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2018228563A1 - 通信方法、相关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通信方法、相关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WO2018228563A1
WO2018228563A1 PCT/CN2018/091653 CN2018091653W WO2018228563A1 WO 2018228563 A1 WO2018228563 A1 WO 2018228563A1 CN 2018091653 W CN2018091653 W CN 2018091653W WO 2018228563 A1 WO2018228563 A1 WO 2018228563A1
Authority
WO
WIPO (PCT)
Prior art keywords
reference signal
frequency domain
uplink reference
domain resource
uplink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8/091653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French (fr)
Inventor
秦熠
栗忠峰
唐浩
汪凡
Original Assignee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EP18818361.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EP3565170B1/en
Publication of WO2018228563A1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WO2018228563A1/zh
Priority to US16/541,653 priority patent/US11445484B2/en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the mobile station comprising multiple antennas, e.g. to provide uplink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23Time-frequency-spa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04L5/0051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of dedicated pilots, i.e. pilots destined for a single user or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6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the resource being in the space domain, e.g. bea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04L5/0094Indication of how sub-channels of the path are allocat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Definitions

  • the first frequency domain resource and the second frequency domain resource satisfy at least one of the following conditions, the first resource and the second resource belong to the same uplink.
  • a reference signal resource set or a same uplink reference signal resource configuration where the condition may be that the first frequency domain resource and the second frequency domain resource have the same subcarrier spacing, and the first frequency domain resource and the second frequency domain resource have the same
  • the cyclic prefix, the first frequency domain resource and the second frequency domain resource have the same timing advance, and the frequency domain interval of the first frequency domain resource and the second frequency domain resource is less than a threshold, and the frequency domain interval may be the first frequency domain resource And a center frequency interval of the second frequency domain resource, or an interval between the lowest frequency of the first frequency resource and the highest frequency of the second frequency resource, or an interval between the lowest frequency of the second frequency resource and the highest frequency of the first frequency resource.
  • the threshold value is not less than twice the sum of the RF adjustment time and the length of the k time units; wherein k is a number not less than 0, and the time unit is a time slot or symbol.
  • the first device has enough time to complete the frequency band switching of the two radio frequency devices between the first reference signal and the second reference signal, thereby successfully transmitting the third reference signal, and on the other hand, having time in the first
  • the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and/or the uplink data are transmitted after the secondary handover.
  • the first frequency domain resource is the same as the third frequency domain resource.
  • the first device may be a terminal device or a communication chip usable for the terminal device
  • the second device is a network device or a communication chip usable for the network device.
  • a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prising: a processor and a memory for storing a computer program, the processor for calling and running the computer program from a memory, such that the communication device performs the first aspect to The method of any one of the possible implementations of the fourth aspect, or the communication device for performing the method of any one of the fifth aspect to the eighth aspect described above.
  • 2c is a schematic flowchart of another communication method according to an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 FIG. 3 is a schematic structural diagram of another communication device according to an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disclosure.
  • the solution may be implemented separately or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embodiments provided in the embodiments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 the communication solution may be applicable to the introduction of an uplink beam.
  • An application scenario of the UL beamforming such as an NR system that introduces an uplink beam.
  • the communication scheme provided in this embodiment may be based on the second antenna port of the second uplink reference signal on the second frequency domain resource.
  • the beam information is used to determine the beam information of the first antenna port of the first uplink reference signal on the first frequency domain resource.
  • the transmit beam of the third antenna port can be configured by the network side. There are various methods for configuration, such as directly indicating the transmit beam of the third antenna port.
  • the first device determines an RRC signaling carried by the first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that is used to send the first uplink reference signal on the first frequency domain resource, and determines that the RRC signaling further indicates that the RRC signaling is to be sent.
  • Other frequency domain resources of the uplink reference signal, and the frequency domain resources of the frequency domain resources that have been configured by the network side to transmit beam information may be used as the second frequency domain resource.
  • the transmit beams of the antenna ports with the QCL relationship are the same. Based on this,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transmit beams corresponding to the reference signals transmitted on the frequency domain resources triggered by the same RRC signaling are the same.
  • the network side can only configure the transmit beam of one of the reference signals, thereby reducing the overhead of configuring the transmit beam.
  • the antenna port having the QCL relationship may be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preset reference signals, such as multiple first uplink reference signals and second frequency domain resources on the preset first frequency domain resource.
  • the plurality of second uplink reference signals have a one-to-one correspondence according to the order, that is, the first uplink reference signal 1 has a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with the second uplink reference signal 1, and the first uplink reference signal 2 has a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with the second uplink reference signal 2.
  • the duration between the first uplink reference signal and the third uplink reference signal is less than one time, the time domain between the first uplink reference signal and the third uplink reference signal.
  • the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and/or the uplink data are not transmitted on the resource, that is, the first frequency domain resource is no longer switched to the fourth frequency domain resource, and if the third frequency domain resource and the first frequency domain resource are the same, the third reference is sent.
  • the threshold value is not less than twice the radio frequency adjustment time, the length of the k time units, and the sum of the preset offsets; the offset is less than one symbol length.
  • the first device has enough time to complete the frequency band switching of the two radio frequency devices between the first reference signal and the second reference signal, thereby successfully transmitting the third reference signal, and on the other hand, having time in the first
  • the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and/or the uplink data are transmitted after the second handover, and the third aspect may increase the time for transmitting the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and/or the uplink data.
  • the maximum values of the radio frequency adjustment times of the two first devices are the same. For example, for a plurality of first devices, if the reference subcarrier spacing of the first device is 15 kHz, the maximum value of the radio frequency adjustment time may be 500 ⁇ s. If the reference subcarrier spacing of the first device is 60 kHz, the radio frequency adjustment time is The maximum value can be 125 ⁇ s. Or, the maximum value of the radio frequency adjustment time may be different according to the reference subcarrier spacing, which is not limited in the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 FIG. 5 is a schematic structural diagram of a terminal device provided by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 the terminal device can be adapted for use in the system shown in FIG.
  • FIG. 5 shows only the main components of the terminal device.
  • the terminal device 10 includes a processor, a memory, a control circuit, an antenna, and an input and output device.
  • the action of the correlation scheme of the first antenna port and the third antenna port of the third downlink reference signal having a quasi-co-located QCL relationship for example, performing the above-mentioned time domain between the first uplink reference signal and the third uplink reference signal
  • the action of transmitting the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and/or the uplink data related scheme on the resource for example, performing the foregoing action of reporting the related scheme for indicating the information of the radio frequency adjustment time of the first device, where the four actions can be independently performed. It can also be combined.
  • the memory is mainly used for storing software programs and data, for example, storing the first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the uplink reference signal resource configuration, and the related information in the uplink reference signal resource set described in the foregoing embodiments.
  • the control circuit is mainly used for converting baseband signals and radio frequency signals and processing radio frequency signals.
  • the control circuit and the antenna together can also be called an input/output port, and are mainly use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an RF signal in the form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 Input and output devices such as touch screens, display screens, keyboards, etc., are mainly used to receive data input by a user and output data to a user.
  • the baseband processor can also be expressed as a baseband processing circuit or a baseband processing chip.
  • the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can also be expressed as a central processing circuit or a central processing chip.
  • the functions of processing the communication protocol and the communication data may be built in the processor, or may be stored in the storage unit in the form of a software program, and the processor executes the software program to implement the baseband processing function.
  • the antenna and control circuit having the transceiving function can be regarded as the transceiving unit 101 of the terminal device 10, and the processor having the processing function can be regarded as the processing unit 102 of the terminal device 10.
  • the terminal device 10 includes a transceiver unit 101 and a processing unit 102.
  • the transceiver unit can also be referred to as an input/output port, a transceiver, a transceiver device, and the like.
  • the bus system may include a power bus, a control bus, and a status signal bus in addition to the data bus.
  • a power bus may include a power bus, a control bus, and a status signal bus in addition to the data bus.
  • the various buses are labeled as bus systems in the figure.
  • each step of the above method may be completed by an integrated logic circuit of hardware in a processor or an instruction in a form of software.
  • the steps of the method disclosed in the embodiments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may be directly implemented as a hardware processor, or may be performed by a combination of hardware and software modules in the processor.
  • the software module can be located in a conventional storage medium such as random access memory, flash memory, read only memory,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 or 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memory, registers, and the like.
  • the storage medium is located in the memory, and the processor reads the information in the memory and combines the hardware to complete the steps of the above method. To avoid repetition, it will not be described in detail he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通信方法、相关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用于确定出不用于上行数据和/或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的频域资源的天线端口的波束信息。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设备根据第一配置信息确定在第一天线端口上发送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波束与在第二天线端口上发送所述第二上行参考信号的波束相同,第一设备在第一天线端口发送第一上行参考信号。也就是说可以根据第二天线端口的波束信息确定第一天线端口的波束信息后,根据该确定出的第一天线端口的波束信息发送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可以减少网络侧对第一频域资源进行波束配置,降低传输配置信息的开销。

Description

通信方法、相关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本申请要求在2017年06月16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1710459790.3、发明名称为“通信方法、相关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信方法、相关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如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LTE-Advanced或新的无线电技术(New Radio,NR)中,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TDD)系统中,一方面,为了进行上行调度,需要获取上行信道相关信息,终端设备向基站发送探测参考信号(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SRS),基站根据SRS进行上行信道测量,获得上行信道信息。另一方面,为了进行下行调度,基站需要获得下行信道信息。在TDD系统中,上下行链路使用同一频点,上下行链路信道特性一致,称为信道互易性。一种获取下行信道信息的方案中,在天线校准的情况下,基站端利用信道互易性,根据上行SRS测量得到的上行信道信息矩阵,进行转置操作得到下行信道信息矩阵,用于下行调度。这样相比于终端设备基于下行SRS测量并反馈下行信道信息具有更高的精确度。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用户的上行传输的带宽能力和下行接收的带宽能力可能不同,因此可能会出现用户用于上行传输的成员载波(component carrier,CC)数量和下行传输的CC数量不同的情况。一般情况下,传输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和/或物理上行共享信道的频域资源的CC的数量可能小于传输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和/或物理下行共享信道的频域资源的CC的数量,也就是说可能存在一部分CC不用于传输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和/或物理上行共享信道。基于信道互易性对不用于传输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和/或物理上行共享信道的CC进行信道估计时,可以通过不用于传输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和/或物理上行共享信道的CC上行传输SRS,之后根据该SRS以及信道互易性确定出不用于传输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和/或物理上行共享信道的CC的下行信道状态。
随着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展,无线通信系统引入了波束的概念,基于此,亟需一种通信方案用于确定出不用于上行数据和/或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的频域资源的天线端口的波束信息。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方法、相关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用于确定出不用于上行数据和/或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的频域资源的天线端口的波束信息。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包括第一设备在第二频域资源上接收第一配置信息,第一配置信息用于指示第一设备在第一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一资源和在第二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二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二资源;第一频域资源不用于上行数据和/或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用于上行信道探测,第二上行参考信号用于上行信道探测;第一设备根据第一配置信息确定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一天 线端口与第二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二天线端口具有QCL关系;第一设备在第一天线端口发送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发送基于第一天线端口与第二天线端口的QCL关系。也就是说可以根据第二天线端口的波束信息确定第一天线端口的波束信息后,根据该确定出的第一天线端口的波束信息发送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可以减少网络侧对第一频域资源进行波束配置,降低传输配置信息的开销。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配置信息携带在一个下行控制信息中,第一设备根据第一配置信息确定第一参考信号的第一天线端口与第二参考信号的第二天线端口具有QCL关系包括:第一设备通过确定同一个下行控制信息DCI用于指示第一设备在第一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和在第二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二上行参考信号,确定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一天线端口与第二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二天线端口具有QCL关系。该方案中,同一个DCI触发多个参考信号时,网络侧可以仅配置其中一个参考信号的发送波束,从而可以降低配置发送波束的开销。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设备根据第一配置信息确定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一天线端口与第二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二天线端口具有QCL关系包括:第一设备通过确定第一设备在第一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一资源和在第二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二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二资源属于同一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集合或同一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配置,确定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一天线端口与第二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二天线端口具有QCL关系。该方案中,同一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配置或同一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集合,网络侧可以仅配置其中一个参考信号的发送波束,从而可以降低配置发送波束的开销。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示例中一种可选地方案中若第一频域资源和第二频域资源满足以下条件中的至少一个,则第一资源与第二资源属于同一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集合或同一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配置,其中,这些条件可以为第一频域资源和第二频域资源具有相同的子载波间隔,第一频域资源和第二频域资源具有相同的循环前缀,第一频域资源和第二频域资源具有相同的定时提前,以及第一频域资源和第二频域资源的频域间隔小于门限,频域间隔可以为第一频域资源和第二频域资源的中心频率间隔,或第一频率资源的最低频率与第二频率资源的最高频率的间隔,或第二频率资源的最低频率与第一频率资源的最高频率的间隔。可选的至少一个条件还可以包括,第一第一频域资源和第二频域资源在同一个频率范围内,此时可以认为两个频率资源的波束性能近似,例如第一频率资源和第二频率资源分别为第一CC和第二CC,它们在同一个CC组或频带内,则认为满足条件,又例如第一频率资源和第二频率资源分别为第一带宽部分和第二带宽部分,它们在同一个CC内或同一个带宽部分组内或同一个频带内,则认为满足条件,频带可以为运营频带。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和第二上行参考信号具有对应关系。可选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和第二上行参考信号的对应关系可以是网络侧配置的,也可以是预设的,第一设备可以提前获知的。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频域资源为第一成员载波,第二频域资源为第二成员载波。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频域资源为第一带宽部分,第二频域资源为第二带宽部分。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包括第一设备在第二频域资源上接收第一配置信息,第一配置信息用于指示第一设备在第一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资源;第一频域资源不用于上行数据和/或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用于上行信道探测;第一频域资源还用于第一设备接收第三下行参考信号;第一设备确定 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一天线端口与第三下行参考信号的第三天线端口具有准共址QCL关系;第一设备在第一天线端口发送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发送基于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一天线端口与第三下行参考信号的第三天线端口具有QCL关系。也就是说可以根据第三天线端口的波束信息确定第一天线端口的波束信息后,根据该确定出的第一天线端口的波束信息发送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可以减少网络侧对第一频域资源进行波束配置,降低传输配置信息的开销。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与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结合使用,第一设备确定第一上行参考信号与第三上行参考信号之间的时长不小于门限值,或者确定第一配置信息还用于指示第三上行参考信号的资源且第一配置信息为一个DCI或一个MAC CE消息,或者,确定发送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一资源和发送第三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三资源属于同一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集合或同一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配置;第一设备在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和第三上行参考信号之间的时域资源上传输上行控制信息和/或上行数据,其中,第三上行参考信号为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后的第一个用于上行信道探测的上行参考信号;第一配置信息还用于指示第一设备在第三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三上行参考信号,第三上行参考信号用于上行信道探测。如此,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和第三上行参考信号满足一定条件时,才在两次上行参考信号之间进行上行传输,保证了切换的合理性,且可以减少两次上行参考信号之间时间的浪费。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门限值满足以下项中的至少一项:门限值不小于两倍的射频调整时间。如此,可以使第一设备有足够的时间在第一参考信号和第二参考信号之间完成两次射频设备的频带切换,从而成功发送第三参考信号。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门限值不小于两倍的射频调整时间与k个时间单元的长度之和;其中,k为不小于0的数,时间单元为时隙或符号。如此,一方面使第一设备有足够的时间在第一参考信号和第二参考信号之间完成两次射频设备的频带切换,从而成功发送第三参考信号,另一方面可以有时间在第一次切换之后传输上行控制信息和/或上行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门限值不小于两倍的射频调整时间,k个时间单元的长度,以及预设偏移量之和;偏移量小于一个符号长度。如此可以使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和第三上行参考信号之间传输整数个时间单元的上行控制信息和/或上行数据,可以有效利用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和第三上行参考信号之间的时域资源。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频域资源与第三频域资源相同。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与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和第三方面中的任一项或任多项结合使用,方法中,第一设备根据第一设备通信的载波频率,或者参考子载波间隔,确定射频调整时间的最大值;第一设备上报用于指示第一设备的射频调整时间的信息,其中,第一设备所上报的射频调整时间不大于射频调整时间的最大值。如此可以使网络侧更加准确的了解第一设备自身的射频调整时间,另一方面,针对大频带范围,不同的载波频率或参考子载波间隔,第一设备的射频切换时间不同,本申请实施例中根据载波频率或者参考子载波间隔确定出射频调整时间的最大值,进而更加准确的确定出自身的射频调整时间。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用于指示第一设备的射频调整时间的信息可以是第一设备的射频调整时间的索引,比如可以预定义一些索引用于指示不同的射频调整时间,第一设备上报射频调整时间的索引,网络设备可以根据射频调整时间的索引确定出射频调整时间,射 频调整时间的索引可以直接是射频调整时间,也可以是能够指示出射频调整时间的一些标识值。用于指示第一设备的射频调整时间的信息也可以是用于指示第一设备的射频调整时间对应的符号数量的索引,符号对应的子载波间隔为参考子载波间隔。比如可以预定义一些索引用于指示不同的射频调整时间对应的符号数量,第一设备上报射频调整时间对应的符号数量的索引,网络设备可以根据射频调整时间对应的符号数量的索引确定出符号数量,进一步根据符号数量确定出射频调整时间,射频调整时间对应的符号数量的索引可以直接是射频调整时间对应的符号数量,也可以是能够指示出射频调整时间对应的符号数量的一些标识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用于指示第一设备的射频调整时间的信息所占的比特的数量由射频调整时间的最大值确定,从而可以保证量化精度不变。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参考子载波间隔可以是预设的,也可以根据载波频率等因素确定。比如参考子载波间隔可以是第一设备被配置用于通信的频域资源的子载波间隔中的一个,比如可以是能够传输上行控制信息和/或上行数据的频域资源的子载波间隔。参考子载波间隔还可以是第一设备被配置用于通信的频域资源的所有子载波间隔中的最大值,如此可以提高了上报的射频调整时间的精度。参考子载波间隔还可以是第一设备被配置用于通信的频域资源的所有子载波间隔中的最小值。参考子载波间隔还可以是与第一设备通信的载波频率具有对应关系的子载波间隔,比如网络侧预先配置的,或者第一设备预先知道的,或者是协议规定的等等。参考子载波间隔还可以是与第一设备通信的载波频率具有对应关系的子载波间隔中的最大值。参考子载波间隔还可以是与第一设备通信的载波频率具有对应关系的子载波间隔中的最小值。参考子载波间隔还可以是预定义作为参考子载波间隔的子载波间隔,比如可以是通过协议或者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预先协商定义的。参考子载波间隔还可以是被配置作为参考子载波间隔的子载波间隔,比如可以是网络侧预先配置的。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包括第二设备在第二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一配置信息,第一配置信息用于指示第一设备在第一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一资源和在第二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二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二资源;第一频域资源不用于上行数据和/或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用于上行信道探测,第二上行参考信号用于上行信道探测;其中,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一天线端口与第二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二天线端口具有准共址(QCL)关系;第二设备接收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接收基于第一天线端口与第二天线端口的准共址关系。也就是说可以根据第二天线端口的波束信息确定第一天线端口的波束信息后,根据该确定出的第一天线端口的波束信息发送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可以减少网络侧对第一频域资源进行波束配置,降低传输配置信息的开销。可选的,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在第一天线端口接收。
可选的,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一天线端口与第二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二天线端口具有准共址(QCL)关系可以包括:
所述第一配置信息携带在同一个下行控制信息,或者,同一个MAC CE消息。
或者,在第一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一资源和在第二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二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二资源属于同一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集合或同一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配置。
第一频域资源和第二频域资源的相关介绍可以参照前面第一方面中的内容,在此不再赘述。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频域资源为第一成员载波,第二频域资源为第二成员载 波。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频域资源为第一带宽部分,第二频域资源为第二带宽部分。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包括第二设备在第二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一配置信息,第一配置信息用于指示第一设备在第一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资源;第一频域资源不用于上行数据和/或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用于上行信道探测;第一频域资源还用于第一设备接收第三下行参考信号;其中,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一天线端口与第三下行参考信号的第三天线端口具有准共址(QCL)关系;第二设备接收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接收基于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一天线端口与第三下行参考信号的第三天线端口具有QCL关系。也就是说可以根据第三天线端口的波束信息确定第一天线端口的波束信息后,根据该确定出的第一天线端口的波束信息发送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可以减少网络侧对第一频域资源进行波束配置,降低传输配置信息的开销。可选的,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在第一天线端口接收。
第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与上述第五方面或第六方面结合使用,该方法中第一配置信息还用于指示第一设备在第三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三上行参考信号,第三上行参考信号用于上行信道探测;方法还包括:第二设备接收第一设备在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和第三上行参考信号之间的时域资源上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和/或上行数据,其中,第三上行参考信号为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后的第一个用于上行信道探测的上行参考信号;其中,上行控制信息和/或上行数据是第一设备确定第一上行参考信号与第三上行参考信号之间的时长不小于门限值,或者确定第一配置信息还用于指示第三上行参考信号的资源且第一配置信息为一个下行控制信息(DCI)或一个MAC CE消息,或者,确定发送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一资源和发送第三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三资源属于同一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集合或同一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配置的情况下发送的。如此,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和第三上行参考信号满足一定条件时,才在两次上行参考信号之间进行上行传输,保证了切换的合理性,且可以减少两次上行参考信号之间时间的浪费。
门限值的相关介绍可以参照前面第三方面中的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频域资源与第三频域资源相同。
第八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与第五方面、第六方面和第七方面中的任一项或任多项结合使用,方法中,第二设备接收第一设备上报的用于指示第一设备的射频调整时间的信息,其中,第一设备所上报的射频调整时间不大于射频调整时间的最大值,射频调整时间的最大值是第一设备根据第一设备通信的载波频率,或者参考子载波间隔确定的。如此可以使网络侧更加准确的了解第一设备自身的射频调整时间,另一方面,针对大频带范围,不同的载波频率或参考子载波间隔,第一设备的射频切换时间不同,本申请实施例中根据载波频率或者参考子载波间隔确定出射频调整时间的最大值,进而更加准确的确定出自身的射频调整时间。
用于指示第一设备的射频调整时间的信息的相关介绍可以参照前面第四方面中的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用于指示第一设备的射频调整时间的信息所占的比特的数量由射频调整时间的最大值确定,从而可以保证量化精度不变。
相应于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的通信方法,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通信设备。通信设备可以是以无线方式进行数据传输的任意一种发送端的设备或接收端的设备。例如,通信芯片、终端设备、或者网络设备(例如基站等)。在通信过程中,发送端的设备和接收端的设备 是相对的。在某些通信过程中,通信设备可以作为上述第一设备,在某些通信过程中,通信设备可以作为上述第二设备。例如,对于下行数据传输,发送端的设备是基站,对应的接收端的设备是终端设备;对于上行数据传输,发送端的设备是终端设备,对应的接收端的设备是基站;对于D2D(device to device)的数据传输,发送端的设备是UE,对应的接收端的设备也可以是UE。本申请对通信方式不做不做限定。
第一设备可以为终端设备或可用于终端设备的通信芯片,第二设备为网络设备或可用于网络设备的通信芯片。
第九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设备,包括发送单元和接收单元,以执行上述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或者该通信设备用于执行上述第五方面至第八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发送单元用于执行与发送相关的功能,接收单元用于执行与接收相关的功能。
在一种设计中,通信设备为通信芯片,发送单元可以为通信芯片的输入电路或者接口,发送单元可以为通信芯片的输出电路或者接口。
在另一种设计中,通信设备为终端设备,发送单元可以为发射机或发射器。
在另一种设计中,通信设备为网络设备,发送单元可以为接收机或输入口。
可选的,通信设备还包括可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任一中可能实现方式中的通信方法的各个模块。或者,可选的,通信设备还包括可用于执行上述第五方面至第八方面任一中可能实现方式中的通信方法的各个模块。
第十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用于从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该计算机程序,使得该通信设备执行上述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或者该通信设备用于执行上述第五方面至第八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可选的,处理器为一个或多个,存储器为一个或多个。
可选的,存储器可以与处理器集成在一起,或者存储器与处理器分离设置。
可选的,该通信设备还包括,发射机(发送口)和接收机(输入口)。
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包括收发器、处理器和存储器。该处理器用于控制收发器收发信号,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用于从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该计算机程序,使得该终端设备执行上述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任一中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另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提供了一种网络设备,包括收发器、处理器和存储器。该处理器用于控制收发器收发信号,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用于从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该计算机程序,使得该网络设备执行上述第五方面至第八方面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十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系统,系统包括上述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第十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也可以称为代码,或指令),当计算机程序被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或者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五方面至第八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十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计算机可读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也可以称为代码,或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 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或者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五方面至第八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通信系统的示意性架构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b为本申请实施例适用的一种发送上行参考信号的示意图;
图2c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d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e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f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g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应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通信系统的示意性架构图。如图1所示,该通信系统1100可以包括第一设备1101和第二设备1102通过无线连接或有线连接或其它方式连接。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可以有多个,图1中仅示例性画出了一个。
第一设备1101可以经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简称RAN)与一个或多个核心网进行通信,第一设备可以是终端设备或可设置于终端设备内的芯片。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mobile phone)、平板电脑(Pad)、带无线收发功能的电脑、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终端设备、客户终端设备(customer-premises equipment,CPE),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终端设备、工业控制(industrial control)中的无线终端、无人驾驶(self driving)中的无线终端、远程医疗(remote medical)中的无线终端、智能电网(smart grid)中的无线终端、运输安全(transportation safe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城市(smart ci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家庭(smart home)中的无线终端等等。本申请的实施例对应用场景不做限定。
第二设备1102可以是用于与第一设备进行通信的设备,可以是任意一种具有无线收发功能的设备或可设置于设备内的芯片,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基站(例如,基站NodeB、演进型基站eNodeB、第五代(the fifth generation,5G)通信系统中的网络设备(如传输点(transmission point,TP)、发送接收点(transmission reception point,TRP)、基站、小基站设备等)、未来通信系统中的网络设备、WiFi系统中的接入节点、无线中继节点、无线回传节点。
本申请实施例中将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传输的信息称为上行传输信息,将第二设备向第一设备传输的信息称为下行传输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中频域资源可以是成员载波(component carrier,CC),也可以是LTE中的服务小区,其中,“服务小区”是指与第一设备进行通信(be in communication)的小区,指通信的状态,而非通信的动作一定发生。一种可选地实施方案中,第一频域资源为第一成员载波,第二频域资源为第二成员载波。
本申请实施例中频域资源还可以是带宽部分(band partial,BP),每个BP为一段连续的频域资源,一个BP可对应一个子载波间隔和一个循环前缀(Cyclic Prefix,CP),一种可选地实施方案中,第一频域资源为第一带宽部分,第二频域资源为第二带宽部分。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上行参考信号可以是SRS、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PRACH、解调参考信号(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DMRS),下行参考信号可以是信道状态信息测量参考信号(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ference Signal,CSI-RS),DMRS。
本申请实施例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实施例一
基于上述内容,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可能的实现方案,该方案可以单独实施,也可以与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其它实施例结合使用,该通信方案可以可以适用于引入了上行波束(UL beamforming)的应用场景,比如引入上行波束的NR系统,在该场景下,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通信方案可以根据第二频域资源上的第二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二天线端口的波束信息确定出第一频域资源上的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一天线端口的波束信息,该方案可以减少网络侧需要配置频域资源的波束信息的数量,可以降低传输配置信息的开销。在LTE系统中频域资源的波束信息可以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信令进行配置,在NR系统中,频域资源的波束信息可以通过媒体接入控制控制元素(Media Access Control Control Element,MAC CE)或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进行配置,也可能通过RRC信令进行配置。
其中,波束(beam)可以理解为空间资源,可以指具有能量传输指向性的发送或接收预编码向量。并且,该发送或接收预编码向量能够通过索引信息进行标识。其中,能量传输指向性可以指在一定空间位置内,接收经过该预编码向量进行预编码处理后的信号具有较好的接收功率,如满足接收解调信噪比等;能量传输指向性也可以指通过该预编码向量接收来自不同空间位置发送的相同信号具有不同的接收功率。
可选地,同一通信设备(比如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可以有不同的预编码向量,不同的设备也可以有不同的预编码向量,即对应不同的波束。
针对通信设备的配置或者能力,一个通信设备在同一时刻可以使用多个不同的预编码向量中的一个或者多个,即同时可以形成一个或多个波束。波束的信息可以通过索引信息进行标识。可选地,索引信息可以对应配置UE的资源标识(identity,ID),比如,索引信息可以对应配置的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hannel status information reference signal,CSI-RS)的ID或者资源,也可以对应配置的上行探测参考信号(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SRS)的ID或者资源。或者,可选地,索引信息也可以是通过波束承载的信号或信道显示 或隐式承载的索引信息,比如,索引信息可以是通过波束发送的同步信号或者广播信道指示该波束的索引信息。
波束对(beam pair)可以包括发送端的发送波束和接收端的接收波束,或者,也称作上行波束或下行波束。比如,beam pair可以包括gNB Tx beam传输波束或UE Rx beam接收波束,或者,UE Tx beam传输波束或gNB Rx beam接收波束,其中,传输波束还可以理解为发送波束。
其中,可以通过以下项中的至少一种来标识波束:
1、逻辑编号。一个逻辑编号可能对应着动态变化的发送和接收波束对。它可以是一种缩减的CSI-RS资源编号/天线端口编号的映射。也就是说,基站可能总共使用了很多个CSI-RS资源或天线端口,但是对于某一个UE来说,它测量和使用的CSI-RS资源/天线端口只是一个子集,所以可以采用比直接指示CSI-RS资源/天线端口较为缩减的方式来指示对于该UE之前使用过的CSI-RS,进而指示UE的接收波束。
2、波束对链接(beam pair link,BPL)编号。指一个用来表示发送和接收波束对的指示。
3、CSI-RS资源编号/天线端口编号。指通过指示之前使用/测量过的CSI-RS资源编号/天线端口编号来告知UE应该使用什么接收波束进行接收。
4、SS block time index。SS指同步信号(synchronization signal)。即UE接收到SS block的时间编号。可以用来告知UE使用什么接收波束进行接收。
图2示例性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3201,第一设备在第二频域资源上接收第一配置信息。
第一配置信息可以承载在RRC信令中,也可以承载在DCI中,也可以承载在一个MAC CE消息中。DCI可以是用户特定的DCI,也可以是用户组特定的DCI。第一配置信息可以是第二设备发送的,也就是说第二设备在第二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一配置信息。
第一配置信息用于指示第一设备在第一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资源。可选的,第一资源包括发送第一参考信号的第一天线端口和/或时频码资源。第一频域资源和第二频域资源可以是同一个频域资源,也可以是不同的两个频域资源,具体来说,若第一频域资源为第一成员载波,第二频域资源为第二成员载波,则第一成员载波和第二成员载波可以为不同的两个成员载波,也可为相同的一个成员载波。若第一频域资源为第一带宽部分,第二频域资源为第二带宽部分,则第一带宽部分和第二带宽部分可以为不同的两个带宽部分,也可为相同的一个带宽部分。
第一配置信息指示第一资源的方式有多种,比如用DCI直接指示第一资源,举个例子,用预设的DCI中的指定的比特位承载第一配置信息中包括第一频域资源和第一资源的指示信息,第一设备接收到该DCI后,则可确定需要在第一频域资源的第一资源上发送上行参考信号。第一频域资源和第一资源的指示信息也可以承载于MAC CE和/或RRC信令,第一配置信息也可是上述信令的组合,例如RRC信令中承载多组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资源和第一资源的指示信息的候选,MAC CE或DCI中指示多组候选中的一组。
第一频域资源不用于上行数据和/或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第二频域资源可以用于上行数据和/或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也可以不用于上行数据和/或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本申请实施例不做限制。上行数据的传输可以是从第一设备传输至第二设备的数据,上行控制 信息的传输可以是从第一设备传输至第二设备的控制信息。上行数据和/或上行控制信息可以是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为PUCCH)、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PUSCH)或者其它上行信息。
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用于上行信道探测。第二设备接收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后可以对第一频域资源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占用的频域资源进行上行信道探测,得到第一频域资源上行信道状态,也可以进一步根据信道互易性,确定出第一频域资源下行信道状态。
第一频域资源还用于第一设备接收第三下行参考信号。第三下行参考信号可以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PDSCH)的解调参考信号(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DMRS),或者为信道状态信息测量参考信号(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ference Signal,CSI-RS),或者为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的DMRS。
步骤3202,第一设备确定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一天线端口与第三下行参考信号的第三天线端口具有准共址(Quasi-Co-Location,QCL)关系。本发明中QCL关系还可以称为空间QCL关系或互易的空间QCL关系。
也就是说,图2所示的方案中根据第一频域资源的下行参考信号的发送波束确定上行参考信号的发送波束,具体来说,第一天线端口和第三天线端口具有互易性QCL关系,一种可选地实施方案中第三天线端口的发送波束与第一天线端口的发送波束具有互易性的QCL关系,比如第一天线端口的发送角与第三天线端口的达到角相同。可选地,第三下行参考信号可以是最新接收到的第二设备发送的PDSHC的DMRS或者为PDCCH的DMRS,或者第三下行参考信号也可以是最近一段时间内上报的多个CSI-RS中的最优的CSI-RS。
第三天线端口的发送波束可以由网络侧进行配置,进行配置的方法有多种,比如直接指示处第三天线端口的发送波束。
步骤3203,第一设备在第一天线端口发送第一上行参考信号,该发送基于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一天线端口与第三下行参考信号的第三天线端口具有QCL关系。也就是说第二设备接收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该接收基于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一天线端口与第三下行参考信号的第三天线端口具有QCL关系。可选的,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在第一天线端口接收。
为了减少网络侧需要配置频域资源的波束信息的数量,降低传输配置信息的开销,除了上述步骤3201至步骤3203提供的方案外,图2a还示例性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2a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3211,第一设备在第二频域资源上接收第一配置信息。第一配置信息可以是第二设备发送的,也就是说第二设备在第二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一配置信息。
步骤3211中的第一配置信息相比于步骤3201中的第一配置信息来说,除了用于指示第一设备在第一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一资源之外,还用于指示在第二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二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二资源。可选的,第二资源包括发送第二参考信号的第二天线端口;第一资源包括发送第一参考信号的第一天线端口。第一频域资源和第二频域资源可以是同一个频域资源,也可以是不同的两个频域资源,具体来说,若第一频域资源为第一成员载波,第二频域资源为第二成员载波,则第一成员载波和第二成员载波可以为不同的两个成员载波,也可为相同的一个成员载波。若第一频域资源为第一带宽部分, 第二频域资源为第二带宽部分,则第一带宽部分和第二带宽部分可以为不同的两个带宽部分,也可为相同的一个带宽部分。
第一配置信息指示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的方式有多种,比如用DCI直接指示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举个例子,用预设的DCI中的指定的比特位承载第一配置信息中包括第一频域资源和第一资源的指示信息和第二频域资源和第二资源的指示信息,第一设备接收到该DCI后,则可确定需要在第一频域资源的第一资源上和第二频域资源的第二资源上发送参考信号。再比如,通过高层信令(如RRC信令,MAC CE消息等)配置多组资源,每组资源包括一个或多个发送参考信号的资源,通过DCI触发所配置的多组资源中的一组或多组,举个例子,比如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位于一个资源组,终端设备接收到触发该资源组的信令(比如可为DCI)后,则在两个资源上分别发送参考信号。
第一频域资源不用于上行数据和/或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第二频域资源可以用于上行数据和/或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也可以不用于上行数据和/或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本申请实施例不做限制。上行数据的传输可以是从第一设备传输至第二设备的数据,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可以是从第一设备传输至第二设备的控制信息。上行数据和/或上行控制信息可以是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为PUCCH)、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PUSCH)或者其它上行信息。
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用于上行信道探测,第二上行参考信号用于上行信道探测。第二设备接收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后可以对第一频域资源进行上行信道探测,得到第一频域资源上行信道状态,也可以进一步根据信道互易性,确定出第一频域资源下行信道状态。第二设备接收到第二上行参考信号后可以对第二频域资源进行上行信道探测,得到第二频域资源上行信道状态,也可以进一步根据信道互易性,确定出第二频域资源下行信道状态。
步骤3212,第一设备根据第一配置信息确定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一天线端口与第二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二天线端口具有QCL关系。也就是说,第一设备根据第一配置信息确定出与第一天线端口具有QCL关系的第二天线端口,进而根据第二天线端口的发送波束确定第一天线端口的发送波束,一种可选地方案中,令第二天线端口的发送波束与第一天线端口的发送波束相同。
第二天线端口的发送波束可以由网络侧进行配置,进行配置的方法有多种,比如直接指示处第二天线端口的发送波束,再比如网络侧指示第二频域资源上已经发送过参考信号的资源的标识,比如为发送过SRS资源的标识(SRS resource indicator,SRI),第一设备可以使用该资源上发送参考信号时的发送波束作为第二频域资源的第二天线端口的发送波束。再比如基于互易性,用CSI-RS资源指示(CSI-RS resource indicator,CRI)进行指示第二频域资源上的下行的CSI-RS资源,第一设备根据波束对应性,根据第二频域资源上的该CSI-RS资源上的下行接收波束信息确定出第二频域资源上的上行发送波束信息。另一种可选地实施方案中,网络侧也可以为每个频域资源配置发送波束。
步骤3213,第一设备在第一天线端口发送第一上行参考信号,该发送基于第一天线端口与第二天线端口的准共址关系。也就是说,第二设备接收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该接收基于第一天线端口与第二天线端口的准共址关系。可选的,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在第一天线端口接收。
上述步骤3212中,第一设备根据第一配置信息确定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一天线端口与第二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二天线端口具有QCL关系有多种方式,下面通过示例a1至示 例a2介绍几种可能的根据第一配置信息确定与第一天线端口具有QCL关系的第二天线端口的方式。
示例a1
第一配置信息携带在一个下行控制信息中,下行控制信息英文可以写为DCI。一个DCI为统一编码和/或加扰的一份控制信息,不同DCI分别编码和/或加扰。第一设备通过确定同一个DCI用于指示第一设备在第一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和在第二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二上行参考信号,确定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一天线端口与第二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二天线端口具有QCL关系。也就是说,第一设备确定出用于指示在第一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一配置信息所承载的一个DCI,确定出该DCI中还指示的要发送上行参考信号的其它频域资源,这些频域资源中已经被网络侧配置过发送波束信息的频域资源可以作为第二频域资源。具有QCL关系的天线端口的发送波束相同,基于此,可以说同一个DCI触发的在频域资源上发送的参考信号对应的发送波束相同。该方案中,同一个DCI触发多个参考信号时,网络侧可以仅配置其中一个参考信号的发送波束,从而可以降低配置发送波束的开销。
另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中,第一配置信息携带在一个MAC CE消息中。一个MAC CE消息为统一编码加扰的一份控制信息,不同MAC CE消息分别编码加扰。第一设备通过确定同一个MAC CE消息用于指示第一设备在第一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和在第二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二上行参考信号,确定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一天线端口与第二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二天线端口具有QCL关系。也就是说,第一设备确定出用于指示在第一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一配置信息所承载的一个MAC CE消息,确定出该MAC CE消息中还指示的要发送上行参考信号的其它频域资源,这些频域资源中已经被网络侧配置过发送波束信息的频域资源可以作为第二频域资源。具有QCL关系的天线端口的发送波束相同,基于此,可以说同一个MAC CE消息触发的在频域资源上发送的参考信号对应的发送波束相同。该方案中,同一个MAC CE消息触发多个参考信号时,网络侧可以仅配置其中一个参考信号的发送波束,从而可以降低配置发送波束的开销。
第三种可选地实施方式中,第一配置信息携带在一个RRC信令中。一个RRC信令为统一编码加扰的一份控制信息,不同RRC信令分别编码加扰。第一设备通过确定同一个RRC信令用于指示第一设备在第一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和在第二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二上行参考信号,确定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一天线端口与第二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二天线端口具有QCL关系。也就是说,第一设备确定出用于指示在第一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一配置信息所承载的一个RRC信令,确定出该RRC信令中还指示的要发送上行参考信号的其它频域资源,这些频域资源中已经被网络侧配置过发送波束信息的频域资源可以作为第二频域资源。具有QCL关系的天线端口的发送波束相同,基于此,可以说同一个RRC信令触发的在频域资源上发送的参考信号对应的发送波束相同。该方案中,同一个RRC信令触发多个参考信号时,网络侧可以仅配置其中一个参考信号的发送波束,从而可以降低配置发送波束的开销。
示例a2
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包括多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配置。在通信系统中可以将多个用于发送上行参考信号的资源对应一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配置,或多个用于发送上行参考信号的资源由一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配置所指示。可选的,一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资源组或一 个上行参考信号配置包括的资源上发送的上行参考信号可以用一个DCI来触发。每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配置包括多个上行参考信号对应的资源,一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配置中包括的所有资源的上行参考信号的发送波束相同,如此网络侧可以仅配置一个资源对应的上行参考信号的发送波束。也就是说第一设备通过确定第一设备在第一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一资源和在第二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二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二资源属于同一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配置,确定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一天线端口与第二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二天线端口具有QCL关系。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将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配置中已经配置了发送波束的上行参考信号的资源称为第二资源,将该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配置中未配置发送波束的上行参考信号的资源称为第一资源。该方案中,同一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配置,网络侧可以仅配置其中一个参考信号的发送波束,从而可以降低配置发送波束的开销。
另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包括多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集合。在通信系统中可以将多个用于发送上行参考信号的资源设置为一个组,该组可以称为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集合。可选的,一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集合包括的资源上发送的上行参考信号可以用一个DCI来触发。每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集合包括多个上行参考信号对应的资源,一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集合中包括的所有资源的上行参考信号的发送波束相同,如此网络侧可以仅配置一个资源对应的上行参考信号的发送波束。也就是说第一设备通过确定第一设备在第一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一资源和在第二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二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二资源属于同一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集合,确定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一天线端口与第二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二天线端口具有QCL关系。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将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集合中已经配置了发送波束的上行参考信号的资源称为第二资源,将该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集合中未配置发送波束的上行参考信号的资源称为第一资源。该方案中,同一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集合,网络侧可以仅配置其中一个参考信号的发送波束,从而可以降低配置发送波束的开销。
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可选地方案中若第一频域资源和第二频域资源满足以下条件中的至少一个,则第一资源与第二资源属于同一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集合或同一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配置,其中,这些条件可以为第一频域资源和第二频域资源具有相同的子载波间隔,第一频域资源和第二频域资源具有相同的循环前缀(Cyclic Prefix,CP),第一频域资源和第二频域资源具有相同的定时提前(timing advance group,TA),以及第一频域资源和第二频域资源的频域间隔小于门限,频域间隔可以为第一频域资源和第二频域资源的中心频率间隔,或第一频率资源的最低频率与第二频率资源的最高频率的间隔,或第二频率资源的最低频率与第一频率资源的最高频率的间隔。可选的至少一个条件还可以包括,第一第一频域资源和第二频域资源在同一个频率范围内,此时可以认为两个频率资源的波束性能近似,例如第一频率资源和第二频率资源分别为第一CC和第二CC,它们在同一个CC组或频带内,则认为满足条件,又例如第一频率资源和第二频率资源分别为第一带宽部分和第二带宽部分,它们在同一个CC内或同一个带宽部分组内或同一个频带内,则认为满足条件,频带可以为运营频带(operation band)。
也就是说,可以将具有相同的子载波间隔的频域资源划分为同一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集合或同一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配置,进一步可以根据子载波间隔的顺序为每一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集合或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配置分配组号。也可以将具有相同的CP的频域资源划分为同一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集合或同一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配置,也可以将具有相同 的TA的频域资源划分为同一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集合或同一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配置,也可以将频域间隔比较接近的频域资源划分为同一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集合或同一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配置。通过这些条件可以保证一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集合或同一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配置中包括的资源对应的频域资源间的频域距离较小,如此一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集合或同一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配置中包括的资源对应的上行参考信号的发送波束可以相同,从而使网络侧仅配置一个上行参考信号的波束就可以了,降低了配置发送波束的开销。
另一种可选地方案为,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集合或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配置是提前配置的,比如第一频域资源和第二频域资源被配置为属于同一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集合或同一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配置。
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根据上述划分方式划分多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集合或多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配置,每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集合所包括的所有资源可以具有相同的pattern、映射方法、时频域密度、序列、收发波束(或QCL关系),或者其他配置参数等等。每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配置所包括的所有资源可以具有相同的pattern、映射方法、时频域密度、序列、收发波束(或QCL关系),或者其他配置参数等等。
通过上述示例a1和示例a2介绍了几种确定出与第一天线端口具有QCL关系的第二天线端口的方案。下面再介绍一种确定出与第一天线端口具有QCL关系的第二天线端口的方案。若一个DCI触发第一频域资源需要发送多个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分别为第一上行参考信号1、第一上行参考信号2和第一上行参考信号3,该DCI也触发第二频域资源单元需发送的多个第二上行参考信号,分别为第二上行参考信号1、第二上行参考信号2、第二上行参考信号3和第二上行参考信号4。这种情况下可以根据预设的参考信号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出具有QCL关系的天线端口,比如预设的第一频域资源上的多个第一上行参考信号与第二频域资源上的多个第二上行参考信号依据排序一一对应,也就是说第一上行参考信号1与第二上行参考信号1具有对应关系,第一上行参考信号2与第二上行参考信号2具有对应关系,第一上行参考信号3与第二上行参考信号3具有对应关系,每个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与该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对应的第二上行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具有对应关系,依据对应关系确定出发送每个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一天线端口具有QCL关系的第二天线端口。可选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和第二上行参考信号的对应关系可以是网络侧配置的,也可以是预设的,第一设备可以提前获知的。
可选的,上述步骤3201至步骤3203所描述方案,以及步骤3211至步骤3213所描述的方案中,所涉及到的QCL为空间QCL,还可以是其他类型的QCL,如NR中定义的其他QCL类型。
可选的,本实施例中的QCL关系是指信号的天线端口对应的信号中具有相同的参数,或者,QCL关系指的是终端可以根据一个天线端口的参数确定与天线端口具有QCL关系的一个天线端口的参数,或者,QCL关系指的是两个天线端口具有相同的参数,或者,QCL关系指的是两个天线端口具的参数差小于某阈值。其中,该参数可以为时延扩展,多普勒扩展,多普勒频移,平均时延,平均增益,到达角(Angle of arrival,AOA),平均AOA、AOA扩展,离开角(Angle of Departure,AOD),平均离开角AOD、AOD扩展,接收天线空间相关性参数,发送天线空间相关性参数,发送波束,接收波束,资源标识中的至少一个。波束包括以下至少一个,预编码,权值序号,波束序号。角度可以为不同维度的分 解值,或不同维度分解值的组合。的天线端口为具有不同天线端口编号的天线端口,和/或具有相同天线端口号在不同时间和/或频率和/或码域资源内进行信息发送或接收的天线端口,和/或具有不同天线端口号在不同时间和/或频率和/或码域资源内进行信息发送或接收的天线端口。资源标识包括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ference Signal,CSI-RS)资源标识,或SRS资源标识,或同步信号/同步信号块的资源标识,或PRACH上传输的前导序列的资源标识、或DMRS的资源标识,用于指示资源上的波束。例如对于下行信号和下行信号间或上行信号和上行信号间的QCL关系,可以是两个信号具有相同的AOA或AOD,用于表示具有相同的接收波束或发送波束。又例如对于下行信号和上行信号间或上行信号与下行信号间的QCL关系,可以是两个信号的AOA和AOD具有对应关系,或两个信号的AOD和AOA具有对应关系,即可以利用波束对应性,根据下行接收波束确定上行发送波束,或根据上行发送波束确定下行接收波束。
具有QCL关系的信号还可以理解为具有对应的波束,对应的波束包括以下至少之一:相同的接收波束、相同的发送波束、与接收波束对应的发送波束、与发送波束对应的接收波束。
具有QCL关系的信号还可以理解为具有对应的波束对连接(beam pair link,BPL),对应的BPL包括以下至少之一:相同的下行BPL,相同的上行BPL,与下行BPL对应的上行BPL,与上行BPL对应的下行BPL。
与LTE不同,新一代通信系统中的SRS可以通过波束成型的方法发送,因此需要确定SRS的发送波束。在高频,如果不同的CC或BP的物理频率位置接近或间隔不远,则可以认为两者间可以建立空间QCL关系。因此对于不同CC或BP上的SRS传输,如果通过同一个信令触发,如通过DCI或MAC或RRC触发,且满足不同CC或BP的频率位置接近或间隔不远,则可以认为它们间具有空间QCL关系。对应英文内容如下:
“Different from LTE,SRS in NR can be beamformed,and therefore the determination of SRS Tx beam should be investigated.One straightforward way is to indicate the Tx beam of SRS for each CC/BP.However,since the Tx beam of SRS was agreed to be indicated by DCI or MAC CE,the indication overhead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As discussed in[7],for high frequency,if CCs are physically co-located and not widely separated in frequency domain,spatial-QCL can be assumed between antenna ports from different CCs.Hence,for SRS switching among CCs or BPs with single triggering,SRS Tx beam indication for one CC/BP is enough for CCs/BPs not widely separated in frequency domain,and the indication overhead can be reduced.
Proposal 8:Consider SRS Tx beam indication for SRS switching among CCs and BPs with single triggering based on cross-carrier spatial-QCL.”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可以单独实施,也可以与上述实施例一中的任一种可能的实时方案结合使用,本申请实施例不做限制。基于实施例一之前所描述的内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方法,适用于既有用于传输上行控制信息和/或上行数据的频域资源,也有不用于传输上行控制信息和/或上行数据的频域资源的场景下,在该场景下为了利用信道互易性确定出频域资源对应的下行信道状态,需要在该频域资源上发送上行参考信号。如果存在不用于传输上行控制信息和/或上行数据的频域资源,则既需要在用于传输上行控制信息和/或上行 数据的频域资源上发送上行参考信号,也需要在不用于传输上行控制信息和/或上行数据的频域资源上发送上行参考信号。如此,第一设备需要在用于传输上行控制信息和/或上行数据的频域资源和不用于传输上行控制信息和/或上行数据的频域资源之间进行切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可以减少多系统参数(numerology)下不必要的频域资源之间的切换,系统参数包括子载波间隔和/或循环前缀CP。传输上行控制信息和/或上行数据的频域资源可以是与第二频域资源不同的频域资源,也可以是第二频域资源。
在通信系统中,可以通过一个DCI(DCI格式3B)配置多个第一设备的上行参考信号的发送,每个第一设备的上行参考信号的配置信息为该DCI中的一部分。该DCI可以用于配置第一设备在多个频域资源上发送上行参考信号,比如可以在频域资源的数量较少时,直接在DCI中携带各个频域资源的标识,也可以预设一些频域资源的集合,在DCI中直接携带频域资源的集合的标识,从而触发该频域资源的集合中包括的所有频域资源,该频域资源的集合可以是通过高层信令配置的。上述内容中的用于传输上行控制信息和/或上行数据的频域资源和不用于传输上行控制信息和/或上行数据的频域资源可以在一个DCI中触发。
可选地,第一配置信息还用于指示第一设备在第一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用于上行信道探测。第一配置信息还用于指示第一设备在第三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三上行参考信号,第三上行参考信号用于上行信道探测。关于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描述可以参考实施例一中的内容,第三上行参考信号的描述也可以参考实施例一中的关于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内容,在此不再赘述。配置信息中也可以包括一些上行参考信号的发送功率等信息,比如第一配置信息可以包括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和第三上行参考信号的发送功率等等。
图2b示例性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适用的一种发送上行参考信号的示意图,如图2b所示,包括第四频域资源3221,用于发送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一频域资源3222和用于发送第三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三频域资源3223。第四频域资源用于传输上行控制信息和/或上行数据。上行控制信息和/或上行数据如实施例一种所描述的内容,在此不再赘述。另外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频域资源和第三频域资源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一种可能地实现方案中,第一频域资源和第三频域资源相同,第四频域资源与第一频域资源不同。第三上行参考信号可以为实施例一种的第二上行参考信号,也可以为其他上行参考信号,第二频域资源和第三频域资源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第一设备将射频设备的频带从一个频域资源的频带切换至另一个频域资源的频带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射频调整时间(Radio Frequency retuning,RF retuning),在这段时间内无法进行上行传输,上行控制信息和上行数据的传输均不可。从用于传输上行控制信息和/或上行数据的频域资源上切换到不用于传输上行控制信息和/或上行数据的频域资源时,可能需要将射频设备的频带从该用于传输上行控制信息和/或上行数据的频域资源的频带切换至不用于传输上行控制信息和/或上行数据的频域资源的频带。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三上行参考信号为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后的第一个用于上行信道探测的上行参考信号,也就是说第一设备发送了第一上行参考信号信号之后第一设备将要发送的上行参考信号即为第三上行参考信号。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以下示例b1至示例b3等几种可能的实现方案,用于对实施例二进行介绍。
示例b1
第一设备在发送完第一上行参考信号之后是否切换到第四频域资源去进行上行传输,可以通过判断下一个第三上行参考信号的发送时间与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发送时间之间的时长来决定,若第一设备确定第一上行参考信号与第三上行参考信号之间的时长不小于门限值,第一设备在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和第三上行参考信号之间的时域资源上传输上行控制信息和/或上行数据。也就是说,第二设备接收第一设备在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和第三上行参考信号之间的时域资源上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和/或上行数据,上行控制信息和/或上行数据是第一设备确定第一上行参考信号与第三上行参考信号之间的时长不小于门限值的情况下发送的。如此,当连续发送的两个上行参考信号之间的时长较长时,才在两次上行参考信号之间进行上行传输,保证了切换的合理性,且可以减少两次上行参考信号之间时间的浪费。
另一方面,可选地,若第一设备确定第一上行参考信号与第三上行参考信号之间的时长小于门限值,第一设备不在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和第三上行参考信号之间的时域资源上传输上行控制信息和/或上行数据。如此,当连续发送的两个上行参考信号之间的时长较短时,若从第一频域资源切换回第四频域资源,再从第四频域资源切换回第三频域资源,这样频繁切换需要占用两次射频调整时间,而且若两个上行参考信号之间的时长小于两次射频调整时间的话,第一设备可能不能成功切换至第三频域资源发送第三参考信号,基于此种可能出现的情况,本申请实施例中当连续发送的两个上行参考信号之间的时长较短时,不进行切换,比如可以在第一频域资源上等等,一方面可以减少多次切换带来的开销,另一方面可以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发送第三上行参考信号。
若在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和第三上行参考信号之间的时域资源上不传输上行控制信息和/或上行数据,则可以将射频设备中switch from中的参数对应修改为第一频域资源,在需要发送第三参考信号时,将是射频设备直接从第一频域资源对应的频带切换至第三频域资源对应的频带。另一方面,若在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和第三上行参考信号之间的时域资源上不传输上行控制信息和/或上行数据,则原本需要在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和第三上行参考信号之间的时域资源上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和/或上行数据可以向后顺延,比如在发送完第三上行参考信号之后若确定可以在第三上行参考信号和第三上行参考信号之后的一个上行参考信号之间传输上行控制信息和/或上行数据,则在在第三上行参考信号和第三上行参考信号之后的一个上行参考信号之间的时域上传输原本需要在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和第三上行参考信号之间的时域资源上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和/或上行数据。
一种可选地实施方案中,如果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第三上行参考信号之间的时长小于一倍的射频调整时间,则在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和第三上行参考信号之间的时域资源上不传输上行控制信息和/或上行数据,即不再从第一频域资源切换至第四频域资源,而且如果第三频域资源和第一频域资源相同,则发送第三参考信号,如果第三频域资源和第一频域资源不同,则由于没有时间保证能够切换至第三频域资源,则不再发送第三参考信号。
另一种可选地方案中,如果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第三上行参考信号之间的时长不小于一倍的射频调整时间,且小于2倍的射频调整时间,则在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和第三上行参考信号之间的时域资源上传输上行控制信息和/或上行数据,即不再从第一频域资源切换至第四频域资源。
示例b1中的门限值可以是预设的,也可以是网络侧配置的,比如为周期性配置,也可以是根据第一设备的射频调整时间、发送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和第三上行参考信号的资源 的子载波间隔、时隙(slot)和符号数中的至少一项确定的。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可能地实现方式中,门限值不小于两倍的射频调整时间,如此,可以使第一设备有足够的时间在第一参考信号和第二参考信号之间完成两次射频设备的频带切换,从而成功发送第三参考信号。
另一种可能地实现方式中,门限值不小于:两倍的射频调整时间与k个时间单元的长度之和;其中,k为不小于0的数,时间单元为时隙、符号、传输时间间隔(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TTI)、子帧或迷你时隙等等。k可以是预设的,例如协议预设k值为1,或基站配置的,例如基站通过RRC或MAC CE或DCI配置k值为2.,比如k值可以为0,或者为0.5,或者为1。如此,一方面使第一设备有足够的时间在第一参考信号和第二参考信号之间完成两次射频设备的频带切换,从而成功发送第三参考信号,另一方面可以有时间在第一次切换之后传输上行控制信息和/或上行数据。
第三种可能地实现方式中,门限值不小于两倍的射频调整时间,k个时间单元的长度,以及预设偏移量之和;偏移量小于一个符号长度。如此,一方面使第一设备有足够的时间在第一参考信号和第二参考信号之间完成两次射频设备的频带切换,从而成功发送第三参考信号,另一方面可以有时间在第一次切换之后传输上行控制信息和/或上行数据,第三方面可以增加传输上行控制信息和/或上行数据的时间。另外可以使门限值为时间单元的整数倍,如此可以使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和第三上行参考信号之间传输整数个时间单元的上行控制信息和/或上行数据,可以有效利用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和第三上行参考信号之间的时域资源。
示例b2
第一设备在发送完第一上行参考信号之后是否切换到第四频域资源去进行上行传输,还可以通过判断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和第三上行参考信号是否为一个DCI触发的,或者是否为同一个MAC CE消息触发的,或者是否为同一个RRC信令触发的。由于同一个DCI、或者同一个MAC CE消息,或者同一个RRC信令触发的上行参考信号可以认为是时间上比较接近的上行参考信号,为了避免时间不足以支撑切换带来的时间开销,因此若确定第一配置信息还用于指示第三上行参考信号的资源且第一配置信息为一个DCI或一个MAC CE消息或一个RRC信令,则第一设备在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和第三上行参考信号之间的时域资源上传输上行控制信息和/或上行数据。也就是说,第二设备接收第一设备在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和第三上行参考信号之间的时域资源上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和/或上行数据,上行控制信息和/或上行数据是第一设备确定第一配置信息还用于指示第三上行参考信号的资源且第一配置信息为一个DCI或一个MAC CE消息的情况下发送的。一个DCI、一个MAC CE消息或一个RRC信令的定义可以参照实施例一中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可选的,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和第三上行参考信号为同一个上行参考信号传输周期内的参考信号。
示例b3
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定义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集合或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配置,相关介绍参考实施例一中的论述。
一种可选地方案中,若确定发送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一资源和发送第三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三资源属于同一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集合或同一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配置,则第一设备在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和第三上行参考信号之间的时域资源上传输上行控制信息和/或上行数据,也就是说,第二设备接收第一设备在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和第三上行参考信号之 间的时域资源上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和/或上行数据,上行控制信息和/或上行数据是第一设备确定发送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一资源和发送第三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三资源属于同一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集合或同一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配置的情况下发送的。可选的,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和第三上行参考信号为同一个上行参考信号传输周期内的参考信号。一般认为,同一个参考信号集合或同一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配置对应的参考信号资源时域间隔较小,因此同一个参考信号集合或同一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配置对应的参考信号资源之间不需要进行频域资源的切换,即RF切换。
实施例三
实施例三可以单独实施,也可以与上述实施例一中的任一种可能的实时方案结合使用,也可以与上述实施例二中的任一种可能的实时方案结合使用,也可以与上述实施例一中的任一种可能的实时方案和实施例二中的任一种可能的实时方案结合使用,本申请实施例不做限制。基于实施例一之前所描述的内容,图2c示例性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2c所示,该通信方法包括:
步骤3231,第一设备根据第一设备通信的载波频率,或者参考子载波间隔,确定射频调整时间的最大值。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射频调整时间的最大值是第一设备根据第一设备通信的载波频率,或者参考子载波间隔确定的。射频调整时间的最大值可以适用更大的频带范围,比如0GHz至100GHz。针对不同的第一设备,若不同的第一设备具有相同的载波频率范围的,则该两个第一设备的射频调整时间的最大值相同。举个例子,针对多个第一设备,若第一设备的载波频率的范围为0GHz至6GHz,则射频调整时间的最大值可以为500μs,若第一设备的载波频率的范围为6GHz至100GHz,则射频调整时间的最大值可以为125μs。或者射频调整时间的最大值也可以根据载波频率范围存在其它不同的划分方法,本申请实施例不做限制。第一设备通信的载波频率可以是当前传输的载波频率,例如检测到的同步信号所在的载波频率,或基站配置的BP的载波频率。
另一个方面,若不同的第一设备具有相同的参考子载波间隔,则该两个第一设备的射频调整时间的最大值相同。举个例子,针对多个第一设备,若第一设备的参考子载波间隔为15KHz,则射频调整时间的最大值可以为500μs,若第一设备的参考子载波间隔为60KHz,则射频调整时间的最大值可以为125μs。或者射频调整时间的最大值也可以根据参考子载波间隔存在其它不同的划分方法,本申请实施例不做限制。
参考子载波间隔可以是预设的,也可以根据载波频率等因素确定。比如参考子载波间隔可以是第一设备被配置用于通信的频域资源的子载波间隔中的一个,比如可以是能够传输上行控制信息和/或上行数据的频域资源的子载波间隔。参考子载波间隔还可以是第一设备被配置用于通信的频域资源的所有子载波间隔中的最大值,如此可以提高了上报的射频调整时间的精度。参考子载波间隔还可以是第一设备被配置用于通信的频域资源的所有子载波间隔中的最小值。参考子载波间隔还可以是与第一设备通信的载波频率具有对应关系的子载波间隔,比如网络侧预先配置的,或者第一设备预先知道的,或者是协议规定的等等。参考子载波间隔还可以是与第一设备通信的载波频率具有对应关系的子载波间隔中的最大值。参考子载波间隔还可以是与第一设备通信的载波频率具有对应关系的子载波间隔中的最小值。参考子载波间隔还可以是预定义作为参考子载波间隔的子载波间隔,比如可以是通过协议或者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预先协商定义的。参考子载波间隔还可以是被配置 作为参考子载波间隔的子载波间隔,比如可以是网络侧预先配置的。
步骤3232,第一设备上报用于指示第一设备的射频调整时间的信息,其中,第一设备所上报的射频调整时间不大于射频调整时间的最大值。也就是说第二设备接收第一设备上报的用于指示第一设备的射频调整时间的信息。如此可以使网络侧更加准确的了解第一设备自身的射频调整时间,另一方面,针对大频带范围,不同的载波频率或参考子载波间隔,第一设备的射频切换时间不同,本申请实施例中根据载波频率或者参考子载波间隔确定出射频调整时间的最大值,进而更加准确的确定出自身的射频调整时间。
一种可选地实施方案中,用于指示第一设备的射频调整时间的信息所占的比特的数量由射频调整时间的最大值确定。比如射频调整时间最大值为125us时,第一设备的射频调整时间的信息所占的比特的数量为4bit,射频调整时间最大值为4倍的125us,即500us时,第一设备的射频调整时间的信息所占的比特的数量为4倍的4bit,即16bit。从而可以保证量化精度不变。
用于指示第一设备的射频调整时间的信息可以是第一设备的射频调整时间的索引,比如可以预定义一些索引用于指示不同的射频调整时间,第一设备上报射频调整时间的索引,网络设备可以根据射频调整时间的索引确定出射频调整时间,射频调整时间的索引可以直接是射频调整时间,也可以是能够指示出射频调整时间的一些标识值。用于指示第一设备的射频调整时间的信息也可以是用于指示第一设备的射频调整时间对应的符号数量的索引,符号对应的子载波间隔为参考子载波间隔。比如可以预定义一些索引用于指示不同的射频调整时间对应的符号数量,第一设备上报射频调整时间对应的符号数量的索引,网络设备可以根据射频调整时间对应的符号数量的索引确定出符号数量,进一步根据符号数量确定出射频调整时间,射频调整时间对应的符号数量的索引可以直接是射频调整时间对应的符号数量,也可以是能够指示出射频调整时间对应的符号数量的一些标识值。
下面举个例子,比如协议预定义第一设备能够上报的射频调整时间对应的符号数量为:{0,0.5,1,1.5……6,6.5,7}。0~6GHz时射频调整时间为4个符号,对应500*4/7=286us;>6GHz时射频调整时间为6个符号,对应125*6/7=107us。从而网络侧确定该用户在0~6GHz上射频调整时间为286us,在>6GHz时射频调整时间为107us。
若第一设备确定当前传输的载波频率为3GHz,则第一设备上报4个符号,即对应500*4/7=286us。从而基站确定该用户在3GHz的射频调整时间为286us。
若第一设备确定当前传输的载波频率为3GHz和30GHz,则按照上述例子上报两个值,即3GHz对应4符号,30GHz对应6符号,分别对应500*4/7=286us和125*6/7=107us。从而基站确定该用户在3GHz上射频调整时间为286us,在30GHz时射频调整时间为107us。
上述示例的调整时间为量化值,实际调整时间可能为量化值附近的值,例如4符号的长度为500*4/7=286us,实际用户的射频调整时间为288us或284us时,上报的射频调整时间依然为4符号。
基于以上实施例以及相同构思,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设备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通信设备3310可以为终端设备,也可以为芯片或电路,比如可设置于终端设备的芯片或电路。该终端设备可以对应上述方法中的第一设备。该通信设备可以实现如上图2中所示的任一项或任多项对应的方法中第一设备所执行的步骤。该通信设备可以包括处理模块3312、接收模块3311和发送模块3313。
接收模块3311用于在第二频域资源上接收第一配置信息,第一配置信息用于指示第一 设备在第一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一资源和在第二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二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二资源;第一频域资源不用于上行数据和/或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用于上行信道探测,第二上行参考信号用于上行信道探测;处理模块3312用于根据第一配置信息确定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一天线端口与第二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二天线端口具有QCL关系;发送模块3313用于在第一天线端口发送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发送基于第一天线端口与第二天线端口的准共址关系。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配置信息携带在一个下行控制信息中,处理模块3312用于通过确定同一个下行控制信息DCI用于指示第一设备在第一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和在第二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二上行参考信号,确定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一天线端口与第二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二天线端口具有QCL关系。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处理模块3312用于通过确定第一设备在第一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一资源和在第二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二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二资源属于同一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集合或同一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配置,确定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一天线端口与第二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二天线端口具有QCL关系。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频域资源和第二频域资源满足的条件可参加上述方法项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和第二上行参考信号具有对应关系。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频域资源为第一成员载波,第二频域资源为第二成员载波。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频域资源为第一带宽部分,第二频域资源为第二带宽部分。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通信设备3310中各个模块的功能可以参考相应方法实施例的实现,此处不再赘述。
基于以上实施例以及相同构思,图3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设备的示意图,如图3a所示,该通信设备3410可以为终端设备,也可以为芯片或电路,比如可设置于终端设备的芯片或电路。该终端设备可以对应上述方法中的第一设备。该通信设备可以实现如上图2a中所示的任一项或任多项对应的方法中第一设备所执行的步骤。该通信设备可以包括处理模块3412、接收模块3411和发送模块3413。
接收模块3411在第二频域资源上接收第一配置信息,第一配置信息用于指示第一设备在第一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资源;第一频域资源不用于上行数据和/或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用于上行信道探测;第一频域资源还用于第一设备接收第三下行参考信号;处理模块3412用于确定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一天线端口与第三下行参考信号的第三天线端口具有准共址QCL关系;发送模块3413用于在第一天线端口发送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发送基于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一天线端口与第三下行参考信号的第三天线端口具有QCL关系。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通信设备3410中各个模块的功能可以参考相应方法实施例的实现,此处不再赘述。
基于以上实施例以及相同构思,图3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设备的示意图,如图3b所示,该通信设备3510可以为终端设备,也可以为芯片或电路,比如可设置于终端设备的芯片或电路。该终端设备可以对应上述方法中的第一设备。该通信设备可以实现如上图2b中所示的任一项或任多项对应的方法中第一设备所执行的步骤。该通信设备可以包括处理模块3512和发送模块3513。
处理模块3512用于确定第一上行参考信号与第三上行参考信号之间的时长不小于门限值,或者确定第一配置信息还用于指示第三上行参考信号的资源且第一配置信息为一个DCI或一个MAC CE消息,或者,确定发送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一资源和发送第三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三资源属于同一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集合或同一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配置;发送模块3513用于在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和第三上行参考信号之间的时域资源上传输上行控制信息和/或上行数据,其中,第三上行参考信号为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后的第一个用于上行信道探测的上行参考信号。其中,第一配置信息还用于指示第一设备在第三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三上行参考信号,第三上行参考信号用于上行信道探测。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门限值的相关内容参考上述方法项实施例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频域资源与第三频域资源相同。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通信设备3510中各个模块的功能可以参考相应方法实施例的实现,此处不再赘述。
基于以上实施例以及相同构思,图3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设备的示意图,如图3c所示,该通信设备3610可以为终端设备,也可以为芯片或电路,比如可设置于终端设备的芯片或电路。该终端设备可以对应上述方法中的第一设备。该通信设备可以实现如上图2c中所示的任一项或任多项对应的方法中第一设备所执行的步骤。该通信设备可以包括处理模块3612和发送模块3613。
处理模块3612用于根据第一设备通信的载波频率,或者参考子载波间隔,确定射频调整时间的最大值;发送模块3613用于上报用于指示第一设备的射频调整时间的信息,其中,第一设备所上报的射频调整时间不大于射频调整时间的最大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用于指示第一设备的射频调整时间的信息以及参考子载波等的相关内容可参加上述方法项实施例中的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通信设备3610中各个模块的功能可以参考相应方法实施例的实现,此处不再赘述。
基于以上实施例以及相同构思,图3d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设备的示意图,如图3d所示,该通信设备3710可以为终端设备,也可以为芯片或电路,比如可设置于终端设备的芯片或电路。该终端设备可以对应上述方法中的第一设备。该通信设备可以实现如上图2中所示的任一项或任多项对应的方法中第一设备所执行的步骤。该通信设备可以包括接收模块3711和发送模块3713。
发送模块3713用于在第二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一配置信息,第一配置信息用于指示第一设备在第一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一资源和在第二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二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二资源;第一频域资源不用于上行数据和/或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用于上行信道探测,第二上行参考信号用于上行信道探测;其中,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一天线端口与第二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二天线端口具有准共址(QCL)关系;接收模块3711用于接收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接收基于第一天线端口与第二天线端口的准共址关系。也就是说可以根据第二天线端口的波束信息确定第一天线端口的波束信息后,根据该确定出的第一天线端口的波束信息发送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可以减少网络侧对第一频域资源进行波束配置,降低传输配置信息的开销。可选的,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在第一天线端口接收。
第一频域资源和第二频域资源的相关介绍可以参照上述方法项中的内容,在此不再赘述。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频域资源为第一成员载波,第二频域资源为第二成员载波。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频域资源为第一带宽部分,第二频域资源为第二带宽部分。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通信设备3710中各个模块的功能可以参考相应方法实施例的实现,此处不再赘述。
基于以上实施例以及相同构思,图3e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设备的示意图,如图3e所示,该通信设备3810可以为终端设备,也可以为芯片或电路,比如可设置于终端设备的芯片或电路。该终端设备可以对应上述方法中的第一设备。该通信设备可以实现如上图2a中所示的任一项或任多项对应的方法中第一设备所执行的步骤。该通信设备可以包括接收模块3811和发送模块3813。
发送模块3813在第二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一配置信息,第一配置信息用于指示第一设备在第一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资源;第一频域资源不用于上行数据和/或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用于上行信道探测;第一频域资源还用于第一设备接收第三下行参考信号;其中,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一天线端口与第三下行参考信号的第三天线端口具有准共址(QCL)关系;接收模块3811接收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接收基于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一天线端口与第三下行参考信号的第三天线端口具有QCL关系。也就是说可以根据第三天线端口的波束信息确定第一天线端口的波束信息后,根据该确定出的第一天线端口的波束信息发送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可以减少网络侧对第一频域资源进行波束配置,降低传输配置信息的开销。可选的,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在第一天线端口接收。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通信设备3810中各个模块的功能可以参考相应方法实施例的实现,此处不再赘述。
基于以上实施例以及相同构思,图3f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设备的示意图,如图3f所示,该通信设备3910可以为终端设备,也可以为芯片或电路,比如可设置于终端设备的芯片或电路。该终端设备可以对应上述方法中的第一设备。该通信设备可以实现如上图2b中所示的任一项或任多项对应的方法中第一设备所执行的步骤。该通信设备可以包括接收模块3911,还可以包括处理模块3912和发送模块3913。
接收模块3911用于接收第一设备在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和第三上行参考信号之间的时域资源上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和/或上行数据,其中,第三上行参考信号为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后的第一个用于上行信道探测的上行参考信号;其中,上行控制信息和/或上行数据是第一设备确定第一上行参考信号与第三上行参考信号之间的时长不小于门限值,或者确定第一配置信息还用于指示第三上行参考信号的资源且第一配置信息为一个下行控制信息(DCI)或一个MAC CE消息,或者,确定发送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一资源和发送第三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三资源属于同一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集合或同一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配置的情况下发送的,该方法中第一配置信息还用于指示第一设备在第三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三上行参考信号,第三上行参考信号用于上行信道探测。如此,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和第三上行参考信号满足一定条件时,才在两次上行参考信号之间进行上行传输,保证了切换的合理性,且可以减少两次上行参考信号之间时间的浪费。
处理模块3912可以用于对接收到上行控制信息和/或上行数据进行处理,发送模块3913可以用于发送一些信息,比如第一配置信息等等。
门限值的相关介绍可以参照前面方法项实施例中的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频域资源与第三频域资源相同。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通信设备3910中各个模块的功能可以参考相应方法实施例的实现,此处不再赘述。
基于以上实施例以及相同构思,图3g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设备的示意图,如图3g所示,该通信设备4110可以为终端设备,也可以为芯片或电路,比如可设置于终端设备的芯片或电路。该终端设备可以对应上述方法中的第一设备。该通信设备可以实现如上图2c中所示的任一项或任多项对应的方法中第一设备所执行的步骤。该通信设备可以包括接收模块4111,还可以包括处理模块4112和发送模块4113。
接收模块4111,用于接收第一设备上报的用于指示第一设备的射频调整时间的信息,其中,第一设备所上报的射频调整时间不大于射频调整时间的最大值,射频调整时间的最大值是第一设备根据第一设备通信的载波频率,或者参考子载波间隔确定的。如此可以使网络侧更加准确的了解第一设备自身的射频调整时间,另一方面,针对大频带范围,不同的载波频率或参考子载波间隔,第一设备的射频切换时间不同,本申请实施例中根据载波频率或者参考子载波间隔确定出射频调整时间的最大值,进而更加准确的确定出自身的射频调整时间。
处理模块4112可以用于根据接收到的射频调整时间的信息进行相应处理,发送模块4113可以用于发送一些信息,比如可以发送配置的参考子载波间隔。
用于指示第一设备的射频调整时间的信息的相关介绍可以参照上述方法项实施例中的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用于指示第一设备的射频调整时间的信息所占的比特的数量由射频调整时间的最大值确定,从而可以保证量化精度不变。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通信设备4110中各个模块的功能可以参考相应方法实施例的实现,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对单元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根据前述方法,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设备的示意图一,如图4所示,该通信设备可以为终端设备10,也可以为芯片或电路,比如可设置于终端设备的芯片或电路。该终端设备10可以对应上述方法中的第一设备。
该通信设备可以包括处理器110和存储器120。该存储器120用于存储指令,该处理器110用于执行该存储器120存储的指令,以实现如上图2、图2a、图2b和图2c中所示的任一项或任多项对应的方法中的步骤。
进一步的,该设备还可以包括输入口140和发送口150。进一步的,该设备还可以进一步包括总线系统130,其中,处理器110、存储器120、输入口140和发送口150可以通过总线系统130相连。
处理器110用于执行该存储器120存储的指令,以控制输入口140接收信号,并控制发送口150发送信号,完成上述方法中第一设备的步骤。其中,输入口140和发送口150可以为相同或者不同的物理实体。为相同的物理实体时,可以统称为输入输出口。存储器 120可以集成在处理器110中,也可以与处理器110分开设置。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输入口140和发送口150的功能可以考虑通过收发电路或者收发的专用芯片实现。处理器110可以考虑通过专用处理芯片、处理电路、处理器或者通用芯片实现。
作为另一种实现方式,可以考虑使用通用计算机的方式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即将实现处理器110,输入口140和发送口150功能的程序代码存储在存储器中,通用处理器通过执行存储器中的代码来实现处理器110,输入口140和发送口150的功能。
该设备所涉及的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相关的概念,解释和详细说明及其他步骤请参见前述方法或其他实施例中关于这些内容的描述,此处不做赘述。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终端设备可适用于图1所示出的系统中。为了便于说明,图5仅示出了终端设备的主要部件。如图5所示,终端设备10包括处理器、存储器、控制电路、天线以及输入输出设备。处理器主要用于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以及对整个终端设备进行控制,执行软件程序,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例如用于支持终端设备执行上述通信方法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动作,比如执行上述根据第一配置信息确定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一天线端口与第二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二天线端口具有QCL关系的相关方案的动作,再比如执行上述确定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一天线端口与第三下行参考信号的第三天线端口具有准共址QCL关系的相关方案的动作,再比如执行上述的是否在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和第三上行参考信号之间的时域资源上传输上行控制信息和/或上行数据相关方案的动作,再比如执行上述上报用于指示第一设备的射频调整时间的信息的相关方案的动作,其中,这四种动作可以分别独立执行,也可以结合执行。存储器主要用于存储软件程序和数据,例如存储上述实施例中所描述第一配置信息、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配置和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集合中的相关信息。控制电路主要用于基带信号与射频信号的转换以及对射频信号的处理。控制电路和天线一起也可以叫做输入输出口,主要用于收发电磁波形式的射频信号。输入输出设备,例如触摸屏、显示屏,键盘等主要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以及对用户输出数据。
当终端设备开机后,处理器可以读取存储单元中的软件程序,解释并执行软件程序的指令,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当需要通过无线发送数据时,处理器对待发送的数据进行基带处理后,输出基带信号至射频电路,射频电路将基带信号进行射频处理后将射频信号通过天线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发送。当有数据发送到终端设备时,射频电路通过天线接收到射频信号,将射频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并将基带信号输出至处理器,处理器将基带信号转换为数据并对该数据进行处理。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为了便于说明,图5仅示出了一个存储器和处理器。在实际的终端设备中,可以存在多个处理器和存储器。存储器也可以称为存储介质或者存储设备等,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处理器可以包括基带处理器和中央处理器,基带处理器主要用于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中央处理器主要用于对整个终端设备进行控制,执行软件程序,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图5中的处理器集成了基带处理器和中央处理器的功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基带处理器和中央处理器也可以是各自独立的处理器,通过总线等技术互联。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终端设备可以包括多个基带处理器以适应不同的网络制式,终端设备可以包括多个中央处理器以增强其处理能力,终端设备 的各个部件可以通过各种总线连接。基带处理器也可以表述为基带处理电路或者基带处理芯片。中央处理器也可以表述为中央处理电路或者中央处理芯片。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的功能可以内置在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程序的形式存储在存储单元中,由处理器执行软件程序以实现基带处理功能。
示例性的,在发明实施例中,可以将具有收发功能的天线和控制电路视为终端设备10的收发单元101,将具有处理功能的处理器视为终端设备10的处理单元102。如图5所示,终端设备10包括收发单元101和处理单元102。收发单元也可以称为输入输出口、收发机、收发设备等。可选的,可以将收发单元101中用于实现接收功能的器件视为接收单元,将收发单元101中用于实现发送功能的器件视为发送单元,即收发单元101包括接收单元和发送单元示例性的,接收单元也可以称为接收机、接收器、输入口、接收电路等,发送单元可以称为发射机、发射器或者发射电路等。
根据前述方法,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设备的示意图二,如图6所示,该通信设备可以为网络设备20,也可以为芯片或电路,如可设置于网络设备内的芯片或电路。该网络设备20对应上述方法中的第二设备。该通信设备可以包括处理器210和存储器220。该存储器220用于存储指令,该处理器210用于执行该存储器220存储的指令,以使设备实现前述如图2、图2a、图2b和图2c中所示的任一项或任多项对应的方法。
进一步的,该网络还可以包括输入口240和发送口250。再进一步的,该网络还可以包括总线系统230。
其中,处理器210、存储器220、输入口240和发送口250通过总线系统230相连,处理器210用于执行该存储器220存储的指令,以控制输入口240接收信号,并控制发送口250发送信号,完成上述方法中网络设备的步骤。其中,输入口240和发送口250可以为相同或者不同的物理实体。为相同的物理实体时,可以统称为输入输出口。存储器220可以集成在处理器210中,也可以与处理器210分开设置。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输入口240和发送口250的功能可以考虑通过收发电路或者收发的专用芯片实现。处理器210可以考虑通过专用处理芯片、处理电路、处理器或者通用芯片实现。
作为另一种实现方式,可以考虑使用通用计算机的方式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设备。即将实现处理器210,输入口240和发送口250功能的程序代码存储在存储器中,通用处理器通过执行存储器中的代码来实现处理器210,输入口240和发送口250的功能。
设备所涉及的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相关的概念,解释和详细说明及其他步骤请参见前述方法或其他实施例中关于这些内容的描述,此处不做赘述。
根据前述方法,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可以为基站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该基站可应用于如图1所示的系统中。基站20包括一个或多个射频单元,如远端射频单元(remote radio unit,RRU)201和一个或多个基带单元(baseband unit,BBU)(也可称为数字单元,digital unit,DU)202。RRU201可以称为收发单元、收发机、收发电路、或者收发器等等,其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天线2011和射频单元2012。RRU201部分主要用于射频信号的收发以及射频信号与基带信号的转换,例如用于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实施例中的信令消息。BBU202部分主要用于进行基带处理,对基站进行控制等。RRU201与BBU202可以是物理上设置在一起,也可以物理上分离设置的,即分布式基站。
BBU202为基站的控制中心,也可以称为处理单元,主要用于完成基带处理功能,如信道编码,复用,调制,扩频等等。例如BBU(处理单元)可以用于控制基站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关于网络设备的操作流程。
在一个示例中,BBU202可以由一个或多个单板构成,多个单板可以共同支持单一接入制式的无线接入网(如LTE网),也可以分别支持不同接入制式的无线接入网。BBU202还包括存储器2021和处理器2022。存储器2021用以存储必要的指令和数据。例如存储器2021存储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配置信息、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配置和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集合中的相关信息等。处理器2022用于控制基站进行必要的动作,例如用于控制基站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关于网络设备的操作流程。存储器2021和处理器2022可以服务于一个或多个单板。也就是说,可以每个单板上单独设置存储器和处理器。也可以是多个单板共用相同的存储器和处理器。此外每个单板上还可以设置有必要的电路。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信系统,其包括前述的网络设备和一个或多于一个终端设备。
应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简称为“CPU”),该处理器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该存储器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和随机存取存储器,并向处理器提供指令和数据。存储器的一部分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随机存取存储器。
该总线系统除包括数据总线之外,还可以包括电源总线、控制总线和状态信号总线等。但是为了清楚说明起见,在图中将各种总线都标为总线系统。
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处理器读取存储器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步骤。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还应理解,本文中涉及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以及各种数字编号仅为描述方便进行的区分,并不用来限制本发明实施例的范围。
应理解,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应理解,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种说明性逻辑块(illustrative logical block)和步骤(step),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 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设备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设备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设备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设备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发明实施例的流程或功能。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设备。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56)

  1. 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设备在第二频域资源上接收第一配置信息,所述第一配置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设备在第一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一资源和在第二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二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二资源;所述第一频域资源不用于上行数据和/或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用于上行信道探测,第二上行参考信号用于上行信道探测;
    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第一配置信息确定在第一天线端口上发送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波束与在第二天线端口上发送所述第二上行参考信号的波束相同;
    所述第一设备在所述第一天线端口发送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置信息携带在一个下行控制信息中,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第一配置信息确定在第一天线端口上发送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波束与在第二天线端口上发送所述第二上行参考信号的波束相同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通过确定同一个下行控制信息(DCI)用于指示所述第一设备在第一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和在第二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二上行参考信号,确定在第一天线端口上发送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波束与在第二天线端口上发送所述第二上行参考信号的波束相同。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第一配置信息确定在第一天线端口上发送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波束与在第二天线端口上发送所述第二上行参考信号的波束相同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通过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在第一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一资源和在第二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二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二资源属于同一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集合或同一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配置,确定在第一天线端口上发送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波束与在第二天线端口上发送所述第二上行参考信号的波束相同。
  4.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频域资源和所述第二频域资源满足以下条件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第一频域资源和所述第二频域资源具有相同的子载波间隔;
    所述第一频域资源和所述第二频域资源具有相同的循环前缀;
    所述第一频域资源和所述第二频域资源具有相同的定时提前;
    所述第一频域资源和所述第二频域资源的频域间隔小于门限;
    所述第一频域资源和所述第二频域资源在同一个频域范围内;
    所述第一频域资源和所述第二频域资源被配置为属于同一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集合或同一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配置。
  5. 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和所述第二上行参考信号具有对应关系。
  6. 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频域资源为第一成员载波,第二频域资源为第二成员载波。
  7. 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频域资源为第一带宽部分,第二频域资源为第二带宽部分。
  8. 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设备在第二频域资源上接收第一配置信息,所述第一配置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设备在第一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资源;所述第一频域资源不用于上行数据和/或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用于上行信道探测;所述第一频域资源还用于第一设备接收第三下行参考信号;
    第一设备确定在第一天线端口上发送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波束与接收所述第三下行参考信号的波束相同;
    所述第一设备在所述第一天线端口发送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
  9. 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置信息还用于指示第一设备在第三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三上行参考信号,所述第三上行参考信号用于上行信道探测;
    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确定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与所述第三上行参考信号之间的时长不小于门限值,或者确定所述第一配置信息还用于指示所述第三上行参考信号的资源且所述第一配置信息为一个DCI或一个MAC CE消息,或者,确定发送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一资源和发送所述第三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三资源属于同一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集合或同一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配置;
    所述第一设备在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和所述第三上行参考信号之间的时域资源上传输上行控制信息和/或上行数据,其中,所述第三上行参考信号为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后的第一个用于上行信道探测的上行参考信号。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门限值满足以下项中的至少一项:
    所述门限值不小于两倍的射频调整时间;
    所述门限值不小于两倍的所述射频调整时间与k个时间单元的长度之和;其中,k为不小于0的数,所述时间单元为时隙或符号;
    所述门限值不小于两倍的所述射频调整时间,所述k个时间单元的长度,以及预设偏移量之和;所述偏移量小于一个符号长度。
  11. 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频域资源与所述第三频域资源相同。
  12. 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第一设备通信的载波频率,或者参考子载波间隔,确定射频调整时间的最大值;
    所述第一设备上报用于指示所述第一设备的射频调整时间的信息,其中,所述第一设备所上报的射频调整时间不大于所述射频调整时间的最大值。
  13.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指示所述第一设备的射频调整时间的信息,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的射频调整时间的索引;或者,
    用于指示所述第一设备的射频调整时间对应的符号数量的索引,所述符号对应的子载波间隔为所述参考子载波间隔。
  14. 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指示所述第一设备的射频调整时间的信息所占的比特的数量由所述射频调整时间的最大值确定。
  15. 如权利要求12-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参考子载波间隔为以 下项中的任一项:
    所述第一设备被配置用于通信的频域资源的子载波间隔中的一个;
    所述第一设备被配置用于通信的频域资源的所有子载波间隔中的最大值;
    所述第一设备被配置用于通信的频域资源的所有子载波间隔中的最小值;
    与所述第一设备通信的载波频率具有对应关系的子载波间隔;
    与所述第一设备通信的载波频率具有对应关系的子载波间隔中的最大值;
    与所述第一设备通信的载波频率具有对应关系的子载波间隔中的最小值;
    预定义作为参考子载波间隔的子载波间隔;
    被配置作为参考子载波间隔的子载波间隔。
  16. 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设备在第二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一配置信息,所述第一配置信息用于指示第一设备在第一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一资源和在第二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二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二资源;所述第一频域资源不用于上行数据和/或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用于上行信道探测,第二上行参考信号用于上行信道探测;其中,第一设备在第一天线端口上发送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波束与在第二天线端口上发送所述第二上行参考信号的波束相同;
    所述第二设备接收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
  17.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设备在第一天线端口上发送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波束与在第二天线端口上发送所述第二上行参考信号的波束相同包括以下内容中的任一项:
    所述第一配置信息携带在同一个下行控制信息(DCI);
    所述第一配置信息携带在同一个MAC CE消息;
    在第一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一资源和在第二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二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二资源属于同一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集合或同一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配置。
  18. 如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频域资源和所述第二频域资源满足以下条件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第一频域资源和所述第二频域资源具有相同的子载波间隔;
    所述第一频域资源和所述第二频域资源具有相同的循环前缀;
    所述第一频域资源和所述第二频域资源具有相同的定时提前;
    所述第一频域资源和所述第二频域资源的频域间隔小于门限;
    所述第一频域资源和所述第二频域资源在同一个频域范围内;
    所述第一频域资源和所述第二频域资源被配置为属于同一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集合或同一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配置。
  19. 如权利要求16至1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频域资源为第一成员载波,第二频域资源为第二成员载波。
  20. 如权利要求16至18任一项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频域资源为第一带宽部分,第二频域资源为第二带宽部分。
  21. 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设备在第二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一配置信息,所述第一配置信息用于指示第一设备 在第一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资源;所述第一频域资源不用于上行数据和/或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用于上行信道探测;所述第一频域资源还用于第一设备接收第三下行参考信号;其中,第一设备在第一天线端口上发送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波束与接收所述第三下行参考信号的波束相同;
    所述第二设备接收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
  22. 如权利要求16-21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置信息还用于指示第一设备在第三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三上行参考信号,所述第三上行参考信号用于上行信道探测;
    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设备接收所述第一设备在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和所述第三上行参考信号之间的时域资源上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和/或上行数据,其中,所述第三上行参考信号为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后的第一个用于上行信道探测的上行参考信号;
    其中,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与所述第三上行参考信号之间的时长不小于门限值,或者,所述第一配置信息还用于指示所述第三上行参考信号的资源且所述第一配置信息为一个下行控制信息(DCI)或一个MAC CE消息,或者,发送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一资源和发送所述第三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三资源属于同一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集合或同一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配置。
  23. 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门限值满足以下项中的至少一项:
    所述门限值不小于两倍的射频调整时间;
    所述门限值不小于两倍的所述射频调整时间与k个时间单元的长度之和;其中,k为不小于0的数,所述时间单元为时隙或符号;
    所述门限值不小于两倍的所述射频调整时间,所述k个时间单元的长度,以及预设偏移量之和;所述偏移量小于一个符号长度。
  24. 如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频域资源与所述第三频域资源相同。
  25. 如权利要求16至2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设备接收所述第一设备上报的用于指示所述第一设备的射频调整时间的信息,其中,所述第一设备所上报的射频调整时间不大于所述射频调整时间的最大值,所述射频调整时间的最大值是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第一设备通信的载波频率,或者参考子载波间隔确定的。
  26. 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指示所述第一设备的射频调整时间的信息,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的射频调整时间的索引;或者,
    用于指示所述第一设备的射频调整时间对应的符号数量的索引,所述符号对应的子载波间隔为所述参考子载波间隔。
  27. 如权利要求25或2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指示所述第一设备的射频调整时间的信息所占的比特的数量由所述射频调整时间的最大值确定。
  28. 一种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输入口,用于在第二频域资源上接收第一配置信息,所述第一配置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设备在第一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一资源和在第二频域资源上发送 第二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二资源;所述第一频域资源不用于上行数据和/或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用于上行信道探测,第二上行参考信号用于上行信道探测;
    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配置信息确定在第一天线端口上发送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波束与在第二天线端口上发送所述第二上行参考信号的波束相同;
    发送口,用于在所述第一天线端口发送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所述发送基于所述第一天线端口与第二天线端口的准共址关系。
  29. 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置信息携带在一个下行控制信息中,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
    通过确定同一个下行控制信息(DCI)用于指示所述第一设备在第一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和在第二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二上行参考信号,确定在第一天线端口上发送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波束与在第二天线端口上发送所述第二上行参考信号的波束相同。
  30. 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
    通过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在第一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一资源和在第二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二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二资源属于同一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集合或同一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配置,确定在第一天线端口上发送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波束与在第二天线端口上发送所述第二上行参考信号的波束相同。
  31. 如权利要求28-30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频域资源和所述第二频域资源满足以下条件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第一频域资源和所述第二频域资源具有相同的子载波间隔;
    所述第一频域资源和所述第二频域资源具有相同的循环前缀;
    所述第一频域资源和所述第二频域资源具有相同的定时提前;
    所述第一频域资源和所述第二频域资源的频域间隔小于门限;
    所述第一频域资源和所述第二频域资源在同一个频域范围内;
    所述第一频域资源和所述第二频域资源被配置为属于同一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集合或同一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配置。
  32. 如权利要求28-31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和所述第二上行参考信号具有对应关系。
  33. 如权利要求28-32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频域资源为第一成员载波,第二频域资源为第二成员载波。
  34. 如权利要求28-32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频域资源为第一带宽部分,第二频域资源为第二带宽部分。
  35. 一种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输入口,用于在第二频域资源上接收第一配置信息,所述第一配置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设备在第一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资源;所述第一频域资源不用于上行数据和/或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用于上行信道探测;所述第一频域资源还用于第一设备接收第三下行参考信号;
    处理器,用于确定在第一天线端口上发送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波束与接收所述第三下行参考信号的波束相同;
    发送口,用于在所述第一天线端口发送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
  36. 如权利要求28-35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置信息还用于指示第一设备在第三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三上行参考信号,所述第三上行参考信号用于上行信道探测;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确定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与所述第三上行参考信号之间的时长不小于门限值,或者确定所述第一配置信息还用于指示所述第三上行参考信号的资源且所述第一配置信息为一个DCI或一个MAC CE消息,或者,确定发送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一资源和发送所述第三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三资源属于同一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集合或同一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配置;
    所述发送口,还用于:在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和所述第三上行参考信号之间的时域资源上传输上行控制信息和/或上行数据,其中,所述第三上行参考信号为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后的第一个用于上行信道探测的上行参考信号。
  37. 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门限值满足以下项中的至少一项:
    所述门限值不小于两倍的射频调整时间;
    所述门限值不小于两倍的所述射频调整时间与k个时间单元的长度之和;其中,k为不小于0的数,所述时间单元为时隙或符号;
    所述门限值不小于两倍的所述射频调整时间,所述k个时间单元的长度,以及预设偏移量之和;所述偏移量小于一个符号长度。
  38. 如权利要求36或37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频域资源与所述第三频域资源相同。
  39. 如权利要求28-38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还用于:
    根据所述第一设备通信的载波频率,或者参考子载波间隔,确定射频调整时间的最大值;
    所述发送口,还用于:上报用于指示所述第一设备的射频调整时间的信息,其中,所述第一设备所上报的射频调整时间不大于所述射频调整时间的最大值。
  40. 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指示所述第一设备的射频调整时间的信息,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的射频调整时间的索引;或者,
    用于指示所述第一设备的射频调整时间对应的符号数量的索引,所述符号对应的子载波间隔为所述参考子载波间隔。
  41. 如权利要求39或40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指示所述第一设备的射频调整时间的信息所占的比特的数量由所述射频调整时间的最大值确定。
  42. 如权利要求39-41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参考子载波间隔为以下项中的任一项:
    所述第一设备被配置用于通信的频域资源的子载波间隔中的一个;
    所述第一设备被配置用于通信的频域资源的所有子载波间隔中的最大值;
    所述第一设备被配置用于通信的频域资源的所有子载波间隔中的最小值;
    与所述第一设备通信的载波频率具有对应关系的子载波间隔;
    与所述第一设备通信的载波频率具有对应关系的子载波间隔中的最大值;
    与所述第一设备通信的载波频率具有对应关系的子载波间隔中的最小值;
    预定义作为参考子载波间隔的子载波间隔;
    被配置作为参考子载波间隔的子载波间隔。
  43. 一种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口,用于在第二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一配置信息,所述第一配置信息用于指示第一设备在第一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一资源和在第二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二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二资源;所述第一频域资源不用于上行数据和/或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用于上行信道探测,第二上行参考信号用于上行信道探测;其中,第一设备在第一天线端口上发送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波束与在第二天线端口上发送所述第二上行参考信号的波束相同;
    输入口,用于接收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所述接收基于所述第一天线端口与第二天线端口的准共址关系。
  44. 如权利要求43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一设备在第一天线端口上发送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波束与在第二天线端口上发送所述第二上行参考信号的波束相同包括以下内容中的任一项:
    所述第一配置信息携带在同一个下行控制信息(DCI);
    所述第一配置信息携带在同一个MAC CE消息;
    在第一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一资源和在第二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二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二资源属于同一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集合或同一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配置。
  45. 如权利要求43或44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频域资源和所述第二频域资源满足以下条件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第一频域资源和所述第二频域资源具有相同的子载波间隔;
    所述第一频域资源和所述第二频域资源具有相同的循环前缀;
    所述第一频域资源和所述第二频域资源具有相同的定时提前;
    所述第一频域资源和所述第二频域资源的频域间隔小于门限;
    所述第一频域资源和所述第二频域资源在同一个频域范围内;
    所述第一频域资源和所述第二频域资源被配置为属于同一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集合或同一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配置。
  46. 如权利要求43-45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频域资源为第一成员载波,第二频域资源为第二成员载波。
  47. 如权利要求43至45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频域资源为第一带宽部分,第二频域资源为第二带宽部分。
  48. 一种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口,用于在第二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一配置信息,所述第一配置信息用于指示第一设备在第一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资源;所述第一频域资源不用于上行数据和/或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用于上行信道探测;所述第一频域资源还用于第一设备接收第三下行参考信号;其中,第一设备在第一天线端口上发送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波束与接收所述第三下行参考信号的波束相同;
    输入口,用于接收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
  49. 如权利要求43-48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置信息还用于指示第一设备在第三频域资源上发送第三上行参考信号,所述第三上行参考信号用于上行信 道探测;
    所述输入口,还用于:
    接收所述第一设备在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和所述第三上行参考信号之间的时域资源上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和/或上行数据,其中,所述第三上行参考信号为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后的第一个用于上行信道探测的上行参考信号;
    其中,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与所述第三上行参考信号之间的时长不小于门限值,或者,所述第一配置信息还用于指示所述第三上行参考信号的资源且所述第一配置信息为一个下行控制信息(DCI)或一个MAC CE消息,或者,发送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一资源和发送所述第三上行参考信号的第三资源属于同一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集合或同一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配置。
  50. 如权利要求49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门限值满足以下项中的至少一项:
    所述门限值不小于两倍的射频调整时间;
    所述门限值不小于两倍的所述射频调整时间与k个时间单元的长度之和;其中,k为不小于0的数,所述时间单元为时隙或符号;
    所述门限值不小于两倍的所述射频调整时间,所述k个时间单元的长度,以及预设偏移量之和;所述偏移量小于一个符号长度。
  51. 如权利要求49或50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频域资源与所述第三频域资源相同。
  52. 如权利要求43至51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口,还用于:
    接收所述第一设备上报的用于指示所述第一设备的射频调整时间的信息,其中,所述第一设备所上报的射频调整时间不大于所述射频调整时间的最大值,所述射频调整时间的最大值是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第一设备通信的载波频率,或者参考子载波间隔确定的。
  53. 如权利要求52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指示所述第一设备的射频调整时间的信息,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的射频调整时间的索引;或者,
    用于指示所述第一设备的射频调整时间对应的符号数量的索引,所述符号对应的子载波间隔为所述参考子载波间隔。
  54. 如权利要求52或53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指示所述第一设备的射频调整时间的信息所占的比特的数量由所述射频调整时间的最大值确定。
  55. 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在被计算机调用时,使所述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27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
  56. 一种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设备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27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
PCT/CN2018/091653 2017-06-16 2018-06-15 通信方法、相关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WO2018228563A1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18818361.0A EP3565170B1 (en) 2017-06-16 2018-06-15 Communication method, related device and computer storage medium
US16/541,653 US11445484B2 (en) 2017-06-16 2019-08-15 Communication method, related device, and computer storage mediu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459790.3A CN109150467B (zh) 2017-06-16 2017-06-16 通信方法、相关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201710459790.3 2017-06-16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US16/541,653 Continuation US11445484B2 (en) 2017-06-16 2019-08-15 Communication method, related device, and computer storage medium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228563A1 true WO2018228563A1 (zh) 2018-12-20

Family

ID=646589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PCT/CN2018/091653 WO2018228563A1 (zh) 2017-06-16 2018-06-15 通信方法、相关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445484B2 (zh)
EP (1) EP3565170B1 (zh)
CN (1) CN109150467B (zh)
WO (1) WO2018228563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15195A (zh) * 2019-04-08 2020-09-0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确定波束信息的方法及装置、通信设备
CN113645588A (zh) * 2020-04-27 2021-11-12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副链路无线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070335B2 (en) * 2017-01-13 2021-07-20 Qualcomm Incorporate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resources for phase tracking reference signal (PT-RS) pilot signals using frequency domain patterns
WO2019069132A1 (en) * 2017-10-02 2019-04-11 Lenovo (Singapore) Pte, Ltd. UPLINK POWER CONTROL
US10893496B2 (en) * 2017-12-19 2021-01-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Beam specific timing advance command parameters
US11327140B2 (en) * 2018-07-19 2022-05-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Beam index and link index dependent sequence generation for positioning beacon
US20220116965A1 (en) * 2019-01-10 2022-04-14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performing uplink transmiss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CN111757474A (zh) * 2019-03-28 2020-10-0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上行传输的发送,调度方法及装置
CN111865370A (zh) * 2019-04-30 2020-10-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确定信号到达角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US11888628B2 (en) * 2019-09-26 2024-01-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nfigurable transmission timeline for physical sidelink feedback channel
US11909589B2 (en) 2019-10-03 2024-02-20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nstraints on a source reference signal for quasi-collocation timing reference of a positioning reference signal
CN114041298A (zh) * 2019-11-08 2022-02-1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信息处理方法、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037441A (zh) * 2019-12-09 2021-06-25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信息发送方法、下行信道信息获取方法及设备
CN113162738B (zh) * 2020-01-22 2023-04-25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259287B (zh) * 2020-02-13 2023-03-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WO2021164544A1 (en) * 2020-02-17 2021-08-26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ue and network device
US20210329679A1 (en) * 2020-04-17 2021-10-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Cancellation timeline for uplink cancellation indication
CN111901086A (zh) * 2020-04-29 2020-11-0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信息指示、确定、载频信息确定方法、通信节点及介质
US11711115B2 (en) * 2020-04-30 2023-07-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Quasi-co-location (QCL) indication for multi-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point (TRP) enabled sidelink communications
WO2022082378A1 (zh) * 2020-10-19 2022-04-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号传输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6711228A (zh) * 2021-01-18 2023-09-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参数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15225225B (zh) * 2021-04-21 2024-03-01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节点中的方法和装置
US20230034334A1 (en) * 2021-07-30 2023-02-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Uplink frequency hopping and scheduling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69337A (zh) * 2010-09-30 2011-02-0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传输模式信息传输的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CN102412889A (zh) * 2010-10-09 2012-04-11 普天信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增强上行侦听参考信号的方法
CN102595514A (zh) * 2011-01-12 2012-07-18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非周期性探测参考信号的配置方法
WO2013042982A1 (en) * 2011-09-23 2013-03-28 Pantech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reference signal
CN103069739A (zh) * 2010-04-02 2013-04-24 交互数字专利控股公司 上行链路探测参考信号配置和传输
CN106850023A (zh) * 2009-03-22 2017-06-13 Lg电子株式会社 使用多个天线的信道探测方法以及用于其的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331297B2 (en) 2007-12-10 2012-12-11 Mitsubishi Electric Research Laboratories,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generating antenna selection signals in wireless networks
CN104106223A (zh) * 2012-02-11 2014-10-15 Lg电子株式会社 报告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其支持方法及所述方法的设备
JP6242857B2 (ja) * 2012-04-19 2017-12-06 サムスン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協力マルチーポイント通信システムに対する基準シンボルポートの準共存識別の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US9769807B2 (en) * 2012-09-28 2017-09-19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User equipment, radio network node and methods therein
CN108494536A (zh) * 2012-10-30 2018-09-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增强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的处理方法、网络侧设备和用户设备
CN103945447B (zh) * 2013-01-18 2019-11-08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一种进行下行信道特性参数测量的方法及用户设备
CN104969650B (zh) * 2013-04-12 2019-08-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信息的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KR102043021B1 (ko) 2013-04-15 2019-11-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빔포밍을 위한 스케쥴링 방법 및 장치
CN104426830B (zh) * 2013-09-06 2019-03-2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载波中参考运营的信令发送方法、系统和网络侧
US10057839B2 (en) * 2013-09-27 2018-08-2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discovery signals for LTE advanced
CN106664192B (zh) * 2015-01-30 2020-12-01 韩国电子通信研究院 用于配置csi-rs天线端口的端口编号的方法和设备
WO2017155290A1 (ko) * 2016-03-07 2017-09-14 엘지전자(주)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하향링크 데이터 송수신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US10039076B2 (en) * 2016-08-22 2018-07-31 Qualcomm Incorporated Declaring quasi co-location among multiple antenna ports
CN111585699B (zh) * 2016-12-03 2022-05-10 极光技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被用于多天线传输的ue、基站中的方法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50023A (zh) * 2009-03-22 2017-06-13 Lg电子株式会社 使用多个天线的信道探测方法以及用于其的装置
CN103069739A (zh) * 2010-04-02 2013-04-24 交互数字专利控股公司 上行链路探测参考信号配置和传输
CN101969337A (zh) * 2010-09-30 2011-02-0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传输模式信息传输的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CN102412889A (zh) * 2010-10-09 2012-04-11 普天信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增强上行侦听参考信号的方法
CN102595514A (zh) * 2011-01-12 2012-07-18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非周期性探测参考信号的配置方法
WO2013042982A1 (en) * 2011-09-23 2013-03-28 Pantech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reference signal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See also references of EP3565170A4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15195A (zh) * 2019-04-08 2020-09-0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确定波束信息的方法及装置、通信设备
EP3955673A4 (en) * 2019-04-08 2022-06-08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METHOD AND DEVICE FOR DETERMINING BEAM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CN111615195B (zh) * 2019-04-08 2023-08-25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确定波束信息的方法及装置、通信设备
CN113645588A (zh) * 2020-04-27 2021-11-12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副链路无线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150467A (zh) 2019-01-04
EP3565170A1 (en) 2019-11-06
EP3565170B1 (en) 2022-02-16
CN109150467B (zh) 2022-10-11
US20190373602A1 (en) 2019-12-05
EP3565170A4 (en) 2020-04-08
US11445484B2 (en) 2022-09-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8228563A1 (zh) 通信方法、相关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US11258563B2 (en)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 sending and receiving method, apparatus,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medium
CN111510267B (zh) 波束指示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US11569949B2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CN108809370B (zh) 用于使用无线网络中的多个频带进行通信的系统
US11265063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network device, and terminal device
CN111107630B (zh)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WO2018141272A1 (zh) 终端、网络设备和通信方法
EP3664344B1 (en) Data receiving method and device
CN111586846A (zh) 传输配置编号状态指示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08811083B (zh) 一种寻呼指示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WO2020134944A1 (zh) 干扰测量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4451043A (zh) 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CN111586858A (zh) 信号传输方法和通信装置
WO2018202137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US20230140502A1 (en) Beam ind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CN111757475B (zh) 更新波束的方法与通信装置
CN117480834A (zh) 通信方法及终端
CN115915167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
CN115915198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7793895A (zh) 波束确定方法以及相关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121 Ep: the epo has been informed by wipo that ep was designated in this application

Ref document number: 18818361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

ENP 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2018818361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Effective date: 20190731

NENP Non-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country code: 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