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34998U - 光電浪板系統 - Google Patents

光電浪板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34998U
TWM634998U TW111208503U TW111208503U TWM634998U TW M634998 U TWM634998 U TW M634998U TW 111208503 U TW111208503 U TW 111208503U TW 111208503 U TW111208503 U TW 111208503U TW M634998 U TWM634998 U TW M634998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board
bearing plate
bearing
solar pane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2085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張立偉
薛嘉賢
林宏洋
Original Assignee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120850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634998U/zh
Priority to CN202222391271.7U priority patent/CN218335834U/zh
Publication of TWM6349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34998U/zh
Priority to US18/335,556 priority patent/US20240048087A1/en
Priority to DE202023103557.4U priority patent/DE202023103557U1/d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20/00Supporting structures for PV modules
    • H02S20/20Supporting structures directly fixed to an immovable object
    • H02S20/22Supporting structures directly fixed to an immovable obje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buildings
    • H02S20/23Supporting structures directly fixed to an immovable obje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build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oof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30/00Structural details of PV modules other than those related to light convers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20/00Supporting structures for PV modules
    • H02S20/20Supporting structures directly fixed to an immovable object
    • H02S20/22Supporting structures directly fixed to an immovable obje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buildings
    • H02S20/23Supporting structures directly fixed to an immovable obje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build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oof structures
    • H02S20/25Roof tile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40/00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in combination with PV modul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2S10/00 - H02S30/00
    • H02S40/30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2S40/36Electrical component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means between two or more PV modules, e.g. electrical module-to-module connec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10/00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buildings
    • Y02B10/10Photovoltaic [PV]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Roof Covering Using Slabs Or Stiff Sheets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 Coating With Molten Metal (AREA)

Abstract

一種光電浪板系統包括第一浪板、第二浪板、第一太陽能板以及第二太陽能板。第一浪板具有第一底板、第一承載板以及第二承載板。第一承載板與第二承載板位於第一底板之兩側。第二浪板具有第二底板、第三承載板以及第四承載板。第三承載板與第四承載板位於第二底板之兩側。第一浪板的第二承載板與第二浪板的第三承載板接合,且第二承載板與第三承載板部分重疊以定義出倒U形凹槽。第一太陽能板位於第一承載板與第二承載板上。第二太陽能板位於第三承載板與第四承載板上。

Description

光電浪板系統
本揭露係關於一種光電浪板系統。
一般而言,傳統的太陽能系統的安裝工程通常需要先在建築體(例如屋頂)上鋪設浪板。在浪板上組裝支架後,接著將太陽能板安裝於支架上,增加了鋪設浪板與組裝支架的安裝成本。舉例來說,這樣的配置需耗費大量人力與施工時間先在浪板與支架上進行鑽孔,並且使用大量螺絲及壓塊進行點鎖附,因此提高了安裝太陽能系統的材料成本並增加了建築體的負載重量。此外,在安裝太陽能板後,由於太陽能板與支架僅使用螺絲及壓塊進行點鎖附,因此當強風吹向太陽能板與支架時,強風的負風壓易破壞太陽能板與支架之間的結構穩定度,導致太陽能系統損毀。
本揭露之一技術態樣為一種光電浪板系統。
根據本揭露一實施方式,一種光電浪板系統包括第一浪板、第二浪板、第一太陽能板以及第二太陽能板。第一浪板具有第一底板、第一承載板以及第二承載板。第一承載板與第二承載板位於第一底板之兩側。第二浪板具有第二底板、第三承載板以及第四承載板。第三承載板與第四承載板位於第二底板之兩側。第一浪板的第二承載板與第二浪板的第三承載板接合,且第二承載板與第三承載板部分重疊以定義出倒U形凹槽。第一太陽能板位於第一承載板與第二承載板上。第二太陽能板位於第三承載板與第四承載板上。
在本揭露一實施方式中,上述第一底板與第二底板之其中一者具有加強肋。加強肋的頂面較第一底板與第二底板之其中一者的底面靠近第一太陽能板與第二太陽能板之其中一者。
在本揭露一實施方式中,上述第一底板與第二底板之其中一者具有承載部。承載部具有彼此相對的兩凸肋。
在本揭露一實施方式中,上述光電浪板系統還包括支撐件。支撐件位於承載部的兩凸肋之間。
在本揭露一實施方式中,上述光電浪板系統還包括雙面結構膠帶。雙面結構膠帶位於第一太陽能板與第二太陽能板之其中一者的底面上。
在本揭露一實施方式中,第一太陽能板與第二太陽能板之其中一者的邊緣與雙面結構膠帶之間的距離小於7毫米(mm)。
在本揭露一實施方式中,上述光電浪板系統還包括膠黏劑。膠黏劑位於第一承載板與第一太陽能板之間,並且位於第四承載板與第二太陽能板之間。
根據本揭露一實施方式,一種光電浪板系統包括第一浪板、第二浪板、兩第一太陽能板以及兩第二太陽能板。第一浪板具有第一底板、第一承載板以及第二承載板。第一承載板與第二承載板位於第一底板之兩側。第二浪板具有第二底板、第三承載板以及第四承載板。第三承載板與第四承載板位於第二底板之兩側。第一浪板的第二承載板與第二浪板的第三承載板接合,且第二承載板與第三承載板部分重疊以定義出倒U形凹槽。兩第一太陽能板位於第一承載板與第二承載板上。兩第一太陽能板之間的距離在1公分至20公分之間。兩第二太陽能板位於第三承載板與第四承載板上。兩第二太陽能板之間的距離在1公分至20公分之間。
在本揭露一實施方式中,上述兩第一太陽能板之間的距離與兩第一太陽能板之其中一者的縱向長度的比例在0.5%至41%之間。
根據本揭露一實施方式,一種光電浪板系統包括第一浪板、第二浪板、兩第一太陽能板以及兩第二太陽能板。第一浪板具有第一底板、第一承載板以及第二承載板。第一承載板與第二承載板位於第一底板之兩側。第二浪板具有第二底板、第三承載板以及第四承載板。第三承載板與第四承載板位於第二底板之兩側。第一浪板的第二承載板與第二浪板的第三承載板接合,且第二承載板與第三承載板部分重疊以定義出倒U形凹槽。第一太陽能板位於第一承載板與第二承載板上。第二太陽能板位於第三承載板與第四承載板上。兩鋼體鎖附於第一浪板與第二浪板的底面。兩鋼體之間的鋼構間距在50公分至200公分之間。
在本揭露一實施方式中,上述第一太陽能板與第二太陽能板之其中一者的縱向長度與鋼構間距的比例在25%至408%之間。
在本揭露上述實施方式中,光電浪板系統的第一浪板的第二承載板與第二浪板的第三承載板接合並部分重疊以定義出倒U形凹槽。部分重疊的第二承載板與第三承載板可加強第一浪板與第二浪板之間的結構穩定度,使強風吹向第一浪板及第二浪板時,不易破壞第一浪板與第二浪板的結構,可提高光電浪板系統的使用壽命。此外,光電浪板系統的第一浪板與第二浪板可預先在工廠進行組裝,並且將第一太陽能板與第二太陽能板分別預先組裝於第一浪板與第二浪板上。由於光電浪板系統的組裝大部分皆可在工廠預先完成,因此可減少光電浪板系統在建築體上進行安裝的施工時間,可提高整體作業效率並節省人力與安裝成本。
以下揭示之實施方式內容提供了用於實施所提供的標的之不同特徵的許多不同實施方式,或實例。下文描述了元件和佈置之特定實例以簡化本案。當然,該等實例僅為實例且並不意欲作為限制。此外,本案可在各個實例中重複元件符號及/或字母。此重複係用於簡便和清晰的目的,且其本身不指定所論述的各個實施方式及/或配置之間的關係。
諸如「在……下方」、「在……之下」、「下部」、「在……之上」、「上部」等等空間相對術語可在本文中為了便於描述之目的而使用,以描述如附圖中所示之一個元件或特徵與另一元件或特徵之關係。空間相對術語意欲涵蓋除了附圖中所示的定向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裝置的不同定向。裝置可經其他方式定向(旋轉90度或以其他定向)並且本文所使用的空間相對描述詞可同樣相應地解釋。
第1圖繪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方式之光電浪板系統100的立體圖。第2圖繪示第1圖的倒U形凹槽C的局部放大圖,其忽略了第1圖的第一太陽能板130a與第二太陽能板130b。同時參照第1圖與第2圖,光電浪板系統100包括第一浪板110、第二浪板120、第一太陽能板130a以及第二太陽能板130b。第一浪板110具有第一底板112、第一承載板114以及第二承載板116。第一浪板110的第一承載板114與第二承載板116位於第一浪板110的第一底板112的兩側。
光電浪板系統100的第二浪板120具有第二底板122、第三承載板124以及第四承載板126。第二浪板120的第三承載板124與第四承載板126位於第二底板122的兩側。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浪板110的第一承載板114與第二浪板120的第三承載板124外觀相似,第一浪板110的第二承載板116與第二浪板120的第四承載板126外觀相似,而第一浪板110的第二承載板116與第二浪板120的第三承載板124外觀不同(見第2圖)。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浪板110的第二承載板116與第二浪板120的第三承載板124接合,並且第二承載板116與第三承載板124部分重疊以定義出倒U形凹槽C。詳細來說,第一浪板110的第二承載板116位於第二浪板120的第三承載板124上,並且部分重疊的第二承載板116與第三承載板124可加強第一浪板110與第二浪板120之間的結構穩定度。此外,可在倒U形凹槽C中上膠以強化光電浪板系統100的結構,並且可降低發生漏水的情況。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太陽能板130a位於第一浪板110的第一承載板114與第二承載板116上。第二太陽能板130b位於第二浪板120的第三承載板124與第四承載板126上。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浪板110的第一底板112與第二浪板120的第二底板122分別具有承載部118與承載部128。第一太陽能板130a與第二太陽能板130b分別位於第一浪板110的承載部118與第二浪板120的承載部128上。
此外,第一太陽能板130a、第一浪板110的第一底板112、第一浪板110的第一承載板114以及第一浪板110的第二承載板116之間可具有容置空間。第二太陽能板130b、第二浪板120的第二底板122、第二浪板120的第三承載板124以及第二浪板120的第四承載板126之間可具有容置空間。上述容置空間可視為第一太陽能板130a與第二太陽能板130b的散熱空間,可帶走第一太陽能板130a與第二太陽能板130b在運作時產生的熱能。並且,第一太陽能板130a的纜線134(將於第3圖詳細說明) 可整合於容置空間。
具體而言,光電浪板系統100的第一浪板110的第二承載板116與第二浪板120的第三承載板124接合且部分重疊以定義出倒U形凹槽C。部分重疊的第二承載板116與第三承載板124可加強第一浪板110與第二浪板120之間的結構穩定度,使強風吹向第一浪板110與第二浪板120時,不易破壞第一浪板110與第二浪板120的結構,可提高光電浪板系統100的使用壽命。此外,光電浪板系統100的第一浪板110與第二浪板120可預先在工廠進行組裝,並且可將第一太陽能板130a與第二太陽能板130b預先分別組裝於第一浪板110與第二浪板120上。由於光電浪板系統100的組裝大部分皆可在工廠完成,因此可減少光電浪板系統100安裝在建築體(例如屋頂)上的施工時間,可提升整體作業效率並同時節省人力成本。
第3圖繪示第1圖的第一太陽能板130a的下視圖。同時參照第1圖與第3圖,光電浪板系統100還包括雙面結構膠帶140a,雙面結構膠帶140a的數量並不用以限制本揭露。雙面結構膠帶140a可位於第一太陽能板130a的底面132上。此外,第一太陽能板130a可具有纜線134,纜線134 可整合於光電浪板系統100的容置空間中。第一太陽能板130a的第一邊緣136與雙面結構膠帶140a之間的距離d1小於7毫米(mm)。第一太陽能板130a的第二邊緣138與另一雙面結構膠帶140a之間的距離d2小於7毫米。舉例來說,第一邊緣136可位於第一太陽能板130a的長邊,第二邊緣138與可位於第一太陽能板130a的短邊。在將第一太陽能板130a組裝於第一浪板110上時,第一太陽能板130a的第一邊緣136、第二邊緣138分別與兩雙面結構膠帶140a之間的距離d1與距離d2可視為填膠區,可填入膠黏劑140b(將於第4A圖詳細說明),以進一步強化第一太陽能板130a與第一浪板110之間的結構穩定度。相似地,第二太陽能板130b可替換為第一太陽能板130a,使第二太陽能板130b上具有雙面結構膠帶140a的配置。
第4A圖繪示第1圖的第一承載板114的局部放大圖。第4B圖繪示第1圖的第四承載板126的局部放大圖。同時參照第4A圖與第4B圖,光電浪板系統100還包括膠黏劑140b。膠黏劑140b可位於第一承載板114與第一太陽能板130a之間以穩固第一太陽能板130a。膠黏劑140b可位於第四承載板126與第二太陽能板130b之間以穩固第二太陽能板130b。此外,膠黏劑140b可對第一太陽能板130a與第二太陽能板130b進行封邊以提供保護效果。
應理解到,已敘述的元件連接關係與功效將不重覆贅述,合先敘明。在以下敘述中,將說明其他形式的光電浪板系統。
第5圖繪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方式之光電浪板系統100a的上視圖。第5圖所示之實施方式與第1圖所示之實施方式不同地方在於,光電浪板系統100a的第一太陽能板130a在第一浪板110上的個數與第二太陽能板130b在第二浪板120上的個數各為兩個。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太陽能板130a與第二太陽能板130b的縱向長度d3可在49公分至199公分之間,並且兩第一太陽能板130a(或兩第二太陽能板130b)之間的距離d4可在1公分至20公分之間。換句話說,距離d4(例如1公分至20公分)與縱向長度d3(例如49公分至199公分)的比例可在0.5%(例如距離d4為1公分,縱向長度d3為199公分)至41%(例如距離d4為20公分,縱向長度d3為49公分)之間,可提供空氣流通與散熱的效果,並且距離d4可作為螺絲鎖附區以強化光電浪板系統100a的整體結構。兩第一太陽能板130a(或兩第二太陽能板130b)之間的距離d4可提供光電浪板系統100a足夠的散熱空間,以帶走第一太陽能板130a與第二太陽能板130b運作時所產生的熱能。此外,兩第一太陽能板130a(或兩第二太陽能板130b)之間的距離d4可作為螺絲鎖附區以加強光電浪板系統100a的結構穩定度。
第6圖繪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方式之安裝光電浪板系統100b的立體圖。第7圖繪示第6圖的支撐件160的局部放大圖。同時參照第6圖與第7圖,第6圖之光電浪板系統100b與第1圖所示之實施方式不同地方在於,光電浪板系統100b還包括鋼體150。鋼體150可鎖附於第一浪板110的底面111與第二浪板120的底面121。並且,兩鋼體150之間的鋼構間距d5(pitch)在50公分至200公分之間(例如100公分)。鋼構間距d5(例如50公分至200公分)與第一太陽能板130a與第二太陽能板130b的縱向長度d3(例如49公分至199公分)的比例可在25%(例如鋼構間距d5為50公分,縱向長度d3為199公分)至408%(例如鋼構間距d5為200公分,縱向長度d3為49公分)之間。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浪板110的第一底板112具有第一加強肋113。第一加強肋113的頂面115較第一底板112的底面111靠近第一太陽能板130a。第二浪板120的第二底板122具有第二加強肋123。第二加強肋123的頂面125較第二浪板120的底面121靠近第二太陽能板130b。第一加強肋113與第二加強肋123的配置可增加第一浪板110與第二浪板120的承載力。此外,第一浪板110的第一底板112與第二浪板120的第二底板122分別具有承載部118與承載部128。第一底板112的承載部118與第二底板122的承載部128皆具有彼此相對的兩凸肋E。光電浪板系統100b還包括支撐件160。支撐件160可位於承載部118的兩凸肋E之間,並且位於承載部128的兩凸肋E之間。支撐件160的配置可加強承載部118對於第一太陽能板130a的支撐力與承載部128對於第二太陽能板130b的支撐力。
第8圖繪示第6圖的輔助鋼170的局部放大圖。同時參照第6圖與第8圖,可藉由螺絲172鎖附輔助鋼170於鋼體150上。輔助鋼170可加強螺絲172的固定效果,以提高光電浪板系統100b的結構穩定度。舉例來說,可藉由鋼體150將光電浪板系統100b安裝於建築體(例如屋頂)上,而不需使用傳統的支架進行安裝,因此可降低屋頂的承載重量。此外,光電浪板系統100b的組裝大部分皆可在工廠預先完成,因此可減少光電浪板系統100b在屋頂上的施工時間,可提升整體作業效率並同時節省人力與安裝成本。
綜上所述,光電浪板系統的第一浪板的第二承載板與第二浪板的第三承載板接合並部分重疊以定義出倒U形凹槽。部分重疊的第二承載板與第三承載板可加強第一浪板與第二浪板之間的結構穩定度,使強風吹向第一浪板及第二浪板時,不易破壞第一浪板與第二浪板的結構,可提高光電浪板系統的使用壽命。此外,光電浪板系統的第一浪板與第二浪板可預先在工廠進行組裝,並且將第一太陽能板與第二太陽能板分別預先組裝於第一浪板與第二浪板上。由於光電浪板系統的組裝大部分皆可在工廠預先完成,因此可減少光電浪板系統在建築體上進行安裝的施工時間,可提高整體作業效率並節省人力與安裝成本。
前述概述了幾個實施方式的特徵,使得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更好地理解本揭露的態樣。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理解,他們可以容易地將本揭露用作設計或修改其他過程和結構的基礎,以實現與本文介紹的實施方式相同的目的和/或實現相同的優點。本領域技術人員還應該認識到,這樣的等效構造不脫離本揭露的精神和範圍,並且在不脫離本揭露的精神和範圍的情況下,它們可以在這裡進行各種改變,替換和變更。
100:光電浪板系統 100a:光電浪板系統 100b:光電浪板系統 110:第一浪板 111:底面 112:第一底板 113:加強肋 114:第一承載板 115:頂面 116:第二承載板 118:承載部 120:第二浪板 121:底面 122:第二底板 123:加強肋 124:第三承載板 125:頂面 126:第四承載板 128:承載部 130a:第一太陽能板 130b:第二太陽能板 132:底面 134:纜線 136:邊緣 138:邊緣 140a:雙面結構膠帶 140b:膠黏劑 150:鋼體 160:支撐件 170:輔助鋼 172:螺絲 d1:距離 d2:距離 d3:縱向長度 d4:距離 d5:鋼構間距 C:倒U形凹槽 E:凸肋
當結合隨附諸圖閱讀時,得自以下詳細描述最佳地理解本揭露之一實施方式。應強調,根據工業上之標準實務,各種特徵並未按比例繪製且僅用於說明目的。事實上,為了論述清楚,可任意地增大或減小各種特徵之尺寸。 第1圖繪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方式之光電浪板系統的立體圖。 第2圖繪示第1圖的倒U形凹槽的局部放大圖,其忽略了第1圖的第一太陽能板與第二太陽能板。 第3圖繪示第1圖的第一太陽能板的下視圖。 第4A圖繪示第1圖的第一承載板的局部放大圖。 第4B圖繪示第1圖的第四承載板的局部放大圖。 第5圖繪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方式之光電浪板系統的上視圖。 第6圖繪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方式之安裝光電浪板系統的立體圖。 第7圖繪示第6圖的支撐件的局部放大圖。 第8圖繪示第6圖的輔助鋼的局部放大圖。
100:光電浪板系統
110:第一浪板
112:第一底板
114:第一承載板
116:第二承載板
118:承載部
120:第二浪板
122:第二底板
124:第三承載板
126:第四承載板
128:承載部
130a:第一太陽能板
130b:第二太陽能板
C:倒U形凹槽

Claims (11)

  1. 一種光電浪板系統,包含: 一第一浪板,具有一第一底板、一第一承載板以及一第二承載板,其中該第一承載板與該第二承載板位於該第一底板之兩側; 一第二浪板,具有一第二底板、一第三承載板以及一第四承載板,其中該第三承載板與該第四承載板位於該第二底板之兩側,該第一浪板的該第二承載板與該第二浪板的該第三承載板接合,且該第二承載板與該第三承載板部分重疊以定義出一倒U形凹槽;以及 一第一太陽能板與一第二太陽能板,其中該第一太陽能板位於該第一承載板與該第二承載板上,該第二太陽能板位於該第三承載板與該第四承載板上。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電浪板系統,其中該第一底板與該第二底板之其中一者具有一加強肋,該加強肋的頂面較該第一底板與該第二底板之其中一者的底面靠近該第一太陽能板與該第二太陽能板之其中一者。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電浪板系統,其中該第一底板與該第二底板之其中一者具有一承載部,且該承載部具有彼此相對的兩凸肋。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光電浪板系統,更包含: 一支撐件,位於該承載部的該兩凸肋之間。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電浪板系統,更包含: 一雙面結構膠帶,位於該第一太陽能板與該第二太陽能板之其中一者的底面上。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光電浪板系統,其中該第一太陽能板與該第二太陽能板之其中一者的邊緣與該雙面結構膠帶之間的距離小於7毫米。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電浪板系統,更包含: 一膠黏劑,位於該第一承載板與該第一太陽能板之間,並且位於該第四承載板與該第二太陽能板之間。
  8. 一種光電浪板系統,包含: 一第一浪板,具有一第一底板、一第一承載板以及一第二承載板,其中該第一承載板與該第二承載板位於該第一底板之兩側; 一第二浪板,具有一第二底板、一第三承載板以及一第四承載板,其中該第三承載板與該第四承載板位於該第二底板之兩側,該第一浪板的該第二承載板與該第二浪板的該第三承載板接合,且該第二承載板與該第三承載板部分重疊以定義出一倒U形凹槽; 兩第一太陽能板,位於該第一承載板與該第二承載板上,其中該兩第一太陽能板之間的一距離在1公分至20公分之間;以及 兩第二太陽能板,位於該第三承載板與該第四承載板上,其中該兩第二太陽能板之間的一距離在1公分至20公分之間。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光電浪板系統,其中該兩第一太陽能板之間的該距離與該兩第一太陽能板之其中一者的縱向長度的比例在0.5%至41%之間。
  10. 一種光電浪板系統,包含: 一第一浪板,具有一第一底板、一第一承載板以及一第二承載板,其中該第一承載板與該第二承載板位於該第一底板之兩側; 一第二浪板,具有一第二底板、一第三承載板以及一第四承載板,其中該第三承載板與該第四承載板位於該第二底板之兩側,該第一浪板的該第二承載板與該第二浪板的該第三承載板接合,且該第二承載板與該第三承載板部分重疊以定義出一倒U形凹槽; 一第一太陽能板與一第二太陽能板,其中該第一太陽能板位於該第一承載板與該第二承載板上,該第二太陽能板位於該第三承載板與該第四承載板上;以及 兩鋼體,鎖附於該第一浪板與該第二浪板的底面,其中該兩鋼體之間的一鋼構間距在50公分至200公分之間。
  11. 如請求項10所述之光電浪板系統,其中該第一太陽能板與該第二太陽能板之其中一者的縱向長度與該鋼構間距的比例在25%至408%之間。
TW111208503U 2021-12-03 2022-08-05 光電浪板系統 TWM6349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208503U TWM634998U (zh) 2022-08-05 2022-08-05 光電浪板系統
CN202222391271.7U CN218335834U (zh) 2021-12-03 2022-09-06 光电浪板系统
US18/335,556 US20240048087A1 (en) 2022-08-05 2023-06-15 Photovoltaic metal roofing system
DE202023103557.4U DE202023103557U1 (de) 2022-08-05 2023-06-27 Photovoltaik-Metalldachsyste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208503U TWM634998U (zh) 2022-08-05 2022-08-05 光電浪板系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34998U true TWM634998U (zh) 2022-12-01

Family

ID=857861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208503U TWM634998U (zh) 2021-12-03 2022-08-05 光電浪板系統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48087A1 (zh)
DE (1) DE202023103557U1 (zh)
TW (1) TWM634998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202023103557U1 (de) 2023-09-18
US20240048087A1 (en) 2024-0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949268U (zh) 光伏瓦的瓦基板、光伏瓦和光伏屋顶
JP2019031896A (ja) 溝型取り付けブラケット、太陽光発電ユニット及び太陽光発電モジュールの取り付け方法
KR102081060B1 (ko) 건물 일체형 태양광 발전 지붕 및 그 시공 방법
KR20120110668A (ko) 태양광발전유닛 설치용 어댑터 모듈
JP3240653U (ja) 屋根型太陽電池の基板、屋根型太陽電池、及び太陽光発電屋根
JP5025125B2 (ja) 太陽光利用機器用フレー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太陽光利用機器の設置方法
CN217949547U (zh) 光伏屋面系统和光伏建筑
WO2015056775A1 (ja) 薄膜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取付構造
TWM594310U (zh) 太陽能板框架防水構造及防水膠條
TWM634998U (zh) 光電浪板系統
JP5902451B2 (ja) 太陽電池アレイ
JP2015048690A (ja) 防水シート固定構造
TWM583872U (zh) 太陽能板固定結構
CN218335834U (zh) 光电浪板系统
TWM624567U (zh) 光電浪板系統
JP2006132111A (ja) 太陽電池パネルの支持具及び太陽電池パネルの支持構造
JP3186959U (ja) 太陽電池を備える建物
CN112663877A (zh) 一种屋面结构
CN221177592U (zh) 一种光伏板的快速安装组件及其安装结构
JP2015040429A (ja) 太陽電池を備える建物
CN218814832U (zh) 一种光伏瓦安装结构
TWI697607B (zh) 浪板構造
JP2587133Y2 (ja) 太陽電池付き屋根パネル
JP2019019501A (ja) 固定具及び被設置物構造体
CN209942057U (zh) 一种建筑屋顶用防水保温涂层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