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18082U - 背板及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背板及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18082U
TWM618082U TW110204205U TW110204205U TWM618082U TW M618082 U TWM618082 U TW M618082U TW 110204205 U TW110204205 U TW 110204205U TW 110204205 U TW110204205 U TW 110204205U TW M618082 U TWM618082 U TW M618082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ngaging portion
substrate
bearing surface
hole
extens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2042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楊靜
Original Assignee
大陸商蘇州璨鴻光電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陸商蘇州璨鴻光電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陸商蘇州璨鴻光電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M6180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18082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quid Crystal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創作提出一種背板,用於固定基板,包括本體及延伸板。延伸板具有承載面、第一至第四側邊。第一側邊連接於本體。承載面位於第一側邊、第二側邊、第三側邊及第四側邊之間。延伸板的第一卡合部配置於第二側邊,且先朝遠離承載面的延伸方向延伸,再朝第一側邊的方向彎折。第一卡合部朝第一側邊的方向彎折的一端具有朝向承載面凸出的第一凸起結構。延伸板的第二卡合部配置於該第四側邊。且先朝延伸方向延伸,再朝第三側邊的方向彎折。本創作另提供一種包含前述背板的顯示裝置。本創作提出的背板及顯示裝置具有組裝簡單省時的功效。

Description

背板及顯示裝置
本創作是關於一種背板,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能用於固定基板的背板以及使用此背板的顯示裝置。
目前,液晶顯示裝置作為電子設備的顯示部件已經廣泛的應用於各種電子產品中。液晶顯示裝置中主要包括有背光模組、顯示面板、電路基板、背板等組件。其中背板常被用於承載背光模組、顯示面板以及電路基板。
習知技術中,電路基板常會固定於背板上。目前主要的固定方式為使用膠帶固定或是螺絲固定。然而,以膠帶進行固定時,若固定強度低則難以達到良好的固定作用,若固定強度高則難以進行調整。另一方面,螺絲固定的組裝過程難度較高,並且耗費工時。
因此,將電路基板固定於背板的過程中,目前較少有組裝簡單省時又省成本的固定方式。
本「先前技術」段落只是用來幫助瞭解本創作內容,因此在「先前技術」中所揭露的內容可能包含一些沒有構成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知道的習知技術。此外,在「先前技術」中所揭露的內容並不代表該內容或者本創作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所要解決的問題,也不代表在本創作申請前已被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知曉或認知。
本創作提供一種背板,能在固定基板時提供良好穩固性,並且組裝過程簡單省時。
本創作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其在將基板固定於背板時能提供良好穩固性,並且組裝過程簡單省時。
本創作的其他目的和優點可以從本創作所揭露的技術特徵中得到進一步的了解。
為達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創作一實施例所提供的背板用於固定基板,並包括本體及延伸板。延伸板具有承載面、第一側邊、第二側邊、第三側邊及第四側邊。第一側邊及第二側邊分別連接於第三側邊及第四側邊之間,且第一側邊與第二側邊相對,第三側邊與第四側邊相對。第一側邊更連接於本體。承載面位於第一側邊、第二側邊、第三側邊及第四側邊之間。延伸板包括第一卡合部及第二卡合部。第一卡合部配置於第二側邊。第一卡合部先朝遠離承載面的延伸方向延伸,再朝第一側邊的方向彎折。第一卡合部朝第一側邊的方向彎折的一端具有朝向承載面凸出的第一凸起結構。第二卡合部配置於第四側邊。第二卡合部先朝延伸方向延伸,再朝第三側邊的方向彎折。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在平行於延伸方向上,上述之本體與延伸板不重疊。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背板更包含第三卡合部,其中第一卡合部配置於第二側邊鄰近第三側邊的一端,第三卡合部配置於第二側邊的中間位置。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第二卡合部朝第三側邊的方向彎折的一端具有朝向承載面凸出的第二凸起結構。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承載面具有第三凸起結構,第三凸起結構與第一凸起結構對應設置。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承載面具有第三凸起結構及第四凸起結構,第三凸起結構與第一凸起結構對應設置,第四凸起結構與第二凸起結構對應設置。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延伸板為間隔設置的多個延伸子板所組成,每一延伸子板之間具有間隙。
為達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創作一實施例所提供的顯示裝置包括基板、導光元件、顯示面板及上述的背板。基板配置於背板的承載面上。導光元件配置於背板的本體上。顯示面板配置於導光元件上,且電性連接於基板。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基板具有第一貫孔及第二貫孔,第一凸起結構穿設於第一貫孔,第二卡合部朝第三側邊的方向彎折的一端具有第二凸起結構,第二凸起結構穿設於第二貫孔。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承載面具有第三凸起結構,第三凸起結構穿設於第一貫孔。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承載面具有第三凸起結構及第四凸起結構,第三凸起結構穿設於第一貫孔,第四凸起結構穿設於第二貫孔。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基板遠離顯示面板的一側具有凹槽,第一卡合部朝延伸方向延伸的一端對應配置於凹槽內。
本創作實施例的顯示裝置中,背板的延伸板包括第一卡合部及第二卡合部。第一卡合部配置於第二側邊,且結構上先朝遠離承載面的延伸 方向延伸,再朝第一側邊的方向彎折,形成卡鉤狀。當顯示裝置的基板配置於承載面上時,第一卡合部能夠提供基板於承載面的Y軸向的止擋與固定作用,並且第一卡合部的第一凸起結構能進一步地強化固定基板。而第二卡合部配置於第四側邊,且結構上先朝延伸方向延伸,再朝第三側邊的方向彎折,同樣為卡鉤狀。第二卡合部能夠提供基板於承載面的X軸向的止擋與固定作用。藉由第一卡合部及第二卡合部的配合,使得本創作實施例的背板能在固定基板時提供良好穩固性,並且相較於習知技術的螺絲固定,由於不需要額外的零件,只需將基板放上即可,達到組裝過程簡單省時的效果。本創作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由於使用上述的背板,因此也具有能良好固定基板於背板以及組裝過程簡單省時的優點。
為讓本創作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1、1a:顯示裝置
10、10a、10b、10c:背板
20:基板
21:第一貫孔
22:第二貫孔
23:凹槽
30:導光元件
40:顯示面板
50:導線
100、100a、100b、100c:延伸板
1001:延伸子板
101:第一側邊
102:第二側邊
103:第三側邊
104:第四側邊
105、105a:承載面
1051:第三凸起結構
1052:第四凸起結構
110:第一卡合部
111:第一凸起結構
120:第二卡合部
121:第二凸起結構
130:第三卡合部
131:第五凸起結構
200:本體
210:側壁
E:延伸方向
G:間隙
圖1A為本創作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俯視圖。
圖1B為本創作一實施例的背板的局部俯視圖。
圖1C為圖1A沿A-A’線靠近第一卡合部一端的剖面示意圖。
圖1D為圖1A沿B-B’線靠近第二卡合部一端的剖面示意圖。
圖2A為本創作另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局部剖面示意圖。
圖2B為本創作另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局部剖面示意圖。
圖3為本創作另一實施例的背板的局部俯視圖。
圖4為本創作另一實施例的背板的局部俯視圖。
有關本創作之前述及其他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圖式之一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的呈現。以下實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後等,僅是參考附加圖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來說明並非用來限制本創作。
圖1A為本創作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俯視圖。圖1B為本創作一實施例的背板的局部俯視圖。圖1C為圖1A沿A-A’線靠近第一卡合部一端的剖面示意圖。圖1D為圖1A沿B-B’線靠近第二卡合部一端的剖面示意圖。請參考圖1A至圖1D,本實施例的顯示裝置1包括背板10、基板20、導光元件30(請參考圖1C)及顯示面板40。背板10用於固定基板20,並包括延伸板100及本體200。延伸板100例如具有第一側邊101、第二側邊102、第三側邊103、第四側邊104及承載面105(請參考圖1B)。第一側邊101及第二側邊102分別連接於第三側邊103及第四側邊104之間,且第一側邊101與第二側邊102相對,第三側邊103與第四側邊104相對。在本實施例中,背板10的本體200例如具有側壁210,第一側邊101例如還連接於本體200的側壁210,側壁210的高度例如等於或接近導光元件30的高度(例如平行於承載面105的法線方向上的高度),背板10的本體200及側壁210適於容置導光元件30,但不以此為限。承載面105位於第一側邊101、第二側邊102、第三側邊103及第四側邊104之間。具體而言,延伸板100例如為長方體,承載面105例如為矩形,但本創作並不特別限制延伸板100的形狀。導光元件30配置於背板10的本體200上,本體200配置導光元件30的表面例如與承載面105平行,且各自的法線方向朝向同一方向,但本創作不限於此。顯示面板40配置於導光元件30上,且顯示面板40以導線50電性連接於基板20。基板20例如是印刷電路板(PCB,Printed circuit board),用來驅動顯示面板40,導線50例如是軟性 印刷電路板(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但本創作不以此為限。背板10的延伸板100更包括第一卡合部110及第二卡合部120,且延伸板100適於以第一卡合部110及第二卡合部120將基板20固定於承載面105上。在本實施例中,基板20例如是配置於延伸板100的承載面105上,但不以此為限。依據不同設計需求,例如也可以將第一卡合部110及第二卡合部120設置於本體200,而基板20則固定於本體200上。以下,將詳細說明第一卡合部110及第二卡合部120固定基板20的結構與方式。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卡合部110例如配置於第二側邊102,第二卡合部120例如配置於第四側邊104。具體而言,第一卡合部110配置於第二側邊102鄰近第三側邊103的一端,第二卡合部120配置於第四側邊104的中間位置。本實施例僅為多個配置方式中的其中一種,本創作並無特別限制第一卡合部110及第二卡合部120的配置。於其他實施例中,例如也可以是將第一卡合部110配置於第二側邊102鄰近第四側邊104的一端,第二卡合部120配置於第三側邊103的中間位置。
在本實施例的結構上,第一卡合部110先朝遠離承載面105的延伸方向E延伸,再朝第一側邊101的方向彎折,使得第一卡合部110與承載面105之間形成L形的卡鉤狀。第二卡合部120先朝延伸方向E延伸,再朝第三側邊103的方向彎折,也是與承載面105之間形成L形的卡鉤狀,並且方向上與第一卡合部110不相同(如圖1A及圖1B所示)。當基板20配置於承載面105時,能夠抵靠於第一卡合部110及第二卡合部120,請參考圖1A,第一卡合部110能在Y軸向上為基板20提供止擋及固定作用,第二卡合部120能在X軸向上為基板20提供止擋及固定作用,讓基板20能穩固地配置於承載面105上。特別說明的是,由於為了確實固定基板20且避免脫落,此處所指的遠離承載面105的延伸方向E為垂直於承載面105的方向(例如為承載面105的 法線方向),而非平行於承載面105的方向,並且第一卡合部110及第二卡合部120是朝著延伸方向E的同一側延伸,才能達到固定基板20的功能。進一步來說,在一實施例中,延伸方向E亦可相同於依序疊置本體200、導光元件30及顯示面板40的方向。另一方面,在平行於延伸方向E上,本體200與延伸板100例如為不重疊。具體而言,延伸板100的第一側邊101連接於本體200的側壁210,且設置於側壁210遠離導光元件30的一側,即延伸板100並非設置於本體200的背面。
進一步地,第一卡合部110朝第一側邊101的方向彎折的一端具有朝向承載面105凸出的第一凸起結構111。第二卡合部120朝第三側邊103的方向彎折的一端具有第二凸起結構121。基板20例如具有第一貫孔21及第二貫孔22,且第一凸起結構111穿設於第一貫孔21,第二凸起結構121穿設於第二貫孔22。本創作並不特別限制第一凸起結構111以及第一貫孔21的形狀,亦不特別限制第一凸起結構111穿入第一貫孔21的深度,只要彼此能對應配置及固定即可,同理亦適用於第二凸起結構121以及第二貫孔22的配置。藉由將第一凸起結構111穿設於第一貫孔21,以及第二凸起結構121穿設於第二貫孔22,能夠加強將基板20固定於承載面105上的效果,但不以此為限。於另一實施例中,例如也可以是僅具有第一凸起結構111與第一貫孔21的配置,同樣能達到加強固定的效果。
依據不同設計需求,導光元件30例如可為導光板、擴散片或其他適於傳遞光線的光學元件等。一般而言,顯示裝置1例如還包括發光元件(圖未示),如發光二極體或燈管等,發光元件適於提供光線並傳遞至導光元件30,在經由導光元件30將光線傳遞至顯示面板40。
顯示面板40例如是液晶顯示面板(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或其他非自發光顯示面板。液晶顯示面板的種類例如是穿透式顯示面板或半穿透半反射式顯示面板,但不以此為限。
本實施例的顯示裝置1中,背板10的延伸板100包括第一卡合部110及第二卡合部120。第一卡合部110配置於第二側邊102,且結構上先朝遠離承載面105的延伸方向E延伸,再朝第一側邊101的方向彎折,形成卡鉤狀。當顯示裝置1的基板20配置於承載面105上時,第一卡合部110能夠提供基板20於承載面105的Y軸向的止擋與固定作用,並且第一卡合部110的第一凸起結構111能進一步地強化固定基板20。而第二卡合部120配置於第四側邊104,且結構上先朝延伸方向E延伸,再朝第三側邊103的方向彎折,同樣為卡鉤狀。第二卡合部120能夠提供基板20於承載面105的X軸向的止擋與固定作用。藉由第一卡合部110及第二卡合部120的配合,使得本實施例的背板10能在固定基板20時提供良好穩固性,並且相較於習知技術的螺絲固定,由於不需要額外的零件,只需將基板20放上(或插入)即可,達到組裝過程簡單省時的效果。本實施例的顯示裝置1由於使用背板10,因此也具有能良好固定基板20於背板10以及組裝過程簡單省時的優點。
進一步來說,在本實施例中,基板20遠離顯示面板40的一側(例如與第二側邊102對應的一側)例如具有凹槽23。第一卡合部110朝延伸方向E延伸的一端對應配置於凹槽23內,如圖1A所示。經由上述的配置,使得基板20在X軸向除了第二卡合部120的固定之外,第一卡合部110朝延伸方向E延伸的一端與凹槽23也能進一步限制基板20在X軸向上的移動,即基板20在X軸向上左右移動時,會使第一卡合部110抵靠於凹槽23,阻止基板20的移動,達到固定的效果。在另一實施例中,基板20也可以具有另一凹 槽,與第二卡合部120朝延伸方向E延伸的一端對應配置,達到進一步限制基板20在Y軸向上的移動。
圖2A為本創作另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局部剖面示意圖。圖2B為本創作另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局部剖面示意圖。為方便說明,圖2A及圖2B的剖面位置及視角分別與圖1C及圖1D相同。請參考圖2A及圖2B,本實施例的顯示裝置1a與上述的顯示裝置1的結構與優點相似,以下僅針對其結構的主要差異處進行說明。本實施例的顯示裝置1a中,背板10a的延伸板100a上,承載面105a例如具有第三凸起結構1051及第四凸起結構1052,但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例如也可以僅具有第三凸起結構1051或第四凸起結構1052。第三凸起結構1051與第一凸起結構111對應設置,第四凸起結構1052與第二凸起結構121對應設置。具體而言,第三凸起結構1051在垂直於承載面105a的方向上,與第一凸起結構111重疊(例如為完全重疊或部分重疊),並且第三凸起結構1051是朝第一卡合部110彎折的一端凸起。當配置基板20於承載面105a時,第三凸起結構1051例如也是穿設於第一貫孔21,即第一凸起結構111穿設於第一貫孔21的一端,第三凸起結構1051穿設於第一貫孔21的另一端,同時對基板20的兩側進行固定,能夠達到更好的穩固性。同理,第四凸起結構1052在垂直於承載面105a的方向上,與第二凸起結構121重疊,並且第四凸起結構1052是朝第二卡合部120彎折的一端凸起。當配置基板20於承載面105a時,第四凸起結構1052例如也是穿設於第二貫孔22,即第二凸起結構121穿設於第二貫孔22的一端,第四凸起結構1052穿設於第二貫孔22的另一端。
本創作並不特別限制在基板20上與上述各凸起結構卡合的結構樣式,本實施例中是以第一貫孔21及第二貫孔22為例,然而貫孔也可以替換為不連通的凹槽,適於容納上述各凸起結構。舉例而言,第一貫孔21可以 替換為在垂直於承載面105a的方向上重疊設置的兩凹槽,分別容納第三凸起結構1051及第一凸起結構111,同理亦適用於第二貫孔22。
圖3為本創作另一實施例的背板的局部俯視圖。請參考圖1A及圖3,本實施例的背板10b與上述的背板10的結構與優點相似,差異僅在於本實施例的背板10b中,延伸板100b還包括第三卡合部130,配置於第二側邊102的中間位置,可以提升基板20在Y軸向的止擋與固定作用。第三卡合部130朝第一側邊101的方向彎折的一端例如具有朝向承載面105凸出的第五凸起結構131,但不以此為限,第三卡合部130例如也可以不具有第五凸起結構131。第五凸起結構131的結構與作動方式與上述的各凸起結構相同,於此不再詳細敘述。本實施例的背板10b相較於背板10僅為其中一種實施例變化的呈現,依據不同設計需求,可以於第一側邊101、第二側邊102、第三側邊103或第四側邊104上配置更多卡合部。本實施例的背板10b適用於顯示裝置1、1a,可以任意組合使用。
圖4為本創作另一實施例的背板的局部俯視圖。請參考圖1A及圖4,本實施例的背板10c與上述的背板10的結構與優點相似,差異僅在於本實施例的背板10c中,延伸板100c包含間隔設置的多個延伸子板1001,且每一延伸子板1001之間具有間隙G。在本實施例的設計下,可以減少背板10c的材料成本,且同樣能在固定基板時提供良好穩固性。本實施例的背板10c適用於顯示裝置1、1a,並且可以與背板10a、10b的結構樣式組合使用。
綜上所述,本創作實施例的顯示裝置中,背板的延伸板包括第一卡合部及第二卡合部。第一卡合部配置於第二側邊,且結構上先朝遠離承載面的延伸方向延伸,再朝第一側邊的方向彎折,形成卡鉤狀。當顯示裝置的基板配置於承載面上時,第一卡合部能夠提供基板於承載面的Y軸向的止擋與固定作用,並且第一卡合部的第一凸起結構能進一步地強化固定 基板。而第二卡合部配置於第四側邊,且結構上先朝延伸方向延伸,再朝第三側邊的方向彎折,同樣為卡鉤狀。第二卡合部能夠提供基板於承載面的X軸向的止擋與固定作用。藉由第一卡合部及第二卡合部的配合,使得本創作實施例的背板能在固定基板時提供良好穩固性,並且相較於習知技術的螺絲固定,由於不需要額外的零件,只需將基板放上即可,達到組裝過程簡單省時的效果。本創作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由於使用上述的背板,因此也具有能良好固定基板於背板以及組裝過程簡單省時的優點。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創作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創作申請專利範圍及新型說明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創作專利涵蓋之範圍內。另外,本創作的任一實施例或申請專利範圍不須達成本創作所揭露之全部目的或優點或特點。此外,摘要部分和標題僅是用來輔助專利文件搜尋之用,並非用來限制本創作之權利範圍。此外,本說明書或申請專利範圍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用語僅用以命名元件(element)的名稱或區別不同實施例或範圍,而並非用來限制元件數量上的上限或下限。
1:顯示裝置
10:背板
20:基板
23:凹槽
40:顯示面板
50:導線
100:延伸板
110:第一卡合部
111:第一凸起結構
120:第二卡合部
121:第二凸起結構
200:本體
E:延伸方向

Claims (12)

  1. 一種背板,用於固定一基板,包括:一本體;以及一延伸板,具有一承載面、一第一側邊、一第二側邊、一第三側邊及一第四側邊,該第一側邊及該第二側邊分別連接於該第三側邊及該第四側邊之間,且該第一側邊與該第二側邊相對,該第三側邊與該第四側邊相對,該第一側邊更連接於該本體,該承載面位於該第一側邊、該第二側邊、該第三側邊及該第四側邊之間,其中該延伸板包括:一第一卡合部,配置於該第二側邊,該第一卡合部先朝遠離該承載面的一延伸方向延伸,再朝該第一側邊的方向彎折,該第一卡合部朝該第一側邊的方向彎折的一端具有朝向該承載面凸出的一第一凸起結構;以及一第二卡合部,配置於該第四側邊,該第二卡合部先朝該延伸方向延伸,再朝該第三側邊的方向彎折。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背板,其中在平行於該延伸方向上,該本體與該延伸板不重疊。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背板,更包含一第三卡合部,其中該第一卡合部配置於該第二側邊鄰近該第三側邊的一端,該第三卡合部配置於該第二側邊的中間位置。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背板,其中該第二卡合部朝該第三側邊的方向彎折的一端具有朝向該承載面凸出的一第二凸起結構。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背板,其中該承載面具有一第三凸起結構,該第三凸起結構與該第一凸起結構對應設置。
  6. 如請求項4所述之背板,其中該承載面具有一第三凸起結構及一第四凸起結構,該第三凸起結構與該第一凸起結構對應設置,該第四凸起結構與該第二凸起結構對應設置。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背板,其中該延伸板為間隔設置的多個延伸子板所組成,每一該些延伸子板之間具有間隙。
  8. 一種顯示裝置,包括:一基板;一背板,包括:一本體;以及一延伸板,具有一承載面、一第一側邊、一第二側邊、一第三側邊及一第四側邊,該第一側邊及該第二側邊分別連接於該第三側邊及該第四側邊之間,且該第一側邊與該第二側邊相對,該第三側邊與該第四側邊相對,該第一側邊更連接於該本體,該承載面位於該第一側邊、該第二側邊、該第三側邊及該第四側邊之間,該基板配置於該承載面上,該延伸板包括:一第一卡合部,配置於該第二側邊,該第一卡合部先朝遠離該延伸板的一延伸方向延伸,再朝該第一側邊的方向彎折,該第一卡合部朝該第一側邊的方向彎折的一端具有朝向該承載面凸出的一第一凸起結構;以及 一第二卡合部,配置於該第四側邊,該第二卡合部先朝該延伸方向延伸,再朝該第三側邊的方向彎折;一導光元件,配置於該本體上;以及一顯示面板,配置於該導光元件上,且電性連接於該基板。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基板具有一第一貫孔及一第二貫孔,該第一凸起結構穿設於該第一貫孔,該第二卡合部朝該第三側邊的方向彎折的一端具有一第二凸起結構,該第二凸起結構穿設於該第二貫孔。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承載面具有一第三凸起結構,該第三凸起結構穿設於該第一貫孔。
  11. 如請求項9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承載面具有一第三凸起結構及一第四凸起結構,該第三凸起結構穿設於該第一貫孔,該第四凸起結構穿設於該第二貫孔。
  12. 如請求項8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基板遠離該顯示面板的一側具有一凹槽,該第一卡合部朝該延伸方向延伸的一端對應配置於該凹槽內。
TW110204205U 2021-03-25 2021-04-16 背板及顯示裝置 TWM61808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09000.7U CN214409499U (zh) 2021-03-25 2021-03-25 背板及显示装置
CN202120609000.7 2021-03-2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18082U true TWM618082U (zh) 2021-10-11

Family

ID=780306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204205U TWM618082U (zh) 2021-03-25 2021-04-16 背板及顯示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4409499U (zh)
TW (1) TWM618082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409499U (zh) 2021-10-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432998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KR100480405B1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JP3129206U7 (zh)
KR20060104078A (ko) 백라이트 유닛과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JP2007017783A (ja)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照明装置
KR20150135817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US9239481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US11537003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JP2008140646A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US7929078B2 (en) Liquid crystal module having a pair of lamp frames with latching leg pieces
KR20160082860A (ko) 표시장치
JPWO2016170621A1 (ja) 光源装置、表示装置、基板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及び光源装置の製造方法
TWM618082U (zh) 背板及顯示裝置
KR20060082471A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US8622603B1 (en) Backlight module
JP2006201210A (ja) 液晶モジュール
KR20080000474A (ko) 인쇄회로기판 고정구조 및 이를 이용한 액정표시장치
WO2022262046A1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面板
CN111929947B (zh) 可折叠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JP2002296569A (ja) Lcdモジュール及び携帯端末装置
KR20140079682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216901232U (zh) 光学膜片固定结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TWI781779B (zh) 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TWI774074B (zh) 框架結構、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JP7396925B2 (ja) 電子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