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83754U - 手部復健輔助裝置 - Google Patents

手部復健輔助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83754U
TWM583754U TW108206029U TW108206029U TWM583754U TW M583754 U TWM583754 U TW M583754U TW 108206029 U TW108206029 U TW 108206029U TW 108206029 U TW108206029 U TW 108206029U TW M583754 U TWM583754 U TW M583754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body
hand
strap
pulling
groov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2060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黃瓅瑩
王世仁
陳威明
Original Assignee
臺北榮民總醫院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臺北榮民總醫院 filed Critical 臺北榮民總醫院
Priority to TW1082060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83754U/zh
Publication of TWM5837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83754U/zh

Links

Landscapes

  • Rehabilitation Tools (AREA)
  • Orthopedics, Nursing, And Contraception (AREA)

Abstract

一種手部復健輔助裝置,主要係為一楔形主體,主體下緣為一弧形底面,可讓本裝置貼合於手部,主體側面則設有貫穿槽,供綁帶穿越將主體固定,另主體凸起側面上設有若干凹槽,俾可容置拉線,而拉線的另一端設有手指環可套住所要復健的手指,此裝置可用於擺位、拉筋、手部肌力訓練、復健運動、增加手指手腕關節活動度等目的。

Description

手部復健輔助裝置
本創作係為一可協助手部復健之裝置,尤其是一種可直接放置於肢體上或與副木結合,以達拉筋、增加手指手腕關節活動度、手部肌力訓練和復健活動等各種臨床需求。
患者在受到創傷、疾病或手術之後,於復健的過程中經常會使用副木(splint),像是用來保護或支撐關節與軟組織,以加速組織癒合的速度,減少發炎的產生;還有像是支持疼痛部位,避免重複動作引發疼痛反應;或者是提供關節穩定度或限制不要的動作,以避免關節變形,並且可提升功能之表現;對於肌力較弱的患者,亦可透過副木來輔助完成功能性動作。
而除了支撐、保護與輔助的副木之外,還有動態副木(dynamic splint)指的是會施加拉力到手部,可用來輔助手部比較沒有力量部分的動作;導引手受傷或修復部分的動作和維持適當的對位(alignment);或者是提供延長拉伸來增加關節做動的範圍。例如對於手部屈肌或伸肌肌腱損傷的個案,就可提供適當牽拉作用,來減少肌腱和滑膜鞘間之沾黏。
美國專利號5,876,363揭露搭配副木使用的外伸支架(outrigger),主要包括一加長的支架,支架上設有溝槽,可透過螺栓來設定所需要的位置,來施加拉伸力量使手部固定在所需要的擺位。此發明可能需要配合不同的 需求而要配合特殊的支架,無法達成普遍性的復健需要。
美國專利號9,072,594揭露動態拉伸裝置,主要是針對先前技藝的構造例如鋼線和支撐柱皆是暴露在外的,容易與其他構造糾纏在一起,從而設計成通道的動態牽拉裝置,整體結構大可同時拉多個手指,但可惜不方便於調整不同的角度。
台灣專利號M358631指關節復健輔助器,設計有彈性體以及手指套與魔鬼氈,利用使用者握壓彈性體施力與產生之反彈力,增加指關節活動力,由於其做動原理是要自我出力,對於無法抓握者就無法使用。
台灣專利號M516411手部動態矯型器,為一延伸到手掌手腕區的副木板,副木板上對應於人體每一手指部位分別設有手指牽引彈力組,彈力組含副木板上之定位固定端、彈力線、手指綁帶自由端。當手指進行彎曲及伸展的過程中,形成相對應彈性牽引進行手部復健,此裝置係針對手指部分,而且可調整的角度也是很有限。
台灣專利號M525178伸屈肌筋腱受損之動態副木結構,為支撐護具上有固定件,藉由連接組件連結手指固定件,藉此利用手指控制伸屈肌筋腱以達復健拉筋之目的。其中,手指固定件為指套或是指甲貼片。
除了上述先前技藝之外,目前臨床上手部肌腱無論伸指肌腱或屈指肌腱損傷個案之輔具,傳統上治療師會自行製作副木:將副木材料經60~70度C之熱水,在個案手上朔形以服貼個案手部外型,再經由另片副木借熱效應將其固定或利用鋼條或鋁棒等棒狀構造固定於前臂副木板上,再透過打洞、綁橡皮筋、魔鬼氈調整鬆緊度等組裝與調整的繁瑣耗時步驟, 對於臨床第一線的治療師無疑是一種壓力與負擔。市面上所販售的現成產品,不僅昂貴,且個案真正所需穿戴的時間只需幾週,加上這些輔具體積並不小,還有其操作上的複雜性,不容易提供給患者自行使用。
再則,臨床上也是有需要來增加手腕關節的活動度,或是對於肌腱或腕關節損傷患者,在復健後期則是需要加強訓練肌力,目前在臨床上利用彈性材料如彈力帶、握力球、握力器等來幫忙,這些皆是另購之器材。
綜上所述,對於手部肌腱無論伸指肌腱或屈指肌腱損傷,或是中風手部攣縮等,一般輔具均利用橡皮、鋼線、繩索線圈連結手臂端與手指端,以維持固定手指角度,有些為了方便調整所需角度,會加裝調整器;在手臂端的副木板等護具常需裝設螺孔、螺栓、鋼線等,這些組件零件多,組裝不易又耗時。對於臨床治療師製作上或病患穿戴上無疑是一種負擔。而不同訓練目的皆有各專屬的輔具,目前並無一個可適用於不同臨床需求的通用輔具。因此,發展出多用途的手部復健輔助裝置,確實有其必要性。
本創作是一種復健用輔具,請參照圖一。主要包括一楔形主體1,主體上有一弧形底面2、一貫穿槽3以及若干凹槽4,其中弧形底面2可讓本裝置直接貼合於手部外型,接著可從主體側面12上之貫穿槽3穿越綁帶5,來將主體1固定在手上,楔形主體1之凸起側面11上則設有若干凹槽4,可將拉線6勾住而加以固定,線的另一端則可搭配手指環7,以提供擺位、增加關節活動度、拉筋、肌力訓練等動作,來達成臨床的需求。而本創作除了直接貼合於手上,亦可貼合於穿戴在手上之副木8,從主體側面12上之貫穿 槽3穿越綁帶5,來將主體1固定副木8上。
本創作之楔形主體1之凸起側面11的凹槽4係用來勾住拉線6,凸起側面11上會受到拉力,因此將主體設計為楔形,可提升整體結構在使用中之穩定度。再則,請參考圖二的本創作另一實施例,主體側面12上之貫穿槽3亦可設為多個,如圖二中開設有兩個貫穿槽3,俾可用兩條綁帶來固定,以增加期穩定度;再則,於楔形主體1之凸起側面11上,亦加設有前後貫穿槽112,俾可加設綁帶5,讓楔形主體1的前後側加以固定,俾能提升其使用時的穩定度,其中,綁帶5可用習知的魔鬼氈拉緊後固定住,也可採用帶子等其他固定方式,尤有進者,亦可在楔形主體1的弧形底面2下,以黏貼雙面背膠的方式,把楔形主體1固設在副木8上。
1‧‧‧楔形主體
11‧‧‧主體凸起側面
112‧‧‧凸起側面之貫穿槽
12‧‧‧主體側面
2‧‧‧弧形底面
3‧‧‧貫穿槽
4‧‧‧凹槽
5‧‧‧綁帶
51‧‧‧牽引綁帶
52‧‧‧牽引綁帶
6‧‧‧拉線
7‧‧‧手指環
8‧‧‧…副木
81‧‧‧掌心副木
811‧‧‧掌心副木上之貫穿槽
82‧‧‧手背副木
83‧‧‧手臂掌側副木
84‧‧‧掌背副木
圖一係本創作之立體圖。
圖二係本創作之另一實施例立體圖。
圖三係本創作牽拉掌指關節之實施例立體圖。
圖四係本創作訓練手指伸指肌肌力之實施例立體圖。
圖五係本創作牽拉拇指指間關節之實施例立體圖。
圖六係本創作牽拉手掌靠近大拇指處有疤痕攣縮(scar contracture)之實施例立體圖。
圖七係本創作牽拉手部第一指間(first web space)之實施例立體圖。
圖八係本創作牽拉手腕關節或牽拉手腕手指屈肌之實施例立體圖。
圖九係本創作牽拉手腕關節或牽拉手腕手指伸肌之實施例立體圖。
圖十係本創作用於橈神經受損個案之擺位實施例立體圖。
請參照圖三,本創作應用於牽拉掌指關節之實施例,當軟組織受傷(如燒燙傷)、掌指關節受傷、肌腱沾黏(如伸肌)等原因,造成掌指關節攣縮而導致關節活動度受限,像是手掌無法達成握拳的動作,即可透過本創作,給一個持續穩定的力量,使組織漸進式適應所改變的長度,幫助組織回到原本的位置,從而漸進地增加被動關節的活動度。實施時,因為希望給予掌指關節持續穩定的力量,所以先以一副木8從手掌心延伸到橈骨與尺骨上,俾使腕關節等不會因拉力而作動,以綁帶5將副木8固定於手上,再將本創作楔形主體1以綁帶5穿越貫穿槽3,而固定於副木8上,為增加楔形主體1的穩定度,圖三上再以綁帶5穿越前後貫穿槽112,來增加增加楔形主體1的前後固定;接著將手指環7套到需要復健的近端指節,再將拉線6的另一端勾到本創作主體上的凹槽4,要注意的是,使用時拉線6應該儘量與必須與手指環7套住的指節相互呈現約70~110度,最佳是約90度,以產生較大的力矩,來提升牽拉的效果,如果個案的情況較嚴重,攣縮角度比較大時,拉線6必須繫於凹槽4中較高之位置;而當個案逐漸進步,攣縮角度變小時,拉線6則必須改繫於凹槽4中較低之位置,這也是本創作設定若干凹槽4的原因,俾可配合不同攣縮角度的需求。
尤有進者,請參照圖四,本創作亦可當成肌力訓練之輔具,將拉 線6為彈性材質時,手指做向外撐開的動作,即可為訓練手指伸指肌肌力之工具,實施時,先將副木8從手掌心延伸到橈骨與尺骨上,俾使腕關節等不會因拉力而作動,以綁帶5將副木8固定於手上,再將本創作楔形主體1以綁帶5穿越貫穿槽3,而固定於副木8上,為增加楔形主體1的穩定度,可再用綁帶5穿越前後貫穿槽112,來增加增加楔形主體1的前後固定。相類似的,當本創作楔形主體1固定於手臂背側時,則可用來訓練手指屈指肌。
請參照圖五,本創作應用於牽拉拇指指間關節之實施例,當軟組織受傷(如燒燙傷)、拇指指間關節受傷、肌腱沾黏(例如伸肌群)等原因造成掌指關節攣縮而造成關節活動度受限時,即可透過本創作,給一個持續穩定的力量,漸進式增加被動關節活動度。實施時,為了希望給予拇指指間關節持續穩定的力量,所以在近端手掌處先放置一掌心副木81;然後使契型主體1固定其上,以綁帶5穿越凸起側面之貫穿槽112,即可同時將契型主體1與掌心副木81固定於手上,接著將手指環7套到需要的遠端指節,再將拉線6的另一端勾到本創作主體上的凹槽4。除此之外,此創作亦可當成肌力訓練之輔具,將拉線6為彈性材質,拇指往外撐開的動作時,即可為訓練拇指伸指肌肌力之工具。
請參照圖六,本創作應用於牽拉當手掌靠近大拇指處有疤痕攣縮(scar contracture)時之實施例,當此處有傷口導致疤痕攣縮或肌腱沾黏等原因,往往會造成大拇指無法向旁邊橈側打開,而影響日常生活功能,像是打鍵盤或是取物等動作,這種情況下,即可透過本創作,給一個持續穩定的力量,使組織能夠漸進式適應所改變的長度,幫助組織回到原本的位置, 從而漸進地增加被動關節的活動度。實施時,因為希望給予穩定的力量以利牽拉,所以先以一副木8從手掌心延伸到橈骨與尺骨上,俾使腕關節等不會因拉力而作動,以綁帶5將副木8固定於手上,也可以將綁帶5穿越主體側面12之貫穿槽3來增加楔形主體1的穩定度,接著將手指環7套到大拇指,再將拉線6的另一端勾到本創作主體上的凹槽4。此創作亦可當成肌力訓練之輔具,將拉線6設為具有彈性,手指做向內的動作,即可為訓練屈肌肌力之工具。
請參照圖七,本創作應用於牽拉第一指間(first web space,俗稱虎口)之實施例,第一指間大小對於手部功能非常重要,當軟組織受傷(如燒燙傷)、傷口或肌腱沾黏等原因致使第一指間變小時,日常生活中的動作,舉凡拿取、抓握、寫字、扭毛巾等動作都會受到影響,這種患者的復健即可透過本創作,給一個持續穩定的力量,使組織漸進式適應所改變的長度、也漸進式拉大指間之角度。實施時,為了希望給予持續穩定的力量,所以先以一副木8從手掌心延伸到橈骨與尺骨上,俾使腕關節等不會因拉力而作動,並以綁帶5將副木8固定於手上;再將本創作楔形主體1以綁帶5穿越貫穿槽3,而固定於副木8上,以增加楔形主體1的穩定度;接著將手指環7套到需要大拇指,再將拉線6的另一端勾到本創作主體上的凹槽4;尤有進者,此創作亦可當成肌力訓練之輔具,將拉線6設為具有彈性,手指做對掌的動作,即可為訓練肌力之工具。
請參照圖八,本創作亦可應用於牽拉手腕關節或牽拉手腕手指屈肌,當手腕受傷例如骨折等致使腕關節角度受限、軟組織或屈肌縫合手術 後,往往會因為沾黏而會影響手腕手指的動作,此種狀況,亦可透過本創作,給一個持續穩定的力量,使組織漸進式適應所改變的長度,有效的拉長攣縮的軟組織、拉伸已沾黏緊繃的肌肉肌腱組織,在組織癒合的過程中,給予適度漸進式的張力,來增加組織適應與關節的活動度。實施時,在手臂背側予一貼合手臂形狀之手背副木82,將楔形主體1固定其上,以綁帶5穿越主體側面12上之貫穿槽3以增加楔形主體1之穩定度,然後固定於手背副木82上;再將手掌處的牽引綁帶51固定於主體側面12上,如圖八上所示,係以牽引綁帶51繞過掌心,將牽引綁帶51之兩端則分別黏扣於楔形主體1兩側之主體側面12,當腕關節伸展角度較小時,將牽引綁帶51的兩端固設於主體側面12上較高處,反之,當腕關節伸展角度較大時,牽引綁帶51則固設於主體側面12上較低處,以產生較大的力矩,來提升腕關節的牽拉效果。尤有進者,可在掌心處設有一掌心副木81,使其貼合於掌心,再用牽引綁帶51穿繞過掌心副木81上之貫穿槽811,除了可保護掌心皮膚免於直接接觸到牽引綁帶51外,亦可降低牽引綁帶51在掌心副木81上滑動;當然,若掌心副木81上沒有設置貫穿槽811,亦可用有背膠之黏扣帶黏著於掌心副木,透過黏扣帶來固定住牽引綁帶51,以減少牽引綁帶51在掌心副木81上之滑動。
請參照圖九,本創作應用於牽拉手腕關節或牽拉手腕手指伸肌,當手腕受傷例如骨折等致使腕關節角度受限、軟組織或伸肌縫合手術後沾黏時會影響手腕手指的動作,亦可透過本創作,給一個持續穩定的力量,使組織漸進式適應所改變的長度,有效的拉長攣縮的軟組織,以及拉伸已 沾黏緊繃的肌肉肌腱組織,也就是說,在組織癒合的過程中,給予適度漸進式的張力,能增加組織適應和增加關節的活動度。實施時,在手臂掌側予一貼合手臂形狀之手臂掌側副木83,將楔形主體1固定其上,以綁帶5穿越主體側面12上之貫穿槽3,以增加楔形主體1之穩定度,然後固定於副木83上,再將牽引綁帶52包繞過手掌背,把牽引綁帶52之兩端固設於主體側面12上,當腕關節彎曲角度小時,應把牽引綁帶52固設於主體側面12上較高處;反之,當腕關節彎曲角度較大時,則把牽引綁帶52固設於主體側面12上較低處,以產生較大的力矩,來提升腕關節的牽拉效果。尤有進者,可在掌背處設有一掌背副木84,使其貼合於掌背,再用牽引綁帶52包繞過掌背副木84,然後將牽引綁帶52之兩端固設於主體側面12上,可保護皮膚避免直接接觸到牽引綁帶52,以及提升牽拉之效果,而為了減少牽引綁帶52在掌背副木84上之滑動,可於掌背副木84上黏著有背膠之黏扣帶,來固定住牽引綁帶52,當然也可以在掌背副木84設有貫穿槽(圖上未示出)來導引牽引綁帶52,減少其滑動。
圖八與圖九之實施例,係要牽拉手腕關節或牽拉手腕手指伸肌,需要較大的牽拉力量,如圖上所示,係將牽引綁帶52固設於主體兩個側面12上,所以在本創作的楔形主體1之凸起側面11上,就無需設有凹槽。當然牽引綁帶52亦可為一體成形之迴圈的形式,使用時藉著楔形主體1於手部之近端與遠端的距離,來調整牽拉的力量。
請參照圖十,本創作應用於橈神經受損個案擺位之實施例,橈神經受損後會導致手腕手指無法自主性的伸展,會有垂腕的現象(drop wrist), 倘若沒有給予合適之輔具,久之會造成背側的伸肌與掌側的屈肌兩側肌力不平衡、背側肌肉被拉長掌側縮短,久之甚至可能會造成攣縮和被動關節活動度減少,而此輔具能協助維持關節活動度、預防關節攣縮、減少過度伸展對側肌肉。實施時,有一手背副木82從手掌骨處延伸到前臂上,使腕關節不會因拉力而作動,以綁帶5將手背副木82固定於手上;再將本創作楔形主體1以綁帶5穿越貫穿槽3,而固定於手背副木82上,以增加楔形主體1的穩定度;接著將手指環7套到每個手指上,再將拉線6的另一端勾到本創作主體上的凹槽4,使手腕與手指維持在正中的擺位(neutral position),避免處於垂腕的姿勢。

Claims (9)

  1. 一種手部復健輔助裝置,其包括:一楔形主體,為此裝置之主體;一弧形底面,設於主體之底面,形狀可讓主體貼合於手部;一貫穿槽,設於主體之側面,供綁帶穿越來將主體固定;若干凹槽,設於主體之凸起側面,俾可容置拉線;至少一拉線,拉線之一端置於主體凸起側面之凹槽,拉線另一端則設有手指環可套住所要復建的手指。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手部復健輔助裝置,在主體凸起側面之凹槽下方,進一步設有一貫穿槽,供綁帶穿越來將主體固定,俾提升主體使用時之穩定度。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手部復健輔助裝置,在主體側面進一步設有兩個貫穿槽,供綁帶穿越來將主體固定,以增加本裝置之固定效果。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手部復健輔助裝置,其中綁帶係指魔鬼氈或帶子。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手部復健輔助裝置,進一步包括一副木,先將副木貼合於手上,再將本裝置搭配副木一起使用,可增加使用時的穩定度。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手部復健輔助裝置,其中拉線需與要牽拉的手指指節呈約70到110度,俾達成最大牽拉效果,從而根據需求將拉線繫於凹槽之高低位置。
  7. 一種手部復健輔助裝置,其包括:一楔形主體,為此裝置之主體,一弧形底面,設於主體之底面,形狀可讓主體貼合於手部,一貫穿槽,設於主體之側面,供綁帶穿越來將主體固定;一牽引綁帶,其中牽引綁帶係包繞於手掌或手背,並固設於主體上,從而牽拉手腕關節或牽拉手腕手指屈肌或伸肌。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手部復健輔助裝置,其中牽引綁帶之兩端係以魔鬼氈或帶子固設於主體之兩側面。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手部復健輔助裝置,其中牽引綁帶係一體成形之迴圈,可套設於手掌與本裝置上,藉由本裝置於手上之位置,來調整所需之牽拉力量。
TW108206029U 2019-05-13 2019-05-13 手部復健輔助裝置 TWM5837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206029U TWM583754U (zh) 2019-05-13 2019-05-13 手部復健輔助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206029U TWM583754U (zh) 2019-05-13 2019-05-13 手部復健輔助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83754U true TWM583754U (zh) 2019-09-21

Family

ID=686206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206029U TWM583754U (zh) 2019-05-13 2019-05-13 手部復健輔助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83754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60117B (zh) * 2021-02-24 2022-04-01 財團法人鞋類暨運動休閒科技研發中心 復健裝置
TWI768252B (zh) * 2019-10-18 2022-06-21 康淑美 具電動拉力之增強關節電之五十肩之主動動作治療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68252B (zh) * 2019-10-18 2022-06-21 康淑美 具電動拉力之增強關節電之五十肩之主動動作治療器
TWI760117B (zh) * 2021-02-24 2022-04-01 財團法人鞋類暨運動休閒科技研發中心 復健裝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820577A (en) Finger exercise device
US6063087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creasing the range of motion of fingers suffering from a limited range of motion, through an external force transmitted to the skeleton
US7955236B2 (en) Foot and ankle exercise device
KR100446556B1 (ko) 골절고정을 위한 부목겸용 깁스부재
US6723061B2 (en) Dynamic splint for carpal tunnel syndrome treatment
US5413554A (en) Hand splint and exerciser
US5191903A (en) Digital traction system
US10857415B2 (en) Multifunctional therapeutic workout enhancement brace
US8888724B2 (en) Reciprocating brace
EP2844198B1 (en)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of lateral epicondylitis (tennis elbow)
JP2010509947A (ja) 損傷した軟組織の負荷を支持するための器具
US7192410B1 (en) Orthopedic rehabilitation mechanism
US8267839B1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resistance stretching of the muscles of the lower leg
TWM583754U (zh) 手部復健輔助裝置
KR101707195B1 (ko) 엘보우 예방 및 증상완화 장치
US9066787B1 (en) Laterally applied orthosis
US7547290B1 (en) Orthotic device
EP1410774A1 (en) Orthotic device with detachable motor unit
Scheker et al. Brace and rehabilitation after replantation and revascularization
US9849325B1 (en) Adjustable strap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use
US5348531A (en) Wrap-on finger hooks
US9072594B2 (en) Dynamic traction apparatus
KR102263354B1 (ko) 어깨의 재활과 근력을 단련시키는 운동기구
US20210113414A1 (en) Therapeutic active-motion apparatus that increases joint-electricity for improving the active motion of affected shoulder
US20190254851A1 (en) Elbow Orthosi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