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48499U - 模座推移裝置及具有模座推移裝置之挾模機構 - Google Patents

模座推移裝置及具有模座推移裝置之挾模機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48499U
TWM648499U TW112205571U TW112205571U TWM648499U TW M648499 U TWM648499 U TW M648499U TW 112205571 U TW112205571 U TW 112205571U TW 112205571 U TW112205571 U TW 112205571U TW M648499 U TWM648499 U TW M648499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old base
base
pivot
mold
mov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2055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陳法勝
Original Assignee
鉅鋼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鉅鋼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鉅鋼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22055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648499U/zh
Publication of TWM6484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48499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ncapsulation Of And Coatings For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 Inject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創作揭露一種模座推移裝置主要係包括一第一基部、一延伸部、一第一導部、一滑動部及一樞接部,其中,該第一基部用以承載一第一模座,而該延伸部設於該第一基部一側,以供該第一導部固設於該延伸部上。再者,該滑動部滑設於該第一導部上,並利用該樞接部橋接該第一模座與該滑動部,使該滑動部滑動時,透過該樞接部同步帶動該第一模座運動,而使該第一模座靠近或遠離該第一基部。據此,該模座推移裝置能夠在狹小空間的限制下推移該第一模座,且於移動過程中可避免與其他外部構件相干涉,達到順暢作動之功效。

Description

模座推移裝置及具有模座推移裝置之挾模機構
本創作係與模具加工技術有關,尤指一種模座推移裝置及具有模座推移裝置之挾模機構。
按,發明人在前所申請之我國第M513111號立式挾模裝置之上模座推轉構造的新型專利案中,其主要利用第一搖件及第二搖件分別樞接上模座之兩側,再藉由推部斜向推動上模座翻轉,以提供操作者較為寬廣之操作角度及工作空間。
但是,該新型專利前案所揭之上模座推轉構造難以直接應用於具備有抽真空技術之挾模裝置上,其抽真空技術具體係指我國第M551120號所揭的真空罩組件,因為真空罩係位於上模座的偏轉路徑上,使上模座移動過程中被卡擋,進而限制了翻轉角度,導致上模座無法移動到預期的位置上,致使後續之工作受到影響,顯有需加以改進之必要性。
本創作之主要目的係在於提供一種模座推移裝置,能夠在狹小空間的限制下推移模座,且於移動過程中可避免與其他外部構件相干涉,達到順暢作動之功效。
緣是,為能達成上述目的,本創作所揭模座推移裝置主要係包括一第一基部、一延伸部、一第一導部、一滑動部、一樞接部及一第一動力部,其中,該第一基部係具有一沿一第一方向延伸之承載端面,用以承載一第一模座;該延伸部係沿著該第一方向設於該第一基部之一側;該第一導部係以一端固設於該延伸部上,而另一端係遠離該延伸部、並沿著垂直該第一方向之一第二方向延伸;該滑動部係滑設於該第一導部上;該樞接部係以兩端分別為一第一樞接端及一第二樞接端,並以該第一樞接端樞接於該第一模座靠近該延伸部之端側上,而該第二樞接端則與該滑動部相樞接;該第一動力部係提供力以驅動該滑動部於該第一導部滑移,而沿著該第二方向於一第一位置、一第二位置與一第三位置間直線地往復移動,並透過該樞接部同步帶動該第一模座運動;其中,當該滑動部位於該第一位置時,係使該第一模座係位在該第一基部上之該承載端面;當該滑動部自該第一位置移動至該第二位置時,係使該滑動部沿該第二方向遠離該延伸部一第一預定距離,且分別因該樞接部及該第一模座各自本身重量之作用,使該樞接部以該第二樞接端為軸相對該滑動部樞轉、且該第一模座則以該第一樞接端為軸相對該樞接部同步樞轉,藉此將該第二方向的作動轉換成該第一方向上的作動,而使該第一模座於該承載端面上、沿著該第一方向朝該延伸部所在位置移動一第二預定距離;在該滑動部由該第二位置移動至該第三位置的過程中,係使該第一模座隨同該滑動部移動、並持續相對該樞接部樞轉,使得該第一模座靠近該延伸部之端側逐步地遠離該第一基部,直到該第一模座之局部或整體移出該第一基部之外。
在一實施例中,該第一模座包括一第一座身、一連接座及一第一樞軸,其中,該第一座身係呈矩形板片狀;該連接座係設於該第一座身靠近該延伸部之端側上;該第一樞軸係突設於該連接座上,以與該樞接部之該第一樞接端相樞接。
在一實施例中,該滑動部包括一滑座及一第二樞軸,而該第二樞軸係設於該滑座上,用以該樞接部之該第二樞接端相樞接。
在一實施例中,該滑座包括一本體及一延伸臂,而該延伸臂係以一端連接該本體,而另一端係沿該第二方向延伸,而該延伸臂的自由端係設有該第二樞軸。
在一實施例中,該樞接部包括一長形之擺臂、二長形之第一夾臂、二第一樞孔、二長形之第二夾臂及二第二樞孔,其中,該擺臂係以長軸兩端分別為該第一樞接端及該第二樞接端;該二第一夾臂係相互分隔開來且彼此並列對應設於該擺臂之該第一樞接端;各該第一樞孔係分別貫設於各該第一夾臂上,以供該第一樞軸穿設;該二第二夾臂係相互分隔開來且彼此並列對應設於該擺臂之該第二樞接端;各該第二樞孔係分別貫設於各該第二夾臂上,以供該第二樞軸穿設。
在一實施例中,該第一導部具有至少一第一導桿,係固設於該延伸部上,而該滑座係貫設有至少一滑孔,以供套設於該第一導桿上。
在一實施例中,該第一基部包括二長形且彼此平行之板體、一長形之連接板及二第一滑槽,其中,該連接板係橋設於各該板體之間;各該第一滑槽係分別開設於各該板體彼此相向之端側,且沿該第一方向於各該板體上延伸,並使各該第一滑槽槽底為該承載端面。
在一實施例中,該第一模座更包括二滑塊,其係分別對應各該滑槽所在位置、突設於該第一座身兩相背之側端,並使各該滑塊滑設於各該第一滑槽中。
此外,本創作更提供一種具有模座推移裝置之挾模機構包括一架部、一第一模座、一第二模座、一真空罩及一如前述之模座推移裝置,其中,該第一模座及該第二模座係可活動地分別設於該架部上,且彼此間可相向靠近 或相背遠離,而於一合模位置與一開模位置間移動;該真空罩係可活動地設置於該架部上;該模座推移裝置係設於該架部上,當該第一模座及該第二模座位於該開模位置時,該真空罩係與受動而遠離該第一模座,而該模座推移裝置能避免與該真空罩相干涉地將該第一模座推離該架部之外、或推回該架部之內部。
在一實施例中,本創作更包括一第三模座,係可活動地設於該架部上,並位於該第一模座相背於該第二模座之一側。
在一實施例中,該架部包括一基座、複數立第一導桿及一固定座,其中,各該第一導桿係以其一端沿該第二方向、且彼此平行地固定於該基座上;該固定座係設於各該立第一導桿之另一端。
在一實施例中,本創作更包括另一模座推移裝置,其係包括一第二導部及一第二基部,其中,該第二導部,係設於該基座上,並沿著該第一方向延伸;該第二基部係供承載該第二模座,並滑設於該第二導部上,且受一第二動力部所驅動,而可被推離該架部之外、或推回該架部之內部。
10:架部
11:基座
12:第一導桿
13:固定座
20:第一模座
21:第一座身
22:滑塊
23:連接座
24:第一樞軸
30:第二模座
31:第二座身
40:第三模座
41:第三動力部
411:流體壓力缸
412:機械連臂
50:真空罩
51:罩殼
52:第五動力部
60:第一模座推移裝置
61:第一基部
611:板體
612:連接板
613:第一滑槽
614:第一套孔
62:延伸部
63:第一導部
631:第二導桿
632:固定板
633:桿體
64:滑動部
641:滑座
6411:本體
6412:延伸臂
642:第二套孔
643:第二樞軸
65:樞接部
651:擺臂
6511:第一樞接端
6512:第二樞接端
652:第一夾臂
653:第一樞孔
654:第二夾臂
655:第二樞孔
66:第一動力部
70:第二模座推移裝置
71:第二導部
711:導槽
712:導軌
72:第二基部
73:第二動力部
80:第四動力部
90:驅動單元
B:模室
X:第一方向
Z:第二方向
D1:第一預定距離
D2:第二預定距離
P:承載端面
圖1係本創作較佳實施例之挾模機構的立體示意圖。
圖2係關於圖1就挾模機構之第一模座推移裝置的立體組合圖。
圖3係有關圖2就第一模座推移裝置的立體分解圖。
圖3A係關於圖3就樞接部的示意圖。
圖4係本創作較佳實施例之挾模機構的側視圖。
圖5係圖4之局部放大圖,且該第一模座推移裝置係經剖面示意。
圖6係接續圖5之作動示意圖一。
圖7係接續圖6之作動示意圖二,係顯示滑動部於第一位置上。
圖8係接續圖7之作動示意圖三,係顯示滑動部於第二位置上。
圖9係接續圖8之作動示意圖四,係顯示滑動部於第三位置上。
圖10係關於圖1就挾模機構之架部、第二模座、真空罩及第二模座推移裝置的局部立體分解圖。
圖11係針對架部、第二模座、真空罩及第二模座推移裝置間位置關係之俯視圖。
圖12係接續圖11之作動示意圖。
本創作所述『第一方向』實質上係指垂直重力方向的之水平方向,例如X軸方向或Y軸方向,於本例中係指X軸方向。
本創作所述『第二方向』實質上係指重力方向,例如Z軸方向。
本創作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文字僅係作為相同名稱的不同構成元件間區別之用,並不具有技術上之意義。
請參閱圖1至圖12,係本創作之一較佳實施例所揭挾模機構,其主要係包括包括一架部10、一第一模座20、一第二模座30、一第三模座40、一真空罩50、一第一模座推移裝置60及一第二模座推移裝置70。
該架部10係用以作為其他構成元件設置之附麗基礎,簡單來說,該第三模座40、該第一模座20、該第一模座推移裝置60、該第二模座30、該真空罩50及該第二模座推移裝置70彼此間係沿著該第二方向Z依序地設於該架部10 上,但在其他可能的態樣中,該等構件間的位置關係仍可依據實際需求調整、變化。
再者,該架部10並不限於特定之構形,具體來說,如圖1及圖4所示,本例之架部10係包括一基座11、複數立第一導桿12及一固定座13,其中,該基座11係概呈適當厚度之板狀體,而各該第一導桿12係以其一端沿該第二方向Z、且彼此平行地固定於該基座11上,使各該第一導桿12可供導引其他附麗於其上的構件移動之方向。該固定座13係配合該基座11的構形亦呈適當厚度之板狀體,並設於各該立第一導桿12之另一端。
如圖2、圖3及圖4所示,該第一模座20包括一第一座身21、二滑塊22、一連接座23及一第一樞軸24,其中,該第一座身21呈適當厚度之矩形板狀體,且各該滑塊22係分別突設於該第一座身21兩相背之側端。再者,該連接座23係設於該第一座身21之端側上,而該第一樞軸24係設於該連接座23上,並使其軸桿至少一端係突出於該連接座23自身之外。
如圖1至圖5所示,該第一模座推移裝置60係包括一第一基部61、一延伸部62、一第一導部63、一滑動部64、一樞接部65及一第一動力部66,其中,該第一基部61包括二板體611、一連接板612及二第一滑槽613,其中,該二板體611概呈長形結構、且彼此長軸係相互平行,而該連接板612概呈長形結構、並橋設於各該板體611之間,並配合該第一模座20的尺寸和形狀、形成一ㄇ字形的框架。再者,各該板體611係分別貫設有至少二第一套孔614,以供同軸套設於各該第一導桿12上,使該第一基部61係滑設於該架部10上、並能受驅動地沿著各該第一導桿12的桿軸方向移動。各該第一滑槽613係分別開設於各該板體611彼此相向之端側,且沿該第一方向X於各該板體611上延伸,並使各該第一滑槽613槽底為一承載端面P。據此,當該第一模座20放置於該第一基部61上時,係使各該滑塊22恰好位於各該第一滑槽613中,並抵靠在該承載端面P上。
該延伸部62係與該第一基部61一體成形地、並沿著該第一方向X設於該第一基部61之一側,具體來說,本例之該延伸部62係指各該板體611沿該第一方向X突伸於該架部10之外的部分。
該第一導部63係具有至少一第二導桿631,其係以桿軸之一端固設於該二板體611其中一者上,而桿軸之另一端係遠離該板體611、並沿著垂直該第一方向X之一第二方向Z延伸。進一步來說,在本例中,該第一導桿12的數量為二,而遠離該板體611之另一端係連接於一固定板632,而該二板體611其中另一者上更固設有一與該第一導桿12平行之桿體633,且其另一端同樣固接於該固定板632上,以構成一穩固的結構。
該滑動部64係具有一滑座641、至少一第二套孔642及一第二樞軸643,其中,該滑座641包括一本體6411及一延伸臂6412,而該延伸臂6412係以一端一體成形地連接該本體6411,而另一端係沿該第二方向Z延伸,而該延伸臂6412的自由端係設有該第二樞軸643,並使該第二樞軸643的軸桿兩端突出於該延伸臂6412之外。再者,該第二套孔642係沿著第二方向Z貫設於該本體6411上,以供同軸套設於該第二導桿631上,使該滑動部64係滑設於該第一導部63上。
如圖3及圖3A所示,該樞接部65包括一長形之擺臂651、二長形之第一夾臂652、二第一樞孔653、二長形之第二夾臂654及二第二樞孔655,其中,該擺臂651係以長軸兩端分別為一第一樞接端6511及一第二樞接端6512,而該二第一夾臂652係相互分隔開來且彼此並列對應設於該擺臂651之該第一樞接端6511,各該第一樞孔653係分別貫設於各該第一夾臂652上,以供該第一樞軸24穿設,使得該第一模座20與該樞接部65彼此間相樞接。再者,該二第二夾臂654係相互分隔開來且彼此並列對應設於該擺臂651之該第二樞接端6512,而各 該第二樞孔655係分別貫設於各該第二夾臂654上,以供該第二樞軸643穿設,使得該第一模座20與該滑動部64彼此間相樞接。
該第一動力部66可為但不限於流體壓力缸等習知驅動裝置,係固設於該延伸部62上,而以出力端驅動該滑動部64於該第一導部63上滑移,而沿著該第二方向Z於一第一位置、一第二位置與一第三位置間直線地往復移動,並透過該樞接部65同步帶動該第一模座20運動。
如圖1、圖4及圖10所示,該第二模座推移裝置70係包括一第二導部71及一第二基部72,其中,該第二導部71係具有二導槽711及二導軌712,該等導槽711彼此平行且沿著該第一方向X延伸地凹設於該基座11上,而各該導槽711內分別設有各該導軌712,並使各該導軌712之一端沿著該第一方向X延伸、而突出於該基座11之外。
再者,該第二基部72係為具適當厚度之板狀體,並滑設於該第二導部71上,且受一第二動力部73所驅動,而可被推離該架部10之外、或推回該架部10之內部。此外,該第二動力部73可為但不限於流體壓力缸等驅動裝置,而該第二基部72與各該導軌712之間更設有複數滑車,以減少摩擦力。
該第二模座30係具有一第二座身31,並為概呈適當厚度之矩形板狀體,並可活動地設於該第二基部72上,具體來說,該第二基部72與該第二模座30之間更設有一驅動單元90,例如流體壓力缸等驅動裝置,當該第一模座20及該第二模座30係位於該合模位置時,可提供加壓力道,使該第一座身21及該第二座身31等構件彼此之間係相互密接。再者,如圖10所示,該驅動單元90與該第二模座30係成對地配置,且其數量可隨需求任意增減。
該真空罩50係包括一中空之罩殼51及一第五動力部52,其中,該罩殼51係可活動地設於該第二基部72上,而該第五動力部52為但不限於流體壓力缸等習知驅動裝置,並固設於該基座11上,且其出力端係驅動該罩殼51沿著 Z軸方向移動,並於一貼接位置與一分離位置之間作動,其中,當該罩殼51位於該貼接位置時,該罩殼51的一側端口周緣係貼接於該第三模座40之底側,同時罩設該第二模座30及該第一模座20,以隔絕外界,便於進行後續之真空作業;當該罩殼51位於該分離位置時,係遠離該第一模座20及/或該第三模座40,以進行開模作業。該第三模座40係具有一第三座身,並為概呈適當厚度之矩形板狀體,且係滑設於該架部10之各該第一導桿12上,而該第一模座推移裝置60係可動地與該第三模座40相連接,當該第三模座40係受一第三動力部41所驅動時,係帶動承載於該第一模座推移裝置60上之該第一模座20沿該第二方向Z相對向靠近或遠離該第二模座30,而於一合模位置與一開模位置間移動。其中,該第三動力部41至少具有流體壓力缸411及相對應之諸如機械連臂412的連動結構。
特別的是,在本例中,該第三模座40上更設有一第四動力部80,係具有流體壓力缸等驅動裝置,而其出力端係驅動該第一模座推移裝置60,以其受力而相對靠近或遠離該第三模座40,而於於一第四位置及一第五位置間往復位移作動。
此外,該第一導部63與該第二導部71之兩端分別設有擋止構件,以避免發生滑動脫出之問題。再者,在其他可能的實施態樣中,該第一導部63與該第二導部71並不限於前述導桿、導軌等導引結構,還可以是其他類型的引導結構設計,同樣可以達到導滑之目的。
藉由上述構件之組成,本創作具體實施態樣簡要地記載如後。
首先,如圖4及圖5所示,該第一模座20及該第二模座30係位於該合模位置上,並於該第一模座20及該第二模座30之間形成有一模室B。
接著,當模製作業完成後,該第三動力部41驅動該第三模座40移動,並連動該第一模座20遠離該第二模座30、並移動至開模位置上,如圖6所示。並且,該第三模座40與該第一模座20間仍處於該第四位置。
而後,該第四動力部80驅動該第一模座推移裝置60遠離該第三模座40,而自該第四位置移動至該第五位置上,如圖7所示。
接著,該第一動力部66係驅動該滑動部64於該第一導部63上滑移,並利用該樞接部65同步帶動該第一模座20移動,詳細來說,該第一模座20運動過程分為一平移步驟及一懸吊步驟,其中,如圖7至圖8所示,係表示了該平移步驟,即,當該滑動部64受驅動而自該第一位置移動至該第二位置時,係使該滑動部64沿該第二方向Z遠離該延伸部62一第一預定距離D1,且分別因該樞接部65及該第一模座20各自本身重量之作用,使該樞接部65以於該第二樞接端6512的第二樞軸643該為軸相對該滑動部64樞轉、且該第一模座20則以於該第一樞接端6511的第一樞軸24為軸相對該樞接部65同步樞轉,藉此將該第二方向Z的作動轉換成該第一方向X上的作動,同時該第一模座20之各該滑塊22係受各該第一滑槽613的槽壁所引導,而使該第一模座20於該承載端面P上、沿著該第一方向X朝該延伸部62所在位置移動該第二預定距離D2。其中,根據該樞接部65的設計,該第二預定距離D2係小於該第一預定距離D1,而在可能其他的態樣中,藉由該樞接部65的結構及其連接關係等之變化,該第二預定距離D2可等於或大於該第一預定距離D1。
而後,在懸吊步驟中,該滑動部64係持續受驅動而由該第二位置移動至該第三位置上,並使該第一模座20隨同該滑動部64之移動而遠離該第一基部61,同時,透過該第一模座20自身重量,使該第一模座20再以於該第一樞接端6511的第一樞軸24為軸相對該樞接部65持續地樞轉,並且,該第一模座20之各該滑塊22仍受各該第一滑槽613的槽壁所限制、而於各該第一滑槽613內滑 動,據此,使得該第一模座20靠近該延伸部62之端側逐步地遠離該第一基部61,直到該第一模座20之局部或整體移出該第一基部61之外,如圖9所示。
據此,本創作係可使該第一模座20於挾模機構上狹小有限的空間中,受該第一模座推移裝置60驅動、而被推離該架部10之外或推回該架部10內部,且其作動過程可避免與其他構件干涉,特別是該真空罩50,而可順暢地移動,有助於減小挾模機構的整體體積大小。
此外,該第二模座推移裝置70的具體作動如圖11至圖12所示的內容,簡單來說,在圖11中,係表示該第二基部72位於起始位置上,而其所承載的該真空罩50及該第二模座30係位於該架部10內。接著,在圖12中,該第二動力部73驅動該第二基部72於該第二導部71上滑移,使其局部位於該架部10之外。
21:第一座身
22:滑塊
60:第一模座推移裝置
61:第一基部
611:板體
612:連接板
613:第一滑槽
614:第一套孔
62:延伸部
63:第一導部
631:第二導桿
632:固定板
633:桿體
6411:本體
66:第一動力部

Claims (12)

  1. 一種模座推移裝置,包括: 一第一基部,係具有一沿一第一方向延伸之承載端面,用以承載一第一模座; 一延伸部,係沿著該第一方向設於該第一基部之一側; 一第一導部,係以一端固設於該延伸部上,而另一端係遠離該延伸部、並沿著垂直該第一方向之一第二方向延伸; 一滑動部,係滑設於該第一導部上; 一樞接部,以兩端分別為一第一樞接端及一第二樞接端,並以該第一樞接端樞接於該第一模座靠近該延伸部之端側上,而該第二樞接端則與該滑動部相樞接; 一第一動力部,提供力以驅動該滑動部於該第一導部滑移,而沿著該第二方向於一第一位置、一第二位置與一第三位置間直線地往復移動,並透過該樞接部同步帶動該第一模座運動; 其中,當該滑動部位於該第一位置時,係使該第一模座係位在該第一基部上之該承載端面; 當該滑動部自該第一位置移動至該第二位置時,係使該滑動部沿該第二方向遠離該延伸部一第一預定距離,且分別因該樞接部及該第一模座各自本身重量之作用,使該樞接部以該第二樞接端為軸相對該滑動部樞轉、且該第一模座則以該第一樞接端為軸相對該樞接部同步樞轉,藉此將該第二方向的作動轉換成該第一方向上的作動,而使該第一模座於該承載端面上、沿著該第一方向朝該延伸部所在位置移動一第二預定距離; 在該滑動部由該第二位置移動至該第三位置的過程中,係使該第一模座隨同該滑動部移動、並持續相對該樞接部樞轉,使得該第一模座靠近該延伸部之端側逐步地遠離該第一基部,直到該第一模座之局部或整體移出該第一基部之外。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模座推移裝置,其中,該第一模座包括: 一呈矩形板片狀之第一座身; 一連接座,係設於該第一座身靠近該延伸部之端側上; 一第一樞軸,係突設於該連接座上,以與該樞接部之該第一樞接端相樞接。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模座推移裝置,其中,該滑動部包括: 一滑座; 一第二樞軸,設於該滑座上,用以該樞接部之該第二樞接端相樞接。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模座推移裝置,其中,該滑座包括: 一本體; 一延伸臂,係以一端連接該本體,而另一端係沿該第二方向延伸,而該延伸臂的自由端係設有該第二樞軸。
  5. 如請求項3或4所述之模座推移裝置,其中,該樞接部包括: 一長形之擺臂,以長軸兩端分別為該第一樞接端及該第二樞接端; 二長形之第一夾臂,係相互分隔開來且彼此並列對應設於該擺臂之該第一樞接端; 二第一樞孔,係分別貫設於各該第一夾臂上,以供該第一樞軸穿設; 二長形之第二夾臂,係相互分隔開來且彼此並列對應設於該擺臂之該第二樞接端; 二第二樞孔,係分別貫設於各該第二夾臂上,以供該第二樞軸穿設。
  6. 如請求項3所述之模座推移裝置,其中,該第一導部具有至少一第一導桿,係固設於該延伸部上,而該滑座係貫設有至少一滑孔,以供套設於該第一導桿上。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模座推移裝置,其中,該第一基部包括: 二長形且彼此平行之板體; 一長形之連接板,係橋設於各該板體之間; 二第一滑槽,係分別開設於各該板體彼此相向之端側,且沿該第一方向於各該板體上延伸,並使各該第一滑槽槽底為該承載端面。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模座推移裝置,其中,該第一模座包括: 一呈矩形板片狀之第一座身; 二滑塊,係分別對應各該滑槽所在位置、突設於該第一座身兩相背之側端,並使各該滑塊滑設於各該第一滑槽中。
  9. 一種具有模座推移裝置之挾模機構,包括: 一架部; 一第一模座及一第二模座,係可活動地分別設於該架部上,且彼此間可相向靠近或相背遠離,而於一合模位置與一開模位置間移動; 一真空罩,係可活動地設於該架部上; 一如請求項1至8任一項所述之模座推移裝置,係設於該架部上,當該第一模座及該第二模座位於該開模位置時,該真空罩係受動而遠離該第一模座,而該模座推移裝置能避免與該真空罩相干涉地將該第一模座推離該架部之外、或推回該架部之內部。
  10. 如請求項9所述具有模座推移裝置之挾模機構,其更包括一第三模座,係可活動地設於該架部上,並位於該第一模座相背於該第二模座之一側。
  11. 如請求項10所述具有模座推移裝置之挾模機構,其中,該架部包括: 一基座; 複數立第一導桿,係以其一端沿該第二方向、且彼此平行地固定於該基座上; 一固定座,係設於各該立第一導桿之另一端。
  12. 如請求項11所述具有模座推移裝置之挾模機構,其更包括另一模座推移裝置,係包括: 一第二導部,係設於該基座上,並沿著該第一方向延伸; 一第二基部,係供承載該第二模座,並滑設於該第二導部上,且受一第二動力部所驅動,而可被推離該架部之外、或推回該架部之內部。
TW112205571U 2023-06-02 2023-06-02 模座推移裝置及具有模座推移裝置之挾模機構 TWM6484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2205571U TWM648499U (zh) 2023-06-02 2023-06-02 模座推移裝置及具有模座推移裝置之挾模機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2205571U TWM648499U (zh) 2023-06-02 2023-06-02 模座推移裝置及具有模座推移裝置之挾模機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48499U true TWM648499U (zh) 2023-11-21

Family

ID=897214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205571U TWM648499U (zh) 2023-06-02 2023-06-02 模座推移裝置及具有模座推移裝置之挾模機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64849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47742B (zh) * 2023-06-02 2024-07-01 鉅鋼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模座推移裝置及具有模座推移裝置之挾模機構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47742B (zh) * 2023-06-02 2024-07-01 鉅鋼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模座推移裝置及具有模座推移裝置之挾模機構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498943B2 (ja) コンベアシステムのための持ち上げ装置、コンベア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TWM648499U (zh) 模座推移裝置及具有模座推移裝置之挾模機構
WO2014146329A1 (zh) 底模升降与双边定位联动机构
WO2014146336A1 (zh) 一种吹瓶机
CN104950797B (zh) 一种3-prrs六自由度并联定位平台
US9739414B2 (en) Multi-axis carrying device
CN204040732U (zh) 气动对开门冰箱开门机构
CN104576471A (zh) 一种紧凑型片针升降机构
TWI847742B (zh) 模座推移裝置及具有模座推移裝置之挾模機構
WO2014146332A1 (zh) 单轴开合模与底模锁定联动机构
CN220129277U (zh) 模座推移装置及具有模座推移装置的挟模机构
CN216707499U (zh) 一种平面移动机械手
TWM611880U (zh) 沖壓連續模模內機械手移載裝置
CN205522962U (zh) 一种应用于丝印机的同步移料机构
CN210189158U (zh) 刀库自动门
CN208207147U (zh) 一种模块化的自动测试设备
CN204054063U (zh) 一种可精密三维移动的Delta结构并联机械手
JP2021098232A (ja) ピッチ可変装置
CN104179410A (zh) 气动对开门冰箱开门机构
CN219705213U (zh) 一种机器人夹爪结构
ATE331601T1 (de) Entnahmeeinrichtung für eine kunststoff- spritzgiessmaschine
JPH112360A (ja) 真空用ゲートバルブ
JP2015150643A (ja) 回転型把持ユニット
CN212475995U (zh) 采用滑道式开合的托举机构
CN211763125U (zh) 一种基于滑块和弯销组合的双向抽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