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08796B - 冷卻系統及伺服器 - Google Patents
冷卻系統及伺服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808796B TWI808796B TW111122424A TW111122424A TWI808796B TW I808796 B TWI808796 B TW I808796B TW 111122424 A TW111122424 A TW 111122424A TW 111122424 A TW111122424 A TW 111122424A TW I808796 B TWI808796 B TW I808796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evaporator
- cooling system
- liquid
- condenser
- liquid pipe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Non-Silver Salt Photosensitive Materials And Non-Silver Salt Photography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一種冷卻系統包含一冷凝器、一第一蒸發器、一第二蒸發器、一第一液體管、一第二液體管、一第一蒸氣管及一第二蒸氣管。該第一液體管連接至該冷凝器及該第一蒸發器。該第二液體管連接至該冷凝器及該第二蒸發器。該第一蒸氣管連接至該冷凝器及該第一蒸發器。該第二蒸氣管連接至該第一蒸發器及該第二蒸發器。一種伺服器包含一第一處理器、一第二處理器及前述冷卻系統。該第一蒸發器熱耦合至該第一處理器,該第二蒸發器熱耦合至該第二處理器。
Description
本發明關於一種冷卻系統,尤指一種利用熱虹吸之冷卻系統及用於伺服器之冷卻系統。
一般一個熱虹吸裝置對一個發熱件提供散熱。對於多個發熱件(例如CPU)有散熱需求的情形,若使用多個獨立的熱虹吸裝置,熱虹吸裝置傳輸管(包含液體管及蒸氣管)的配置將會複雜,且容易相互干涉,增加傳輸管配置的困難。尤其是當多個發熱件相近設置時,前述問題更形嚴重。目前也有採用多個蒸發器串聯之方案,即單一組管路串接多個蒸發器,並連接至單一冷凝器。傳輸管會設計放大管徑,以提昇熱傳量,進而能滿足各個發熱元件的散熱需求。對於液體管而言,工作流體由於主要靠重力將冷凝後的液體自冷凝器輸送至各蒸發器,冷凝器與蒸發器間的高度差將影響其液體回收效果。此外,各蒸發器間一般不具有高度差,各蒸發器共用同一液體管,此將使得離冷凝器越遠的蒸發器,獲得越少的工作流體。離冷凝器較遠的蒸發器則有機會發生因進入的工作流體量不足而發生蒸乾的現象,進而失去對發熱件冷卻的作用,使得發熱件過熱。離冷凝器較近的蒸發器則可能因進入的工作流體量過高而改變其操作點,同樣會影響對發熱件的冷卻效果。
鑑於先前技術中的問題,本發明之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冷卻系統,其使用同一個冷凝器以與兩個蒸發器進行熱交換,並縮減工作流體傳輸管的佈局。
根據本發明之一冷卻系統包含一冷凝器、一第一蒸發器、一第二蒸發器、一第一液體管、一第二液體管、一第一蒸氣管及一第二蒸氣管。該第一液體管連接至該冷凝器及該第一蒸發器。該第二液體管連接至該冷凝器及該第二蒸發器。該第一蒸氣管連接至該冷凝器及該第一蒸發器。該第二蒸氣管連接至該第一蒸發器及該第二蒸發器。藉此,並聯配置的液體管使得各蒸發器能經由獨立的液體管自冷凝器取得足夠的工作流體量,串聯配置的蒸氣管可縮減蒸氣管路的佈局。相較於習知冷凝器、蒸發器一對一的配置,根據本發明之冷卻系統使用較小的管路佈局。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伺服器,其冷卻系統使用同一個冷凝器以與兩個蒸發器進行熱交換,並縮減工作流體傳輸管的佈局。
根據本發明之一伺服器包含一第一處理器、一第二處理器及一冷卻系統。該冷卻系統包含一冷凝器、一第一蒸發器、一第二蒸發器、一第一液體管、一第二液體管、一第一蒸氣管及一第二蒸氣管。該第一液體管連接至該冷凝器及該第一蒸發器。該第二液體管連接至該冷凝器及該第二蒸發器。該第一蒸氣管連接至該冷凝器及該第一蒸發器。該第二蒸氣管連接至該第一蒸發器及該第二蒸發器。因此,該伺服器的冷卻系統採用並聯配置的液體管及串聯配置的蒸氣管,故各蒸發器能經由獨立的液體管自冷凝器取得足夠的工作流體量,該冷卻系統管路整體佈局也獲得抑制。相較於習知冷凝器、蒸發器一對一的配置,根據本發明之伺服器的冷卻系統使用較小的管路佈局。
關於本發明之優點與精神可以藉由以下的發明詳述及所附圖式得到進一步的瞭解。
1,3:冷卻系統
12:冷凝器
14:第一蒸發器
16:第二蒸發器
18:第一液體管
18a:入口
18b:出口
20:第二液體管
20a:入口
20b:出口
22:第一蒸氣管
24:第二蒸氣管
32:液冷板
32a:第一外表面
32b:第二外表面
322:散熱鰭片
324:入口
326:出口
4:伺服器
40:裝置殼體
42:主機板
44:第一處理器
46:第二處理器
D1:重力方向
第1圖為根據一第一實施例之一冷卻系統之示意圖。
第2圖為根據一第二實施例之一冷卻系統之示意圖。
第3圖為第2圖中冷卻系統之爆炸圖。
第4圖為根據一第三實施例之一伺服器內部之示意圖。
請參閱第1圖。根據一第一實施例之一冷卻系統1包含一冷凝器12、一第一蒸發器14、一第二蒸發器16、一第一液體管18、一第二液體管20、一第一蒸氣管22、一第二蒸氣管24、及於前述構件內環循流動之一工作流體(未顯示於圖中)。第一液體管18連接至冷凝器12及第一蒸發器14。第二液體管20連接至冷凝器12及第二蒸發器16。第一蒸氣管22連接至冷凝器12及第一蒸發器14。第二蒸氣管24連接至第一蒸發器14及第二蒸發器16。藉此,透過工作流體於冷卻系統1內的循環,第一蒸發器14自一發熱元件(例如處理器,其於運作時會生熱且與蒸發器124熱耦合,例如直接接觸,其間亦可填充熱介面材料)吸收的熱能,可經由冷凝器12對外進行熱交換,以達到散熱的效果;同樣的,第一蒸發器14自一發熱元件(例如另一處理器,其相關說明同前述處理器,不另贅述)吸收的熱能,亦可經由冷凝器12對外進行熱交換,以達到散熱的效果。
於第一實施例中,第一液體管18及第二液體管20採用並聯配置並分別經由第一蒸發器14及第二蒸發器16連接至冷凝器12,使得各蒸發器14、16能經由獨立的液體管18、20自冷凝器12取得足夠的工作流體量,此可避免習知技術中採串聯配置的蒸發器可能因離冷凝器較遠(例如位於末端的蒸發器)而導致獲得的工作流體量不足,造成蒸乾的現象。此外,第一蒸發器14及第二蒸發器16經由第一蒸氣管22及第二蒸氣管24而串聯連接至冷凝器12,相對於習知技術中同時使用多個獨立的熱虹吸裝置之配置,此第一實施例之配置可減少傳輸管設置空間。
此外,於實作上,可透過設計第一液體管18及第二液體管20的流阻,
使得工作流體注入第一蒸發器14及第二蒸發器16的速率接近或相同,進而縮小或消除第一蒸發器14及第二蒸發器16的熱交換能力差異。於第一實施例中,第二液體管20的長度比第一液體管18的長度長,故實作上可透過使第二液體管20的管徑比第一液體管18的管徑大,以使第一液體管18及第二液體管20的流阻相同或相近。實作上亦可於第二液體管20內設置有毛細結構(例如管壁上形成溝槽、燒結層、或設置編織網等),以幫助工作流體於第二液體管20內的傳遞,亦有助於工作流體注入第一蒸發器14及第二蒸發器16的速率接近或相同。
此外,冷卻系統1利用熱虹吸作用以實現工作流體於冷卻系統1內的環循流動。於冷卻系統1的實際設置中,在重力方向D1(以箭頭表示於圖中)上,第一液體管18的入口18a高於出口18b,第二液體管20的入口20a高於出口20b。實作上可透過設計第一液體管18的出入口高度差(即入口18a與出口18b之高度差)小於第二液體管20的出入口高度差(例如使第二蒸發器16低於第一蒸發器14),使得雖然第二液體管20較長,仍可使工作流體注入第一蒸發器14及第二蒸發器16的速率接近或相同。此外,於第一實施例中,第二液體管20雖跨過第一蒸發器14,但透過如前述關於第一液體管18及第二液體管20之設計說明,工作流體仍可於第二液體管20有效地流動,避免第二蒸發器16因接收的工作流體量不足而造成蒸乾的現象。
另外,一般而言,因蒸氣與液體密度差,第一蒸氣管22及第二蒸氣管24的管徑會大於第一液體管18及第二液體管20的管徑。又,於第一實施例中,第一蒸發器14內蒸發的工作流體會經由第一蒸氣管22回到冷凝器12,第二蒸發器16內蒸發的工作流體會依序經由第二蒸氣管24、第一蒸氣管22回到冷凝器12。於實作上,第一蒸氣管22的管徑可大於第二蒸氣管24的管徑,可避免或抑制因第一蒸氣管22內的工作流體壓力大於第二蒸氣管24內的工作流體壓力而影響第二蒸發器16內蒸發的工作流體於第二蒸氣管24內流動的程度。
請參閱第2圖及第3圖。根據一第二實施例之一冷卻系統3相較於第一實施例之冷卻系統1,更包含一液冷板32。為簡化說明,冷卻系統3沿用冷卻系統1之元件符號,關於冷卻系統3之其他說明,請參閱前文關於冷卻系統1之相關說明,不另贅述。於第二實施例中,邏輯上,冷卻系統3包含冷卻系統1及液冷板32。冷凝器12熱耦合至液冷板32,例如但不限於冷凝器12直接密貼於液冷板32之一第一外表面32a上(實作上兩者之間可填充熱介面材料),使得冷凝器12與液冷板32進行熱交換。藉此,冷卻系統3自第一蒸發器14及第二蒸發器16吸收之熱能,可經由液冷板32對外進行熱交換(例如液冷板32的入口324、出口326與外部管路(例如機櫃的歧管)連接,使得液冷板32內的工作流體經由管路流至外部的熱交換器以散熱),以達到散熱的效果。
此外,於第二實施例中,液冷板32具有相對於第一外表面32a之一第二外表面32b,液冷板32包含複數個散熱鰭片322設置於第二外表面32b上,有助於液冷板32的散熱效率。
請參閱第4圖。根據一第三實施例之一伺服器4包含一裝置殼體40(其上蓋未顯示於圖中,以便於顯示伺服器4內部配置)及設置於裝置殼體40內之一主機板42、一第一處理器44(其隱藏輪廓以虛線繪示於圖中)、一第二處理器46及一冷卻系統(為便於說明,以前述冷卻系統3為例,故關於冷卻系統3之相關說明,請參閱前文,不另贅述);伺服器4其他組件(例如儲存裝置、電源供應器、風扇等)未顯示於圖中,以簡化圖面。第一處理器44及第二處理器46經由冷卻系統3散熱,其隱藏輪廓以虛線繪示於圖中。冷卻系統3經由第一蒸發器14與第一處理器44熱耦合;例如但不限於第一蒸發器14直接密貼於第一處理器44之上表面上(實作上兩者之間可填充熱介面材料),冷卻系統3也經由第二蒸發器16與第二處理器46熱耦合;例如但不限於第二蒸發器16直接密貼於第二處理器46之上表面上(實作上兩者之間可填充熱介面材料)。冷卻系統3的液冷板32位於裝置殼體40
之後側,液冷板32的入口324及出口326原則上會突出於裝置殼體40,以便於與外部管路(例如機櫃的歧管)連接,例如液冷板32的工作流體經由此管路流至外部的熱交換器以散熱。藉此,第一處理器44及第二處理器46於運作時產生的熱可分別經由第一蒸發器14及第二蒸發器16散熱。
此外,於第三實施例中,第一處理器44及第二處理器46前後排列,第一處理器44位於第二處理器46與液冷板32之間,第二液體管20雖跨過第一蒸發器14上方。液冷板32的散熱鰭片322平行於裝置殼體40前後方向延伸,此有益於利用裝置殼體40內之散熱氣流(以空心箭頭表示於圖中,例如由風扇產生)散熱。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本發明之冷卻系統及伺服器係可用於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運算、邊緣運算(Edge Computing),亦可當作5G伺服器、雲端伺服器或車聯網伺服器使用。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做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明之涵蓋範圍。
1:冷卻系統
12:冷凝器
14:第一蒸發器
16:第二蒸發器
18:第一液體管
18a:入口
18b:出口
20:第二液體管
20a:入口
20b:出口
22:第一蒸氣管
24:第二蒸氣管
D1:重力方向
Claims (10)
- 一種冷卻系統,包含:一冷凝器;一第一蒸發器;一第二蒸發器;一第一液體管,連接該冷凝器及該第一蒸發器;一第二液體管,連接該冷凝器及該第二蒸發器;一第一蒸氣管,連接該冷凝器及該第一蒸發器;以及一第二蒸氣管,連接該第一蒸發器及該第二蒸發器;其中,該第一液體管及該第二液體管採用並聯配置。
- 如請求項1所述之冷卻系統,其中該第一液體管及該第二液體管的流阻相同。
- 如請求項1所述之冷卻系統,其中該第二液體管的長度比該第一液體管的長度長,且該第二液體管的管徑比該第一液體管的管徑大。
- 如請求項1所述之冷卻系統,其中該第二液體管的長度比該第一液體管的長度長,該第二液體管內設置有毛細結構。
- 如請求項1所述之冷卻系統,其中該第二液體管跨過該第一蒸發器。
- 如請求項1所述之冷卻系統,其中該第一蒸氣管的管徑大於第二蒸氣管的管徑。
- 如請求項1所述之冷卻系統,更包含一液冷板,其中該冷凝器熱耦合至該液冷板。
- 如請求項7所述之冷卻系統,其中該液冷板具有一第一外表面及一第二外表面,該冷凝器經由該第一外表面與該液冷板熱耦合,複數個散熱鰭片設置於該第二外表面上。
- 如請求項8所述之冷卻系統,其中該第一外表面相對於該第二外表面。
- 一種伺服器,包含:一第一處理器;一第二處理器;以及如請求項1至9其中任一請求項所述之冷卻系統,該第一蒸發器熱耦合至該第一處理器,該第二蒸發器熱耦合至該第二處理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11122424A TWI808796B (zh) | 2022-06-16 | 2022-06-16 | 冷卻系統及伺服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11122424A TWI808796B (zh) | 2022-06-16 | 2022-06-16 | 冷卻系統及伺服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808796B true TWI808796B (zh) | 2023-07-11 |
TW202402148A TW202402148A (zh) | 2024-01-01 |
Family
ID=881493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11122424A TWI808796B (zh) | 2022-06-16 | 2022-06-16 | 冷卻系統及伺服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I808796B (zh)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70089861A1 (en) * | 2003-01-21 | 2007-04-26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Vapor-lift pump heat transport apparatus |
CN109244051A (zh) * | 2018-10-30 | 2019-01-18 | 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 | 一种用于服务器芯片散热的并联式环路热管散热装置 |
CN114245687A (zh) * | 2021-12-28 | 2022-03-25 | 北京微焓科技有限公司 | 蒸发器、冷凝器及环路热管 |
-
2022
- 2022-06-16 TW TW111122424A patent/TWI808796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70089861A1 (en) * | 2003-01-21 | 2007-04-26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Vapor-lift pump heat transport apparatus |
CN109244051A (zh) * | 2018-10-30 | 2019-01-18 | 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 | 一种用于服务器芯片散热的并联式环路热管散热装置 |
CN114245687A (zh) * | 2021-12-28 | 2022-03-25 | 北京微焓科技有限公司 | 蒸发器、冷凝器及环路热管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402148A (zh) | 2024-01-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11122332A1 (ja) | 相変化冷却器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 |
TWI801696B (zh) | 相變散熱裝置 | |
WO2017148050A1 (zh) | 用于数据中心机柜的冷却装置、机柜和冷却系统 | |
US10925183B2 (en) | 3D extended cooling mechanism for integrated server | |
WO2018191834A1 (zh) | 基于平板环路热管的笔记本电脑散热系统 | |
TWI632650B (zh) | 水冷散熱系統及水冷頭 | |
US20120285663A1 (en) | Condensing device and thermal module using same | |
TW202117257A (zh) | 液氣分離式熱交換裝置 | |
TW202249204A (zh) | 散熱結構及電子裝置 | |
TWI548976B (zh) | 循環散熱模組 | |
TWI808796B (zh) | 冷卻系統及伺服器 | |
JP2019165191A (ja) | サーバにおける拡張ヒートシンク設計 | |
TWI719884B (zh) | 重力式高效率散熱裝置 | |
CN117241541A (zh) | 冷却系统及伺服器 | |
TWI812286B (zh) | 冷卻系統及伺服器 | |
JP2012057902A (ja) | 冷却装置 | |
TWI544866B (zh) | 散熱裝置 | |
TWI768944B (zh) | 散熱裝置 | |
TWI808795B (zh) | 冷卻系統及伺服器 | |
TWM457222U (zh) | 散熱裝置 | |
TW201407041A (zh) | 雙相變化循環式水冷模組及其使用方法 | |
US20230221080A1 (en) | Liquid vapor composite heat dissipation system | |
TWI735074B (zh) | Lts散熱器及具有該lts散熱器的電子設備 | |
TWI825429B (zh) | 散熱結構及電子裝置 | |
WO2022141654A1 (zh) | 具备半导体辅助热泵的电子设备散热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