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2020063269A1 - 业务传输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业务传输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WO2020063269A1
WO2020063269A1 PCT/CN2019/104103 CN2019104103W WO2020063269A1 WO 2020063269 A1 WO2020063269 A1 WO 2020063269A1 CN 2019104103 W CN2019104103 W CN 2019104103W WO 2020063269 A1 WO2020063269 A1 WO 2020063269A1
Authority
WO
WIPO (PCT)
Prior art keywords
node
clock
user data
time
send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9/104103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French (fr)
Inventor
沙秀斌
戴博
陆婷
高音
Original Assignee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US17/279,673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US11825435B2/en
Priority to EP19865791.8A priority patent/EP3860165A4/en
Priority to SG11202103160PA priority patent/SG11202103160PA/en
Publication of WO2020063269A1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WO2020063269A1/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35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resource usage polic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6/00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W56/004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compensating for timing error of reception due to propagation delay
    • H04W56/0045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compensating for timing error of reception due to propagation delay compensating for timing error by altering transmission tim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6Selective distribution of broadcast services, e.g. 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 [MBMS]; Services to user groups; One-way selective calling ser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3/00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3/02Details
    • H04J3/06Synchronising arrangements
    • H04J3/0635Clock or time synchronisation in a network
    • H04J3/0638Clock or time synchronisation among nodes; Internode synchronisation
    • H04J3/0658Clock or time synchronisation among packet n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68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using specific QoS parameters for wireless networks, e.g. QoS class identifier [QCI] or guaranteed bit rate [GB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6/00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W56/001Synchronization between n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6/00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W56/0055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determining timing error of reception due to propagation delay
    • H04W56/0065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determining timing error of reception due to propagation delay using measurement of signal travel time
    • H04W56/009Closed loop measur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04W72/1263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 H04W72/1273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of downlink data flow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04W72/23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the control data signalling from the layers above the physical layer, e.g. RRC or MAC-CE signal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04W72/232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the control data signalling from the physical layer, e.g. DCI signal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3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based on requested quality, e.g. QoS

Definitions

  • the business type is an industrial Internet of Things business.
  • the user data carries multiple instruction sequences, and each instruction sequence has a corresponding effective moment.
  • another service transmission method is further provided.
  • the method includes: the base station obtains user data provided by the sending end, where the user data carries a time when the service is valid at the terminal; User data is transmitted to the destination before the effective time.
  • the above method further includes: the second node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clock information of the first node and the transmission delay between the first node and the second node, or the first node and the second node The clock difference of the second node corrects the clock of the second node.
  • another service transmission apparatus including: an obtaining module configured to obtain user data provided by a sending end, where the user data carries a valid time of the service at the terminal; the transmission module, And configured to transmit the user data to the destination before the effective time.
  • FIG. 4 is a service transmission flowchart of a transmission mode fixed service according to an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 FIG. 12 is a flowchart of clock synchronization between a clock control node and a base station without a clock source according to an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 step S106 the base station obtains user data provided by the sending end, where the user data carries the effective time of the service at the destination end.
  • the application server needs to send a command with a fixed service transmission mode to the RRC_Inactive (idle state) UE. As shown in Figure 4, it includes the following steps:
  • multiple service modes of the same UE may exist simultaneously, or multiple service modes of the same UE exist in a time series.
  • multiple periodic resources are configured for the same UE; or multiple activation opportunities are configured within a period. If multiple periodic resources are configured for the same UE, and the resources can be configured through DCI, RRC signaling is required to configure the interval or period of the resources and the resource number; resource scheduling (activation or deactivation) is performed for each numbered resource through DCI. ).
  • Delay is the transmission delay of the Xn interface
  • Tdiff is the time difference between gNB2 and gNB1.
  • a service transmission device is also provided in this embodiment, and the device is used to implement the foregoing embodiments and preferred implementation manners, and the descriptions will not be repeated.
  • the term "module” may implement a combination of software and / or hardware for a predetermined function.
  • the devices described in the following embodiments are preferably implemented in software, implementation in hardware, or a combination of software and hardware is also possible and conceived.
  • modules can be implemented by software or hardware. For the latter, they can be implemented in the following ways, but are not limited to the above: the above modules are located in the same processor; The forms are located in different process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ultimedia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业务传输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基站获取发送端提供的业务传输模式,其中,所述业务传输模式至少包括以下信息之一:业务传输的开始时间、业务传输的结束时间、业务传输周期或间隔、每个传输周期内的业务传输时长、每个传输周期的数据包大小或保证比特速率、业务传输时延要求;所述基站根据所述业务传输模式预配置传输资源;所述基站获取发送端提供的用户数据,其中,所述用户数据中携带了所述业务在目的端的生效时刻;所述基站通过所述传输资源将所述用户数据在所述生效时刻之前传输至所述目的端。在本发明中,根据业务传输模式给终端预配置相应的传输资源,因此可以控制各节点之间的业务传输时延,保证业务在目的端生效前到达目的端。

Description

业务传输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业务传输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在工业物联网(Industrial Internet of Things,IIoT)系统中,IIoT业务一般传递的是机器指令,业务的时延敏感性很强,通常要达到微秒级别。而在目前的无线通讯系统中,业务传输涉及到多节点之间的传递。例如,终端之间的业务传输一般是:终端传递到基站,基站传递到核心网,核心网再传递到目标基站,目标基站再传递到目标终端。应用服务器到终端的业务传递一般为:应用服务器传递到核心网,核心网传递到基站,基站再传递到终端。所以对于IIoT网络来说,保证业务的时延要求是非常困难的,需要严格控制各节点之间的业务传输时延。同时,需要预判业务(比如机器指令)在目的端的生效时机,发送端保证业务在目的端生效前达到目的端。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业务传输方法及装置,以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如何保证业务的时延要求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业务传输方法,包括:基站获取发送端提供的业务传输模式,其中,所述业务传输模式至少包括以下信息之一:业务传输的开始时间、业务传输的结束时间、业务传输周期或间隔、每个传输周期内的业务传输时长、每个传输周期的数据包大小或保证比特速率、业务传输时延要求;所述基站根据所述业务传输模式预配置传输资源;所述基站获取发送端提供的用户数据,其中,所述用户数据中携带了所述业务在目的端的生效时刻;所述基站通过所述传输资源将所述用户数据在所述生效时刻之前传输至所述目的端。
其中,所述传输资源至少包括以下之一:资源的起始位置、资源的周期或间隔,每个资源周期内的资源激活时长。
其中,所述业务传输模式为多个,所述多个业务传输模式在所述业务传输中同时存在,或者所述多个业务传输模式在所述业务传输中按时序序列存在。
其中,所述基站根据所述传输模式预配置传输资源包括:所述基站分别给每个业务传输模式预配置周期性的传输资源,或所述基站在一个周期性的传输资源内分别为每个业务传输模式配置不同的激活时机。
其中,所述传输资源通过RRC信令配置和/或通过DCI配置。
其中,上述方法还包括:将目的端的状态和/或用户数据传输时延反馈至所述发送端,以便所述发送端确定下一次用户数据发送的提前量。
其中,所述发送端为应用服务器,所述目的端为用户设备。
其中,基站获取发送端提供的业务传输模式,包括:移动性管理功能AMF/用户面功能UPF实体接收应用服务器发送的所述用户数据和业务传输模式;所述AMF/UPF向所述基站发送寻呼消息,所述基站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寻呼消息,所述用户设备、所述基站和所述AMF/UPF之间建立或恢复RRC连接;基站从AMF/UPF实体接收所述业务传输模式。
其中,所述发送端为第一用户设备,所述目的端为应用服务器或第二用户设备。
其中,所述业务类型为工业物联网业务。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另一种业务传输方法,包括:基站获取发送端提供的业务传输时延需求以及用户数据,其中,所述用户数据携带有业务的指令序列和指令序列在目的端的生效时刻;所述基站基于所述业务传输时延需求将所述用户数据在所述指令生效时刻之前传输至所述目的端。
其中,所述用户数据中携带有多个指令序列,每个指令序列具有一个 对应的生效时刻。
其中,所述指令序列包括至少以下信息之一:指令序列的开始时刻,指令的结束时刻,指令序列的内容,指令序列的间隔。
其中,上述方法还包括:将目的端的状态和/或用户数据传输时延反馈至所述发送端,以便所述发送端确定下一次用户数据发送的提前量
其中,所述发送端为应用服务器,所述目的端为用户设备;或者,所述发送端为第一用户设备,所述目的端为应用服务器或第二用户设备。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又一种业务传输方法,包括:基站获取发送端提供的用户数据,所述用户数据中携带了业务在所述终端的生效时刻;所述基站将所述用户数据在所述生效时刻之前传输至所述目的端。
其中,所述发送端为应用服务器,所述目的端为用户设备。
其中,基站获取发送端提供的用户数据,包括:所述AMF/UPF实体接收应用服务器发送的所述用户数据;所述基站接收所述AMF/UPF实体发送的用户数据传输时延需求,并向所述AMF/UPF实体发送所述用户数据传输时延需求的响应消息;AMF/UPF实体向所述应用服务器反馈用户数据传输时延,用于应用服务器确定下次用户数据发送的时间提前量;所述基站接收所述AMF/UPF实体发送的所述用户数据。
其中,所述发送端为第一用户设备,所述目的端为应用服务器或第二用户设备。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时钟同步方法,包括:第一节点接收来自所述第二节点的所述第二节点有时钟源的指示消息;所述第一节点向所述第二节点发送时钟同步请求,其中,所述时钟同步请求中携带有所述同步请求的发送时刻T1;所述第一节点接收来自所述第二节点的时钟同步响应,其中,所述时钟同步响应中携带有所述同步请求的发送时刻T1,所述时钟同步请求在所述第二节点的接收时刻T2,所述时钟同步响应的发送时刻T3;所述第一节点根据所述同步请求的发送时刻T1、所述时钟同步请求的接收时刻T2、所述时钟同步响应的发送时刻T3和时钟同 步响应的接收时刻T4计算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的时钟差T diff,并根据所述时钟差确定所述第二节点的时钟。
其中,第一节点接收来自所述第二节点的有时钟源指示消息之前,还包括:所述第一节点设置所述第一节点的默认时钟信息,所述第二节点根据时钟源设置所述第二节点的时钟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节点为无时钟源基站或时钟控制节点,所述第二节点为有时钟源基站。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另一种时钟同步方法,包括:第一节点接收所述第二节点发送所述第二节点无时钟源的指示消息;所述第一节点向所述第二节点发送时钟同步请求,其中,所述时钟同步请求中携带有所述同步请求的发送时刻T1;所述第一节点接收来自所述第二节点的时钟同步响应,其中,所述时钟同步响应中携带有所述同步请求的发送时刻T1,所述时钟同步请求在所述第二节点的接收时刻T2,所述时钟同步响应的发送时刻T3;所述第一节点根据所述同步请求的发送时刻T1、所述时钟同步请求的接收时刻T2、所述时钟同步响应的发送时刻T3和时钟同步响应的接收时刻T4计算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时钟传递时延,和/或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的时钟差;所述第一节点向所述第二节点发送所述第一节点的当前时钟信息以及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传输时延,或者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的时钟差。
其中,上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二节点根据所述第一节点的当前时钟信息以及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传输时延,或者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的时钟差校正所述第二节点的时钟。
其中,所述第一节点为时钟源控制节点,所述第二节点为无时钟源基站。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业务传输装置,包括:第一获取模块,设置为获取发送端提供的业务传输模式,其中,所述业务传输模式至少包括以下信息之一:业务传输的开始时间、业务传输的结束时间、业 务传输周期或间隔、每个传输周期内的业务传输时长、每个传输周期的数据包大小或保证比特速率、业务传输时延要求;配置模块,设置为根据所述业务传输模式预配置传输资源;第二获取模块,设置为获取发送端提供的用户数据,其中,所述用户数据中携带了所述业务在目的端的生效时刻;传输模块,设置为通过所述传输资源将所述用户数据在所述生效时刻之前传输至所述目的端。
其中,所述传输资源至少包括以下之一:资源的起始位置、资源的周期或间隔,每个资源周期内的资源激活时长。
其中,所述业务传输模式为多个,所述多个业务传输模式在所述业务传输中同时存在,或者所述多个业务传输模式在所述业务传输中按时序序列存在。
其中,所述配置模块还设置为分别给每个业务传输模式预配置周期性的传输资源,或在一个周期性的传输资源内分别为每个业务传输模式配置不同的激活时机。
其中,该装置还包括:反馈模块,设置为将目的端的状态和/或用户数据传输时延反馈至所述发送端,以便所述发送端确定下一次用户数据发送的提前量。
其中,所述发送端为应用服务器,所述目的端为用户设备;或者,所述发送端为用户设备,所述目的端为应用服务器。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又一种业务传输装置,包括:获取模块,设置为获取发送端提供的业务传输时延需求以及用户数据,其中,所述用户数据携带有业务的指令序列和指令序列在目的端的生效时刻;传输模块,设置为基于所述业务传输时延需求将所述用户数据在所述指令生效时刻之前传输至所述目的端。
其中,所述用户数据中携带有多个指令序列,每个指令序列具有一个对应的生效时刻。
其中,该装置还包括:反馈模块,设置为将目的端的状态和/或用户数 据传输时延反馈至所述发送端,以便所述发送端确定下一次用户数据发送的提前量
其中,所述发送端为应用服务器,所述目的端为用户设备;或者,所述发送端为用户设备,所述目的端为应用服务器。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又一种业务传输装置,包括:获取模块,设置为获取发送端提供的用户数据,所述用户数据中携带了业务在所述终端的生效时刻;传输模块,设置为将所述用户数据在所述生效时刻之前传输至所述目的端。
其中,该装置还包括:反馈模块,设置为将目的端的状态和/或用户数据传输时延反馈至所述发送端,以便所述发送端确定下一次用户数据发送的提前量
其中,所述发送端为应用服务器,所述目的端为用户设备;或者,所述发送端为用户设备,所述目的端为应用服务器。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时钟同步装置,位于第一节点,该装置包括:第一接收模块,设置为接收来自所述第二节点的所述第二节点有时钟源的指示消息;发送模块,设置为向所述第二节点发送时钟同步请求,其中,所述时钟同步请求中携带有所述同步请求的发送时刻T1;第二接收模块,设置为接收来自所述第二节点的时钟同步响应,其中,所述时钟同步响应中携带有所述同步请求的发送时刻T1,所述时钟同步请求在所述第二节点的接收时刻T2,所述时钟同步响应的发送时刻T3;计算模块,设置为根据所述同步请求的发送时刻T1、所述时钟同步请求的接收时刻T2、所述时钟同步响应的发送时刻T3和时钟同步响应的接收时刻T4计算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的时钟差T diff,并根据所述时钟差确定所述第二节点的时钟。
其中,所述第一节点为无时钟源基站或时钟控制节点,所述第二节点为有时钟源基站。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时钟同步装置,位于第一节点, 该装置包括:第一接收模块,设置为接收所述第二节点发送所述第二节点无时钟源的指示消息;发送模块,设置为向所述第二节点发送时钟同步请求,其中,所述时钟同步请求中携带有所述同步请求的发送时刻T1;第二接收模块,设置为接收来自所述第二节点的时钟同步响应,其中,所述时钟同步响应中携带有所述同步请求的发送时刻T1,所述时钟同步请求在所述第二节点的接收时刻T2,所述时钟同步响应的发送时刻T3;计算模块,设置为根据所述同步请求的发送时刻T1、所述时钟同步请求的接收时刻T2、所述时钟同步响应的发送时刻T3和时钟同步响应的接收时刻T4计算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时钟传递时延,和/或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的时钟差;第二发送模块,设置为向所述第二节点发送所述第一节点的当前时钟信息以及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传输时延,或者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的时钟差。
其中,所述第一节点为时钟源控制节点,所述第二节点为无时钟源基站。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被设置为运行时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被设置为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以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在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中,根据业务传输模式给终端预配置相应的传输资源,因此可以控制各节点之间的业务传输时延,保证业务在目的端生效前到达目的端。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业务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业务传输方法的另一流程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业务传输方法的又一流程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传输模式固定业务的业务传输流程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传输模式固定的业务传输模式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业务模式固定业务的业务传输流程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业务模式指令集合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传输模式不固定业务的业务传输流程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传输模式固定的上行业务的业务传输流程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有时钟源基站与无时钟源基站之间时钟同步的流程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有时钟源基站与时钟控制节点之间时钟同步的流程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时钟控制节点与无时钟源基站之间时钟同步的流程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业务传输装置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的业务传输方法,在本实施例中,业务的传输模式是固定的。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流程图,如图1所示,该 流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2,基站获取发送端提供的业务传输模式,其中,所述业务传输模式至少包括以下信息之一:业务传输的开始时间、业务传输的结束时间、业务传输周期或间隔、每个传输周期内的业务传输时长、每个传输周期的数据包大小或保证比特速率、业务传输时延要求;
步骤S104,基站根据所述业务传输模式预配置传输资源;
步骤S106,基站获取发送端提供的用户数据,其中,所述用户数据中携带了所述业务在目的端的生效时刻。
步骤S108,基站通过所述传输资源将所述用户数据在所述生效时刻之前传输至所述目的端。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由应用服务器或终端UE给基站提供业务传输模式,所述目的端相应的为终端UE或应用服务器。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业务在目的端的生效时间可以通过用户数据承载。
在上述实施例中,同一UE可以多个业务模式同时存在,或者同一UE的多个业务模式按时序序列存在。基站收到所述业务传输模式后,基于所述业务模式给UE预配置专用的传输资源。所述预配置专用传输资源可以通过RRC信令配置和/或DCI来配置。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向应用服务器反馈UE所处状态和业务传输时延,用于应用服务器决策业务发送时机(针对每次业务传输承载一个指令)。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另一种的业务传输方法,在本实施例中,业务模式是固定的。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流程图,如图2所示,该流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202,基站获取发送端提供的业务传输时延需求以及用户数据,其中,所述用户数据携带有业务的指令序列和指令序列在目的端的生效时刻;
步骤S204,所述基站基于所述业务传输时延需求将所述用户数据在所述指令生效时刻之前传输至所述目的端。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由应用服务器或终端给基站提供业务传输时延需求、给目的端提供业务指令序列。所述业务指令可以包括业务所含指令序列的开始时刻和/或指令的结束时刻,指令序列的内容,指令序列的间隔(针对每次业务传输承载若干指令序列)。所述基站保证业务指令按时传递到目的端;所述目的端按照业务指令序列对指令进行相应的操作。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又一种的业务传输方法,在本实施例中,业务模式是不固定的。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流程图,如图3所示,该流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302,基站获取发送端提供的用户数据,所述用户数据中携带了业务在所述终端的生效时刻;
步骤S304,所述基站将所述用户数据在所述生效时刻之前传输至所述终端。
在本实施例中,对于模式不固定的业务,可以由应用服务器或终端指示业务在目的端的生效时机,业务的传输时延需求。应用服务器或终端保证业务在发送端开始传输时刻加上业务时延小于或等于业务在目的端的生效时刻。
在本实施例中,可通过向发送端,例如,应用服务器反馈业务传输时延,用于应用服务器决策业务发送时机。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中,应用服务器(Application Server)需要对RRC_Inactive(空闲状态)的UE发送业务传输模式固定的指令。如图4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在T0时刻应用服务器(Application Server,AS)将用户数据和业务传输模式发送到接入和移动性管理功能实体(Access and Mobility Management Function,AMF)/用户面功能实体(User Plane Function,UPF); 所述业务传输模式可以包括业务传输的开始时间、和/或业务传输的结束时间,业务传输周期或间隔,每个传输周期内的业务传输时长,每个传输周期的数据包大小或保证比特率(Guaranteed Bit Rate,GBR),业务传输时延要求;所述用户数据携带所述业务在目的端的生效时间。
步骤2:AMF/UPF功能实体向gNB(5G基站)发送寻呼消息。
步骤3:gNB向UE发送寻呼消息。
步骤4:UE/gNB和AMF/UPF建立或恢复RRC连接。
步骤5:AMF/UPF将UE状态(UE进入RRC连接状态通知应用服务器,UE从连接态转到空闲态时也需要将UE的新状态通知应用服务器)和/或数据传输时延通知AS,以便AS确定数据发送的时间提前量。
步骤6:AMF/UPF将UE的业务传输模式和业务特性(比如业务传输时延)发送给gNB。
步骤7:gNB基于所述业务传输模式给UE预配置空口数据传输所需资源;所述预配置空口数据传输所需资源可通过RRC信令配置和/或DCI来配置。所述配置资源信息包括:资源的起始位置、资源的周期或间隔,每个资源周期内的资源激活时长,业务在空口所需的编码方式等其他调度信息。
步骤8:AMF/UPF向gNB传输用户数据。
步骤9:在T1时刻gNB向UE传输用户数据。
步骤10:在T2时刻用户数据所包含的指令等信息按照用户数据所指示的时间点在UE侧生效(例如,工业领域的终端按照所收到的控制指令在制定时间进行相应的操作)。
步骤11:在T3时刻应用服务器(Application Server)将用户数据发送到AMF/UPF。
步骤12:AMF/UPF向gNB传输用户数据。
步骤13:在T4时刻gNB向UE传输用户数据。
步骤14:在T5时刻用户数据所包含的指令等信息按照用户数据所指示的时间点在UE侧生效(例如,工业领域的终端按照所收到的控制指令在制定时间进行相应的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T1时刻资源位置(传输用户数据的开始时刻)的开始时间是eNB基于步骤1所述业务传输的开始时刻配置的;T3时刻的资源位置的开始时间是基于T1时刻和步骤1所述业务传输周期/间隔确定的。在图中:T2时刻大于等于T1时刻,T4时刻大于等于T3时刻:也就是保证业务生效前业务达到目的端。这需要业务的源端在发送时进行协助:比如对处于空闲状态的UE发送指令到指令的生效时长(T2-T0)一般比对处于连接状态的UE发送指令到指令的生效时长(T5-T3),因为T2-T0包含了RRC连接建立或恢复的时长,这个时长需要应用服务器发送数据时进行考虑;这也就是步骤5中AMF/UPF将UE状态发送到应用服务器的原因。
其中,在步骤1中同一UE可以多个业务模式同时存在,或者同一UE的多个业务模式按时序序列存在。对应到步骤7中,就是给同一UE配置多个周期性的资源;或者在一个周期内配置多个激活时机。如果给同一UE配置多个周期性资源,所述资源可以通过DCI配置,则需要RRC信令配置资源的间隔或周期,资源编号;通过DCI对每个编号的资源进行资源调度(激活或去激活)。
对于传输模式固定的业务传递,下面对其业务传输模式的指示方式进行描述,如图5所示,在图5(a)中示出了同一UE的多个业务模式按时序序列指示的方式,一个周期(Period)内有三个资源块激活时段(D1/D2/D3),资源块激活时段的间隔分别为T1/T2;对应到步骤7就是同一UE配置一个半静态资源;每个半静态资源有3个离散的资源块。具体可以表示为
{
资源开始时机;
资源间隔或周期
资源块1的时长
资源块1的调度信息
资源块2的时长
资源块2的调度信息(NULL)
资源块3的时长
资源块3的调度信息
资源块4的时长
资源块4的调度信息(NULL)
资源块5的时长
资源块5的调度信息
}
图5(b)至(d)为对图(a)的拆分:将一个中周期内的三个资源块拆分为3个业务模式;对应到步骤7就是同一UE配置多个半静态资源。具体可以表示为:
{
资源块1的开始时刻
资源块1的周期
资源块1的调度信息
资源块2的开始时刻
资源块2的周期
资源块2的调度信息
资源块3的开始时刻
资源块3的周期
资源块3的调度信息
}
实施例2
图6是对于业务模式固定业务的业务传输实施示例,本实施例中,应用服务器(Application Server)需要对连接态的UE发送业务模式固定的指令集合。
步骤1:在T0时刻,应用服务器向AMF/UPF发送携带若干指令序列的用户数据信息;
步骤2:AMF/UPF将包含指令序列的用户数据信息传递给gNB;
步骤3:gNB在T1时刻将包含指令序列的用户数据信息传递给UE;
步骤3:在T2时刻,用户数据信息中包含的第一个指令按照指令所示时间点生效;在T3时刻,用户数据信息中包含的第二个指令按照指令所示时间点生效;在T4时刻,用户数据信息中包含的第三个指令按照指令所示时间点生效。
在本实施例中,应用服务器的用户数据发送时机需要保证用户数据到达UE的时机(T1)早于用户指令的生效时机T2/T3/T4。发送时机需要考虑用户数据的传输时延Delay1,保证Delay2大于等于0。其中,Interval 1、Interval 2为用户数包含的指令间隔。所述间隔可以是显示指示,比如用指令之间的相对时间来指示;也可以是隐式指示,比如指示每个指令的绝对时间。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业务模式指令集合进行说明。图7业务模式指令集合示例,在本实施例中以交通信号灯控制为例。如图7所示,网络侧给UE(信号灯终端模块)发送信号灯控制指令:指令开始时刻,红灯亮时长D1,接着黄灯亮时长D2,接着绿灯亮时长D3,再接着红灯亮时长D1。发送端需要保证UE在指令开始时刻收到所述指令;UE收到所述指令后,按照指令的时序以此执行所述指令。
实施例3
图8是对于传输模式不固定的业务的业务传输实施示例,在本实施例中,应用服务器向处于连接模式的UE发送业务传输模式不固定的指令。如图8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在T0时刻,应用服务器向AMF/UPF发送用户数据;
步骤2:AMF/UPF向gNB发送数据包时延需求,所述需求可以承载于PDU SESSION RESOURCE SETUP REQUEST或类似的基站与核心网之间的消息上;
步骤3:gNB向AMF/UPF发送数据包时延需求的响应消息,所述消息可以为PDU SESSION RESOURCE SETUP RESPONSE或类似的基站与核心网之间的消息上;
步骤4:AMF/UPF向gNB发送用户数据;
步骤5:gNB向UE发送用户数据;
步骤6:在T1时刻,UE基于用户数据所携带的指令进行响应的操作
步骤7:在T2时刻,应用服务器向AMF/UPF发送用户数据;
步骤8:AMF/UPF向gNB发送用户数据;
步骤9:gNB向UE发送用户数据;
步骤10:在T1时刻,UE基于用户数据所携带的指令进行响应的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在一次数据传输完成后,AMF/UPF可以将数据传输时延发送给AS,以便AS下次数据传输时数据发送提前量的决策。所述数据传输时延可以是AMF/UPF基于数据传输确认消息来获取;或者UE/gNB反馈的数据接收时间相关统计信息获取。
实施例4
图9是对于传输模式固定的上行业务的业务传输实施示例。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类似,区别在于本示例中涉及的是上行业务的业务传输,因此,业务传输模式是由UE提供,用户数据也由UE发出。如图9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在T0时刻终端将业务传输模式发送到gNB,其中,所述业务传输模式可以包括业务传输的开始时间、和/或业务传输的结束时间,业务传输周期或间隔,每个传输周期内的业务传输时长,每个传输周期的数据包大小或GBR(Guaranteed Bit Rate),业务传输时延要求。
步骤2:gNB基于所述业务传输模式给UE预配置数据传输所需资源。预配置数据传输所需资源可通过RRC信令配置。所述配置资源信息可以包括:资源的起始位置、资源的周期或间隔,每个资源周期内的资源激活时长等信息。
步骤3:UE向gNB反馈预资源配置完成。
步骤4:UE在T1时刻向gNB传输用户数据,gNB按照时延要求通过AMF/UPF将用户数据传递至应用服务器,保证用户数据在生效时刻之前到达目的端。
步骤5:UE在时间间隔Interval1之后,在T2时刻向gNB向传输下一次用户数据。
步骤6:gNB按照时延要求通过AMF/UPF将本次用户数据传递至应用服务器。
在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中,为了保证用户数据在生效时刻之前到达目的端,涉及到多处时钟参数,因此,在时延敏感性很强网络中,UE自身的时钟精准度是非常重要的。常规情况下,UE通过读取gNB时钟可以保证同一gNB下不同UE之间的时钟同步。但考虑到不同UE可能位于不同gNB下,为了保证不同gNB下UE之间的时钟同步,需要保证不同gNB之间的时钟同步。在常规策略中,gNB之间同步是通过gNB时钟与GPS时钟对齐来实现同步的。但是对于室内基站没有GPS的场景,目前没有相关的同步策略。
为此,本发明还提供了基站之间的时钟同步方法,该方法可以结合到前文的实施例中以获取精确的时钟参数,以保证时延敏感性网络中业务的按时传递。
图9是eNB之间分布式时钟同步的实施示例,本实施例提供了gNB之间分布式时钟对齐策略。gNB1由于具有时钟源,可以获取精确到1微秒以上的时钟信息,而gNB2由于没有时钟源,不能获取精确到1微秒以上的时钟信息。因此,没有时钟源的gNB2的时钟向有时钟源的gNB1的时钟对齐。如图9所示,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有时钟源的gNB1基于时钟源设置自己的时钟;没有时钟源的gNB2设置自己的默认时钟源。
步骤2:有时钟源的gNB1向没有时钟源的gNB2指示自己有时钟源
步骤3:没有时钟同步源的gNB2向gNB1发送时钟同步请求,其中 携带信息的发送时刻T1;
步骤4:gNB1向gNB2发送时钟同步响应,其中,时钟同步响应中可以携带T1,时钟同步请求信息在gNB1的接收时刻T2、时钟同步响应消息在gNB1的发送时刻T3。
步骤5:gNB2基于T1、T2、T3、T4(T4为时钟同步响应消息在gNB2的接收时刻)计算gNB1与gNB2的时差,从而确定gNB2的时钟。
其中,gNB1与gNB2之间的大时差的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Figure PCTCN2019104103-appb-000001
其中:Delay为Xn口的传输时延,Tdiff为gNB2与gNB1的时差。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个基站之间集中式时钟同步的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是有时钟同步源的基站与时钟控制节点之间进行时钟同步。如图11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有时钟同步源的gNB1向时钟控制节点指示自己有时钟源。所述时钟控制节点可以为中心单元(Centralized Unit,CU),AMF或更高层的网元。
步骤2:时钟控制节点向gNB1请求时钟同步请求(其中携带T1时刻信息);
步骤3:gNB1向时钟控制节点反馈时钟同步响应(其中携带T1,和/或T2/T3时刻信息);
步骤4:时钟控制节点基于T1/T2/T3/T4计算时钟控制节点与gNB1的时差,从而确定时钟控制节点的时钟,并校准所述时钟,其中,所述计算过程与图10的实施例类似。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个没有时钟同步源的基站与时钟控制节点之间的时钟同步。如图12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没有时钟同步源的gNB2向时钟控制节点指示自己没有时钟源。所述时钟控制节点可以为中心单元(Centralized Unit,CU),AMF或更高层的网元。
步骤2:时钟控制节点向gNB2请求时钟同步请求(其中携带T1时刻信息);
步骤3:gNB2向时钟控制节点反馈时钟同步响应(其中携带T1,和/或T2/T3时刻信息);
步骤4:时钟控制节点基于T1/T2/T3/T4计算时钟控制节点与gNB2的时差或时钟控制节点与gNB2之间的传递时延。所述计算过程与图10的实施例类似。
步骤5:时钟控制节点将当前的时钟信息及时钟传递时延,或者钟控制节点与gNB2的时钟差信息发送给gNB2.
步骤6:gNB2基于时钟控制节点所提供的时钟信息及时钟传递时延,或者钟控制节点与gNB2的时钟差信息来校准自己的时钟。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
在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业务传输装置,该装置用于实现上述实施例及优选实施方式,已经进行过说明的不再赘述。如以下所使用的,术语“模块”可以实现预定功能的软件和/或硬件的组合。尽管以下实施例所描述的装置较佳地以软件来实现,但是硬件,或者软件和硬件的组合的实现也是可能并被构想的。
图1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业务传输装置的结构框图,如图13所示,该装置包括第一获取模块10、配置模块20、第二获取模块30和传输模块40。
第一获取模块10,设置为获取发送端提供的业务传输模式,其中,所述业务传输模式至少包括以下信息之一:业务传输的开始时间、业务传输的结束时间、业务传输周期或间隔、每个传输周期内的业务传输时长、每 个传输周期的数据包大小或保证比特速率、业务传输时延要求;
配置模块20,设置为根据所述业务传输模式预配置传输资源;
第二获取模块30,设置为获取发送端提供的用户数据,其中,所述用户数据中携带了所述业务在目的端的生效时刻。
传输模块40,设置为通过所述传输资源将所述用户数据在所述生效时刻之前传输至所述目的端。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个模块是可以通过软件或硬件来实现的,对于后者,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但不限于此:上述模块均位于同一处理器中;或者,上述各个模块以任意组合的形式分别位于不同的处理器中。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该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中,该计算机程序被设置为运行时执行上述任一项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该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被设置为运行计算机程序以执行上述任一项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述的本发明的各模块或各步骤可以用通用的计算装置来实现,它们可以集中在单个的计算装置上,或者分布在多个计算装置所组成的网络上,可选地,它们可以用计算装置可执行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从而,可以将它们存储在存储装置中由计算装置来执行,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或者将它们分别制作成各个集成电路模块,或者将它们中的多个模块或步骤制作成单个集成电路模块来实现。这样,本发明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硬件和软件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48)

  1. 一种业务传输方法,包括:
    基站获取发送端提供的业务传输模式,其中,所述业务传输模式至少包括以下信息之一:业务传输的开始时间、业务传输的结束时间、业务传输周期或间隔、每个传输周期内的业务传输时长、每个传输周期的数据包大小或保证比特速率、业务传输时延要求;
    所述基站根据所述业务传输模式预配置传输资源;
    所述基站获取发送端提供的用户数据,其中,所述用户数据中携带了所述业务在目的端的生效时刻;
    所述基站通过所述传输资源将所述用户数据在所述生效时刻之前传输至所述目的端。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传输资源至少包括以下之一:资源的起始位置、资源的周期或间隔,每个资源周期内的资源激活时长。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业务传输模式为多个,所述多个业务传输模式在所述业务传输中同时存在,或者所述多个业务传输模式在所述业务传输中按时序序列存在。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基站根据所述传输模式预配置传输资源,包括:
    所述基站分别给每个业务传输模式预配置周期性的传输资源,或所述基站在一个周期性的传输资源内分别为每个业务传输模式配置不同的激活时机。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传输资源通过RRC信令配置和/或通过DCI配置。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目的端的状态和/或用户数据传输时延反馈至所述发送端,以便所述发送端确定下一次用户数据发送的提前量。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发送端为应用服务器,所述目的端为用户设备。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基站获取发送端提供的业务传输模式,包括:
    移动性管理功能AMF/用户面功能UPF实体接收应用服务器发送的所述用户数据和业务传输模式;
    所述AMF/UPF向所述基站发送寻呼消息,所述基站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寻呼消息,所述用户设备、所述基站和所述AMF/UPF之间建立或恢复RRC连接;
    基站从AMF/UPF实体接收所述业务传输模式。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发送端为第一用户设备,所述目的端为应用服务器或第二用户设备。
  10. 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业务类型为工业物联网业务。
  11. 一种业务传输方法,包括:
    基站获取发送端提供的业务传输时延需求以及用户数据,其中,所述用户数据携带有业务的指令序列和指令序列在目的端的生效时刻;
    所述基站基于所述业务传输时延需求将所述用户数据在所述指令生效时刻之前传输至所述目的端。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用户数据中携带有多个指令序列,每个指令序列具有一个对应的生效时刻。
  13.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指令序列包括至少 以下信息之一:指令序列的开始时刻,指令的结束时刻,指令序列的内容,指令序列的间隔。
  14.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目的端的状态和/或用户数据传输时延反馈至所述发送端,以便所述发送端确定下一次用户数据发送的提前量
  15.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所述发送端为应用服务器,所述目的端为用户设备;或者,所述发送端为第一用户设备,所述目的端为应用服务器或第二用户设备。
  16. 一种业务传输方法,包括:
    基站获取发送端提供的用户数据,所述用户数据中携带了业务在所述终端的生效时刻;
    所述基站将所述用户数据在所述生效时刻之前传输至所述目的端。
  17.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所述发送端为应用服务器,所述目的端为用户设备。
  18.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中,基站获取发送端提供的用户数据,包括:
    所述AMF/UPF实体接收应用服务器发送的所述用户数据;
    所述基站接收所述AMF/UPF实体发送的用户数据传输时延需求,并向所述AMF/UPF实体发送所述用户数据传输时延需求的响应消息;
    AMF/UPF实体向所述应用服务器反馈用户数据传输时延,用于应用服务器确定下次用户数据发送的时间提前量;
    所述基站接收所述AMF/UPF实体发送的所述用户数据。
  19.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所述发送端为第一用户设备, 所述目的端为应用服务器或第二用户设备。
  20. 一种时钟同步方法,包括:
    第一节点接收来自所述第二节点的所述第二节点有时钟源的指示消息;
    所述第一节点向所述第二节点发送时钟同步请求,其中,所述时钟同步请求中携带有所述同步请求的发送时刻T1;
    所述第一节点接收来自所述第二节点的时钟同步响应,其中,所述时钟同步响应中携带有所述同步请求的发送时刻T1,所述时钟同步请求在所述第二节点的接收时刻T2,所述时钟同步响应的发送时刻T3;
    所述第一节点根据所述同步请求的发送时刻T1、所述时钟同步请求的接收时刻T2、所述时钟同步响应的发送时刻T3和时钟同步响应的接收时刻T4计算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的时钟差T diff,并根据所述时钟差确定所述第二节点的时钟。
  21. 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节点根据如下公式计算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的时钟差:
    Figure PCTCN2019104103-appb-100001
    其中,Delay为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传输时延,所述T diff为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的时钟差。
  22. 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中,第一节点接收来自所述第二节点的有时钟源指示消息之前,还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设置所述第一节点的默认时钟信息,所述第二节点 根据时钟源设置所述第二节点的时钟信息。
  23. 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节点为无时钟源基站或时钟控制节点,所述第二节点为有时钟源基站。
  24. 一种时钟同步方法,包括:
    第一节点接收所述第二节点发送所述第二节点无时钟源的指示消息;
    所述第一节点向所述第二节点发送时钟同步请求,其中,所述时钟同步请求中携带有所述同步请求的发送时刻T1;
    所述第一节点接收来自所述第二节点的时钟同步响应,其中,所述时钟同步响应中携带有所述同步请求的发送时刻T1,所述时钟同步请求在所述第二节点的接收时刻T2,所述时钟同步响应的发送时刻T3;
    所述第一节点根据所述同步请求的发送时刻T1、所述时钟同步请求的接收时刻T2、所述时钟同步响应的发送时刻T3和时钟同步响应的接收时刻T4计算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时钟传递时延,和/或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的时钟差;
    所述第一节点向所述第二节点发送所述第一节点的当前时钟信息以及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传输时延,或者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的时钟差。
  25. 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节点根据如下公式计算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的时钟差:
    Figure PCTCN2019104103-appb-100002
    其中,Delay为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传输时延,所述T diff为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的时钟差。
  26. 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方法,其中,还包括:
    所述第二节点根据所述第一节点的当前时钟信息以及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传输时延,或者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的时钟差校正所述第二节点的时钟。
  27. 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节点为时钟源控制节点,所述第二节点为无时钟源基站。
  28. 一种业务传输装置,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设置为获取发送端提供的业务传输模式,其中,所述业务传输模式至少包括以下信息之一:业务传输的开始时间、业务传输的结束时间、业务传输周期或间隔、每个传输周期内的业务传输时长、每个传输周期的数据包大小或保证比特速率、业务传输时延要求;
    配置模块,设置为根据所述业务传输模式预配置传输资源;
    第二获取模块,设置为获取发送端提供的用户数据,其中,所述用户数据中携带了所述业务在目的端的生效时刻;
    传输模块,设置为通过所述传输资源将所述用户数据在所述生效时刻之前传输至所述目的端。
  29. 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传输资源至少包括以下之一:资源的起始位置、资源的周期或间隔,每个资源周期内的资源激活时长。
  30. 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业务传输模式为多个,所述多个业务传输模式在所述业务传输中同时存在,或者所述 多个业务传输模式在所述业务传输中按时序序列存在。
  31. 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装置,其中,
    所述配置模块,还设置为分别给每个业务传输模式预配置周期性的传输资源,或在一个周期性的传输资源内分别为每个业务传输模式配置不同的激活时机。
  32. 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装置,其中,还包括:
    反馈模块,设置为将目的端的状态和/或用户数据传输时延反馈至所述发送端,以便所述发送端确定下一次用户数据发送的提前量。
  33. 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发送端为应用服务器,所述目的端为用户设备;或者,所述发送端为用户设备,所述目的端为应用服务器。
  34. 一种业务传输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设置为获取发送端提供的业务传输时延需求以及用户数据,其中,所述用户数据携带有业务的指令序列和指令序列在目的端的生效时刻;
    传输模块,设置为基于所述业务传输时延需求将所述用户数据在所述指令生效时刻之前传输至所述目的端。
  35. 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用户数据中携带有多个指令序列,每个指令序列具有一个对应的生效时刻。
  36. 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装置,其中,还包括:
    反馈模块,设置为将目的端的状态和/或用户数据传输时延反馈至所述发送端,以便所述发送端确定下一次用户数据发送的提前量
  37. 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装置,所述发送端为应用服务器, 所述目的端为用户设备;或者,所述发送端为用户设备,所述目的端为应用服务器。
  38. 一种业务传输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设置为获取发送端提供的用户数据,所述用户数据中携带了业务在所述终端的生效时刻;
    传输模块,设置为将所述用户数据在所述生效时刻之前传输至所述目的端。
  39. 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装置,其中,还包括:
    反馈模块,设置为将目的端的状态和/或用户数据传输时延反馈至所述发送端,以便所述发送端确定下一次用户数据发送的提前量
  40. 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装置,所述发送端为应用服务器,所述目的端为用户设备;或者,所述发送端为用户设备,所述目的端为应用服务器。
  41. 一种时钟同步装置,位于第一节点,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设置为接收来自所述第二节点的所述第二节点有时钟源的指示消息;
    发送模块,设置为向所述第二节点发送时钟同步请求,其中,所述时钟同步请求中携带有所述同步请求的发送时刻T1;
    第二接收模块,设置为接收来自所述第二节点的时钟同步响应,其中,所述时钟同步响应中携带有所述同步请求的发送时刻T1,所述时钟同步请求在所述第二节点的接收时刻T2,所述时钟同步响应的发送时刻T3;
    计算模块,设置为根据所述同步请求的发送时刻T1、所述时钟 同步请求的接收时刻T2、所述时钟同步响应的发送时刻T3和时钟同步响应的接收时刻T4计算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的时钟差T diff,并根据所述时钟差确定所述第二节点的时钟。
  42. 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计算模块根据如下公式计算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的时钟差:
    Figure PCTCN2019104103-appb-100003
    其中,Delay为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传输时延,所述T diff为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的时钟差。
  43. 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节点为无时钟源基站或时钟控制节点,所述第二节点为有时钟源基站。
  44. 一种时钟同步装置,位于第一节点,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设置为接收所述第二节点发送所述第二节点无时钟源的指示消息;
    发送模块,设置为向所述第二节点发送时钟同步请求,其中,所述时钟同步请求中携带有所述同步请求的发送时刻T1;
    第二接收模块,设置为接收来自所述第二节点的时钟同步响应,其中,所述时钟同步响应中携带有所述同步请求的发送时刻T1,所述时钟同步请求在所述第二节点的接收时刻T2,所述时钟同步响应的发送时刻T3;
    计算模块,设置为根据所述同步请求的发送时刻T1、所述时钟同步请求的接收时刻T2、所述时钟同步响应的发送时刻T3和时钟同步响应的接收时刻T4计算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时钟传递时延,和/或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的时钟差;
    第二发送模块,设置为向所述第二节点发送所述第一节点的当前时钟信息以及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传输时延,或者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的时钟差。
  45. 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计算模块根据如下公式计算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的时钟差:
    Figure PCTCN2019104103-appb-100004
    其中,Delay为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传输时延,所述T diff为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的时钟差。
  46. 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节点为时钟源控制节点,所述第二节点为无时钟源基站。
  47. 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被设置为运行时执行所述权利要求1至27任一项中所述的方法。
  48. 一种电子装置,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被设置为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以执行所述权利要求1至27任一项中所述的方法。
PCT/CN2019/104103 2018-09-27 2019-09-03 业务传输方法及装置 WO2020063269A1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7/279,673 US11825435B2 (en) 2018-09-27 2019-09-03 Service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EP19865791.8A EP3860165A4 (en) 2018-09-27 2019-09-03 SERVICE TRANSFER METHOD AND APPARATUS
SG11202103160PA SG11202103160PA (en) 2018-09-27 2019-09-03 Service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133953.X 2018-09-27
CN201811133953.XA CN110958681B (zh) 2018-09-27 2018-09-27 业务传输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063269A1 true WO2020063269A1 (zh) 2020-04-02

Family

ID=699493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PCT/CN2019/104103 WO2020063269A1 (zh) 2018-09-27 2019-09-03 业务传输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825435B2 (zh)
EP (1) EP3860165A4 (zh)
CN (2) CN110958681B (zh)
SG (1) SG11202103160PA (zh)
WO (1) WO2020063269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29773A1 (zh) * 2021-08-31 2023-03-0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调度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58681B (zh) * 2018-09-27 2023-09-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业务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2787953B (zh) * 2020-06-03 2022-09-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确定性业务流传送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
CN114827491B (zh) * 2022-04-18 2023-02-14 鹰驾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传输全景环视拼接技术
CN116185596B (zh) * 2023-04-24 2023-08-01 之江实验室 提升广域多集群分布式系统执行任务效率的方法及装置
CN117880142A (zh) * 2023-10-16 2024-04-12 深圳华云信息系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性能的测试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62356A (zh) * 2008-08-25 2010-03-03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Embms系统中控制信令的同步方法与装置
CN101925156A (zh) * 2009-06-10 2010-12-2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上行导频信道位置改变过程中保证数据传输的方法及系统
CN101931875A (zh) * 2009-06-22 2010-12-2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业务控制信息的发送、接收方法及其系统
CN103476102A (zh) * 2012-06-06 2013-12-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与终端d2d通信方法及终端、系统
CN107396396A (zh) * 2017-05-31 2017-11-24 北京交通大学 支持多源多径的数据传输管理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264438B1 (en) * 2000-03-17 2006-10-18 BRITISH TELECOMMUNICATIONS public limited company Synchronised data delivery
IL138236A (en) * 2000-09-04 2005-12-18 Eci Telecom Ltd Qos-sensitive path selection in atm network
JP4294236B2 (ja) * 2001-07-16 2009-07-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通信端末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US7283568B2 (en) * 2001-09-11 2007-10-16 Netiq Corporation Methods, system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s for synchronizing clocks of nodes on a computer network
CN100440767C (zh) * 2003-01-06 2008-12-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站控制器和基站收发信机间前向帧同步传输的方法
WO2008114449A1 (ja) * 2007-03-20 2008-09-25 Fujitsu Limited ハンドオーバ処理による転送遅延を軽減できる基地局及びその方法
JP4516594B2 (ja) * 2007-12-27 2010-08-0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メッセージ送信制御方法、メッセージ送信制御装置、及びメッセージ送信制御プログラム
US8854992B2 (en) * 2009-07-09 2014-10-07 Motorola Mobility Llc Artificial delay inflation and jitter reduction to improve TCP throughputs
CN102264030B (zh) * 2010-05-24 2016-03-3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lte系统中广播业务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WO2012044694A1 (en) * 2010-10-01 2012-04-05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ethod for coordinating discontinuous reception, drx
US9432426B2 (en) * 2013-02-04 2016-08-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Determining available media data for network streaming
CN104580325A (zh) * 2013-10-28 2015-04-29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用户配对方法及装置、数据交换方法、装置及系统
WO2016107159A1 (zh) 2014-12-31 2016-07-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装置和系统
JP2018517361A (ja) * 2015-05-29 2018-06-28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ベアラセットアップ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06815066B (zh) * 2015-11-30 2020-11-06 创新先进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定时任务调度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7197528B (zh) 2016-03-14 2020-12-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资源调度和分配的方法和装置
CN107295679A (zh) * 2016-04-01 2017-10-2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资源的调度方法及装置
CN106339255B (zh) * 2016-08-24 2019-10-11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定时任务的调度方法、系统、装置及服务器
CN110958681B (zh) * 2018-09-27 2023-09-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业务传输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62356A (zh) * 2008-08-25 2010-03-03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Embms系统中控制信令的同步方法与装置
CN101925156A (zh) * 2009-06-10 2010-12-2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上行导频信道位置改变过程中保证数据传输的方法及系统
CN101931875A (zh) * 2009-06-22 2010-12-2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业务控制信息的发送、接收方法及其系统
CN103476102A (zh) * 2012-06-06 2013-12-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与终端d2d通信方法及终端、系统
CN107396396A (zh) * 2017-05-31 2017-11-24 北京交通大学 支持多源多径的数据传输管理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ZTE ET AL.: "Resource Pool Sharing between Mode 3 and Mode 4", 3GPP TSG RAN WGI MEETING #92BIS, R1-1803895, 20 April 2018 (2018-04-20), XP051426188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29773A1 (zh) * 2021-08-31 2023-03-0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调度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67087A (zh) 2023-10-10
US20210400612A1 (en) 2021-12-23
EP3860165A1 (en) 2021-08-04
EP3860165A4 (en) 2022-02-23
SG11202103160PA (en) 2021-04-29
CN110958681A (zh) 2020-04-03
US11825435B2 (en) 2023-11-21
CN110958681B (zh) 2023-09-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0063269A1 (zh) 业务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7257587B (zh)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增强型用户设备辅助信息的系统和方法
EP2522187B1 (en) Pag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munication of m2m/mtc device operating in high power saving reception mode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system thereof
JP7462766B2 (ja) サイドリンク通信のための方法およびデバイス
JP2019521535A (ja) 通信方法、端末装置及びネットワーク装置
TWI749055B (zh) 用於管理鏈路的方法和裝置
WO2017113339A1 (zh) 下行反馈信息的传输方法、基站以及终端设备
WO2018184571A1 (zh) 反馈信息的发送、接收方法及相关装置和存储介质
CN113574940B (zh) 时间同步方法及相关设备
JP2023512950A (ja) サイドリンク通信のための方法およびデバイス
WO2018192527A1 (zh) 一种时间同步方法及装置
WO2015127619A1 (zh) 一种发送、接收系统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WO2022082518A1 (zh) 信号的接收和发送方法、装置和通信系统
EP2910040B1 (en) Mechanism to handle ue assistance information upon handover
WO2022084483A1 (en) Technique for handling a survival time in a time-sensitive communication
JP2019501596A (ja) システム情報送信方法、システム情報更新方法、及びデバイス
EP3793324B1 (en) Setting length of non-predictable period
CN115119153B (zh) 以太网帧的帧头压缩方法、通信节点、存储介质
CN113972967A (zh) 辅助信息发送方法、接收方法、装置、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CN116709544A (zh) 一种drx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
US10554319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with time synchronization processing
WO2022232998A1 (zh) 传播时延补偿执行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TWI511497B (zh) 處理傳輸組態之方法及其通訊裝置
CN111432379B (zh) 一种直通链路的传输方法和终端
WO2024017290A1 (zh) 通信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121 Ep: the epo has been informed by wipo that ep was designated in this application

Ref document number: 19865791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

NENP Non-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country code: DE

ENP 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2019865791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Effective date: 2021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