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39580U - 機車的雷達感知器配置構造 - Google Patents

機車的雷達感知器配置構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39580U
TWM639580U TW111205366U TW111205366U TWM639580U TW M639580 U TWM639580 U TW M639580U TW 111205366 U TW111205366 U TW 111205366U TW 111205366 U TW111205366 U TW 111205366U TW M639580 U TWM639580 U TW M639580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ocomotive
radar sensor
opening
license plate
projection surfa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2053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吳浩宇
廖藤發
Original Assignee
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12053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639580U/zh
Publication of TWM6395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39580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adar Systems Or Details Thereof (AREA)
  • Switches That Are Operated By Magnetic Or Electric Fields (AREA)

Abstract

本新型為機車的雷達感知器配置構造,其中機車車體殼內部具有一安裝座並貫穿具有一開口,該開口位於車體殼的後尾殼尾端並朝向機車前方內縮,雷達感知器組裝在安裝座且投射面位在開口處,該投射面由該開口露出並朝向機車後方,機車的後燈組及後牌照燈飾蓋分別位在雷達感知器上下方位置,藉此創作除了可達到使機車呈現一體性造型外,並可防止泥水噴濺覆蓋到投射面,造成降低偵測效果,另雷達感知器位在車體內可有效達到防盜效果等實用功效。

Description

機車的雷達感知器配置構造
本新型係一種偵測裝置,尤指結合組裝在機車車體殼內的雷達感知器配置構造。
為了因應市場潮流及車主需求日漸增加,有關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逐漸成為新車種的標準配備,近年來許多先進安全輔助系統逐漸配備在機車上,其中一種為盲點偵測系統,由於所具有的防碰撞機能於機車之成效佳,因此各機車製造廠商皆以進行盲點偵測系統配置安裝在所生產製造的機車上為重要的研究計畫。
現有技術的盲點偵裝置為一種輔助偵測系統並安裝在車體上,使用者在受到視線盲區影響,藉由所安裝的感測器可偵測車體外部周邊是否有其它車輛靠近,當有車輛靠近時會發出警示訊號以警示使用者,達到確保行車安全及可減少交通事故發生。
機車車體後方安裝的盲點偵測裝置,如圖7所示,為現有技術的的其中一種實施例,係將雙雷達設計的二具感測器32分別安裝在車體30後方車牌31的左右二側,因此體積大且容易因碰撞而造成損壞,又如圖8所示的另一種實施形態,在機車車體40後方的車牌上方位置安裝有感測器41,該感測器可朝向二斜外側偵測。由於該感測器是在機車製造生產後再另外加裝,在機車車體外側使用固定裝置組裝該感測器,因此組裝時必須將各種線材由該感測器延伸配置至車體內部,以達到電力的提供及各種訊號的傳送,然而如此的線材配置將使得線材呈現外露狀態,就整體車體外觀而言極為不協調且雜亂不美觀,再者由於該感測器安裝在車體外部,所配線的線材也外露在外部造成耐候較差,且極容易被不法人士予以拆卸偷竊,造成車主的損失。
[新型欲解決之課題]
現有搭載安裝在機車上的盲點偵測裝置,由於機車的造型因素大部分以外掛式或額外加裝的搭載型式進行安裝,其中以外掛式安裝的盲點偵測裝置與機車的一體式較差,另有盲點偵測裝置的相關部品有被盜竊的風險,再者各部品本身需另外接電線進行供電及訊號傳送,使得外露的線材影響到車身的整體美觀及安全性,機車在長久使用後將可能導致外露之線材在環境作用下老化破損,影響商品機能性。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有鑑於前述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新型所運用的技術手段在於提供一種機車的雷達感知器配置構造,其包括有一車體殼及一雷達感知器,該車體殼為一機車的部分組件並位在該機車尾端,該車體殼至少包括有一後尾殼,該後尾殼內部具有一安裝座及貫穿設有一開口,該雷達感知器設置在該安裝座並具有一投射面,該投射面對應於該開口,該投射面由該開口露出並朝向該機車後方。
所述之機車的雷達感知器配置構造,其中該雷達感知器的偵測方向為呈水平方向並朝向該機車後方。
所述之機車的雷達感知器配置構造,其中該雷達感知器的本體的投射面為一寛度大於高度的矩形形狀。
所述之機車的雷達感知器配置構造,其中該機車尾端進一步包括有一後燈組及一後牌照燈飾蓋,該開口位置位於後尾殼殼體的尾端並朝向機車前方內縮,該後燈組相對於該開口位在該雷達感知器上方且位於該機車前後方向的更後方,該後牌照燈飾蓋相對於該開口位在該雷達感知器的下方且位於該機車前後方向的更後方。
所述之機車的雷達感知器配置構造,其中該安裝座包括有一底座及一側座,該底座及該側座分別相鄰於該開口的下方及兩側,該雷達感知器包括有一本體及一座體,該投射面位在該本體的一側面,該本體突出具有一訊號端子,該座體的一側突出具有複數底支架及複數側支架,各該底支架與對應設置的該底座連接固定,各該側支架與對應設置的該側座連接固定。
所述之機車的雷達感知器配置構造,其中該雷達感知器具有一訊號端子,該訊號端子為對應位在該後牌照燈飾蓋內部。
[新型之功效]
一、本新型在機車車體殼尾端貫穿具有一開口,雷達感知器設置在車體殼內部且投射面對應於開口並朝向機車後方,可將機車後半部造型予以整合而縮減其機構,另可提升機車外型的一體性,不影響外觀造型。
二、本新型設置雷達感測器的開口位置位於後尾殼殼體的尾端並朝向機車前方內縮,後燈組及後牌照燈飾蓋分別位在該雷達感知器上、下方且位於該機車前後方向的最後端,可防止泥水直接噴濺而覆蓋到投射面降低偵測效果。
三、雷達感知器為設置在機車車體殼內部,使得不法人士無法輕易拆卸雷達感知器部品,可有效提高防盜效果。
四、雷達感知器的訊號端子與車體內部連接的各線材為配線整合至車體內部並與牌照燈的配線一併整合,所有線材沒有外露可提高線材的耐候性。
參看圖1至3圖所示,本新型為機車的雷達感知器配置構造,其包括有一車體殼10及一雷達感知器20,該車體殼10為機車構造的其中一部分組件;
車體殼10至少包括有一後尾殼11,機車尾端具有一後燈組14、後牌照燈飾蓋12及一牌照架13,其中後燈組14位在後尾殼11的上方,後牌照燈飾蓋12設置在後尾殼11的下方,牌照架13位在後牌照燈飾蓋12的下方,牌照架13可供一車牌131的安裝固定,前述之後尾殼11、後燈組14、後牌照燈飾蓋12及一牌照架13之間的相互組裝固定為現有技術,故各構件間的構造不再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配合參看圖3、圖4及圖5所示,後尾殼11為一殼體,後尾殼11殼體在朝向機車的後方具有一開口111,開口111為貫穿該後尾殼11殼體,開口111設置的位置為呈朝向機車前方內縮於後尾殼11殼體的尾端,也呈相對朝向機車前方內縮於後牌照燈飾蓋12的尾端,該後牌照燈飾蓋12相對於該開口111位在該雷達感知器20的下方且位於該機車前後方向的更後方,該後燈組14相對於該開口111位在該雷達感知器20上方且位於該機車前後方向的更後方。在後尾殼11內部且相鄰於開口111設有安裝座110,安裝座110包括有底座112及側座113,底座112及側座113為分別相鄰於開口111的下方及兩側,如圖中所示的具體實施例,後尾殼11殼體形成有二底座112且間隔位在底部,另形成有二側座113相鄰於開口111兩側位置,在底座112及側座113具有組裝孔。
雷達感知器20包括有一本體21及一座體22,本體21突出具有一訊號端子211,另具有一投射面212,本體21內部可供雷達感知所需的各零組件設置並與訊號端子211連接,以將電源或各種訊號進行傳送或接收,此部份構造為現有技術故不再進一步描述,本體21的投射面212為一寛度大於高度的矩形形狀;如圖中所示的具體實施例,訊號端子211由本體21的底部突出設置;
座體22為一架體,座體22可與本體21一側相互結合,另組裝在安裝座110,本體21另一側位在機車後方的開口111,該座體22的一側突出具有複數底支架221及複數側支架222,底支架221與對應設置的底座112可相互連接固定,側支架222與對應設置的側座113可相互連接固定,其固定方式可運用固定件,例如,固定件為螺釘,其實施方式以螺釘貫穿底支架221與底座112結合固定,以螺釘貫穿側支架222與側座113結合固定,如圖所示的實施例為具有二底支架221及二側支架222;座體22的另一側突出具有上扣部223及下扣部224,其中座體22與上扣部223及下扣部224形成為一凹部,凹部可供本體21置入安裝,本體21以投射面212抵靠在後尾殼11殼體並對應於開口111位置。
本新型的雷達感知器20為設置在機車的車體殼10內部,並使雷達感知器20的投射面212由開口111處露出,並使雷達波的偵測方向為水平方向並朝向機車車身後方投射出,以達到偵測作用,由於將雷達感知器20整合設置在機車後半部造型中,使得機車較具有一體性並可縮減車身後半部的機構及體積,又由於雷達感知器20為設置在車體殼10內部,不法人士無法輕易的拆卸雷達部品,可提高防盜效果。再者如圖4及圖5所示,雷達感知器20的訊號端子211為突伸位在該後牌照燈飾蓋12內部,以訊號端子211與車體內部連接的各線材為配線整合至車體內部,也可以與牌照燈的配線一併整合,又由於線材沒有外露可提高線材的耐候性。
參看圖5所示,後尾殼11殼體尾端的開口111位置相對於後尾殼11尾端及後牌照燈飾蓋12尾端呈朝向機車前方內縮,使得該車體殼10的開口111及投射面212朝向機車後方的左右兩側形成有避讓區200,使雷達感知器20形成有約117度的偵測範圍,另由於安裝在後尾殼11之雷達感知器20的投射面212受到後尾殼11殼體尾端與後牌照燈飾蓋12尾端的遮蓋,除了可防止上方落下之異物,也可以防止泥水直接噴濺覆蓋至雷達的投射面212表面,而降低偵測效果。
配合參看圖6所示,雷達感知器20設置在機車後方且朝向前方內縮位置,由於投射面212不會受到燈具或車體的阻擋遮蔽,使得雷達的偵測訊號在機車後方兩側所形成的避讓區200可正確偵測到車體外部周邊的各式車輛或其它物體的靠近。
綜上所述,乃僅記載本新型為呈現解決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手段之實施方式或實施例而已,並非用來限定本新型專利實施之範圍。即凡與本新型專利申請範圍文義相符,或依本新型專利範圍所做的均等變化與修飾,皆為本新型專利範圍所涵蓋。
10:車體殼 11:後尾殼 110:安裝座 111:開口 112:底座 113:側座 12:後牌照燈飾蓋 13:牌照架 131:車牌 14:後燈組 20:雷達感知器 200:避讓區 21:本體 211:訊號端子 212:投射面 22:座體 221:底支架 222:側支架 223:上扣部 224:下扣部 30:車體 31:車牌 32:感測器 40:車體 41: 感測器
圖1為本新型的外觀示意圖。 圖2為本新型設置在機車的實施例示意圖。 圖3為本新型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4為本新型的部分剖面示意圖。 圖5為本新型的側視圖。 圖6為本新型的俯視示意圖。 圖7為現有技術的立體外觀圖。 圖8為另一現有技術的立體外觀圖。
11:後尾殼
111:開口
112:底座
20:雷達感知器
21:本體
211:訊號端子
212:投射面
22:座體
221:底支架
222:側支架
223:上扣部
224:下扣部

Claims (7)

  1. 一種機車的雷達感知器配置構造,其包括有一車體殼及一雷達感知器,該車體殼為一機車的部分組件並位在該機車尾端,該車體殼至少包括有一後尾殼,該後尾殼內部具有一安裝座及貫穿設有一開口,該雷達感知器設置在該安裝座並具有一投射面,該投射面對應於該開口,該投射面由該開口露出並朝向該機車後方。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機車的雷達感知器配置構造,其中該雷達感知器的偵測方向為呈水平方向並朝向該機車後方。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機車的雷達感知器配置構造,其中該雷達感知器的本體的投射面為一寛度大於高度的矩形形狀。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述之機車的雷達感知器配置構造,其中該機車尾端進一步包括有一後燈組及一後牌照燈飾蓋,該開口位置位於後尾殼殼體的尾端並朝向機車前方內縮,該後燈組相對於該開口位在該雷達感知器上方且位於該機車前後方向的更後方,該後牌照燈飾蓋相對於該開口位在該雷達感知器的下方且位於該機車前後方向的更後方。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機車的雷達感知器配置構造,其中該安裝座包括有一底座及一側座,該底座及該側座分別相鄰於該開口的下方及兩側,該雷達感知器包括有一本體及一座體,該投射面位在該本體的一側面,該本體突出具有一訊號端子,該座體的一側突出具有複數底支架及複數側支架,各該底支架與對應設置的該底座連接固定,各該側支架與對應設置的該側座連接固定。
  6. 如請求項4所述之機車的雷達感知器配置構造,其中該雷達感知器具有一訊號端子,該訊號端子為對應位在該後牌照燈飾蓋內部。
  7. 如請求項5所述之機車的雷達感知器配置構造,其中該雷達感知器具有一訊號端子,該訊號端子為對應位在該後牌照燈飾蓋內部。
TW111205366U 2022-05-24 2022-05-24 機車的雷達感知器配置構造 TWM6395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205366U TWM639580U (zh) 2022-05-24 2022-05-24 機車的雷達感知器配置構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205366U TWM639580U (zh) 2022-05-24 2022-05-24 機車的雷達感知器配置構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39580U true TWM639580U (zh) 2023-04-11

Family

ID=869436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205366U TWM639580U (zh) 2022-05-24 2022-05-24 機車的雷達感知器配置構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63958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8040853A1 (zh) 设置微波雷达和超声波传感器的汽车盲区探测系统及方法
US20210148737A1 (en) Sensor installation structure
US20100321230A1 (en) In-vehicle radar device and cover for in-vehicle radar device
CN207274542U (zh) 一种车辆盲区避险警示与监控装置
JP3099374U (ja) 安全感知装置を具えた自動車のリヤコンビネーションランプ
US20140333429A1 (en) Front and side vehicle brake indicator system
US20130057398A1 (en) Impact-Warning and Prevention Device
TWM639580U (zh) 機車的雷達感知器配置構造
CN207826152U (zh) 一种汽车尾部盲区监测装置及车牌架
CN207140943U (zh) 一种车辆安全预警系统
CN206510825U (zh) 一种车辆行驶路况自动检测装置
CN109532670B (zh) 一种车载安全距离判断装置及其软件使用原理
TW200416167A (en) Motorcycle and its tail light structure
CN217515293U (zh) 摩托车的雷达感知器配置构造
JP2013001227A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KR200421221Y1 (ko) 방향지시등 내장형 자동차용 범퍼가드
CN205836677U (zh) 带防撞装置的汽车侧脚踏板
US20050174228A1 (en) Front braking indicator light
CN113608222A (zh) 一种车载毫米波雷达、车载毫米波雷达使用方法及其汽车
CN113085718A (zh) 防追尾智能警示尾翼
CN202345573U (zh) 汽车预防追尾碰撞警告牌照框
US20050264902A1 (en) Reflector mounted sensor system and method
KR20120001254U (ko) 야광반사 시트를 이용한 차량용 삼각대
CN105799583A (zh) 一种车门安全报警器
CN216545969U (zh) 一种车辆警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