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94983U - 組合組件 - Google Patents
組合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M594983U TWM594983U TW108214717U TW108214717U TWM594983U TW M594983 U TWM594983 U TW M594983U TW 108214717 U TW108214717 U TW 108214717U TW 108214717 U TW108214717 U TW 108214717U TW M594983 U TWM594983 U TW M594983U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engaging
- connecting element
- hole
- pivoting
- groove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oys (AREA)
Abstract
本創作公開一種組合組件,其包括第一連接元件、第二連接元件、第三連接元件、外連接元件、內連接元件及結合件。第一連接元件具有兩個第一樞接壁,兩個第一樞接壁之間具有樞接槽,第二連接元件的第二樞接壁能插設於樞接槽中,而結合件能穿過第一連接元件與第二連接元件的穿孔,以使其兩者相連接。第三連接元件的兩端具有第三卡合結構,其能卡合於外連接元件的卡合槽中,結合件能穿過第三連接元件及外連接元件的穿孔,以使其兩者相互連接。內連接元件能插設於兩個外連接元件的卡合槽或插接孔中,以使兩個外連接元件相連接。
Description
本創作涉及一種組合組件,特別是涉及一種包含有多種不同樣式的元件的組合組件,且多種不同樣式的元件之間可以任意組合,以組成教具或是機械裝置。
樂高積木是一種常見的玩具、教具,常見的樂高積木是一個大致為矩形立方體的結構,此結構彼此相反的兩端面分別形成有多個凸出卡合結構及多個凹設卡合結構,多個凸出卡合結構能與另一個積木的多個凹設卡合結構相互卡合,而兩個積木能據以相互連接。
雖然樂高積木可以組裝出多種不同樣式的教具,但在實際應用中,其仍有很大的限制,舉例來說,兩個成矩形立方體的積木,僅可進行上下連接,而兩個積木無法以相互樞接的方式連接。
本創作公開一種組合組件,主要用以改善樂高積木,僅可進行上下連接,而樂高積木無法組裝出相互樞接的教具的問題。
本創作的其中一個實施例公開一種組合組件,其包含:至少一第一連接元件、至少一第二連接元件、至少一第三連接元件、至少一外連接元件、至少一內連接元件及多個結合件。第一連接元件包含:一第一本體,其彼此相反的兩側面,分別定義為一外側面及一內側面;兩個第一樞接壁,各個第一樞接壁由第一本體的內側面向外延伸形成,兩個第一樞接壁彼此間隔地設置,而兩個第一樞接壁與第一本體共同形成一樞接槽;各個第一樞接壁具有一第一穿孔,第一穿孔貫穿第一樞接壁,且兩個第一穿孔彼此相面對地設置;一第一卡合結構,由外側面向外延伸形成。第二連接元件包含:一第二本體,其彼此相反的兩側面分別定義為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一第二樞接壁,其由第一表面向外延伸形成,第二樞接壁具有一第二穿孔,第二穿孔貫穿第二樞接壁;第二樞接壁能插設於樞接槽;當第二樞接壁插設於樞接槽中時,第二穿孔能對應與兩個第一穿孔相互連通;一第二卡合結構,其由第二表面向外延伸。第三連接元件包含:一第三本體,其具有至少一第三穿孔,第三穿孔貫穿第三本體設置;第三本體能插設於樞接槽;當第三本體插設於樞接槽中時,第三穿孔能與兩個第一穿孔相互連通;兩個第三卡合結構,其分別由第三本體彼此相反的兩端向外延伸形成。外連接元件彼此相反的兩端分別內凹形成一卡合槽;外連接元件具有至少一插接孔,插接孔貫穿外連接元件設置;外連接元件在鄰近於各個卡合槽的位置,還形成有一連接孔,各個連接孔貫穿外連接元件設置,且各個連接孔與相連的卡合槽相互連通。內連接元件的彼此相反的兩端皆能插設於外連接元件的插接孔;當內連接元件的兩端插設於兩個外連接元件的插接孔時,內連接元件將對應於位於兩個外連接元件內。各個結合件能穿設於各個第一穿孔,且各個結合件能穿設於各個第二穿孔;當第二樞接壁插設於樞接槽中時,結合件能穿設於兩個第一穿孔及第二穿孔,而使第一連接元件與第二連接元件相互連接;各個結合件能穿設於各個第三穿孔;當第三本體插設於樞接槽中時,結合件能穿設於兩個第一穿孔及第三穿孔,而使第一連接元件與第三連接元件相互連接。其中,第一連接元件的第一卡合結構能插設於卡合槽或插接孔;第二連接元件的第二卡合結構能插設於卡合槽或插接孔;第三連接元件的第三卡合結構能插設於卡合槽或插接孔。
本創作的有益效果在於,組合組件包含的第一連接元件、第二連接元件、第三連接元件、外連接元件、內連接元件及多個結合件,可以讓使用者依據需求組裝出能相互樞接或是以特定角度連接的各式教具,從而可改善習知樂高無法組裝出相互樞接的教具的問題。
為能更進一步瞭解本創作的特徵及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創作的詳細說明與附圖,但是此等說明與附圖僅用來說明本創作,而非對本創作的保護範圍作任何的限制。
於以下說明中,如有指出請參閱特定圖式或是如特定圖式所示,其僅是用以強調於後續說明中,所述及的相關內容大部份出現於該特定圖式中,但不限制該後續說明中僅可參考所述特定圖式。
於以下說明書所述及的類圓柱狀、類圓柱狀結構、類方柱狀及類方柱狀結構,是指大致為圓柱狀的外型及結構、大致為方柱狀的外型及結構;舉例來說,於一端形成有導角的圓柱體的外型即為所述類圓柱狀,而此種柱體即為類圓柱狀結構;於邊緣形成有導角的方柱體的外型即為所述類方柱狀,而此種柱體即為類方柱狀結構。
請一併參閱圖1及圖2,其顯示為本創作的組合組件100的第一連接元件10及第二連接元件20的分解及組合示意圖。如圖1所示,第一連接元件10包含一第一本體11、兩個第一樞接壁12及一第一卡合結構13。第一本體11外型例如可以是大致為矩形體,但不以圖中所示為限。第一本體11彼此相反的兩側面分別定義為一外側面111及一內側面112。實際應用中,第一本體11的尺寸、外型、材質等,皆可依據需求變化,於此不加以限制。
各個第一樞接壁12具有一第一穿孔121,第一穿孔121貫穿第一樞接壁12。各個第一樞接壁12由第一本體11的內側面112向外延伸形成,兩個第一樞接壁12彼此間隔地設置,且兩個第一穿孔121彼此相面對地設置。兩個第一樞接壁12與第一本體11共同形成一樞接槽11A。關於樞接槽11A的尺寸及外型,皆可依據需求變化,不以圖中所示為限。
第一卡合結構13可以是為類方柱狀結構,且第一卡合結構13可以是具有兩個第一卡合穿孔131,各個第一卡合穿孔131可以是沿兩條相互垂直的軸線分別貫穿第一卡合結構13設置,而兩個第一卡合穿孔131可以是對應於第一卡合結構13的四個彼此相鄰的側面分別形成一個開口,且兩個第一卡合穿孔131彼此相互連通。在實際應用中,第一卡合結構13的尺寸、外型、材質等,皆可依據需求變化,於此不加以限制。另外,第一本體11及第一卡合結構13可以是一體成形地設置。
第二連接元件20包含一第二本體21、一第二樞接壁22及一第二卡合結構23。第二本體21可以是大致為矩形立方體,但不以此為限。第二本體21彼此相反的兩側面分別定義為一第一表面211及一第二表面212。
第二樞接壁22由第一表面211向外延伸形成,第二樞接壁22具有一第二穿孔221,第二穿孔221貫穿第二樞接壁22。第二樞接壁22能插設於樞接槽11A。關於第二本體21及第二樞接壁22的尺寸、外型、材質等,於此不加以限制。另外,第二本體21及第二樞接壁22可以是一體成型的設置。
第一連接元件10的樞接槽11A用以容置第二連接元件20的第二樞接壁22。當第二樞接壁22插設於樞接槽11A中時,第二穿孔221將能與兩個第一穿孔121相互連通,而一個結合件70可以對應穿設於第二穿孔221及兩個第一穿孔121,以使第一連接元件10與第二連接元件20相互連接。在實際應用中,結合件70可以是樞接軸體或是螺絲,而結合件70可以是使第一連接元件10與第二連接元件20相互樞接,或是,使第一連接元件10與第二連接元件20以特定的角度相互固定。
第二卡合結構23可以是為類方柱狀結構,且第二卡合結構23可以是具有兩個第二卡合穿孔231,各個第二卡合穿孔231可以是沿兩條相互垂直的軸線分別貫穿第二卡合結構23設置,而兩個第二卡合穿孔231可以是對應於第二卡合結構23的四個彼此相鄰的側面分別形成一個開口,且兩個第二卡合穿孔231彼此相互連通。在實際應用中,第二卡合結構23的尺寸、外型、材質等,皆可依據需求變化,於此不加以限制。另外,第二本體21及第二卡合結構23可以是一體成形地設置。
請一併參閱圖3及圖4,其顯示為第一連接元件10及第二連接元件20的另一種實施態樣的分解及組裝示意圖。如圖所示,第一連接元件10的第一卡合結構13也可以是類圓柱狀結構,且第一卡合結構13可以是不具有任何穿孔。第二連接元件20的第二卡合結構23也可以是類圓柱狀結構,且第二卡合結構23可以是不具有任何穿孔。
請參閱圖5,其為本創作的組合組件100的第二連接元件20的另一實施態樣的示意圖。本實施例所公開的第二連接元件20與前述實施例的第二連接元件20的最大不同之處在於,本實施例的第二連接元件20還包含有一避讓缺口213,所述避讓缺口213是由第二本體21及第二樞接壁22共同形成。所述避讓缺口213用以容置另一個第二連接元件20的第二樞接壁22。當其中一個第二連接元件20的第二樞接壁22設置於另一個第二連接元件20的避讓缺口213時,兩個第二穿孔221將相互連通,而一個結合件70(例如螺絲)則能穿設於兩個第二穿孔221,以使兩個第二連接元件20相互連接(例如是相互樞接或是相互固定)。在結合件70為螺絲的實施例中,結合件70可以是配合螺帽,以使兩個第二連接元件20相互連接。
請一併參閱圖6及圖7,其分別顯示為本創作的組合組件100的第一連接元件10與第三連接元件30的分解及組合示意圖。第三連接元件30包含一第三本體31及兩個第三卡合結構32。兩個第三卡合結構32由第三本體31的兩端向外延伸形成。第三本體31可以大致為矩形體。第三本體31可以具有一第三穿孔311,第三穿孔311貫穿第三本體31設置。第三本體31能插設於樞接槽11A。當第三本體31插設於樞接槽11A中時,第三穿孔311與兩個第一穿孔121將相互連通,而一個結合件70可以對應穿設於第三穿孔311及兩個第一穿孔121,以使第一連接元件10與第三連接元件30相互連接。在實際應用中,結合件70可以是樞接軸體或是螺絲,而結合件70可以是使第一連接元件10與第三連接元件30相互樞接,或是,使第一連接元件10與第三連接元件30以特定的角度相互固定。在實際應用中,第三本體31的尺寸、外型、材質等,皆可依據需求變化,於此不加以限制。
第三卡合結構32可以是類方柱狀結構,且第三卡合結構32可以具有兩個第三卡合穿孔321,各個第三卡合穿孔321可以是沿兩條相互垂直的軸線分別貫穿第三卡合結構32設置,且兩個第三卡合穿孔321彼此相互連通。關於第三本體31及第三卡合結構32的尺寸、外型、材質等皆可依據需求變化,於此不加以限制。另外,第三卡合結構32與第三本體31可以是一體成形地設置。
請一併參閱圖8至圖10,圖8及圖9顯示為本創作的組合組件的外連接元件的立體及局部剖面示意圖,圖10顯示為本創作的組合組件的外連接元件的另一實施態樣的示意圖。外連接元件50可以為矩形長方狀結構,而外連接元件50具有多個彼此相鄰的側面。外連接元件50可以包含兩個卡合槽51、多個插接孔52及四個連接孔53。兩個卡合槽51由外連接元件50彼此相反的兩端內凹形成,且各個所述卡合槽51對應使所述外連接元件50的各端形成有兩個連接壁54及兩個輔助壁55,兩個連接壁54是彼此相面對地設置,兩個輔助壁55是彼此相面對地設置。其中兩個連接孔53對應形成於位於外連接元件50的同一端的兩個連接壁54,且各連接孔53貫穿連接壁54設置,而兩個連接孔53與卡合槽51彼此相互連通;另外兩個連接孔53則形成於外連接元件50的另一端的兩個連接壁54,且兩個連接孔53亦與相鄰的卡合槽51相互連通。
如圖8所示,外連接元件50各端的各個輔助壁55還形成有一輔助槽551,各輔助槽551貫穿輔助壁55設置,且各輔助槽551與相鄰的卡合槽51相互連通,位於外連接元件50同一端的兩個輔助槽551是彼此相面對地設置。在實際應用中,同時通過兩個連接孔53的軸線定義為一第一軸線C1,同時通過兩個輔助槽551的軸線定義為一第二軸線C2,則第一軸線C1不平行於第二軸線C2。換言之,外連接元件50形成卡合槽51的其中兩個彼此相面對的兩側壁分別形成有一輔助槽551,且外連接元件50形成卡合槽51的另外兩個彼此相面的兩側壁分別形成有一連接孔53。
如圖8及圖9所示,外連接元件50具有多個插接孔52,且各個插接孔52貫穿外連接元件50設置,彼此相鄰的任兩個插接孔52是不相互連通。在實際應用中,外連接元件50可以是矩形立方體結構,而外連接元件50的四個彼此相鄰接的側面分別內凹形成有多個凹孔,彼此相面對的凹孔相互連通以形成一個插接孔52;也就是說,如圖8所示,外連接元件50的上側面形成有11個插接孔52,而外連接元件50的左側面亦形成有11個插接孔52。當然,關於插接孔52的數量不以圖中所示為限,在實際應用中,插接孔52的數量可以是依據需求變化,舉例來說,如圖10所示,在外連接元件50的長度相對較短的實施例中,外連接元件50可以是僅具有兩個插接孔52。
請參閱圖11,其顯示為本創作的組合組件100的第一連接元件10、第二連接元件20、外連接元件50、內連接元件60C及結合件70的分解示意圖。在第一卡合結構13為類方柱狀結構,且第一卡合結構13具有兩個第一卡合穿孔131的實施例中,第一卡合結構13將能插設於卡合槽51。當第一卡合結構13插設於卡合槽51時,第一卡合穿孔131將對應與相鄰的兩個連接孔53連通,而一個結合件70將可以穿設於連接孔53及第一卡合穿孔131中,以使第一連接元件10與外連接元件50相互連接。相似地,在第二卡合結構23為類方柱狀結構,且第二卡合結構23具有兩個第二卡合穿孔231的實施例中,當第二卡合結構23插設於卡合槽51時,第二卡合穿孔231將對應與相鄰的兩個連接孔53相互連通,而一個結合件70將可以穿設於連接孔53及第二卡合穿孔231中,以使第二連接元件20與外連接元件50相互連接。
請參閱圖12,其顯示為本創作的組合組件100的第一連接元件10、第二連接元件20、第三連接元件30及外連接元件50的分解示意圖。如圖所示,在第一卡合結構13及第二卡合結構23皆為類圓柱狀結構的實施例中,第一卡合結構13及第二卡合結構23則皆能插設於任一個插接孔52。在實際應用中,為類圓柱狀的第一卡合結構13或第二卡合結構23可以是緊配合的方式,插設於插接孔52中,而第一卡合結構13或第二卡合結構23插設於插接孔52中時,第一連接元件10或第二連接元件20將對應與外連接元件50相互固定。
在第三連接元件30的第三卡合結構32為類方柱狀結構,且第三連接元件30具有第三卡合穿孔321的實施例中,第三卡合結構32將能對應卡合於卡合槽51中。第三卡合結構32卡合於卡合槽51中時,第三卡合穿孔321將與相鄰的兩個連接孔53相互連通,而一個結合件70將可以對應穿過兩個連接孔53及第三卡合穿孔321,以使第三連接元件30與外連接元件50相互連接。
請一併參閱圖11及圖13,圖13顯示為第一連接元件10及第二連接元件20分別插設於外連接元件50的兩個卡合槽51的示意圖。當第一連接元件10的第一卡合結構13插設於外連接元件50一端的卡合槽51,且結合件70未穿設於連接孔53及第一穿孔121中時,相關人員若欲使第一連接元件10與外連接元件50相互分離,則可以是使一桿體S由其中一個輔助槽551插入外連接元件50,並通過第一卡合穿孔131後,由另一個輔助槽551穿出;接著,使用者即可以使外露於輔助槽551的桿體S沿輔助槽551的長度方向移動,直到桿體S通過輔助槽551於外連接元件50形成的開口55A離開外連接元件50;當桿體S通過開口55A離開外連接元件50時,第一連接元件10將隨桿體S一同離開外連接元件50相互分離。
更具體來說,第一卡合結構13與卡合槽51可以是以緊配合的方式相互卡合,因此,在第一連接元件10及外連接元件50的尺寸較小的情況下,使用者可能難以施力於第一連接元件10或外連接元件50,而使用者難以輕易地使第一連接元件10與外連接元件50相互分離,為此,本創作的外連接元件50透過輔助槽551的設計,讓使用者可以透過桿體S,而輕易地使第一卡合結構13與外連接元件50相互分離。上述說明是以第一連接元件10與外連接元件50為例進行說明,任何卡合於卡合槽51中的元件(例如第二連接元件20或第三連接元件30),使用者皆可以利用桿體S配合輔助槽551,來使卡合於卡合槽51中的元件與外連接元件50相互分離。
請參閱圖14,其顯示為本創作的組合組件的外連接元件、內連接元件及第四連接元件的分解示意圖。於圖14顯示出三種不同態樣的內連接元件60A、60B、60C。任一種態樣的內連接元件彼此相反的兩端,都可以插接於外連接元件50的卡合槽51或插接孔52。
具體來說,內連接元件60A是類圓柱狀結構,而內連接元件60A的任一端可以是插設於外連接元件50的任一個插接孔52;當一個內連接元件60A的兩端分別插設於兩個外連接元件50的一個插接孔52中時,內連接元件60A將對應位於兩個外連接元件50中,如此,兩個外連接元件50將可以透過內連接元件60A,而彼此靠合且彼此並排地相互連接。
內連接元件60B是類方柱狀結構,而內連接元件60B的任一端可以是插設於外連接元件50的任一個卡合槽51中;當一個內連接元件60B的兩端分別插設於兩個外連接元件50的一個卡合槽51中時,內連接元件60B將對應位於兩個外連接元件50中,如此,兩個外連接元件50將可以透過內連接元件60A而前後連接。在實際應用中,內連接元件60B具有至少一槽孔61,槽孔61貫穿內連接元件60B,當內連接元件60B插設於卡合槽51中時,槽孔61將與相鄰的兩個連接孔53相互連通,而一個結合件70將可對應穿設於兩個連接孔53及槽孔61中,從而使內連接元件60B與外連接元件50相互連接。
內連接元件60C的部分區段是類圓柱狀結構,且內連接元件60C的另一部分區段是類方柱狀結構,而,內連接元件60C為類圓柱狀結構的區段則可以對應插設於外連接元件50的任一個插接孔52,內連接元件60C為類方柱狀結構的區段,則可以對應插設於外連接元件50的卡合槽51中。當內連接元件60C的兩端分別插設於兩個外連接元件50的插接孔52及卡合槽51中時,兩個外連接元件50將可相互垂直地連接。在實際應用中,內連接元件60C為類方柱狀結構的區段,可以是具有一槽孔61,槽孔61貫穿內連接元件60C,當內連接元件60C為類方柱狀結構的區段,插設於卡合槽51中時,槽孔61將可以與相鄰的兩個連接孔53相互連通,而一個結合件70將可對應穿設於兩個連接孔53及槽孔61中,從而使內連接元件60C與外連接元件50相互連接。
在圖14中還顯示出三種不同態樣的第四連接元件40A、40B、40C。各個第四連接元件40A、40B、40C包含一第四本體41及三個第四卡合結構42。三個第四卡合結構42是由第四本體41彼此相鄰接的三個側面分別向外延伸形成。各個第四卡合結構42可以是類圓柱狀結構或是類方柱狀結構。若第四卡合結構42為類圓柱狀結構,則第四卡合結構42是可以對應插設於外連接元件50的任一個插接孔52中。若第四卡合結構42為類方柱狀結構,則第四卡合結構42可以對應差射於外連接元件50的卡合槽51中,且第四卡合結構42可以是具有至少一第四卡合穿孔421,第四卡合穿孔421貫穿第四卡合結構42設置;當第四卡合結構42插設於外連接元件50的卡合槽51時,第四卡合穿孔421將與相鄰的兩個連接孔53相互連通,而一個結合件70將可以對應穿設於兩個連接孔53及第四卡合穿孔421,從而使外連接元件50與第四連接元件40A、40B、40C相互連接。
關於第四連接元件40A、40B、40C的第四本體41的外型、尺寸、材質等,皆可依據需求變化,不以圖14中所示為限。在圖14所示的三種不同態樣的第四連接元件40A、40B、40C,僅是用來舉例說明,在實際應用中,第四連接元件40A、40B、40C的第四本體41的外型,及第四本體41向外延伸形成的第四卡合結構42的數量,不以三個為限,在第四本體41的尺寸相對較大的情況下,第四本體41也可以是具有四個以上的第四卡合結構42。另外,各個第四連接元件40A、40B、40C可以是具有兩種不同形式的第四卡合結構42,或是,各個第四連接元件40A、40B、40C可以是具有單一種形式的第四卡合結構42;亦即,第四連接元件40A、40B、40C可以是包含有兩個為類方柱狀結構及一個類圓柱狀結構,或者,第四連接元件40A、40B、40C可以是包含有三個類方柱狀結構。
請參閱圖15,其顯示為本創作的組合組件的多個外連接元件的不同實施態樣的局部分解示意圖。如圖所示,組合組件100可以是包含有多個外連接元件50,各個外連接元件50為弧狀結構,且多個外連接元件50為不同長度的弧狀結構,而多個外連接元件50可以是彼此相互抵靠地設置。如前述說明,呈類圓柱狀的內連接元件60A的兩端,可以插設於任一個外連接元件50的插接孔52中,而多個外連接元件50之間可以是透過至少一個內連接元件60A、60B、60CA而相互靠合並相互連接,以共同組成一扇狀結構。
本創作的有益效果在於,多種不同樣式的組合組件可以任意組合,多種不同樣式的組合組件可解決組合組件的活動部僅能在有限的角度或方向進行活動,且改善組合組件動作的靈活度。
以上所公開的內容僅為本創作的優選可行實施例,並非因此侷限本創作的申請專利範圍,所以凡是運用本創作說明書及圖式內容所做的等效技術變化,均包含於本創作的申請專利範圍內。
100:組合組件
10:第一連接元件
11:第一本體
11A:樞接槽
111:外側面
112:內側面
12:第一樞接壁
121:第一穿孔
13:第一卡合結構
131:第一卡合穿孔
20:第二連接元件
21:第二本體
211:第一表面
212:第二表面
213:避讓缺口
22:第二樞接壁
221:第二穿孔
23:第二卡合結構
231:第二卡合穿孔
30:第三連接元件
31:第三本體
311:第三穿孔
32:第三卡合結構
321:第三卡合穿孔
40A:第四連接元件
40B:第四連接元件
40C:第四連接元件
41:第四本體
42:第四卡合結構
421:第四卡合穿孔
50:外連接元件
51:卡合槽
52:插接孔
53:連接孔
54:連接壁
55:輔助壁
551:輔助槽
55A:開口
60A:內連接元件
60B:內連接元件
60C:內連接元件
61:槽孔
70:結合件
C1:第一軸線
C2:第二軸線
S:桿體
圖1為本創作的組合組件的第一連接元件、第二連接元件及結合件的分解示意圖。
圖2為本創作的組合組件的第一連接元件、第二連接元件及結合件的組合示意圖。
圖3為本創作的組合組件另一實施態樣的第一連接元件、第二連接元件及結合件的分解示意圖。
圖4為本創作的組合組件另一實施態樣的第一連接元件、第二連接元件及結合件的組合示意圖。
圖5為本創作的組合組件的兩個第二連接元件另一實施態樣的示意圖。
圖6為本創作的組合組件的第一連接元件、第三連接元件及結合件的分解示意圖。
圖7為本創作的組合組件的第一連接元件、第三連接元件及結合件的組合示意圖。
圖8為本創作的組合組件的外連接元件的示意圖。
圖9為本創作的組合組件的外連接元件的剖面示意圖。
圖10為本創作的組合組件的外連接元件另一種實施態樣的示意圖。
圖11為本創作的組合組件的第一連接元件、第二連接元件、內連接元件、外連接元件及結合件的分解示意圖。
圖12為本創作的組合組件的第一連接元件、第二連接元件、第三連接元件、外連接元件及結合件的分解示意圖。
圖13為本創作的組合組件的第一連接元件、第二連接元件、第三連接元件、外連接元件及結合件的組合示意圖。
圖14為本創作的組合組件的外連接元件、內連接元件、第四連接元件及結合件的分解示意圖。
圖15為本創作的組合組件的多個型態不同的外連接元件的局部分解示意圖。
100:組合組件
10:第一連接元件
13:第一卡合結構
131:第一卡合穿孔
20:第二連接元件
23:第二卡合結構
231:第二卡合穿孔
50:外連接元件
51:卡合槽
52:插接孔
53:連接孔
54:連接壁
55:輔助壁
551:輔助槽
55A:開口
60C:內連接元件
61:槽孔
70:結合件
Claims (10)
- 一種組合組件,其包含: 至少一第一連接元件,其包含: 一第一本體,其彼此相反的兩側面,分別定義為一外側面及一內側面; 兩個第一樞接壁,各個所述第一樞接壁由所述第一本體的所述內側面向外延伸形成,兩個所述第一樞接壁彼此間隔地設置,而兩個所述第一樞接壁與所述第一本體共同形成一樞接槽;各個所述第一樞接壁具有一第一穿孔,所述第一穿孔貫穿所述第一樞接壁,且兩個所述第一穿孔彼此相面對地設置; 一第一卡合結構,由所述外側面向外延伸形成; 至少一第二連接元件,其包含: 一第二本體,其彼此相反的兩側面分別定義為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 一第二樞接壁,其由所述第一表面向外延伸形成,所述第二樞接壁具有一第二穿孔,所述第二穿孔貫穿所述第二樞接壁;所述第二樞接壁能插設於所述樞接槽;當所述第二樞接壁插設於所述樞接槽中時,所述第二穿孔能對應與兩個所述第一穿孔相互連通; 一第二卡合結構,其由所述第二表面向外延伸; 至少一第三連接元件,其包含: 一第三本體,其具有至少一第三穿孔,所述第三穿孔貫穿所述第三本體設置;所述第三本體能插設於所述樞接槽;當所述第三本體插設於所述樞接槽中時,所述第三穿孔能與兩個所述第一穿孔相互連通; 兩個第三卡合結構,其分別由所述第三本體彼此相反的兩端向外延伸形成; 至少一外連接元件,其彼此相反的兩端分別內凹形成一卡合槽;所述外連接元件具有至少一插接孔,所述插接孔貫穿所述外連接元件設置;所述外連接元件在鄰近於各個所述卡合槽的位置,還形成有一連接孔,各個所述連接孔貫穿所述外連接元件設置,且各個所述連接孔與相連的所述卡合槽相互連通; 至少一內連接元件,其彼此相反的兩端皆能插設於所述外連接元件的所述插接孔;當所述內連接元件的兩端插設於兩個所述外連接元件的所述插接孔時,所述內連接元件將對應於位於兩個所述外連接元件內; 多個結合件,各個所述結合件能穿設於各個所述第一穿孔,且各個所述結合件能穿設於各個所述第二穿孔;當所述第二樞接壁插設於所述樞接槽中時,所述結合件能穿設於兩個所述第一穿孔及所述第二穿孔,而使所述第一連接元件與所述第二連接元件相互連接;各個所述結合件能穿設於各個所述第三穿孔;當所述第三本體插設於所述樞接槽中時,所述結合件能穿設於兩個所述第一穿孔及所述第三穿孔,而使所述第一連接元件與所述第三連接元件相互連接; 其中,所述第一連接元件的所述第一卡合結構能插設於所述卡合槽或所述插接孔;所述第二連接元件的所述第二卡合結構能插設於所述卡合槽或所述插接孔;所述第三連接元件的所述第三卡合結構能插設於所述卡合槽或所述插接孔。
- 如請求項1所述的組合組件,其中,所述第一卡合結構為類圓柱狀結構或類方柱狀結構;所述第二卡合結構為類圓柱狀結構或類方柱狀結構;所述第三卡合結構為類圓柱狀結構或類方柱狀結構。
- 如請求項2所述的組合組件,其中,所述第一卡合結構為類方柱狀結構,且所述第一卡合結構具有至少一第一卡合穿孔,所述第一卡合穿孔貫穿所述第一卡合結構設置;所述第二卡合結構為類方柱狀結構,且所述第二卡合結構具有至少一第二卡合穿孔,所述第二卡合穿孔貫穿所述第二卡合結構設置;所述第三卡合結構為類方柱狀結構,且所述第三卡合結構具有至少一第三卡合穿孔,所述第三卡合穿孔貫穿所述第三卡合結構設置;其中,所述第一卡合結構、所述第二卡合結構及所述第三卡合結構皆能插設於所述卡合槽;當所述第一卡合結構插設於所述卡合槽中時,一個所述結合件能穿設兩個所述連接孔及所述第一卡合穿孔,而使所述第一連接元件與所述外連接元件相互連接;當所述第二卡合結構插設於所述卡合槽中時,一個所述結合件能穿設兩個所述連接孔及所述第二卡合穿孔,而使所述第二連接元件與所述外連接元件相互連接;當所述第三卡合結構插設於所述卡合槽中時,一個所述結合件能穿設兩個所述連接孔及所述第三卡合穿孔,而使所述第三連接元件與所述外連接元件相互連接。
- 如請求項2所述的組合組件,其中,所述第一卡合結構、所述第二卡合結構及所述第三卡合結構皆為類圓柱狀結構,而所述第一卡合結構、所述第二卡合結構及所述第三卡合結構皆能插設於所述插接孔。
- 如請求項1所述的組合組件,其中,所述第二樞接壁與所述第二本體共同形成有一避讓缺口,所述避讓缺口用以容置另一個所述第二連接元件的所述第二樞接壁;當其中一個所述第二連接元件的所述第二樞接壁設置於另一個所述第二連接元件的所述避讓缺口時,一個所述結合件能穿設於兩個所述第二連接元件的兩個所述第二穿孔,而使兩個所述第二連接元件相互連接。
- 如請求項1所述的組合組件,其中,所述組合組件還包含至少一第四連接元件,所述第四連接元件包含一第四本體,所述第四本體彼此相鄰接的三個側面分別向外延伸形成一第四卡合結構;任一個所述第四卡合結構為類圓柱狀結構,而所述第四卡合結構能插設於任一個所述插接孔,或者,任一個所述第四卡合結構為類方柱狀結構,且所述第四卡合結構具有至少一第四卡合穿孔,而所述第四卡合結構能插設於所述卡合槽,當所述第四卡合結構插設於所述卡合槽中時,一個所述結合件能穿設於兩個所述連接孔及所述第四卡合穿孔,以使所述外連接元件與所述第四連接元件相互連接。
- 如請求項1所述的組合組件,其中,所述組合組件包含多個所述外連接元件,多個所述外連接元件為具有不同長度的弧狀結構;多個所述內連接元件能插設於多個所述外連接元件的所述插接孔,而使具有不同長度的多個所述外連接元件相互靠合並相互連接,以共同組成一扇狀結構。
- 如請求項1所述的組合組件,其中,所述外連接元件形成所述卡合槽的其中兩個彼此相面對的兩側壁,分別形成有一輔助槽,兩個所述輔助槽彼此相面對地設置,兩個所述輔助槽與所述卡合槽相互連通,同時通過兩個所述連接孔的軸線定義為一第一軸線,同時通過兩個所述輔助槽的軸線定義為一第二軸線,所述第一軸線不平行於所述第二軸線。
- 如請求項1所述的組合組件,其中,所述內連接元件的部分區段呈類圓柱狀,所述內連接元件的部分區段呈類方柱狀,所述內連接元件呈類方柱狀的區段能插設於所述卡合槽,所述內連接元件呈類圓柱狀的區段能插設於所述插接孔。
- 如請求項9所述的組合組件,其中,所述內連接元件於呈類方柱狀的區段具有至少一槽孔,所述槽孔貫穿所述內連接元件;當所述內連接元件呈類方柱狀的區段插設於所述外連接元件的所述卡合槽中時,一個所述結合件能穿設於所述槽孔及兩個所述連接孔,以使所述內連接元件與所述外連接元件相互連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8214717U TWM594983U (zh) | 2019-11-07 | 2019-11-07 | 組合組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8214717U TWM594983U (zh) | 2019-11-07 | 2019-11-07 | 組合組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594983U true TWM594983U (zh) | 2020-05-11 |
Family
ID=718965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8214717U TWM594983U (zh) | 2019-11-07 | 2019-11-07 | 組合組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M594983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65803B (zh) * | 2021-08-12 | 2022-05-21 | 創藝天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立體組合玩具之扣件 |
-
2019
- 2019-11-07 TW TW108214717U patent/TWM594983U/zh unknown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65803B (zh) * | 2021-08-12 | 2022-05-21 | 創藝天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立體組合玩具之扣件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5518434A (en) | Snap fit and twistable toy construction modules | |
US20010021618A1 (en) | Genderless construction system | |
EP3779214B1 (en) | Paper tube connection device | |
US20070077854A1 (en) | Sectional three-dimensional model | |
JP4527343B2 (ja) | 横開口部を有する玩具構築要素 | |
JP6167247B2 (ja) | 積み木及び積み木ユニット | |
JP2006132762A (ja) | 組立てブロック | |
US4082470A (en) | Connector | |
US10286332B2 (en) | Toy construction set with articulating linkable elements | |
TWM594983U (zh) | 組合組件 | |
JP2021534952A (ja) | 三次元構造物を作る構築システム | |
WO2004071607A2 (en) | Improved interconnectable model construction elements | |
EP2436429A1 (en) | Three-dimensional plastic rhombic unit of construction toy | |
WO2010001740A1 (ja) | 組立てブロック | |
JP3706818B2 (ja) | 組立ブロック | |
KR101137670B1 (ko) | 조립블럭 | |
KR100360080B1 (ko) | 전방향 결합이 가능한 조립식 블록완구 | |
CN211912729U (zh) | 组合组件 | |
WO1996020033A1 (fr) | Jeu de construction | |
JP2019530480A (ja) | 折り畳み式玩具 | |
WO2023031703A1 (en) | Component of magnetic brick | |
JP2017006605A (ja) | 組立ブロックおもちゃ用ジョイント | |
JP3198058U (ja) | ブロック玩具システム | |
GB1585436A (en) | Building blocks | |
JP7245518B2 (ja) | 組立ブロックの自在継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