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97212U - 接觸作業之主動操作裝置及其系統 - Google Patents

接觸作業之主動操作裝置及其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97212U
TWM597212U TW108216114U TW108216114U TWM597212U TW M597212 U TWM597212 U TW M597212U TW 108216114 U TW108216114 U TW 108216114U TW 108216114 U TW108216114 U TW 108216114U TW M597212 U TWM597212 U TW M597212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orce
contact
actuator
operating device
activ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2161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納德雷 來諾
費拉拉 保羅
羅爾霍弗 安德斯
Original Assignee
奧地利商菲爾羅伯蒂克斯順從式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奧地利商菲爾羅伯蒂克斯順從式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奧地利商菲爾羅伯蒂克斯順從式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82161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97212U/zh
Publication of TWM5972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97212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nipulator (AREA)

Abstract

本創作公開了自動或機器人輔助接觸作業之操作裝置。所述操作裝置具有以下部件:可釋放地或固定地將機械手連接至操作裝置之機械介面;相對所述介面移動之用於接納機具之支架;至少一個用來相對機械手之介面定位支架之無靜態摩擦致動器、直接或間接地測量施加在至少一個調節件上之作用力之感測器設備;以及被設置為當操作裝置與表面之間發生接觸時根據預設之作用力參數對接觸力進行調整之控制設備。

Description

接觸作業之主動操作裝置及其系統
本創作涉及針對自動化接觸作業(操作和定位作業)之主動操作裝置及其系統,例如,針對安裝、堆垛、分揀等過程中的機器人輔助表面處理或者機器零部件或工件操作。
針對機器人輔助的自動化表面接觸作業,例如表面加工(研磨、拋光等)以及工件或機器零部件的處理(堆疊、碼垛、組裝等)的已知裝置有多種。在美國專利US5,299,389中描述的研磨裝置可作為一個例子。就此裝置而言,其利用工業機器人將旋轉的砂輪片移動到需研磨的工件表面上。通過驅動砂輪片的電機的負載電流識別砂輪片與表面的接觸,其提供的方法對於許多應用而言顯得太不精確。通常,在採用機器人觸及物體的機器人輔助自動系統的情況下,問題在於識別出接觸的時間點並調節接觸力。
即使是對於現代的作用力控制系統,在安裝於機器人上的機具與待接觸表面接觸時都會產生一種具有衝擊波波形的接觸力,在一些情況下這可能不是個問題,然而在精度尤為重要或者需加工非常敏感工件的應用中,這是極端麻煩而且不可接受的。只有在機器人接觸工件表面之後,才能對接觸力進行調節,因此在實際加工中所述衝擊性接觸力肯定是有害的,毫無疑問地需要減弱此種不利影響(例如在驅動鏈中加裝一個被動式彈性元件),但是此類衝擊力並不 能完全被消除。此外,這種通過彈性元件實現的被動式柔性體以不受控的方式動作,會妨礙所要求的加工進程。
已知的作用力控制系統在存在非常快(即很高頻率)干擾的情況下,諸如在衝擊或撞擊下,往往沒有足夠迅速的反應,因為其可調的驅動鏈具有一定的慣性,產生相應的反應時間。對於剛性系統(如標準的工業機器人)而言,即使是最細小的移動,如果發生過快,都會造成接觸力大增的後果。
本創作的根本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機械手的主動操作裝置(執行器),其設計目的在於以幾乎沒有衝擊的方式接觸工件表面以及平穩地調整接觸力。
所述目的通過專利範圍所要求保護的主動操作裝置實現。所述裝置的各種示例性實施例和用途同樣在專利範圍中可見。
本創作一種自動接觸作業之主動操作裝置因此得以公開。如本創作的一個實例所主張的那樣,所述裝置採用的元件如下:可釋放地或固定地將機械手連接至主動操作裝置的機械介面;相對所述介面移動的用於接納機具的支架;至少一個無齒輪的,例如無靜態摩擦的致動器,相對機械手的介面定位支架;直接或間接地測定作用在至少一個致動器(例如氣動致動器)上作用力的感測器設備;以及控制設備,所述控制設備配置為:只要主動操作裝置與工件表面之間沒有接觸,則以可調的最小作用力壓下支架至終端停止位元,以及還配置為:在主動操作裝置與工件表面之間存在接觸時,則根據給定的作用力級別調整接觸力。
致動器實現無靜態摩擦和無衝擊的先決條件在於使用無齒輪的致動器。舉例來說,此類致動器為無活塞的氣動致動器(伸縮囊式氣缸和氣動人工肌肉)、具有以無靜態摩擦方式安裝的活塞的氣缸(例如採用石墨活塞的玻璃氣缸)以及具有以無靜態摩擦方式(例如氣浮或磁浮軸承)安裝的動圈的無齒輪電氣線性單元。在被動(無法調節)的情況下,通過使用此類致動器可獲得主動操作裝置非常平順的力-位移特性曲線。感測器設備可以包括任何常見的力感測器。或者,可以通過測量氣動致動器中存在的空氣壓力來間接地測量該力。感測器設備還可以包括傾斜感測器,其被配置成感測主動操作裝置的傾斜,並因此感測由主動操作裝置的重量引起的重力的方向。關於傾斜的資訊和關於主動操作裝置(或其某些部分)的重量的資訊允許控制設備補償重力並且僅調節主動操作裝置和工件之間的接觸力。
20:機械手
20a:臂段
20b:臂段
20c:臂段
20d:臂段
21:終端執行器法蘭
30:主動操作裝置
31:介面
32:支架
33:進氣管道
33:排氣管道
34:致動器
34’:人工肌肉
34a:伸縮囊式氣缸
34b:伸縮囊式氣缸
34c:伸縮囊式氣缸
343:縱軸
35:導向設備
351:滾珠軸承
352:軸
353:縱軸
36:彈簧
36’:拉簧
361:軸承
362:軸承
363:連桿
364:導向桿
37:第一殼體部件
38:第二殼體部件
39:封套
40:機具
464:L形導向桿
50:工件
60:空氣壓縮機
61:控制閥
62:壓力感測器
63:位移感測器
80:氣動控制裝置
81:雙動氣缸
F0:最小作用力
F:作用力
t:時間點
t0:時間點
t1:時間點
t2:時間點
t3:時間點
FK:恢復力
FB:作用力
FK’:特性曲線
hP:間距
L:彈簧長度
下文將通過在以下附圖中示出的多個示例性實施例對本創作做出進一步的詳細說明,其中:圖1示出了設有機械手、研磨機和在機械手和研磨機之間安裝的研磨機的主動操作裝置的機器人輔助自動研磨設備的示意圖;圖2通過示意圖示出了本創作所要求保護的具有一個自由度的主動操作裝置,其中設有伸縮囊式氣缸作為致動器克服彈性作用力工作;圖3示出了根據圖2所示實施例構造的主動操作裝置的詳細剖視圖;圖4通過示意圖示出了本創作要求保護的具有一個自由度的主動操作裝置的另 一個實施例,其中設有氣動人工肌肉作為致動器克服彈性作用力工作;圖5通過示意圖示出了本創作要求保護的具有三個自由度的主動操作裝置的另一個實施例,其中設有三個伸縮囊式氣缸作為致動器克服彈性作用力工作;圖6示出了機具與工件之間產生接觸和脫離接觸時的調整後的作用力曲線;圖7示出了彈性簧和緩衝式氣缸的力-位移特性曲線以及調整後的彈性特性曲線;圖8示出了用於調節彈性元件的力-位移特性曲線的槓桿結構;以及圖9示出了(a)由圖8中的槓桿結構產生的彈簧長度和板距之間的關係,以及(b)圖8中結構調整後的力-位移特性曲線。
附圖中相同的附圖標記指向具有相同或相似意義的相同或相似的部件。
作為本創作的一個實施例,圖1示出了一台機器人輔助的自動研磨設備,其具有作為機械手20的工業機器人,作為機具40的研磨機以及主動操作裝置30,所述主動操作裝置30設置在機械手20的終端執行器法蘭21與機具40之間,主要用於精度控制或者精確地調節機具40相對待加工工件50的移動以及調節機具40施加在待加工工件50上的作用力。機械手20的結構具有以下次要的作用。此實施例使用了具有四個臂段20a、20b、20c和20d的標準工業機器人。機械手20的作用主要在於在操作位置上將機具40定位到需加工工件50表面上或其上方。本創作通過主動操作裝置30來進行精確的定位調節,尤其是進行精確的作用力調節。這隨後在此實施例中出於以下目的實施:朝向工件50移動機具40(研磨機),並且在接觸時在工件50上施加作用力。因此,舉例來說,研磨機的砂輪片會以一定的作用力壓到工件50上,以達到一定的研磨效果。作為作用力調節的結 果,可保持此作用力大小,比如,在砂輪片部分磨損的情況下保持恒定。對於作用力調節,確定接觸力的測量參數是很有必要的,這可以借助,比如測力感測器或測量研磨機的電機電流來實現。圖1所示的自動研磨設備的實施例,(例如)在美國專利US5,299,389中得到了更詳細的描述。
僅通過機械手20執行機具40的精確定位以及作用力調節雖然在原理上是可行的,但所述作業對機械手20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精確的定位及準確快速的作用力調節,對於許多接觸作業而言是必須的,但僅在採用非常昂貴的機械手20時才可能實現。為此,接管以上所述定位及作用力調節任務的主動操作裝置30被設置在機械手20的終端執行器法蘭21和實際的機具40(例如研磨機、拋光機、夾具等等)之間。對機械手20的精度要求因此可相對較低。這種主動操作裝置30也被稱為“主動式法蘭”。
通常,對於其中機器人接觸加工物體的機器人輔助或自動化系統而言,問題在於檢測接觸發生的時間點以及調節接觸力。在機器人接觸工件50表面之前實現接觸力的調節是不可能的。出於這個原因,對已知的接觸力控制系統而言,當在安裝在機器人上的機具40和待接觸表面之間發生接觸時就會產生撞擊的接觸力。在這種碰撞下,不僅機具40和主動操作裝置30的品質(即慣性,及產生的動能),而且整個機械手20包括其驅動裝置的品質或動能發生作用。所述品質實質上決定了(應避免的)碰撞能量。
產生的衝擊式接觸力在許多情況下問題並不大,然而,對於精度是關鍵因素或者加工處理非常敏感工件50的應用,這是極端麻煩且有害的。也就是說,會產生相對於給定的接觸力曲線的實際作用力的過沖現象。另外,在加工工件50表面(或在操縱物體)的過程中,也會出現必須調節機具40位置的情況, 以保持所需的接觸力。在此情況下,主要是靜態摩擦(所謂的“粘滑作用”)的影響,導致接觸力變化中的暫態過沖。進一步來說,對於有齒輪傳動的驅動器,齒輪的輪齒嚙合會造成有害的急促振動衝擊,從而在處理或加工工件50時,以上效應會導致品質問題。
通過在驅動機構中插入被動彈性元件,通常能夠減少機器人應用中的上述過沖現象。然而,所述元件以不受控制的方式運作,因此不適用於精密的操作和接觸作業,因為它們機械上定義的性能特性(力-位移特性曲線)是固定的,無法對其進行自動控制。
圖2示出了本創作所要求保護的主動操作裝置30(主動式法蘭)的一個具體實施例。主動操作裝置30的第一法蘭件構成了針對機械手20(例如圖1所示機械手20的終端執行器法蘭21)的介面31。第二法蘭件構成了針對機具40(例如研磨機或夾具)的支架32。在所述兩個法蘭件之間安裝有在本實施例中作為緩衝式氣缸實施的無靜態摩擦線性致動器34。例如,所述無靜態摩擦線性致動器34為伸縮囊式氣缸和氣動人工肌肉(Pneumatic Artificial Muscles,即PAMs)。可選地,使用裝有活塞(其優選以無靜態摩擦或低摩擦方式)的氣缸也是可能的,其可由玻璃構成並採用石墨活塞工作。另一種選擇則是採用電氣直接驅動,尤其是以無靜態摩擦的方式(例如通過滾珠軸承、磁浮軸承或氣墊軸承)安裝的無齒輪線性驅動裝置。這樣的驅動裝置本身也帶固有的彈性,無論是基於空氣壓縮性(氣動致動器),或是基於磁性恢復力(電氣直接驅動器)的工作方式都一樣。
此外,主動操作裝置30還包括可鎖定除無靜態摩擦線性致動器34的運動自由度之外所有運動自由度的導向設備35。即使是導向設備35也不允許在導向設備35和其中引入的軸352之間產生可察覺的靜態摩擦。這種無靜態摩 擦,例如可通過滾子軸承,比如線性滾珠軸承,尤其是迴圈滾珠軸承,來實現。圖2所示的實施例中,設有通過循環滾珠軸承351以非旋轉方式固定的導向設備35的軸352。因此,所述主動操作裝置30精確地具有一個自由度,即在導向設備35的縱軸353的方向上平移,所述縱軸353天性上與線性致動器34(伸縮囊式氣缸)的縱軸343平行佈置。
空氣壓縮機60提供氣動系統內必要的超壓,以氣動驅動線性致動器34。圖2所示的線性致動器34(伸縮囊式氣缸)僅在膨脹時產生壓力。相反,上述的氣動人工肌肉僅在壓縮時產生拉力,因此,還必須對所述線性致動器34施加恢復力,例如通過(拉伸或壓縮)彈簧來提供此種恢復力。在圖1及圖2的實施例中,使用彈簧36抵住導向的軸352,使得預加應力在下法蘭件(機械手20的介面31)的方向上作用於上法蘭件(支架32)上。線性致動器34在與所述預加應力相反的方向上主動移動。線性致動器34的超壓由空氣壓縮機60提供,並通過電子驅動的控制閥61根據預設值(所需壓力)對壓力進行調節。可採用壓力感測器62對線性致動器34內的實際壓力(實際壓力)進行測量。此外,還設有作為位移感測器63的線性電位計,提供線性致動器34當前偏移的測量值,並因此提供支架32相對位置資料(相對機械手20的介面31或者相對機械手20的終端執行器法蘭21)。當使用雙向致動器(例如雙作用油缸(zylinder)/活塞組合)時,可以省略彈簧36。
一般來說,氣動線性致動器取決於壓力的力-位移特性曲線是已知的,這樣便可間接測量獲得法蘭件(介面31和支架32)上線性致動器34提供的致動器作用力。也就是說,根據測出的線性致動器34內壓力和測出的線性致動器34的偏移(揚程),就可很容易地計算出線性致動器34的接觸力。這樣,氣動線性致 動器的力-位移特性曲線通常具有滯後性,因此在作用力的計算中需包括運動方向。對於電氣直接驅動器,線性致動器34的作用力例如可通過電流消耗這種類似通過曲線特性的方法求出。
彈簧36的恢復力也可以從彈簧36和所測出偏移的力-位移特性曲線中計算出來。如果固定在主動操作裝置30的支架32上的機具40碰觸到工件50,那麼線性致動器34作用力和恢復力的差即為施加在機具40上的可利用傳統方式進行控制的淨作用力。為了從此計算出實際施加在物體表面上作用力,還必須考慮工件50的重量(對照圖1)及其相對工件50表面的空間位置。
在無接觸的情況下僅通過線性致動器34的偏移測量值進行位置調控制也是可能的。此外,還可以控制主動操作裝置30的柔性(或剛性)(阻抗調節),即根據預設值控制由線性致動器34和彈簧36構成的結構的剛性。
由於線性致動器34固有的彈性以及此結構的無靜態摩擦特性,在主動操作裝置30接觸工件50表面的瞬間,先前所述的接觸力過沖被降至最小。由於這樣的彈性性能特性,機械手20(機械手臂和驅動器)的活動部件的品質和慣性與機具40解鉤並因此在彈力作用方向上脫離工件50。因此,只有品質更小的機具40對動能起決定作用。這在工件50與機具40接觸時降低了所述碰撞能量。
此外,由於無靜態摩擦和無齒輪的傳動裝置在運行中通過有效的作用力控制實際上完全排除了接觸力的過沖現象。反之,對於傳統的主動操作裝置,平滑的作用力控制由於靜態摩擦的影響總是難以通過調節來補償所期望的接觸力曲線。
圖3示出了根據圖2所示的結構和原理的構成的主動操作裝置30的詳細剖面圖。在此所示的主動式法蘭包括充當作機械手20介面31的第一法蘭 件,其終端執行器法蘭21如圖1所示,以及用作支架32或接納機具40的第二法蘭件。這兩個法蘭件的幾何形狀在機器人領域是按標準製造的。第一殼體部件37與第一法蘭件鋼性連接,根據如圖2所示的相同工作原理,所述第一殼體部件37中設置有控制閥61以及無靜態摩擦導軸,並帶有彈簧36。為防止灰塵和其它污染物進入,在法蘭件(介面31和支架32)之間設有用作封套39的吸震器。所述封套39也能以防水和/或防塵的方式製成,用於水下、惡劣的環境中或者乾淨的空間中。伸縮囊式氣缸作為無靜態摩擦、無齒輪傳動的線性致動器34使用。所述線性致動器34設置在第一殼體部件37和與支架32鋼性連接的第二殼體部件38之間。
圖2所示的位移感測器63在本實施例中被導向設備35所遮蓋,因此不可見。出於清晰說明的目的,壓力感測器62和壓縮機沒有包含在圖3所述的示意圖中。進氣/排氣管道33的接頭佈置在第一殼體部件37中。例如,進氣管道33的接頭通過軟管與空氣壓縮機60相連接。又例如,排氣管道33的接頭被吸音材料所包覆。為能在水下使用,根據本創作的實施例,也可以使用軟管連接排氣管道33,以將排氣口引到水面以上,防止水進入氣動系統。用軟管組成的排氣管道33,在敏感的加工工序中還可防止廢氣洩露。
圖4示出了本創作所要求保護的主動操作裝置30的另一個實施例,該實施例使用了氣動人工肌肉34’代替伸縮囊式氣缸。該實施例中的彈簧36是這樣安裝的:當氣動人工肌肉34’施加與彈簧36作用力方向相反的拉力時,兩個法蘭件(支架32和機械手20的介面31)在壓力下彼此分離。除此之外,圖4所示的結構與在圖2所示的例子一致。在無壓力的狀態下,圖4所示的裝置以最大偏移量移動到終端位置,反之,圖2所示的裝置則以最小偏移量(即法蘭件之間距離)移動到終端位置,出於安全原因這是有好處的。
一般說來,本創作所要求保護的主動操作裝置30的優點還包括,在出現能量丟失的情況下,系統將返回到起始位置,然後保持被動狀態。即使在緊急關機後(比如,因為超出允許的最大作用力),主動操作裝置30將保持被動的軟狀態,而能鬆開被卡住的部件。
圖5示出了本創作的另一個實施例的簡化示意圖。圖5所示的主動操作裝置30(主動法蘭)相對圖2至4所示的實施例而言具有三個自由度,即一個平移自由度(在伸縮囊式氣缸34a、34b、34c的縱軸方向上平移)以及兩個旋轉自由度(繞兩個相對伸縮囊式氣缸34a、34b、34c的縱軸佈置的旋轉軸翻轉)。對於這三個自由度,三個無靜態摩擦氣動線性致動器34a、34b、34c是必須的,其在本實施例中圍繞主動操作裝置30的中軸均勻佈置。上述主動操作裝置30的其餘結構,比如無靜態摩擦氣動線性致動器34的驅動,在原理上與圖2至4所示的實施例一致。無靜態摩擦導向設備35的結構實質上與圖4所示的實施例(在本實施例中,使用拉簧36’產生緩衝式氣缸的恢復力)相同,然而,導向設備35的軸352不是與上述法蘭件(其構成支架32)鋼性連接的,而是採用如球形接頭或萬向節(未示出)等結構形式進行連接,以實現以上所述的可能翻轉移動。根據使用情況的不同,該接頭是抗旋轉固定的,從而(如本實施例所示)使得上述法蘭件只能作傾擺運動,而不會旋轉。
原則上,不一定要使用彈簧36來產生恢復力,通過第二無靜態摩擦氣動線性致動器34提供恢復力也是可行的。因此,在圖2所示的實施例中,也可以使用與所述伸縮囊式氣缸平行佈置的氣動人工肌肉34’(PAM,參照圖4),而不使用彈簧36。作為一種替代方案,使用雙動無靜態摩擦氣缸也是可能的。
在圖6中,對根據本創作的一個實施例的主動操作裝置30的控制 再次得到了詳細的描述。圖6a示出了根據本創作的一個實施例的主動操作裝置30(經過調節的)接觸力的曲線。圖6b示出了驅動主動操作裝置30的致動器為氣動控制裝置80(控制設備,力控制器)的示意圖,所述致動器即是本例中具有在缸體內以無靜態摩擦方式滑動的活塞的雙動氣缸81。注意,雙動氣缸81可以代替圖2的示例中的伸縮囊式氣缸(並且可選地還有彈簧36)。圖1、圖2及圖6c顯示出在被動情況下,所述主動操作裝置30具有相當平順的力-位移特性曲線的優點,這樣與工件50接觸時的衝擊力是極為微小的。
圖1、圖2及圖6a示出了主動操作裝置30施加在工件50上的作用力F在時間(t)上的變化特性,其中,當主動操作裝置30和工件50之間無接觸時(參見圖1)作用力F調整到最小值F0。而最小作用力F0接近為零,且僅具有剛好使主動操作裝置30保持完全伸展(或者完全縮回,視作用力方向而定)的大小。因此,最小作用力F0(其可以幾乎為零)作用在氣動致動器(或圖2的示例中的線性致動器34)的終端停止位元上。終端停止位元沒有在圖中明確地示出,而是實際上存在於任何致動器中。在這種狀態下,在產生接觸時啟動接觸力控制的接觸監控是有效的。在如圖6a所示的實施例中,在時間點t<t0和t>t3上主動操作裝置30和工件50並無接觸(嚴格來說,接觸是間接通過安裝在主動操作裝置30上的機具40產生的),而且氣動控制裝置80在終端停止位元上以最小接觸力F0支援主動操作裝置30的支架32(對照圖2)。在本實施例中,識別出時間點t0上的接觸。為盡可能確保“軟”接觸,非常小的起始接觸力F0(理想為零)是必要的,只要檢測到接觸,主動操作裝置30的支架32不再停靠在終端停止位元上,而且接觸力線性提高至各個接觸作業(例如拋光、研磨等)所需要或者必須的預設作用力FREQUIRED。在定義的時間範圍TR內,接觸力從最小作用力F0提高到所需作用力FREQUIRED。在 本實施例中,在時間點t1上獲得所需作用力並且通過主動操作裝置30對工件50進行加工(或以其它方式進行處理)。在後者中,氣動控制裝置80的接觸監測再次進行,以檢測可能產生的接觸脫離。
在本實施實例中,在時間點t2上出現了脫離現象。作為對此的反應,主動操作裝置30的支架32再次移動到終端停止位元上,而且控制裝置在時間間隔TR內將接觸力從預設作用力FREQUIRED降低到所述的最小作用力F0,以盡可能地再次構成新的“柔”接觸。在此情況下,作用力在接觸後的斜坡形上升和在接觸脫離後的斜坡形下降具有同樣長度(在兩種情況下TR)。根據使用情況的不同,脫離接觸時的作用力下降也可以更加迅速(例如通過氣缸的無壓切換盡可能快地撤回作用力)。
圖1、圖2及圖6c通過力-位移特性曲線示出了上述主動操作裝置30和工件50之間的軟接觸。主動操作裝置30的被動(即不可控制的)力-位移特性曲線可通過上述合適的主動操作裝置30的機械結構平順地得到控制(實際特性曲線)。獲得,例如:3牛頓每毫米位移的值,是可能的。與此相比較,已知的作用力控制系統相對來說僵硬,而且在出現非常快(例如高頻率的)擾動時,比如發生衝擊或撞擊時,往往不能足夠迅速地做出反應,這是因為控制驅動系統具有一定的慣性,需要相應的反應時間。對於剛性系統(例如標準工業機器人)來說,哪怕是最小的位移△S量,如果動作得過快,都會造成作用力的高增加△frob,相反,本創作所要求保護的主動操作裝置30因其平順的特性曲線,僅產生了微不足道的細微力度變化△fflansch,同時僅在識別到接觸之後,才輕柔地插入作用力控制。
以下進一步描述識別接觸以及識別接觸脫離的不同方式。上述的 最小作用力F0和所需作用力FREQUIRED總是具有相同的在先極性,而且支架32在不接觸時總是移動到相應的終端停止位元上。舉例來說,可通過位移感測器63(見圖2)識別該終端停止位元。當主動操作裝置30的支架32位於終端停止位元時,就可以假設每次在此主動操作裝置30和工件50之間是沒有接觸的。
從該狀態(支架32停靠在終端停止位元上)出發,只要支架32相對機械手20的介面31在與所需作用力FREQUIRED相反的方向上移動(例如通過位移感測器63檢測到位置變化),就能檢測出接觸。因為此該時間點,作用力已被調整到最小值F0,而且由於氣動致動器具有天然的柔性,因此接觸非常之輕柔而且在主動操作裝置30和工件50之間不致於發生碰撞。
舉例來說,每當主動操作裝置30的支架32的速度變化超過了給定的加速值,則識別出接觸脫離。以機械手20的介面31為參照,支架32的移動速度在接觸脫離的時間點上被儲存下來。如果再次低於該速度(沒有靠近終端停止位元),將再次識別出接觸。速度變化可通過位移感測器63或利用加速感測器來檢測。
在圖1、圖2及圖6的實例中,主動操作裝置30和工件50之間的接觸力隨著時間線性地傾斜上升。也就是說,一旦在時刻t0檢測到接觸,氣動控制裝置80在限定的時間內增加接觸力直到所需作用力FREQUIRED。注意,這相當於根據雙動氣缸81(或圖2的示例中的線性致動器34)的偏轉來增大主動操作裝置30和工件50之間的接觸力。只要沒有接觸,致動器就完全延伸並抵靠終端停止位元。一旦與工件50建立接觸(因為機器人將主動操作裝置30移向工件50),雙動氣缸81的偏轉將減小(因為主動操作裝置30以幾乎為零的力“推”工件50,見圖1、圖2及圖6c)。隨著偏轉的減小,氣動控制裝置80可以將力增加到期望值FREQUIRED。 當力增加時,機器人可以降低其速度,使得當力達到期望值FREQUIRED時達到靜態情況。在這種情況下,不需要明確的“接觸檢測”。接觸力將隨著氣動控制裝置80的偏轉減小而簡單地增加。當接觸力開始增加時,隱含地檢測到該接觸。
由於伸縮囊式氣缸或氣動人工肌肉和彈簧的不同力-位移特性曲線(參見圖7中的曲線圖),在許多實際運用中出現了問題。彈簧一般具有隨變形量增大而線性增大的恢復力(從鬆弛狀態開始),而伸縮囊式氣缸(以及氣動人工肌肉)具有在給定的內壓下明顯非線性下降的特性曲線。參見下文圖2或3所示的實施例。施加在接觸表面上的接觸力在穩態下等於緩衝式氣缸(線性致動器34)的作用力FB和彈簧36的恢復力FK的差。當外部的接觸力為零時,主動操作裝置30的調節行程(偏移)則會被限制在力-移動特性曲線的範圍內,位於彈簧36特性曲線和致動器特性曲線之間交點的左側。當接觸力大於零時,最大調節行程則相應地小一些。為能夠實際使用線性致動器34理論上的最大行程,需要彈簧36特性曲線也具有下降的特性(見調整後的特性曲線FK’)。理想情況下,彈簧36特性曲線具有如像致動器特性一樣的相同形狀。如果以此種方式調整所述特性曲線,所述特性曲線之間的偏移量-在此情況下通過壓力變化可調-則相當於可獨立於致動器的偏移生成的接觸力。
圖8示出了如何通過簡單的運動學結構將彈簧36作用力的特性曲線調整為至少能與致動器的特性曲線相近似的曲線的可能性。在圖8所示的結構中,軸承361和軸承362與法蘭件(例如針對機械手20的介面31)鋼性連接到一起,而且連桿363的頂端與另外的法蘭件(如針對機具40的支架32)相連接。舉例來說,L形導向桿464可樞轉地的安裝在軸承362上。在導向桿364的臂端和軸承361之間夾持有彈簧36(具有近似的線性特性曲線)。在導向桿364的另一臂端和第 二法蘭件之間設有連桿363。兩法蘭件(介面31和支架32)之間的距離如圖8中的hP所示。基於間距hP作用在板間的恢復力的力-位移特性曲線見圖9b所示。圖9a示出了彈簧長度L和間距hP之間的關係。從圖8b中可看出,圖8所示的由彈簧和導向機構構成的系統的力-位移特性曲線與伸縮囊式氣缸或氣動人工肌肉的力-位移特性曲線相同,因此可更好的利用無靜態摩擦氣動線性致動器34的可能行程。
由於此無靜態摩擦結構,本創作所要求保護的主動操作裝置30對於接觸力也可僅作為“軟”(即柔性的)感測器單元工作。這種情況下,機具40的定位部分或完全地通過機械手(見圖1所示的機械手20)來完成。這種情況下,“混合模式”和“感測器引導模式”均是可以想像的到的。在混合模式下,小且高頻率的定位調節以及接觸力控制由主動操作裝置30實現,而大範圍、大規模的移動(粗定位)則通過機械手20實現。在感測器引導模式下,主動操作裝置30起到被動感測器單元的作用而調節工作則由機械手20完成。然而,這樣一種感測器單元的柔性使基本上無衝擊的作用力控制成為可能。在純感測器模式下,主動操作裝置30的柔性,亦即其力-位移特性曲線(也稱為阻抗),也是可主動調節的而且在各種應用中也是可控的。
在這兩種情況(混合模式以及感測器引導模式)下,通過主動操作裝置30測定的關於機具40接觸力和/或機具40相對機械手20的終端執行器法蘭21的位置的資訊(測量資料)被回饋至機械手20的驅動器(或者驅動器單元)。與此相反,在“獨立模式”下,主動操作裝置30獨立於機械手20工作,並且沒有通過主動操作裝置30測定的測量資料被回饋至機械手20的驅動器控制裝置或控制裝置。機械手20執行預定的運動(例如用於在工件50上定位機具40)。如上所述,主動操作裝置30不依賴於機械手20實現對作用力的精確的控制和調節。
由於無靜態摩擦線性致動器34和重定彈簧36的固有彈性,主動操作裝置30(在作為主動法蘭的模式和在作為純測量的模式下)可使機械手20免受顫動、撞擊以及類似的暫態動作所造成接觸力突然加大的影響,而常用的機械人控制系統並不能給予此類動作補償。
為了提高作用力測量的準確性,在線性致動器34和法蘭件(介面31和支架32)之間裝有測力感測器,這樣不僅可以通過計算方式確定作用力(例如根據運動方向、壓力和偏移量),而且還能直接進行測量。
本創作的一個具體實施例公開了一種通過機械手20、在其上安裝的主動操作裝置30(如圖2至5所示)以及與物件或表面相接觸的機具40對物件進行操作或對表面進行加工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通過相應地偏移主動操作裝置30來定位機具40從而使接觸力符合預定的所需數值,其中,依賴於機械手20的位置決定所需數值是可能的。此外,所述方法還包括操作物件(例如定位和堆碼等)或加工表面(例如研磨和拋光等)。在操作或加工過程中,通過機械手20確定的機具40位置和接觸力受到不間斷的監控,而且在需要時也可被記錄下來。因此,針對每一工件50可準備一個加工報告,而且還可對工件50進行相應的分類(例如,如果在處理或加工中,未達到某一作用力公差,則分為B類)。
下文作為一個實例對本創作所要求保護的主動操作裝置30的一些重要特徵進行總結:一種適合自動接觸作業之主動操作裝置30(主動式法蘭)包括作為機械介面31的可釋放地或固定地將主動操作裝置30與機械手20相連接的第一法蘭件以及相對於第一法蘭件可移動的並作為接納機具40構成的支架32的第二法蘭件。至少一個無齒輪、無靜態摩擦致動器,用來相對第一法蘭件定位支架32。 進一步,設有感測器設備,直接或間接測定施加在至少一個致動器上的作用力。最後,控制設備確保了-當安裝在支架32上的機具40和表面之間發生接觸時-根據給定的作用力變化對接觸力進行調節。
進一步,在兩個法蘭件之間設有以無靜態摩擦(例如通過滾珠軸承或氣浮軸承)方式安裝的機械導向設備,所述機械導向設備可鎖止除了那些由至少一個致動器進行調節的自由度外的所有自由度。在單個自由度的情況下,例如抗扭轉的軸導向能夠鎖止所有自由度到只剩下與致動器的運動一致的平移自由度。
此外,所述主動操作裝置30還設有在兩法蘭件之間產生與無靜態摩擦力執行器的作用力的作用方向相反的恢復力的彈性元件(即彈簧36)。所述主動操作裝置30施加在外部物體(例如工件50)上淨作用力相應地與致動器作用力和彈簧36恢復力之差一致。
每一無齒輪、無靜態摩擦的致動器以及上述彈性元件都具有獨特的力-位移特性曲線。對於簡單彈簧36,這種特性曲線會呈線性的提高,而對於氣動致動器,則會下降並與壓力有關。總之,所述特性共同決定了主動操作裝置30的彈性性能特性(即淨作用力對比支架32相對機械手20的位置)。控制設備的構成目的在於調整致動器(或多個致動器)的力-位移特性曲線,從而使所述主動操作裝置30具有預定的彈性性能特性。
如上所述,所述調節件可以是無活塞氣動致動器、無靜態摩擦氣缸或者是無齒輪電氣直接驅動器。對於電氣直接驅動器,會產生與電流相關的力-位移特性曲線,而不是壓力相關的力-位移特性曲線。
為將彈性元件的力-位移特性曲線調整為至少接近致動器的力-位 移特性曲線,可通過運動學結構(即槓桿機構)將彈簧36向外作用的力-位移特性曲線修改為無靜態摩擦氣動執行器的力-位移特性曲線。
感測器設備對應每個致動器均設有可檢測各個調節件長度的位置感測器。作為替代方案,設置測定支架32相對第一法蘭件(即機械手20)的位置的感測器也是可能的。
對於氣動致動器,感測器設備的構成目的在於對從至少一個調節件的測量長度以及從調節件中的壓力中計算出作用在致動器上的作用力和支架32相對第一法蘭件的位置。
對於水下的應用,或者對於其中存在氣流干擾的應用,可在氣動執行器的排氣道上連接一條從主動操作裝置30上匯出廢氣的軟管,從而使主動操作裝置30附近不致於出現空氣流。另外,也可將主動操作裝置30密封起來防止水和/或灰塵進入。
本創作的另一個實施例涉及一種接觸作業之主動操作系統,所述系統包括具有至少一個自由度的機械手20、如前所述固定在主動操作裝置30上的機械手20以及安裝在主動操作裝置30上的用於接觸作業的機具40。另外,還設有調節機具40施加在工件50上的作用力的控制單元,其中所述控制單元的構成目的在於通過機械手20對工件50進行粗定位,並通過主動操作裝置30進行精確定位以及作用力調節。
作為以上的替代方案,所述主動操作裝置30可作為感測器單元以純粹的被動方式運行,並通過機械手20的驅動器來完成作用力調節。在這兩種使用情況下,通過主動操作裝置30可調的彈性實現工件50與機械手20慣性之間的機械解耦。
30:主動操作裝置
31:介面
32:支架
34’:人工肌肉
343:縱軸
35:導向設備
351:滾珠軸承
352:軸
353:縱軸
36:彈簧
60:空氣壓縮機
61:控制閥
62:壓力感測器
63:位移感測器

Claims (17)

  1. 一種接觸作業之主動操作裝置,包括:將機械手連接至主動操作裝置的機械介面;支架,能夠相對所述介面移動以接納機具;致動器,用於相對於所述介面定位所述支架;控制單元,其被配置為:當所述機具和工作表面之間沒有接觸時,將所述致動器的作用力設置為作用於所述致動器的終端停止位元所需的最小作用力,當所述機具和工作表面之間存在接觸時,調節所述致動器的作用力以將所述致動器的作用力從所述最小作用力增加到所需的接觸力。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接觸作業之主動操作裝置,其中,所述控制單元配置為,根據預編程的特性或取決於所述致動器的偏轉調節所述致動器的作用力以將所述致動器的作用力從所述最小作用力增加到所述接觸力,所述預編程的特性限定所述致動器的作用力在預編程的時間間隔內從所述最小作用力增加到所述接觸力。
  3. 如請求項1或2所述的接觸作業之主動操作裝置,其中,所述控制單元配置為,在給定的時間間隔內線性地將所述接觸力從所述最小作用力提高到所述接觸力或將所述致動器提供的作用力從所述接觸力降到所述最小作用力。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接觸作業之主動操作裝置,進一步包括:感測器設備,用於直接或間接確定所述致動器的作用力;其中所述感測器設備具有測量所述介面和所述支架之間的相對位置的位移 感測器,以及其中所述控制單元的構成目的在於,當所述支架在與所述最小作用力相反的方向上相對所述介面移動時,識別接觸。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接觸作業之主動操作裝置,其中,當所述支架在所述致動器的作用力作用下朝向端部停止位移動時,識別無接觸。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接觸作業之主動操作裝置,其中,所述控制單元配置為,當所述支架相對所述介面的速度變化超出給定的閾值時,檢測接觸脫離。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接觸作業之主動操作裝置,其中,當識別到接觸脫離時,存儲所述支架相對所述介面的速度,並在再次低於所述速度時,識別接觸。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接觸作業之主動操作裝置,更包括在所述支架和所述的介面之間以無靜態摩擦方式安裝的機械導向設備。
  9. 如請求項1所述的接觸作業之主動操作裝置,更包括有在施加所述支架上與所述致動器的作用力動作方向相反的恢復力的彈簧,所述致動器為雙動氣缸。
  10. 如請求項9所述的接觸作業之主動操作裝置,其中,所述致動器以及所述彈簧具有共同決定操作裝置的彈性性能特性的力-位移特性曲線,所述控制單元的構成目的在於,調節所述力-位移特性曲線,使得所述主動操作裝置具有給定的彈性性能特性。
  11. 如請求項1所述的接觸作業之主動操作裝置,其中所述致動器為線性致動器,尤其是無活塞氣動致動器、無靜態摩擦氣缸或電氣無齒輪直接 驅動器。
  12. 如請求項4所述的接觸作業之主動操作裝置,其中,所述感測器設備具有針對所述致動器的位置感測器,以測量所述致動器的長度或測量所述支架相對所述介面的位置。
  13. 如請求項12所述的接觸作業之主動操作裝置,其中所述感測器設備配置為,從所測量的所述致動器的長度和從所述致動器中的壓力中計算出作用在所述致動器上的作用力以及所述支架相對所述介面的位置。
  14. 如請求項9或10所述的接觸作業之主動操作裝置,其中所述彈簧的力-位移特性曲線通過一運動學結構被調整為無靜態摩擦氣動致動器的力-位移特性曲線。
  15. 如請求項1所述的接觸作業之主動操作裝置,其中所述致動器為無活塞氣動致動器或無靜態摩擦氣缸,其中所述致動器的排氣管道與將廢氣從所述主動操作裝置中排出的軟管相連接。
  16. 一種接觸作業之主動操作系統,包括具有至少一定自由度的機械手、如請求項1至15中任一項所述的並安裝在所述機械手上的主動操作裝置、在所述主動操作裝置上設置的用於接觸作業的機具以及調節通過所述機具施加在工件上的作用力的控制單元,其中所述控制單元配置為,通過所述機械手對所述工件進行粗定位以及通過所述主動操作裝置進行精定位以及作用力調節。
  17. 一種接觸作業之主動操作系統,包括具有至少一定自由度的機械手、如請求項1至15中任一項所述的並安裝在機械手上的主動操作裝置、在主動操作裝置上設置的用於接觸作業的機具以及調節通過機具施加在工件上 的作用力的控制單元,其中所述控制單元配置為,只通過所述機械手對所述工件進行定位以及通過所述主動操作裝置進行對作用力調節必要的作用力測量,其中所述主動操作裝置的彈性性能特性根據所需值可調。
TW108216114U 2019-12-03 2019-12-03 接觸作業之主動操作裝置及其系統 TWM5972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216114U TWM597212U (zh) 2019-12-03 2019-12-03 接觸作業之主動操作裝置及其系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216114U TWM597212U (zh) 2019-12-03 2019-12-03 接觸作業之主動操作裝置及其系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97212U true TWM597212U (zh) 2020-06-21

Family

ID=721778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216114U TWM597212U (zh) 2019-12-03 2019-12-03 接觸作業之主動操作裝置及其系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9721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76020A (zh) * 2021-05-27 2021-08-20 重庆三磨海达磨床有限公司 一种磨削设备及其砂轮磨削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76020A (zh) * 2021-05-27 2021-08-20 重庆三磨海达磨床有限公司 一种磨削设备及其砂轮磨削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752626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utomated contact tasks
US9636827B2 (en) Robot system for performing force control
US11260537B2 (en) Machine tool for robot-assisted surface finishing
US9789578B2 (en) Counterforce mechanism and methods of operation thereof
JP6126101B2 (ja) 衝撃許容構造
KR102642762B1 (ko) 로봇-보조 연마에 있어서 회전 속도 제어
TWM597212U (zh) 接觸作業之主動操作裝置及其系統
CN113172511A (zh) 一种基于常力机构的机器人打磨执行器
CN108188912B (zh) 一种气囊辅助式力控抛光系统
US20220193857A1 (en) Device for the Robot-Assisted Machining of Surfaces
EP1245857B1 (en) Damping device
JP2024517173A (ja) 空気圧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CN107102657B (zh) 一种主动柔性力控制设备
SK289104B6 (sk) Robotická obrábacia hlava
CN112847332A (zh) 工作机构
CN219854578U (zh) 一种主动力控液压浮动装置及机器人
KR102380237B1 (ko) 능동 구동이 가능한 로봇용 툴 결합 장치
JP2018114593A (ja) ロボット
US20240173858A1 (en) Force-Controlled Handling Apparatus for Robot-Assisted Surface Machining
JP2023106680A (ja) 駆動機構、ロボットアーム及び駆動方法
CN117042930A (zh) 用于机器人辅助的表面加工的力控搬运装置
JPWO2020212552A5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C4K Revocation of granted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