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93585U - 能提高感度之指紋辨識觸控面板 - Google Patents

能提高感度之指紋辨識觸控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93585U
TWM593585U TW108213431U TW108213431U TWM593585U TW M593585 U TWM593585 U TW M593585U TW 108213431 U TW108213431 U TW 108213431U TW 108213431 U TW108213431 U TW 108213431U TW M593585 U TWM593585 U TW M593585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ensing
substrate
protective layer
fingerprint recognition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2134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洪嘉隆
Original Assignee
全台晶像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全台晶像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全台晶像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821343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93585U/zh
Publication of TWM5935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93585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asurement Of Length, Angles, Or The Lik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AREA)

Abstract

本新型揭露一種能提高感度之指紋辨識觸控面板,包含:一第一基板,其厚度大於0.5mm;一第一感應層,設於該第一基板的第一表面,該第一感應層包含複數條互相平行排列之第一感應線;一第二基板,該第二基板的第一表面透過一膠框與該第一基板的第二表面連接固定;一第二感應層,設於該第二基板的第一表面,其中該第二感應層包含複數條互相平行排列之第二感應線;複數導體層,設於該第二基板的第一表面,且分別與各該第一感應線及各該第二感應線間具有間隔而未重疊;藉由該複數導體層增加指紋辨識的電容感度,可增加屏下指紋辨識的成功率。

Description

能提高感度之指紋辨識觸控面板
一種指紋辨識觸控面板,尤其是指一種能提高感度之指紋辨識觸控面板。
現有智慧型手機、平板的指紋辨識方式大致可分為兩種,分別為螢幕嵌入式指紋辨識以及電容式指紋辨識,而螢幕嵌入式指紋辨識又可分為兩類,分別為螢幕下光學式指紋辨識以及螢幕下超音波指紋辨識。請參見圖9,螢幕下光學式指紋辨識是目前最常為大家使用的解決方案。一般而言,智慧型手機使用的螢幕下光學式指紋辨識系統會受限於手機體積,只能拋棄一般的光學照射系統,藉助手機螢幕的光為光源。同時液晶螢幕(LCD)所使用的液晶層本身無法發光,因此支援螢幕下光學式指紋辨識的產品大多採用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螢幕。有機發光二極體螢幕的像素間天生有一定間隔,能保證光線透過。當使用者手指接觸到螢幕時,螢幕充當光源91發出光線將手指92區域照亮,經手指92反射的光線再透過螢幕像素間隙返回螢幕下的感測器93,形成的圖像再與資料庫儲存的資料比對分析。
由於使用有機發光二極體點亮螢幕特定區域,不可避免會出現某部分螢幕易老化的問題使螢幕烙印,且螢幕下光學式指紋辨識的功耗相對傳統光學式指紋要高很多,以及解鎖較慢、乾手指辨識率較不準確等問題。
螢幕下超音波指紋辨識則是另一種常用的螢幕下指紋辨識方式,其所使用的超音波感測器主要是利用壓電效應(Piezoelectric effect),當對壓電材料施以物理壓力時,材料體內之電偶極矩會因壓縮而變短,此時壓電材料為了抵抗這種變化,會在材料的表面上產生等量正負電荷,從而將機械能轉化為電子訊號。藉由指紋的紋脊皮膚與紋谷處的空氣之密度差異,即可在接收回波時採集指紋特徵來繪製出指紋的3D細節圖像。就目前發展趨勢而言,螢幕下超音波指紋辨識技術是最先進的技術。由於螢幕下超音波指紋辨識的優勢,在於有較強穿透性,且抗污能力高,即使濕手指與髒污手指使用智慧型手機,都能完美辨識。因超音波絕佳的穿透性,還能支援其他活體檢測。透過螢幕下超音波指紋辨識,能取得3D指紋辨識圖像,安全性相較其他螢幕下指紋辨識技術都要高。
不過也因技術複雜度,螢幕下超音波指紋辨識的成本是螢幕下指紋辨識解決方案中最高者。另外,由於空氣無法有效的傳遞超音波,如同人體施行超音波檢查時必須在受檢部位與超音波探頭之間抹上凝膠,藉著凝膠的高含水量來幫助聲波傳導。因此,屏幕保護貼和超音波感測器之間不能產生氣隙,若使用傳統的保護貼可能會因貼附程度不佳產生氣隙,進而影響辨識成功率。
現行的電容式指紋辨識亦可依製程方式區分成兩大類,分別為半導體式與光學式。半導體式是採用半導體晶片式感測器(Semiconductor Sensor)進行指紋辨識,其中半導體晶片式感測器泛指利用IC設計與半導體製程方式來進行製造的指紋感測器。半導體式指紋感測器的應用原理包含有RF電容感測、壓力感測、熱感測等,但可將其原理歸納為將高密度的電容感測器、壓力感測器等微型化感測器整合於一晶片中,待手指的指紋按壓晶片表面時,內部微型電容感測器會根據指紋波峰與波谷聚集而產生的不同電荷量(或是溫差)形成指紋影像。
但要將電容式指紋辨識技術轉移到螢幕下,必須要克服穿透力較弱的問題。目前電容式技術的電磁線穿透力不足,所以若要將電容式指紋辨識移轉到螢幕下,能解決穿透問題的主要方案是藉由將傳統矽基指紋辨識感測器替換成透明的玻璃基感測器,並直接嵌入液晶面板中,減少需要穿透的液晶面板厚度,改善穿透力差的問題。這使手指接觸螢幕時,指紋辨識感測器便能感知到信號,完成指紋辨識。
雖然採用傳統電容式螢幕下指紋辨識,過程中螢幕不需發光。能支援液晶螢幕,應用成本相對低廉,但因為智慧手機或平板的螢幕都有一層觸控面板,觸控面板產生的信號和指紋辨識信號可能會相互干擾,造成觸控感應不佳或指紋辨識成功率低的問題。
為能解決現有的觸控裝置在指紋辨識成功率不高的問題,本新型提出一種能提高感度之指紋辨識觸控面板,藉由該複數導體層增加指紋辨識的電容感度,可增加屏下指紋辨識的成功率。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新型能提高感度之指紋辨識觸控面板包含: 一第一基板,具有相對的一第一表面與一第二表面,且該第一基板的厚度大於0.5mm; 一第一感應層,設於該第一基板的第一表面,其中該第一感應層包含複數條互相平行排列之第一感應線; 一第二基板,具有相對的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且該第二基板的該第一表面透過一膠框與該第一基板的該第二表面連接固定; 一第二感應層,設於該第二基板的該第一表面,其中該第二感應層包含複數條互相平行排列之第二感應線; 複數導體層,設於該第二基板的該第一表面,且分別與各該第一感應線及各該第二感應線間具有間隔而未重疊。
本新型提供另一種能提高感度之指紋辨識觸控面板,包含: 一第一基板,具有相對的一第一表面與一第二表面,且該第一基板的厚度大於0.5mm; 一第一感應層,設於該第一基板的第一表面,其中該第一感應層包含複數條互相平行排列之第一感應線; 一第二感應層,設於該第一基板的該第二表面,其中該第二感應層包含複數條互相平行排列之第二感應線; 複數導體層,設於該第一基板的該第一表面,且分別與各該第一感應線及各該第二感應線間具有間隔而未重疊。
本新型在該第一感應層中設置該複數導體層,能提高指紋與面板接觸時的電容感度,以此增加指紋辨識的解析度及磁力線穿透力,在應用到手機、平板等屏下指紋辨識系統中能提高指紋辨識的成功率,讓使用者能快速且準確地解鎖,在使用上更加便利。另外,本新型可應用在具有該第一基板及該第二基板的態樣上(雙板結構),以及僅有該第一基板的態樣上(單板結構),設計選用的自由度高。
本新型除了可用於手機、平板等觸控顯示裝置上,亦可應用在具觸控功能筆電,或電子門鎖、電子車鎖等可透過指紋辨識解鎖的裝置上,皆能提高指紋辨識的成功率,讓使用者能快速解鎖,增加使用便利性。
請參見圖1,本新型為一種能提高感度之指紋辨識觸控面板,係設置於顯示面板及指紋辨識感應器的上方,能增加屏下指紋辨識的靈敏度,該能提高感度之指紋辨識觸控面板包含:一第一基板10、一第一感應層20、一第二基板30、一第二感應層40以及複數導體層50。
該第一基板10具有相對的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該第一基板10可為一玻璃基板或一塑膠基板,且該第一基板10的厚度大於0.5mm。
該第一感應層20設於該第一基板10的該第一表面,其中該第一感應層20包含複數條互相平行排列之第一感應線。在一較佳實施例中,該第一感應層20為氧化銦錫薄膜(ITO pattern),各第一感應線為一驅動線路(Tx)。
該第二基板30具有相對的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且該第二基板30的該第一表面透過一膠框11與該第一基板10的該第二表面連接固定。該第二基板30可為與該第一基板10相同材質或不同材質的基板,例如該第一基板10與該第二基板30皆為玻璃基板或塑膠基板;或者,該第一基板10與該第二基板30分別為玻璃基板或塑膠基板。
該第二感應層40設於該第二基板30該第一表面,且位於該第一基板10的該第二表面及該第二基板30的該第一表面之間,其中該第二感應層40包含複數條互相平行排列之第二感應線。在一較佳實施例中,該第二感應層40為氧化銦錫薄膜(ITO pattern),各第二感應線為一感應線路(Rx)。在本較佳實施例中,各第一感應線與各第二感應線為非平行設置,較佳地,各第一感應線與各第二感應線可互相垂直交錯設置。
請進一步參見圖5,該複數導體層50設於該第二基板30的該第一表面,且分別與各該第一感應線21及各第二感應線41之間具有間隔而未重疊,並未與各該第二感應線41連接,用以增加指紋辨識的電容感度。在一較佳實施例中,各導體層50為氧化銦錫導體層(ITO pattern)。藉由將該複數導體層50設於各第二感應線41之間,可提高手指觸碰時的電容感度,增加指紋辨識的成功率。
在本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中,更包含一第一保護層70,該第一保護層70透過一黏著層60覆蓋固定於該第一感應層20的其中一表面,其中該第一保護層70可為一透明保護層,例如塑膠保護層或玻璃保護層(cover lens, CL);該黏著層60可由光學膠(Optically Clear Adhesive, OCA)所構成。在以下的實驗說明中,該第一保護層70的厚度會分別以0.7mm及1.1mm作為實驗說明範例,其中0.7mm及1.1mm為該第一保護層70常用的厚度。
本新型係利用調整該第一保護層70的厚度以及在該第二感應層40中設置該複數導體層50,以增強電容感度(電容變化量)。其原理為設置較厚的該第一基板10(較佳的厚度大於0.5mm),使該第一感應層20與該第二感應層40之間產生較小的寄生電容,進而使本新型在未觸碰手指時的感應電容極小,故能相對凸顯手指觸摸後的感應電容極大,當手指觸碰前後的感應電容差異增加,即能提高電容感度(電容變化量)。而不同的該複數導體層50尺寸、感應層的設計及材料也都會影響電容感度。
在說明實驗過程前,茲先定義以下參數:C1為手指未觸碰該第一保護層70的電容值(單位:pF);C2為手指觸碰該第一保護層70後的電容值(單位:pF);DC1代表手指觸碰前後的電容變化量(C2-C1取絕對值);電容感度=(DC1/C1)*100%,且無論該第一保護層70的厚度為0.7mm及1.1mm,電容感度在20%以上即可視為較高的電容感度。以下所示之圖2~圖7皆為本新型之俯視圖,且為方便說明,僅示出該複數第一感應線21、該複數第二感應線41及該複數導體層50。
Figure 108213431-A0305-0001
表1
請參見圖2,並對照上方表1,在Type1中,未放入該複數導體層50、該第一保護層70的厚度為0.7mm,且該兩第一感應線21的中線距離W=0.05mm、該兩第一感應線21的線距(GAP, G)=0.025時,手指未觸碰該第一保護層70的電容值C1=0.000271pF,手指觸碰該第一保護層70的電容值C2=0.000204pF,電容變化量DC1=|0.000204-0.000271|=6.74E-05pF,電容感度=(6.74E-05/0.000271)*100%=24.83%,高於20%,代表Type1中未放入該複數導體層50且該第一保護層70的厚度為0.7mm產生的該電容感度已達感應標準。
但在Type1中,未放入該複數導體層50、該第一保護層70的厚度為1.1mm,且該兩第一感應線21的中線距離W=0.05mm、該兩第一感應線21的線距G=0.025mm時,手指未觸碰該第一保護層70的電容值C1=0.000271pF,手指觸碰該第一保護層70的電容值C2=0.000217pF,電容變化量DC1=|0.000217-0.000271|=5.38E-05pF,電容感度=(5.38E-05/0.000271)*100%=19.9%,低於20%,代表Type1中未放入該複數導體層50且該第一保護層70的厚度為1.1mm產生的該電容感度未達感應標準。由上述實驗數據可知,在未放入該複數導體層50的Type1中,雖然在該第一保護層70的厚度為0.7mm時的電容感度有超過標準值20%,但在該第一保護層70的厚度為1.1mm時的電容感度未超過標準值20%,因此認定Type1的整體電容感度不佳。
請參見圖3,並對照上方表1,在Type2中相較於Type1的差異在於加寬該第一感應線21的寬度,使該兩第一感應線21的線距G=0.015mm時,此時手指未觸碰該第一保護層70的電容值C1=0.000302pF,手指觸碰該第一保護層70的電容值C2=0.000217pF,電容變化量DC1=|0.000217-0.000302|=8.58E-05pF,電容感度=(8.58E-05/0.000302)*100%=28.38%,高於20%,代表Type2中未放入該複數導體層50且該第一保護層70的厚度為0.7mm產生的該電容感度已達感應標準。
但同樣在Type2中,若該第一保護層70的厚度調整為1.1mm,手指未觸碰該第一保護層70的電容值C1=0.000265pF,手指觸碰該第一保護層70的電容值C2=0.00023pF,電容變化量DC1=|0.00023-0.000265|=3.53E-05pF,電容感度=(3.53E-05/0.000265)*100%=13.32%,低於20%,代表Type2中未放入該複數導體層50且該第一保護層70的厚度為1.1mm產生的該電容感度未達感應標準。由上述實驗數據可知,在未放入該複數導體層50的Type2中,雖然在該第一保護層70的厚度為0.7mm時的電容感度有超過標準值20%,但在該第一保護層70的厚度為1.1mm時的電容感度未超過標準值20%,因此同樣認定Type2的整體電容感度不佳。
請參見圖4,並對照上方表1,在Type3中相較於Type1的差異在於減少該第一感應線21的寬度,使該兩第一感應線21的線距G=0.035mm時,此時手指未觸碰該第一保護層70的電容值C1=0.000248pF,手指觸碰該第一保護層70的電容值C2=0.000181pF,電容變化量DC1=|0.000181-0.000248|=6.68E-05pF,電容感度=(6.68E-05/0.000248)*100%=26.93%,高於20%,代表Type3中未放入該複數導體層50且該第一保護層70的厚度為0.7mm產生的該電容感度已達感應標準。
但同樣在Type3中,若該第一保護層70的厚度調整為1.1mm,手指未觸碰該第一保護層70的電容值C1=0.000247pF,手指觸碰該第一保護層70的電容值C2=0.000207pF,電容變化量DC1=|0.00207-0.000247|=4.02E-05pF,電容感度=(4.02E-05/0.000247)*100%=16.25%,低於20%,代表Type3中未放入該複數導體層50且該第一保護層70的厚度為1.1mm產生的該電容感度未達感應標準。由上述實驗數據可知,在未放入該複數導體層50的Type3中,雖然在該第一保護層70的厚度為0.7mm時的電容感度有超過標準值20%,但在該第一保護層70的厚度為1.1mm時的電容感度未超過標準值20%,因此同樣認定Type3的整體電容感度不佳。
請參見圖5,並對照上方表1,在Type4中相較於Type3的差異在於在該第二感應層40中放入該複數導體層50,以俯視的角度而言,該複數導體層50相對於各第一感應線21及各第二感應線41之間。該兩第一感應線21的線距G=0.035mm時,手指未觸碰該第一保護層70的電容值C1=0.000247pF,手指觸碰該第一保護層70的電容值C2=0.000184pF,電容變化量DC1=|0.000184-0.000247|=6.31E-05pF,電容感度=(6.31E-05/0.000247)*100%=25.50%,高於20%,代表Type4中放入該複數導體層50後且該第一保護層70的厚度為0.7mm產生的該電容感度已達感應標準。
同樣在Type4中,若該第一保護層70的厚度調整為1.1mm,手指未觸碰該第一保護層70的電容值C1=0.000248pF,手指觸碰該第一保護層70的電容值C2=0.000196pF,電容變化量DC1=|0.00196-0.000248|=5.23E-05pF,電容感度=(5.23E-05/0.000248)*100%=21.07%,高於20%,代表Type4中放入該複數導體層50後且該第一保護層70的厚度為1.1mm產生的該電容感度已達感應標準。由上述實驗數據可知,在放入該複數導體層50的Type4中,無論該第一保護層70的厚度為0.7mm或1.1mm時,其產生的電容感度皆有超過標準值20%,因此認定Type4的整體電容感度較佳。
在Type5中,相較於Type4的差異在於在該第一感應層20中放入該複數導體層50,且該複數導體層50位於各第一感應線21之間,以俯視的角度而言,該複數導體層50相對於各第一感應線21及各第二感應線41之間,該第一保護層70的厚度為0.7mm。在該兩第一感應線21的線距G=0.035mm時,此時手指未觸碰該第一保護層70的電容值C1=0.000227pF,手指觸碰該第一保護層70的電容值C2=0.000184pF,電容變化量DC1=|0.000184-0.000227|=4.29E-05pF,電容感度=(4.29E-05/0.000227)*100%=18.89%,低於20%,代表Type5中將該複數導體層50放置於該第二感應層40中且該第一保護層70的厚度為0.7mm所產生的該電容感度未達感應標準。
同樣在Type5中,若該第一保護層70的厚度調整為1.1mm,手指未觸碰該第一保護層70的電容值C1=0.000236pF,手指觸碰該第一保護層70的電容值C2=0.000197pF,電容變化量DC1=|0.00197-0.000236|=3.98E-05pF,電容感度=(3.98E-05/0.000236)*100%=16.83%,低於20%,代表Type5中將該複數導體層50放置於該第二感應層40中且該第一保護層70的厚度為1.1mm產生的該電容感度未達感應標準。由上述實驗數據可知,無論該第一保護層70的厚度為0.7mm或1.1mm時,將該複數導體層50放置於該第二感應層40中所產生的電容感度皆未超過標準值20%,因此認定Type5的整體電容感度不佳。
請參見圖6,並對照上方表1,在Type6中相較於Type2的差異在於減少該第二感應線41的寬度,使該兩第二感應線41的線距G2=0.035mm,該第一保護層70的厚度為0.7mm。由表1可知電容感度=26.59%,高於20%,代表Type5中未放入該複數導體層50且該第一保護層70的厚度為0.7mm產生的該電容感度已達感應標準。
但同樣在Type6中,若該第一保護層70的厚度調整為1.1mm,由表1可知電容感度=17.70%,低於20%,代表Type6中未放入該複數導體層50且該第一保護層70的厚度為1.1mm產生的該電容感度未達感應標準。由上述實驗數據可知,在未放入該複數導體層50的Type6中,雖然在該第一保護層70的厚度為0.7mm時的電容感度有超過標準值20%,但在該第一保護層70的厚度為1.1mm時的電容感度未超過標準值20%,因此僅調整該第二感應線41的線寬並無法提升Type6的整體電容感度不佳。
請參見圖7,並對照上方表1,在Type7中相較於Type3的差異在於是將該些複數導體層50A設置在該第一感應層20中,其中各導體層50A為長條狀且與各第一感應線21平行設置,各該導體層50A分別於各該第一感應線21之間相對具有一間隔,並未與各第一感應線21及各第二感應線41連接,且該第一保護層70的厚度為0.7mm。由表1可知Type7的電容感度=22.76%,高於20%,代表Type5中放入長條狀的該複數導體層50A且該第一保護層70的厚度為0.7mm產生的該電容感度已達感應標準。
但同樣在Type7中,若該第一保護層70的厚度調整為1.1mm,由表1可知電容感度=17.84%,低於20%,代表Type7中放入長條狀的該複數導體層50A且該第一保護層70的厚度為1.1mm產生的該電容感度未達感應標準。由上述實驗數據可知,在放入長條狀的該複數導體層50A的Type7中,雖然在該第一保護層70的厚度為0.7mm時的電容感度有超過標準值20%,但在該第一保護層70的厚度為1.1mm時的電容感度未超過標準值20%,因此僅改變該導體層50A的形狀並無法提升Type7的整體電容感度不佳。
綜上所述,大多數的線寬、線距態樣在該第一保護層70厚度為0.7mm時,電容感度可維持在20%以上;但當該第一保護層70厚度增加到1.1mm時,電容感度會下降至20%以下,僅有在Type4中,將該複數導體層50設置於該第一感應層20裡時,無論該第一保護層70厚度為0.7mm或1.1mm時,電容感度皆能維持在20%以上。在此態樣中,能保持最佳的電容感度,提高指紋辨識的正確率。
在本新型的另一較佳實施例中,可進一步包含一第二保護層80,該第二保護層80設置於該第二基板30的其中一表面且相對於該第一感應層20。該第二保護層80用以抵抗外界雜訊。在一較佳實施例中,該第二保護層80可為一氧化銦錫保護層(ITO shielding),可依面板實際的需求在生產時選用。
請參見圖8,在本新型的第二較佳實施例中,與第一較佳實施例的差異在於沒有該第二基板30及該膠框11等結構,其他結構部分與第一較佳實施例相同,皆包含該第一基板10、該第一感應層20、該第二感應層40及該複數導體層50。該第一感應層20設置於該第一基板10的該第一表面,該第二感應層40設置於該第一基板10的該第二表面,該複數導體層50設置於該第一基板10的該第二表面且位於該第二感應層40中。
10:第一基板 11:膠框 20:第一感應層 21:第一感應線 30:第二基板 40:第二感應層 41:第二感應線 50,50A:導體層 60:黏著層 70:第一保護層 80:第二保護層 91:光源 92:手指 93:感測器 W:中線距離 G,G2:線距
圖1:本新型之第一較佳實施例側視剖面示意圖。 圖2:本新型之第一實驗實施例俯視示意圖。 圖3:本新型之第二實驗實施例俯視示意圖。 圖4:本新型之第三實驗實施例(較佳實施例)俯視示意圖。 圖5:本新型之第四實驗實施例俯視示意圖。 圖6:本新型之第六實驗實施例俯視示意圖。 圖7:本新型之第七實驗實施例俯視示意圖。 圖8:本新型之第二較佳實施例側視剖面示意圖。 圖9:習用光學式指紋辨識示意圖。
21:第一感應線
41:第二感應線
50:導體層
W:中線距離
G:線距

Claims (11)

  1. 一種能提高感度之指紋辨識觸控面板,包含: 一第一基板,具有相對的一第一表面與一第二表面,且該第一基板的厚度大於0.5mm; 一第一感應層,設於該第一基板的第一表面,其中該第一感應層包含複數條互相平行排列之第一感應線; 一第二基板,具有相對的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且該第二基板的該第一表面透過一膠框與該第一基板的該第二表面連接固定; 一第二感應層,設於該第二基板的該第一表面,其中該第二感應層包含複數條互相平行排列之第二感應線; 複數導體層,設於該第二基板的該第一表面,且分別與各該第一感應線及各該第二感應線間具有間隔而未重疊。
  2. 如請求項1所述能提高感度之指紋辨識觸控面板,更包含一第一保護層,該第一保護層透過一黏著層覆蓋固定於該第一感應層的其中一表面。
  3. 如請求項2所述能提高感度之指紋辨識觸控面板,該兩第一感應線的線距為0.035mm,兩第一感應線的中線距離為0.05mm。
  4. 如請求項3所述能提高感度之指紋辨識觸控面板,該第一保護層的厚度為0.7mm。
  5. 如請求項3所述能提高感度之指紋辨識觸控面板,該第一保護層的厚度為1.1mm。
  6. 如請求項1到5中任一項所述能提高感度之指紋辨識觸控面板,更包含一第二保護層,該第二保護層設置於該第二基板的該第二表面且相對於該第一感應層;該第二保護層用以抵抗外界雜訊。
  7. 一種能提高感度之指紋辨識觸控面板,包含: 一第一基板,具有相對的一第一表面與一第二表面,且該第一基板的厚度大於0.5mm; 一第一感應層,設於該第一基板的第一表面,其中該第一感應層包含複數條互相平行排列之第一感應線; 一第二感應層,設於該第一基板的該第二表面,其中該第二感應層包含複數條互相平行排列之第二感應線; 複數導體層,設於該第一基板的該第一表面,且分別與各該第一感應線及各該第二感應線間具有間隔而未重疊。
  8. 如請求項7所述能提高感度之指紋辨識觸控面板,更包含一第一保護層,該第一保護層透過一黏著層覆蓋固定於該第一感應層的其中一表面。
  9. 如請求項8所述能提高感度之指紋辨識觸控面板,該兩第一感應線的線距為0.035mm,兩第一感應線的中線距離為0.05mm。
  10. 如請求項9所述能提高感度之指紋辨識觸控面板,該第一保護層的厚度為0.7mm。
  11. 如請求項9所述能提高感度之指紋辨識觸控面板,該第一保護層的厚度為1.1mm。
TW108213431U 2019-10-09 2019-10-09 能提高感度之指紋辨識觸控面板 TWM5935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213431U TWM593585U (zh) 2019-10-09 2019-10-09 能提高感度之指紋辨識觸控面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213431U TWM593585U (zh) 2019-10-09 2019-10-09 能提高感度之指紋辨識觸控面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93585U true TWM593585U (zh) 2020-04-11

Family

ID=711334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213431U TWM593585U (zh) 2019-10-09 2019-10-09 能提高感度之指紋辨識觸控面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93585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05724A (zh) * 2020-06-17 2021-12-17 联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驱动触摸显示面板的驱动装置和驱动方法
TWI781653B (zh) * 2020-11-03 2022-10-21 神盾股份有限公司 電子裝置以及指紋影像校正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05724A (zh) * 2020-06-17 2021-12-17 联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驱动触摸显示面板的驱动装置和驱动方法
TWI775498B (zh) * 2020-06-17 2022-08-21 聯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驅動具觸控顯示面板的驅動裝置和驅動方法
TWI781653B (zh) * 2020-11-03 2022-10-21 神盾股份有限公司 電子裝置以及指紋影像校正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354351B (zh) 触控基板及制作方法、显示装置、指纹识别装置和方法
CN104424420B (zh) 电子装置
TWI598826B (zh) 電子裝置
TW202027569A (zh) 具有可撓性基板之超音波指紋感測器
US20160379036A1 (en) Biometric feature recognition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5528105A (zh) 触控装置
WO2020134150A1 (zh) 超声波指纹识别模组及显示面板
JP2015505633A (ja) ディスプレイモニタを有する超音波タッチセンサ
CN104794454A (zh) 指纹识别器件、显示屏及显示装置
CN207182330U (zh) 电子设备
US20210181860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same
US10503949B2 (en) Touch screen and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the same
TWM593585U (zh) 能提高感度之指紋辨識觸控面板
TWI759662B (zh) 螢幕下圖像獲取結構及電子設備
US20200074133A1 (en) Portable device with fingerprint pattern recognition module
CN111814572A (zh) 触控模组及智能终端
CN204480195U (zh) 触控装置
US11126816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operation method thereof
CN109858313B (zh) 超声波指纹识别模组、器件及电子设备
CN207516966U (zh) 显示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06384101B (zh) 触摸方法、触摸面板及触摸装置
WO2018045740A1 (zh) 一种指纹识别模组及终端
CN204576538U (zh) 指纹识别装置、设有该装置的触摸屏及终端设备
CN206649384U (zh) 终端及其指纹识别按压模组
CN108629249A (zh) 指纹成像模组和电子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