概率,降低无用功耗。

Description

一种通信方法及设备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在2021年11月30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2111440779.5、申请名称为“一种通信方法及设备”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信方法及设备。
背景技术
为了降低终端设备的功耗,目前,第三代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发行16(Release 16,简称为R16)标准主要研究终端设备在连接态下的功耗优化方案,发行17(Release17,简称为R17)标准主要研究终端设备在空闲态和非激活态下的功耗优化方案。
在空闲态和非激活态,终端设备的主要功耗活动包括:监听寻呼、休眠,以及非激活态下的数据传输。为了进一步降低空闲态和非激活态下的终端设备的功耗,主模块和辅模块工作模式随即被提出。该工作模式的原理为:
终端设备包括主模块和辅模块。其中,辅模块功耗较低,一般在微瓦特(microwatt,μW)量级甚至纳瓦特(nanowatt,nW)量级。主模块功耗较高,一般在毫瓦特(milliwatt,mW)量级。主模块用于负责终端设备的基本功能,包括无线资源管理(radio resource management,RRM)测量、寻呼、小区重选和小区切换,以及各种应用(application,app)层功能等;而辅模块与主模块之间具有通信连接,辅模块在收到唤醒信号(wake-up signal,WUS)后,可以唤醒主模块,以使主模块恢复其功能。其中,WUS可以为幅移键控(amplitude shift keying,ASK)等激励信号。
基于此,终端设备在空闲态和非激活态,可以开启辅模块,并设置主模块处于关闭或处于极低功耗状态,无法进行监听寻呼和RRM测量等任务。当辅模块接收到基站的WUS后,即唤醒主模块,主模块即可开始监听寻呼和RRM测量等一系列动作,以保证终端设备的功能。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终端设备主要依赖于周期性进行RRM测量,来判定终端是否处于当前服务小区的覆盖范围内以执行小区切换或重选。但是,在一些情况下,终端设备可能无法执行RRM测量,或者通过RRM测量得到的测量结果误差较大,这会导致终端设备无法准确地判断是否还处于之前驻留的服务小区,降低了终端设备的移动性管理性能。例如,随着终端设备的移动,终端设备可能已经离开驻留过的小区,但是若终端设备仍然在原驻留过的小区内进行监听寻呼或发起随机接入,会增加通信失败概率和无用功耗。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及设备,用于实现终端设备的移动性管理,降低终端设备通 信失败概率和无用功耗。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可以应用于终端设备,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终端设备在非连接态接收来自基站的唤醒信号WUS;其中,所述WUS中包含第一指示,所述第一指示用于指示所述基站管理的第一小区,所述WUS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监听寻呼或发起随机接入;当所述第一指示所指示的所述第一小区与第二小区不同时,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WUS在所述第一小区内监听寻呼或发起随机接入;其中,所述第二小区为所述终端设备在接收所述WUS之前驻留的小区。
通过该方法,基站可以在WUS中携带用于指示该基站管理的小区的指示;处于非连接态的终端设备接收到该WUS,表示该终端设备处于该指示所指示的小区的覆盖范围内,进而可以在该小区内监听寻呼或发起随机接入。通过该方法,处于非连接态的终端设备可以通过WUS确定是否仍处于之前驻留的小区的覆盖范围内,从而实现移动性管理。进一步的,处于WUS包含的指示所指示的小区覆盖范围内的终端设备在接收到该WUS后,可以在该指示的小区内监听寻呼或发起随机接入,可以提高成功监听到寻呼或发起随机接入的概率,避免可能已离开驻留过的小区,但终端设备仍然在原驻留过的小区进行寻呼或发起随机接入的情况,进而提高终端设备通信成功概率,降低无用功耗。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指示为根据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确定的,或者为在跟踪区域内标识所述第一小区的信息;所述终端设备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判断所述第一指示所指示的所述第一小区与第二小区是否相同:
方式一:根据第一映射关系和所述第一指示,确定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其中,所述第一映射关系为所述第一指示与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判断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与保存的所述第二小区的标识是否相同;当两个小区的标识相同,即两个小区相同;当两个小区的标识不同,则两个小区不同。
方式二:根据第二映射关系和所述第二小区的标识,确定第二指示,其中,所述第二指示用于指示所述第二小区,所述第二映射关系为所述第二指示与所述第二小区的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判断所述第一指示与指示所述第二小区的第二指示是否相同;当两个指示相同,即两个小区相同;当两个指示不同,则两个小区不同。
其中,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为所述第一小区的全球小区标识CGI或物理小区标识PCI;所述第二小区的标识为所述第二小区的CGI或PCI。
通过该设计中的方式一,所述终端设备可以根据保存的第一映射关系,来确定第一指示所指示的第一小区的标识,进而通过判断第一小区的标识和第二小区的标识是否相同来判断第一小区与第二小区是否相同。通过该设计中的方式二,所述终端设备可以根据保存的第二映射关系,来确定指示第二小区的第二指示,进而通过判断第一指示和第二指示是否相同来判断第二小区与第二小区是否相同。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映射关系或所述第二映射关系为预先配置的,例如所述终端设备出厂时配置的,或者为通信协议中规定的,又或者为基站或核心网设备(例如AMF)预先配置的,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当所述第一指示所指示的所述第一小区与所述第二小区相同时,所述终端设备还可以判断所述第二小区的系统消息(包含系统消息块1(SIB1),可选的,还可以包含其他类型的SIB)是否失效;若所述第二小区的系统消息未失效,则根据所述第 二小区的系统消息中的配置监听寻呼或发起随机接入;若所述第二小区的系统消息已失效,则根据所述第二小区的标识,接收所述第二小区的系统消息;根据所述第二小区的系统消息中的配置监听寻呼或发起随机接入。其中,移动通信系统中规定了终端设备存储系统消息的有效时长,终端设备可以在之前接收到第二小区的系统消息(例如第二小区的SIB1)时,启动该系统消息的有效定时器(取值设置为系统消息的有效时长)并开始计时;当该有效定时器超时时,表示第二小区的系统消息失效;在该有效定时器计时过程中,第二小区的系统消息有效。在该可能设计中,由于一个小区可传输多种系统消息,若判断出哪种系统消息失效,则可接收该种系统消息,从而保证在使用该种系统消息时该种系统消息中的配置是有效的。
当第一指示所指示的第一小区与第二小区相同,表示处于非连接态的所述终端设备还在所述第二小区的覆盖范围内。通过该设计,所述终端设备可以根据所述WUS包含的第一指示,确定当前自身仍处于第二小区的覆盖范围内,可以继续驻留在第二小区内,并在第二小区内监听寻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终端设备可以采用以下步骤,根据所述WUS在所述第一小区内监听寻呼或发起随机接入:
首先,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指示,确定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其中,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为所述第一小区的CGI或PCI;然后,所述终端设备可以根据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接收所述第一小区的系统消息(包含SIB1,可选的,还可以包含其他SIB),并根据所述第一小区的系统消息中的配置监听寻呼或发起随机接入。可选的,所述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第一小区的标识,产生对应的扰码,并对第一小区内所述扰码加扰的系统消息进行解扰后,进行解调和译码,以获得所述系统消息。
通过该设计,所述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第一小区的标识,接收第一小区的系统消息,从而可以提高接收第一小区的系统消息的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终端设备可以但不限于通过以下方式,根据所述第一指示,确定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
方式一:在所述终端设备每次驻留一个小区时保存该小区的信息(包含该小区的标识与用于指示该小区的指示(简称为小区指示,例如第一指示或第二指示))的情况下,所述终端设备可以根据所述终端设备历史驻留过的至少一个小区的信息中包含的所述第一小区的信息,和所述第一指示,确定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其中,任一个小区的信息中包含所述小区的标识和指示该小区的小区指示。所述第一小区的信息中包含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和所述第一指示。
在本方式中,所述终端设备可以在历史驻留过的至少一个小区的信息中检索所述第一指示,当检索到包含所述第一指示的所述第一小区的信息时,则可以确定包含在所述第一小区的信息中的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
方式二:所述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第一映射关系和所述第一指示,确定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其中,所述第一映射关系为所述第一指示与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
通过本设计,所述终端设备可以根据所述第一指示,确定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进而可以根据第一小区的标识接收第一小区的系统消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若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指示,未能确定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则所述终端设备可以通过重新搜网驻留到第三小区,并根据所述第三小区的标识, 接收所述第三小区的系统消息;根据所述第三小区的系统消息中的配置监听寻呼或发起随机接入。
通过该设计,在终端设备在移出之前驻留的第二小区的覆盖范围且无法通过WUS中的第一指示得知当前所处小区的情况下,所述终端设备还可以通过搜网驻留到第三小区,从而保证终端设备的业务连续性。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WUS中还包含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的指示信息,这样,所述终端设备在接收到所述WUS后,可以判断自身是否为所述WUS中的指示信息所指示终端设备,当自身为所述WUS中的指示信息所指示的终端设备时在执行后续步骤。
例如,所述指示信息为所述终端设备的标识。当所述终端设备接收到所述WUS后,可以判断该WUS中包含的标识与自身的标识是否相同,当二者相同时(表示该WUS是针对自身发送的)再执行后续步骤。
又例如,所述指示信息是基站采用设定的规则,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标识计算得到的时,那么所述终端设备在接收到所述WUS后,可以先采用该设定的规则,根据WUS中的指示确定一个终端设备的标识,然后将自身的标识与确定的终端设备的标识进行比对,若二者相同(表示该WUS是针对自身发送的),则可以执行后续步骤;否则(表示该WUS不是针对自身发送的)不执行后续步骤。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WUS是基站基于所述终端设备的标识进行加扰的。在该情况下,所述终端设备接收到所述WUS后,还可以根据自身的标识对所述WUS进行解扰,若解扰成功(表示该WUS是针对自身发送的),则可以执行后续步骤;否则(表示该WUS不是针对自身发送的)不执行后续步骤。
通过以上三种设计,所述基站可以针对特定的终端设备进行唤醒(例如唤醒符合特定终端设备的标识的终端设备)。这样,通过针对性的唤醒终端设备,从而可以提高移动通信系统中基站唤醒终端设备的灵活性。可选的,在上述设计中,所述终端设备的标识可以为在所述终端设备所在的跟踪区域内唯一标识所述终端设备的信息。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可以应用于基站,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基站生成唤醒信号WUS,并发送所述WUS;其中,所述WUS中包含第一指示,所述第一指示用于指示所述基站管理的第一小区,所述WUS用于指示终端设备监听寻呼或发起随机接入。
通过该方法,基站可以在WUS中携带用于指示该基站管理的小区的指示;处于非连接态的终端设备接收到该WUS,表示该终端设备处于该指示所指示的小区的覆盖范围内,进而可以在该小区内监听寻呼或发起随机接入。显然,通过该方法,处于非连接态的终端设备可以通过WUS确定是否仍处于之前驻留的小区的覆盖范围内,从而实现移动性管理。进一步的,处于WUS包含的指示所指示的小区覆盖范围内的终端设备在接收到该WUS后,可以在指示的该小区内监听寻呼或发起随机接入,可以提高成功监听到寻呼或发起随机接入的概率,避免可能已离开驻留过的小区,但终端设备仍然在原驻留过的小区进行寻呼或发起随机接入的情况,进而提高终端设备通信成功概率,降低无用功耗。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指示为根据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确定的,或者为在跟踪区域内标识所述第一小区的信息;所述基站可以根据第一映射关系和所述第一小区的标 识,确定所述第一指示;其中,所述第一映射关系为所述第一指示与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映射关系为预先配置的,例如所述基站出厂时配置的,或者为通信协议中规定的,又或者为核心网设备(例如AMF)预先配置的,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WUS中还包含用于指示终端设备的指示信息(例如终端设备的标识,或者基站采用设定的规则根据终端设备的标识计算得到的指示信息);或者所述WUS基于终端设备的标识进行加扰;基于上述WUS,所述基站可以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WUS。
通过该设计,基站可以针对特定的终端设备(例如符合特定终端设备的标识的终端设备)进行唤醒,从而可以提高移动通信系统中基站唤醒终端设备的灵活性。可选的,在上述设计中,所述终端设备的标识可以为在所述终端设备所在的跟踪区域内唯一标识所述终端设备的信息。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包括用于执行以上第一方面或第二方案中各个步骤的单元。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元件和至少一个存储元件,其中该至少一个存储元件用于存储程序和数据,该至少一个处理元件用于执行本申请以上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中提供的方法。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包括用于执行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的方法的终端设备,用于执行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的方法的基站。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当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任一方面提供的方法。
第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计算机程序被计算机执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任一方面提供的方法。可选的,所述计算机可以至少包含以上实施例中涉及的终端设备或基站。
第八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芯片,芯片用于读取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执行上述任一方面提供的方法。
第九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芯片系统,该芯片系统包括处理器,用于支持计算机装置实现上述任一方面提供的方法。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芯片系统还包括存储器,存储器用于保存该计算机装置必要的程序和数据。该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含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通信系统的架构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的结构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站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及设备,用于实现终端设备的移动性管理,降低终端设备通信失败概率和无用功耗。其中,方法和设备是基于同一技术构思的,由于方法及设备解决问题的原理相似,因此设备与方法的实施可以相互参见,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以下,对本申请中的部分用语进行解释说明,以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
1)、基站,是通信系统中将终端设备接入到无线网络的设备。基站作为无线接入网中的节点,又可以称为网络设备,还可以称为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节点(或设备),或者称为接入点(access point,AP)。
目前,一些基站的举例为:新一代节点B(generation Node B,gNB)、传输接收点(transmission reception point,TRP)、演进型节点B(evolved Node B,eNB)、节点B(Node B,NB)、接入点(access point,AP)家庭基站(例如,home evolved NodeB,或home Node B,HNB),或基带单元(base band unit,BBU),企业LTE离散窄带聚合(Enterprise LTE Discrete Spectrum Aggregation,eLTE-DSA)基站等。
另外,在一种网络结构中,基站可以包括集中单元(centralized unit,CU)节点和分布单元(distributed unit,DU)节点。这种结构将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中eNB的协议层拆分开,部分协议层的功能放在CU集中控制,剩下部分或全部协议层的功能分布在DU中,由CU集中控制DU。
2)、终端设备,是一种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数据连通性的设备。终端设备又可以称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移动台(mobile station,MS)、移动终端(mobile terminal,MT)等。
例如,终端设备可以为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各种车载设备、路侧单元等。目前,一些终端设备的举例为:手机(mobile phone)、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移动互联网设备(mobile internet device,MID)、智能销售终端(point of sale,POS)、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设备、工业控制(industrial control)中的无线终端、无人驾驶(self driving)中的无线终端、远程手术(remote medical surgery)中的无线终端、智能电网(smart grid)中的无线终端、运输安全(transportation safe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城市(smart ci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家庭(smart home)中的无线终端、各类智能仪表(智能水表、智能电表、智能燃气表)、eLTE-DSA UE、具有接入回传一体化(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IAB)能力的设备、车载电子控制单元(electronic control unit,ECU)等、车载电脑、车载巡航系统、远程信息处理器(telematics box,T-BOX)等。
3)核心网设备,位于移动通信网络中的核心网中的网络设备,用于实现核心网的功能。
通常,按照逻辑功能划分,核心网可以划分为控制面和用户面。其中,核心网中负责控制面功能网元可以统称为控制面网元,负责用户面功能的网元可以统称为用户面网元。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涉及的核心网设备主要为控制面网元,例如,接入和移动性管理功能(access and mobility management function,AMF)。
4)、WUS,用于指示终端设备监听寻呼或发起随机接入,WUS又可以称为唤醒指示信号。WUS可能承载于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中,也可能承载于特定信号中。其中,所述特定信号可以基于开关键控(ON-Off Keying,OOK)调制, 这样,终端设备可以使用较为简单且功耗较低的接收机(例如前端(front-end)接收机)检测WUS。
5)、跟踪区域(tracking area,TA),为移动通信系统为终端设备的位置管理而引出的概念,定义为终端设备不需要执行跟踪区域更新流程的自由移动区域。通过设置跟踪区域可以实现终端设备的位置管理,具体可以分为寻呼管理和位置更新管理。跟踪区域还可以称为寻呼跟踪区域。需要说明的是,至少一个小区可以配置为一个跟踪区域,且一个小区只能配置到一个跟踪区域内。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终端设备可以通过跟踪区域更新/注册流程通知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核心网终端设备所在的跟踪区域。
当终端设备处于空闲状态时,核心网能够获知终端设备所在的跟踪区域。当处于空闲状态的终端设备被寻呼时,基站可以在终端设备所注册的跟踪区域内的所有小区内进行寻呼。当终端设备跨越了跟踪区域的情况下,终端设备可以执行小区更新(cell update)流程,以通知核心网该终端设备进入新的跟踪区域。
6)、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连接状态。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终端设备的RRC连接状态包括三种:RRC连接态(RRC_connected,简称连接态)、RRC空闲态(RRC_idle,简称空闲态)、RRC非激活态(RRC_inactive,简称非激活态)。
终端设备处于空闲态时,终端设备与基站的RRC连接断开,基站与终端设备不再保存终端设备上下文信息,终端设备可以接收基站发送的广播信息(例如系统消息)和寻呼消息。
终端设备处于非激活态时,终端设备与基站的RRC连接断开,但是基站与终端设备会继续保存终端设备的上下文信息。当终端设备从非激活态进入连接态时,基站与终端设备可以基于保存的终端设备的上下文信息快速地建立终端设备与基站的RRC连接,使终端设备能够快速地恢复到连接态。
终端设备处于连接态时,终端设备与基站之间存在RRC连接,并二者能够通过所述RRC连接进行通信。
7)、“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多个。
另外,需要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第一”、“第二”等词汇,仅用于区分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顺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适用的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参阅图1所示,在该移动通信系统中包括:基站和终端设备。
基站,是网络侧能够接收和发射无线信号的实体,负责为处于其覆盖范围内的终端设备提供无线接入有关的服务,实现物理层功能、资源调度和无线资源管理、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管理、无线接入控制以及移动性管理功能。通过基站,终端设备能够接入核心网最终接续到数据网络中,以实现终端设备的业务。
其中,每个基站负责管理至少一个小区。如图所示,基站A负责管理小区a,基站B负责管理小区b。每个小区均使用相应的频谱资源为终端设备提供接入服务。
终端设备,为用户侧能够接收和发射无线信号的实体,可以通过接入基站管理的小区接入网络。终端设备可以为各种为用户提供语音和/或数据连通性的设备,例如车载设备、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与基站通过Uu接口连接,实现二者之间的通信。
其中,终端设备当前接入的、正在为终端设备提供接入服务的小区称为终端设备的服务小区,与所述服务小区的位置相邻的小区可以称为邻区。如图1所示,终端设备接入基站A管理的小区a,那么小区a为终端设备的服务小区,而与小区a位置相邻的小区b即为终端设备的邻区。
在图1所示的系统中,为了保证终端设备的业务连续性和通信质量,终端设备通常进行以下操作:
一、RRM测量。RRM测量,即小区测量,包括:服务小区测量、同频邻区(与服务小区使用同一频点的频谱资源的邻区)测量、异频邻区(与服务小区使用不同频点的频谱资源的邻区)测量。其中,由于终端设备测量的参考信号——同步信号块(synchronization signal block,SSB)在时域上不是连续的,为了避免终端设备在时域上连续搜索和测量SSB,因此,移动通信系统中引入了测量窗口——SSB测量时序配置(SSB measurement timing configuration,SMTC)窗口的概念。终端设备可以在SMTC窗口内进行异频邻区测量。
处于空闲态和非激活态的终端设备可以通过RRM测量,得到RRM测量结果(即服务小区和至少一个邻区的参考信号的信号质量),并基于该RRM测量结果执行小区重选(reselection)过程切换其驻留的小区。而处于连接态的终端设备可以通过RRM测量,得到RRM测量结果,并基于该RRM测量结果执行小区切换(handover)过程切换其驻留的小区。
二、监听寻呼(paging)。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寻呼机制用于触发终端设备更新状态(如,建立RRC连接进入连接态、由非激活态退回空闲态),或者通知终端设备系统消息更改,以及通知终端设备公共预警系统(public warning system,PWS)消息到达。其中,PWS消息可以包括:地震与海啸预警系统(earthquake and tsunami warning system,ETWS)信息和商业移动预警系统(commercial mobile alert system,CMAS)信息。
目前,寻呼机制可以通过寻呼消息(paging message)和/或短消息(short message)实现。通常,寻呼消息用于触发终端设备更新状态,而短消息一般会携带系统消息变更指示,或者PWS消息到达指示。
寻呼消息的内容是通过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PDSCH)发送给终端设备的,而PDSCH是通过寻呼无线网络临时标识(paging 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P-RNTI)加扰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调度的。短消息通过P-RNTI加扰的PDCCH传输的。
终端设备接收寻呼消息的过程为:处于空闲态或非激活态的终端设备可以自行周期性唤醒(例如按照非连续周期接收(discontinuous reception,DRX)周期唤醒),并在唤醒后监听通过P-RNTI加扰的PDCCH;监听到通过P-RNTI加扰的PDCCH后,解析PDCCH中的DCI,从而根据DCI确定PDSCH的时频资源;终端设备在PDSCH的时频资源上接收PDSCH,从而可以获取PDSCH中的寻呼消息。当寻呼消息中包含终端设备的标识的场景下,终端设备还可以判断接收的寻呼消息中是否包含自身的标识;若是,则终端设备执 行该寻呼消息所指示的相应操作;否则,终端设备不进行操作。其中,寻呼消息中的终端设备的标识可以为服务临时移动用户标识(serving temporary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ty,S-TMSI),或者非激活无线网络临时标识(inactive-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ty,I-RNTI)。
终端设备接收短消息的过程为:处于空闲态或非激活态的终端设备监听通过P-RNTI加扰的PDCCH;监听到通过P-RNTI加扰的PDCCH后,解析PDCCH中的短消息。当该短消息中包含系统消息变更指示时,终端设备会在下一个系统消息修改周期接收更新的系统消息。当该短消息中包含PWS消息到达指示时,终端设备先接收系统消息块1(system information block 1,SIB1),然后根据SIB1的指示在PDSCH接收PWS消息(即ETWS信息或者CMAS信息)。
三、接收系统消息。其中,系统消息主要包含主信息块(main information block,MIB)和多个SIB。MIB中承载最基本的信息,包括:下行带宽参数、系统帧号(system frame number,SFN)、同步信号块标识(synchronization signal block identifier,SSB ID)等。MIB中承载的信息涉及到SIB1消息的调度、PDCCH的配置和PDSCH的解码,终端设备接收到MIB再利用MIB中的参数去继续解调和译码SIB1。SIB1中承载了小区接入信息和其他SIB的调度信息。SIB1中还包括寻呼的配置信息。
其中,MIB承载在物理广播信道(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PBCH),而SIB信息承载在PDSCH。
四、自动增益控制(automatic gain control,AGC)和与小区进行时频同步。
终端设备根据基站周期性发送的同步信号冲击(SS burst,由设定时间内的多个SSB组成),进行AGC调整和时频偏估计。在AGC调整过程中,终端设备根据模数变换器(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ADC)采到的SS burst信号,计算其功率,根据功率值,自动调整前端链路各级放大器的档位,最终使得输入到ADC的信号功率稳定在一个预期的范围内。
由于新无线(new radio,NR)系统和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等移动通信系统是正交系统,终端设备可以与基站进行时频同步,以提高与基站之间的传输效率。在时频同步中,终端设备接收到SS burst信号,由于SS burst中每个SSB的PSS、SSS和PBCH的DMRS是已知序列,可以基于这些序列进行时频偏估计。然后终端设备根据估计出的时频偏估计,补偿到后续接收信号中,从而实现时频同步。
五、随机接入。终端设备可以在以下情况下发起随机接入流程,接入基站管理的小区:
终端在空闲态中发起随机接入流程,主要为以下两种场景。
情况a:终端设备进入该小区的覆盖范围内,通过随机接入初始接入小区。
情况b:终端设备的RRC连接释放,重新建立RRC连接时,例如终端设备在处于空闲态或非激活态。
随机接入流程的具体步骤包括:
(1)终端设备根据接收的系统消息中的PRACH配置信息,确定公共的随机接入前导码资源池。终端设备在发起随机接入时,在公共的随机接入前导码资源池中选择一个随机接入前导码,并向基站发送选择的该随机接入前导码(又称为消息1(message1,msg1))。
终端设备在发送随机接入前导码后,启动随机接入响应(random access response,RAR)时间窗口(window),并在该RAR时间窗口内监听基站发送的RAR,若在RAR时间窗口内未收到RAR,表示此次随机接入失败,终端设备会重新发起随机接入流程。
(2)基站在收到终端设备的随机接入前导码后,向终端设备发送RAR((又称为消息 2(message2,msg2)))。
(3)终端设备在RAR时间窗口内收到基站反馈的RAR后,向基站发送携带自身标识的被调度的传输(scheduled transmission)消息(又称为消息3(message3,msg3))。
其中,终端侧设备的标识可以为核心网设备为其分配的标识符,例如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cell 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C-RNTI)、UE标识(identifier,ID)等。
(4)基站在收到来自至少一个终端设备发送的被调度的传输消息(存在竞争冲突)之后,向其中一个终端设备(以当前终端设备为例)发送竞争解决(contention resolution)消息(又称为消息4(message4,msg4))。该竞争解决消息中携带了该终端设备的标识。该终端设备即为基站指定的在本次随机接入的竞争冲突中胜出的终端设备。
若终端设备收到携带自身标识的竞争解决消息,则表示该终端设备本次随机接入成功;若终端设备未收到携带自身标识的竞争解决消息,则表示本次随机接入失败,可以重新发起新的随机接入过程。
如图1所示,为了降低终端设备的功耗,本系统中的终端设备可以采用主模块和辅模块的工作模式。下面对终端设备中的主模块和辅模块的功能进行说明:
主模块,为终端设备中传统的电路模块,用于实现终端设备的各种操作和功能,又称为主电路模块、主电路。由于主模块可以实现终端设备的各种操作和功能,因此工作状态下,主模块的功耗较高,一般在mW量级。在终端设备进入空闲态或非激活态后,主模块进入省电状态(例如,关闭或则极低功耗状态),此时,主模块不执行监听寻呼、RRM测量、接收系统消息等操作,可以有效地降低终端设备由于执行上述操作造成的功耗。而当主模块被唤醒进入工作状态,才能恢复其功能,能够执行监听寻呼、RRM、接收系统消息等操作。
辅模块,工作状态下耗能较低,一般在μW量级甚至nW量级。辅模块内部设置有信号接收机,能够接收基站的信号。在主模块进入省电状态后,辅模块进入工作状态,并监听基站的唤醒信号(wake-up signal,WUS)。当接收到WUS之后,辅模块可以通过与主模块之间的连接唤醒主模块,以使主模块进入工作状态恢复自身功能。辅模块还可以称为唤醒接收机(wake-up receiver,WUR)、辅电路模块、辅电路。可选的,WUS可以为ASK等激励信号。可选的,当辅模块唤醒主模块后,可以从工作状态切换到省电状态,或者辅模块一直处于工作状态,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不限定辅模块的表现形式,其可以为独立的接收机,也可以是终端设备内部的独立模块,或者是可以通过与主模块分别开关来实现WUR功能的模块。
基于上述主模块和辅模块的结构,终端设备在进入空闲态或非激活态时可以开启辅模块,并设置主模块进入省电状态。而当辅模块接收到基站的WUS后,即唤醒主模块,主模块进入工作状态,进而可以执行监听寻呼、RRM测量、接收系统消息等操作,进而接入网络实现终端设备的业务,最终以保证终端设备的功能。
还需要指出的是,如图1所示的移动通信系统作为一个示例,并不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适用的移动通信系统构成限定。总之,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应用于各种类型和制式的通信系统,例如:第五代(The 5th Generation,5G)通信系统、第六代(The 6th Generation,6G)通信系统,以及未来演进的其他制式的通信系统,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 LTE)通信系统、长期演进-车联网(LTE-vehicle,LTE-V)系统等移动通信系统中。
目前,处于空闲态或非激活态的终端设备主要通过RRM测量来实现其移动性管理。然而,采用主模块和辅模块工作模式的终端设备在这两种状态下,其中的主模块进入省电状态,无法执行RRM测量,因此终端设备无法通过RRM测量结果来确定是否还处于之前驻留的服务小区,进而无法基于RRM测量结果执行小区重选,降低了终端设备的移动性管理性能。随着终端设备的移动,终端设备可能已经离开驻留过的小区,但是若终端设备仍然在原驻留过的小区内进行监听寻呼或发起随机接入,会增加通信失败概率和无用功耗。
为了保证终端设备的移动性管理功能,进而降低终端设备通信失败概率和无用功耗,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可以适用于如图1所示的移动通信系统中,下面参阅图2所示的流程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进行详细说明。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可以采用主模块和辅模块的工作模式,如图1中的终端设备所示。
S200:终端设备进入非连接态(可以但不限于为空闲态或非激活态),终端设备处于省电状态,即所述终端设备可以不执行监听寻呼、RRM测量、接收系统消息等,而是监听基站发送的WUS。当监听到WUS后,则根据WUS的指示从省电状态唤醒,执行监听寻呼或发起随机接入,并可以恢复RRM测量以及接收系统消息的功能。
当终端设备采用主模块和辅模块的工作模式的情况下,进入非连接态的终端设备的主模块处于省电状态,主模块不执行监听寻呼、RRM测量、接收系统消息等操作,辅模块处于工作状态。在工作状态下,辅模块可以监听基站的WUS。
S201:基站生成WUS。其中,所述WUS中包含第一指示,所述第一指示用于指示所述基站管理的第一小区,所述WUS用于指示位于所述第一小区的覆盖范围内的终端设备监听寻呼或发起随机接入。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指示可以为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指示可以为根据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确定的,或者为在跟踪区域(即所述第一小区所属的跟踪区域)内标识所述第一小区的信息。
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述基站可以通过以下步骤确定所述第一指示:
所述基站根据第一映射关系和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确定所述第一指示;其中,所述第一映射关系为所述第一指示与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
可选的,所述第一映射关系还可以为预先配置在所述基站内的,例如所述基站出厂时配置的(或基站的网络管理系统配置给所述基站的),或者为通信协议中规定的,又或者为核心网预先配置的,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例如,核心网中的AMF可以通过S1接口或者NG接口向基站配置所述第一映射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涉及的各个小区的标识可以为该小区的全球小区标识(cell global identity,CGI)或物理小区标识(Physical cell identity,PCI)。
可选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用于指示小区的指示(第一指示、第二指示),还可以称为小区的特征信息,可以为该小区的在所属跟踪区域内的本地标识(local ID),或者为小区索引(cell index)。其中,任一小区的本地标识为在一个跟踪区域内唯一标识该小区的信息,其中,可以包含该跟踪区域的标识以及在该跟踪区域内该小区的序号;任一小区的索引可以是核心网或基站采用设定的规则(例如哈希算法等),根据该小区的标识计算得 到的唯一能够标识该小区的信息。目前小区的标识(例如CGI或PCI)占用的比特位较长,而当小区的指示为local ID或cell index时,该指示的比特位较短,因此可以降低WUS中的承载的信息量,从而降低传输WUS的开销。
由于WUS中携带有第一指示,那么通过该WUS可以实现终端设备的移动性管理。即任一终端设备接收到该WUS,表示该终端设备当前处于该第一指示所指示的第一小区的覆盖范围内。
S202:所述基站发送所述WUS。终端设备在非连接态接收来自基站的所述WUS。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基站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发送所述WUS:
方式一:所述基站可以通过广播或组播的方式发送所述WUS。通过方式一,所述基站可以同时唤醒处于第一小区的覆盖范围内的多个终端设备或一组终端设备,从而提高的基站的唤醒效率。
方式二:所述基站可以向特定的终端设备发送所述WUS。通过这种方式二,所述基站可以针对性地唤醒终端设备,从而提高了所述基站唤醒终端设备的灵活性。
在方式二中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WUS中还包含用于指示终端设备的指示信息,这样,该终端设备在接收到所述WUS后,可以判断自身是否为所述WUS中的指示信息所指示终端设备,当自身为所述WUS中的指示信息所指示的终端设备时在执行后续步骤。
可选的,该指示信息可以为所述终端设备的标识。这样所述基站可以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标识,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WUS。其中,所述终端设备的标识可以为所述基站从核心网寻呼所述终端设备的寻呼信号中获得的。当核心网寻呼任一终端设备时,会向该终端设备所在的跟踪区域内所有的小区发送寻呼消息(paging message),该寻呼消息中包含该终端设备的标识,即该终端设备的S-TMSI;位于该跟踪区域内的基站收到核心网发送的寻呼消息后,从该寻呼消息中解析出终端设备的S-TMSI,并将该S-TMSI对应信息包含在WUS信号中发送。
可选的,该指示信息可以是所述基站采用设定的规则,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标识计算得到的。因此,接收到所述WUS的终端设备可以先采用设定的规则(与基站侧使用的规则相同),根据WUS中的指示确定一个终端设备的标识,然后将自身的标识与确定的终端设备的标识进行比对,当二者相同时所述终端设备才会根据该WUS唤醒。在本实现方式中,所述终端设备的标识可以为终端设备的S-TMSI或者I-RNTI。
在方式二中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WUS可以是基于所述终端设备的标识进行加扰的(即基站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标识对承载所述WUS的PDCCH进行加扰)。因此,接收到所述WUS的所述终端设备可以根据自身的标识对所述WUS进行解扰,当解扰成功时所述终端设备才会根据该WUS唤醒。在本实现方式中,所述终端设备的标识可以为所述终端设备的S-TMSI或者I-RNTI。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上两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终端设备的标识可以为在所述终端设备所在的跟踪区域内唯一标识所述终端设备的信息,并不限定为S-TMSI或者I-RNTI。
S203:所述终端设备判断所述第一指示所指示的所述第一小区与第二小区是否相同,其中,所述第二小区为所述终端设备在接收所述WUS之前驻留的小区。
通过判断所述第一指示所指示的所述第一小区与所述第二小区是否相同,可以确定处于非连接态的所述终端设备是否已经移出所述第二小区的覆盖范围。当所述第一小区与所述第二小区不同,表示所述终端设备已经移出所述第二小区的覆盖范围;而当所述第一小 区与所述第二小区相同,表示所述终端设备仍处于所述第二小区的覆盖范围内。这样,通过在WUS中携带第一指示,可以实现终端设备的移动性管理。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终端设备可以但不限于通过以下实施方式,来判断所述第一指示所指示的所述第一小区与所述第二小区是否相同:
第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终端设备可以根据所述第一指示,确定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然后所述终端设备判断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与保存的第二小区的标识是否相同;当两个小区的标识相同,即两个小区相同;当两个小区的标识不同,则两个小区不同。
可选的,当所述第一指示为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时,所述终端设备可以直接确定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
可选的,当所述第一指示为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和所述第一映射关系确定时,所述终端设备还可以根据保存的所述第一映射关系和所述第一指示,确定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其中,所述终端设备保存的所述第一映射关系与所述基站保存的映射关系应相同。其中,所述第一映射关系还可以为预先配置的,例如所述终端设备出厂时配置的(或者出厂后通过软件在线升级的方式配置的),或者为通信协议中规定的,又或者为基站(例如通过RRC信令)或核心网(通过非接入层信令)预先配置的,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例如,当所述第一映射关系为核心网设备(例如AMF)配置的时,在执行S203之前,所述终端设备还可以接收来自核心网设备的所述第一映射关系。
第二种实施方式:所述终端设备可以根据保存的第二小区的标识,确定用于指示所述第二小区的第二指示;然后所述终端设备判断所述第一指示和所述第二指示是否相同。当两个指示相同,即两个小区相同;当两个指示不同,则两个小区不同。
与所述第一指示的确定方式相同,所述终端设备也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确定所述第二指示:
当所述第一指示为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时,所述终端设备可以直接确定所述第二小区的标识为所述第二指示。
当所述第一指示为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和所述第一映射关系确定时,所述终端设备还可以根据保存的第二映射关系和保存的所述第二小区的标识,确定所述第二指示。其中,与第一映射关系类似的,所述第二映射关系为所述第二指示与所述第二小区的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其中,所述第二映射关系还可以为预先配置的,例如所述终端设备出厂时配置的(或者出厂后通过软件在线升级的方式配置的),或者为通信协议中规定的,又或者为基站或核心网预先配置的,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例如,当所述第二映射关系可以为核心网设备(例如AMF)配置的时,在执行S203之前,所述终端设备还可以接收来自核心网设备的所述第二映射关系。
可选的,所述第一映射关系与所述第二映射关系可以通过小区指示(用于指示小区的指示,例如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指示或第二指示)和小区的标识之间的映射规则表示。所述终端设备可以在已知任一小区的标识时,基于该映射规则得到指示该小区的小区指示;所述终端设备也可以在已知任一小区指示时,基于该映射规则得到小区的标识。
还应注意,在所述基站在执行S202时采用方式二针对特定的终端设备发送所述WUS的情况下,在执行S203之前,所述终端设备还可以通过以下任一实现方式,根据自身的标识判断是否为所述基站的唤醒对象: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WUS中还包含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的指示信息,这样, 所述终端设备在接收到所述WUS后,可以判断自身是否为所述WUS中的指示信息所指示终端设备,当自身为所述WUS中的指示信息所指示的终端设备时在执行后续步骤。
例如,所述指示信息为所述终端设备的标识,那么所述终端设备在接收到所述WUS后,还可以判断所述WUS中包含的终端设备的标识是否为自身的标识;若是(表示该WUS是针对自身发送的),则可以执行步骤S203;否则(表示该WUS不是针对自身发送的)不执行步骤S203。
又例如,当所述指示信息是基站采用设定规则,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标识计算得到的时,那么所述终端设备在接收到所述WUS后,可以先采用该设定的规则,根据WUS中的指示确定一个终端设备的标识,然后将自身的标识与确定的终端设备的标识进行比对,若二者相同(表示该WUS是针对自身发送的),则可以执行步骤S203;否则(表示该WUS不是针对自身发送的)不执行步骤S203。
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当所述WUS是所述基站基于所述终端设备的标识进行加扰的,那么所述终端设备在接收到所述WUS后,还可以根据自身的标识对所述WUS进行解扰,若解扰成功(表示该WUS是针对自身发送的),则可以执行步骤S203;否则(表示该WUS不是针对自身发送的)不执行步骤S203。
S204a:当所述第一指示所指示的所述第一小区与第二小区不同时,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WUS在所述第一小区内监听寻呼或发起随机接入。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终端设备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根据所述WUS在所述第一小区内监听寻呼或发起随机接入:
a1: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指示,确定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
可选的,所述终端设备可以但不限于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执行步骤a1:
方式一:当所述第一指示为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和所述第一映射关系确定时,所述终端设备根据保存的第一映射关系和所述第一指示,确定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或者当所述第一指示为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时,所述终端设备可以直接确定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
即当终端设备在执行S203时采用第一种实施方式时,由于终端设备在该过程中已经确定的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因此,所述终端设备可以直接复用该过程中确定第一小区的标识的步骤,从而确定第一小区的标识。
方式二:在终端设备每次驻留一个小区时保存该小区的信息(包含该小区的标识与用于指示该小区的指示)的情况下,所述终端设备可以根据所述终端设备历史驻留过的至少一个小区的信息中包含第一小区的信息(包含所述第一小区的信息和所述第一指示)时,确定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
在方式二中,终端设备可以在历史驻留过的至少一个小区的信息中检索所述第一指示,当检索到包含所述第一指示的所述第一小区的信息时,则可以确定包含在所述第一小区的信息中的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
a2: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接收所述第一小区的系统消息(包含SIB1,还可以包含其他SIB);并根据所述第一小区的系统消息中的配置监听寻呼或发起随机接入。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终端设备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接收所述第一小区的系统消息: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第一小区的标识,产生对应的扰码,并对第一小区内所述扰码加扰的系统消息进行解扰后,进行解调和译码,以获得所述第一小区的系统消息。
可选的,在接收所述第一小区的系统消息之前,所述终端设备还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根据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针对所述第一小区进行AGC和与所述第一小区进行时频同步: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生成对应于所述第一小区的PSS序列和SSS序列,并基于生成的所述第一小区的PSS序列和SSS序列,在所述第一小区内接收PSS和SSS;根据接收到的PSS和SSS,确定接收功率和电平,从而调整前端链路的接收参数,进行AGC。同时,所述终端设备还可以根据接收到的PSS和SSS,以及第一小区对应的PSS序列和SSS序列,可以估计出所述终端设备相对于基站的时频偏,从而可以对终端设备的时间和频率进行调整,以实现时频同步。
应注意的是,无论终端设备在步骤a1中采用上述哪种方式确定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都有可能会出现未得到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的情况。那么若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指示,未能确定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例如核心网设备未向所述终端设备设置上述第一映射关系时,或者所述终端设备未驻留过所述第一小区(比如所述终端设备在非连接态发生跨跟踪区域移动)),则所述终端设备通过重新搜网驻留到第三小区,并根据所述第三小区的标识,接收所述第三小区的系统消息;根据所述第三小区的系统消息中的配置监听寻呼或发起随机接入。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终端设备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接收所述第三小区的系统消息:所述终端设备根据第三小区的标识,产生对应的扰码,并对第三小区内所述扰码加扰的系统消息进行解扰后,进行解调和译码,以获得所述第三小区的系统消息。
可选的,在接收所述第三小区的系统消息之前,所述终端设备还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根据所述第三小区的标识,针对所述第三小区进行AGC和与所述第三小区进行时频同步: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三小区的标识,生成对应于所述第三小区的PSS序列和SSS序列,并基于生成的所述第三小区的PSS序列和SSS序列,在所述第三小区内接收PSS和SSS;根据接收到的PSS和SSS,确定接收功率和电平,从而调整前端链路的接收参数,进行AGC。同时,所述终端设备还可以根据接收到的PSS和SSS,以及第三小区对应的PSS序列和SSS序列,可以估计出所述终端设备相对于基站的时频偏,从而可以对终端设备的时间和频率进行调整,以实现时频同步。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不对第一小区、第二小区和第三小区构成限定,三者可以互不相同,或者第三小区与第一小区或第二小区相同。
S204b:当所述第一指示所指示的第一小区与所述第二小区相同时,所述终端设备判断所述第二小区的系统消息(包含SIB1,可选的,还可以包含其他SIB)是否失效;若所述第二小区的系统消息未失效,则根据保存的所述第二小区的系统消息中的配置监听寻呼或发起随机接入;若所述第二小区的系统消息已失效,则根据所述第二小区的标识,接收所述第二小区的系统消息,并根据所述第二小区的系统消息中的配置监听寻呼或发起随机接入。由于一个小区可传输多种系统消息,若判断出哪种系统消息失效,则可接收该种系统消息,从而保证在使用该种系统消息时该种系统消息中的配置是有效的。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终端设备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接收所述第二小区的系统消息: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保存的所述第二小区的标识,产生对应的扰码,并对第二小区内所述扰码加扰的系统消息进行解扰后,进行解调和译码,以获得所述第二小区的系统消息。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终端设备可以通过所述第二小区的系统消息的有效时长,来 判断所述第二小区的系统消息是否失效。其中,移动通信系统中规定有终端设备存储系统消息的有效时长(例如3小时、4小时等),在终端设备未接收到任何系统消息变更的通知时,按照系统消息的有效时长,来判断系统消息是否失效。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终端设备可以在接收到所述第二小区的系统消息(例如所述第二小区的SIB1)时,启动该系统消息的有效定时器(取值为设定的系统消息有效时长)并开始计时,当该有效定时器超时时,所述终端设备可以确定该系统消息失效。
可选的,与S204a中的a2类似的,在接收所述第二小区的系统消息之前,所述终端设备还可以根据所述第二小区的标识,针对所述第二小区进行AGC和与所述第二小区进行时频同步,具体过程如下: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二小区的标识,生成对应于所述第二小区的PSS序列和SSS序列,并基于生成的所述第二小区的PSS序列和SSS序列,在所述第二小区内接收PSS和SSS;根据接收到的PSS和SSS,确定接收功率和电平,从而调整前端链路的接收参数,进行AGC。同时,所述终端设备还可以根据接收到的PSS和SSS,以及第二小区对应的PSS序列和SSS序列,可以估计出所述终端设备相对于基站的时频偏,从而可以对终端设备的时间和频率进行调整,以实现时频同步。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在该方法中,基站可以在WUS中携带用于指示该基站管理的小区的指示;处于非连接态的终端设备接收到该WUS,表示该终端设备处于该指示所指示的小区的覆盖范围内,进而可以在该小区内监听寻呼或发起随机接入。通过该方式,处于非连接态的终端设备可以通过WUS确定是否仍处于之前驻留的小区的覆盖范围内,从而实现移动性管理。进一步的,处于WUS包含的指示所指示的小区覆盖范围内的终端设备在接收到该WUS后,可以在该小区内监听寻呼或发起随机接入,可以提高成功监听到寻呼或发起随机接入的概率,避免可能已离开驻留过的小区,但终端设备仍然在原驻留过的小区进行寻呼或发起随机接入的情况,进而提高终端设备通信成功概率,降低无用功耗。
基于图2所示的实施例,本申请还提供了一些通信方法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也可以适用于如图1所示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采用了主模块和辅模块的工作模式,如图1中的终端设备所示。按照非连接态下辅模块的功能,本申请提供了图3和图4两个实施例,下面参考图3或图4对该实施例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图3或图4所示的实施例为示例,并不构成限定。应理解,执行图示中的部分步骤、调整步骤的先后顺序,或者将部分步骤结合进行具体实施例,均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实施例一:辅模块不仅具有接收WUS和唤醒主模块的功能,还具有一定的处理计算功能,能够比较WUS中第一指示所指示的第一小区与第二小区是否相同。下面参阅图3所示的流程图,对本实施例进行说明。
S300:终端设备进入非连接态(可以但不限于为空闲态或非激活态),主模块处于省电状态,主模块不执行监听寻呼、RRM测量、接收系统消息等操作。辅模块处于工作状态,辅模块可以监听基站的WUS。
S301:基站生成WUS。其中,所述WUS中包含第一指示,所述第一指示用于指示所述基站管理的第一小区,所述WUS用于指示位于所述第一小区的覆盖范围内的终端设备监听寻呼或发起随机接入。
S302:所述基站发送所述WUS。所述终端设备中处于工作状态的辅模块接收来在基站的所述WUS。
本实施例中的S301-S302步骤与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步骤S201-S302相同,因此,相同步骤可以相互参考,此处不再赘述。
应注意,当基站在执行S302时采用方式二针对特定的终端设备发送所述WUS的情况下,所述辅模块在接收所述WUS时,还可以判断所述终端设备是否为所述基站的唤醒对象,具体过程参考图2所示的实施中S203中的具体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S303:处于工作状态的辅模块在接收到所述基站发送的所述WUS之后,所述辅模块解析所述WUS,得到所述WUS中包含的所述第一指示。所述辅模块可以基于所述第一指示,判断所述第一指示所指示的第一小区与所述第二小区是否相同。其中,所述第二小区为所述终端设备在接收所述WUS之前驻留的小区。
与图2所示实施例中的S203中的步骤类似,所述辅模块可以但不限于通过以下实施方式,来判断所述第一指示所指示的所述第一小区与第二小区是否相同:
第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辅模块可以根据所述第一指示,确定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然后所述辅模块判断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与保存的第二小区的标识是否相同;当两个小区的标识相同,即两个小区相同;当两个小区的标识不同,则两个小区不同。
可选的,当所述第一指示为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时,所述辅模块可以直接确定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
可选的,当所述第一指示为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和所述第一映射关系确定时,所述辅模块还可以根据保存的所述第一映射关系和所述第一指示,确定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其中,所述辅模块保存的所述第一映射关系与所述基站保存的映射关系应相同。
在一种方式中,所述第一映射关系可以为预先配置的,例如,所述终端设备出厂时配置在所述辅模块的(或者出厂后通过软件在线升级的方式配置的),或者为通信协议中规定的,又或者为基站或核心网(例如AMF)预先配置到所述辅模块的。在又一种方式中,所述第一映射关系还可以是主模块配置到所述辅模块的,其中,主模块中的所述第一映射关系可以时通过以上两种方式中任一种方式配置的。
第二种实施方式:所述辅模块可以根据保存的第二小区的标识,确定用于指示所述第二小区的第二指示;又或者所述终端设备的主模块可以在工作状态根据保存的第二小区的标识确定所述第二指示,并将所述第二指示发送给所述辅模块存储;然后所述辅模块判断所述第一指示和所述第二指示是否相同。当两个指示相同,即两个小区相同;当两个指示不同,则两个小区不同。其中,所述第二小区的标识可以为所述主模块进入省电状态前配置给所述辅模块的。
与所述第一指示的确定方式相同,所述辅模块或所述主模块也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确定所述第二指示:
当所述第一指示为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时,直接确定所述第二小区的标识为所述第二指示。
当所述第一指示为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和所述第一映射关系确定时,根据保存的第二映射关系和保存的所述第二小区的标识,确定所述第二指示。其中,与第一映射关系类似的,所述第二映射关系为所述第二指示与所述第二小区的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所述第二映射关系的获取方式,可以参考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S304:所述辅模块基于所述WUS唤醒所述主模块,并向所述主模块通知S303得到的比较结果。所述主模块被唤醒后进入工作状态。
可选的,唤醒所述主模块,以及通知比较结果为独立的两个步骤,即所述辅模块可以通过向所述主模块发送第一消息唤醒所述主模块,然后向所述主模块发送第二消息以通知该比较结果。可选的,所述第二消息中存在一个指示域用于指示该比较结果。
可选的,唤醒所述主模块,以及通知比较结果还可以为一个步骤,即所述辅模块可以通过向所述主模块发送第一消息唤醒所述主模块。其中,所述第一消息中存在一个指示域用于指示该比较结果。
示例性的,第一消息或第二消息中用于指示比较结果的指示域可以包含1bit的指示位。当该指示位取值为“0”时,表示WUS中包含的第一指示所指示的所述第一小区与所述第二小区不同;而当该指示位取值为“1”时,表示WUS中包含的第一指示所指示的所述第一小区与所述第二小区相同。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当在S303中所述辅模块采用第一种实施方式判断所述第一指示所指示的第一小区与第二小区不同的情况下,在执行S304时所述辅模块还可以将在S303中确定的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发送给所述主模块,以便所述主模块可以直接根据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执行S305a。通过这种方式,终端设备中的主模块可以在唤醒后直接获取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从而可以无需执行通过所述第一指示确定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的步骤,从而可以缩短在所述第一小区内监听寻呼或发起随机接入的时间。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在执行S304时所述辅模块还可以将所述WUS或所述第一指示发送给所述主模块,以使所述主模块可以根据所述第一指示确定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从而可以直接根据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执行S305a。
S305a:当所述主模块根据所述辅模块通知的比较结果确定接收的WUS中的第一指示所指示的第一小区与第二小区不同,所述主模块在所述第一小区内监听寻呼或发起随机接入。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当在S304中所述主模块还接收到所述辅模块发送的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时,所述主模块直接根据接收的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在所述第一小区内监听寻呼或发起随机接入。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当在S304中所述主模块还接收到所述辅模块发送的所述WUS或所述第一指示,那么所述主模块还可以先根据所述第一指示确定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然后再根据确定的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在所述第一小区内监听寻呼或发起随机接入。其中,所述主模块根据所述第一指示确定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的过程可以参考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S204a中a1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应注意,若所述主模块未能根据所述第一指示得到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那么所述主模块还可以通过重新搜网驻留到第三小区,并根据所述第三小区的标识接收所述第三小区的系统消息;根据所述第三小区的系统消息中的配置监听寻呼或发起随机接入。
在本步骤中,所述主模块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根据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在所述第一小区内监听寻呼或发起随机接入:
所述主模块根据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接收所述第一小区的系统消息(包含SIB1,可选的,还可以包含其他SIB),并根据所述小区的系统消息中的配置监听寻呼或发起随机接入。
可选的,在接收所述第一小区的系统消息之前,所述主模块还可以根据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针对所述第一小区进行AGC和与所述第一小区进行时频同步。
其中,所述主模块接收所述第一小区的系统消息,以及针对第一小区进行AGC和与所述第一小区进行时频同步的过程,可以参考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S204a中的a2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S305b:当所述主模块根据所述辅模块通知的比较结果确定接收的WUS中的第一指示所指示的第一小区与第二小区相同时,所述主模块判断所述第二小区的系统消息(包含SIB1,可选的,还可以包含其他SIB)是否失效;若所述第二小区的系统消息未失效,则根据保存的所述第二小区的系统消息中的配置监听寻呼或发起随机接入;若所述第二小区的系统消息已失效,则根据所述第二小区的标识,接收所述第二小区的系统消息,并根据所述第二小区的系统消息中的配置监听寻呼或发起随机接入。
其中,所述主模块执行S305b的具体过程可以参考图2所示实施例中S204b中的具体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二:辅模块具有接收WUS和唤醒主模块的功能;或者辅模块不仅具有接收WUS和唤醒主模块的功能,还具有简单的信号解析功能,可以从WUS中解析得到第一指示。
S400-S402与图3所示的实施例一中S300-S302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S403:处于工作状态的辅模块在接收到所述基站发送的WUS后,基于所述WUS唤醒所述主模块,并向所述主模块发送所述WUS;或者处于工作状态的辅模块在接收到所述基站发送的WUS后,解析所述WUS得到所述WUS中包含的所述第一指示,基于所述WUS唤醒所述主模块,并向所述主模块发送解析得到的所述第一指示。所述主模块被唤醒后进入工作状态。
可选的,在S403中,唤醒所述主模块,以及发送WUS或第一指示可以为两个独立的步骤,即所述辅模块可以通过向所述主模块发送第一消息唤醒所述主模块,然后向所述主模块发送携带WUS或第一指示的第二消息。
可选的,在S403中,唤醒所述主模块,以及发送WUS或第一指示可以为一个步骤,即所述辅模块可以通过向所述主模块发送第一消息唤醒所述主模块。其中,所述第一消息中还包含所述WUS或所述第一指示。
S404:当接收到所述辅模块发送的WUS时,所述主模块解析所述WUS得到所述第一指示;基于解析得到的所述第一指示或从所述辅模块接收的所述第一指示,判断所述第一指示所指示的第一小区与第二小区是否相同。其中,所述第二小区为所述终端设备在接收所述WUS之前驻留的小区。
其中,所述主模块可以采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S203或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S303中描述的方式,来判断所述第一指示所指示的所述第一小区与所述第二小区是否相同,具体过程可以相互参考,此处不再赘述。
S405a:所述主模块执行S404的比较结果为所述第一小区与所述第二小区不同时,所述主模块在所述第一小区内监听寻呼或发起随机接入。
本步骤与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S305a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S405b:当所述主模块执行S404的比较结果为所述第一小区与所述第二小区相同时,所述主模块判断所述第二小区的系统消息(包含SIB1,可选的,还可以包含其他SIB)是 否失效;若所述第二小区的系统消息未失效,则根据保存的所述第二小区的系统消息中的配置监听寻呼或发起随机接入;若所述第二小区的系统消息已失效,则根据所述第二小区的标识,接收所述第二小区的系统消息,并根据所述第二小区的系统消息中的配置监听寻呼或发起随机接入。由于一个小区可传输多种系统消息,若判断出哪种系统消息失效,则可接收该种系统消息,从而保证在使用该种系统消息时该种系统消息中的配置是有效的。
其中,所述主模块执行S405b的具体过程可以参考图2所示实施例中S204b或图3所示实施例中的S305b中的具体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应注意的是,在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中,在第一指示所指示的第一小区与第二小区不同的情况下,若主模块未能根据第一指示确定出第一小区的标识,那么主模块可以通过重新搜索驻留到第三小区,并根据所述第三小区的标识,接收所述第三小区的系统消息,并根据所述第三小区的系统消息中的配置监听寻呼或发起随机接入。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终端设备采用主模块和辅模块的工作模式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非连接态的终端设备的功耗。但是终端设备处于非连接态时,主模块进入省电状态,无法执行RRM测量,因此,因此终端设备无法通过RRM测量结果来确定是否还处于之前驻留的服务小区,进而无法基于RRM测量结果执行小区重选,降低了终端设备的移动性管理性能。而当主模块被辅模块唤醒时,主模块无法确定当前终端设备是否还驻留在之前的服务小区覆盖范围内,因此主模块应重新进行小区搜索以驻留到某个小区。由于重新进行小区搜索依然会导致较大的业务时延和功耗,因此反而影响上述工作模式的降功耗效果,也无法保证终端设备的业务连续性。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基站可以在WUS中携带用于指示该基站管理的小区的指示;处于非连接态的终端设备接收到该WUS,表示该终端设备处于该指示所指示的小区的覆盖范围内,进而可以在该小区内监听寻呼或发起随机接入。这样,无需执行RRM测量,通过WUS非连接态的终端设备也能够实现其移动性管理。当非连接态的终端设备移出之前驻留的小区的情况下,终端设备可以无需通过重新小区搜索,即可在WUS中的指示所指示的小区内进行监听寻呼或随机接入。该方案可以降低终端设备执行小区搜索的概率,从而可以降低终端设备驻留到小区的时延,从而节省由小区搜索造成的功耗,也可以保证终端设备的业务连续性。综上,在终端设备采用主模块或辅模块的工作模式的情况下,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以保证终端设备的移动性管理功能,也可以降低终端设备执行小区搜索的概率,从而可以节省功耗,保证终端设备的业务连续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涉及的各个小区的系统消息至少包含:承载有终端设备监听寻呼或发起随机接入中使用的配置信息的系统消息,例如SIB1;还可以包含其他SIB。此外,由于MIB中承载有SIB1的调度,因此,在接收上述系统消息时,终端设备先接收MIB,再根据MIB中的配置,接收上述系统消息。
基于相同的技术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该装置的结构如图5所示,包括通信单元501和处理单元502。该装置500可以应用于如图1所述的通信系统中的基站或终端设备中。可选的,该装置500的表现形式可以为一种通信设备,例如基站或终端设 备;或者该装置500还可以为能够实现该通信设备(基站或终端设备)的功能的其他装置,例如,通信设备内部的处理器或芯片等。示例性的,该装置500可以为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omplex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CPLD)、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rgrated circuits,ASIC),或片上系统(System on a chip,SOC)等一些可编程的芯片。
下面对所述通信装置500中各个单元的功能进行介绍。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通信装置500应用于终端设备。在该实施方式中,各个单元的功能如下:
通信单元501,在所述终端设备的非连接态接收来自基站的唤醒信号WUS;其中,所述WUS中包含第一指示,所述第一指示用于指示所述基站管理的第一小区,所述WUS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监听寻呼或发起随机接入;
处理单元502,用于当所述第一指示所指示的所述第一小区与第二小区不同时,根据所述WUS通过所述通信单元501在所述第一小区内监听寻呼或发起随机接入;其中,所述第二小区为所述终端设备在接收所述WUS之前驻留的小区。
其中,所述通信单元501和所述处理单元502的具体功能,可以参考以上实施例中涉及终端设备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方式中,当所述终端设备采用主模块和辅模块的工作模式的情况下,所述通信单元501具有辅模块的通信功能和主模块的通信功能,即所述通信单元501中包含具有辅模块的通信功能的第一通信子单元,以及具有主模块的通信功能的第二通信子单元。可选的,所述第一通信子单元可以为WUR,而所述第二通信子单元可以为收发器。
可选的,所述第一通信子单元用于在所述终端设备处于非连接态时接收来自基站的WUS;所述第二通信子单元用于执行其他收发功能,包括:在终端设备监听寻呼时接收寻呼消息或短消息、在终端设备执行随机接入过程中收发消息、接收系统消息、在终端设备执行RRM测量时接收参考信号、接收同步信号等等。
当所述辅模块具有处理功能时,所述处理单元502具有辅模块的处理功能和主模块的处理功能,即所述处理单元502中包含具有辅模块的处理功能的第一处理子单元,以及具有主模块的处理功能的第二处理子单元。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当所述终端设备采用图3所示的实施例提供的方法时,所述第一处理子单元用于解调所述WUS,解析所述WUS得到所述WUS中的第一指示,判断所述WUS中第一指示所指示的第一小区与第二小区是否相同,并将比较结果通知所述第二处理子单元;所述第二处理子单元用于根据比较结果,在第一小区/或第二小区内监听寻呼或发起随机接入。在本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处理子单元和所述第二处理子单元的具体功能可以参考以上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的具体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当所述终端设备采用图4所示的实施例提供的方法时,且辅模块除了接收WUS和唤醒功能还具有信号解析功能时,所述第一处理子单元用于解调所述WUS,解析所述WUS得到所述WUS中的第一指示,并将第一指示发送所述第二处理子单元;所述第二处理子单元用于判断所述WUS中第一指示所指示的第一小区与第二小区是否相同,并根据比较结果,在第一小区/或第二小区内监听寻呼或发起随机接入。在本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处理子单元和所述第二处理子单元的具体功能可以参考以上图4所示 的实施例中的具体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在又一种实现方式中,当所述终端设备采用图4所示的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且辅模块不具有信号解析功能时,所述第一处理子单元用于解调所述WUS,并将所述WUS发送给所述第二处理子单元。所述第二处理子单元用于解析所述WUS,得到所述WUS中的第一指示,并判断第一指示所指示的第一小区与第二小区是否相同,以及根据比较结果,在第一小区/或第二小区内监听寻呼或发起随机接入。在本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处理子单元和所述第二处理子单元的具体功能可以参考以上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的具体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通信装置500应用于基站。在该实施方式中,各个单元的功能如下:
处理单元502,用于生成唤醒信号WUS;其中,所述WUS中包含第一指示,所述第一指示用于指示所述基站管理的第一小区,所述WUS用于指示终端设备监听寻呼或发起随机接入;
通信单元501,用于发送所述WUS。
其中,所述通信单元501和所述处理单元502的具体功能,可以参考以上实施例中涉及基站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的,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通信单元501可以通过收发器实现。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以上实施例中对模块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基于相同的技术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可以应用于如图1所示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可以实现以上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参阅图6所示,所述终端设备600采用主模块602和辅模块601的工作模式。
如图6所示,所述辅模块601中包含:第一收发器6011、第一处理器6012;其中,所述第一收发器6011、所述第一处理器6012之间相互连接。可选的,所述辅模块601中还可以包含第一存储器6013。
所述主模块602中包含:第二收发器6021、第二处理器6022、第二存储器6023;其中,所述第二收发器6021、所述第二处理器6022,以及所述第二存储器6023之间相互连接。
所述辅模块601中的第一处理器6012与所述主模块602中的第二处理器6022之间相互连接。
其中,所述辅模块601中的各个模块之间,所述主模块602中的各个模块之间,以及第一处理器6012与第二处理器6022之间可以通过总线相互连接。所述总线可以是外设部件互连标准(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PCI)总线或扩展工业标准结构(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EISA)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6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下面先对所述辅模块601中的各个模块的功能进行描述。
所述第一收发器6011,用于在所述终端设备处于非连接态时接收来自基站的WUS。
在第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终端设备采用图3所示的实施例提供的方法,所述第一处理器6012用于:解调所述WUS,解析所述WUS得到所述WUS中的第一指示,判断所述WUS中的所述第一指示所指示的第一小区与第二小区是否相同,并将比较结果通知所述主模块602中的第二处理器6022。在本实现方式下,所述第一存储器6013用于保存所述第一处理器6012执行上述步骤的相关数据,例如第二小区的标识、用于指示第二小区的第二指示、第一映射关系或第二映射关系等。
在第二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终端设备采用图4所示的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且辅模块601除了接收WUS和唤醒功能还具有简单的信号解析功能时,所述第一处理器6012用于:解调所述WUS,解析所述WUS得到所述WUS中的第一指示,并将所述第一指示发送给所述主模块602中的第二处理器6022。
在第三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终端设备采用图4所示的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且辅模块601不具有信号解析功能时,所述第一处理器6012用于:解调所述WUS,并将所述WUS发送给所述主模块602中的第二处理器6022。
在第二种实现方式或第三种实现方式中,所述辅模块601中可以不存在第一存储器6013。
下面先对所述主模块602中的各个模块的功能进行描述。
所述第二收发器6021用于执行终端设备除接收WUS以外的其他收发功能,在所述主模块602处于工作状态时接收和发送信号。例如,在终端设备监听寻呼时接收寻呼消息或短消息、在终端设备执行随机接入过程中收发消息、接收系统消息、在终端设备执行RRM测量时接收参考信号、接收同步信号等等。
在第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终端设备采用图3所示的实施例提供的方法,所述第二处理器6022用于:根据辅模块601中的第一处理器6012通知的比较结果,在第一小区/或第二小区内监听寻呼或发起随机接入。
在第二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终端设备采用图4所示的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且辅模块601除了接收WUS和唤醒功能还具有简单的信号解析功能时,所述第二处理器6022用于:基于辅模块601中的第一处理器6012发送的第一指示,判断所述第一指示所指示的第一小区与第二小区是否相同,并根据比较结果,在第一小区/或第二小区内监听寻呼或发起随机接入。
在第三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终端设备采用图4所示的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且辅模块不具有信号解析功能时,所述第二处理器6022用于:解析所述WUS,得到所述WUS中的第一指示,并判断第一指示所指示的第一小区与第二小区是否相同,以及根据比较结果,在第一小区/或第二小区内监听寻呼或发起随机接入。
所述第二存储器6023,用于存放程序指令和数据等。具体地,程序指令可以包括程序代码,该程序代码包括计算机操作指令。所述第二处理器6022执行所述第二存储器6023所存放的程序指令,并使用所述第二存储器6023中存储的数据,实现上述功能,从而实现上述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
可以理解,本申请图6中的第一存储器6013或第二存储器6023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 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M,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 Rate SDRAM,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 Rambus RAM,DR RAM)。应注意,本文描述的系统和方法的存储器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不对第一处理器6012和第二处理器6022的具体功能进行详细描述,第一处理器6012和第二处理器6022的具体功能可以参考以上图2、图3或图4所示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中的描述,以及图5所示实施例中对所述通信装置500的具体功能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基于相同的技术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基站,该基站可以应用于如图1所示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可以实现以上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参阅图所示,所述基站700中包含:收发器701、处理器702、存储器703。其中,所述收发器701、所述处理器702以及所述存储器703之间相互连接。
可选的,所述收发器701、所述处理器702以及所述存储器703之间通过总线相互连接。所述总线可以是PCI总线或EISA总线等。所述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7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所述收发器701,用于接收和发送信号,实现与通信系统中的其他设备之间的通信交互。所述收发器701与所述处理器702相耦合,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
所述处理器702,用于生成WUS,并通过所述收发器701发送所述WUS。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不对所述处理器702的具体功能进行详细描述,所述处理器702的具体功能可以参考以上图2所示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中的描述,以及图5所示实施例中对所述通信装置500的具体功能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所述存储器703,用于存放程序指令和数据等。具体地,程序指令可以包括程序代码,该程序代码包括计算机操作指令。处理器702执行存储器703所存放的程序指令,并使用所述存储器703中存储的数据,实现上述功能,从而实现上述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
可以理解,本申请图7中的存储器703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与图6中的第一存储器6013或第二存储器6023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基于以上实施例,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包括如图6所示的终端设备和图7所示的基站。
基于以上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计算 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以上实施例提供的方法。
基于以上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计算机执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以上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选的,所述计算机可以至少包含以上实施例中涉及的终端设备或基站。
其中,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以此为例但不限于:关于图6中第一存储器6013或第二存储器6023的具体举例,或其他光盘存储、磁盘存储介质或者其他磁存储设备,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
基于以上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芯片,所述芯片用于读取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实现以上实施例提供的方法。
基于以上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芯片系统,该芯片系统包括处理器,用于支持计算机装置实现以上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或基站所涉及的功能。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芯片系统还包括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保存该计算机装置必要的程序和数据。该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含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及设备。在该方法中,基站可以在WUS中携带用于指示该基站管理的小区的指示;处于非连接态的终端设备接收到该WUS,表示该终端设备处于该指示所指示的小区的覆盖范围内,进而可以在该小区内监听寻呼或发起随机接入。通过该方法,处于非连接态的终端设备可以通过WUS确定是否仍处于之前驻留的小区的覆盖范围内,从而实现移动性管理。进一步的,处于WUS包含的指示所指示的小区覆盖范围内的终端设备在接收到该WUS后,可以在指示的该小区内监听寻呼或发起随机接入,可以提高成功监听到寻呼或发起随机接入的概率,避免可能已离开驻留过的小区但终端设备仍然在原驻留过的小区进行寻呼或发起随机接入的情况,进而提高终端设备通信成功概率,降低无用功耗。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申请是参照根据本申请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 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24)

  1. 一种通信方法,应用于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非连接态接收来自基站的唤醒信号WUS;其中,所述WUS中包含第一指示,所述第一指示用于指示所述基站管理的第一小区,所述WUS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监听寻呼或发起随机接入;
    当所述第一指示所指示的所述第一小区与第二小区不同时,根据所述WUS在所述第一小区内监听寻呼或发起随机接入;其中,所述第二小区为所述终端设备在接收所述WUS之前驻留的小区。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为根据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确定的,或者为在跟踪区域内标识所述第一小区的信息;
    所述方法还包括:确定所述第一指示所指示的所述第一小区与第二小区不同,包括:
    根据第一映射关系和所述第一指示,确定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其中,所述第一映射关系为所述第一指示与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与保存的所述第二小区的标识不同;或者
    根据第二映射关系和所述第二小区的标识,确定第二指示,其中,所述第二指示用于指示所述第二小区,所述第二映射关系为所述第二指示与所述第二小区的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第一指示与所述第二指示不同;
    其中,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为所述第一小区的全球小区标识CGI或物理小区标识PCI;所述第二小区的标识为所述第二小区的CGI或PCI。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映射关系或所述第二映射关系为预先配置的。
  4. 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WUS在所述第一小区内监听寻呼或发起随机接入,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指示,确定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其中,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为所述第一小区的CGI或PCI;
    根据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接收所述第一小区的系统消息;根据所述第一小区的系统消息中的配置监听寻呼或发起随机接入。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第一指示,确定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包括:
    根据所述终端设备历史驻留过的至少一个小区的信息中包含的所述第一小区的信息,和所述第一指示,确定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其中,所述第一小区的信息中包含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和所述第一指示;或者
    根据第一映射关系和所述第一指示,确定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其中,所述第一映射关系为所述第一指示与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
  6. 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WUS中还包含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的指示信息;或者所述WUS是基于所述终端设备的标识进行加扰的。
  7. 一种通信方法,应用于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生成唤醒信号WUS;其中,所述WUS中包含第一指示,所述第一指示用于指示所述基站管理的第一小区,所述WUS用于指示终端设备监听寻呼或发起随机接入;
    发送所述WUS。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为根据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确定的,或者为在跟踪区域内标识所述第一小区的信息;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第一映射关系和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确定所述第一指示;其中,所述第一映射关系为所述第一指示与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映射关系为预先配置的。
  10. 如权利要求7-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WUS中还包含用于指示终端设备的指示信息;或者所述WUS是基于终端设备的标识进行加扰的;
    发送WUS,包括:
    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WUS。
  11. 一种通信装置,应用于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信单元,用于在所述终端设备的非连接态通过接收来自基站的唤醒信号WUS;其中,所述WUS中包含第一指示,所述第一指示用于指示所述基站管理的第一小区,所述WUS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监听寻呼或发起随机接入;
    处理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一指示所指示的所述第一小区与第二小区不同时,根据所述WUS在所述第一小区内监听寻呼或发起随机接入;其中,所述第二小区为所述终端设备在接收所述WUS之前驻留的小区。
  12.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为根据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确定的,或者为在跟踪区域内标识所述第一小区的信息;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确定所述第一指示所指示的所述第一小区与第二小区不同,具体用于:
    根据第一映射关系和所述第一指示,确定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其中,所述第一映射关系为所述第一指示与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与保存的所述第二小区的标识不同;或者
    根据第二映射关系和所述第二小区的标识,确定第二指示,其中,所述第二指示用于指示所述第二小区,所述第二映射关系为所述第二指示与所述第二小区的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第一指示与所述第二指示不同;
    其中,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为所述第一小区的全球小区标识CGI或物理小区标识PCI;所述第二小区的标识为所述第二小区的CGI或PCI。
  13.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映射关系或所述第二映射关系为预先配置的。
  14. 如权利要求11-13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在根据所述WUS在所述第一小区内监听寻呼或发起随机接入时,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第一指示,确定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其中,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为所述第一小区的CGI或PCI;
    根据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接收所述第一小区的系统消息;根据所述第一小区的系统消息中的配置监听寻呼或发起随机接入;
    所述通信单元,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一小区的系统消息。
  15.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在根据所述第一指示,确定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时,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终端设备历史驻留过的至少一个小区的信息中包含的所述第一小区的信息,和所述第一指示,确定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其中,所述第一小区的信息中包含所述小区的标识和所述第一指示;或者
    根据第一映射关系和所述第一指示,确定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其中,所述第一映射关系为所述第一指示与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
  16. 如权利要求11-15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WUS中还包含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的指示信息;或者所述WUS是基于所述终端设备的标识进行加扰的。
  17. 一种通信装置,应用于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单元,用于生成唤醒信号WUS;其中,所述WUS中包含第一指示,所述第一指示用于指示所述基站管理的第一小区,所述WUS用于指示终端设备监听寻呼或发起随机接入;
    通信单元,用于发送所述WUS。
  18. 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为根据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确定的,或者为在跟踪区域内标识所述第一小区的信息;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
    根据第一映射关系和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确定所述第一指示;其中,所述第一映射关系为所述第一指示与所述第一小区的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
  19. 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映射关系为预先配置的。
  20. 如权利要求17-19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WUS中还包含用于指示终端设备的指示信息;或者所述WUS基于终端设备的标识进行加扰;
    所述通信单元,具体用于:
    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WUS。
  21. 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实现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2. 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实现权利要求7-10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3.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被计算机执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4. 一种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用于读取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执行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PCT/CN2022/117648 2021-11-30 2022-09-07 一种通信方法及设备 WO2023098212A1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40779.5 2021-11-30
CN202111440779.5A CN116209032A (zh) 2021-11-30 2021-11-30 一种通信方法及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98212A1 true WO2023098212A1 (zh) 2023-06-08

Family

ID=865063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PCT/CN2022/117648 WO2023098212A1 (zh) 2021-11-30 2022-09-07 一种通信方法及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6209032A (zh)
WO (1) WO2023098212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68330A (zh) * 2017-03-31 2018-10-16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用户终端省电方法、装置
CN111108765A (zh) * 2018-08-10 2020-05-05 苹果公司 用于未许可频谱中的蜂窝通信的唤醒信号
CN111344993A (zh) * 2019-06-26 2020-06-26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监听方法、指示下发方法及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
CN111656823A (zh) * 2018-01-26 2020-09-11 索尼公司 多小区唤醒信号配置
US20210092681A1 (en) * 2019-09-19 2021-03-25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Radio Network Node, User Equipment and Methods Performed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68330A (zh) * 2017-03-31 2018-10-16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用户终端省电方法、装置
CN111656823A (zh) * 2018-01-26 2020-09-11 索尼公司 多小区唤醒信号配置
CN111108765A (zh) * 2018-08-10 2020-05-05 苹果公司 用于未许可频谱中的蜂窝通信的唤醒信号
CN111344993A (zh) * 2019-06-26 2020-06-26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监听方法、指示下发方法及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
US20210092681A1 (en) * 2019-09-19 2021-03-25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Radio Network Node, User Equipment and Methods Performed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209032A (zh) 2023-06-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178636B2 (en) System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WO2018177004A1 (zh) 一种寻呼方法、寻呼监听方法及装置和设备、存储介质
WO2017133462A1 (zh) 系统消息更新指示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WO2023078242A1 (zh) 通信网络中终端设备的唤醒方法、装置及可读存储介质
US20180103429A1 (en) Power saving method of wireless electronic devices
JP2024506104A (ja) 通信機器の作動方法、装置及び通信機器
US20240049137A1 (en) Transmitting Wake-up Signals for Paging Operations
WO2023098212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设备
WO2022017379A1 (zh) 信号的收发方法、节点及网络侧设备
US20220303897A1 (en) Wake-up Signal Reception for Paging Operations
CN116233975A (zh) 资源确定方法与装置、终端
US20240147372A1 (en) Power-Saving Signal Monitoring Method and Device
US20240147371A1 (en) Method for determining energy-saving signal monitoring occasion, terminal device and chip
US20230371002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US20220303941A1 (en) Determining a Location of a Wake-up Signal for Paging Reception
CN114731616B (zh) 寻呼冲突处理方法及相关装置
WO2024082234A1 (zh) 唤醒收发机的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芯片
WO2023071389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设备
WO2024055244A1 (zh) 网络节能方法、小区唤醒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WO2023142108A1 (zh) 无线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US20230337186A1 (en) Energy efficient paging procedure for dual-mode user equipment
US20240073864A1 (en) Terminal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US20230379828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CN110915263B (zh) 无线电网络节点、用户设备及其中执行的方法
CN116744467A (zh) 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121 Ep: the epo has been informed by wipo that ep was designated in this application

Ref document number: 22900021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