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41416U - 折疊式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折疊式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41416U
TWM641416U TW112200180U TW112200180U TWM641416U TW M641416 U TWM641416 U TW M641416U TW 112200180 U TW112200180 U TW 112200180U TW 112200180 U TW112200180 U TW 112200180U TW M641416 U TWM641416 U TW M641416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ing
shaft
axis
panel body
electronic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2001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顏清輝
黃俊皓
葉建成
Original Assignee
信錦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信錦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信錦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M6414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41416U/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37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 G06F1/1641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the display being formed by a plurality of foldable display componen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37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 G06F1/1652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the display being flexible, e.g. mimicking a sheet of paper, or rollabl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75Miscellaneous details related to the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the different enclosures or enclosure parts
    • G06F1/1681Details related solely to hing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Supplying Of Containers To The Packaging Station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 Tumbler Switches (AREA)
  • Surface Acoustic Wave Elements And Circuit Networks Thereof (AREA)
  • Piezo-Electric Or Mechanical Vibrators, Or Delay Or Filter Circuits (AREA)

Abstract

本創作提供一種折疊式電子裝置,包括中央基座、樞軸模組、二翼件、二傳動件、二面板本體、同步模組、彈性模組及可撓式螢幕。樞軸模組設於中央基座且能同步反轉,翼件能相對中央基座樞轉,傳動件套設於樞軸模組,面板本體能相對翼件樞轉且能相對傳動件線性滑動,同步模組能帶動傳動件同步反轉,彈性模組套設於樞軸模組,可撓式螢幕設置於面板本體及翼件,並包含可彎折區。當面板本體呈展開狀態時,可撓式螢幕攤平,翼件及中央基座支撐可彎折區,當面板本體呈收折狀態時,可彎折區撓曲,翼件及中央基座界定容置空間以容設可彎折區。

Description

折疊式電子裝置
本創作提供一種折疊式電子裝置,特別是一種具有可撓式螢幕的折疊式電子裝置。
可撓式螢幕已廣泛用於智慧型手機及平板電腦上。若支撐可撓式螢幕的結構設計不佳,在折疊時有可能在可撓式螢幕的可彎折區造成損壞,或在展開時可撓式螢幕無法完全攤平,這些情形都會造成使用者無法感應的困擾。雖然現在已有連桿結構來提供可彎折區所需的容置空間,但現有的連桿結構為了形成夠大的容置空間,內部元件相應的移動距離長,造成外殼的整體厚度增加。
本創作提供一種折疊式電子裝置,包括:一中央基座,包含一本體部、一升降板、至少一第一內弧形滑塊及至少一第二內弧形滑塊,所述第一內弧形滑塊及所述第二內弧形滑塊分別彼此相間隔地形成於該本體部,該升降板可活動地設置於該本體部,並能相對在一最高位置及一最低位置之間變換;一樞軸模組,設置於該中央基座,並包含分別樞接於該本 體部且能同步反轉的一第一軸桿及一第二軸桿;一第一翼件,包含至少一第一內弧形滑道及至少一第一外弧形滑道,所述第一內弧形滑塊滑設於所述第一內弧形滑道,藉此該第一翼件能相對該本體部以一第一內虛擬軸線為中心而樞轉;一第一傳動件,套設於該第一軸桿,且與該第一軸桿同步旋轉;一第一面板本體,包含一第一承載件,該第一承載件能相對該第一傳動件線性滑動,並包含至少一第一外弧形滑塊,所述第一外弧形滑塊滑設於所述第一外弧形滑道,藉此該第一承載件能相對該第一翼件以一第一外虛擬軸線樞轉;一第二翼件,包含至少一第二內弧形滑道及至少一第二外弧形滑道,所述第二內弧形滑塊滑設於所述第二內弧形滑道,藉此該第二翼件能相對該本體部以一第二內虛擬軸線為中心而樞轉;一第二傳動件,套設於該第二軸桿,且與該第二軸桿同步旋轉;一第二面板本體,包含一第二承載件,該第二承載件能相對該第二傳動件線性滑動,並包含至少一第二外弧形滑塊,所述第二外弧形滑塊滑設於所述第二外弧形滑道,藉此該第二承載件能相對該第二翼件以一第二外虛擬軸線樞轉;一同步模組,包含可滑動地設置於該第一傳動件及該第二傳動件之間的一同步滑塊體,且該第一傳動件及該第二傳動件分別與該同步滑塊體連接,該同步滑塊體滑動時能帶動該第一傳動件及該第二傳動件分別同步反向旋轉;一彈性模組,包含一頂推件,可滑動地套設於該第一軸桿及該第二軸桿,並與該第一傳動件及該第二傳動件可活動地嚙合;以及一可撓式螢幕,設置於該第一面板本體、該第二面板本體、該第一翼件及該第二翼件上,並包含一可彎折區;其中,該第一面板本體及該第二面板本體能於一展開狀態及一收折狀態之間變換,當該第一面板本體及該第二面板本體呈該展開狀態時,該可撓式螢幕攤平,該升降板位於該最高位置,且該第一翼件、該第二翼件及該升降板共同支撐該可彎折區,當該第一面板本體及該第二面板本體 呈該收折狀態時,該可撓式螢幕之該可彎折區撓曲,該升降板位於該最低位置,該第一翼件、該第二翼件及該升降板共同界定一容置空間以容設該可彎折區。
如前述之折疊式電子裝置中,該同步模組更包含一第一螺旋凸塊、一第二螺旋凸塊、一第一螺旋槽及一第二螺旋槽,該第一螺旋凸塊匹配地容設於該第一螺旋槽,該第二螺旋凸塊匹配地容設於該第二螺旋槽。
如前述之折疊式電子裝置中,該第一傳動件包含一第一主動凸輪,該第二傳動件包含一第二主動凸輪,該頂推件具有一第一從動凸輪及一第二從動凸輪,該第一主動凸輪沿一第一軸線可滑動地套設於該第一軸桿,並與該第一軸桿同動且與該第一從動凸輪配合,該第二主動凸輪沿一第二軸線可滑動地套設於該第二軸桿,並與該第二軸桿同動且與該第二從動凸輪配合。
如前述之折疊式電子裝置中,該第一螺旋凸塊形成於該第一主動凸輪的側面,該第二螺旋凸塊形成於該第二主動凸輪的側面並與該第一螺旋凸塊相對應,該第一螺旋槽及該第二螺旋槽分別沿一第一螺旋方向及一第二螺旋方向凹陷形成於該同步滑塊體的相對二側面。
如前述之折疊式電子裝置中,該第一螺旋方向與該第二螺旋方向相反。
如前述之折疊式電子裝置中,該第一軸桿沿該第一軸線延伸,該第一承載件包含實質垂直該第一軸線延伸的一第一直滑槽,該第一傳動件更包含一第一延伸板及一第一直滑塊,該第一延伸板的兩側分別連接該第一直滑塊及該第一主動凸輪,該第一延伸板沿該第一軸線的徑向方向延伸,該第一直滑塊沿平行該第一軸線的方向自該第一延伸板朝外延伸形成,並滑設於該第一直滑槽,該第二軸桿沿該第二軸線延伸,該第二承載件包 含實質垂直該第二軸線延伸的一第二直滑槽,該第二傳動件更包含一第二延伸板及一第二直滑塊,該第二延伸板的兩側分別連接該第二直滑塊及該第二主動凸輪,該第二延伸板沿該第二軸線的徑向方向延伸,該第二直滑塊沿平行該第二軸線的方向自該第二延伸板朝外延伸形成,並滑設於該第二直滑槽。
如前述之折疊式電子裝置中,該第一軸線、該第一內虛擬軸線、該第一外虛擬軸線、該第二軸線、該第二內虛擬軸線及該第二外虛擬軸線彼此平行不重疊。
如前述之折疊式電子裝置中,該樞軸模組包含一固定座、一第一軸孔及一第二軸孔,該固定座具有一第一翼部及一第二翼部,該第一軸孔沿該第一軸線貫通形成於該第一翼部,且該第一軸桿穿設於該第一軸孔,該第二軸孔沿該第二軸線貫通形成於該第二翼部,且該第二軸桿穿設於該第二軸孔。
如前述之折疊式電子裝置中,該第一從動凸輪套設於該第一軸桿,該第二從動凸輪套設於該第二軸桿,該第一主動凸輪與該第一從動凸輪相互匹配嚙合,該第二主動凸輪與該第二從動凸輪相互匹配嚙合,該彈性模組更包含一第一彈性件及一第二彈性件,分別套設於該第一軸桿及該第二軸桿,該第一彈性件的兩端分別抵頂於該第一翼部及該第一從動凸輪,該第二彈性件的兩端分別抵頂於該第二翼部及該第二從動凸輪,當該第一面板本體及該第二面板本體於該展開狀態及該收折狀態之間的一半開狀態時,該第一主動凸輪及該第二主動凸輪抵頂該第一從動凸輪及該第二從動凸輪,藉此壓縮該第一彈性件及該第二彈性件,當該第一承載件及該第二承載件於該展開狀態或該收折狀態時,該第一彈性件及該第二彈性件對應被釋放。
如前述之折疊式電子裝置中,該第一彈性件及該第二彈性件分別為一壓簧。
如前述之折疊式電子裝置中,該第一翼件更包含一第一支撐板,該第二翼件更包含一第二支撐板,該本體部具有一上表面,當該第一面板本體及該第二面板本體呈該展開狀態時,該第一支撐板、該第二支撐板及該升降板共平面,且該升降板與該上表面相間隔,當該第一面板本體及該第二面板本體呈該收折狀態時,該升降板與該上表面接觸,該第一支撐板及該第二支撐板分別與該本體部斜交,且該第一支撐板及該第二支撐板分別鄰近該第一承載件及該第二承載件的一端相互靠近。
如前述之折疊式電子裝置中,該第一翼件還包含一第一抵頂部,鄰近於該第一內弧形滑道並外露於該第一支撐板,該第二翼件還包含一第二抵頂部,鄰近於該第二內弧形滑道並外露於該第二支撐板,該中央基座更包含一外殼,包覆該本體部,當該第一面板本體及該第二面板本體呈該展開狀態時,該第一抵頂部及該第二抵頂部共同抵頂該升降板於該最高位置,當該第一面板本體及該第二面板本體呈該收折狀態時,該第一抵頂部及該第二抵頂部遠離該升降板並分別接觸該外殼的相對二內側。
如前述之折疊式電子裝置中,該中央基座更包含複數磁鐵,埋設於該本體部,並對該升降板恆提供一磁力,使該升降板傾向於朝該最低位置沉降,當該第一面板本體及該第二面板本體呈該收折狀態時,所述磁鐵磁吸該升降板,使該升降板沉降並與該上表面接觸。
如前述之折疊式電子裝置中,該可撓式螢幕更包含一第一微彎折區及一第二微彎折區,該第一微彎折區對應位於該第一承載件及該第一支撐板之間,且該第一外虛擬軸線位於該第一微彎折區在厚度方向上的中點,該第二微彎折區對應位於該第二承載件及該第二支撐板之間,且該第 二外虛擬軸線位於該第二微彎折區在厚度方向上的中點,當該第一面板本體及該第二面板本體呈該收折狀態時,該第一微彎折區的對應二側與該第二微彎折區的對應二側的壓縮量及延展量皆相同。
1000:折疊式電子裝置
1:中央基座
11:本體部
111:上表面
112:凹孔
113:軸孔
1131:內孔體
1132:外孔體
12:升降板
52:第一面板外殼
6:第二翼件
61:第二翼本體
62:第二內弧形滑道
63:第二外弧形滑道
64:第二支撐板
65:第二抵頂部
7:第二傳動件
71:第二主動凸輪
13:第一內弧形滑塊
14:第二內弧形滑塊
15:外殼
16:磁鐵
2:樞軸模組
21:第一軸桿
211:第一桿頭
212:第一限位部
213:第一桿身
22:第二軸桿
221:第二桿頭
222:第二限位部
223:第二桿身
23:固定座
231:座本體
232:第一翼部
233:第二翼部
234:凹孔
235:磁鐵
24:第一軸孔
25:第二軸孔
26:第一華司
27:第二華司
711:第二主貫孔
712:第二主凸部
713:第二主凹部
72:第二延伸板
73:第二直滑塊
8:第二面板本體
81:第二承載件
811:第二外弧形滑塊
812:第二直滑槽
82:第二面板外殼
9:同步模組
91:同步滑塊體
92:第一螺旋槽
93:第二螺旋槽
94:第一螺旋凸塊
95:第二螺旋凸塊
A:彈性模組
A1:推頂件
A11:第一從動凸輪
A111:第一從貫孔
A112:第一從凸部
A113:第一從凹部
A12:第二從動凸輪
28:第一螺母
29:第二螺母
3:第一翼件
31:第一翼本體
32:第一內弧形滑道
33:第一外弧形滑道
34:第一支撐板
35:第一抵頂部
4:第一傳動件
41:第一主動凸輪
411:第一主貫孔
412:第一主凸部
413:第一主凹部
42:第一延伸板
43:第一直滑塊
5:第一面板本體
51:第一承載件
511:第一外弧形滑塊
512:第一直滑槽
A121:第二從貫孔
A122:第二從凸部
A123:第二從凹部
A2:第一彈性件
A3:第二彈性件
B:可撓式螢幕
B1:可彎折區
B2:第一微彎折區
B3:第二微彎折區
H1:第一螺旋方向
H2:第二螺旋方向
S:容置空間
VXI1:第一內虛擬軸線
VXI2:第二內虛擬軸線
VXO1:第一外虛擬軸線
VXO2:第二外虛擬軸線
X1:第一軸線
X2:第二軸線
圖1為本創作折疊式電子裝置於展開狀態之示意圖。
圖2為本創作折疊式電子裝置於展開狀態之分解示意圖。
圖3為本創作折疊式電子裝置之部分元件之分解示意圖。
圖4為本創作折疊式電子裝置之中央基座、第一翼件、第一承載件、第二翼件及第二承載件之不同視角之分解示意圖。
圖5為本創作折疊式電子裝置之第一傳動件、第二傳動件及同步模組之不同視角之分解示意圖。
圖6為本創作折疊式電子裝置之樞軸模組及彈性模組之分解示意圖。
圖7為本創作折疊式電子裝置於展開狀態之部分元件之頂視圖。
圖8為本創作折疊式電子裝置之剖面示意圖。
圖9為本創作折疊式電子裝置於收折狀態之部分示意圖。
圖10為本創作折疊式電子裝置於收折狀態之部分剖面示意圖。
圖11為本創作折疊式電子裝置於半開狀態之前視圖。
圖12為本創作折疊式電子裝置於半開狀態之部分元件之頂視圖。
圖13為本創作折疊式電子裝置於收折狀態之部分元件之頂視圖。
請參閱圖1、圖2及圖3,本創作折疊式電子裝置1000包括一中央基座1、一樞軸模組2、一第一翼件3、一第一傳動件4、一第一面板本體5、一第二翼件6、一第二傳動件7、一第二面板本體8、一同步模組9、一彈性模組A及一可撓式螢幕B,其中,樞軸模組2設置於中央基座1,第一翼件3樞接於中央基座1,第一傳動件4連接於樞軸模組2,第一面板本體5連接第一翼件3,第二翼件6樞接於中央基座1,第二傳動件7連接於樞軸模組2,第二面板本體8連接第二翼件6,同步模組9可滑動地設置於第一傳動件4及第二傳動件7之間,彈性模組A連接於樞軸模組2,可撓式螢幕B設置於第一翼件3、第一面板本體5、第二翼件6及第二面板本體8上。以下將詳述各元件的結構以及彼此之間的連接關係,其中,部分圖式繪製有彼此平行不重疊的一第一內虛擬軸線VXI1、一第二內虛擬軸線VXI2,一第一外虛擬軸線VXO1、一第二外虛擬軸線VXO2、一第一軸線X1及一第二軸線X2。要說明的是,本創作折疊式電子裝置1000的部分元件可以是一組或複數組,然而不論是一組或是複數組,皆可以達到本創作的作動效果。以下為簡化說明,僅以一組為例說明。
請同時參閱圖4、圖7及圖8,中央基座1包含一本體部11、一升降板12、二第一內弧形滑塊13、二第二內弧形滑塊14、一外殼15及四磁鐵16。本體部11具有一上表面111、四凹孔112及二軸孔113,所述凹孔112自上表面111凹陷形成並彼此相間隔,所述軸孔113分別沿第一軸線X1及第二軸線X2凹陷形成,並分別具有彼此相連通的一內孔體1131及一外孔體1132。升降板12概略呈長方形板體,可活動地設置於本體部11的上表面111上,並能相對在一最高位置(圖8)及一最低位置(圖10)之間變換。所述第一內弧形滑塊13概略呈半弧形體,彼此相對且相間隔地凸出形成於本體部11,並鄰近於本體部11的一側邊(即鄰近第一面板本體5的一側),且能定義其軸心為第一內虛擬軸線VXI1。所述第二內弧形滑塊14概略呈半弧形體,彼此相對且相間隔地凸出形成於本體部11,並鄰近於本體部11的另一側邊(即鄰近第二面板本體8的一側),且與所述第一內弧形滑塊13相間隔,以及能定義其軸心為第二內虛擬軸線VXI2。外殼15包覆本體部11的底側與二側邊。所述磁鐵16分別埋設於所述凹孔112,並對升降板12提供一磁力,使升降板12傾向朝最低位置沉降。
請同時參閱圖6,樞軸模組2包含一第一軸桿21、一第二軸桿22、一固定座23、一第一軸孔24、一第二軸孔25、一第一華司26、一第二華司27、一第一螺母28及一第二螺母29。第一軸桿21沿第一軸線X1延伸,具有一第一桿頭211、一第一限位部212及一第一桿身213,第一桿頭211容設於所述軸孔113其中之一的內孔體1131,第一限位部212連接第一桿頭211,並容設於所述軸孔113其中之一的外孔體1132,第一桿身213沿第一軸線X1自第一限位部212朝外延伸,其截面面積小於第一限 位部212的截面面積,且為非圓形截面。第二軸桿22沿第二軸線X2延伸,具有一第二桿頭221、一第二限位部222及一第二桿身223,第二桿頭221容設於所述軸孔113其中另一的內孔體1131,第二限位部222連接第二桿頭221,並容設於所述軸孔113其中另一的外孔體1132,第二桿身223沿第二軸線X2自第二限位部222朝外延伸,其截面面積小於第二限位部222的截面面積,且為非圓形截面。
固定座23具有一座本體231、一第一翼部232、一第二翼部233、二凹孔234及二磁鐵235,座本體231概略呈長方形體,第一翼部232及第二翼部233分別自座本體231相對兩側朝外延伸形成並彼此相間隔,所述凹孔234自座本體231的頂面向內凹陷形成並彼此相間隔,所述磁鐵235分別埋設於所述凹孔234,並對升降板12提供一磁力,使升降板12傾向朝最低位置沉降。在其他實施例中,所述磁鐵235也可省略,僅靠所述磁鐵16來提供磁力。
第一軸孔24沿第一軸線X1貫通形成於第一翼部232,並供第一軸桿21的第一桿身213穿設。第二軸孔25沿第二軸線X2貫通形成於第二翼部233,並供第二軸桿22的第二桿身223穿設。第一華司26套設於第一桿身213並抵靠第一翼部232,第二華司27套設第二桿身223並抵靠第二翼部233,第一螺母28螺固於第一桿身213的末端並抵靠第一華司26,第二螺母29螺固於第二桿身223的末端並抵靠第二華司27。
請同時參閱圖4,第一翼件3包含一第一翼本體31、二第一內弧形滑道32、二第一外弧形滑道33、一第一支撐板34及二第一抵頂部35。第一翼本體31概略呈長方形體,所述第一內弧形滑道32彼此相間隔地凹 陷形成於第一翼本體31中鄰近於本體部11的相對二側,並分別供所述第一內弧形滑塊13滑設,藉此第一翼件3能相對本體部11以第一內虛擬軸線VXI1為中心而樞轉。所述第一外弧形滑道33彼此相間隔地凹陷形成於第一翼本體31中遠離本體部11的相對二側,與所述第一內弧形滑道32相間隔,且能定義其軸心為第一外虛擬軸線VXO1。第一支撐板34概略呈長方形板體,設置於第一翼本體31的頂面,並鄰接於升降板12相對二側的其中一側。所述第一抵頂部35形成於第一翼本體31中鄰近本體部11的一邊,且鄰近於第一內弧形滑道32並外露於第一支撐板34。
請同時參閱圖5及圖7,第一傳動件4套設於第一軸桿21,並包含一第一主動凸輪41、一第一延伸板42及一第一直滑塊43。第一主動凸輪41是一端面凸輪,並具有一第一主貫孔411、三第一主凸部412及三第一主凹部413,第一主貫孔411沿第一軸線X1貫通形成並供第一桿身213穿設,且為非圓形截面,並與第一桿身213的截面相匹配,藉此第一主動凸輪41可滑動地套設第一軸桿21,並能與第一軸桿21同動。所述第一主凸部412沿第一軸線X1朝外延伸並彼此相間隔,所述第一主凹部413分別形成於任二所述第一主凸部412之間並彼此相間隔。第一延伸板42自第一主動凸輪41沿第一軸線X1的徑向方向朝外延伸,第一直滑塊43沿平行第一軸線X1的方向自第一延伸板42朝外延伸形成,也就是第一延伸板42的兩側分別連接第一主動凸輪41及第一直滑塊43。
第一面板本體5包含一第一承載件51及一第一面板外殼52,第一承載件51具有二第一外弧形滑塊511及一第一直滑槽512,所述第一外弧形滑塊511彼此相對且相間隔,並分別滑設於所述第一外弧形滑道33, 藉此第一承載件51能相對第一翼件3以第一外虛擬軸線VXO1樞轉。第一直滑槽512垂直第一軸線X1延伸,並供第一直滑塊43線性滑設於其中。第一面板外殼52概略呈四方形體,固接於第一承載件51並與第一支撐板34共平面。另外,第一面板本體5還包含相關的電子元件,但因與折疊作動較無關聯,在此不再贅述。
第二翼件6包含一第二翼本體61、二第二內弧形滑道62、二第二外弧形滑道63、一第二支撐板64及一第二抵頂部65。第二翼本體61概略呈長方形體,所述第二內弧形滑道62彼此相間隔地凹陷形成於第二翼本體61中鄰近於本體部11的相對二側,並分別供所述第二內弧形滑塊14滑設,藉此第二翼件6能相對本體部11以第二內虛擬軸線VXI2為中心而樞轉。所述第二外弧形滑道63彼此相間隔地凹陷形成於第二翼本體61中遠離本體部11的相對二側,與所述第二內弧形滑道62相間隔,且能定義其軸心為第二外虛擬軸線VXO2。第二支撐板64概略呈長方形板體,設置於第二翼本體61的頂面,並鄰接於升降板12相對二側的其中另一側。第二抵頂部65形成於第二翼本體61中鄰近本體部11的一邊,同時鄰近於第二內弧形滑道62並外露於第二支撐板64,且能與所述第一抵頂部35相互匹配(例如第二抵頂部65位在所述第一抵頂部35之間)。
第二傳動件7套設於第二軸桿22,並包含一第二主動凸輪71、一第二延伸板72及一第二直滑塊73。第二主動凸輪71是一端面凸輪,並具有一第二主貫孔711、三第二主凸部712及三第二主凹部713,第二主貫孔711沿第二軸線X2貫通形成並供第二桿身223穿設,且為非圓形截面,並與第二桿身223的截面相匹配,藉此第二主動凸輪71可滑動地套設 第二軸桿22,並能與第二軸桿22同動。所述第二主凸部712沿第二軸線X2朝外延伸並彼此相間隔,所述第二主凹部713分別形成於任二所述第二主凸部712之間並彼此相間隔。第二延伸板72自第二主動凸輪71沿第二軸線X2的徑向方向朝外延伸,第二直滑塊73沿平行第二軸線X2的方向自第二延伸板72朝外延伸形成,也就是第二延伸板72的兩側分別連接第二主動凸輪71及第二直滑塊73。
第二面板本體8與第一面板本體5相對設置,並包含一第二承載件81及一第二面板外殼82,第二承載件81具有二第二外弧形滑塊811及一第二直滑槽812,所述第二外弧形滑塊811彼此相對且相間隔,並分別滑設於所述第二外弧形滑道63,藉此第二承載件81能相對第二翼件6以第二外虛擬軸線VXO2樞轉。第二直滑槽812垂直第二軸線X2延伸,並供第二直滑塊73線性滑設於其中。第二面板外殼82概略呈四方形體,固接於第二承載件81並與第二支撐板64共平面。同樣地,第二面板本體8還包含相關的電子元件,但因與折疊作動較無關聯,在此不再贅述。
同步模組9包含一同步滑塊體91、一第一螺旋槽92、一第二螺旋槽93、一第一螺旋凸塊94及一第二螺旋凸塊95,同步滑塊體91設置於第一傳動件4及第二傳動件7之間,並與第一傳動件4及第二傳動件7連接。第一螺旋槽92沿第一螺旋方向H1凹陷形成於同步滑塊體91的相對二側面中其中之一。第二螺旋槽93沿第二螺旋方向H2凹陷形成於同步滑塊體91的相對二側面中其中另一。第一螺旋凸塊94沿第一螺旋方向H1形成於第一主動凸輪41的側面,並匹配地容設於第一螺旋槽92。第二螺旋凸塊95沿第二螺旋方向H2形成於第二主動凸輪71的側面,並匹配地 容設於第二螺旋槽93。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螺旋方向H1與第二螺旋方向H2相反。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螺旋槽92及第二螺旋槽93也可以分別凹陷形成於第一主動凸輪41及第二主動凸輪71的側面,而第一螺旋凸塊94及第二螺旋凸塊95也可以形成於同步滑塊體91的相對二側面,本創作並不以此為限。
彈性模組A包含一推頂件A1、一第一彈性件A2及一第二彈性件A3,推頂件A1可滑動地同時套設於第一軸桿21及第二軸桿22,並具有彼此相間隔的一第一從動凸輪A11及一第二從動凸輪A12,第一從動凸輪A11是一端面凸輪,並與第一主動凸輪41彼此可活動地嚙合匹配(圖7),且具有一第一從貫孔A111、三第一從凸部A112及三第一從凹部A113,第一從貫孔A111沿第一軸線X1貫通形成並供第一桿身213穿設,其截面面積大於第一桿身213的截面面積,且為圓形截面,藉此第一從動凸輪A11能沿第一軸線X1於第一軸桿21上滑動但不同動。所述第一從凸部A112沿第一軸線X1朝外延伸並彼此相間隔,所述第一從凹部A113分別形成於任二所述第一從凸部A112之間並彼此相間隔。第二從動凸輪A12是一端面凸輪,並與第二主動凸輪71彼此可活動地嚙合匹配(圖7),且具有一第二從貫孔A121、三第二從凸部A122及三第二從凹部A123,第二從貫孔A121沿第二軸線X2貫通形成並供第二桿身223穿設,其截面面積大於第二桿身223的截面面積,且為圓形截面,藉此第二從動凸輪A12能沿第二軸線X2於第二軸桿22上滑動但不同動。所述第二從凸部A122沿第二軸線X2朝外延伸並彼此相間隔,所述第二從凹部A123分別形成於任二所述第二從凸部A122之間並彼此相間隔。第一彈性件A2套設於第一桿身 213,其兩端分別抵頂第一翼部232及第一從動凸輪A11,第二彈性件A3套設於第二桿身223,其兩端分別抵頂第二翼部233及第二從動凸輪A12。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彈性件A2及第二彈性件A3分別為一壓簧。
可撓式螢幕B設置於第一面板本體5、第二面板本體8、第一翼件3及第二翼件6上,並包含一可彎折區B1、一第一微彎折區B2及一第二微彎折區B3,可彎折區B1概略對應於升降板12、第一支撐板34及第二支撐板64。第一微彎折區B2概略對應於第一承載件51及第一支撐板34之間的交接處,且第一外虛擬軸線VXO1位於第一微彎折區B2在厚度方向上的中點。第二微彎折區B3概略對應於第二承載件81及第二支撐板64之間的交接處,且第二外虛擬軸線VXO2位於第二微彎折區B3在厚度方向上的中點。
以下說明本創作折疊式電子裝置1000的作動情形。第一面板本體5及第二面板本體8能於一展開狀態(如圖1、圖2及圖8)及一收折狀態(如圖9、圖10)之間變換。當第一面板本體5及第二面板本體8呈展開狀態時,可撓式螢幕B攤平,第一支撐板34、第二支撐板64及升降板12共平面且共同支撐可彎折區B1,升降板12與上表面111相間隔,所述第一抵頂部35及第二抵頂部65共同抵頂升降板12於最高位置,如圖7所示,此時第一主動凸輪41與第一從動凸輪A11相互匹配嚙合,也就是各所述第一主凸部412分別伸入各所述第一從凹部A113,且各所述第一主凸部412之一側面與各所述第一從凸部A112之一側面部分接觸並產生摩擦,且第一主動凸輪41與第一從動凸輪A11在第一軸線X1上的長度總和最小,而第二主動凸輪71與第二從動凸輪A12相互匹配嚙合,也就是 各所述第二主凸部712分別伸入各所述第二從凹部A123,且各所述第二主凸部712之一側面與各所述第二從凸部A122之一側面部分接觸並產生摩擦,且第二主動凸輪71與第二從動凸輪A12在第二軸線X2上的長度總和最小,而第一彈性件A2及第二彈性件A3對應被釋放(也可以說是壓縮量最小)。
當第一面板本體5及第二面板本體8從展開狀態往收折狀態變換時,第一翼件3及第二翼件6相對本體部11分別以第一內虛擬軸線VXI1及第二內虛擬軸線VXI2為中心而樞轉並相互逐漸靠近(即從第一支撐板34、第二支撐板64及升降板12共平面的狀態,逐漸變成第一支撐板34、第二支撐板64分別與升降板12斜交的狀態),此時第一承載件51及第二承載件81也分別相對第一翼件3及第二翼件6以第一外虛擬軸線VXO1及第二外虛擬軸線VXO2為中心樞轉連動,連帶地讓第一直滑塊43與第二直滑塊73分別在第一直滑槽512與第二直滑槽812中線性滑動(從滑槽的一端滑動到另一端),同時讓第一延伸板42及第一主動凸輪41以第一軸線X1為中心樞轉,以及讓第二延伸板72及第二主動凸輪71以第二軸線X2為中心樞轉。由於同步滑塊體91相對二側面上的第一螺旋槽92及第二螺旋槽93各自的第一螺旋方向H1與第二螺旋方向H2相反,第一螺旋凸塊94及第二螺旋凸塊95也分別沿第一螺旋槽92及第二螺旋槽93滑動,在第一主動凸輪41與第一軸桿21同動、第二主動凸輪71與第二軸桿22同動的情況下,帶動第一軸桿21與第二軸桿22同步反向旋轉。
當第一面板本體5及第二面板本體8由展開狀態往收折狀態變換,第一主動凸輪41會逐漸頂開第一從動凸輪A11,第二主動凸輪71 會逐漸頂開第二從動凸輪A12,並藉此逐漸壓縮第一彈性件A2及第二彈性件A3(壓縮量逐漸變大),當第一面板本體5及第二面板本體8變換至展開狀態及收折狀態之間的一半開狀態時,如圖11及圖12所示(為便於說明僅繪示樞軸模組2、第一傳動件4、第二傳動件7及彈性模組A),第一主動凸輪41及第二主動凸輪71分別與第一從動凸輪A11及第二從動凸輪A12形成對頂狀態,也就是各所述第一主凸部412分別對應抵頂各所述第一從凸部A112,各所述第一主凹部413分別對應各所述第一從凹部A1 13,各所述第二主凸部712分別對應抵頂各所述第二從凸部A122,各所述第二主凹部713分別對應各所述第二從凹部A123,推頂件A1沿第一軸桿21及第二軸桿22往固定座23移動,藉此壓縮第一彈性件A2及第二彈性件A3(也可以說是壓縮量最大),此時第一主動凸輪41與第一從動凸輪A11在第一軸線X1上的長度總和最大,且第二主動凸輪71與第二從動凸輪A12在第二軸線X2上的長度總和最大。在本實施例中,半開狀態大致是指第一面板本體5及第二面板本體8相夾30度至150度,但並不以此為限。
當繼續操作使第一面板本體5及第二面板本體8往收折狀態變換,如圖13所示(為便於說明僅繪示樞軸模組2、第一傳動件4、第二傳動件7及彈性模組A),第一主動凸輪41與第一從動凸輪A11又會逐漸變成相互匹配嚙合,也就是各所述第一主凸部412分別再次逐漸深入各所述第一從凹部A113,且各所述第一主凸部412之側面分別與各所述第一從凸部A112之側面部分接觸(變成相互的另一側接觸)並產生摩擦,而第二主動凸輪71與第二從動凸輪A12也逐漸變成相互匹配嚙合,也就是各 所述第二主凸部712分別再次逐漸深入各所述第二從凹部A123,且各所述第二主凸部712之側面分別與各所述第二從凸部A122之側面部分接觸(變成相互的另一側接觸)並產生摩擦,造成第一彈性件A2及第二彈性件A3逐漸被釋放(也可以說是壓縮量逐漸變小)。當第一面板本體5及第二面板本體8變換至收折狀態時,第一主動凸輪41與第一從動凸輪A11在第一軸線X1上的長度總和最小,而第二主動凸輪71與第二從動凸輪A12在第二軸線X2上的長度總和最小,第一彈性件A2及第二彈性件A3被釋放(也可以說是壓縮量最小),所述第一抵頂部35及第二抵頂部65未抵頂升降板12,並分別接觸外殼15的相對二內側,升降板12失去支撐,使升降板12受所述磁體16磁吸而沉降至最低位置,並與上表面111接觸,此時第一支撐板34與第二支撐板64分別與本體部11斜交,且第一支撐板34及第二支撐板64分別鄰近第一承載件51及第二承載件81的一端相互靠近,可撓式螢幕B之可彎折區B1撓曲,第一翼件3、第二翼件6及升降板12共同界定一容置空間S以容設可彎折區B1,也就是說升降板12、第一支撐板34及第二支撐板64可概略呈三角形,而讓可彎折區B1能夠部分貼附於升降板12、第一支撐板34及第二支撐板64並概略呈半圓形。在此同時,可撓式螢幕B之第一微彎折區B2及第二微彎折區B3也微撓曲,由於第一外虛擬軸線VXO1及第二外虛擬軸線VXO2分別位於第一微彎折區B2及第二微彎折區B3在厚度方向上的中點,造成第一微彎折區B2的對應二側的壓縮量(鄰近第一翼件3及第一承載件51之側)及延展量(遠離第一翼件3及第一承載件51之側)是相同的,而第二微彎折區B3的對應二側的壓縮量(鄰近第二翼件6及第二承載件81之側)及延展量 (遠離第二翼件6及第二承載件81之側)也是相同的,且可彎折區B1、第一微彎折區B2與第二微彎折區B3整體概略呈水滴狀。
綜上所述,本創作折疊式電子裝置藉由第一翼件與第二翼件能相對中央基座樞轉,第一承載件與第二承載件能分別相對第一翼件與第二翼件樞轉,並帶動第一傳動件及第二傳動件分別相對第一承載件及第二承載件線性滑動,而讓第一軸桿及第二軸桿同步反轉,使得第一面板本體及第二面板本體在展開狀態時,升降板、第一翼件與第二翼件共同支撐可撓式螢幕之可彎折區,在收折狀態時,升降板沉降並與第一翼件、第二翼件共同形成容置空間,在不增加整體厚度的情況下,有效地創造出足以容置可彎折區的足夠大容置空間。
1:中央基座
12:升降板
3:第一翼件
34:第一支撐板
4:第一傳動件
51:第一承載件
52:第一面板外殼
64:第二支撐板
81:第二承載件
82:第二面板外殼
B:可撓式螢幕

Claims (14)

  1. 一種折疊式電子裝置,包括:
    一中央基座,包含一本體部、一升降板、至少一第一內弧形滑塊及至少一第二內弧形滑塊,所述第一內弧形滑塊及所述第二內弧形滑塊分別彼此相間隔地形成於該本體部,該升降板可活動地設置於該本體部,並能相對在一最高位置及一最低位置之間變換;
    一樞軸模組,設置於該中央基座,並包含分別樞接於該本體部且能同步反轉的一第一軸桿及一第二軸桿;
    一第一翼件,包含至少一第一內弧形滑道及至少一第一外弧形滑道,所述第一內弧形滑塊滑設於所述第一內弧形滑道,藉此該第一翼件能相對該本體部以一第一內虛擬軸線為中心而樞轉;
    一第一傳動件,套設於該第一軸桿,且與該第一軸桿同步旋轉;
    一第一面板本體,包含一第一承載件,該第一承載件能相對該第一傳動件線性滑動,並包含至少一第一外弧形滑塊,所述第一外弧形滑塊滑設於所述第一外弧形滑道,藉此該第一承載件能相對該第一翼件以一第一外虛擬軸線樞轉;
    一第二翼件,包含至少一第二內弧形滑道及至少一第二外弧形滑道,所述第二內弧形滑塊滑設於所述第二內弧形滑道,藉此該第二翼件能相對該本體部以一第二內虛擬軸線為中心而樞轉;
    一第二傳動件,套設於該第二軸桿,且與該第二軸桿同步旋轉;
    一第二面板本體,包含一第二承載件,該第二承載件能相對該第二傳動件線性滑動,並包含至少一第二外弧形滑塊,所述第二外弧形滑塊滑設 於所述第二外弧形滑道,藉此該第二承載件能相對該第二翼件以一第二外虛擬軸線樞轉;
    一同步模組,包含可滑動地設置於該第一傳動件及該第二傳動件之間的一同步滑塊體,且該第一傳動件及該第二傳動件分別與該同步滑塊體連接,該同步滑塊體滑動時能帶動該第一傳動件及該第二傳動件分別同步反向旋轉;
    一彈性模組,包含一頂推件,可滑動地套設於該第一軸桿及該第二軸桿,並與該第一傳動件及該第二傳動件可活動地嚙合;以及
    一可撓式螢幕,設置於該第一面板本體、該第二面板本體、該第一翼件及該第二翼件上,並包含一可彎折區;
    其中,該第一面板本體及該第二面板本體能於一展開狀態及一收折狀態之間變換,當該第一面板本體及該第二面板本體呈該展開狀態時,該可撓式螢幕攤平,該升降板位於該最高位置,且該第一翼件、該第二翼件及該升降板共同支撐該可彎折區,當該第一面板本體及該第二面板本體呈該收折狀態時,該可撓式螢幕之該可彎折區撓曲,該升降板位於該最低位置,該第一翼件、該第二翼件及該升降板共同界定一容置空間以容設該可彎折區。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折疊式電子裝置,其中,該同步模組更包含一第一螺旋凸塊、一第二螺旋凸塊、一第一螺旋槽及一第二螺旋槽,該第一螺旋凸塊匹配地容設於該第一螺旋槽,該第二螺旋凸塊匹配地容設於該第二螺旋槽。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折疊式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一傳動件包含一第一主動凸輪,該第二傳動件包含一第二主動凸輪,該頂推件具有一第一從動凸輪及一第二從動凸輪,該第一主動凸輪沿一第一軸線可滑動地套設於該第一軸桿,並與該第一軸桿同動且與該第一從動凸輪配合,該第二主動凸輪沿一第二軸線可滑動地套設於該第二軸桿,並與該第二軸桿同動且與該第二從動凸輪配合。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折疊式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一螺旋凸塊形成於該第一主動凸輪的側面,該第二螺旋凸塊形成於該第二主動凸輪的側面並與該第一螺旋凸塊相對應,該第一螺旋槽及該第二螺旋槽分別沿一第一螺旋方向及一第二螺旋方向凹陷形成於該同步滑塊體的相對二側面。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折疊式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一螺旋方向與該第二螺旋方向相反。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折疊式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一軸桿沿該第一軸線延伸,該第一承載件包含實質垂直該第一軸線延伸的一第一直滑槽,該第一傳動件更包含一第一延伸板及一第一直滑塊,該第一延伸板的兩側分別連接該第一直滑塊及該第一主動凸輪,該第一延伸板沿該第一軸線的徑向方向延伸,該第一直滑塊沿平行該第一軸線的方向自該第一延伸板朝外延伸形成,並滑設於該第一直滑槽,該第二軸桿沿該第二軸線延伸,該第二承載件包含實質垂直該第二軸線延伸的一第二直滑槽,該第二傳動件更包含一第二延伸板及一第二直滑塊,該第二延伸板的兩側分別連接該第二直滑塊及該第二主動凸輪,該第二延伸板沿該第二軸線的徑向方 向延伸,該第二直滑塊沿平行該第二軸線的方向自該第二延伸板朝外延伸形成,並滑設於該第二直滑槽。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折疊式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一軸線、該第一內虛擬軸線、該第一外虛擬軸線、該第二軸線、該第二內虛擬軸線及該第二外虛擬軸線彼此平行不重疊。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折疊式電子裝置,其中,該樞軸模組包含一固定座、一第一軸孔及一第二軸孔,該固定座具有一第一翼部及一第二翼部,該第一軸孔沿該第一軸線貫通形成於該第一翼部,且該第一軸桿穿設於該第一軸孔,該第二軸孔沿該第二軸線貫通形成於該第二翼部,且該第二軸桿穿設於該第二軸孔。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折疊式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一從動凸輪套設於該第一軸桿,該第二從動凸輪套設於該第二軸桿,該第一主動凸輪與該第一從動凸輪相互匹配嚙合,該第二主動凸輪與該第二從動凸輪相互匹配嚙合,該彈性模組更包含一第一彈性件及一第二彈性件,分別套設於該第一軸桿及該第二軸桿,該第一彈性件的兩端分別抵頂於該第一翼部及該第一從動凸輪,該第二彈性件的兩端分別抵頂於該第二翼部及該第二從動凸輪,當該第一面板本體及該第二面板本體於該展開狀態及該收折狀態之間的一半開狀態時,該第一主動凸輪及該第二主動凸輪抵頂該第一從動凸輪及該第二從動凸輪,藉此壓縮該第一彈性件及該第二彈性件,當該第一承載件及該第二承載件於該展開狀態或該收折狀態時,該第一彈性件及該第二彈性件對應被釋放。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折疊式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一彈性件及該第二彈性件分別為一壓簧。
  11. 如請求項1至10中任一項所述之折疊式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一翼件更包含一第一支撐板,該第二翼件更包含一第二支撐板,該本體部具有一上表面,當該第一面板本體及該第二面板本體呈該展開狀態時,該第一支撐板、該第二支撐板及該升降板共平面,且該升降板與該上表面相間隔,當該第一面板本體及該第二面板本體呈該收折狀態時,該升降板與該上表面接觸,該第一支撐板及該第二支撐板分別與該本體部斜交,且該第一支撐板及該第二支撐板分別鄰近該第一承載件及該第二承載件的一端相互靠近。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折疊式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一翼件還包含一第一抵頂部,鄰近於該第一內弧形滑道並外露於該第一支撐板,該第二翼件還包含一第二抵頂部,鄰近於該第二內弧形滑道並外露於該第二支撐板,該中央基座更包含一外殼,包覆該本體部,當該第一面板本體及該第二面板本體呈該展開狀態時,該第一抵頂部及該第二抵頂部共同抵頂該升降板於該最高位置,當該第一面板本體及該第二面板本體呈該收折狀態時,該第一抵頂部及該第二抵頂部遠離該升降板並分別接觸該外殼的相對二內側。
  13. 如請求項12所述之折疊式電子裝置,其中,該中央基座更包含複數磁鐵,埋設於該本體部,並對該升降板恆提供一磁力,使該升降板傾向於朝該最低位置沉降,當該第一面板本體及該第二面板本體呈該收折狀態時,所述磁鐵磁吸該升降板,使該升降板沉降並與該上表面接觸。
  14. 如請求項13所述之折疊式電子裝置,其中,該可撓式螢幕更包含一第一微彎折區及一第二微彎折區,該第一微彎折區對應位於該第一承載件及該第一支撐板之間,且該第一外虛擬軸線位於該第一微彎折區在厚度方向上的中點,該第二微彎折區對應位於該第二承載件及該第二支撐板之間,且該第二外虛擬軸線位於該第二微彎折區在厚度方向上的中點,當該第一面板本體及該第二面板本體呈該收折狀態時,該第一微彎折區的對應二側與該第二微彎折區的對應二側的壓縮量及延展量皆相同。
TW112200180U 2022-09-16 2023-01-06 折疊式電子裝置 TWM64141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263407412P 2022-09-16 2022-09-16
US63/407,412 2022-09-1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41416U true TWM641416U (zh) 2023-05-21

Family

ID=8628509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200180U TWM641416U (zh) 2022-09-16 2023-01-06 折疊式電子裝置
TW112203336U TWM644186U (zh) 2022-09-16 2023-04-12 折疊式電子設備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203336U TWM644186U (zh) 2022-09-16 2023-04-12 折疊式電子設備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94774A1 (zh)
CN (2) CN219035298U (zh)
TW (2) TWM641416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95685U (zh) 2023-09-15
CN219035298U (zh) 2023-05-16
US20240094774A1 (en) 2024-03-21
TWM644186U (zh) 2023-07-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81284B (zh) 樞轉機構及可撓式電子裝置
WO2021208998A1 (zh)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JP5517090B2 (ja) ポータブル電子装置
WO2021007908A1 (zh) 一种可弯折装置
US8988863B2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TWI656431B (zh) 鉸鏈結構及電子裝置
US20200081503A1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TWI713432B (zh) 鉸鏈模組及電子裝置
TWM538309U (zh) 鉸鏈裝置
TWI519933B (zh) 具有收納功能的電子裝置
TWI742811B (zh) 折疊式電子裝置
WO2023011070A1 (zh) 转动机构和电子设备
TW201618648A (zh) 電子裝置
TWM537666U (zh) 支撐裝置及軟性顯示設備
TW201830445A (zh) 電子裝置及其鉸鏈組件
TWM584377U (zh) 折疊式裝置的轉軸模組
TWM589876U (zh) 摺疊式電子裝置
TWM641416U (zh) 折疊式電子裝置
TWM575953U (zh) Bending mechanism and flexible screen display device
CN116708613B (zh) 可折叠机构和可折叠终端
WO2022228158A1 (zh) 折叠机构及电子设备
US20230047119A1 (en) Hinge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M632418U (zh) 折疊式電子裝置
TWM594654U (zh) 樞軸結構及電子裝置
TW201915639A (zh) 可同步全翻轉樞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