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98491B - 開闔裝置及其樞接裝置 - Google Patents

開闔裝置及其樞接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98491B
TWI498491B TW101124275A TW101124275A TWI498491B TW I498491 B TWI498491 B TW I498491B TW 101124275 A TW101124275 A TW 101124275A TW 101124275 A TW101124275 A TW 101124275A TW I498491 B TWI498491 B TW I49849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height
positioning structure
convex
r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242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02966A (zh
Inventor
Shih Kuan Shih
Yung Shun Ma
Original Assignee
Wist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istron Corp filed Critical Wistron Corp
Priority to TW10112427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98491B/zh
Priority to CN201210262063.5A priority patent/CN103529907B/zh
Priority to US13/887,685 priority patent/US8893353B2/en
Publication of TW2014029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029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984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9849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75Miscellaneous details related to the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the different enclosures or enclosure parts
    • G06F1/1681Details related solely to hing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15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 G06F1/16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with folding flat displays, e.g. laptop computers or notebooks having a clamshell configuration,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Description

開闔裝置及其樞接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樞接裝置,特別是一種應用於電子裝置並可隨轉動角度改變扭力大小之樞接裝置。
筆記型電腦之類的電子產品是現代人常用的生活工具之一。筆記型電腦之基本組成元件為主機及樞接於主機之顯示螢幕,當使用者欲使用筆記型電腦時,需要將顯示螢幕相對於主機翻轉至適合觀看之角度,以便使用者來操作。一般主機及顯示螢幕間會利用例如鉸鍊等樞接元件進行樞接,而為了避免顯示螢幕翻轉速度過快或翻轉角度過大,會針對樞接元件加以設計,提供翻轉時之扭力產生,以改善前述狀況之發生機率。
近年來隨著觸控技術的蓬勃發展,部分筆記型電腦亦提供支援觸控操作之功能,帶給使用者不同的操作感受。然而,當使用者頻繁地對顯示螢幕施力以輸入觸控指令時,由於原本設計之樞接元件所能提供之扭力有限,可能會因為使用者施力過大而使得顯示螢幕無法穩定被支撐於固定位置,甚至會繼續向後側翻轉,容易造成使用者在操作上及螢幕觀看上之困擾。
因此,如何能針對樞接元件之結構加以設計,以提供穩定的螢幕支撐及定位效果,實為一值得研究之課題。
本發明之主要目的係在提供一種應用於電子裝置並可隨轉動角度改變扭力大小之樞接裝置。
為達到上述之目的,本發明之樞接裝置包括第一本體及第二本體。第一本體包括第一軸孔及作動面,作動面係環繞該第一軸孔以形成第一內環部及第一外環部。作動面包括凸起結構,凸起結構包括位於第一外環部之第一凸起部及位於第一內環部且相對於第一凸起部設置之第二凸起部。
第二本體包括第二軸孔及對應作動面,對應作動面係環繞該第二軸孔以形成第二內環部及第二外環部,且對應作動面包括第一定位結構、第一扭力控制結構、第二定位結構及第二扭力控制結構,第一扭力控制結構鄰接第一定位結構及第二定位結構,第二扭力控制結構以第二軸孔為基準相對於第一扭力控制結構設置,且第二扭力控制結構鄰接第一定位結構及第二定位結構,第一定位結構及第二定位結構各別對應凸起結構。第一扭力控制結構包括位於第二外環部之第一外控制部及位於第二內環部之第一內控制部,第二扭力控制結構包括位於第二外環部之第二外控制部及位於第二內環部之第二內控制部;其中第一內控制部之高度與第二內控制部之高度不同,且第一外控制部之高度與第二外控制部之高度不同。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第一內控制部之高度小於第二內控制部之高度,且第一外控制部之高度大於第二外控制部之高度。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第一凸起部與第二凸起部具有相同高度;第一內控制部與第二外控制部具有相同高度,且第二內控制部與第一外控制部具有相同高度。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第一定位結構包括第一凹入部及第二凹入部,第一凹入部位於第二外環部且對應第一凸起部,且第二凹入部位於第二內環部且對應第二凸起部。第二定位結構包括第三凹入部及第四凹入部,第三凹入部位於第二外環部且對應第一凸起部,且第四凹入部位於第二內環部且對應第二凸起部。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凸起結構更包括位於第一外環部且鄰接第一凸起部之第三凸起部;且第一定位結構更包括位於第二外環部且鄰接第一凹入部之第五凹入部,第二定位結構更包括位於第二外環部且鄰接第三凹入部之第六凹入部。第三凸起部之高度低於第一凸起部之高度,且第三凸起部之高度低於第二凸起部之高度。
本發明之樞接裝置藉由第一本體及第二本體之對應結構設計,當第一本體相對第二本體於第一定位結構與第二定位結構間旋轉,或旋轉至第二定位結構之後時,依據第二本體之結構高低差不同,而各別以第一扭力控制結構及第二扭力控制結構之不同部位與第一本 體相互接觸,產生不同旋轉位置之接觸面積差異,並配合樞接裝置之彈性元件提供不同扭力值。
為能讓 貴審查委員能更瞭解本發明之技術內容,特舉出較佳實施例說明如下。
請參考圖1係本發明之樞接裝置1之示意圖。如圖1所示,本發明之樞接裝置1係應用於電子裝置之部件間之樞接,使得兩部件可相對旋轉。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電子裝置係為筆記型電腦,其部件分別為電腦主機底座及具有顯示螢幕之上蓋,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電子裝置亦可為其他具有掀蓋式結構之類似裝置,例如手機、影音播放器等。
本發明之樞接裝置1包括第一本體10、第二本體20及彈性件30,係形成一同軸結構。第一本體10與第二本體20係彼此對應結合並可沿軸向X旋轉,而彈性件30係抵接於第一本體10之另一側,藉由其被壓縮位移後所產生之彈性作用力,以決定第一本體10與第二本體20間之扭力大小。
請參考圖2係本發明之樞接裝置1之第一本體10及第二本體20之示意圖。如圖2所示,本發明之樞接裝置1之第一本體10包括第一軸孔11及作動面A,第一軸孔11係位於第一本體10之實質上中心位置,而作動面A係環繞第一軸孔11以形成相鄰之第一內環部A1及第一外環部A2,而第一外環部A2位於第一內環部A1之外側。
第二本體20包括第二軸孔21及對應作動面B,此對應作動面B用以直接對應接觸第一本體10之作動面A,以產生彼此間之定位或摩擦效果。第二軸孔21係位於第二本體20之實質上中心位置,對應作動面B係環繞第二軸孔21以形成相鄰之第二內環部B1及第二外環部B2,而第二外環部B2位於第二內環部B1之外側。
以下請一併參考圖3(a)及圖3(b)。圖3(a)係本發明之樞接裝置之第一本體10立體圖;圖3(b)係本發明之樞接裝置之第一本體10剖視圖。如圖3(a)所示,第一本體10之作動面包括凸起結構12,在本實施例中,凸起結構12包括第一凸起部121及第二凸起部122,第一凸起部121位於第一外環部A2,而第二凸起部122係相對於第一凸起部121設置(以第一軸孔11為基準相對設置)並位於第一內環部A1。其中第一凸起部121及第二凸起部122均採用一圓弧狀凸起設計,其弧長所對應之圓心角大小相等。此外,第一凸起部121及第二凸起部122於沿著其對應圓周方向(即第一凸起部121及第二凸起部122之兩側)與第一本體10作動面之交接處係形成緩衝部121a、122a,用以提供與第二本體接觸旋轉時對應結構間之滑移緩衝效果;此緩衝部121a、122a可為斜面或曲面結構,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如圖3(b)所示,凸起結構12係用以提供樞接裝置1旋轉時之扭力,由於第一凸起部121及第二凸起部122會同時與前述第二本體直接接觸旋轉,因此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凸起部121及第二凸起部122採用具有相同高度 L1(即相對於第一本體10作動面之凸起高度)之設計,但不以本實施例為限。
以下請一併參考圖4(a)及圖4(b)。圖4(a)係本發明之樞接裝置之第二本體20立體圖;圖4(b)係本發明之樞接裝置之第二本體20剖視圖。如圖4(a)所示,第二本體20之對應作動面B包括之第一定位結構22、第一扭力控制結構23、第二定位結構24及第二扭力控制結構25。其中第一扭力控制結構23鄰接第一定位結構22及第二定位結構24,第二扭力控制結構25以第二軸孔21為基準相對於第一扭力控制結構23設置,且第二扭力控制結構25亦鄰接第一定位結構22及第二定位結構24。
第一定位結構22及第二定位結構24用以提供樞接裝置旋轉過程中之定位功能。第一定位結構22及第二定位結構24各別對應前述第一本體之凸起結構,亦即第一定位結構22包括第一凹入部221及第二凹入部222,第二定位結構24包括第三凹入部241及第四凹入部242;第一凹入部221及第三凹入部241均位於第二外環部B2且對應前述第一凸起部,且第二凹入部222及第四凹入部242均位於第二內環部B1且對應前述第二凸起部,因此第二凹入部222相對於第一凹入部221設置,而及第四凹入部242亦相對於第三凹入部241設置(均以第二軸孔21為基準相對設置)。此外,第一凹入部221、第二凹入部222、第三凹入部241及第四凹入部242採用一圓弧狀凹槽設計,其弧長所對應之圓心角亦大小相等,且第一凹入部221、第二凹入部222、第三凹入部241及第四凹入部242 之凹入面係位於相同平面上,以因應定位時容置對應之凸起結構。
其中第一凹入部221包括第一中心點O1,第三凹入部241包括第二中心點O2,且第二軸孔21包括軸孔中心點O,軸孔中心點O可分別與第一中心點O1及第二中心點O2連線,而該些連線與軸孔中心點O所形成之夾角C大小等同於樞接裝置所設定之旋轉定位角度。在本實施例中,軸孔中心點O與第一中心點O1及第二中心點O2之連線所夾設之夾角C約為90度至120度間,即表示當樞接裝置藉由第一定位結構22提供0度時之定位效果時,可藉由第二定位結構24提供90度至120度間之一設定角度之定位效果。為方便說明,在本發明之各實施例中,此夾角C係以120度為示例,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第一扭力控制結構23介於第一定位結構22及第二定位結構24之間,第一扭力控制結構23包括第一外控制部231及第一內控制部232,第一外控制部231位於第二外環部B2,第一內控制部232位於第二內環部B1;而第一外控制部231及第一內控制部232係為鄰接之結構。第二扭力控制結構25包括第二外控制部251及第二內控制部252,第二外控制部251位於第二外環部B2,第二內控制部252位於第二內環部B1;而第二外控制部251及第二內控制部252亦為鄰接之結構。
如圖4(b)所示,第一扭力控制結構23及第二扭力控制結構25係用以提供樞接裝置1旋轉時不同部位之面接觸,以產生不同之扭力,因此在結構設計上,第一扭力 控制結構23及第二扭力控制結構25均會高於第一定位結構22及第二定位結構24之凹入面;第一內控制部232之高度小於第二內控制部252之高度,且第一外控制部231之高度大於第二外控制部251之高度(高度差均為L2);而第一內控制部232與第二外控制部251具有相同高度,且第二內控制部252與第一外控制部231具有相同高度。
此外,前述第一扭力控制結構23之任一控制部與第一定位結構22之任一凹入部、第一扭力控制結構23之任一控制部與第二定位結構24之任一凹入部、第二扭力控制結構25之任一控制部與第一定位結構22任一凹入部、以及第二扭力控制結構25之任一控制部與第二定位結構24之任一凹入部之交接處亦形成緩衝部,用以提供與第一本體接觸旋轉時對應結構間之滑移緩衝效果;此緩衝部可為斜面或曲面結構,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請一併參考圖5(a)至圖5(c)。圖5(a)係本發明之樞接裝置1位於0度時之結構示意圖;圖5(b)係本發明之樞接裝置1旋轉到0度至120度間之結構示意圖;圖5(c)係本發明之樞接裝置1旋轉到0度至120度間之外觀示意圖。為了清楚顯示本發明之樞接裝置1之不同元件間之作動狀態,於圖5(a)及圖5(b)中將原本結合連動之第一本體10及第二本體20,以彼此分離之形式表示,特此說明。
如圖5(a)所示,當本發明之樞接裝置1位於0度時(即初始第一本體10與第二本體20未相對位移之狀態),第一本體10(如圖中虛線結構所示)之凸起結構12係對應 容置於第二本體20之第一定位結構22中,即第一凸起部121對應容置於第一凹入部221並彼此面接觸,且第二凸起部122對應容置於第二凹入部222並彼此面接觸。此時結構接觸面如圖中斜線部位所示。
如圖5(b)所示,當本發明之樞接裝置1旋轉到0度至120度間時,第一本體10之凸起結構12之第一凸起部121會自第一凹入部221滑出並接觸第二本體20之第一扭力控制結構23之第一內控制部232,而同時凸起結構12之第二凸起部122亦自第二凹入部222滑出並接觸第二扭力控制結構25之第二外控制部251(由於第一凸起部121及第二凸起部122等高,且第一內控制部232與第二外控制部251等高),以改變面接觸之部位,亦如圖中斜線部位所示。
由於第一內控制部232與第二外控制部251之高度均高於第一定位結構22之凹入面,使得0度至120度間之狀態下,第一本體10會相對於第二本體20產生沿軸向之位移,令第一本體10與第二本體20間形成一間隙S1,如圖5(c)所示。此時設置於第一本體10另一側之彈性件(圖未示)會因為被壓縮而提供反向支撐力,藉以增加第一本體10與第二本體20間之扭力,提供本發明之樞接裝置1由第一定位結構22(0度)旋轉到至第二定位結構24(120度)間之旋轉阻力。
請一併參考圖6(a)至圖6(c)。圖6(a)係本發明之樞接裝置位於120度時之結構示意圖;圖6(b)係本發明之樞接裝置旋轉到大於120度之結構示意圖;圖6(c)係本發明之 樞接裝置大於120度之外觀示意圖。為了清楚顯示本發明之樞接裝置1之不同元件間之作動狀態,於圖6(a)及圖6(b)中將原本結合連動之第一本體10及第二本體20,以彼此分離之形式表示,特此說明。
如圖6(a)所示,當本發明之樞接裝置1旋轉至120度時,第一本體10之凸起結構12將會對應容置於第二本體20之第二定位結構24中,即第一凸起部121對應容置於第三凹入部241並彼此面接觸,且第二凸起部122對應容置於第四凹入部242並彼此面接觸。此時結構接觸面如圖中斜線部位所示。
如圖6(b)所示,當本發明之樞接裝置1旋轉到大於120度時,第一本體10之凸起結構12之第一凸起部121會自第三凹入部241滑出並接觸第二本體20之第二扭力控制結構25之第二內控制部252,而同時凸起結構12之第二凸起部122亦自第四凹入部242滑出並接觸第一扭力控制結構23之第一外控制部231(由於第一凸起部121及第二凸起部122等高,且第一外控制部231與第二內控制部252等高),以改變面接觸之部位,亦如圖中斜線部位所示。
由於第一外控制部231與第二內控制部252之高度均高於第二定位結構24之凹入面,使得大於120度之狀態下,第一本體10亦會相對於第二本體20產生沿軸向之位移,令第一本體10與第二本體20間形成一間隙S2,如圖6(c)所示,且此時間隙S2大於前述狀態之間隙S1(由於第一內控制部232之高度小於第二內控制部252之高 度,且第一外控制部231之高度大於第二外控制部251之高度)。此時設置於第一本體10另一側之彈性件(圖未示)會因為被壓縮而提供反向支撐力,且此時受壓縮程度較前述0度至120度間來得大,因此更增加第一本體10與第二本體20間所產生之扭力,令本發明之樞接裝置1針對於第一定位結構22(0度)至第二定位結構24(120度)間以及第二定位結構24(120度)後等不同操作階段,提供不同之旋轉阻力。
以下請一併參考圖7(a)及圖7(b)。圖7(a)係本發明之樞接裝置另一實施例之第一本體10a及第二本體20a之立體圖;圖7(b)係本發明之樞接裝置另一實施例之第一本體10a剖視圖。如圖7(a)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本體10a之凸起結構12a更包括第三凸起部123,第三凸起部123係位於第一外環部A2,且鄰接第一凸起部121而設置,使得第三凸起部123之位置對稱於第二凸起部122,且第一凸起部121與第三凸起部123共同形成近似T字型結構,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且第二本體20a之第一定位結構22a更包括第五凹入部223,而第二定位結構24a更包括第六凹入部243,第五凹入部223及第六凹入部243供對應容置第三凸起部123。第五凹入部223位於第二外環部B2且鄰接第一凹入部221,而第六凹入部243亦位於第二外環部B2且鄰接第三凹入部241,使得第五凹入部223之位置對稱於第二凹入部222,而第六凹入部243之位置對稱於第四凹入部242。
如圖7(b)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本體10a之第三凸起部123之高度L3低於第一凸起部121之高度,且第三凸起部123之高度亦低於與第二凸起部122之高度L1;當第一本體10a相對第二本體旋轉時,藉由第三凸起部123用以提供與第一扭力控制結構23更多之接觸面積,藉以調整所產生之扭力大小。
請一併參考圖8(a)及圖8(b)。圖8(a)係本發明之樞接裝置1a另一實施例位於0度時之結構示意圖;圖8(b)係本發明之樞接裝置1a另一實施例旋轉到0度至120度間之結構示意圖。為了清楚顯示本發明之樞接裝置1a之不同元件間之作動狀態,於圖8(a)及圖8(b)中將原本結合連動之第一本體10a及第二本體20a,以彼此分離之形式表示,特此說明。
如圖8(a)所示,當本發明之樞接裝置1a位於0度時,第一本體10a(如圖中虛線結構所示)之凸起結構12a係對應容置於第二本體20a之第一定位結構22a中,除了前述第一凸起部121及第二凸起部122各別對應容置於第一凹入部221及第二凹入部222外,第三凸起部123亦對應容置於第五凹入部223並彼此面接觸。此時結構接觸面如圖中斜線部位所示。
如圖8(b)所示,當本發明之樞接裝置1a旋轉到0度至120度間時,第一本體10a之凸起結構12a之第一凸起部121會自第一凹入部221滑出並接觸第二本體20a之第一扭力控制結構23之第一內控制部232,同時凸起結構12a之第二凸起部122亦自第二凹入部222滑出並接觸第二 扭力控制結構25之第二外控制部251,且凸起結構12a之第三凸起部123亦同時自第五凹入部223滑出並接觸第一扭力控制結構23之第一外控制部231(雖然第三凸起部123之高度小於第一凸起部121及第二凸起部122,但對應之第一外控制部231之高度大於第一內控制部232及第二外控制部251),以改變面接觸之部位,亦如圖中斜線部位所示。如此使得第一本體10a會相對於第二本體20a產生沿軸向之位移,如前所述增加第一本體10a第二本體20a之扭力。
請一併參考圖9(a)及圖9(b)。圖9(a)係本發明之樞接裝置1a另一實施例位於120度時之結構示意圖;圖9(b)係本發明之樞接裝置1a另一實施例旋轉到大於120度之結構示意圖。為了清楚顯示本發明之樞接裝置1a之不同元件間之作動狀態,於圖9(a)及圖9(b)中將原本結合連動之第一本體10a及第二本體20a,以彼此分離之形式表示,特此說明。
如圖9(a)所示,當本發明之樞接裝置1a旋轉至120度時,第一本體10a之凸起結構12a將會對應容置於第二本體20a之第二定位結構24a中,此時結構接觸面如圖中斜線部位所示。
如圖9(b)所示,當本發明之樞接裝置1a旋轉到大於120度時,第一本體10a之凸起結構12a之第一凸起部121會自第三凹入部241滑出並接觸第二本體20a之第二扭力控制結構25之第二內控制部252,而同時凸起結構12之第二凸起部122亦自第四凹入部242滑出並接觸第一 扭力控制結構23之第一外控制部231(由於第一凸起部121及第二凸起部122等高,且第一外控制部231與第二內控制部252等高),進而改變面接觸之部位;此時由於第一外控制部231與第二內控制部252之高度較高,使得第三凸起部123並無法與第二本體20a之任一部件相接觸,亦如圖中斜線部位所示,此時第一本體10a與第二本體20a間之接觸狀態與圖6(b)中前述實施例之樞軸結構1相同。
藉此,本發明之樞接裝置以前述不同實施例之對應結構設計,依據第一本體及第二本體之結構高低差不同,均可使得第一本體相對於第二本體旋轉至不同角度時,二者間接觸部位及接觸面積有所差異,進而配合樞接裝置之彈性元件提供不同扭力值。
請參考圖10係本發明之開闔裝置50之示意圖。
如圖10所示,本發明更提供一開闔裝置50,此開闔裝置50包括第一部件51、第二部件52及至少一如前所述之樞接裝置1,第一元件51以至少一樞接裝置1樞接第二元件52,使得第一元件51能以至少一樞接裝置1為支點相對於第二元件52旋轉。而藉由前述樞接裝置1之結構設計,使得本發明之開闔裝置50於第一部件51相對於第二部件52旋轉過程中,於特定旋轉角度能產生定位效果,並於旋轉過程中提供不同扭力值,以防止使用者過度翻轉。此開闔裝置50可為任何需應用不同部件間之樞接功能之裝置,例如掀蓋式電子裝置、任意盒狀結構或掀蓋結構等,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綜上所陳,本發明無論就目的、手段及功效,在在均顯示其迥異於習知技術之特徵。惟須注意,上述實施例僅為例示性說明本發明之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於限制本發明之範圍。任何熟於此項技藝之人士均可在不違背本發明之技術原理及精神下,對實施例作修改與變化。本發明之權利保護範圍應如後述之申請專利範圍所述。
1、1a‧‧‧樞接裝置
10、10a‧‧‧第一本體
11‧‧‧第一軸孔
12、12a‧‧‧凸起結構
121‧‧‧第一凸起部
122‧‧‧第二凸起部
123‧‧‧第三凸起部
121a、122a‧‧‧緩衝部
20、20a‧‧‧第二本體
21‧‧‧第二軸孔
O‧‧‧軸孔中心點
22、22a‧‧‧第一定位結構
221‧‧‧第一凹入部
O1‧‧‧第一中心點
222‧‧‧第二凹入部
223‧‧‧第五凹入部
23‧‧‧第一扭力控制結構
231‧‧‧第一外控制部
232‧‧‧第一內控制部
24、24a‧‧‧第二定位結構
241‧‧‧第三凹入部
O2‧‧‧第二中心點
242‧‧‧第四凹入部
243‧‧‧第六凹入部
25‧‧‧第二扭力控制結構
251‧‧‧第二外控制部
252‧‧‧第二內控制部
30‧‧‧彈性件
50‧‧‧開闔裝置
51‧‧‧第一部件
52‧‧‧第二部件
A‧‧‧作動面
A1‧‧‧第一內環部
A2‧‧‧第一外環部
B‧‧‧對應作動面
B1‧‧‧第二內環部
B2‧‧‧第二外環部
L1、L2、L3‧‧‧高度
S1、S2‧‧‧間隙
X‧‧‧軸向
C‧‧‧夾角
圖1係本發明之樞接裝置之示意圖。
圖2係本發明之樞接裝置之第一本體及第二本體之示意圖。
圖3(a)係本發明之樞接裝置之第一本體立體圖。
圖3(b)係本發明之樞接裝置之第一本體剖視圖。
圖4(a)係本發明之樞接裝置之第二本體立體圖。
圖4(b)係本發明之樞接裝置之第二本體剖視圖。
圖5(a)係本發明之樞接裝置位於0度時之結構示意圖。
圖5(b)係本發明之樞接裝置旋轉到0度至120度間之結構示意圖。
圖5(c)係本發明之樞接裝置旋轉到0度至120度間之外觀示意圖。
圖6(a)係本發明之樞接裝置位於120度時之結構示意圖。
圖6(b)係本發明之樞接裝置旋轉到大於120度之結構示意圖。
圖6(c)係本發明之樞接裝置大於120度之外觀示意圖。
圖7(a)係本發明之樞接裝置另一實施例之第一本體及第二本體之示意圖。
圖7(b)係本發明之樞接裝置另一實施例之第一本體剖視圖。
圖8(a)係本發明之樞接裝置另一實施例位於0度時之結構示意圖。
圖8(b)係本發明之樞接裝置另一實施例旋轉到0度至120度間之結構示意圖。
圖9(a)係本發明之樞接裝置另一實施例位於120度時之結構示意圖。
圖9(b)係本發明之樞接裝置另一實施例旋轉到大於120度之結構示意圖。
圖10係本發明之開闔裝置之示意圖。
1‧‧‧樞接裝置
10‧‧‧第一本體
11‧‧‧第一軸孔
A‧‧‧作動面
A1‧‧‧第一內環部
A2‧‧‧第一外環部
20‧‧‧第二本體
21‧‧‧第二軸孔
B‧‧‧對應作動面
B1‧‧‧第二內環部
B2‧‧‧第二外環部

Claims (20)

  1. 一種樞接裝置,包括:一第一本體,包括一第一軸孔及一作動面,該作動面係環繞該第一軸孔以形成一第一內環部及一第一外環部,該作動面包括一凸起結構,該凸起結構包括位於該第一外環部之一第一凸起部及位於該第一內環部且相對於該第一凸起部設置之一第二凸起部;以及一第二本體,包括一第二軸孔及一對應作動面,該對應作動面係環繞該第二軸孔以形成一第二內環部及一第二外環部,且該對應作動面包括一第一定位結構、一第一扭力控制結構、一第二定位結構及一第二扭力控制結構,該第一扭力控制結構鄰接該第一定位結構及該第二定位結構,該第二扭力控制結構以該第二軸孔為基準相對於該第一扭力控制結構設置,且該第二扭力控制結構鄰接該第一定位結構及該第二定位結構,該第一定位結構及該第二定位結構各別對應該凸起結構;該第一扭力控制結構包括位於該第二外環部之一第一外控制部及位於該第二內環部之一第一內控制部,該第二扭力控制結構包括位於該第二外環部之一第二外控制部及位於該第二內環部之一第二內控制部;其中該第一內控制部之高度與該第二內控制部之高度不同,且該第一外控制部之高度與該第二外控制部之高度不同。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樞接裝置,其中該第一內控制部之高度小於該第二內控制部之高度,且該第一外控制部之高度大於該第二外控制部之高度。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樞接裝置,其中該第一凸起部與該第二凸起部具有相同高度。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樞接裝置,其中該第一內控制部與該第二外控制部具有相同高度,且該第二內控制部與該第一外控制部具有相同高度。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樞接裝置,其中該第一定位結構包括一第一凹入部及一第二凹入部,該第一凹入部位於該第二外環部且對應該第一凸起部,且該第二凹入部位於該第二內環部且對應該第二凸起部;該第二定位結構包括一第三凹入部及一第四凹入部,該第三凹入部位於該第二外環部且對應該第一凸起部,且該第四凹入部位於該第二內環部且對應該第二凸起部。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樞接裝置,其中該凸起結構更包括位於該第一外環部且鄰接該第一凸起部之一第三凸起部;該第一定位結構更包括位於該第二外環部且鄰接該第一凹入部之一第五凹入部,且該第二定位結構更包括位於該第二外環部且鄰接該第三凹入部之一第六凹入部。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樞接裝置,其中該第三凸起部之高度低於該第一凸起部之高度,且該第三凸起部之高度低於該第二凸起部之高度。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樞接裝置,其中該第一凸起部與該第三凸起部共同形成一T字型結構。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樞接裝置,其中該第一凹入部包括一第一中心點,該第三凹入部包括一第二中心 點,且該第二軸孔包括一軸孔中心點,該軸孔中心點分別與該第一中心點及該第二中心點之連線所形成之一夾角約為90度至120度間。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樞接裝置,其中於該第一凸起部及該第二凸起部之兩側各形成一緩衝部,該緩衝部係為斜面或曲面結構。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樞接裝置,其中該第一扭力控制結構與該第一定位結構、該第一扭力控制結構與該第二定位結構、該第二扭力控制結構與該第一定位結構、以及該第二扭力控制結構與第二定位結構之任一交接處形成一緩衝部,該緩衝部係為斜面或曲面結構。
  12. 一種開闔裝置,包括:一第一元件;一第二元件;以及至少一樞接裝置,該第一元件以該至少一樞接裝置樞接該第二元件,各該樞接裝置包括:一第一本體,包括一第一軸孔及一作動面,該作動面係環繞該第一軸孔以形成一第一內環部及一第一外環部,該作動面包括一凸起結構,該凸起結構包括位於該第一外環部之一第一凸起部及位於該第一內環部且相對於該第一凸起部設置之一第二凸起部;以及一第二本體,包括一第二軸孔及一對應作動面,該對應作動面係環繞該第二軸孔以形成一第二內環部及一第二外環部,且該對應作動面包括一第一定位結構、一第一扭力控制結構、一第二定位結構及一第二 扭力控制結構,該第一扭力控制結構鄰接該第一定位結構及該第二定位結構,該第二扭力控制結構以該第二軸孔為基準相對於該第一扭力控制結構設置,且該第二扭力控制結構鄰接該第一定位結構及該第二定位結構,該第一定位結構及該第二定位結構各別對應該凸起結構;該第一扭力控制結構包括位於該第二外環部之一第一外控制部及位於該第二內環部之一第一內控制部,該第二扭力控制結構包括位於該第二外環部之一第二外控制部及位於該第二內環部之一第二內控制部;其中該第一內控制部之高度與該第二內控制部之高度不同,且該第一外控制部之高度與該第二外控制部之高度不同。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開闔裝置,其中該第一內控制部之高度小於該第二內控制部之高度,且該第一外控制部之高度大於該第二外控制部之高度。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開闔裝置,其中該第一凸起部與該第二凸起部具有相同高度;該第一內控制部與該第二外控制部具有相同高度,且該第二內控制部與該第一外控制部具有相同高度。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開闔裝置,其中該第一定位結構包括一第一凹入部及一第二凹入部,該第一凹入部位於該第二外環部且對應該第一凸起部,且該第二凹入部位於該第二內環部且對應該第二凸起部;該第二定位結構包括一第三凹入部及一第四凹入部,該第三凹入 部位於該第二外環部且對應該第一凸起部,且該第四凹入部位於該第二內環部且對應該第二凸起部。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開闔裝置,其中該凸起結構更包括位於該第一外環部且鄰接該第一凸起部之一第三凸起部;該第一定位結構更包括位於該第二外環部且鄰接該第一凹入部之一第五凹入部,且該第二定位結構更包括位於該第二外環部且鄰接該第凹入部之一第六凹入部。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開闔裝置,其中該第三凸起部之高度低於該第一凸起部之高度,且該第三凸起部之高度低於該第二凸起部之高度。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開闔裝置,其中該第一凸起部與該第三凸起部共同形成一T字型結構。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開闔裝置,其中該第一凹入部包括一第一中心點,該第三凹入部包括一第二中心點,且該第二軸孔包括一軸孔中心點,該軸孔中心點分別與該第一中心點及該第二中心點之連線所形成之一夾角約為90度至120度間。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開闔裝置,其中於該第一凸起部及該第二凸起部之兩側各形成一緩衝部,該緩衝部係為斜面或曲面結構;該第一扭力控制結構與該第一定位結構、該第一扭力控制結構與該第二定位結構、該第二扭力控制結構與該第一定位結構、以及該第二扭力控制結構與第二定位結構之任一交接處形成一緩衝部,該緩衝部係為斜面或曲面結構。
TW101124275A 2012-07-05 2012-07-05 開闔裝置及其樞接裝置 TWI49849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24275A TWI498491B (zh) 2012-07-05 2012-07-05 開闔裝置及其樞接裝置
CN201210262063.5A CN103529907B (zh) 2012-07-05 2012-07-26 开阖装置及其枢接装置
US13/887,685 US8893353B2 (en) 2012-07-05 2013-05-06 Opening/closing apparatus and hinge device thereof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24275A TWI498491B (zh) 2012-07-05 2012-07-05 開闔裝置及其樞接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02966A TW201402966A (zh) 2014-01-16
TWI498491B true TWI498491B (zh) 2015-09-01

Family

ID=498773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24275A TWI498491B (zh) 2012-07-05 2012-07-05 開闔裝置及其樞接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893353B2 (zh)
CN (1) CN103529907B (zh)
TW (1) TWI49849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10662B2 (ja) * 2013-02-07 2015-04-30 レノボ・シンガポール・プライベート・リミテッド 電子機器
TWI522780B (zh) * 2013-11-06 2016-02-21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可攜式電子裝置
TWI527956B (zh) * 2014-09-25 2016-04-01 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 可切換不同款式安全鎖的鎖附機構及其電子裝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248214U (en) * 2003-12-12 2004-10-21 Shin Zu Shing Co Ltd Pivot mechanism with bi-directional positioning
TWM254878U (en) * 2004-04-12 2005-01-01 Shin Zu Shing Co Ltd Pivoting device with positioning function
US6862779B1 (en) * 2004-06-14 2005-03-08 Shin Zu Shing Co., Ltd. Hinge with an anti-bump feature
TWM289495U (en) * 2005-11-10 2006-04-11 Shin Zu Shing Co Ltd Hinge
US7520026B1 (en) * 2008-02-05 2009-04-21 Leohab Enterprise Co., Ltd. Hinge assembly
US7533446B1 (en) * 2007-11-15 2009-05-19 Shin Zu Shing Co., Ltd. Variable resistance hing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222396B2 (en) * 2005-03-09 2007-05-29 Shin Zu Shing Co., Ltd Robust hinge
CN2806862Y (zh) * 2005-04-04 2006-08-16 兆利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干涉组件
TWM281387U (en) * 2005-08-17 2005-11-21 Shin Zu Shing Co Ltd Hinge having positioning and limiting functions
US7506408B2 (en) * 2006-05-10 2009-03-24 Shin Zu Shing Co., Ltd. Hinge with a limitation function
US7430786B1 (en) * 2007-04-23 2008-10-07 Shin Zu Shing Co., Ltd. Triple positioning hinge
US20090272223A1 (en) * 2008-05-02 2009-11-05 Chao-Chi Lin Cam Device Incorporated with a Hinge
US7631398B1 (en) 2008-10-07 2009-12-15 Leohab Enterprise Co., Ltd. Cam device for a hinge assembly
CN102032265B (zh) * 2009-09-24 2013-01-09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铰链结构及应用该铰链结构的便携式电子装置
US8302260B2 (en) * 2009-11-20 2012-11-06 Shin Zu Shing Co., Ltd. Hinge assembly
KR101612962B1 (ko) * 2010-01-06 2016-04-1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접이형 휴대 단말기의 프리 스톱 힌지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248214U (en) * 2003-12-12 2004-10-21 Shin Zu Shing Co Ltd Pivot mechanism with bi-directional positioning
TWM254878U (en) * 2004-04-12 2005-01-01 Shin Zu Shing Co Ltd Pivoting device with positioning function
US6862779B1 (en) * 2004-06-14 2005-03-08 Shin Zu Shing Co., Ltd. Hinge with an anti-bump feature
TWM289495U (en) * 2005-11-10 2006-04-11 Shin Zu Shing Co Ltd Hinge
US7533446B1 (en) * 2007-11-15 2009-05-19 Shin Zu Shing Co., Ltd. Variable resistance hinge
US7520026B1 (en) * 2008-02-05 2009-04-21 Leohab Enterprise Co., Ltd. Hinge assembl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893353B2 (en) 2014-11-25
US20140007380A1 (en) 2014-01-09
TW201402966A (zh) 2014-01-16
CN103529907A (zh) 2014-01-22
CN103529907B (zh) 2017-07-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69048B (zh) 電子裝置
TWI529314B (zh) 樞軸結構
TWI725391B (zh) 掀蓋式電子裝置
JP2005092864A (ja) 電子機器
TWI449850B (zh) 軸承機構及其掀蓋式裝置
TWI488568B (zh) 轉軸組件與應用其之電子裝置
JP2007102075A (ja) 電子機器
TWI683206B (zh) 電子裝置
TWI510722B (zh) 連接機構
JP2010190431A (ja) ヒンジ装置
TWI498491B (zh) 開闔裝置及其樞接裝置
TWI602490B (zh) 折疊式電子設備
TWI522780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
TWM606638U (zh) 轉軸結構
JP5460243B2 (ja) 電子機器
JP2010060059A (ja) ヒンジ装置
TWM491101U (zh) 以複數活動支節組成的鉸鏈
TWI751754B (zh) 轉軸結構
TWI576683B (zh) 具有可旋轉顯示構件之運算裝置(二)
TWI510892B (zh) 電子裝置
TWI521150B (zh) 樞軸結構
JP2011033152A (ja) ヒンジ装置
TWM470492U (zh) 循序鎖定式樞軸總成
TWM493613U (zh) 以複數樞轉支節組成的鉸鏈
TWI385315B (zh) 電子裝置及其樞軸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