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78073U - Aeration structure - Google Patents

Aeration structur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78073U
TWM578073U TW107217686U TW107217686U TWM578073U TW M578073 U TWM578073 U TW M578073U TW 107217686 U TW107217686 U TW 107217686U TW 107217686 U TW107217686 U TW 107217686U TW M578073 U TWM578073 U TW M578073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joint
shape
joint portion
accommodating space
slo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2176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賴宏信
陳耿安
Original Assignee
合勝環保設備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合勝環保設備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合勝環保設備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72176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78073U/zh
Publication of TWM5780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78073U/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Abstract

本創作係關於一種曝氣結構,其係包括:一噴嘴組,該噴嘴組係包括:一第一本體、一第二本體、一第三本體及一單向件;該第一本體係設有一第一錐部、一第一面;該第二本體係與該第一本體相組設,該第二本體內係設有一第二錐部、一容置空間、一第三結合部及第三面;該第三本體係組設於該第二本體上,該第三本體係設有一穿槽、一第一組設部及一第六結合部;該單向件係容設於該第二本體之該容置空間內,該單向件係對向該穿槽,該單向件係允許該穿槽內之任意物進入該容置空間內,該單向件係不允許該容置空間內之任意物體進入該穿槽內。

Description

曝氣結構
本創作係與一曝氣結構有關,尤指一種曝氣結構中該氣體係呈傘狀分佈,該氣體即可增加與液體之間之接觸面積,該氣體即可具有更快速曝氣功效。
按吾人先前所知,習用之曝氣結構,如台灣專利案申請號:097145852,證書號:I349523,專利名稱:曝氣裝置,該專利案結構係在於:一種曝氣裝置,係包含:一殼體10,其內部設有一主隔板11而將殼體10內部分隔為一容室101與一位於容室101上方的主水室102,該主水室102上方設有一頂板14,該頂板14設有一進氣口15以及一內頂蓋16,該進氣口15組接有一進氣管13,該內頂蓋16係圍繞該進氣口15並自頂板14底面向下延伸,該內頂蓋16底端形成一開口,該殼體10並於主水室102壁面設有複數進水孔12;一馬達20,其設置於殼體10容室101中,馬達20具有一傳動軸21穿過主隔板11而進入主水室102中;一渦輪扇葉30,其設置於主水室102中的傳動軸21上,該渦輪扇葉30具有一空心的本體31以及複數設於本體31外表面周圍的排氣葉片32,該本體31具有一開放端對應前述內頂蓋16之開口,各排氣葉片32呈中空管狀而與本體31內部連通並具有一出風口320;以及一出水管40,其具有一入口端41及一與入口端連通的出口端42,入口端41設置於殼體10壁面而貫穿入主水室102。
但此專利案結構之缺失係在於:
1、外部空氣係從進氣管係抽入殼體10內,空氣在抽入該本體31後即會從排氣葉片32之出風口320排出進入主水室102,但空氣自該出風口320係以直線或斜線狀排出,其排出之空氣可觸及之面積即較小,而無法加快曝氣速度。
2、請輔以公報之第三圖所示,該曝氣裝置係設置於任何需要維持水中一定含氧量之池水中,該馬達20係設置於殼體10之容室101內,該馬達20係以其傳動軸21係連接渦輪扇葉30,而使其快速轉動,該馬達20設於容室101內時,該容室101即需完全密封設計,否則該馬達20即會受該池水中之金屬或化學物質侵蝕而易使馬達20產生鏽化而縮短其之使用期限,實用性係較為不足。
3、需設有馬達20,該馬達20需連接有電源供電而造成使用上之能源耗損。
有鑑於上述習用結構之缺失,本創作人藉多年從事相關行業之製造、生產及設計經驗,終於有一能解決習用弊端之曝氣結構之產品問世。
習用之曝氣裝置之曝氣效果不佳,本 創作之曝氣結構中該氣體係會隨該容置空間及該第一錐部之形狀而呈傘狀分佈,該氣體即可增加與液體之間之接觸面積,該氣體即可具有更快速曝氣功效。
本創作係關於一種曝氣結構,其係包 括:一噴嘴組,該噴嘴組係包括:一第一本體、一第二本體、一第三本體及單向件;該第一本體係設有一第一錐部、一第一面;該第二本體係與該第一本體相組設,該第二本體內係設有一第二錐部、一容置空間、一第三結合部及第三面;該第三本體係組設於該第二本體上,該第三本體係設有一穿槽、一第一組設部及一第六結合部;該單向件係容設於該第二本體之該容置空間內,該單向件係對向該穿槽,該單向件係允許該穿槽內之任意物進入該容置空間內,該單向件係不允許該容置空間內之任意物體進入該穿槽內。
當氣體自該穿槽流入時,該氣體之動 力係會使該單向件開啟,使該穿槽呈開放狀,該氣體即可通過該單向件流入該容置空間內,該氣體係會隨該容置空間及該第一錐部之形狀而呈傘狀分佈,該氣體即可增加與液體之間之接觸面積,該氣體即可具有更快速曝氣功效。
為使 鈞局委員及熟習此項技藝人士對本創作之功效完全瞭解,茲配合圖式及圖號就本創作之結構、組成說明於後,惟以下所述者僅為用來解釋本創作之實施例,並非企圖據以對本創作做任何形式上之限制,是以凡是在本創作之精神下,所作的任何修飾變更皆仍應屬於本創作之保護範圍。
10‧‧‧噴嘴組
11‧‧‧第一本體
111‧‧‧第一錐部
112‧‧‧第一面
113‧‧‧第一結合部
114‧‧‧第一凸柱
115‧‧‧第二面
116‧‧‧抵緣
117‧‧‧第二結合部
118‧‧‧第一角度
12‧‧‧第二本體
120‧‧‧第二錐部
121‧‧‧容置空間
122‧‧‧第三結合部
123‧‧‧第三面
124‧‧‧第四結合部
125‧‧‧第五結合部
126‧‧‧第二角度
13‧‧‧第一結合件
14‧‧‧第三本體
141‧‧‧穿槽
142‧‧‧第一組設部
143‧‧‧第六結合部
15‧‧‧第四本體
151‧‧‧第七結合部
152‧‧‧第二凸柱
153‧‧‧容槽
16‧‧‧第二結合件
17‧‧‧單向件
20‧‧‧管路
21‧‧‧第一開口
22‧‧‧第二組設部
第一圖、係本創作曝氣結構之立體分解圖。
第二圖、係本創作曝氣結構第一本體之前視圖。
第三圖、係本創作曝氣結構第二本體之前視圖。
第四圖、係本創作曝氣結構之立體組合圖。
第五圖、係本創作曝氣結構之後視圖。
第六圖、係本創作第五圖A-A處之剖視圖。
第七圖、係本創作第二實施例之立體圖。
第八圖、係本創作第三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
第九圖、係本創作第三實施例之後視圖。
第十圖、係本創作第九圖A-A處之剖視圖。
首先請參閱第一圖至第三圖所示,第一圖係本創作曝氣結構之立體分解圖,第二圖係本創作曝氣結構第一本體11之前視圖,第三圖係本創作曝氣結構第二本體12之前視圖,本創作係關於一種曝氣結構,其係包括:一噴嘴組10,該噴嘴組10係包括一第一本體11、一第二本體12、複數第一結合件13、一第三本體14、一第四本體15、複數第二結合件16及一單向件17;請輔以第二圖所示,該第一本體11係呈圓錐體狀,該第一本體11一端係凸設有一第一錐部111,該第一錐部111係呈圓錐體狀,該第一本體11一端係設有一第一面112,該第一面112係設於該第一錐部111之底部 處,該第一本體11係設有複數第一結合部113,該複數第一結合部113係以該第一錐部111為軸心呈環狀排列狀,該第一結合部113係呈圓孔狀,該第一本體11係凸設有複數第一凸柱114,該複數第一凸柱114係以該第一錐部111為軸心呈環狀排列,每一第一結合部113之二側係皆各設有三個該第一凸柱114,每一第一凸柱114係呈中空之圓柱體狀,該第一錐部111內係設有一第二面115,該第二面115係呈凹圓錐面狀,使該第一錐部111係略呈薄殼結構,該第二面115之開口處係設有一抵緣116,該第二面115上係凸設有二第二結合部117,該二第二結合部117係呈相對稱狀,該第二結合部117係呈內螺紋狀,該第一錐部111係具有一第一角度118,該第一角度118係介於50度至80度間,或該第一角度118係介於60至70度間,或該第一角度118係介於55度至60度間;請輔以第三圖所示,該第二本體12係與該第一本體11相組設,該第二本體12係呈薄殼錐形體狀,該第二本體12內係設有一第二錐部120,該第二錐部120係呈凹圓錐面狀,該第二錐部120係供該第一錐部111容置其內,該第二錐部120與該第一錐部111之間係形成一容置空間121,該第二本體12一端係設有一第三結合部122,該第三結合部122與該容置空間121係呈相通狀,該第三結合部122係呈圓穿孔狀,該第二本體12另端係設有第三面123,該第三面123係與該第一面112相對正,該第三面123與該第一面112間係具有一間距,該第三面123上係凸設有複數第四結合部124,該第四結合部124係組設於該第一結合部113處,該第四結合部124端部係彎折設有一第五結合部125,該第五結合部125係與該第一結合部113相對正,該第五結合部125係呈圓穿孔狀,該第二錐部120係具有一第二角度126,該第 二角度126係與該第一角度118略為相等,或該第二角度126係略小於該第一角度118;該第一結合件13係穿設於該第一結合部113與該第五結合部125處,使該第一本體11與該第二本體12相組設,該第一結合件13係可為錨釘件;該第三本體14係結合於該第二本體12之該第三結合部122處,該第三本體14係設有一穿槽141,該穿槽141係貫穿該第三本體14,該穿槽141係與該第一錐部111之頂部相對正,該穿槽141係與該容置空間121呈相通狀,該穿槽141係呈貫穿之圓孔槽狀,該第三本體14一端係設有一第一組設部142,該第一組設部142係凸露於該第二本體12外,該第一組設部142係呈外螺紋狀,該第三本體14另端係設有一第六結合部143,該第六結合部143係與該第三結合部122相結合,該第六結合部143係與該第一組設部142相遠離;氣體係自該第三本體14之該穿槽141流入該第二本體12之該容置空間121內;該第四本體15係與該第一本體11相組設,該第四本體15係封閉閉該第二面115,該第四本體15係靠抵於該抵緣116處,該第四本體15係可支撐該第一本體11之強度,該第四本體15係設有二第七結合部151,該第七結合部151係與該第二結合部117相結合,該第七結合部151係呈圓孔狀,該第四本體15係凸設有一第二凸柱152,該第二凸柱152係呈圓柱體狀,該第二凸柱152處係設有一容槽153,該容槽153係呈不貫穿狀,該容槽153係呈圓槽狀; 該第二結合件16係穿設於該第七結合部151處並與該第二結合部117相結合,使該第四本體15與該第一本體11相組設,該第二結合件16係呈外螺紋狀;該單向件17係容設於該第二本體12之該容置空間121之端部處,該單向件17係對向該穿槽141,該單向件17係允許該穿槽141內之該氣體進入該容置空間121內,該單向件17係不允許該容置空間121內之任意物體進入該穿槽141內,該單向件17係包括一座體、一彈性體及一珠體,該座體係為一中空之圓座體狀,該座體一端係與該第一錐部111相對正,該座體另端係與該第三結合部122相對正,該座體內係與該容置空間121及該穿槽141呈相通狀,該彈性體及該珠體係容設於該座體內,該彈性體係彈抵於該座體與該珠體間,該珠體係受該彈性體之彈抵而抵於該穿槽141一端部處,該珠體之直徑係略大於該穿槽141之直徑,該珠體係使該穿槽141一端呈封閉狀;當氣體自該穿槽141流入時,該氣體之氣壓動力係會該單向件17開啟,該氣體即可通過該單向件17流入該容置空間121內,亦即該氣體係使該單向件17之該珠體向上移位而壓抵該彈性體,使該穿槽141呈開放狀,該氣體係會隨該容置空間121及該第一錐部111之形狀而分散呈傘狀且環狀分佈,該氣體即自該第一面112及該第三面123之間之間隔流出該噴嘴組10外。
請繼續參閱第四圖至第六圖所示,第四圖係本發明流體噴嘴結構之立體組合圖,第五圖係本發明流體噴嘴結構之後視圖,第六圖係本發明第五圖A-A處之剖視圖,由圖示可清楚所示,該第二本體12係與該第一 本體11相結合,該第一錐部111係容置於該第二錐部120內,該第一面112與該第三面123間係具有一間距,該第四結合部124係結合於該第一結合部113處,該第一結合件13係穿設於該第一結合部113與該第五結合部125處,使該第二本體12與該第一本體11相結合,該第三本體14係結合於該第三結合部122處,該穿槽141係與該容置空間121呈相通狀,該第一組設部142係凸露於該第二本體12外,該第四本體15係與該第一本體11相結合,該第二結合件16係穿設於該第七結合部151處並與該第二結合部117相結合,使該第四本體15與該第一本體11相結合,該單向件17係容設於該容置空間121之端部處,當氣體自該第三本體14之該穿槽141流入,該氣體之氣壓動力係會使該單向件17之該珠體向上移位而壓抵該彈性體,使該穿槽141呈開放狀,該氣體即可通過該單向件17流入該容置空間121內,該氣體係會隨該容置空間121及該第一錐部111之形狀而分散呈傘狀分佈,即如第六圖之箭頭方向所示。
請繼續參閱第七圖所示,第七圖係本創作第二實施例之立體圖,由圖示可清楚所示,設有一管路20,該管路20係呈透空之圓管體狀,該管路20係設有一第一開口21,該第一開口21係可與氣體之來源處相連接,使該氣體自該第一開口21處流入該管路20內,該管路20上係設有複數第二組設部22,該第二組設部22係可供該噴嘴組10之該第三本體14之該第一組設部142相組設,使該穿槽141係與該管路20呈相通狀,該管路20內之該氣體流入該穿槽141時,該氣體之氣壓動力係使該單向件17之該珠體向上移位並壓抵該彈性體,使該穿槽141呈開放狀,該氣體即可由該管路20及該穿槽141而流入該容置空間121內,而隨該容置空間121及該第一錐部111之 形狀而分散呈傘狀流出該噴嘴組10外,該噴嘴組10係可呈複數個或至少一個。
請繼續參閱第八圖至第十圖所示,第八圖係本創作第三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第九圖係本創作第三實施例之後視圖,第十圖係本創作第九圖A-A處之剖視圖,由圖示可清楚所示,該單向件17係為一珠體狀,該單向件17係容設於該容置空間121,該單向件17係封閉該穿槽141一端,當氣體自該穿槽141流入時,該氣體之氣壓動力係會使該單向件17向上位移,使該穿槽141呈開放狀,該氣體即可由該穿槽141流入該容置空間121內,而隨該容置空間121及該第一錐部111之形狀而分散呈傘狀流出該噴嘴組10外。
本發明另一實施例,該第二本體12及該第三本體14係可呈一體狀,亦即該第二本體12之該第三結合部122處即直接凸伸該第一組設部142。
第七圖僅係在說明該噴嘴組10組設處之實施例,本發明之該噴嘴組10係可組設於各處。
本創作之曝氣結構係具有下述之優點:
1、請輔以第六圖所示,當氣體自該穿槽141流入時,該氣體之動力係會使該單向件17開啟,使該穿槽141呈開放狀,該氣體即可通過該單向件17流入該容置空間121內,該氣體係會隨該容置空間121及該第一錐部111之形狀而呈傘狀分佈,即如第六圖之箭頭方向所示,由於該氣體係呈傘狀均佈,該氣體即可增加與液體之間之接觸面積,該氣體即可具有更快速曝氣增氧之功效。
2、該噴嘴組10基本上係可由該第一本體11、該第二本體12及該第三本體14相組設,該噴嘴組10之基本結構簡單,該噴嘴組10即有相當簡單之成本。
因此本創作之曝氣結構具有產業利用性、新穎性及進步性,誠能符合新型專利之申請要件,爰依法提出申請。

Claims (12)

  1. 一種曝氣結構,其係包括:一噴嘴組,該噴嘴組係包括:一第一本體、一第二本體、一第三本體及一單向件;該第一本體係呈圓錐體狀,該第一本體一端係凸設有一第一錐部,該第一本體一端係設有一第一面;該第二本體係與該第一本體相組設,該第二本體係呈薄殼錐形體狀,該第二本體內係設有一第二錐部,該第二錐部係供該第一錐部容置,該第二錐部與該第一錐部之間係形成一容置空間,該第二本體一端係設有一第三結合部,該第三結合部與該容置空間係呈相通狀,該第二本體另端係設有第三面,該第三面係與該第一面相對正,該第三面與該第一面間係具有一間距;該第三本體係組設於該第二本體之該第三結合部處,該第三本體係設有一穿槽,該穿槽係貫穿該第三本體,該穿槽係與該第一錐部之頂部相對正,該穿槽係與該容置空間呈相通狀,該第三本體一端係設有一第一組設部,該第一組設部係凸露於該第二本體外,該第三本體另端係設有一第六結合部,該第六結合部係與該第三結合部相組設,該第六結合部係與該第一組設部相遠離;該單向件係容設於該第二本體之該容置空間內,該單向件係對向該穿槽,該單向件係允許該穿槽內之任意物進入該容置空間內,該單向件係不允許該容置空間內之任意物體進入該穿槽內。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曝氣結構,其中,該第一錐部係呈圓錐體狀,該 第一面係設於該第一錐部之底部處,該第一本體係設有複數第一結合部;該第二錐部係呈凹圓錐面狀,該第三面上係凸設有複數第四結合部,該第四結合部係組設於該第一結合部處。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曝氣結構,其中,該複數第一結合部係以該第一錐部為軸心呈環狀排列狀,該第一結合部係呈圓孔狀,該第四結合部端部係彎折設有一第五結合部,該第五結合部係與該第一結合部相對正,該第五結合部係呈圓穿孔狀;該噴嘴組係設有複數第一結合件,該第一結合件係穿設於該第一結合部與該第五結合部處,使該第一本體與該第二本體相組設,該第一結合件係可為錨釘件。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曝氣結構,其中,該第一本體係凸設有複數第一凸柱,該複數第一凸柱係以該第一錐部為軸心呈環狀排列,每一第一結合部之二側係皆各設有三個該第一凸柱,每一第一凸柱係呈中空之圓柱體狀。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曝氣結構,其中,該第一錐部內係設有一第二面,該第二面係呈凹圓錐面狀,使該第一錐部係略呈薄殼結構,該第二面之開口處係設有一抵緣,該第二面上係凸設有二第二結合部,該二第二結合部係呈相對稱狀,該第二結合部係呈內螺紋狀,該噴嘴組係設有一第四本體,該第四本體係與該第一本體相組設,該第四本體係封閉閉該第二面,該第四本體係靠抵於該抵緣處,該第四本體係可支撐該第一本體之強度,該第四本體係設有二第七結合部,該第七結合部係與該第二結合部相結合,該第七結合部係呈圓孔狀,該第四本體係凸設有一第二凸柱,該第二凸柱係呈圓柱體狀,該第二凸柱處係設有一容槽,該容槽係呈不貫穿狀,該容槽係呈圓槽狀,該噴嘴組係設有複數第二結合件,該第二結合件係穿設於該 第七結合部處並與該第二結合部相結合,使該第四本體與該第一本體相組設,該第二結合件係呈外螺紋狀。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曝氣結構,其中,該第一錐部係具有一第一角度,該第一角度係介於50度至80度間,或該第一角度係介於60至70度間,或該第一角度係介於55度至60度間,該第二錐部係具有一第二角度,該第二角度係與該第一角度略為相等,或該第二角度係略小於該第一角度。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曝氣結構,其中,該第三結合部係呈圓穿孔狀,該穿槽係呈貫穿之圓孔槽狀,該第一組設部係呈外螺紋狀。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曝氣結構,其中,當氣體自該第三本體之該穿槽流入該第二本體之該容置空間內時,該氣體係會隨該容置空間及該第一錐部之形狀而分散呈傘狀分佈,該氣體即自該第一面及該第三面之間流出該噴嘴組外。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曝氣結構,其中,該單向件係包括一座體、一彈性體及一珠體,該座體係為一中空之圓座體狀,該座體一端係與該第一錐部相對正,該座體另端係與該第三結合部相對正,該座體內係與該容置空間及該穿槽呈相通狀,該彈性體及該珠體係容設於該座體內,該彈性體係彈抵於該座體與該珠體間,該珠體係受該彈性體之彈抵而抵於該穿槽一端部處,該珠體之直徑係略大於該穿槽之直徑,該珠體係使該穿槽一端呈封閉狀。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曝氣結構,其中,設有一管路,該管路係呈直管體狀,該複數管路係呈直線排列狀,該管路係設有一第一開口,該第一開口係可與氣體來源處相連接,使該氣體自該第一開口處流入該管路內,該 管路上係設有複數第二組設部,該第二組設部係可供該噴嘴組之該第三本體之該第一組設部相組設,該噴嘴組係呈複數個,使該穿槽係與該管路呈相通狀,該管路內之該氣體即可由該管路及該穿槽流入該容置空間內,而隨該容置空間及該第一錐部之形狀而分散呈傘狀流出該噴嘴組外。
  11. 如請求項1所述之曝氣結構,其中,該單向件係為一珠體狀。
  1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曝氣結構,其中,該第二本體及該第三本體係可呈一體狀,亦即該第二本體之該第三結合部處即直接凸伸該第一組設部。
TW107217686U 2018-12-27 2018-12-27 Aeration structure TWM5780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217686U TWM578073U (zh) 2018-12-27 2018-12-27 Aeration structur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217686U TWM578073U (zh) 2018-12-27 2018-12-27 Aeration structure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78073U true TWM578073U (zh) 2019-05-21

Family

ID=673531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217686U TWM578073U (zh) 2018-12-27 2018-12-27 Aeration structure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7807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663464B2 (ja) マイクロバブル発生器
CN108380067B (zh) 一种微纳米气泡结构
JP6279179B1 (ja) 気泡発生装置
RU2011117643A (ru) Двухкомпонентная форсунка, блок форсунок и способ распыления текучих сред
RU2006130489A (ru) Распылитель жидкости
JP2023159439A5 (zh)
NZ588013A (en) Device for improved delivery of gas to fluid comprises an outer frustom with an internal helically cut cone
JP3202305U (ja) 微小気泡発生装置及び微小気泡発生装置組
JP2011138877A (ja) 非接触保持体及び非接触保持ハンド
TWM578073U (zh) Aeration structure
JP6067388B2 (ja) パルスシャワー装置
JP2006142251A (ja) 微細気泡発生装置
TWI693964B (zh) 微氣泡產生器
TW202022308A (zh) 流體噴嘴結構
JP5755410B2 (ja) 散水板を備えないシャワーヘッド
CN211903161U (zh) 一种冷风扇
TWI629413B (zh) Aeration structure
JP2022108258A5 (zh)
TWM527875U (zh) 曝氣結構
TWM580174U (zh) Fluid or gas nozzle structure
TWI627930B (zh) 出水轉接裝置
TWM550312U (zh) 出水轉接裝置
TWI580648B (zh) Aeration structure
CN209753156U (zh) 喷头及花洒
RU2021106891A (ru) Смеситель для выхлопной системы двигателя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