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12927U - 混成式電感裝置 - Google Patents

混成式電感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12927U
TWM612927U TW110203330U TW110203330U TWM612927U TW M612927 U TWM612927 U TW M612927U TW 110203330 U TW110203330 U TW 110203330U TW 110203330 U TW110203330 U TW 110203330U TW M612927 U TWM612927 U TW M612927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winding
turns
magnetic core
coil turn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2033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范雲光
Original Assignee
范雲光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范雲光 filed Critical 范雲光
Priority to TW1102033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612927U/zh
Publication of TWM61292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12927U/zh
Priority to DE102021119911.5A priority patent/DE102021119911A1/de
Priority to DE202021104096.3U priority patent/DE202021104096U1/de
Priority to US17/392,919 priority patent/US20220165484A1/en
Priority to JP2021128370A priority patent/JP7214259B2/ja
Priority to KR1020210107045A priority patent/KR102524009B1/ko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lters And Equalizers (AREA)

Abstract

混成式電感裝置包含磁芯、第一繞組及第二繞組。第一繞組包含具有多個第一線圈匝的第一線圈及具有多個第二線圈匝的第二線圈,第一線圈匝及第二線圈匝相互平行並以同一繞製方向繞製於磁芯的第一繞組區。第二繞組包含具有多個第三線圈匝的第三線圈及具有多個第四線圈匝的第四線圈,第三線圈匝及第四線圈匝相互平行並以同一繞製方向繞製於磁芯的第二繞組區。第一繞組中的線圈之起始端與第二繞組中的線圈之結束端彼此相鄰,第一繞組中的線圈之結束端與第二繞組中的線圈之起始端彼此相鄰。起始端自磁芯的頂面延伸,結束端自磁芯的底面延伸。

Description

混成式電感裝置
本創作是有關於一種電感器,尤其是一種混成式電感裝置。
現今電子設備蓬勃發展,而電子設備一般都需要外接電源從而運作。然而,電子設備與電源之間的電力傳輸經常會產生電磁干擾(例如,雜訊)。因此,為了濾除電磁干擾,一般會於電子設備與電源之間設置一電子濾波器(例如,電源濾波器(line filter))。在電源濾波器中,用以濾除電磁干擾的元件主要為共模電感以及差模電感,而另外用以提供其他功能(例如,限流或降低衰減的頻率響應等)的主要元件可為無感電阻。
由於電源濾波器的發展朝向小型化及高頻化,若每使用一共模電感及一差模電感時即需分別提供一磁芯,則會占用電源濾波器的內部空間,而使電源濾波器無法滿足小型化的產品需求。此外,若使用不同磁芯的共模電感與差模電感,由於線圈繞組的電壓壓降問題,會致使無法由共模電感與差模電感來形成無感電阻至電源濾波器中。
鑒於上述,本創作提供一種混成式電感裝置。依據一些實施例,藉由於單一磁芯繞製多個線圈繞組,以使單一鐵芯即可形成共模電感、差模電感及無感電阻,而可降低電源濾波器的電路大小,並降低所佔用的電源濾波器的內部空間,以滿足電源濾波器小型化的產品需求。依據一些實施例,由於混成式電感裝置具有簡單的線圈繞組架構,因而能透過繞線機(coil winding machine)自動繞線來實現,而無需手動繞線,致使提升產品生產效率。
依據一些實施例,混成式電感裝置包含磁芯、第一繞組以及第二繞組。磁芯定義有第一繞組區及第二繞組區。第一繞組區與第二繞組區位於磁芯的不同位置,且彼此分隔。第一繞組包含第一線圈及第二線圈。第一線圈具有多個第一線圈匝、自磁芯之頂面延伸的第一起始端及自磁芯之底面延伸的第一結束端。第一線圈匝繞製於第一繞組區。第二線圈具有多個第二線圈匝、自磁芯之頂面延伸的第二起始端及自磁芯之底面延伸的第二結束端。第二線圈匝繞製於第一繞組區。第一線圈匝與第二線圈匝於第一繞組區具有同一繞製方向。第一線圈匝分別平行第二線圈匝。第一起始端相鄰於第二起始端,第一結束端相鄰於第二結束端。第二繞組包含第三線圈及第四線圈。第三線圈具有多個第三線圈匝、自磁芯之頂面延伸的第三起始端及自磁芯之底面延伸的第三結束端。第三線圈匝繞製於第二繞組區。第四線圈具有多個第四線圈匝、自磁芯之頂面延伸的第四起始端及自磁芯之底面延伸的第四結束端。第四線圈匝繞製於第二繞組區。第三線圈匝與第四線圈匝於第二繞組區具有同一繞製方向。第三線圈匝分別平行第四線圈匝。第三起始端相鄰於第四起始端,第三結束端相鄰於第四結束端。第一起始端及第二起始端相鄰於第三結束端及第四結束端,第一結束端及第二結束端相鄰於第三起始端及第四起始端。
綜上所述,依據一些實施例,藉由於單一磁芯繞製多個繞組,且每個繞組具有多個線圈,同一繞組的每個線圈具有同一繞製方向,且同一繞組的每個線圈的線圈匝相互平行(例如第一線圈的線圈匝與第二線圈的線圈匝相互平行),以使在電流產生時,根據不同的線圈組合而形成共模電感、差模電感或無感電阻,而可降低電源濾波器的電路大小,並降低所佔用的電源濾波器的內部空間,以滿足電源濾波器小型化的產品需求。依據一些實施例,藉由多個同一繞製方向的線圈形成繞組,而使此繞組得以透過繞線機自動繞線來實現(即可避免費時的手動繞線),致使提升產品生產效率。
關於本文中所使用之「第一」及「第二」等術語,其係用以區別所指之元件,而非用以排序或限定所指元件之差異性,且亦非用以限制本創作之範圍。並且,所使用之「耦接」、「連接」等術語,其係指二或多個元件相互直接作實體或電性接觸,或是相互間接作實體或電性接觸;舉例來說,若文中描述第一裝置耦接於第二裝置,則代表第一裝置可直接電性連接於第二裝置,或者透過其他裝置或連接手段間接地電性連接至第二裝置。
參照圖1,圖1係為本案一些實施例之混成式電感裝置10之示意圖。混成式電感裝置10包含磁芯20、第一繞組30及第二繞組40。磁芯20可為由氧化鐵混合物組成的一種燒結磁性金屬氧化物,例如燒結磁性錳-鋅鐵氧化物、鎳-鋅鐵氧化物等。第一繞組30及第二繞組40可由金屬線實現。金屬線可為單芯線、多芯絞線等。雖然圖1僅繪示二個繞組,但本創作不限於此,混成式電感裝置10之繞組的數量可以依據實際設計需求而調整。
磁芯20定義有第一繞組區21及第二繞組區23。雖然圖1僅繪示二個繞組區,但本創作不限於此,磁芯20之繞組區的數量可以依據實際設計需求而調整。第一繞組區21與第二繞組區23位於磁芯20的不同位置,且彼此分隔。也就是說,第一繞組區21與第二繞組區23不互相重疊。舉例來說,磁芯20依據其中心軸CL而區分為二區域(於後稱上半區域及下半區域),第一繞組區21位於磁芯20之上半區域,第二繞組區23位於磁芯20之下半區域,且第一繞組區21之二端與第二繞組區23之二端之間以間隙25所分隔。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繞組30位於第一繞組區21,第二繞組40位於第二繞組區23。由於第一繞組區21與第二繞組區23之間彼此分隔,第一繞組區21及第二繞組區23的第一繞組30與第二繞組40之間具有較低的雜散電容值,致使混成式電感裝置10可同時具有良好的高頻濾波能力及低頻濾波能力。
第一繞組30包含第一線圈31及第二線圈33。第一線圈31具有多個第一線圈匝311、自磁芯20之頂面延伸出的第一起始端TA1,及自磁芯20之底面延伸出的第一結束端TA2。第一線圈匝311繞製於第一繞組區21。舉例來說,如圖1所示,第一線圈31的第一起始端TA1位於第一繞組區21的左端,第一線圈31往第一繞組區21的右側繞,並繞到位於第一繞組區21之右端的第一結束端TA2,以形成第一線圈匝311。
第二線圈33具有多個第二線圈匝331、自磁芯20之頂面延伸出的第二起始端TB1,及自磁芯20之底面延伸出的第二結束端TB2。第二線圈匝331繞製於第一繞組區21。第二線圈匝331的繞製方式與第一線圈匝311相同,為使說明書簡潔,於此不做贅述。第一線圈匝311與第二線圈匝331於第一繞組區21具有同一繞製方向。舉例來說,如圖1所示,第一線圈31及第二線圈33都是從第一起始端TA1及第二起始端TB1開始,以先從磁芯20之頂面繞往磁芯20之底面,再從磁芯20之底面繞往磁芯20之頂面的方式,沿著第一繞組區21之左端往第一繞組區21之右端繞(即由左至右),而於第一結束端TA2及第二結束端TB2結束。在此,第一起始端TA1相鄰於第二起始端TB1,第一結束端TA2相鄰於第二結束端TB2。例如,第一起始端TA1及第二起始端TB1皆位於第一繞組區21之左端,第一結束端TA2及第二結束端TB2皆位於第一繞組區21之右端。
每一第一線圈匝311分別平行每一第二線圈匝331。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線圈匝311與第二線圈匝331彼此間隔排列。例如,如圖1所示,由第一繞組區21之左端至其右端(即,由左至右),第一線圈匝311與第二線圈匝331之排列順序為「第一線圈匝311、第二線圈匝331、第一線圈匝311、第二線圈匝331、第一線圈匝311、第二線圈匝331、第一線圈匝311、第二線圈匝331…等」。
圖2係為本案一些實施例之混成式電感裝置10之示意圖,圖3係為本案一些實施例之部分結構35的剖面示意圖。如圖2及圖3所示,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線圈匝311與第二線圈匝331重疊。舉例來說,第一線圈31及第二線圈33可整合在一起而由單一的多芯絞線實現,此時第一線圈匝311可重疊於第二線圈匝331之上或是重疊於第二線圈匝331之下。例如,如圖3所示,部分結構35具有第一線圈匝311及第二線圈匝331,由圖3可見,第一線圈匝311重疊於第二線圈匝331之上。在一些實施例中,由於第一線圈31及第二線圈33可整合在一起而由單一的多芯絞線實現,因而,第一起始端TA1與第二起始端TB1重疊,第一結束端TA2與第二結束端TB2重疊(例如,第一起始端TA1可重疊於第二起始端TB1之上或是重疊於第二起始端TB1之下,且第一結束端TA2可重疊於第二結束端TB2之上或是重疊於第二結束端TB2之下)。
再次參照圖1。同樣地,第二繞組40包含第三線圈41及第四線圈43。第三線圈41具有多個第三線圈匝411、自磁芯20之頂面延伸出的第三起始端TC1、及自磁芯20之底面延伸出的第三結束端TC2。第四線圈43具有多個第四線圈匝431、自磁芯20頂面延伸出的第四起始端TD1、及自磁芯20之底面延伸出的第四結束端TD2。第三線圈匝411及第四線圈匝431繞製於第二繞組區23。第三起始端TC1與第四起始端TD1相鄰(例如,第三起始端TC1及第四起始端TD1皆位於第二繞組區23之右端),第三結束端TC2與第四結束端TD2相鄰(例如,第三結束端TC2及第四結束端TD2皆位於第二繞組區23之左端),第三線圈匝411及第四線圈匝431具有同一繞製方向。例如,第三線圈匝411與第四線圈匝431之繞製方向可為始於第三起始端TC1及第四起始端TD1,以先從磁芯20之頂面繞往磁芯20之底面,再從磁芯20之底面繞往磁芯20之頂面的方式,沿著第二繞組區23之右端往第二繞組區23之左端繞(即由右至左),而於第三結束端TC2及第四結束端TD2結束。
第一起始端TA1及第二起始端TB1相鄰於第三結束端TC2及第四結束端TD2,第一結束端TA2及第二結束端TB2相鄰於第三起始端TC1及第四起始端TD1。舉例來說,第一繞組區21之左端相鄰於第二繞組區23之左端(具體而言,第一繞組區21之左端與第二繞組區23之左端以間隙25所分隔),第一繞組區21之右端相鄰於第二繞組區23之右端(具體而言,第一繞組區21之右端與第二繞組區23之右端以間隙25所分隔),由於第一起始端TA1及第二起始端TB1位於第一繞組區21之左端,第三結束端TC2及第四結束端TD2位於第二繞組區23之左端,因而,第一起始端TA1及第二起始端TB1相鄰於第三結束端TC2及第四結束端TD2。相似地,由於第一結束端TA2及第二結束端TB2位於第一繞組區21之右端,第三起始端TC1及第四起始端TD1位於第二繞組區23之右端,因而,第一結束端TA2及第二結束端TB2相鄰於第三起始端TC1及第四起始端TD1。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1所示,第一起始端TA1、第二起始端TB1、第三起始端TC1及第四起始端TD1位於同一軸線(於後稱為第一軸線L1)上,第一結束端TA2、第二結束端TB2、第三結束端TC2及第四結束端TD2位於同一軸線(於後稱為第二軸線L2)上,且第一軸線L1與第二軸線L2相互垂直。
需說明的是,如圖1所示,與第一線圈匝311及第二線圈匝331相似地,每一第三線圈匝411分別平行每一第四線圈匝431。同樣地,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1所示,與第一線圈匝311及第二線圈匝331相似地,第三線圈匝411與第四線圈匝431彼此間隔排列,例如由第二繞組區23之右端至其左端(即由右至左),第三線圈匝411與第四線圈匝431之排列順序為「第四線圈匝431、第三線圈匝411、第四線圈匝431、第三線圈匝411、第四線圈匝431、第三線圈匝411、第四線圈匝431、第三線圈匝411…等」。同樣地,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2所示,與第一線圈匝311及第二線圈匝331相似地,第三線圈匝411與第四線圈匝431重疊。同樣地,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2所示,與第一起始端TA1、第二起始端TB1、第一結束端TA2及第二結束端TB2相似地,第三起始端TC1與第四起始端TD1重疊,第三結束端TC2與第四結束端TD2重疊。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1所示,第一線圈匝311及第二線圈匝331沿著第一方向D1纏繞於第一繞組區21。第三線圈匝411及第四線圈匝431沿著第二方向D2纏繞於第二繞組區23。第一方向D1與第二方向D2互為相反方向。例如,第一方向D1為由第一繞組區21之左端往第一繞組區21之右端的方向(即,由左至右),第二方向D2為由第二繞組區23之右端往第二繞組區23之左端的方向(即,由右至左)。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繞組30中的第一線圈匝311、第二線圈匝331可以具有同一匝數。例如,第一線圈匝311與第二線圈匝331之匝數均為四個,但本創作不限於此,匝數可依實際需求做調整。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繞組40中的第三線圈匝411、第四線圈匝431可以具有同一匝數。例如,第三線圈匝411與第四線圈匝431之匝數均為四個,但本創作不限於此,匝數可依實際需求做調整。在一些實施例中,由於第一繞組30與第二繞組40可大致呈對稱,因此,第一線圈匝311、第二線圈匝331與第三線圈匝411、第四線圈匝431具有同一匝數。藉此以提升混成式電感裝置10之抑制雜訊(例如,共模雜訊或是差模雜訊)或是限流等之效能。
在一些實施例中,磁芯20可由閉合磁芯或非閉合磁芯來實施。在一些實施例中,在磁芯20係由閉合磁芯來實施的情形下,閉合磁芯可以是圓形磁芯、橢圓磁芯、矩形磁芯、EE型磁芯或是其他形狀的閉合磁芯。
起始端(即第一起始端TA1至第四起始端TD1)及結束端(即,第一結束端TA2至第四結束端TD2)為線圈(即,第一線圈31、第二線圈33、第三線圈41、第四線圈43)用以耦接至外部電路元件或是電訊號之元件。例如,第一起始端TA1及第一結束端TA2為第一線圈31的對外連接的端子;第二起始端TB1及第二結束端TB2為第二線圈33的對外連接的端子;第三起始端TC1及第三結束端TC2為第三線圈41的對外連接的端子;第四起始端TD1及第四結束端TD2為第四線圈43的對外連接的端子。藉此,線圈經由起始端及結束端耦接至相應的電路元件或電訊號後,混成式電感裝置10便可應用於多種電路結構之中。在此,起始端及結束端,所表達的是線圈纏繞的開始與結束,而非限制電流通過的方向。
參照圖1及圖4。圖4係為本案一些實施例之混成式電感裝置10之等效電路示意圖。在一些實施例中,在電流分別經由第一線圈31的第一結束端TA2及第三線圈41的第三結束端TC2流至第一線圈31的第一起始端TA1及第三線圈41的第三起始端TC1時,第一線圈31與第三線圈41形成共模電感。
參照圖1、圖4及圖5。圖5係為本案一些實施例之混成式電感裝置10之共模訊號抑制應用電路。舉例來說,第一結束端TA2耦接電源200之正電端201的一正電源訊號V+,第三結束端TC2耦接電源200之負電端203的一負電源訊號V-,第一起始端TA1耦接外部的欲濾波電路(於後稱為外接電路300)的輸入端(於後稱為第一輸入端301),第三起始端TC1耦接外接電路300的另一輸入端(於後稱為第二輸入端303)。當外接電路300耦接參考地訊號GND時(例如外接電路300的殼體接地),由於外接電路300與其耦接的參考地訊號GND之間具有雜散電容C,致使電源200的正電源訊號V+及負電源訊號V-與參考地訊號GND之間會產生雜散訊號(例如共模雜訊)。
因此,當共模雜訊發生時,電流(例如共模電流,亦即電源200的正電端201透過雜散電容C所產生的雜散電流之電流方向A1(於圖5以一點鏈線表示)相同於電源200的負電端203透過雜散電容C所產生的雜散電流之電流方向A2(於圖5以二點鏈線表示))經由第一結束端TA2流至第一線圈31的第一起始端TA1而經由外接電路300的參考地訊號GND返回電源200,並經由第三結束端TC2流至第三線圈41的第三起始端TC1而經由外接電路300的參考地訊號GND返回電源200,使第一線圈31及第三線圈41產生同方向的磁場,而增強了第一線圈31及第三線圈41的電感量,亦即增強了抑制共模電流的電感抗(換言之,此時的第一線圈31及第三線圈41形成為共模電感),達到濾除雜訊的效果。
相似地,在一些實施例中,在電流分別經由第二線圈33的第二起始端TB1及第四線圈43的第四起始端TD1流至第二線圈33的第二結束端TB2及第四線圈43的第四結束端TD2時,第二線圈33與第四線圈43形成共模電感。在此,由於第二線圈33及第四線圈43形成共模電感的方式與第一線圈31及第三線圈41相同,為使本案說明書簡潔,於此不作贅述。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電流分別經由第一線圈31的第一結束端TA2及第四線圈43的第四結束端TD2流至第一線圈31的第一起始端TA1及第四線圈43的第四起始端TD1時,第一線圈31與第四線圈43透過電流產生同一磁場方向而形成差模電感。
參照圖1、圖4及圖6。圖6係為本案一些實施例之混成式電感裝置10之差模訊號抑制應用電路。舉例來說,第一結束端TA2耦接電源200之正電端201的正電源訊號V+,第四起始端TD1耦接電源200之負電端203的負電源訊號V-,第一起始端TA1耦接外接電路300的第一輸入端301,第四結束端TD2耦接外接電路300的第二輸入端303。由於電源線的訊號(正電源訊號V+與負電源訊號V-)之間會產生雜訊,且此雜訊(亦即差模雜訊)一般為串聯耦接電源線。當差模雜訊發生時,電流(例如差模電流,亦即作為差模電流之雜訊電流之電流方向A4(於圖6中以二點鏈線表示)相同於電源電流之電流方向A3(於圖6中以一點鏈線表示))經由第一結束端TA2流至第一線圈31的第一起始端TA1而流經外接電路300,並從外接電路300經由第四結束端TD2流至第四線圈43的第四起始端TD1,使第一線圈31及第四線圈43產生同方向的磁場(亦即產生同一磁場方向),而增強了第一線圈31及第四線圈43的電感量,亦即增強了抑制差模電流的電感抗(換言之,此時的第一線圈31及第四線圈43形成為差模電感),達到濾除雜訊的效果。
相似地,在一些實施例中,在電流分別經由第二線圈33的第二結束端TB2及第三線圈41的第三結束端TC2流至第二線圈33的第二起始端TB1及第三線圈41的第三起始端TC1時,第二線圈33與第三線圈41透過電流產生同一磁場方向而形成差模電感。在此,由於第二線圈33與第三線圈41形成差模電感的方式與第一線圈31及第四線圈43相同,為使本案說明書簡潔,於此不作贅述。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起始端TA1與第二起始端TB1相互耦接,在電流經由第一結束端TA2流至第二結束端TB2時,第一線圈31與第二線圈33形成無感電阻。
參照圖1、圖4及圖7。圖7係為本案一些實施例之混成式電感裝置10之無感電阻應用電路。舉例來說,第一結束端TA2耦接電源200之正電端201的正電源訊號V+,第二結束端TB2耦接外接電路300的第一輸入端301。當欲對外接電路300進行限流、降低其衰弱的頻率響應(例如增加其負載)等時,將第一起始端TA1耦接第二起始端TB1(即,將第一起始端TA1與第二起始端TB1短路),電流經由第一結束端TA2流經第一線圈31及第二線圈33後,流至外接電路300。由於第一線圈31及第二線圈33互相產生反方向的磁場,因而相互抵消磁場而未產生電感抗,換言之,此時第一線圈31及第二線圈33為不具有電感抗的電阻(例如,僅具有線圈的電阻值)或是僅具有微小漏感所產生的電感,亦即第一線圈31及第二線圈33形成實質的無感電阻,以應用於外接電路300所需使用的功能(例如限流、降低衰落的頻率響應等)。
相似地,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三起始端TC1與第四起始端TD1相互耦接,在電流經由第三結束端TC2流至第四結束端TD2時,第三線圈41與第四線圈43形成無感電阻。在此,由於第三線圈41與第四線圈43形成無感電阻的方式與第一線圈31及第二線圈33相同,為使本案說明書簡潔,於此不作贅述。
在一些實施例中,電流可為直流電流或交流電流。換言之,混成式電感裝置10可為使用於直流電系統或交流電系統。在一些實施例中,混成式電感裝置10可適用於π型濾波器或T型濾波器。
由上述可見,混成式電感裝置10具有簡單的線圈繞組架構,因而能透過繞線機自動繞線來實現,而提升產品生產效率,且還可降低線圈繞組之間的相互干擾。
綜上所述,依據一些實施例,藉由於單一磁芯繞製多個繞組,且每個繞組具有多個線圈,同一繞組的每個線圈具有同一繞製方向,且同一繞組的每個線圈的線圈匝相互平行(例如第一線圈的線圈匝與第二線圈的線圈匝相互平行),以使在電流產生時,根據不同的線圈組合而形成共模電感、差模電感或無感電阻,而可降低電源濾波器的電路大小,並降低所佔用的電源濾波器的內部空間,以滿足電源濾波器小型化的產品需求。依據一些實施例,藉由多個同一繞製方向的線圈形成繞組,而使此繞組得以透過繞線機自動繞線來實現(即可避免費時的手動繞線),致使提升產品生產效率。
10:混成式電感裝置 20:磁芯 21:第一繞組區 23:第二繞組區 25:間隙 CL:中心軸 30:第一繞組 31:第一線圈 311:第一線圈匝 TA1:第一起始端 TA2:第一結束端 33:第二線圈 331:第二線圈匝 TB1:第二起始端 TB2:第二結束端 35:部分結構 40:第二繞組 41:第三線圈 411:第三線圈匝 TC1:第三起始端 TC2:第三結束端 43:第四線圈 431:第四線圈匝 TD1:第四起始端 TD2:第四結束端 L1:第一軸線 L2:第二軸線 200:電源 201:正電端 V+:正電源訊號 203:負電端 V-:負電源訊號 300:外接電路 301:第一輸入端 303:第二輸入端 C:雜散電容 GND:參考地訊號 A1~A4:電流方向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圖1]係為本案一些實施例之混成式電感裝置之示意圖。 [圖2]係為本案一些實施例之混成式電感裝置之示意圖。 [圖3]係為本案一些實施例之部分結構的剖面示意圖。 [圖4]係為本案一些實施例之混成式電感裝置之等效電路示意圖。 [圖5]係為本案一些實施例之混成式電感裝置之共模訊號抑制應用電路。 [圖6]係為本案一些實施例之混成式電感裝置之差模訊號抑制應用電路。 [圖7]係為本案一些實施例之混成式電感裝置之無感電阻應用電路。
10:混成式電感裝置
20:磁芯
21:第一繞組區
23:第二繞組區
25:間隙
CL:中心軸
30:第一繞組
31:第一線圈
311:第一線圈匝
TA1:第一起始端
TA2:第一結束端
33:第二線圈
331:第二線圈匝
TB1:第二起始端
TB2:第二結束端
40:第二繞組
41:第三線圈
411:第三線圈匝
TC1:第三起始端
TC2:第三結束端
43:第四線圈
431:第四線圈匝
TD1:第四起始端
TD2:第四結束端
L1:第一軸線
L2:第二軸線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Claims (10)

  1. 一種混成式電感裝置,包含: 一磁芯,定義有一第一繞組區及一第二繞組區,該第一繞組區與該第二繞組區位於該磁芯的不同位置,且彼此分隔; 一第一繞組,包含: 一第一線圈,具有多個第一線圈匝、自該磁芯之頂面延伸的一第一起始端及自該磁芯之底面延伸的一第一結束端,該些第一線圈匝繞製於該第一繞組區;及 一第二線圈,具有多個第二線圈匝、自該磁芯之頂面延伸的一第二起始端及自該磁芯之底面延伸的一第二結束端,該些第二線圈匝繞製於該第一繞組區,其中,該些第一線圈匝與該些第二線圈匝於該第一繞組區具有同一繞製方向,該些第一線圈匝分別平行該些第二線圈匝,該第一起始端相鄰於該第二起始端,該第一結束端相鄰於該第二結束端;及 一第二繞組,包含: 一第三線圈,具有多個第三線圈匝、自該磁芯之頂面延伸的一第三起始端及自該磁芯之底面延伸的一第三結束端,該些第三線圈匝繞製於該第二繞組區;及 一第四線圈,具有多個第四線圈匝、自該磁芯之頂面延伸的一第四起始端及自該磁芯之底面延伸的一第四結束端,該些第四線圈匝繞製於該第二繞組區,其中,該些第三線圈匝與該些第四線圈匝於該第二繞組區具有同一繞製方向,該些第三線圈匝分別平行該些第四線圈匝,該第三起始端相鄰於該第四起始端,該第三結束端相鄰於該第四結束端,其中,該第一起始端及該第二起始端相鄰於該第三結束端及該第四結束端,該第一結束端及該第二結束端相鄰於該第三起始端及該第四起始端。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混成式電感裝置,其中該些第一線圈匝與該些第二線圈匝彼此間隔排列,該些第三線圈匝與該些第四線圈匝彼此間隔排列。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混成式電感裝置,其中該些第一線圈匝與該些第二線圈匝重疊,該些第三線圈匝與該些第四線圈匝重疊。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混成式電感裝置,其中該些第一線圈匝及該些第二線圈匝沿著一第一方向纏繞於該第一繞組區,該些第三線圈匝及該些第四線圈匝沿著一第二方向纏繞於該第二繞組區,其中該第一方向與該第二方向互為相反方向。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混成式電感裝置,其中在一電流分別經由該第一線圈的該第一結束端及該第三線圈的該第三結束端流至該第一線圈的該第一起始端及該第三線圈的該第三起始端時,該第一線圈與該第三線圈形成一共模電感。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混成式電感裝置,其中在一電流分別經由該第二線圈的該第二起始端及該第四線圈的該第四起始端流至該第二線圈的該第二結束端及該第四線圈的該第四結束端時,該第二線圈與該第四線圈形成一共模電感。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混成式電感裝置,其中在一電流分別經由該第一線圈的該第一結束端及該第四線圈的該第四結束端流至該第一線圈的該第一起始端及該第四線圈的該第四起始端時,該第一線圈與該第四線圈透過該電流產生同一磁場方向而形成一差模電感。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混成式電感裝置,其中在一電流分別經由該第二線圈的該第二結束端及該第三線圈的該第三結束端流至該第二線圈的該第二起始端及該第三線圈的該第三起始端時,該第二線圈與該第三線圈透過該電流產生同一磁場方向而形成一差模電感。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混成式電感裝置,其中該第一起始端與該第二起始端相互耦接,在一電流經由該第一結束端流至該第二結束端時,該第一線圈與該第二線圈形成一無感電阻。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混成式電感裝置,其中該第三起始端與該第四起始端相互耦接,在一電流經由該第三結束端流至該第四結束端時,該第三線圈與該第四線圈形成一無感電阻。
TW110203330U 2020-11-20 2021-03-26 混成式電感裝置 TWM61292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203330U TWM612927U (zh) 2021-03-26 2021-03-26 混成式電感裝置
DE102021119911.5A DE102021119911A1 (de) 2020-11-20 2021-07-30 Induktive Hybridvorrichtung
DE202021104096.3U DE202021104096U1 (de) 2020-11-20 2021-07-30 Induktive Hybridvorrichtung
US17/392,919 US20220165484A1 (en) 2020-11-20 2021-08-03 Hybrid inductive device
JP2021128370A JP7214259B2 (ja) 2020-11-20 2021-08-04 ハイブリッド式インダクタンス装置
KR1020210107045A KR102524009B1 (ko) 2020-11-20 2021-08-13 하이브리드 유도 장치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203330U TWM612927U (zh) 2021-03-26 2021-03-26 混成式電感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12927U true TWM612927U (zh) 2021-06-01

Family

ID=775187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203330U TWM612927U (zh) 2020-11-20 2021-03-26 混成式電感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61292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755606B2 (en) Common mode filter and ESD-protection-circuit-equipped common mode filter
US7459995B2 (en) Noise suppression circuit
US20160104569A1 (en) Laminated common-mode choke coil
TWI497908B (zh) 改善濾波器性能的方法及功率變換裝置
WO2011114859A1 (ja) コモンモードフィルタ用インダクタおよびコモンモードフィルタ
JP2004140006A (ja) 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及びラインフィルタ
CN112425072B (zh) 噪声滤波器
JP7214259B2 (ja) ハイブリッド式インダクタンス装置
TW201824305A (zh) 共模電感裝置、共模電感裝置的繞線方法以及電磁干擾濾波電路
CN107430933A (zh) 地面侧线圈单元
JPH10200357A (ja) 積層型lc複合部品及びその特性調整方法
CN214541851U (zh) 混成式电感装置
JP2006100465A (ja) コイル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フィルタ回路
TWM612524U (zh) 混成式電感裝置
TW201230672A (en) Denoising filter
TWM612927U (zh) 混成式電感裝置
JP2006186620A (ja) ラインフィルタ
TWI749890B (zh) 混成式電感裝置
CN214336482U (zh) 混成式电感装置
CN113965068A (zh) 一种能对电力线进行信息泄漏抑制的电源滤波电路及方法
CN210403487U (zh) 一种集成差模的共模电感器及电源
JP2017195363A (ja) コモンモードフィルター
CN114520092A (zh) 混成式电感装置
US20220108823A1 (en) Inductor
JPH06295834A (ja) ラインフィル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