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45918U - 益生菌組合容器之結構 - Google Patents

益生菌組合容器之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45918U
TWM645918U TW112200719U TW112200719U TWM645918U TW M645918 U TWM645918 U TW M645918U TW 112200719 U TW112200719 U TW 112200719U TW 112200719 U TW112200719 U TW 112200719U TW M645918 U TWM645918 U TW M645918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robiotic
item
patent application
intestinal
probiotic composi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2007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進坤
胡思敏
Original Assignee
蔡進坤
胡思敏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蔡進坤, 胡思敏 filed Critical 蔡進坤
Priority to TW1122007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645918U/zh
Publication of TWM6459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45918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ackages (AREA)

Abstract

一種益生菌組合容器之結構,係包括一盛裝容器以及一益生菌組合物所構成,該益生菌組合物係設於該盛裝容器之容置空間中且由連通該容置空間之開口輸出,於使用時輸入至一活體,該益生菌組合物係由食澱粉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 amylovorus)、約氏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 johnsonii)、羅伊氏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 ruteri)、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與麩醯胺酸以重量比為1:1:1:1:1~1:1:1:1:4的變化範圍組成。

Description

益生菌組合容器之結構
本創作係有關於一種益生菌組合容器之結構,尤指涉及一種益生菌組合物來增加腸道普拉梭菌(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與乳酸菌菌量,特別係指降低腸道發炎機率與降低人體血糖的可能性。
近20年來,腸道微生物生態學取得了重大進展,腸道菌群與多種炎症相關疾病的關係逐漸成為研究熱點,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據證明糖尿病與腸道菌群演化有一定程度關係,第二型糖尿病(type2)係一種慢性全身炎症性疾病,與正常人相比,此族群患者腸道菌群的特點是產丁酸鹽細菌減少,導致治病菌增加的機率,因此研究如何增加腸道產丁酸鹽菌群與糖尿病治療策略及方法也引起了廣泛關注,又腸道會產生丁酸鹽的菌株幾乎都是高度厭氧菌如普拉梭菌等,要利用發酵高密度厭氧丁酸鹽菌株極為困難,為此已有諸多文獻研究結果指出普拉梭菌確實可以透過腸道菌移植到人體內來改善發炎與降低血糖的可能性,但依然會存在的含有其他非有益腸道菌的風險,而且無法大量實現,目前為止都沒有類似技術發明可以藉由經口攝取有益微生物來增加腸道普拉梭菌的數量並經由定序技術來確認。
鑑於人體腸道微生物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維持腸道健康是最重要的機能,正常狀態下,腸道內的各種細菌相互競爭,又相互依存,要抵禦病原菌的入侵並維持有益腸道細菌的優勢,某些特殊的厭氧益生菌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其中普拉梭菌是存在於健康人群腸道中最豐富的腸道微生物之一,其被明確定義為腸道微環境中主要的丁酸鹽生產者,佔腸道微生物群的4%,在 最近的研究證明普拉梭菌對宿主健康有益。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腸道微生物組的丁酸鹽生成能力下降,這意味著普拉梭菌數量非常少或不存在。職是之故,鑑於習知技藝之各項問題,為了能夠兼顧解決之,發展一種可增加腸道普拉梭菌與乳酸菌菌量,以降低腸道發炎機率與降低人體血糖之發明實有必要。
本創作之主要目的係在於,克服習知技藝所遭遇之上述問題並提供一種以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食澱粉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 amylovorus)、約氏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 johnsonii)、羅伊氏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 ruteri)、與麩醯胺酸等組合口服後可以增加腸道乳酸菌菌量與普拉梭菌菌量,能有效改善腸道下痢引發的發炎與腸道誘發疾病機率之益生菌組合容器之結構。
為達以上之目的,本創作係一種益生菌組合容器之結構,係包括:一盛裝容器,係具有一容置空間、一連通該容置空間之開口、及一使該容置空間與外界相連通之開合部;以及一益生菌組合物,係設於該容置空間中且由該開口輸出,於使用時輸入至一活體,該益生菌組合物係由食澱粉乳酸桿菌、約氏乳酸桿菌、羅伊氏乳酸桿菌、丁酸梭菌與麩醯胺酸以重量比為1:1:1:1:1~1:1:1:1:4的變化範圍組成,其中該益生菌組合物係可降低腸道下痢引發的發炎與腸道誘發疾病機率之保健食品組成物。
於本創作上述實施例中,該食澱粉乳酸桿菌、該約氏乳酸桿菌、與該羅伊氏乳酸桿菌均為從母牛分泌的初乳分離得到之乳酸桿菌。
於本創作上述實施例中,該益生菌組合物係增加腸道普拉梭菌菌量70~95%。
於本創作上述實施例中,該益生菌組合物係增加腸道乳酸菌菌 量29~41%。
於本創作上述實施例中,該益生菌組合物係增加腸道總微生物量70%以上。
於本創作上述實施例中,該活體為哺乳類動物。
於本創作上述實施例中,該益生菌組合物係能直接由口腔攝食或溶於液體中後飲用之口服製劑與保健性食品。
於本創作上述實施例中,該盛裝容器為硬質的瓶或罐,而該容置空間係設於該瓶或該罐內,使該益生菌組合物設於該瓶或該罐中,且該開合部係為一蓋體,對應地蓋設於該開口。
於本創作上述實施例中,該盛裝容器為可密封之袋體,而該容置空間係設於該袋體內,可使該益生菌組合物密封於該袋體中,且該開合部係為一密封條,設於該關口兩側,可以密合或開啟該開口。
於本創作上述實施例中,該袋體為非金屬或複合材質。
於本創作上述實施例中,該益生菌組合物係包括一包覆於其外部之外膜體,而該外膜體係為食用膠囊。
於本創作上述實施例中,該益生菌組合物係能製為膠囊、粉末顆粒劑、及糖果任其中之一者。
1:盛裝容器
11a:瓶體或罐體
111:容置空間
12:開口
13a:蓋體
13b:密封條
2:益生菌組合物
21:食用膠囊
第1圖,係本創作益生菌組合容器之結構之第一實施樣態示意圖。
第2圖,係本創作益生菌組合容器之結構之第二實施樣態示意圖。
第3圖,係本創作20公斤下痢保育豬餵養益生菌組合物前、後腸道普拉梭菌、乳酸菌與總微生物的變化示意圖。
第4圖,係本創作80公斤下痢肉豬餵養益生菌組合物前、後腸道普拉梭菌、乳酸菌與總微生物的變化示意圖。
請參閱『第1圖~第4圖』所示,係分別為本創作益生菌組合容器之結構之第一實施態樣示意圖、本創作益生菌組合容器之結構之第二實施樣態示意圖、本創作20公斤下痢保育豬餵養益生菌組合物前、後腸道普拉梭菌、乳酸菌與總微生物的變化示意圖、及本創作80公斤下痢肉豬餵養益生菌組合物前、後腸道普拉梭菌、乳酸菌與總微生物的變化示意圖。如圖所示:本創作係一種益生菌組合容器之結構,係包括一盛裝容器1以及一益生菌組合物2所構成。
上述所提之盛裝容器1為硬質的瓶體11a或罐體,其具有一容置空間111,該容置空間111係設於該瓶體11a或該罐體內,使該益生菌組合物2設於該瓶體11a或該罐體中。該盛裝容器1一端係設有一連通該容置空間111之開口12,及一使該容置空間111與外界相連通之開合部,該開合部係設為一蓋體13a,對應地蓋設於該開口12。
該益生菌組合物2係設於該容置空間111中且由該開口12輸出,於使用時輸入至一活體,該活體為哺乳類動物。該益生菌組合物2係由食澱粉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 amylovorus)、約氏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 johnsonii)、羅伊氏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 ruteri)、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與麩醯胺酸以重量比為1:1:1:1:1~1:1:1:1:4的變化範圍組成,該益生菌組合物2並處於一選自於液體、固體及其組合所構成之群組中的型態;其中該益生菌組合物2係可降低腸道下痢引發的發炎與腸道誘發疾病機率之保健食品組成物。如是,藉由上述揭露之裝置構成一全新之益生菌組合容器之結構。
當本創作於運用時,所提之益生菌組合物2能製為膠囊、粉末顆粒劑、及糖果任其中之一者,係能直接由口腔攝食或溶於液體中後飲用之口服製劑與保健性食品。於第一實施例中,如第1圖所示,該益生菌組合物2更包括一包覆於其外部之外膜體,該外膜體係為食用膠囊21,該益生菌組合物2係被過篩成可便於控制單次劑量之粉末或顆粒,並裝填於該食用膠囊21內,該食用膠囊21可為幾何膠囊狀,依照包裝不同而適當地調整;本創作之食用膠囊21可為硬質膠囊或軟質膠囊,並裝填於該盛裝容器1之容置空間111內,服用時,使用者係可將該盛裝容器1之蓋體13a開啟,通過該開口12直接將其中裝填有該益生菌組合物2之食用膠囊21置於口中,並配合開水進行吞服,膠囊殼可以保護該益生菌組合物2不被胃酸破壞,讓該益生菌組合物2可供人體腸道吸收足夠之養分,藉此可以增加腸道普拉梭菌(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菌量與乳酸菌菌量,可發展為能有效改善腸道下痢引發的發炎與腸道誘發疾病機率之製劑,單獨使用或搭配保健食品、醫藥品或其他飲品使用,藉由腸道的競爭與益生菌的代謝物能有效地降低治病菌感染、增加腸道微生物多樣性,進而提升腸道的健康。
本創作除上述第一實施例所提結構型態之外,亦可為第二實施例之結構型態,而其所不同之處係在於,該盛裝容器1為可密封之袋體11b,該袋體11b可為非金屬或複合材質,而該容置空間111係設於該袋體11b內,可使該益生菌組合物2密封於該袋體11b中,且該開台部係為一密封條13b,設於該開口12兩側,可以密合或開啟該開口12,如第2圖所示。
而當使用時,使用者係藉由該袋體11b上的該密封條13b將該開口12開啟,如此,便可讓容置空間111呈開放狀態,此時使用者便可直接取用容置空間111中之益生菌組合物2,可直接口腔攝食,或是倒入 裝有溶液之杯體後直接飲用;進而使本創作除可同樣達到上述所提之功效外,更可符合實際使用時之所需。
當本創作於製備時,益生菌與食品組合培養丁酸梭菌、約氏乳酸桿菌、食澱粉乳酸桿菌、羅伊氏乳酸桿菌、與麩醯胺酸的方式為:3~5.5g MRS培養基添加0.5~5g麩醯胺酸於500cc去離子水之血清瓶進行滅菌121℃、15分鐘各四瓶,待降溫後取出在無菌操作台降溫至常溫,取含菌種培養皿,各別進行接種1cm2菌落後於恆溫培養箱進行培養33~38℃、24~48小時靜置培養。
當本創作進行動物試驗時,動物試驗物種以白豬、黑豬為試驗對象,且試驗豬隻發育階段分別為保育豬重量在10~20公斤,肉豬重量在60~90公斤的範圍。
於本創作之一較佳具體實施例中,該食澱粉乳酸桿菌、該約氏乳酸桿菌、與該羅伊氏乳酸桿菌均為從母牛的初乳分離得到之乳酸桿菌。
於本創作之一較佳具體實施例中,本創作所提益生菌組合物係從健康乳牛分泌的初乳分離的食澱粉乳酸桿菌、約氏乳酸桿菌、羅伊氏乳酸桿菌,與日本宮入菌-丁酸梭菌、麩醯胺酸組成在接近人體重量20公斤(對應6歲兒童)、80公斤(對應健康成人)的豬隻進行餵養試驗,餵養時間3個月,在餵養前與餵養試驗完畢分別隨機採5頭豬隻糞便進行分析。由分析結果顯示,使用益生菌組合物的豬隻腸道乳酸菌數量增加了29~41%,普拉梭菌數量增加了70~95%,而且腸道微生物的數量增加了72.4~114%,顯然此益生菌組合物能有效增加腸道乳酸菌、普拉梭菌還有微生物總量,有效改善下痢所引發的腸道發炎,從而改善保育豬與肉豬的健康。
於本創作之一較佳具體實施例中,本創作將丁酸梭菌、食澱粉乳酸桿菌、約氏乳酸桿菌、與羅伊氏乳酸桿菌加人麩醯胺酸餵養平均重量20公斤與80公斤豬隻,餵養前豬隻腸道經由第三代定序儀MinION+R10晶片分析,顯 示含有一定程度的下痢與致病性大腸桿菌,造成豬隻下痢並對豬隻生長影響甚鉅,而在使用益生菌組合物後三個月,分析豬隻糞便發現下痢型大腸桿菌有效降低將近98%左右,豬隻幾乎無下痢現象發生,證明使用本創作所提益生菌組合物係能有效改善保育豬與肉豬下痢所引發的腸道發炎並提升豬隻的存活率。
於本創作之一較佳具體實施例中,該丁酸梭菌、該食澱粉乳酸桿菌、該約氏乳酸桿菌、與該羅伊氏乳酸桿菌培養方式為:100cc MRS液態培養添加0.1%麩醯胺酸於250cc血清瓶滅菌後,取出於無菌操作台內分別將丁酸與乳酸菌種培養皿勾取1cm2面積菌落於各個血清瓶進行靜置培養37℃、48小時,菌數分別為3.1x106cfu/ml、2.35x107cfu/ml、4.2x107cfu/ml、與3.7x107cfu/ml,未添加麩醯胺酸依照相同培養條件菌數分別為4.3x103cfu/ml、2.35x105cfu/ml、3.5x105cfu/ml、與2.4x105cfu/ml,添加0.1%麩醯胺酸,該丁酸梭菌、該食澱粉乳酸桿菌、該約氏乳酸桿菌、與該羅伊氏乳酸桿菌菌數均增加100倍以上菌數。
以下實施例僅舉例以供了解本創作之細節與內涵,但不用於限制本創作之申請專利範圍。
[實施例1]
丁酸梭菌(Cb)、食澱粉乳酸桿菌(La)、約氏乳酸桿菌(Lj)、與羅伊氏乳酸桿菌(Lr)以MRS加上5%麩醯胺酸進行各別培養後,分別再以1:1:1:1混合(丁酸梭菌、食澱粉乳桿菌、約氏乳桿菌、與羅伊氏乳酸桿菌)後,餵養50頭平均約20公斤重保育豬,每頭豬每天餵養3cc上述益生菌混合液,連續餵養3個月,豬隻在最後第80~90天均無下痢現象,因此隨機以棉棒採樣5頭保育豬的糞便於3cc的磷酸鹽緩衝(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PBS)溶液攪拌後,再取0.3cc的混合液加入核酸萃取套組試劑利用自動核酸萃取儀器萃取糞便的總核酸,萃取的核酸再以第三代基因定序儀MinION+R10晶片進行分析,分析結果如 表一所示,為20公斤保育豬餵養益生菌組合物前、後之普拉梭菌、乳酸菌與總微生物數量的統計分析表。
Figure 112200719-A0305-02-0009-2
第3圖亦顯示20公斤下痢保育豬餵養益生菌組合物前、後腸道普拉梭菌、乳酸菌與總微生物的變化。在20公斤保育豬餵養益生菌組合物前、後分別採樣糞便並抽取核酸分析,從第三代基因定序儀MinION+R10分析的數據中可以發現,保育豬在餵養益生菌組合物後腸道普拉梭菌數量增加了95%,乳酸菌數量增加了29.7%,腸道微生物的總菌數量增加了72.4%,餵養益生菌組合物之保育豬均無下痢症狀發生。因此,證明在體型較小的保育豬餵食益生菌組合物係可增加腸道微生物的多樣性,也增加了普拉梭菌與乳酸菌的菌量。
[實施例2]
丁酸梭菌(Cb)、食澱粉乳酸桿菌(La)、約氏乳酸桿菌(Lj)、與羅伊氏乳酸桿菌(Lr)以MRS加上5%麩醯胺酸進行各別培養後,分別再以1:1:1:1混合(丁酸梭菌、食澱粉乳桿菌、約氏乳桿菌、與羅伊氏乳酸桿菌)後,餵養40頭平均約80公斤重肉豬,每頭豬每天餵養10cc上述益生菌混合液,連續餵養3個月,豬隻在最後第80~90天均無下痢現象,因此隨機以棉棒採樣5頭肉豬的糞便於3cc的PBS溶液攪拌後,再取0.3cc的混合液加入核酸萃取套組試劑利用自動核酸萃取儀器萃取糞便的總核酸,萃取的核酸再以第三代基因定序儀MinION+R10晶片進行分析,分析結果如表二所示之使用益生菌組合物前、後肉豬糞便的普拉梭菌、乳酸菌菌與總微生物數量的統計分析表。
Figure 112200719-A0305-02-0010-1
第4圖亦顯示80公斤下痢肉豬餵養益生菌組合物前、後腸道普拉梭菌、乳酸菌與總微生物的變化。在80公斤肉豬餵養益生菌組合物前、後分別採樣糞便並抽取核酸分析,從第三代基因定序儀MinION+R10分析的數據中可以發現,肉豬在餵養益生菌組合物後腸道普拉梭菌數量增加了70.56%,乳酸菌數量增加了41.95%,腸道微生物的總菌數量增加了114%,餵養益生菌組合物之肉豬均無下痢症狀發生。因此,證明在體型較大的肉豬餵食益生菌組合物係可增加腸道微生物的多樣性,也增加了普拉梭菌與乳酸菌的菌量,有效改善下痢的發生而降低發炎現象。
從上述兩個實施例的分析結果,發現以此益生菌組合物在不同體重的豬隻發生的下痢包括保育豬與肉豬的試驗,試驗階段均無使用抗生素,單純以此組合來進行餵養三個月後,並在使用前、後採樣糞便觀察腸道菌叢的變化,發現在發生下痢與腸道發炎的狀況下,使用此益生菌組合物前、後腸道乳酸菌、普拉梭菌與總微生物數量上的變化相當顯著。在保育豬使用前普拉梭菌佔總菌數為0.18%,使用後顯著上升到2.2%,普拉梭菌菌量提升20倍左右,而在肉豬食用前普拉梭菌佔總菌數為4.18%,使用三個月後提升到6.6%左右,但就整體提升普拉梭菌菌數達2.39倍左右,顯然本創作設計的益生菌組合物確實有效增加腸道普拉梭菌的菌量、乳酸菌菌量與總體微生物的菌量達到腸道微生物多樣性,此外保育豬與肉豬使用三個月後整體均無嚴重細菌性下痢的現象發生,顯然在餵養益生菌組合物後,藉由腸道的競爭與益生菌的代謝物能降低致治病 菌感染、增加腸道微生物多樣性,進而提升腸道的健康。
綜上所述,本創作係一種益生菌組合容器之結構,可有效改善結構,可有效改善習用之種種缺點,以丁酸梭菌、食澱粉乳酸桿菌、約氏乳酸桿菌、羅伊氏乳酸桿菌、與麩醯胺酸等組合口服後可以增加腸道乳酸菌菌量與普拉梭菌菌量,能有效改善腸道下痢引發的發炎與腸道誘發疾病機率,進而使本創作之產生能更進步、更實用、更符合使用者之所須,確已符合新型專利申請之要件,爰依法提出專利申請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創作實施之範圍;故,凡依本創作申請專利範圍及新型說明書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應仍屬本創作專利涵蓋之範圍內。
1:盛裝容器
11a:瓶體或罐體
111:容置空間
12:開口
13a:蓋體
2:益生菌組合物
21:食用膠囊

Claims (12)

  1. 一種益生菌組合容器之結構,係包括:一盛裝容器,係具有一容置空間、一連通該容置空間之開口、及一使該容置空間與外界相連通之開合部;以及一益生菌組合物,係設於該容置空間中且由該開口輸出,於使用時輸入至一活體,該益生菌組合物係由食澱粉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 amylovorus)、約氏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 johnsonii)、羅伊氏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 ruteri)、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與麩醯胺酸以重量比為1:1:1:1:1~1:1:1:1:4的變化範圍組成,其中該益生菌組合物係可降低腸道下痢引發的發炎與腸道誘發疾病機率之保健食品組成物。
  2. 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益生菌組合容器之結構,其中,該食澱粉乳酸桿菌、該約氏乳酸桿菌、與該羅伊氏乳酸桿菌均為從母牛分泌的初乳分離得到之乳酸桿菌。
  3. 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益生菌組合容器之結構,其中,該益生菌組合物係增加腸道普拉梭菌菌量70~95%。
  4. 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益生菌組合容器之結構,其中,該益生菌組合物係增加腸道乳酸菌菌量29~41%。
  5. 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益生菌組合容器之結構,其中,該益生菌組合物係增加腸道總微生物量70%以上。
  6. 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益生菌組合容器之結構,其中,該活體為哺乳類動物。
  7. 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益生菌組合容器之結構,其中,該益生菌組合物係能直接由口腔攝食或溶於液體中後飲用之口服製劑與保健性 之口服製劑與保健性食品。
  8. 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益生菌組合容器之結構,其中,該盛裝容器為硬質的瓶體或罐體,而該容置空間係設於該瓶體或該罐體內,使該益生菌組合物設於該瓶體或該罐體中,且該開合部係為一蓋體,對應地蓋設於該開口。
  9. 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益生菌組合容器之結構,其中,該盛裝容器為可密封之袋體,而該容置空間係設於該袋體內,可使該益生菌組合物密封於該袋體中,且該開合部係為一密封條,設於該開口兩側,可以密合或開啟該開口。
  10. 依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益生菌組合容器之結構,其中,該袋體為非金屬或複合材質。
  11. 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益生菌組合容器之結構,其中,該益生菌組合物係包括一包覆於其外部之外膜體,而該外膜體係為食用膠囊。
  12. 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益生菌組合容器之結構,其中,該益生菌組合物係能製為膠囊、粉末顆粒劑、及糖果任其中之一者。
TW112200719U 2023-01-17 2023-01-17 益生菌組合容器之結構 TWM6459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2200719U TWM645918U (zh) 2023-01-17 2023-01-17 益生菌組合容器之結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2200719U TWM645918U (zh) 2023-01-17 2023-01-17 益生菌組合容器之結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45918U true TWM645918U (zh) 2023-09-11

Family

ID=889265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200719U TWM645918U (zh) 2023-01-17 2023-01-17 益生菌組合容器之結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64591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175864B (zh) 动物双歧杆菌及其选育方法和应用
TWI241912B (en) Novel Acid-and bile salt-resistant Lactobacillus isolates having the ability to lower and assimilate cholesterol
US20100166721A1 (en) Probotic compositions and uses thereof
US20110165127A1 (en) Dairy-derived probiotic compositions and uses thereof
AU2016353091B2 (en) Probiotic delivery systems
CN110903995B (zh) 具有促消化功效的益生菌食用组合物及食品
CA2740434A1 (en) Probiotic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inducing and supporting weight loss
CN109451727A (zh) 益生菌和消化酶的组合物及其制备和使用方法
CN1915042A (zh) 直投式酸奶发酵菌剂的生产方法
CN103689595A (zh) 一种乳酸菌软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CN102935092A (zh) 新颖乳杆菌及其组合物和在制备改善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药物中的应用
CN110893193A (zh) 乳双歧杆菌bl-99的新应用
CN107752015A (zh) 一种全消化道改善的复合营养食品
CN112251372A (zh) 一种具有半乳糖苷酶活性可耐受乳糖的嗜酸乳杆菌及应用
CN1149092C (zh) 活性双歧联菌株耐酸肠溶微囊
US20130017181A1 (en) Lipid-metabolism-ameliorating agent
TWM645918U (zh) 益生菌組合容器之結構
CN110892961B (zh) 一种含乳双歧杆菌bl-99的固体饮料及其应用
CN110897166B (zh) 具有促消化功效的含益生菌与酪蛋白磷酸肽的食用组合物
CN101574375B (zh) 一种乳酸菌保健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RU2225215C2 (ru) Применение пропионовокислых бактерий для образования пропионовой кислоты и/или пропионатов в ободочной кишке
CN111345473A (zh) 一种含卵黄抗体IgY的益生菌组合物及应用制剂
TWM645917U (zh) 盛裝益生菌組合物的食品容器結構
CN109549957A (zh) 能双向调节便秘的复合益生菌
WO2024055983A1 (zh) 南瓜籽蛋白组合物和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