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19795U - 具定位結構的馬達與馬達驅動裝置 - Google Patents

具定位結構的馬達與馬達驅動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19795U
TWM619795U TW110202872U TW110202872U TWM619795U TW M619795 U TWM619795 U TW M619795U TW 110202872 U TW110202872 U TW 110202872U TW 110202872 U TW110202872 U TW 110202872U TW M619795 U TWM619795 U TW M619795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otor
positioning structure
groove
housing
drive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2028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宏達
陳進益
Original Assignee
易碼電控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易碼電控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易碼電控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M6197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19795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新型揭露一種具定位結構之馬達與馬達驅動裝置,其中馬達驅動裝置包括本體和馬達。本體具有第一設置槽,而馬達則固設於第一設置槽中。馬達具有外殼,且外殼之弧形外表面上凸設有至少一個定位結構,其中至少一個定位結構對應第一設置槽之至少一個定位槽。

Description

具定位結構的馬達與馬達驅動裝置
本新型係關於一種具定位結構的馬達及馬達驅動裝置,尤其指一種組裝時可迅速同時固定和定位之馬達及馬達驅動裝置。
因應行車安全性,現今多數的車輛皆配有防鎖死煞車系統(Anti-lock Braking System),其有能力調控車輪的煞車動作,能夠在駕駛遭遇緊急狀況或路面環境不佳時,調整致動力以避免車輛因輪胎鎖死或打滑而失控。
一般防鎖死煞車系統可透過軟體(如運算程式)、硬體(如控制器)與傳動機構之組合搭配的方式調整致動力,達到加強車輛在各種情況下的操縱性。而於防鎖死煞車系統中使用液壓裝置作為傳動機構則是當前的主流,但是用於防鎖死煞車系統之液壓裝置通常具有多個零組件,組裝時需有多道工序且對密封性有高標準的要求,因此焊接為通常的貼合密封手段。
然而,雖然焊接易於施工於零組件之複雜接合面,但其不耐震與高溫,而配有馬達及泵之液壓裝置在運作時會因應產生震動及熱氣,長久之後,液壓裝置中的零組件之密封性會有逐漸減弱的疑慮,尤其當駕駛於有狀況時緊 急煞車,液壓裝置在高速運作下產生的震動與高溫亦可能直接導致焊接之零組件斷裂分離,使防鎖死煞車系統失去作用。
而馬達作為驅動液壓裝置的主力需要乘載的力道很大,尤其在運作時會產生應力和震動,因此需要緊密的配置於液壓裝置內。習知的組裝和固定方式主要是將馬達置入底座後,利用螺絲鎖固或焊接的方式將馬達固定於液壓裝置中,但螺絲鎖固因需要對準螺孔而費時費力,焊接品質又難以掌控,對製造成本與產品品質都有影響。
因此,為了克服習知技術的不足之處,本新型實施例之具定位結構之馬達及馬達驅動裝置是於馬達驅動裝置中的馬達和本體上分別設有相對應的定位結構與定位槽,讓其組合關係簡化,並使用壓鉚的方式分別將所述馬達密封於所述本體內。如此,可避免使用焊接方式組裝密封馬達驅動裝置之馬達,減少組裝時間。再者,所述馬達與本體之相對應的定位結構和定位槽,可同時用以定位所述馬達並限制所述馬達之方向與旋轉位移,防止運行中之馬達旋轉或位移,進而對其他零組件造成影響。
基於前述至少一個目的,本新型實施例提供一種具定位結構的馬達,其中馬達包括馬達組件、具弧形外表面之外殼和至少一個定位結構,其中馬達組件設於外殼內而定位結構凸設於外殼之弧形外表面上。
可選地,定位結構為具方向性之凸塊。
可選地,定位結構為膠囊狀凸塊,膠囊狀凸塊包含具有長側邊之長形本體與兩個相對的圓端,其中膠囊狀凸塊以其長側邊平行於馬達軸心的方向設置於外殼之弧形外表面上。
可選地,定位結構的數量為三個且三個定位結構等距的環設於外殼之弧形外表面上。
基於前述至少一個目的,本新型實施例提供一種具定位結構的馬達驅動裝置,其包括本體和馬達。本體具有第一設置槽,而馬達則固設於第一設置槽中。馬達具有外殼,且外殼之弧形外表面上凸設有至少一個定位結構,其中至少一個定位結構對應第一設置槽之至少一個定位槽。
可選地,馬達驅動裝置更包括致動元件固設於本體內並傳動連接馬達。
可選地,馬達的定位結構為具方向性之凸塊,本體的定位槽為對應之凹槽。
可選地,定位槽容納定位結構。
可選地,定位結構之凸起高度等於或小於定位槽之內凹深度,定位結構之寬度等於或小於定位槽之寬度。
可選地,本體之硬度小於馬達外殼的硬度。
可選地,馬達之外殼的弧形外表面緊密貼合本體之第一設置槽之內壁。
可選地,馬達驅動裝置為防鎖死煞車裝置,致動元件為回油泵。
簡言之,本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具定位結構之馬達和馬達驅動裝置利用馬達之定位結構和本體之定位槽,簡化其組合關係,進而減少組裝程序且避免使用焊接進行密封。如此一來,對馬達驅動裝置,例如防鎖死煞車裝置,有需求之各種市場(例如車輛製造商、機車製造商、ABS製造商等)具有優勢。
為讓本新型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及優點能更明顯易懂,配合所附圖示,做詳細說明如下。
1:馬達驅動裝置
10:本體
11:第一設置槽
13:第二設置槽
17:第三設置槽
20:馬達
21:外殼
22:定位結構
23:轉軸
25:馬達組件
40:致動元件
80:轉動元件
90:軸承
100:電子控制單元
110:上蓋
111:定位槽
120:控制板
130:單元本體
1011:上表面
1012:第一側面
E:電子構件
M:機構構件
圖1是本新型實施例之馬達驅動裝置的示意圖。
圖2是本新型實施例之馬達驅動裝置的另一示意圖。
圖3是本新型實施例之馬達驅動裝置的爆炸圖。
圖4是本新型實施例之馬達驅動裝置的剖面圖。
圖5是本新型實施例之馬達的示意圖。
圖6是本新型實施例之馬達的剖面圖。
為充分瞭解本新型之目的、特徵及功效,茲藉由下述具體之實施例,並配合所附之圖式,對本新型做一詳細說明,說明如後。
本新型實施例提供一種馬達驅動裝置,包括本體、馬達以及致動元件。本體具有複數個連通的設置槽用以分別設置馬達以及致動元件,其中馬達具有定位結構可對應設置槽中的定位槽,致動元件則透過連通的設置槽與馬 達連接。由於馬達與致動元件皆具有與本體之設置槽相配合之組合結構,組裝後之馬達驅動裝置內的各個零組件與本體的結合更穩固,而組裝工序也可簡化。
首先,請參照圖1,圖1是本新型實施例之馬達驅動裝置的示意圖。如圖所示,本新型實施例之馬達驅動裝置1(例如但不限定,防鎖死煞車裝置)大致上由電子構件E和機構構件M所組成,外觀總體約略為六面長方體,其中電子構件E之長度相比機構構件M略長,因此馬達驅動裝置1於一側面之上半部突出於下半部(或下半部有缺口)。圖2是本新型實施例之馬達驅動裝置移除電子構件E的示意圖。如圖所示,機構構件M包括本體10、馬達20和致動元件40(例如但不限定,回油泵)。
接著,請參照圖3,圖3是本新型實施例之馬達驅動裝置的爆炸圖。如圖所示,本新型實施例之馬達驅動裝置1的電子構件E可為一電子控制單元100,其中電子控制單元100電性連接馬達20用以控制馬達20的作動。於一實施例中,電子控制單元100為微控制器,馬達20為伺服馬達,但本新型不依此限制電子控制單元100、馬達20的種類,亦不限定電子控制單元100與馬達20之間的連接關係,只要可控制其等作動即可。電子控制單元100包括上蓋110、控制板120和單元本體130,其中上蓋110、控制板120和單元本體130疊層組合後略為長方體,其中單元本體130內具有空間可在裝設於本體10之上後將組合後突出於本體10之馬達20包覆容納於其中。
如圖3所示,本體10外觀約略為六面長方體,其上表面1011具有第一設置槽11用以組設馬達20於其中。本體10之第一側面1012具有第二設置槽13用以供致動元件40組設於其內,其中,馬達20是以其軸心垂直於本體之上表 面1011的方向組設於第一設置槽11,致動元件40則是以其軸心平行於上表面1011但垂直於第一側面1012的方向組設於第二設置槽13,因此馬達20的軸心與致動元件40的軸心於方向線上成正交。此種配置可在保有各個零組件之功能下最大限度地使用本體10內的空間,使整體的馬達驅動裝置的體積縮小。
同時參照圖4,圖4是本新型實施例之馬達驅動裝置的剖面圖。如圖所示,機構構件M更包括轉動元件80和軸承90組設於本體10的第三設置槽17中。第一設置槽11和第二設置槽13透過第三設置槽17相通,亦即,第三設置槽17位於第一設置槽11和第二設置槽13之間。轉動元件80連接設於第二設置槽13之致動元件40與設於第一設置槽11之馬達20,其中馬達20透過驅動轉動元件80而帶動致動元件40作動。軸承90配置於轉動元件80和馬達20之間,其中,部分的軸承90位於第一設置槽11內。於一實施例中,轉動元件80為偏心輪,軸承90為滾珠軸承,且軸承90以過盈配置的方式設於第三設置槽17中,軸承90位於第三設置槽17的部分之外表面緊密貼合第三設置槽17之內壁,但本新型不依此限定元件種類和配置方式。
請參照圖5和圖6,分別是本新型實施例之馬達的組裝前後之示意圖及組裝後之剖面圖。馬達20為圓柱狀且具有外殼21,馬達組件25(包括一般馬達電路、定子與轉子等,其馬達組件類型並非用於限制本新型)設於外殼21內,而外殼21的外表面上設有至少一個定位結構22,其中定位結構22為一凸塊,其形狀對應配合位於本體10之第一設置槽11之內壁的定位槽111,定位槽111可以例如是凹槽或溝槽。其中,第一設置槽11之定位槽111的數量對應馬達20之定位結構22的數量,且定位結構22較佳具有方向性,以提供導引、限位及對准的 功能,換言之,此處所指的具有方向性的定位結構22是指結構經過設計的定位結構22,而使得馬達20僅能由特定方向(例如,垂直地由上往下)壓鉚至本體10中,且一經壓鉚後,馬達20會被緊固而不易再從本體10中脫離並使馬達20之軸承90對准於致動元件40。於一實施例中,馬達20之外殼21具有三個定位結構22,等距的環繞外殼21的外表面,且定位結構22是以加工方式由外殼21內部往外打的凸塊,但本新型不依此限制定位結構22的數量與形成方式,其可與外殼21一體成型或另外形成和/或附加於外殼21。
詳細地說,馬達20的外殼21具有弧狀之外表面,而定位結構22以垂直於外表面的方向向外凸起於外殼21的外表面。於本實施例中,定位結構22外觀為膠囊狀,其長型本體與兩個圓端兼具方向與導引的功能,因此以定位結構22之長側邊平行於馬達20之軸心的相位設置於外殼21的外表面上。對應地,本體10之第一設置槽11之內壁的定位槽111為長型溝槽,從本體10之上表面1011開始往下延伸,其寬度和內凹深度分別和定位結構22之寬度和凸起高度約略相等或大致上相同,亦即,定位結構22的寬度和凸起高度分別等於或小於定位槽111的寬度和內凹深度,以便定位槽111容納定位結構22。然而,本新型不依此限定定位結構22與定位槽111之形狀與種類。
另外,本體10之第一設置槽11亦具有弧形內壁以便容置馬達20,而第一設置槽11之內壁的圓周或直徑和馬達20之外殼21的外表面圓周或直徑約略相等,如此,馬達20之外殼21的外表面可緊密貼合本體10之第一設置槽11的內壁。於本實施例中,本體10僅容納下半部分的馬達20即可定位馬達20,但本新型不依此限定本體的容置空間。
因此,當組裝馬達20於本體10時,須先對準定位結構22和定位槽111的位置,將馬達20插入第一設置槽11後,對馬達20與本體10進行壓裝,其中較佳是以過盈組裝或干涉組裝,最後將馬達20與本體10之定位槽111和上表面1011之間的間隙填滿,以固定馬達20於第一設置槽11中。於一實施例中,本體10為鋁腔體且硬度小於馬達20之外殼21,且填滿間隙的方式為,在相對定位結構22之上表面1011處用銳器施力砍出一如圖6所示之缺口,而原位於缺口之料材則因應銳器之力道方向往外殼21靠攏,進而填滿間隙,然而本實施例不依此限定本體10與外殼21之硬度與材料,或是填滿間隙的工法。
如圖6所示,第三設置槽17位於第一設置槽11下方且其直徑亦小於第一設置槽11,而馬達20之轉軸23貫穿位於第三設置槽17的轉動元件80與軸承90並致動轉動元件80。如前所述,部分的軸承90位於第三設置槽17,而部分的軸承90位於第一設置槽11,其中位於第一設置槽11之部分的軸承90實質上與馬達20之下表面接觸且容納於馬達20之外殼21內。詳細地說,軸承90之外表面可分為上半部與下半部,其中上半部與馬達20之外殼21的內壁緊密貼合,而下半部與第三設置槽17之內壁緊密貼合。藉由軸承90的配置可分散馬達驅動裝置1於運作時施予轉動元件80和馬達20的負荷,另外,馬達20與本體10的整體配置亦可增加散熱效果。
接下來說明本新型實施例所述之馬達驅動裝置的組裝流程。首先把軸承和轉動元件組裝於設有複數個連通設置槽之本體中的第三設置槽內,其中軸承和轉動元件是以同軸疊層的方式配置於第三設置槽中,軸承位於轉動元件的上方。由於第三設置槽位於第一設置槽下方且與第一設置槽和第二設置槽 相通,且軸承與轉動元件與馬達有結構和傳動功能上的互動,因此於一實施例中,軸承與轉動元件是先組裝於馬達上,然後與馬達一併置入於本體的設置槽內,但本新型不依此為限。
接著,把馬達組裝於本體之上表面的第一設置槽內,其中第一設置槽內設有定位槽,用以對應容置馬達之定位結構,因此組裝馬達於本體時,須先把馬達之定位結構對準第一設置槽之定位槽,然後再把馬達插入第一設置槽,以使定位結構對應定位槽。由於第一設置槽之輪廓與馬達之形狀類似,因此馬達之外殼可緊密貼合第一設置槽的內壁。接著,把馬達與本體之上表面和第一設置槽之定位槽之間的間隙填滿,以固定馬達於本體之第一設置槽內。
然後,把致動元件組裝於本體之第一側面的第二設置槽內,其中第二設置槽與第一設置槽相通,因此致動元件可傳動連接馬達,而傳動連接為馬達透過與致動元件之間的元件配置,例如但不限定,軸承與轉動元件,在運轉時驅動轉動元件並間接地帶動致動元件作動。
最後,把電子控制單元組裝到本體之上表面,包覆馬達突出本體之上表面的部分。如此一來,完成馬達驅動裝置的組裝。
綜合以上所述,相較於昔知技術,本新型實施例所述之具定位結構之馬達與馬達驅動裝置之技術效果,係說明如下。
昔知技術中,馬達驅動裝置的多個零組件採用焊接或螺絲鎖固的方式固定和密封零組件,但焊接的好壞會直接影響零組件的密封性,且焊接的接點不耐震也不耐高溫,使得在操作馬達驅動裝置時會有安全性的疑慮,而螺絲鎖固則會增加製造時間與成本。反觀本新型實施例所述之馬達驅動裝置,其利用零組件的結構簡化組合關係,無需使用焊接或螺絲鎖固的方式即可用壓鉚 的技術達到所需的定位及固定,確保零組件不會因高速運作產生的震動與高溫而損壞或斷裂,亦可減少組裝到本體的工序,進而增進組裝的效率。
本新型在上文中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然熟習本項技術者應理解的是,上述實施例僅用於描繪本新型,而不應解讀為限制本新型之範圍。應注意的是,舉凡與前述實施例等效之變化與置換,均應設為涵蓋於本新型之範疇內。因此,本新型之保護範圍當以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本體
11:第一設置槽
17:第三設置槽
20:馬達
21:外殼
22:定位結構
40:致動元件
80:轉動元件
90:軸承
111:定位槽
1011:上表面

Claims (12)

  1. 一種具定位結構的馬達,包括:一具弧形外表面之外殼;一設於該外殼內之馬達組件;以及至少一個定位結構凸設於該外殼之弧形外表面。
  2.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馬達,其中該至少一個定位結構為具方向性之凸塊。
  3.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馬達,其中該至少一個定位結構為膠囊狀凸塊,該膠囊狀凸塊包含具有長側邊之長形本體與兩個相對的圓端,其中該膠囊狀凸塊以該長側邊平行於該馬達之軸心的方向設置於該外殼之弧形外表面上。
  4.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馬達,其中該至少一個定位結構的數量為三個且該三個定位結構等距的環設於該外殼之弧形外表面上。
  5. 一種具定位結構的馬達驅動裝置,包括:一本體,具有第一設置槽;以及一馬達,固設於該第一設置槽中並具有外殼,其中該外殼之弧形外表面凸設有至少一個定位結構,該至少一個定位結構對應該本體之該第一設置槽之至少一個定位槽。
  6. 如請求項第5項所述之馬達驅動裝置,更包括一致動元件固設於該本體並傳動連接該馬達。
  7. 如請求項第5項所述之馬達驅動裝置,其中該馬達之該至少一個定位結構為具方向性之凸塊,該本體之該第一設置槽之該至少一個定位槽為對應之凹槽。
  8. 如請求項第7項所述之馬達驅動裝置,其中該至少一個定位槽容納該至少一個定位結構。
  9. 如請求項第8項所述之馬達驅動裝置,其中該至少一個定位結構之寬度和凸起高度分別等於或小於該至少一個定位結構之寬度和內凹深度。
  10. 如請求項第5項所述之馬達驅動裝置,其中該本體之硬度小於該馬達之該外殼的硬度。
  11. 如請求項第5項所述之馬達驅動裝置,其中該馬達之該外殼的弧形外表面緊密貼合該本體之該第一設置槽的內壁。
  12. 如請求項第6項所述之馬達驅動裝置,其中該馬達驅動裝置為防鎖死煞車裝置,該致動元件為回油泵。
TW110202872U 2020-04-22 2021-03-18 具定位結構的馬達與馬達驅動裝置 TWM61979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613647.2 2020-04-22
CN202020613647.2U CN213043496U (zh) 2020-04-22 2020-04-22 具有外凸结构的马达及马达制动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19795U true TWM619795U (zh) 2021-11-21

Family

ID=755202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202872U TWM619795U (zh) 2020-04-22 2021-03-18 具定位結構的馬達與馬達驅動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3043496U (zh)
TW (1) TWM619795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043496U (zh) 2021-04-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615405B2 (ja) モータ制御装置、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および制動力制御装置
CN111717273B (zh) 电动驱动装置
JP5091293B2 (ja) 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408926B2 (ja) 電動駆動装置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20190300047A1 (en) Electric drive device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CN111264021B (zh) 电动驱动装置以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US11407443B2 (en) Electric drive device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JP2016144380A (ja) 電動駆動装置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KR20200006570A (ko) 전동 구동 장치 및 전동 파워 스티어링 장치
KR20200011557A (ko) 전동 구동 장치 및 전동 파워 스티어링 장치
KR20200008027A (ko) 전동 구동 장치 및 전동 파워 스티어링 장치
JP6183288B2 (ja) 電動圧縮機
US20190193775A1 (en) Electromotive Drive Device and Electrically-Powered Steering Device
US11381131B2 (en) Electric drive device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TWI724648B (zh) 防鎖死煞車裝置與組裝方法
TWM619795U (zh) 具定位結構的馬達與馬達驅動裝置
US20220009544A1 (en) Electrically-operated drive device and electrically-operated power steering device
KR20190130839A (ko) 전동 구동 제어 장치
TWM619796U (zh) 具定位結構的馬達與馬達驅動裝置
US11863045B2 (en) Electrically-operated drive device and electrically-operated power steering device
TWI759148B (zh) 用於防鎖死煞車系統之馬達單元與馬達驅動裝置
TWM620862U (zh) 具定位結構的馬達與馬達驅動裝置
JP2019134679A (ja) 電動駆動装置
US20230059716A1 (en) Motor unit and motor-control device
JP6280773B2 (ja)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の駆動制御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