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25017U - 避震緩衝墊 - Google Patents

避震緩衝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25017U
TWM625017U TW110210980U TW110210980U TWM625017U TW M625017 U TWM625017 U TW M625017U TW 110210980 U TW110210980 U TW 110210980U TW 110210980 U TW110210980 U TW 110210980U TW M625017 U TWM625017 U TW M625017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butting
abutting wall
shock
wall
compression bod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2109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明陽
Original Assignee
三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三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三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021098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625017U/zh
Publication of TWM6250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25017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Garments (AREA)

Abstract

一種避震緩衝墊,由一外部壓縮體、一內部導引槽及一插置調整件組成,該外部壓縮體具有一頂部、一底部及一壓縮彈性件,該頂部中央開設有一插置孔向下通入,該底部對應存在於該頂部的下方,該壓縮彈性件連接於該頂部與該底部間,該壓縮彈性件之中間段具有向內反折之部位,當該頂部受到施力推壓時,該壓縮彈性件即儲存反向彈力;該內部導引槽成型於該外部壓縮體的底部頂面上,並存在於該外部壓縮體的內部空間內,該內部導引槽具有一向上通出的插置槽,該插置槽的內部於壁體上成型有一抵塊;該插置調整件具有一插置筒,可對應插置進入該頂部的插置孔內,該插置筒的頂面停留於該插置孔外圍,該插置筒的底部區分為多數之抵靠壁,該抵靠壁對應該抵塊。

Description

避震緩衝墊
本創作係關於一種避震緩衝墊,特別是指一種可以調整不同軟硬度之避震緩衝墊。
按,人們在使用墊體時,為增加底部的柔軟度,經常會在墊體的底部或內部墊置一"避震緩衝墊",藉以支撐該墊體增加軟度,讓使用該墊體時感受到較為舒適。舉例而言,早期人們係睡木板床或塌塌米床,因此普遍會有睡躺過硬之感受,後為求舒適,遂採將薄層睡墊(例如:日式睡墊)鋪於木板床或塌塌米床上之使用型態,藉以減緩睡躺過硬之感受,然,睡在薄層睡墊上雖已較直接睡木板床或塌塌米床為柔軟,但總讓人覺得還不是很柔軟舒服;因此後來更有彈簧床墊問世,採將彈簧體加入於床墊內部之製作,讓整體柔軟度及舒服感都大為提升,這其中,"彈簧體"相對於床墊而言,就是屬於"避震緩衝墊"之類的物件。
又如,早期人們於戶外大自然露營時,都是底部先鋪設防水墊防水,然後於帳棚內即利用睡袋睡覺,因此普遍也都會有睡躺過硬之感受,後來也遂有於帳篷內先鋪設軟墊增加柔軟度,然後再於該軟墊上利用睡袋睡覺之使用型態,如此藉由該軟墊之鋪設多少可以減緩睡躺過硬之感受。露營之風氣流行不墜外,近來則同時也流行利用車輛當成睡房,在戶外大自然中直接在車上睡覺過夜之車泊型態(亦稱車宿型態、車床型態各種名稱),有些人更改裝車內空間以盡量貼近家居生活,這股風氣正風起雲湧。在車輛的改裝空間中,一般都是利用木板支撐做為睡躺用之基底層,再於該基底層木板上鋪上睡墊、軟墊或充氣墊,以增進睡躺舒適感。目前車泊風氣正流行,因此有更"緩衝避震墊"之類的物件問世,目前習知緩衝避震墊係一種小型物件,使用時被一個個排列固定於該基底層木板上,形成在該基底層木板上佈列有多數個緩衝避震墊之狀態,然後再將軟墊鋪設於該多數個緩衝避震墊上面,如此藉由該多數個緩衝避震墊被壓縮時所共同提供之彈性,讓睡躺時之感受更為柔軟,大大提升戶外車宿之睡眠舒適感。
惟目前習知緩衝避震墊在結構上,因僅能進行一種壓縮行程,相對即僅能提供一種軟硬度,換言之,目前習知緩衝避震墊在使用上是無法調整其壓縮行程去變化軟硬度,因此在佈列多數個緩衝避震墊之情形下,無法針對特定範圍去調整變化為不同軟硬度,此為習知緩衝避震墊使用上之最大缺失。
針對目前習知緩衝避震墊無法調整其壓縮行程去變化軟硬度之缺失,本創作人遂進行研發改良,期提供一種可以調整其壓縮行程藉以變化軟硬度之緩衝避震墊,在經長期研發設計及多方測試後,終有本創作產生。
緣是,本創作之主要目的即在提供一種可以調整其壓縮行程藉以變化軟硬度之緩衝避震墊。
為達致以上目的,本創作人特別創設一種避震緩衝墊,由一外部壓縮體、一內部導引槽及一插置調整件組成,該外部壓縮體具有一頂部、一底部及一壓縮彈性件,該頂部中央開設有一插置孔向下通入,該底部對應存在於該頂部的下方,該壓縮彈性件連接於該頂部與該底部間,該壓縮彈性件之中間段具有向內反折之部位,當該頂部受到施力推壓時,該壓縮彈性件即儲存反向彈力;該內部導引槽成型於該外部壓縮體的底部頂面上,並存在於該外部壓縮體的內部空間內,該內部導引槽具有一向上通出的插置槽,該插置槽的內部於壁體上成型有一抵塊;該插置調整件具有一插置筒,可對應插置進入該頂部的插置孔內,該插置筒的頂面停留於該插置孔外圍,該插置筒的底部區分為多數之抵靠壁,該抵靠壁對應該抵塊。
上述之避震緩衝墊中,該外部壓縮體之頂部呈六角形,該頂部中央於該插置孔外圍具有一呈六角形凹下之定位槽,該插置孔同呈六角形;該外部壓縮體之底部為一六角形平面,中央開設一接合孔,該底部之六角形各邊與該頂部之六角形各邊對應。
上述之避震緩衝墊中,該插置調整件的頂面為一呈六角形之頂蓋,該頂蓋對應而可容置入該頂部之定位槽內停留,該頂部之定位槽的其中一邊外側設有一指標,該頂蓋在各周邊的內緣各標示有一個數字;該內部導引槽的插置槽橫截面呈六角形,內部其中一壁體上成型該抵塊,該抵塊與上方之指標對應在同一直線位置上。
上述之避震緩衝墊中,該插置調整件的頂蓋中央壁面凹下並橫設有一可供抓持之抓桿。
上述之避震緩衝墊中,該抵塊的上方處成型有一微凸之定位塊,該抵靠壁的外側上方則開設有一長條狀微凹之定位穴,該定位穴凹入之位置及深度與該定位塊突出之位置及高度對應。
上述之避震緩衝墊中,該插置筒底部之抵靠壁可區分成第一抵靠壁、第二抵靠壁、第三抵靠壁、第四抵靠壁、第五抵靠壁及第六抵靠壁,該第一抵靠壁位置最低,然後依序向上遞升,直至該第六抵靠壁的位置最高。
上述之避震緩衝墊中,該插置筒的底部區分為多數之抵靠壁與該頂蓋在各周邊的內緣所標示之數字一對一對應。
上述之避震緩衝墊中,該第一抵靠壁、第二抵靠壁、第三抵靠壁、第四抵靠壁、第五抵靠壁及第六抵靠壁與該頂蓋在各周邊的內緣所標示之數字一對一對應。
上述之避震緩衝墊中,該外部壓縮體之頂部及底部形狀不受侷限。
關於本創作為達成上述目的,所採用之技術手段及可達致之功效,茲舉以下較佳可行實施例配合附圖詳述如下,俾利瞭解。
請參閱圖1~圖6所示,本創作係一緩衝避震墊1,構造上由一外部壓縮體10、一內部導引槽20及一插置調整件30所組成,其中,該外部壓縮體10具有一呈六角形之頂部11、一呈六角形之底部12及一分設並連接於該頂部11與該底部12各邊間之壓縮彈性件13,該頂部11中央具有一呈六角形凹下之定位槽111,其中央更開設為一同呈六角形之插置孔112向下通入,在該定位槽111的其中一邊外側設有一指標113(見圖1、圖2所示);該底部12對應存在於該頂部的下方,該底部12為一各邊與該頂部11的各邊對應之六角形平面,該底部12中央開設一接合孔121,該壓縮彈性件13分設並連接於該頂部11與該底部12各邊間,該壓縮彈性件13之中間段具有向內反折(亦稱內傾)之部位及造型,當該頂部11受到外在施力推壓時,該壓縮彈性件13的反折(內傾)現象會加大,使得該外部壓縮體10整體高度下降,該壓縮彈性件13並即儲存反向彈力,然後外在施力停止後,因該壓縮彈性件13之反向彈力作用,該外部壓縮體10即回復原高度及原狀。
該內部導引槽20成型於該底部12的頂面上,並存在於該外部壓縮體10的內部空間內,該內部導引槽20具有一向上通出的插置槽21,該插置槽21的橫截面呈六角形,內部其中一壁體上成型有一抵塊22,該抵塊22與上方之指標113呈現對應在同一直線位置上,該抵塊22的上方處並成型有一微凸之定位塊23。
該插置調整件30之頂面為一呈六角形並對應而可容置入該定位槽111內停留的頂蓋31,該頂蓋31在六個周邊的內緣標示有"0"、"5"、"4"、"3"、"2"、"1"六個數字(見圖1、圖2所示),該頂蓋31中央的壁面凹下並橫設有一可供抓持之抓桿311,該頂蓋31底面向下成型一橫截面呈六角形並對應而可插置進入(通過)該插置孔112的插置筒32,請參閱圖3、圖4所示,該插置筒32的底部環繞有呈階梯狀排列之抵靠壁,例如順時鐘觀視區分成第一抵靠壁320、第二抵靠壁325、第三抵靠壁324、第四抵靠壁323、第五抵靠壁322及第六抵靠壁321,其中,該第一抵靠壁320係高度最高者(即其位置最低),然後順時鐘依序向上遞升,直至該第六抵靠壁321的高度最小(即其位置最高),每一抵靠壁320、325、324、323、322、321的橫截面形狀與該抵塊22對應,然後在各抵靠壁320、325、324、323、322、321的外側上方皆開設有一長條狀微凹之定位穴33,該定位穴33凹入之位置及深度與該定位塊23突出之位置及高度對應;特別設定及說明的是,該第一抵靠壁320直線往上對應到該頂蓋31周邊內緣所標示"0"之數字,該第二抵靠壁325直線往上對應到該頂蓋31周邊內緣所標示"5"之數字,該第三抵靠壁324直線往上對應到該頂蓋31周邊內緣所標示"4"之數字,該第四抵靠壁323直線往上對應到該頂蓋31周邊內緣所標示"3"之數字,該第五抵靠壁322直線往上對應到該頂蓋31周邊內緣所標示"2"之數字,該第六抵靠壁321直線往上對應到該頂蓋31周邊內緣所標示"1"之數字。
根據上述構造,該外部壓縮體10及該內部導引槽20二者製造時以採同體成型為適宜,該插置調整件30則係另行成型,然後組裝時,將該插置調整件30之插置筒32自該頂部11上之插置孔112對應插置進入該外部壓縮體10之內部空間內,直至該插置調整件30之頂蓋31停留於該六角形凹下之定位槽111內定位即可,此時該緩衝避震墊1整體之未使用狀態如圖6所示,可以看出,因為該緩衝避震墊1此時未受外力推壓,所以該插置筒32底部階梯狀的抵靠壁320、325、324、323、322、321,尤其是高度最高(即位置最低)的第一抵靠壁320,與該內部導引槽20的抵塊22間尚有距離而並未接觸,茲將此時該緩衝避震墊1整體之高度紀錄為Hnor,該高度Hnor即為該緩衝避震墊1整體的最高高度,或稱正常高度。
然後該緩衝避震墊1之各種使用狀態如圖7(a)~圖7(f)所示,於此所稱之"使用"係指於該頂部11上受到自上往下之施力作用,致使該緩衝避震墊1整體向下壓縮時之狀態,因為如前所述,該插置筒32的底部環繞有呈階梯狀排列之抵靠壁,可區分成第一抵靠壁320、第二抵靠壁325、第三抵靠壁324、第四抵靠壁323、第五抵靠壁322及第六抵靠壁321(見圖3、圖4所示),因此是哪一個抵靠壁(即指320或325或324或323或322或321)對正(對準)該抵塊22,則受壓後的整體高度會呈現不同狀態,茲以圖7(a)~圖7(f)所示配合說明各種不同使用狀態如下: 1.首先抓持該抓桿311帶動該插置筒32整體上移脫出該外部壓縮體10,然後轉動該插置調整件30,至該頂蓋31周邊內緣所標示"0"之數字對到該指標113之位置,此時也就是該插置筒32底部的第一抵靠壁320對正(對準)該抵塊22之狀態,然後將該插置調整件30的插置筒32再度往該插置孔112插置進入,使該頂蓋31進入該定位槽111內重新定位,然後當該頂部11受到自上往下之施力,致使該緩衝避震墊1整體向下壓縮時,即如圖7(a)所示,過程中該第一抵靠壁320外側上方的定位穴33會受該定位塊23導引下降,  該壓縮之動作在該第一抵靠壁320抵靠到該抵塊22時即受限停止,茲將此時受壓後該緩衝避震墊1整體之高度紀錄為H320,比較圖6與圖7(a),可以看出,Hnor>H320。 2.至於若在該插置筒32整體上移脫出該外部壓縮體10後,轉動該插置調整件30至該頂蓋31周邊內緣所標示"5"之數字對到該指標113之位置時,也恰即該插置筒32底部的第二抵靠壁325對正(對準)該抵塊22之狀態,然後將該插置調整件30的插置筒32再度往該插置孔112插置進入,使該頂蓋31進入該定位槽111內重新定位,然後當該頂部11受到自上往下之施力,致使該緩衝避震墊1整體向下壓縮時,即如圖7(b)所示,過程中該第二抵靠壁325外側上方的定位穴33會受該定位塊23導引下降,該壓縮之動作在該第二抵靠壁325抵靠到該抵塊22時即受限停止,茲將此時受壓後該緩衝避震墊1整體之高度紀錄為H325,比較圖6、圖7(a)與圖7(b),可以看出,Hnor>H320>H325,亦即當轉動該插置調整件30調整到該第二抵靠壁325對正(對準)該抵塊22時,圖7(b)中受力下壓後之行程較圖7(a)大。 3.依循上述調整方式,當轉動該插置調整件30調整到該頂蓋31周邊內緣所標示"4"之數字對到該指標113之位置時,也恰即該第三抵靠壁324對正(對準)該抵塊22之狀態,然後將該插置調整件30的插置筒32再度往該插置孔112插置進入,使該頂蓋31進入該定位槽111內重新定位,然後該頂部11受到自上往下之施力,致使該緩衝避震墊1整體向下壓縮時,即如圖7(c)所示,過程中該第三抵靠壁324外側上方的定位穴33會受該定位塊23導引下降,該壓縮之動作在該第三抵靠壁324抵靠到該抵塊22時即受限停止,茲將此時受壓後該緩衝避震墊1整體之高度紀錄為H324,比較圖6、圖7(a)、圖7(b)與圖7(c),可以看出,Hnor>H320>H325>H324,可見當轉動該插置調整件30調整到該第三抵靠壁324對正(對準)該抵塊22時,圖7(c)中受力下壓後之行程又較圖7(b)大。 4.依循上述調整方式,當調整到該頂蓋31周邊內緣所標示"3"之數字對到該指標113之位置時,也恰即該第四抵靠壁323對正(對準)該抵塊22之狀態時,受壓後如圖7(d)所示,該第四抵靠壁323外側上方的定位穴33同樣受該定位塊23導引下降,該緩衝避震墊1整體之高度紀錄為H323,比較圖6、圖7(a)、圖7(b),圖7(c)與圖7(d),可以看出,Hnor>H320>H325>H324>H323,所以當調整到該第四抵靠壁323對正(對準)該抵塊22時,受力下壓後之行程又更長些。 5.依循上述調整方式,當調整到該頂蓋31周邊內緣所標示"2"之數字對到該指標113之位置時,也恰即該第五抵靠壁322對正(對準)該抵塊22之狀態時,受壓後如圖7(e)所示,該第五抵靠壁322外側上方的定位穴33同樣受該定位塊23導引下降,該緩衝避震墊1整體之高度紀錄為H322,比較圖6、圖7(a)、圖7(b),圖7(c)、圖7(d)與圖7(e),可以看出,Hnor>H320>H325>H324>H323>H322,亦即當調整到該第五抵靠壁322對正(對準)該抵塊22時,受力下壓後之行程又更長些。 6.最後,當調整到該頂蓋31周邊內緣所標示"1"之數字對到該指標113之位置時,也恰即該第六抵靠壁321對正(對準)該抵塊22時,受壓後如圖7(f)所示,該第六抵靠壁321外側上方的定位穴33同樣受該定位塊23導引下降,該緩衝避震墊1整體之高度紀錄為H321,比較圖6、圖7(a)、圖7(b),圖7(c)、圖7(d)、圖7(e)與圖7(f),可以看出,Hnor>H320>H325>H324>H323>H322>H321,亦即當調整到該第六抵靠壁321對正(對準)該抵塊22時,受力下壓後之行程為圖7(a)~圖7(f)中最長者。
本創作緩衝避震墊1以組裝在一基底層40(例如:木板)上使用為適宜,因此可如圖8所示,先將該插置調整件30拔離該外部壓縮體10,然後利用工具(例如:螺絲起子)帶動一接合件41(例如:螺釘)自該插置孔112進入,穿經該插置槽21並穿經該接合孔121後與該基底層40達成鎖接接合,令該緩衝避震墊1穩固結合於該基底層40面上;或也可如圖9所示,利用黏接件42(例如:雙面膠)直接黏接於該緩衝避震墊1與該基底層40間,同樣可令該緩衝避震墊1穩固結合於該基底層40面上。
本創作緩衝避震墊1以數量多數與該基底層40同時結合使用為適宜,如圖10、圖11所示,將數量多數的緩衝避震墊1採六邊形相鄰且間隔一點微小距離方式排列於同一基底層40(例如:木板)上使用,或者,該緩衝避震墊1之頂部11不必然為六角形,可以如圖12所示,將該頂部11成型為方形,如此可如圖13所示,將多數緩衝避震墊1擺置排列時較為方整,因此該頂部11之形狀不受侷限,而且在相同作用原理下,該緩衝避震墊1之底部12形狀同樣不受侷限。
該基底層40係供鋪設睡墊做為睡躺使用為多,因此使用本創作緩衝避震墊1時,必須在尚未鋪設睡墊之前,先於該基底層40上結合佈滿該多數之緩衝避震墊1,並選定對應於頭部、肩部、背部、腰部、臀部、大腿部、小腿部各部位範圍之緩衝避震墊1先調整適當的受壓程度,然後再將睡墊鋪設於該多數之緩衝避震墊1上,如此睡躺於該睡墊上時,身體(及睡墊)下方即受到該多數之緩衝避震墊1所承載,並因事先已調整各部位範圍之緩衝避震墊1的受壓程度,因此身體不同部位即會感受到下方所存在不同的承載緩衝力;然後當睡躺之外力移開時,藉由該壓縮彈性件13之反向彈力作用,不受力之緩衝避震墊1即回復原高度及原狀。
一般來講,對於人體的頭部、肩部、背部可能以較為硬朗之承載緩衝力來支撐較為適當,因此事先調整對應於人體之頭部、肩部、背部範圍之緩衝避震墊1的插置筒32,使其底部的第一抵靠壁320或第二抵靠壁325對到該抵塊22,如此人體睡躺下時,頭部、肩部、背部範圍下沉至該第一抵靠壁320或第二抵靠壁325抵靠到該抵塊22時即受限停止,所以能有較短受壓行程之表現,相對也就是有較為硬朗的承載緩衝力。
對於人體的腰部、大腿部可能以較為中等之承載緩衝力來支撐較為適當,因此可以調整對應於人體之腰部、大腿部範圍之緩衝避震墊1的插置筒32,使其底部的第三抵靠壁324或第四抵靠壁323對到該抵塊22,如此人體睡躺下時,腰部、大腿部範圍下沉至該第三抵靠壁324或第四抵靠壁323抵靠到該抵塊22時即受限停止,所以能有中度受壓行程之表現,相對也就是有中等的承載緩衝力。同樣道理,可以調整對應於人體之臀部、小腿部範圍之緩衝避震墊1的插置筒32,使其底部的第五抵靠壁322或第六抵靠壁321對到該抵塊22,所以人體睡躺下時,臀部、小腿部範圍下沉至該第五抵靠壁322或第六抵靠壁321抵靠到該抵塊22時即受限停止,所以能有較長受壓行程之表現,相對也就是有較為柔軟的承載緩衝力。
上述實施例中,該壓縮彈性件13係一呈內傾弧度之曲面構成,當該頂部11受到外在施力推壓時,該壓縮彈性件13的內傾弧度即加劇,藉以儲存反向彈力,因此在相同構成之作用下,該壓縮彈性件13不必然要如圖1~圖13所示之造型,其他諸如圖14所示之壓縮彈性件131、如圖15所示之壓縮彈性件132,或如圖16所示之壓縮彈性件133等,同樣皆可分設並連接於該頂部11與該底部12各邊間,且該壓縮彈性件131、132、133之中間段同樣具有向內反折之部位及造型,因此當該壓縮彈性件131、132、133分別連接於該頂部11與該底部12各邊間時,只要該頂部11受到外在施力推壓,該壓縮彈性件131、132、133的反折現象同樣會加大,使得該外部壓縮體10整體高度下降,該壓縮彈性件131、132、133並即儲存反向彈力,然後在外在施力停止時,藉由該壓縮彈性件131、132、133之反向彈力作用,同樣即推動該外部壓縮體10回復原高度及原狀,因此類似該壓縮彈性件131、132、133等,造型上有所變化,但能具有相同構造及作用之壓縮彈性件,皆在本創作之專利範圍內。
由以上說明可知,本創作最大特點即在於該緩衝避震墊1之結構由一外部壓縮體、一內部導引槽及一插置調整件組成,該外部壓縮體具有一頂部、一底部及一壓縮彈性件,該頂部中央開設有一插置孔向下通入,該底部對應存在於該頂部的下方,該壓縮彈性件連接於該頂部與該底部間,該壓縮彈性件之中間段具有向內反折之部位,當該頂部受到施力推壓時,該壓縮彈性件即儲存反向彈力;該內部導引槽成型於該外部壓縮體的底部頂面上,並存在於該外部壓縮體的內部空間內,該內部導引槽具有一向上通出的插置槽,該插置槽的內部於壁體上成型有一抵塊;該插置調整件具有一插置筒,可對應插置進入該頂部的插置孔內,該插置筒的頂面停留於該插置孔外圍,該插置筒的底部區分為多數之抵靠壁,該抵靠壁對應該抵塊。
綜上所述,本創作避震緩衝墊確能達致預期之創作目的與功效,且申請前未曾見諸於刊物亦未曾公開使用,同時具有增進功效之事實,洵已兼具新穎性與進度性,爰依法提出專利申請。
1:緩衝避震墊10:外部壓縮體 11:頂部111:定位槽 112:插置孔113:指標 12:底部121:接合孔 13:壓縮彈性件20:內部導引槽 21:插置槽22:抵塊 23:定位塊30:插置調整件 31:頂蓋311:抓桿 32:插置筒320:第一抵靠壁 325:第二抵靠壁324:第三抵靠壁 323:第四抵靠壁322:第五抵靠壁 321:第六抵靠壁33:定位穴 40:基底層41:接合件 42:黏接件Hnor:高度 H320:高度H325:高度 H324:高度H323:高度 H322:高度H321:高度
圖1所示係本創作之立體圖。 圖2所示係本創作俯視角度之立體分解剖視圖。 圖3所示係本創作仰視角度之立體分解剖視圖。 圖4所示係本創作中插置調整件外壁壁面之平面展開圖。 圖5所示係本創作之側視分解剖視圖。 圖6所示係本創作未使用狀態之側視剖視圖。 圖7(a)~圖7(f)所示係本創作轉動插置調整件各種使用狀態之側視剖視圖。 圖8所示係本創作利用接合件與基底層結合之側視剖視圖。 圖9所示係本創作利用黏接件與基底層結合之側視剖視圖。 圖10所示係本創作數量多數與基底層結合之立體圖。 圖11所示係本創作數量多數與基底層結合之俯視圖。 圖12所示係本創作頂部為方型之立體圖。 圖13所示係本創作頂部為方型時多數擺置排列之俯視圖。 圖14所示係本創作中變化不同壓縮彈性件之側視剖視圖1。 圖15所示係本創作中變化不同壓縮彈性件之側視剖視圖2。 圖16所示係本創作中變化不同壓縮彈性件之側視剖視圖3。
1:緩衝避震墊
10:外部壓縮體
20:內部導引槽
30:插置調整件
113:指標

Claims (9)

  1. 一種避震緩衝墊,由一外部壓縮體、一內部導引槽及一插置調整件組成,該外部壓縮體具有一頂部、一底部及一壓縮彈性件,該頂部中央開設有一插置孔向下通入,該底部對應存在於該頂部的下方,該壓縮彈性件連接於該頂部與該底部間,該壓縮彈性件之中間段具有向內反折之部位,當該頂部受到施力推壓時,該壓縮彈性件即儲存反向彈力;該內部導引槽成型於該外部壓縮體的底部頂面上,並存在於該外部壓縮體的內部空間內,該內部導引槽具有一向上通出的插置槽,該插置槽的內部於壁體上成型有一抵塊;該插置調整件具有一插置筒,可對應插置進入該頂部的插置孔內,該插置筒的頂面停留於該插置孔外圍,該插置筒的底部區分為多數之抵靠壁,該抵靠壁對應該抵塊。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避震緩衝墊,其中,該外部壓縮體之頂部呈六角形,該頂部中央於該插置孔外圍具有一呈六角形凹下之定位槽,該插置孔同呈六角形;該外部壓縮體之底部為一六角形平面,中央開設一接合孔,該底部之六角形各邊與該頂部之六角形各邊對應。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避震緩衝墊,其中,該插置調整件的頂面為一呈六角形之頂蓋,該頂蓋對應而可容置入該頂部之定位槽內停留,該頂部之定位槽的其中一邊外側設有一指標,該頂蓋在各周邊的內緣各標示有一個數字;該內部導引槽的插置槽橫截面呈六角形,內部其中一壁體上成型該抵塊,該抵塊與上方之指標對應在同一直線位置上。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避震緩衝墊,其中,該插置調整件的頂蓋中央壁面凹下並橫設有一可供抓持之抓桿。
  5. 如請求項1或3所述之避震緩衝墊,其中,該抵塊的上方處成型有一微凸之定位塊,該抵靠壁的外側上方則開設有一長條狀微凹之定位穴,該定位穴凹入之位置及深度與該定位塊突出之位置及高度對應。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避震緩衝墊,其中,該插置筒底部之抵靠壁可區分成第一抵靠壁、第二抵靠壁、第三抵靠壁、第四抵靠壁、第五抵靠壁及第六抵靠壁,該第一抵靠壁位置最低,然後依序向上遞升,直至該第六抵靠壁的位置最高。
  7. 如請求項3所述之避震緩衝墊,其中,該插置筒的底部區分為多數之抵靠壁與該頂蓋在各周邊的內緣所標示之數字一對一對應。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避震緩衝墊,其中,該插置筒底部之抵靠壁可區分成第一抵靠壁、第二抵靠壁、第三抵靠壁、第四抵靠壁、第五抵靠壁及第六抵靠壁,各抵靠壁與該頂蓋在各周邊的內緣所標示之數字一對一對應。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避震緩衝墊,其中,該外部壓縮體之頂部及底部形狀不受侷限。
TW110210980U 2021-09-16 2021-09-16 避震緩衝墊 TWM6250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210980U TWM625017U (zh) 2021-09-16 2021-09-16 避震緩衝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210980U TWM625017U (zh) 2021-09-16 2021-09-16 避震緩衝墊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25017U true TWM625017U (zh) 2022-04-01

Family

ID=821976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210980U TWM625017U (zh) 2021-09-16 2021-09-16 避震緩衝墊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62501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355233C (en) Bed construction with reduced sagging
US6519798B2 (en) Mattress and bed assembly providing an enlarged sleeping surface area
US20180125258A1 (en) Mattresses having a matrix core of foam elements
US6895620B1 (en) High comfort mattresses and methods for constructing them
JP2007506529A (ja) マットレス中央部の隆起の補正
US6557198B1 (en) Mattress and bed assembly providing an enlarged sleeping surface area
US3707009A (en) Resilient furniture support structure
TWM625017U (zh) 避震緩衝墊
TWI784715B (zh) 避震緩衝墊
US20110047707A1 (en) Surface impression removal technology system
WO2023039687A1 (zh) 避震缓冲垫
CN219479661U (zh) 一种压缩床垫内套
CN115813106A (zh) 避震缓冲垫
CN219166044U (zh) 一种带定位功能的床垫
CN201045986Y (zh) 一种用于水上及陆地之充气床的充气靠背垫
KR102618345B1 (ko) 에어볼 매트리스
CN216231022U (zh) 含有层状弹性体的复合垫
KR200378177Y1 (ko) 스프링 설치구조를 개선시킨 침대용 매트리스
JP3089651U (ja) クッション材、敷き布団及びマットレス
JP3115618U (ja) ダブルクッションベッド
CN2719125Y (zh) 床垫结构改良
CN204812962U (zh) 一种软硬度多级调节床垫
TWM256717U (en) Improved structure of matt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