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33064U - 一種浸泡式泡茶設備 - Google Patents

一種浸泡式泡茶設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33064U
TWM633064U TW111204813U TW111204813U TWM633064U TW M633064 U TWM633064 U TW M633064U TW 111204813 U TW111204813 U TW 111204813U TW 111204813 U TW111204813 U TW 111204813U TW M633064 U TWM633064 U TW M633064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ot water
tea
tea soup
teapot
immers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2048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少傑 李
蔚盈 李
浩諾 林
梁毅
Original Assignee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
香港商崇哲興業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 香港商崇哲興業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
Publication of TWM6330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33064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a And Coffee (AREA)
  •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AREA)

Abstract

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浸泡式泡茶設備(100),係有關於飲料沖泡設備,該浸泡式泡茶設備(100)包括熱水箱(10)、茶壺(20)和茶湯貯存杯(30),熱水箱(10)、茶壺(20)和茶湯貯存杯(30)藉由管路依次串聯,茶湯貯存杯(30)上開設有茶湯出口,熱水箱(10)和茶壺(20)之間的管路上設置有熱水注入閥(40) ,茶壺(20)和茶湯貯存杯(30)之間的管路上設置有茶湯注入閥(50),茶湯出口處設置有茶湯輸出閥(32)。本實用新型提出的浸泡式泡茶設備能夠控制茶葉的浸泡時間,保證茶湯的品質和口感。

Description

一種浸泡式泡茶設備
本實用新型係有關於飲料沖泡設備,特別是有關於一種浸泡式泡茶設備。
目前,在市場上主要的泡茶機是以即熱式電熱水壺為基礎,利用熱水直接對茶葉進行浸泡或煮泡。其中,泡茶湯量是根據出廠預設或使用者喜好而定,水溫一般為出廠預設,但是每道茶的浸煮時間都由人手動控制,以致每道茶湯的顏色和味道等都會因使用者操作、感覺等差異以有所不同。以致影響茶湯的品質和口感,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
另外,由於需要手動控制每道茶葉的浸煮時間,就需要操作者在泡茶過程中時刻注意觀察,十分耗費時間與精力。
有鑑於此,本實用新型創作人根據多年從事本領域和相關領域的生產設計經驗,經過反復試驗設計出一種浸泡式泡茶設備,以期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浸泡式泡茶設備,能夠控制茶葉的浸泡時間,保證茶湯的品質和口感。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浸泡式泡茶設備,其中,所述浸泡式泡茶設備包括熱水箱、茶壺和茶湯貯存杯,所述熱水箱、所述茶壺和所述茶湯貯存杯藉由管路依次串聯,所述茶湯貯存杯上開設有茶湯出口,所述熱水箱和所述茶壺之間的管路上設置有熱水注入閥,所述茶壺和所述茶湯貯存杯之間的管路上設置有茶湯注入閥,所述茶湯出口處設置有茶湯輸出閥。如上所述的浸泡式泡茶設備,其中,所述浸泡式泡茶設備還包括控制模組,所述熱水注入閥、所述茶湯注入閥和所述茶湯輸出閥均為電動閥門並分別與所述控制模組電連接。
如上所述的浸泡式泡茶設備,其中,所述熱水箱內設置有加熱模組,所述加熱模組與所述控制模組電連接。如上所述的浸泡式泡茶設備,其中,所述熱水箱內還設置有熱水溫度檢測模組,所述熱水溫度檢測模組與所述控制模組電連接。
如上所述的浸泡式泡茶設備,其中,所述茶湯貯存杯內設置有液位檢測模組,所述液位檢測模組和所述控制模組電連接。
如上所述的浸泡式泡茶設備,其中,所述茶湯貯存杯內還設置有保溫模組,所述保溫模組和所述控制模組電連接。
如上所述的浸泡式泡茶設備,其中,所述茶壺的頂端開設有熱水進口,所述熱水注入閥設置在所述熱水進口的上方並藉由熱水注入管與所述熱水進口相連接,所述浸泡式泡茶設備還包括能驅動所述熱水注入閥和所述熱水注入管上升或下降的升降裝置,所述升降裝置驅動所述熱水注入閥和所述熱水注入管上升後,所述熱水注入管與所述熱水進口分離,所述升降裝置驅動所述熱水注入閥和所述熱水注入管下降後,所述熱水注入管藉由所述熱水進口伸入所述茶壺內。
如上所述的浸泡式泡茶設備,其中,所述升降裝置和所述控制模組電連接。如上所述的浸泡式泡茶設備,其中,所述浸泡式泡茶設備還包括讀卡裝置和與所述讀卡裝置對應配合的感應裝置,所述感應裝置內設置有茶葉資訊,所述讀卡裝置與所述控制模組電連接。
如上所述的浸泡式泡茶設備,其中,所述茶壺內還設置有能夠過濾茶葉的過濾部件。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特點和優點:本實用新型提出的浸泡式泡茶設備,利用茶湯貯存杯存貯茶湯,再藉由茶湯貯存杯的茶湯出口最終輸出茶湯,在熱水和茶葉在茶壺中接觸一定時間形成預定顏色和口味的茶湯後,茶湯即可從茶壺中流至茶湯貯存杯中暫存,避免了茶葉在熱水中浸泡過長時間導致茶湯顏色變深口感變差的情況;同時,茶湯可以在茶湯貯存杯中暫時貯存,無需立刻輸出飲用,需要時再藉由茶湯輸出閥流出至茶杯飲用即可。
結合附圖和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的描述,能夠更加清楚地瞭解本實用新型的細節。但是,在此描述的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僅用於解釋本實用新型的目的,而不能以任何方式理解成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實用新型的教導下,技術人員可以構想基於本實用新型的任意可能的變形,這些都應被視為屬於本實用新型的範圍。
如圖1至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浸泡式泡茶設備100,該浸泡式泡茶設備100包括熱水箱10、茶壺20和茶湯貯存杯30,熱水箱10、茶壺20和茶湯貯存杯30藉由管路順序串聯,茶湯貯存杯30上開設有茶湯出口31,熱水箱10和茶壺20之間的管路上設置有熱水注入閥40,茶壺20和茶湯貯存杯30之間的管路上設置有茶湯注入閥50,茶湯出口31處設置有茶湯輸出閥32。
本實用新型提出的浸泡式泡茶設備100,利用茶湯貯存杯30存貯茶湯,再藉由茶湯貯存杯30的茶湯出口31最終輸出茶湯,在熱水和茶葉在茶壺20中接觸一定時間形成預定顏色和口味的茶湯後,茶湯即可從茶壺20中流至茶湯貯存杯30中暫存,避免了茶葉在熱水中浸泡過長時間導致茶湯顏色變深口感變差的情況;同時,茶湯可以在茶湯貯存杯30中暫時貯存,無需立刻輸出飲用,需要時再藉由茶湯輸出閥32流出至茶杯飲用即可。
在本實用新型一個可選的實施方式中,浸泡式泡茶設備100還包括控制模組60,熱水注入閥40、茶湯注入閥50和茶湯輸出閥32均為電動閥門並分別與控制模組60電連接。控制模組60能夠控制熱水注入閥40、茶湯注入閥50和茶湯輸出閥32的啟閉,具體的,控制模組60開啟熱水注入閥40,使得熱水箱10中的熱水流入茶壺20;當熱水充滿茶壺20後,控制模組60關閉熱水注入閥;之後,控制模組60開始計時,待計時達到事前的設定值,茶壺20中的茶葉在熱水中浸泡使熱水轉變成茶湯;然後,控制模組60開啟茶湯注入閥50,茶壺20內的茶湯經茶湯注入閥50進入茶湯貯存杯中進行貯存,藉由上述過程,控制模組60控制浸泡式泡茶設備100完成完整的泡茶工序,使茶湯貯存杯30中的茶湯符合預定的標準;並且,在茶湯貯存杯30被茶湯充滿前,控制模組60可以控制浸泡式泡茶設備100不斷重複上述泡茶工序;當使用者需要獲取茶湯時,打開茶湯輸出閥32,貯存在茶湯貯存杯30中的茶湯經茶湯輸出閥32流出並進入用戶的儲液容器(例如茶杯)中。
藉由控制模組60,本實用新型提出的浸泡式泡茶設備100能夠自動完成完整的泡茶工序,用戶無需在旁費心觀察及操作,方便快捷,節約時間。
在該實施方式一個可選的例子中,熱水箱10內設置有加熱模組11,加熱模組11與控制模組60電連接。加熱模組11對熱水箱10內的水進行加熱,控制模組60控制加熱模組11的打開和關閉。
在一個可選的例子中,熱水箱10內還設置有熱水溫度檢測模組12,熱水溫度檢測模組12與控制模組60電連接。熱水溫度檢測模組12檢測熱水箱10中的水溫,藉由熱水溫度檢測模組12,控制模組60可以獲取熱水箱10內的水溫資料,當熱水溫度檢測模組12檢測到熱水箱10中的熱水溫度低於事前設定的溫度,熱水箱10進入加熱狀態,控制模組60控制加熱模組11工作;當熱水溫度檢測模組12檢測到熱水箱10中的熱水溫度到達事前設定的溫度,控制模組60停止加熱模組11的工作,熱水箱10進入空閒狀態。
在本實用新型一個可選的實施方式中,熱水箱10上開設有進水口,進水口藉由進水管與外部水源(例如自來水管道)相連接,進水管上設置有進水閥門,進水閥門與控制模組60電連接,控制模組60可以控制進水閥門的啟閉,實現對熱水箱10的自動注水。
在該實施方式一個可選的例子中,茶湯貯存杯30內設置有液位檢測模組33,液位檢測模組33和控制模組60電連接。藉由液位檢測模組33,控制模組60可以獲得茶湯貯存杯30內的液位資訊,在茶湯貯存杯30被充滿前控制模組60可以不斷重複泡茶工序,在茶湯貯存杯30被充滿至預定液位後,控制模組60停止泡茶工序,這樣的設計可防止茶湯貯存杯30因貯存過多茶湯而溢出至外部環境,提高浸泡式泡茶設備100的安全性。
在一個可選的例子中,茶湯貯存杯30內還設置有保溫模組34和茶湯溫度檢測模組35,保溫模組34、茶湯溫度檢測模組35分別和控制模組60電連接。當茶湯溫度檢測模組35檢測到茶湯貯存杯30內的茶湯溫度低於事前設定的溫度下限時,控制模組60開啟保溫模組34,從而對茶湯貯存杯30內的茶湯進行加熱;當茶湯溫度檢測模組35檢測到茶湯貯存杯30內的茶湯溫度到達事前設定的溫度上限時,控制模組60停止保溫模組34的工作。這樣的設計可使茶湯貯存杯30內的茶湯能保持在事前設定的溫度範圍內,從而確保用戶飲用茶湯時的一致口感。在本實用新型一個可選的例子中,茶湯貯存杯30為公道杯。在該實施方式一個可選的例子中,茶壺20的頂端開設有熱水進口21,熱水注入閥40設置在熱水進口21的上方並藉由熱水注入管41與熱水進口21相連接,浸泡式泡茶設備100還包括能驅動熱水注入閥40和熱水注入管41上升或下降的升降裝置70,升降裝置70驅動熱水注入閥40和熱水注入管41上升後,熱水注入管41與熱水進口21分離,升降裝置70驅動熱水注入閥40和熱水注入管41下降後,熱水注入管41藉由熱水進口21伸入茶壺20內。採用上述結構,藉由升降裝置70即可實現熱水注入管41與茶壺20的連接和分離,使得茶壺20可以取出進行更換茶葉或清洗,十分方便;另外,在向茶壺20中注入熱水時,熱水注入管41伸入茶壺20內部,這樣的設計可防止熱水暴露在外部空間,既可防止熱水濺射到人體上,提高浸泡式泡茶設備的安全性,也可減少熱水的熱量流失,從而更好控制茶壺20內的熱水溫度,提高茶湯的一致口感。
進一步的,升降裝置70為電動升降裝置並與控制模組60電連接。在該實施例中,升降裝置70可以採用現有技術,能夠實現熱水注入閥40和熱水注入管41的上升和下降即可,在此不進行贅述。
在該實施方式一個可選的例子中,浸泡式泡茶設備100還包括讀卡裝置80和與讀卡裝置80對應配合的感應裝置90,感應裝置90內設置有茶葉資訊,讀卡裝置80與控制模組60電連接。在對茶壺20添加茶葉時,將對應的茶葉資訊輸入感應裝置90或更換已儲存對應茶葉資訊的感應裝置90;控制模組60藉由讀卡裝置80讀取感應裝置90提供的茶葉資訊,根據事前設定好的程式,根據不同的茶葉種類而調整熱水箱10中熱水的設定溫度以及泡茶工序中計時的時長,以此保證茶壺20的茶湯達到最佳的一致口感。
在本實用新型一個可選的例子中,茶壺20內還設置有能夠過濾茶葉的過濾部件22。過濾部件22放置於茶壺20內部,在對茶壺20添加茶葉時,將茶葉放置於過濾部件22內,可防止茶葉流出茶壺20而造成的管路堵塞,提高浸泡式泡茶設備100的可靠性。其中,過濾部件22可以採用現有的過濾網、過濾籃等。在本實用新型一個可選的實施方式中,浸泡式泡茶設備100還包括殼體101,熱水箱10、茶壺20、茶湯貯存杯30和控制模組60都可以設置在殼體101內。
進一步的,茶壺20設置在熱水箱10的下方,茶湯貯存杯30設置在茶壺20的下方,這樣,熱水及茶湯就可以利用自身重力向下流動,既方便又節能。
在一個可選的例子中,在茶湯輸出閥32下方的殼體101上開設有茶杯槽102,用戶的茶杯可以放置在茶杯槽102內承接由茶湯貯存杯30中流出的茶湯。
進一步的,茶杯槽102的底部設置有廢水收集槽103,廢水收集槽103可收集由茶湯輸出閥32的輸出口流出的流體,用戶在獲取茶湯時,會因為多種原因導致茶湯溢出或濺射到外部環境,這樣的設計可對這些茶湯進行收集,從而減少對外部環境的衛生整潔造成影響。
請參考圖1至圖3,現結合一實施方式,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提出的浸泡式泡茶設備100的具體結構及使用過程:
本實用新型提出的浸泡式泡茶設備100包括有熱水箱10、進水閥13、熱水注入閥40、茶壺20、茶湯注入閥50、茶湯貯存杯30、茶湯輸出閥32和控制模組60;熱水箱10的進水口與外部自來水管道連通,熱水箱10的出水口與進水閥13的進水口藉由管道連通,熱水箱10設置有加熱模組11和熱水溫度檢測模組12;進水閥13設置於熱水箱10的進水口與外部自來水管道連通的管路中;熱水注入閥40的出水口朝下設置;茶壺20放置於熱水注入閥40的出水口的下方,茶壺20的上端面設有熱水進口,從熱水注入閥40的出水口流出的流體可流入茶壺20內部;茶湯注入閥50的進水口與茶壺20的出水口連通,茶湯注入閥50的出水口與茶湯貯存杯30的進水口連通;茶湯貯存杯30的茶湯出口31與茶湯輸出閥32的進水口連通;熱水箱10的加熱模組11、熱水箱10的熱水溫度檢測模組12、熱水注入閥40、茶湯注入閥50和茶湯輸出閥32均與控制模組60電性連接。
當熱水箱10中需要加水時,熱水箱10進入加水狀態,控制模組60打開進水閥13,冷水藉由外部自來水管道進入並充滿熱水箱10;然後控制模組60關閉進水閥13並控制加熱模組11工作,當熱水箱10中的冷水被加熱到達事前設定溫度後,熱水溫度檢測模組12往控制模組60傳輸信號,控制模組60停止加熱模組11的工作,熱水箱10進入空閒狀態;當熱水溫度檢測模組12檢測到熱水箱10中的熱水溫度低於事前設定溫度,熱水箱10進入加熱狀態,控制模組60控制加熱模組11工作;當熱水溫度檢測模組12檢測到熱水箱10中的熱水溫度到達事前設定溫度,控制模組60停止加熱模組11的工作,熱水箱10進入空閒狀態;茶壺20藉由人工的方式添加適量的茶葉後,將茶壺20放置在與熱水注入閥40相連的熱水注入管41的出水口的下方,事前工作準備完成;在工作時,人工藉由控制模組60開啟浸泡式泡茶設備100;當熱水箱10處於空閒狀態時,控制模組60開啟泡茶工序:控制模組60藉由熱水溫度檢測模組12檢測到熱水箱10中的熱水溫度達到溫度需求後,控制模組60開啟熱水注入閥40,熱水箱10中的熱水從熱水注入閥40、熱水注入管41流出並流入茶壺20,當熱水充滿茶壺20後控制模組60關閉熱水注入閥40,此時控制模組60開始計時,待計時達到事前的設定值,茶壺20中的茶葉在熱水中浸泡使熱水轉變成茶湯,此時控制模組60開啟茶湯注入閥50,茶壺20的茶湯經茶湯注入閥50進入茶湯貯存杯30進行貯存;以上為完整的泡茶工序;待茶湯貯存杯30被充滿前控制模組60將不斷重複泡茶工序;當使用者需要獲取茶湯時,將儲液容器放置於茶湯輸出閥32的出水口下方,藉由控制模組60打開茶湯輸出閥32,若茶湯輸出閥32為手動閥門則可手動打開茶湯輸出閥32,貯存在茶湯貯存杯30的茶湯經茶湯輸出閥32的出水口流出並進入用戶的儲液容器中。
在本實施例中,茶湯輸出閥32外連接有軟管,軟管的一端與茶湯輸出閥32連接,軟管的另一端具有茶湯輸出口,使用者藉由控制模組60打開茶湯輸出閥32,並從茶湯輸出口獲取茶湯。
針對上述各實施方式的詳細解釋,其目的僅在於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解釋,以便於能夠更好地理解本實用新型,但是,這些描述不能以任何理由解釋成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特別是,在不同的實施方式中描述的各個特徵也可以相互任意組合,從而組成其他實施方式,除了有明確相反的描述,這些特徵應被理解為能夠應用於任何一個實施方式中,而並不僅局限於所描述的實施方式。
10:熱水箱 11:加熱模組 12:熱水溫度檢測模組 13:進水閥 20:茶壺 21:熱水進口 22:過濾部件 30:茶湯貯存杯 31:茶湯出口 32:茶湯輸出閥 33:液位檢測模組 34:保溫模組 35:茶湯溫度檢測模組 40:熱水注入閥 41:熱水注入管 50:茶湯注入閥 60:控制模組 70:升降裝置 80:讀卡裝置 90:感應裝置 100:浸泡式泡茶設備 101:殼體 102:茶杯槽 103:廢水收集槽
在此描述的附圖僅用於解釋目的,而不意圖以任何方式來限制本實用新型公開的範圍。另外,圖中的各部件的形狀和比例尺寸等僅為示意性的,用於幫助對本實用新型的理解,並不是具體限定本實用新型各部件的形狀和比例尺寸。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的教導下,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各種可能的形狀和比例尺寸來實施本實用新型。
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浸泡式泡茶設備的立體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浸泡式泡茶設備的主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浸泡式泡茶設備的結構圖。
10:熱水箱
11:加熱模組
12:熱水溫度檢測模組
13:進水閥
20:茶壺
21:熱水進口
22:過濾部件
30:茶湯貯存杯
31:茶湯出口
32:茶湯輸出閥
33:液位檢測模組
34:保溫模組
35:茶湯溫度檢測模組
40:熱水注入閥
41:熱水注入管
50:茶湯注入閥
60:控制模組
70:升降裝置
80:讀卡裝置
90:感應裝置
100:浸泡式泡茶設備
103:廢水收集槽

Claims (8)

  1. 一種浸泡式泡茶設備,所述浸泡式泡茶設備包括熱水箱、茶壺和茶湯貯存杯,其特徵在於,所述熱水箱、所述茶壺和所述茶湯貯存杯藉由管路依次串聯,所述茶湯貯存杯上開設有茶湯出口,所述熱水箱和所述茶壺之間的管路上設置有熱水注入閥,所述茶壺和所述茶湯貯存杯之間的管路上設置有茶湯注入閥,所述茶湯出口處設置有茶湯輸出閥; 所述浸泡式泡茶設備還包括控制模組,所述熱水注入閥、所述茶湯注入閥和所述茶湯輸出閥均為電動閥門並分別與所述控制模組電連接; 所述茶壺的頂端開設有熱水進口,所述熱水注入閥設置在所述熱水進口的上方並藉由熱水注入管與所述熱水進口相連接,所述浸泡式泡茶設備還包括能驅動所述熱水注入閥和所述熱水注入管上升或下降的升降裝置,所述升降裝置驅動所述熱水注入閥和所述熱水注入管上升後,所述熱水注入管與所述熱水進口分離,所述升降裝置驅動所述熱水注入閥和所述熱水注入管下降後,所述熱水注入管藉由所述熱水進口伸入所述茶壺內。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浸泡式泡茶設備,其中,所述熱水箱內設置有加熱模組,所述加熱模組與所述控制模組電連接。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浸泡式泡茶設備,其中,所述熱水箱內還設置有熱水溫度檢測模組,所述熱水溫度檢測模組與所述控制模組電連接。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浸泡式泡茶設備,其中,所述茶湯貯存杯內設置有液位檢測模組,所述液位檢測模組和所述控制模組電連接。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浸泡式泡茶設備,其中,所述茶湯貯存杯內還設置有保溫模組,所述保溫模組和所述控制模組電連接。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浸泡式泡茶設備,其中,所述升降裝置和所述控制模組電連接。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浸泡式泡茶設備,其中,所述浸泡式泡茶設備還包括讀卡裝置和與所述讀卡裝置對應配合的感應裝置,所述感應裝置內設置有茶葉資訊,所述讀卡裝置與所述控制模組電連接。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浸泡式泡茶設備,其中,所述茶壺內還設置有能夠過濾茶葉的過濾部件。
TW111204813U 2021-05-11 2022-05-10 一種浸泡式泡茶設備 TWM63306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HK32021030862 2021-05-11
HK32021030862.5 2021-05-1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33064U true TWM633064U (zh) 2022-10-11

Family

ID=838871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204813U TWM633064U (zh) 2021-05-11 2022-05-10 一種浸泡式泡茶設備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7744022U (zh)
TW (1) TWM633064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744022U (zh) 2022-1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48823A (zh) 一种智能恒温冲茶机及冲茶工艺
CN201019559Y (zh) 一种电咖啡壶
CN108402899A (zh) 一种多茶种泡茶装置及其自动泡茶机及自动控制方法
WO2020182058A1 (zh) 自动煮茶泡茶装置
US10524612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king tea latte
CN100515292C (zh) 咖啡机
CN205433366U (zh) 一种多功能咖啡机
CN100531631C (zh) 茶水冲泡装置及茶水的冲泡方法
CN101849774A (zh) 一种独立封装茶冲泡装置
TWM633064U (zh) 一種浸泡式泡茶設備
CN103505045A (zh) 一种多功能全自动茶饮机
CN201691698U (zh) 一种多功能自动泡茶装置
CN201353101Y (zh) 茶品冲泡机
CN208524592U (zh) 一种双水箱分段加热系统及咖啡机
CN201164375Y (zh) 可编程自动反复循环冲泡装置
CN211632835U (zh) 一种可制作热咖啡及冷萃取咖啡的咖啡机
CN107890285B (zh) 一种蒸汽设备的使用方法
CN210018980U (zh) 一种自动煮茶泡茶装置
CN201039925Y (zh) 茶水冲泡装置
CN208864061U (zh) 一种多茶种泡茶装置及其自动泡茶机
CN209789586U (zh) 一种自动泡茶装置
CN209789582U (zh) 一种自动泡茶装置
CN201664209U (zh) 一种多功能自动冲泡机
CN204797586U (zh) 冲泡壶的两级供水装置
CN210748803U (zh) 一种智能茶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D4K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utility model filed before june 30,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