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11983U - 低壓基因投遞裝置 - Google Patents

低壓基因投遞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11983U
TWM611983U TW109209416U TW109209416U TWM611983U TW M611983 U TWM611983 U TW M611983U TW 109209416 U TW109209416 U TW 109209416U TW 109209416 U TW109209416 U TW 109209416U TW M611983 U TWM611983 U TW M611983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artition unit
tube body
delivery device
gene delivery
low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2094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莊詠嵐
Original Assignee
莊豐如
醫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莊豐如, 醫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莊豐如
Priority to TW10920941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611983U/zh
Publication of TWM6119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11983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pparatus Associated With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s (AREA)

Abstract

本新型提供一種低壓基因投遞裝置,主要包括一管體及一分隔單元,其中分隔單元設置在管體的容置空間內,並將容置空間區分成一蓄壓空間及一噴射空間。分隔單元可在蓄壓空間的一端形成一收縮部,並在噴射空間的一端形成一擴張部。氣體由蓄壓空間傳輸至噴射空間,在通過收縮部時氣體的速度會持續增加,藉此可透過高速的氣體加速DNA溶液,可在不使用金屬微粒的前提下達到基因轉殖的目的。本新型所述的低壓基因投遞裝置的構造簡單,並容易加工製作,有利於降低產品的生產成本及提高產品的良率。

Description

低壓基因投遞裝置
本新型有關於一種低壓基因投遞裝置,透過氣體加速一溶液,使得溶液可穿透皮膚或細胞膜。
基因槍是一種基因轉殖裝置,主要將DNA附著在金屬微粒的表面,例如鎢或金粉,並透過高壓氣體加速金屬微粒,使得帶有DNA的金屬微粒射出,並可穿透皮膚組織、細胞壁或細胞膜,進而將DNA輸送到細胞內。目前基因槍被廣泛的應用在動植物的基因轉殖、DNA疫苗、基因治療及醫美的領域。
基因槍可使用火藥爆炸、高電壓或高壓氣體作為動力來源,以加速金屬微粒。然而上述的推進裝置的體積龐大,此外用以推進金屬微粒的高壓氣體更可能會造成細胞的損害。
另外目前使用的基因槍的結構複雜,不僅增加了製作的成本及難度,更可能會因此製作基因槍的品質不佳,造成產生的高壓氣體容易形成氣體擾流,進而影響基因轉殖的效果。
為此本新型提出一種低壓基因投遞裝置,可有效簡化低壓基因投遞裝置的構造,並可降低製作的成本及難度,同時可避免高壓氣體形成氣體擾流,以提高基因轉殖的效果。
本新型的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低壓基因投遞裝置,主要包括一管體及一分隔單元,其中分隔單元設置在管體內,並將管體內的一容置空間區分為一蓄壓空間及一噴射空間。分隔單元的第一表面與管體的內管壁在蓄壓空間的一端形成一收縮部,而分隔單元的第二表面與管體的內管壁在噴射空間的一端形成一擴張部。氣體在經過收縮部時速度會逐漸增加,並可透過產生的高速氣體帶動具有DNA的金屬微粒或者是具有DNA溶液,並投射到目標物上。
本新型的管體及分隔單元為獨立的構件,方便製造者加工及製造,有利於降低低壓基因投遞裝置的製作難度及製作成本,並可提高產品的良率及可靠度。
本新型的一目的,在於提出一種低壓基因投遞裝置,主要透過低壓及高速的氣體帶動DNA溶液,在基因投遞的過程中可不使用金屬微粒,並適用於基因轉殖及醫美領域,亦可避免高壓氣體對細胞造成的損害。透過本新型所述低壓基因投遞裝置的使用,可產生高速氣體將藥品或保養品瞬間霧化,使其均勻塗佈並滲入使用者的皮膚,相較於傳統的塗抹方式可達到更好的滲透率及吸收率。
本新型的一目的,在於提出一種低壓基因投遞裝置,包括一管體、一分隔單元及一固定環,其中分隔單元及固定環設置在管體的容置空間內。管體、分隔單元及/或固定環可獨立製作,並透過焊接或黏合的方式 組裝。在組裝前亦可先研磨管體、分隔單元及/或固定環,使得上述構件的表面較為光滑,並降低各個構件之間的公差。此外透過組裝的方式製作低壓基因投遞裝置可降低製作的難度,並可提高低壓基因投遞裝置的製作品質及可靠度,以避免在使用時產生的高壓氣體形成氣體擾流,進而影響基因轉殖的效果。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新型提供一種低壓基因投遞裝置,包括:一管體,包括一內管壁、一連接口及一噴出口,並於內管壁、連接口及噴出口之間形成一容置空間;一分隔單元,位於管體的容置空間內,並包括至少一第一表面及至少一第二表面,其中分隔單元的第一表面面對管體的連接口,並於分隔單元的第一表面與連接口之間形成一蓄壓空間,而分隔單元的第二表面則面對管體的噴出口,並於分隔單元的第二表面與噴出口之間形成一噴射空間;一收縮部,位於分隔單元的第一表面與內管壁之間,並位於蓄壓空間的一端,其中收縮部的截面積由連接口朝噴出口的方向逐漸縮小;一擴張部,位於分隔單元的第二表面與內管壁之間,並位於噴射空間的一端,其中擴張部的截面積由連接口朝噴出口的方向逐漸增加;及至少一進料通道,位於管體上,流體連接管體的容置空間。
所述的低壓基因投遞裝置,包括至少一連接部位於分隔單元上,用以連接管體的內管壁及分隔單元,並於管體的內管壁、分隔單元及連接部之間形成至少一頸部通道。
所述的低壓基因投遞裝置,包括一固定環環繞設置在分隔單元外側,並透過至少一連接部連接分隔單元,固定環用以卡固在管體的內管壁,並於固定環、分隔單元及連接部之間形成至少一頸部通道。
所述的低壓基因投遞裝置,其中管體的內管壁包括至少一定位部,定位部凸出內管壁,而固定環則經由定位部設置在管體的內管壁。
所述的低壓基因投遞裝置,其中分隔單元為一錐形體、一紡垂狀或一橄欖狀,並包括一第一圓錐體及一第二圓錐體,第一圓錐體的一底面連接第二圓錐體的一底面,而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分別為第一圓錐體及第二圓錐體的一圓錐面。
所述的低壓基因投遞裝置,其中第一圓錐體的一半頂角大於第二圓錐體的一半頂角。
所述的低壓基因投遞裝置,其中連接口大於噴出口,蓄壓空間的截面積由連接口朝噴出口的方向逐漸縮小,而噴射空間的截面積則維持一定,或者是由連接口朝噴出口的方向逐漸縮小。
所述的低壓基因投遞裝置,其中管體包括一第一管體及一第二管體,第一管體的一端設置至少一第一卡合單元,而第二管體的一端則設置對應的至少一第二卡合單元,第一管體及第二管體透過第一卡合單元及第二卡合單元相連接。
所述的低壓基因投遞裝置,其中第一管體設置第一卡合單元的一端,或第二管體設置第二卡合單元的一端設置至少一凹槽,而分隔單元則連接一固定環,並將固定環設置在凹槽內。
所述的低壓基因投遞裝置,其中分隔單元包括至少一第三表面連接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並於第三表面上設置至少一頸部通道,分隔單元的第三表面用以貼合並固定在管體的內管壁上,使得頸部通道流體連接收縮部及擴張部。
10:低壓基因投遞裝置
11:管體
111:連接口
112:內管壁
113:噴出口
115:第一管體
1151:第一卡合單元
1153:凹槽
117:第二管體
1171:第二卡合單元
12:容置空間
121:蓄壓空間
1211:收縮部
123:噴射空間
1231:擴張部
125:連接空間
13:分隔單元
131:第一圓錐體
132:第一表面
133:第二圓錐體
134:第二表面
136:第三表面
14:頸部通道
15:連接部
16:固定單元
17:進料通道
19:驅動裝置
20:低壓基因投遞裝置
25:固定環
27:定位部
a1:半頂角
a2:半頂角
b1:第一夾角
b2:第二夾角
〔圖1〕為本新型低壓基因投遞裝置一實施例的剖面示意圖。
〔圖2〕為本新型低壓基因投遞裝置一實施例的側視圖。
〔圖3〕為本新型低壓基因投遞裝置又一實施例的剖面示意圖。
〔圖4〕為本新型低壓基因投遞裝置又一實施例的剖面示意圖。
〔圖5〕為本新型低壓基因投遞裝置又一實施例的側視圖。
〔圖6〕為本新型低壓基因投遞裝置又一實施例的側視圖。
〔圖7〕為本新型低壓基因投遞裝置又一實施例的剖面分解示意圖。
〔圖8〕為本新型低壓基因投遞裝置又一實施例的剖面示意圖。
〔圖9〕為本新型低壓基因投遞裝置又一實施例的剖面示意圖。
〔圖10〕為本新型低壓基因投遞裝置又一實施例的剖面示意圖。
請參閱圖1及圖2,分別為本新型低壓基因投遞裝置一實施例的剖面示意圖及側視圖。如圖所示,低壓基因投遞裝置10主要包括一管體11及一分隔單元13,其中管體11包括一容置空間12,而分隔單元13則位於管體11的容置空間12內,並將容置空間12區分為兩個連通的空間,例如一蓄壓空間121及一噴射空間123。
管體11包括一內管壁112、一連接口111及一噴出口113,並在連接口111、噴出口113及內管壁112之間形成容置空間12,其中氣體由連接口111朝噴出口113的方向輸送。在本新型一實施例中,管體11內的容置空間 12可為圓柱狀,容置空間12為圓柱狀僅為本新型一實施例,並非本新型權利範圍的限制。
分隔單元13包括至少一第一表面132及至少一第二表面134,其中第一表面132面對管體11的連接口111,而第二表面134則面對管體11的噴出口113。蓄壓空間121為分隔單元13的第一表面132與連接口111之間的空間,而噴射空間123則為分隔單元13的第二表面134與噴出口113之間的空間。
具體而言,分隔單元13的第一表面132與管體11的內管壁112可在蓄壓空間12的一端形成一收縮部1211,而分隔單元13的第二表面134與管體11的內管壁112則在噴射空間123的一端形成一擴張部1231。收縮部1211的截面積由連接口111朝噴出口113的方向逐漸縮小,而擴張部1231的截面積則由連接口111朝噴出口113的方向逐漸增加。
在本新型一實施例中,分隔單元13的外觀可為錐形體、紡垂狀或橄欖形,並連接管體11的內管壁112。在本新型一實施例中,分隔單元13可包括一第一圓錐體131及一第二圓錐體133,其中第一圓錐體131的一底面連接第二圓錐體133的一底面,而分隔單元13的第一表面132及第二表面134分別為第一圓錐體131及第二圓錐體133的一圓錐面。
第一圓錐體131的半頂角a1可大於第二圓錐體133的半頂角a2。當然第一圓錐體131的半頂角a1大於第二圓錐體133的半頂角a2僅為本新型一實施例,並非本新型權利範圍的限制,在不同實施例中第一圓錐體131的半頂角a1亦可小於或等於第二圓錐體133的半頂角a2。
分隔單元13的第一表面132及第二表面134分別為第一圓錐體131及第二圓錐體133的一圓錐面。第一圓錐體131的頂點及第一表面132面對連接口111,而第二圓錐體133的頂點及第二表面134則面對噴出口113。
在本新型一實施例中,分隔單元13的第一表面132與管體11的內管壁112之間的一第一夾角b1大於分隔單元13的第二表面134與管體11的內管壁112之間的一第二夾角b2,換言之,第一表面132的傾斜度會大於第二表面134。
分隔單元13包括第一圓錐體131及第二圓錐體133僅為本新型一實施例,並非本新型權利範圍的限制。在本新型不同實施例中,第一圓錐體131及第二圓錐體133亦可為多邊形的錐形體。此外第一夾角b1大於第二夾角b2僅為本新型一實施例,並非本新型權利範圍的限制。
如圖2所示,其中圖2為連接口111或噴出口113方向的側視圖,分隔單元13可連接至少一連接部15,並於相鄰的連接部15之間形成頸部通道14,例如頸部通道14可為設置在分隔單元13及連接部15之間的溝槽。分隔單元13可透過連接部15連接管體11的內管壁112,並於分隔單元13、內管壁112及連接部15之間形成至少一頸部通道14。在本新型一實施例中,分隔單元13及連接部15可為獨立的構件,並可透過焊接或黏合的方式連接分隔單元13及連接部15。在本新型另一實施例中,分隔單元13及連接部15可為一體成型的構造,並可透過鑄造的方式同時完成分隔單元13及連接部15的製作。
在本新型一實施例中,連接部15位於第一圓錐體131與第二圓錐體133的交界及管體11的內管壁112,而頸部通道14則流體連接蓄壓空間121 及噴射空間123,例如頸部通道14流體連接蓄壓空間121的收縮部1211及噴射空間123的擴張部1231。
低壓基因投遞裝置10在使用時主要將氣體由連接口111朝噴出口113的方向傳輸,當氣體由蓄壓空間121進入收縮部1211時,氣體的速度會因為截面積減小而增加,藉此可透過高速的氣體帶動DNA溶液或具有DNA的金屬微粒。
在本新型一實施例中,如圖3所示,分隔單元13可包括至少一第一表面132、至少一第二表面134及至少一第三表面136,其中第一表面132面對連接口111,第二表面134面對噴出口113,而第三表面136則連接第一表面132及第二表面134。具體而言,第一表面132及第二表面134可近似圓錐狀,而第三表面136則為一平面,其中第三表面136可約略與管體11的內管壁112平行。
分隔單元13的第三表面136上可設置至少一頸部通道14,例如頸部通道14可為設置在分隔單元13的第三表面136上的溝槽,在將分隔單元13設置在管體11的容置空間12內時,分隔單元13的第三表面136將會貼合並固定在管體11的內管壁112,以將分隔單元13設置在管體11的內管壁112上,其中頸部通道14流體連接收縮部1211及擴張部1231。
在本新型一實施例中,分隔單元13的兩個頂點可為圓角,如圖3所示,而第一表面132及第二表面134的長度亦可依據產品的需求,分別朝連接口111及噴出口113的方向沿伸,例如可透過增加第一表面132及/或第二表面134的長度調整氣體的速度。
管體11上設置至少一進料通道17,其中進料通道17流體連接管體11的容置空間12,並用以將DNA溶液或具有DNA的金屬微粒輸送到容置空間12內。當氣體由連接口111傳輸到噴出口113時,將會帶動容置空間12內的DNA溶液或具有DNA的金屬微粒朝噴出口113移動,並由噴出口113噴出低壓基因投遞裝置10。在本新型一實施例中,進料通道17可連接收縮部1211、頸部通道14或擴張部1231,其中進料通道17連接頸部通道14或靠近頸部通道14的擴張部1231為較佳,主要因為氣體在通過這些區段時通常會具有較高的速度,有利於透過高速的氣體帶動DNA溶液或具有DNA的金屬微粒。
管體11的連接口111可連接一驅動裝置19,其中驅動裝置19可以是高壓氣瓶、馬達、電磁驅動裝置或點燃裝置爆炸等可產生高壓氣體的裝置,驅動裝置19可經由連接口111將高壓氣體輸送至蓄壓空間121,其中高壓氣體為大於大氣壓力的氣體,例如氮氣或氦氣等。在實際應用時可透過一啟動單元控制驅動裝置19,並使得驅動裝置19產生高壓氣體。
請參閱圖4及圖5,分別為本新型低壓基因投遞裝置又一實施例的剖面示意圖及側視圖。如圖所示,低壓基因投遞裝置20主要包括一管體11、一分隔單元13及一固定環25,其中管體11包括一容置空間12,而分隔單元13及固定環25則位於管體11的容置空間12內,並將容置空間12區分為兩個連通的空間。
本新型實施例所述的低壓基因投遞裝置20與圖1及圖2的低壓基因投遞裝置10的構造相近,兩者的差異僅在於本新型實施例的低壓基因投遞裝置20包括固定環25。
如圖5所示,其中圖5為連接口111或噴出口113方向的側視圖,固定環25為一環狀構造或一空心柱體,並環繞設置在分隔單元13的外側,其中固定環25的外徑略小於或等於管體11的噴出口113及/或連接口111及/或容置空間12的內徑,並可卡合在管體11的內管壁112。具體而言,分隔單元13可透過至少一連接部15連接固定環25的內表面,而後將分隔單元13及固定環25放入管體11的容置空間12,使得固定環25的外表面卡固在管體11的內管壁112,並在固定環25、分隔單元13及連接部15之間形成至少一頸部通道14,以完成分隔單元13與管體11的連接。
在本新型一實施例中,可於管體11的內管壁112上設置至少一定位部27,其中定位部27可為凸出內管壁112的凸起構造,並用以界定及限制固定環25在內管壁112的設置區域,固定環25可經由定位部27設置在管體11的內管壁112。例如定位部27可為設置在內管壁112上的一環狀突起構造,亦可為設置在內管壁112上的複數個凸點或凸出部。當然定位部27亦可應用在圖1及圖3所述低壓基因投遞裝置10,並透過管體11的內管壁112上的定位部27定位或連接不具有固定環25的分隔單元13。
具體而言,分隔單元13及固定環25可經由管體11的噴出口113或連接口111進入容置空間12,其中固定環25的外表面會緊貼並固定在管體11的內管壁112。例如分隔單元13及固定環25經由管體的噴出口113進入容置空間12,並沿著噴出口113朝連接口111的方向位移,直到定位部27頂住固定環25,便完成分隔單元13、固定環25及管體11的連接。
在本新型一實施例中,如圖6所示,其中分隔單元13及固定環25可為一體成型的構件,並於固定環25上設置至少一頸部通道14。例如可透 過鑄造的方式製作分隔單元13及固定環25,而後在固定環25上鑿設複數個圓孔狀的頸部通道14。
在本新型一實施例中,如圖7所示,管體11可為組合式的構件,並包括一第一管體115及一第二管體117。第一管體115的一端設置至少一第一卡合單元1151,而第二管體117的一端亦設置對應的至少一第二卡合單元1171,其中第一管體115及第二管體117可透過第一卡合單元1151及第二卡合單元1171相連接。例如第一卡合單元1151及第二卡合單元1171可為對應的卡榫。
此外第一管體115設置第一卡合單元1151的一端亦可設置至少一凹槽1153,用以容置固定環25,在不同實施例中亦可將凹槽1153設置在第二管體117設置第二卡合單元1171的一端。在實際應用時連接分隔單元13的固定環25可放置到凹槽1153內,而後透過第一卡合單元1151及第二卡合單元1171連接第一管體115及第二管體117,使得連接環25被固定在第一管體115及第二管體117之間。最後可透過焊接、黏合、螺絲或鉚釘固定第一管體115、第二管體117及/或固定環25,以完成管體11、固定環25及分隔單元13之間的連接。
在本新型一實施例中,如圖8所示,其中噴出口113的面積大於連接口111,而管體11及/或內管壁112則由連接口111朝噴出口113的方向逐漸擴張,並形成一近似喇叭狀的構造。在不同實施例中,連接口111的面積亦可大於噴出口113,或者使得靠近頸部通道14的內管壁112的面積小於噴出口113及/或連接口111,而管體11則為朝連接口111及噴出口113方向擴張的喇叭狀構造。
在本新型另一實施例中,如圖9所示,連接口111的面積大於噴出口113,其中蓄壓空間121的截面積由連接口111朝分隔單元13及/或噴出口113的方向逐漸縮小,而噴射空間123的截面積則維持一定,或者是由連接口111朝噴出口113的方向逐漸縮小。此外分隔單元13則透過固定單元16固定在管體11上,例如固定單元16可為鉚釘或螺絲等。
在本新型另一實施例中,如圖10所示,其中管體11的連接口111面積大於噴出口113,並包括一蓄壓空間121、一噴射空間123及一連接空間125,其中蓄壓空間121透過連接空間125連接噴射空間123。蓄壓空間121的截面積維持一定,噴射空間123的截面積亦維持一定,而連接空間的截面積則由蓄壓空間121朝噴射空間123的方向逐漸縮小。具體而言,蓄壓空間121及噴射空間123可為圓柱狀,其中蓄壓空間121的截面積大於噴射空間123,而連接空間125則為漏斗狀。
分隔單元13包括至少一第一表面132、至少一第二表面134及至少一第三表面136,其中第一表面132經由第三表面136連接第二表面134。第一表面132及第二表面135分別形成一圓錐體,而第三表面136則形成一圓柱體,其中分隔單元13為兩個圓錐體透過一個圓柱連接的構造。分隔單元13的部分第二表面134的傾斜角度與連接空間125的內管壁112相近,而分隔單元13的第三表面136則與蓄壓空間121的內管壁112平行。將分隔單元13設置在管體11內時,分隔單元13的部分第二表面134會貼合連接空間125的內管壁112,並延伸至噴射空間123,而分隔單元13的第三表面136則會貼合蓄壓空間121的內管壁112。
本新型所述的低壓基因投遞裝置10/20的構造簡單容易加工製造,並有利於降低製作成本及提高產品良率。具體而言,可分別製作管體11、分隔單元13及/固定環25,而後再連接管體11、分隔單元13及/固定環25,例如以焊接、黏合或鉚釘鎖固的方式連接固定。
在本新型一實施例中,分隔單元13及/或連接部15及/或固定環25可為一體成型,例如可透過鑄造的方式製作分隔單元13、連接部15及/或固定環25,而後將分隔單元13、連接部15及/或固定環25經由管體11的噴出口113或連接口111進入管體11的容置空間,便初步完成低壓基因投遞裝置20的製作。在本新型另一實施例中,分隔單元13、連接部15及/或固定環25可為獨立的構造,並可透過焊接或黏合的方式連接分隔單元13、連接部15及/或固定環25。
在將分隔單元13、連接部15及/或固定環25設置在管體11前,可先打磨管體11的內管壁112、分隔單元13、連接部15及/或固定環25,使得管體11的內管壁112、分隔單元13、連接部15及/或固定環25的外表較為光滑。如此一來將可使得上述元件的外觀符合設計的要求,藉此以提高產品的良率,並避免低壓基因投遞裝置10/20傳輸的高壓氣體產生擾流。另外經過研磨後,可減少管體11的內管壁112、分隔單元13及/或固定環25的公差,並減少組合後的內管壁112與分隔單元13及/或固定環25之間的間隙,而有利於提高低壓基因投遞裝置10/20噴出DNA溶液或具有DNA的金屬微粒的效能。
具體而言本新型的低壓基因投遞裝置10/20可在不使用金屬微粒的前提下進行基因投遞,因此特別適用於醫美的領域。具體而言,透過本新型所述低壓基因投遞裝置10/20的使用,可產生高速氣體將藥品或保養品 瞬間霧化,使其均勻塗佈並滲入使用者的皮膚,相較於傳統的塗抹方式可達到更好的滲透率及吸收率。
以上所述者,僅為本新型之一較佳實施例而已,並非用來限定本新型實施之範圍,即凡依本新型申請專利範圍所述之形狀、構造、特徵及精神所為之均等變化與修飾,均應包括於本新型之申請專利範圍內。
10:低壓基因投遞裝置
11:管體
111:連接口
112:內管壁
113:噴出口
12:容置空間
121:蓄壓空間
1211:收縮部
123:噴射空間
1231:擴張部
13:分隔單元
131:第一圓錐體
132:第一表面
133:第二圓錐體
134:第二表面
14:頸部通道
17:進料通道
19:驅動裝置
a1:半頂角
a2:半頂角
b1:第一夾角
b2:第二夾角

Claims (10)

  1. 一種低壓基因投遞裝置,包括:一管體,包括一內管壁、一連接口及一噴出口,並於該內管壁、該連接口及該噴出口之間形成一容置空間;一分隔單元,位於該管體的該容置空間內,並包括至少一第一表面及至少一第二表面,其中該分隔單元的該第一表面面對該管體的該連接口,並於分隔單元的該第一表面與該連接口之間形成一蓄壓空間,而該分隔單元的該第二表面則面對該管體的該噴出口,並於分隔單元的該第二表面與該噴出口之間形成一噴射空間;一收縮部,位於該分隔單元的該第一表面與該內管壁之間,並位於該蓄壓空間的一端,其中該收縮部的截面積由該連接口朝該噴出口的方向逐漸縮小;一擴張部,位於該分隔單元的該第二表面與該內管壁之間,並位於該噴射空間的一端,其中該擴張部的截面積由該連接口朝該噴出口的方向逐漸增加;及至少一進料通道,位於該管體上,流體連接該管體的該容置空間。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低壓基因投遞裝置,包括至少一連接部位於該分隔單元上,用以連接該管體的該內管壁及該分隔單元,並於該管體的該內管壁、分隔單元及該連接部之間形成至少一頸部通道。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低壓基因投遞裝置,包括一固定環環繞設置在該分隔單元外側,並透過至少一連接部連接該分隔單元,該固定環用以卡固在該管體的該內管壁,並於該固定環、該分隔單元及該連接部之間形成至少一頸部通道。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低壓基因投遞裝置,其中該管體的該內管壁包括至少一定位部,該定位部凸出該內管壁,而該固定環則經由該定位部設置在該管體的該內管壁。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低壓基因投遞裝置,其中該分隔單元為一錐形體、一紡垂狀或一橄欖狀,並包括一第一圓錐體及一第二圓錐體,該第一圓錐體的一底面連接該第二圓錐體的一底面,而該第一表面及該第二表面分別為該第一圓錐體及該第二圓錐體的一圓錐面。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低壓基因投遞裝置,其中該第一圓錐體的一半頂角大於該第二圓錐體的一半頂角。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低壓基因投遞裝置,其中該連接口大於該噴出口,該蓄壓空間的截面積由該連接口朝該噴出口的方向逐漸縮小,而該噴射空間的截面積則維持一定,或者是由該連接口朝該噴出口的方向逐漸縮小。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低壓基因投遞裝置,其中該管體包括一第一管體及一第二管體,該第一管體的一端設置至少一第一卡合單元,而該第二管體的一端則設置對應的至少一第二卡合單元,該第一管體及該第二管體透過該第一卡合單元及該第二卡合單元相連接。
  9. 如請求項8所述的低壓基因投遞裝置,其中該第一管體設置該第一卡合單元的一端,或該第二管體設置該第二卡合單元的一端設置至少一凹槽,而該分隔單元則連接一固定環,並將該固定環設置在該凹槽內。
  10. 如請求項1所述的低壓基因投遞裝置,其中該分隔單元包括至少一第三表面連接該第一表面及該第二表面,並於該第三表面上設置至少一 頸部通道,該分隔單元的該第三表面用以貼合並固定在該管體的該內管壁上,使得該頸部通道流體連接該收縮部及該擴張部。
TW109209416U 2020-07-22 2020-07-22 低壓基因投遞裝置 TWM6119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209416U TWM611983U (zh) 2020-07-22 2020-07-22 低壓基因投遞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209416U TWM611983U (zh) 2020-07-22 2020-07-22 低壓基因投遞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11983U true TWM611983U (zh) 2021-05-21

Family

ID=770368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209416U TWM611983U (zh) 2020-07-22 2020-07-22 低壓基因投遞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61198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32877B (zh) 具有锥形喷雾特征的超声雾化喷嘴
EP0202101B1 (en) Vibrating element for ultrasonic atomization
JP6908215B2 (ja) 加圧空気アシスト式フルコーンスプレーノズル組立体
US8297530B2 (en) Ultrasonic atomizing nozzle with variable fan-spray feature
KR20170066332A (ko) 휴대식 초미세 분무기
EP2448682B1 (fr) Buse de pulverisation diphasique et appareil de nebulisation la comportant
CN105834054A (zh) 一种压电二相流超声雾化喷头
CN110508412B (zh) 一种气动雾化和气泡雾化相结合的喷嘴及使用方法
CN110180693B (zh) 一种感应静电雾化喷头
CN107096677B (zh) 一种大雾化量的低频超声雾化装置
CA2138234A1 (en) Nebuliser nozzle
TWI766804B (zh) 霧化器組件及其氣流導引件
TWM611983U (zh) 低壓基因投遞裝置
CN212741402U (zh) 低压基因投递装置
CN210875853U (zh) 一种气动雾化和气泡雾化相结合的喷嘴
US20230069992A1 (en) Nozzle for spraying liquid in the form of mist
TWI766318B (zh) 低壓基因投遞裝置
CN113756989A (zh) 一种旋流辅助雾化且旋流度可调的气/液针栓喷注器
CN107744889A (zh) 超低压雾化喷嘴及双联混合注射器
CN111850049A (zh) 低压基因投递装置
CN217489461U (zh) 雾化导管和给药设备
CN207805829U (zh) 超低压旋流雾化喷嘴及双联混合注射器
CN206549878U (zh) 一种拉瓦尔式气孔雾化器
JP2000308839A (ja) 塗布具
CN219965252U (zh) 一种可拆卸加热雾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