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44716U - 熱管與地熱採集裝置 - Google Patents

熱管與地熱採集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44716U
TWM644716U TW112205992U TW112205992U TWM644716U TW M644716 U TWM644716 U TW M644716U TW 112205992 U TW112205992 U TW 112205992U TW 112205992 U TW112205992 U TW 112205992U TW M644716 U TWM644716 U TW M644716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heat transfer
pipe
cavity
transfer eleme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20599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永剛 朱
黎永耀
楊輝著
呂傳文
Original Assignee
大陸商深圳市順熵科技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陸商深圳市順熵科技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陸商深圳市順熵科技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220599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644716U/zh
Publication of TWM6447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44716U/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10Geothermal energy

Landscapes

  • Sampling And Sample Adjustment (AREA)

Abstract

本創作揭示了熱管與地熱採集裝置,熱管包括封閉件、第一管體、第一傳熱件與第二傳熱件,封閉件具有通道;第一管體的一端具有開口,另一端通過封閉件封閉,內部具有用於容納傳熱介質的第一腔體;第一傳熱件與封閉件連接,位於封閉件的一側,內部具有空腔;第二傳熱件與封閉件連接,位於封閉件的另一側,內部具有空腔,且能夠通過通道與第一傳熱件內的空腔連通,以與第一傳熱件共同限定出用於容納傳熱介質的第二腔體,第二腔體與第一腔體分隔。本創作中,相鄰熱管之間可以通過第一傳熱件與第二傳熱件形成的級間熱管進行傳熱,級間熱管的熱阻較低,且能夠伸入至第一腔體而與蒸氣充分接觸,有助於提升換熱效率高。

Description

熱管與地熱採集裝置
本創作係關於地熱採集領域,尤其是關於熱管與地熱採集裝置。
地熱資源作為一種綠色低碳、可循環利用的清潔能源,在治汙降霾、改變能源消耗結構、改善生態文明的作用日益凸顯。熱管屬於一種傳熱元件,能夠利用管內介質的相變傳熱,從而將發熱源的熱量迅速傳遞到遠端。相關技術中,熱管單元通常由多根熱管拼接而成,相鄰熱管採用密封堵頭連接,然而,此種方式中熱管連接處的傳熱熱阻較高,熱量難以有效的傳遞,熱管長度較長時容易發生傳熱失效的問題。
本創作旨在至少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之一。為此,本創作提出一種熱管,能夠降低熱管連接處的傳熱熱阻,提升傳熱效率。
本創作還提出了一種應用上述熱管的地熱採集裝置。
第一方面,本創作提供了一種熱管,包括: 封閉件,具有通道; 第一管體,一端具有開口,另一端通過所述封閉件封閉,內部具有用於容納傳熱介質的第一腔體; 第一傳熱件,與所述封閉件連接,位於所述封閉件的一側,所述第一傳熱件的內部具有空腔; 第二傳熱件,與所述封閉件連接,位於所述封閉件的另一側,所述第二傳熱件的內部具有空腔,且能夠通過所述通道與所述第一傳熱件內的所述空腔連通,以與所述第一傳熱件共同限定出用於容納傳熱介質的第二腔體,所述第二腔體與所述第一腔體分隔。
本創作的熱管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創作中,熱管設置有第一傳熱件與第二傳熱件,在多根熱管連接形成的熱管單元中,相鄰熱管之間可以通過第一傳熱件與第二傳熱件形成的級間熱管進行傳熱,級間熱管的熱阻較低,且能夠伸入至第一腔體而與蒸氣充分接觸,有助於提升換熱效率高。
根據本創作的另一些實施例的熱管,沿熱量傳遞方向,所述第一管體的首端通過所述封閉件封閉,所述第一傳熱件位於所述封閉件的上側,所述第二傳熱件位於所述封閉件的下側;還包括引流件,所述引流件的一端與所述第二傳熱件連接,另一端向下延伸並與所述第一管體的內壁連接。
根據本創作的另一些實施例的熱管,還包括第二管體,所述第二管體位於所述第一管體的內側,所述第二管體與所述第一管體之間具有間隙。
根據本創作的另一些實施例的熱管,所述第一傳熱件與所述第二傳熱件的表面均設有吸液芯。
根據本創作的另一些實施例的熱管,所述第一管體的表面設有吸液芯。
第二方面,本創作提供了一種熱管,包括: 封閉件; 第一管體,兩端均通過所述封閉件封閉,內部具有用於容納傳熱介質的第一腔體; 第一傳熱件,與其中一個所述封閉件連接,且位於所述第一腔體內,所述第一傳熱件的內部具有空腔; 第二傳熱件,與另一個所述封閉件連接,且位於所述第一腔體內,所述第二傳熱件的內部具有空腔。
第三方面,本創作提供了一種地熱採集裝置,包括: 地熱採集部,包括多個所述熱管,所述熱管具有所述開口的一端與相鄰所述熱管具有所述封閉件的一端連接; 換熱部,包括換熱器,所述換熱器用於傳遞由所述地熱採集部採集的熱量。
根據本創作的另一些實施例的地熱採集裝置,還包括傳熱部,沿熱量傳遞方向,所述傳熱部的尾端與所述地熱採集部的首端連接,所述傳熱部的首端與所述換熱部連接。
根據本創作的另一些實施例的地熱採集裝置,所述傳熱部包括多個所述的熱管,所述熱管具有所述開口的一端與相鄰所述熱管具有所述封閉件的一端連接。
根據本創作的另一些實施例的地熱採集裝置,所述熱管的兩端均設有法蘭,相鄰所述熱管通過所述法蘭貼合,並通過螺紋緊固件連接;或者,還包括連接套,相鄰所述熱管的相鄰端分別插接在所述連接套的兩端。
第四方面,本創作提供了一種地熱採集裝置,包括: 地熱採集部,包括多個所述熱管,所述熱管具有所述第一傳熱件與相鄰所述熱管具有所述第二傳熱件的一端連接,以使所述第一傳熱件與相鄰所述熱管的所述第二傳熱件共同限定出用於容納傳熱介質的第二腔體,所述第二腔體與所述第一腔體分隔; 換熱部,包括換熱器,所述換熱器用於傳遞由所述地熱採集部採集的熱量。
本創作的附加方面和優點將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給出,部分將從下面的描述中變得明顯,或通過本創作的實踐瞭解到。
以下將結合實施例對本創作的構思及產生的技術效果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創作的目的、特徵和效果。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只是本創作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實施例,基於本創作的實施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其他實施例,均屬於本創作保護的範圍。
在本創作實施例的描述中,如果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為基於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僅是為了便於描述本創作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創作的限制。
在本創作實施例的描述中,如果某一特徵被稱為“設置”、“固定”、“連接”、“安裝”在另一個特徵,它可以直接設置、固定、連接在另一個特徵上,也可以間接地設置、固定、連接、安裝在另一個特徵上。在本創作實施例的描述中,如果涉及到“多個”,其含義是兩個以上。如果涉及到“第一”、“第二”,應當理解為用於區分技術特徵,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徵的數量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徵的先後關係。
相關技術中,熱管之間通過密封堵頭進行連接,下級熱管中的熱量需要通過密封堵頭傳遞至上級熱管,密封堵頭熱阻較大,且換熱面積較小,導致熱量在傳遞過程中會出現大量的損失,當熱管單元長度較長時(通常而言,地熱資源位於地殼較深的位置,熱管單元可能長度數公里),容易出現傳熱失效的問題。
基於此,本創作提供了一種熱管,通過在熱管上設置第一傳熱件與第二傳熱件,可以在熱管串聯時形成級間熱管,通過級間熱管代替密封堵頭進行傳熱,能夠有效的降低熱阻,增大換熱面積,減少熱損。
以下結合附圖1至圖5說明本創作實施例的熱管。
參照圖1,在本創作的一些實施例中,熱管100包括第一管體110、封閉件120、第一傳熱件130與第二傳熱件140。第一管體110的一端具有開口111,另一端通過封閉件120封閉,第一管體110的內部具有用於容納傳熱介質的第一腔體112。封閉件120上具有通道121,從而能夠實現第一管體110內外的連通。第一傳熱件130與第二傳熱件140均與封閉件120連接,且分別位於封閉件120的相對兩側。第一傳熱件130與第二傳熱件140的內部均具有空腔,二者的空腔通過封閉件120上的通道121連通,從而使得第一傳熱件130與第二傳熱件140能夠共同限定出用於容納傳熱介質的第二腔體113,且第二腔體113與第一腔體112相互分隔。
具體的,本實施例的第一管體110為圓柱管,且由能夠導熱的材料製成,包含但不限於銅、鋁、鋼材及不銹鋼等金屬,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碳酸酯(PC)、聚乙烯(PE)、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玻璃等非金屬材料,鋁塑膜、塑料與金屬箔的複合薄膜等層疊類的複合材料,陶瓷基複合材料、樹脂基複合材料等摻雜類複合材料。基於熱管的實際使用場景,將圖1中的上端作為第一管體110的首端,下端作為第一管體110的尾端,從下往上的方向為熱量傳遞方向。此外,在相連的兩段熱管100中,相對位於上方的熱管稱之為上級熱管,相對位於下方的熱管稱之為下級熱管(下文記載的“首端”、“尾端”、“熱量傳遞方向”、“上級”與“下級”的含義與此相同),第一管體110的一端(例如圖1的尾端)具有開口111,首端通過封閉件120進行封閉,如此,參照圖2,當兩根熱管100按照首尾相連的方式連接時,下級熱管100的封閉件120能夠封閉上級熱管100的開口111,從而使得上級熱管100的第一腔體112處於封閉狀態,進而便於在第一腔體112內形成真空環境以加速介質的相變。
能夠理解的是,也可以是第一管體110的首端具有開口111,尾端通過封閉件120進行封閉。
封閉件120用於封閉第一管體110的端部,本實施例中,封閉件120為端板,通過焊接等方式與第一管體110連接。封閉件120上具有通道121,通道121可以是通孔等結構。
第一傳熱件130與第二傳熱件140可以是圓柱狀的管體,分別位於封閉件120的相對兩側,以圖1所示為例,當封閉件120位於第一管體110的首端時,第一傳熱件130位於封閉件120的上側,即伸出於第一管體110的外部。第二傳熱件140位於封閉件120的下側,即位於第一管體110的內部。
參照圖2,圖中箭頭表示熱量傳遞方向。當兩根熱管100按照首尾相連的方式連接時,下級熱管的第一傳熱件130位於上級熱管100的第一腔體112,當下級熱管100採集地熱或者接受更下級熱管的熱量後,熱管100的第一腔體112內的介質受熱蒸發,形成的蒸氣上升至熱管100的首端,與第二傳熱件140發生熱量交換,熱量從蒸氣傳遞至第二腔體113內的介質,使得第二腔體113內的介質受熱蒸發,第二腔體113內的蒸氣上升至第一傳熱件130內,再次發生熱量交換,熱量從第二腔體113內的蒸氣傳遞至上級熱管100的第一腔體112內的介質,上級熱管100的第一腔體112內的介質受熱蒸發,按照上述流程將熱量傳遞更上次的熱管100。另一方面,下級熱管100的第一腔體112內的蒸氣在熱量傳遞後發生冷凝,然後回流至下級熱管100的底部。第二腔體113內的蒸氣在熱量傳遞後發生冷凝,然後回流至第二傳熱件140的底部,實現循環傳遞。
本實施例中,第一傳熱件130與第二傳熱件140採用能夠導熱的材料製成,例如採用與第一管體110相同的材料。
本實施例中,介質包括但不限於去離子水、丙酮、甲醇、庚烷、乙醇、甲醇、氨和二氧化碳等,介質在不同位置的熱管100內可採用不同的介質和不同的充液率,根據實際設計需求設定,如在5% 至 50%之間。
本實施例中,熱管100設置有第一傳熱件130與第二傳熱件140,在多根熱管100連接形成的熱管單元中,相鄰熱管100之間可以通過第一傳熱件130與第二傳熱件140形成的級間熱管進行傳熱,級間熱管的熱阻較低,且能夠伸入至第一腔體112而與蒸氣充分接觸,有助於提升換熱效率高。
參照圖1,在本創作的一些具體實施例中,沿熱量傳遞方向,第一管體110的首端通過封閉件120封閉,第一傳熱件130位於封閉件120的上側,即位於第一管體110的外部,第二傳熱件140位於封閉件120的下側,即位於第一管體110的外部。第一傳熱件130、第二傳熱件140與封閉件120可以連接為一體,從而第一傳熱件130、第二傳熱件140形成整體式的級間熱管,保證第二腔體113的密封性能。
在本創作的一些具體實施例中,熱管還包括引流件150,引流件150的一端與第二傳熱件140連接,另一端向下延伸並與第一管體110的內壁連接。當下級熱管100的第一腔體112內的蒸氣換熱後,會在第二傳熱件140的表面發生冷凝,冷凝後的介質可以通過引流件150引導至的第一管體110的內壁後再進行回流,避免介質從第二傳熱件140上直接下落而增加蒸氣上升的阻力。
引流件150可以是杆狀結構,液態的介質附著於引流件150的表面,並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流動。引流件150也可以包括未示出的匯流盤與引流管,其中匯流盤沿第二傳熱件140的周向設置(可以僅覆蓋第二傳熱件140的部分圓周,例如1/4圓周,以避免對蒸氣的上升造成阻礙),且大致沿第二傳熱件140的徑向伸出。匯流盤可以向下凹陷,以形成蓄積液態介質的腔體,引流管的一端與匯流盤的腔體連通,另一端通向第一管體110的內壁,如此,液態的介質可以先彙集在匯流盤內,然後再通過引流管導向第一管體110的內壁。能夠理解的是,引流件150不局限於上述結構,任何能夠將第二傳熱件140上的液態介質向下引流至管壁的結構均可以採用。
能夠理解的是,第二傳熱件140上可以沿熱量傳遞方向設置多個引流件150,也可以沿周向設置多個引流件150,從而進一步避免液態介質直接下落。
參照圖3,在本創作的一些具體實施例中,熱管100還包括第二管體160,第二管體160位於第一管體110的內側,第二管體160與第一管體110之間具有間隙。
本實施例中,第二管體160可以是圓柱管,且與第一管體110同軸。第二管體160的外徑小於第一管體110的內徑,當第二管體160安裝在第一管體110內時,第二管體160與第一管體110可以形成間隙,如此,第二管體160將第一腔體112分隔為蒸氣通道與液體通道,熱蒸氣可以通過中間的蒸氣通道上升,液態介質可以在第二管體160與第一管體110件的液體通道內流動,避免液態介質的回流影響蒸氣的上升。
參照圖4,在本創作的一些具體實施例中,第一傳熱件130與第二傳熱件140的表面均設有吸液芯170,吸液芯170的厚度一般是管徑的0.01至0.25倍。具體的,第一傳熱件130的內外表面,以及第二傳熱件140內外表面均具有吸液芯170,吸液芯170能夠引導液態介質流動,同時也能夠增大換熱面積,增加換熱效率。吸液芯170可以是附著於傳熱件表面的層級結構,例如泡沫金屬、金屬絲網、燒結粉末等,也可以直接成型在傳熱件表面的溝槽結構,溝槽的截面形狀可以是圓弧形、三角形、矩形、梯形等。能夠理解的是,吸液芯170也可以是溝槽結構與層級結構的組合。
在本創作的一些具體實施例中,當熱管100用於採集地熱時,第一管體110的表面設有吸液芯170,從而增加熱管100的採集能力。
參照圖1,在本創作的一些具體實施例中,兩根熱管100之間可以採用螺栓等緊固件進行連接,具體的,熱管100的首尾兩端均設有法蘭180,法蘭180上設有通孔。當兩根熱管100完成對接後,通過螺栓連接兩處法蘭180即可實現熱管100之間的固定。能夠理解的是,還可以在法蘭180之間設置密封圈等密封件,以實現第一腔體112的密封。
參照圖5,為便於理解,圖中僅示出了熱管100的第一管體110。在本創作的一些具體實施例中,兩根熱管100之間可以採用連接套200進行連接,具體的,熱管100的首尾兩端均設有外螺紋,連接套200的內壁設有內螺紋。當兩根熱管100的相鄰端部分別旋入連接套200即可實現固定。能夠理解的是,連接套200與熱管100之間也可以直接通過焊接固定。
在本創作的一些具體實施例中,第一管體110上設有抽真空孔與注液孔,抽真空孔用於與抽真空設備連接,以在第一管體110的內部形成真空環境。注液孔用於與注液設備連接,以向第一腔體112內注入介質。
參照圖1,在本創作的一些具體實施例中,單根熱管100包括多根級間熱管,多根級間熱管平行,且沿第一管體110的軸向設置。能夠理解的是,多根級間熱管也可以由大管徑的單根級間熱管替代。
參照圖6,本創作其他一些實施例中,熱管100第一管體110、封閉件120、第一傳熱件130與第二傳熱件140。第一管體110的兩端均通過封閉件進行封閉,第一管體110的內部具有用於容納傳熱介質的第一腔體112。第一傳熱件130與其中一個封閉件120連接,且位於第一腔體112內,第一傳熱件130的內部具有空腔。第二傳熱件140與其中另一個封閉件120連接,且位於第一腔體112內,第二傳熱件140的內部具有空腔。
本實施例中,第一傳熱件130與第一管體110首端的封閉件120連接,首端的封閉件120上具有連通第一傳熱件130內空腔的通道。相應的,第二傳熱件140與第一管體110尾端的封閉件120連接,尾端的封閉件120上具有連通第二傳熱件140內空腔的通道,且兩端封閉件120上的通道均相互對應。參照圖7,當兩根熱管100按照首尾相連的方式連接時,上級熱管100尾端的封閉件120與下級熱管100首端的封閉件120貼合,並通過法蘭與螺紋連接件進行固定。上級熱管100的第二傳熱件140與下級熱管100的第一傳熱件130對接,二者的空腔通過封閉件120上的通道連通,從而使得上級熱管100的第二傳熱件140與下級熱管100的第一傳熱件130共同組成級間熱管,從而限定出第二腔體113,如此,同樣可以實現級間熱管分別連接上下兩級熱管100的目的。
參照圖8,圖中換熱部400內的箭頭表示傳熱介質的流向。本創作其他一些實施例中,還揭示有地熱採集裝置,地熱採集裝置包括地熱採集部300與換熱部400,地熱採集部300包括多個上述熱管100,熱管100可以採用圖1至圖5所示實施例的熱管,熱管100之間採用圖2所示的方式進行連接,即上級熱管100具有開口111的一端與下級熱管100具有封閉件120的一端連接,從而實現熱量從下往上的傳遞。換熱部400用於將地熱採集部300採集的熱量通過傳熱介質傳遞至其他設備。
本實施例中,構成地熱採集部300的熱管100的表面設有吸液芯170,用於增強換熱能力。
本實施例中,換熱部400位於地面,包括殼體410與換熱管道420,殼體410與最上級的熱管100的第一腔體112連通,換熱管道420位於殼體410內,能夠與第一腔體112內的蒸氣直接接觸,從而使熱量從蒸氣傳遞至換熱管道420的傳熱介質。
參照圖9,在本創作的一些具體實施例中,換熱管道420捲繞在殼體410的外側,蒸氣的熱量首先傳遞至殼體410,然後通過殼體410傳遞至換熱管道420。為了增加換熱面積,殼體410的表面設置有吸液芯170。
能夠理解的是,換熱部400也可以採用公知的其他的換熱結構,例如管殼式換熱器和板式換熱器等。
參照圖8、圖9,在本創作的一些具體實施例中,地熱採集裝置還包括傳熱部500,沿熱量傳遞方向,傳熱部500的尾端與地熱採集部300的首端連接,傳熱部500的首端與換熱部400連接,用於熱量在非熱源區域的傳遞。
在本創作的一些具體實施例中,傳熱部500包括多個上述熱管100,熱管100可以採用圖1至圖5所示實施例的熱管,熱管100之間採用圖2所示的方式進行連接,即上級熱管100具有開口111的一端與下級熱管100具有封閉件120的一端連接,從而實現熱量從下往上的傳遞。構成地熱採集部300的熱管100的表面可以設置吸液芯170,也可以是光面。
參照圖8,在本創作的一些具體實施例中,在構成地熱採集部300的多個熱管100中,位於最底部的熱管100上具有啟動裝置600,並且沿熱管100管壁佈置多個溫度和壓力傳感器,溫度和壓力傳感器可以對管內的溫度與氣壓進行檢測,當出現介質過冷而難以沸騰的狀態時,可以通過啟動裝置600對介質進行加熱,本實施例中,啟動裝置600可以是電加熱棒等加熱裝置。
本創作其他一些實施例中,地熱採集裝置包括地熱採集部300與換熱部400,地熱採集部300包括多個上述熱管100,熱管100可以採用圖6所示實施例的熱管,熱管100之間採用圖7所示的方式進行連接,即上級熱管100具有第二傳熱件140的尾端與下級熱管100具有第一傳熱件130的首端連接,從而實現熱量從下往上的傳遞。換熱部400用於將地熱採集部300採集的熱量通過傳熱介質傳遞至其他設備。
上面結合附圖對本創作實施例作了詳細說明,但是本創作不限於上述實施例,在所屬技術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所具備的知識範圍內,還可以在不脫離本創作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種變化。此外,在不衝突的情況下,本創作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徵可以相互組合。
100:熱管 110:第一管體 111:開口 112:第一腔體 113:第二腔體 120:封閉件 121:通道 130:第一傳熱件 140:第二傳熱件 150:引流件 160:第二管體 170:吸液芯 180:法蘭 200:連接套 300:地熱採集部 400:換熱部 410:殼體 420:換熱管道 500:傳熱部 600:啟動裝置
圖1為本創作實施例中熱管的斷面圖; 圖2是通過圖1中熱管形成熱管單元的斷面圖; 圖3為本創作另一實施例中熱管的斷面圖; 圖4是本創作另一實施例中具有吸液芯的級間熱管的斷面圖; 圖5是本創作實施例中兩個第一管體連接的斷面圖; 圖6是本創作另一實施例中熱管的斷面圖; 圖7是通過圖6中熱管形成熱管單元的斷面圖; 圖8是本創作實施例中地熱採集裝置處於工作狀態的斷面圖; 圖9是本創作另一實施例中地熱採集裝置處於工作狀態的斷面圖。
100:熱管
110:第一管體
111:開口
112:第一腔體
113:第二腔體
120:封閉件
121:通道
130:第一傳熱件
140:第二傳熱件
150:引流件

Claims (10)

  1. 一種熱管,其特徵在於,包括: 封閉件,具有通道; 第一管體,一端具有開口,另一端通過所述封閉件封閉,內部具有用於容納傳熱介質的第一腔體; 第一傳熱件,與所述封閉件連接,位於所述封閉件的一側,所述第一傳熱件的內部具有空腔; 第二傳熱件,與所述封閉件連接,位於所述封閉件的另一側,所述第二傳熱件的內部具有空腔,且能夠通過所述通道與所述第一傳熱件內的所述空腔連通,以與所述第一傳熱件共同限定出用於容納傳熱介質的第二腔體,所述第二腔體與所述第一腔體分隔。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熱管,其中沿熱量傳遞方向,所述第一管體的首端通過所述封閉件封閉,所述第一傳熱件位於所述封閉件的上側,所述第二傳熱件位於所述封閉件的下側; 還包括引流件,所述引流件的一端與所述第二傳熱件連接,另一端向下延伸並與所述第一管體的內壁連接。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熱管,其中還包括第二管體,所述第二管體位於所述第一管體的內側,所述第二管體與所述第一管體之間具有間隙。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熱管,其中所述第一傳熱件與所述第二傳熱件的表面均設有吸液芯。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熱管,其中所述第一管體的表面設有吸液芯。
  6. 一種熱管,其特徵在於,包括: 封閉件; 第一管體,兩端均通過所述封閉件封閉,內部具有用於容納傳熱介質的第一腔體; 第一傳熱件,與其中一個所述封閉件連接,且位於所述第一腔體內,所述第一傳熱件的內部具有空腔; 第二傳熱件,與另一個所述封閉件連接,且位於所述第一腔體內,所述第二傳熱件的內部具有空腔。
  7. 一種地熱採集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 地熱採集部,包括多個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熱管,所述熱管具有所述開口的一端與相鄰所述熱管具有所述封閉件的一端連接; 換熱部,包括換熱器,所述換熱器用於傳遞由所述地熱採集部採集的熱量。
  8. 如請求項7所述的地熱採集裝置,其中還包括傳熱部,沿熱量傳遞方向,所述傳熱部的尾端與所述地熱採集部的首端連接,所述傳熱部的首端與所述換熱部連接。
  9. 如請求項7所述的地熱採集裝置,其中所述熱管的兩端均設有法蘭,相鄰所述熱管通過所述法蘭貼合,並通過螺紋緊固件連接; 或者,還包括連接套,相鄰所述熱管的相鄰端分別插接在所述連接套的兩端。
  10. 一種地熱採集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 地熱採集部,包括多個如請求項6所述的熱管,所述熱管具有所述第一傳熱件與相鄰所述熱管具有所述第二傳熱件的一端連接,以使所述第一傳熱件與相鄰所述熱管的所述第二傳熱件共同限定出用於容納傳熱介質的第二腔體,所述第二腔體與所述第一腔體分隔; 換熱部,包括換熱器,所述換熱器用於傳遞由所述地熱採集部採集的熱量。
TW112205992U 2022-08-12 2022-08-12 熱管與地熱採集裝置 TWM64471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2205992U TWM644716U (zh) 2022-08-12 2022-08-12 熱管與地熱採集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2205992U TWM644716U (zh) 2022-08-12 2022-08-12 熱管與地熱採集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44716U true TWM644716U (zh) 2023-08-01

Family

ID=885597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205992U TWM644716U (zh) 2022-08-12 2022-08-12 熱管與地熱採集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64471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2037358A1 (zh) 热管与地热采集装置
CN211782947U (zh) 热管、散热器和电子设备
TW201945683A (zh) 在冷凝段有部分填滿毛細材的迴路熱管
CN101485537B (zh) 一种高温蒸汽产生装置
CN109812997B (zh) 一种流道与腔壁一体化的带储热太阳能腔体吸热器
CN205282609U (zh) 圆柱体电池组的热管理系统
CN104596335A (zh) 一种脉动热管蓄热装置及其热循环方法
CN106500536A (zh) 热管散热器
CN113660833A (zh) 一种散热装置及高热流密度通讯机盒
TWM644716U (zh) 熱管與地熱採集裝置
CN105387744B (zh) 一种冷热分流的过程节能蓄热器
CN205373482U (zh) 一种冷热分流的过程节能蓄热器
CN102022933A (zh) 绕管式换热器
WO2010060302A1 (zh) 具有微热管阵列的新型热管及其加工工艺及新型换热系统
CN201599817U (zh) 高温烟气与多介质间热量交换的整体列管式换热器
CN111397414B (zh) 一种环路热管蓄热器
CN206300531U (zh) 热管散热器
CN212458061U (zh) 热管与地热采集装置
CN203216054U (zh) 一种太阳能真空玻璃集热管热管空气集热器
CN205373077U (zh) 一种射流高效换热太阳能吸热装置
CN113566628B (zh) 一种采用包围式储液腔的环路热管
CN210004818U (zh) 一种高效热能交换器
CN212205768U (zh) 换热装置及锂电池涂布机
CN110887391A (zh) 一种根据蓄热材料温度控制加热的蓄热器
CN208011831U (zh) 一种有蓄热能力的热管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