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01588U - 聚能均熱鍋具改良結構 - Google Patents

聚能均熱鍋具改良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01588U
TWM601588U TW109208851U TW109208851U TWM601588U TW M601588 U TWM601588 U TW M601588U TW 109208851 U TW109208851 U TW 109208851U TW 109208851 U TW109208851 U TW 109208851U TW M601588 U TWM601588 U TW M601588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nergy
concentrating
pot
soaking
improved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2088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許登旺
Original Assignee
鼎王企業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鼎王企業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鼎王企業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920885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601588U/zh
Publication of TWM6015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01588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一種聚能均熱鍋具改良結構,包括鍋體及位於鍋體上的聚能均熱結構,其包含有均熱部與聚能部,該均熱部係設呈該底部區域厚度較厚於周圍該側部區域厚度的鍋形結構體,使火源在底部受熱區域停留時間較長並使熱源沿該底部而朝向周圍快速擴散至該側部區域,增加該底部及側部的加熱及均熱功效,而該聚能部係環設於該側部區域外表面形成一聚能導熱區塊,該聚能導熱區塊包含有至少一凹槽及至少一凸面,該凸面係形成自該側部外表面朝向該底部方向延伸,使上升火燄被攏聚於該階層狀凸面而導引熱源於個別凹槽圈內,增加鍋體側部外表面受熱面積,倍增鍋體整體儲能蓄熱能力,提高鍋體熱速率功效,節省燃料能源,達到高效節能的目的。

Description

聚能均熱鍋具改良結構
本創作涉及一種烹調容器,尤其涉及一種聚能均熱鍋具改良結構。
現有烹調容器的鍋體常被廣泛用來燉、滷、煮等用途上,傳統鍋具為了減輕重量,多採用整個鍋體厚度均薄設計,即便是鍋體為多層式結構設計於整體厚度上並無明顯差異,因而在實際烹煮使用時,由於鍋體底部位置直接受熱關係,故當熱源與鍋體底部接觸,熱源會沿底部迅速朝向四周散出,造成火源停留於底部時間過短,而降低加熱效果;此外,若鍋體側部外表面常為平滑設計, 又因鍋體其平滑側部表面吸收熱量低,位於底部的火燄熱源因毫無阻力而迅速上升至側部上方,形成毫無導熱效果;如此一來,勢必增加加熱時間外,亦會造成浪費燃料,且使整體鍋具之均熱、儲溫與導熱效果均極不如預期理想,往往達不到高效節能目的,熱源利用率低,費時費能源,無法符合現代講求節能的實用要求。
於是,本創作人認為上述缺陷可改善,乃特潛心研究並配合科學原理的運用,終於提出一種設計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陷的本創作。
本創作實施例在於提供一種聚能均熱鍋具改良結構,能有效地改善現有烹調容器所可能產生的缺陷,另在停火狀態下鍋體的聚能均熱結構可對鍋內食材進一步保溫熟化功效,達到高效節能的目的。
本創作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聚能均熱鍋具改良結構,藉由聚能均熱結構可有效使受熱區域及其周圍通過該均熱部與聚能部,用以具有均熱、聚能功能,且使火燄能被攏聚於該凸面而使熱源被導引聚熱於凹槽內,減緩火燄熱源上升至該側部頂面之速度,以增加鍋體整體儲能蓄熱能力,俾使鍋體快速導熱進而整體呈現均熱,提高熱速率功效。
本創作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聚能均熱鍋具改良結構,提高熱速率、節省燃料能源、縮短烹煮時間,達到高效節能目的,有效符合現代節能的實用要求。
本創作實施例公開一種聚能均熱鍋具改良結構,係包含:一鍋體,其具有底部及側部,該側部係從該底部周圍往上延伸而成 ;以及一聚能均熱結構係設置於該鍋體,其包含有均熱部與聚能部,其中,該均熱部係設呈該底部區域厚度較厚於周圍該側部區域厚度的鍋形結構體,而該聚能部係環設於該側部區域外表面形成一聚能導熱區塊,該聚能導熱區塊包含有至少一凹槽及至少一凸面,該凸面係形成自該側部外表面朝向該底部方向延伸。
據此,綜上述結構, 本創作實施例所公開的聚能均熱鍋具改良結構,通過該均熱部係設呈該底部區域厚度較厚於周圍該側部區域厚度的鍋形結構體,用以使火源在該底部的受熱區域停留時間較長並使熱源沿該底部而朝向周圍快速擴散至該側部區域,據以增加該底部及側部的加熱及均熱功效,通過該聚能部的聚能導熱區塊的凹槽及相鄰凸面配設關係,使火燄能被攏聚於該階層狀凸面而導引熱源於個別凹槽圈內,減緩火燄熱源上升至該側部上方之速度,增加鍋體側部外表面受熱面積,藉以倍增鍋體整體儲能蓄熱能力,俾使鍋體快速導熱呈現均溫,提高熱速率功效,節省燃料能源,達到高效節能的目的。
此外,在爐火關閉停火狀態下,鍋體可對鍋內食物進行保溫熟化,縮短烹調時間,達到保溫、省時目的,大幅提高實用效果。
為更進一步瞭解本創作的特徵及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創作的詳細說明與附圖,然而附圖僅提供參考與說明用,並非用來對本創作的保護範圍作任何的限制。
請參閱圖1至圖5 所示,其為本創作的實施例公開一種聚能均熱鍋具改良結構100。需先說明的是,以下所揭露的本實施例對應附圖所提及的相關數量與外型,僅用來具體地說明本創作的實施方式,以便於瞭解本創作的創作內容,而非用來侷限本創作的保護範圍。
請參閱圖1至圖 5所示,本實施例公開一種聚能均熱鍋具改良結構100,主要包含一鍋體 1及一聚能均熱結構 2,其中,鍋體1及聚能均熱結構2可為金屬材質製成,該金屬材質例如鋁、鈦或其合金,或不銹鋼金屬等;但本創作不以此為限,本實施例中鍋體之材質可能是金屬,也可以是陶瓷或是其他導熱係數高且適合作鍋具之材質者。
上述鍋體1,其包含一底部10及一側部11,該底部10設有一外表面與一內表面。該側部11係由該底部10周圍往上延伸而成環形側壁,且該側部11設有一外表面111與一內表面,該側部11的內表面與該底部10的內表面係圍構而界定出一鍋口12及一烹煮空間121。本實施例中,該鍋體 1的底部10對應加熱裝置(未繪示於圖)係形成有一受熱區域101,且受熱區域101大致呈平面狀,而鍋體 1定義有一中心軸線P,並且上述底部10、環形側部11、鍋口12、烹煮空間121及受熱區域101皆大致鏡像對稱於該中心軸線P。進一步的說,上述鍋體1之型式可為市售平底煎鍋、炒鍋、湯鍋或火鍋等型式,鍋體 1 亦可包含有把手,但本創作並不受限於此。
上述聚能均熱結構2,設置於該鍋體1,其係包含有均熱部21與聚能部22。故,以下接著說明該聚能均熱結構 2 更詳細的結構與各元件相互位置關係。
該均熱部21,係為一由導熱金屬元件加工設呈該底部10區域之厚度係 “較厚” 於周圍該側部11區域之厚度的鍋形結構體(如上述鍋體1,係由該底部10區域之厚度係較厚而“逐漸遞減” 朝向於周圍該側部11區域之厚度較薄)。進一步的說,該均熱部21係於該底部10區域之厚度範圍為2.6毫米(mm)〜4.1毫米(mm)之間,較佳者係最大厚度為3.5毫米(mm),以及該均熱部21係於該側部11區域之厚度範圍為1mm〜2.3mm之間,較佳者係最小厚度為1.5mm。 據此,使得較厚的底部10區域外表面之熱度傳遞至內表面的速度,至少趨近於鍋體1周圍側部11區域外表面之熱度傳遞至內表面的速度,用以增加鍋體1底部10與側部11之均熱功效,達到讓食材平均受熱之目的,亦有助於降低食材產生焦黑的風險,以及,當爐火關閉停火狀態時,鍋體1 亦可因為該均熱部21 的底部10之厚度相對較為厚實,而具有較佳的儲熱保溫效果。再者,該均熱部21 設計也可增加鍋體1底部的結構強度。
該聚能部22,係環設於該側部11區域的外表面111形成一聚能導熱區塊,且該聚能導熱區塊22係對應該中心軸線P 而環繞設於該側部11 外表面111並相鄰於該受熱區域101的外圍。該聚能導熱區塊22 包含有至少一凹槽221及至少一凸面222,該凸面222係形成自該側部11的外表面111朝向該底部10方向延伸藉以設呈倒梯階層形式配設。
更詳細的說,在本實施例中,該聚能導熱區塊22 係包含有相互間隔排列的多圈凹槽221(如圖3、4、5 中具有三圈凹槽221、221’、221”),並互呈上下等距相鄰之規則排列的環繞於該側部11外表面111上,藉以形成數個相隔且不同圈徑的環圈式凹槽者;再者,每一環圈式凹槽221(221’、221”)係列設於該側部11區域外表面111,且從外往內排列的最內圈之凹槽221 其鄰近於該底部10區域的最外圍;另外,凹槽221(221’、221”)係為整環連續不斷開之環圈形式,但並不侷限之。在本實施例中,該聚能導熱區塊22 係包含有相互間隔排列的多圈凸面222(如圖中具有三圈凸面222、222’、222”),並呈上下等距相鄰規則排列的環繞於該側部11外表面111上,藉以形成數個相隔且不同圈徑的環圈式階層狀凸面者;再者,每一環圈式凸面222(222’、222”)係設呈倒梯階層狀配置於該側部11區域外表面111且鄰近於相應的該凹槽221(221’、221”)的一側2211;另外,階層狀凸面222(222’、222”)係為整環連續不斷開之環圈形式,但並不侷限之。如此一來,藉以使得該鍋體1的側部11 外表面111的該聚能導熱區塊22 形構成上下間隔有數圈呈水平且逐漸向上漸擴的階梯層(如圖2、3)。
再者,在本實施例中,該凹槽221(221’、221”)的另一側係自該側部11外表面111的下方朝向上方而形成一朝向該凹槽方向逐漸傾斜狀之推拔面2212,用以藉由該推拔面2212具有導引熱源至該凹槽221(221’、221”)的導熱功效。另外,該凹槽221(221’、221”)自該側部11外表面的下方朝向上方並鄰近於該推拔面2212 且與相應的該階層狀凸面222(222’、222”)之間係形成一倒梯階層角度形式的推拔度2213,使該凹槽221(221’、221”)與相應的該階層狀凸面222(222’、222”)之間形構成一集熱槽道。據此,藉由該推拔面2212、推拔度2213具有攏聚熱源及導熱功效,如此一來,可大幅提高該側部11的聚能部22(聚能導熱區塊)之聚熱及蓄熱強度,同時增加鍋體1 的側部11外表面受熱面積。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每一該凹槽221(221’、或221”)的該推拔度2213之倒梯階層角度範圍係介於90˚〜160˚之間,需特別說明,每一該凹槽221(221’、221”) 的該推拔度2213 角度係依據所位在該鍋體1 側部11 之厚度及彎弧角度而設定,因而所有該凹槽221(221’、221”)的各自推拔度2213 之倒梯階層角度係為不同,因而所有該倒梯階層狀凸面222(222’、222”)的各自臺階寬度a、a’、a”係為0. 2mm〜1. 3mm 之間。
承上述結構,再提出說明,上述凹槽221(221’、221”)並不侷限是以上述呈現 “整環連續不斷開”之環圈形式,換言之,該凹槽221(221’、221”)也可呈現“整環不連續且有斷開”之排圈形式。上述凸面222(222’、222”)並不侷限是以上述呈現 “整環連續不斷開”之環凸面形式,換言之,該凸面222(222’、222”)也可呈現“整環不連續且有斷開”之排凸面形式。再者,如本領域技術人員所理解的,圖式中該凹槽與凸面之環設(排設)數目僅為說明,但本創作不以此為限,可依據實際需求而設計。
[本創作實施例的技術功效]
綜合而言,結合上述構件所組成的聚能均熱鍋具改良結構,通過該均熱部21係設呈該底部10區域之厚度 “較厚”於周圍該側部11區域之厚度的鍋形結構體,由於鍋體1底部10區域直接受熱關係,使火源在該底部的受熱區域停留較長時間並使熱能沿該底部而朝向周圍快速擴散至該側部11區域(因較薄),令較厚的該底部外表面之熱度傳遞至內表面的速度,至少趨近於周圍該側部外表面之熱度傳遞至內表面的速度,據此增加該底部及側部之同步加熱及均熱功效,達到讓食材平均受熱之目的,亦有助於降低食材產生焦黑的風險。以及,通過該聚能部22(聚能導熱區塊)的凹槽221(221’、221”)及相鄰凸面222(222’、222”)配設關係,藉由該階層狀凸面與推拔度2213形構成可使火燄/熱源被攏聚於該階層狀凸面222、以及藉該推拔面2212可迅速導引熱源聚熱於該凹槽圈內,據以使該側面11下方(聚能導熱區塊22)形成聚熱及蓄熱功效,減緩火燄熱源上升至該側部頂部之速度,同時增加鍋體1 的側部外表面受熱面積,藉此增加鍋體整體蓄熱儲能的能量,俾使鍋體快速導熱整體呈現均溫,提高熱速率功效,達成鍋體 1內容易讓食材受熱熟成且避免發生焦黑現象,並可節省燃料能源,達到高效節能的目的。
再者,基於上述結構特徵與優點,故在爐火提前關閉停火狀態下,鍋體1 亦可因為該均熱部21 的底部10之厚度相對較為厚實,而具有較佳的儲熱保溫效果,使鍋體可對鍋內食材進行保溫熟化,據此,不僅縮短烹調時間,達到保溫、省時之目的,並提高熱速率與節約能源功效,且能大幅節省使用者照看烹煮的時間,達到使用便利性。
此外, 通過該均熱部21的較厚底部設計除了可增加鍋體1的結構強度,也因縮短加熱烹調時間而可減少鍋體直接受熱燒焦之虞,使鍋體不易燒毀,能延長鍋體的使用壽命之外,亦能節省燃料成本,提高熱源利用率,省時省能源,充份符合現代講求節能的實用要求。
以上所述僅為本創作的優選可行實施例,並非用來侷限本創作的保護範圍,凡依本創作專利範圍所做的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創作的權利要求書的保護範圍。
100:聚能均熱鍋具改良結構 1:鍋體 10:底部 101:受熱區域 11:側部 111:外表面 12:鍋口 121:烹煮空間 2:聚能均熱結構 21:均熱部 22:聚能部(聚能導熱區塊) 221、221’、221”:凹槽 2211:一側 2212:推拔面 2213:推拔度 222、222’、222”:凸面 P:中心軸線 a、a’、a”:臺階寬度
圖1為本創作實施例聚能均熱鍋具改良結構的立體圖。 圖2為本創作實施例聚能均熱鍋具改良結構的示意圖。 圖3為圖1的另一視角立體圖。 圖4為圖1聚能均熱鍋具改良結構的部份剖視立體圖。 圖5為圖2的部份剖視示意圖。
100:聚能均熱鍋具改良結構
1:鍋體
10:底部
101:受熱區域
11:側部
12:鍋口
2:聚能均熱結構
22:聚能部(聚能導熱區塊)
221、221’、221”:凹槽
222、222’、222”:凸面

Claims (14)

  1. 一種聚能均熱鍋具改良結構,包括: 一鍋體,具有底部及側部,該側部係從該底部周圍往上延伸而成;以及 一聚能均熱結構,設置於該鍋體,其包含有均熱部與聚能部,其中,該均熱部係設呈該底部區域之厚度較厚於周圍該側部區域之厚度的鍋形結構體,該聚能部係環設於該側部區域外表面形成一聚能導熱區塊,該聚能導熱區塊包含有至少一凹槽及至少一凸面,該凸面係形成自該側部外表面朝向該底部方向延伸。
  2. 如請求項 1 所述的聚能均熱鍋具改良結構,其中,該鍋體定義有一中心軸線,該底部設有受熱區域、且大致鏡像對稱於該中心軸線,該均熱部係於該底部區域之厚度最大值為3.5毫米(mm),該均熱部係於該側部區域之厚度最小值為1.5毫米(mm)。
  3. 如請求項 1 所述的聚能均熱鍋具改良結構,其中,該聚能部的該聚能導熱區塊係包含有相互間隔排列的多圈凹槽。
  4. 如請求項 1 所述的聚能均熱鍋具改良結構,其中, 該聚能部的該聚能導熱區塊係包含有多圈凹槽,並互呈等距相鄰列設環繞於該側部外表面上,以形成數個相隔且不同圈徑者。
  5. 如請求項 1 、3、4 中任一項所述的聚能均熱鍋具改良結構,其中,該聚能導熱區塊最內圍的該凹槽係鄰近於該底部。
  6. 如請求項 1 、3、4 中任一項所述的聚能均熱鍋具改良結構,其中,該凹槽係為整環連續不斷開之環圈形式。
  7. 如請求項 1 所述的聚能均熱鍋具改良結構,其中,該聚能導熱區塊係包含有相互間隔排列的多圈凸面。
  8. 如請求項 1 所述的聚能均熱鍋具改良結構,其中,該聚能導熱區塊係包含有多圈凸面,並互呈等距相鄰列設環繞於該側部外表面上,以形成數個相隔且不同圈徑者。
  9. 如請求項 1、7、8 中任一項所述的聚能均熱鍋具改良結構,其中,該聚能導熱區塊的該凸面設呈階層狀配置且其鄰近於該凹槽。
  10. 如請求項 1、7、8 中任一項所述的聚能均熱鍋具改良結構,其中,該凸面係為整環連續不斷開之環圈形式。
  11. 如請求項 1 所述的聚能均熱鍋具改良結構,其中,該凹槽一側係自該側部外表面的下方朝向上方而形成推拔面。
  12. 如請求項 1 所述的聚能均熱鍋具改良結構,其中,該凹槽一側係自該側部外表面的下方朝向上方而形成推拔度。
  13. 如請求項 1 2 所述的聚能均熱鍋具改良結構,其中,該凹槽的該推拔度之倒梯階層角度範圍係介於90˚〜160˚之間。
  14. 如請求項 9 所述的聚能均熱鍋具改良結構,其中,該階層狀凸面的臺階寬度為0. 2mm〜1. 3mm 之間。
TW109208851U 2020-07-10 2020-07-10 聚能均熱鍋具改良結構 TWM60158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208851U TWM601588U (zh) 2020-07-10 2020-07-10 聚能均熱鍋具改良結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208851U TWM601588U (zh) 2020-07-10 2020-07-10 聚能均熱鍋具改良結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01588U true TWM601588U (zh) 2020-09-21

Family

ID=740944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208851U TWM601588U (zh) 2020-07-10 2020-07-10 聚能均熱鍋具改良結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60158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M601588U (zh) 聚能均熱鍋具改良結構
CN113237117B (zh) 聚能圈及灶具燃烧器
CN206137859U (zh) 一种导流蓄热汤桶
CN210043751U (zh) 一种轻质节能平底锅
CN209899079U (zh) 一种节能保温蒸锅
CN207949615U (zh) 一种节能减排多功能火锅锅
CN209770010U (zh) 一种快热节能炒锅
CN201983314U (zh) 储热式节能炉圈
CN203028947U (zh)
CN217423348U (zh) 灶具锅架及应用其的燃气灶
CN201328674Y (zh) 一种新型结构的复底锅
CN2587312Y (zh) 微油烟炒锅
CN201067318Y (zh) 中空保温外体高节能多用焖炊锅
CN216090028U (zh) 一种聚能锅
CN218954960U (zh) 聚能盘锅架及灶具
TWM591827U (zh) 可懸空導磁鍋具改良結構
CN201664200U (zh) 一种卫生火锅及其加热炉盘
CN108552937A (zh) 一种环保无油烟不粘锅平底锅结构
CN204141653U (zh) 辐射旋叶节能锅架
CN211511488U (zh) 一种复合加热、保温炉及其导热盘
CN209733403U (zh) 一种节能锅
CN211380779U (zh) 一种汤桶
CN217792503U (zh) 一种节能铸铁锅
CN210345463U (zh) 一种四棱锥火盖
JP7398628B1 (ja) 熱伝導性を高めた調理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