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91509U - 生物纖維面膜袋 - Google Patents

生物纖維面膜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91509U
TWM591509U TW108213567U TW108213567U TWM591509U TW M591509 U TWM591509 U TW M591509U TW 108213567 U TW108213567 U TW 108213567U TW 108213567 U TW108213567 U TW 108213567U TW M591509 U TWM591509 U TW M591509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ot
bio
pressed
essence
pressed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2135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廖妍羚
Original Assignee
雲山國際生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雲山國際生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雲山國際生技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M5915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91509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hermotherapy And Cooling Therapy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種生物纖維面膜袋,包括袋體,其由兩片包裝膜熱壓結合而成,並形成第一熱壓結構與至少一第二熱壓結構。第一熱壓結構連接第二熱壓結構且形成彼此獨立的兩個空間,其中第二熱壓結構的熱壓力量小於第一熱壓結構的熱壓力量。生物纖維面膜與精華液分別置於兩個空間,使用者施力於生物纖維面膜袋而壓縮精華液所在的空間,以破壞第二熱壓結構但不破壞第一熱壓結構,而使精華液受第一熱壓結構的導引且通過第二熱壓結構流入生物纖維面膜所在的空間。

Description

生物纖維面膜袋
本新型創作是有關於一種面膜袋,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生物纖維面膜袋。
市面上的生物纖維產品,如生物纖維面膜,大多以含水形式存在。然而,含水的生物纖維容易滋生細菌或黴菌,因此,這類產品往往需要添加抑菌劑或防腐劑。再者,含水的生物纖維因為體積較大,在運送及儲藏時需要較大的空間,也迫使需增加運送及儲藏成本。
為解決前述問題,現有技術多採將乾燥的生物纖維面膜以及用以將其浸潤的精華液予以分裝在同一袋體的分隔兩空間內分別貯存,以待使用時再將兩者合一。然而,現有袋體的製作技術不易控制其密封程度,故而容易造成使用者操作不當而將生物纖維面膜連同袋體一起遭破壞,或是將精華液灑落等情形。因此,如何改善袋體結構以利於使用,則成為相關技術人員所需思考並解決的課題。
本新型創作提供一種生物纖維面膜袋,其袋體結構除能具備貯存並分隔生物纖維面膜與精華液,還具備在使用時毋須破壞袋體外部即能將生物纖維面膜與精華液混合於一處的便利性。
本新型創作的生物纖維面膜袋,包括袋體,其由兩片包裝膜熱壓結合而成,並形成第一熱壓結構與至少一第二熱壓結構。第一熱壓結構連接第二熱壓結構且形成彼此獨立的兩個空間,其中第二熱壓結構的熱壓力量小於第一熱壓結構的熱壓力量。生物纖維面膜與精華液分別置於兩個空間,使用者施力於生物纖維面膜袋而壓縮精華液所在的空間,以破壞第二熱壓結構但不破壞第一熱壓結構,而使精華液受第一熱壓結構的導引且通過第二熱壓結構流入生物纖維面膜所在的空間。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熱壓結構從精華液所在的空間朝向生物纖維面膜所在的空間呈現傾斜。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熱壓結構的截面寬度從遠離第二熱壓結構的一端朝向連接第二熱壓結構的另一端漸縮。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熱壓結構包括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分別從包裝膜的邊緣朝向包裝膜的中央處延伸。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在所述中央處保持間隙,且第二熱壓結構位於所述間隙。當第二熱壓結構被破壞時,所述間隙形成開孔以供精華液通過。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熱壓結構局部重疊於第二熱壓結構。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形成上述第一熱壓結構的熱壓力量是1.05kg,形成上述第二熱壓結構的熱壓力量是0.6kg,且形成上述第一熱壓結構與第二熱壓結構的熱壓溫度是140℃。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兩片包裝膜的周緣熱壓結合成第三熱壓結構,形成第三熱壓結構的熱壓力量與熱壓溫度相同於形成上述第一熱壓結構的熱壓力量與熱壓溫度。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熱壓結構從第三熱壓結構延伸。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生物纖維面膜袋還包括第四熱壓結構,位於生物纖維面膜所在的空間而鄰近第一熱壓結構。當第二熱壓結構被破壞時,第四熱壓結構正對於第二熱壓結構被破壞而形成的開孔。第四熱壓結構與第一熱壓結構沿精華液的流徑形成漸擴流道以阻止精華液回流,其中第四熱壓結構位於第二熱壓結構的範圍內,或第四熱壓結構位於第二熱壓結構的範圍外。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熱壓結構具有多個間隙,而生物纖維面膜袋包括多個第二熱壓結構,分別配置於所述多個間隙。
基於上述,生物纖維面膜袋的袋體是由兩片包裝膜所熱壓結合而成,其中形成第一熱壓結構與至少一第二熱壓結構,以讓袋體具有兩個獨立的空間,以分別貯存生物纖維面膜與精華液,其中第二熱壓結構的熱壓力量小於第一熱壓結構的熱壓力量,因此利於使用者壓縮精華液所在的空間而破壞第二熱壓結構但不破壞第一熱壓結構,進而導致精華液受第一熱壓結構的導引而經由被破壞的第二熱壓結構流向生物纖維面膜所在的空間。
據此,在未使用時,生物纖維面膜袋藉由彼此隔離的空間而妥善保存生物纖維面膜與精華液以達到乾濕分離效果。當欲混合兩者時,使用者僅需施力壓縮精華液所在的空間以破壞第二熱壓結構,則精華液便能順利地被導入生物纖維面膜所在的空間而使兩者混合。此舉讓使用者毋須進行從袋體的外部將其撕開而分別取出並混合生物纖維面膜及精華液的複雜動作,因此也有效地避免了可能因操作不當所造成的破壞或掉落等情形,進而提高使用上的便利性。
圖1是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生物纖維面膜袋的示意圖。圖2A是圖1的生物纖維面膜袋的俯視圖。請同時參考圖1與圖2A,在本實施例中,生物纖維面膜袋100包括袋體140,其是由兩片包裝膜A1、A2(例如是PET)熱壓結合而成,且因此形成第一熱壓結構110、第二熱壓結構120以及彼此獨立的兩個空間B1、B2,且第一熱壓結構110連接第二熱壓結構120並隔絕所述兩個空間B1、B2。生物纖維面膜200與精華液300即能分別置於所述兩個空間B2、B1而達到乾濕分離效果。
圖2B是圖2A的生物纖維面膜袋於另一狀態的俯視圖。圖2C是圖2A的生物纖維面膜袋的局部放大圖。請同時參考圖2A至圖2C,在本實施例中,第二熱壓結構120的熱壓力量小於第一熱壓結構110的熱壓力量,也就是說,第二熱壓結構120相對而言是較第一熱壓結構110容易被破壞。據此,藉由調整第一熱壓結構110與第二熱壓結構120的熱壓壓力,即能據以造成第二熱壓結構120被破壞而第一熱壓結構110則否的狀態。如此一來,當使用者施力於生物纖維面膜袋100而壓縮精華液300所在的空間B1,便能達到破壞第二熱壓結構120但不破壞第一熱壓結構110,而使精華液300受第一熱壓結構110的導引且通過第二熱壓結構120流入生物纖維面膜200所在的空間B2。待生物纖維面膜200被精華液300浸潤後,使用者即能從袋體140的缺口141撕開袋體140而從空間B2將生物纖維面膜200取出使用。
在本實施例中,形成第一熱壓結構110的熱壓力量是1.05kg,形成第二熱壓結構120的熱壓力量是0.6kg,且形成第一熱壓結構110與第二熱壓結構120的熱壓溫度是140℃,在此條件下,即能達到上述破壞第二熱壓結構120但不破壞第一熱壓結構110的情形。但,本新型創作並未對此設限,其係依據包裝膜A1、A2的材質及欲賦予袋體140的相關條件而予以適當地調整。
請再參考圖2C,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熱壓結構110包括第一部分111與第二部分112,分別從包裝膜A1、A2(如圖1所示)的邊緣朝向包裝膜A1、A2的中央處延伸,第一部分111與第二部分112在所述中央處保持間隙113,且第二熱壓結構120位於所述間隙113。據此,當第二熱壓結構120被破壞時,所述間隙113將形成開孔以供精華液300通過,以使精華液300順利地從空間B1移至空間B2。
請同時參考圖2A與圖2C,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熱壓結構110從精華液300所在的空間B1朝向生物纖維面膜200所在的空間B2呈現傾斜,且第一熱壓結構110的截面寬度是從遠離第二熱壓結構120的一端E1朝向連接第二熱壓結構120的另一端E2漸縮,如圖所示,第一熱壓結構110位於端E1的截面寬度d1大於第一熱壓結構110位於端E2的截面寬度d2。此舉使第一熱壓結構110得以對空間B1的精華液300提供導引匯集的效果,同時也能在使用者施力壓縮空間B1時集中力量使精華液300經由第二熱壓結構120突破而順利地進入空間B1。
在圖2A至圖2C中,為了區別不同的熱壓結構而以對應的剖面線進行繪示,故如圖中所示,本實施例的第一熱壓結構110實質上是與第二熱壓結構120局部重疊,也就是在進行熱壓的過程中,先形成第一熱壓結構110,而讓第一部分111與第二部分112之間保持所需的間隙113,所述間隙113即代表著用以讓精華液300通過的空間。接著,再形成第二熱壓結構120,其便能以前述的間隙113進行對位,且讓第二熱壓結構120如圖2C所示產生與第一熱壓結構110的重疊區域。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兩片包裝膜A1、A2(繪示於圖1)的周緣熱壓結合成第三熱壓結構130,且第三熱壓結構130的熱壓力量與熱壓溫度相同於第一熱壓結構110的熱壓力量與熱壓溫度。換句話說,第一熱壓結構110與第三熱壓結構130為相同熱壓結構,也就是第一熱壓結構110可被視為從第三熱壓結構130延伸而成,其形成的目的便是在使用時進行阻隔而不被使用者破壞,進而凸顯出能被破壞的第二熱壓結構120。在製作時,第一熱壓結構110與第三熱壓結構130可同時形成,也可依序形成,本實施例的第一熱壓結構110與第三熱壓結構130存在重疊區域而顯示其是依序形成,但並不以此為限。相關熱壓結構重疊有利於製作工序的順利,亦即在製作過程中毋須進行精準的對位,而以重疊區域作為熱壓結構在尺寸及配置位置的精準度緩衝之用,以吸收製作公差並避免熱壓區域因缺漏而導致無法隔絕空間B1、B2的情形發生。
圖2D是另一實施例的生物纖維面膜袋的局部俯視圖。請參考圖2D,與圖2C所示實施例不同的是,本實施例的第二熱壓結構420僅是連接於第一部分111與第二部分112之間的間隙113,而不與第一部分111及第二部分112產生重疊區域。
圖3繪示生物纖維面膜袋的封存前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局部的第三熱壓結構130可先行完成,如圖3所示,先行將包裝膜A1、A2的相鄰三邊緣予以熱壓成第三熱壓結構130,接著,再形成第一熱壓結構110與第二熱壓結構120,並因此留下開口N1、N2,以讓生產者可將生物纖維面膜200與精華液300分別經由開口N1、N2置入空間B2、B2。最後,將包裝膜A1、A2剩餘的邊緣予以熱壓而形成第四邊緣的第三熱壓結構130,並完成生物纖維面膜袋100的封存工序,而如圖1或圖2A所示。
圖4是另一實施例的生物纖維面膜袋的局部俯視圖。請參考圖4,除了與前述實施例相同的結構外,本實施例的生物纖維面膜袋還包括第四熱壓結構540,位於生物纖維面膜200所在的空間B2而鄰近第一熱壓結構110。當第二熱壓結構120被破壞時,第四熱壓結構540正對於第二熱壓結構120被破壞後所形成的開孔(即相當於前述的間隙113),進而讓位於空間B1的精華液300是沿不同流徑F1、F2流入空間B2。在此,第四熱壓結構540與第一熱壓結構110是沿精華液300的流徑F1、F2形成漸擴流道,因此若以流徑F1、F2的反向而言,其會形成漸縮流道,以阻止精華液300從空間B2回流至空間B1。
另需提及的是,本實施例的第四熱壓結構540相同於第一熱壓結構110的熱壓力量與熱壓溫度,以確保其不會被破壞並提供精華液300的止擋與導引效果。再者,本實施例的第四熱壓結構540是位於第二熱壓結構120的區域之外,但本新型創作並未對此設限,於另一未繪示的實施例中,第四熱壓結構也可設置於第二熱壓結構120的區域,即讓第四熱壓結構與第二熱壓結構120產生重疊,所述重疊與前述重疊的描述及效果一致,在此便不再贅述。
在此並未限制第四熱壓結構540的外形,在形成從空間B1朝向空間B2的漸擴流道的前提下,設計者可針對精華液300的流動需求而適當調整第四熱壓結構540。
圖5是另一實施例的生物纖維面膜袋的俯視圖。請參考圖5,在本實施例的生物纖維面膜袋600中,第一熱壓結構610具有多個間隙613,而生物纖維面膜袋600包括多個第二熱壓結構120,分別配置於所述多個間隙613。如圖示,第一熱壓結構610在袋體140以勾形結構(﹀)形成斷續圖案,且保持前述由空間B1朝向空間B2縮減的流道特徵,因此位於空間B1的精華液300能仍因使用者的施力壓縮而破壞這些第二熱壓結構120,以順利經由這些第二熱壓結構120流入空間B2。
綜上所述,本新型創作的上述實施例中,生物纖維面膜袋的袋體是由兩片包裝膜所熱壓結合而成,其中形成第一熱壓結構與至少一第二熱壓結構,以讓袋體具有兩個獨立的空間,以分別貯存生物纖維面膜與精華液,其中第二熱壓結構的熱壓力量小於第一熱壓結構的熱壓力量,因此利於使用者壓縮精華液所在的空間而破壞第二熱壓結構但不破壞第一熱壓結構,進而導致精華液受第一熱壓結構的導引而經由被破壞的第二熱壓結構流向生物纖維面膜所在的空間。
在上述實施例中,第一熱壓結構與袋體周緣的第三熱壓結構具備相同的熱壓力量與熱壓溫度,藉以在使用者施力壓縮精華液所在空間時不被破壞,進而突顯出被破壞的第二熱壓結構,故能順利地使精華液受第一熱壓結構的導引與匯集而僅能經由第二熱壓結構處移入生物纖維面膜所在的空間。
據此,在未使用時,生物纖維面膜袋藉由彼此隔離的空間而妥善保存生物纖維面膜與精華液以達到乾濕分離效果。當欲混合兩者時,使用者僅需施力壓縮精華液所在的空間以破壞第二熱壓結構,則精華液便能順利地被導入生物纖維面膜所在的空間而使兩者混合。此舉讓使用者毋須進行從袋體的外部將其撕開而分別取出並混合生物纖維面膜及精華液的複雜動作,因此也有效地避免了可能因操作不當所造成的破壞或掉落等情形,進而提高使用上的便利性。
100、600:生物纖維面膜袋 110、610:第一熱壓結構 111:第一部分 112:第二部分 113、613:間隙 120、420:第二熱壓結構 130:第三熱壓結構 140:袋體 141:缺口 200:生物纖維面膜 300:精華液 540:第四熱壓結構 A1、A2:包裝膜 B1、B2:空間 d1、d2:截面寬度 E1、E2:端 F1、F2:流徑 N1、N2:開口
圖1是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生物纖維面膜袋的示意圖。 圖2A是圖1的生物纖維面膜袋的俯視圖。 圖2B是圖2A的生物纖維面膜袋於另一狀態的俯視圖。 圖2C是圖2A的生物纖維面膜袋的局部放大圖。 圖2D是另一實施例的生物纖維面膜袋的局部俯視圖。 圖3繪示生物纖維面膜袋的封存前示意圖。 圖4是另一實施例的生物纖維面膜袋的局部俯視圖。 圖5是另一實施例的生物纖維面膜袋的俯視圖。
100:生物纖維面膜袋
110:第一熱壓結構
111:第一部分
112:第二部分
120:第二熱壓結構
130:第三熱壓結構
140:袋體
141:缺口
200:生物纖維面膜
300:精華液
A1、A2:包裝膜
B1、B2:空間

Claims (10)

  1. 一種生物纖維面膜袋,包括: 一袋體,由兩片包裝膜熱壓結合而成,並形成一第一熱壓結構與至少一第二熱壓結構,該第一熱壓結構連接該第二熱壓結構且形成彼此獨立的兩個空間,其中該第二熱壓結構的熱壓力量小於該第一熱壓結構的熱壓力量,一生物纖維面膜與一精華液分別置於所述兩個空間,一使用者施力於該生物纖維面膜袋而壓縮該精華液所在的該空間,以破壞該第二熱壓結構但不破壞該第一熱壓結構,而使該精華液受該第一熱壓結構的導引且通過該第二熱壓結構流入該生物纖維面膜所在的該空間。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生物纖維面膜袋,其中該第一熱壓結構從該精華液所在的該空間朝向該生物纖維面膜所在的該空間呈現傾斜。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生物纖維面膜袋,其中該第一熱壓結構的截面寬度從遠離該第二熱壓結構的一端朝向連接該第二熱壓結構的另一端漸縮。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生物纖維面膜袋,其中該第一熱壓結構包括一第一部分與一第二部分,分別從該些包裝膜的邊緣朝向該些包裝膜的中央處延伸,該第一部分與該第二部分在所述中央處保持間隙,且該第二熱壓結構位於所述間隙,當該第二熱壓結構被破壞時,所述間隙形成開孔以供該精華液通過。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生物纖維面膜袋,其中該第一熱壓結構局部重疊於該第二熱壓結構。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生物纖維面膜袋,其中形成該第一熱壓結構的熱壓力量是1.05kg,形成該第二熱壓結構的熱壓力量是0.6kg,且形成該第一熱壓結構與該第二熱壓結構的熱壓溫度是140℃。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生物纖維面膜袋,其中該兩片包裝膜的周緣熱壓結合成一第三熱壓結構,該第三熱壓結構的熱壓力量與熱壓溫度相同於該第一熱壓結構的熱壓力量與熱壓溫度。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生物纖維面膜袋,其中該第一熱壓結構從該第三熱壓結構延伸。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生物纖維面膜袋,還包括一第四熱壓結構,位於該生物纖維面膜所在的該空間而鄰近該第一熱壓結構,當該第二熱壓結構被破壞時,該第四熱壓結構正對於該第二熱壓結構被破壞而形成的開孔,該第四熱壓結構與該第一熱壓結構沿該精華液的流徑形成漸擴流道以阻止該精華液回流,其中該第四熱壓結構位於該第二熱壓結構的範圍內,或該第四熱壓結構位於該第二熱壓結構的範圍外。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生物纖維面膜袋,其中該第一熱壓結構具有多個間隙,而該生物纖維面膜袋包括多個第二熱壓結構,分別配置於所述多個間隙。
TW108213567U 2019-08-07 2019-10-15 生物纖維面膜袋 TWM59150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962883664P 2019-08-07 2019-08-07
US62/883,664 2019-08-0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91509U true TWM591509U (zh) 2020-03-01

Family

ID=707680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213567U TWM591509U (zh) 2019-08-07 2019-10-15 生物纖維面膜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9150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00267B (zh) * 2022-02-17 2023-04-21 拓金造物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兩側拉動部的一體成型包裝袋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00267B (zh) * 2022-02-17 2023-04-21 拓金造物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兩側拉動部的一體成型包裝袋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M591509U (zh) 生物纖維面膜袋
JP2005507149A5 (zh)
WO2016161733A1 (zh) 叠层模具
RO121002B1 (ro) Fermoar cu etanşare
JPWO2016147359A1 (ja) 熱交換素子の製造方法
US3497065A (en) Plate for plate and frame filter presses
US3131471A (en) Method of material joining
US2221411A (en) Separable fastener
CN107756890A (zh) 一种用于瓦楞纸生产机械的新型热板
CN204097796U (zh) 集加热及加湿功能为一体的气垫式蒸汽烘板
US4411784A (en) Stacked plate transfer device
US3909224A (en) Filter
US3949651A (en) Method of making filter media
JPH0798193A (ja) プレート式熱交換器
CN207509871U (zh) 一种用于瓦楞纸生产机械的新型热板
CN207203577U (zh) 一种压滤机滤芯
RU2026725C1 (ru) Мембранный аппарат для разделения газов
JP2572929B2 (ja) 使い捨て製品の吸収体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該方法によって得られる吸収体
JPS58216539A (ja) 紙カップ底締付型
CN102264609A (zh) 空气填充型包装材料
CN205712936U (zh) 一种拼接地板
US3679123A (en) Carton with composite end wall
CN217533611U (zh) 一种新型礼盒
JPS58191430U (ja) 湿式クラツチ
US914274A (en) Envelop.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