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15439U - 可攜式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可攜式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15439U
TWM615439U TW110201977U TW110201977U TWM615439U TW M615439 U TWM615439 U TW M615439U TW 110201977 U TW110201977 U TW 110201977U TW 110201977 U TW110201977 U TW 110201977U TW M615439 U TWM615439 U TW M615439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haft
torsion
arc
hinge
protrus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20197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許家豪
陳有裕
Original Assignee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020197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615439U/zh
Publication of TWM6154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15439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其包括第一機體、第二機體以及鉸鏈機構。第一機體透過鉸鏈機構連接第二機體。鉸鏈機構包括第一轉軸、連接第一轉軸且固接於第一機體的第一支架、第二轉軸、連接第二轉軸且固接於第二機體的第二支架、鉸鏈座以及扭力片。第一轉軸與第二轉軸可旋轉地穿設於鉸鏈座。扭力片套接於第一轉軸並接觸鉸鏈座,其中鉸鏈座具有對應於第一轉軸設置的第一凸起結構,且第一凸起結構面向扭力片。扭力片具有面向鉸鏈座的第二凸起結構。扭力片隨第一轉軸與鉸鏈座相對旋轉,且第一凸起結構位於第二凸起結構的移動路徑上。

Description

可攜式電子裝置
本新型創作是有關於一種電子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
因筆記型電腦便於使用者攜帶,且具備多工運算及高運算效能等特點,已成為現代人不可或缺的工具。詳細而言,筆記型電腦大致上是由第一機體、第二機體以及連接第一機體與第二機體的鉸鏈機構組成,其中第一機體可為具備邏輯運算能力的主機,且第二機體可為顯示器。第一機體與第二機體可透過鉸鏈機構相對旋轉,在使第二機體相對於第一機體展開的過程中,使用者大多需要施力壓住第一機體,故操作上較不便利。
另外,在第二機體相對於第一機體展開至90度之前,若鉸鏈機構提供的扭力不足,則易於發生第二機體下墜的情形。在第二機體相對於第一機體展開至大於等於90度之後,若鉸鏈機構提供的扭力不足,則易於發生第一機體上翻、第二機體搖晃或第二機體向後翻倒等情況。因此,相關廠商不斷投入研發與改良,以提高筆記型電腦的操作可靠度。
本新型創作提供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其具有極佳的操作便利性與可靠度。
本新型創作提出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其包括第一機體、第二機體以及鉸鏈機構。第一機體透過鉸鏈機構連接第二機體。鉸鏈機構包括第一轉軸、連接第一轉軸且固接於第一機體的第一支架、第二轉軸、連接第二轉軸且固接於第二機體的第二支架、鉸鏈座以及扭力片。第一轉軸與第二轉軸可旋轉地穿設於鉸鏈座。扭力片套接於第一轉軸並接觸鉸鏈座,其中鉸鏈座具有對應於第一轉軸設置的第一凸起結構,且第一凸起結構面向扭力片。扭力片具有面向鉸鏈座的第二凸起結構。扭力片隨第一轉軸與鉸鏈座相對旋轉,且第一凸起結構位於第二凸起結構的移動路徑上。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鉸鏈座還具有供第一轉軸穿設的第一軸孔,且第一凸起結構包括位於第一軸孔的周圍的第一凸部與第二凸部。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凸部與第一轉軸的軸心之間的距離大於第二凸部與第一轉軸的軸心之間的距離。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鉸鏈座還具有面向扭力片的凸環,且凸環環繞第一轉軸。第一凸部與第二凸部被凸環分隔開來。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扭力片還具有供第一轉軸穿設的第二軸孔,且第二凸起結構包括位於第二軸孔的周圍的第三凸部與第四凸部。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三凸部與第一轉軸的軸心之間的距離大於第四凸部與第一轉軸的軸心之間的距離。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凸部與第一轉軸的軸心之間的距離等於第三凸部與第一轉軸的軸心之間的距離,且第二凸部與第一轉軸的軸心之間的距離等於第四凸部與第一轉軸的軸心之間的距離。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鉸鏈座還具有面向扭力片的凹槽,且第一凸起結構位在凹槽內。第二凸起結構插入凹槽。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凸起結構與第二凸起結構彼此分離。在扭力片隨第一轉軸與鉸鏈座相對旋轉至第一角度的過程中,扭力片與鉸鏈座之間的扭力維持在第一扭力。當扭力片隨第一轉軸與鉸鏈座相對旋轉加大至第二角度時,第二凸起結構接觸並壓抵第一凸起結構,且扭力片與鉸鏈座之間的扭力加大為第二扭力。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鉸鏈座還具有供第一轉軸穿設的第一軸孔,且第一凸起結構包括位於第一軸孔的周圍的第一弧形凸部與第二弧形凸部。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弧形凸部的曲率半徑大於第二弧形凸部的曲率半徑。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扭力片還具有供第一轉軸穿設的第二軸孔,且第二凸起結構包括位於第二軸孔的周圍的第三弧形凸部與第四弧形凸部。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三弧形凸部的曲率半徑大於第四弧形凸部的曲率半徑。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三弧形凸部的曲率半徑等於第一弧形凸部的曲率半徑,且第四弧形凸部的曲率半徑等於第二弧形凸部的曲率半徑。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凸起結構與第二凸起結構彼此分離。在扭力片隨第一轉軸與鉸鏈座相對旋轉至第一角度的過程中,扭力片與鉸鏈座之間的扭力維持在第一扭力。在扭力片隨第一轉軸與鉸鏈座相對旋轉加大至第二角度的過程中,第二凸起結構開始接觸並壓抵第一凸起結構,且扭力片與鉸鏈座之間的扭力逐漸加大至第二扭力。在扭力片隨第一轉軸與鉸鏈座相對旋轉加大至第三角度的過程中,第二凸起結構接觸並壓抵第一凸起結構,且扭力片與鉸鏈座之間的扭力維持在第二扭力。
基於上述,在本新型創作的可攜式電子裝置中,鉸鏈機構採用分段式或多段式扭力設計。在對應於第一段扭力設計的行程中,使用者可用單手使第二機體相對於第一機體展開,且另一手無需施力壓住第一機體,故具有極佳的操作便利性。同時,鉸鏈機構提供的第一扭力也足以防止第二機體下墜。在對應於第二段扭力設計的行程下,鏈機構提供大於第一扭力的第二扭力,以避免產生第一機體上翻、第二機體搖晃或第二機體向後翻倒等情況,從而提高使用者操作可攜式電子裝置時的可靠度。
為讓本新型創作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圖1是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展開前的示意圖。圖2是圖1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展開後的示意圖。為清楚呈現鉸鏈機構40並便於說明,第一機體20與第二機體30繪示為虛線。請參考圖1與圖2,在本實施例中,可攜式電子裝置10可為筆記型電腦,且包括第一機體20、第二機體30以及鉸鏈機構40。第一機體20可為具備邏輯運算能力的主機,且第二機體30可為顯示器。第一機體20透過鉸鏈機構40連接第二機體30,且第一機體20與第二機體30可透過鉸鏈機構40相對旋轉。在第二機體30相對於第一機體20展開後,鉸鏈機構40可提供足夠的扭力以防止第二機體30下墜。
圖3A是圖1的鉸鏈機構的示意圖。請參考圖1至圖3A,鉸鏈機構40包括第一轉軸41、連接第一轉軸41且固接於第一機體20的第一支架42、第二轉軸43、連接第二轉軸43且固接於第二機體30的第二支架44、鉸鏈座45以及扭力片46。第一轉軸41與第二轉軸43互為平行,其中第一機體20、第一支架42以及第一轉軸41同步旋轉,且第二機體30、第二支架44以及二轉軸43同步旋轉。另一方面,第一轉軸41與第二轉軸43可旋轉地穿設於鉸鏈座45,其中鉸鏈座45用以承載第一轉軸41與第二轉軸43,且用以維持第一轉軸41與第二轉軸43之間的間距與平行度。
扭力片46套接固定於第一轉軸41,以與第一轉軸41同步旋轉。扭力片46接觸鉸鏈座45,當第二機體30相對於第一機體20展開時,第一轉軸41與鉸鏈座45相對旋轉,其中扭力片46與鉸鏈座45相摩擦,且對第一轉軸41施加扭力,以維持住第二機體30的展開角度。舉例來說,當第二機體30相對於第一機體20展開時,第一機體20、第一轉軸41以及扭力片46可保持不動,但鉸鏈座45隨第二機體30同步旋轉,使得鉸鏈座45相對於第一轉軸41旋轉並產生摩擦力,以施加扭力於第一轉軸41。
圖3B是圖3A的鉸鏈機構的局部爆炸示意圖。圖3C是圖3B中對應於第一轉軸處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圖3D是圖3C的側視示意圖。圖3E是圖3D中的扭力片與鉸鏈座相對旋轉後的側視示意圖。為清楚呈現扭力片46與鉸鏈座45的結構設計並便於說明,圖3C至圖3E的扭力片46繪示為虛線。請參考圖3A至圖3C,鉸鏈座45具有面向或接觸扭力片46的表面與凸出此表面的第一凸起結構451,其中第一凸起結構451對應於第一轉軸41設置,且凸向或面向扭力片46。相應地,扭力片46具有面向或接觸鉸鏈座45的表面與凸出於此表面的第二凸起結構461,其中第二凸起結構461對應於第一轉軸41設置,且凸向或面向鉸鏈座45。
在第一轉軸41與鉸鏈座45尚未相對旋轉之前(或者是說,在第二機體30與第一機體20處於圖1所示的閉合狀態下),第二凸起結構461分離於第一凸起結構451。也就是說,第二凸起結構461未接觸第一凸起結構451,且兩者之間的行程差或角度差可設定為120度,但不限於此。
請參考圖3C至圖3E,第一凸起結構451位於第二凸起結構461的移動路徑上,在扭力片46隨第一轉軸41與鉸鏈座45相對旋轉至第一角度(例如小於120度)的過程中,第一凸起結構451移動靠近第二凸起結構461或第二凸起結構461移動靠近第一凸起結構451移動。一旦扭力片46隨第一轉軸41與鉸鏈座45相對旋轉至第二角度(例如120度),第二凸起結構461接觸並壓抵第一凸起結構451,且第二凸起結構461可完全重疊於第一凸起結構451。
在扭力片46隨第一轉軸41與鉸鏈座45相對旋轉的過程中,若第二凸起結構461未接觸並壓抵第一凸起結構451,則相摩擦的扭力片46與鉸鏈座45對第一轉軸41施加第一扭力,且第一扭力足以防止展開後的第二機體30(見圖2)下墜。
一旦第二凸起結構461接觸並壓抵第一凸起結構451,第二凸起結構461與第一凸起結構451相推擠,故能施加大於第一扭力的第二扭力於第一轉軸41,以防止展開後的第二機體30(見圖2)搖晃或向後翻倒,或者是第一機體20(見圖2)上翻,從而提高使用者操作可攜式電子裝置10(見圖2)時的可靠度。
也就是說,鉸鏈機構40採用分段式或多段式扭力設計。在對應於第一段扭力設計的行程中,使用者可用單手使第二機體30(見圖1與圖2)相對於第一機體20(見圖1與圖2)展開,且另一手無需施力壓住第一機體20(見圖1與圖2),故具有極佳的操作便利性。同時,鉸鏈機構40提供的第一扭力也足以防止第二機體30(見圖2)下墜。在對應於第二段扭力設計的行程下,鏈機構40提供大於第一扭力的第二扭力,以避免產生第一機體20(見圖2)上翻、第二機體30(見圖2)搖晃或第二機體30(見圖2)向後翻倒等情況,從而提高使用者操作可攜式電子裝置10(見圖2)時的可靠度。
圖4是圖3A的鉸鏈機構的扭力曲線的示意圖。請參考圖1、圖2以及圖4,在第二機體30相對於第一機體20展開至120度之前,鉸鏈機構40持續提供第一扭力,且第一扭力落在基礎扭力曲線101之下,故使用者可用單手使第二機體30相對於第一機體20展開,且另一手無需施力壓住第一機體20。當第二機體30相對於第一機體20展開至120度時,鉸鏈機構40提供的扭力加大至第二扭力,且觸及基礎扭力曲線101,以避免產生第一機體20上翻、第二機體30搖晃或第二機體30向後翻倒等情況。當第二機體30相對於第一機體20展開超過120度時,鉸鏈機構40提供的扭力下降至第一扭力。
進一步來說,鉸鏈機構40提供的第一扭力與第二扭力構成鉸鏈扭力曲線102,且鉸鏈扭力曲線102始終高於下墜扭力曲線103,故能防止展開後的第二機體30下墜。另外,若第二機體30相對於第一機體20的展開角度在90度至110度之間,或者是第二機體30相對於第一機體20的展開角度為120度,鉸鏈扭力曲線102高於搖晃扭力曲線104,故能避免產生第一機體20上翻、第二機體30搖晃或第二機體30向後翻倒等情況。
請參考圖3B至圖3D,在本實施例中,鉸鏈座45還具有供第一轉軸41穿設的第一軸孔452,且第一凸起結構451包括位於第一軸孔452的周圍的第一凸部451a與第二凸部451b。舉例來說,第一轉軸41與第一軸孔452為非圓軸與圓孔的配合(例如餘隙配合),且第一凸部451a與第二凸部451b之間的直線連線通過第一轉軸41的軸心41a或第一軸孔452的孔心(例如圓心)。
另一方面,扭力片46還具有供第一轉軸41穿設的第二軸孔462,且第二凸起結構461包括位於第二軸孔462的周圍的第三凸部461a與第四凸部461b。舉例來說,第一轉軸41與第二軸孔462為非圓軸與非圓孔的配合(例如過渡配合),且第三凸部461a與第四凸部461b之間的直線連線通過第一轉軸41的軸心41a或第二軸孔462的孔心(例如幾何中心)。
詳細而言,第一凸部451a與第一轉軸41的軸心41a之間的第一距離D1大於第二凸部451b與第一轉軸41的軸心41a之間的第二距離D2,並等於第三凸部461a與第一轉軸41的軸心41a之間的第三距離D3。另外,第二凸部451b與第一轉軸41的軸心41a之間的第二距離D2等於第四凸部461b與第一轉軸41的軸心41a之間的第四距離D4。也就是說,第一凸部451a位於第三凸部461a的移動路徑上,且第二凸部451b位於第四凸部461b的移動路徑上。
另一方面,鉸鏈座45還具有面向扭力片46的凹槽453,其中凹槽453環繞第一軸孔452,且第一凸部451a與第二凸部451b位在凹槽453內。進一步來說,凹槽453可用以容納第三凸部461a與第四凸部461b,且第三凸部461a與第四凸部461b插入凹槽453。特別說明的是,鉸鏈座45具有面向扭力片46的表面,且凹槽453位在此表面。
圖5是本新型創作另一實施例的鉸鏈機構的局部爆炸示意圖。請參考圖5,本實施例的鉸鏈機構40a得被可攜式電子裝置10(見圖1與圖2)採用,且鉸鏈機構40a與前一實施例的鉸鏈機構40的結構設計相似,差別在於:鉸鏈機構40a的鉸鏈座45還具有面向扭力片46的凸環454,其中凸環454環繞第一轉軸41與第一軸孔452,且位於凹槽453內。第一凸部451a與第二凸部451b被凸環454分隔開來,其中第一凸部451a位於凸環454的外側,且第二凸部451b位於凸環454的內側。相應地,第三凸部461a可沿著凸環454的外側移動,且第四凸部461b可沿著凸環454的內側移動,故凸環454可避免扭力片46產生偏移。
圖6A是本新型創作又一實施例的鉸鏈機構的局部爆炸示意圖。請參考圖6A,本實施例的鉸鏈機構40b得被可攜式電子裝置10(見圖1與圖2)採用,且鉸鏈機構40b與前一實施例的鉸鏈機構40的結構設計相似,差別在於:鉸鏈座的第一凸起結構與扭力片的第二凸起結構的設計。
詳細而言,在本實施例中,鉸鏈座45具有面向或接觸扭力片46的表面、凸出此表面的第一弧形凸部451c以及凸出此表面的第二弧形凸部451d,且由第一弧形凸部451c與第二弧形凸部451d構成第一凸起結構。另一方面,扭力片46具有面向或接觸鉸鏈座45的表面、凸出於此表面的第三弧形凸部461c以及凸出此表面的第四弧形凸部461d,且由第三弧形凸部461c與第四弧形凸部461d構成第二凸起結構。
圖6B是圖6A中對應於第一轉軸處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圖6C是圖6B的側視示意圖。圖6D是圖6C中的扭力片與鉸鏈座相對旋轉後的側視示意圖。圖6E是圖6D中的扭力片與鉸鏈座進一步相對旋轉後的側視示意圖。圖6F是圖6E中的扭力片與鉸鏈座進一步相對旋轉後的側視示意圖。為清楚呈現扭力片46與鉸鏈座45的結構設計並便於說明,圖6B至圖6F的扭力片46繪示為虛線。請參考圖6A至圖6C,第一弧形凸部451c的曲率中心與第二弧形凸部451d的曲率中心落在第一轉軸41的軸心41a或第一軸孔452的孔心(例如圓心),且第三弧形凸部461c的曲率中心與第四弧形凸部461d的曲率中心落在第一轉軸41的軸心41a或第二軸孔462的孔心(例如幾何中心)。
詳細而言,第一弧形凸部451c的第一曲率半徑R1大於第二弧形凸部451d的第二曲率半徑R2,並等於第三弧形凸部461c的第三曲率半徑R3。另外,第二弧形凸部451d的第二曲率半徑R2等於第四弧形凸部461d的第四曲率半徑R4。也就是說,第一弧形凸部451c位於第三弧形凸部461c的移動路徑上,且第二弧形凸部451d位於第四弧形凸部461d的移動路徑上。
在第一轉軸41與鉸鏈座45尚未相對旋轉之前(或者是說,在第二機體30與第一機體20處於圖1所示的閉合狀態下),第三弧形凸部461c分離於第一弧形凸部451c,且第四弧形凸部461d分離於第二弧形凸部451d。也就是說,第三弧形凸部461c未接觸第一弧形凸部451c,且兩者之間的行程差或角度差可設定為70度,但不限於此。相應地,第四弧形凸部461d未接觸第二弧形凸部451d,且兩者之間的行程差或角度差可設定為70度。
特別說明的是,當第三弧形凸部461c未接觸第一弧形凸部451c時,第三弧形凸部461c接觸鉸鏈座45中面向扭力片46的表面,且第一弧形凸部451c接觸扭力片46中面向鉸鏈座45的表面。相應地,當第四弧形凸部461d未接觸第二弧形凸部451d時,第四弧形凸部461d接觸鉸鏈座45中面向扭力片46的表面,且第二弧形凸部451d接觸扭力片46中面向鉸鏈座45的表面。
請參考圖6B至圖6D,在扭力片46隨第一轉軸41與鉸鏈座45相對旋轉至第一角度(例如70度)的過程中,第一弧形凸部451c移動靠近第三弧形凸部461c或第三弧形凸部461c移動靠近第一弧形凸部451c,且第二弧形凸部451d移動靠近第四弧形凸部461d或第四弧形凸部461d移動靠近第二弧形凸部451d。
在扭力片46隨第一轉軸41與鉸鏈座45相對旋轉的過程中,若第三弧形凸部461c未接觸第一弧形凸部451c,且第四弧形凸部461d未接觸第二弧形凸部451d,則相摩擦的扭力片46與鉸鏈座45對第一轉軸41施加第一扭力,且第一扭力足以防止展開後的第二機體30(見圖2)下墜。
請參考圖6D與圖6E,在扭力片46隨第一轉軸41與鉸鏈座45相對旋轉加大至第二角度(例如110度)的過程中,第三弧形凸部461c開始接觸並壓抵第一弧形凸部451c,且第四弧形凸部461d開始接觸並壓抵第二弧形凸部451d,使得扭力片46與鉸鏈座45對第一轉軸41施加的扭力自第一扭力加大至第二扭力,以防止展開後的第二機體30(見圖2)搖晃或向後翻倒,或者是第一機體20(見圖2)上翻,從而提高使用者操作可攜式電子裝置10(見圖2)時的可靠度。
如圖6E所示,第三弧形凸部461c的頂面接觸第一弧形凸部451c的頂面,且第三弧形凸部461c與第一弧形凸部451c的重疊區域至少為第三弧形凸部461c的頂面的三分之一。另一方面,第四弧形凸部461d的頂面接觸第二弧形凸部451d的頂面,且第四弧形凸部461d與第二弧形凸部451d的重疊區域至少為第四弧形凸部461d的頂面的三分之一。
請參考圖6E與圖6F,在扭力片46隨第一轉軸41與鉸鏈座45相對旋轉加大至第三角度(例如180度)的過程中,第三弧形凸部461c持續加大壓抵(或接觸)第一弧形凸部451c的程度,且第四弧形凸部461d持續加大壓抵(或接觸)第二弧形凸部451d的程度,但扭力片46與鉸鏈座45對第一轉軸41施加的扭力維持在第二扭力。
如圖6F所示,第三弧形凸部461c的頂面大致上完全重疊於第一弧形凸部451c的頂面,且第四弧形凸部461d的頂面大致上完全重疊於第二弧形凸部451d的頂面。
圖7是圖6A的鉸鏈機構的扭力曲線的示意圖。請參考圖1、圖2以及圖7,在第二機體30相對於第一機體20展開至70度的過程中,鉸鏈機構40b持續提供第一扭力,且第一扭力落在基礎扭力曲線1011之下,故使用者可用單手使第二機體30相對於第一機體20展開,且另一手無需施力壓住第一機體20。接著,在第二機體30持續相對於第一機體20展開至110度的過程中,鉸鏈機構40提供的扭力逐漸加大至第二扭力,並於展開至90度時高於基礎扭力曲線1011,以避免產生第一機體20上翻、第二機體30搖晃或第二機體30向後翻倒等情況。之後,在第二機體30持續相對於第一機體20展開至180度的過程中,鉸鏈機構40提供的扭力維持在第二扭力。
進一步來說,鉸鏈機構40提供的第一扭力與第二扭力構成鉸鏈扭力曲線1021,且鉸鏈扭力曲線102始終高於下墜扭力曲線1031,故能防止展開後的第二機體30下墜。另外,若第二機體30相對於第一機體20的展開角度大於等於90,鉸鏈扭力曲線1021高於搖晃扭力曲線1041,故能避免產生第一機體20上翻、第二機體30搖晃或第二機體30向後翻倒等情況。
綜上所述,在本新型創作的可攜式電子裝置中,鉸鏈機構採用分段式或多段式扭力設計。在對應於第一段扭力設計的行程中,使用者可用單手使第二機體相對於第一機體展開,且另一手無需施力壓住第一機體,故具有極佳的操作便利性。同時,鉸鏈機構提供的第一扭力也足以防止第二機體下墜。在對應於第二段扭力設計的行程下,鏈機構提供大於第一扭力的第二扭力,以避免產生第一機體上翻、第二機體搖晃或第二機體向後翻倒等情況,從而提高使用者操作可攜式電子裝置時的可靠度。進一步而言,鉸鏈機構包括相接觸的鉸鏈座與扭力片,其中鉸鏈座與扭力片皆具有平面段與凸起段,第一段扭力設計是藉由扭力片的凸起段接觸鉸鏈座的平面段與鉸鏈座的凸起段接觸扭力片的平面段來達成,且第二段扭力設計是藉由扭力片的凸起段接觸鉸鏈座的凸起段來達成。
雖然本新型創作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新型創作,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新型創作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新型創作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可攜式電子裝置 20:第一機體 30:第二機體 40、40a、40b:鉸鏈機構 41:第一轉軸 41a:軸心 42:第一支架 43:第二轉軸 44:第二支架 45:鉸鏈座 451:第一凸起結構 451a:第一凸部 451b:第二凸部 451c:第一環形凸部 451d:第二環形凸部 452:第一軸孔 453:凹槽 454:凸環 46:扭力片 461:第二凸起結構 461a:第三凸部 461b:第四凸部 461c:第三環形凸部 461d:第四環形凸部 462:第二軸孔 101、1011:基礎扭力曲線 102、1021:鉸鏈扭力曲線 103、1031:下墜扭力曲線 104、1041:搖晃扭力曲線 D1:第一距離 D2:第二距離 D3:第三距離 D4:第四距離 R1:第一曲率半徑 R2:第二曲率半徑 R3:第三曲率半徑 R4:第四曲率半徑
圖1是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展開前的示意圖。 圖2是圖1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展開後的示意圖。 圖3A是圖1的鉸鏈機構的示意圖。 圖3B是圖3A的鉸鏈機構的局部爆炸示意圖。 圖3C是圖3B中對應於第一轉軸處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3D是圖3C的側視示意圖。 圖3E是圖3D中的扭力片與鉸鏈座相對旋轉後的側視示意圖。 圖4是圖3A的鉸鏈機構的扭力曲線的示意圖。 圖5是本新型創作另一實施例的鉸鏈機構的局部爆炸示意圖。 圖6A是本新型創作又一實施例的鉸鏈機構的局部爆炸示意圖。 圖6B是圖6A中對應於第一轉軸處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6C是圖6B的側視示意圖。 圖6D是圖6C中的扭力片與鉸鏈座相對旋轉後的側視示意圖。 圖6E是圖6D中的扭力片與鉸鏈座進一步相對旋轉後的側視示意圖。 圖6F是圖6E中的扭力片與鉸鏈座進一步相對旋轉後的側視示意圖。 圖7是圖6A的鉸鏈機構的扭力曲線的示意圖。
40:鉸鏈機構
41:第一轉軸
42:第一支架
43:第二轉軸
44:第二支架
45:鉸鏈座
46:扭力片

Claims (15)

  1. 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包括:第一機體;第二機體;以及鉸鏈機構,其中該第一機體透過該鉸鏈機構連接該第二機體,且該鉸鏈機構包括:第一轉軸;第一支架,連接該第一轉軸,且固接於該第一機體;第二轉軸;第二支架,連接該第二轉軸,且固接於該第二機體;鉸鏈座,其中該第一轉軸與該第二轉軸可旋轉地穿設於該鉸鏈座;以及扭力片,套接於該第一轉軸並接觸該鉸鏈座,其中該鉸鏈座具有對應於該第一轉軸設置的第一凸起結構,且該第一凸起結構面向該扭力片,該扭力片具有面向該鉸鏈座的第二凸起結構,該扭力片隨該第一轉軸與該鉸鏈座相對旋轉,且該第一凸起結構位於該第二凸起結構的移動路徑上。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鉸鏈座還具有供該第一轉軸穿設的第一軸孔,且該第一凸起結構包括位於該第一軸孔的周圍的第一凸部與第二凸部。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一凸部與該第一轉軸的軸心之間的距離大於該第二凸部與該第一轉軸的該軸心之間的距離。
  4. 如請求項2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鉸鏈座還具有面向該扭力片的凸環,且該凸環環繞該第一轉軸,該第一凸部與該第二凸部被該凸環分隔開來。
  5. 如請求項2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扭力片還具有供該第一轉軸穿設的第二軸孔,且該第二凸起結構包括位於該第二軸孔的周圍的第三凸部與第四凸部,該第三凸部與該第四凸部之間的直線連線通過該第一轉軸的該軸心。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三凸部與該第一轉軸的該軸心之間的距離大於該第四凸部與該第一轉軸的該軸心之間的距離。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一凸部與該第一轉軸的該軸心之間的距離等於該第三凸部與該第一轉軸的該軸心之間的距離,且該第二凸部與該第一轉軸的該軸心之間的距離等於該第四凸部與該第一轉軸的該軸心之間的距離。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鉸鏈座還具有面向該扭力片的一凹槽,且該第一凸起結構位在該凹槽內,該第二凸起結構插入該凹槽。
  9. 如請求項1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一凸起結構與該第二凸起結構彼此分離, 在該扭力片隨該第一轉軸與該鉸鏈座相對旋轉至第一角度的過程中,該扭力片與該鉸鏈座之間的扭力維持在第一扭力,當該扭力片隨該第一轉軸與該鉸鏈座相對旋轉加大至第二角度時,該第二凸起結構接觸並壓抵該第一凸起結構,且該扭力片與該鉸鏈座之間的扭力加大為第二扭力。
  10. 如請求項1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鉸鏈座還具有供該第一轉軸穿設的第一軸孔,且該第一凸起結構包括位於該第一軸孔的周圍的第一弧形凸部與第二弧形凸部。
  11. 如請求項10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一弧形凸部的曲率半徑大於該第二弧形凸部的曲率半徑。
  12. 如請求項10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扭力片還具有供該第一轉軸穿設的第二軸孔,且該第二凸起結構包括位於該第二軸孔的周圍的第三弧形凸部與第四弧形凸部。
  13. 如請求項12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三弧形凸部的曲率半徑大於該第四弧形凸部的曲率半徑。
  14. 如請求項13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三弧形凸部的曲率半徑等於該第一弧形凸部的曲率半徑,且該第四弧形凸部的曲率半徑等於該第二弧形凸部的曲率半徑。
  15. 如請求項1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一凸起結構與該第二凸起結構彼此分離,在該扭力片隨該第一轉軸與該鉸鏈座相對旋轉至第一角度的過程中,該扭力片與該鉸鏈座之間的扭力維持在第一扭力, 在該扭力片隨該第一轉軸與該鉸鏈座相對旋轉加大至第二角度的過程中,該第二凸起結構開始接觸並壓抵該第一凸起結構,且該扭力片與該鉸鏈座之間的扭力逐漸加大至第二扭力,在該扭力片隨該第一轉軸與該鉸鏈座相對旋轉加大至第三角度的過程中,該第二凸起結構接觸並壓抵該第一凸起結構,且該扭力片與該鉸鏈座之間的扭力維持在第二扭力。
TW110201977U 2021-02-24 2021-02-24 可攜式電子裝置 TWM6154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201977U TWM615439U (zh) 2021-02-24 2021-02-24 可攜式電子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201977U TWM615439U (zh) 2021-02-24 2021-02-24 可攜式電子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15439U true TWM615439U (zh) 2021-08-11

Family

ID=782856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201977U TWM615439U (zh) 2021-02-24 2021-02-24 可攜式電子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61543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29314B (zh) 樞軸結構
JP3119116U (ja) 心棒位置決め構造及びその構造を用いた電子デバイス
US8908364B2 (en) Portable computer
US9632529B2 (en) Portable computer
TWI676097B (zh) 轉軸結構與應用此轉軸結構的電子裝置
TWI602490B (zh) 折疊式電子設備
US20130127730A1 (en) Portable Computer
TW202020609A (zh) 電子裝置
TWI728806B (zh) 電子裝置鉸鏈
WO2019194796A1 (en) Dual-axis hinge assemblies
TWI764712B (zh) 筆記型電腦
TWM574260U (zh) 筆記型電腦
TWM615439U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
CN109944867B (zh) 一种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
TWI498491B (zh) 開闔裝置及其樞接裝置
TW201817986A (zh) 樞軸模組及組裝方法
TW202103541A (zh) 連動機構及電子裝置
JP2003254323A (ja) 摩擦ヒンジ装置
TW202138695A (zh) 升降式雙軸鉸鏈及應用此升降式雙軸鉸鏈的終端機器
TWM609887U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
JP2010060059A (ja) ヒンジ装置
US20220129044A1 (en) Hinge structure
US12001248B2 (en) Hinge structure
TW202107963A (zh) 電子裝置及樞軸模組
TWM631365U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