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33258U - 睡眠生理警示系統 - Google Patents

睡眠生理警示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33258U
TWM633258U TW110210982U TW110210982U TWM633258U TW M633258 U TWM633258 U TW M633258U TW 110210982 U TW110210982 U TW 110210982U TW 110210982 U TW110210982 U TW 110210982U TW M633258 U TWM633258 U TW M633258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leep
physiological
warning
posture
breath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2109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常安
Original Assignee
神仙科學股份有限公司
周常安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神仙科學股份有限公司, 周常安 filed Critical 神仙科學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M6332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33258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asurement Of The Respiration, Hearing Ability, Form, And Blood Characteristics Of Living Organisms (AREA)
  • Measuring Pulse, Heart Rate, Blood Pressure Or Blood Flow (AREA)
  • Burglar Alarm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創作提供一種睡眠警示生理系統,該睡眠警示系統會於睡眠期間取得一使用者的睡眠姿勢相關資訊以及至少一睡眠呼吸生理資訊,並根據睡眠姿勢相關資訊與預設姿勢範圍的比較結果而提供不同的警示條件組合,進而決定相應的警示行為,再根據警示行為產生至少一警示,以達到影響該使用者睡眠姿勢及/或影響該使用者的睡眠呼吸狀態的效果。

Description

睡眠生理警示系統
本創作涉及一種睡眠生理警示系統,特別地是,涉及一種可評估及改善睡眠呼吸障礙的睡眠生理警示系統。
睡眠呼吸暫停(Sleep Apnea)是一種睡眠呼吸障礙,其一般有三種類型:阻塞型睡眠呼吸暫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中樞型睡眠呼吸暫停(Central Sleep Apnea,CSA),以及混合型睡眠呼吸暫停(Mixed Sleep Apnea,MSA)。
阻塞型睡眠呼吸暫停(OSA)之主要特徵為於睡眠期間,由於上呼吸道完全或局部阻塞而形成一段時間內呼吸氣流減少或中止之現象,而且,通常伴隨血氧濃度的飽和度下降(desaturation),OSA是一種常見的睡眠呼吸障礙,中年人口中約有25~40%受到影響。
中樞型睡眠呼吸暫停(CSA)是因大腦驅動肌肉進行呼吸的機制出現問題所造成,使得呼吸肌肉的神經驅動出現短時間的停止,且這些從10秒到2至3分鐘不等的瞬變可能會持續整個晚上的時間,中樞型睡眠呼吸暫停,類似於阻塞型睡眠呼吸暫停,會在睡眠期間導致逐漸窒息,結果造成個體自睡眠中被短暫的喚醒(arousal),並同時恢復正常呼吸功能,且亦與阻塞型睡眠呼吸暫停類似的是,中樞型睡眠呼吸暫停可導致心律不整、高血壓、心臟病和心力衰竭等疾病。
混合型睡眠呼吸暫停(MSA)是指阻塞型睡眠呼吸暫停以及中樞型睡眠呼吸暫停兩者混合出現的情形。
呼吸暫停缺氧指數(Apnea Hypoxia Index,AHI)是睡眠呼 吸暫停嚴重程度的一個指標,其結合了睡眠呼吸暫停(Apnea)和睡眠呼吸低通氣(hypopnea)的數量,以給出可同時評估睡眠(呼吸)中斷次數以及氧飽和度程度(血氧水平)的一整體睡眠呼吸暫停嚴重程度評分,其中,AHI是通過將睡眠呼吸暫停和低通氣事件的總數除以睡眠小時數而計算獲得,通常AHI值分為,每小時5-15次為輕度,每小時15-30次為中度,每小時>30為重度。
除了AHI之外,研究證實,評估或檢測睡眠呼吸暫停的另一個重要指標是氧減飽和度指數(Oxygen Desaturation Index,ODI),其是指睡眠期間每小時血中氧氣水平從基線下降一定程度的次數,一般而言,ODI的表示方式有,氧飽和下降3%的次數(ODI3%)以及氧飽和下降4%的次數(ODI4%)兩種,ODI與AHI不同的是,AHI還包括了可能引起睡眠喚醒(awaken)或覺醒(arousal),但並未影響氧氣水平的事件,而經研究證實,ODI與AHI以及睡眠呼吸暫停間有一定的相關性,可有效用於診斷OSA。
另外,低氧水平也是可用來評估睡眠呼吸暫停所造成之影響的另一項指標,其是指血氧飽和度低於90%的時間總和與總監測時間之間的比。由於AHI以及ODI皆是以發生次數作為計算依據,因此可能無法準確反應持續出現低血氧水平卻未經常出現血氧起伏變化所造成的影響,而低氧水平則可彌補此方面的不足,故低氧水平與睡眠呼吸暫停間亦具有一定的相關性。
大多數的OSA的患者在仰躺的睡姿時會產生更多的OSA事件,這是因為仰躺時上呼吸道更容易受重力影響而產生塌陷,在文獻中,正式被診斷為姿勢性OSA(Positional OSA,POSA)的依據是,AHI值於仰躺與非仰躺時的差值大於某一臨界值,例如,POSA其中一種常見的定義為,於仰躺時的AHI值大於非仰躺時的AHI值兩倍以上;由研究得知,POSA的普及率隨OSA之嚴重度增高而遞減,而70%~80%的POSA患者具輕度至中度的OSA的嚴重度,其中,亞洲的輕度OSA患者最高有87%可被歸類為POSA之患者。
另一種常見的睡眠呼吸障礙為打鼾,影響總人口中的20%~40%,此種產生噪音的症狀是由於睡眠時上呼吸道氣流通過時使得軟組織發生振動而產生,OSA以及嚴重的打鼾已被研究證實與諸多的臨床症狀高度相關,如白天嗜睡,憂鬱症,高血壓之形成,缺血性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等,而其中,打鼾為OSA中最常伴隨出現的症狀,並且打鼾也被普遍認為是OSA發生之前兆現象,基於兩者的成因都和上呼吸道狹窄的生理現象有關,睡眠姿勢也同樣的影響了打鼾症狀的嚴重度。
根據研究顯示,伴隨著上呼吸道狹窄程度的演進,通常的情況是,先產生與睡眠姿勢相關的打鼾症狀,更嚴重時則即使非仰躺時也開始容易發生打鼾,並開始發展成輕度的OSA,且打鼾的發生與睡眠姿勢的相關性逐漸下降,更進一步,OSA嚴重度也由與睡眠姿勢相關的輕度至中度,最後變成與睡眠姿勢較不相關的重度情形。
睡眠姿勢訓練(Sleep positional Training,SPT)是一種可治療姿勢性OSA及姿勢性打鼾的方法,近年已發展出新一代的姿勢訓練裝置,透過於身體的中軸,例如,頸部、胸部或腹部,設置姿勢感測器,例如,加速度器,並在偵測到使用者之睡姿為仰躺時,經由產生微弱的振動警示,而促使使用者改變睡姿以避免仰躺,經由許多的研究報告指出,透過這種簡單卻有效的治療方式,即可避免患者於睡眠中仰躺,進而大幅降低OSA事件的發生數量。
只是,這樣的訓練方式尚有可改進的空間,例如,由於OSA或打鼾的患者有不同嚴重程度以及個體的生理差異性,故在進行訓練之前,若能提供評估功能,便能提供針對性的訓練方案以及有關訓練效果的預期資訊;此外,於睡眠姿勢訓練期間,若還能提供睡眠及呼吸等資訊,也將可藉此調整裝置的參數設定,以達到提高訓練效果的目的。
另外,除了姿勢訓練外,若可提供其他的訓練方式,例如,針對非姿勢性睡眠呼吸障礙,或是在姿勢訓練的基礎上再更進一步加強等,將會更有助益。
本創作的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睡眠生理警示系統,包括至少一控制單元,至少包括微控制器/微處理器;至少一姿勢感測器,用以取得一使用者於一睡眠期間的睡眠姿勢相關資訊;至少一警示單元,用以產生至少一警示,並被建構為在該使用者的該睡眠期間,提供該使用者該至少一警示;至少一生理感測器,用以取得該使用者於該睡眠期間的至少一睡眠生理資訊;至少一電力模組;以及至少一穿戴結構,其中,該系統實施為包括至少一睡眠生理裝置,並透過該至少一穿戴結構設置於該使用者身上,以及該至少一控制單元,該至少一姿勢感測器,該至少一警示單元,該至少一生理感測器以及該至少一電力模組實施為設置於該至少一睡眠生理裝置中,並形成所需的電連接,以實現該至少一睡眠生理裝置之運作,以及其中,該系統將該至少一睡眠生理資訊與一預設條件進行比較,以決定該使用者是否符合一預設睡眠呼吸條件,以及當該使用者符合該預設睡眠呼吸條件時,該系統進入一警示可產生狀態;以及在該警示可產生狀態中,該至少一控制單元被建構以產生一驅動訊號,且該至少一警示單元在接收該驅動訊號後,產生該至少一警示,並將該至少一警示提供予該使用者,以達到改善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的效果,其中,該驅動訊號實施為至少根據該睡眠姿勢相關資訊與一預設姿勢範圍進行比較後,該睡眠姿勢相關資訊符合該預設姿勢範圍時所決定的一警示行為而產生。
本創作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睡眠生理警示系統,包括至少一控制單元,至少包括微控制器/微處理器;至少一生理感測器,用以取得一使用者的至少一睡眠呼吸生理資訊;至少一姿勢感測器,用以於該使用者的該睡眠期間,取得該使用者的一睡眠姿勢相關資訊;至少一警示單元;至少一儲存單元;至少一電力模組;以及至少一穿戴結構,其中,該系統實施為包括至少一睡眠生理裝置,以及該至少一控制單元,該至少一生理感測器,該至少一姿勢感測器,該至少一警示單元,該至少一儲存單元以及該至少一電力模組實施為設置於該至少一睡眠生理裝置中,並形成所需 的電連接,以實現該至少一睡眠生理裝置的運作,其中,該至少一儲存單元中預載有一睡眠呼吸生理資訊分析程式,用以將該至少一睡眠呼吸生理資訊與至少一預設條件進行比較,進而決定該使用者的至少一睡眠呼吸事件,以及一睡眠姿勢分析程式,用以將該睡眠姿勢相關資訊與一預設姿勢範圍進行比較,以及其中,當該睡眠姿勢相關資訊符合該預設姿勢範圍時,該系統提供一第一警示條件組合,以及當該睡眠姿勢相關資訊超出該預設姿勢範圍時,該系統提供一第二警示條件組合,其中,該第一警示條件組合以及該第二警示條件組合的至少其中之一包括一睡眠呼吸事件條件;該系統依據不同睡眠姿勢所對應的警示條件組合而決定至少一警示行為;該至少一控制單元根據該至少一警示行為而產生一驅動訊號;以及該至少一警示單元接收該驅動訊號後,產生至少一警示,以影響該使用者的睡眠姿勢及/或影響該使用者的睡眠呼吸狀態,進而達到改善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的效果。
100:睡眠生理系統
101:睡眠生理裝置
102:穿戴結構
200:頭頂區域
201:額頭區域
202:耳朵區域
203:口鼻區域
204:下頦區域
205:頸部區域
206:胸部區域
207:腹部區域
208:手臂區域
209:手指區域
210:頭部區域
211:腳部區域
300:軟體程式
301、303、304、305、307、309、312、314、315:步驟
317:歷史睡眠呼吸事件基線數據
318:使用者或執業醫師手動輸入
402、405、410、415、418、425、430、440:步驟
502、505、510、515、518、525、530、540:步驟
801、90:殼體
802:呼吸氣流感測器
91、92、93、94、95、96、97:穿戴結構
901:下頦帶
902:口部定位貼合件
903:頭戴結構
圖1顯示根據本案睡眠生理裝置的電路示意圖;
圖2顯示根據本案生理感測器設置位置分布圖;
圖3顯示本案改善睡眠呼吸暫停方法的可能流程圖;
圖4顯示本案評估睡眠姿勢與打鼾間關係的主要步驟;
圖5顯示本案評估睡眠姿勢與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間關係的主要步驟;
圖6顯示PPG訊號及其時域特徵;
圖7顯示根據一較佳實施例,執行睡眠姿勢訓練及/或睡眠呼吸生理反饋訓練的流程圖;
圖8顯示根據一較佳實施例,生理感測器實施為呼吸氣流感測器並設置於口鼻之間的示意圖;
圖9顯示根據本案之睡眠生理系統中,殼體可根據需求不同而與不同穿戴結構結合的示意圖;圖10A-10B顯示口部閉合輔助件的實施可能;以及圖10C-10E顯示下頦帶與頭戴結構相結合的實施可能。
圖1舉例說明根據本案睡眠生理系統100的一電路示意圖,其中,該睡眠生理系統100包括至少一睡眠生理裝置101,以及至少一穿戴結構102以承載該睡眠生理裝置101,且睡眠生理裝置101及穿戴結構102之各別數量係相應地根據實際實施情形而變化。在實施時,同個裝置中所有元件皆連接至裝置內的控制單元,其中,該控制單元包含至少一微控制器/微處理器,並預載有程式,以掌控硬體元件之間的溝通,該控制單元可達成不同硬體元件與連接至裝置及/或系統的外部應用程式/外部裝置間的訊號傳輸,並且,其亦讓裝置的行為可進行編程,以回應不同的操作情況,以及該微控制器/微處理器亦會利用內部計時器(未顯示)來產生時間戳記或時差、或用來控制操作。
另外,該控制單元至少還會包括用以達成生理訊號取得的類比前端(AFE)電路,以執行,例如,類比數位轉換,放大,濾波,以及本領域具通常知識者所熟知的其他各種訊號處理程序,由於此些皆為習知的內容,故不贅述。此外,為了取得生理訊號,該睡眠生理裝置101係具有至少一生理感測器及至少一姿勢感測器,接下來即敘述各種可能之生理感測器及姿勢感測器。
該系統可包括光感測器,本案中,光感測器是指同時具有發光源,例如,LED,以及光檢測器,例如,光電二極體(photodiode),的感測器,且正如所熟知,其是利用PPG(photoplethysmography,光體積變化描記圖)原理,透過發光源發出光線進入人體組織,且光檢測器會接收穿透血管中血液、或經血液反射的光線,之後,再透過取得光線因血液所發生的容積變化而可獲得血液生理訊號,故一般稱由光感測器所取得的血液生理訊號為PPG訊號,其中,PPG訊號會包括快速移動分量(AC Component,AC分量),反應透過動脈傳送之心肌收縮所產生的脈波,以及 慢速移動分量(DC Component,DC分量),反應組織血液體積的較慢變化,例如,呼吸動作(Respiratory Effort)(亦即,呼吸期間胸腹的擴張收縮動作),交感及副交感神經活動所造成的影響;另外,透過分析PPG訊號也可獲得相關血管硬度以及血壓等生理資訊;再者,經生理實驗得知,PPG脈波在經頻域分析後可得各臟腑與心率產生諧波共振的情形,因而可將此脈波心率諧波共振分布應用於中醫的診斷以及人體血液循環的監測,例如,肝及肝經與心跳頻率之第一諧波相關,腎及腎經與心跳頻率之第二諧波相關,脾及脾經心跳頻率之第三諧波相關,肺及肺經心跳頻率之第四諧波相關,以及胃及胃經心跳頻率之第五諧波相關。
一般而言,根據光感測器所包含發光源以及光檢測器之種類以及數量的不同,可取得的血液生理資訊亦有所不同,舉例而言,該光感測器可包括至少一發光源,例如,LED或多個LED,較佳地是,綠光/紅外光/紅光,以及至少一光檢測器,以取得脈搏速率/心率以及呼吸動作等血液生理資訊;其中,在測量脈搏速率/心率時,綠光以及波長在綠光以下的可見光,例如,藍光、白光,是當前測量心率的主要使用光源,且主要著重在AC分量部分的解讀,另外,有關呼吸動作對於血液的影響則是,當一個人呼吸時,胸部空腔內的壓力(所謂的胸內壓)會隨著每次呼吸改變,其中,吸氣時,胸腔會擴張而造成胸內壓減少,因而將空氣抽進肺部,在呼氣期間,胸內壓增加並迫使空氣排出肺部,這些胸內壓的改變亦會造成經由靜脈回到心臟之血液量以及心臟打入動脈之血液量的改變,而此部分的改變可藉由分析PPG訊號的DC分量而得知,而在本文中,藉由分析PPG波形所獲得的呼吸資訊即稱之為低頻呼吸行為;此外,由於心率是受自律神經所控制,故呼吸會因對自律神經系統產生影響而使得心跳出現變化,也就是,所謂的竇性心律不整(Respiratory Sinus Arrhythmia,RSA),一般而言,吸氣期間會使心跳加速,而呼氣期間則使心跳減緩,故也可藉由觀察心率而得知呼吸變化,在本文中,將此稱之為RSA呼吸行為;故經由光感測器所取得的呼吸資訊統稱為呼吸行為。
或者,該光感測器也可包括至少二發光源,例如,多個LED,較佳地是,綠光/紅外光/紅光,以及至少一光檢測器,以取得血氧濃度(SPO2),脈搏速率/心率,以及呼吸動作等血液生理資訊,其中,測量血氧濃度時,需要兩個不同波長的光射入組織中,利用血液中含氧血紅素(HbO2)以及非含氧血紅素(Hb)對兩種波長的光有不同的吸收程度,而在接收經穿透、反射的光後,兩者比較的結果可決定血氧濃度,因此,血氧濃度的測量通常對於光感測器的設置位置有較多的限制,以光線能確實打入動脈中的位置為佳,例如,手指,手掌內面,腳趾,腳掌等,尤其測量嬰兒之血氧濃度時經常利用腳趾/腳掌,而兩種不同波長則可為,例如,紅光以及紅外光,或是兩種波長的綠光,如波長分別為560nm以及577nm的綠光,因此,可依需求而選用合適的光源,沒有限制。
上述各種光源的波長範圍為,紅光波長約介於620nm至750nm之間,紅外光波長約大於750nm,以及綠光波長約介於495nm至580nm之間,而用於進行測量時,通常採用,舉例而言,紅光波長660nm,紅外光波長895nm、880nm、905nm或940nm,以及綠光波長510~560nm或577nm,然而,需注意地是,在實際使用時,根據使用目的的不同,也可採用其他波長的光源,例如,當只欲取得心率時,波長小於綠光的其他可見光源,亦即,波長小於580nm的可見光,例如,藍光,亦是選擇之一,而且,除了利用特定波長的單光源之外,也可使用包含該波長的複合光源,例如,白光。
舉例而言,特別地是,可同時具有三種波長的光源,例如,在一實施例中,第一發光源實施為紅外光源產生第一波長的光,第二發光源實施為紅光源產生第二波長的光,以及第三發光源實施為綠光源產生第三波長的光,其中,紅外光源以及紅光源用來取得血氧濃度,以及綠光源用來取得心率;或者,在另一實施例中,第一波長以及第二波長的光實施為綠光,以及第三波長的光實施為紅外光或紅光等,可利用其中兩個波長取得血氧濃度,以及另一個波長取得心率;或者,在另一實施例中,第一 波長、第二波長、以及第三波長的光皆實施為綠光,可利用其中兩個波長的綠光取得血氧濃度,以及另一個波長的綠光取得心率,而由於,如前所示,身體不同部位可取得血液生理資訊的種類不同,因此,同時具備可產生多種波長的光源將有助於達成透過同一個裝置移動至不同身體部位而取得各種所需血液生理資訊的目的,例如,在需要取得血氧濃度時,將裝置移至光線可打入動脈的位置,而需要取得心率或其他血液生理資訊時,則只要有血管的位置皆可。因此,沒有限制。
再者,在取得心率時,為了消除雜訊,例如,環境雜訊,穿戴期間身體動作所產生的雜訊等,也可設置複數個光源(且波長不限,可皆為綠光,也可利用其他波長的光源),並透過將不同光源所取得的PPG訊號間,透過數位訊號處理,如適應性濾波器(Adaptive Filter)或彼此相減等計算而達到消除雜訊的目的,故沒有限制。
該系統可包括一姿勢感測器,通常採用加速度器,其中較佳地是,三軸(MEMS)加速度器,其可定義裝置於三度空間的姿勢,且會直接相關於使用者的睡眠姿勢,其中,該加速度器會回傳於所有x,y,z三個維度方向中所測得的加速度數值,而根據這些數值,除了睡眠姿勢外,還可衍生而得許多其他睡眠資訊,例如,身體活動(actigraph)、移動、站立/躺下的姿勢變化等,其中,經由分析睡眠期間的身體活動,還可進一步獲得相關睡眠階段/狀態的資訊;另外,也可使用其他種類的加速度器,例如,陀螺儀,磁力計等。
該系統可包括一麥克風,該麥克風會回報所測得聲音的頻率及振幅,而利用聲能轉換器(acoustic transducer)適當的濾波設計可偵測睡眠中的聲音,例如,鼾聲或呼吸聲等。
該系統可包括一打鼾偵測器,其可實施為透過上述的麥克風進行聲音偵測,也可實施為偵測打鼾所造成的體腔振動,可使用加速度器、或壓電振動感測器等,測得的位置包括,例如,軀幹,頸部,頭部,耳朵等,其中,軀幹及頭部是較佳的取得位置,尤其鼻腔、喉部、胸腔等特別 能夠良好地傳遞因打鼾所產生的振動,是十分具有優勢的選擇,另外,相較於偵測聲音,偵測振動可不受環境雜音干擾,也可在身上具覆蓋物,例如,棉被,的情形下進行偵測,應用範圍更廣;也因此,作為姿勢感測器的加速度器,也可同時被用來取得打鼾相關資訊,更添使用方便性。再者,打鼾相關資訊,例如,強度,持續時間,次數等,則是藉由利用適當的濾波設計及已知的技術而自原始的振動訊號中獲得,且由於不同感測器所取得的訊號種類及取得方式皆不同,故應對應地採用不同的適當濾波設計。
該系統可包括一溫度感測器,以偵測裝置溫度、環境溫度、或身體溫度,以提供睡眠期間使用者的進一步生理資訊。
該系統可包括一呼吸氣流感測器,例如,熱敏電阻,熱電耦,或呼吸氣流管,設置於口鼻之間,以取得呼吸氣流的變化,其中,熱敏電阻及熱電耦可選擇於鼻孔附近設置二個偵測點,也可選擇於鼻孔附近及口部附近設置三個偵測點,皆為可行。
該系統可包括一加速度器,其可設置於軀幹上取得呼吸動作中胸部及/或腹部起伏所產生的加速及減速;也可用來偵測血液脈動所產生的血管脈動,以取得心率,且取得位置不限,例如,頭部、胸部、上肢等皆為可取得的位置。
該系統可包括至少二阻抗偵測電極,設置於軀幹,以取得呼吸動作所造成的阻抗變化。
該系統可包括壓電動作感測器,設置於軀幹,其是藉由呼吸動作會施力於壓電動作感測器上而取得訊號,通常實施為環繞軀幹的帶體的形式,也可實施為局部覆蓋軀幹的形式。
該系統可包括RIP(Respiratory Inductance Plethysmography,呼吸體積感應描記法)感測器,設置於軀幹,以取得呼吸動作所造成的胸部及/或腹部的擴張及收縮情形,通常會實施為環繞軀幹的帶體的形式。
該系統可包括至少二腦電電極、至少二眼電電極、及/或至少二肌電電極,例如,設置於頭部及/或耳朵上的二個腦電電極,及/或設置於 額頭、眼睛附近的二個眼電電極、及/或設置於身上的二個肌電電極,以取得腦電訊號、眼電訊號、及/或肌電訊號,而透過分析腦電訊號、眼電訊號、及/或肌電訊號,則可得知睡眠期間的睡眠狀態/階段、睡眠週期等,有助於瞭解睡眠品質。
在此,需要說明地是,一般在擷取電生理訊號時,多會設置訊號擷取電極以及接地電極,其中,訊號擷取電極在於取得電生理訊號,而接地電極的作用則在於移除背景雜訊,而在本文中敘述的所有電極,則皆屬於訊號擷取電極,然為避免用詞過於冗長,在接下來的敘述中,皆以「電極」代表「訊號擷取電極」,至於接地電極的設置,一般則是會依實際需求而選擇性的進行設置,故在本文中即省略不贅述。
有關睡眠階段/狀態相關資訊的取得,還可經由分析心率而獲得,舉例而言,由於睡眠期間的心率變化與睡眠階段間有一定的關係,例如,在深睡及淺睡期間的心率變化情形不同,故可直接透過觀察睡眠期間的心率分布而得知,另外,也可利用其他常見的分析方法,例如,HRV分析可得知自律神經的活性,而自律神經的活性亦與睡眠階段有關,希爾伯特-黃轉換(Hilbert-Huang transform,HHT)及其他適用的方法亦可用來分析心率變化,而且,經常會同時觀察心率以及身體動作而決定睡眠階段相關資訊。
該系統可包括一警示單元。許多型態的警示可用,包括:聽覺,視覺,觸覺,例如,聲音,閃光,電刺激,振動等,或任何其他可施加來通知使用者的警示,其中,使用振動警示時,較佳地是利用振動馬達,以提供較為舒適且不打擾使用者睡眠的警示,然替代地,在一些環境中,該警示單元可使用揚聲器或耳機,以進行聽覺警示(空氣傳導形式或骨傳導形式),或使用LEDs,以進行視覺警示。
該系統可包括一資訊提供介面,較佳地是,一LCD或LED顯示元件,以將資訊提供給使用者,例如,生理資訊,統計資訊,分析結果,儲存的事件,操作模式,警示內容,進程,電池狀態等,不受限制。
該系統可包括資料儲存單元,較佳地是,一記憶體,例如,一內部快閃記憶體、或一可移除記憶磁碟,以儲存所測得的生理資訊。該系統可包括至少一通訊模組,可實施為無線通訊模組,例如,藍芽,BLE,Zigbee,WiFi,RF或其他通訊協定,也可實施為有線通訊模組,例如,USB介面,UART介面,以在系統中進行溝通,及/或以與外部裝置進行溝通,其中,該外部裝置可包括,但不限於,智慧型裝置,如智慧手機、智慧手環、智慧眼鏡、智慧耳機等,平板電腦,筆記型電腦,個人電腦,亦即,可包括設置於使用者身上或身邊的裝置,而溝通則使得資訊可在該些裝置間交換,也使得資訊回饋、遠端控制、及監測等操作可進行。在此,智慧型裝置指的是,具開放平台且可利用載入程式及/或已預載程式而控制其行為者,可以有各種可能。
該系統可包括一電力模組,例如,鈕釦型電池(button cell),鹼性電池,或可充電鋰電池,該系統也可具有充電模組,例如,感應充電電路,或藉由,可選擇地,USB埠或彈簧頂針進行充電。
接著,請參閱圖2,其顯示在睡眠期間,上述各種生理感測器以及警示單元通常可設置的位置,可取得的睡眠生理資訊及詳細的設置細節如下。
睡眠姿勢(sleep position),利用姿勢感測器取得,取得位置為身體中軸周圍,包括:頭頂區域200,額頭區域201,耳朵區域202,口鼻區域203,下頦區域204,頸部區域205,胸部區域206,以及腹部區域207,且可設置於環繞身體中軸的任何身體表面,例如,正面,背面等,只要可藉由換算的方式而取得睡眠姿勢的位置皆可,其中,以軀幹以及軀幹上方的頸部最具代表性。
血氧濃度變化,利用光感測器取得,取得位置包括:額頭區域201,耳朵區域202,口鼻區域203,手臂區域208,手指區域209,以及腳部區域211。
心率,可利用光感測器取得,取得位置不限,其中,較常使 用的是手指區域209,手臂區域208,耳朵區域202,頭部區域210等,但身體任何位置皆可,另外,也可利用靈敏度高的加速度器偵測血液脈動所產生的血管振動,進而取得心率,且取得位置同樣沒有不限,例如,頭部、胸部、上肢等皆為可取得的位置。
呼吸動作(Respiratory Effort),即為呼吸引起的胸部及/或腹部活動,可利用加速度器、壓電動作感測器、RIP感測器、或阻抗偵測電極取得,取得位置包括:胸部區域206以及腹部區域207。
呼吸行為,是利用光感測器取得之呼吸資訊的統稱,如前所述,其分為兩種,低頻呼吸行為是根據分析PPG波形而得的呼吸資訊,RSA呼吸行為則是根據的心率計算而得的呼吸資訊,取得位置不限,其中,較常使用的是手指區域209,手臂區域208,耳朵區域202,頭部區域210等,但身體任何位置皆可。
呼吸氣流變化,利用呼吸氣流感測器(例如,熱敏電阻、熱電藕、氣流管等)取得,取得位置為口鼻區域203。
打鼾相關資訊(鼾聲)以及呼吸聲,利用麥克風取得,取得位置不限,亦可於身體外部取得,如利用手機取得。
打鼾相關資訊(體腔振動),利用加速度器或壓電振動感測器取得,取得位置包括:頭部區域210,頸部區域205,胸部區域206,以及腹部區域207。
腦電訊號,利用腦電電極取得,取得位置為頭部區域210。
眼電訊號,利用眼電電極取得,取得位置為額頭區域201。
肌電訊號,利用肌電電極取得,取得位置不限,例如,額頭區域201,下頦區域204。
身體活動,利用加速度器取得,取得位置不限。
睡眠階段,可利用光感測器及/或加速度取得,取得位置不限,也可利用腦電電極、眼電電極、及/或肌電電極取得,取得位置以頭部為主;進一步地,透過分析睡眠階段的分布,例如,深睡、淺睡分別佔整體睡眠 的比例等,就可瞭解睡眠品質。
再者,提供振動警示的警示單元可設置於身體可感受到振動的任何位置,以及提供聲音警示的警示單元則較佳地設置於耳朵附近,例如,當採用空氣傳導聲音警示時,設置於耳道及耳道口附近為佳,以及當採用骨傳導聲音警示時,則可設置的範圍較廣,除了耳朵附近外,整個頭骨都是可設置的範圍,較佳為無毛髮處,且警示的提供不限單種形式,亦可同時提供兩種形式以上的警示,例如,同時提供振動及聲音。另外,振動警示的方式也有不同的選擇,例如,可根據強度、頻率、持續時間等的各種變因而組合出不同的振動組合,除了可讓使用者選擇適合的振動方式外,也有助於避免出現感覺疲乏的現象。
其中,需注意地是,該耳朵區域202包括耳廓內面及背面、耳道、及耳朵附近的頭部,該手臂區域208包括上臂、前臂、及手腕,以及該頸部區域205包括頸部正面及背面。
另外,進行設置時,例如,將內含生理感測器的殼體設置於體表時,可利用各種適合的穿戴結構來達成,舉例而言,可利用環體、帶體,例如,環繞頭部、手臂、手指、頸部、軀幹等;利用黏附結構,例如,黏附於額頭、軀幹等體表任何可進行黏附的位置;利用(機械力或磁力)夾子,例如,夾住身體的一部份,如手指、耳朵等,或是夾在設置於體表的物件上,例如,衣服、環繞身上的帶體等;及/或利用掛件,例如,掛設於耳廓上等,因此,不受限於特定形式的穿戴結構。
由上述可知,即使是同一種生理資訊,不受限地,也可利用不同種類的生理感測器以及選擇不同的身體區域而取得,再加上,還可選擇同時利用兩種以上的生理感測器及/或取得兩種以上的生理資訊及/或設置於兩個以上的身體區域,因此,在實際實施時,有各種組合變化及可能,也因此,接下來敘述的實施例僅作為舉例說明,而非限制,只要是落在上述範圍內者皆屬本案所欲主張範疇。
光感測器所取得的PPG訊號,除了可取得血氧濃度以計算ODI 值、低氧水平等各種本領域具通常知識者所熟知的數據外,其相關於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的發生,亦會產生其他變化,並足以作為判斷是否發生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的基礎。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的發生會引起相對性的心跳過緩及PPG訊號的脈波振幅(Pulse wave amplitude,PWA)的增加,還有緊接在呼吸阻塞結束後會發生的心率迅速增加及強烈血管收縮,此現象於本文中稱為心率變化睡眠呼吸事件,且根據研究,已有報告指出,對具睡眠呼吸障礙患者而言,相較於心率(HR)/脈波之峰值間間隔(Peak-to-peak interval,PPI)出現變化,睡眠呼吸事件和覺醒對PWA及/或脈波面積(Pulse Area,PA)所引起的變化更多。
其中,如圖6所示,PPI定義為PPG訊號中兩個連續峰值之間的時間差。首先,檢測PPG訊號的每個週期的峰值(Peak.amp),並將所有Peak.amp點的時間標記儲存在陣列緩衝器中,PPI被計算為連續Peak.amp點之間的時間差,為了獲得準確的結果,可設定PPI值的合理範圍,例如,PPI<0.5秒(>120次/分鐘)或PPI>1.5秒(<40次/分鐘)被認為是異常並且加以移除。
PWA定義為峰值振幅(Peak.amp)和波谷振幅(Valley.amp)之間的差值,Peak.amp和Valley.amp是每個PPG週期的最大和最小振幅點。首先,所有Peak.Amp和Valley.amp點都被檢測為PPG訊號的局部最大和最小點,若出現缺少Peak.amp點的情況時,緊接的Valley.amp點亦被捨棄,最後,通過從緊接在前的Peak.amp中減去Valley.amp來計算PWA。由於Peak.amp和Valley.amp點僅成對檢測,否則即捨棄,因此,將不會因其中一個值不見而導致PWA值出錯,此外,如果存在任何異常Peak.amp點,則通過PPI特徵提取中提到的濾波程序來排除它們。
PA所代表的是由一個Peak.amp點以及兩個Valley.amp點所構成的三角區域(參見圖6)。與PWA特徵的提取類似,所有Peak.amp和Valley.amp點都被檢測為PPG訊號中的局部最大點和局部最小點,而且,由 於亦記錄了時間標記(即每個點的取樣數),因此,脈波面積可從每個脈波波形計算而得。
呼吸信號RIIV(Respiratory Induced Intensity Variation,呼吸引起的強度變化),是由呼吸同步血液容積變化所引起,可通過帶通濾波器而從PPG訊號中濾波提取,例如,0.13-0.48Hz,16級貝塞爾濾波器(16th degree Bessel filter),而此濾波器則是會抑制PPG訊號中,心臟相關的變化以及低於呼吸頻率的頻率,例如,交感神經活性及反應傳出迷走神經活動的反射性變化。
因此,為了偵測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事件及其起始(onset),亦可利用由PPG波形導出的PPI,PWA,PA,以及來自光感測器的RIIV等各種睡眠呼吸事件相關資訊而作為指標。
根據上述,本案名詞定義如下:睡眠生理資訊,至少包括:睡眠姿勢相關資訊,睡眠階段,睡眠身體活動,血氧濃度,心率,呼吸動作,呼吸氣流變化,呼吸行為,呼吸聲變化,打鼾相關資訊,腦電訊號,眼電訊號,以及肌電訊號。
睡眠呼吸生理資訊,至少包括:血氧濃度,心率,呼吸動作,呼吸氣流變化,呼吸行為,呼吸聲變化,打鼾相關資訊。
睡眠呼吸事件,包括:血液生理睡眠呼吸事件(氧減飽和度事件,低氧水平事件,心率變化睡眠呼吸事件),打鼾事件,睡眠呼吸暫停事件,以及睡眠呼吸低通氣事件。
接著,本案提供一種根據睡眠呼吸事件而進行的睡眠呼吸生理反饋訓練,以及圖3顯示利用睡眠呼吸生理反饋訓練改善睡眠呼吸暫停的示意流程圖。
其主要進行的方式是,利用軟體程式監測睡眠呼吸生理資訊,當患者的睡眠呼吸生理資訊在睡眠期間符合一預設條件時,即觸發警示單元產生警示,例如,聽覺、觸覺、視覺等任何類型的警示,以讓使用者發生足以中斷睡眠呼吸事件的部分喚醒(awaken)或覺醒(arousal), 進而達到阻止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的效果,其中,若未偵測到發生覺醒,例如,根據所取得睡眠呼吸生理資訊,則警示的強度會在下一次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時增加。
這種監測睡眠呼吸事件及其起始、並定期及連續地短暫喚醒患者睡眠的方法,是一種用來預防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的反饋訓練,以讓使用者在使用本系統時經歷重複的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時,會本能地在事件發生時學習到進行幾次深呼吸後返回睡眠。根據研究及實驗,在使用一段時間後,這種對警示的條件反應可有效減少或消除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
在此,該預設條件可隨所取得的睡眠呼吸生理資訊而改變,例如,預設的血氧濃度變化,預設的心率變化等,接下來在不同實施例中有更詳細的敘述,再者,在設定時,較佳地是,可在一開始使用預設值,然後再針對每個使用者進行調整,例如,可使用生理感測器所收集的歷史數據來協助決定適合使用者的預設條件,而此動態調整則有助於降低假警示的發生率,並提高睡眠事件偵測的準確性,是一種較為進步的方法。
而軟體程式則可預載於用來取得睡眠生理資訊的穿戴裝置內,也可預載於一外部裝置,例如,一個人電腦,一智慧型穿戴裝置中,沒有限制。
其實施流程從步驟301開始,之後,在步驟303設定預設條件,其中,預設條件是警示被啟動的數值,在一些實施例中,預設條件可以是軟體程式300內自動設定、或通過使用預設值而設定;替代地,這些值也可由使用者或執業醫師決定並手動輸入318,並且,可基於使用者特定訊息而改變。預設條件303的閾值條件/數值,可包括,但不限於,各種睡眠呼吸生理資訊及睡眠呼吸事件相關資訊,例如,使用者的血氧水平,使用者的心率,ODI,脈波振幅等。
在學習模式中,步驟305,軟體程式300開始進行訊號取樣,其是透過穿戴裝置進行收集,並利用本領域技術人員已知的數據傳輸技術而被傳送到軟體程式300,接著,在步驟313,軟體程式300收集包含睡眠呼 吸生理資訊的取樣數據,其中,該取樣數據是利用本領域技術人員已知的技術而被儲存在記憶體或資料庫中,並於步驟314辨識睡眠呼吸事件,例如,透過分析睡眠呼吸事件相關資訊。
在步驟315,軟體程式300將所辨識的睡眠呼吸事件與歷史睡眠呼吸事件基線數據317進行比較。在一些實施例中,歷史睡眠呼吸事件基線數據317可包括睡眠呼吸生理資訊,例如,通過醫療專業人員的指導而提供的心率值及血氧水平值等,歷史呼吸事件基線數據317也可提供指示使用者睡眠呼吸事件及其起始的PPG波形、心率變化、血氧值,及其他醫療數據;在一些實施例中,歷史睡眠呼吸事件基線數據317可獲取自使用者的歷史讀數、睡眠呼吸事件基線數據的熱門來源(例如,MIT-BIH多導睡眠資料庫)、或統計推導的數據等。在步驟315中,取樣數據與歷史睡眠呼吸事件基線數據317進行比較,以決定在特定時段內是否發生假警示,如果發現假警示,則在步驟315中對預設條件進行調整,以確保正確偵測到睡眠呼吸事件,如果沒有偵測到假警示,或僅偵測到軟體程式300或使用者可接受的預設範圍內少量假警示,則在步驟315中將不對預設條件進行調整,並進入完成狀態320。
在訓練模式中,請回到步驟305,在此步驟中,軟體程式300進行訊號取樣,然後在步驟307中執行訊號處理和相應的演算法,以自取樣的訊號中提取出睡眠呼吸生理資訊及相關數值,在步驟307之後,軟體程式300在步驟309中連續檢查,並通過將步驟307中獲得的結果與步驟303中設置的預設條件進行比較,而決定與預設條件是否匹配,若在步驟309中未與預設條件匹配,則訊號取樣繼續,且不執行進一步的處理,若在步驟309中與預設條件匹配,則決定一警示行為,以啟動警示312的產生,在此,該警示將讓使用者被短暫地喚醒,然後,使用者會進行幾次深呼吸並返回睡眠,因而停止呼吸暫停/低通氣狀況。在整個訓練模式中,監控、警示(和調整預設條件)的過程會持續進行,而此過程的結果則使得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的頻率和數量逐漸減少。
學習模式和訓練模式可以自動地、或由使用者手動設置地動態轉換,且可在同一夜晚或不同夜晚執行,以最佳化治療效果,沒有限制。
接下來,本系統提供有關評估及改善姿勢性睡眠呼吸障礙的內容。
請參照圖4,此流程圖舉例說明利用本系統評估睡眠姿勢與打鼾間關係的主要步驟,並提供了相關的訓練方法。在步驟402,裝置透過一穿戴結構而設置於使用者身上。
在步驟405,當裝置穿戴設置完成後,控制單元即開始數據收集,以在使用者的睡眠期間獲取睡眠姿勢相關資訊,其中,收集的數據可通過無線通訊模組傳輸到外部裝置,或者可先保存在可穿戴裝置的記憶體中,然後再傳輸到外部裝置進行後續分析,接著,請參照步驟410,在此步驟中,會進行打鼾事件相關資訊的收集,可使用的感測器包括,但不限於,麥克風,壓電振動感測器,加速度器,其可設置於可穿戴裝置上,或者也可設置於外部裝置上,例如,智慧型手機,沒有限制。
接著,在步驟415,睡眠姿勢相關資訊以及打鼾事件相關資訊會相互結合,並透過軟體程式計算兩者的相關性,例如,仰躺打鼾指數定義為仰躺姿勢時每小時打鼾事件的數量,非仰躺打鼾指數定義為仰躺姿勢時每小時打鼾事件的數量,以及打鼾指數=仰躺鼾聲指數+非仰躺鼾聲指數,另外,仰躺性打鼾者(supine-dependent snorer)定義為仰躺打鼾指數高於其非仰躺打鼾指數。在步驟418,一預定閾值會與,例如,仰躺打鼾指數和非仰躺打鼾指數的比率,或是其他數值,進行比較,如果超過閾值,則使用者被識別為姿勢性打鼾者(positional snorer),並接著可在步驟425進行睡眠姿勢訓練(Sleep Position Training,SPT),否則,使用者可在步驟430進行以打鼾事件為根據的睡眠呼吸生理反饋訓練;或可選地,若為高姿勢依賴性(high position dependency)伴隨高非仰躺打鼾指數(high non-supine snore index)的情況,則使用者可同時結合,於仰躺姿勢期間進行姿勢訓練以及於非仰躺姿勢期間進行基於打鼾事件的睡眠呼吸生理反饋訓練兩者。 另一方面,若為高打鼾指數伴隨較低姿勢依賴性的情況,則使用者可透過步驟440檢查是否為姿勢性睡眠呼吸暫停(POSA),因為根據研究,當使用者的打鼾指數越高時,越常被發現與姿勢無關,這意味著是可能導致OSA症狀的更嚴重上呼吸道阻塞。
接著,請參考圖5,此流程圖舉例說明使用本系統評估睡眠姿勢與睡眠呼吸事件間關係的主要步驟,並提供了相應的訓練方法,而在此,該睡眠呼吸事件則是可包括或不包括打鼾事件。在步驟502,裝置透過一穿戴結構而設置於使用者身上。
在步驟505,當裝置穿戴設置完成後,控制單元即開始數據收集,以在使用者的睡眠期間獲取睡眠姿勢相關資訊,其中,收集的數據可通過無線通訊模組傳輸到外部裝置,或者可先保存在可穿戴裝置的記憶體中,然後再傳輸到外部裝置進行後續分析,接著,請參照步驟510,在此步驟中,會進行睡眠呼吸生理資訊的收集,可使用的感測器包括,但不限於,光感測器,加速度器,壓電振動感測器,壓電動作感測器,呼吸氣流感測器,麥克風等,而根據取得訊號的不同,感測器則是可設置於穿戴裝置上,或者也可設置於外部裝置,例如,智慧型手機,沒有限制。
接著,在步驟515,睡眠姿勢相關資訊以及睡眠呼吸生理資訊會相互結合,以透過軟體程式計算兩者的相關性,例如,仰躺睡眠呼吸事件指數定義為仰躺姿勢時每小時睡眠呼吸事件的數量,非仰躺睡眠呼吸事件指數定義為非仰躺姿勢時每小時睡眠呼吸事件的數量,以及睡眠呼吸事件指數=仰躺睡眠呼吸事件指數+非仰躺睡眠呼吸事件指數,另外,姿勢性睡眠呼吸事件使用者被定義為仰躺睡眠呼吸事件指數高於其非仰躺睡眠呼吸事件指數。在步驟518,一預定閾值會與,例如,仰躺睡眠呼吸事件指數與非仰躺睡眠呼吸事件指數的比率,或是其他數值,進行比較,如果超過閾值,則使用者被識別為姿勢性睡眠呼吸事件使用者,並接著可在步驟525進行睡眠姿勢訓練(SPT),否則,使用者可在步驟530進行以睡眠呼吸事件為根據的睡眠呼吸生理反饋訓練;或者,可選地,若為高姿勢依賴性 (high position dependency)伴隨高非仰躺睡眠呼吸事件指數(high non-supine respiratory event index)的情況,則使用者可同時結合,於仰躺姿勢期間進行姿勢訓練以及於非仰躺姿勢期間進行基於睡眠呼吸事件的睡眠呼吸生理反饋訓練兩者。
其中,姿勢訓練的方式為,當偵測到睡眠姿勢符合一預設姿勢範圍,例如,仰躺姿勢,並持續一段時間(例如,5秒至10秒)時,警示單元會啟動警示,例如,振動或聲音,且該警示會逐漸增加/增量強度,直到偵測到睡眠姿勢脫離該預設姿勢範圍,例如,變成不同的睡眠姿勢、或非仰躺姿勢,則警示立即停止,若在一預設期間(例如,可調整的10秒至60秒)後未偵測到姿勢發生改變,則警示會暫停,並在一段時間(例如,可調整的數分鐘)後重新開始;在一些實施例中,該警示一開始的頻率/持續時間會非常短,並逐漸地增加,直到使用者不再呈現仰躺姿勢為止;無論警示的強度為何,都會具警示間間隔(例如,2秒)的重複數次(例如,6次)。
至於預設姿勢範圍的設定,則是可依實際需求而有所不同,舉例而言,根據對於仰躺姿勢定義的不同,預設姿勢範圍即有所改變,例如,當加速度器設置於軀幹時,可設定為軀幹平面法線與床面法線夾角落在正負30度的範圍,或者,當加速度器設置於額頭時,由於頭部可能有較多的動作,因此可設定為額頭平面法線與床面法線夾角落在正負45度的範圍,又或者,當加速度器設置於頸部時,可與頭部有同樣的設定範圍等。因此,沒有限制,有各種選擇。
另外,針對打鼾所執行的姿勢訓練也是類似上述的情形,只在於提供警示的根據為是否偵測到打鼾,即不再贅述。
警示的提供則為,控制單元會被建構以產生一驅動訊號,且警示單元在接收該驅動訊號後,會產生至少一警示,並將該至少一警示提供予該使用者,以達成睡眠姿勢訓練及/或睡眠呼吸生理反饋訓練的目的,其中,該驅動訊號實施為至少根據該睡眠姿勢相關資訊與一預設姿勢範圍 進行比較後,且該睡眠姿勢相關資訊符合該預設姿勢範圍時,及/或根據該睡眠呼吸生理資訊與一預設條件進行比較後,且該至少一睡眠呼吸生理資訊符合該預設條件時,所決定的一警示行為而產生。有關如何提供警示以及詳細內容則在接下來的實施例中有進一步的敘述。
在此,需注意地是,上述的警示單元,無論所產生之警示的類型為何,例如,振動或聲音,在實施時皆有各種可能,例如,可設置於取得睡眠生理資訊的穿戴裝置內,也可設置於另外的穿戴裝置中,也可設置於外部裝置中,故沒有限制。
另外,警示的提供,較佳地是,在確認使用者已入睡後再執行,以最不打擾睡眠的方式進行,而針對此點,在一較佳實施例中,本案是利用偵測睡眠生理資訊來瞭解使用者是否已入睡,並在入睡後系統才進入一警示可產生狀態並開始提供睡眠姿勢訓練及/或睡眠呼吸生理反饋訓練。
在執行時,生理感測器所取得的睡眠生理資訊會與一預設條件進行比較,以決定使用者是否符合一預設睡眠呼吸條件,在此,該預設睡眠呼吸條件所採用的是已入睡後才會發生的生理狀況,例如,是否出現氧減飽和度事件,低氧水平事件,心率變化睡眠呼吸事件,打鼾事件,睡眠呼吸暫停事件,睡眠呼吸低通氣事件,呼吸特定變化,及/或心率特定變化,而當使用者符合該預設睡眠呼吸條件時,該系統即進入警示可產生狀態,控制單元產生驅動訊號,以驅動警示單元依照不同的警示行為而提供警示。
舉例而言,可以偵測到打鼾為基準,例如,利用麥克風或加速度器,尤其,阻塞型睡眠呼吸暫停在發生前,幾乎都會先出現打鼾,而這對進行睡眠姿勢訓練或進行睡眠呼吸生理反饋訓練而言,都是可以依循的時間點,相當具優勢;也可透過分析心率而獲得相關睡眠的資訊,例如,睡著時心率會出現特定的變化,或可根據心率計算獲得HRV(心跳變異率)而瞭解身體的狀態;也可透過分析呼吸而得知是否入睡,例如,睡著後呼 吸速率會變慢等;也可藉由瞭解睡眠階段而得知是否入睡,例如,可透過分析加速度器所測得的身體活動(actigraph),及/或光感測器所取得的心率而瞭解睡眠階段;替代地,也能夠將偵測到發生睡眠呼吸事件作為已經入睡的基準。因此,在生理感測器的選擇上有許多可能,上述所有可取得睡眠生理資訊的生理感測器皆可利用,沒有限制。
此外,用來取得判斷系統是否進入該警示可產生狀態的生理資訊的該生理感測器,其設置位置同樣可依實際需求而有所不同,而且,可實施為直接利用執行訓練程序所使用的生理感測器,也可以是另外再增加設置的生理感測器,例如,可以利用配戴於身上之裝置內的加速度器、光感測器、麥克風等,或是另外再設置一穿戴裝置,也可利用放置於床邊的外部裝置內的麥克風,也可利用設置於床墊上的加速度器等,有各種可能,皆為可使用的選擇。
進一步地,如圖7所示的流程圖,睡眠姿勢訓練與睡眠呼吸生理反饋訓練也可在同一個睡眠期間內一起進行。在此情形下,透過設置姿勢感測器以及至少一生理感測器,就可在同一個睡眠期間內取得睡眠姿勢相關資訊以及睡眠呼吸生理資訊,在此,根據欲取得之睡眠呼吸生理資訊的不同及設置位置的選擇,該至少一生理感測器可以是,例如,光感測器,麥克風,加速度器,壓電動作感測器,壓電振動感測器,RIP感測器,及/或呼吸氣流感測器,沒有限制,且特別地是,當選用加速度器作為生理感測器時,其亦可同時作為姿勢感測器。
之後,利用睡眠呼吸生理資訊分析程式,以將睡眠呼吸生理資訊與預設條件進行比較,可決定該使用者的睡眠呼吸事件,以及利用睡眠姿勢分析程式,以將睡眠姿勢相關資訊與預設姿勢範圍進行比較,其中,當該睡眠姿勢相關資訊符合該預設姿勢範圍時,提供一第一警示條件組合,以及當該睡眠姿勢相關資訊超出該預設姿勢範圍時,提供一第二警示條件組合,而警示決定程式則根據不同的警示條件組合而相應地決定警示行為,因此,控制單元根據該警示行為產生一驅動訊號,而警示單元在接 收該驅動訊號後,產生至少一警示,以達到影響該使用者的睡眠姿勢及/或影響該使用者的睡眠呼吸狀態的效果。
其中,該第一警示條件組合至少會包括時間範圍條件以及睡眠呼吸事件條件的至少其中之一,舉例而言,時間範圍條件可實施為以絕對時間為基準,例如,凌晨1點;也可實施為以特定生理條件為基準,例如,已躺下,已入睡,或其他各種生理條件後1小時;也可實施為延遲時間,例如,在裝置啟動經過1小時後,如此一來,就可根據實際的時間需求而選擇是否在符合預設姿勢範圍的情形下提供警示,有助於提供較舒適的使用體驗,另外,睡眠呼吸事件條件則提供了是否在同一個睡眠期間內一起進行睡眠姿勢訓練以及睡眠呼吸生理反饋訓練的選擇,讓訓練效果進一步提升。
另外,該第二警示條件組合則是至少會包括該時間範圍條件以及該睡眠呼吸事件條件,舉例而言,當睡眠姿勢相關資訊超出預設姿勢範圍時,例如,處於非仰躺狀態時,產生警示的最主要條件是發生睡眠呼吸事件,且同樣地,如前所述,能夠選擇要執行睡眠呼吸生理反饋訓練的時間,例如,以絕對時間作為基準,或以特定生理條件作為基準,或是設置延遲時間等。
再者,也可增設其他條件,例如,警示強度條件、警示頻率條件等,以在剛入睡時提供強度較弱的警示,經一段時間後,再增加強度,因此,藉由警示條件組合的提供,能夠更符合需求且讓使用者感覺更不受打擾地執行訓練。
而且,由於睡眠姿勢在睡眠期間是隨時改變的,因此,將是動態地適用該第一警示條件組合以及該第二警示條件組合,適用順序沒有限制。
在本案系統中,根據所執行的功能不同,會相應地具有各種軟體程式,包括,但不限於,睡眠生理資訊分析程式,睡眠呼吸生理資訊分析程式,睡眠呼吸事件分析程式,警示決定程式等,以根據生理感測器所取得的生理訊號而得出各種生理資訊,且不受限地,各種軟體程式可根 據實際需求及實施方式的不同而預載於不同的裝置中。
根據上述以睡眠呼吸生理資訊為基礎所進行睡眠呼吸生理反饋訓練(圖3),以及以睡眠姿勢為基礎所進行的睡眠呼吸障礙檢測及訓練(圖4及圖5),配合上可取得相關生理訊號之生理感測器的各種可能設置位置(如圖2所示),本案不受限地有下述各種實施可能,也因此,上述的各種訓練內容及組合,可藉由接下來敘述之任何合適的實施例來實現,即不再重複贅述。
首先,本案其中一方面的內容在於評估使用者的睡眠姿勢與睡眠呼吸障礙的關係,以及進一步有關於如何改善姿勢性睡眠呼吸障礙。
在一方面的構想中,是透過分散的設置方式來達成最佳的使用效果。
當採用分散形式時,分散的裝置之間如何相互溝通,及/或如何與外部裝置之間溝通,就顯得非常重要性,因其不但牽涉到實施可行性,亦相關於使用方便性,而本案的分散系統所指是,包括複數個可獨立運作且各自具有如控制單元、電力模組、通訊模組等電路配置的裝置,其中,該通訊模組可進一步實施為無線形式,此時裝置間利用數位訊號並以無線形式進行溝通,以最大化使用方便性。
正如技術背景中所述,習知技術多是採用單一裝置同時進行睡眠生理資訊檢測以及警示提供,不過,由於睡眠姿勢的取得位置較佳是在身體中軸附近,或是可利用換算方式計算而得的位置,因而容易造成檢測與警示兩者無法兼顧。
當採用分散形式時,首先,警示單元的設置位置以及警示的形式都變得可自由選擇,舉例而言,有部分人對振動較為敏感,也有部分人對聲音較為敏感;或者,不同身體部位對於警示的敏感程度亦不同。
再者,分散形式也讓睡眠生理資訊的取得有更多的選擇性。如前所述,睡眠生理資訊的取得可利用各種生理感測器,且可被設置於各種位置,故分散形式的採用將有助於讓測量更貼近實際需求,例如,不同 使用者的睡眠呼吸障礙症狀都可能不同,透過選擇將可更正確地反應實際生理狀況,另外,對於不同使用者的使用習慣也可有所因應,例如,每個人對於身體設置物體的感覺皆不同,而不綁定的設計讓使用者可自行選擇最不干擾睡眠的設置位置。
其中,一種實施可能是,一睡眠系統實施為包括二個裝置,一睡眠警示裝置以及一睡眠生理裝置,該睡眠警示裝置包括一第一穿戴結構,一第一控制單元,至少包括微控制器/處理器,一第一無線通訊模組,電連接至該控制單元,一警示單元,電連接至該控制單元,以及一電力模組,其中,該第一穿戴結構用以將該睡眠警示裝置設置於一使用者身上,以使該警示單元對該使用者產生至少一警示;另外,該睡眠生理裝置包括一第二穿戴結構,一第二控制單元,至少包括微控制器/處理器,一第二無線通訊模組,電連接至該控制單元,一姿勢感測器,電連接至該控制單元,以及一電力模組,其中,該第二穿戴結構用以將該睡眠生理裝置設置於該使用者身上,以使該姿勢感測器可在該使用者的睡眠期間取得睡眠姿勢相關資訊,並作為提供該至少一警示的參考。
上述的睡眠系統即為一分散形式的睡眠姿勢訓練系統,透過這樣的設置,警示單元就可自由地選擇為振動或音頻的形式,並設置於任何適合的位置,另外,姿勢感測器也無須遷就於必須設置於可感受到警示的身體位置,可設置於身體上任何適合的位置。
其中,特別地是,用來取得睡眠姿勢的該睡眠生理裝置可實施為設置於軀幹,例如,腹部,胸部等,並可實施為利用綁帶、黏附結構等設置於軀幹上,或也可實施為固定於衣服上的形式,而且,由於相關睡眠姿勢的資訊無須接觸皮膚即可取得,裝置亦可設置於衣服外部,相當方便;再加上,該睡眠警示裝置可實施為位於一般使用者經常配戴的位置,例如,手腕,手指等,並採用廣為使用者接受的形式,例如,腕戴形式,指戴形式等,以提供振動警示;兩者配合起來,使用上非常方便,也對身體沒有負擔,例如,睡眠生理裝置可設置的於胸部以及睡眠警示裝置可設 置於腕部。
當然,不受限地,該睡眠生理裝置也可設置於其他位置,例如,額頭,頸部等,以及該睡眠警示裝置也可設置於其他位置以及採用其他形式的警示,例如,可實施為設置於耳朵及/或耳朵附近,以提供聲音警示,且可進一步實施為連接外部裝置的耳機,例如,外部裝置可與睡眠生理裝置間進行溝通,再根據睡眠生理裝置所提供的睡眠姿勢而驅動連接之耳機產生聲音警示;再進一步,該睡眠警示裝置還可實施為智慧耳機的形式,亦即,可直接與該睡眠生理裝置間進行無線溝通的形式,因此,可根據實際需求而有各種實施方式,沒有限制。
至於所取得的生理資訊在分散的裝置間如何傳輸,則有許多選擇,舉例而言,在一較佳實施例中,可將睡眠生理資訊分析程式以及警示決定程式皆預載於睡眠生理裝置中,亦即,該睡眠姿勢相關資訊會先與一預設姿勢範圍進行比較,而得知該睡眠姿勢相關資訊是否符合該預設姿勢範圍,並在符合該預設姿勢範圍時決定一警示行為,之後,該警示行為透過數位訊號傳送至該睡眠警示裝置,該睡眠警示警示裝置中的控制單元在接收該數位訊號後,即根據該警示行為而產生一驅動訊號,進而驅動該警示單元產生至少一警示,並提供予使用者,以達警示效果,例如,引起使用者自發的姿勢改變。這樣的方式將有助於節省睡眠警示裝置的電力消耗,例如,若採需更換電池形式時,可延長更換電池的週期。
替代地,也可實施為由睡眠警示裝置接收來自睡眠生理裝置的睡眠姿勢相關資訊,並利用預載的程式來進行分析及決定警示的提供,在此情形下,該睡眠姿勢相關資訊先透過數位訊號傳送至該睡眠警示裝置,再與一預設姿勢範圍進行比較,以決定警示行為,之後,該睡眠警示裝置的控制單元即根據該警示行為而產生驅動訊號,進而驅動該警示單元產生至少一警示,提供予使用者,以達警示效果;或者,替代地,也可實施為該睡眠姿勢相關資訊於該睡眠生理裝置中進行分析,並得出是否符合該預設姿勢範圍,之後,再透過數位訊號將比較結果傳送至該睡眠警示裝 置,並決定警示行為,之後,該睡眠警示裝置的控制單元即根據該警示行為而產生驅動訊號,進而驅動該警示單元產生至少一警示,提供予使用者,以達警示效果。因此,有各種實施可能,可依實際需求而變化,不受限制。
而當具有外部裝置時,則有更多的選擇,例如,睡眠生理資訊分析程式以及警示決定程式可皆預載於外部裝置中,在此情形下,該睡眠生理裝置在取得睡眠姿勢相關資訊後,會傳送至該外部裝置,接著,該外部裝置執行睡眠生理資訊分析程式以及警示決定程式,以決定是否需要提供警示及如何提供警示,並將警示行為透過數位訊號傳送至該睡眠警示裝置,而該睡眠警示裝置的控制單元在接收該數位訊號後,即據以產生驅動訊號,以驅動警示單元提供警示;或者,替代地,也可僅睡眠生理資訊分析程式或僅警示決定程式預載於外部裝置中,因此,可視實際操作流程及實際需求而加以變化,沒有限制。
進一步地,也可增設生理感測器,以取得其他的睡眠呼吸生理資訊,一方面可用來確認執行睡眠姿勢訓練的效果,例如,睡眠呼吸事件的發生次數是否減少,另一方面也可作為執行睡眠呼吸生理反饋訓練的依據,以在同個睡眠期間與睡眠姿勢訓練一起執行,更增效果,舉例而言,可設置於睡眠生理裝置上,且根據睡眠生理裝置設置於不同的身體中軸位置,可有不同的選擇組合,例如,當裝置設置於額頭時,可利用光感測器、加速度器、麥克風、壓電振動感測器等,取得血氧濃度、心率、打鼾相關資訊等;當裝置設置於口鼻之間時,可利用呼吸氣流感測器、光感測器、加速度器、麥克風、壓電振動感測器等,取得呼吸氣流變化、心率、打鼾相關資訊等;當裝置設置於軀幹時,可利用光感測器、加速度器、麥克風、壓電動作感測器等,取得心率、打鼾相關資訊、呼吸動作等;另外,增設的生理感測器也可設置於睡眠警示裝置、或外部裝置上,並根據設置位置而選擇適合的生理感測器,不受限制。而上述的這些睡眠呼吸生理資訊則可進一步用以得出睡眠呼吸暫停事件,睡眠呼吸低通氣事件,氧減飽和度事件,低氧水平事件,心率變化睡眠呼吸事件,打鼾事件等,故沒有限制。
在接下來的敘述中,有關分散架構的內容皆屬可獨立運作的複數個裝置所構成的無線分散架構,各裝置間若執行無線溝通時,皆為類似的情形,因此,上述有關不同裝置間及/或與外部裝置間的資訊傳輸方式、資訊的分析、警示行為的決定等各種實施選擇的內容也同樣適用,即不再贅述。
另外,亦需注意地是,正如本領域具通常知識者所熟知,無線分散系統中的各裝置的運作必須具備控制單元、無線通訊模組及/或有線通訊模組、電力模組等的基本電路配置,而由於此些皆為重複的內容,故在接下來所有實施例的敘述中,將予以省略而不贅述,且本案所有裝置的實際電路配置並不因此而受限。
接著,另一種實施可能是,一睡眠系統實施為包括二個裝置,一睡眠警示裝置以及一睡眠呼吸生理裝置,兩者皆透過穿戴結構而設置於一使用者身上,其中,該睡眠警示裝置具有姿勢感測器,以取得使用者的睡眠姿勢相關資訊,以及警示單元,用以提供至少一警示給使用者,而該睡眠呼吸生理裝置則具有生理感測器,以取得使用者於睡眠期間的睡眠呼吸生理資訊;在此例子中,由於可取得睡眠姿勢,亦可取得睡眠呼吸生理資訊,故無論是姿勢性的睡眠呼吸障礙,或是非姿勢性的睡眠呼吸障礙,都可在此系統中獲得解決,等於是結合了睡眠姿勢訓練以及睡眠呼吸生理反饋訓練兩者,可以全面地改善睡眠呼吸障礙,且具優勢地是,位於睡眠警示裝置的該警示單元將可具選擇地根據不同的睡眠生理資訊而產生警示,例如,可根據睡眠姿勢相關資訊產生警示,可根據睡眠呼吸生理資訊而產生警示,也可根據睡眠姿勢相關資訊以及睡眠呼吸生理資訊兩者而產生警示,等於提供了雙重的功效,對任何一種類型的患者,或是混合症狀的患者,或是尚不知自身為何種類型的患者而言,都可有效提供解決方案,相當具優勢。
其中,該睡眠姿勢相關資訊是與一預設姿勢範圍進行比較,以瞭解是否符合該預設姿勢範圍,而該睡眠呼吸生理資訊則是與一預設條 件進行比較,並瞭解是否符合該預設條件,因此,警示行為的決定可選擇基於兩者的其中之一或綜合考慮兩者,沒有限制。
進一步地,這樣的系統還可有不同的操作方式。由於睡眠警示裝置本身已具備姿勢感測器以及警示單元,因此,其可單獨使用,以進行睡眠姿勢訓練,也可與睡眠呼吸生理裝置一起共同運作,以讓效果加成,如此即提供了使用者另一種選擇可能性,例如,可選擇要在身上設置幾個裝置,以及要選擇以哪些睡眠生理資訊作為警示的基礎等。而這也是採用分散形式設計才會具有的優勢。
其中,當該睡眠警示裝置實施為設置於軀幹時,較佳地是採用振動警示的方式,而當被設置於額頭或頸部時,則可選擇利用振動警示或聲音警示的方式,沒有限制。
再者,基於分散形式所帶來的優勢則是,該生理感測器的種類與設置位置,以及所取得之睡眠呼吸生理資訊的種類,都可以有不同的選擇,也因此,用來決定的該預設條件亦會隨著所選擇的生理感測器而有所不同,以及用來設置該睡眠呼吸生理裝置的穿戴結構亦會有所不同。
舉例而言,睡眠呼吸生理裝置將具選擇地可採用各種融入一般生活習慣的實施方式,例如,腕戴形式或指戴形式,且可利用光感測器、或利用麥克風取得睡眠呼吸生理資訊,例如,心率,血氧濃度,呼吸行為,打鼾相關資訊,呼吸聲變化等,在此情形下,智慧型穿戴裝置,如智慧手錶,智慧手環,智慧耳機等,即適合使用在此情形中,另外,也可實施為設置於身體附近非穿戴的形式,例如,可利用智慧型手機中的麥克風偵測打鼾、呼吸聲,取得睡眠呼吸生理資訊,而根據所取得的睡眠呼吸生理資訊的不同,睡眠呼吸事件分析程式就可進一步取得各種睡眠呼吸事件,例如,氧減飽和度事件,低氧水平事件,心率變化睡眠呼吸事件,打鼾事件,睡眠呼吸暫停事件,以及睡眠呼吸低通氣事件等,故有各種可能,沒有限制。如此一來,只需再搭配設置於軀幹/頭部/頸部的睡眠警示裝置以提供睡眠姿勢偵測以及振動警示,提供兩種訓練方式的睡眠系統就能與一般日常 生活會使用的裝置整合在一起,對使用普及度而言,相當具有優勢,例如,該睡眠警示裝置可設置於額頭以及該睡眠呼吸生理裝置可設置於手指,另外,該睡眠警示裝置也可設置於頸部以及該睡眠呼吸生理裝置可實施為智慧型手機,故有各種可能。
又一種實施可能是,一睡眠系統包括二個裝置,一睡眠警示裝置以及一睡眠呼吸生理裝置,兩者皆透過穿戴結構而設置於一使用者身上,其中,該睡眠警示裝置具有警示單元,用以提供至少一警示給使用者,而該睡眠呼吸生理裝置則具有生理感測器,以取得使用者於睡眠期間的至少一睡眠呼吸生理資訊,並且,透過無線溝通的方式,該睡眠呼吸生理裝置所取得的睡眠呼吸生理資訊被作為該警示單元產生警示的基礎,其中,該睡眠呼吸生理資訊會被作為基礎而得出至少一睡眠呼吸事件,並決定一警示行為,且根據該警示行為所產生的一驅動訊號,會驅使警示單元產生至少一警示,並提供予使用者,以達警示效果,例如,讓使用者被短暫的喚醒,並恢復正常呼吸功能。
上述的睡眠系統即為一分散形式的睡眠呼吸生理反饋訓練系統,而透過這樣的設置,警示單元將可自由地選擇為觸覺或聽覺的形式,並設置於任何適合且可有效感受警示的位置,另外,生理感測器的種類及欲取得的睡眠呼吸生理資訊亦可自由選擇,例如,不同使用者的睡眠呼吸障礙情形都不同,適合的生理感測器亦不同,故透過分散的設計,使得應用範圍變得更廣也更為靈活,舉例而言,生理感測器可實施為,例如,光感測器,加速度器,呼吸氣流感測器,壓電動作感測器,阻抗偵測電極,壓電振動感測器,及/或麥克風,並透過設置於,例如,頭部,耳朵,頸部,軀幹,腕部,手指等位置,以取得包括,但不限制於,打鼾相關資訊,呼吸聲變化,呼吸動作,呼吸氣流變化,呼吸行為,心率,血氧濃度等的睡眠呼吸生理資訊,進而決定各種睡眠呼吸事件,例如,氧減飽和度事件,低氧水平事件,心率變化睡眠呼吸事件,打鼾事件,睡眠呼吸暫停事件,以及睡眠呼吸低通氣事件等。
進一步,該睡眠呼吸生理裝置還可再包括姿勢感測器,以取得睡眠姿勢相關資訊,如此一來,即提供了可進行睡眠姿勢訓練及/或睡眠呼吸生理反饋訓練的選擇,此時,則需注意選擇如頭部、頸部、軀幹等可取得睡眠姿勢的設置位置。
特別地是,在一較佳實施例中,睡眠警示裝置可選擇採用觸覺警示並設置於腕部,以增添使用方便性,更方便地是,可以直接利用市面常見之具振動功能的各種穿戴式裝置,例如,智慧手錶,智慧手環等,作為警示裝置,而且也可直接利用穿戴式裝置上的資訊提供介面來提供各種資訊,對使用者而言,將是極具成本效益的選擇,當然也可利用一外部裝置,例如,智慧型手機,上的資訊提供介面,沒有限制。
再者,另一種實施可能是,一睡眠系統包括二個裝置,一第一睡眠生理裝置具有一第一睡眠生理感測器,以取得一第一睡眠生理資訊,以及一第二睡眠生理裝置具有一第二睡眠生理感測器,以取得第二睡眠生理資訊,再者,至少一警示單元可實施為落在該第一睡眠生理裝置及/或該第二睡眠生理裝置中,以根據睡眠生理資訊而提供警示,並且,透過無線溝通,該警示單元可實施為根據該第一睡眠生理資訊、該第二睡眠生資訊、或該第一睡眠生理資訊以及該第二睡眠生理資訊而提供警示。
其中,該第一睡眠生理裝置以及該第二睡眠生理裝置皆實施為穿戴形式,而根據所設置位置的不同,所使用的生理感測器以及可取得的睡眠生理資訊,亦相應有所不同。舉例而言,可設置的位置包括,但不限制於,頭部,頸部,軀幹,上肢等,可使用的生理感測器包括,但不限制於,光感測器,加速度器,呼吸氣流感測器,阻抗偵測電極壓電動作感測器,壓電振動感測器,麥克風,腦電電極,眼電電極,以及肌電電極,以及可取得的睡眠生理資訊包括,但不限制於,打鼾相關資訊,呼吸聲變化,呼吸動作,呼吸氣流變化,呼吸行為,心率,血氧濃度,腦電訊號,眼電訊號,肌電訊號,睡眠姿勢,睡眠身體活動,以及睡眠階段,以及可得出的睡眠呼吸事件包括,但不限於,氧減飽和度事件,低氧水平事件, 打鼾事件,心率變化睡眠呼吸事件,睡眠呼吸暫停事件,以及睡眠呼吸低通氣事件。也就是,在此實施可能中,警示行為的決定將可不受限地有各種可能,例如,可選擇打鼾相關資訊搭配血氧濃度,或心率搭配血氧濃度,或睡眠姿勢搭配呼吸動作等,或者,警示行為也可僅根據單個睡眠生理資訊而決定,而另一個則用來瞭解睡眠期間的生理狀態。因此,有各種的可能性,沒有限制。
舉例而言,在一較佳實施例中,該第一睡眠生理裝置可被設置於腕部,並利用光感測器,加速度器,及/或麥克風取得心率,呼吸行為,打鼾相關資訊,呼吸聲變化,睡眠身體活動,及/或睡眠階段,再搭配上該第二睡眠生理裝置設置於手指,利用光感測器取得血氧濃度,如此一來,在同一上肢上即可取得兩種睡眠生理資訊,相當具優勢。
當然,除了上述的實施例外,該第一睡眠生理裝置以及該第二睡眠生理裝置亦可依照實際使用需求而被設置於任何可穿戴位置,例如,頭部、耳朵、軀幹、手臂、手腕、手指等,以利用相同或不同生理感測器而取得更多的睡眠生理資訊。
另外,特別地是,當該第一睡眠生理裝置以及第二睡眠生理裝置的其中之一實施為取得睡眠姿勢的情形下,該警示單元將可根據睡眠姿勢相關資訊及/或睡眠呼吸生理資訊而提供警示,進而執行睡眠姿勢訓練及/或睡眠呼吸生理反饋訓練,另一方面,若該第一睡眠生理裝置以及第二睡眠生理裝置皆實施為取得睡眠呼吸生理資訊時,該警示單元則是根據兩種睡眠呼吸生理資訊的至少其中之一而提供警示,使得兩種睡眠呼吸生理資訊間可作為互補。
再者,當所採用的穿戴形式與日常使用的智慧穿戴裝置一樣,例如,腕戴形式,耳戴形式等,同樣可利用智慧穿戴裝置來達成上述的行為,在使用上相當方便;此外,該第一睡眠生理裝置以及該第二睡眠生理裝置中具有警示單元者,將可進一步選擇單獨使用,以執行對於睡眠呼吸障礙的訓練,也可再選擇與另一裝置共同一起運作而提供更多功能。
另外,除了用於進行改善睡眠呼吸障礙的訓練外,分散式的系統亦可應用於睡眠呼吸障礙的評估,以讓評估結果更為準確。
其中一種實施可能是,一睡眠系統實施為包括二個裝置,一睡眠生理裝置以及一睡眠呼吸生理裝置,該睡眠生理裝置具有姿勢感測器,設置於使用者身體上,以取得睡眠期間的睡眠姿勢,以及該睡眠呼吸生理裝置則具有生理感測器,以取得睡眠呼吸生理資訊,而透過分散的設計,無論是睡眠姿勢相關資訊,或是睡眠呼吸生理資訊,都可更為準確地在適當的位置獲得,如此所帶來的優勢是,將可具彈性地針對不同的生理狀況而提供不同的睡眠呼吸生理資訊,例如,因不再受限於取得睡眠姿勢的位置,故可自由地選擇檢測打鼾事件,也可選擇檢測氧減飽和事件,或是其他的睡眠呼吸事件,無論何者皆可進行準確的評估,之後,再配合與睡眠姿勢一起進行分析,自然能更準確地判斷發生睡眠呼吸事件時,符合預設姿勢範圍及超出預設姿勢範圍的比例,例如,仰躺及非仰躺期間的比例,故可提供使用者,例如,透過資訊提供介面,一睡眠呼吸事件姿勢相關性資訊,進而瞭解發生睡眠呼吸事件與睡眠姿勢之間的相關性為高或低。
再者,同樣地,這樣的配置也使得智慧型裝置能夠進一步被應用作為該睡眠呼吸生理裝置,以進行睡眠呼吸生理資訊的偵測,例如,可利用智慧手錶上的光感測器、麥克風,或是智慧手機上的麥克風等,且具優勢地是,由於此系統著重於評估是否具有睡眠呼吸障礙,以及其與睡眠姿勢的關係,資訊的提供尤其重要,因此,就可自然利用智慧型裝置上既有的資訊提供介面,例如,螢幕、LED、發聲元件等,作為本系統的資訊提供介面,舉例而言,可利用智慧型穿戴裝置,例如,智慧手錶,智慧手環,的顯示元件,也可利用智慧手機上的顯示元件,而如此的配置不但簡單方便,也符合使用者的日常使用行為。
舉例而言,在實際使用時,可於身體的軀幹設置睡眠生理裝置,再配合將睡眠呼吸生理裝置設置於手指,以利用光感測器取得血氧濃度以及可進一步計算獲得的ODI,或者也可設置於手腕,以利用光感測器取 得平均血氧濃度變化、心率、呼吸行為,或利用麥克風取得打鼾相關資訊等各種睡眠呼吸相關生理資訊,以得知睡眠呼吸事件的發生與睡眠姿勢的關係,另外,耳朵也是相當適合的設置位置,可設置光感測器,並根據設置位置的不同所取得的PPG訊號可得出血氧濃度,也可得出呼吸行為、心率等,也可設置麥克風而取得打鼾所產生的聲音,或是加速度器取得打鼾所產生的振動,又也可在口鼻間設置呼吸氣流感測器,以瞭解是否發生睡眠呼吸暫停事件及/或睡眠呼吸低通氣事件。因此,有各種設置位置的可能,沒有限制。
其中,當選擇設置於身體上取得生理資訊時,可利用穿戴結構進行設置,例如,黏附結構,綁帶,頭戴結構,指戴結構,腕戴結構,耳戴結構等,且可同時採用二個穿戴結構,可依實際實施情形而因應變化,沒有限制。
再進一步,還可在系統中設置警示單元,例如,設置於睡眠生理裝置中,及/或睡眠呼吸生理裝置中,以對睡眠呼吸障礙進行改善,舉例而言,若發現仰躺期間的睡眠呼吸事件發生率較高,則可針對仰躺期間發出警示,例如,振動模組產生振動,以達成自發性的睡眠姿勢改變,進而改善姿勢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打鼾,及/或也可以針對分析睡眠呼吸生理資訊所得出的睡眠呼吸事件而進行警示,例如,出現打鼾事件時,或出現氧減飽和度事件時,以進行睡眠呼吸生理反饋訓練,在此情形下,此系統即變為可同時兼顧評估以及改善訓練兩種程序,舉例而言,一開始,使用者可先不執行警示,而是利用二個裝置先於睡眠期間進行評估,以得知睡眠呼吸障礙的有無,以及其與睡眠姿勢的關係,之後,當發現睡眠呼吸事件的發生確實與睡眠姿勢有高相關性,例如,在仰躺時有較高發生比例,此時,就可進一步使用此系統的改善訓練功能,以執行睡眠姿勢訓練,或者發現睡眠呼吸事件與睡眠姿勢的相關性較低,則可選擇執行睡眠呼吸生理反饋訓練,等於一套系統可提供多種功能,極具優勢。
另一種實施可能是,一睡眠系統實施為包括二個裝置,一睡 眠警示裝置以及一睡眠呼吸生理裝置,該睡眠警示裝置具有姿勢感測器,設置於使用者身體上,以取得睡眠期間的睡眠姿勢,以及警示單元,用以提供至少一警示給使用者,而該睡眠呼吸生理裝置則具有生理感測器,以取得使用者於睡眠期間的睡眠呼吸生理資訊,在此配置下,首先,該睡眠警示單元由於可提供警示,因此可單獨使用,以根據睡眠姿勢而提供警示,亦即,提供睡眠姿勢訓練,而進一步地,當與該睡眠呼吸生理裝置一起使用時,則該睡眠呼吸生理裝置所取得的睡眠呼吸生理資訊,將可用來確認提供警示的改善效果,例如,睡眠呼吸中止、打鼾等睡眠呼吸事件的發生是否因睡眠姿勢的改變而有所減少,如此一來,透過資訊提供介面而得知各種相關資訊,例如,警示執行的次數、時間點,不同睡眠姿勢的分布及比例,睡眠呼吸事件的發生次數、時間點等,使用者將能明確地得知,所執行的睡眠姿勢訓練是否具有效果以及效果為何,同樣相當具優勢。
另外,為了瞭解採用睡眠姿勢訓練前後的差異,還可實施為,一開始該睡眠警示裝置中的該警示單元先不提供警示,而是僅取得使用者的睡眠姿勢,再配合上該睡眠呼吸生理裝置取得睡眠期間的睡眠呼吸生理資訊,結合兩者,就可得知睡眠呼吸事件的發生與不同睡眠姿勢之間的關係,如此一來,當開始執行睡眠姿勢訓練時,就能進一步獲得提供警示與否的效果,例如,不同睡眠姿勢的比例變化,以及睡眠呼吸事件的發生是否減少等。
再者,透過這樣的設置,等於可長期持續偵測,例如,每日使用追蹤,睡眠姿勢訓練期間的睡眠生理資訊,因此可根據所取得的睡眠生理資訊而調整警示行為相關的設定值,一來可讓警示的提供更為有效,二來也可讓使用者睡眠被打擾的程度最小化。
而且,由於該睡眠警示裝置同時具有姿勢感測器以及警示單元,因此,當使用者已確知自己的睡眠呼吸障礙與睡眠姿勢具高相關性,且亦已確認所提供的警示可達成改善效果時,就可僅單獨使用該睡眠警示裝置,簡化身上的配置,之後,可在一段時間後,例如,每個月次,再次 與睡眠呼吸生理裝置一起使用,以因應有可能出現的生理狀況改變,並據以調整警示行為的內容,而讓睡眠姿勢訓練的效果持續;此外,由於人體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睡眠姿勢訓練後,會達成睡眠姿勢的習慣養成,例如,變成習慣非仰躺的睡姿,在此情形下,也可試著暫停睡眠姿勢訓練,而僅執行睡眠姿勢及/或睡眠呼吸生理資訊的偵測,進而作為調整使用情形的依據。
在實際使用時,舉例而言,設置於身體的軀幹、頭部、或頸部附近的睡眠警示裝置,可配合設置於手指的睡眠呼吸生理裝置,透過光感測器取得血氧濃度以及ODI,或也可配合設置於手腕的睡眠呼吸生理裝置,透過光感測器取得平均血氧濃度變化,心率,呼吸行為等各種睡眠呼吸相關生理資訊,以進行確認及/或進行睡眠呼吸生理反饋訓練,另外,耳朵也是相當適合的設置位置,可設置光感測器,並根據設置位置的不同所取得的PPG訊號可得出血氧濃度,也可得出呼吸行為、心率等,也可設置麥克風而取得打鼾所產生的聲音,或是加速度器取得打鼾所產生的振動,又也可在口鼻間設置呼吸氣流感測器,以瞭解是否發生睡眠呼吸暫停事件及/或睡眠呼吸低通氣事件。因此,有各種設置位置的可能,沒有限制。
而除了上述有關生理資訊取得以及警示提供的各種可能實施方式外,接下來則進一步闡述在分散式架構下的其他相關內容。
首先,有關資訊提供方面,同樣有多種實施選擇。舉例而言,資訊提供介面可設置於兩個裝置的其中之一上,或兩個裝置上皆具有資訊提供介面,或利用外部裝置,例如,手機、手錶,作為資訊提供介面,而且,所提供的資訊內容也有各種可能,例如,睡眠姿勢相關資訊,睡眠生理資訊,睡眠呼吸生理資訊,睡眠呼吸事件,警示行為,警示所達成的效果,警示提供時間等,在睡眠期間的各種資訊皆可透過資訊提供介面而提供予使用者,沒有限制。
再者,本案的分散式架構在採用無線溝通的情形下,還需注意的是,整個系統中複數個裝置間的操控,以及不同裝置所取得的生理資 訊之間如何進行整合。
首先,系統的操控,例如,起始/結束操作、參數設定等,因應操作方式的不同,有各種可能。舉例而言,可以是透過外部裝置進行操作,例如,於手機中載入應用程式,並透過操作介面及無線通訊而達成對於系統的操控;也可以是在其中一個裝置設置操作介面,而控制與其無線溝通的另一個裝置等;另外,如何啟動系統開始運作,也同樣有各種可能,舉例而言,除了可透過操作介面控制起始外,也可設定為自動開始,例如,可因偵測到被設置於使用者體表而自動開始,也可設置為定時開始等。因此,可因應實際需求而選擇適合的方式,沒有限制。
接著,在資訊儲存方面,可選擇直接儲存在取得生理資訊的該個裝置中,此時,需配備資料儲存單元,例如,記憶體,另外,也可選擇將資訊儲存在單個裝置中,例如,其中一個裝置將資訊無線傳送至另一個裝置,並儲存在該另一個裝置的記憶體中;而在結束睡眠期間後,已儲存的資訊則可透過無線或有線的方式傳出,例如,可利用無線通訊,例如,藍芽,或有線通訊,例如,USB介面,而傳送至外部裝置,例如,手機、電腦等,也可採用移除並讀取記憶卡的方式;另一方面,也可選擇兩個裝置的資訊皆即時傳送至外部裝置,例如,兩個裝置透過無線通訊而將資訊傳送至外部裝置,再由外部裝置進行儲存,或者,也可以是其中一個裝置先將資訊傳送另一個裝置後,再一起傳送至外部裝置。因此,有各種實施可能性,沒有限制。
此外,各種資訊在提供予使用者前,由於是由兩個裝置分別取得,故相當重要地是如何讓多種資訊間的時序彼此對齊,才能達到有效利用資訊的效果。
舉例而言,警示的提供與睡眠姿勢之間的時間軸對齊是確認警示是否達到效果的基礎,例如,可透過兩者間的比較得知,警示的提供是否達成了睡眠姿勢的改變,以及警示的強度、頻率、模式等對於達成睡眠姿勢改變的效果等;另外,所取得的生理資訊與睡眠姿勢之間的關係則 是確認是否為姿勢性睡眠呼吸障礙的重要依據,例如,透過分析生理資訊可得知是否發生睡眠呼吸事件,並可進一步確認發生睡眠呼吸事件時,所處的睡眠姿勢為何。因此,對於本案的分散式睡眠系統而言,各種資訊之間的時序對齊將是所有分析及操作的基礎。
至於如何進行時序對齊,則有許多可能性。舉例而言,可利用時間戳記(Time stamp),並藉由對齊時間軸而完成資訊整合,或者,也可在整個程序開始前執行時間同步化,有各種可能,沒有限制,而且,無論是採用何種方式,較佳地是,在整個程序被起始的同時執行,例如,按下起始鍵時,或藉由外部裝置而無線啟動時,可讓操作更為方便。
在此,需要注意地是,雖然上述實施例皆以二個裝置為基準而進行敘述,但本案分散架構的內容並不因此受限,亦可實施為更多個裝置,例如,三個、四個裝置,可依實際需求而變化。
接著,另一方面的構想,是關於透過單個裝置適應不同設置位置來達到提供多重功能的效果,亦即,同一個裝置被建構為可透過與不同的穿戴結構相結合、或是利用同一個穿戴結構而設置於使用者身上的至少二個不同位置,以藉此提供不同的功能。
首先,在評估睡眠呼吸障礙方面,一種實施可能是,一睡眠系統包括一殼體,以及至少一穿戴結構,且利用該至少一穿戴結構該殼體可設置於不同的身體部分,例如,一第一身體部分以及一第二身體部分,其中,當實施為有二個穿戴結構以分別設置於不同的身體部分時,該殼體與穿戴結構間則進一步實施為可移除的形式,以利於進行更換,另外,該睡眠系統還會包括一控制單元,至少包括微控制器/處理器,一姿勢感測器,電連接至該控制單元,至少一生理感測器,電連接至該控制單元,一電力模組,以及一通訊模組其中,當被設置於第一身體部分時,該姿勢感測器以及該至少一生理感測器會同時取得睡眠姿勢相關資訊以及睡眠呼吸生理資訊,如此一來,透過兩種資訊之間的相互分析比對,可得出睡眠呼吸事件姿勢相關性資訊,以讓使用者瞭解睡眠姿勢與睡眠呼吸障礙之間的關 係,亦即,該第一身體部分是落在身體中軸附近,例如,軀幹,頭部,頸部等位置,而當被設置於第二身體部分時,則是該至少一生理感測器會取得睡眠呼吸生理資訊,亦即,該第二身體部分的位置不受限制,例如,可以是頭部,軀幹,上肢,下肢等任何可取得睡眠呼吸生理資訊的位置。
如此之架構所帶來的優勢是,使用者可根據自身的需求而決定如何使用,不受限於固定的設置位置。一般的生理檢測裝置,尤其是透過穿戴結構進行設置者,多僅有單種設置位置,例如,戒指,手環,手錶等,另外,睡眠期間與日常活動期間的生理檢測需求亦確實有所差別,故一般而言,當使用者有不同生理檢測需求時,需重新購買不同的生理檢測裝置,顯得十分不經濟。
透過本系統,首先,設置在第一身體部分時,同時取得睡眠呼吸生理資訊以及睡眠姿勢相關資訊,除了能得知是否具睡眠呼吸障礙外,還能有效評估是否為姿勢性睡眠呼吸障礙,等於提供進一步辨別睡眠呼吸障礙種類的能力,尤其如前所述,姿勢性睡眠呼吸障礙佔了相當高的比例,更增添其實用性;再者,由於第二身體部分的設置不受限,因此,可選擇最容易執行的位置,例如,手腕,以瞭解睡眠期間的呼吸情形,例如,可在一開始使用時,先設置於第二身體部分,透過所取得的睡眠呼吸生理資訊來確認是否具有睡眠呼吸障礙,之後,若發現確實有睡眠呼吸障礙,就可移至第一身體部分,同時取得睡眠呼吸生理資訊及睡眠姿勢相關資訊,以進一步確認是否為姿勢性睡眠呼吸障礙,對於使用者而言是相當具實用性的選擇。
而在該至少一生理感測器的選擇及身體部分上則有各種可能。舉例而言,可選擇使用光感測器,取得血氧濃度、心率、及/或呼吸行為等血液生理資訊,在此情形下,第一身體部分可為軀幹、額頭等位置,第二身體部分則可為手指、手腕、手臂、耳朵等位置;或者,也可選擇使用麥克風,取得打鼾相關資訊及/或呼吸聲變化,在此情形下,第一身體部分可為軀幹、頭部等位置,第二身體部分則可為手指、手腕、手臂、耳朵 等位置;或者,也可選擇使用加速度器,其中,第一身體部分則可實施為頭部、軀幹等位置以取得心率、打鼾相關資訊、呼吸動作等生理資訊,第二身體部分可實施為手指、手腕等位置以取得心率。在此,特別地是,實施為加速度器的生理感測器,也可同時被使用作為姿勢感測器,以進一步簡化製程及降低成本。因此,有各種可能,不受限制。
替代地,設置於第二身體部分時,還可以有其他的使用選擇,舉例而言,由於位置不受限,亦相當適合於白天使用,例如,手指、手腕、耳朵等位置,皆可於睡眠期間取得睡眠呼吸生理資訊,亦可於白天取得具意義的生理資訊,例如,光感測器可取得血氧濃度、心率、呼吸行為等,加速度器可提供睡眠身體活動資訊、睡眠階段、日常身體活動資訊等;另外,若有些使用者已在使用一些幫助入睡或幫助解決睡眠呼吸障礙的產品,例如,止鼾枕頭、下頦帶等,則可用來瞭解使用效果;因此,對使用者而言,等於提供了一機多用的功能,且還可隨喜好改變設置位置,相當有助於提升使用者的使用意願。
因此,無論是生理感測器/姿勢感測器的選擇,或是第一身體部分/第二身體部分的位置,都有許多可能及實施組合,不受限於上述,多個實施例間可相互置換,皆屬本案所欲主張的範圍。
再者,進一步地,也可於上述的睡眠生理系統中增設警示單元,進而應用於改善睡眠呼吸障礙,舉例而言,當設置於第一身體部分時,由於可取得睡眠姿勢,也可取得睡眠呼吸生理資訊,因此,除了可利用警示單元執行睡眠姿勢訓練外,該睡眠呼吸生理資訊也可被用來監測睡眠姿勢訓練的效果,例如,是否因仰躺比例降低而讓睡眠呼吸障礙的情形減輕,有助於讓使用者能夠進一步獲得瞭解,或者進一步地,也可藉由監測所得的睡眠呼吸生理資訊而調整警示行為,例如,調整相關的設定值;另外,也可有其他的實施選擇,例如,當在第一身體部分時,也可進一步根據所取得的睡眠呼吸生理資訊而產生警示,以執行睡眠呼吸生理反饋訓練,因而使得在第一身體部分時,可根據睡眠姿勢、睡眠呼吸生理資訊、或綜合 兩者而產生警示,執行睡眠呼吸生理反饋訓練及/或睡眠姿勢訓練。此外,當設置於第二身體位置時,若於睡眠期間使用,也可實施為根據所取得睡眠生理資訊而提供警示,以執行睡眠呼吸生理反饋訓練。因此,有各種實施可能性,沒有限制。且警示單元可依需求而設置於不同的位置,例如,可設置於殼體內,也可設置於另一個穿戴裝置上,例如,智慧手錶,智慧手環等,也可設置於一外部裝置上,例如,智慧手機,因此,有各種選擇。
而且,根據設置的位置不同,可選擇採用振動警示及/或聲音警示,例如,當被設置於耳朵及/或耳朵附近時,適合利用聲音警示,當設置於軀幹、頸部、上肢(手指、手腕、手臂等位置)時,適合振動警示,當設置於頭部時,則是振動及聲音警示皆適合,且也可同時具備兩種警示,並可根據不同的位置、或使用者喜好而選擇適合的警示;另外,該警示單元也可實施為由其他裝置(例如,智慧手機,智慧手錶,智慧手環等)所驅動的耳機,以提供聲音警示,因此,沒有限制。
另一種實施可能是,一睡眠系統包括一殼體,至少一穿戴結構,用以將該殼體分別設置於一第一身體部分以及一第二身體部分,一控制單元,至少包括微控制器/處理器,一第一生理感測器以及一第二生理感測器,電連接至該控制單元,用以分別在該第一身體部分以及該第二身體部分取得不同的生理資訊,一姿勢感測器,電連接至該控制單元,用以在設置於該第一身體部分時取得一使用者的睡眠姿勢相關資訊,一通訊模組,以及一電力模組。
而藉由使用更多種類的生理感測器,此睡眠系統也提供了更多可能。舉例而言,在一較佳實施例中,該第一身體部分實施為軀幹、頭部、頸部等位置,該第一生理感測器實施為打鼾偵測器,例如,加速器或麥克風,該第二身體部分實施為手指、手腕、手臂等位置,該第二生理感測器實施為光感測器,在此配置下,具優勢地是,當被設置於該第一身體部分時,此系統將可同時取得打鼾相關資訊以及睡眠姿勢相關資訊,因而可得知打鼾與睡眠姿勢之間的關係,亦即,除了可決定是否出現打鼾事件 外,還可進一步判斷是否為姿勢性打鼾,並提供使用者打鼾事件姿勢相關性資訊,另外,當被設置於該第二身體部分時,可利用光感測器取得血液生理資訊,例如,血氧濃度、心率、呼吸行為等,而透過分析血液生理資訊,就可得知是否於睡眠期間出現血液生理睡眠呼吸事件,例如,氧減飽和度事件,低氧水平事件,以及心率變化睡眠呼吸事件,也就是,透過這樣的系統,最常見的打鼾事件及血液生理睡眠呼吸事件,只要利用同一個系統即可進行檢測,能夠提供最大的使用方便性。在此,若該打鼾偵測器實施為加速度器,則同樣地,此加速度亦可被使用作為姿勢感測器,以進一步簡化製程及降低成本。
在上述的各個實施例中,各種資訊的提供是藉由資訊提供介面來達成,且該資訊提供介面可設置於殼體上,也可以是利用外部裝置來達成,此時,可利用該系統包括的通訊模組,並透過有線或無線的方式將資訊傳送至外部裝置,故有各種可能,沒有限制。
再者,又一方面的構想,是在不變動設置位置的情形下,利用最簡便的方式,取得能夠判斷各種睡眠呼吸事件以及睡眠呼吸事件與睡眠姿勢間的關係的睡眠生理資訊。
一種實施可能是,一睡眠系統包括一殼體,一穿戴結構,用以將該殼體設置於一使用者的身上,該睡眠系統還會包括一控制單元,至少包括微控制器/處理器,一通訊模組,以及一電力模組,而在取得睡眠生理資訊方面,則是透過電連接至該控制單元的一姿勢感測器以及一生理感測器來達成,其中,該姿勢感測器是用來取得該使用者於睡眠期間的睡眠姿勢相關資訊,而該生理感測器則是用來取得睡眠期間的打鼾相關資訊,在此,特別地是,由於睡眠姿勢相關資訊的取得以軀幹以及軀幹上方的頸部為最佳位置,因此,生理感測器採用加速度器,以透過偵測打鼾所產生的體腔振動而取得打鼾相關資訊,尤其利用加速度器偵測打鼾時,能夠不受外界環境聲音影響,且即使在被衣物或棉被遮蔽的情形下亦可正常進行偵測,是相當方便的選擇。
據此,透過所取得的睡眠姿勢相關資訊以及打鼾相關資訊,就可得出一打鼾睡眠姿勢相關性資訊,這對使用者將是非常有用的資訊,尤其,只需簡單設置單個裝置於軀幹上,即可得知是否有打鼾的現象,而且還能進一步瞭解打鼾的發生與睡眠姿勢之間的關係,例如,打鼾於不同睡眠姿勢的分布及比例,是簡單且有效的選擇,特別適合於居家進行檢測。在此,特別地是,實施為加速度器的生理感測器,也可同時被使用作為姿勢感測器,以進一步簡化製程及降低成本,故沒有限制。
另外,當加速度器設置於軀幹時,除了可取得打鼾相關資訊外,如前所述,亦可取得其他的睡眠呼吸生理資訊,例如,呼吸動作以及心率;此外,也可增設其他如光感測器的生理感測器,亦自軀幹表面取得睡眠生理資訊,如睡眠呼吸事件,心率,呼吸行為,睡眠階段等,以透過多種睡眠生理資訊之間的相互比對而讓檢測結果更為準確。
再者,進一步地,也可增設警示單元,以提供睡眠姿勢訓練及/或睡眠呼吸生理反饋訓練。舉例而言,可將所取得睡眠姿勢相關資訊與預設姿勢範圍進行比較,並在符合該預設姿勢範圍時決定警示行為,提供警示,以執行睡眠姿勢訓練;或者也可將所取得的睡眠呼吸生理資訊,例如,打鼾相關資訊,呼吸動作,心率等,與預設條件進行比較,以在符合該預設條件時決定警示行為,並提供警示,以執行睡眠呼吸生理反饋訓練;又或者,可在同一個睡眠期間,經由觀察此兩種睡眠生理資訊而提供適當的睡眠姿勢訓練以及睡眠呼吸生理反饋訓練。因此,有各種實施可能,沒有限制。
而警示的提供則為,控制單元會被建構以產生一驅動訊號,且警示單元在接收該驅動訊號後,會產生至少一警示,並將該至少一警示提供予該使用者,以達成睡眠姿勢訓練及/或睡眠呼吸生理反饋訓練的目的,其中,該驅動訊號則實施為根據上述所決定的各種警示行為而產生。
在此,需注意地是,正如本領域具通常知識者所熟知,裝置/系統的運作必須具備控制單元、通訊模組、電力模組等基本電路配置,而 由於此些皆為重複的內容,故在接下來所有實施例的敘述中,將予以省略而不贅述,且本案所有裝置的實際電路配置並不因此而受限。
另一種實施可能是,一睡眠系統包括一殼體,一穿戴結構,用以將該殼體設置於一使用者的身上,而在取得睡眠生理資訊方面,則是透過一姿勢感測器以及一生理感測器來達成,其中,該姿勢感測器是用來取得該使用者於睡眠期間的睡眠姿勢相關資訊,而該生理感測器則是實施為光感測器,以取得睡眠期間的血液生理資訊,在此,特別地是,由於睡眠姿勢相關資訊的取得以軀幹以及軀幹上方的頸部為最佳位置,因此,該光感測器亦是由軀幹或頸部的皮膚表面取得血液生理資訊,例如,心率,且特別地是,如前所述,可經由進一步分析心率而獲得睡眠階段相關資訊,例如,可經由分析心率分布,也可經由計算HRV(心跳變異率),執行希爾伯特-黃轉換(Hilbert-Huang transform,HHT)或其他習知的分析方法而獲得,之後,透過瞭解睡眠階段分布,例如,深睡、淺睡分別於整體睡眠期間所佔的比例等,則可獲得睡眠品質相關資訊。這對使用者而言是相當有助益的資訊,尤其,睡眠姿勢訓練是透過警示造成睡眠姿勢改變,進而達到減少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的效果,觀察訓練期間的睡眠階段分布/睡眠品質,將有助於調整提供警示的參數設定,讓訓練過程更為舒適。
另外,當該姿勢感測器實施為加速度器時,加速度器亦可取得睡眠期間的身體活動,就可進一步與心率一起進行分析而獲得更準確的睡眠階段相關資訊。進一步,該血液生理資訊還可用以獲得其他的睡眠生理資訊,例如,睡眠呼吸生理資訊,睡眠呼吸事件,心率變異率,以及心律不整。
在此情形下,當具有警示單元時,可將睡眠姿勢相關資訊與預設姿勢範圍進行比較,並在符合該預設姿勢範圍時決定警示行為,提供警示,以執行睡眠姿勢訓練,另外,由於可於睡眠期間連續偵測血液生理資訊,如此一來,血液生理資訊將可被用來確認提供警示的改善效果,例如,睡眠呼吸事件的發生是否因睡眠姿勢的改變而有所減少,並還可透過 資訊提供介面提供除了血液生理資訊以外的各種相關資訊給使用者,例如,警示執行的次數、時間點,睡眠姿勢的變化,不同睡眠姿勢的比例,睡眠呼吸事件的發生次數、時間點等,使用者將能明確地得知,所執行的睡眠姿勢訓練是否具有效果以及效果為何,也因此,所取得的血液生理資訊亦可被作為基礎而調整警示行為,不但可讓警示的提供更為有效,也可讓對使用者睡眠的打擾最小化,故相當具優勢。
當然,為了瞭解採用睡眠姿勢訓練前後的差異,也可實施為,一開始該警示單元先不提供警示,而是僅取得使用者的睡眠姿勢,並配合上血液生理資訊,以得知睡眠呼吸事件的發生與不同睡眠姿勢之間的關係,如此一來,當開始執行睡眠姿勢訓練時,就能進一步獲得提供警示與否的效果,例如,不同睡眠姿勢的比例變化,以及睡眠呼吸事件的發生是否減少等。
進一步地,該警示行為也可實施為根據睡眠姿勢相關資訊及/或血液生理資訊而決定,亦即,可選擇執行睡眠姿勢訓練、執行睡眠呼吸生理反饋訓練、或在同一個睡眠期間一起執行兩者,因此,沒有限制,有各種可能。
再一種實施可能是,一睡眠系統包括至少一殼體,一穿戴結構,用以將該殼體設置於一使用者的額頭,而在取得睡眠生理資訊方面,則是透過一姿勢感測器以及一光感測器來達成,其中,該姿勢感測器是用來取得該使用者於睡眠期間的睡眠姿勢相關資訊,以及該光感測器則可在睡眠期間自額頭取得血液生理資訊,例如,血氧濃度,心率,另外,該系統還會包括一警示單元,以根據睡眠姿勢相關資訊及/或血液生理資訊而執行睡眠姿勢訓練及/或睡眠呼吸生理反饋訓練。
這樣的系統提供了各種具優勢的實施選擇。舉例而言,該警示單元可選擇實施為根據睡眠姿勢相關資訊而提供警示,在此情形下,根據該血液生理資訊而得出的血液生理睡眠呼吸事件,例如,氧減飽和度事件,低氧水平事件,心率變化睡眠呼吸事件,將有助於讓使用者瞭解睡眠 姿勢訓練期間的睡眠呼吸情形,例如,睡眠呼吸事件於不同睡眠姿勢的分布,而可提供使用者血液生理睡眠呼吸事件姿勢相關性資訊,例如,氧減飽和度事件姿勢相關性資訊,也可瞭解訓練執行的效果,例如,睡眠呼吸事件於訓練過程中的發生次數變化,是否因改變姿勢而變少等;另外,該警示單元也可選擇實施為同時根據睡眠姿勢相關資訊以及血液生理資訊而提供警示,如此則是可在同一個睡眠期間內一起提供睡眠姿勢訓練以及睡眠呼吸生理反饋訓練,讓改善效果更為全面;此外,也可選擇先不提供警示,則透過所取得的睡眠生理資訊,將能判斷是否發生睡眠呼吸事件,以及睡眠呼吸事件的發生與睡眠姿勢的相關性,之後,在根據判斷的結果而選擇要執行何種訓練。
而且,最重要地是,對於使用者而言,只需簡單地設置於額頭,就可達成上述的各種功能及選擇,可用於評估,也可用於改善睡眠呼吸障礙,還可因應需求而選擇功能,尤其,血氧濃度變化是判斷睡眠呼吸事件最廣為接受且相關性最高的生理參數之一,能在最簡單的配置下獲得最有效的結果。
進一步地,也可設置其他的生理感測器,例如,可設置加速度、或麥克風來取得打鼾相關資訊,以作為提供警示的依據,而進行基於打鼾的睡眠呼吸生理反饋訓練,並也能更全面地瞭解睡眠呼吸障礙的發生情形,尤其,加速度器還可被使用作為姿勢感測器,進一步簡化製程及降低成本;也可設置腦電電極、眼電電極、及/或肌電電極,以取得腦電訊號、眼電訊號、及/或肌電訊號,而透過分析腦電訊號、眼電訊號、及/或肌電訊號,則可得知睡眠期間的睡眠狀態/階段、睡眠週期等,進而提供睡眠呼吸事件於各個睡眠階段的分布情形,以及睡眠姿勢與睡眠階段的關係,將更有助於獲得進一步的瞭解。
在此,由於設置的位置是額頭,因此,該穿戴結構除了實施為頭帶及/或黏附結構外,特別地是,也可實施為眼罩形式,一般眼罩在配戴時多會覆蓋額頭的至少一部分,故只要將殼體設置於可接觸到額頭的位 置,光感測器就能取得血液生理資訊,再加上在睡眠期間眼罩的使用有助於入睡,是相當具優勢的選擇;另外,額頭的設置位置也使得警示的種類選擇變多,可以實施為觸覺警示,聽覺警示,及/或視覺警示,沒有限制;此外,也可選擇增設殼體,例如,實施為二個或多個電連接的殼體,不但有助於減少個別殼體的體積,也讓設置能進一步符合額頭的弧度,亦具優勢。
再者,當有需要提供資訊給使用者時,可藉由設置資訊提供介面進行資訊提供,也可透過設置通訊模組,例如,如藍芽、BLE、Zigbee、WiFi、RF等的無線通訊模組,或如USB介面、UART介面的有線通訊模組,而傳送至一外部裝置,以利用外部裝置上的資訊提供介面進行提供,在此,該外部裝置可以有各種可能,例如,智慧型手機,智慧穿戴裝置,平版電腦,個人電腦,或其他可接收資訊且具資訊提供介面的裝置,沒有限制。
再一種實施可能是,一睡眠系統包括一殼體,一穿戴結構,用以將該殼體設置於一使用者的身上,而在取得睡眠生理資訊方面,則是透過一姿勢感測器,一第一生理感測器,以及一第二生理感測器來達成,其中,該姿勢感測器是用來取得該使用者於睡眠期間的睡眠姿勢,而二種生理感測器則是用來取得兩種睡眠呼吸生理資訊,且其中,該第一生理感測器被建構來取得睡眠期間的一打鼾相關資訊,以得出打鼾事件,而該第二生理感測器則被建構來取得睡眠期間的血液生理資訊,以得出血液生理睡眠呼吸事件,並透過資訊提供介面而提供予使用者。
如前所述,睡眠呼吸障礙分為打鼾以及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因此,若可同時提供此兩種睡眠呼吸障礙的資訊,對使用者而言,將是相當方便的一個選擇,尤其,打鼾一般被視為是出現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的前兆,而且,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的發生經常伴隨著打鼾的出現,舉例而言,但不限於,一種情形是,呼吸道逐漸阻塞使得呼吸聲逐漸沈重,並發生打鼾,最終則出現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另一種情形是,發生睡眠呼吸暫停後,在恢復呼吸時,會出現打鼾,因此,此兩種生理現象可在大 多數的情形作為確認是否真的發生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的依據;再說,以血液生理資訊作為判斷血液生理睡眠呼吸事件的基礎時,例如,氧減飽和度,心率變化,低氧水平等,身體的動作容易造成生理訊號出現人為干擾(artifact),而導致誤判,因此,透過兩種生理資訊間的相關性,將可有效降低誤判的發生,並提高準確度。
據此,在此實施可能中,透過同時觀察血液生理資訊以及打鼾相關資訊,當符合一預設條件組合時,例如,兩者的時序關係、先後順序等,決定是否發生血液生理睡眠呼吸事件,以達成提供更為準確資訊的目的。
在此前提下,在選擇設置位置時,最需要考慮的是睡眠姿勢的取得,因此,殼體的設置位置以頭部、軀幹等位置為佳,當設置於軀幹時,打鼾相關資訊的取得可藉由,例如,加速度器取得打鼾造成的體腔共振,以及麥克風取得鼾聲,而睡眠呼吸暫停的偵測則可藉由,例如,光感測器取得包括心率的血液生理資訊;另外,當設置於頭部時,同樣可利用加速器及/或麥克風取得鼾聲相關資訊,而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的偵測則可藉由光感測器取得包括血氧濃度以及心率等的血液生理資訊,之後,根據該血液生理資訊,即可得出血液生理睡眠呼吸事件,例如,氧減飽和度事件,低氧水平事件,心率變化睡眠呼吸事件。
在此,當設置於頭部時,該穿戴結構除了實施為頭帶及/或黏附結構外,特別地是,也可實施為眼罩形式,尤其是在睡眠期間,眼罩的使用將有助於入睡,而且,額頭原本就適合設置姿勢感測器,再加上眼罩會接觸的額頭區域正好適合放置生理感測器,例如,光感測器,腦電電極、眼電電極、肌電電極,可取得各種瞭解睡眠生理的生理資訊。
接著,再與該姿勢感測器所取得的睡眠姿勢相關資訊進行比對,就可獲得在符合預設睡眠姿勢範圍的情形下,以及在超出預設睡眠姿勢範圍的情形下,分別發生的打鼾事件以及血液生理睡眠呼吸事件的分布情形,例如,姿勢相關打鼾指數,姿勢相關打鼾次數,姿勢相關打鼾持續 時間,姿勢相關睡眠呼吸暫停指數,姿勢相關血液生理睡眠呼吸事件次數,以及姿勢相關血液生理睡眠呼吸事件持續時間等,這些資訊對使用者而言,相當具有幫助,不但可得知自己的睡眠呼吸障礙是打鼾及/或睡眠呼吸暫停,還可更深入地瞭解睡眠呼吸障礙的發生與睡眠姿勢之間的關係,在功能強大的同時亦兼具使用方便性。
而且,當設置於頭部時,若進一步設置腦電電極、眼電電極、及/或肌電電極,以取得腦電訊號、眼電訊號、及/或肌電訊號,而透過分析腦電訊號、眼電訊號、及/或肌電訊號,則可得知睡眠期間的睡眠狀態/階段、睡眠週期等,進而提供睡眠呼吸事件於各個睡眠階段的分布情形,以及睡眠姿勢與睡眠階段的關係,將更有助於獲得進一步的瞭解。
再者,進一步地,也可增設警示單元,以提供睡眠姿勢訓練及/或睡眠呼吸生理反饋訓練。舉例而言,可將所取得睡眠姿勢相關資訊與預設姿勢範圍進行比較,並在符合該預設姿勢範圍時決定警示行為,提供警示,以執行睡眠姿勢訓練;或者也可將所取得的打鼾相關資訊及/或血液生理資訊與預設條件進行比較,以在符合該預設條件時決定警示行為,並提供警示,以執行睡眠呼吸生理反饋訓練;又或者,可在同一個睡眠期間,經由觀察此兩種睡眠生理資訊而提供適當的睡眠姿勢訓練及/或睡眠呼吸生理反饋訓練。因此,有各種實施可能,沒有限制。而且,警示單元可依需求而設置於不同的位置,例如,可設置於殼體內,也可設置於另一個穿戴裝置上,也可設置於一外部裝置上,因此,有各種選擇。
又一種實施可能是,一睡眠系統包括一殼體,至少一穿戴結構,一控制單元,至少包括微控制器/微處理器,至少一呼吸氣流感測器,電連接至該控制單元,一生理感測器,電連接至該控制單元,一通訊模組,電連接至該控制單元,以及一電力模組,其中,透過該至少一穿戴結構,該殼體以及該至少一呼吸氣流感測器會被設置於使用者的口鼻之間,亦即,人中,以在使用者的睡眠期間取得睡眠呼吸氣流變化,另外,該生理感測器則用以取得另一項睡眠生理資訊,在此,該至少一呼吸氣流感測器 可實施為熱敏電阻、熱電耦、或氣流管,沒有限制,其中,呼吸氣流管是偵測呼吸氣流的流量變化,熱敏電阻及熱電耦所偵測的是因呼吸氣流所產生的溫度變化,且可選擇設置兩個偵測點(兩鼻孔附近)或三個偵測點(兩鼻孔附近及口部附近)。
在此配置中,特別地是,正如所熟知,測量呼吸氣流是瞭解呼吸情形的最直接方式,進而可得出睡眠呼吸暫停事件及/或睡眠呼吸低通氣事件,因此,在殼體尺寸夠小的情形下,例如,尺寸小於20x20x20mm時,則如圖8所示,只需透過適當的穿戴結構就可設置於口鼻之間,也使呼吸氣流感測器落在口鼻之間,其中,穿戴結構可以有許多選擇,例如,可利用黏貼的方式,將殼體固定於口鼻之間,且可選擇黏著口鼻間區域、或口部兩側,或者,也可利用夾設於鼻中隔及/或二側鼻翼的固定結構而設置殼體及呼吸氣流感測器,或者,同時透過夾設與黏貼進行固定,故沒有限制,可以是任何可達成固定的方式;且較佳地是,除了一般常用的塑膠殼材質外,該殼體亦可選用軟性或具彈性的材質,以提供最佳的舒適度。
該生理感測器則可用來取得睡眠期間更多的睡眠生理資訊,例如,可實施為加速度器,以取得睡眠姿勢、打鼾相關資訊等,也可實施為光感測器,以取得血氧濃度、心率等,也可實施為麥克風,以取得打鼾相關資訊等,且無論取得何種睡眠生理資訊,在與呼吸氣流變化相互搭配後,對於進一步瞭解睡眠呼吸障礙都是有意義的組合。
該至少一穿戴結構可實施為二穿戴結構,分別可移除地與該殼體相結合,以將殼體設置於其他身體部分,例如,額頭,耳朵,軀幹,手指,手腕,手臂等,此時,該生理感測器可建構以取得如血氧濃度變化、心率、打鼾相關資訊、睡眠姿勢、睡眠身體活動、日常身體活動等各種生理資訊,以作為另一種使用選擇,在此,特別地是,由於呼吸氣流感測器的取樣位置限定為口鼻之間,因此在殼體與設置於該處的穿戴結構分離時,可實施為亦與呼吸氣流感測器分離,因而在與另一穿戴結構相結合並設置於其他身體部分時,可以有更為簡便的結構。
另外,為了使用衛生及/或可供多人使用的考量,即使在不更換位置進行其他檢測的情形下,該呼吸氣流感測器以及該殼體之間亦可實施為可移除的形式,亦即,實施為可更換呼吸氣流感測器的形式,同樣具有優勢。
該睡眠系統也可再包括一穿戴裝置,且該穿戴裝置上設置有另一生理感測器,例如,光感測器、加速度器、麥克風等,設置於如手腕、手指、軀幹、頭部等位置,以取得如血氧濃度變化、心率、呼吸動作、打鼾相關資訊、睡眠姿勢、睡眠身體活動等額外的睡眠生理資訊,如此一來,透過多種睡眠生理資訊間的比對,可更多元地進行判斷,舉例而言,在該呼吸氣流感測器可取得實際呼吸氣流變化的情形下,若搭配上設置於軀幹上的加速度器取得呼吸動作,就可判斷所發生的睡眠呼吸暫停事件及/或睡眠呼吸低通氣事件是屬於,胸腹仍有起伏的阻塞型睡眠呼吸暫停、或是胸腹沒有起伏的中樞型睡眠呼吸暫停。
該睡眠呼吸系統也可增設警示單元,以根據呼吸氣流變化及/或睡眠生理資訊而提供警示,其中,若睡眠生理資訊包括睡眠姿勢,則可用以執行睡眠姿勢訓練,及/或包括呼吸氣流變化及/或其他的睡眠生理資訊,則可用以執行睡眠呼吸生理反饋訓練,且該警示單元可設置於該殼體中,也可以利用一外部裝置,例如,與設置於該殼體內的通訊模組相互溝通的手環、手錶、手機等,故沒有限制。
至此可知,對本案的睡眠系統而言,如何設置於使用者身上有其重要性,尤其,警示單元提供的觸覺警示,例如,振動警示,需要殼體與設置位置的皮膚間有穩定且緊密的接觸,才能有效地將振動傳遞給使用者,另外,有許多生理感測器的生理資訊取得亦需與皮膚間有良好接觸,例如,光感測器的最佳取樣方式是微施壓於皮膚,姿勢感測器、加速度器等在貼緊皮膚的狀態下最能有效偵測到測睡眠姿勢、打鼾所造成的體腔振動、呼吸動作造成的胸腹起伏、睡眠期間的身體動作等。
其中一種設置選擇是,將殼體黏貼於皮膚上,例如,透過黏 附結構,只要殼體的尺寸適合,就能進行設置;另外,也可選擇利用彈性衣物作為設置殼體的媒介,以使殼體緊附於體表。
實施方式是提供一固定結構,產生一固定力,以使該殼體設置於一衣物上,且該衣物的至少一部分可提供一彈力,以在使用者穿著該衣物時,對皮膚表面施加力量,如此一來,即形成包括該殼體、該衣物以及皮膚表面的一緊密層狀結構,而透過此緊密層狀結構以及該彈力,該殼體即可緊附於體表,無論是觸覺警示的提供,或是生理感測器的設置,皆能更有效果。
其中,該殼體的設置位置有不同的選擇,可以設置於該衣物的內側,而夾設於該衣物與該皮膚表面之間,另外,也可設置於該衣物的外側,並透過該衣物而緊附於體表,此外,若生理感測器需自體表取得生理資訊,如光感測器,則在設置殼體時,還需注意將具生理感測器的表面朝向軀幹的皮膚表面。
該固定結構與衣物的固定方式,可依實際需求而變化,沒有限制,舉例而言,可實施為黏附於衣物上,例如,利用黏附結構將殼體黏設於衣物;也可實施為夾設結構,例如,機械力夾設結構、磁力夾設結構等,有各種選擇。
夾設結構的較佳實施方式是,具有可接收該殼體的一容置槽,以達成殼體與夾設結構間的結合,之後,只需將該夾設結構夾設於衣物上即可同時達成殼體的設置,相當方便,其中,根據需求不同,該容置槽可設置於衣服內側或外側,另外,若有生理感測器是設置於殼體表面,則殼體在放置容置槽中時,需注意將生理感測器露出,沒有限制。
當採用磁力夾設結構時,較佳的實施方式是,在殼體端設置一磁吸物質,以與隔著衣物的另一端的另一磁吸物質達成磁力相吸並固定的效果,其中,該磁吸物質可設置於殼體內,例如,在殼體內額外放置磁吸物質,或直接利用由金屬製成且可達成磁吸的電池作為磁吸物質,也可設置於殼體外,例如,與殼體一起設置於容置槽中,或嵌入在容置槽中, 都是可實施的選擇;另外,該容置槽以及具有該另一磁吸物質的該另一端之間,還可進一步具有一彈性連接件,利用可彎折的特性而形成夾設的構想。
在此,需注意地是,該衣物的彈力可以來自製作該衣物的材質,例如,彈性布料,也可以是衣物上外加的彈性物件,例如,縫製上的鬆緊帶,且該衣物除了可以是衣服,如緊身衣,內衣,褲子等外,也可以是設置於軀幹上其他的衣物上,例如,眼罩,環繞的帶體,例如,設置於軀幹上的RIP感測器,故沒有限制。
至此可知,本案的睡眠生理系統,在不同的實施例中,根據使用需求的不同及硬體配置的差異等,有不同的實施方式,例如,可選擇採用分散形式,或選擇可依需求而改變設置位置等,也因此,如圖9所示,只要透過搭配不同的穿戴結構,例如,實施為殼體90與穿戴結構91-97間可移除的形式,就可簡單地達成設置於不同身體部分的需求,相當具有優勢。
在本創作再一方面的構想中,除了利用警示單元對身體產生警示而進行睡眠姿勢訓練及/或達到睡眠呼吸生理反饋外,針對阻塞型睡眠呼吸暫停的症狀,還可利用口部閉合輔助件而達到改善的效果。口部閉合輔助件是在睡眠期間,設置於呼吸道周圍或附近,以達成改善呼吸道塌陷問題者。
下頦帶901,如圖10A所示,是已知的一種可改善打鼾、阻塞型睡眠暫停症狀的口部閉合輔助元件,其透過帶體環繞頭部並於下頦處施力,而讓使用者的下頦骨上提,並藉由口部閉合的動作牽動喉部肌肉,而使上呼吸道更容易維持通暢,如此一來,即使在肌肉放鬆的睡眠期間,亦可達到維持口部閉合及呼吸道維持暢通的效果,改善打鼾、阻塞型睡眠呼吸暫停的症狀。
另一種已知可用來改善睡眠期間呼吸道狹窄、及/或坍塌的口部閉合輔助件是口部定位貼合件902,如圖10B所示,其透過將上下唇定位在閉合狀態,而減少口部於睡眠期間出現張開的情形,其效果類似上述的 下頦帶,可透過維持口部的閉合而達到牽動喉部肌肉的效果,以使上呼吸道更容易維持暢通,此外,透過這樣的方式,也避免了口部呼吸的情形,故也是另一種簡單且有效的選擇。
而由於設置口部閉合輔助件對於打鼾、阻塞型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的改善情形,因人而異,例如,每個人喉部的構造不同、睡姿也不同,使得打開呼吸道的效果亦有所差別,因此,若可於使用期間同時取得生理資訊,例如,打鼾相關資訊,血氧濃度,心率,呼吸氣流變化,呼吸動作等,以得知呼吸道狹窄的症狀是否有改善,例如,氧減飽和度呼吸事件、低氧水平呼吸事件、心率變化呼吸事件、打鼾事件、睡眠呼吸暫停事件、及/或睡眠呼吸低通氣事件的發生次數是否減少,對使用者而言將是更具使用效益的組合方式。
因此,可搭配生理感測器,例如,光感測器,加速度器,呼吸氣流感測器,壓電動作感測器,阻抗偵測電極,RIP感測器,壓電振動感測器,及/或麥克風,一起使用。舉例而言,使用者可先利用光感測器於睡眠期間進行檢測,若發現出現血液生理睡眠呼吸事件,例如,氧減飽和度呼吸事件、低氧水平呼吸事件、心率變化呼吸事件,或是利用加速度器、麥克風、及/或壓電振動感測器取得打鼾相關資訊,以瞭解是否出現打鼾呼吸事件,或是其他生理感測器,以取得其他的睡眠呼吸事件,之後,就可進一步於睡眠期間使用口部閉合輔助件,以維持呼吸道的通暢,並於使用的同時再次使用生理感測器進行生理監測,如此一來,就可清楚瞭解使用口部閉合輔助件所帶來的改善效果,例如,睡眠呼吸事件的發生是否減少,相當方便;再者,除了可得知使用所達成的效果如何外,也可用來作為調整口部閉合輔助件之設置的依據,例如,下頦帶的鬆緊度、設置角度等,或是口部定位貼合件的黏度、覆蓋範圍等,有助於更進一步提升使用效果。
在一較佳實施例中,該口部閉合輔助件可搭配一睡眠生理裝置,其包括一控制單元,至少包括微控制器/微處理器,一生理感測器,電連接至該控制單元,用以取得一使用者於一睡眠期間的睡眠呼吸生理資 訊,一通訊模組,一電力模組,以及一穿戴結構,並透過該穿戴結構而設置於使用者身上,其中,該控制單元會分析睡眠呼吸生理資訊以得出睡眠呼吸事件,並利用資訊提供介面而提供予使用者,如此一來,使用者就能得知使用口部閉合輔助件所獲得的改善效果,相當方便。且由於有如上各種可用的生理感測器,且設置位置亦有許多選擇,例如,可設置於手指、手腕、軀幹、額頭、耳朵、口鼻之間等,因此,只要透過搭配各種的穿戴結構,例如,指戴結構,腕戴結構,頭戴結構,帶體,貼片等,或是直接設置於口部閉合輔助件上,就可輕鬆達成,極具優勢。
進一步地,可再搭配姿勢感測器,以取得睡眠姿勢相關資訊,在此情形下,藉由所取得的睡眠呼吸生理資訊以及睡眠姿勢相關資訊兩者間的相互比對,將可得知是否為姿勢性睡眠呼吸障礙,對於瞭解睡眠呼吸障礙的類型,更具助益。
又進一步,也可搭配警示單元,以在出現睡眠呼吸事件時,對使用者提供警示,並進行睡眠呼吸生理反饋訓練,如此一來,配合上口部閉合輔助件可幫助維持呼吸道暢通,兩者效果加成,更具優勢;再進一步,當同時具有生理感測器以及姿勢感測器時,警示單元還可實施為在睡眠期間執行睡眠姿勢訓練及/或睡眠呼吸生理反饋訓練。因此,有各種可能,沒有限制。
另一方面,口部閉合輔助件也可與姿勢感測器以及警示單元一起進行睡眠姿勢訓練。舉例而言,在一較佳實施例中,可搭配一睡眠生理裝置,其包括一控制單元,至少包括微控制器/微處理器,一姿勢感測器,電連接至該控制單元,用以取得一使用者於一睡眠期間的睡眠姿勢相關資訊,一警示單元,電連接至該控制單元,用以於該睡眠期間對該使用者產生至少一警示,一通訊模組,一電力模組,以及一穿戴結構,並透過該穿戴結構而設置於使用者身上,以進行睡眠姿勢訓練,在此情形下,藉由口部閉合輔助件的幫助,讓上呼吸道變得更為暢通,將使睡眠姿勢訓練的效果更為顯著,而且,透過資訊提供介面,使用者將可瞭解使用口部閉合輔 助件對於睡眠姿勢以及警示行為所產生的影響;在另一較佳實施例中,還可再搭配生理感測器,例如,光感測器,呼吸氣流感測器,加速度器,壓電動作感測器,阻抗偵測電極,RIP感測器,壓電振動感測器,麥克風等,取得睡眠期間的睡眠呼吸生理資訊,並得出睡眠呼吸事件,再透過資訊提供介面而提供予使用者,如此將能得知使用口部閉合輔助件對於改善睡眠呼吸障礙的效果。因此,有各種可能組合,沒有限制。
上述睡眠姿勢訓練及/或睡眠呼吸生理反饋訓練的實施是,睡眠姿勢相關資訊會與預設姿勢範圍進行比較,並在符合該預設姿勢範圍時決定警示行為,提供警示,以執行睡眠姿勢訓練,另外,睡眠呼吸生理資訊,例如,打鼾相關資訊,血氧濃度,呼吸動作,心率等,與預設條件進行比較,以在符合該預設條件時決定警示行為,並提供警示,以執行睡眠呼吸生理反饋訓練。上述警示的提供則為,控制單元會被建構以產生一驅動訊號,且警示單元在接收該驅動訊號後,會產生至少一警示,並將該至少一警示提供予該使用者,以達成睡眠姿勢訓練及/或睡眠呼吸生理反饋訓練的目的,其中,該驅動訊號實施為根據上述所決定的各種警示行為而產生。
而上述的生理感測器、姿勢感測器、及/或警示單元則可實施為利用前述實施例中任何適合的睡眠生理裝置、睡眠呼吸生理裝置、或睡眠警示裝置來達成,或者,也可實施為設置於一另一穿戴裝置中、或一外部裝置中,沒有限制,且進一步地,若口部閉合輔助件的設置位置正好是可設置生理感測器、姿勢感測器、及/或警示單元的位置,也可用來作為設置的媒介,例如,可用以將呼吸氣流感測器設置於口鼻之間,姿勢感測器/加速度器/麥克風可設置於頭頂或下巴等,讓設置更為簡便。
其中,特別地是,若採用頭戴結構時,尤其是帶體形式時,則還可進一步實施為,頭戴結構與下頦帶彼此相結合,以進一步增加設置的穩定性。
一般常見的下頦帶是如圖10A的形式,由於覆蓋於頭髮上, 常容易出現滑動,導致設置穩定性下降,且睡眠期間脫落常無所察覺,最終導致使用效果不彰。而如圖10C所示,當與頭戴結構903相結合時,由於設置位置為額頭,且設置方向恰好會與下頦帶901產生交叉,故兩者的結合將能進一步為下頦帶提供橫向的限位力,也就是,藉由橫向與縱向帶體間的相互干涉,將可有效減少下頦帶的頭頂部分容易滑動的現象,讓整體設置更為穩定。
進一步,還可有其他的變化情形,舉例而言,如圖10D所示,可於頭頂再多設置一帶體;或者,如圖10E所示,藉由頭帶橫向環繞頭部以提供與頭部間的相互干涉力量,如此下頦帶即可實施為僅縱向環繞頭部的下半部,而實施為此種情形時,則還可進一步變化,例如,頭帶部分變化為具有頭頂遮蔽部分、或不具頭頂遮蔽部分的帽子等。故有各種可能,不受限制。
再者,該下頦帶與該頭戴結構間相結合的方式也可依實際實施情形而有所變化,例如,可藉由設置魔鬼氈、扣合結構、穿合結構等而相互結合,並因此而為可移除的形式,也可實施為直接縫合的形式,皆無限制,只要能夠達成兩者間之結合的方式皆可。
至此,需注意地是,上述的實施例中,無論是生理資訊的分析、判斷是否出現睡眠呼吸事件、決定是否提供警示、及/或警示行為的決定等,是透過各種軟體程式來達成,且各種軟體程式,不受限制地,可實施為在任一個穿戴裝置中、及/或在外部裝置中進行運算,以達到使用者最為方便的操作型態,故可依實際需求而有所變化,沒有限制。
上述實施例中,用來將姿勢感測器、生理感測器、殼體、裝置、及/或系統設置於使用者身上的穿戴結構,可依實際需求的設置位置不同而有所改變,例如,材質可有所變化,且只要合適,同種形式的穿戴結構亦可設置於不同的身體部位,舉例而言,綁帶形式的穿戴結構可設置於身體能夠被環繞的任何部位,例如,頭帶,頸帶,胸帶,腹帶,臂帶,腕帶,指帶,腿帶等,且可實施為各種材質,例如,織物,矽膠,橡膠等, 另外,黏附結構,例如,貼片,則是幾乎沒有設置位置的限制,只要能夠進行黏附的位置皆可,並且,也可黏附在使用者身上的衣物上;再者,特定的身體位置也可有專屬的穿戴結構,例如,頭部可以採用眼罩,尤其在睡眠期間使用相當適合,手臂可採用臂戴結構,手腕可採用腕戴結構,手指可採用指戴結構等,因此,實際的使用形式將不受上述實施例描述的限制,可以有各種可能。
而且,當各種可能的穿戴結構被用來承載殼體/裝置時,兩者間的結合方式也有各種實施可能,舉例而言,可透過黏附的方式結合,也可透過夾設的方式結合,例如,機械夾設,磁力夾設,也可透過套設的方式結合,例如,在穿戴結構上具有可套設殼體/裝置的結構,也可透過塞設的方式結合,例如,在穿戴結構上具有可塞設殼體/裝置的結構,只要可將殼體/裝置與穿戴結構的結合方式皆為適合的選擇,並且,各種結合方式還可再選擇實施為不可移除或可移除的形式。故可依實際需求而改變,不受限於上述實施例的描述。
上述實施例中,任何的資訊,無論是利用生理感測器直接取得者,或是分析程式計算獲得者,或是有關操作流程的其他資訊,皆是透過資訊提供介面而提供予使用者,且資訊提供介面可實施為設置在系統中的任一或多個裝置上,沒有限制。
另外,上述實施例中各種取得睡眠生理資訊的內容,皆可適用本文前面所提及的任何種類生理感測器、任何設置位置、以及任何根據所取得生理資訊而執行的計算方式,僅是基於不重複贅述的原則而未逐一列舉,但本案所主張的權利範圍並不因此而受限。
並且,上述實施例中所提出的各個裝置,亦應適用本文前面所提及的電路配置,且可因應各個實施例欲取得之生理資訊不同以及設置位置不同而有所變化,同樣是基於不重複贅述的原則而未逐一列舉,但本案所主張的權利範圍並不因此而受限。
此外,上述的各個實施例,不限於單獨實施,亦可二個或多 個實施例的部分或整體結合或結合實施,同屬本案所主張的範圍,不受限制。
100:睡眠生理系統

Claims (16)

  1. 一種睡眠生理警示系統,包括:至少一控制單元,至少包括微控制器/微處理器;至少一姿勢感測器,用以取得一使用者於一睡眠期間的睡眠姿勢相關資訊;至少一警示單元,用以產生至少一警示,並被建構為在該使用者的該睡眠期間,提供該使用者該至少一警示;至少一生理感測器,用以取得該使用者於該睡眠期間的至少一睡眠生理資訊;至少一電力模組;以及至少一穿戴結構,其中,該系統實施為包括至少一睡眠生理裝置,並可選地透過與該至少一穿戴結構相結合而設置於該使用者身上,以及該至少一控制單元,該至少一姿勢感測器,該至少一警示單元,該至少一生理感測器及該至少一電力模組實施為設置於該至少一睡眠生理裝置中,且該至少一姿勢感測器,該至少一警示單元,該至少一生理感測器及該至少一電力模組係電連接至該至少一控制單元,以實現該至少一睡眠生理裝置之運作,以及其中,該系統將該至少一睡眠生理資訊與一預設條件進行比較,以決定該使用者是否符合一預設睡眠呼吸條件,以及當該使用者符合該預設睡眠呼吸條件時,該系統進入一警示可產生狀態;以及在該警示可產生狀態中,該至少一控制單元被建構以產生一驅動訊號,且該至少一警示單元在接收該驅動訊號後,產生該至少一警示,並將該至少一警示提供予該使用者,以達到改善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的效果,其中,該驅動訊號實施為至少根據該睡眠姿勢相關資訊與一預設姿勢範圍進行比較後,該睡眠姿勢相關資訊符合該預設姿勢範圍時所決定的一 警示行為而產生。
  2. 如請求項1之系統,其中,該至少一生理感測器實施為下列的至少其中之一,包括:麥克風,加速度器,光感測器,呼吸氣流感測器,壓電動作感測器,阻抗偵測電極,RIP感測器,以及壓電振動感測器。
  3. 如請求項2之系統,其中,該加速度器同時實施為該至少一該生理感測器以及該至少一姿勢感測器。
  4. 如請求項1之系統,其中,該至少一睡眠生理裝置實施為二睡眠生理裝置,以及該至少一穿戴結構實施為二穿戴結構,以將該二睡眠生理裝置分別設置於該使用者身上。
  5. 如請求項4之系統,其中,該至少一生理感測器及該至少一該警示單元實施為設置於該二睡眠生理裝置的至少其中之一中。
  6. 如請求項1之系統,其中,該至少一睡眠生理裝置實施為二睡眠生理裝置,以及該二睡眠生理裝置的其中之一實施為透過該至少一穿戴結構而設置於該使用者身上,以及該二睡眠生理裝置的其中另一實施為不設置於該使用者身上,且具有該至少一生理感測器設置於其中。
  7. 如請求項1之系統,其中,該系統更包括至少一無線通訊模組,電連接至該至少一控制單元,以執行無線溝通。
  8. 如請求項1之系統,其中,該預設睡眠呼吸條件包括出現下列的至少其中之一,包括:氧減飽和度事件,低氧水平事件,心率變化呼吸事件,打鼾事件,睡眠呼吸暫停事件,睡眠呼吸低通氣事件,呼吸特定變化,以及心率特定變化。
  9. 一種睡眠生理警示系統,包括:至少一控制單元,至少包括微控制器/微處理器;至少一生理感測器,用以於一使用者的一睡眠期間,取得該使用者的至少一睡眠呼吸生理資訊;至少一姿勢感測器,用以於該睡眠期間,取得該使用者的一睡眠姿勢相關資訊; 至少一警示單元;至少一儲存單元;至少一電力模組;以及至少一穿戴結構,其中,該系統實施為包括至少一睡眠生理裝置,並可選地透過與該至少一穿戴結構相結合而設置於該使用者身上,以及該至少一控制單元,該至少一生理感測器,該至少一姿勢感測器,該至少一警示單元,該至少一儲存單元及該至少一電力模組實施為設置於該至少一睡眠生理裝置中,且該至少一生理感測器,該至少一姿勢感測器,該至少一警示單元,該至少一儲存單元及該至少一電力模組係電連接至該至少一控制單元,以實現該至少一睡眠生理裝置的運作,其中,該至少一儲存單元中預載有一睡眠呼吸生理資訊分析程式,用以將該至少一睡眠呼吸生理資訊與至少一預設條件進行比較,進而決定該使用者的至少一睡眠呼吸事件,以及一睡眠姿勢分析程式,用以將該睡眠姿勢相關資訊與一預設姿勢範圍進行比較,以及其中,當該睡眠姿勢相關資訊符合該預設姿勢範圍時,該系統提供一第一警示條件組合,以及當該睡眠姿勢相關資訊超出該預設姿勢範圍時,該系統提供一第二警示條件組合,其中,該第一警示條件組合以及該第二警示條件組合的至少其中之一包括一睡眠呼吸事件條件;該系統依據不同睡眠姿勢所對應的警示條件組合而決定至少一警示行為;該至少一控制單元根據該至少一警示行為而產生一驅動訊號;以及該至少一警示單元根據該驅動訊號而產生至少一警示,以影響該使用者的睡眠姿勢及/或影響該使用者的睡眠呼吸狀態,進而達到改善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的效果。
  10. 如請求項9之系統,其中,該至少一生理感測器實施為下列 的至少其中之一,包括:光感測器,麥克風,加速度器,壓電動作感測器,阻抗偵測電極,RIP感測器,壓電振動感測器,以及呼吸氣流感測器。
  11. 如請求項10之系統,其中,該睡眠呼吸事件包括下列的至少其中之一,包括:氧減飽和度事件,低氧水平事件,心率變化呼吸事件,打鼾事件,睡眠呼吸暫停事件,以及睡眠呼吸低通氣事件。
  12. 如請求項10之系統,其中,該加速度器同時實施為該至少一生理感測器以及該至少一姿勢感測器。
  13. 如請求項9之系統,其中,該第一警示條件組合以及該第二警示條件組合分別實施為更包括一時間範圍條件。
  14. 如請求項13之系統,其中,該時間範圍條件實施為下列的至少其中之一,包括:絕對時間,延遲時間,以及以一特定生理條件為基準。
  15. 如請求項13之系統,其中,當該睡眠姿勢相關資訊符合該預設姿勢範圍時,該第一警示條件組合包括該時間範圍條件以及該睡眠呼吸事件條件的至少其中之一。
  16. 如請求項13之系統,其中,當該睡眠姿勢相關資訊超出該預設姿勢範圍時,該第二警示條件組合包括該時間範圍條件以及該睡眠呼吸事件條件。
TW110210982U 2019-05-14 2020-02-07 睡眠生理警示系統 TWM63325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205994 2019-05-14
TW108205994 2019-05-1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33258U true TWM633258U (zh) 2022-10-21

Family

ID=73003659

Famil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03867A TW202042219A (zh) 2019-05-14 2020-02-07 睡眠生理系統及睡眠警示方法
TW110210982U TWM633258U (zh) 2019-05-14 2020-02-07 睡眠生理警示系統
TW109201362U TWM599629U (zh) 2019-05-14 2020-02-07 睡眠生理系統
TW109201361U TWM599628U (zh) 2019-05-14 2020-02-07 睡眠生理系統
TW109201363U TWM599630U (zh) 2019-05-14 2020-02-07 睡眠生理系統
TW109115295A TW202041194A (zh) 2019-05-14 2020-05-08 睡眠生理系統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03867A TW202042219A (zh) 2019-05-14 2020-02-07 睡眠生理系統及睡眠警示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201362U TWM599629U (zh) 2019-05-14 2020-02-07 睡眠生理系統
TW109201361U TWM599628U (zh) 2019-05-14 2020-02-07 睡眠生理系統
TW109201363U TWM599630U (zh) 2019-05-14 2020-02-07 睡眠生理系統
TW109115295A TW202041194A (zh) 2019-05-14 2020-05-08 睡眠生理系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6) TW202042219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46549A (zh) * 2020-09-23 2022-03-2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检测呼吸暂停的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TWI797690B (zh) * 2021-07-26 2023-04-01 大立雲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多元生理資訊收集裝置
TWI815564B (zh) * 2022-07-20 2023-09-11 照互精準健康股份有限公司 睡眠輔助系統及睡眠輔助方法
TWI820998B (zh) * 2022-11-03 2023-11-01 臺北醫學大學 心臟異常事件預警系統以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99628U (zh) 2020-08-11
TWM599630U (zh) 2020-08-11
TW202042219A (zh) 2020-11-16
TW202041194A (zh) 2020-11-16
TWM599629U (zh) 2020-08-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938576B (zh) 睡眠生理警示系统
US20230031613A1 (en) Wearable device
WO2020228725A1 (zh) 睡眠生理系统及睡眠警示方法
TWM633258U (zh) 睡眠生理警示系統
WO2016176668A1 (en) Breathing disorder detection and treatment device and methods
CN110251095A (zh) 指戴式生理装置及系统
WO2022155391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noninvasive sleep monitoring and reporting
CN104665800A (zh) 血压管理装置及方法
CN110251094A (zh) 指戴式生理检测装置
CN204839492U (zh) 血压管理装置
CN204765611U (zh) 血压管理装置及系统
CN211131027U (zh) 指戴式生理装置及系统
CN104665799A (zh) 血压管理装置及方法
US20240000396A1 (en) Sleep physiological system and sleep alarm method
TWM612939U (zh) 指戴式生理檢測裝置
TWI586324B (zh) Blood pressure management device and method
CN211131026U (zh) 指戴式生理检测装置
TWI586323B (zh) Blood pressure management device and method
TWI586322B (zh) Blood pressure management device and method
TW202041199A (zh) 指戴式生理裝置及系統
TW202041196A (zh) 指戴式生理檢測裝置
TWM622782U (zh) 指戴式生理裝置及系統
CN110279403A (zh) 指戴式生理检测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D4K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utility model filed before june 30,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