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031791U - 同向极性互换转接器以及光纤转接器系统 - Google Patents

同向极性互换转接器以及光纤转接器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031791U
CN212031791U CN202020799564.7U CN202020799564U CN212031791U CN 212031791 U CN212031791 U CN 212031791U CN 202020799564 U CN202020799564 U CN 202020799564U CN 212031791 U CN212031791 U CN 2120317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fiber
port
ferrule
adapter
fiber opt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79956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思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Zcon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EZcon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Zconn Corp filed Critical EZconn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0317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03179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36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8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fibre to fibre mating means
    • G02B6/3807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 G02B6/3873Connectors using guide surfaces for aligning ferrule ends, e.g. tubes, sleeves, V-grooves, rods, pins, balls
    • G02B6/3874Connectors using guide surfaces for aligning ferrule ends, e.g. tubes, sleeves, V-grooves, rods, pins, balls using tubes, sleeves to align ferrules
    • G02B6/3878Connectors using guide surfaces for aligning ferrule ends, e.g. tubes, sleeves, V-grooves, rods, pins, balls using tubes, sleeves to align ferrul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ferrules, branching and break-out means
    • G02B6/3879Linking of individual connector plugs to an overconnector, e.g. using clamps, clips, common housings comprising several individual connector plug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36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8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fibre to fibre mating means
    • G02B6/3807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 G02B6/3873Connectors using guide surfaces for aligning ferrule ends, e.g. tubes, sleeves, V-grooves, rods, pins, balls
    • G02B6/3885Multicore or multichannel optical connectors, i.e. one single ferrule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fibre, e.g. ribbon typ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36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8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fibre to fibre mating means
    • G02B6/3807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 G02B6/381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of the ferrule type, e.g. fibre ends embedded in ferrules, connecting a pair of fibres
    • G02B6/3825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of the ferrule type, e.g. fibre ends embedded in ferrules, connecting a pair of fibres with an intermediate part, e.g. adapter, receptacle, linking two plug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36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8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fibre to fibre mating means
    • G02B6/3807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 G02B6/389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astening connecting plugs and sockets, e.g. screw- or nut-lock, snap-in, bayonet type
    • G02B6/3893Push-pull type, e.g. snap-in, push-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echanical Coupling Of Light Guid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同向极性互换转接器,包含具有一整合式反转极性部及一接收部的壳体。整合式反转极性部包含第一光纤连接器组件及一第二光纤连接器组件,第一光纤连接器包括第一光纤组件,其具有第一耦合套圈、第一连接套圈及耦接于其间的第一光纤,第二光纤连接器组件包括第二光纤组件,其具有第二耦合套圈、第二连接套圈及耦接于其间的第二光纤;接收部包含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用以接收光纤连接器的一对套圈,并且通过相对的端部,第一端口用以接收第二连接套圈,第二端口用以接收第一连接套圈,接合后,利用转接器在光纤连接器及配对光纤连接器之间建立极性反转的光连接。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光纤转接器系统。

Description

同向极性互换转接器以及光纤转接器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光通信装置,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同向极性互换转接器以及光纤转接器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云端用户不断增长的运算需求,产生了大量来自人工智能物联网设备等边缘运算设备的数据,并使5G网络的初期服务、超大规模架构、主机代管架构和就地部署架构快速地发展,而随着对依赖于边缘数据中心服务需求的提高,创建了与最终用户或设备更近的新数据中心。
对于数据中心而言,无论是新建的还是由网络升级的,都需要正确的电缆基础结构才能在数据中心内成功交付应用程序。布线基础设施必须可靠、易于安装、模块化、具有可调变性的,且能够适应变化并可具有扩展性,以支持数据中心的扩张。通常而言,电缆基础结构将数据中心中的流量模式端点和中间点连接到路由器、互连交换机、存取交换机、服务器、SAN交换机及储存器。在数据中心使用的电缆类型中,可符合支持协议标准的高速网络接口和高数据速率的电缆类型为光纤电缆。
通常在安装光缆时,作为预连接器的光缆可利用卡扣型态的连接器,以机械连接的方式在对准芯光纤后彼此连接,以实现有效的光传输,其中,所述的连接器由电缆、套圈、连接器主体和耦合件组成。在常见的Lucent连接器(LC)、方形连接器(SC)及MPO连接器的光纤电缆连接器中,以LC双工光纤连接器为例,其具有一对的多模光纤(MMF)或一对的单模光纤(SMF)光纤连接器,且所述的一对光纤连接器各在光纤的两端,以相反的两个方向发送数据,举例来说,LC双工光纤连接器上的发送信号(Tx)端口和接收器(Rx)端口必须始终分别地连接到相应LC双工光纤连接器上的接收器(Rx)端口和发送信号(Tx)端口。而所谓的极性指的是光信号通过光纤的方向,举例来说,在应用于单通道收发器(例如10G或25G SFP)或波长多工器(例如CWDM4, SWDM4或BiDi)时,LC双工光纤连接器可设置在同一对光纤上,并利用LC 双工光纤转接器来连接。
LC双工光纤转接器连接并对准于LC双工光纤电缆的两个连接器,光纤连接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每个光纤芯线都精确的对准,而对齐的方式受到每个连接器中的插芯和每个转接器中的对齐端口的影响,两个连接器插芯分别装在转接器端口大约中点的位置。
随着新数据中心的建立和现有数据中心的升级,安装过程中不良的光纤连接对准和/或光缆交叉的问题已经增加。通常来说,在数据中心中会连接多个转接器和光纤段,且所使用的转接器的极性在部署期间不仅会改变一次,还可能会改变数次。当需要切换极性时,通常会重新连接转接器。然而,这样的手动过程相当耗时,且会提高人为错误的风险,并且在某些情况下,还会需要特殊的工具才能完成。错误的连接会导致光纤纤芯的无法准确地对准,使得信号的质量下降、设备损坏或信号无法传输等问题。而且,光纤极性的每一次改变,都需要对转接器进行手动的调整,因而进一步地增加了光纤芯线不精确对准的风险。另外,光纤极性的多次改变,使得安装者必须仔细检查转接器的两侧,以确保所需的极性是否正确地连接,这样的步骤又进一步延长了安装所需的时间。且,当光纤转接器需要旋转180度并重新接合的情况下,安装者检查的负担变得更加吃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同向极性互换转接器、同向极性互换转接系统及通过同向极性互换转接器以改变转接器之间极性的连接方法。
其中,本实用新型揭露一种实施态样,提供了一种包含一外壳的同向极性互换转接器,壳体包含一整合式反转极性部、一第一光纤连接器组件、一第二光纤连接器组件及一接收部。整合式反转极性部包含一第一本体及一第二本体,第二本体固定地连接于第一本体,且第一本体及第二本体形成一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且整合式反转极性部包含一第一光纤连接器组件及一第二光纤连接器组件,其中,第一光纤连接器组件接合并固定于第一开口且包含一第一光纤组件,第一光纤组件包含一第一耦合套圈、一第一连接套圈及一第一光纤,且第一光纤连接于第一耦合套圈及第一连接套圈之间,第二光纤连接器组件接合并固定于第二开口且包含一第二光纤组件,第二光纤组件包含一第二耦合套圈、一第二连接套圈及一第二光纤,且第二光纤连接于第二耦合套圈及第二连接套圈之间。
接收部具有位于其中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第一端口及第二端口分别相反地配接光纤连接器的一对连接套圈,第一端口配接第二连接套圈、第二端口配接第一连接套圈,以使光纤连接器的一对套圈分别与第二和第一连接套圈之间建立光连接,第一端口与第一光纤连接器组件对准并定位在同一侧,第二端口与第二光纤连接器组件对准并定位在同一侧。
当将光纤连接器插入转接器中并使第一光纤连接器组件及第二光纤连接器组件耦合到配接的一配对光纤连接器时,光纤连接器的多个闩锁夹组件分别配接接收部,且光纤连接器的一对套圈配接于配对光纤连接器的第一端口及第二端口,第一光纤连接器组件及第二光纤连接器组件的该些闩锁夹组件配接于配对光纤连接器,第一连接套圈及第二连接套圈则对应配接于配对光纤连接器的一对端口,经由转接器光纤连接器及该配对光纤连接器之间建立极性反转连接。
其中,本实用新型揭露一种实施态样,整合式反转极性部还包含一后引导结构及一前导引结构,后引导结构具有一第一后结构表面及一第二后结构表面,第一后结构表面及第二后结构表面同心地对应设置,且第一后结构表面及第二后结构表面位于第一端口及第二端口的一侧且偏离于第一端口及第二端口的中心,而前导引结构则具有一第一前结构表面及一第二前结构表面,第一前结构表面及第二前结构表面同心地对应设置,且第一前结构表面及第二前结构表面位于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的一侧且偏离于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的中心,其中,第一光纤绕设于第一前结构表面及第二后结构表面,第二光纤绕设于第二前结构表面及第一后结构表面,以固设第一光纤及第二光纤并防止扭曲及交缠。
其中,本实用新型揭露一种实施态样,整合式反转极性部还包含一内固定结构及一近端固定结构,内固定结构临设于第一端口及第二端口,近端固定结构则整合于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且内固定结构固定设置以避免第一连接套圈及第二连接套圈发生滑动,近端固定结构固定设置以避免第一光纤连接器组件及第二光纤连接器组件发生滑动。
其中,本实用新型揭露一种实施态样,第一光纤连接器组件及第二光纤连接器组件各自包含一颈部凸缘端,各颈部凸缘端对应固设于近端固定结构内。
其中,本实用新型揭露一种实施态样,第一连接套圈及第二连接套圈各自包含一稳定部件,其固设于对应的第一连接套圈及第二连接套圈,各稳定部件包含一一体式套筒,一体式套筒具有一远端颈部及一套环,且套环套设于一体式套筒,各稳定部件对应固设于内固定结构内。
其中,本实用新型揭露一种实施态样,内固定结构包含一第一固定部件及一第二固定部件,第一固定部件具有一第一阶梯结构,第一固定部件整合于第一本体并形成一第一固定孔,第二固定部件具有一第二阶梯结构,第二阶梯结构与第一阶梯结构对应设置,第二固定部件整合于该第二本体并形成一第二固定孔,其中,第一连接套圈及第二连接套圈分别对应于第二固定孔及第一固定孔并彼此固定接合,第一阶梯结构与稳定部件的一体式套筒及套环的对应表面彼此固定接合,第二阶梯结构与稳定部件的一体式套筒及套环的相对表面彼此固定接合,并与第一阶梯结构相对设置,以防止稳定部件沿着套环自远端颈部的一侧发生x、y及z轴的移动。
其中,本实用新型揭露一种实施态样,套环的各对应表面及各相对表面均是平坦表面,且套环的各对应表面对齐设置于第一阶梯结构的一下阶梯的一部分,套环的各相对表面则对齐设置于第二阶梯结构的一下阶梯的一部分,且第一阶梯结构及第二阶梯结构的深度等于自一体式套筒到套环的对应表面的厚度,第一阶梯结构及第二阶梯结构的厚度等于自一体式套筒到套环的相对表面的厚度,以避免稳定部件发生转动。
其中,本实用新型揭露一种实施态样,第一连接套圈及第二连接套圈还分别包含一定位套筒,各定位套筒固设于稳定部件并与远端颈部相对设置,各定位套筒的长度大于自稳定部件伸出的各连接套圈的长度,使各连接套圈部分地露出于对应的各定位套筒,且各定位套筒相应地滑设于第一端口及第二端口中的一内挡件,以固定光纤连接器的该些光纤并使其对应地对准于第二连接套圈及第一连接套圈。
其中,本实用新型揭露一种实施态样,同向极性互换转接器还包含一识别标签,其设置于同向极性互换转接器的至少一可见外表面上,可见外表面是设置有可移除触发机构的一侧,且识别标签包含二字母A、二字母B及二类X极性反转标签,其中一字母B与第一端口对准,另一字母B则与第二光纤连接器组件对准,其中一字母A与第二个端口对准,另一字母A则与第一光纤连接器组件对准,各类X极性反转标签分别设置于对应的字母A及字母B之间,且各类X 极性反转标签与第一端口及第二端口对齐,字母A及字母B则分别与第一光纤连接器组件及第二光纤连接器组件对齐。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A为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同向极性互换转接器的一实施态样的透视示意图;
图1B为图1A的同向极性互换转接器的示意分解图;
图1C为图1A的同向极性互换转接器的局部示意分解图;
图2A为图1A的同向极性互换转接器的透视示意侧视图;
图2B为图2A的同向极性互换转接器的透视示意侧视图,其中未揭露整合式反转极性部、接收部及光纤;
图3A为图1A中的第二光纤连接器组件、第一连接套圈的稳定部件、定位套筒及同向极性互换转接器的第二连接套圈的定位套筒及连接套圈的透视示意图;
图3B为组装到图3A的同向极性互换转接器的部件的透视示意图;
图4为图1A的同向极性互换转接器沿线A-A的截面示意图;
符号说明:100、同向极性互换转接器,110、壳体,120、接收部,120a、第一端口,120b、第二端口,130、整合式反转极性部,140、第二本体,142、后引导结构,142a、第一后结构表面,142b、第二后结构表面,148、前导引结构,148a、第一前结构表面,148b、第二前结构表面,150、第一本体,151a、第一固定孔,151b、第二固定孔,155、内固定结构,157、第一阶梯结构,156、第一固定部件,158、第二固定部件,159、第二阶梯结构,161a、162a、第一开口,161b、162b、第二开口,165、近端固定结构,180a、第一光纤连接器组件,180b、第二光纤连接器组件,181a、181b、定位套筒,182a、第一连接套圈,182b、第二连接套圈,183a、183b、一体式套筒,184a、184b、套环, 185a、185b、远端颈部,186a、186b、稳定部件,187a、第一光纤,187b、第二光纤,188a、188b、闩锁夹组件,189a、第一耦合套圈,189b、第二耦合套圈,190a、第一光纤组件,190b第二光纤组件,194a、194b、颈部凸缘端, 196a、196b、套环的对应表面,197a、197b、套环(的相对表面),198、触发机构,199、识别标签,900、光纤连接器,A-A、截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列说明通过参考布线基础设施的具体实施例,以描述与光通信系统有关的各种原理,包括体现创新概念的光纤连接器及转接器的配置及示意。更具体但非排他性地来说,相对于光纤连接器及转接器的实施例用以描述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创新原理,并基于简洁及清楚的目的来详细描述公知的功能及构造。然而,可将一个或多个公开的原理并入光纤连接器和转接器的各种其他实施例中,以实现各种期望的结果、特性和/或性能等。
因此,以下将讨论光纤连接器及转接器之间各种不同的实施态样,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与精神可以通过以下详述及附图得到进一步的了解。必须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许多可应用的创新概念,在设定的背景技术之下可以做广泛的实施。此设定的实施例仅以设定的方式表示,以制造及使用本实用新型,但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揭露一种同向极性互换转接器,其为一具有整合式反转极性部及接收部的壳体,其中,整合式反转极性部包含一第一光纤连接器组件及一第二光纤连接器组件,第一光纤连接器组件包含一第一耦合套圈、一第一连接套圈及一连接于其间的第一光纤组件,第二光纤连接器组件包含一第二耦合套圈、一第二连接套圈及一连接于其间的第二光纤组件,接收部具有一第一端口及一第二端口,用以相反地配接一光纤连接器的一对连接套圈,第一端口配接第二连接套圈,第二端口配接第一连接套圈,接合后,利用转接器在光纤连接器及一配对光纤连接器之间建立极性反转的光连接。
在设定的实施例中,同向极性互换转接器可适用于连接网络或装置,例如但不限于通信设备和配线架。一般来说,实施例的同向极性互换转接器的连接器类型是双工LC连接器类型,而所述的双工LC连接器可插入至同向极性互换转接器中。在该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轻易地理解到,实施例中所述的同向极性互换转接器可以是任何偶数的端口数量,只要包含两个相反信号的每个LC 连接器都可以与本实用新型的同向极性互换转接器接合,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仅受此限制。
首先,请参照图1A、图1B及图1C所示,其中,图1A为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同向极性互换转接器的一实施态样的透视示意图,图1B为图1A的同向极性互换转接器的示意分解图,而图1C则为图1A的同向极性互换转接器的局部示意分解图。在图1A、图1B及图1C中所示的实施例揭露一种同向极性互换转接器100,其包含一壳体110,壳体110包含一整合式反转极性部130、一第一光纤连接器组件180a、一第二光纤连接器组件180b及一接收部120,整合式反转极性部130包含一第一本体150及与其固定连接的第二本体140,第二本体140可以利用对应的机构,像是卡扣配合机构,以固定接合于第一本体150或从第一本体150移除。
第一本体150及第二本体140形成第一开口161a、162a及第二开口161b、 162b。第一光纤连接器组件180a包含了一第一光纤组件190a,其包含第一耦合套圈189a、第一连接套圈182a及接合于其间的第一光纤187a。第二光纤连接器组件180b包含第二光纤组件190b,其包含第二耦合套圈189b、第二连接套圈 182b及接合于其间的第二光纤187b。第一光纤组件190a接合并固定于第一开口 161a、162a,第二光纤连接器组件190b接合并固定于第二开口161b、162b,且第一光纤组件190a及第二光纤组件190b实质地平行并具有相同的尺寸及长度。
接收部120具有第一端口120a及与其实质平行的第二端口120b,其中,第一端口120a及第二端口120b分别通过相对的端部以配接于光纤连接器900的一对连接套圈(图未显示),第一端口120a配接于第二连接套圈182b,第二端口 120b则配接于第二连接套圈182b,是以,在光纤连接器900的一对连接套圈分别与第二连接套圈182b及第一连接套圈182a之间建立了光连接。
当光纤连接器900插入转接器100中并使第一光纤连接器组件180a及第二光纤连接器组件180b耦合到配接的一配对光纤连接器(图未显示)时,光纤连接器900的多个闩锁夹组件188a、188b配接于接收部120,且光纤连接器900的一对套圈系分别配接于第一端口120a及第二端口120b,且第一光纤连接器组件 180a及第二光纤连接器组件180b的这些闩锁夹组件188a、188b配接于配对光纤连接器的一对端口,经由转接器100在光纤连接器900及配对光纤连接器(图未显示)之间建立极性反转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整合式反转极性部130还包含一后引导结构142及一前导引结构148,后引导结构142是大致为圆锥形的,并具有与之相对的第一后结构表面142a及第二后结构表面142b,后引导结构142位于第一端口120a及第二端口120b的一侧且偏离于第一端口120a及第二端口120b的中心,而前导引结构 148也是大致为圆锥形的,且与后引导结构142具有相同的尺寸,并具有与之相对的第一前结构表面1和第二前结构表面142b,而前引导结构148位于第一开口 161a、162a及第二开口161b、162b的一侧且偏心对齐。第一光纤187a绕设于第一前结构表面148a及第二后结构表面142b,第二光纤187b绕设于第二前结构表面148b及第一后结构表面142a弯曲,以固设该第一光纤187a及第二光纤187b 并防止扭曲及交缠。后引导结构142及前引导结构148具有基本相同的尺寸且大致上为圆锥形,然而,在该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轻易地理解到,后引导结构 142及前引导结构148可以采用其他尺寸和形状,并且可以以任何组合使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整合式反转极性部130还包含一内固定结构155及一近端固定结构165,内固定结构155临设于第一端口120a及第二端口120b,近端固定结构165则整合于第一开口161a、162a及第二开口161b、162b,且两者延伸跨越了整合式反转极性部130的宽度。内固定结构155固定设置以避免第一连接套圈182a及第二连接套圈182b发生滑动,近端固定结构165固定设置以避免第一光纤连接器组件180a及第二光纤连接器组件180b发生滑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光纤连接器组件180a及第二光纤连接器组件180b 各自包含一颈部凸缘端194a、194b,各颈部凸缘端194a、194b对应固设于近端固定结构165内,各颈部凸缘端194a、194b的尺寸和形状与近端固定结构165 的尺寸和形状基本上均相同,不过并不以此为限,只要可以将各颈部凸缘端 194a、194b牢固地固定在近端固定结构165中,任何其他的尺寸及形状,均可采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套圈182b和第一连接套圈182a各自包含一稳定部件186b、186a,各稳定部件186b、186a包含具有远端颈部185b、185a及套环 184b、184a的一体式套筒183b、183a,且套环184b、184a套设于其中。各稳定部件186b、186a对应固设于内固定结构155,而稳定部件186b、186a可以由金属、陶瓷或复合材料制成。
请再参照图2A、图2B、图3A、图3B及图4所示,其中,图2A为图1A的同向极性互换转接器的透视示意侧视图;图2B为图2A的同向极性互换转接器的透视示意侧视图,其中未揭露整合式反转极性部、接收部及光纤;图3A为图 1A中的第二光纤连接器组件、第一连接套圈的稳定部件、定位套筒及同向极性互换转接器的第二连接套圈的定位套筒及连接套圈的透视示意图;图3B为组装到图3A的同向极性互换转接器的部件的透视示意图;图4为图1A的同向极性互换转接器沿线A-A的截面示意图。请同时参照图2A至图4及图1A至图1C,在一些实施例中,内固定结构155包含第一固定部件156及第二固定部件158,第一固定部件156第一阶梯结构157并整合于第一本体150,第二固定部件158 具有第二阶梯结构159,其与第一阶梯结构157相对设置,第二固定部件158整合于第二本体140,并形成第一固定孔151a及第二固定孔151b。第二连接套圈 182b及第一连接套圈182a分别对应于第一固定孔151a及第二固定孔151b彼此固定接合于第一固定孔151a及第二固定孔151b中。第一阶梯结构157分别与一体式套筒183b、183a及稳定部件186b、186a的套环184b、184a的各对应表面彼此固定接合,且第二阶梯结构159与稳定部件186b、186a的各相对表面彼此固定接合,并与第一阶梯结构157对应设置,使得稳定部件186b、186a不至于在远端颈部185b、185a的一侧至套环197b、197a之间发生x、y及z轴的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套环的各对应表面196b、196a及套环的各相对表面197b、 197a都是平坦表面,套环的各对应表面196b、196a对齐设置于第一阶梯结构157 的一下阶梯的一部分,套环的各相对表面197b、197a则对齐设置于第二阶梯结构的159一下阶梯的一部分。其中,第一阶梯结构157及第二阶梯结构159的深度,等于从一体式套筒183b、183a到套环的对应表面196b、196a的厚度,第一阶梯结构157及第二阶梯结构159的宽度,等于从一体式套筒183b、183a到套环的相对表面197b、197a的厚度,以防止稳定部件186b、186a发生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套圈182b及第一连接套圈182a还分别包含一定位套筒181b、181a,各定位套筒181b、181a分别与远端颈部185b、185a相对设置,以固定接合于稳定部件186b、186a。定位套筒181b、181a实质为圆锥形的,且各定位套筒181b、181a的长度大于自稳定部件186b、186a延伸的各连接套圈 182b、182a的长度。定位套筒181b、181a并未完全包覆连接套圈182b、182a,且各定位套筒181b、181a分别对应地滑动接合到第一端口120a及第二端口120b 中的内挡件121a、121b,以固定光学元件,使光纤连接器900的光纤芯分别连接到第二连接套圈182b及第一连接套圈182a。
在一些实施例中,同向极性互换转接器100还包含一识别标签199,其设置于同向极性互换转接器100的至少一可见外表面上,可见外表面是设置有闩锁夹组件188a、188b及可用来设置或可用来移除触发机构198的一侧。识别标签 199包含与第一端口120a对准的字母B、与第二光纤组件190b对准的字母B、与第二端口120b对准的字母A及第一光纤对准的字母A,类X极性反转标签分别设置于对应的字母A及字母B之间,且类X极性反转标签系与第一端口120a及第二端口120b对齐,字母A及字母B则分别与第一光纤连接器组件180a及第二光纤连接器组件180b对齐。其中,识别标签199可以包括其他字母,单词,符号,几何形状等或其任意组合,上述仅为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夹组件188a、188b和触发机构198可以与接收部120及第一光纤连接器组件 180a、第二光纤连接器组件180b搭配作用,使光纤连接器900接合至同向极性互换转接器100,再将同向极性互换转接器100接合至配对光纤连接器(图未显示)。接收部120的固定特征可与光纤连接器900的闩锁特征相互作用,而触发机构198的触发特征整体地形成在第二本体140的外部,且与第一光纤连接器组件180a、第二光纤连接器组件180b的闩锁特征相互作用,然而,上述仅为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在该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采用其他已知的机制和装置,以将光纤连接器900接合至同向极性互换转接器100,或是将同向极性互换转接器100接合至配对光纤连接器(图未显示)。上述仅为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纤连接器900通过同向极性互换转接器100以提供反转极性,光纤连接器系统更还包含LC双工光纤连接器(未示出),本实用新型揭露的光纤连接器系统的同向极性互换转接器100,已于上述实施例中详细描述,于此将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通过同向极性互换转接器100改变光纤连接器之间的极性连接的方法。首先,将光纤连接器900接合至同向极性互换转接器100,并再将同向极性互换转接器100接合至配对光纤连接器(图未显示),其中,方法中揭露的同向极性互换转接器100,已于上述实施例中详细描述,于此将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揭露的通过同向极性互换转接器100以改变光纤连接器900之间的极性连接的方法具有快速、高效且零错误的优点。整个流程不需拆卸、不需调整连接器,所需要做的只是将光纤连接器900接合至同向极性互换转接器 100,及将同向极性互换转接器100接合至配对光纤连接器(图未显示)以实现反转极性的光连接。在光纤连接器900的一端,其上的一对套圈只能以单个方向接合至接收部120,在光纤连接器900的另一端,第二光纤连接器组件及第一光纤连接器组件只能以单个方向接合至配对光纤连接器(图未显示)的一对接收结构中,以清晰可见的方向及标签注解来接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接收部120及第一本体150和/或第二本体140可为一体成型的,且对于在该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利用已知的方法并通过合适的热塑性或热固性聚合物材料以制成。对于在该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容易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同向极性互换转接器100可以多于两个的部分形成,并且可由多于一种的材料制成并以后制程进行组装。上述仅为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纤可以是任何合适的光纤电缆,或对于在该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知悉的电缆。上述仅为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举例来说,光纤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以强度元件和电缆护套所围绕的两个未缓冲的光纤,然而,光缆的其他变化形式可能包含缓冲光纤和/或未包含强度元件或护套。
随着在线及离线连接的增加,基础附属设施技术正激烈地进步与创新,光纤可在小型通信及远程通信中实现高速数据传输,同时,更可应用于不断增长的宽带服务、网络运营商及宽带连接提供商相关的需求。
对数据量及数据速率的爆炸性需求,导致现有数据中心必须进行升级且许多新的数据中心大量地开始建造。一般来说,在数据中心内会采用多个转接器及光纤段,所使用的连接器的极性在部署期间不仅只改变一次,通持会有数次的改变,因此,安装过程中不良的光纤连接对准和/或光缆交叉的问题已经增加,进而使得LC双工光纤连接器的发送信号(Tx)端口和接收器(Rx)端口错误地未连接到接收器(Rx)端口和相应LC双工光纤连接器的发送信号(Tx) 端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揭露一种同向极性互换转接器,其包含具有整合式反转极性部及接收部的外壳。整合式反转极性部包含一第一光纤连接器组件及一第二光纤连接器组件,其中,第一光纤连接器组件接合并固定于第一开口且包含一第一光纤组件,第一光纤组件包含一第一耦合套圈、一第一连接套圈及一第一光纤,且第一光纤连接于第一耦合套圈及第一连接套圈之间,第二光纤连接器组件接合并固定于第二开口且包含一第二光纤组件,第二光纤组件包含一第二耦合套圈、一第二连接套圈及一第二光纤,且第二光纤连接于第二耦合套圈及第二连接套圈之间。接收部包含第一端口及第二端口,并具有用以接收光纤连接器的一对套圈,通过相对的端部,详细来说,第一端口对应接收第二连接套圈,第二端口对应接收第一连接套圈,接合后,利用转接器在光纤连接器及配对光纤连接器之间建立极性反转的光连接。
在实际的应用上,同向极性互换转接器100的使用可允许数据中心的布线基础附属设施更加可靠、易于安装、模块化及提高配装的灵活度,以满足数据中心的多样化需求。因此,在本实用新型中,当需要切换极性时,不需要重新配接,可大幅节省时间、降低人为错误的风险,并且不需要特殊的工具来完成。经由整合式反转极性部的结构,分别紧紧地对应固设于第一光纤连接器组件和第二光纤连接器组件的颈部凸缘端,以及第二连接套圈及第一连接套圈的远端颈部及套环以彼此固定。由于极性切换的目的是为了使光纤连接器与同向极性互换转接器100接合,并使同向极性互换转接器100与配对光纤连接器接合,进而减轻非精确对准、错误连接、信号劣化、设备损坏或信号无法传输等问题。通过定位套筒在第一端口及第二端口中分别与内部的内挡件以滑动方式来接合,确保光纤连接器的第二连接套圈、第一连接套圈能够对准于第一端口、第二端口。同时,通过前、后导引结构以防止光纤的扭结或缠结,因此,进一步减轻了光纤芯线不精确对准、信号劣化、设备或装置损坏或信号无法传输的风险。另外,由于同向极性互换转接器100具有可移动的触发机构,光纤连接器及配对光纤连接器位于相同的可见侧,且通过设置于同向极性互换转接器100 的至少一个可见外表面上的识别标签,使安装者仅需检查同向极性互换转接器 100的可见侧,即可确保所需的极性连接,更有效地节省了安装时间并大幅地降低了人为错误的风险。
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技术内容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凡是与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实用新型概念及原则相同者,都落入本实用新型的申请专利范围。需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元件的方向,例如“上”、“下”、“上方”、“下方”、“水平”、“垂直”、“左”、“右”等并不表示绝对的位置和/或方向。元件的定义,例如“第一”和“第二”并不是限定的文字,而是区别性的用语。而本实用新型所用的“包括”或“包含”涵盖“包括”和“具有”的概念,并表示元件、操作步骤和/ 或组或上述的组合,并不代表排除或增加的意思。又,除非有特别说明,否则操作的步骤顺序并不代表绝对顺序。除非有特别说明,否则以单数形式提及元件时(例如使用冠词“一”或“一个”)并不代表“一个且只有一个”而是“一个或多个”。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和/或”是指“及”或“或”,以及“及”和“或”。本案所使用的范围相关用语包含全部和/或范围限定,例如“至少”、“大于”、“小于”、“不超过”等,是指范围的上限或下限。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8)

1.一种同向极性互换转接器,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壳体,包含:
一整合式反转极性部,包含一第一本体及一第二本体,该第二本体固定地连接于该第一本体,该第一本体及该第二本体形成一第一开口及一第二开口,且该整合式反转极性部包含一第一光纤连接器组件及一第二光纤连接器组件,该第一光纤连接器组件接合并固定于该第一开口且包含一第一光纤组件,该第一光纤组件包含一第一耦合套圈、一第一连接套圈及一第一光纤,且该第一光纤连接于该第一耦合套圈及该第一连接套圈之间,该第二光纤连接器组件接合并固定于该第二开口且包含一第二光纤组件,该第二光纤组件包含一第二耦合套圈、一第二连接套圈及一第二光纤,且该第二光纤连接于该第二耦合套圈及该第二连接套圈之间;以及
一接收部,具有一第一端口及一第二端口,该第一端口及该第二端口分别相反地配接一光纤连接器的一对连接套圈,该第一端口配接该第二连接套圈,该第二端口配接该第一连接套圈,以建立该第一端口及该第二连接套圈间的光学连接与建立该第二端口及该第一连接套圈间的光学连接,其中,该第一端口与该第一光纤连接器组件对准并定位在同一侧,该第二端口与该第二光纤连接器组件对准并定位在同一侧;
当将该光纤连接器插入该转接器中并使该第一光纤连接器组件及该第二光纤连接器组件耦合到配接的一配对光纤连接器时,该光纤连接器的多个闩锁夹组件分别配接于该第一端口及该第二端口,且该第一光纤连接器组件及该第二光纤连接器组件的该些闩锁夹组件配接于该配对光纤连接器的多个端口,经由该转接器在该光纤连接器及该配对光纤连接器之间建立极性反转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向极性互换转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整合式反转极性部还包含:
一后引导结构,具有一第一后结构表面及一第二后结构表面,该第一后结构表面及该第二后结构表面同心地对应设置,且该第一后结构表面及该第二后结构表面位于该第一端口及该第二端口的一侧且偏离于该第一端口及该第二端口的中心;以及
一前导引结构,有一第一前结构表面及一第二前结构表面,该第一前结构表面及该第二前结构表面同心地对应设置,且该第一前结构表面及该第二前结构表面位于该第一开口及该第二开口的一侧且偏离于该第一开口及该第二开口的中心;
其中,该第一光纤绕设于该第一前结构表面及该第二后结构表面,该第二光纤绕设于该第二前结构表面及该第一后结构表面,以固设该第一光纤及该第二光纤并防止扭曲及交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向极性互换转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整合式反转极性部还包含:
一内固定结构,临设于该第一端口及该第二端口;以及
一近端固定结构,整合于该第一开口及该第二开口;
其中,该内固定结构固定设置以避免该第一连接套圈及该第二连接套圈发生滑动,该近端固定结构固定设置以避免该第一光纤连接器组件及该第二光纤连接器组件发生滑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同向极性互换转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光纤连接器组件及该第二光纤连接器组件各自包含一颈部凸缘端,各该颈部凸缘端对应固设于该近端固定结构内。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同向极性互换转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接套圈及该第二连接套圈各自包含一稳定部件,固设于对应的该第一连接套圈及该第二连接套圈,各该稳定部件包含一一体式套筒,该一体式套筒具有一远端颈部及一套环,且该套环套设于该一体式套筒,各该稳定部件对应固设于该内固定结构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同向极性互换转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内固定结构包含:
一第一固定部件,具有一第一阶梯结构,该第一固定部件整合于该第一本体并形成一第一固定孔;以及
一第二固定部件,具有一第二阶梯结构,该第二阶梯结构与该第一阶梯结构对应设置,该第二固定部件整合于该第二本体并形成一第二固定孔;
其中,该第一连接套圈及该第二连接套圈分别对应于该第二固定孔及该第一固定孔并彼此固定接合,且该第一阶梯结构与该稳定部件的该一体式套筒及该套环的对应表面彼此固定接合,该第二阶梯结构与该稳定部件的该一体式套筒及该套环的相对表面彼此固定接合,并与该第一阶梯结构相对设置,以防止该稳定部件沿着该套环自该远端颈部的一侧发生x、y及z轴的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同向极性互换转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套环的各对应表面及各相对表面均是平坦表面,且该套环的各对应表面对齐设置于该第一阶梯结构的一下阶梯的一部分,该套环的各相对表面则对齐设置于该第二阶梯结构的一下阶梯的一部分,且该第一阶梯结构及该第二阶梯结构的深度等于自该一体式套筒到该套环的对应表面的厚度,该第一阶梯结构及该第二阶梯结构的厚度等于自该一体式套筒到该套环的相对表面的厚度,以避免该稳定部件发生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同向极性互换转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接套圈及该第二连接套圈还分别包含一定位套筒,各该定位套筒固设于该稳定部件并与该远端颈部相对设置,各该定位套筒的长度大于自该稳定部件伸出的各该连接套圈的长度,使各该连接套圈部分地露出于对应的各该定位套筒,且各该定位套筒相应地滑设于该第一端口及该第二端口中的一内挡件,以固定该光纤连接器的该些光纤并使该些光纤对应地对准于该第二连接套圈及该第一连接套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向极性互换转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同向极性互换转接器还包含一识别标签,设置于该同向极性互换转接器的至少一可见外表面上,该可见外表面是设置有可移除触发机构的一侧,且该识别标签包含二字母A、二字母B及二类X极性反转标签,其中一该字母B与该第一端口对准,另一该字母B则与该第二光纤连接器组件对准,其中一该字母A与该第二个端口对准,另一该字母A则与该第一光纤连接器组件对准,各该类X极性反转标签分别设置于对应的该字母A及该字母B之间,且各该类X极性反转标签与该第一端口及该第二端口对齐,该字母A及该字母B则分别与该第一光纤连接器组件及该第二光纤连接器组件对齐。
10.一种光纤转接器系统,其特征在于,通过一同向极性互换转接器以提供反转极性,该光纤转接器系统包含:
一光纤连接器,该光纤转接器系统通过该同向极性互换转接器以在与该光纤连接器之间提供反转极性;以及
一壳体,包含:
一整合式反转极性部,包含一第一本体及一第二本体,该第二本体固定地连接于该第一本体,该第一本体及该第二本体形成一第一开口及一第二开口,且该整合式反转极性部包含一第一光纤连接器组件及一第二光纤连接器组件,该第一光纤连接器组件接合并固定于该第一开口且包含一第一光纤组件,该第一光纤组件包含一第一耦合套圈、一第一连接套圈及一第一光纤,且该第一光纤连接于该第一耦合套圈及该第一连接套圈之间,该第二光纤连接器组件接合并固定于该第二开口且包含一第二光纤组件,该第二光纤组件包含一第二耦合套圈、一第二连接套圈及一第二光纤,且该第二光纤连接于该第二耦合套圈及该第二连接套圈之间;以及
一接收部,具有一第一端口及一第二端口,该第一端口及该第二端口分别相反地配接一光纤连接器的一对连接套圈,该第一端口配接该第二连接套圈,该第二端口配接该第一连接套圈,以建立该第一端口及该第二连接套圈间的光学连接与建立该第二端口及该第一连接套圈间的光学连接,其中,该第一端口与该第一光纤连接器组件对准并定位在同一侧,该第二端口与该第二光纤连接器组件对准并定位在同一侧;
当将该光纤连接器插入该转接器中并使该第一光纤连接器组件及该第二光纤连接器组件耦合到配接的一配对光纤连接器时,该光纤连接器的多个闩锁夹组件分别配接于该第一端口及该第二端口,且该第一光纤连接器组件及该第二光纤连接器组件的该些闩锁夹组件配接于该配对光纤连接器的多个端口,经由该转接器在该光纤连接器及该配对光纤连接器之间建立极性反转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纤转接器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整合式反转极性部还包含:
一后引导结构,具有一第一后结构表面及一第二后结构表面,该第一后结构表面及该第二后结构表面相对设置,同心地对应设置,且该第一后结构表面及该第二后结构表面位于该第一端口及该第二端口的一侧且偏离于该第一端口及该第二端口的中心;以及
一前导引结构,具有一第一前结构表面及一第二前结构表面,该第一前结构表面及该第二前结构表面相对设置,同心地对应设置,且该第一前结构表面及该第二前结构表面位于该第一开口及该第二开口的一侧且偏离于该第一开口及该第二开口的中心;
其中,该第一光纤绕设于该第一前结构表面及该第二后结构表面,该第二光纤绕设于该第二前结构表面及该第一后结构表面,以固设该第一光纤及该第二光纤并防止扭曲及交缠。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纤转接器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整合式反转极性部还包含:
一内固定结构,临设于该第一端口及该第二端口;以及
一近端固定结构,整合于该第一开口及该第二开口;
其中,该内固定结构固定设置以避免该第一连接套圈及该第二连接套圈发生滑动,该近端固定结构固定设置以避免该第一光纤连接器组件及该第二光纤连接器组件发生滑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纤转接器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光纤连接器组件及该第二光纤连接器组件各自包含一颈部凸缘端,各该颈部凸缘端对应固设于该近端固定结构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纤转接器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接套圈及该第二连接套圈各自包含一稳定部件,固设于对应的该第一连接套圈及该第二连接套圈,各该稳定部件包含一一体式套筒,该一体式套筒具有一远端颈部及一套环,且该套环套设于该一体式套筒,各该稳定部件对应固设于该内固定结构内。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光纤转接器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内固定结构包含:
一第一固定部件,具有一第一阶梯结构,该第一固定部件整合于该第一本体并形成一第一固定孔;以及
一第二固定部件,具有一第二阶梯结构,该第二阶梯结构与该第一阶梯结构对应设置,该第二固定部件整合于该第二本体并形成一第二固定孔;
其中,该第一连接套圈及该第二连接套圈分别对应于该第二固定孔及该第一固定孔并彼此固定接合,且该第一阶梯结构与该稳定部件的该一体式套筒及该套环的对应表面彼此固定接合,该第二阶梯结构与该稳定部件的该一体式套筒及该套环的相对表面彼此固定接合,并与该第一阶梯结构相对设置,以防止该稳定部件沿着该套环自该远端颈部的一侧发生x、y及z轴的移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光纤转接器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套环的各对应表面及各相对表面均是平坦表面,且该套环的各对应表面对齐设置于该第一阶梯结构的一下阶梯的一部分,该套环的各相对表面则对齐设置于该第二阶梯结构的一下阶梯的一部分,且该第一阶梯结构及该第二阶梯结构的深度等于自该一体式套筒到该套环的对应表面的厚度,该第一阶梯结构及该第二阶梯结构的厚度等于自该一体式套筒到该套环的相对表面的厚度,以避免该稳定部件发生转动。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光纤转接器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接套圈及该第二连接套圈还分别包含一定位套筒,各该定位套筒固设于该稳定部件并与该远端颈部相对设置,各该定位套筒的长度大于自该稳定部件伸出的各该连接套圈的长度,使各该连接套圈部分地露出于对应的各该定位套筒,且各该定位套筒相应地滑设于该第一端口及该第二端口中的一内挡件,以固定该光纤连接器的该些光纤并使该些光纤对应地对准于该第二连接套圈及该第一连接套圈。
18.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纤转接器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同向极性互换转接器更还包含一识别标签,设置于该同向极性互换转接器的至少一可见外表面上,该可见外表面为设置有可移除触发机构的一侧,且该识别标签包含二字母A、二字母B及二类X极性反转标签,其中一该字母B与该第一端口对准,另一该字母B则与该第二光纤连接器组件对准,其中一该字母A与该第二个端口对准,另一该字母A则与该第一光纤连接器组件对准,各该类X极性反转标签分别设置于对应的该字母A及该字母B之间,且各该类X极性反转标签与该第一端口及该第二端口对齐,该字母A及该字母B则分别与该第一光纤连接器组件及该第二光纤连接器组件对齐。
CN202020799564.7U 2020-01-14 2020-05-13 同向极性互换转接器以及光纤转接器系统 Active CN21203179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6/741,776 US11163123B2 (en) 2020-01-14 2020-01-14 Duplex fiber optic adapter
US16/741,776 2020-01-1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031791U true CN212031791U (zh) 2020-11-27

Family

ID=734796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799564.7U Active CN212031791U (zh) 2020-01-14 2020-05-13 同向极性互换转接器以及光纤转接器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163123B2 (zh)
CN (1) CN212031791U (zh)
TW (1) TWM604083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00018B (zh) * 2019-07-23 2024-04-09 扇港元器件有限公司 用于接收与插芯组件相对的光纤连接器的超小型插座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34796B2 (en) * 1999-06-30 2003-10-21 Corning Cable Systems Llc Polarity reversal for fiber optic connections
US9709753B1 (en) * 2016-01-15 2017-07-18 Senko Advanced Components, Inc. Polarity changeable LC duplex adapt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215890A1 (en) 2021-07-15
TWM604083U (zh) 2020-11-11
US11163123B2 (en) 2021-1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558789B2 (ja) 傾斜研磨されたフェルールと整列キーアダプタを利用した光ファイバアレー接続システム
US10215933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optically connecting fiber arrays with paired transmit and receive fibers
US4953929A (en) Fiber optic connector assembly and adapter for use therewith
KR0133559B1 (ko) 광섬유 접속기 및 제조방법
GB1564292A (en) Fibre optic connector assembly
US6371658B2 (en) Tuned multiple fiber optic connector
US11366272B2 (en) Wall-plate-interfaceable-housed electrical-polarity switching hybrid coupler
EP3855229B1 (en) Osfp optical transceiver with a dual mpo receptacle
CN212031791U (zh) 同向极性互换转接器以及光纤转接器系统
US10371900B2 (en) Optical adaptor for mounting to a receptacle to optically couple connectorized optical cables
CN212031790U (zh) 双工光纤适配器以及双工光纤连接器系统
CN212031784U (zh) 光纤适配器以及光纤连接器之间极性连接的系统
US9651755B2 (en) Fiber optic interconnect systems and methods
WO2019213082A1 (en) Optical wave bridge adapter
US20170357059A1 (en) Optical adaptor for mounting to a receptacle to optically couple connectorized optical cables
US20220099899A1 (en) Fiber optic adapter with integrally molded structures
US20220365292A1 (en) Polarity scheme for multi-fiber connectors with a connector key
EP3602159A1 (en) Multi-fiber fiber optic connector
US11726286B2 (en) Fiber optic cable connector and adapter housing
US20220066105A1 (en) Fibre optic connector insertion and removal tool
KR20210043350A (ko) 광 어댑터
CN100443939C (zh) 利用倾斜抛光套管及对准键适配器的光纤阵列连接系统以及用于其的线缆
WO2021214575A1 (en) Optical ferrul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