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85340U - 散熱系統及其冷卻液分配模組 - Google Patents

散熱系統及其冷卻液分配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85340U
TWM585340U TW108206675U TW108206675U TWM585340U TW M585340 U TWM585340 U TW M585340U TW 108206675 U TW108206675 U TW 108206675U TW 108206675 U TW108206675 U TW 108206675U TW M585340 U TWM585340 U TW M585340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radiator
water chamber
heat dissipation
cool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2066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陳建安
陳建佑
范牧樹
高士傑
張哲嘉
Original Assignee
雙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雙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雙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820667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85340U/zh
Publication of TWM5853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85340U/zh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一種散熱系統,應用於電子計算機設備的多個電子元件,散熱系統包括多個水冷頭、散熱器以及冷卻液分配模組。這些水冷頭分別對應設置於這些電子元件。散熱器對通過的流體介質進行熱交換。冷卻液分配模組連接於這些水冷頭與散熱器之間。冷卻液分配模組包括模組本體以及動力模組。模組本體包括冷水腔室。冷水腔室具有多個第一出液口,且這些第一出液口分別對應於這些水冷頭。動力模組配置於模組本體內,動力模組驅動流體介質從這些第一出液口流出,使得流體介質於這些水冷頭、散熱器以及冷卻液分配模組中循環流動。

Description

散熱系統及其冷卻液分配模組
本案是關於一種散熱系統,尤其是關於一種具有冷卻液分配模組的散熱系統。
在科技的進步與普及下,各種電子裝置或電腦設備早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例如筆記型電腦、桌上型電腦、網路伺服器等。一般來說,這些產品的內部的電子元件在運作時都會提升溫度,而高溫容易造成元件的損壞。因此,散熱機制便是這些電子產品相當重要且必須的設計。一般的散熱設計除了以風扇提供氣流進行對流冷卻,或是以特殊材質的散熱單元進行貼附而產生傳導降溫之外,水冷式機制亦是一種有效而常見的散熱設計。
水冷式散熱的原理簡單來說,一般是以液體(例如水或冷卻劑)作為散熱媒介,並利用一個持續運作的幫浦在所應用的系統內形成不斷的循環。液體在密閉的管路內流動,而這些管路則分佈至系統內的各電子元件(例如中央處理單元)的表面上。當溫度相對較低的液體流經這些溫度相對較高的電子元件時,便會吸收其熱量以減緩其溫度的升高。接著,再隨著管路對外界或其他散熱機制進行熱交換來釋放熱量以降低液體的溫度,並再使液體重新回到系統內進行循環與散熱。
舉例來說,機架式冷卻液分配裝置(Rack Coolant Distribution Unit,簡稱Rack CDU)是目前一種使用在伺服器設備上的水冷式裝置。此種分配裝置可直接將冷卻液同時經由多個管路帶往一伺服器機架中的多個冷盤(Cold Plate)上,並流量調節以均勻分配冷卻液到各個冷盤,從而同時對其上的各電子元件(例如中央處理單元)進行冷卻。該分配裝置並再經由相關的幫浦、密閉迴路與後端的熱交換機制等,使冷卻液不斷地輸入至該伺服器機架中並帶走其內部的熱量。
承上所述,該分配裝置以一組外循環的冷水入口與熱水出口與後端的冷卻管路做銜接(延伸至該伺服器機架之外),而所有的冷盤可採垂直層狀排列。每一冷盤亦各具有一組冷水入口與熱水出口,並藉由一歧管裝置(位於該伺服器機架之內)並聯銜接至其餘冷盤的冷水入口與熱水出口。
然而,上述使用在伺服器設備上的水冷式散熱系統,其冷卻液分配裝置必需藉由一組外循環來達到熱交換的目的以及藉由歧管裝置來達到均勻分配冷卻液到各個冷盤的目的,如此會導致整個散熱系統的體積過大,而無法使用在內部空間相對較為狹小的電子設備(如個人電腦的主機)內,因此,如何針對此一問題進行改善,實為本領域相關人員所關注的焦點。
本創作的目的之一在於提供一種散熱系統,其冷卻液分配模組的結構設計可用於空間相對狹小的電子計算機設備中。
本創作的又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冷卻液分配模組,其結構設計可用於空間相對狹小的電子計算機設備中。
為達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創作提供一種散熱系統,應用於電子計算機設備,電子計算機設備包括多個電子元件,散熱系統包括多個水冷頭、散熱器以及冷卻液分配模組。這些水冷頭分別對應設置於這些電子元件。散熱器對通過的流體介質進行熱交換。冷卻液分配模組連接於這些水冷頭與散熱器之間。冷卻液分配模組包括模組本體以及動力模組。模組本體包括冷水腔室。冷水腔室具有多個第一出液口,且這些第一出液口分別對應連接於這些水冷頭。動力模組配置於模組本體內,動力模組驅動流體介質從這些第一出液口流出,使得流體介質於這些水冷頭、散熱器以及冷卻液分配模組中循環流動。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模組本體更包括儲水腔室,動力模組設於儲水腔室與冷水腔室之間,儲水腔室具有第一入液口,且儲水腔室與該冷水腔室彼此連通,動力模組驅動從第一入液口流入儲水腔室的流體介質從這些第一出液口流出冷水腔室。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模組本體更包括熱水腔室,熱水腔室不連通於冷水腔室與儲水腔室,熱水腔室包括多個第二入液口以及第二出液口,且這些第二入液口分別對應於這些水冷頭。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冷水腔室的這些第一出液口沿著第一基準線排列,熱水腔室的這些第二入液口沿著第二基準線排列,冷水腔室沿著第一基準線延伸,熱水腔室沿著第二基準線延伸,且冷水腔室與熱水腔室沿著第三基準線排列,其中第一基準線與第二基準線彼此平行,且第一基準線與第二基準線分別與第三基準線垂直。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每一水冷頭包括水冷頭入液口以及水冷頭出液口,水冷頭入液口與這些第一出液口的其中之一相 對應且流體連通,水冷頭出液口與這些第二入液口的其中之一相對應且流體連通;其中,流體介質經由水冷頭出液口流出對應的水冷頭,並經由對應的第二入液口流入熱水腔室,且流體介質經由這些第一出液口流出冷水腔室,並經由對應的水冷頭入液口流入對應的水冷頭。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散熱器包括散熱器入液口以及散熱器出液口,散熱器入液口與散熱器出液口分別與第二出液口與第一入液口流體連通;其中,流體介質經由第二出液口流出熱水腔室,並經由散熱器入液口流入散熱器,且流體介質經由散熱器出液口流出散熱器,並經由第一入液口流入儲水腔室。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動力模組包括動力模組出液口,冷卻液分配模組更包括流量控制裝置,配置於於動力模組出液口與這些第一出液口之間,流量控制裝置用以控制流體介質從這些第一出液口流出的流量。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流量控制裝置包括感測器以及微控制器,感測器用以感測動力模組出液口與這些第一出液口之間的流量值,微控制器根據流量值而控制流體介質從這些第一出液口流出的流量。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冷卻液分配模組更包括熱感應器,配置於動力模組出液口與這些第一出液口之間,熱感應器用以感測動力模組出液口與這些第一出液口之間的溫度值。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電子計算機設備為個人電腦主機,而這些電子元件為配置於個人電腦主機內的顯示卡。
為達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創作亦提供一種冷卻液分配模組,應用於散熱系統,散熱系統用以對電子計算 機設備上的多個電子元件進行散熱,散熱系統包括分別對應這些電子元件而設置的多個水冷頭以及散熱器,冷卻液分配模組包括模組本體以及動力模組。模組本體,連接於這些水冷頭與散熱器之間,模組本體包括冷水腔室,冷水腔室具有多個第一出液口,且這些第一出液口分別對應於這些水冷頭。動力模組配置於模組本體內,動力模組用以驅動流體介質從這些第一出液口流出,使得流體介質於這些水冷頭、散熱器以及冷卻液分配模組中進行循環流動。
本創作實施例的散熱系統,因冷卻液分配模組的冷水腔室、儲水腔室以及熱水腔室整合成一個模組本體,有效降低散熱系統的體積,且冷水腔室具有多個第一出液口,透過動力模組驅動流體介質從這些第一出液口流出冷水腔室至對應的水冷頭,藉以達到冷卻液分配的目的,因此,在這樣的結構設計下,本創作實施例的散熱系統可用於空間相對狹小的電子計算機設備(個人電腦主機)的機殼內,並對配置於電子計算機設備機殼內的多個電子元件(如顯示卡)進行散熱。
為讓本創作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1‧‧‧散熱系統
11‧‧‧水冷頭
12‧‧‧散熱器
13‧‧‧冷卻液分配模組
100‧‧‧電子計算機設備
101‧‧‧電子元件
102‧‧‧機殼
111‧‧‧水冷頭入液口
112‧‧‧水冷頭出液口
121‧‧‧散熱器入液口
122‧‧‧散熱器出液口
131‧‧‧模組本體
132‧‧‧動力模組
133‧‧‧流量控制裝置
1320‧‧‧動力模組出液口
C1‧‧‧冷水腔室
C2‧‧‧儲水腔室
C3‧‧‧熱水腔室
C11‧‧‧第一出液口
C12‧‧‧第一入液口
C21‧‧‧第二出液口
C22‧‧‧第二入液口
L1‧‧‧第一基準線
L2‧‧‧第二基準線
L3‧‧‧第三基準線
圖1為本創作一實施例的散熱系統的功能方塊示意圖。
圖2為圖1所示的冷卻液分配模組的外觀結構立體示意圖。
圖3為沿著圖2所示的AA線段的剖面示意圖。
為方便說明,本案圖式之散熱系統的各結構、組成或部件不依其應用時的比例繪製,而依據說明需要進行不等比例的放大,此並非用以限制本案之散熱系統的實施。
請參見圖1至圖3,圖1為本創作一實施例的散熱系統1的功能方塊示意圖。圖2為圖1所示的冷卻液分配模組13的外觀結構立體示意圖。圖3為沿著圖2所示的AA線段的剖面示意圖。需特別說明的是,為了更清楚呈現冷卻液分配模組13的結構,圖2採用部分元件透視的方式來呈現外觀結構。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的散熱系統1應用於電子計算機設備100的多個電子元件101,在本實施例中,電子計算機設備100例如是個人電腦主機,這些電子元件101例如是配置於個人電腦主機的機殼102內的顯示卡,也就是說,本實施例的散熱系統1是配置於個人電腦主機的機殼102內,並將這些顯示卡運作時所產生的熱能帶往低溫處,藉以達到降溫的效果。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的散熱系統1包括多個水冷頭11、散熱器12以及冷卻液分配模組13。這些水冷頭11分別用以與配置在機殼102內的多個電子元件101(顯示卡)相搭配,且每一水冷頭11熱接觸於相對應的電子元件101,本創作並不加以限定每一水冷頭11與其相對應的電子元件101之間的連接方式,每一水冷頭11與其相對應的電子元件101之間的連接方式可視實際情況的需求而有所不同,例如,每一水冷頭11與電子元件101配置於同一個殼體內。散熱器12對通過的流體介質(圖未繪示出)進行熱交換。冷卻液分配模組13連接於這些水冷頭11與散熱器12之間。
如圖1至圖3所示,本實施例的冷卻液分配模組13包括模組本體131以及動力模組132。模組本體131包括冷水腔室C1,冷水腔室C1 具有多個第一出液口C11,且這些第一出液口C11分別對應連接於這些水冷頭11。動力模組132配置於模組本體131內,且動力模組132用以驅動流體介質從這些第一出液口C11流出,使得流體介質於這些水冷頭11、散熱器12以及冷卻液分配模組13中進行循環。在本實施例中,動力模組例如是泵浦,但本創作並不以此為限。
如圖1至圖3示,本實施例的模組本體131更包括儲水腔室C2,動力模組132位於儲水腔室C2與冷水腔室C1之間,儲水腔室C2具有第一入液口C12,且儲水腔室C2與冷水腔室C1彼此連通,動力模組132驅動從第一入液口C12流入儲水腔室C2的流體介質以從這些第一出液口C11流出冷水腔室C1。
如圖1至圖3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模組本體131更包括熱水腔室C3,熱水腔室C3不連通於冷水腔室C1與儲水腔室C2,也就是說,冷水腔室C1與熱水腔室C3是直接從模組本體131分隔出兩個彼此獨立的空間。熱水腔室C3包括第二出液口C21以及多個第二入液口C22,且這些第二入液口C22分別對應連接於這些水冷頭11。
如圖2及圖3所示,本實施例的冷水腔室C1的這些第一出液口C11沿著第一基準線L1排列,熱水腔室C3的這些第二入液口C22沿著第二基準線L2排列,冷水腔室C1沿著第一基準線L1延伸,熱水腔室C3沿著第二基準線L2延伸,且冷水腔室C1與熱水腔室C3沿著第三基準線L3排列,其中,第一基準線L1與第二基準線L2彼此平行,且第一基準線L1、第二基準線L2分別與第三基準線L3垂直。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的散熱器12例如是採用冷凝器(condenser),冷凝器可提供制冷用途,為熱交換器的一種,能把汽體或蒸汽轉換成液體,並將其熱管(圖未示)中的熱量快速地傳至散熱器 12附近的空氣以進行放熱,但本創作並不以此為限,在其它的實施例中,散熱器12例如是水冷排。在本實施例中,散熱器12包括散熱器入液口121以及散熱器出液口122,散熱器入液口121與熱水腔室C3的第二出液口C21流體連通,散熱器出液口122與儲水腔室C2的第一入液口C12流體連通,具體而言,流體介質經由熱水腔室C3的第二出液口C21流出,並經由散熱器入液口121流入散熱器12,且流體介質經由散熱器出液口122流出散熱器12,並經由第一入液口C12流入儲水腔室C2內。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的每一個水冷頭11包括水冷頭入液口111以及水冷頭出液口112。每一個水冷頭11的水冷頭入液口111與相對應的冷水腔室C1的第一出液口C11流體連通,每一個水冷頭11的水冷頭出液口112與相對應的熱水腔室C3的第二入液口C22流體連通,具體而言,流體介質經由這些水冷頭11的水冷頭出液口112流出這些水冷頭11,並經由對應的第二入液口C22流入熱水腔室C3,且流體介質經由這些第一出液口C11流出冷水腔室C1,並經由對應的水冷頭入液口111流入這些水冷頭11內。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實施例中,冷水腔室C1的這些第一出液口C11的口徑大小例如是彼此相同,且這些水冷頭11的水冷頭入液口111例如是彼此相同,但本創作並不以此為限,在其它的實施例中,這些第一出液口C11以及這些水冷頭入液口111的口徑大小可因應所對應水冷頭11的熱阻值大小而有所不同,舉例而言,在水冷頭11熱阻值高的情況下,則與之對應連接的第一出液口C11與水冷頭入液口111的口徑較大,反之,在水冷頭11熱阻值低的情況下,則與之對應連接的第一出液口C11與水冷頭入液口111的口徑較小,在這樣的結構設計 下,可確保每一個水冷頭11皆能達到良好的散熱效率。換言之,在同一個散熱系統1中,可分別具有不同口徑的第一出液口C11與冷水頭入液口111。
需特別說明的是,上述任一流體連通的關係可透過銜接管體(圖未示)的方式實施,但不以此為限,且上述流體循環迴路內填充的流體介質可為液態介質、汽態介質或是汽液態共存介質,而冷卻液分配模組13在散熱系統1中可提供管道連接、承擔均流與導通的功能。又,冷卻液分配模組13可對通過其中的流體介質進行配置,例如,平均地或智能地依據實際應用情況而將其中的流體介質經由冷水腔室C1的這些第一出液口C11帶往各個水冷頭11;較佳者,但不以此為限,冷卻液分配模組13還具有即時監控與自動調整最佳散熱效能的功用。
接下來說明本實施例的散熱系統1的運作流程。流經水冷頭11的流體介質因應與水冷頭11相搭配之電子元件101的熱源而受熱,受熱後的流體介質會經由水冷頭出液口112流出水冷頭11,並經由相應的第二入液口C22流入模組本體131的熱水腔室C3內,接著,流體介質再經由熱水腔室C3的第二出液口C21流出熱水腔室C3,並經由散熱器入液口121流入散熱器12,如前述所提,流入散熱器12的流體介質會在散熱器12中進行熱交換而冷卻降溫,接著,在散熱器12冷卻降溫後的流體介質會經由散熱器出液口122流出散熱器12,並經由第一入液口C12流入模組本體131的儲水腔室C2內,接著,動力模組132驅動從第一入液口C12流入儲水腔室C2的流體介質從冷水腔室C1的這些第一出液口C11流出冷水腔室C1,並經由對應的水冷頭入液口111再次流入水冷頭11內。在流體循環迴路持續重覆進行上述的循環過程 下,電子計算機設備100的這些電子元件101的熱能可被帶往低溫處,藉以達到降溫之效果。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的冷卻液分配模組13更包括流量控制裝置133。流量控制裝置133配置於動力模組132的動力模組出液口1320與冷水腔室C1的這些第一出液口C11之間,流量控制裝置133用以控制流體介質從這些第一出液口C11流出的流量。具體而言,在本實施例中,流量控制裝置133包括感測器與微控制器(在本圖未繪示出),感測器用以感測動力模組出液口1320與這些第一出液口C11之間的流量值,微控制器根據流量值而控制流體介質從這些第一出液口流出的流量,在本實施例中,感測器例如是流量計,但本創作並不以此為限。值得一提的是,在其它的實施例中,也可以於動力模組出液口1320與這些第一出液口C11之間配置熱感應器(在本圖未繪示出),熱感應器用以感測動力模組出液口1320與這些第一出液口C11之間的溫度值。
本創作實施例的散熱系統,因冷卻液分配模組的冷水腔室、儲水腔室以及熱水腔室整合成一個模組本體,有效降低散熱系統的體積,且冷水腔室具有多個第一出液口,透過動力模組驅動流體介質從這些第一出液口流出冷水腔室至對應的水冷頭,藉以達到冷卻液分配的目的,因此,在這樣的結構設計下,本創作實施例的散熱系統可用於空間相對狹小的電子計算機設備(個人電腦主機)的機殼內,並對配置於電子計算機設備機殼內的多個電子元件(如顯示卡)進行散熱。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創作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申請專利範圍及說明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新型專利涵蓋之範圍內。另外,本 創作的任一實施例或申請專利範圍不須達成本創作所揭露之全部目的或優點或特點。此外,摘要部分和標題僅是用來輔助專利文件搜尋之用,並非用來限制本創作之權利範圍。此外,本說明書或申請專利範圍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用語僅用以命名元件(element)的名稱或區別不同實施例或範圍,而並非用來限制元件數量上的上限或下限。

Claims (11)

  1. 一種散熱系統,應用於一電子計算機設備,該電子計算機設備包括多個電子元件,該散熱系統包括:多個水冷頭,分別對應設置於該些電子元件;一散熱器,其對通過該散熱器中之一流體介質進行熱交換;以及一冷卻液分配模組,連接於該些水冷頭與該散熱器之間,該冷卻液分配模組包括:一模組本體,包括一冷水腔室,該冷水腔室具有多個第一出液口,且該些第一出液口分別對應連接於該些水冷頭;以及一動力模組,配置於該模組本體內,該動力模組用以驅動該流體介質從該些第一出液口流出,使得該流體介質於該些水冷頭、該散熱器以及該冷卻液分配模組中進行循環流動。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散熱系統,其中該模組本體更包括一儲水腔室,該動力模組設於該儲水腔室與該冷水腔室之間,該儲水腔室具有一第一入液口,且該儲水腔室與該冷水腔室彼此連通,該動力模組驅動從該第一入液口流入該儲水腔室的該流體介質從該些第一出液口流出該冷水腔室。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散熱系統,其中該模組本體更包括一熱水腔室,該熱水腔室不連通於該冷水腔室與該儲水腔室,該熱水腔室包括多個第二入液口以及一第二出液口,且該些第二入液口分別對應於該些水冷頭。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散熱系統,其中該冷水腔室的該些第一出液口沿著一第一基準線排列,該熱水腔室的該些第二入液口沿著一第二基準線排列,該冷水腔室沿著該第一基準線延伸,該熱水腔室沿著該第二基準線延伸,且該冷水腔室與該熱水腔室沿著一第三基準線排列,其中該第一基準線與該第二基準線彼此平行,且該第一基準線與該第二基準線分別與該第三基準線垂直。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散熱系統,其中每一水冷頭包括一水冷頭入液口以及一水冷頭出液口,該水冷頭入液口與該些第一出液口的其中之一相對應且流體連通,該水冷頭出液口與該些第二入液口的其中之一相對應且流體連通;其中,該流體介質經由該水冷頭出液口流出對應的該水冷頭,並經由對應的該第二入液口流入該熱水腔室,且該流體介質經由該些第一出液口流出該冷水腔室,並經由對應的該水冷頭入液口流入對應的該水冷頭。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散熱系統,其中該散熱器包括一散熱器入液口以及一散熱器出液口,該散熱器入液口與該散熱器出液口分別與該第二出液口與該第一入液口流體連通;其中,該流體介質經由該第二出液口流出該熱水腔室,並經由該散熱器入液口流入該散熱器,且該流體介質經由該散熱器出液口流出該散熱器,並經由該第一入液口流入該儲水腔室。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散熱系統,其中該動力模組包括一動力模組出液口,該冷卻液分配模組更包括一流量控制裝置,配置於該動力模組出液口與該些第一出液口之間,該流量控制裝置用以控制該流體介質從該些第一出液口流出的流量。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散熱系統,其中該流量控制裝置包括一感測器以及一微控制器,該感測器用以感測該動力模組出液口與該些第一出液口之間的一流量值,該微控制器根據該流量值而控制該流體介質從該些第一出液口流出的流量。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散熱系統,其中該冷卻液分配模組更包括一熱感應器,配置於該動力模組出液口與該些第一出液口之間,該熱感應器用以感測該動力模組出液口與該些第一出液口之間的一溫度值。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散熱系統,其中該電子計算機設備為一個人電腦主機,而該些電子元件為配置於該個人電腦主機內的一顯示卡。
  11. 一種冷卻液分配模組,應用於一散熱系統,該散熱系統用以對一電子計算機設備上的多個電子元件進行散熱,該散熱系統包括分別對應該些電子元件而設置的多個水冷頭以及一散熱器,該冷卻液分配模組包括:一模組本體,連接於該些水冷頭與該散熱器之間,該模組本體包括一冷水腔室,該冷水腔室具有多個第一出液口,且該些第一出液口分別對應於該些水冷頭;以及一動力模組,配置於該模組本體內,該動力模組用以驅動一流體介質從該些第一出液口流出,使得該流體介質於該些水冷頭、該散熱器以及該冷卻液分配模組中進行循環流動。
TW108206675U 2019-05-27 2019-05-27 散熱系統及其冷卻液分配模組 TWM5853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206675U TWM585340U (zh) 2019-05-27 2019-05-27 散熱系統及其冷卻液分配模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206675U TWM585340U (zh) 2019-05-27 2019-05-27 散熱系統及其冷卻液分配模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85340U true TWM585340U (zh) 2019-10-21

Family

ID=690528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206675U TWM585340U (zh) 2019-05-27 2019-05-27 散熱系統及其冷卻液分配模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8534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69018B (zh) * 2021-07-20 2022-06-21 謝德風 流體分流控制系統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69018B (zh) * 2021-07-20 2022-06-21 謝德風 流體分流控制系統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87640B (zh) 散熱系統及其冷卻液分配模組
US8437129B2 (en) Server cabinet
US8947873B2 (en) Immersion-cooled and conduction-cooled electronic system
US10925183B2 (en) 3D extended cooling mechanism for integrated server
TWM574708U (zh) 具水冷散熱功能之電子裝置及其水冷散熱模組與水冷排
US20090272144A1 (en) Computer cooling apparatus
WO2016124077A1 (zh) 水冷散热机箱
TW201916282A (zh) 水冷散熱系統及水冷頭
CN102856275A (zh) 散热系统
TWI655895B (zh) 機櫃式散熱系統
CN108153401A (zh) 一种计算机服务器散热装置
JP3068892U (ja) Cpu放熱装置
TWI548976B (zh) 循環散熱模組
CN209765429U (zh) 散热系统及其冷却液分配模组
TW202245583A (zh) 用於冷卻伺服器機架的流體迴路和系統
TWM585340U (zh) 散熱系統及其冷卻液分配模組
TW201247089A (en) Cooling system for date center
TWI792810B (zh) 散熱系統
TWM634238U (zh) 用於冷卻雙熱源之水冷裝置
CN112000201A (zh) 散热系统及其冷却液分配模组
TWI694563B (zh) 雙迴路液冷系統
TWI812286B (zh) 冷卻系統及伺服器
TWI808796B (zh) 冷卻系統及伺服器
TWI808795B (zh) 冷卻系統及伺服器
TWM567350U (zh) Heat cycle structur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