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22072U - 電連接器 - Google Patents

電連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22072U
TWM622072U TW110208364U TW110208364U TWM622072U TW M622072 U TWM622072 U TW M622072U TW 110208364 U TW110208364 U TW 110208364U TW 110208364 U TW110208364 U TW 110208364U TW M622072 U TWM622072 U TW M622072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s
row
fixing member
insulating body
fix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2083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楊策航
Original Assignee
至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至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至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02083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622072U/zh
Publication of TWM6220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22072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一種電連接器包含一絕緣本體、多排端子及多個對應的固定件。多排端子依序固定地排列於該絕緣本體上且各排端子平行排列。多個固定件組合至該絕緣本體,用以結構拘束對應的端子。該電連接器可提供符合PCIe 4.0標準之資料傳輸。

Description

電連接器
本創作關於一種電連接器,尤指一種具有多排端子之電連接器。
電連接器已廣泛使用於電力或信號連接的環境需求中。為增加單一連接器的信號傳輸效率,連接器也朝向多接點或提高信號傳輸頻率的方向發展。隨著接點密度增加,電連接器的製作困難度也增加,例如端子組裝困難、固定不易等。高信號傳輸頻率對阻抗匹配的要求也高。當電連接器與傳輸線路阻抗不匹配時,電連接器將會反射信號,造成信號衰減。阻抗不匹配的程度越高,信號衰減越嚴重,終至電連接器傳遞信號的功能盡失。於接點密度高的連接器中,端子間之相對位置、絕緣配置等,均會影響其阻抗。前述對電連接器的機械性、電性的要求均將使得電連接器的製作困難。
本創作之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電連接器,利用多個固定件固定多排端子,以能提供高接點密度並具有穩定阻抗。
根據本創作之電連接器包含一絕緣本體、一排第一端子、一第一固定件、一排第二端子、一第二固定件、一排第三端子、一第三固定件、一排第四端子及一第四固定件。該排第一端子於一第一方向上固定地排列於該絕緣本體上。該第一固定件組合至該絕緣本體,使得該排第一端子結構拘束於該第一固定件與該絕緣本體之間。該排第二端子相對於該排第一端子於該第一方向上固定地排列於該絕緣本體上,該第一固定件位於該排第一端子與該排第二端子之間。該第二固定件組合至該絕緣本體,使得該排第二端子結構拘束於該第二 固定件與該第一固定件之間。該排第三端子於該第一方向上固定地排列於該絕緣本體上,該第二固定件位於該排第二端子與該排第三端子之間。該第三固定件組合至該絕緣本體,使得該排第三端子結構拘束於該第三固定件與該第二固定件之間。該排第四端子相對於該排第三端子於該第一方向上固定地排列於該絕緣本體上,該第三固定件位於該排第三端子與該排第四端子之間。該第四固定件組合至該絕緣本體,使得該排第四端子結構拘束於該第四固定件與該第三固定件之間。其中,該排第一端子、該排第二端子及該絕緣本體形成一第一插接埠,該排第三端子、該排第四端子及該絕緣本體形成一第二插接埠。該第一插接埠與該第二插接埠於一第二方向排列,該第一方向垂直於該第二方向。該第一插接埠及該第二插接埠共同提供符合PCIe 4.0(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 Express 4.0)標準之資料傳輸。
相較於先前技術,本創作之電連接器利用多個固定件固定多排端子,使得端子能穩固地以高密度排列,故端子間之相對位置、絕緣配置均能精確設計,進而能提供穩定阻抗。
關於本創作之優點與精神可以藉由以下的創作詳述及所附圖式得到進一步的瞭解。
1,3:電連接器
1a:第一插接埠
1b:第二插接埠
10:絕緣本體
102:第一固定孔
104:定位槽
106:第一銜接結構
108:第二固定孔
110:第二銜接結構
112:第三固定孔
114:第三銜接結構
116:第四固定孔
118:第四銜接結構
12:第一端子
122:固定部
124:連接部
126:接觸部
14:第一固定件
142,148:定位槽
144:第一前抵靠部
146:凸塊
150:第一後抵靠部
16:第二端子
162:固定部
164:連接部
166:接觸部
18:第二固定件
182:第二前抵靠部
184:凸塊
186:定位槽
188:第二後抵靠部
20:第三端子
202:固定部
204:連接部
206:接觸部
22:第三固定件
222:第三前抵靠部
224:凸塊
226:定位槽
228:第三後抵靠部
24:第四端子
242:固定部
244:連接部
246:接觸部
26:第四固定件
262:第四前抵靠部
264:凸塊
28:焊球
40:治具
402:通孔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D3:第三方向
S102,S104,S106,S108,S110,S112,S114,S116,S118:實施步驟
第1圖為根據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之一電連接器之示意圖。
第2圖為第1圖中電連接器於另一視角之示意圖。
第3圖為第2圖中電連接器沿線X-X之剖面圖。
第4圖為第2圖中電連接器之部分爆炸圖。
第5圖為第4圖中電連接器之絕緣本體之示意圖。
第6圖為第4圖中電連接器之第一固定件之示意圖。
第7圖為第6圖中第一固定件於另一視角之示意圖。
第8圖為第4圖中電連接器之第二固定件之示意圖。
第9圖為第8圖中第二固定件於另一視角之示意圖。
第10圖為第4圖中電連接器之第三固定件之示意圖。
第11圖為第10圖中第三固定件於另一視角之示意圖。
第12圖為第4圖中電連接器之第四固定件於另一視角之示意圖。
第13圖為具有焊球的電連接器之剖面圖。
第14圖為具有焊球的電連接器之示意圖。
第15圖為根據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之一電連接器製作方法之流程圖。
第16圖為第一端子、第一固定件組裝至絕緣本體之示意圖。
第17圖為於第一端子及第一固定件組裝後,第二端子、第二固定件組裝至絕緣本體之示意圖。
第18圖為於第二端子及第二固定件組裝後,第三端子、第三固定件組裝至絕緣本體之示意圖。
第19圖為於第三端子及第三固定件組裝後,第四端子、第四固定件組裝至絕緣本體之示意圖。
第20圖為根據本創作之另一實施例之一電連接器之示意圖。
第21圖為第20圖中電連接器於另一視角之示意圖。
第22圖為電連接器植焊球之示意圖。
請參閱第1至4圖。根據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之一電連接器1包含一絕緣本體10、一排第一端子12、一第一固定件14、一排第二端子16、一第二固定件18、一排第三端子20、一第三固定件22、一排第四端子24及一第四固定件26。該排第一端子12於一第一方向D1(以一箭頭表示於圖中)上固定地排列於絕緣本 體10上。第一固定件14組合至絕緣本體10,使得該排第一端子12結構拘束於第一固定件14與絕緣本體10之間。該排第二端子16相對於該排第一端子12於第一方向D1上固定地排列於絕緣本體10上,第一固定件14位於該排第一端子12與該排第二端子16之間。第二固定件18組合至絕緣本體10,使得該排第二端子16結構拘束於第二固定件18與第一固定件14之間。該排第三端子20於第一方向D1上固定地排列於絕緣本體10上,第二固定件18位於該排第二端子16與該排第三端子20之間。第三固定件22組合至絕緣本體10,使得該排第三端子20結構拘束於第三固定件22與第二固定件18之間。該排第四端子24相對於該排第三端子20於第一方向D1上固定地排列於絕緣本體10上,第三固定件22位於該排第三端子20與該排第四端子24之間。第四固定件26組合至絕緣本體10,使得該排第四端子24結構拘束於第四固定件26與第三固定件22之間。
藉此,透過絕緣本體10、第一固定件14、第二固定件18、第三固定件22及第四固定件26可對各排端子12、16、20、24提供有效的結構拘束,使得各排端子12、16、20、24能穩定地設置於絕緣本體10上,提供穩定阻抗。其中,該排第一端子12、該排第二端子16及絕緣本體10形成一第一插接埠1a,該排第三端子20、該排第四端子24及絕緣本體10形成一第二插接埠1b,第一插接埠1a與第二插接埠2a於一第二方向D2(以一箭頭表示於圖中)排列,第一方向D1垂直於第二方向D2。於實作上,第一插接埠1a及第二插接埠1b可共同提供符合PCIe 4.0標準之資料傳輸。
請參閱第3、5至7圖。於本實施例中,絕緣本體10具有一排第一固定孔102,對應該排第一端子12。該排第一固定孔102於第一方向D1上排列且沿一第三方向D3(以一箭頭表示於圖中)延伸。第一端子12的固定部122固定於對應的第一固定孔102中,固定部122平行於第一方向D1與第一固定孔102的側壁間存有間隙,透過控制間隙之大小,有利於設計電連接器1阻抗。此外,於本實施例中, 絕緣本體10具有一排定位槽104,對應該排第一端子12。該排定位槽104於第一方向D1上排列且沿第二方向D2延伸。第一固定件14也具有一排定位槽142,對應該排第一端子12。該排定位槽142於第一方向D1上排列且沿一第二方向D2延伸。第一端子12的連接部124容置於對應的絕緣本體10定位槽104及第一固定件14定位槽142。定位槽104、142能共同於平行於第一方向D1之方向及平行於第三方向D3之方向上結構拘束對應第一端子12的連接部124。此外,於本實施例中,第一固定件14還具有複數個第一前抵靠部144,對應地設置於該排定位槽142的底部。第一固定件14以第一前抵靠部144於第三方向D3上抵靠對應的第一端子12的連接部124;換言之,第一前抵靠部144與絕緣本體10對應第一前抵靠部144的部分於平行於第三方向D3之方向上共同夾持住第一端子12的連接部124。於實作上,第一固定件14的定位槽142可省略,該複數個第一前抵靠部144可由單一結構凸肋實現,其能同時抵靠該排第一端子12的連接部124。於此例中,可透過設計絕緣本體10的定位槽104的深度(於第三方向D3上),以使該結構凸肋能抵靠絕緣本體10(及該排第一端子12的連接部124),同樣能有揮對第一端子12結構拘束的效果。又,實作上第一固定孔102本身即具有定位效果,故絕緣本體10的定位槽104亦得省略。此外,於本實施例中,絕緣本體10具有一第一銜接結構106,第一固定件14經由第一銜接結構106可卸地連接至絕緣本體10;其中,第一銜接結構106以卡槽實作,第一固定件14以兩個凸塊146(於平行於第一方向D1之方向上位於第一固定件14之兩側)實作。透過凸塊146穩固地卡入卡槽中,實現第一固定件14與絕緣本體10可卸地連接,可使第一固定件14緊靠該排第一端子12。但實作上不以此為限,例如以彈性卡勾卡持的方式實現可卸地連接。
請參閱第3、5至9圖。於本實施例中,絕緣本體10還具有一排第二固定孔108,對應該排第二端子16。該排第二固定孔108於第一方向D1上排列且沿第三方向D3延伸。第二端子16的固定部162固定於對應的第二固定孔108中,固 定部162於平行於第一方向D1之方向上與第二固定孔108的側壁間存有間隙,透過控制間隙之大小,有利於設計電連接器1阻抗。此外,於本實施例中,第一固定件14具有一排定位槽148,對應該排第二端子16。該排定位槽148於第一方向D1上排列且沿第二方向D2延伸。第二端子16的連接部164容置於對應的定位槽148,使得定位槽148對對應的第二端子16具有結構拘束的效果。此外,於本實施例中,第一固定件14還具有複數個第一後抵靠部150,對應地設置於該排定位槽148的底部。第二固定件18具有一第二前抵靠部182,以單一結構凸肋實作。 第二固定件18以第二前抵靠部182於第三方向D3上抵靠該排第二端子16,第二端子16於第三方向D3上抵靠第一後抵靠部150,使得第二前抵靠部182與第一後抵靠部150於平行於第三方向D3之方向上共同夾持住第二端子16的連接部164。於實作上,第二前抵靠部182亦可能抵靠第一固定件14,此視定位槽148深度及第二端子16對應的尺寸而定。又,於實作上,定位槽148亦可省略,該複數個第一後抵靠部150可由單一結構凸肋實現。此外,於本實施例中,絕緣本體10具有一第二銜接結構110,第二固定件18經由第二銜接結構110可卸地連接至絕緣本體10;其中,第二銜接結構110以卡槽實作,第二固定件18以兩個凸塊184(於平行於第一方向D1之方向上位於第二固定件18之兩側)實作。透過凸塊184穩固地卡入卡槽中,實現第二固定件18與絕緣本體10可卸地連接,可使第二固定件18緊靠該排第二端子16。前文關於用以固定、拘束第一端子12之相關說明於此可適用者,亦有適用,不另贅述。此外,該排第一端子12的接觸部126及該排第二端子16的接觸部166於絕緣本體10前側露出以與絕緣本體10共同形成第一插接埠1a。
請參閱第3、5、8至11圖。於本實施例中,絕緣本體10還具有一排第三固定孔112,對應該排第三端子20。該排第三固定孔112於第一方向D1上排列且沿第三方向D3延伸。第三端子20的固定部202固定於對應的第三固定孔112 中,固定部202平行於第一方向D1與第三固定孔112的側壁間存有間隙,透過控制間隙之大小,有利於設計電連接器1阻抗。此外,於本實施例中,第二固定件18具有一排定位槽186,對應該排第三端子20。該排定位槽186於第一方向D1上排列且沿第二方向D2延伸。第三端子20的連接部204容置於對應的定位槽186,使得定位槽186對對應的第三端子20具有結構拘束的效果。此外,於本實施例中,第二固定件18還具有複數個第二後抵靠部188,對應地設置於該排定位槽186的底部。第三固定件22具有一第三前抵靠部222,以單一結構凸肋實作。第三固定件22以第三前抵靠部222於第三方向D3上抵靠該排第三端子20,第三端子20於第三方向D3上抵靠第二後抵靠部188,使得第三前抵靠部222與第二後抵靠部188於平行於第三方向D3之方向上共同夾持住第三端子20的連接部204。於實作上,第三前抵靠部222亦可能抵靠第二固定件18,此視定位槽186深度及第三端子20對應的尺寸而定。又,於實作上,定位槽186亦可省略,該複數個第二後抵靠部188可由單一結構凸肋實現。此外,於本實施例中,絕緣本體10具有一第三銜接結構114,第三固定件22經由第三銜接結構114可卸地連接至絕緣本體10;其中,第三銜接結構114以卡槽實作,第三固定件22以兩個凸塊224(於平行於第一方向D1之方向上位於第三固定件22之兩側)實作。透過凸塊224穩固地卡入卡槽中,實現第三固定件22與絕緣本體10可卸地連接,可使第三固定件22緊靠該排第三端子20。前文關於用以固定、拘束第一端子12之相關說明於此可適用者,亦有適用,不另贅述。
請參閱第3、5、10至12圖。於本實施例中,絕緣本體10還具有一排第四固定孔116,對應該排第四端子24。該排第四固定孔116於第一方向D1上排列且沿第三方向D3延伸。第四端子24的固定部242固定於對應的第四固定孔116中,固定部242於平行於第一方向D1之方向上與第四固定孔116的側壁間存有間隙,透過控制間隙之大小,有利於設計電連接器1阻抗。此外,於本實施例中, 第三固定件22具有一排定位槽226,對應該排第四端子24。該排定位槽226於第一方向D1上排列且沿第二方向D2延伸。第四端子24的連接部244容置於對應的定位槽226,使得定位槽226對對應的第四端子24具有結構拘束的效果。此外,於本實施例中,第三固定件22還具有複數個第三後抵靠部228,對應地設置於該排定位槽226的底部。第四固定件26具有一第四前抵靠部262,以形成於結構凸肋上、對應該排定位槽226之複數個凸部實作。第四固定件26以第四前抵靠部262於第三方向D3上抵靠該排第四端子24,第四端子24於第三方向D3上抵靠第三後抵靠部228,使得第四前抵靠部262與第三後抵靠部228於平行於第三方向D3之方向上共同夾持住第四端子24的連接部244。於實作上,第四前抵靠部262亦可能抵靠第三固定件22,此視定位槽226深度及第四端子24對應的尺寸、及第四前抵靠部262的結構尺寸而定(例如撘配第四前抵靠部262改以單一結構凸肋實作)。 又,於實作上,定位槽226亦可省略,該複數個第三後抵靠部228可由單一結構凸肋實現。此外,於本實施例中,絕緣本體10具有一第四銜接結構118,第四固定件26經由第四銜接結構118可卸地連接至絕緣本體10;其中,第四銜接結構118以卡槽實作,第四固定件26以多個凸塊264實作。透過凸塊264穩固地卡入卡槽中,實現第四固定件26與絕緣本體10可卸地連接,可使第四固定件26緊靠該排第四端子24。前文關於用以固定、拘束第一端子12之相關說明於此可適用者,亦有適用,不另贅述。此外,該排第三端子20的接觸部206及該排第四端子24的接觸部246於絕緣本體10前側露出以與絕緣本體10共同形成第二插接埠1b。
此外,於本實施例中,如第3圖所示,第一前抵靠部144、第一後抵靠部150、第二前抵靠部182、第二後抵靠部188、第三前抵靠部222、第三後抵靠部228及第四前抵靠部262大致位於同一水平面(以一水平鏈線表示於圖中),此可使固定件14、18、22、26抵靠端子12、16、20、24之力可直接傳遞至絕緣本體10,提高端子12、16、20、24的固定穩定度。又,各抵靠部144、150、182、 188、222、228、262靠近端子12、16、20、24末端(例如用於連接至電路板(以虛線框示意於第3圖中)之焊接部),有利於穩定固定端子12、16、20、24整體,便於運送、安裝(例如放置於電路板上)。但本創作圴不以此為限。此外,於本實施例中,各固定件14、18、22、26雖抵靠各端子12、16、20、24的連接部124、164、204、244,但仍保留與連接部124、164、204、244的空隙,此有利於設計電連接器1阻抗。
另外,於本實施例中,各端子12、16、20、24皆呈L形。以第二端子16為例,其連接部164沿第二方向D2延伸,其固定部162及接觸部166沿第三方向D3延伸,對應的定位槽148配合連接部164亦沿第二方向D2延伸,第三方向D3垂直於第一方向D1及第二方向D2。但本創作不以此為限。例如第二方向D2非垂直於第三方向D3,第二端子16則對應地呈漸開的L形。另外,於本實施例中,第一至第四銜接結構106、110、114、118大致於第二方向D2上排列,但本創作不以此為限。
另外,於實作上,連接部124、164、204、244的末端可配合電連接器1電連接至電路板上的安裝方式而形成所需形狀。例如採插件式安裝時,末端呈柱狀。又例如採表面黏著安裝時,末端提供平行於電路板(的焊墊)的表面。又例如,末端上帶有焊球28,亦得以表面黏著安裝,如第13、14圖所示。其中,連接部124、164、204、244的末端呈尖柱狀,且為焊球28所包覆(於第14圖中,為簡化製圖,焊球28以球體表示)。
於實作上,電連接器1可透過下述方法製作。請參閱第15圖,其顯示根據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之一電連接器製作方法之流程圖。請亦參閱第16圖。根據該電連接器製作方法,如步驟S102所示,提供絕緣本體10(如第5圖所示)及該複數個第一端子12(如第3、4圖所示);如步驟S104所示,將該複數個第一端子12以第三方向D3插入絕緣本體10(的第一固定孔102)中,以於第一方向D1上固定 於絕緣本體10上成一排;如步驟S106所示,提供第一固定件14(如第6、7圖所示)並將第一固定件14組合至絕緣本體10,使得該排第一端子12結構拘束於第一固定件14與絕緣本體10之間,如第17圖所示(亦參閱第3圖)。其中,第一端子12的固定部122固定於對應的第一固定孔102中。第一端子12的連接部124位於對應的絕緣本體10的定位槽104及對應的第一固定件14的定位槽142中,第一固定件14以第一前抵靠部144於第三方向D3上抵靠第一端子12;如前文關於電連接器1中固定、拘束第一端子12之說明,於實作上,亦可設計成第一前抵靠部144抵靠絕緣本體10,不另贅述。第一前抵靠部144與絕緣本體10對應第一前抵靠部144的部分於平行於第三方向D3之方向上共同夾持住第一端子12的連接部124。此外,第一固定件14經由第一銜接結構106可卸地連接至絕緣本體10。
請參閱第15、17圖。根據該電連接器製作方法,如步驟S108所示,提供複數個第二端子16(如第3、4圖所示)並將該複數個第二端子16以第三方向D3插入絕緣本體10(的第二固定孔108)中,以於第一方向D1上相對於該排第一端子12固定於絕緣本體10上成一排;如步驟S110所示,提供第二固定件18(如第8、9圖所示)並將第二固定件18組合至絕緣本體10,使得該排第二端子16結構拘束於第二固定件18與第一固定件14之間,如第18圖所示(亦參閱第3圖)。其中,第二端子16的固定部162固定於對應的第二固定孔108中。第二端子16置入對應的第一固定件14的定位槽148中,第二固定件18以第二前抵靠部182於第三方向D3上抵靠第二端子16;如前文關於固定、拘束第二端子16之說明,於實作上,亦可設計成第二前抵靠部182抵靠第一固定件14,不另贅述。又,第二端子16於第三方向D3上抵靠第一後抵靠部150。第二前抵靠部182與第一後抵靠部150於平行於第三方向D3之方向上共同夾持住第二端子16的連接部164。此外,第二固定件18經由第二銜接結構110可卸地連接至絕緣本體10。該排第一端子12的接觸部126及該排第二端子16的接觸部166於絕緣本體10前側露出以與絕緣本體10共同形 成第一插接埠1a。
請參閱第15、18圖。根據該電連接器製作方法,如步驟S112所示,提供複數個第三端子20(如第3、4圖所示)並將該複數個第三端子20以第三方向D3插入絕緣本體10(的第三固定孔112)中,以於第一方向D1上固定於絕緣本體10上成一排;如步驟S114所示,提供第三固定件22(如第10、11圖所示)並將第三固定件22組合至絕緣本體10,使得該排第三端子20結構拘束於第三固定件22與第二固定件18之間,如第19圖所示(亦參閱第3圖)。其中,第三端子20的固定部202固定於對應的第三固定孔112中。第三端子20置入對應的第二固定件18的定位槽186中,第三固定件22以第三前抵靠部222於第三方向D3上抵靠第三端子20;如前文關於固定、拘束第三端子20之說明,於實作上,亦可設計成第三前抵靠部222抵靠第二固定件18,不另贅述。又,第三端子20於第三方向D3上抵靠第二後抵靠部188。第三前抵靠部222與第二後抵靠部188於平行於第三方向D3之方向上共同夾持住第三端子20的連接部204。此外,第三固定件22經由第三銜接結構114可卸地連接至絕緣本體10。
請參閱第15、19圖。根據該電連接器製作方法,如步驟S116所示,提供複數個第四端子24(如第3、4圖所示)並將該複數個第四端子24以第三方向D3插入絕緣本體10(的第四固定孔116)中,以於第一方向D1上相對於該排第三端子20固定於絕緣本體10上成一排;如步驟S118所示,提供第四固定件26(如第12圖所示)並將第四固定件26組合至絕緣本體10,使得該排第四端子24結構拘束於第四固定件26與第三固定件22之間,如第2圖所示(亦參閱第3圖)。其中,第四端子24的固定部242固定於對應的第四固定孔116中。第四端子24置入對應的第三固定件22的定位槽226中,第四固定件26以第四前抵靠部262於第三方向D3上抵靠第四端子24;如前文關於固定、拘束第四端子24之說明,於實作上,亦可設計成第四前抵靠部262抵靠第三固定件22,不另贅述。又,第四端子24於第三 方向D3上抵靠第三後抵靠部228。第四前抵靠部262與第三後抵靠部228於平行於第三方向D3之方向上共同夾持住第四端子24的連接部244。該排第三端子20的接觸部206及該排第四端子24的接觸部246於絕緣本體10前側露出以與絕緣本體10共同形成第二插接埠1b。藉此,電連接器1完成。
此外,於實作上,若欲製作如第13、14圖所示之電連接器(帶有焊球28),則前述電連接器製作方法於步驟S118後,需提供一治具40,如第22圖所示。 治具40具有四排通孔402。接著,將治具40放置於絕緣本體10上,使得該排第一端子12、該排第二端子16、該排第三端子20及該排第四端子24分別對齊該四排通孔402;再於每一個通孔402中放置一個焊球28。其中,通孔402內徑略大於焊球28外徑,故焊球28放入通孔402中後會接觸到對應的端子12、16、20、24末端。 接著,加熱該複數個焊球28,使得該複數個焊球28熔化以焊接在該排第一端子12、該排第二端子16、該排第三端子20及該排第四端子24的末端上(可參閱第13圖)。其中,焊球28包覆對應的端子12、16、20、24末端。於實作上,透過選用適當的焊球28、端子12、16、20、24(或其外表面披覆層)及治具40材質,可使焊球28易於與端子12、16、20、24結合,且避免焊球28與治具40結合;此可透過類似晶片植錫球的方式而實現,不另贅述。待焊球28凝固後,移除治具40。藉此,帶有焊球28的電連接器1完成。
如前文說明,本實施例之電連接器1利用多個固定件14、18、22、26固定多排端子12、16、20、24,使得端子12、16、20、24能穩固地以高密度排列,端子12、16、20、24間之相對位置、絕緣配置均能精確設計,進而能提供穩定阻抗。本實施例之電連接器製作方法將多排端子12、16、20、24、多個固定件14、18、22、26依序交錯組裝至絕緣本體10上,進而完成如前述具有多排端子之電連接器1,故此電連接器製作方法能有效且穩定地將多排端子12、16、20、24固定至絕緣本體10上,使得其製作的電連接器1具有高接點密度及穩定阻 抗。此外,本實施例之電連接器1為一母端連接器,但本創作不以此為限。如第20、21圖所示,根據本創作之另一實施例之一電連接器3為一公端連接器,其端子固定的結構與電連接器1相同,不另贅述。
以上所述僅為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凡依本新型申請專利範圍所做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創作之涵蓋範圍。
1:電連接器
1a:第一插接埠
1b:第二插接埠
10:絕緣本體
102:第一固定孔
108:第二固定孔
112:第三固定孔
116:第四固定孔
12:第一端子
122:固定部
124:連接部
126:接觸部
14:第一固定件
144:第一前抵靠部
150:第一後抵靠部
16:第二端子
162:固定部
164:連接部
166:接觸部
18:第二固定件
182:第二前抵靠部
188:第二後抵靠部
20:第三端子
202:固定部
204:連接部
206:接觸部
22:第三固定件
222:第三前抵靠部
228:第三後抵靠部
24:第四端子
242:固定部
244:連接部
246:接觸部
26:第四固定件
262:第四前抵靠部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D3:第三方向

Claims (7)

  1. 一種電連接器,包含:一絕緣本體;一排第一端子,於一第一方向上固定地排列於該絕緣本體上;一第一固定件,組合至該絕緣本體,使得該排第一端子結構拘束於該第一固定件與該絕緣本體之間;一排第二端子,相對於該排第一端子於該第一方向上固定地排列於該絕緣本體上,該第一固定件位於該排第一端子與該排第二端子之間;一第二固定件,組合至該絕緣本體,使得該排第二端子結構拘束於該第二固定件與該第一固定件之間;一排第三端子,於該第一方向上固定地排列於該絕緣本體上,該第二固定件位於該排第二端子與該排第三端子之間;一第三固定件,組合至該絕緣本體,使得該排第三端子結構拘束於該第三固定件與該第二固定件之間;一排第四端子,相對於該排第三端子於該第一方向上固定地排列於該絕緣本體上,該第三固定件位於該排第三端子與該排第四端子之間;以及一第四固定件,組合至該絕緣本體,使得該排第四端子結構拘束於該第四固定件與該第三固定件之間;其中,該排第一端子、該排第二端子及該絕緣本體形成一第一插接埠,該排第三端子、該排第四端子及該絕緣本體形成一第二插接埠,該第一插接埠與該第二插接埠於一第二方向排列,該第一方向垂直於該第二方向,該第一插接埠及該第二插接埠共同提供符合PCIe 4.0標準之資料傳輸。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該第一固定件具有一第一前抵靠部,該第一固定件以該第一前抵靠部於一第三方向上抵靠該第一端子或該絕 緣本體,該第二固定件具有一第二前抵靠部,該第二固定件以該第二前抵靠部於該第三方向上抵靠該第二端子或該第一固定件,該第三方向垂直於該第一方向及該第二方向。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該第一固定件具有一第一後抵靠部,該第二端子於該第三方向上抵靠該第一後抵靠部,該第二固定件以該第二前抵靠部於該第三方向上抵靠該第二端子。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該第一固定件具有一定位槽,沿著異於該第三方向之一方向延伸,該第一後抵靠部位於該定位槽內,該第二端子位於該定位槽中。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該第三固定件具有一第三前抵靠部,該第三固定件以該第三前抵靠部於一第三方向上抵靠該第三端子或該第二固定件,該第三方向垂直於該第一方向及該第二方向。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該絕緣本體具有一第一銜接結構及一第二銜接結構,於該第二方向上排列,該第一固定件經由該第一銜接結構可卸地連接至該絕緣本體,該第二固定件經由該第二銜接結構可卸地連接至該絕緣本體。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一焊球包覆該第一端子之一末端。
TW110208364U 2021-07-16 2021-07-16 電連接器 TWM62207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208364U TWM622072U (zh) 2021-07-16 2021-07-16 電連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208364U TWM622072U (zh) 2021-07-16 2021-07-16 電連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22072U true TWM622072U (zh) 2022-01-11

Family

ID=807854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208364U TWM622072U (zh) 2021-07-16 2021-07-16 電連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62207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38323B (zh) 具有接地夾之電氣連接器
TWI583068B (zh) 電連接器
CN107112674B (zh) 圆形电源连接器
US20170110818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a small-sized electrical connector
US20150132990A1 (en) Optical-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inproved heat sink
TWI816896B (zh) 電連接器組合
US10003145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a circuit board interposer with press-fit mounting contacts
TWM477690U (zh) 低剖面背板連接器
US20210167533A1 (en) Housing for wire to board connector
JP2017212209A (ja) 圧入回路基板コネクタ
JP7158511B2 (ja) グリッドアレイコネクタシステム
JP3703521B2 (ja) 基板実装用ピンソケットコネクタ
US6402567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improved spring contact member
US20060228911A1 (en) Connector assembly for printed circuit board interconnection
US20090213563A1 (en) Interconnecting device and method used to electrically mount a daughter board to a motherboard
JP2008198606A (ja) 2つの平行なプリント基板のためのプリント基板カード差込接続部
US6918790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printed circuit board mounted therein
TWM622072U (zh) 電連接器
US12051865B2 (en) Socket connector
US20090053913A1 (en) Low profile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assembly
US7037116B1 (en) Socket connector having multi-piece housing
TWI506866B (zh) 電連接器
US6328577B1 (en) High density electric connector set
TW202306257A (zh) 電連接器及電連接器製作方法
CN215377772U (zh) 电连接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