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90261U - 散熱裝置結合結構 - Google Patents

散熱裝置結合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90261U
TWM590261U TW108211040U TW108211040U TWM590261U TW M590261 U TWM590261 U TW M590261U TW 108211040 U TW108211040 U TW 108211040U TW 108211040 U TW108211040 U TW 108211040U TW M590261 U TWM590261 U TW M590261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heat dissipation
coupling
combina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2110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沈慶行
Original Assignee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821104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90261U/zh
Publication of TWM5902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90261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種散熱裝置結合結構,係包含:一第一板體、一第二板體、一結合 部件;所述第一板體具有一第一側及一第二側;該第二板體具有一第三側及一第四側,所述第三側與前述第一側相對應蓋合,並該第一、二板體共同界定一密閉腔室,所述第四側具有一受熱部,所述受熱部與至少一發熱源接觸熱傳導;該結合部件與該受熱部相鄰設置,並與該發熱源結合,透過結合部件直接連接散熱裝置及發熱源,令兩者兼具有更緊密之結合度防止熱阻產生,並且無對該散熱裝置進行貫穿更可防止散熱裝置真空洩漏者。

Description

散熱裝置結合結構
一種散熱裝置結合結構,尤指一種無須貫穿具有氣密腔室的散熱裝置亦可提供散熱裝置可與發熱源緊密結合的散熱裝置結合結構。
現行電子設備隨著效能提高,其中作為處理訊號及運算的電子元件相對的也較以前的電子元件產生較高的熱量,最常被使用的一般散熱元件包含熱管、散熱器、均溫板等元件,並透過直接與會發熱之電子元件接觸後進一步增加散熱效能,防止電子元件溫度過高而燒毀等情事。
均溫板係為一種較大範圍面與面之熱傳導應用,其有別於熱管之點對點的熱傳導方式,並適用於空間較為窄小之處使用。
習知係將均溫板與一基板結合使用並透過均溫板傳導該基板上之發熱元件之熱量,習知技術主要係於均溫板避開該腔室之部位,即該均溫板閉合處外之四耦各形成有穿孔並穿設一具有內螺牙之銅柱,基板相對該均溫板設置銅柱之位置係開設至少一孔洞,再透過一螺鎖元件以螺鎖之方式同時穿設該等銅柱及孔洞將該均溫板固定於該基板上,但此一固定方式因銅柱設置於該均溫板之四耦處,與該發熱元件距離較遠,該均溫板固定後與發熱元件無法緊密貼合,進而產生熱阻現象;為改善前述無法緊密貼合之問題,則業者將銅柱直接對應設置於該均溫板與發熱元件貼設之部位之鄰近處,故該等銅柱係直接貫穿均溫板具有腔室之部位,雖可增加組裝時緊密度防止熱阻現象產生,但該均溫板之腔室受該等銅柱貫穿破壞後失去氣密性,其腔室內部不再具有真空狀態,並且因銅柱貫穿破 壞該腔室,則其內部之工作流體之流動路徑可能因此受阻礙,造成熱傳效率降低,甚至嚴重亦可能產生洩漏,進而令該均溫板失去熱傳效用。
再者,美國專利號7066240及6302192及7100680三案係揭示一種均溫板結構5參閱第9、10圖,一本體51具有相互分離之第一平板511與第二平板512,並於該本體周緣設有一外突出部513,俾使該外突出部513相連接而形成一封閉腔室514;一凹槽5111位於第一平板511上且遠離該外突出部513,並與該第二平板512相連接;一開口52穿透該第一平板511之凹槽5111及第二平板512,且該凹槽5111包含有一環狀外表面5112,並與第二平板512上之一相對應環狀邊緣表面5121相連接,使得該開口52獨立隔絕於該本體51外;一間隔部53延伸接觸於第一平板511、第二平板512之間;一毛細纖維結構54設於該封閉腔室514,雖此一結構藉由凹槽5111之設計而具有支撐結構及具有氣密之效果,但卻因凹槽之設置令該均溫板內部汽液循環之腔室空間大為縮減,相對的因凹槽之設置使得均溫板與熱源之接觸面積變小,故不僅熱傳效率降低接觸面積亦大為縮減。
故習知具有下列缺點:1.易產生熱阻現象;2.散熱面積縮減;3.熱傳效率降低。
爰此,為解決上述習知技術之缺點,本創作之主要目的,係提供一種無須貫穿具有氣密腔室亦可提供散熱裝置與發熱源緊密結合的散熱裝置結合結構。
為達上述之目的,本創作係提供一種散熱裝置結合結構,係包含:一第一板體、一第二板體、一結合部件;所述第一板體具有一第一側及一第二側;所述第二板體具有一第三側及一第四側,所述第三側與前述第一側相對應蓋合,並該第一、二板體共同界定一 密閉腔室,所述第四側具有一受熱部,所述受熱部與至少一發熱源接觸熱傳導,該結合部件對應與該受熱部相鄰設置,並一端與該發熱源結合。
透過本創作之散熱裝置結合結構係可令散熱裝置無須進行貫穿仍可確實與發熱源緊密結合並且確實保護散熱裝置內部密閉腔室的氣密性。
1‧‧‧散熱裝置結合結構
11‧‧‧第一板體
111‧‧‧第一側
112‧‧‧第二側
12‧‧‧第二板體
121‧‧‧第三側
122‧‧‧第四側
123‧‧‧受熱部
124‧‧‧凸體
13‧‧‧結合部件
131‧‧‧第一結合元件
132‧‧‧第二結合元件
133‧‧‧第三結合元件
134‧‧‧第四結合元件
136‧‧‧套部
137‧‧‧延伸端
14‧‧‧密閉腔室
141‧‧‧親水性鍍層
2‧‧‧發熱源
21‧‧‧孔洞
3‧‧‧組合扣具
4‧‧‧毛細結構
5‧‧‧C型扣環
第1圖係為本創作散熱裝置結合結構之第一實施例立體分解圖;第2圖係為本創作散熱裝置結合結構之第一實施例組合剖視圖;第3圖係為本創作散熱裝置結合結構之第二實施例組合剖視圖;第4圖係為本創作散熱裝置結合結構之第三實施例組合剖視圖;第5圖係為本創作散熱裝置結合結構之第四實施例立體分解圖;第6圖係為本創作散熱裝置結合結構之第五實施例組合剖視圖;第7圖係為本創作散熱裝置結合結構之第六實施例立體分解圖;第8圖係為本創作散熱裝置結合結構之第六實施例立體分解圖;第9圖係為習知散熱裝置示意圖;第10圖係為習知散熱裝置剖面示意圖。
請參閱第1、2圖,係為本創作散熱裝置結合結構之第一實施例立體分解組合剖視圖,如圖所示,本創作散熱裝置結合結構1,係包含:一第一板體11、一第二板體12、一結合部件13;所述第一板體11具有一第一側111及一第二側112,所述第一、二側111、112分設所述第一板體11之上、下兩側。
所述第二板體12具有一第三側121及一第四側122,所述第三側121與前述第一側111相對應蓋合,並該第一、二板體11、12共同界定一密閉腔室14,所述第四側122具有一受熱部123,所述受熱部123與至少一發熱源2接觸熱傳導。
所述結合部件13設置與該受熱部123相鄰設置,並一端與該發熱源2結合,本實施例中之所述結合部件13具有一第一結合元件131及一第二結合元件132及一第三結合元件133及一第四結合元件134,所述結合部件13係選擇由該第二板體12之第四側122一體延伸所構型或透過一體包射或銲接或透過膠黏或魔鬼氈其中任一方式相互連結。
所述第一、二、三、四結合元件131、132、133、134對應與該發熱源2相鄰設置並一端與該發熱源2相互勾扣結合。
所述第一、二板體11、12之材質係為銅或鋁或不鏽鋼或鈦材質其中任一,第一、二板體11、12可選用相同材質或以混搭之方式配合使用皆可。
所述第一板體11之第一側111對應設置於該密閉腔室14之部位設有一親水性鍍層141,並透過該親水性鍍層141增加密閉腔室14內工作液體之汽液循環效率。
請參閱第3圖,係為本創作散熱裝置結合結構之第二實施例組合剖視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部分結構與前述第一實施例相同故在此將不再贅述,惟本實施例與前述第一實施例之不同處在於密閉腔室14中之所述第三側121具有一毛細結構4,所述毛細結構4係為網格體或纖維體或具有多孔性質之結構體其中任一,所述毛細結構4為多孔性質之結構體時係可透過電化學沉積或電鑄或3D列印或印刷方式以局部或疊層之方式形成。
當選擇透過電化學沉積方式形成多孔性質之結構體時其材質係為銅或鎳或鋁或導熱性質良好之金屬其中任一。
若選用網格體作為毛細結構時所述網格體之材質係為銅或鋁或不鏽鋼或鈦材質其中任一,當然亦可透過疊層材料混搭之方式設置。
請參閱第4圖,係為本創作散熱裝置結合結構之第三實施例組合剖視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部分結構與前述第二實施例相同故在此將不再贅述,惟本實施例與前述第二實施例之不同處在於所述第一板體11之第一側111向該第二板體12之第三側121延伸複數凸體124,所述毛細結構4生成於該第三側121表面,該等凸體124抵接該毛細結構4一側,該等凸體124相對之另一側係呈凹陷狀。
請參閱第5圖,係為本創作散熱裝置結合結構之第四實施例立體分解剖視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部分結構與前述第一實施例相同故在此將不再贅述,為本實施例與前述第一實施例差異在於本實施例於發熱源周側設有一組合扣具3,所述組合扣具3係為一鳩尾座結構,所述結合部件13係為一鳩尾槽,並所述組合扣具3對應呈一鳩尾座與前述結合部件13相嵌合。
請參閱第6圖,係為本創作散熱裝置結合結構之第五實施例組合剖視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部分結構與前述第一實施例相同故在此將不再贅述,為本實施例與前述第一實施例差異在於該等結合部件13呈自由端之一端對應所述發熱源2周側所設置之複數孔洞21,並該等結合部件13呈自由端之一端穿設該等孔洞21,該結合部件13穿設該孔洞21之一端透過一C型扣環5進行限位固定。
請參閱第7、8圖,係為本創作散熱裝置結合結構之第六實施例立體分解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部分結構與前述第一實施例相同故在此將不再贅述,為本實施例與前述第一實施例差異在於所述結合部件13具有一套部136,套接於該第一、二板體11、12外部,該結合部件13一側具有至少一延伸端137,所述發熱源2周側設有至少一孔洞21,該等延伸端137對應前述孔洞21插接組設。
本創作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具有真空氣密腔室的散熱裝置透過該等結合部件13與該組合扣具3對應配合組設無需進行貫穿即可與發熱源進行固定,藉以維持散熱裝置內部工作液體之汽液循環正常運作以及透過親水性鍍層與毛細結構之搭配使用提升內部汽液循環效率者。
1‧‧‧散熱裝置結合結構
11‧‧‧第一板體
111‧‧‧第一側
112‧‧‧第二側
12‧‧‧第二板體
121‧‧‧第三側
122‧‧‧第四側
13‧‧‧結合部件
14‧‧‧密閉腔室
141‧‧‧親水性鍍層
123‧‧‧受熱部
124‧‧‧受接部
2‧‧‧發熱源

Claims (15)

  1. 一種散熱裝置結合結構,係包含:一第一板體,具有一第一側及一第二側;一第二板體,具有一第三側及一第四側,所述第三側與前述第一側相對應蓋合,並該第一、二板體共同界定一密閉腔室,所述第四側具有一受熱部,所述受熱部與至少一發熱源接觸熱傳導;一結合部件,與該受熱部相鄰,並一端與該發熱源結合。
  2.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散熱裝置結合結構,其中所述第一側具有一親水性鍍層。
  3.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散熱裝置結合結構,其中所述第三側表面相對該密閉腔室處生成有一毛細結構。
  4. 如請求項第3項所述之散熱裝置結合結構,其中所述毛細結構係為網格體或纖維體或具有多孔性質之結構體其中任一。
  5. 如請求項第3項所述之散熱裝置結合結構,其中所述毛細結構係透過電化學沉積或電鑄或3D列印或印刷方式所形成。
  6. 如請求項第5項所述之散熱裝置結合結構,其中所述電化學沉積之材質係為銅或鎳或鋁或導熱性質良好之金屬其中任一。
  7. 如請求項第4項所述之散熱裝置結合結構,其中所述網格體之材質係為銅或鋁或不鏽鋼或鈦材質其中任一。
  8.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散熱裝置結合結構,其中所述第一、二板體係為銅或鋁或不鏽鋼或鈦材質其中任一。
  9.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散熱裝置結合結構,其中所述結合部件與第二板體透過一體包射或銲接或膠黏或魔鬼氈其中任一方式相互連結固定。
  10. 如請求項第3項所述之散熱裝置結合結構,其中所述第一側表面向該第三側表面延伸複數凸體,並該凸體之自由端與該毛細結構相抵頂。
  11.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散熱裝置結合結構,其中所述結合部件具有一第一結合元件及一第二結合元件及一第三結合元件及一第四結合元件,所述第一、二、三、四結合元件係與該發熱源勾扣結合。
  12.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散熱裝置結合結構,其中具有一組合扣具係為一鳩尾座結構並鄰設於該發熱源周側,所述結合部件係為一鳩尾槽,並所述組合扣具對應呈一鳩尾座與前述結合部件相嵌合。
  13.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散熱裝置結合結構,其中該結合部件具有一自由端並對應所述設於該發熱源周側之複數孔洞,該結合部件之自由端對應該等孔洞穿設並透過一C型扣環卡制。
  14.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散熱裝置結合結構,其中所述結合部件具有一套部,套接於該第一、二板體外部,該結合部件一側具有至少一延伸端,所述發熱源周側設有至少一孔洞,該等延伸端對應前述孔洞插接組設。
  15.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散熱裝置結合結構,其中所述結合部件與該第二板體一體成型。
TW108211040U 2019-08-20 2019-08-20 散熱裝置結合結構 TWM5902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211040U TWM590261U (zh) 2019-08-20 2019-08-20 散熱裝置結合結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211040U TWM590261U (zh) 2019-08-20 2019-08-20 散熱裝置結合結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90261U true TWM590261U (zh) 2020-02-01

Family

ID=704144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211040U TWM590261U (zh) 2019-08-20 2019-08-20 散熱裝置結合結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9026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928893B1 (ko) 약액용 온도 조절 장치
TWM577130U (zh) Heat sink
TWM562957U (zh) 散熱單元結合強化結構
TWI640742B (zh) 散熱裝置氣密貫穿結構
CN107801358A (zh) 散热单元的直通结构
TWM590261U (zh) 散熱裝置結合結構
CN107846819B (zh) 散热装置气密贯穿结构
JP3863116B2 (ja) 流体温度調節装置
TWI761698B (zh) 散熱裝置結合結構
TWI771177B (zh) 散熱裝置結合結構
TWM590849U (zh) 散熱元件結合結構
CN110572985A (zh) 散热装置结合结构
TW202022306A (zh) 中框散熱結構
TWM575647U (zh) Middle frame heat dissipation structure
TWI642892B (zh) 散熱單元之直通結構
CN210781849U (zh) 散热装置结合结构
JP2020109790A (ja) 熱伝導構造体、熱拡散装置
TWM624816U (zh) 均溫板強化結構
TWM593528U (zh) 均溫板結構
TWI437118B (zh) 薄膜沉積裝置
TWM556998U (zh) 散熱裝置氣密貫穿結構
TWM600069U (zh) 手持裝置散熱結構
TW201300722A (zh) 散熱模組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TW202026807A (zh) 散熱裝置
EP3276261A1 (en) Burner assembly and gas st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