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02641U - 光纖適配器 - Google Patents

光纖適配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02641U
TWM602641U TW109202380U TW109202380U TWM602641U TW M602641 U TWM602641 U TW M602641U TW 109202380 U TW109202380 U TW 109202380U TW 109202380 U TW109202380 U TW 109202380U TW M602641 U TWM602641 U TW M602641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fiber
pair
polarity
connector
adapt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2023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陳思銘
Original Assignee
光紅建聖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光紅建聖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光紅建聖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M6026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02641U/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創作係為一種光纖適配器,包含一對第一極性接收結構、一對第二極性接收結構、一對中間結構,以及對應於第一極性接收結構及中間結構的一對第二極性接收結構。當將第一光纖連接器插入適配器的第一位置,且第二光纖連接器插入適配器的相對位置,第一極性接收結構及第二光纖極性接收結構之間建立了第一極性連結光纖連結。當光纖連接器移除並旋轉180度後重新插入適配器的第二位置時,第一極性接收結構及第二光纖極性接收結構之間建立了第二極性連結光纖連結。

Description

光纖適配器
本創作係揭露一種適配器,特別是指一種利用光學連接的光纖適配器。
隨著雲用戶不斷增長的運算需求,產生了大量來自人工智慧物聯網設備等邊緣運算設備的數據,並使5G網絡的初期服務、超大規模架構、主機代管架構和就地部署架構快速地發展,而隨著對依賴於邊緣數據中心服務需求的提高,創建了與最終用戶或設備更近的新數據中心。
對於數據中心而言,無論是新建的還是由網路升級的,都需要正確的電纜基礎結構才能在數據中心內成功交付應用程序。佈線基礎設施必須可靠、易於安裝、模組化、具有可調變性的,且能夠適應變化並可具有擴展性,以支持數據中心的擴張。通常而言,電纜基礎結構將數據中心中的流量模式端點和中間點連接到路由器、互連交換機、存取交換機、伺服器、SAN交換機及儲存器。在數據中心使用的電纜類型中,可符合支持協議標準的高速網絡接口和高數據速率的電纜類型為光纖電纜。
通常在安裝光纜時,做為預連接器的光纜可利用卡扣型態的連接器,以機械連接的方式在對準芯光纖後彼此連接,俾以實現有效的光傳輸,其中,所述的連接器由電纜、套圈、連接器主體和耦合件組成。在常見 的Lucent連接器(LC)、方形連接器(SC)及MPO連接器的光纖電纜連接器中,以LC雙工光纖連接器為例,其具有一對的多模光纖(MMF)或一對的單模光纖(SMF)光纖連接器,且所述的一對光纖連接器各在光纖的兩端,以相反的兩個方向發送數據,舉例來說,LC雙工光纖連接器上的發送信號(Tx)端口和接收器(Rx)端口必須始終分別地連接到相應LC雙工光纖連接器上的接收器(Rx)端口和發送信號(Tx)端口。而所謂的極性指的是光信號通過光纖的方向,舉例來說,在應用於單通道收發器(例如10G或25G SFP)或波長多工器(例如CWDM4,SWDM4或BiDi)時,LC雙工光纖連接器可設置在同一對光纖上,並利用LC雙工光纖適配器來連接。
LC雙工光纖適配器連接並對準於LC雙工光纖電纜的兩個連接器,光纖連接的一個重要特徵是每個光纖芯線都精確的對準,而對齊的方式受到每個連接器中的插芯和每個適配器中的對齊端口的影響,兩個連接器插芯分別裝在適配器端口大約中點的位置。
隨著新數據中心的建立和現有數據中心的升級,安裝過程中光纖電纜的未對準及/或交叉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在許多情況下,數據中心具有多個連接的適配器和電纜段,且所使用的連接器的極性在部署期間往往不僅改變一次,甚至是會有多次的變化,但如果有切換極性的需求時,連接器通常需要重新連接,然而,此人為手動的過程不但很耗時,更增加了人為錯誤的風險,且在某些情況下,還需要特殊的工具才能完成。不正確的連接會導致光纖芯無法精準地對準,導致信號降級、設備損壞或信號無法傳輸,同時,多次改變電纜極性是必須透過人為手動方式來調整連接器,也因此更進一步增加了光纖芯線對準不正確的風險。另外,由於電纜極性多次更 改,安裝人員必須仔細檢查適配器的兩端以確保所需的極性連接,這樣的操作則將更進一步延長了安裝的時間。
本創作係提供一種光纖適配器及一種藉由一光纖適變器提供觀先連接器之間極性連接的系統及一種藉由光纖適配器以轉換光纖連接器之間的極性的方法。
本創作係提出一種光纖適配器,在一實施例中,係包含外殼、連接埠、反轉極性連接器開口、極性連接器開口。反轉極性連接器開口及極性連接器開口係設置於外殼內,且反轉極性連接器開口及極性連接器開口係設置於相對的兩端。
連接埠係設置於外殼內,連接埠係設置以接收第一光纖連接器的第一對套圈及第二光纖連接器的第二對套圈,第一光纖連接器係對應於第二光纖連接器,連接埠係建立第一對套圈及第二對套圈之間的光學連接。
反轉極性連接器開口包含第一極性接收結構、第二極性接收結構、中間結構。第一極性接收結構設置於反轉極性連接器開口的第一端內。第二極性接收結構設置於反轉極性連接器開口的第二端內,且第一端及第二端係設置於相對的兩端。中間結構係設置於第一極性接收結構與第二極性接收結構之間。第一極性接收結構及第二極性接收結構係設置以分別接收對應的第一光纖連接器或第二光纖連接器。
極性連接器開口具有極性接收結構,極性接收結構位於極性連接器開口的對應端內,並對應於第一極性接收結構及中間結構,極性接收 結構係設置以接收第二光纖連接器。
其中,當第一光纖連接器在第一位置插入適配器中且第二光纖連接器在相應於第一位置的第一對應位置插入適配器中時,第一光纖連接器的第一閂夾組件係接合第一極性接收結構,第二光纖連接器的第二閂夾組件係接合極性接收結構,以藉由適配器在第一光纖連接器及第二光纖連接器之間建立第一極性連結。
其中,當第一光纖連接器在第二位置插入適配器中且第二光纖連接器在相應於第二位置的第二對應位置插入適配器中時,第一光纖連接器的第一閂夾組件係接合第一極性接收結構,第二光纖連接器的一閂夾組件係接合第二極性接收結構,以藉由適配器在第一光纖連接器及第二光纖連接器之間建立第二極性連結。
在一些實施例中,極性連接器開口係在一方向上以接收該第二光纖連接器。在另一些實施例中,反轉極性連接器開口係在兩相對方向上接收第一光纖連接器或第二光纖連接器,以進行極性轉換。
本創作係提出一種藉由光纖適配器提供光纖連接器之間極性連接的系統,系統包含外殼、第一光纖連接器、第二光纖連接器、連接埠、反轉極性連接器開口、極性連接器開口。反轉極性連接器開口及極性連接器開口係設置於外殼內,且反轉極性連接器開口及極性連接器開口係設置於相對的兩端。
連接埠係設置於外殼內,連接埠係設置以接收第一光纖連接器的第一對套圈及第二光纖連接器的第二對套圈,第一光纖連接器係對應於第二光纖連接器,連接埠係建立第一對套圈及第二對套圈之間的光學連 接。
反轉極性連接器開口包含第一極性接收結構、第二極性接收結構、中間結構。第一極性接收結構設置於反轉極性連接器開口的第一端內。第二極性接收結構設置於反轉極性連接器開口的第二端內,且第一端及第二端係設置於相對的兩端。中間結構係設置於第一極性接收結構與第二極性接收結構之間。第一極性接收結構及第二極性接收結構係設置以分別接收對應的第一光纖連接器或第二光纖連接器。
極性連接器開口具有極性接收結構,極性接收結構位於極性連接器開口的對應端內,並對應於第一極性接收結構及中間結構,極性接收結構係設置以接收第二光纖連接器。
本創作係提出一種藉由光纖適配器改變光纖連接器之間的極性連接的方法,方法係包含以下步驟:首先,插入第一光纖連接器至光纖適配器的一第一位置、插入一第二光纖連接器至該光纖適配器的一對應於第一位置的第一對應位置。
上述方法之光纖適配器包含外殼、連接埠、反轉極性連接器開口、極性連接器開口。反轉極性連接器開口及極性連接器開口係設置於外殼內,且反轉極性連接器開口及極性連接器開口係設置於相對的兩端。
上述方法之連接埠係設置於外殼內,連接埠係設置以接收第一光纖連接器的第一對套圈及第二光纖連接器的第二對套圈,第一光纖連接器係對應於第二光纖連接器,連接埠係建立第一對套圈及第二對套圈之間的光學連接。
上述方法之反轉極性連接器開口包含第一極性接收結構、第 二極性接收結構、中間結構。第一極性接收結構設置於反轉極性連接器開口的第一端內。第二極性接收結構設置於反轉極性連接器開口的第二端內,且第一端及第二端係設置於相對的兩端。中間結構係設置於第一極性接收結構與第二極性接收結構之間。第一極性接收結構及第二極性接收結構係設置以分別接收對應的第一光纖連接器或第二光纖連接器。
上述方法之極性連接器開口具有極性接收結構,極性接收結構位於極性連接器開口的對應端內,並對應於第一極性接收結構及中間結構,極性接收結構係設置以接收第二光纖連接器。
當第一光纖連接器在第一位置插入適配器中且第二光纖連接器在相應於第一位置的第一對應位置插入適配器中時,第一光纖連接器的第一閂夾組件係接合第一極性接收結構,第二光纖連接器的第二閂夾組件係接合第二極性接收結構,以藉由適配器在第一光纖連接器及第二光纖連接器之間建立第一極性連結。
上述方法之步驟更包含將該第一光纖連接器從該光纖適配器的第一位置上移除;並將第一光纖連接器旋轉180度;以及,插入第一光纖連接器至光纖適配器的第二位置。
其中當第一光纖連接器在第二位置插入適配器中且第二光纖連接器在相應於第二位置的第二對應位置插入適配器中時,第一光纖連接器的第一閂夾組件係接合第一極性接收結構,第二光纖連接器的第二閂夾組件係接合第二極性接收結構,以藉由適配器在第一光纖連接器及第二光纖連接器之間建立第二極性連結。
100:光纖適配器
114、116:第一光纖連接器
113、117:第二光纖連接器
130、170:極性連接器開口
135、175:連接埠
136、176:極性接收結構
140、160:反轉極性連接器開口
142、162:第二極性接收結構
145、165:中間結構
148、168:第一極性接收結構
190:外殼
第1A圖係為本創作之光纖適配器之一實施例之一透視示意圖
第1B圖係為本創作之光纖適配器之一實施例之又一透視示意圖
第1C圖係為本創作之光纖適配器之一實施例之再一透視示意圖
第2圖係為本創作之光纖適配器之反轉極性連接器開口之一實施例之一透視示意圖
第3A圖係為第1A圖的光纖適配器沿A-A線之一截面示意圖
第3B圖係為第1A圖的光纖適配器沿著第3A圖中的A-A線的一截面示意圖
第4A圖係為第1A圖的光纖適配器沿B-B線之一截面示意圖
第4B圖係為第1A圖的光纖適配器沿著第4A圖中的B-B線的一截面示意圖
第5圖係為第1A圖的光纖適配器之第二極性連接器開口之一截面示意圖
第6A圖係為第1A圖的光纖適配器連接第一光纖連接器及第二光纖連接器之一示意圖
第6B圖係為第1A圖的光纖適配器連接第一光纖連接器及第二光纖連接器之一示意圖
第6C圖係為第1A圖的光纖適配器連接第一光纖連接器及第二光纖連接器之一透視示意圖。
第6D圖係為對齊第一光纖連接器及第二光纖連接器之又一透視示意圖。
第7A圖係為第1A圖的光纖適配器沿C-C線之一透視示意圖。
第7B圖係為第1A圖的光纖適配器沿著第7A圖中的C-C線的一截面示意圖。
第8A圖係為第1A圖的光纖適配器沿D-D線之一透視示意圖。
第8B圖係為第1A圖的光纖適配器沿著第8A圖中的D-D線的一截面示意圖。
第9A圖係為第1A圖的光纖適配器之一實施例之一透視示意圖。
第9B圖係為光纖適配器沿著第9A圖之一實施例之一內部透視示意圖。
第10A圖係為第1A圖的光纖適配器之一實施例之一透視示意圖。
第10B圖係為光纖適配器沿著第10A圖之一實施例之一內部透視示意圖。
第10C圖係為第1A圖的光纖適配器沿著第10A圖中的E-E線的一截面示意圖。
第11圖係為第1A圖的光纖適配器之一實施例之一透視示意圖。
以下透過具體實施例來描述與光通訊系統有關的各種原理,包含表現創新概念的光纖連接器和適配器的佈置和示例。更具體但非限制地,在實施例中以簡潔和清楚的方式詳細描述了習知的功能或構造,並在實施例中利用一個或多個公開的原理說明光纖連接器和適配器的各種實施態樣,以呈現各種期望的結果、特性和/或性能等。
因此,以下係將討論光纖連接器及光纖適配器之間各種不同的實施態樣,以使本創作之優點與精神可以藉由以下詳述及所附圖式得到 進一步的瞭解。必須瞭解的是本創作了許多可應用的創新概念,在特定的背景技術之下可以做廣泛的實施。此特定的實施例僅以特定的方式表示,以製造及使用本發明,但並非限制本創作的範圍。
在一實施例中,光纖適配器包含一對第一極性接收結構、一對第二極性接收結構,以及上述兩者之間的一對中間結構,以及與第一極性接收結構及中間結構相對應的一對第二極性接收結構。當將第一光纖連接器在第一位置插入適配器中並且將第二光纖連接器在與第一位置相對應的第一對應位置插入適配器中時,第一光纖連接器與第一極性接收結構和第二光纖連接器與第二極性接收結構接合,以透過適配器在上述兩者間建立第一極性連接。在移除第一光纖連接器並旋轉180度後,將其重新插入適配器的第二位置中,以透過適配器在第一光纖連接器和第二光纖連接器之間建立第二極性連接。
在一些實施例當中,光纖適配器可應用於通訊裝置及配線架上,以提供網路和裝置間物理性的連結。一般而言,在實施例中的光纖適配器的連接器類型係為雙工LC連接器,其係將四個雙工LC連接器插入到四芯光纖適配器中。同樣地,實施例的光纖適配器可以是雙連接埠、8個連接埠或任何偶數連接埠,只要能夠讓兩個相反信號的LC連接器插入其中即可。又,實施例中的光纖適配器可以如第11圖呈現垂直、水平地堆疊,或同時垂直、水平地堆疊,並且可以通過本領域技術人員已知的任何支架裝置固定在通訊設備或面板的機架內。以上所述係為相關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輕易地理解之技術內容,且實施例並不限於此,更非用以限制本創作之申請專利範圍。
在一些實施例中,雙工LC連接器之光纖及研磨型態可為單模光纖或多模光纖型,且具有多種的纖芯、包層尺寸、PC、Ultra PC、具角度PC之研磨型態,光纖模型及研磨型態不限制於上述之種類及型態。一般而言,雙工LC連接器可使用於商務企業、政府和數據中心、十億位元乙太網路傳輸及多媒體視頻傳輸。在一些實施例中,光纖適配器具有可於低階情況下進行裝配、不需要安裝盤進行裝配等優點。
在一些實施例當中,光纖適配器係透過相關領域技術人員已知的方法整體地形成並且由聚合物材料製成。理所當然地,光纖適配器可以不整體地形成並且可以不僅由一種材料製成,並且可以由不止一種材料製成後組裝,且實施例並不限於此,更非用以限制本創作之申請專利範圍。並且實施例不受限制。
第1A圖是根據實施例的光纖適配器的透視示意圖。第1B圖是根據第1A圖光纖適配器的透視示意圖。第1C圖是根據第1A圖的光纖適配器的透視示意圖。第2圖是根據第1A圖的光纖適配器的至少一對反轉極性連接器開口的透視示意圖。第3A圖係為第1A圖的光纖適配器沿A-A線之一截面示意圖。第3B圖係為第1A圖的光纖適配器沿著第3A圖中的A-A線的一截面示意圖。第4A圖係為第1A圖的光纖適配器沿B-B線之一截面示意圖。第4B圖係為第1A圖的光纖適配器沿著第4A圖中的B-B線的一截面示意圖。第5圖係為第1A圖的光纖適配器之第二極性連接器開口之一截面示意圖。請參照第1A圖至第5圖,光纖適配器100包括外殼190、至少一對連接埠135、175、至少一對反轉極性連接器開口140、160和至少提供一對第二極性連接器開口130、170。至少一對反轉極性連接器開口140、160和至少一對第二極性連 接器開口130、170設置於外殼190的相對兩端內。
至少一對連接埠135、175係設置以接收第一光纖連接器114、116的一對套圈以及第二光纖連接器117、113的一對套圈,並在套圈之間建立光學連結。
至少一對反轉極性連接器開口140、160包含至少一對第一極性接收結構148、168,至少一對第二極性接收結構142、162和至少一對中間結構145、165。至少一對第一極性接收結構148、168位於至少一對反轉極性連接器開口140、160的第一端內和至少一對第二極性接收結構142、162的第二端內。至少一對中間結構145、165位於至少一對第一極性接收結構148、168與至少一對第二極性接收結構142、162之間。第一極性接收結構148、168和第二極性接收結構142、162係分別設置為接收光纖連接器114、116。
第二極性連接器開口130、170具有第二極性接收結構176、136,其設置在第二極性連接器開口130、170的對應端中,與第一極性接收結構148、168和中間結構145、165相對設置。第二極性接收結構176、136係設置以接收第二光纖連接器117、113。
當第一光纖連接器114、116在第一位置插入適配器100中且第二光纖連接器117、113在相應於第一位置的第一對應位置插入適配器100中時,第一光纖連接器114、116的第一閂夾組件係接合第一極性接收結構148、168,第二光纖連接器117、113的第二閂夾組件係接合第二極性接收結構176、136,以藉由適配器100在第一光纖連接器114、116及第二光纖連接器117、113之間建立第一極性連結。
其中當第一光纖連接器114、116在第二位置插入適配器100 中且第二光纖連接器117、113在相應於第二位置的第二對應位置插入適配器100中時,第一光纖連接器114、116的第一閂夾組件係接合第一極性接收結構142、162,第二光纖連接器117、113的第二閂夾組件係接合第二極性接收結構176、136,以藉由適配器100在第一光纖連接器114、116及第二光纖連接器117、113之間建立第二極性連結。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第二極性連接器開口130、170和第二極性連接器開口130、170的內側表面上方及/或內側表面上的外殼190的頂部和底部區域係在第一光纖連接器114、116和第二光纖連接器117、113的閂夾組件處或附近進一步包含多個接收特徵,以使適配器100在受到擠壓或延伸時具有足夠的緩衝空間。上述說明並非用以限制本創作之申請專利範圍,只要第一光纖連接器的套圈和第二光纖連接器的套圈之間能夠建立精確的光學連接,係為相關領域之技術人員可推論之範圍。
在一些實施例中,極性連接器開口130、170係在一方向上以接收該第二光纖連接器117、113。在另一些實施例中,反轉極性連接器開口140、160係在兩相對方向上接收第一光纖連接器或第二光纖連接器114、116,以進行極性轉換。
在一些實施例中,係提出一種藉由光纖適配器100提供光纖連接器114、116、117、113之間極性連接的系統,系統包含外殼190、第一光纖連接器114、116、第二光纖連接器117、113、連接埠135、175、反轉極性連接器開口140、160、極性連接器開口130、170。第6A圖係為第1A圖的光纖適配器連接第一光纖連接器及第二光纖連接器之一示意圖。第6B圖係為第1A圖的光纖適配器連接第一光纖連接器及第二光纖連接器之一示意 圖。第6C圖係為第1A圖的光纖適配器連接第一光纖連接器及第二光纖連接器之一透視示意圖。第6D圖係為對齊第一光纖連接器及第二光纖連接器之又一透視示意圖。根據第6A圖至第6D圖,且同時根據第1A圖至第5圖,反轉極性連接器開口140、160及極性連接器開口130、170係設置於外殼內,且反轉極性連接器開口140及極性連接器開口160係設置於相對的兩端。
在上述系統當中,連接埠135、175係設置於外殼190內,連接埠135、175係設置以接收第一光纖連接器114、116的第一對套圈及第二光纖連接器117、113的第二對套圈,第一光纖連接器114、116係對應於第二光纖連接器117、113,連接埠135、175係建立第一對套圈及第二對套圈之間的光學連接。
在系統當中,反轉極性連接器開口140、160包含第一極性接收結構148、168、第二極性接收結構142、162、中間結構145、165。第一極性接收結構148、168設置於反轉極性連接器開口140、160的第一端內。第二極性接收結構142、162設置於反轉極性連接器開口140、160的第二端內,且第一端及第二端係設置於相對的兩端。中間結構145、165係設置於第一極性接收結構148、168與第二極性接收結構142、162之間。第一極性接收結構148、168及第二極性接收結構142、162係設置以分別接收對應的光纖連接器114、116。
在上述系統當中,極性連接器開口130、170具有極性接收結構176、136,極性接收結構176、136位於極性連接器開口130、170的對應端內,並對應於第一極性接收結構148、168及中間結構145、165,極性接收結構176、136係設置以接收第二光纖連接器117、113。
本創作係提出一種藉由光纖適配器190改變光纖連接器之間114、116、117、113的極性連接的方法。第7A圖係為第1A圖的光纖適配器沿C-C線之一透視示意圖。第7B圖係為第1A圖的光纖適配器沿著第7A圖中的C-C線的一截面示意圖。第8A圖係為第1A圖的光纖適配器沿D-D線之一透視示意圖。第8B圖係為第1A圖的光纖適配器沿著第8A圖中的D-D線的一截面示意圖。第9A圖係為第1A圖的光纖適配器之一實施例之一透視示意圖。第9B圖係為光纖適配器沿著第9A圖之一實施例之一內部透視示意圖。第10A圖係為第1A圖的光纖適配器之一實施例之一透視示意圖。第10B圖係為光纖適配器沿著第10A圖之一實施例之一內部透視示意圖。第10C圖係為第1A圖的光纖適配器沿著第10A圖中的E-E線的一截面示意圖。方法係包含以下步驟:首先,插入第一光纖連接器114、116至光纖適配器100的第一位置、插入第二光纖連接器117、113至光纖適配器100的第二位置。
上述方法中之光纖適配器100包含外殼190、連接埠135、175、反轉極性連接器開口140、160、極性連接器開口130、170。反轉極性連接器開口140、160及極性連接器開口130、170係設置於外殼190內,且反轉極性連接器開口140、160及極性連接器開口130、170係設置於相對的兩端。
上述方法中之連接埠135、175係設置於外殼190內,連接埠135、175係設置以接收第一光纖連接器114、116的第一對套圈及第二光纖連接器117、113的第二對套圈,第一光纖連接器114、116係對應於第二光纖連接器117、113設置,連接埠135、175係建立第一對套圈及第二對套圈之間的光學連接。
上述方法中之反轉極性連接器開口140、160係包含第一極性 接收結構148、168、第二極性接收結構142、162、中間結構145、165。第一極性接收結構148、168設置於反轉極性連接器開口140、160的第一端內。第二極性接收結構142、162設置於反轉極性連接器開口140、160的第二端內,且第一端及第二端係設置於相對的兩端。中間結構係145、165設置於第一極性接收結構148、168與第二極性接收結構142、162之間。第一極性接收結構148、168及第二極性接收結構142、162係設置以分別接收對應的光纖連接器114、116。
上述方法中之極性連接器開口130、170具有極性接收結構176、136,極性接收結構176、136位於極性連接器開口130、170的對應端內,並對應於第一極性接收結構148、168及中間結構145、165,極性接收結構176、136係設置以接收第二光纖連接器117、113。
當第一光纖連接器114、116在第一位置插入適配器100中且第二光纖連接器117、113在相應於第一位置的第一對應位置插入適配器100中時,第一光纖連接器114、116的第一閂夾組件係接合第一極性接收結構148、168,第二光纖連接器117、113的第二閂夾組件係接合第二極性接收結構176、136,以藉由適配器100在第一光纖連接器114、116及第二光纖連接器117、113之間建立第一極性連結。
上述方法之步驟更包含將該第一光纖連接器114、116從光纖適配器100的第一位置上移除;並將第一光纖連接器114、116旋轉180度;以及,插入第一光纖連接器114、116至光纖適配器100的第二位置。
其中當第一光纖連接器114、116在第二位置插入適配器100中且第二光纖連接器117、113在相應於第二位置的第二對應位置插入適配 器100中時,第一光纖連接器114、116的第一閂夾組件係接合第一極性接收結構142、162,第二光纖連接器117、113的第二閂夾組件係接合第二極性接收結構176、136,以藉由適配器在第一光纖連接器114、116及第二光纖連接器117、113之間建立第二極性連結。
連接埠135、175包含三個平均大小及具有間隔且向內突起的兩端。連接埠135、175在反轉極性連接器開口及極性連接器開口上的平均大小及具有間隔且向內的突起係精準的對應每個光纖孔芯,使兩個連接器的套圈可以組合至適配器中,且更進一步地,可組合至適配器約中心的位置。
在第二極性連接器開口130、170和第二極性連接器開口130、170的內側表面上方及/或內側表面上的外殼190的頂部和底部區域係在第一光纖連接器114、116和第二光纖連接器117、113的閂夾組件處或附近進一步包含多個接收特徵,以使適配器100在受到擠壓或延伸時具有足夠的緩衝空間,因此,在插入及移除時之動作可以更加單純、容易且安全。
在上述方法之一實施例中,透過光纖適配器100改變光纖連接器114、116、117、113之間的極性連接的方法係具有快速、高效率且不易出錯的優點。同樣地,在操作過程中無需拆卸、無需調整連接器,僅需移除、旋轉和插入即可。另一方面,第二光纖連接器117、113只能在單個方向插入第二極性接收結構176、136。在適配器100的另一端,第一光纖連接器114、116只能以向上或向下的方式插入第一極性接收結構148、168、第二極性接收結構142、162、中間結構145、165中。
隨著訊號及數據連線和離線連接能力要求的上升,相關的基礎技術也在不斷發展和創新,使光纖可在短程和遠程通訊中實現高速數據 傳輸。此外,這些技術符合且使用於與寬頻服務、網絡運營商和寬頻連接提供商相關的應用中。
由於對數據量和數據速率的需求及急遽增加導致現有數據中心須不斷升級,並需要建立新的數據中心。一般而言,在數據中心中會連接多個適配器和電纜線,且其所使用的連接器的極性在安裝期間會不斷地變換,這些步驟會增加安裝過程中光纖連接對不準及光纜交叉的問題,進而使LC雙工光纖連接器的發送信號(Tx)連接埠和接收器(Rx)連接埠未連接到接收器(Rx)連接埠,或導致相對應LC雙工光纖連接器的發送信號(Tx)連接埠連接至錯誤的位置。
綜合上述,光纖適配器包含至少一對第一極性接收結構148、168,至少一對第二極性接收結構142、162和至少一對中間結構145、165。至少一對第一極性接收結構148、168位於至少一對反轉極性連接器開口140、160的第一端內和至少一對第二極性接收結構142、162的第二端內。至少一對中間結構145、165位於至少一對第一極性接收結構148、168與至少一對第二極性接收結構142、162之間。第一極性接收結構148、168和第二極性接收結構142、162係分別設置為接收光纖連接器114、116。第二極性連接器開口130、170具有第二極性接收結構176、136,其設置在第二極性連接器開口130、170的對應端中,與第一極性接收結構148、168和中間結構145、165相對設置。第二極性接收結構176、136係設置以接收第二光纖連接器117、113。當第一光纖連接器114、116在第一位置插入適配器100中且第二光纖連接器117、113在相應於第一位置的第一對應位置插入適配器100中時,第一光纖連接器114、116的第一閂夾組件係接合第一極性接收結構148、168,第 二光纖連接器117、113的第二閂夾組件係接合第二極性接收結構176、136,以藉由適配器100在第一光纖連接器114、116及第二光纖連接器117、113之間建立第一極性連結。當第一光纖連接器114、116移除並在旋轉180度後重新插入適配器100的第二位至中後,也就是當第一光纖連接器114、116在第二位置插入適配器100中且第二光纖連接器117、113在相應於第二位置的第二對應位置插入適配器100中時,第一光纖連接器114、116的第一閂夾組件係接合第一極性接收結構142、162,第二光纖連接器117、113的第二閂夾組件係接合第二極性接收結構176、136,適配器100在第一光纖連接器114、116及第二光纖連接器117、113之間建立了第二極性連結。
在上述之實施例當中,光纖適配器100使得數據中心中的佈線變得更加可靠、易於安裝、模組化且更有彈性,以因應數據中心的增長及變化。當需要切換極性時不需要重新啟動,因而節省了時間,亦減輕了人為錯誤的風險,且不需要特殊的工具來完成。透過反轉極性連接器開口140、160,極性切換所需的全部操作步驟為:將原本的光纖電纜和連接器拆下,旋轉180度並重新插入,以減少對不準、錯誤連接、訊號減弱、損毀設備或訊號傳不出去的情況。在第一極性連接或第二極性連接中,透過一對一的對應安裝,以確保第二光纖連接器117、113的套圈與第一光纖連接器114、116的套圈之間的對準,使其幾乎可以安裝於適配器100的連接埠135、175之中點位置。另外,由於不需要對連接器進行手動調整,進一步降低了光纖芯線對不準的風險。另外,由於適配器100的一側是可反轉的而適配器100的另一側是不可反轉的,因此安裝人員將僅需要檢查適配器100的可反轉側以確保所需的極性連接,節省了安裝時間、成本及人為錯誤的風險。
本創作所揭露之技術內容並不限於上述之實施例,凡是與本創作所揭露之創作概念及原則相同者,皆落入本創作之申請專利範圍。需注意的是,本發明所述之元件之方向,例如“上”、“下”、“上方”、“下方”、“水平”、“垂直”、“左”、“右”等並不表示絕對的位置及/或方向。元件的定義,例如“第一”和“第二”並不是限定之文字,而是區別性的用語。而本案所用之“包括”或“包含”涵蓋“包括”和“具有”的概念,並表示元件、操作步驟及/或組或上述的組合,並不代表排除或增加的意思。又,除非有特別說明,否則操作之步驟順序並不代表絕對順序。更,除非有特別說明,否則以單數形式提及元件時(例如使用冠詞“一”或“一個”)並不代表“一個且只有一個”而是“一個或多個”。本案所使用的“及/或”是指“及”或“或”,以及“及”和“或”。本案所使用的範圍相關用語係包含全部及/或範圍限定,例如“至少”、“大於”、“小於”、“不超過”等,是指範圍的上限或下限。
雖然本發明以前述之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相像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專利保護範圍須視本說明書所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光纖適配器
140、160:反轉極性連接器開口
142、162:第二極性接收結構
145、165:中間結構
148、168:第一極性接收結構
190:外殼

Claims (6)

  1. 一種光纖適配器,包含:
    一外殼;
    至少一對連接埠,該對連接埠係設置於該外殼內,該對連接埠、係設置以接收一第一光纖連接器的一第一對套圈及一第二光纖連接器的一第二對套圈,該第一光纖連接器係對應於該第二光纖連接器,該對連接埠係建立該第一對套圈及該第二對套圈之間的一光學連接;
    至少一對反轉極性連接器開口,該對反轉極性連接器開口設置於該外殼內,包含:
    至少一對第一極性接收結構,設置於至少該對反轉極性連接器開口的一第一端內;
    至少一對第二極性接收結構,設置於至少該對反轉極性連接器開口的一第二端內,且該第二端係相對於該第一端設置;以及
    至少一對中間結構,該中間結構係設置於該對第一極性接收結構與該對第二極性接收結構之間,該對第一極性接收結構及該對第二極性接收結構係設置以分別接收對應的該第一光纖連接器或該第二光纖連接器;以及
    至少一對極性連接器開口,其具有至少一對極性接收結構,該對極性接收結構位於至少該對極性連接器開口的一對應端內,並對應於至少該對第一極性接收結構及至少該對中間結構,該對極性接收結構係設置以接收該第二光纖連接器;
    其中當該第一光纖連接器在一第一位置插入該適配器中且該第二 光纖連接器在相應於該第一位置的一第一對應位置插入該適配器中時,該第一光纖連接器的一第一閂夾組件係接合至少該對第一極性接收結構,該第二光纖連接器的一第二閂夾組件係接合至少該對極性接收結構,以藉由該適配器在該第一光纖連接器及該第二光纖連接器之間建立一第一極性連結;
    其中當該第一光纖連接器在一第二位置插入該適配器中且該第二光纖連接器在相應於該第二位置的一第二對應位置插入該適配器中時,該第一光纖連接器的一第一閂夾組件係接合至少該對第一極性接收結構,該第二光纖連接器的一閂夾組件係接合至少該對第二極性接收結構,以藉由該適配器在該第一光纖連接器及該第二光纖連接器之間建立一第二極性連結。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纖適配器,其中該對極性連接器開口係在一方向上以接收該第二光纖連接器。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纖適配器,其中該對反轉極性連接器開口係在兩相對方向上接收該第一光纖連接器或該第二光纖連接器,以進行極性轉換。
  4. 一種藉由一光纖適配器提供光纖連接器之間極性連接的系統,包含:
    一外殼;
    一第一光纖連接器;
    一第二光纖連接器;
    至少一對連接埠,該至少一對連接埠係設置於該外殼內,該對連接埠係設置以接收一第一光纖連接器的一第一對套圈及一第二光纖連接器的一第二對套圈,該第一光纖連接器係對應於該第二光纖連接器,該對連接埠係建立該第一對套圈及該第二對套圈之間的一光學連接;
    至少一對反轉極性連接器開口,該對反轉極性連接器開口設置於該外殼內,包含:
    至少一對第一極性接收結構,設置於至少該對反轉極性連接器開口的一第一端內;
    至少一對第二極性接收結構,設置於至少該對反轉極性連接器開口的一第二端內,且該第二端係相對於該第一端設置;以及
    至少一對中間結構,該中間結構係設置於該對第一極性接收結構與該對第二極性接收結構之間,該對第一極性接收結構及該對第二極性接收結構係設置以分別接收對應的該第一光纖連接器或該第二光纖連接器;以及
    至少一對極性連接器開口,其具有至少一對極性接收結構,該對極性接收結構位於至少該對極性連接器開口的一對應端內,並對應於至少該對第一極性接收結構及至少該對中間結構,該對極性接收結構係設置以接收該第二光纖連接器;
    其中當該第一光纖連接器在一第一位置插入該適配器中且該第二光纖連接器在相應於該第一位置的一第一對應位置插入該適配器中時,該第一光纖連接器的一第一閂夾組件係接合至少該對第一極性接收結構,該第二光纖連接器的一第二閂夾組件係接合至少 該對極性接收結構,以藉由該適配器在該第一光纖連接器及該第二光纖連接器之間建立一第一極性連結;其中當該第一光纖連接器在一第二位置插入該適配器中且該第二光纖連接器在相應於該第二位置的一第二對應位置插入該適配器中時,該第一光纖連接器的一第一閂夾組件係接合至少該對第一極性接收結構,該對應的光纖連接器的一閂夾組件係接合至少該對第二極性接收結構,以藉由該適配器在該第一光纖連接器及該第二光纖連接器之間建立一第二極性連結。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系統,其中該對極性連接器開口係在一方向上以接收該第二光纖連接器。
  6. 如請求項4所述之系統,其中該對反轉極性連接器開口係在兩相對方向上接收該第一光纖連接器或該第二光纖連接器,以進行極性轉換。
TW109202380U 2019-12-02 2020-03-04 光纖適配器 TWM60264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916701097A 2019-12-02 2019-12-02
US16/701,097 2019-12-0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02641U true TWM602641U (zh) 2020-10-11

Family

ID=734804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202380U TWM602641U (zh) 2019-12-02 2020-03-04 光纖適配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2031784U (zh)
TW (1) TWM602641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66992B (zh) * 2022-02-25 2024-03-22 李健衍 一种扣合式光纤适配器及其使用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031784U (zh) 2020-11-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15933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optically connecting fiber arrays with paired transmit and receive fibers
JP4558789B2 (ja) 傾斜研磨されたフェルールと整列キーアダプタを利用した光ファイバアレー接続システム
US9494744B2 (en) Fiber optic connector having a main connector body and a plurality of removable sub-connectors
US9354418B2 (en) Optical fiber array connectivity system for multiple row trunk cables and terminals
CN104508529B (zh) 细粒度光学混洗互连拓扑迁移
US20200310066A1 (en) Fiber optic network architecture using high fiber-count fiber optic connectors
CN108713157B (zh) 光缆分纤箱和光缆分纤装置
US20150230007A1 (en) Optical interconnection assembly for spine-and-leaf network scale out
US20190339458A1 (en) Angle polished multi-fiber connector
US11457294B1 (en) Optical transceivers with independently releasable fiber connectors
TWM602641U (zh) 光纖適配器
US9594223B2 (en) Opto-electrical connection systems including opto-electrical cables providing configurable connectivity between electrical devices having electrical interfaces, and related assemblies and methods
WO2019105241A1 (zh) 光背板系统、交换系统及其升级方法
EP2795811B1 (en) Fiber optic wall plate with redundancy system
CN103430066A (zh) 光峰透镜中的光纤端接
CN212031790U (zh) 双工光纤适配器以及双工光纤连接器系统
CN212031791U (zh) 同向极性互换转接器以及光纤转接器系统
TWM602745U (zh) 同軸電纜連接器系統
CN103368025A (zh) 通过电缆传输高速数据的设备
Lee Market & Industrial Trends of Optical Interconnect
US20220365292A1 (en) Polarity scheme for multi-fiber connectors with a connector key
EP3602159A1 (en) Multi-fiber fiber optic connector
CN201689201U (zh) 光纤接续插座面板
Zhao et al. Ultra-dense, low-loss, universal optical coupling solution for optical chip scale package
CN114167551A (zh) 一种用于多光纤的连接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