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08975U - 觸控面板的透明導電電極 - Google Patents

觸控面板的透明導電電極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08975U
TWM608975U TW109213991U TW109213991U TWM608975U TW M608975 U TWM608975 U TW M608975U TW 109213991 U TW109213991 U TW 109213991U TW 109213991 U TW109213991 U TW 109213991U TW M608975 U TWM608975 U TW M608975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tching
line
distance
etching line
line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2139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莊志成
王雅萍
劉濤
Original Assignee
大陸商祥達光學(廈門)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陸商祥達光學(廈門)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陸商祥達光學(廈門)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921399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608975U/zh
Publication of TWM6089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08975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創作公開一種觸控面板的透明導電電極,其包括第一電極圖案。第一電極圖案的邊緣具有相互平行且延伸的第一外蝕刻線及第二外蝕刻線。兩個相鄰的第一電極圖案之間包括多條第一內蝕刻線。第一外蝕刻線及第二外蝕刻線之間具有第一間距。第二外蝕刻線與相鄰且平行的第一內蝕刻線之間具有第二間距。第一間距小於第二間距,且第二間距小於或等於15倍的第一間距。第一外蝕刻線及第二外蝕刻線之間的間距小於任二條第一內蝕刻線之間的間距。

Description

觸控面板的透明導電電極
本創作涉及一種觸控面板的透明導電電極,特別是涉及一種相鄰電極之間具有蝕刻圖案的觸控面板的透明導電電極。
觸控面板廣泛用於電視機、手機、行動資訊終端及其它光學顯示裝置所使用的圖像顯示面板中。觸控面板分為電阻式及電容式等兩種較為常見的類型。
觸控面板的基本結構是在一層基板的上下兩側或同一側佈置不同方向的透明導電電極。透明導電電極的形成是利用例如雷射蝕刻的方式形成在一層透明導電材料,例如金屬網格、氧化銦或是奈米銀線上進行蝕刻而形成蝕刻線,即溝槽,並在溝槽內填充透明的絕緣材料。藉由蝕刻線圖案的設計形成透明導電電極的輪廓,並且透過蝕刻線作為區隔相鄰的透明導電電極之間的絕緣線。
在透明導電電極的製造過程中,通常需同時滿足高導電率與低可視性兩項條件。因為當導電率高時,才能夠產生足夠靈敏的互電容或自電容的感應,也才能夠使觸控感應器具有足夠的靈敏度。此外,透明導電電極的邊緣輪廓的可視性亦須夠低(或者可說透明導電電極的整體透明度夠高),才不會使得肉眼可見透明導電電極邊緣的蝕刻線痕跡,降低螢幕整體的視覺效果。
然而,導電度與可視性具有一定關聯性。當為了提高導電度(即降低電阻)的目的而提高導電物質的含量(濃度、裝載量)或塗層厚度時,需要對透明導電電極之間的蝕刻線(溝槽)加寬加深,以避免相鄰透明導電電極的導電物質相接觸而造成短路。然而,這會使得蝕刻線,即溝槽的痕跡更為明顯(也就是透明導電電極的輪廓變得明顯)而更容易為肉眼所見。而若為了使肉眼更不可視,則往往需降低導電物質的含量(濃度、裝載量)或塗層厚度,而此時又會使得電阻過高,無法達成足夠的觸控感應功能。
上述問題在大尺寸或超大尺寸產品上,更為明顯。因為相較於中小尺寸產品,大尺寸或超大尺寸產品的面積與長度都更大,相對地透明導電電極的長度也會更長,也因此電極電阻常常會更高,因此要同時顧及導電率與可視性低,就更加不容易。
故,本創作所欲解決的問題為,如何才能通過蝕刻線的安排與設計,在取得好的可視性(即肉眼較不可視)的同時,又能夠兼顧透明電極的導電度。
本創作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於,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觸控面板的透明導電電極,其包括多個第一電極圖案。每一第一電極圖案的邊緣具有相互平行且延伸的一第一外蝕刻線及一第二外蝕刻線。兩個相鄰的第一電極圖案間包括多條第一內蝕刻線。第一外蝕刻線及第二外蝕刻線之間具有一第一間距,第二外蝕刻線與相鄰且平行的第一內蝕刻線之間具有一第二間距。第二間距大於或等於1.5倍的第一間距,且第二間距小於或等於15倍的第一間距。
為了解決上述的技術問題,本創作所採用的其中一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觸控面板的透明導電電極,其包括多個第一電極圖案。每一第一電極圖案的邊緣具有相互平行且延伸的一第一外蝕刻線及一第二外蝕刻線。兩個相鄰的第一電極圖案間包括多條第一內蝕刻線。第一外蝕刻線及第二外蝕刻線之間的間距小於任二條第一內蝕刻線之間的間距。
本創作的其中一有益效果在於,本創作所提供的觸控面板的透明導電電極,其能通過“第一電極圖案的邊緣具有相互平行且延伸的第一外蝕刻線及第二外蝕刻線。兩個相鄰的第一電極圖案間包括多條第一內蝕刻線”、“第一外蝕刻線及第二外蝕刻線之間具有第一間距,第一外蝕刻線與相鄰且平行的第一內蝕刻線之間具有第二間距”以及“第二間距大於或等於1.5倍的第一間距,且第二間距小於或等於15倍的第一間距”的技術方案,以達到導電度高且可視性低的效果。
本創作的另外一有益效果在於,本創作所提供的觸控面板的透明導電電極,其能通過“第一電極圖案的邊緣具有相互平行且延伸的第一外蝕刻線及第二外蝕刻線”、“兩個相鄰的第一電極圖案間包括第一內蝕刻線”以及“第一外蝕刻線及第二外蝕刻線之間的間距小於任二條第一內蝕刻線之間的間距”的技術方案,以達到導電度高且可視性低的效果。
為使能更進一步瞭解本創作的特徵及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創作的詳細說明與圖式,然而所提供的圖式僅用於提供參考與說明,並非用來對本創作加以限制。
以下是通過特定的具體實施例來說明本創作所公開有關“觸控面板的透明導電電極”的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可由本說明書所公開的內容瞭解本創作的優點與效果。本創作可通過其他不同的具體實施例加以施行或應用,本說明書中的各項細節也可基於不同觀點與應用,在不背離本創作的構思下進行各種修改與變更。另外,本創作的附圖僅為簡單示意說明,並非依實際尺寸的描繪,事先聲明。以下的實施方式將進一步詳細說明本創作的相關技術內容,但所公開的內容並非用以限制本創作的保護範圍。另外,應當可以理解的是,雖然本文中可能會使用到“第一”、“第二”、“第三”等術語來描述各種元件,但這些元件不應受這些術語的限制。這些術語主要是用以區分一元件與另一元件。另外,本文中所使用的術語“或”,應視實際情況可能包括相關聯的列出項目中的任一個或者多個的組合。另外,本文中所使用的術語“或”,應視實際情況可能包括相關聯的列出項目中的任一個或者多個的組合。
[第一實施例]
參閱圖1至圖2所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提供一種觸控面板的透明導電電極,圖1及圖2分別示出觸控面板的兩層透明導電電極層A與B,且在透明導電電極層A與透明導電電極層B中皆具有由多條延伸線及線段所形成的網格圖案。透明導電電極層A的網格圖案延伸方向與透明導電電極層B的網格圖案延伸方向相互垂直,並且在之後組成觸控面板時,透明導電電極層A與透明導電電極層B會上下重疊。
需說明的是,在透明導電電極層A中,多條延伸線及線段為蝕刻線,由多條延伸線及線段所形成的網格圖案為蝕刻圖案,而由蝕刻圖案與蝕刻圖案之間的空白區域為透明導電電極。同樣地,在透明導電電極層B中,多條延伸線及線段為蝕刻線,由多條延伸線及線段所形成的網格圖案為蝕刻圖案,而由蝕刻圖案與蝕刻圖案之間的空白區域為透明導電電極。換言之,觸控面板的透明導電電極包括多個在透明導電電極層A的第一電極圖案TX以及多個在透明導電電極層B第二電極圖案RX,且多個第二電極圖案RX是與多個第一電極圖案TX相垂直。
如圖3所示,圖3是圖1的虛線框部分III所放大的區域。第一電極圖案TX的邊緣都具有兩條相互平行且延伸的第一外蝕刻線11與第二外蝕刻線12。更具體來說,每一第一電極圖案TX有兩側邊緣,每一側具有兩條相互平行且延伸的第一外蝕刻線11與第二外蝕刻線12,因此第一電極圖案TX的兩側邊緣共具有四條外蝕刻線,即兩條靠近第一電極圖案TX的第一外蝕刻線11以及兩條遠離第一電極圖案TX的第二外蝕刻線12。需說明的是,這四條外蝕刻線不會相交,因此這四條外蝕刻線在不斷延伸而不相交的情況下同樣讓第一電極圖案TX也是延伸而不中斷。
兩個相鄰的所述第一電極圖案TX之間包括多條第一內蝕刻線13。具體來說,兩個相鄰的第一電極圖案TX的兩條相鄰的第一外蝕刻線11之間的間隔區域形成第一蝕刻圖案10,且第一蝕刻圖案10包括多條第一內蝕刻線13。更具體來說,一個第一電極圖案TX邊緣的第一外蝕刻線11及第二外蝕刻線12與相鄰的另一個第一電極圖案TX邊緣的第一外蝕刻線11及第二外蝕刻線12會形成第一蝕刻圖案10。因此,兩個相鄰的第一電極圖案TX之間的相鄰第一外蝕刻線11實際上是形成第一蝕刻圖案10的輪廓,而多條第一內蝕刻線13則是形成第一蝕刻圖案10的圖案內容。如圖1所示,多條第一內蝕刻線13是以相互垂直交錯的形式形成網狀結構。換言之,第一蝕刻圖案10的圖案內容即為相互垂直交錯的網狀結構。
如圖4所示,圖4是圖2的虛線框部分IV所放大的區域。每一第二電極圖案RX的邊緣具有兩條相互平行且延伸的第三外蝕刻線21與第四外蝕刻線22。更具體來說,每一第二電極圖案RX有兩側邊緣,每一側具有兩條相互平行且延伸的第三外蝕刻線21與第四外蝕刻線22,因此每一第二電極圖案RX的兩側邊緣具有四條外蝕刻線,亦即兩條靠近第二電極圖案RX的第三外蝕刻線21以及兩條遠離第二電極圖案RX的第四外蝕刻線22。需說明的是,這四條外蝕刻線不會相交,因此這四條外蝕刻線在不斷延伸而不相交的情況下讓第二電極圖案RX同時也是延伸而不中斷。
兩個相鄰的第二電極圖案RX的兩條相鄰的第三外蝕刻線21之間的間隔區域形成第二蝕刻圖案20,且第二蝕刻圖案20包括多條第二內蝕刻線23。更具體來說,一個第二電極圖案RX邊緣的第三外蝕刻線21及第四外蝕刻線22與相鄰的另一個第二電極圖案RX邊緣的第三外蝕刻線21及第四外蝕刻線22會形成第二蝕刻圖案20。因此,兩個相鄰的第二電極圖案RX之間的相鄰第三外蝕刻線21實際上是形成第二蝕刻圖案20的輪廓,而多條第二內蝕刻線23則是形成第二蝕刻圖案20的圖案內容。如圖2所示,多條第二內蝕刻線23是以相互垂直交錯的形式形成網狀結構。換言之,第二蝕刻圖案20的圖案內容即為相互垂直交錯的網狀結構。
進一步來說,第一外蝕刻線11及第二外蝕刻線12之間具有第一間距D1,第二外蝕刻線12與相鄰且平行的第一內蝕刻線13之間具有第二間距D2,且第一間距D1與第二間距D2間滿足1.5D1≦D2≦15D1。第三外蝕刻線21及第四外蝕刻線22之間具有第三間距D3,第四外蝕刻線22與相鄰且平行的第二內蝕刻線23之間具有第四間距D4,且第三間距D3小於第四間距D4,且第三間距D3與第四間距D4間滿足1.5D3≦D4≦15D3。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間距D1以及第三間距D3均介於0.2至0.5毫米(mm)之間。較佳者,第一間距D1以及第三間距D3均介於0.255至0.35毫米之間。
在本實施例中,第二間距D2以及第四間距D4均介於0.3至3.0毫米(mm)之間。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外蝕刻線11、第二外蝕刻線12、第一內蝕刻線13、第三外蝕刻線21、第四外蝕刻線22及第二內蝕刻線23的線寬均介於25微米至65微米之間。較佳者,第一外蝕刻線11、第二外蝕刻線12、第一內蝕刻線13、第三外蝕刻線21、第四外蝕刻線22及第二內蝕刻線23的線寬為35±3微米。
在本實施例中,蝕刻線的可視性為良,亦即肉眼不易察覺蝕刻線及蝕刻圖案的存在;且第一電極圖案TX與第二電極圖案RX的片電阻(sheet resistance)為30歐姆/平方,應用於中小尺寸以及大尺寸面板的觸控感應器時,能夠得到符合規格範圍的觸控感應訊號。
同時,在本實施例中,所有蝕刻線可以用黃光製程來製得,也可採用例如雷射剝蝕或雷射蝕刻的方式製得;以雷射剝蝕或雷射蝕刻的方式來將導電材材料移除,而製得可區隔相鄰的透明導電電極之間的絕緣線,亦可稱之為蝕刻線。
然而,上述所舉的例子只是其中一可行的實施例而並非用以限定本創作。
[第二實施例]
參見圖5及圖6所示,圖5與圖3的最大不同,以及圖6與圖4最大的不同在於,第一蝕刻圖案10及第二蝕刻圖案20的圖案內容不同,亦即內蝕刻線之間的方向不同。
具體來說,如圖5所示,在第一蝕刻圖案10中,多條相互垂直交錯的第一內蝕刻線14不是以直向及橫向的方式呈現。另外,如圖6所示,在第二蝕刻圖案20中,多條相互垂直交錯的第二內蝕刻線24不是以直向及橫向的方式呈現。
進一步來說,第一外蝕刻線11及第二外蝕刻線12之間具有第一間距D1,第二外蝕刻線12與相鄰且平行的第一內蝕刻線14之間具有第二間距D2,且第一間距D1小於第二間距D2,且第一間距D1與第二間距D2間滿足1.5D1≦D2≦15D1。第三外蝕刻線21及第四外蝕刻線22之間具有第三間距D3,第四外蝕刻線22與相鄰且平行的第二內蝕刻線24之間具有第四間距D4,且第三間距D3小於第四間距D4,且第三間距D3與第四間距D4間滿足1.5D3≦D4≦15D3。
本實施例中,第一間距D1以及第三間距D3均介於0.2至0.6毫米之間。較佳者,第一間距D1以及第三間距D3均介於0.3至0.5毫米之間。
在本實施例中,第二間距D2以及第四間距D4最小均介於0.45至4.5毫米之間。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外蝕刻線11、第二外蝕刻線12、第一內蝕刻線14、第三外蝕刻線21、第四外蝕刻線22及第二內蝕刻線24的線寬均介於25微米至65微米之間。較佳者,第一外蝕刻線11、第二外蝕刻線12、第一內蝕刻線14、第三外蝕刻線21、第四外蝕刻線22及第二內蝕刻線24的線寬為35±3微米。
在本實施例中,蝕刻線的可視性為良,亦即肉眼不易察覺蝕刻線及蝕刻圖案的存在;且第一電極圖案TX與第二電極圖案RX的片電阻(sheet resistance)為30歐姆/平方,應用於中小尺寸以及大尺寸面板的觸控感應器時,能夠得到符合規格範圍的觸控感應訊號。
同時,在本實施例中,所有蝕刻線可以用黃光製程來製得,也可採用例如雷射剝蝕或雷射蝕刻的方式製得;以雷射剝蝕或雷射蝕刻的方式來將導電材材料移除,而製得可區隔相鄰的透明導電電極之間的絕緣線,亦可稱之為蝕刻線。
然而,上述所舉的例子只是其中一可行的實施例而並非用以限定本創作。
[第三實施例]
參見圖7及圖8所示,圖7與圖3及圖5的最大不同,以及圖8與圖4及圖6的最大不同在於,第一蝕刻圖案10及第二蝕刻圖案20的圖案內容不同,亦即內蝕刻線之間的方向不同。
具體來說,如圖7所示,在第一蝕刻圖案10中,除了相互垂直交錯的第一內蝕刻線13,還有相互垂直交錯的另一第一內蝕刻線14。需說明的是,第一內蝕刻線13是以直向及橫向的方式垂直交錯,而第一內蝕刻線14不是以直向及橫向的方式垂直交錯。第一內蝕刻線13與第一內蝕刻線14交替佈置在第一蝕刻圖案10中,以形成網狀結構。
具體來說,如圖8所示,在第二蝕刻圖案20中,除了相互垂直交錯的第二內蝕刻線23,還有相互垂直交錯的另一第二內蝕刻線24。然而,需說明的是,第二內蝕刻線23是以直向及橫向的方式垂直交錯,而第二內蝕刻線24不是以直向及橫向的方式垂直交錯。第二內蝕刻線23與第二內蝕刻線24交替佈置在第二蝕刻圖案20中,以形成網狀結構。
進一步來說,第一外蝕刻線11及第二外蝕刻線12之間具有第一間距D1,第二外蝕刻線12與相鄰且平行的第一內蝕刻線13、14之間的平行線段具有第二間距D2,且第一間距D1小於第二間距D2,且第一間距D1與第二間距D2之間滿足1.5D1≦D2≦15D1。第三外蝕刻線21及第四外蝕刻線22之間具有第三間距D3,第四外蝕刻線22與相鄰且平行的第二內蝕刻線23、24之間具有第四間距D4,且第三間距D3小於第四間距D4,且第三間距D3與第四間距D4之間滿足1.5D3≦D4≦15D3。
本實施例中,第一間距D1以及第三間距D3均介於0.2至0.6毫米之間。較佳者,第一間距D1以及第三間距D3均介於0.3至0.5毫米之間。
在本實施例中,第二間距D2以及第四間距D4均介於0.3至3.0毫米之間。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外蝕刻線11、第二外蝕刻線12、第一內蝕刻線(13、14)、第三外蝕刻線21、第四外蝕刻線22及第二內蝕刻線(23、24)的線寬均介於25微米至65微米之間。較佳者,第一外蝕刻線11、第二外蝕刻線12、第一內蝕刻線(13、14)、第三外蝕刻線21、第四外蝕刻線22及第二內蝕刻線(23、24)的線寬為35±3微米。
在本實施例中,蝕刻線的可視性為良,亦即肉眼不易察覺蝕刻線及蝕刻圖案的存在;且第一電極圖案TX與第二電極圖案RX的片電阻(sheet resistance)為30歐姆/平方,應用於中小尺寸以及大尺寸面板的觸控感應器時,能夠得到符合規格範圍的觸控感應訊號。
同時,在本實施例中,所有蝕刻線可以用黃光製程來製得,也可採用例如雷射剝蝕或雷射蝕刻的方式製得;以雷射剝蝕或雷射蝕刻的方式來將導電材材料移除,而製得可區隔相鄰的透明導電電極之間的絕緣線,亦可稱之為蝕刻線。
然而,上述所舉的例子只是其中一可行的實施例而並非用以限定本創作。
[第四實施例]
參見圖9及圖10所示,圖9與圖3、5、7的最大不同,以及圖10與圖4、6、8的最大不同在於,第一蝕刻圖案10及第二蝕刻圖案20的圖案內容不同,亦即內蝕刻線之間的方向不同。
具體來說,如圖9所示,在第一蝕刻圖案10中,多條第一內蝕刻線15與第一外蝕刻線11及第二外蝕刻線12相互平行,以形成網狀結構。
具體來說,如圖10所示,在第二蝕刻圖案20中,多條第二內蝕刻線25與第三外蝕刻線21及第四外蝕刻線22相互平行,以形成網狀結構。
進一步來說,第一外蝕刻線11及第二外蝕刻線12之間具有第一間距D1,第二外蝕刻線12與相鄰且平行的第一內蝕刻線15之間具有第二間距D2,且第一間距D1小於第二間距D2,且第一間距D1與第二間距D2之間滿足1.5D1≦D2≦15D1。第三外蝕刻線21及第四外蝕刻線22之間具有第三間距D3,第四外蝕刻線22與相鄰且平行的第二內蝕刻線25之間具有第四間距D4,且第三間距D3小於第四間距D4,且第三間距D3與第四間距D4之間滿足1.5D3≦D4≦15D3。
本實施例中,第一間距D1以及第三間距D3均介於0.2至0.6毫米之間。較佳者,第一間距D1以及第三間距D3均介於0.3至0.5毫米之間。
在本實施例中,第二間距D2以及第四間距D4均介於0.3至3.0毫米之間。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外蝕刻線11、第二外蝕刻線12、第一內蝕刻線15、第三外蝕刻線21、第四外蝕刻線22及第二內蝕刻線25的線寬均介於25微米至65微米之間。較佳者,第一外蝕刻線11、第二外蝕刻線12、第一內蝕刻線15、第三外蝕刻線21、第四外蝕刻線22及第二內蝕刻線25的線寬為35±3微米。
在本實施例中,蝕刻線的可視性為良,亦即肉眼不易察覺蝕刻線及蝕刻圖案的存在;且第一電極圖案TX與第二電極圖案RX的片電阻(sheet resistance)為30歐姆/平方,應用於中小尺寸以及大尺寸面板的觸控感應器時,能夠得到符合規格範圍的觸控感應訊號。
同時,在本實施例中,所有蝕刻線可以用黃光製程來製得,也可採用例如雷射剝蝕或雷射蝕刻的方式製得;以雷射剝蝕或雷射蝕刻的方式來將導電材材料移除,而製得可區隔相鄰的透明導電電極之間的絕緣線,亦可稱之為蝕刻線。
然而,上述所舉的例子只是其中一可行的實施例而並非用以限定本創作。
[第五實施例]
參見圖11及圖12所示,圖11與圖3、5、7、9的最大不同,以及圖12與圖4、6、8、10的最大不同在於,第一蝕刻圖案10及第二蝕刻圖案20的圖案內容不同,亦即內蝕刻線之間的方向不同。多條第一內蝕刻線(14、15)的一部份與第一外蝕刻線11及第二外蝕刻線12相互平行且多條第一內蝕刻線的另一部份(14、15)相互垂直交錯,以形成網狀結構。多條第二內蝕刻線(24、25)的一部份與第三外蝕刻線21及第四外蝕刻線22相互平行且多條第二內蝕刻線(24、25)的另一部份相互垂直交錯,以形成網狀結構。
具體來說,如圖11所示,在第一蝕刻圖案10中,除了有多條相互垂直交錯的第一內蝕刻線14(不是以直向及橫向的方式佈置),還有兩條與第一外蝕刻線11及第二外蝕刻線12相互平行的第一內蝕刻線15佈置在其中,以形成網狀結構。
具體來說,如圖12所示,在第二蝕刻圖案20中,除了有多條相互垂直交錯的第二內蝕刻線24(不是以直向及橫向的方式佈置),還有兩條與第三外蝕刻線21及第四外蝕刻線22相互平行的第二內蝕刻線25佈置在其中,以形成網狀結構。
進一步來說,第一外蝕刻線11及第二外蝕刻線12之間具有第一間距D1,第二外蝕刻線12與相鄰且平行的第一內蝕刻線15之間具有第二間距D2,且第一間距D1小於第二間距D2,且第一間距D1與第二間距D2之間滿足1.5D1≦D2≦15D1。第三外蝕刻線21及第四外蝕刻線22之間具有第三間距D3,第四外蝕刻線22與相鄰且平行的第二內蝕刻線25之間具有第四間距D4,且第三間距D3小於第四間距D4,且第三間距D3與第四間距D4之間滿足1.5D3≦D4≦15D3。
本實施例中,第一間距D1以及第三間距D3均介於0.2至0.6毫米之間。較佳者,第一間距D1以及第三間距D3均介於0.3至0.5毫米之間。
在本實施例中,第二間距D2以及第四間距D4均介於0.3至3.0毫米之間。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外蝕刻線11、第二外蝕刻線12、第一內蝕刻線(14、15)、第三外蝕刻線21、第四外蝕刻線22及第二內蝕刻線(24、25)的線寬均介於25微米至65微米之間。較佳者,第一外蝕刻線11、第二外蝕刻線12、第一內蝕刻線(14、15)、第三外蝕刻線21、第四外蝕刻線22及第二內蝕刻線(24、25)的線寬為35±3微米。
在本實施例中,蝕刻線的可視性為良,亦即肉眼不易察覺蝕刻線及蝕刻圖案的存在;且第一電極圖案TX與第二電極圖案RX的片電阻(sheet resistance)為30歐姆/平方,應用於中小尺寸以及大尺寸面板的觸控感應器時,能夠得到符合規格範圍的觸控感應訊號。
同時,在本實施例中,所有蝕刻線可以用黃光製程來製得,也可採用例如雷射剝蝕或雷射蝕刻的方式製得;以雷射剝蝕或雷射蝕刻的方式來將導電材材料移除,而製得可區隔相鄰的透明導電電極之間的絕緣線,亦可稱之為蝕刻線。
然而,上述所舉的例子只是其中一可行的實施例而並非用以限定本創作。
[第六實施例]
參見圖13及圖14所示,圖13與圖3、5、7、9、11的最大不同,以及圖14與圖4、6、8、10、12的最大不同在於,第一蝕刻圖案10及第二蝕刻圖案20的圖案內容不同,亦即內蝕刻線之間的方向不同。多條第一內蝕刻線相互交錯以形成網狀結構,多條所述第二內蝕刻線相互交錯以形成網狀結構。
具體來說,如圖13所示,在第一蝕刻圖案10中,多條第一內蝕刻線16相互交錯以形成網狀結構。需說明的是,在本實施例中,多條第一內蝕刻線16的相互交錯並非是垂直交錯的方式。
具體來說,如圖14所示,在第二蝕刻圖案20中,多條第二內蝕刻線26相互交錯以形成網狀結構。需說明的是,在本實施例中,多條第二內蝕刻線26的相互交錯並非是垂直交錯的方式。
進一步來說,第一外蝕刻線11及第二外蝕刻線12之間的間距小於任二條第一內蝕刻線16之間的間距,且第三外蝕刻線21及第四外蝕刻線22之間的間距小於任二條第二內蝕刻線26之間的間距。
本實施例中,蝕刻線的可視性為良,亦即肉眼不易察覺蝕刻線及蝕刻圖案的存在;且第一電極圖案TX與第二電極圖案RX的片電阻(sheet resistance)為30歐姆/平方,應用於中小尺寸以及大尺寸面板的觸控感應器時,能夠得到符合規格範圍的觸控感應訊號。
同時,在本實施例中,所有蝕刻線可以用黃光製程來製得,也可採用例如雷射剝蝕或雷射蝕刻的方式製得;以雷射剝蝕或雷射蝕刻的方式來將導電材材料移除,而製得可區隔相鄰的透明導電電極之間的絕緣線,亦可稱之為蝕刻線。
[實施例的有益效果]
本創作的其中一有益效果在於,本創作所提供的觸控面板的透明導電電極,其能通過“第一電極圖案TX的邊緣具有相互平行且延伸的第一外蝕刻線11及第二外蝕刻線12。兩個相鄰的第一電極圖案TX間包括多條第一內蝕刻線(13~15)”、“第一外蝕刻線11及第二外蝕刻線12之間具有第一間距D1,第二外蝕刻線12與相鄰且平行的第一內蝕刻線(13~15)之間具有第二間距D2”以及“第一間距D1小於第二間距D2,且第一間距D1與第二間距D2滿足1.5D1≦D2≦15D1”的技術方案,以達到導電度高且可視性低的效果。
本創作的另外一有益效果在於,本創作所提供的觸控面板的透明導電電極,其能通過“第一電極圖案TX的邊緣具有相互平行且延伸的第一外蝕刻線11及第二外蝕刻線12”、“兩個相鄰的第一電極圖案TX的兩條相鄰的第一外蝕刻線11包括多條第一內蝕刻線16”以及“第一外蝕刻線11及第二外蝕刻線12之間的間距小於任二條第一內蝕刻線26之間的間距”的技術方案,以達到導電度高且可視性低的效果。
更進一步來說,由於現有技術中的透明導電電極邊緣的單一條蝕刻線(溝槽)為避免相鄰透明導電電極的導電物質相接觸而造成短路,需要加寬加深而造成蝕刻線的痕跡更為明顯,因此,本創作將電極圖案邊緣的蝕刻線由現有技術中的單條改為兩條,即第一外蝕刻線11及第二外蝕刻線12。透過這種結構設計,兩條外蝕刻線不需要刻意加寬加深,也能有效防止相鄰透明導電電極的導電物質相接觸而造成短路。
此外,雖然兩條外蝕刻線的結構設計已經改善僅有單一外蝕刻線的缺點,但是兩條外蝕刻線若靠的太近,也會造成透明導電電極的輪廓相對明顯可見。因此,本創作還進一步透過調整透明導電電極邊緣的兩條外蝕刻線的間距(0.2至0.6毫米之間,最佳值為0.3毫米),使得透明導電電極的輪廓的透明度能夠達到最佳,也就是兩條外蝕刻線的可視性達到最低,進而達到導電度高且不容易短路,以及同時兼顧可視性低的最佳化功效。
以上所公開的內容僅為本創作的優選可行實施例,並非因此侷限本創作的申請專利範圍,所以凡是運用本創作說明書及圖式內容所做的等效技術變化,均包含於本創作的申請專利範圍內。
A、B:透明導電電極層 TX:第一電極圖案 RX:第二電極圖案 10:第一蝕刻圖案 11:第一外蝕刻線 12:第二外蝕刻線 13、14、15、16:第一內蝕刻線 20:第二蝕刻圖案 21:第三外蝕刻線 22:第四外蝕刻線 23、24、25、26:第二內蝕刻線 D1:第一間距 D2:第二間距 D3:第三間距 D4:第四間距
圖1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的透明導電電極層A的示意圖。
圖2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的透明導電電極層B的示意圖。
圖3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的第一電極圖案的示意圖。
圖4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的第二電極圖案的示意圖。
圖5為本創作第二實施例的第一電極圖案的示意圖。
圖6為本創作第二實施例的第二電極圖案的示意圖。
圖7為本創作第三實施例的第一電極圖案的示意圖。
圖8為本創作第三實施例的第二電極圖案的示意圖。
圖9為本創作第四實施例的第一電極圖案的示意圖。
圖10為本創作第四實施例的第二電極圖案的示意圖。
圖11為本創作第五實施例的第一電極圖案的示意圖。
圖12為本創作第五實施例的第二電極圖案的示意圖。
圖13為本創作第六實施例的第一電極圖案的示意圖。
圖14為本創作第六實施例的第二電極圖案的示意圖。
TX:第一電極圖案
10:第一蝕刻圖案
11、12:第一外蝕刻線
13:第一內蝕刻線
D1:第一間距
D2:第二間距

Claims (10)

  1. 一種觸控面板的透明導電電極,其包括: 多個第一電極圖案,每一所述第一電極圖案的邊緣具有相互平行且延伸的一第一外蝕刻線及一第二外蝕刻線,兩個相鄰的所述第一電極圖案間包括多條第一內蝕刻線; 其中,所述第一外蝕刻線及所述第二外蝕刻線之間具有一第一間距,所述第二外蝕刻線與相鄰且平行的所述第一內蝕刻線之間具有一第二間距,所述第二間距大於或等於1.5倍的第一間距,且所述第二間距小於或等於15倍的第一間距。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觸控面板的透明導電電極,其中,所述第一間距介於0.2至0.6毫米之間。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觸控面板的透明導電電極,其中,所述第二間距介於0.3至3.0毫米之間。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觸控面板的透明導電電極,其中,所述第一外蝕刻線、所述第二外蝕刻線及所述第一內蝕刻線的線寬均介於25微米至65微米之間。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觸控面板的透明導電電極,其中,多條所述第一內蝕刻線相互垂直交錯以形成網狀結構。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觸控面板的透明導電電極,其中,多條所述第一內蝕刻線以直向及橫向的方式相互垂直交錯,以形成網狀結構。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觸控面板的透明導電電極,其中,多條所述第一內蝕刻線與所述第一外蝕刻線及所述第二外蝕刻線相互平行以形成網狀結構。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觸控面板的透明導電電極,其中,多條所述第一內蝕刻線的一部份與所述第一外蝕刻線及所述第二外蝕刻線相互平行且多條所述第一內蝕刻線的另一部份相互垂直交錯,以形成網狀結構。
  9. 一種觸控面板的透明導電電極,其包括: 多個第一電極圖案,每一所述第一電極圖案的邊緣具有相互平行且延伸的一第一外蝕刻線及一第二外蝕刻線,兩個相鄰的所述第一電極圖案間包括多條第一內蝕刻線;以及 其中,所述第一外蝕刻線及所述第二外蝕刻線之間的間距小於任二條所述第一內蝕刻線之間的間距。
  10. 如請求項9所述的觸控面板的透明導電電極,其中,多條所述第一內蝕刻線相互交錯以形成網狀結構。
TW109213991U 2020-10-23 2020-10-23 觸控面板的透明導電電極 TWM6089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213991U TWM608975U (zh) 2020-10-23 2020-10-23 觸控面板的透明導電電極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213991U TWM608975U (zh) 2020-10-23 2020-10-23 觸控面板的透明導電電極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08975U true TWM608975U (zh) 2021-03-11

Family

ID=760370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213991U TWM608975U (zh) 2020-10-23 2020-10-23 觸控面板的透明導電電極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608975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47570B (zh) * 2020-10-23 2021-11-21 大陸商祥達光學(廈門)有限公司 觸控面板的透明導電電極
US11320951B1 (en) 2020-11-04 2022-05-03 Tpk Glass Solutions (Xiamen) Inc. Transparent conductive electrode of touch panel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47570B (zh) * 2020-10-23 2021-11-21 大陸商祥達光學(廈門)有限公司 觸控面板的透明導電電極
US11320951B1 (en) 2020-11-04 2022-05-03 Tpk Glass Solutions (Xiamen) Inc. Transparent conductive electrode of touch panel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54904B2 (en) Conductive sheet, capacitive touch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JP5113773B2 (ja) 表示装置
KR102430886B1 (ko) 정전용량 방식 터치스크린을 위한 더미 패턴을 사용하는 터치 패드의 구조
KR101101053B1 (ko)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및 그 제조방법
US10936133B2 (en) Touch panel including conductive member having electrodes configured to enhance visibility
KR102194607B1 (ko)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US9582129B2 (en) Touch screen panel
US20130153391A1 (en) Capacitive touch panel
JP2011086149A (ja) 静電容量型タッチセンサ
JP2010044453A (ja) 表示装置
TWM608975U (zh) 觸控面板的透明導電電極
CN102073431A (zh) 一种电容式触摸屏的触控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TWI787293B (zh) 觸控面板及顯示裝置
KR20150057031A (ko) 터치 패널
TWI747570B (zh) 觸控面板的透明導電電極
JP5461732B2 (ja) 静電容量結合方式のタッチパネル
US20140293168A1 (en) Touch panel
JP5231668B2 (ja) 静電容量結合方式のタッチパネル
CN213458017U (zh) 触控面板的透明导电电极
KR102112818B1 (ko) 터치 감지 전극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JP5290458B2 (ja) 静電容量結合方式のタッチパネル
JP2013156725A (ja) 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表示装置
US11320951B1 (en) Transparent conductive electrode of touch panel
CN114385040A (zh) 触控面板的透明导电电极
TWI744516B (zh) 透明導電薄膜降低局部區域阻抗值的方法及其製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