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91265U - 電連接器及電連接器組合 - Google Patents

電連接器及電連接器組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91265U
TWM591265U TW108214751U TW108214751U TWM591265U TW M591265 U TWM591265 U TW M591265U TW 108214751 U TW108214751 U TW 108214751U TW 108214751 U TW108214751 U TW 108214751U TW M591265 U TWM591265 U TW M591265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in
arms
electrical connector
base
downwar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2147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德祥
Original Assignee
嘉澤端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嘉澤端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嘉澤端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821475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91265U/zh
Publication of TWM5912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91265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創作公開了一種電連接器,包括:一本體,本體設有多個收容孔貫穿本體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每一收容孔具有相對的二遮蓋部;多個端子,對應收容於多個收容孔,每一端子包括一基部及自基部延伸形成的二夾持臂和二抱臂,二夾持臂用於供一插頭的一插腳向下插接,基部的上端向上顯露於收容孔,二遮蓋部分別遮蓋二夾持臂的上端;以及多個焊料,每一焊料對應夾持於二抱臂。基部的上端向上顯露於收容孔,可以供一治具向下抵靠,從而限制端子向上移動,二遮蓋部分別遮蓋二夾持臂的上端,故插腳不會碰撞到二夾持臂的上端,且由於基部和二夾持臂可在收容孔內活動,從而方便插腳的順利插入。

Description

電連接器及電連接器組合
本創作涉及一種電連接器及電連接器組合,尤其是指一種低插入力的電連接器及電連接器組合。
專利號為CN201120165910.7的中國專利揭示了一種低插入力電連接器,用以電性連接一晶片模組至一電路板,包括一絕緣本體,其貫設有多個收容孔;多個端子,對應收容於每一所述收容孔內;以及多個錫球,對應定位於每一所述端子的下端。
所述絕緣本體上呈陣列貫設有多個所述收容孔,每一所述收容孔包括自所述絕緣本體頂面貫設的一通槽,以及自所述絕緣本體底面凹設的一收容槽,所述收容槽且與所述通槽側向連通,且每一所述收容孔還具有一遮擋部。
每一所述端子包括一主體部對應固設於一所述收容孔的所述通槽內,自所述主體部上端朝一側並延伸有二延伸部,自所述二延伸部向下延伸有二接觸臂,自所述主體部下端朝另一側延伸有一焊接部,所述遮擋部遮擋所述主體部和所述二延伸部的上端,所述焊接部收容於所述收容槽內,其包括呈環狀設置的二夾持臂,所述二夾持臂之間形成一夾持空 間,所述二夾持臂夾持固定一所述錫球於所述夾持空間內,使得所述錫球同樣收容於所述收容槽內。
然而,當將所述錫球向上組裝於所述夾持空間時,由於所述端子僅靠所述主體部與所述通槽固定,所述錫球容易推動所述端子向上移動,使得所述主體部和所述二延伸部向上抵推所述遮擋部,從而對所述端子和所述絕緣本體造成損壞,並且影響所述焊接部的平整度。當所述晶片模組的針腳向下插入所述通槽時,由於所述主體部和所述二延伸部向上抵推所述遮擋部,使得所述主體部和所述二延伸部在所述通槽內難以活動,所述針腳容易與所述主體部和所述二延伸部發生剛性碰撞而無法順利插入。
因此,有必要設計一種新的電連接器,以克服上述問題。
本創作的創作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保證端子定位效果,且保證插接可靠的電連接器及電連接器組合。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創作採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電連接器,包括:一本體,所述本體設有多個收容孔貫穿所述本體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每一所述收容孔具有相對的二遮蓋部;多個端子,對應收容於多個所述收容孔,每一所述端子包括一基部及自所述基部延伸形成的二夾持臂和二抱臂,所述二夾持臂用於供一插頭的一插腳向下插接,所述基部的上端向上顯露於所述收容孔,所述二遮蓋部分別遮蓋所述二夾持臂的上端;以及多個焊料,每一所述焊料對應夾持於所述二抱臂。
進一步,相鄰兩個所述收容孔之間設有一容納槽使兩者相互連通,所述容納槽具有前後相對的二限位面,所述基部的左右兩側分別設有一定位部和一限位部,所述定位部位於所述限位部的上方,所述定位部與對應的所述收容孔配合,以在左右方向定位所述端子,相鄰兩個所述端子的相鄰兩個所述限位部收容於同一個所述容納槽中,且在前後方向限位於對應的二限位面。
進一步,所述定位部與對應的所述收容孔干涉配合,所述基部設有一通孔位於兩個所述定位部之間。進一步,所述二夾持臂包括自所述基部的相對兩側彎折延伸的二延伸臂及自所述二延伸臂的下端向下延伸的二接觸臂,所述二遮蓋部分別遮蓋所述二延伸臂的上端,所述二接觸臂用於供所述插腳向下插接。
進一步,每一所述延伸臂具有一導斜面,所述導斜面延伸至所述延伸臂的上端且向上顯露於所述收容孔。
進一步,所述接觸臂沿一直線延伸形成,且所述接觸臂自由端的內面形成一圓弧面用於接觸所述插腳。
進一步,所述基部包括一固定部、自所述固定部的一側彎折延伸形成的一連接部、以及自所述連接部的一側彎折延伸形成的一延伸部,所述二夾持臂的其中一個自所述固定部向上延伸形成且另一個自所述延伸部向上延伸形成,所述連接部的上端向上顯露於所述收容孔。
一種電連接器組合,包括:一插頭,具有多個插腳;一插座,供所述插頭向下插接,所述插座包括:一本體,所述本體設有多個收容孔貫穿所述本體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每一所述收容孔具有相對的二遮蓋部; 多個端子,對應收容於多個所述收容孔,每一所述端子包括一基部及自所述基部延伸形成的二夾持臂和二抱臂,所述基部的上端向上顯露於所述收容孔,所述二遮蓋部分別遮蓋所述二夾持臂的上端,所述插腳向下插入所述二夾持臂之間且被所述二夾持臂共同夾持,且所述二抱臂共同夾持一焊料。
進一步,所述插頭包括一基座,所述基座具有上下相對的一第一面和一第二面,以及貫穿所述第一面和第二面的多個固定槽,所述第一面位於所述第二面的上方,所述插腳與所述固定槽配合固定,所述插腳的上端未向上超出所述第一面,且自所述插腳的上端向下凹設形成一凹口用於收容一錫球。
進一步,所述基座於所述固定槽的一側向下凹設形成一凹槽,所述凹槽與所述固定槽相連通且用於收容所述錫球,且所述凹槽和所述凹口的底面均具有與所述錫球的形狀匹配的圓弧面。
進一步,所述基座於所述固定槽的相對另一側向下凹設形成一開槽,所述開槽與所述固定槽相連通,所述開槽未向下貫穿所述第二面,且所述開槽的深度大於所述凹槽的深度。
進一步,多個所述插腳包括長度不同的至少一第一插腳和至少一第二插腳,所述第一插腳和所述第二插腳的上端高度相同,且所述第一插腳和所述第二插腳的下端高度不同。
進一步,所述第一插腳具有多個且成多行排布,所述第二插腳具有多個且成多行排布,所述第一插腳和所述第二插腳交替排布。
進一步,所述第一插腳和所述第二插腳均具有多個,且多個 所述第一插腳圍設於多個所述第二插腳的週邊。
進一步,所述第一插腳的長度大於所述第二插腳的長度。
進一步,所述收容孔具有相對的一第一壁和一第二壁,所述夾持臂相對於所述基部更靠近所述第二壁,所述插腳的下端對應所述基部的上端設有一導引面,沿水準方向所述導引面的寬度大於所述基部上端的內邊緣到所述第一壁的距離。
進一步,所述基部設有相對的二定位部及位於所述二定位部之間的一通孔,所述定位部與所述收容孔配合以定位端子,當所述插腳向下插入所述收容孔至最終位置時,所述插腳的下端低於所述通孔的上端。
進一步,每一所述插腳包括一平板部、相對的二導接臂、以及連接所述二導接臂的一連接臂,所述二導接臂的其中一個自所述平板部向下延伸形成,當所述二導接臂向下插入所述收容孔至最終位置時,所述二夾持臂共同夾持所述二導接臂,且所述二夾持臂與所述二導接臂的接觸位置的高度介於所述連接臂的上下兩端之間。
進一步,所述二導接臂的下端向下朝相互靠近的方向彎折延伸。
進一步,所述本體具有位於相鄰兩個所述收容孔之間的一隔牆,所述插腳呈平板狀且局部位於所述隔牆的正上方。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創作電連接器及電連接器組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所述基部的上端向上顯露於所述收容孔,當將所述焊料向上組裝於所述二抱臂之間時,所述基部的上端可以供一治具向下抵靠,從而 限制所述端子向上移動,保證了所述端子在收容孔中的定位效果。當所述插腳向下插入所述收容孔時,由於所述遮蓋部遮蓋所述夾持臂的上端,故所述插腳不會碰撞到所述二夾持臂的上端,且由於基部和所述二夾持臂可在所述收容孔內活動,故可適當調整所述插腳與所述二夾持臂的相對位置,從而方便所述插腳的順利插入,保證所述插腳與所述二夾持臂的可靠插接。
100‧‧‧電連接器組合
200‧‧‧插頭
1‧‧‧基座
11‧‧‧第一面
12‧‧‧第二面
13‧‧‧固定槽
14‧‧‧凹槽
15‧‧‧開槽
2‧‧‧插腳
2A‧‧‧第一插腳
2B‧‧‧第二插腳
21‧‧‧凸刺
22‧‧‧凹口
23‧‧‧導引面
24‧‧‧平板部
25‧‧‧導接臂
26‧‧‧連接臂
27‧‧‧夾持部
28‧‧‧止位部
3‧‧‧錫球
300‧‧‧插座
4‧‧‧本體
41‧‧‧上表面
42‧‧‧下表面
43‧‧‧收容孔
431‧‧‧第一壁
432‧‧‧第二壁
433‧‧‧遮蓋部
44‧‧‧容納槽
441‧‧‧限位面
45‧‧‧凸塊
46‧‧‧隔牆
5‧‧‧端子
51‧‧‧基部
51a‧‧‧固定部
51b‧‧‧連接部
51c‧‧‧延伸部
511‧‧‧定位部
5111‧‧‧卡刺
512‧‧‧限位部
513‧‧‧通孔
52‧‧‧夾持臂
521‧‧‧延伸臂
5211‧‧‧導斜面
522‧‧‧接觸臂
5221‧‧‧圓弧面
53‧‧‧抱臂
54‧‧‧擋止部
6‧‧‧焊料
7‧‧‧治具
400‧‧‧基板
500‧‧‧電路板
X‧‧‧前後方向
Y‧‧‧左右方向
Z‧‧‧上下方向
第一圖為本創作電連接器與插頭在插接前的立體圖;
第二圖為第一圖中插頭的立體圖;
第三圖為第二圖中插頭的俯視圖;
第四圖為第一圖中插座的立體圖;
第五圖為第四圖中插座的俯視圖;
第六圖為第一圖中插座與插頭在插接前的左視圖;
第七圖為第六圖中插頭相對於正常位置偏移地插入插座時的示意圖;
第八圖為第四圖中焊料向上組裝至端子的示意圖;
第九圖為第一圖中插座沿另一視角的立體圖;
第十圖為第九圖中插座與插頭在插接前的前視圖;
第十一圖為第十圖中插座與插頭在插接後的示意圖;
第十二圖為第九圖中插座的仰視圖;
第十三圖為本創作第二實施例的插頭的立體圖;
第十四圖為本創作第三實施例的電連接器組合的立體圖;
第十五圖為第十四圖中端子與焊料組裝後的立體圖;
第十六圖為第十四圖中插座的俯視圖;
第十七圖為第十六圖中插座與對應的插頭在插接前且沿A-A方向的剖視圖;
第十八圖為第十七圖中插座與對應的插頭在插接後的示意圖;
第十九圖為第十六圖中插座與對應的插頭在插接前且沿B-B方向的剖視圖;
第二十圖為第十九圖中插座與對應的插頭在插接後的示意圖;
第二十一圖為第十四圖中焊料向上組裝至端子的示意圖;
第二十二圖為本創作第四實施例的電連接器組合的立體圖;
第二十三圖為第二十二圖中端子與焊料組裝後的立體圖;
第二十四圖為第二十二圖中插腳與錫球組裝後且沿另一角度的立體圖;
第二十五圖為第二十二圖中插座的俯視圖;
第二十六圖為第二十五圖中插座與對應的插頭在插接前且沿C-C方向的剖視圖;
第二十七圖為第二十六圖中插座與對應的插頭在插接後的示意圖;
第二十八圖為第二十五圖中插座與對應的插頭在插接前且沿D-D方向的剖視圖;
第二十九圖為第二十八圖中插座與對應的插頭在插接後的示意圖;
第三十圖為第二十二圖中焊料向上組裝至端子的示意圖。
為便於更好的理解本創作的目的、結構、特徵以及功效等,現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創作作進一步說明。
如第一圖所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的電連接器組合100定義 有一前後方向X以及垂直於所述前後方向X的一左右方向Y與一上下方向Z。
如第一圖所示,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的電連接器組合100,包括交錯的插腳柵格陣列(Staggered Pin Grid Array)的一插頭200及供所述插頭200向下插接的一插座300。
如第一圖和第二圖所示,所述插頭200包括一基座1、收容於所述基座1的多個插腳2、以及對應固定於多個所述插腳2的多個錫球3。
如第一圖和第二圖所示,所述基座1由絕緣材料製成,所述基座1具有上下相對的一第一面11和一第二面12、以及上下貫穿所述第一面11和所述第二面12的多個固定槽13,所述第一面11位於所述第二面12的上方。
如第二圖和第三圖和第十圖所示,所述基座1對應每一所述固定槽13的右側向下凹設形成一凹槽14,所述凹槽14與所述固定槽13相連通且用於收容所述錫球3,所述凹槽14自所述第一面11向下凹設形成且未向下貫穿所述第二面12,且所述凹槽14的底面具有與所述錫球3的形狀匹配的圓弧面。
如第二圖、第三圖和第十圖所示,所述基座1對應每一所述固定槽13的左側向下凹設一開槽15,所述開槽15與所述固定槽13相連通,所述開槽15自所述第一面11向下凹設形成且未向下貫穿所述第二面12,且所述開槽15的深度大於所述凹槽14的深度。
如第二圖和第六圖所示,所述插腳2為金屬材料製成且呈平板狀,所述插腳2的前後兩側均凸設有多個凸刺21與所述固定槽13干涉配合。在其它實施例中,所述插腳2也可以貼靠於所述基座1的底面。
如第二圖、第六圖和第十圖所示,所述插腳2的上端與所述第一面11相平齊,在其它實施例中,所述插腳2的上端也可位於所述第一面11和所述第二面12之間。所述插腳2的上端向下凹設形成一凹口22用於固定所述錫球3,所述錫球3高出所述第一面11以將所述插頭200焊接至一基板400,所述凹口22的底面具有與所述錫球3的形狀匹配的圓弧面。在其它實施中,所述錫球3的下端向下抵接所述凹口22的底面。
如第二圖和第六圖所示,所述插腳2的下端向下延伸超出所述第二面12,且所述插腳2的下端設有一導引面23。
如第二圖和第十圖所示,多個所述插腳2包括排成多行的多個第一插腳2A和排成多行的多個第二插腳2B,且所述第一插腳2A和所述第二插腳2B呈高低交替排布,所述第一插腳2A的長度大於所述第二插腳2B的長度,所述第一插腳2A和所述第二插腳2B的上端高度相同,且所述第一插腳2A的下端低於所述第二插腳2B的下端。在其它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插腳2A僅具有一個,或者所述第二插腳2B僅具有一個,或者所述第一插腳2A和所述第二插腳2B均僅具有一個。
如第一圖和第四圖所示,所述插座300包括一本體4、收容於所述本體4的多個端子5和多個焊料6。
如第四圖、第五圖和第六圖所示,所述本體4由絕緣材料製成,所述本體4具有相對的一上表面41和一下表面42、以及上下貫穿所述上表面41和所述下表面42的多個收容孔43。每一所述收容孔43具有前後相對的一第一壁431和一第二壁432、以及連接所述第一壁431和所述第二壁432且左右相對的二遮蓋部433,所述第一壁431位於所述第二壁432的後方,所 述遮蓋部433的頂面與所述上表面41相平齊。
如第九圖、第十圖和第十二圖所示,相鄰兩個所述收容孔43之間設有一容納槽44使兩者相互連通,所述容納槽44自所述下表面42向上凹設形成且未向上貫穿所述上表面41,每一所述容納槽44具有前後相對的二限位面441。
如第四圖、第九圖和第十二圖所示,所述本體4對應每一所述收容孔43設有一凸塊45,所述凸塊45自所述下表面42向下延伸形成,且所述凸塊45的後側與所述第二壁432相平齊,所述凸塊45位於對應的所述焊料6的前方以限制所述焊料6向前移動。
如第四圖和第九圖所示,所述端子5為金屬材料製成且向上組裝於所述收容孔43中,每一所述端子5包括一基部51、二夾持臂52、二抱臂53以及二擋止部54。
如第四圖、第五圖和第八圖所示,所述基部51呈板狀,所述基部51的上端向上顯露於所述收容孔43可以供一治具7向下抵靠。如第十二圖所示,所述基部51的下端位於對應的所述焊料6的後方以限制所述焊料6向後移動。
如第九圖、第十圖和第十二圖所示,所述基部51的左右兩側分別設有一定位部511和一限位部512,所述定位部511位於所述限位部512的上方,每一所述定位部511向外凸設有一卡刺5111與所述收容孔43干涉配合,以在所述左右方向Y定位所述端子5,且相鄰兩個所述端子5的所述限位部512收容於同一個所述容納槽44中,所述限位部512與所述限位面441配合,以在所述前後方向X限位所述限位部512,且所述容納槽44的頂面位於 所述限位部512的正上方,用以限制所述限位部512向上移動。
如第九圖和第十圖所示,所述基部51還設有一通孔513位於兩個所述定位部511之間,用以增強所述定位部511的彈性。如第十一圖所示,當所述插腳2向下插入所述收容孔43至最終位置時,所述插腳2的下端低於所述通孔513的上端。
如第一圖、第四圖和第十一圖所示,所述二夾持臂52供所述插腳2向下插接,所述二夾持臂52包括二延伸臂521和二接觸臂522。
如第四圖和第五圖所示,所述二延伸臂521自所述基部51上端的左右兩側向前彎折延伸形成,所述二延伸臂521垂直於所述基部51。如第七圖所示,所述延伸臂521相對於所述基部51更靠近所述第二壁432,且沿水準方向所述導引面23的寬度D1大於所述基部51上端的內邊緣到所述第一壁431的距離D2,當所述插腳2的板面貼靠所述第一壁431向下插入時,可避免所述插腳2的下端向下碰撞到所述基部51的上端。
如第四圖、第五圖和第十圖所示,每一所述延伸臂521具有一導斜面5211,所述導斜面5211向上延伸至所述延伸臂521的上端且向上顯露於所述收容孔43,用於導引所述插腳2向下插入,且所述遮蓋部433遮蓋所述延伸臂52的上端,可避免所述插腳2的下端向下碰撞到所述延伸臂52的上端。
如第九圖、第十圖和第十一圖所示,所述二接觸臂522自所述二延伸臂521的下端向下且相互靠近延伸形成,所述插腳2向下插入所述二接觸臂522之間且被所述二接觸臂522夾持,所述接觸臂522沿一直線向下延伸,且所述接觸臂522自由端的內面形成一圓弧面5221接觸所述插腳2的 板面。如第六圖所示,沿自上而下的方向所述接觸臂522的寬度逐漸減小。
如第九圖和第十圖所示,所述二抱臂53自所述基部51下端的相對兩側向前彎折延伸形成且夾持所述焊料6,以將所述插座300焊接至一電路板500。
如第九圖和第十圖所示,所述二擋止部54自所述二抱臂53上端向上且相互靠近彎折延伸形成,所述二擋止部54位於所述焊料6的正上方且夾持所述焊料6。在其它實施例中,每一所述端子5也可僅具有一個所述擋止部54且設於其中一個所述抱臂53。
如第八圖所示,所述焊料6組裝時,先將所述治具7向下插入所述收容孔43且抵靠所述基部51的上端,再將所述焊料6向上擠壓並夾持於所述二抱臂53,直至所述焊料6向上抵接所述二擋止部54,最後再將所述治具7取走。由於所述治具7對於所述端子5的作用力F1與所述焊料6對於所述端子5的作用力F2相平衡,從而限制所述端子5向上移動,保證了所述端子5的固定效果。
如第十三圖所示,為本創作第二實施例的插頭200,其與上述實施例的插頭200的不同之處主要在於:多個所述第一插腳2A圍設於多個所述第二插腳2B的週邊。在其它實施例中,多個所述第二插腳2B圍設於多個所述第一插腳2A的週邊。
如第十四圖至第二十一圖所示,為本創作第三實施例的電連接器組合100,其與第一實施例的電連接器組合100的不同之處主要在於:所述本體4包括多個隔牆46,每一所述隔牆46位於相鄰兩個所述收容孔43之間。每一所述基部51包括固定於所述收容孔43的一固定部51a、自所述固定 部51a的左側向前彎折延伸形成的一連接部51b、以及自所述連接部51b的前側向右彎折延伸形成的一延伸部51c。所述連接部51b的上端向上顯露於所述收容孔43以供所述治具7向下抵靠。所述二夾持臂52的其中一個自所述固定部51a向上延伸形成且另一個自所述延伸部51c向上延伸形成,所述二遮蓋部433分別遮蓋所述二夾持臂52的上端。多個所述插腳2的結構相同,每一所述插腳2包括固定於所述固定槽13的一平板部24以及自所述平板部24向下延伸且伸出所述第二面12的一導接臂25。當所述導接臂25向下插入所述收容孔43至最終位置時,所述二夾持臂52共同夾持所述導接臂25,所述導接臂25的下端的高度介於所述連接部51b的上下兩端之間,所述平板部24局部位於所述隔牆46的正上方。
如第二十二圖至第三十圖所示,為本創作第四實施例的電連接器組合100,其與第三實施例的電連接器組合100的不同之處主要在於:所述連接部51b自所述固定部51a的右側彎折延伸形成,所述延伸部51c自所述連接部51b的前側向左彎折延伸形成。每一所述插腳2包括相對的二導接臂25以及連接所述二導接臂的一連接臂26,所述二導接臂25的其中一個自所述平板部24向下延伸形成,所述二導接臂25的上端位於所述第二面12的下方,且所述二導接臂25的下端向下朝相互靠近的方向彎折延伸。當所述二導接臂25向下插入所述收容孔43至最終位置時,所述二夾持臂52共同夾持所述二導接臂25,且所述二夾持臂52與所述二導接臂25的接觸位置P的高度介於所述連接臂26的上下兩端之間,且所述二導接臂25的下端低於所述連接部51b的下端。每一所述插腳2還包括自所述平板部24上端的左右兩側向後彎折延伸形成的二夾持部27以及自所述二夾持部27向下朝相互靠近的 方向彎折延伸形成的二止位部28,所述二止位部28位於所述錫球3的下方且用於限制所述錫球3向下移動,所述二夾持部27和所述二止位部28共同夾持所述錫球3以將所述插腳2焊接至所述基板400。在其它實施例中,每一所述插腳2也可僅具有一個所述止位部28且設於其中一個所述夾持部27。
綜上所述,本創作電連接器及電連接器組合有下列有益效果:
(1)所述基部51的上端向上顯露於所述收容孔43,當所述焊料6向上夾持於所述二抱臂53時,所述基部51的上端可以供一治具7向下抵靠,從而限制所述端子5向上移動,保證了所述端子5在所述收容孔43中的定位效果。當所述插腳2向下插入所述收容孔43時,由於所述遮蓋部433遮蓋所述夾持臂52的上端,故所述插腳2不會碰撞到所述二夾持臂52的上端,且由於基部51和所述二夾持臂52可在所述收容孔43內活動,故可適當調整所述插腳2與所述二夾持臂52的相對位置,從而方便所述插腳2的順利插入,保證所述插腳2與所述二夾持臂52的可靠插接。
(2)所述容納槽44連通相鄰兩個所述收容孔43,避免所述本體4成型時不飽模,所述容納槽44限位相鄰兩個所述端子5的限位部512,增強了所述端子5的定位效果。
(3)所述導斜面5211延伸至所述延伸臂521的上端且向上顯露於所述收容孔43,用於導引所述插腳2向下插入,且由於所述導斜面5211與所述遮蓋部433如此設置,可避免所述插腳2的下端向下碰撞到所述延伸臂521的上端。
(4)所述接觸臂522沿一直線延伸形成,簡化所述接觸臂522 的結構。所述接觸臂522自由端的內面形成一圓弧面5221用於接觸所述插腳2,增強兩者的接觸穩定性。
(5)所述抱臂53和所述擋止部54共同定位所述焊料6,當所述焊料6焊接而熔融時,所述抱臂53帶動所述擋止部54收縮,使所述抱臂53和所述擋止部54共同擠壓所述焊料6,從而破壞所述焊料6表面的氧化層,增強了所述焊料6的焊接效果。
(6)所述凹槽14和所述凹口22共同收容所述錫球3,且所述凹槽14和凹口22的底面均具有與所述錫球3的形狀匹配的圓弧面,當所述錫球3焊接而熔融時,所述凹槽14和所述凹口22限制所述錫球3過度流失,保證了所述錫球3的焊接效果。
(7)所述開槽15與所述固定槽13相連通,所述開槽15的深度大於所述凹槽14的深度,當所述基座1通過模仁同時成型所述固定槽13和所述開槽15時,增強了模仁的強度,避免了模仁在注入塑膠時產生變形,保證了所述固定槽13的尺寸精準。
(8)所述第一插腳2A和所述第二插腳2B的上端高度相同,且所述第一插腳2A和所述第二插腳2B的下端高度不同,使得所述第一插腳2A和所述第二插腳2B與所述接觸臂522先後接觸,降低所述插腳2的最大插入力。
(9)沿水準方向所述導引面23的寬度D1大於所述基部51上端的內邊緣到所述第一壁431的距離D2,當所述插腳2的板面貼靠所述第一壁431向下插入時,可避免所述插腳2的下端向下碰撞到所述基部51的上端。
以上詳細說明僅為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的說明,非因此局限 本創作之專利範圍,所以,凡運用本創作說明書及圖示內容所為之等效技術變化,均包含於本創作之專利範圍內。
11‧‧‧第一面
12‧‧‧第二面
13‧‧‧固定槽
14‧‧‧凹槽
15‧‧‧開槽
2‧‧‧插腳
2A‧‧‧第一插腳
2B‧‧‧第二插腳
3‧‧‧錫球
400‧‧‧基板
43‧‧‧收容孔
433‧‧‧遮蓋部
44‧‧‧容納槽
500‧‧‧電路板
511‧‧‧定位部
5111‧‧‧卡刺
512‧‧‧限位部
513‧‧‧通孔
521‧‧‧延伸臂
5211‧‧‧導斜面
522‧‧‧接觸臂
5221‧‧‧圓弧面
53‧‧‧抱臂
54‧‧‧擋止部
6‧‧‧焊料
Y‧‧‧左右方向
Z‧‧‧上下方向

Claims (20)

  1. 一種電連接器,其特徵在於,包括:
    一本體,所述本體設有多個收容孔貫穿所述本體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每一所述收容孔具有相對的二遮蓋部;
    多個端子,對應收容於多個所述收容孔,每一所述端子包括一基部及自所述基部延伸形成的二夾持臂和二抱臂,所述二夾持臂用於供一插頭的一插腳向下插接,所述基部的上端向上顯露於所述收容孔,所述二遮蓋部分別遮蓋所述二夾持臂的上端;以及
    多個焊料,每一所述焊料對應夾持於所述二抱臂。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電連接器,其中:相鄰兩個所述收容孔之間設有一容納槽使兩者相互連通,所述容納槽具有前後相對的二限位面,所述基部的左右兩側分別設有一定位部和一限位部,所述定位部位於所述限位部的上方,所述定位部與對應的所述收容孔配合,以在左右方向定位所述端子,相鄰兩個所述端子的相鄰兩個所述限位部收容於同一個所述容納槽中,且在前後方向限位於對應的二限位面。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電連接器,其中:所述定位部與對應的所述收容孔干涉配合,所述基部設有一通孔位於兩個所述定位部之間。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電連接器,其中:所述二夾持臂包括自所述基部的相對兩側彎折延伸的二延伸臂及自所述二延伸臂的下端向下延伸的二接觸臂,所述二遮蓋部分別遮蓋所述二延伸臂的上端,所述二接觸臂用於供所述插腳向下插接。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電連接器,其中:每一所述延伸臂具有一導斜面,所 述導斜面延伸至所述延伸臂的上端且向上顯露於所述收容孔。
  6. 如請求項4所述的電連接器,其中:所述接觸臂沿一直線延伸形成,且所述接觸臂自由端的內面形成一圓弧面用於接觸所述插腳。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電連接器,其中:所述基部包括一固定部、自所述固定部的一側彎折延伸形成的一連接部、以及自所述連接部的一側彎折延伸形成的一延伸部,所述二夾持臂的其中一個自所述固定部向上延伸形成且另一個自所述延伸部向上延伸形成,所述連接部的上端向上顯露於所述收容孔。
  8. 一種電連接器組合,其特徵在於,包括:
    一插頭,具有多個插腳;
    一插座,供所述插頭向下插接,所述插座包括:一本體,所述本體設有多個收容孔貫穿所述本體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每一所述收容孔具有相對的二遮蓋部;多個端子,對應收容於多個所述收容孔,每一所述端子包括一基部及自所述基部延伸形成的二夾持臂和二抱臂,所述基部的上端向上顯露於所述收容孔,所述二遮蓋部分別遮蓋所述二夾持臂的上端,所述插腳向下插入所述二夾持臂之間且被所述二夾持臂共同夾持,且所述二抱臂共同夾持一焊料。
  9. 如請求項8所述的電連接器組合,其中:所述插頭包括一基座,所述基座具有上下相對的一第一面和一第二面,以及貫穿所述第一面和第二面的多個固定槽,所述第一面位於所述第二面的上方,所述插腳與所述固定槽配合固定,所述插腳的上端未向上超出所述第一面,且自所述插腳的上端向下凹設形成一凹口用於收容一錫球。
  10. 如請求項9所述的電連接器組合,其中:所述基座於所述固定槽的一側向下凹設形成一凹槽,所述凹槽與所述固定槽相連通且用於收容所述錫球,且所述凹槽和所述凹口的底面均具有與所述錫球的形狀匹配的圓弧面。
  11. 如請求項10所述的電連接器組合,其中:所述基座於所述固定槽的相對另一側向下凹設形成一開槽,所述開槽與所述固定槽相連通,所述開槽未向下貫穿所述第二面,且所述開槽的深度大於所述凹槽的深度。
  12. 如請求項8所述的電連接器組合,其中:多個所述插腳包括長度不同的至少一第一插腳和至少一第二插腳,所述第一插腳和所述第二插腳的上端高度相同,且所述第一插腳和所述第二插腳的下端高度不同。
  13. 如請求項12所述的電連接器組合,其中:所述第一插腳具有多個且成多行排布,所述第二插腳具有多個且成多行排布,所述第一插腳和所述第二插腳交替排布。
  14. 如請求項12所述的電連接器組合,其中:所述第一插腳和所述第二插腳均具有多個,且多個所述第一插腳圍設於多個所述第二插腳的週邊。
  15. 如請求項14所述的電連接器組合,其中:所述第一插腳的長度大於所述第二插腳的長度。
  16. 如請求項8所述的電連接器組合,其中:所述收容孔具有相對的一第一壁和一第二壁,所述夾持臂相對於所述基部更靠近所述第二壁,所述插腳的下端對應所述基部的上端設有一導引面,沿水準方向所述導引面的寬度大於所述基部上端的內邊緣到所述第一壁的距離。
  17. 如請求項8所述的電連接器組合,其中:所述基部設有相對的二定位部 及位於所述二定位部之間的一通孔,所述定位部與所述收容孔配合以定位端子,當所述插腳向下插入所述收容孔至最終位置時,所述插腳的下端低於所述通孔的上端。
  18. 如請求項8所述的電連接器組合,其中:每一所述插腳包括一平板部、相對的二導接臂、以及連接所述二導接臂的一連接臂,所述二導接臂的其中一個自所述平板部向下延伸形成,當所述二導接臂向下插入所述收容孔至最終位置時,所述二夾持臂共同夾持所述二導接臂,且所述二夾持臂與所述二導接臂的接觸位置的高度介於所述連接臂的上下兩端之間。
  19. 如請求項18所述的電連接器組合,其中:所述二導接臂的下端向下朝相互靠近的方向彎折延伸。
  20. 如請求項8所述的電連接器組合,其中:所述本體具有位於相鄰兩個所述收容孔之間的一隔牆,所述插腳呈平板狀且局部位於所述隔牆的正上方。
TW108214751U 2019-11-07 2019-11-07 電連接器及電連接器組合 TWM59126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214751U TWM591265U (zh) 2019-11-07 2019-11-07 電連接器及電連接器組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214751U TWM591265U (zh) 2019-11-07 2019-11-07 電連接器及電連接器組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91265U true TWM591265U (zh) 2020-02-21

Family

ID=704142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214751U TWM591265U (zh) 2019-11-07 2019-11-07 電連接器及電連接器組合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9126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89009B (zh) * 2021-09-13 2023-01-01 映興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易於組裝之連接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89009B (zh) * 2021-09-13 2023-01-01 映興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易於組裝之連接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72591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low profile and processor with cone pins
US10601195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capable of ensuring terminal positioning effect
US20100210124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grounding terminal having tail portion interconnected to metallic shell surrounding the connector
US7179095B1 (en) Matrix board-to-board connector assembly
TWM584035U (zh) 具有取代電路板金手指之保護件的插頭連接器
US7862364B2 (en) Contact having lead-in arrangement in body portion facilitating smooth and reliable insertion
US20100159740A1 (en) Cable assembly having hold-down arrangement
JP4594706B2 (ja) シールド付き基板接続用コネクタ
US20180198246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lower profile
CN108832335B (zh) 电连接器
US20070207680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KR20060126356A (ko) 엘아이에프소켓 커넥터
US20130288497A1 (en) Coaxial connector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normal force in electrical connector
KR101452626B1 (ko) 회로기판 수직 접속용 커넥터 조립체
TWM591265U (zh) 電連接器及電連接器組合
JP2001230004A (ja) 電気コネクタ
CN109616792B (zh) 电连接装置及芯片模块连接装置
TWM380606U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10277674B (zh) 电连接器
CN209747761U (zh) 具有保护件能取代电路板金手指的插头连接器
CN108615999B (zh) 电连接器
CN109066151B (zh) 电连接器
CN109390792B (zh) 电连接器组件及插头
US6478598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improved contacts
CN108987968B (zh) 电连接器及电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