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31113U - 多通道地下水抽取管之連接裝置 - Google Patents

多通道地下水抽取管之連接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31113U
TWM631113U TW111204026U TW111204026U TWM631113U TW M631113 U TWM631113 U TW M631113U TW 111204026 U TW111204026 U TW 111204026U TW 111204026 U TW111204026 U TW 111204026U TW M631113 U TWM631113 U TW M631113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thread
parts
diameter
r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20402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溫志超
李俊礱
李建道
李步昇
Original Assignee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filed Critical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Priority to TW11120402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631113U/zh
Publication of TWM6311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31113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Quick-Acting Or Multi-Walled Pipe Joints (AREA)

Abstract

本創作係包括二第一管部、一雙螺牙連接管部及一第一止漏墊部。二第一管部具有一內管、一外管及介於其間而由複數隔牆間隔出的複數通道;外管具有一第一外螺牙部及一定位標記。雙螺牙連接管部具有螺紋方向相反的二第一內螺牙部,其供第一外螺牙部囓合;第一止漏墊部具有一外環圈、一內環圈及複數間隔肋條。將二定位標記對齊係使二第一管部之複數通道互呈對應;轉動雙螺牙連接管部即可同時螺合連結二第一管部,且二內管、二外管及複數隔牆分別對應擠壓第一止漏墊部之一內環圈、一外環圈及複數間隔肋條,使二第一管部呈水密接合狀。本案兼具轉動單一結構即可鎖合兩物件動作簡易快速。及可確保各通道對齊等優點。

Description

多通道地下水抽取管之連接裝置
本創作係有關一種多通道地下水抽取管之連接裝置,尤指一種兼具轉動單一結構即可鎖合兩物件動作簡易快速,可確保各通道對齊之多通道地下水抽取管之連接裝置。
傳統之地下水抽取技術,通常需要鑽取多個不同深度的深井,以進行不同深度之地下水取樣。舉例而言,若要在深度100公尺、150公尺及300公尺處分別取樣,則必須分別鑽三個孔,然後再分別裝入水管,進而個別抽出深度100公尺、150公尺及300公尺之三處地下水,進行後續之分析及研究。 中華民國專利公開編號202117176「多階同心圓式井管裝置」則揭露了一種多階同心圓式之地下水抽取管裝置,假設中央為一個通道,外圍分隔成6個通道,則可以取樣7個不同深度之地下水,但是只需要鑽一孔。 然而上述之地下水抽取管之深度可能深達數十公尺或數百公尺,而一般常見之管件之長度少於10公尺,所以管件之間必須要連接。然而,前述多階同心圓式井管裝置的內部設有多個間隔部,如何對準、相連接且各通道分別對應相連通,是一難題。再者,由於各通道係對應不同深度,彼此間不能混合,否則抽取之地下水就不準確。 有鑑於此,必須研發出可解決上述習用缺點之技術。
本創作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多通道地下水抽取管之連接裝置,其兼具轉動單一結構即可鎖合兩物件動作簡易快速。及可確保各通道對齊等優點。特別是,本創作所欲解決之問題係在於公知地下水抽取管之深度可能深達數十公尺或數百公尺,而一般常見之管件之長度少於10公尺,所以管件之間必須要連接。然而,已知的多階同心圓式井管裝置的內部設有多個間隔部,如何對準、相連接且各通道分別對應相連通,是一難題。又,一旦沒對準而造成混合,則可能導致抽取之地下水不準確等問題。 解決上述問題之技術手段係提供一種多通道地下水抽取管之連接裝置,其包括: 至少二第一管部,該二第一管部中的每一第一管部係具有一內管、一外管及介於該內管與該外管之間的複數隔牆,該內管具有一中央通道;該外管與該內管互呈同軸,該複數隔牆係平均分佈於該內管與該外管之間,而形成複數通道;又,該外管係具有至少一第一外螺牙部及一定位標記; 至少一雙螺牙連接管部,係對應該二第一管部而設,該雙螺牙連接管部係具有一外表面及一內表面;且該雙螺牙連接管部係對應該二第一外螺牙部而設二第一內螺牙部,該二第一內螺牙部分別位於該內表面上,且該二第一內螺牙部之螺紋方向互呈相反;及 至少一第一止漏墊部,係對應該二第一管部,而同軸設於該雙螺牙連接管部內,該第一止漏墊部對應該二內管、該二外管及該複數隔牆,而分別具有一內環圈、一外環圈及複數間隔肋條; 藉此,將該二定位標記對齊,使得該二第一管部之該複數通道互呈對應;再透過該二第一內螺牙部分別接觸二第一管部之該第一外螺牙部,接著轉動該雙螺牙連接管部逐漸螺合該二第一外螺牙部,使該二第一管部逐漸接近最後接觸,且該二內管、該二外管及該複數隔牆,係分別對應擠壓該內環圈、該外環圈及複數間隔肋條,達到該二第一管部呈水密接合狀者。 本創作之上述目的與優點,不難從下述所選用實施例之詳細說明與附圖中,獲得深入瞭解。 茲以下列實施例並配合圖式詳細說明本創作於後:
參閱第1、第2、第3A、第3B、第3C、第3D、第4A及第4B圖,本創作係為一種多通道地下水抽取管之連接裝置,其包括: 至少二第一管部10,該二第一管部10中的每一第一管部10係具有一內管11、一外管12及介於該內管11與該外管12之間的複數隔牆13。該內管11具有一中央通道111;該外管12與該內管11互呈同軸,該複數隔牆13係平均分佈於該內管11與該外管12之間,而形成複數通道M;又,該外管12係具有至少一第一外螺牙部121及一定位標記122。 至少一雙螺牙連接管部20,係對應該二第一管部10而設,該雙螺牙連接管部20係具有一外表面201及一內表面202;且該雙螺牙連接管部20係對應該二第一外螺牙部121而設二第一內螺牙部21,該二第一內螺牙部21分別位於該內表面202上,且該二第一內螺牙部21之螺紋方向互呈相反。 至少一第一止漏墊部30,係對應該二第一管部10,而同軸設於該雙螺牙連接管部20內,該第一止漏墊部30對應該二內管11、該二外管12及該複數隔牆13,而分別具有一內環圈31、一外環圈32及複數間隔肋條33。 藉此,將該二定位標記122對齊(如第3A圖所示,該第一外螺牙部121係具有一第一長度H1),使得該二第一管部10之該複數通道M互呈對應;再透過該二第一內螺牙部21分別接觸二第一管部10之該第一外螺牙部121,接著轉動該雙螺牙連接管部20逐漸螺合(如第3B及第3C圖所示,該二第一外螺牙部121於螺合過程中,由該第一長度H1先變短成一第二長度H2,之後再變短成一第三長度H3)該二第一外螺牙部121,使該二第一管部10逐漸接近(如第4A圖所示)最後接觸,且該二內管11、該二外管12及該複數隔牆13,係分別對應擠壓該內環圈31、該外環圈32及複數間隔肋條33,達到該二第一管部10呈水密接合狀。 當然,前述實施例中,該第一管部10、該雙螺牙連接管部20及該第一止漏墊部30之數量分別是以2個、1個、1個(最低數量)來舉例說明。實務上此數量可以彈性增加,例如修改成6個、5個、5個或其他數量,仍屬於本案之專利範圍內。 實務上,該第一止漏墊部30係固定於該二第一管部10其中一者上,使得該內環圈31、該外環圈32及複數間隔肋條33,分別固定於相對應之該內管11、該外管12及該複數隔牆13。 前述該第一止漏墊部30固定於該二第一管部10其中一者之固定型態,可為黏合固定結構、嵌合固定結構其中至少一者。 當為黏合固定結構時,可配合防水膠黏合固定(公知技術,圖面未示,合先陳明)。 當為嵌合固定結構時,該第一止漏墊部30又具有一嵌溝301,該嵌溝301係直接內凹成型於該內環圈31、該外環圈32及複數間隔肋條33上(如第2圖所示),供該內環圈31、該外環圈32及複數間隔肋條33分別固定於相對應之該內管11、該外管12及該複數隔牆13上。 該二第一管部10中的每一第一管部10係具有一外管直徑D1。 又,參閱第5A及第5B圖,該多通道地下水抽取管之連接裝置可再包括: 一異徑雙螺牙連接環部40,係具有相互連通之一上連接孔座41及一下連接孔座42,該上連接孔座41係對應該第一管部10,而具有一上連接內螺牙部411及一上連接直徑D2,且該上連接孔座41係連通該內管11,該上連接直徑D2等於該外管直徑D1。該下連接孔座42係具有一下連接內螺牙部421及一下連接直徑D3,該下連接內螺牙部421與該上連接內螺牙部411之螺紋方向互呈相反;該下連接直徑D3係小於該上連接直徑D2,使得該上連接孔座41及該下連接孔座42呈異徑結構。 至少一第二管部50,係對應該下連接孔座42而設,並具有至少一第二外螺牙部51及一第二管直徑D4,該第二管直徑D4係等於該下連接直徑D3。 一第二止漏墊部60,係設於該第一管部10與該異徑雙螺牙連接環部40之間,該第二止漏墊部60係對應該下連接孔座42而具有一通孔61。 藉此,將該上連接內螺牙部411接觸相對應之該第一管部10的該第一外螺牙部121,並將該下連接內螺牙部421接觸該第二管部50之該第二外螺牙部51。接著轉動該異徑雙螺牙連接環部40,透過該第一外螺牙部121與該第二外螺牙部51,螺合(雖非同一元件,但螺合原理可參考第3B及第3C圖)該第一管部10及該第二管部50,且該第二止漏墊部60係被擠壓於其間,達成水密結構。 又,該多通道地下水抽取管之連接裝置可再包括: 複數第三止漏墊部70,係用以設於相關兩連接結構、元件之間,以提高止漏效果者。 複數輔助管部80,該複數輔助管部80中的每一輔助管部80係具有二輔助內螺牙部81,該複數輔助管部80分別可設於相關兩連接結構、元件之間,以進行管路彈性調整長度者。 一管蓋90(如第5A圖所示),係用以蓋設於該多通道地下水抽取管之連接裝置其對應最上面之該第一管部10,該管蓋90係對應該中央通道111,而具有至少一中央管孔91,並對應該複數通道M,而具有複數通道管孔92。 藉此,該複數第三止漏墊部70可具有不同之規格,而至少可分別被夾設於: [a]如第1圖所示,該第一外螺牙部121與相對應之該第一內螺牙部21之間。 [b]參閱第5A圖,該管蓋90與該第一外螺牙部121之間。 [c] 相對應之該第一外螺牙部121與該上連接內螺牙部411之間。 [d] 相對應之該下連接內螺牙部421與該第二外螺牙部51之間。 [e] 相對應之該第二外螺牙部51與該輔助內螺牙部81之間。 又,前述各止漏墊(元件或是結構)之直徑、材質與相關之規格,均依實際裝設位置而可能有所變動,不脫本案保護之範疇。 本案重點之一在於設置該雙螺牙連接管部20,如此只要將該二第一內螺牙部21分別接觸二第一管部10之該第一外螺牙部121,再單一轉動該雙螺牙連接管部20,即可透過該二第一內螺牙部21螺合而鎖緊該二第一管部10(如第4A圖所示),且該二內管11、該二外管12及該複數隔牆13係分別對應擠壓該內環圈31、該外環圈32及複數間隔肋條33,達到該二第一管部10呈水密接合狀(如第4B圖所示)。 本案重點之二在於設置該異徑雙螺牙連接環部40,同樣的原理,只要將該上連接內螺牙部411接觸相對應之該第一管部10的該第一外螺牙部121,並將該下連接內螺牙部421接觸該第二管部50之該第二外螺牙部51。接著單一轉動該異徑雙螺牙連接環部40,即可透過該上連接內螺牙部411與該下連接內螺牙部421,分別螺合而鎖緊該第一管部10及該第二管部50,且該第二止漏墊部60係被擠壓於其間,達成水密結構。 本案重點之三在於該二第一管部10皆設置該定位標記122,亦即,只要將該二定位標記122對齊(如第3A圖所示),即使得該二第一管部10在螺合鎖固後,其間之該複數通道M互呈連通,而可避免抽取之不同通道之地下水不慎混合而導致取樣錯誤(此為公知技術,恕不贅述,合先陳明)。 本創作之優點及功效可歸納如下: [1] 轉動單一結構即可鎖合兩物件動作簡易快速。本案之雙螺牙連接管部之該二第一內螺牙部之螺紋方向互呈相反,利用反向螺牙原理,只要轉動該雙螺牙連接管部(單一結構)即可以快速將兩個具有多通道之地下水抽取管(亦即該二第一管部)快速鎖合,不僅可以使得相鄰之兩管件相對移動,同時管件在移動時也不會旋轉(改變通道之對應關係),整體的鎖合動作簡易且快速。故,轉動單一結構即可鎖合兩物件動作簡易快速。 [2] 可確保各通道對齊。該二第一管部皆設置該定位標記,只要將該二定位標記對齊,即使得該二第一管部在螺合鎖固後,其間之該複數通道彼此對應無誤,而可避免所抽取之不同通道的地下水不慎混合,而導致取樣錯誤(此為公知技術,恕不贅述,合先陳明)的問題。故,可確保各通道對齊。 以上僅是藉由較佳實施例詳細說明本創作,對於該實施例所做的任何簡單修改與變化,皆不脫離本創作之精神與範圍。
10:第一管部 11:內管 111:中央通道 12:外管 121:第一外螺牙部 122:定位標記 13:隔牆 20:雙螺牙連接管部 201:外表面 202:內表面 21:第一內螺牙部 30:第一止漏墊部 301:嵌溝 31:內環圈 32:外環圈 33:間隔肋條 40:異徑雙螺牙連接環部 41:上連接孔座 411:上連接內螺牙部 42:下連接孔座 421:下連接內螺牙部 50:第二管部 51:第二外螺牙部 60:第二止漏墊部 61:通孔 70:第三止漏墊部 80:輔助管部 81:輔助內螺牙部 90:管蓋 91:中央管孔 92:通道管孔 M:通道 H1:第一長度 H2:第二長度 H3:第三長度 D1:外管直徑 D2:上連接直徑 D3:下連接直徑 D4:第二管直徑
第1圖係本創作之分解之示意圖。 第2圖係第1圖之部分結構之對應關係之示意圖。 第3A、第3B、第3C及第3D圖係分別為本創作之管連接之第一過程、第二過程、第三過程及第四過程之示意圖。 第4A圖係本創作之管連接中之局部放大之剖視圖。 第4B圖係本創作之管連接後之局部放大之剖視圖。 第5A圖係本創作之其他應用例之分解之示意圖。 第5B圖係第5A圖之部分結構之對應關係之放大剖視圖。
10:第一管部
11:內管
111:中央通道
12:外管
121:第一外螺牙部
122:定位標記
13:隔牆
20:雙螺牙連接管部
201:外表面
202:內表面
21:第一內螺牙部
30:第一止漏墊部
31:內環圈
32:外環圈
33:間隔肋條
70:第三止漏墊部
M:通道
D1:外管直徑

Claims (5)

  1. 一種多通道地下水抽取管之連接裝置,係包括: 至少二第一管部,該二第一管部中的每一第一管部係具有一內管、一外管及介於該內管與該外管之間的複數隔牆,該內管具有一中央通道;該外管與該內管互呈同軸,該複數隔牆係平均分佈於該內管與該外管之間,而形成複數通道;又,該外管係具有至少一第一外螺牙部及一定位標記; 至少一雙螺牙連接管部,係對應該二第一管部而設,該雙螺牙連接管部係具有一外表面及一內表面;且該雙螺牙連接管部係對應該二第一外螺牙部而設二第一內螺牙部,該二第一內螺牙部分別位於該內表面上,且該二第一內螺牙部之螺紋方向互呈相反;及 至少一第一止漏墊部,係對應該二第一管部,而同軸設於該雙螺牙連接管部內,該第一止漏墊部對應該二內管、該二外管及該複數隔牆,而分別具有一內環圈、一外環圈及複數間隔肋條; 藉此,將該二定位標記對齊,使得該二第一管部之該複數通道互呈對應;再透過該二第一內螺牙部分別接觸二第一管部之該第一外螺牙部,接著轉動該雙螺牙連接管部逐漸螺合該二第一外螺牙部,使該二第一管部逐漸接近最後接觸,且該二內管、該二外管及該複數隔牆,係分別對應擠壓該內環圈、該外環圈及複數間隔肋條,達到該二第一管部呈水密接合狀者。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多通道地下水抽取管之連接裝置,其中,該第一止漏墊部係固定於該二第一管部其中一者上,使得該內環圈、該外環圈及該複數間隔肋條分別固定於相對應之該內管、該外管及該複數隔牆。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多通道地下水抽取管之連接裝置,其中,該第一止漏墊部係黏合固定於該二第一管部其中一者。
  4. 如請求項2所述之多通道地下水抽取管之連接裝置,其中: 該第一止漏墊部係嵌合固定於該二第一管部其中一者;及 該第一止漏墊部係又具有一嵌溝,該嵌溝係直接內凹成型於該內環圈、該外環圈及複數間隔肋條上,供該內環圈、該外環圈及複數間隔肋條分別嵌合固定於相對應之該內管、該外管及該複數隔牆上。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多通道地下水抽取管之連接裝置,其中: 該二第一管部中的每一第一管部係具有一外管直徑; 該多通道地下水抽取管之連接裝置係又包括: 一異徑雙螺牙連接環部,係具有相互連通之一上連接孔座及一下連接孔座,該上連接孔座係對應該第一管部,而具有一上連接內螺牙部及一上連接直徑,且該上連接孔座係連通該內管,該上連接直徑等於該外管直徑;該下連接孔座係具有一下連接內螺牙部及一下連接直徑,該下連接內螺牙部與該上連接內螺牙部之螺紋方向互呈相反;該下連接直徑係小於該上連接直徑,使得該上連接孔座及該下連接孔座呈異徑結構; 至少一第二管部,係對應該下連接孔座而設,並具有至少一第二外螺牙部及一第二管直徑,該第二管直徑係等於該下連接直徑;及 一第二止漏墊部,係設於該第一管部與該異徑雙螺牙連接環部之間,該第二止漏墊部係對應該下連接孔座而具有一通孔; 藉此,將該上連接內螺牙部接觸相對應之該第一管部的該第一外螺牙部,並將該下連接內螺牙部接觸該第二管部之該第二外螺牙部;接著轉動該異徑雙螺牙連接環部,透過該第一外螺牙部與該第二外螺牙部,螺合該第一管部及該第二管部,且該第二止漏墊部係被擠壓於其間,達成水密結構。
TW111204026U 2022-04-20 2022-04-20 多通道地下水抽取管之連接裝置 TWM6311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204026U TWM631113U (zh) 2022-04-20 2022-04-20 多通道地下水抽取管之連接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204026U TWM631113U (zh) 2022-04-20 2022-04-20 多通道地下水抽取管之連接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31113U true TWM631113U (zh) 2022-08-21

Family

ID=837833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204026U TWM631113U (zh) 2022-04-20 2022-04-20 多通道地下水抽取管之連接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63111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03290B (zh) * 2022-04-20 2023-05-21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多通道地下水抽取管之連接裝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03290B (zh) * 2022-04-20 2023-05-21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多通道地下水抽取管之連接裝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3989330A (en) Electrical kelly cock assembly
RU2369721C2 (ru) Адаптер сальника противовыбросового превентора
RU2550992C1 (ru) Разъемное соединение длинномерной гибкой трубы
US3489438A (en) Oil well tubing having noncommunicating fluid passages
TWM631113U (zh) 多通道地下水抽取管之連接裝置
US3965977A (en) Control line exiting coupling
BRPI0721073A2 (pt) Aparelho e método para o processamento de fluidos de um poço
US20080155745A1 (en) Bathtub waste and overflow assembly
US10718457B2 (en) Apparatus for connecting wellsite tubing
US4607691A (en) Non-orienting, multiple ported, cylindrical pressure transfer device
US2652895A (en) Sealing device for well heads
TWI803290B (zh) 多通道地下水抽取管之連接裝置
CN106764150A (zh) 卡环锁紧式管道连接组件
JP2017519926A (ja) 取り付け簡単な蛇口構造
CN108005587B (zh) 一种三通道连续柔性复合管连接接头及安装方法
CN210441932U (zh) 用于超声波流量计的换能器安装装置
CN214405031U (zh) 一种大直径钢筋混凝土顶管
CN212105827U (zh) 可钻桥塞双管分注工具
CN104806826A (zh) 一种卡环双边锁紧的薄壁金属管管间连接件
CN209817956U (zh) 转接装置及井口装置
BR112018073573A2 (pt) equipamento vedador metal-metal de poço
TW524913B (en) Installation unit of water meter
CN206637145U (zh) 一种新型卡环锁紧式管道连接组件
US1961762A (en) Rotary drill pipe collar or coupling with sealed joints
US3340932A (en) Sub-surface connector for plural tubing element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D4K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utility model filed before june 30,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