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91626U - 鏡頭座、光學元件與鏡頭模組 - Google Patents

鏡頭座、光學元件與鏡頭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91626U
TWM591626U TW108211839U TW108211839U TWM591626U TW M591626 U TWM591626 U TW M591626U TW 108211839 U TW108211839 U TW 108211839U TW 108211839 U TW108211839 U TW 108211839U TW M591626 U TWM591626 U TW M591626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holder
groove
degrees
concave
ang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2118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永福
Original Assignee
新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新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新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82118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91626U/zh
Publication of TWM5916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91626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一種鏡頭模組,包含:一鏡頭座,呈筒狀而具有一內環面,該內環面圍構一容置空間,該鏡頭座軸向上兩端分別為一第一端與一第二端,該內環面靠近該第一端處包含一封止段;至少一鏡片,設於該容置空間中且其外環面與該鏡頭座之內環面接觸;一壓環,設於該容置空間中且其外環面對應該鏡頭座之封止段以防止該至少一鏡片自該鏡頭座之第一端掉出;其中,該封止段與該壓環之外環面之間至少其中一者包含一環狀之凹凸區段,該凹凸區段設有複數凹溝供注入一黏著劑,該些凹溝繞該鏡頭座之軸向間隔設置,任二該凹溝之間形成一凸肋,各該凹溝較靠近該第一端的一端定義為一第三端,各該凹溝較靠近該第二端的一端定義為一第四端,各該凹溝沿一周向上之寬度自該第四端往該第三端漸擴,使各該凹溝之兩側壁夾一第一角度,該第一角度大於0度而小於90度。

Description

鏡頭座、光學元件與鏡頭模組
本創作係有關於一種鏡頭座、一種光學元件與一種鏡頭模組。
一般來說,鏡頭模組由鏡頭座與鏡片所組成,鏡頭座內環面通常具有複數個階級面來供多個鏡片依序分別抵頂定位,使鏡片之間的距離準確無誤,而鏡頭座的較大內徑一端通常使用一壓環固定至鏡頭座的內環面,不僅避免鏡片掉出,亦是進一步確保各鏡片的位置精確,另提供保護的效果。
而壓環除了以緊配合或卡合結構來定位,亦有於鏡頭座內環面對應位置形成軸向延伸凹槽、並於凹槽注入黏著劑來固定壓環者,如專利TW I616698所述。
然而,上述結構面臨兩難的困擾:若要維持鏡頭座與壓環之間較大的接觸面積,凹槽即不可太多,或是凹槽的寬度不可太寬,而較窄的凹槽卻造成了黏著劑較難注入的問題,且凹槽軸向貫通,黏著劑可能溢流至鏡片處,造成鏡片污染。
另一方面,鏡頭模組中的間隔環或壓環等光學元件雖不直接參與成像,但卻是固定鏡片位置時不可或缺的元件,然而,當光線射至這些光學元件時,會形成雜散光,可能影響成像品質。
為了避免雜散光影響成像,通常會利用凹凸不平的結構來分散雜散光,以避免雜散光集中,例如專利TW I612354、TW I616697、TW I639029中所示,通常於鏡片的光學部周圍或間隔環之內環面等處形成細微的凹凸結構。
然而,習知之凹凸結構形狀極為均勻,例如同心圓環狀凹槽、放射狀徑向直線凹槽等,所形成的反射表面方向一致,甚至有集中雜散光的可能性,對於消除雜散光的成效有待加強。
本創作之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鏡頭座、一種光學元件與一種鏡頭模組,具有結構特殊之凹凸結構,而易於填充黏著劑或是能作為消除雜散光之用。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創作提供一種鏡頭座,呈筒狀而具有一內環面,該內環面圍構一容置空間以容納至少一光學元件,該鏡頭座軸向上兩端分別為一第一端與一第二端,該內環面靠近該第一端處包含一環狀之凹凸區段,該凹凸區段設有複數凹溝,該些凹溝繞該鏡頭座之軸向間隔設置,任二該凹溝之間形成一凸肋,各該凹溝較靠近該第一端的一端定義為一第三端,各該凹溝較靠近該第二端的一端定義為一第四端,各該凹溝沿一周向上之寬度自該第四端往該第三端漸擴,使各該凹溝之兩側壁夾一第一角度,該第一角度大於0度而小於90度。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創作另提供一種光學元件,呈環狀而具有一內環面,該內環面形成有一凹凸區段,該凹凸區段設有複數凹溝,該些凹溝繞該光學元件之一軸向間隔設置,任二該凹溝之間形成一凸肋,各該凹溝沿該軸 向上的兩端分別為一第五端與一第六端,各該凹溝沿一周向上之寬度自該第六端往該第五端漸擴,使各該凹溝之兩側壁夾一第三角度,該第三角度大於0度而小於90度。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創作另提供一種鏡頭模組,包含一鏡頭座、至少一鏡片與一壓環。
該鏡頭座呈筒狀而具有一內環面,該內環面圍構一容置空間,該鏡頭座軸向上兩端分別為一第一端與一第二端,該內環面靠近該第一端處包含一封止段;該至少一鏡片設於該容置空間中且其外環面與該鏡頭座之內環面接觸;該壓環設於該容置空間中且其外環面對應該鏡頭座之封止段以防止該至少一鏡片自該鏡頭座之第一端掉出;其中,該封止段與該壓環之外環面之間至少其中一者包含一環狀之凹凸區段,該凹凸區段設有複數凹溝供注入一黏著劑,該些凹溝繞該鏡頭座之軸向間隔設置,任二該凹溝之間形成一凸肋,各該凹溝較靠近該第一端的一端定義為一第三端,各該凹溝較靠近該第二端的一端定義為一第四端,各該凹溝沿一周向上之寬度自該第四端往該第三端漸擴,使各該凹溝之兩側壁夾一第一角度,該第一角度大於0度而小於90度。
10、10’、10’’:鏡頭座
11:第一端
12:第二端
13、13’:凹凸區段
131、131’:凹溝
211:凹溝
2111:第五端
2112:第六端
212:凸肋
30:鏡片
1311:第三端
1312:第四端
1313、1313’:底面
132、132’:凸肋
1321:導面
14:凹凸區段
20:壓環
21:凹凸區段
40:黏著劑
θ1:第一角度
θ11:第一分角
θ12:第二分角
θ2:第二角度
θ3:第三角度
θ4:第四角度
圖1係本創作之鏡頭模組之立體圖。
圖2係本創作之鏡頭座與壓環之立體圖。
圖3係本創作之鏡頭座與壓環之立體分解圖。
圖4係本創作之鏡頭模組之前視圖。
圖5係本創作之鏡頭模組之剖面圖。
圖6係本創作之鏡頭座與壓環之剖面圖。
圖7係本創作之凹凸結構之部分側視圖。
圖8係圖6之部分放大圖。
圖9係本創作之凹凸結構之部分立體圖。
圖10係本創作之鏡頭座與壓環之部分立體圖。
圖11係本創作之第二實施例之鏡頭座與壓環之立體分解圖。
圖12係本創作之第二實施例之剖面圖。
圖13係本創作之第三實施例之鏡頭座與壓環之立體分解圖。
圖14係本創作之第三實施例之剖面圖。
圖15係圖14之部分放大圖。
圖16係本創作之第三實施例之凹凸結構之部分立體圖。
以下僅以實施例說明本創作可能之實施態樣,然並非用以限制本創作所欲保護之範疇,合先敘明。
請參考圖1至圖10,本創作提供一種鏡頭座10,呈筒狀而具有一內環面,該內環面圍構一容置空間以容納至少一光學元件,該鏡頭座10軸向上兩端分別為一第一端11與一第二端12,該內環面靠近該第一端11處包含一環狀之凹凸區段13,該凹凸區段13設有複數凹溝131,該些凹溝131繞該鏡頭座10之軸向間隔設置,任二該凹溝131之間形成一凸肋132,較佳地,各該凸肋132之表面與該軸向平行;各該凹溝131較靠近該第一端11的一端定義為一第三端1311,各該 凹溝131較靠近該第二端12的一端定義為一第四端1312,各該凹溝131沿一周向上之寬度自該第四端1312往該第三端1311漸擴,使各該凹溝131之兩側壁夾一第一角度θ1,該第一角度θ1大於0度而小於90度。
本創作同時提供一種光學元件(例如一壓環20),呈環狀而具有一內環面,該內環面形成有一凹凸區段21,該凹凸區段21設有複數凹溝211,該些凹溝211繞該光學元件之一軸向間隔設置,任二該凹溝211之間形成一凸肋212,各該凹溝211沿該軸向上的兩端分別為一第五端2111與一第六端2112,各該凹溝211沿一周向上之寬度自該第六端2112往該第五端2111漸擴,使各該凹溝211之兩側壁夾一第三角度θ3,該第三角度θ3大於0度而小於90度。
本創作更提供一種鏡頭模組,包含一鏡頭座10、至少一鏡片30與一壓環20。
該鏡頭座10呈筒狀而具有一內環面,該內環面圍構一容置空間,該鏡頭座10軸向上兩端分別為一第一端11與一第二端12,該內環面靠近該第一端11處包含一封止段;該至少一鏡片30設於該容置空間中且其外環面與該鏡頭座10之內環面接觸;該壓環20設於該容置空間中且其外環面對應該鏡頭座10之封止段以防止該至少一鏡片30自該鏡頭座10之第一端11掉出;其中,該封止段與該壓環20之外環面之間至少其中一者包含一環狀之凹凸區段13,該凹凸區段13設有複數凹溝131供注入一黏著劑40,該些凹溝131繞該鏡頭座10之軸向間隔設置,任二該凹溝131之間形成一凸肋132,較佳地,各該凸肋132之表面與該軸向平行;各該凹溝131較靠近該第一端11的一端定義為一第三端1311,各該凹溝131較靠近該第二端12的一端定義為一第四端1312,各該凹溝131沿一周向上之寬度自該第四端 1312往該第三端1311漸擴,使各該凹溝131之兩側壁夾一第一角度θ1,該第一角度θ1大於0度而小於90度。
於本實施例中,各該凹溝131、211一徑向觀察時之輪廓呈等腰梯形(當然,各該凸肋132由該徑向觀察時之輪廓亦呈等腰梯形),也就是說,若將該第一角度θ1(或該第三角度θ3)以該軸向分割為一第一分角θ11與一第二分角θ12,該第一分角θ11與該第二分角θ12相同而分別大於0度且小於45度,較佳地,該第一角度θ1(或該第三角度θ3)介於15至25度之間;然而,於本創作其他可能實施例中,各該凹溝由該徑向觀察時之輪廓呈非等腰梯形,換言之,該第一分角與該第二分角不相等;除此之外,各該凹溝131、211沿該周向上之最大寬度為最小寬度之8至12倍,也就是說,各該凹溝131、211在該第三端1311(或該第五端2111)處之寬度大約為在該第四端1312(或該第六端2112)處之寬度之8至12倍。
此外,各該凹溝131之底面1313相對該軸向為傾斜者而與該軸向夾一第二角度θ2,該第二角度θ2大於0度而小於45度,較佳者,該第二角度θ2介於3度至10度之間;更詳細來說,於本實施例中,各該凹溝131之徑向深度自該第四端1312朝該第三端1311漸增,也就是說,各該凹溝131自該第三端1311朝該第四端1312漸漸接近該鏡頭座10之中軸;另一方面,各該凸肋132靠近該第一端11的一端形成一傾斜之導面1321,該導面1321面向該第一端11與該軸向,有利於壓環20置入。
於本實施例中,該封止段與該壓環20之外環面中僅有該封止段設有該凹凸區段13,然而,於其他可能實施例中,可於該壓環之外環面設有該凹凸區段,亦或是於該封止段與該壓環之外環面皆分別設有該凹凸區段,甚至, 可如圖11至12所示,於該鏡頭座10’內環面原有的凹凸區段13旁另設一凹凸區段14專供分散雜光之用,原有的凹凸區段13則供與壓環20連接;另外,如圖13至16所示,該鏡頭座10’’可具有不同形狀之凹凸區段13’,其凹溝131’與凸肋132’形成波浪狀延伸,凹溝131’之底面1313’相對該軸向亦為傾斜者而與該軸向夾一第四角度θ4,該第四角度θ4大於0度而小於45度,使該凹溝131’之徑向深度自該第四端朝該第三端漸增。
藉由上述結構,當該凹凸區段設於該光學元件之內環面或鏡頭座之內環面時,因各該凹溝的側壁與軸向並不平行,也就是說,各該凹溝的側壁不同位置至光軸的距離並不相同,故可有效消除雜散光對成像的影響,且凹溝的底面亦不與軸向平行而呈傾斜狀,更能進一步將雜散光分散反射,避免影響成像;而當凹凸區段設於壓環與鏡頭座之間時,凹溝可供注入黏著劑,由於凹溝的開口端較寬又較深,相當有利於黏著劑的注入,而由於凹溝的內側較窄又較淺,可避免黏著劑溢流至鏡片處,且可保有較大的凸肋表面,也就是說,可增加壓環與鏡頭座之間的接觸面積,提高摩擦力以確保兩者的緊配合固定效果。
10:鏡頭座
13:凹凸區段
20:壓環
21:凹凸區段

Claims (18)

  1. 一種鏡頭座,呈筒狀而具有一內環面,該內環面圍構一容置空間以容納至少一光學元件,該鏡頭座軸向上兩端分別為一第一端與一第二端,該內環面靠近該第一端處包含一環狀之凹凸區段,該凹凸區段設有複數凹溝,該些凹溝繞該鏡頭座之軸向間隔設置,任二該凹溝之間形成一凸肋,各該凹溝較靠近該第一端的一端定義為一第三端,各該凹溝較靠近該第二端的一端定義為一第四端,各該凹溝沿一周向上之寬度自該第四端往該第三端漸擴,使各該凹溝之兩側壁夾一第一角度,該第一角度大於0度而小於90度。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鏡頭座,其中各該凹溝由一徑向觀察時之輪廓呈等腰梯形。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鏡頭座,其中各該凹溝由一徑向觀察時之輪廓呈非等腰梯形。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鏡頭座,其中各該凹溝之底面相對該軸向為傾斜者而與該軸向夾一第二角度,該第二角度大於0度而小於45度。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鏡頭座,其中各該凹溝之徑向深度自該第四端朝該第三端漸增。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鏡頭座,其中各該凸肋靠近該第一端的一端形成一傾斜之導面,該導面面向該第一端與該軸向。
  7. 如請求項5所述之鏡頭座,其中各該凹溝由一徑向觀察時之輪廓呈等腰梯形,各該凸肋由該徑向觀察時之輪廓亦呈等腰梯形;各該凸肋靠近該第一端的一端形成一傾斜之導面,該導面面向該第一端與該軸向;該第一角度介於15至25度之間,該第二角度介於3度至10度之間;各該凸肋之表面與該軸向平行;各該凹溝沿該周向上之最大寬度為最小寬度之8至12倍。
  8. 一種光學元件,呈環狀而具有一內環面,該內環面形成有一凹凸區段,該凹凸區段設有複數凹溝,該些凹溝繞該光學元件之一軸向間隔設置,任二該凹溝之間形成一凸肋,各該凹溝沿該軸向上的兩端分別為一第五端與一第六端,各該凹溝沿一周向上之寬度自該第六端往該第五端漸擴,使各該凹溝之兩側壁夾一第三角度,該第三角度大於0度而小於90度。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光學元件,其中各該凹溝由一徑向觀察時之輪廓呈等腰梯形。
  10. 如請求項8所述之光學元件,其中各該凹溝由一徑向觀察時之輪廓呈非等腰梯形。
  11. 如請求項9所述之光學元件,其中各該凸肋由該徑向觀察時之輪廓亦呈等腰梯形;該第三角度介於15至25度之間;各該凹溝沿該周向上之最大寬度為最小寬度之8至12倍。
  12. 一種鏡頭模組,包含: 一鏡頭座,呈筒狀而具有一內環面,該內環面圍構一容置空間,該鏡頭座軸向上兩端分別為一第一端與一第二端,該內環面靠近該第一端處包含一封止段; 至少一鏡片,設於該容置空間中且其外環面與該鏡頭座之內環面接觸; 一壓環,設於該容置空間中且其外環面對應該鏡頭座之封止段以防止該至少一鏡片自該鏡頭座之第一端掉出; 其中,該封止段與該壓環之外環面之間至少其中一者包含一環狀之凹凸區段,該凹凸區段設有複數凹溝供注入一黏著劑,該些凹溝繞該鏡頭座之軸向間隔設置,任二該凹溝之間形成一凸肋,各該凹溝較靠近該第一端的一端定義為一第三端,各該凹溝較靠近該第二端的一端定義為一第四端,各該凹溝沿一周向上之寬度自該第四端往該第三端漸擴,使各該凹溝之兩側壁夾一第一角度,該第一角度大於0度而小於90度。
  13. 如請求項12所述之鏡頭模組,其中各該凹溝由一徑向觀察時之輪廓呈等腰梯形。
  14. 如請求項12所述之鏡頭模組,其中各該凹溝由一徑向觀察時之輪廓呈非等腰梯形。
  15. 如請求項12所述之鏡頭模組,其中各該凹溝之底面相對該軸向為傾斜者而與該軸向夾一第二角度,該第二角度大於0度而小於45度。
  16. 如請求項15所述之鏡頭模組,其中各該凹溝之徑向深度自該第四端朝該第三端漸增。
  17. 如請求項12所述之鏡頭模組,其中各該凸肋靠近該第一端的一端形成一傾斜之導面,該導面面向該第一端與該軸向。
  18. 如請求項16所述之鏡頭模組,其中各該凹溝由一徑向觀察時之輪廓呈等腰梯形,各該凸肋由該徑向觀察時之輪廓亦呈等腰梯形;各該凸肋靠近該第一端的一端形成一傾斜之導面,該導面面向該第一端與該軸向;該第一角度介於15至25度之間,該第二角度介於3度至10度之間;各該凸肋之表面與該軸向平行;各該凹溝沿該周向上之最大寬度為最小寬度之8至12倍。
TW108211839U 2019-09-05 2019-09-05 鏡頭座、光學元件與鏡頭模組 TWM5916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211839U TWM591626U (zh) 2019-09-05 2019-09-05 鏡頭座、光學元件與鏡頭模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211839U TWM591626U (zh) 2019-09-05 2019-09-05 鏡頭座、光學元件與鏡頭模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91626U true TWM591626U (zh) 2020-03-01

Family

ID=707674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211839U TWM591626U (zh) 2019-09-05 2019-09-05 鏡頭座、光學元件與鏡頭模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91626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79233B (zh) * 2019-09-05 2022-10-01 新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鏡頭座、光學元件與鏡頭模組
TWI783648B (zh) * 2021-08-26 2022-11-11 新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環型光學元件及攝像模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79233B (zh) * 2019-09-05 2022-10-01 新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鏡頭座、光學元件與鏡頭模組
TWI783648B (zh) * 2021-08-26 2022-11-11 新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環型光學元件及攝像模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985789B2 (en) Imaging lens capable of blocking stray light
US9726846B2 (en) Dual-shot injection molded optical components
TWM591626U (zh) 鏡頭座、光學元件與鏡頭模組
TWI686657B (zh) 具有遮光片的鏡頭組件模組
JP2014081628A (ja) 迷光の遮断を強化した撮像レンズ
US8599501B2 (en) Lens module
JP6257132B2 (ja) 導光体装置
TWM531602U (zh) 塑膠鏡筒、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US11630286B2 (en) Lens unit and cemented lens
TWM519751U (zh) 塑膠鏡筒、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JP6786189B2 (ja) レンズモジュール
JP2020024392A (ja) レンズモジュール
CN108181697B (zh) 透镜单元和摄像装置
TW201814345A (zh) 環形光學元件、成像鏡組、成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201447386A (zh) 光學透鏡
JP3841761B2 (ja) 撮影レンズ及び該撮影レンズを用いた光学機器
TWI779233B (zh) 鏡頭座、光學元件與鏡頭模組
TWI484242B (zh) 鏡頭結構
TWI486662B (zh) 鏡頭模組
US11703656B2 (en) Lens mount, optical element, and lens module
TWI404988B (zh) Can reduce the height of the lens device
TWI506346B (zh) 散熱光學透鏡與使用該散熱光學透鏡的背光模組
US20180156980A1 (en) Fiber optical coupler
KR101703435B1 (ko) 광파이버형 광전 스위치의 헤드
WO2021000254A1 (zh) 遮光片及镜头模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