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67415U - 生物特徵辨識模組 - Google Patents

生物特徵辨識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67415U
TWM567415U TW107201596U TW107201596U TWM567415U TW M567415 U TWM567415 U TW M567415U TW 107201596 U TW107201596 U TW 107201596U TW 107201596 U TW107201596 U TW 107201596U TW M567415 U TWM567415 U TW M567415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film
layer
film layer
identification module
ligh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2015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伯駿
巫仁杰
Original Assignee
金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金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金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M5674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67415U/zh

Links

Landscapes

  • Measurement Of The Respiration, Hearing Ability, Form, And Blood Characteristics Of Living Organisms (AREA)
  • Image Input (AREA)

Abstract

一種生物特徵辨識模組,包括光源、蓋板、顯示元件、影像擷取元件及第一光學膜層。光源用以發出光束。蓋板具有第一區以及第一區外的第二區,其中光源位於蓋板的第一區旁。顯示元件位於蓋板與影像擷取元件之間。第一光學膜層設置於蓋板的第一區上,且位於蓋板的第一區與光源之間,其中光源發出的光束穿過第一光學膜層以依序在蓋板的第一區及第二區內傳遞,配置於蓋板之第二區上的手指反射來自蓋板之第二區內的光束,被手指反射的光束依序穿過蓋板的第二區及顯示元件,以被影像擷取元件接收。

Description

生物特徵辨識模組
本新型創作是有關於一種辨識模組,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生物特徵辨識模組。
近年來指紋辨識作為生物辨識中的主流技術,廣泛應用於各種行動裝置中,尤其又以智慧型手機及平板電腦等具有顯示畫面的裝置使用為大宗,而目前使用者對於顯示螢幕的大小的要求越加提升,期望可使顯示裝置達到窄邊框甚至無邊框的目標,而這勢必將會影響到指紋辨識元件在裝置上的空間,因此為了在全尺寸螢幕下具有指紋辨識元件,有人便提出在顯示元件下方設置指紋感測元件的光學式指紋辨識技術。
然而,由於是採用光學式指紋辨識技術,因此需外加發光元件以感測手指的指紋,但因為發光元件設置於顯示螢幕的下方,因此需將發光元件的強度調整為高強度,以將具有足夠光強度的光束傳遞至手指。然而,當發光元件的光強度高且光分佈過於集中時,影像擷取元件所取得之指紋影像易出現熱點(hot point),嚴重指紋辨識的功能。
本新型創作提供一種生物特徵辨識模組,性能佳。
本新型創作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包括光源、蓋板、顯示元件、影像擷取元件及第一光學膜層。光源用以發出光束。蓋板具有第一區以及第一區外的第二區,其中光源位於蓋板的第一區旁。影像擷取元件設置於蓋板的第一區上,且位於蓋板的第一區與光源之間。光源發出的光束穿過第一光學膜層以依序在蓋板的第一區及第二區內傳遞,配置於蓋板之第二區上的手指反射來自蓋板之第二區內的光束,被手指反射的光束依序穿過蓋板的第二區及顯示元件,以被影像擷取元件接收。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蓋板具有供手指按壓的第一表面以及相對於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而第一光學膜層設置於蓋板之第一區的第二表面上。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更包括第二光學膜層與蓋板的第二區重疊,且位於顯示元件與影像擷取元件之間。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被手指反射、穿過顯示元件而未進入第二光學膜層的光束與影像擷取元件之光接收面的法線夾有第一角度,被手指反射且穿過顯示元件及第二光學膜層的光束與影像擷取元件之光接收面的法線夾有第二角度,而第二角度小於第一角度。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更包括光準直層 ,位於第二光學膜層與影像擷取元件之間。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更包括濾光層,位於第二光學膜層與光準直層之間。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更包括控光元件,位於第一光學膜層與光源之間。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更包括導光層,配置於蓋板之第一區及第二區上且夾設於蓋板與顯示元件之間。第一光學膜層配置於導光層上,而部分的導光層位於蓋板之第一區與第一光學膜層之間。第三光學膜層,設置於導光層上且位於蓋板之第二區與導光層之間,其中光束依序穿過位於蓋板之第一區上的第一光學膜層、經由導光層傳遞至位於蓋板之該第二區上的第三光學膜層、穿過第三光學膜層、進入該蓋板的第二區且被配置於蓋板之第二區上的手指反射。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光學膜層與第三光學膜層相隔一段距離,且所述的第一光學膜層至第三光學膜層是由多個微結構所組成。
基於上述,本新型創作實施例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透過光束在蓋板或是導光層內進行全內反射,使得光束分佈均勻,有效地降低因光束分佈過於集中所造成的熱點(hot spot)問題。
為讓本新型創作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現將詳細地參考示範性實施例,示範性實施例的實例說明于圖式中。只要有可能,相同元件符號在圖式和描述中用來表示相同或相似部分。
圖1是依照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的一種實施態樣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1,生物特徵辨識模組100適於擷取待測物F的生物特徵。在本實施例中,待測物F例如為手指,且生物特徵例如為指紋或靜脈等,但不以此為限。舉例而言,在任一實施例中,待測物F也可為手掌,且生物特徵可為掌紋,在此不加以侷限。
請參見圖1,生物特徵辨識模組100包括光源110、蓋板120、顯示元件130、影像擷取元件140、第一光學膜層MS1及第二光學膜層MS2。光源110用以發出光束L,在本實施例中,光源110所發出的光束L可以是可見光束、不可見光束或其組合。
蓋板120具有第一區R1以及第一區R1外的第二區R2。蓋板120的第二區R2是指蓋板120與顯示元件130重疊的部分區域。在本實施例中,蓋板120的第一區R1可指蓋板120未與顯示元件130重疊的部分區域,而光源110位於蓋板120的第一區R1旁。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區R2作為手指F觸碰的觸控區,而第一區R1位於觸控區的周邊。在本實施例中,蓋板120具有供手指F按壓的第一表面122以及相對於第一表面122的第二表面124。舉例而言,在本實施例中,蓋板120的材質可以是玻璃,而蓋板120可稱覆蓋玻璃(cover glass)。然而,本新型創作不限於此,在其它實施例中,蓋板120的材質也可以是穿透率高且耐壓的其它適當材料。
顯示元件130與蓋板120的第二區R2重疊。顯示面板130設置於蓋板120下方且位於蓋板120的第二區R2與影像擷取元件140之間。在本實施例中,顯示元件130可包括第一基板130a、第二基板130b及顯示介質層132,其中顯示介質層132夾置於第一基板130a與第二基板130b之間。舉例而言,在本實施例中,顯示介質層132可以是有機發光二極體層或是液晶層,而顯示元件130例如是有機發光二極體(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OLED)或是液晶顯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 LCD)。然而,本新型創作不以此為限,根據其它實施例,顯示元件130也可以是其它適當種類的顯示器。
第一光學膜層MS1設置於蓋板120的第一區R1上,且位於蓋板120的第一區R1與光源110之間。舉例而言,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光學膜層MS1可以是設置在蓋板120之第二表面124上的一個光學膜層。然而,本新型創作不限於此,根據其它實施例中,第一光學膜層MS1也可形成於蓋板120的第二表面124;換言之,在其它實施例中,第一光學膜層MS1與蓋板120也可以是一體成型的。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光學膜層MS1用以引導光源110發出的光束L朝向特定方向傳遞,以使穿過第一光學膜層MS而進入蓋板120之第一區R1的大部分光束L能被第一表面122全反射,進而由蓋板120的第一區R1傳向蓋板120的第二區R2。藉此,光源110發出的光束L能被均勻分散至蓋板120之第二區R2的第一表面122(即按壓面)上,進而改善先前技術所述之因照射至按壓面之光束分佈過於集中所造成的熱點(hot spot)問題。
在本實施例中,生物特徵辨識模組100可進一步包括第二光學膜層MS2。第二光學膜層MS2與蓋板120的第二區R2重疊,且位於顯示元件130與影像擷取元件140之間。舉例而言,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光學膜層MS2可設置在顯示元件130之第二基板130b的外表面上,但本新型創作不以此為限。
第二光學膜層MS2具有改變光束L傳遞方向的作用。詳言之,被手指F反射、穿過顯示元件130而尚未進入第二光學膜層MS2的光束L與影像擷取元件140之光接收面142的法線N夾有第一角度α,被手指F反射且穿過顯示元件130及第二光學膜層MS2的光束L與影像擷取元件140之光接收面142的法線N夾有第二角度β,而第二角度β小於第一角度α。藉由第二光學膜層MS2的作用,影像擷取元件140能取得較清晰的指紋影像,有助於指紋辨識。
圖2是依照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的剖面示意圖。圖2所示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100即圖1所示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100,惟圖2繪示出一實施例之具體的第一光學膜層MS1及第二光學膜層MS2。請參照圖1及圖2,於一實施例中,第一光學膜層MS1及/或第二光學膜層MS2可以是多個棱柱(prism)。然而,本新型創作不限於此,在其它實施例中,第一光學膜層MS1及/或第二光學膜層MS2也可以是多個半圓柱或其它適當樣態的光學微結構。
圖3是依照本新型創作的另一實施例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1及圖3,圖3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100A與圖1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100相似,兩者主要差異在於:生物特徵辨識模組100A還包括光準直層150與濾光層160。
光準直層150位於第二光學膜層MS2與影像擷取元件140之間。濾光層160位於第二光學膜層MS2與光準直層150之間。在本實施例中,光準直層150用以將被手指F反射的光束L準直地朝向影像擷取元件140傳遞,進而提高影像擷取元件140所取得之指紋影像的品質。舉例來說,光準直層150例如是具有多個針孔(pinhole)、光柵(grating)或光纖(fiber)的準直器,但本新型創作不以此為限。
濾光層160用以濾除具有非光束L之波長範圍外的環境光。舉例而言,光束L 例如為紅外線,而濾光層160可以是紅外線濾光層(IR pass filter)。然而,本新型創作不以此為限,根據其它實施例,濾光層160也可以是其它種類的濾光層。
圖4是依照本新型創作的又一實施例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3及圖4,圖4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100B與圖3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100A相似,兩者主要差異在於:於圖3之生物特徵辨識模組100B中,濾光層160可位於第二光學膜層MS2與光準直層150之間。
圖5是依照本新型創作的再一實施例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1及圖5,圖5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100C與圖1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100相似,兩者主要差異在於:生物特徵辨識模組100C還具有控光元件170。控光元件170位於第一光學膜層MS1與光源110之間。在本實施例中,光源110所發出的光束L通過控光元件170,而以預定的的入射角進入第一光學膜層MS1。控光元件170例如為光纖(fiber),但本新型創作不以此為限。第二光學膜層MS2及影像擷取元件140間的折射率大於等於1。
圖6是依照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3及圖6,圖6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100D與圖3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100A相似,兩者主要差異在於:生物特徵辨識模組100D還具有透明導電層180,透明導電層180位於蓋板120與顯示面板130之間,第二光學膜層MS2與光準直層150之間可選擇性地具有空氣間隙。在本實施例中,透明導電層180例如是觸控電極,可由單膜層或多膜層而形成,並具有圖案化電極。透明導電層180的折射率與相鄰構件(例如:蓋板120及顯示元件130的第一基板130a)的折射率可匹配(例如:實質上相同),以使光束L的傳遞方向不易因穿過透明導電層180而過度改變。第二光學膜層MS2及光準直層150間的折射率大於等於1。
圖7是依照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的剖面示意圖。請參見圖7,生物特徵辨識模組200包括光源210、蓋板220、顯示元件230、影像擷取元件240、導光層290、第一光學膜層MS1及第三光學膜層MS3。蓋板220具有第一區R1以及第一區R1外的第二區R2,其中光源210位於蓋板220的第一區R1旁。蓋板220具有供手指F按壓的第一表面222以及相對於第一表面222的第二表面224。導光層290位於蓋板220的第一區R1與第二區R2且位於第二表面224上。顯示元件230與蓋板220的第二區R2重疊。在本實施例中,顯示元件230可包括第一基板230a、第二基板230b及顯示介質層232,其中顯示介質層232夾置於第一基板230a與第二基板230b之間。顯示元件230位於蓋板220的第二區R2且位於導光層290與影像擷取元件240之間。第一光學膜層MS1設置於蓋板220之第一區R1且位於導光層290與光源210之間。第三光學膜層MS3位於蓋板220的第二區R2且位於蓋板220與導光層290之間。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光學膜層MS1與第三光學膜層MS3相隔一段距離d,且第一光學膜層MS1與第三光學膜層MS3不相重疊。光源210發出的光束L穿過第一光學膜層MS1,以進入位於第一區R1之部分導光層290內;進入位於第一區R1之部分導光層290內的光束L可被蓋板220與導光層290的界面(即第二表面224)全反射,以由位於第一區R1之部分導光層290傳遞至位於第二區R2之另一部分的導光層290。當光束L傳遞至位於第二區R2 的第三光學膜層MS3的表面時,全反射被破壞,而光束L可穿過第三光學膜層MS3進而傳遞至位於蓋板220之第二區R2上的手指F。手指F反射來自蓋板220之第二區R2內的光束L,被手指F反射的光束L依序穿過蓋板220的第二區R2、導光層290及顯示元件230,最後被影像擷取元件240接收。
在本實施例中,導光層290具有高折射率。導光層290的折射率大於蓋板220的折射率及顯示元件130之第一基板230a的折射率。藉此,光束L能被導光層290與蓋板220的界面及導光層290與顯示元件230的界面全反射,以由位於第一區R1之部份導光層290傳遞至位於第二區R2之另一部份的導光層290,進而從第三光學膜層MS3所在處出射。舉例而言,在本實施例中,導光層290可以是觸控感測結構的至少一個連續的透光電極,但本新型創作不以此為限。
值得一提的是,本實施例之生物特徵辨識模組200 係利用位於蓋板220下方的導光層290將光源210所發出的光束L引導至蓋板220的第二區R2,進而使光束L均勻照射手指F。相較於圖1實施例之利用蓋板120本身傳遞光束L,本實施例之生物特徵辨識模組200能避免蓋板220之第一表面222上的髒汙或第一表面222的損壞影響光束L傳遞至第二區R2的量。因此,相較於圖1的實施例,本實施例之生物特徵辨識模組200除了也能改善熱點問題外,生物特徵辨識模組200還具有光利用效率佳的優點。
圖8是依照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的剖面示意圖。圖8所示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100即圖7所示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200,惟圖8繪示出一實施例之具體的第一光學膜層MS1及第二光學膜層MS3。請參照圖7及圖8,於一實施例中,第一光學膜層MS1及/或第三光學膜層MS3可以是多個棱柱(prism)。然而,本新型創作不限於此,在其它實施例中,第一光學膜層MS1及/或第三光學膜層MS3也可以是多個半圓柱或其它適當樣態的光學微結構。
圖9是依照本新型創作的另一實施例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7及圖9,圖9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200A與圖7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200相似,兩者主要差異在於:生物特徵辨識模組200A還包括第二光學膜層MS2,位於蓋板220的第二區R2且位於顯示元件230與影像擷取元件240之間。第二光學膜層MS2及影像擷取元件240間的折射率大於等於1。
圖10是依照本新型創作的又一實施例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7及圖10,圖10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200B與圖7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200相似,兩者主要差異在於:生物特徵辨識模組200B還包括光準直層250、濾光層260及黏著層AD。光準直層250位於顯示元件230與濾光層260之間,濾光層260位於光準直層250與影像擷取元件240之間。黏著層AD位於濾光層260與影像擷取元件240之間。濾光層260可利用黏著層AD固定在影像擷取元件240上。在本實施例中,黏著劑260可例如是光學膠(Optically Clear Adhesive, OCA)、光學樹脂(Optically Clear Resin, OCR)或是熱固膠(Thermal Adhesive),但本新型創作不以此為限。
圖11是依照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11,生物特徵辨識模組200C包括光源210、蓋板220、顯示元件230、影像擷取元件240、導光層290、第一光學膜層MS1及第三光學膜層MS3。蓋板220具有第一區R1以及第一區R1外的第二區R2,其中光源210位於蓋板220的第一區R1旁。蓋板220具有供手指F按壓的第一表面222以及相對於第一表面222的第二表面224。顯示元件230位於蓋板220的第一區R1與第二區R2。在本實施例中,顯示元件230可包括第一基板230a、第二基板230b及顯示介質層232,其中顯示介質層232夾置於第一基板230a與第二基板230b之間。導光層290位於蓋板220的第一區R1與第二區R2,且顯示元件230位於蓋板220與導光層290之間。第一光學膜層MS1設置於蓋板220之第一區R1且位於導光層290與光源210之間。第三光學膜層MS3位於蓋板220的第二區R2且位於顯示元件230與導光層290之間。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光學膜MS1與第三光學膜MS3相隔一段距離d,且第一光學膜層MS1與第三光學膜MS3不相重疊。光源210發出的光束L穿過第一光學膜層MS1,以進入位於第一區R1之部分導光層290內。進入位於第一區R1之部分導光層290內的光束L可被第二基板230b與導光層290的介面全反射,以由位於第一區R1之部分導光層290傳遞至位於第二區R2之另一部分的導光層290。當光束L傳遞至位於第二區R2的第三光學膜層MS3的表面時,全反射被破壞,而光束L可穿過第三光學膜層MS3及顯示元件230,進而傳遞至位於蓋板220之第二區R2上的手指F。手指F反射來自蓋板220之第二區R2內的光束L,被手指F反射的光束L依序穿過蓋板220的第二區R2、顯示元件230及導光層290,最後被影像擷取元件240接收。
在本實施例中,導光層290具有高折射率。導光層290的折射率大於顯示元件230之第二基板230b及環境介質(例如:空氣)的折射率。藉此,光束L能被導光層290與第二基板230b的界面以及導光層290與環境介質(例如:空氣)全反射,以由位於第一區R1之部分導光層290傳遞至位於第二區R2之另一部分的導光層290,進而從第三光學膜層MS3所在處出射。舉例來說,在本實施例中,導光層290可以是觸控感測結構的一個連續透光電極,但本新型創作不以此為限。
圖12是本新型創作的另一實施例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11及圖12,圖12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200D與圖11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200C相似,兩者主要差異在於:生物特徵辨識模組200D還包括第二光學膜層MS2,位於蓋板220的第二區R2且位於顯示元件230與影像擷取元件240之間。
圖13是本新型創作的又一實施例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11及圖13,圖13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200E與圖11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200C相似,兩者主要差異在於:生物特徵辨識模組200E還包括光準直層250及濾光層260。光準直層250在蓋板220的第二區R2且位於導光層290及濾光層260之間,而濾光層260位於光準直層250及影像擷取元件240之間。濾光層260及影像擷取元件240間的折射率大於等於1。
圖14是依照本新型創作的再一實施例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13及圖14,圖14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200F與圖13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200E相似,兩者主要差異在於:濾光層260可位於導光層290與光準直層250之間。光準直層250及影像擷取元件240間的折射率大於等於1。
綜上所述,本新型創作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具有至少一個光學膜層,其能使光源發出的光束朝向特定方向傳遞,以在蓋板或是導光層內產生全內反射,進而分散於蓋板或導光層內。藉此,先前技術所述之因照射至按壓面之光束分佈過於集中而造成的熱點問題能夠被改善。
雖然本新型創作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新型創作,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新型創作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新型創作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100A、100B、100C、100D、200、200A、200B、200C、200D、200E、200F‧‧‧生物特徵辨識模組
110、210‧‧‧光源
120、220‧‧‧蓋板
122、222‧‧‧第一表面
124、224‧‧‧第二表面
130、230‧‧‧顯示元件
130a、230a‧‧‧第一基板
130b、230b‧‧‧第二基板
132、232‧‧‧顯示介質層
140、240‧‧‧影像擷取元件
142‧‧‧光接收面
150、250‧‧‧光準直層
160‧‧‧濾光層
170‧‧‧控光元件
180‧‧‧透明導電層
290‧‧‧導光層
AD‧‧‧黏著層
d‧‧‧距離
F‧‧‧手指
L‧‧‧光束
MS1‧‧‧第一光學膜層
MS2‧‧‧第二光學膜層
MS3‧‧‧第三光學膜層
N‧‧‧法線
R1‧‧‧第一區
R2‧‧‧第二區
α‧‧‧第一角度
β‧‧‧第二角度
圖1是依照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的剖面示意圖。 圖2是依照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的剖面示意圖。 圖3是依照本新型創作的另一實施例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的剖面示意圖。 圖4是依照本新型創作的又一實施例為基準所繪示出另一實施例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的剖面示意圖。 圖5是依照本新型創作的再一實施例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的剖面示意圖。 圖6是依照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的剖面示意圖。 圖7是依照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的剖面示意圖。 圖8是依照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的剖面示意圖。 圖9是依照本新型創作的另一實施例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的剖面示意圖。 圖10是依照本新型創作的又一實施例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的剖面示意圖。 圖11是依照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的剖面示意圖。 圖12是依照本新型創作的另一實施例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的剖面示意圖。 圖13是依照本新型創作的又一實施例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的剖面示意圖。 圖14是依照本新型創作的再實施例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的剖面示意圖。

Claims (17)

  1. 一種生物特徵辨識模組,用以取得一手指的一指紋的影像,該生物特徵辨識模組包括: 一光源,用以發出一光束; 一蓋板,具有一第一區以及該第一區外的一第二區,其中該光源位於該蓋板的該第一區旁; 一顯示元件; 一影像擷取元件,其中該顯示元件位於該蓋板與該影像擷取元件之間;以及 一第一光學膜層,設置於該蓋板的該第一區上,且位於該蓋板的該第一區與該光源之間,其中該光源發出的該光束穿過該第一光學膜層以依序在該蓋板的該第一區及該第二區內傳遞,配置於該蓋板之該第二區上的該手指反射來自蓋板之該第二區內的該光束,被該手指反射的該光束依序穿過該蓋板的該第二區及該顯示元件,以被該影像擷取元件接收。
  2. 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其中該蓋板具有供手指按壓的一第一表面以及相對於該第一表面的一第二表面,而該第一光學膜層設置於該蓋板之該第一區的該第二表面上。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更包括: 一第二光學膜層,與該蓋板的該第二區重疊,且位於該顯示元件與該影像擷取元件之間。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其中被該手指反射、穿過該顯示元件而未進入該第二光學膜層的該光束與該影像擷取元件之一光接收面的一法線夾有一第一角度,被該手指反射且穿過該顯示元件及該第二光學膜層的該光束與該影像擷取元件之該光接收面的該法線夾有一第二角度,而該第二角度小於該第一角度。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更包括: 一光準直層,位於該第二光學膜層與該影像擷取元件之間。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更包括: 一濾光層,位於該光準直層與該影像擷取元件之間。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更包括: 一濾光層,位於該第二光學膜層與該光準直層之間。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更包括: 一控光元件,位於該第一光學膜層與該光源之間。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更包括: 一導光層,配置於該蓋板之該第一區及該第二區上且夾設於該蓋板與該顯示元件之間,該第一光學膜層配置於該導光層上,而部分的該導光層位於該蓋板之該第一區與該第一光學膜層之間;以及 一第三光學膜層,設置於該導光層上且位於該蓋板之該第二區與該導光層之間,其中該光束依序穿過位於該蓋板之該第一區上的該第一光學膜層、經由該導光層傳遞至位於該蓋板之該第二區上的該第三光學膜層、穿過該第三光學膜層、進入該蓋板的該第二區且被配置於該蓋板之該第二區上的該手指反射。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其中該第一光學膜層與該第三光學膜層相隔一段距離。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其中該顯示元件包括一第一基板、相對於該第一基板的一第二基板以及夾設於該第一基板與該第二基板之間的顯示介質層,而該導光層的折射率高於該第一基板的折射率及該蓋板的折射率。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更包括: 一導光層,其中該導光層位於該顯示元件與該影像擷取元件之間;以及 一第三光學膜層,設置於該導光層上且位於該顯示元件與該導光層之間,其中該光束依序穿過位於該蓋板之該第一區上的該第一光學膜層、經由該導光層傳遞至位於該蓋板之該第二區上的該第三光學膜層、穿過該第三光學膜層、進入該蓋板的該第二區且被配置於該蓋板之該第二區上的該手指反射。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其中該第一光學膜層與該第三光學膜層相隔一段距離。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其中該顯示元件包括一第一基板、相對於該第一基板的一第二基板以及夾設於該第一基板與該第二基板之間的顯示介質層,而該導光層的折射率高於該第一基板的折射率及空氣的折射率。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其中該第一光學膜層是由多個微結構所組成。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其中該第二光學膜層是由多個微結構所組成。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其中該第三光學膜層是由多個微結構所組成。
TW107201596U 2017-09-25 2018-02-01 生物特徵辨識模組 TWM56741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762563045P 2017-09-25 2017-09-25
US62/563,045 2017-09-25
US201762574222P 2017-10-19 2017-10-19
US62/574,222 2017-10-1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67415U true TWM567415U (zh) 2018-09-21

Family

ID=632686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201596U TWM567415U (zh) 2017-09-25 2018-02-01 生物特徵辨識模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2) CN207799711U (zh)
TW (1) TWM567415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01483B (zh) * 2018-10-11 2020-08-11 神盾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元件的指紋感測區域與指紋感測模組的對齊方法
TWI716209B (zh) * 2019-08-13 2021-01-11 大陸商廣州印芯半導體技術有限公司 指紋感測裝置
TWI730519B (zh) * 2018-12-07 2021-06-11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顯示裝置
TWI745793B (zh) * 2018-11-30 2021-11-11 大陸商上海耕岩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螢幕是否均勻發光檢測方法、儲存介質和電子設備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45246B (zh) 2018-10-11 2021-02-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全面屏光学组件及电子设备
WO2020087242A1 (zh) * 2018-10-30 2020-05-07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光学指纹防伪感测功能的屏下光学指纹装置及手持装置
CN110164307B (zh) * 2019-05-23 2021-01-26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内置有指纹识别感应器的显示装置
CN111178240A (zh) * 2019-12-27 2020-05-19 深圳市隆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指纹识别的电子设备
CN111242039A (zh) * 2020-01-15 2020-06-05 深圳市隆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指纹识别电子设备
CN111144385B (zh) * 2020-01-21 2023-06-20 上海思立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指纹成像单元和电子设备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01483B (zh) * 2018-10-11 2020-08-11 神盾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元件的指紋感測區域與指紋感測模組的對齊方法
TWI745793B (zh) * 2018-11-30 2021-11-11 大陸商上海耕岩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螢幕是否均勻發光檢測方法、儲存介質和電子設備
TWI730519B (zh) * 2018-12-07 2021-06-11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顯示裝置
TWI716209B (zh) * 2019-08-13 2021-01-11 大陸商廣州印芯半導體技術有限公司 指紋感測裝置
US11100309B2 (en) 2019-08-13 2021-08-24 Guangzhou Tyrafos Semiconductor Technologies Co., Ltd Fingerprint sensing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799711U (zh) 2018-08-31
CN207799710U (zh) 2018-08-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M567415U (zh) 生物特徵辨識模組
US10489631B2 (en) Biometric identification module
CN107561754B (zh) 嵌入有光学图像传感器的平板显示器
US10014341B1 (en) Optical fingerprint identification module
CN107422788B (zh) 嵌入有光学成像传感器的平板显示器
CN108877492B (zh) 嵌入光学成像传感器的平板显示器
US9830019B2 (en) Touch-sensing LCD panel
US10824841B2 (en) Under-screen fingerprint identification system
TWI730658B (zh) 應用於顯示面板的背光模組
TWM568428U (zh) 指紋辨識模組
CN110088673B (zh) 一种光学膜层结构、背光模组、显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US11733572B2 (en)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WO2022267141A1 (zh) 显示模组
CN108803781B (zh) 具有光学成像传感器的平板显示器
JP6462385B2 (ja) 薄型生体認証装置の光学結像装置
WO2020233197A1 (zh) 透镜、指纹识别模组和电子设备
TWM553003U (zh) 生物特徵辨識裝置
TWM579772U (zh) 指紋辨識模組
KR102187694B1 (ko) 지문인식용 광학필름
TWI792084B (zh) 圖像取樣裝置
US10965852B2 (en)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CN210155477U (zh) 一种背光模组、液晶显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KR102204164B1 (ko) 지문인식용 광학필름
CN206773728U (zh) 指纹辨识装置
WO2021128025A1 (zh) 指纹识别装置、背光模组、显示屏和电子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