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94305U - 不斷電系統裝置 - Google Patents
不斷電系統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M594305U TWM594305U TW109200555U TW109200555U TWM594305U TW M594305 U TWM594305 U TW M594305U TW 109200555 U TW109200555 U TW 109200555U TW 109200555 U TW109200555 U TW 109200555U TW M594305 U TWM594305 U TW M594305U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dissipation
- interface
- power system
- junction
- uninterruptible power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ower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創作公開一種不斷電系統裝置,其中該不斷電系統裝置包括有一第一裝置、一第二裝置及一第三裝置。其中該第二裝置及該第三裝置個別配置在該第一裝置的左右兩側,三者相排列配置後,使該第一裝置的前面、該第二裝置的前面及該第三裝置的前面,皆為位在同一平面上,使該不斷電系統裝置之整體呈一長扁平之矩形結構。此外,亦能將該第二裝置及該第三裝置並排,且一併配置在該第一裝置的後面,使該不斷電系統裝置之整體呈一立方體之結構。緣此,本創作能夠針對不同的環境使用需求,調整不同的組裝結構態樣,能夠適用於具有導軌或軌道的安裝環境,也能夠方便置放於一平面上,藉此提供兩種不同使用的狀態,符合使用者彈性使用之需求。
Description
本創作涉及一種不斷電系統裝置,特別是一種能夠具有不同的結構組裝型態,方便依據所擺設位置不同環境做不同的組裝變化。
現有技術中,就一般的不斷電系統裝置而言,通常為是在機體製作完成後,其整體結構及外部結構狀態既已確定,無法改變其組裝後的外部使用狀態。例如,當需要將該不斷電系統裝置擺置於辦公桌椅之下,可能在製造其外觀所組成之結構之時,設計為固定結構而此固定結構即僅為適用於將該不斷電系統裝置擺置於書桌之下方而放置於地面上的使用狀態。又,當若需要將不斷電系統裝置掛放在設有滑軌的牆面上時,則製造廠商即配合使用者所需要的擺置狀態或擺置的方式,另外再設計生產出一款適用於導軌的不斷電系統裝置的結構狀態。今,若使用者的使用情形必須是要能夠將不斷電系統裝置擺置於書桌下,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有需要使用導軌的方式來做使用,則要求該不斷電系統裝置的結構狀態也能夠被調整為導軌安裝方式的結構型態。但是,目前並無如此的產品出現。亦即,實際使用者可能必須購買兩台以上的不斷電系統裝置,才能個別的適用於不同使用環境之下。如此,不僅增加使用成本,也同時增加了使用上的不方便,有待且必要加以改善。
本創作公開一種不斷電系統裝置,針對上述現有的缺憾,提出一種能夠有效地將使用者針對不同的環境使用需求,調整該不斷電系統裝置的組裝結構態樣,能夠適用於具有導軌或軌道的安裝環境,且經過組裝之改變後,也能夠方便置放於一平面上。針對所述的兩種使用的狀態,本創作的不斷電系統裝置皆能夠彈性的調整其組裝後的態樣,符合使用者的實際使用需求。
本創作的不斷電系統裝置包括有:一第一裝置,該第一裝置為該不斷電系統裝置中控制運作與操作的裝置,該第一裝置的兩個側邊個別為一第一接面及一第二接面;該第一裝置的後側面的兩側邊個別為一第三接面及一第四接面;一第二裝置,該第二裝置配置接合於該第一裝置的第一接面;該第二裝置為該不斷電系統裝置中的電源驅動電路;該第二裝置並且與該第一裝置電氣耦接;及一第三裝置,該第三裝置配置接合於該第一裝置的第二接面;該第三裝置為容置該不斷電系統裝置中的電池;該第三裝置與該第二裝置電氣耦接;其中該第一裝置、該第二裝置及該第三裝置相排列配置後,使該第一裝置的前面、該第二裝置的前面及該第三裝置的前面,皆為位在同一平面上,該不斷電系統裝置之整體呈一長扁平之矩形結構。
為使能更進一步瞭解本創作的特徵及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創作的詳細說明與圖式,然而所提供的圖式僅用於提供參考與說明,並非用來對本創作加以限制。
本創作公開一種不斷電系統裝置,乃是針對過往的不斷電系統裝置之結構,有些使用者需要將裝置擺置於書桌下,另外也有些使用者是採用具有導軌或軌道的安裝環境,則本創作能同時滿足這些不同使用環境上的需求,亦即,透過本創作所述的不斷電系統裝置,能組裝為立方體的結構狀態,也能夠被調整為導軌式的長扁平結構型態。
在下文中將參閱隨附圖式,藉以更充分地描述各種例示性實施例,並在隨附圖式中展示一些例示性實施例。然而,本創作之概念可能以許多不同形式來加以體現,且不應解釋為僅限於本文中所闡述之例示性實施例。確切而言,提供此等例示性實施例使得本創作將為詳盡且完整,且將向熟習此項技術者充分傳達本創作概念的範疇。在諸圖式中,可為了清楚表達元件的結構而誇示某部位、物體或某影像大小以及相對的尺寸大小與連接或耦接之間的關係;此外,類似的數字始終指示為類似元件。
應理解,雖然在本文中可能使用術語:前方(側)、後方(側)、上方或下方、左側或右側等等,此等術語乃用以清楚地區分一個元件位置與該元件相對位置關係,或為區分一元件與另一元件之間位置上的差異,或是不同元件之間的位置相對關係的不相同,其並非用以限制該文字、序號或本身字義所呈現之順序或絕對位置的關係。因此,下文論述之左側(或前側)元件可稱為右側(或後側)元件而不偏離本創作概念之教示;且非必然有文字用語上或數字上連續或次序之關係;又,本文可能使用有術語「多個」或「複數個」來描述具有設置多個元件,但此等多個元件並不僅限於實施有二個、三個或四個及四個以上的元件數目表示所實施的技術。以上,合先敘明。
參閱圖1、4、5、8所示,本創作的不斷電系統裝置包括有:一第一裝置10、一第二裝置20以及一第三裝置30,其中第一裝置10為該不斷電系統裝置中控制運作與操作的裝置,第一裝置10的兩個側邊個別為一第一接面10a及一第二接面10b;第一裝置10的後側面的兩側邊個別為一第三接面10c及一第四接面10d。第二裝置20配置接合於該第一裝置的第一接面,即如圖1所示第二裝置20置放於第一裝置10本身的右側(以圖1正面視之,則第二裝置20在第一裝置10的左側);所述第二裝置20為該不斷電系統裝置中的相關電源驅動電路,內部設置有多個與不斷電系統相關的功率切換元件及其相耦接的被動元件,並且第二裝置20是與第一裝置10之間為電氣相耦接。第三裝置配置接合於該第一裝置的第二接面;該第三裝置為容置該不斷電系統裝置中的電池;第三裝置30與該第二裝置20之間電氣為相互耦接。如圖1所示,當第一裝置10、第二裝置20及第三裝置30一併排列配置後,會使第一裝置10的前面、第二裝置20的前面及第三裝置的前面30,皆為位在同一平面上,亦即為整體之本創作不斷電系統裝置的結構上,呈現出一長扁平之矩形結構。
更進一步而言,所述長扁平矩形結構之不斷電系統裝置乃是運用在導軌式的使用狀態中,如圖1所示,一掛部5乃係固設於一壁面上,之後再將排列配置後之第一裝置10、第二裝置20及第三裝置30一併掛設於所述的掛部5上。至於所述第一裝置10、第二裝置20及第三裝置30掛設的結構及其方式,能採用在第二裝置20及第三裝置30的背面設有多個掛孔(如圖2所示),再透過多個掛勾或是掛爪(圖中未揭露)將第一裝置10、第二裝置20及第三裝置30掛設在該掛部5之上。
參閱圖1及圖2所示,其中第一裝置10的後側面更包括設有一第一次殼體112,所述第一次殼體112主要是配置於一空缺部中,對於所述空缺部是指在第一裝置10、第二裝置20以及第三裝置30所組合而成的該長扁平矩形結構之後,在所述第一裝置10的後面側所形成的空缺部份者。當裝上第一次殼體之後,則第一次殼體112的後面與第二裝置20及第三裝置30的後面,三者的後面乃是位在同一平面上,如圖2所示。再者,第一裝置10的外部結構是由一第一蓋體104與一第一殼體102所組合而成;第二裝置20的外部結構是由一第二蓋體204與一第二殼體202所組合而成;以及第三裝置30的外部結構是由一第三蓋體304與一第三殼體302所組合而成。
參閱圖2、圖3及圖4所示,本創作的第二裝置20中包括有:一第a接面201、一第a散熱孔207、一風扇28、一第a側面201a及一通風部105(所述第a側面201a及通風部105如圖2所示)。其中,第a接面201即為與第一裝置10之該第一接面10a相配置的接面;所述第a散熱孔207設於第a接面201之面上;風扇28則是設於第二裝置20之內部中所鄰近第a散熱孔207之處,也就是說所述風扇28的出風處(或稱出風口),乃是正對於第a散熱孔207。此外,所述的第a側面201a是指在第二裝置20中所相對於第a接面201的另一個對立面,即如圖二所示,所述的通風部105設於第a側面201a的面上,而在實際製作上,所述的通風部105乃是以散熱孔所組成,本創作並不限定該散熱孔為圓孔、長條孔或是方孔的結構形狀,只要是由可穿透的穿孔所構成即可,且通風部105與第a散熱孔207之間呈一直線方向,亦即,透過風扇28的抽風作用,能將第二裝置20內部的運作時的熱氣,會由通風部105引進冷空氣,之後將內部運作的熱氣由第a散熱孔207所散出。
圖2中所述第二裝置20的第a側面201a的面上,還包括設有多個電源接口25、多個第一信號接口25a以及多個第二信號接口25b。所述多個電源接口25主要是作為外部的負載於需要使用該不斷電系統裝置之時,能夠插接該第二裝置20的第a側面201a的界面,提供外部插接裝置所需要的電源。所述多個第一信號接口25a以及多個第二信號接口25b乃為插座的結構型態,用以提供本創作的不斷電系統裝置與外部裝製作信號連接之用,例如:能夠是網路信號線的接口、USB(如Mini USB、Micro USB、USB Hub等)的接口、RS232(或RS422、RS485等)的接口或是RJ11的接口等等,皆可作為本創作的多個第一信號接口25a以及多個第二信號接口25b的插座結構態樣。
圖3中所述第二裝置20的內部所設的元件還包括有:複數個功率元件群21~24、複數個被動元件26a~26f以及一電源轉接電路27。其中,複數個功率元件群21~24中的每一個功率元件群皆設有一散熱裝置(如圖3、圖4所示),在該散熱裝置上的多個散熱鰭片,該多個散熱鰭片則形成有多個散熱溝槽;該多個散熱溝槽所延伸之方向與前述的通風部105與第a散熱孔207之間的直線流動方向為相同。複數個被動元件26a~26f與該複數個功率元件群21~24之間為相耦接,並與該不斷電系統裝置中的多個控制電路(圖中未顯示)相耦接,藉此組成該不斷電系統裝置中的相關電源驅動電路,以維持不斷電系統裝置的實際電路運作。所述電源轉接電路27設於第二裝置20內部的底部並與該複數個功率元件群21~24電氣耦接;以及電源轉接電路27是與前述的複數個電源接口25相連接。
於圖3、圖4所示中,在第二裝置20之該第a接面201上還設有:一第a連接器210、一第a穿部209及一第a信號接口205;其中第a連接器210的一端為連接至第二裝置20內部的電路,例如連接至前述的複數個功率元件群21~24、複數個被動元件26a~26f或者是電源轉接電路27之中。第a連接器210係作為將第二裝置20的相關控制或指示信號或是電源線的線頭加以連接出第二裝置20的機殼外,藉此與外部裝置之間做信號連接。第a穿部209即作為第a連接器210由第二裝置20的內部穿出至該第二裝置20的外部之用的一個孔洞;第a信號接口205則是作為第二裝置20內部相關信號(例如控制信號、電源充放電信號或電路運作相關資料的信號)接出至第二裝置20的機殼外部之用,並作為外部裝置相連接的插接使用。在一實施例中,所述的第a接面201上還設有一第a卡合部203,以作為爾後該第二裝置20與所述第一裝置10在不同組裝態樣時的相卡合時使用。
參閱圖4、圖6及圖8所示,在第一裝置10中包括有一第一散熱部13、一第二散熱部14、一第三散熱部15、一第四散熱部18、一第五散熱部19以及一第六散熱部101;其中,第一散熱部13設於第一裝置10中之第一接面10a上;第二散熱部14設於第一裝置10中之第二接面10b上;第三散熱部15設於第一裝置10之前面上,也就是設在第一裝置10的第一蓋體104的面上,且第三散熱部15與該第一散熱部13及該第二散熱部14之間的空間為相通,亦即為第三散熱部15、第一散熱部13及第二散熱部14三者之間空氣相流通。第四散熱部18設於第一裝置10中之該第三接面10c上;第五散熱部19設於第一裝置10中之第四接面10d上;第六散熱部101設於第一裝置10之後側面上。其中,所述第二裝置20內部所產生之熱氣能夠透過風扇28的作用,將該熱氣經由該第a散熱孔抽207出,再依序經由該第一散熱部13及該第三散熱部15而加以排出。
參閱圖5、圖6所示,本創作不斷電系統裝置的第三裝置30有一第b接面301,所述第b接面301為第三裝置30中與第二裝置20相配置之接面。在第b接面301上設有一第b穿部305,作為將第三裝置30內部連接線穿出該第三裝置30的外部之用。在一實施例中,所述第b接面301上還設有一第b卡合部303,以作為爾後該第三裝置30與所述第一裝置10在不同組裝態樣結合時的相卡合使用。且第三裝置30的內部中設有:複數個電池31~32、一電池接口部36以及一接線34。複數個電池於本實施例中,乃是包括有一第一電池31及一第二電池32,第一~第二電池31~32能夠作為該不斷電系統裝置的儲能元件或備用電源,且該複數個電池之間為電氣耦接,例如將第一~第二電池31~32做並聯連接,或是將第一~第二電池31~32做串聯連接,以符合實際運用時的需求。電池接口部36設於第三裝置30內部中所對應於該第b接面301的內側面上,以及所述接線34的一端耦接於該複數個電池中之一個電池之一接點上,例如連接至第一電池31中的一接點上,而接線34的另一端耦接於所述電池接口部36。
此外,第一裝置10中的第二散熱部14的作用,是將第三裝置30中第一~第二電池31~32運作時的熱氣,再經由前述第一裝置10中的第三散熱部15而加以散出。另一方面,在第一裝置10中包括有:一驅動電路12(如圖3所示)及一顯示裝置11,驅動電路12是與第二裝置20之間為電氣耦接;且驅動電路12與該第三裝置30之間亦為電氣耦接;而顯示裝置11則與該驅動電路12相耦接。
圖7所示,本創作所述第一次殼體112的左右兩側的面上,個別設有一第一穿部112a及一第二穿部112b。其中第一穿部112a是與第二裝置20中的第a穿部209相對應,第二穿部112b是與第三裝置30中的第b穿部305相對應。所述第一次殼體112與第一裝置10的接合面上另裝設有一擋板115,以及在擋板115的下方設有次散熱部116,所述次散熱部116如圖7所示為多個散熱孔所組成,俾利於第三裝置30與第二裝置20於運作時的熱氣皆由前述第一裝置10的不同散熱部所散熱出去時的散熱效果。
圖8、圖9所示為本創作之另一實施例,乃提供一個不同組裝態樣的不斷電系統裝置結構,能讓使用者針對不同的使用環境,做不同的結構選擇。在此另一不斷電系統裝置實施例中同樣包括有:第一裝置10、第二裝置20及第三裝置30。第一裝置10同樣為該不斷電系統裝置中控制運作與操作的裝置,第一裝置10的兩個側邊個別為第一接面10a及第二接面10b;第一裝置10的後側面的兩側邊個別為第三接面10c及第四接面10d。第二裝置配置20有第a接面201,第a接面201主要接合於第一裝置10的第三接面10c;第二裝置20為該不斷電系統裝置中的電源驅動電路;第二裝置20並且與第一裝置10之間為電氣耦接。同時,第三裝置30配置有第b接面301,第b接面301接合於該第一裝置10的第四接面10d;第三裝置30為容置該不斷電系統裝置中的電池;且第三裝置30與第二裝置20之間為電氣耦接。上述中,第二裝置20及第三裝置30皆為配置在第一裝置10之後側,使該不斷電系統裝置之整體呈一立方體的結構,整體組裝之後即為如圖9之所示。
在圖8中,第一裝置10之第三接面10c上設有一第a卡合件16,該第四接面10d則上設有一第b卡合件17,同時在第二裝置20的第a接面201上設有第a卡合部203,所述的第a卡合部203與該第a卡合件16相卡合,以及第三裝置30的第b接面301上設有第b卡合部303,第b卡合部303與第b卡合件17為相卡合。此外,當第二裝置20的第a接面201與第一裝置10的第三接面10c相接合時,更包括在第一裝置10的背面上設置有鎖扣部102c,同時在第二裝置20的第a接面201上設有第a鎖部102a,第a鎖部102a用以和鎖扣部102c相鎖合,使得第二裝置20能夠固設於該第一裝置10的第三接面10c上;以及在第三裝置30的第b接面301與第一裝置10的第四接面10d相接合時,更包括在在第三裝置30的第b接面301上設有第b鎖部102b,第b鎖部102b再與鎖扣部102c相鎖合,使得第三裝置30能夠固設於第一裝置10的第三接面10c上。
在圖8及圖9之實施例中,第二裝置20內部所產生之熱氣是透過20風扇將該熱氣經由該第a散熱孔207抽出,再經由第一裝置10的第四散熱部18及該第六散熱部101而進入該第一裝置10之中,之後由再由第一裝置10的該第一~第三散熱部13~15,加以排出。另外,第三裝置30內部所產生之熱氣是透過第三裝置30中的第b接面301本身機殼的熱傳道,經由第一裝置10中的第五散熱部19及第六散熱部101進入該第一裝置10中,之後由再由第一裝置10的該第一~第三散熱部13~15,加以排出。
本創作還提供有一種不斷電系統裝置之方法,使用於如圖1~圖7之實施例中,或是使用於圖8~圖9所述之不斷電系統裝置中,所述不斷電系統裝置之方法,包括有:判斷使用者於實際使用該不斷電系統裝置的環境,是否是使用於一具有長條狀之掛部5上。
若是,則將第二裝置20配置接合在第一裝置10的第一接面10a上,並將第三裝置30配置接合於第一裝置10的第二接面10b上;將一第一次殼體112配置於一空缺部中,該空缺部為該第一裝置10、該第二裝置20及該第三裝置30所組合成一長扁平矩形結構之後所形成者;以及第一次殼體112的後面與第二裝置20及第三裝置30的後面乃是為位在同一平面上,且第二裝置20及第三裝置30的後面皆設有複數個掛孔(如圖2所示),透過設有多個掛件(圖中未揭示),插接於該複數個掛孔上,進而將該第一~第三裝置10~30掛置於該掛部5上。
若否,則將第二裝置20中的一第a接面201接合於第一裝置10的一第三接面10c,將第三裝置30中的一第b接面301接合於第一裝置10的一第四接面10d,使第二裝置20及第三裝置30皆為配置於10第一裝置之後側,將不斷電系統裝置之整體結構呈現一立方體的結構。
綜上所述,本創作中採用第一裝置10與第二裝置20、第三裝置30之間不同實施例的組裝態樣,如圖1~圖2所揭示的實施例,能夠有效地將使用者針對不同的環境使用需求,調整該不斷電系統裝置的組裝結構態樣,能夠適用於具有導軌或軌道的安裝環境,且經過組裝之改變後,如圖8~圖9所示的實施例,呈一立方體結構能夠方便置放於一平面上。針對所述的兩種使用的狀態,本創作的不斷電系統裝置皆能夠彈性的調整其組裝後的態樣,符合使用者的實際使用需求,顯見,本創作技術內容具有極強的專利申請要件。
然而,本創作說明所述之內容,僅為較佳實施例之舉例說明,當不能以之限定本創作所保護之範圍,任何相關局部變動、微小的修改修正或增加之技術,或為數字上或位置上的變化等等,仍不脫離本創作所保護之範圍。
5:掛部
10:第一裝置
11:顯示裝置
10a:第一接面
10b:第二接面
10c:第三接面
10d:第四接面
12:驅動電路
13:第一散熱部
14:第二散熱部
15:第三散熱部
16:第a卡合件
17:第b卡合件
18:第四散熱部
19:第五散熱部
101:第六散熱部
102:第一殼體
102a:第a鎖部
102b:第b鎖部
102c:鎖扣部
104:第一蓋體
105:通風部
112:第一次殼體
112a:第一穿部
112b:第二穿部
115:擋板
116:次散熱部
20:第二裝置
21~24:第一~第四功率元件群
25:電源接口
25a:第一信號接口
25b:第二信號接口
26a~26f:被動元件
27:電源轉接電路
28:風扇
201:第a接面
201a:第a側面
202:第二殼體
203:第a卡合部
204:第二蓋體
205:第a信號接口
207:第a散熱孔
209:第a穿部
210:第a連接器
30:第三裝置
31~32:第一~第二電池
34:接線
36:電池接口部
301:第b接面
302:第三殼體
303:第b卡合部
304:第三蓋體
305:第b穿部
圖1為本創作實施例的透視示意圖;
圖2為本創作實施例另一角度的透視示意圖;
圖3為本創作實施例的第一裝置與第二裝置配置示意圖;
圖4為本創作實施例的圖3之另一角度示意圖;
圖5為本創作實施例的第一裝置與第三裝置配置示意圖;
圖6為本創作實施例的圖5之另一角度示意圖;
圖7為本創作實施例的第一次殼體組裝示意圖;
圖8為本創作另一實施例的組裝結構示意圖;
圖9為本創作實施例的圖8組裝後的示意圖。
10:第一裝置
11:顯示裝置
10a:第一接面
13:第一散熱部
15:第三散熱部
112:第一次殼體
112a:第一穿部
20:第二裝置
201:第a接面
202:第二殼體
203:第a卡合部
204:第二蓋體
205:第a信號接口
207:第a散熱孔
209:第a穿部
210:第a連接器
30:第三裝置
Claims (10)
- 一種不斷電系統裝置,包括有: 一第一裝置,該第一裝置為該不斷電系統裝置中控制運作與操作的裝置,該第一裝置的兩個側邊個別為一第一接面及一第二接面;該第一裝置的後側面的兩側邊個別為一第三接面及一第四接面;該第一裝置的外部結構是由一第一蓋體與一第一殼體所組合而成; 一第二裝置,該第二裝置配置接合於該第一裝置的第一接面;該第二裝置為該不斷電系統裝置中的電源驅動電路;該第二裝置並且與該第一裝置電氣耦接;該第二裝置的外部結構是由一第二蓋體與一第二殼體所組合而成;及 一第三裝置,該第三裝置配置接合於該第一裝置的第二接面;該第三裝置為容置該不斷電系統裝置中的電池;該第三裝置與該第二裝置電氣耦接;該第三裝置的外部結構是由一第三蓋體與一第三殼體所組合而成; 其中該第一裝置、該第二裝置及該第三裝置相排列配置後,使該第一裝置的前面、該第二裝置的前面及該第三裝置的前面,皆為位在同一平面上,該不斷電系統裝置之整體呈一長扁平之矩形結構。
- 如請求項1所述的不斷電系統裝置,其中該第一裝置的後側面更包括設有一第一次殼體,該第一次殼體是配置於一空缺部中,該空缺部為該第一裝置、該第二裝置及該第三裝置所組合成一長扁平矩形結構之後所形成者;該第一次殼體的後面與該第二裝置及該第三裝置的後面為位在同一平面上。
- 如請求項2所述的不斷電系統裝置,包括有一擋板,該擋板設置位於該第一次殼體與該第一裝置的接合面上,該擋板的下方設有次散熱部,該次散熱部由多個散熱孔所組成。
- 如請求項1所述的不斷電系統裝置, 其中該第二裝置設有: 一第a接面,該第a接面即為該第二裝置中與該第一裝置的該第一接面相配置的接面; 一第a散熱孔,該第a散熱孔設於該第a接面之面上; 一風扇,該風扇設於該第二裝置之內部中所鄰近該第a散熱孔之處,該風扇之出風處正對於該第a散熱孔; 一第a側面,該第a側面為該第二裝置中所相對於該第a接面的另一個對立面; 一通風部,該通風部設於該第a側面的面上,且該通風部與該第a散熱孔之間呈一直線方向; 其中該第一裝置設有: 一第一散熱部,該第一散熱部設於該第一裝置中之該第一接面上; 一第三散熱部,該第三散熱部設於該第一裝置之前面上,且該第三散熱部與該第一散熱部之間為空氣相流通; 其中,該第二裝置內部所產生之熱氣是透過該風扇將該熱氣經由該第a散熱孔抽出,再依序經由該第一散熱部及該第三散熱部而加以排出。
- 如請求項4所述的不斷電系統裝置,其中該第二裝置之該第a接面上設有: 一第a連接器,該第a連接器的一端為連接至該第二裝置內部的電路; 一第a穿部,該第a穿部是作為該第a連接器由該第二裝置內部穿出該第二裝置的外部之用; 一第a信號接口,作為該第二裝置內部信號接出該第二裝置的外部之用,並作為外部插接之用。
- 如請求項4所述的不斷電系統裝置,其中: 該第三裝置中與該第二裝置相配置之面為一第b接面,該第b接面上設有一第b穿部,作為將該第三裝置內部連接線穿出該第三裝置的外部之用; 該第一裝置之該第二接面上設有一第二散熱部,該第二散熱部用以將該第三裝置中該電池運作時的熱,再經由該第三散熱部而加以散出。
- 如請求項4所述的不斷電系統裝置, 其中該第二裝置中包括有: 複數個功率元件群,該複數個功率元件群中的每一個功率元件群中設有一散熱裝置,每一該散熱裝置上的多個散熱鰭片則形成有多個散熱溝槽;該多個散熱溝槽所延伸之方向與該直線方向相同; 複數個被動元件,該複數個被動元件與該複數個功率元件群相耦接,並與該不斷電系統裝置中的多個控制電路相耦接,以組成該不斷電系統裝置中的該電源驅動電路; 一電源轉接電路,該電源轉接電路與該複數個功率元件群電氣耦接; 複數個電源接口,設於該第a側面上,每一該電源接口與該電源轉接電路相耦接; 其中,該第三裝置中與該第二接面相配置之面為一第b接面,且該第三裝置中包括有: 複數個電池,做為該不斷電系統裝置的儲能作用,該複數個電池之間為電氣耦接; 一電池接口部,該電池接口部設於該第三裝置內部中所對應於該第b接面的內側; 一接線,該接線之一端耦接於該複數個電池中之一個電池之一接點上,該接線的另一端耦接於該電池接口部; 其中該第一裝置中包括有: 一驅動電路,該驅動電路與該第二裝置電氣耦接;且該驅動電路與該第三裝置電氣耦接; 一顯示裝置,該顯示裝置與該驅動電路耦接。
- 一種不斷電系統裝置,包括有: 一第一裝置,該第一裝置為該不斷電系統裝置中控制運作與操作的裝置,該第一裝置的兩個側邊個別為一第一接面及一第二接面;該第一裝置的後側面的兩側邊個別為一第三接面及一第四接面; 一第二裝置,該第二裝置配置有一第a接面,該第a接面接合於該第一裝置的該第三接面;該第二裝置為該不斷電系統裝置中的電源驅動電路;該第二裝置並且與該第一裝置電氣耦接;及 一第三裝置,該第三裝置配置有一第b接面,該第b接面接合於該第一裝置的第四接面;該第三裝置為容置該不斷電系統裝置中的電池;該第三裝置與該第二裝置電氣耦接; 其中該第二裝置及該第三裝置皆為配置於該第一裝置之後側,使該不斷電系統裝置之整體呈一立方體的結構。
- 如請求項8所述的不斷電系統裝置,其中該第一裝置之該第三接面上設有一第a卡合件,該第四接面上設有一第b卡合件;該第二裝置的該第a接面上設有一第a卡合部,該第a卡合部與該第a卡合件相卡合;該第三裝置的該第b接面上設有一第b卡合部,該第b卡合部與該第b卡合件為相卡合。
- 如請求項8所述的不斷電系統裝置,其中: 該第二裝置設有: 一第a散熱孔,該第a散熱孔設於該第a接面之面上; 一風扇,該風扇設於該第二裝置之內部中所鄰近該第a散熱孔之處,該風扇之出風處正對於該第a散熱孔; 一第a側面,該第a側面為該第二裝置中所相對於該第a接面的另一個對立面; 一通風部,該通風部設於該第a側面的面上,且該通風部與該第a散熱孔之間呈一直線方向; 其中該第一裝置設有: 一第一散熱部,該第一散熱部設於該第一裝置中之該第一接面上; 一第二散熱部,該第二散熱部設於該第一裝置中之該第二接面上; 一第三散熱部,該第三散熱部設於該第一裝置之前面上,且該第三散熱部與該第一散熱部及該第二散熱部之間為空氣相流通; 一第四散熱部,該第四散熱部設於該第一裝置中之該第三接面上; 一第五散熱部,該第五散熱部設於該第一裝置中之該第四接面上; 一第六散熱部,該第六散熱部設於該第一裝置之後面; 其中,該第二裝置內部所產生之熱氣是透過該風扇將該熱氣經由該第a散熱孔抽出,再經由該第四散熱部及該第六散熱部進入該第一裝置,之後由再由該第一~第三散熱部,加以排出; 其中,該第三裝置內部所產生之熱氣是透過該第b接面的熱傳道,經由該第五散熱部及該第六散熱部進入該第一裝置,之後由再由該第一~第三散熱部,加以排出。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9200555U TWM594305U (zh) | 2020-01-15 | 2020-01-15 | 不斷電系統裝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9200555U TWM594305U (zh) | 2020-01-15 | 2020-01-15 | 不斷電系統裝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594305U true TWM594305U (zh) | 2020-04-21 |
Family
ID=711340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9200555U TWM594305U (zh) | 2020-01-15 | 2020-01-15 | 不斷電系統裝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M594305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642689A (zh) * | 2022-12-05 | 2023-01-24 | 睿贝佳(深圳)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模组式ups电源及其电池仓 |
-
2020
- 2020-01-15 TW TW109200555U patent/TWM594305U/zh unknown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642689A (zh) * | 2022-12-05 | 2023-01-24 | 睿贝佳(深圳)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模组式ups电源及其电池仓 |
CN115642689B (zh) * | 2022-12-05 | 2023-12-12 | 深圳力锐斯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模组式ups电源及其电池仓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922987B2 (en) | Server structure with swappable tray | |
US5067040A (en) | Expandable refrigerated enclosure for computer boards | |
US10284010B2 (en) | Modular 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 system | |
CN104881101B (zh) | 电子装置 | |
CN102768566A (zh) | 支架模块及具有该支架模块的电脑主机 | |
CN104597973A (zh) | 云服务器系统 | |
TWM594305U (zh) | 不斷電系統裝置 | |
WO2017101056A1 (zh) | 数字装备工业控制平台 | |
WO2017107042A1 (zh) | 一种数字装备工业控制平台 | |
TWI705642B (zh) | 不斷電系統裝置及方法 | |
CN110876242B (zh) | 建筑物控制系统的具有可互换安装基部的用户界面模块 | |
CN116113211A (zh) | 监护仪 | |
CN211403379U (zh) | 不断电系统装置 | |
TWI614951B (zh) | 插座盒 | |
JP3418690B2 (ja) | ネットワーク機器の取り付け機構、及び、それを有するネットワーク機器 | |
CN113141738B (zh) | 不断电系统装置及方法 | |
US20180337498A1 (en) | Power socket set | |
CN208421708U (zh) | 散热机箱 | |
CN213210780U (zh) | 一种主机设备和plc系统 | |
CN111752345A (zh) | 服务器 | |
TW201519731A (zh) | 機櫃 | |
KR200433046Y1 (ko) | 통신콘센트박스 결속 및 벽부착형 이더넷 액세스포인터 | |
CN207639005U (zh) | 机箱结构 | |
CN218732052U (zh) | 一种带有散热功能的插线板 | |
CN108288809A (zh) | 一种轨道中位安装取电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