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17422U - 距離感測器 - Google Patents

距離感測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17422U
TWM617422U TW110206234U TW110206234U TWM617422U TW M617422 U TWM617422 U TW M617422U TW 110206234 U TW110206234 U TW 110206234U TW 110206234 U TW110206234 U TW 110206234U TW M617422 U TWM617422 U TW M617422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distance sensor
wall
blocking
parti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2062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馬志鵬
何俊杰
廖本瑜
黃建中
Original Assignee
大陸商弘凱光電(江蘇)有限公司
弘凱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2120720786.XU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215180888U/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2110377451.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13126108A/zh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陸商弘凱光電(江蘇)有限公司, 弘凱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陸商弘凱光電(江蘇)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M6174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17422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ptical Radar Systems And Details Thereof (AREA)
  • Measurement Of Optical Distance (AREA)
  •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Or Position Using Acoustic Or Ultrasonic Waves (AREA)
  • Burglar Alarm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創作涉及感測器的技術領域,提供了一種距離感測器,包括基板、發光晶片、感測晶片、分隔膠牆和擋光膠殼。發光晶片和感測晶片安裝於基板,分隔膠牆凸設於感測晶片,擋光膠殼安裝於基板,分隔膠牆的頂部與擋光膠殼連接,並將擋光膠殼的內部腔室隔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本創作提供的距離感測器,在擋光膠殼安裝於基板時,分隔膠牆能夠完全隔開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之間的光線干擾,解決了習知的距離感測器的檢測精準度低的技術問題,從而提高了距離感測器的檢測精準度,且擋光膠殼安裝時不會壓傷發光晶片和感測晶片。

Description

距離感測器
本創作涉及距離感測器的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距離感測器。
距離感測器是以非接觸方式檢測到物體接近的感測器。由於能以非接觸方式進行檢測,不會磨損和損傷檢測物件,所以距離感測器廣泛應用於各行各業。例如,自動取款機利用距離感測器來檢測是否有取款人靠近,生產流水線通過距離感測器實現產品計數,智慧手機利用距離感測器檢測用戶是否離開、智慧耳機利用距離感測器檢測離人耳的遠近,等等。
請參考圖1及圖2,距離感測器包括基板11、發射晶片12、感測晶片13和塑膠外殼14。發射晶片12和感測晶片13間隔地安裝在基板11,感測晶片13包括發射端感光區15和接收端感光區16,塑膠外殼14罩設在基板11上,並隔出兩個腔室。其中,發射晶片12和發射端感光區15位於一個腔室,接收端感光區16位於另一個腔室。距離感測器的工作原理為,發射晶片12發出的光線一部分直接到達發射端感光區15,發射晶片12發出的另一部分光線射出塑膠外殼14後遇到檢測物體17再反射回到接收端感光區16,根據發射端感光區15和接收端感光區16接收到的光線的時間差,計算出檢測物體17的遠近距離。
根據本創作的創作人瞭解到的相關技術,請參考圖2和圖3,距離感測器中的塑膠外殼14具有兩個腔室,但這兩個腔室並未完全隔開。因為要避免隔牆18壓傷感測晶片13,所以隔牆18和感測晶片13之間就形成縫隙19,導致兩個腔室的光線相互影響,距離感測器的檢測精準度下降。
本創作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距離感測器,旨在解決習知的距離感測器的檢測精準度低的技術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創作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距離感測器,包括基板、感測晶片、分隔膠牆和擋光膠殼。所述發光晶片安裝於所述基板;所述感測晶片安裝於所述基板,且與所述發光晶片具有間隔,所述感測晶片包括靠近所述發光晶片的發射端感光區和遠離所述發光晶片的接收端感光區;所述分隔膠牆凸設於所述感測晶片,且位於所述發射端感光區和所述接收端感光區之間;所述擋光膠殼安裝於所述基板,所述分隔膠牆的頂部與所述擋光膠殼連接,並將所述擋光膠殼的內部腔室隔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接收端感光區位於所述第一腔室,所述發光晶片和所述發射端感光區位於所述第二腔室,所述擋光膠殼還具有與所述第一腔室連通的第一光孔和與所述第二腔室連通的第二光孔。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基板包括底板和環繞所述底板的周向設置的凸緣,所述凸緣具有缺口,所述擋光膠殼具有與所述缺口相適配的凸塊。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分隔膠牆橫跨所述感測晶片,所述分隔膠牆的兩端分別抵接所述凸緣的內壁,所述分隔膠牆的頂部與所述凸緣的頂端平齊。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距離感測器還包括兩個透明膠塊,兩個所述透明膠塊分別填充於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距離感測器還包括透鏡,所述透鏡與位於所述第一腔室的所述透明膠塊一體成型,所述透鏡用於引導經所述第一光孔的入射光線收聚到所述接收端感光區。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位於所述第二腔室的所述透明膠塊具有位置與所述發光晶片的位置相對應的第三光孔。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透明膠塊與所述分隔膠牆平齊。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透明膠塊高於所述分隔膠牆,兩個所述透明膠塊之間形成夾槽,所述擋光膠殼具有延伸至所述夾槽內、且與所述分隔膠牆貼合的隔間牆。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擋光膠殼具有位置與所述分隔膠牆的位置相對應的孔隙,所述分隔膠牆延伸至所述孔隙內。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擋光膠殼為塑膠殼或模壓膠殼。
本創作提供的距離感測器的有益效果是:採用在發射端感光區和接收端感光區之間凸設分隔膠牆,分隔膠牆能夠完全隔開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之間的光線干擾,解決了習知的距離感測器的檢測精準度低的技術問題,從而提高了距離感測器的檢測精準度,且擋光膠殼安裝時不會壓傷發光晶片和感測晶片。
下面詳細描述本創作的實施例,所述實施例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終相同或類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於解釋本創作,而不能理解為對本創作的限制。
在本創作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長度”、“寬度”、“上”、“下”、“前”、“後”、“左”、“右”、“垂直”、“水平”、“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為基於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僅是為了便於描述本創作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創作的限制。
此外,術語“第一”、“第二”僅用於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徵的數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徵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一個或者更多個該特徵。在本創作的描述中,“多個”的含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除非另有明確具體的限定。
在本創作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固定”等術語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成一體;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或兩個元件的相互作用關係。對於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而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創作中的具體含義。
實施例一
請參考圖4、圖8和圖9,本創作的一種距離感測器包括基板100、發光晶片200、感測晶片300、分隔膠牆410和擋光膠殼500。發光晶片200安裝於基板100。感測晶片300安裝於基板100且與發光晶片200具有間隔。感測晶片300包括靠近發光晶片200的發射端感光區310和遠離發光晶片200的接收端感光區320。分隔膠牆410凸設於感測晶片300,且位於發射端感光區310和接收端感光區320之間。擋光膠殼500安裝於基板100,分隔膠牆410的頂部與擋光膠殼500連接,並將擋光膠殼500的內部腔室隔成第一腔室510和第二腔室520(請參考圖7和圖9),接收端感光區320位於第一腔室510,發光晶片200和發射端感光區310位於第二腔室520,擋光膠殼500還具有與第一腔室510連通的第一光孔530和與第二腔室520連通的第二光孔540。
本創作提供的距離感測器採用在發射端感光區310和接收端感光區320之間凸設分隔膠牆410,在擋光膠殼500安裝於基板100時,分隔膠牆410能夠完全隔開第一腔室510和第二腔室520之間的光線干擾,解決了習知的距離感測器的腔室漏光導致檢測精準度低的技術問題,從而提高了距離感測器的檢測精準度,且擋光膠殼500安裝時不會壓傷發光晶片200和感測晶片300。
需要說明的是,本實施例中提及的“抵接”包括二者相互連接在一起的情況,也包括二者相互接觸貼合但物理上未連接在一起的情況。
其中,基板100包括但不限於印刷電路板、雙馬來醯亞胺三嗪基板、玻璃纖維基板或是直接覆銅基板中的一種。發光晶片200通過打線製程電性連接於基板100。發光晶片200例如可以是鐳射晶片。感測晶片300通過打線製程電性連接於基板100。
其中,擋光膠殼500和分隔膠牆410可以相互獨立選用為不透光的環氧樹脂、丙烯酸酯樹脂或聚氯酯等材質製成。較佳地,擋光膠殼500及分隔膠牆410的材質均為黑膠。
擋光膠殼500可選為塑膠殼,事先通過注塑製程製造而得,然後再安裝於基板100上;擋光膠殼500也可選為模壓膠殼,利用模壓製程,模具壓在安裝有發光晶片200和感測晶片300的基板100上,並射膠,從而在基板100形成擋光膠殼500。
在一些實施例中,請參考圖4和圖5,基板100包括底板110和環繞底板110的周向設置的凸緣120,凸緣120具有缺口121,擋光膠殼500具有與缺口121相適配的凸塊550。當擋光膠殼500為模壓膠殼時,缺口121的設置便於模壓進膠。當擋光膠殼500為塑膠殼時,缺口121的設置便於定位,從而提高塑膠殼和基板100之間的對接精準度,避免二者出現偏移、甚至出現縫隙,防止漏光,保護位於擋光膠殼500內部的發光晶片200和感測晶片300不受外界環境的水汽銹蝕,降低了擋光膠殼500與基板100之間對準的難度,進而降低了製造成本,提高了距離感測器的氣密性能。
具體地,請參考圖4,分隔膠牆410橫跨感測晶片300,分隔膠牆410的兩端分別抵接凸緣120的內壁,分隔膠牆410的頂部與凸緣120的頂端平齊。如此,分隔膠牆410將基板100分隔形成兩個獨立部分,防止光線的干擾。
在一些實施例中,請參考圖4和圖6,距離感測器還包括兩個透明膠塊430,兩個透明膠塊430分別填充於第一腔室510和第二腔室520。其中,透明膠塊430通過模壓製程製造而得。
請參考圖4,當基板100具有缺口121時,膠體能夠從該缺口121進入第一腔室510和第二腔室520內,並待透明膠塊430成型後,將位於缺口121處的透明膠塊430去除,便於二次模壓時製成擋光膠殼500。
具體地,請參考圖4,距離感測器還包括透鏡440,透鏡440與位於第一腔室510的透明膠塊430一體成型,透鏡440用於引導經第一光孔530的入射光線收聚到接收端感光區320。透鏡440位於第一光孔530和接收端感光區320之間。
本創作的創作人瞭解到相關技術中,有些距離感測器需要在第一光孔530的兩端設置安裝結構,便於第一光孔530的頂端安裝濾光片,第一光孔530的底端粘接透鏡440。然而,由於透鏡440體積很小,邊緣厚度只有0.1mm,如果需要在第一光孔530的端壁設置用於安裝透鏡440的安裝結構,生產製作十分困難,產品不良率高。並且,透鏡440採用膠水連接,過SMT(Surface Mounted Technology,表面貼裝技術)高溫爐時膠水容易液化甚至失去粘性,導致透鏡440容易掉落。而本實施例中,透鏡440與透明膠塊430一體模壓成型,無需在第一光孔530的端壁設置安裝結構,簡化了製造工序,減少了自動化設備的投入,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製作成本。
具體地,請參考圖11和圖12(e),位於第二腔室520的透明膠塊430具有位置與發光晶片200的位置相對應的第三光孔431。發光晶片200發出的光線直接通過第三光孔431射出,不經過透明膠塊430,無折射損耗影響,有利於提高距離感測器的檢測精準度。
其中,該第三光孔431的加工,可以使用具有孔罩620的模壓治具610,該模壓治具610罩住發光晶片200,則在模壓時膠體不會進入孔罩620的內部,並且孔罩620的側壁垂直向上設置,與模壓治具610的運動方向平行,脫模時無阻礙。
其中,透明膠塊430與分隔膠牆410平齊或不平齊。
在一個實施例中,請參考圖4,透明膠塊430與分隔膠牆410平齊。
在另一個實施例中,請參考圖6和圖7(c),透明膠塊430高於分隔膠牆410,兩個透明膠塊430之間形成夾槽432,擋光膠殼500具有延伸至夾槽432內且與分隔膠牆貼合的隔間牆501。
其中,隔間牆501與分隔膠牆410相貼合,形成密閉的擋光牆。
在一些實施例中,請參考圖8和圖9,擋光膠殼500具有位置與分隔膠牆410的位置相對應的孔隙560,分隔膠牆410延伸至孔隙560內,分隔膠牆410位於發射端感光區310和接收端感光區320之間,分隔膠牆410將擋光膠殼500的內部腔室隔成第一腔室510和第二腔室520,擋光膠殼500還具有與第一腔室510連通的第一光孔530和與第二腔室520連通的第二光孔540。
同樣地,分隔膠牆410能夠完全隔開第一腔室510和第二腔室520之間的光線干擾,提高距離感測器的檢測精準度,且擋光膠殼500安裝時不會壓傷發光晶片200和感測晶片300。
在一些實施例中,請參考圖4,上述距離感測器還包括安裝於第一光孔530的第一濾光片450。第一濾光片450用於過濾雜散光和光噪音。
在一些實施例中,請參考圖4,上述距離感測器還包括安裝於第二光孔540的第二濾光片460。第二濾光片460用於過濾雜散光和光噪音。
實施例二
本創作還提供了一種距離感測器的製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S100,請參考圖5(b)和圖12(a),提供基板100,並將發光晶片200和感測晶片300間隔地安裝於基板100。較佳地,發光晶片200通過打線製程電性連接於基板100。感測晶片300通過打線製程電性連接於基板100。
步驟S200,請參考圖5(c)、圖7(a)和圖12(b),在感測晶片300上形成位於發射端感光區310和接收端感光區320之間的分隔膠牆410。
步驟S300,請參考圖5(f)、圖7(d)和圖12(f),為利用模壓注塑製程在基板100上形成覆蓋發光晶片200和感測晶片300的擋光膠殼500。
其中,分隔膠牆410的頂部與擋光膠殼500連接,並將擋光膠殼500的內部腔室隔成第一腔室510和第二腔室520,接收端感光區320位於第一腔室510,發光晶片200和發射端感光區310位於第二腔室520,擋光膠殼500還具有與第一腔室510連通的第一光孔530和與第二腔室520連通的第二光孔540。
實施例二中的距離感測器的製造方法,能夠得到實施例一中的距離感測器,相應地,具有實施例一中距離感測器對應的技術效果,在此不再贅言。
在一些實施例中,上述距離感測器的製造方法在步驟S300之後,還包括步驟S400,請參考圖7(e)和圖12(g,)將第一濾光片450和第二濾光片460分別安裝在第一光孔530和第二光孔540中。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步驟S100中,請參考圖5(a),在板材的中間形成下沉式槽體,以獲得一底板110和環繞底板110周向設置的凸緣120,並在凸緣120上開設缺口121。
在步驟S300之前,請參考圖5(d),利用模壓注塑製程通過缺口121形成填充下沉式槽體的兩個透明膠塊430,兩個透明膠塊430分別位於分隔膠牆410的兩側,並去除位於缺口121內的透明膠塊430,目的是為了模壓擋光膠殼500時進膠,形成封閉的結構,防止漏光。
缺口121的設置,便於模壓透明膠塊430時進膠,以及便於模壓擋光膠殼500時進膠及擋光膠殼500安裝時精準定位。
具體地,在步驟“利用模壓注塑製程通過缺口121形成填充下沉式槽體的兩個透明膠塊430”具體為,在第一腔體模壓出透明膠塊430及透鏡440的形狀。如此,位於第一腔體內的透明膠塊430與透鏡440一體成型,取消了透鏡440的安裝製程,降低了製造成本。
在另一些實施例中,基板100為一平板,不具有下沉式槽體。
在步驟S300之前,還包括,請參考圖7(b),利用模壓製程形成高於分隔膠牆410的透明膠塊430,請參考圖7(c),並去除位於分隔膠牆410上方的透明膠塊430,從而形成分別位於分隔膠牆410兩側的兩個透明膠塊430。
步驟S300具體為,請參考圖7(d),利用模壓製程在基板100的上方射入不透明膠體,從而形成覆蓋發光晶片200和感測晶片300的擋光膠殼500,擋光膠殼500連接分隔膠牆410的頂部。
在另一些實施例中,基板100為一平板,不具有下沉式槽體,步驟S300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S310,請參考圖10(b),利用注塑製程形成具有孔隙560的擋光膠殼500。其中,孔隙560的位置與分隔膠牆410的位置相對應。
步驟S320,請參考圖10(f),將擋光膠殼500安裝於基板100,並覆蓋發光晶片200和感測晶片300。
步驟S330,請參考圖10(g)和圖10(h),在孔隙560中注入不透光膠體,以形成分隔膠牆410。
具體地,在步驟S320之前,還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S340,請參考圖10(c),將透鏡440安裝在擋光膠殼500的第一光孔530的底部。
步驟S350,請參考圖10(d),將擋光膠殼500翻轉180度,分別將第一濾光片450和第二濾光片460安裝在第一光孔530和第二光孔540的頂部。
其中,步驟S340與步驟S350的順序無先後之分。
實施例三
請參考圖4,本實施例提供一種距離感測器,包括基板100、發光晶片200、感測晶片300、分隔膠牆410和擋光膠殼500。其中,基板100包括底板110和凸緣120。凸緣120具有缺口121。
具體地,缺口121的數量為多個,多個缺口121間隔分佈。
具體地,該距離感測器還包括位於擋光膠殼500和基板100之間的透明膠塊430。其中,第一腔室510內還具有透鏡440,透鏡440與透明膠塊430一體模壓成型。
請參考圖5,本實施例還提供一種距離感測器的製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S31,請參考圖5(a),形成基板100,基板100包括底板110和環繞底板110的周向設置的凸緣120,凸緣120具有缺口121。
步驟S32,請參考圖5(b),將發光晶片200和感測晶片300間隔地安裝於底板110。
步驟S33,請參考圖5(c),在感測晶片300上畫一道分隔膠牆410。其中,分隔膠牆410位於發射端感光區310和接收端感光區320之間,且橫跨感測晶片300,分隔膠牆410的兩端分別抵接凸緣120的內壁,分隔膠牆410的頂部與凸緣120的頂端平齊。
步驟S34,請參考圖5(d),利用模壓製程通過缺口121形成位於底板110上方的兩個透明膠塊430,兩個透明膠塊430分別位於分隔膠牆410的兩側。同時,位於接收端感光區320的透明膠塊430上還形成透鏡440。
步驟S35,請參考圖5(e),去除位於缺口121內的透明膠塊430。
步驟S36,請參考圖5(f),利用模壓製程通過缺口121在透明膠塊430上形成覆蓋發光晶片200和感測晶片300的擋光膠殼500。其中,分隔膠牆410的頂部與擋光膠殼500連接,並將擋光膠殼500的內部腔室隔成第一腔室510和第二腔室520,接收端感光區320位於第一腔室510,發光晶片200和發射端感光區310位於第二腔室520,擋光膠殼500還具有與第一腔室510連通的第一光孔530和與第二腔室520連通的第二光孔540。
實施例四
請參考圖7,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距離感測器的製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S41,提供基板100,並將發光晶片200和感測晶片300間隔地安裝於基板100。
步驟S42,請參考圖7(a),在感測晶片300上畫一道分隔膠牆410。其中,分隔膠牆410位於發射端感光區310和接收端感光區320之間,且橫跨感測晶片300。
步驟S43,請參考圖7(b),利用模壓製程形成高於分隔膠牆410的透明膠塊430,請參考圖7(c),並去除位於分隔膠牆410上方的透明膠塊430。
步驟S44,請參考圖7(d),利用模壓製程在基板100的上方射入不透明膠體,從而形成覆蓋發光晶片200和感測晶片300的擋光膠殼500。
較佳地,在步驟S44之後,還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S45,請參考圖7(e),分別將第一濾光片450和第二濾光片460安裝於擋光膠殼500的第一光孔530和第二光孔540。
請參考圖10,實施例四還提供了另一種距離感測器的製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S51,請參考圖10(a),提供基板100,並將發光晶片200和感測晶片300間隔地安裝於基板100。
步驟S52,請參考圖10(b),提供具有孔隙560的擋光膠殼500。其中,擋光膠殼500還具有第一腔室510、第二腔室520、與第一腔室510連通的第一光孔530和與第二腔室520連通的第二光孔540。孔隙560位於第一腔室510和第二腔室520之間。
步驟S53,請參考圖10(c),將透鏡440安裝於第一光孔530的底部。
步驟S54,請參考圖10(d)和圖10(e),將擋光膠殼500翻轉,將第一濾光片450和第二濾光片460分別安裝於第一光孔530和第二光孔540的頂部。
步驟S55,請參考圖10(f),將擋光膠殼500安裝於基板100且覆蓋發光晶片200和感測晶片300。其中,接收端感光區320位於第一腔室510,發射端感光區310和發光晶片200位於第二腔室520。
步驟S56,請參考圖10(g),在孔隙560中注入擋光膠,形成分隔膠牆410。較佳地,採用點膠頭630在孔隙560中注入擋光膠。
最終,通過上述製造方法製得如圖10(h)所示的距離感測器。
實施例五
請參考圖12,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距離感測器的製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S61,請參考圖12(a),提供基板100,並將發光晶片200和感測晶片300間隔地安裝於基板100。
步驟S62,請參考圖12(b),在感測晶片300上畫一道分隔膠牆410。其中,分隔膠牆410位於發射端感光區310和接收端感光區320之間,且橫跨感測晶片300。
步驟S63,請參考圖12(c)~(e),利用具有孔罩620的模壓治具610在基板100的上方模壓出兩塊透明膠塊430,兩塊透明膠塊430分別位於分隔膠牆410的兩側。位於發光晶片200上方的透明膠塊430具有第三光孔431,位於接收端感光區320的透明膠塊430具有一體成型的透鏡440。
步驟S64,請參考圖12(f),利用模壓製程在基板100的上方注入不透明膠體,從而形成覆蓋發光晶片200和感測晶片300的擋光膠殼500。
步驟S65,請參考圖12(g),安裝第一濾光片450和第二濾光片460。
以上所述僅為本創作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不用以限制本創作,凡在本創作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創作的保護範圍之內。
11:基板 12:發射晶片 13:感測晶片 14:塑膠外殼 15:發射端感光區 16:接收端感光區 17:檢測物體 18:隔牆 19:縫隙 100:基板 110:底板 120:凸緣 121:缺口 200:發光晶片 300:感測晶片 310:發射端感光區 320:接收端感光區 410:分隔膠牆 430:透明膠塊 431:第三光孔 432:夾槽 440:透鏡 450:第一濾光片 460:第二濾光片 500:擋光膠殼 501:隔間牆 510:第一腔室 520:第二腔室 530:第一光孔 540:第二光孔 550:凸塊 560:孔隙 610:模壓治具 620:孔罩 630:點膠頭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創作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習知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創作的一些實施例,對於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來講,在不付出進步性的改變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距離感測器的工作原理圖; 圖2為相關技術中的距離感測器的分解視圖; 圖3為相關技術中的距離感測器的內部視圖; 圖4為實施例三中的距離感測器的分解視圖; 圖5(a)~(f)為實施例三中的距離感測器的製造方法的製造流程圖; 圖6為實施例四中的距離感測器的分解視圖; 圖7(a)~(e)為實施例四中的距離感測器的製造方法的製造流程圖; 圖8為實施例四中又一距離感測器的分解視圖; 圖9為圖8中距離感測器的擋光膠殼的橫截面圖; 圖10(a)~(h)為實施例四中又一距離感測器的製造方法的製造流程圖; 圖11為實施例五中的距離感測器的分解視圖;以及 圖12(a)~(g)為實施例五中的距離感測器的製造方法的製造流程圖。
100:基板
121:缺口
200:發光晶片
310:發射端感光區
320:接收端感光區
410:分隔膠牆
430:透明膠塊
440:透鏡
450:第一濾光片
460:第二濾光片
500:擋光膠殼
501:隔間牆
530:第一光孔
540:第二光孔
550:凸塊

Claims (10)

  1. 一種距離感測器,其包括: 一基板; 一發光晶片,安裝於該基板; 一感測晶片,安裝於該基板,且與該發光晶片具有一間隔,該感測晶片包括靠近該發光晶片的一發射端感光區和遠離該發光晶片的一接收端感光區; 一分隔膠牆,凸設於該感測晶片,且位於該發射端感光區和該接收端感光區之間;以及 一擋光膠殼,安裝於該基板,該分隔膠牆的頂部與該擋光膠殼連接,並將該擋光膠殼的內部腔室隔成一第一腔室和一第二腔室,該接收端感光區位於該第一腔室,該發光晶片和該發射端感光區位於該第二腔室,該擋光膠殼還具有與該第一腔室連通的一第一光孔和與該第二腔室連通的一第二光孔。
  2.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距離感測器,其中,該基板包括一底板和環繞該底板的周向設置的一凸緣,該凸緣具有一缺口,該擋光膠殼具有與該缺口相適配的一凸塊。
  3. 根據請求項2所述的距離感測器,其中,該分隔膠牆橫跨該感測晶片,該分隔膠牆的兩端分別抵接該凸緣的內壁,該分隔膠牆的頂部與該凸緣的頂端平齊。
  4.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距離感測器,其中,該距離感測器還包括兩個透明膠塊,兩個該透明膠塊分別填充於該第一腔室和該第二腔室。
  5. 根據請求項4所述的距離感測器,其中,該距離感測器還包括一透鏡,該透鏡與位於該第一腔室的該透明膠塊一體成型,該透鏡用於引導經該第一光孔的入射光線收聚到該接收端感光區。
  6. 根據請求項4所述的距離感測器,其中,位於該第二腔室的該透明膠塊具有位置與該發光晶片的位置相對應的一第三光孔。
  7. 根據請求項4所述的距離感測器,其中,該透明膠塊與該分隔膠牆平齊。
  8. 根據請求項4所述的距離感測器,其中,該透明膠塊高於該分隔膠牆,兩個該透明膠塊之間形成一夾槽,該擋光膠殼具有延伸至該夾槽內且與該分隔膠牆貼合的一隔間牆。
  9.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距離感測器,其中,該擋光膠殼具有位置與該分隔膠牆的位置相對應的一孔隙,該分隔膠牆延伸至該孔隙內。
  10. 根據請求項1至9中任一項所述的距離感測器,其中,該擋光膠殼為塑膠殼或模壓膠殼。
TW110206234U 2021-04-08 2021-05-28 距離感測器 TWM61742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720786.XU CN215180888U (zh) 2021-04-08 2021-04-08 距离传感器
CN202110377451.7 2021-04-08
CN202120720786.X 2021-04-08
CN202110377451.7A CN113126108A (zh) 2021-04-08 2021-04-08 距离传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17422U true TWM617422U (zh) 2021-09-21

Family

ID=7877947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19422A TWI768934B (zh) 2021-04-08 2021-05-28 距離感測器及其製造方法
TW110206234U TWM617422U (zh) 2021-04-08 2021-05-28 距離感測器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19422A TWI768934B (zh) 2021-04-08 2021-05-28 距離感測器及其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2) TWI768934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359505B2 (en) * 2014-03-14 2019-07-23 Ams Sensors Singapore Pte. Ltd. Optical imaging modules and optical detection modules including a time-of-flight sensor
CN116598301A (zh) * 2016-02-19 2023-08-15 赫普塔冈微光有限公司 具有带有用于接纳光学组件的开口的双重包封的光电模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40201A (zh) 2022-10-16
TWI768934B (zh) 2022-06-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126108A (zh) 距离传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TWI567954B (zh) 光電模組
TWI584452B (zh) 可回焊之光電模組
US20070091293A1 (en) Photoelectric sensor, optical module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same
KR102087289B1 (ko) 광학 소자, 광학 부품 및 광학 모듈
US6940058B2 (en) Injection molded image sensor module
TW200727501A (en) Image sensor modul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8421911B2 (en) Image sensor module and camera module
WO2020052289A1 (zh) 深度获取模组及电子装置
TW201303343A (zh) 反射光探測系統
WO2020038056A1 (zh) 飞行时间组件及电子设备
KR20200030946A (ko) 발광모듈 및 카메라모듈
TWM617422U (zh) 距離感測器
TWI536061B (zh) 光纖連接器
TW202240196A (zh) 距離感測器的封裝結構及其封裝方法
CN215180888U (zh) 距离传感器
JP2007142371A (ja) 光学モジュール、光電センサおよび光学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WO2020038055A1 (zh) 飞行时间组件及移动终端
CN217849517U (zh) 摄像模组、多目摄像模组装置及电子设备
EP3540389B1 (en) Photoelectric sensor
CN108200239B (zh) 电子装置
CN107995339B (zh) 输出模组和电子装置
CN108200235B (zh) 输出模组和电子装置
JP2018170394A5 (zh)
US20220320058A1 (en) Optoelectronic package structure and photo-interrupting de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