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2014146220A1 - 光刻机光瞳整形光学系统及产生离轴照明模式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光刻机光瞳整形光学系统及产生离轴照明模式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WO2014146220A1
WO2014146220A1 PCT/CN2013/000492 CN2013000492W WO2014146220A1 WO 2014146220 A1 WO2014146220 A1 WO 2014146220A1 CN 2013000492 W CN2013000492 W CN 2013000492W WO 2014146220 A1 WO2014146220 A1 WO 2014146220A1
Authority
WO
WIPO (PCT)
Prior art keywords
mirror
convex
cone
movable mirror
single annula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3/000492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French (fr)
Inventor
张方
朱菁
黄惠杰
宋强
杨宝喜
陈明
曾爱军
黄立华
胡中华
肖艳芬
Original Assignee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filed Critical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Priority to EP13879038.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EP2977816B1/en
Priority to US14/419,629 priority patent/US9323052B2/en
Publication of WO2014146220A1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WO2014146220A1/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081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with means for altering, e.g. enlarging, the entrance or exit pupil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6/00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 G02B26/08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light
    • G02B26/0816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light by means of one or more reflect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9Beam shaping, e.g. changing the cross-sectional area,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2B27/0905Dividing and/or superposing multiple light beam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9Beam shaping, e.g. changing the cross-sectional area,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2B27/0911Anamorphotic system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9Beam shaping, e.g. changing the cross-sectional area,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2B27/0938Using specific optical elements
    • G02B27/095Refractive optical elements
    • G02B27/0972Prism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28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for polarising
    • G02B27/283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for polarising used for beam splitting or combining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42Diffraction optics, i.e. systems including a diffractive element being designed for providing a diffractive effect
    • G02B27/4205Diffraction optics, i.e. systems including a diffractive element being designed for providing a diffractive effect having a diffractive optical element [DOE] contributing to image formation, e.g. whereby 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 MTF or optical aberrations are relevant
    • G02B27/4222Diffraction optics, i.e. systems including a diffractive element being designed for providing a diffractive effect having a diffractive optical element [DOE] contributing to image formation, e.g. whereby 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 MTF or optical aberrations are relevant in projection exposure systems, e.g. photolithographic system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01Axicons, waxicons, reflaxic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18Diffraction gratings
    • G02B5/1838Diffraction gratings for use with ultraviolet radiation or X-ray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20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70Microphotolithographic 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G03F7/70058Mask illumination systems
    • G03F7/70091Illumination settings, i.e. intensity distribution in the pupil plane or angular distribution in the field plane; On-axis or off-axis settings, e.g. annular, dipole or quadrupole settings; Partial coherence control, i.e. sigma or numerical aperture [NA]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70Microphotolithographic 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G03F7/70058Mask illumination systems
    • G03F7/70091Illumination settings, i.e. intensity distribution in the pupil plane or angular distribution in the field plane; On-axis or off-axis settings, e.g. annular, dipole or quadrupole settings; Partial coherence control, i.e. sigma or numerical aperture [NA]
    • G03F7/70108Off-axis setting using a light-guiding element, e.g. diffractive optical elements [DOEs] or light guid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Exposure And Positioning Against Photoresist Photosensitive Materials (AREA)
  • Exposure Of Semiconductors, Excluding Electron Or Ion Beam Exposure (AREA)
  • Microscoopes, Condenser (AREA)

Abstract

一种光刻机光瞳整形光学系统及产生离轴照明模式的方法,该系统构成包括模式产生单元(1)、可旋转波片(2)、偏振分光单元(3)、环一产生单元(4)和环二产生单元(5)。通过选择相应的模式产生单元(1)的衍射光学元件(101)和适当的调整,可以产生光瞳面光强与内外直径连续可变、单环形照明模式和双环形照明多种照明模式。

Description

光刻机光瞳整形光学系统及产生离轴照明模式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光刻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光刻机光瞳整形光学系统及产生离轴照明模式的方法, 是一 种能产生单环形照明模式与双环形照明模式且光瞳面光强与内外直径连续可变的光瞳整形光学系统。
背景技术
光刻机作为半导体加工的关键设备, 光刻分辨率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从光刻分辨率与焦深 表达式可知, 缩短曝光波长, 提高投影物镜的数值孔径, 都是提高光刻分辨率的有效手段, 但利用这些手 段提高光刻分辨率的同时会减小焦深, 降低光刻线条边缘陡度。 目前, 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在提髙光刻分 辨率的同时又保证所需焦深的光刻分辨率增强技术, 主要有离轴照明、 移相掩模、 光学邻近效应校正以及 先进光刻工艺技术, 其中离轴照明技术是一种常被采用的光刻分辨率增强技术。
光刻机中光瞳整形的目的是要获得各种离轴照明模式, 通常采用特殊设计的光学元件调制入射激光束 的强度或相位分布, 从而在光瞳面上得到特定光强分布。 光瞳整形通常利用衍射光学元件实现, 衍射光学 元件将入射到其上的光束的振幅或位相进行调制, 在远场形成特定的衍射花样, 得到环形照明、 二极照明、 四极照明等不同的照明模式 . 光瞳面上光束内外直径的变化可通过调节衍射光学元件后的变焦准直镜组的 焦距与锥形镜组中凸、 凹锥形镜之间的距离来实现, 变焦准直镜组由位置可以调节的透镜组组成。 根据光 刻仿真结果, 离轴照明光瞳分布的选取主要依赖于掩模图形的形状、 分布、 尺寸和光刻机的数值孔径。 随 着光刻机数值孔径的不断增大, 光刻图形特征尺寸的不断减小及其分布密集度的提高, 出现了多种不同于 以往的新型离轴照明模式, 例如双环形、 双二极、 双四极等照明模式。
在先技术"一种用于双偶极均匀照明的自由曲面透镜" (CN101916045A)和"一种用于双环形均匀照明 的自由曲面透镜" (CN101916046A) 中, 分别公开了用于产生双偶极和双环形照明模式的自由曲面透镜, 其原理都通过设计特定面形的透射曲面, 使得入射到该曲面上的光线产生指定的偏折, 从而得到不同的照 明模式。 但这两种技术存在如下缺点: 所用的曲面面形较复杂, 难于实现, 且得到的照明模式的内外环或 内外极的强度分配比例和内外直径大小不能调节, 因此使用不灵活、 不适合不同光刻掩模图形。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克服上述在先技术的不足, 提供一种光刻机光瞳整形光学系统及产生离轴照明模式的方法, 是一种产生单环形照明模式与双环形照明模式, 且光瞳面光强与内外直径连续可变的光瞳整形光学系统。
在描述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之前, 为便于本发明的描述和理解, 对本发明涉及的几个基本概念定义 如下:
1、 本发明产生环形照明、 二极照明、 四极照明、 双环形照明、 双二极照明、 双四极照明等不同的照明 模式, 在本发明中把常规的只有一个环的环形照明、 二极照明、 四极照明等统称为单环形照明, 如图 2a、 图 2c、 图 2e和图 2g所示; 把具有两个环的双环形照明、 双二极照明、 双四极照明等统称为双环形照明, 如图 2b、 图 2d、 图 2f和图 2h所示。 图 2a、 图 2b、 图 2c、 图 2d、 图 2e、 图 2f、 图 2g和图 2h中虚线圆环 7、 8是光瞳面上的辅助线, 虚线圆环 7、 8与单环形照明和双环形照明模式同心, 和 (τ'为相应环的宽度。
2、 X轴、 y轴、 z轴及坐标原点 6>的定义如图 3所示, 7轴通过虚线圆环 7、 8的中心, 正方向为图 1 所在纸面中自下向上的方向, 坐标原点。为 7轴与偏振分光薄膜的交点, z轴正方向为图 1所在纸面中自左 向右的方向, ^¾平面与虚线圆环 7、 8所在平面平行, 该 TJ^坐标系为左手坐标系。
3、 在不同照明模式的生成过程中, 沿光线传输方向不同位置的光束横截面呈现不同的形状或尺寸, 把 光强分布类似于单环形照明模式的光束以单环形光束表示, 把光强分布类似于双环形照明模式的光束以双 环形光束表示, 把离轴照明模式中的相干因子以光束直径来表示。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
一种光刻机光瞳整形光学系统, 其特点在于其构成包括模式产生单元、 可旋转波片、 偏振分光单元、 环一产生单元和环二产生单元, 所述模式产生单元由衍射光学元件和变焦准直镜组组成, 更换不同的衍射 光学元件以分别实现传统照明、 二极照明和四极照明模式; 所述的环一产生单元由第一四分之一波片、 第 一凸锥形镜和第一可动反射镜组成; 所述环二产生单元由第二四分之一波片、 第二凸锥形镜和第二可动反 射镜组成; 上述元部件的位置关系如下:
沿 z轴正方向依次为衍射光学元件、 变焦准直镜组、 可旋转波片、 偏振分光单元、 第一四分之一波片、 第一凸锥形镜、 第一可动反射镜, 所述第一凸锥形镜的锥尖正对着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 所述第一可动反 射镜上镀有保偏反射薄膜, 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具有可连续调整所述第一凸锥形镜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一 可动反射镜之间的距离的机构;
入射光经所述的偏振分光单元分为反射光和透射光, 沿偏振分光单元反射光方向依次为第二四分之一 波片、 第二凸锥形镜和第二可动反射镜, 所述第二凸锥形镜的锥尖正对着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 所述第二 可动反射镜上镀有保偏反射薄膜, 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具有可连续调整所述第二凸锥形镜的锥尖相对于所 述第二可动反射镜之间的距离的机构;
所述衍射光学元件的后表面位于所述变焦准直镜组的前焦面上。
利用上述的光刻机光瞳整形光学系统产生离轴照明模式的方法, 包括下列步骤:
①根据掩模图形需要的照明模式, 选择相应的所述衍射光学元件;
②根据需要的照明模式光强分布尺寸, 调节所述变焦准直镜组的焦距;
③根据需要的所述第一单环形光束与所述第二单环形光束的能量分配关系,调节所述可旋转波片的快轴 与 轴之间的夹角 ;
④根据需要的所述第一单环形光束的内外直径, 确定并调节所述第一凸锥形镜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一 可动反射镜之间的距离 ;
⑤根据需要的所述第二单环形光束的内外直径, 确定并调节所述第二凸锥形镜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二 可动反射镜之间的距离 c/2 ;
⑥当步骤④中所述第一单环形光束与步骤⑤中所述第二单环形光束在光瞳面上部分或者完全重叠或当 步骤④中所述第一单环形光束的内或外径等于步骤⑤中所述第二单环形光束的外或内径时, 得到单环形照 明模式; 否则得到双环形照明模式。
入射到所述衍射光学元件的光束可为线偏振方形光束, 从所述衍射光学元件出射的光束为单环形光束, 所述变焦准直镜组将单环形光束进行准直, 且其焦距连续可变, 从而连续改变单环形光束的尺寸, 光束尺 寸按下式确定-
D = 2f's U'
其中, £>为从所述模式产生单元出射的准直光束的直径, 为所述衍射光学元件的出射孔径半角, '为 所述变焦准直镜组的焦距。
从所述可旋转波片出射的偏振光束中的 p光和 S光与入射到所述可旋转波片上的线偏振光束中的 p光和 s光之间的 下列矩阵确定:
Figure imgf000005_0001
其中, 和 ^分别为入射到所述可旋转波片上的线偏振光束沿 Γ轴和 轴的分量, 为所述可旋转波片 快慢轴的位相延迟差, 为所述可旋转波片的快轴与 轴之间的夹角, 4、 ^分别为从所述可旋转波片出 射的偏振光束沿 f轴和 7轴的分量。 从所述可旋转波片出射的偏振光束中的 P光和 S光的能量之比大约为 : A 。
所述可旋转波片可连续调节其快轴与 X轴正方向之间的夹角 θϋ
从所述可旋转波片出射的光束以 45°角入射到所述偏振分光薄膜上。
所述偏振分光单元实现如下功能之一:
①对 45°角入射到所述偏振分光薄膜上的光束中, s光的反射率接近 100%, 透过率接近 0, /?光的透过 率接近 100% , 反射率接近 0。
②对 45°角入射到所述偏振分光薄膜上的光束中, ρ光的反射率接近 100%, 透过率接近 0, s光的透过 率接近 100% , 反射率接近 0。
所述偏振分光单元将从所述可旋转波片出射的光束中的 s光和; 7光分开,一种完全透射,另一种完全反 射, 透射部分入射到所述环一产生单元上, 反射部分入射到所述环二产生单元上。
所述第一四分之一波片的快轴与 轴正方向之间的夹角可以为 45°、 -45°、 135°或 -135°。
所述第一凸锥形镜的锥尖正对着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
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上镀有保偏反射薄膜, 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可连续调整所述第一凸锥形镜的锥尖 相对于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之间的距离。
所述环一产生单元将入射到其上的光束变换为第一单环形光束, 第一单环形光束的出射方向与入射到 所述环一产生单元的光束的方向相反, 第一单环形光束再次入射到所述偏振分光单元并被反射到光瞳面上。
所述的第一单环形光束的内直径 Du按下式确定:
Figure imgf000005_0002
其中, I^ -W +^cot^Wcot^ 且 = 3Γ ίη("ι (:03( ) , », 分别为所述第一凸锥形镜的 折射率和锥角, ^为所述第一凸锥形镜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之间的距离。 所述第一凸锥形镜 的锥角 为所述第一凸锥形镜的锥尖垂直向上放置时右视图中两斜边之间的夹角。
所述的第一单环形光束的宽度 W按下式确定- w = D / 2
所述第一单环形光束的外直径 ^按下式确定- A。 = Du + D
所述第一单环形光束的内外直径 Du和 Dlo的变化范围由 ^的调节范围确定:
D D u D, D L
¾ b!
2 2 ≤ (/ z 2 2
^ a,
其中, A为所述第一凸锥形镜的锥底直径, 所述第一凸锥形镜的锥底直径 A为所述第一凸锥形镜的锥尖 垂直向上放置时右视图中的底宽; 和/¾分别按下式确定:
Figure imgf000006_0001
2 2 2 cosi^ )
sin(^ )
b, = coAcos(¾- + ^'){[1 + coAcot + θ[) ~ - 1}
2 2 2 2 cos( )
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的快轴与 轴正方向之间的夹角可以为 45°、 -45°、 135°或 -135°。
所述第二凸锥形镜的锥尖正对着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
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上镀有保偏反射薄膜, 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可连续调整所述第二凸锥形镜的锥尖 相对于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之间的距离。
所述环二产生单元将入射到其上的光束整形为第二单环形光束, 第二单环形光束的出射方向与入射到 所述环二产生单元的光束的方向相反, 第二单环形光束再次入射到所述偏振分光单元并透射到光瞳面上。
所述第二单环形光束的内直径 D2i按下式确定: / Q - cos (^ + ^2 ) sin (¾
° = id2 + L2 cot ] ^——; 2_ + L2
/ 1 2 cos θ2 ) 其中, i2 = - , "2、 分别为所述第二凸锥形镜
Figure imgf000006_0002
的折射率和锥角, ^为所述第二凸锥形镜的锥尖 ^相对于第二可动反射镜之间的距离。 所述第二凸锥形镜 的锥角 为所述第二凸锥形镜的锥尖垂直向上放置时右视图中两斜边之间的夹角。
所述第二单环形光束的宽度 按下式确定:
w = D / 2
所述第二单环形光束的外直径 A。按下式确定- 2。 = D2i + D
所述第二单环形光束的内外直径 Du和 D2o的变化范围由 ^的调节范围确定:
D D L D9 D ,
b„ ― K
2 2 2 < < 2 2 2 其中, A为所述第二凸锥形镜的锥底直径, 所述第二凸锥形镜的锥底直径/ ^为所述第二凸锥形镜的锥 尖垂直向上放置时右视图中的底宽; a2和 b2分别按下式确定:
-l}
Figure imgf000007_0001
利用本发明产生双环形照明模式的方法, 其特点在于本发明包括下列几种实现方法:
1、 所述偏振分光薄膜对 45°角入射到其上的光束中, s光的反射率接近 100%, 透过率接近 0, 光的透 过率接近 100%, 反射率接近 0; 所述第一单环形光束的外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单环形光束的内直径:
①根据掩模图形需要的双环形照明模式, 确定相应的所述衍射光学元件。
②根据需要的双环形照明模式中单个环的宽度 W, 由下式确定所述变焦准直镜组的焦距尸:
2w = D = 2f's U'
调节所述变焦准直镜组中可动透镜位置使其焦距为 f。
③根据需要的内外环的能量分配关系 22,由下式确定所述可旋转波片的快轴与 轴之间的夹角 : + e sin θ0 cos θ0 sin θ0 - e cos θ0 sin θ
Figure imgf000007_0002
― elS cos0o sm0o sin2 θ0 + eiS cos2 θ0
Figure imgf000007_0004
调节所述可旋转波片使其快轴与 X轴之间的夹角为 。
④根据需要的内环的内外直径, 由下式确定所述第一凸锥形镜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之间 的距离 η / θ - cos (¾- + ^ ) sin (¾
D% = ¾ + A cot (¾ ] ^—— -, + A
/ 2 cos (^ )
所述第一凸锥形镜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之间的距离 的调节范围满足下式:
Figure imgf000007_0003
调节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使所述第一凸锥形镜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之间的距离为 。 ⑤根据需要的外环的内外直径, 由下式确定所述第二凸锥形镜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之间 的距离
Figure imgf000008_0001
所述第二凸锥形镜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之间的距离 c/2的调节范围满足下式:
Figure imgf000008_0002
调节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使所述第二凸锥形镜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之间的距离为 。
2、 所述偏振分光薄膜对 45°角入射到其上的光束中, s光的反射率接近 100% , 透过率接近 0, p光的透 过率接近 100%, 反射率接近 0; 所述第一单环形光束的内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单环形光束的外直径:
①根据掩模图形需要的双环形照明模式, 确定相应的所述衍射光学元件。
②根据需要的双环形照明模式中单个环的宽度 ^, 由下式确定所述变焦准直镜组的焦距
2w = D = 2f'smU'
调节所述变焦准直镜组中可动透镜位置使其焦距为 f 。
③根据需要的内外环的能量分配关系 22,由下式确定所述可旋转波片的快轴与 轴之间的夹角 : cos2 θ0 + elS sin2 θ0 cosd $ηθ0 - elS cos¾ sin^0 Υ
cos^o sin¾ - elS cos60 sin60 sin2 θ0 + elS cos2 θ0 」^p )
Figure imgf000008_0004
调节所述可旋转波片使其快轴与 X轴之间的夹角为 。
④根据需要的内环的内外直径, 由下式确定所述第二凸锥形镜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之间 的距离 rf2 : η / θ - cos (^ + ^2 ) sin (¾
U% = [d2 + L2 cot (¾ ] ^ -' + L2
/ Δ 2 cos (^2 )
所述第二凸锥形镜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之间的距离 rf2的调节范围满足下式:
D D D9 D L
L
2 2 2 < ^ < 2 2 2
32 ¾
调节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使所述第二凸锥形镜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之间的距离为 < 。
⑤根据需要的外环的内外直径, 由下式确定所述第一凸锥形镜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之间 的距离 :
Figure imgf000008_0003
cos (θγ ) 所述第一凸锥形镜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之间的距离 的调节范围满足下式: ¾ 2
一¾一 2 C¾ 2 n d、 调节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使所述第一凸锥形镜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之间的距离为 。
3、 所述偏振分光薄膜对 45°角入射到其上的光束中, 光的反射率接近 100%, 透过率接近 0, s光的
- A 2
透过率接近 100%, 反射率接近 0; 所述第一单环形光束的外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单环形光束的内直径:
¾ 2 n
①根据掩模图形需要的双环形照明模式, 确定相应的所述衍射光学元件。
②根据需要的双环形照明模式中单个环的宽度 , 由下式确定所述变焦准直镜组的焦距 ':
2tr = D = 2f'sinU'
调节所述变焦准直镜组中可动透镜位置使其焦距为 f。
③根据需要的内外环的能量分配关系 ^2 : ^ 2,由下式确定所述可旋转波片的快轴与 轴之间的夹角 : cos2 θ0 + e's sin2 θ0 cos θ0 sin θ - e'3 cos θ0 sin 6C
A, in θ0 - e's cos θ0 sin θ。 sin2 θ0 + e,s cos2 θ。
PJ 、cos θ。 s 调节所述可旋转波片使其快轴与 X轴之间的夹角为 。
④根据需要的内环的内外直径, 由下式确定所述第一凸锥形镜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之间 的距离 : η / 0 - cos (^ + ^ ) sin (¾
D% = ¾ + cot (¾ ] ^—— -' 2- +
/ 2 cos (Θ, ) 所述第一凸锥形镜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之间的距离 的调节范围满足下式:
D、 D
A
2 2
d、 调节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使所述第一凸锥形镜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之间的距离为 。 ⑤根据需要的外环的内外直径, 由下式确定所述第二凸锥形镜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之间 的距离 ί/2 :
,θ. θ9
cos (― + θ2 ) sin (-
= [ 9 + L cot (^) ] + L
cos (θ2 )
所述第二凸锥形镜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之间的距离 的调节范围满足下式- 调节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使所述第二凸锥形镜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之间的距离为 ^。
4、 所述偏振分光薄膜对 45°角入射到其上的光束中, p光的反射率接近 100%, 透过率接近 0, s光的透 过率接近 100%, 反射率接近 0; 所述第一单环形光束的内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单环形光束的外直径:
①根据掩模图形需要的双环形照明模式, 确定相应的所述衍射光学元件。
②根据需要的双环形照明模式中单个环的宽度 , 由下式确定所述变焦准直镜组的焦距尸:
2w = D = 2 'sini '
调节所述变焦准直镜组中可动透镜位置使其焦距为 f。
③根据需要的内外环的能量分配关系 A2 : ,由下式确定所述可旋转波片的快轴与 轴之间的夹角 A :
A \
cos2 θ0 + etS sin2 θ0 cos¾ sin^0 - etS cos0o m60 \i
cosS0 sin¾ - e cos¾ sin^0 sin cos θ
Figure imgf000010_0004
调节所述可旋转波片使其快轴与 X轴之间的夹角为/ ¾。
④根据需要的内环的内外直径, 由下式确定所述第二凸锥形镜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之间 的距离
A + L2
Figure imgf000010_0001
所述第二凸锥形镜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之间的距离 的调节范围满足下式:
Figure imgf000010_0002
调节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使所述第二凸锥形镜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之间的距离为 ^。 ⑤根据需要的外环的内外直径, 由下式确定所述第一凸锥形镜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之间 的距离 :
D %/ = Γ¾, + , A一cot (^),] - - C。4 + Α
cos (θι ) 所述第一凸锥形镜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之间的距离 的调节范围满足下式:
Figure imgf000010_0003
调节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使所述第一凸锥形镜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之间的距离为 。 利用本发明产生单环形照明模式的方法, 其特点在于本发明包括下列几种实现方法:
1、 所述偏振分光薄膜对 45。角入射到其上的光束中, s光的反射率接近 100%, 透过率接近 0, ρ光的透 过率接近 100%, 反射率接近 0; 所述第一单环形光束的外直径大等于所述第二单环形光束的内直径小等于 所述第二环形光束的外直径:
①根据掩模图形需要的单环形照明模式, 确定相应的所述衍射光学元件。
②根据需要的单环形照明模式中环的宽度^,确定所述第一单环形光束与所述第二单环形光束的环宽 、 所述第一单环形光束的内外直径和所述第二单环形光束的内外直径, 所述第一单环形光束与所述第二单环 形光束的环宽》 需满足下式:
w < w'≤ 2w
并由下式确定所述变焦准直镜组的焦距 /':
2w = D = 2f's U'
由确定的所述第一单环形光束和所述第二单环形光束的内外直径确定所述第一凸锥形镜的锥尖相对于所 述第一可动反射镜之间的距离 和所述第二凸锥形镜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之间的距离 rf2: 由下式确定所述第一凸锥形镜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之间的距离 :
Figure imgf000011_0001
所述第一凸锥形镜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之间的距离 的调节范围满足下式: - D - -D bx u bi
2 2 1 ≤ d ≤ 2 2 1 由下式调节所述第二凸锥形镜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之间的距离 d2
Figure imgf000011_0002
所述第二凸锥形镜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之间的距离 rf2的调节范围满足下式:
Figure imgf000011_0003
调节所述变焦准直镜组中可动透镜位置使其焦距为 f。
调节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使所述第一凸锥形镜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之间的距离为 。 调节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使所述第二凸锥形镜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之间的距离为 d2
③根据需要的单环形照明模式的能量分布关系,由下式确定所述可旋转波片的快轴与 ^轴之间的夹角^): cos2 θ0 + elS sin2 θ0 cos θ0 sin θ0 - elS cos θ0 sin θ0
cos0o sin0o - elS cosd0 sind0 sin2 θ0 + elS cos2 θ0
Figure imgf000011_0004
) ^p,
调节所述可旋转波片使其快轴与 X轴之间的夹角为 θ0
2、 所述偏振分光薄膜对 45°角入射到其上的光束中, 5光的反射率接近 100%, 透过率接近 0, ρ光的透 过率接近 100%, 反射率接近 0; 所述第二单环形光束的外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单环形光束的外直径大等于所 述第二环形光束的内直径:
①根据掩模图形需要的单环形照明模式, 确定相应的所述衍射光学元件。
②根据需要的单环形照明模式中环的宽度 ,确定所述第一单环形光束与所述第二单环形光束的环宽 、 所述第一单环形光束的内外直径和所述第二单环形光束的内外直径, 所述第一单环形光束与所述第二单环 形光束的环宽 需满足下式:
w < w' ≤ 2w
并由下式确定所述变焦准直镜组的焦距 /':
2w = D = 2f'sinU'
由确定的所述第一单环形光束和所述第二单环形光束的内外直径确定所述第一凸锥形镜的锥尖相对于所 述第一可动反射镜之间的距离 和所述第二凸锥形镜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之间的距离 rf2: 由下式确定所述第一凸锥形镜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之间的距离 : n / θ - cos (^- + ^ ) sin (¾
" 2 cos (θ, )
所述第一凸锥形镜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之间的距离 的调节范围满足下式:
D D u D, D u
b、 ―
2 2 1ή 〈 2 2 1 由下式调节所述第二凸锥形镜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之间的距离 :
+ L2
Figure imgf000012_0001
所述第二凸锥形镜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之间的距离 c/2的调节范围满足下式:
D D L D, D L
b, ― L
2 2 2 < H 〈 2 2 2
- "2 - 调节所述变焦准直镜组中可动透镜位置使其焦距为 f。
调节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使所述第一凸锥形镜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之间的距离为 。 调节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使所述第二凸锥形镜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之间的距离为 ^。
③根据需要的单环形照明模式的能量分布关系,由下式确定所述可旋转波片的快轴与 轴之间的夹角^): e,s sin2 θ。 cos^o sin^0 - e's cos^0 sinS0 )〔 s、
e's cos¾ sin θ。 sin2 θ0 + e's cos2 θ0 人^)
Figure imgf000012_0002
调节所述可旋转波片使其快轴与 X轴之间的夹角为 θ0。 3、 所述偏振分光薄膜对 45°角入射到其上的光束中, /?光的反射率接近 100%, 透过率接近 0, S光的透 过率接近 100%, 反射率接近 0; 所述第一单环形光束的外直径大等于所述第二单环形光束的内直径小等于 所述第二环形光束的外直径:
①根据掩模图形需要的单环形照明模式, 确定相应的所述衍射光学元件。
②根据需要的单环形照明模式中环的宽度 ,确定所述第一单环形光束与所述第二单环形光束的环宽 、 所述第一单环形光束的内外直径和所述第二单环形光束的内外直径, 所述第一单环形光束与所述第二单环 形光束的环宽 需满足下式:
w ≤ w' ≤ 2w
并由下式确定所述变焦准直镜组的焦距 /':
2w = D = 2f's U'
由确定的所述第一单环形光束和所述第二单环形光束的内外直径确定所述第一凸锥形镜的锥尖相对于 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之间的距离 和所述第二凸锥形镜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之间的距离 : 由下式确定所述第一凸锥形镜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之间的距离 :
Figure imgf000013_0001
/ Δ 2 cos (^ )
所述第一凸锥形镜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之间的距离 的调节范围满足下式:
D D D, D L
h J h
2 2 1 ≤ d < 2 2 1 由下式调节所述第二凸锥形镜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之间的距离 :
Figure imgf000013_0002
2 cos (6>2 )
所述第二凸锥形镜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之间的距离 的调节范围满足下式:
D D D9 D
K ― L
2 2 2 < ^ < 2 2 2
- "2 - 调节所述变焦准直镜组中可动透镜位置使其焦距为 f 。
调节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使所述第一凸锥形镜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之间的距离为 。 调节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使所述第二凸锥形镜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之间的距离为 ^。
③根据需要的单环形照明模式的能量分布关系, 由下式确定所述可旋转波片的快轴与 轴之间的夹角
Figure imgf000014_0001
调节所述可旋转波片使其快轴与 X轴之间的夹角为^ )。
4、 所述偏振分光薄膜对 45°角入射到其上的光束中, ρ光的反射率接近 100% , 透过率接近 0, s光的 透过率接近 100%, 反射率接近 0; 所述第二单环形光束的外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单环形光束的外直径大等于 所述第二环形光束的内直径:
①根据掩模图形需要的单环形照明模式, 确定相应的所述衍射光学元件。
②根据需要的单环形照明模式中环的宽度 , 确定所述第一单环形光束与所述第二单环形光束的环宽 w , 所述第一单环形光束的内外直径和所述第二单环形光束的内外直径, 所述第一单环形光束与所述第二 单环形光束的环宽 需满足下式- w ≤ w' ≤ 2w
并由下式确定所述变焦准直镜组的焦距 /':
2w = D = 2/'sin〃'
由确定的所述第一单环形光束和所述第二单环形光束的内外直径确定所述第一凸锥形镜的锥尖相对于所 述第一可动反射镜之间的距离 和所述第二凸锥形镜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之间的距离 t 2: 由下式确定所述第一凸锥形镜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之间的距离 :
Figure imgf000014_0002
/ 2 cos (Θ, )
所述第一凸锥形镜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之间的距离 的调节范围满足下式:
D D L D. D L
h h
2 2 1 < d ≤ 2 2 1
¾ 一 1 一 ¾
由下式调节所述第二凸锥形镜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之间的距离 rf2 : n / ø - cos (^ + ^2 ) sin (¾
= [d2 + L2 cot (^) ] 2 ; 2_ + Z2
/ Z 2 cos ( )
所述第二凸锥形镜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之间的距离 rf2的调节范围满足下式:
D D L D9 D L
b, ― a
2 2 2 < 〈 2 2 2
- "2 - 调节所述变焦准直镜组中可动透镜位置使其焦距为 f。
调节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使所述第一凸锥形镜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之间的距离为 。 调节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使所述第二凸锥形镜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之间的距离为 < 。
③根据需要的单环形照明模式的能量分布关系, 由下式确定所述可旋转波片的快轴与 轴之间的夹角 cos2 θ0 + e's sin2 θ0 cos 0O sin - cos θ。 sin θ。
cos ¾ sin ¾ . ■e cos sin ft sinz θη + e'° cos ft 'o 人 4j
调节所述可旋转波片使其快轴与 X轴之间的夹角为 。 与在先技术相比, 本发明具有下列技术优点:
1、 本发明光刻机用光瞳整形光学系统, 可实现单环形照明和双环形照明模式。
2、 本发明实现的照明模式中, 相应单环形照明模式和双环形照明模式之间的变换不需要更换衍射光学 元件, 只需调节锥形镜的锥尖相对于反射镜之间的距离。
3、 本发明实现的照明模式的内外直径可连续调节, 且内外直径的调节相互不影响。
4、 本发明实现的照明模式中内外环能量分配比例可连续调节。
附图说明
图 1是本发明光刻机光瞳整形光学系统的光路示意图。
图 2a、 图 2c、 图 2e、 图 2g是本发明光刻机光瞳整形光学系统能产生的部分单环形照明模式示意图。 图 2b、 图 2d、 图 2f、 图 2h是本发明光刻机光瞳整形光学系统能产生的部分双环形照明模式示意图。 图 3是本发明光刻机光瞳整形光学系统中描述所使用的坐标系图。
图 4是本发明光刻机光瞳整形光学系统中所述环一产生单元部分参数标注示意图。
图 5是本发明光刻机光瞳整形光学系统中所述环二产生单元部分参数标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但不应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请参阅图 1, 由图可见, 本发明光刻机光瞳整形光学系统包括模式产生单元 1、 可旋转波片 2、 偏振分 光单元 3、 环一产生单元 4和环二产生单元 5。
所述模式产生单元 1由衍射光学元件 101和变焦准直镜组 102组成。 所述衍射光学元件 101可更换, 以分别实现传统照明、 二极照明和四极照明等照明模式。
所述偏振分光单元 3由第一等腰直角棱镜 301、第二等腰直角棱镜 302和偏振分光薄膜 303组成, 第一 等腰直角棱镜 301和第二等腰直角棱镜 302的斜边相对放置以组成一立方棱镜, 所述偏振分光薄膜 303在 第一等腰直角棱镜 301和第二等腰直角棱镜 302接触的斜面上。
所述环一产生单元 4由第一四分之一波片 401、第一凸锥形镜 402和第一可动反射镜 403组成, 所述第 一可动反射镜具有可连续调整所述第一凸锥形镜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之间的距离的机构; 所述环二产生单元 5由第二四分之一波片 501、第二凸锥形镜 502和第二可动反射镜 503组成, 所述第 二可动反射镜具有可连续调整所述第二凸锥形镜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之间的距离的机构; 上述元部件的位置关系如下: 沿 z轴正方向依次为衍射光学元件 101、 变焦准直镜组 102、 可旋转波片 2、 偏振分光单元 3、 第一四分之一波片 401、 第一凸锥形镜 402、 第一可动反射镜 403, 沿偏振分光单元 3 反射光方向依次为第二四分之一波片 501、 第二凸锥形镜 502、 第二可动反射镜 503。
所述衍射光学元件 101 的后表面在所述变焦准直镜组 102的前焦面上, 入射到所述衍射光学元件 101 的光束可为线偏振方形光束, 从所述衍射光学元件 101 出射的光束为单环形光束, 所述变焦准直镜组 102 将单环形光束进行准直, 且其焦距连续可变, 以连续改变单环形光束的尺寸, 光束尺寸按下式确定:
D = 2f'sin ' ( 1 )
其中: Z)为从所述模式产生单元 1出射的准直光束的直径, ^为所述衍射光学元件 101的出射孔径半角, f 为所述变焦准直镜组 102的焦距。
从所述可旋转波片 2出射的偏振光束中的 p光和 s光与入射到所述可旋转波片 2上的线偏振光束中的 p 光和 s光之间的关系按下列矩阵确定: cos
Figure imgf000016_0003
Figure imgf000016_0001
其中: A和^ >分别为入射到所述可旋转波片 2上的线偏振光束沿 r轴和 7轴的分量, <5为所述的可旋转波 片 2快慢轴的位相延迟差, 为所述可旋转波片 2的快轴与 轴之间的夹角, 、 分别为从所述可旋转 波片 2出射的偏振光束沿 轴和 7轴的分量。
从所述可旋转波片 2出射的偏振光束中的 p光和 s光的能量之比大约为 2: As'2
旋转所述可旋转波片 2可连续调节其快轴与 X轴正方向之间的夹角 θ0
从所述可旋转波片 2出射的光束经第一等腰直角棱镜 301以 45°角入射到所述偏振分光薄膜 303上。 所述偏振分光单元 3实现如下功能之一:
①对 45°角入射到所述偏振分光薄膜 303上的光束中, s光的反射率接近 100%, 透过率接近 0, ρ光的 透过率接近 100%, 反射率接近 0。
②对 45°角入射到所述偏振分光薄膜 303上的光束中, ρ光的反射率接近 100%, 透过率接近 0, s光的 透过率接近 100%, 反射率接近 0。
所述偏振分光单元 3将从所述可旋转波片 2出射的光束中的 S光和 p光分开,一种完全透射,另一种完 全反射, 透射部分入射到所述环一产生单元 4, 反射部分入射到所述环二产生单元 5。
所述第一四分之一波片 401的快轴与 f轴正方向之间的夹角可以为 45°、 -45°、 135°或 -135°。
所述第一凸锥形镜 402的锥尖 4正对着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 403。
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 403上镀有保偏反射薄膜, 所述第一反射镜 403位于一维导轨上, 可连续调整所 述第一反射镜 403与所述第一凸锥形镜 402的锥尖 4之间的距离。
所述环一产生单元 4将入射到其上的光束变换为第一单环形光束, 该第一单环形光束反射后入射到所 述环一产生单元 4的光束的方向相反, 第一单环形光束再次入射到所述偏振分光单元 3经所述偏振分光薄 膜 303反射到光瞳面 6上;
所述第一单环形光束的内径 Α,.按下式确定:
Figure imgf000016_0002
其中: 4=— [^+X )]^!^') - ,且 ^arcsin^cos^)); 如图 4所示, "t、 分别为所述第一 凸锥形镜 402的折射率和锥角, ^为所述第一凸锥形镜 402的锥尖 4相对于所述第一反射镜 403之间的距 离, 所述第一凸锥形镜 402的锥角 为所述第一凸锥形镜 402的锥尖两斜边之间的夹角。
所述第一单环形光束的宽度 按下式确定:
w = D /2 (4)
所述第一单环形光束的外直径 。按下式确定:
4。 = D + D (5)
所述第一单环形光束的内外直径 和 4。的变化范围由 ^的调节范围确定: - D - -D bx
-2 ~~ 2 _ < dx ≤ —— 2 _ (6) 其中, Z¾为所述第一凸锥形镜 402的锥底直径, 所述第一凸锥形镜 402的锥底直径 为所述第一凸锥 形镜 402的锥尖 4垂直向上放置时右视图中的底宽; ^和 分别按下式确定: , = h = 一 i}
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 501的快轴与 ΛΓ轴正方向之间的夹角可以为 45°、 -45°、 135°或 -135°。
所述第二凸锥形镜 502的锥尖 ^正对着第二反射镜 503。
所述第二反射镜 503上镀有保偏反射薄膜, 所述第二反射镜 503位于一维平移导轨上, 可连续调整所 述第二反射镜 503与所述第二凸锥形镜 502的锥尖 之间的距离。
所述环二产生单元 5将入射到其上的光束变换为第二单环形光束, 该第二单环形光束的出射方向与入 射到所述环二产生单元 5的光束的方向相反, 第二单环形光束再次入射到所述偏振分光单元 3经所述的偏 振分光薄膜 303透射到光瞳面 6上。
所述第二单环形光束的内径 Ζ?2.按下式确定- n / Q - cos(^ + ^2)sin(¾
U% = [d2 + L2 cot(¾] 2 ; 2_ + L2 (7)
/l 2 cos (θ ) 其中, );如图 5所示, "2、 分别为所
Figure imgf000017_0002
述第二凸锥形镜 502的折射率和锥角, 为所述第二凸锥形镜 502的锥尖 4相对于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 503 之间的距离。 所述第二凸锥形镜 502的锥角 为所述第二凸锥形镜 502的锥尖 4两斜边之间的夹角。 cc ^ ^ _ . .
所还弟—早外形尤束的宽度 IT按下式确定:
w = D / 2 ( 8)
所述第二单环形光束的外径 Di0按下式确定: 2。 = Du + D (9)
所述第二单环形光束的内径/ ^和外 2。的变化范围由 ^的调节范围确定:
D D L D L
b2 ― b2
-2—— ^ ~≤ d2 ≤ -2—— 2 _ ( 10) 其中, /?2为所述第二凸锥形镜 502的锥底直径, 所述第二凸锥形镜 502的锥底直径 A为所述第二凸锥 形镜 502的底宽; 32和 ¾分别按下式确定- a2
Figure imgf000018_0001
利用本发明产生双环形照明模式的方法, 其特点在于本发明包括下列几种实现方法:
1、 所述偏振分光薄膜 303对 45°角入射到其上的光束中, s光的反射率接近 100%, 透过率接近 0, p 光的透过率接近 100%, 反射率接近 0; 所述第一单环形光束的外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单环形光束的内直径:
①根据掩模图形需要的双环形照明模式, 确定相应的所述衍射光学元件 101。
②根据需要的双环形照明模式中单个环的宽度》 由式 (1 ) 和式 (4) 确定所述变焦准直镜组 102 的 焦距 /'。 调节所述变焦准直镜组 102中可动透镜位置使其焦距为 f。
③根据需要的内外环的能量分配关系 2: As' 由式 (2) 确定所述可旋转波片 2 的快轴与 轴之间 的夹角 θϋ。 调节所述可旋转波片 2使其快轴与 X轴之间的夹角为 6>Q
④根据需要的内环的内外直径, 由式(3 )确定所述第一凸锥形镜 402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一可动反射 镜 403之间的距离 , 所述第一凸锥形镜 402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 403之间的距离 的调节 范围满足式 (6) 。 调节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 403使所述第一凸锥形镜 402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一可动反射 镜 403之间的距离为 。
⑤根据需要的外环的内外直径, 由式(7) 确定所述第二凸锥形镜 502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二可动反射 镜 503之间的距离 ί/2, 所述第二凸锥形镜 502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 503之间的距离 ^的调节 范围满足式 (10) 。 调节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 503使所述第二凸锥形镜 502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二可动反 射镜 503之间的距离为 。
2、 所述偏振分光薄膜 303对 45°角入射到其上的光束中, s光的反射率接近 100% , 透过率接近 0, ρ 光的透过率接近 100%, 反射率接近 0; 所述第一单环形光束的内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单环形光束的外直径: ①很据掩模图形需要的双环形照明模式, 确定相应的所述衍射光学元件 101。
②根据需要的双环形照明模式中单个环的宽度 ^, 由式 (1 ) 和式 (4) 确定所述变焦准直镜组 102的 焦距 /'。 调节所述变焦准直镜组 102中可动透镜位置使其焦距为 f。
③根据需要的内外环的能量分配关系 2: Ap'2 , 由式 (2) 确定所述可旋转波片 2 的快轴与 轴之间 的夹角 θ0。 调节所述可旋转波片 2使其快轴与 X轴之间的夹角为 。
④根据需要的内环的内外直径, 由式(7)确定所述第二凸锥形镜 502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二可动反射 镜 503之间的距离 ί 2, 所述第二凸锥形镜 502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 503之间的距离 ί 2的调节 范围满足式 (10) 。 调节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 503使所述第二凸锥形镜 502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二可动反 射镜 503之间的距离为 rf2
⑤根据需要的外环的内外直径, 由式(3 )确定所述第一凸锥形镜 402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一可动反射 镜 403之间的距离 , 所述第一凸锥形镜 402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 403之间的距离 的调节 范围满足式 (6) 。 调节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 403使所述第一凸锥形镜 402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一可动反射 镜 403之间的距离为 。
3、 所述偏振分光薄膜 303对 45°角入射到其上的光束中, ρ光的反射率接近 100%, 透过率接近 0, s 光的透过率接近 100% ,反射率接近 0;所述第一单环形光束作的外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单环形光束的内直径:
①根据掩模图形需要的双环形照明模式, 确定相应的所述衍射光学元件 101。
②根据需要的双环形照明模式中单个环的宽度 由式 (1 ) 和式 (4) 确定所述变焦准直镜组 102 的 焦距 /'。 调节所述变焦准直镜组 102中可动透镜位置使其焦距为 f。
③根据需要的内外环的能量分配关系 2: Ap' 由式 (2)确定所述可旋转波片 2 的快轴与 轴之间 的夹角 θϋ。 调节所述可旋转波片 2使其快轴与 X轴之间的夹角为 。
④根据需要的内环的内外直径, 由式(3)确定所述第一凸锥形镜 402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一可动反射 镜 403之间的距离 A , 所述第一凸锥形镜 402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 403之间的距离 的调节 范围满足式 (6) 。 调节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 403使所述第一凸锥形镜 402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一可动反射 镜 403之间的距离为 。
⑤根据需要的外环的内外直径, 由式(7)确定所述第二凸锥形镜 502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二可动反射 镜 503之间的距离 rf2 , 所述第二凸锥形镜 502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 503之间的距离 rf2的调节 范围满足式 (10) 。 调节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 503使所述第二凸锥形镜 502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二可动反 射镜 503之间的距离为 rf2
4、 所述偏振分光薄膜 303对 45°角入射到其上的光束中, p光的反射率接近 100%, 透过率接近 0, s 光的透过率接近 100%, 反射率接近 0; 所述第一单环形光束的内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单环形光束的外直径:
①根据掩模图形需要的双环形照明模式, 确定相应的所述衍射光学元件 101。
②根据需要的双环形照明模式中单个环的宽度 ^, 由式(1 )确定所述变焦准直镜组 102的焦距尸。 调 节所述变焦准直镜组 102中可动透镜位置使其焦距为 f 。 ③根据需要的内外环的能量分配关系 2 : As' 由式 (2)确定所述可旋转波片 2 的快轴与; r轴之间 的夹角 6>。。 调节所述可旋转波片 2使其快轴与 X轴之间的夹角为 。
④根据需要的内环的内外直径, 由式(7)确定所述第二凸锥形镜 502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二可动反射 镜 503之间的距离 ^, 所述第二凸锥形镜 502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 503之间的距离 ^的调节 范围满足式 (10) 。 调节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 503使所述第二凸锥形镜 502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二可动反 射镜 503之间的距离为 ^。
⑤根据需要的外环的内外直径, 由式 (3 )确定所述第一凸锥形镜 402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一可动反射 镜 403之间的距离 , 所述第一凸锥形镜 402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 403之间的距离 的调节 范围满足下式 (6) 。 调节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 403使所述第一凸锥形镜 402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一可动反 射镜 403之间的距离为 。
利用本发明产生单环形照明模式的方法, 其特点在于本发明包括下列几种实现方法:
1、 所述偏振分光薄膜 303对 45°角入射到其上的光束中, s光的反射率接近 100%, 透过率接近 0, p 光的透过率接近 100%, 反射率接近 0; 所述第一单环形光束的外直径大等于所述第二单环形光束的内直径 小等于所述第二环形光束的外直径:
①根据掩模图形需要的单环形照明模式, 确定相应的所述衍射光学元件 101。
②根据需要的单环形照明模式中环的宽度^, 确定所述第一单环形光束与所述第二单环形光束的环宽 w , 所述第一单环形光束的内外直径和所述第二单环形光束的内外直径, 所述第一单环形光束与所述第二 单环形光束的环宽 需满足下式:
w ≤ w' < 2w
并由式 (1 ) 和式 (4) 确定所述变焦准直镜组 102的焦距尸, 由确定的所述第一单环形光束和所述第二单 环形光束的内外直径确定所述第一凸锥形镜 402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 403之间的距离 和所 述第二凸锥形镜 502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 503之间的距离 rf2, 由式(3 )确定所述第一凸锥形 镜 402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 403之间的距离 , 所述第一凸锥形镜 402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 一可动反射镜 403之间的距离 的调节范围满足式 (6) ; 由式 (7) 调节所述第二凸锥形镜 502的锥尖相 对于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 503之间的距离 /2,所述第二凸锥形镜 502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 503 之间的距离 rf2的调节范围满足式 (10) 。
调节所述变焦准直镜组 102中可动透镜位置使其焦距为 f, 调节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 403使所述第一 凸锥形镜 402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 403之间的距离为 。 调节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 503使所 述第二凸锥形镜 502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 503之间的距离为 rf2
③根据需要的单环形照明模式的能量分布关系, 由式(2)确定所述可旋转波片 2的快轴与 轴之间的 夹 。
调节所述可旋转波片 2使其快轴与 X轴之间的夹角为^)。 2、 所述偏振分光薄膜 303对 45°角入射到其上的光束中, S光的反射率接近 100% , 透过率接近 0, p 光的透过率接近 100%, 反射率接近 0; 所述第二单环形光束的外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单环形光束的外直径大 等于所述第二环形光束的内直径:
①根据掩模图形需要的单环形照明模式, 确定相应的所述衍射光学元件 101。
②根据需要的单环形照明模式中环的宽度 , 确定所述第一单环形光束与所述第二单环形光束的环宽 w , 所述第一单环形光束的内外直径和所述第二单环形光束的内外直径, 所述第一单环形光束与所述第二 单环形光束的环宽 需满足下式:
w < w' < 2w
并由式 (1 ) 和式 (4) 确定所述变焦准直镜组 102的焦距 , 由确定的所述第一单环形光束和所述第二单 环形光束的内外直径确定所述第一凸锥形镜 402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 403之间的距离 和所 述第二凸锥形镜 502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 503之间的距离 ^, 由式(3 )确定所述第一凸锥形 镜 402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 403之间的距离 , 所述第一凸锥形镜 402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 一可动反射镜 403之间的距离 的调节范围满足式 (6) ; 由式 (7) 调节所述第二凸锥形镜 502的锥尖相 对于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 503之间的距离 ,所述第二凸锥形镜 502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 503 之间的距离 ^的调节范围满足式 (10) 。
调节所述变焦准直镜组 102中可动透镜位置使其焦距为 f, 调节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 403使所述第一 凸锥形镜 402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 403之间的距离为 。 调节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 503使所 述第二凸锥形镜 502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 503之间的距离为 rf2
③根据需要的单环形照明模式的能量分布关系, 由式(2)确定所述可旋转波片 2的快轴与 轴之间的 夹角 θ0,调节所述可旋转波片 2使其快轴与 X轴之间的夹角为 。
3、 所述偏振分光薄膜 303对 45°角入射到其上的光束中, ρ光的反射率接近 100% , 透过率接近 0, s 光的透过率接近 100%, 反射率接近 0; 所述第一单环形光束的外直径大等于所述第二单环形光束的内直径 小等于所述第二环形光束的外直径:
①根据掩模图形需要的单环形照明模式, 确定相应的所述衍射光学元件 101。
②根据需要的单环形照明模式中环的宽度 , 确定所述第一单环形光束与所述第二单环形光束的环宽 w , 所述第一单环形光束的内外直径和所述第二单环形光束的内外直径, 所述第一单环形光束与所述第二 单环形光束的环宽 >τ需满足下式:
w≤ w'≤ 2w
并由式 (1 ) 和式 (4) 确定所述变焦准直镜组 102的焦距 /', 由确定的所述第一单环形光束和所述第二单 环形光束的内外直径确定所述第一凸锥形镜 402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 403之间的距离 和所 述第二凸锥形镜 502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 503之间的距离 c/2, 由式(3 )确定所述第一凸锥形 镜 402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 403之间的距离 , 所述第一凸锥形镜 402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 一可动反射镜 403之间的距离 的调节范围满足式 (6) ; 由式 (7) 调节所述第二凸锥形镜 502的锥尖相 对于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 503之间的距离 ^,所述第二凸锥形镜 502的锥尖相对于所坯笫二 动反 ^镜 503 之间的距离 的调节范围满足式 (10) 。
调节所述变焦准直镜组 102中可动透镜位置使其焦距为 f , 调节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 403使所述第一 凸锥形镜 402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 403之间的距离为 。 调节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 503使所 述第二凸锥形镜 502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 503之间的距离为 ί/2
③根据需要的单环形照明模式的能量分布关系, 由式(2)确定所述可旋转波片 2的快轴与 轴之间的 夹角 。
调节所述可旋转波片 2使其快轴与 X轴之间的夹角为 6>Q
4、 所述偏振分光薄膜 303对 45°角入射到其上的光束中, P光的反射率接近 100% , 透过率接近 0, s 光的透过率接近 100% , 反射率接近 0; 所述第二单环形光束的外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单环形光束的外直径大 等于所述第二环形光束的内直径:
①根据掩模图形需要的单环形照明模式, 确定相应的所述衍射光学元件 101。
②根据需要的单环形照明模式中环的宽度 , 确定所述第一单环形光束与所述第二单环形光束的环宽 w , 所述第一单环形光束的内外直径和所述第二单环形光束的内外直径, 所述第一单环形光束与所述第二 单环形光束的环宽 需满足下式:
w < w' ≤ 2w
并由式 (1 ) 和式 (4) 确定所述变焦准直镜组 102的焦距 ', 由确定的所述第一单环形光束和所述第 二单环形光束的内外直径确定所述第一凸锥形镜 402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 403之间的距离 和所述第二凸锥形镜 502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 503之间的距离 c/2, 由式(3 )确定所述第一凸 锥形镜 402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 403之间的距离 , 所述第一凸锥形镜 402的锥尖相对于所 述第一可动反射镜 403之间的距离 的调节范围满足式 (6) ; 由式 (7) 调节所述第二凸锥形镜 502的锥 尖相对于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 503之间的距离 rf2, 所述第二凸锥形镜 502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二可动反射 镜 503之间的距离 ^的调节范围满足式 (10) 。
调节所述变焦准直镜组 102中可动透镜位置使其焦距为 f, 调节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 403使所述第一 凸锥形镜 402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 403之间的距离为 。 调节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 503使所 述第二凸锥形镜 502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 503之间的距离为 。
③根据需要的单环形照明模式的能量分布关系, 由式(2)确定所述可旋转波片 2的快轴与 轴之间的 夹 。
调节所述可旋转波片 2使其快轴与 X轴之间的夹角为 。
实施例中, 所述第一单环形光束的内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单环形光束的外直径; 采用的所述衍射光学元 件 101产生传统照明模式; 所述可旋转波片 2快慢轴的位相延迟差为 90°; 所述偏振分光单元 3对 45°角入 射到所述偏振分光薄膜 303上的光束中, s光的反射率接近 100% ,透过率接近 0,p光的透过率接近 100% , 反射率接近 0;所述第一四分之一波片 401与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 501的快轴与 f轴正方向之间的夹角均 _ _ _
为 45°。 所述的所有光学元件均采用熔石英或氟化钙制造, 这两种材料在深紫外波段的透过率高、 光学性能 好, 适用于 193nm、 248nm等深紫外波长。
实施例
请参阅图 1, 入射到所述照明模式产生单元 1上的方形光束的波长为 193nm、 尺寸为 15mmx l5mm, 偏 振方向沿/轴方向,所述衍射光学元件 101的出射孔径半角 为 25mrad,所述变焦准直镜组 102的焦距 /' 为 200mm, 由式 (1 )可知从所述模式产生单元 1出射直径为 10mm的线偏振圆形光束, 则 为 5mm。
入射到所述可旋转波片 2的光束中 4和 Ap分别为 0和 1, 所述可旋转波片 2的快轴与 X轴之间的夹角
0。为 30°, 由式 (2)可知从所述模式产生单元 1出射的光束中^、 ^分别为^ 和丄 + , 则所述
4 4 4 4 第一单环形光束和所述第二单环形光束的能量比大约为 5:3。
入射到所述偏振分光单元 3的光束中, p光透过所述偏振分光薄膜 303, s光被所述偏振分光薄膜 303 反射, p光入射到所述环一产生单元 4中, 经过所述第一四分之一波片 401后成为圆偏振光束, 再经过所述 第一凸锥形镜 402后圆形光束被变换为第一单环形光束, 第一单环形光束经过所述第一反射镜 403的反射 再经过所述第一凸锥形镜 402返回到所述第一四分之一波片 401, 圆偏振光束经过所述第一四分之一波片 401成为 S光, s光被所述偏振分光薄膜 303反射到光瞳面 6上形成所述第一单环形光束。 所述第一凸锥形 镜 402的锥角 为 170°,锥底直径 A为 100mm,材料为熔石英,其折射率 Ml在 193nm下为 1.56, 由式(6 ) 可知所述第一凸锥形镜 402 的锥尖 相对于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 403 之间距离 ^的调节范围为
50.6679mm~506.6767mm, 由式(3 )和式(5 )可知所述第一单环形光束的内径 Α,.、 外径 。的调节范围分 别为 0.0061~90.0601mm和 10.0061~100.0601mm。 本实施例中, ^取4501111^ 由式 (3 ) 和式 (5 )可知所 述第一单环形光束的内径 、 外径 A。分别为 78.8674mm和 88.8674mm。
入射到所述环二产生单元 5中的 s光,经过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 501后成为圆偏振光束,再经过所述 第二凸锥形镜 502后圆形光束被变换为单环形光束, 该单环形光束经过所述第二反射镜 503的反射再经过 所述第二凸锥形镜 502返回到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 501,圆偏振光束经过所述第二四分之一波片 501成为 p光, p光透过所述偏振分光薄膜 303到光瞳面 6上形成所述第二单环形光束。 所述第二凸锥形镜 502的锥 角 为 170°, 锥底直径 £>2为 100mm, 材料为熔石英, 其折射率《2在 193nm下为 1.56, 由式(10 )可知所 述第二凸锥形镜 502 的锥尖 4相对于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 503 之间距离 的调节范围为 50.6679mm~506.6767mm, 由式 (7 ) 和式 (9 ) 可知所述第二单环形光束的内径 2,.、 外径 2。的调节范围 分别为 0.0061~90.0601mm和 10.0061~100.0601mm。 本实施例中, ^取 。。!!^!, 由式 (7) 和式 (9)可知 所述第二单环形光束的内外直径 Z?2 、 Z?2。分别为 29.4966mm和 39.4966mm。
请参阅图 2b, 在光瞳面 6上形成了双环形照明模式, 内外环的能量比大约为 3:5, 内环的内外直径分别 为 29.4966mm和 39.4966mm, 外环的内外直径分别为 78.8674mm和 88.8674mm。
实验表明, 本发明通过选择相应的模式产生单元的衍射光学元件和适当的调整, 可以产生光瞳面光强 与内外直径连续可变、 单环形照明模式和双环形照明多种照明模式。

Claims

权 利 要 求
1、 一种光刻机光瞳整形光学系统, 其特征在于其构成包括模式产生单元 (1 )、 可旋转波片 (2)、 偏振 分光单元 (3)、 环一产生单元 (4)和环二产生单元 (5), 所述模式产生单元 (1 ) 由衍射光学元件 ( 101 ) 和变焦准直镜组 (102) 组成, 更换不同的衍射光学元件 (101 ) 以分别实现传统照明、 二极照明和四极照 明模式; 所述的环一产生单元 (4) 由第一四分之一波片 (401 )、 第一凸锥形镜 (402) 和第一可动反射镜
(403 )组成; 所述环二产生单元(5 ) 由第二四分之一波片 (501 )、 第二凸锥形镜 (502)和第二可动反射 镜 (503 )组成; 上述元部件的位置关系如下:
沿 z轴正方向依次为衍射光学元件(101 )、变焦准直镜组(102)、可旋转波片(2)、偏振分光单元(3)、 第一四分之一波片 (401 )、 第一凸锥形镜 (402)、 第一可动反射镜(403), 所述第一凸锥形镜(402) 的锥 尖正对着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 (403 ), 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上镀有保偏反射薄膜, 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具 有可连续调整所述第一凸锥形镜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之间的距离的机构;
入射光经所述的偏振分光单元 (3 ) 分为反射光和透射光, 沿偏振分光单元 (3 ) 反射光方向依次为第 二四分之一波片 (501 )、 第二凸锥形镜 (502) 和第二可动反射镜 (503), 所述第二凸锥形镜 (502 ) 的锥 尖正对着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 (503 ), 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 ( 503 )上镀有保偏反射薄膜, 所述第二可动反 射镜具有可连续调整所述第二凸锥形镜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之间的距离的机构;
所述衍射光学元件 (101 ) 的后表面位于所述变焦准直镜组(102) 的前焦面上。
2、 利用权利要求 1所述的光刻机光瞳整形光学系统产生离轴照明模式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下列步骤:
①根据掩模图形需要的照明模式, 选择相应的所述衍射光学元件;
②根据需要的照明模式光强分布尺寸, 调节所述变焦准直镜组的焦距;
③根据需要的所述第一单环形光束与所述第二单环形光束的能量分配关系, 调节所述可旋转波片的快 轴与 轴之间的夹角 ;
④根据需要的所述第一单环形光束的内外直径, 确定并调节所述第一凸锥形镜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一 可动反射镜之间的距离 ;
⑤根据需要的所述第二单环形光束的内外直径, 确定并调节所述第二凸锥形镜的锥尖相对于所述第二 可动反射镜之间的距离 d2 ;
⑥当步骤④中所述第一单环形光束与步骤⑤中所述第二单环形光束在光瞳面上部分或者完全重叠或当 步骤④中所述第一单环形光束的内或外径等于步骤⑤中所述第二单环形光束的外或内径时, 得到单环形照 明模式; 否则得到双环形照明模式。
PCT/CN2013/000492 2013-03-22 2013-04-28 光刻机光瞳整形光学系统及产生离轴照明模式的方法 WO2014146220A1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13879038.1A EP2977816B1 (en) 2013-03-22 2013-04-28 Pupil shaping optical system for lithography machine and method for generating off-axis illumination modes
US14/419,629 US9323052B2 (en) 2013-03-22 2013-04-28 Lithography pupil shaping optical system and method for generating off-axis illumination mod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096140.9A CN103207530B (zh) 2013-03-22 2013-03-22 光刻机光瞳整形光学系统及产生离轴照明模式的方法
CN201310096140.9 2013-03-2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4146220A1 true WO2014146220A1 (zh) 2014-09-25

Family

ID=487547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PCT/CN2013/000492 WO2014146220A1 (zh) 2013-03-22 2013-04-28 光刻机光瞳整形光学系统及产生离轴照明模式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323052B2 (zh)
EP (1) EP2977816B1 (zh)
CN (1) CN103207530B (zh)
WO (1) WO201414622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72687B (zh) * 2013-09-16 2015-02-18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光刻环形照明模式产生装置
EP3412400A1 (en) * 2017-06-09 2018-12-12 Bystronic Laser AG Beam shaper and use thereof, device for laser beam treatment of a workpiece and use thereof, method for laser beam treatment of a workpiece
KR102288791B1 (ko) * 2018-03-23 2021-08-10 프리메탈스 테크놀로지스 재팬 가부시키가이샤 레이저 가공 헤드 및 레이저 가공 장치 그리고 레이저 가공 헤드의 조정 방법
CN110554571B (zh) * 2018-05-31 2021-04-30 上海微电子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照明系统、曝光系统及光刻设备
CN111220624A (zh) * 2020-01-18 2020-06-02 哈尔滨工业大学 表面及亚表面一体化共焦显微测量装置和方法
CN114994929B (zh) * 2022-05-27 2023-04-18 湖北大学 一种产生圆形平顶光束的装置
JP7411851B1 (ja) 2022-10-13 2024-01-11 株式会社アマダ 偏光調整装置及びレーザ加工機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16045A (zh) 2010-07-27 2010-12-15 浙江大学 一种用于双偶极均匀照明的自由曲面透镜
CN101916047A (zh) * 2010-07-27 2010-12-15 浙江大学 一种采用自由曲面透镜实现离轴照明的光刻曝光装置
CN101916046A (zh) 2010-07-27 2010-12-15 浙江大学 一种用于双环形均匀照明的自由曲面透镜
CN102929107A (zh) * 2012-11-29 2013-02-13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光刻照明用光瞳整形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548302B2 (en) * 2005-03-29 2009-06-16 Asml Netherlands B.V. Lithographic apparatus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JP2007048851A (ja) * 2005-08-09 2007-02-22 Nikon Corp 照明光学装置、露光装置、および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KR20080053500A (ko) * 2005-12-21 2008-06-13 가부시키가이샤 니콘 옵티컬 인테그레이터, 조명광학장치, 노광장치 및디바이스의 제조방법
KR20090048541A (ko) * 2006-07-12 2009-05-14 가부시키가이샤 니콘 조명 광학 장치, 노광 장치 및 디바이스 제조 방법
CN100559277C (zh) * 2006-11-03 2009-11-11 上海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光刻照明系统
US20100060871A1 (en) * 2008-09-11 2010-03-11 Powership Semiconductor Corp. Off-axis light source, light screen plate, and method of defining different types of patterns with single exposure
CN102859440B (zh) * 2010-12-28 2015-04-22 卡尔蔡司Smt有限责任公司 微光刻投射曝光设备的照明系统
CN102645853B (zh) * 2012-04-26 2013-12-25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衍射型环形照明发生器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16045A (zh) 2010-07-27 2010-12-15 浙江大学 一种用于双偶极均匀照明的自由曲面透镜
CN101916047A (zh) * 2010-07-27 2010-12-15 浙江大学 一种采用自由曲面透镜实现离轴照明的光刻曝光装置
CN101916046A (zh) 2010-07-27 2010-12-15 浙江大学 一种用于双环形均匀照明的自由曲面透镜
CN102929107A (zh) * 2012-11-29 2013-02-13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光刻照明用光瞳整形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LEONARD, J. ET AL.: "An Improved Process for Manufacturing Diffractive Optical Elements (DOEs) for Off-Axis Illumination Systems.", OPTICAL MICROLITHOGRAPHY XXI, PROC. OF SPIE, vol. 6924, 14 March 2008 (2008-03-14), pages 692420, XP055197439 *
See also references of EP2977816A4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323052B2 (en) 2016-04-26
CN103207530B (zh) 2014-12-17
EP2977816A4 (en) 2017-01-25
US20160004074A1 (en) 2016-01-07
EP2977816A1 (en) 2016-01-27
CN103207530A (zh) 2013-07-17
EP2977816B1 (en) 2017-10-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4146220A1 (zh) 光刻机光瞳整形光学系统及产生离轴照明模式的方法
KR101681858B1 (ko) 마이크로리소그래피 투사 노광 장치
TWI385414B (zh) 光學照明裝置、照明方法、曝光裝置、曝光方法以及元件製造方法
US10241417B2 (en) Polarization-modulating element, illumination optical apparatus, exposure apparatus, and exposure method
US20100165318A1 (en) Illumination system of a microlithographic projection exposure apparatus
CN103135369B (zh) 光刻照明模式产生装置
JP2007500432A (ja) マイクロリソグラフィの照明システム
CN103149809B (zh) 光刻机设备用离轴照明装置
CN104111590A (zh) 基于复合涡旋双瓣聚焦光斑的激光直写装置
CN104375385A (zh) 一种光刻投影物镜系统波像差测量装置与方法
JP2007501528A (ja) アキシコンシステムおよびアキシコンシステムを備える照明システム
JP4952800B2 (ja) 照明光学系、露光装置および露光方法
JP5761329B2 (ja) 照明光学装置、露光装置および露光方法
JP2010123983A (ja) 照明光学装置、露光装置および露光方法
TWI704427B (zh) 照明系統、曝光系統及光刻設備
JP5928632B2 (ja) 照明光学装置、露光装置および露光方法
JP5644921B2 (ja) 照明光学装置
JP5533917B2 (ja) 照明光学系、露光装置およ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JP5338863B2 (ja) 照明光学系、露光装置、露光方法およ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JP6330830B2 (ja) 照明光学装置、露光装置および露光方法
JP6493445B2 (ja) 照明光学装置、露光装置および露光方法
JP2007027658A (ja) 照明光学装置、露光装置及びマイクロ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JP2012156536A (ja) 照明光学装置、露光装置および露光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121 Ep: the epo has been informed by wipo that ep was designated in this application

Ref document number: 13879038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

WWE Wipo information: entry into national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14419629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US

REEP Request for entry into the european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2013879038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WWE Wipo information: entry into national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2013879038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NENP Non-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country code: 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