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49364U - 具區域調光功效之背光模組及顯示器 - Google Patents

具區域調光功效之背光模組及顯示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49364U
TWM549364U TW106208102U TW106208102U TWM549364U TW M549364 U TWM549364 U TW M549364U TW 106208102 U TW106208102 U TW 106208102U TW 106208102 U TW106208102 U TW 106208102U TW M549364 U TWM549364 U TW M549364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substrate
dimming function
reflecting member
backlight modu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2081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戴亞嫻
陳叡寬
Original Assignee
茂林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茂林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茂林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620810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49364U/zh
Publication of TWM5493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49364U/zh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Description

具區域調光功效之背光模組及顯示器
本創作係與背光模組相關,尤其是一種具區域調光功效之背光模組及顯示器。
在顯示器領域中,由於顯示面板本身不具發光效能,因此必須搭載可提供光線之背光模組,以達到顯示影像之目的。習知背光模組至少包括導光板與光源,光源之光線進入導光板後,受其導光特性影響而形成均勻投射至顯示面板之面光源。而在背光模組中往往仍需另外搭配眾多光學元件,以提升背光模組的出光效能,例如均勻度或亮度等。
隨著需求的變化與進步,近年來顯示器逐漸朝向輕薄化發展,相對地,搭配使用的背光模組亦須盡量的減縮整體高度,以在組裝至顯示器後不致增加過多厚度與重量。然基於該要求,相關廠商皆致力於開發及設計對應結構,但在技術與成本上相對遭遇阻礙,無法在滿足出光需求下,有效地降低背光模組整體厚度與重量。
另一方面,除了顯示器的重量與厚度,顯示品質亦為重要的設計考量。為可提升畫面對比度,背光模組尚需具備對各區域出光量進行控制之功能,目前廠商多半採用將多個導光板以拼接方式相互組裝,再分別於導光板設置光源來達到區域出光之功效,然而該種設計卻大幅增加了製造成本、重量與厚度,反而和目前的顯示器需求背道而馳。
為有效解決當前背光模組之缺失,本創作人係構思一種具區域調光功效之背光模組及顯示器,以提供更為符合現今市場需求之光學產品。
本創作之一目的,旨在提供一種具區域調光功效之背光模組及顯示器,其可依據顯示畫面各區域的出光量需求,動態地調整各區域的供光狀態,並無須另外設置導光元件,達到減少整體厚度與重量之功效,進而降低整體成本。
為達上述目的,本創作於一實施方式揭示一種具區域調光功效之背光模組,供以應用於一顯示器,包括:一基板,具有相鄰設置之複數反射區,且各該反射區具有一凹面,各該凹面係相接設置;及至少一燈條,具有複數點光源並對應該基板至少一側設置,供以投射光線至該基板,以經由各該凹面反射形成出光,其中,透過控制各該點光源之驅動時序,以調整各該反射區之出光量,進而達到區域調光之功效。藉此,背光模組透過基板將光線反射形成出光,而無需另外設置導光元件,有效地減少整體厚度與重量,製造成本亦相對降低,並透過動態控制點光源驅動時序,使基板可依據顯示需求於不同區域具有相異出光量之出光呈現。
本創作並於另一實施方式中提出一種具區域調光功效之顯示器,包括:一顯示面板;及一背光模組,設於該顯示面板一側,包括:一基板,具有相鄰設置之複數反射區,且各該反射區具有一凹面,並各該凹面係相接設置;及至少一燈條,具有複數點光源並對應該基板至少一側設置,供以投射光線至該基板,以經由各該凹面反射形成出光,其中,透 過控制各該點光源之驅動時序,以調整各該反射區之出光量,進而達到區域調光之功效。藉此,背光模組透過基板將光線反射形成出光,而無需另外設置導光元件,有效地減少整體厚度與重量,製造成本亦相對降低,並透過動態控制點光源驅動時序,使基板可依據顯示需求於不同區域具有相異出光量之出光呈現,達到提升顯示器畫面對比度之功效。
基於前述二實施方式,於再一實施方式中,係揭示任一該凹面至少由一第一曲面及一第二曲面相接形成,且該第一曲面與該第二曲面具有相異之曲率半徑,以更利於調整各反射區之出光狀態。
或於一實施方式中,任一該凹面至少由一第一曲面及一第二曲面相接形成,且該第一曲面與該第二曲面具有相異之弧度,亦可達到提升各反射區調光效能之目的。
或於再一實施方式中係揭示,任一該凹面至少由一第一斜面及一第二斜面相接形成,且該第一斜面與該第二斜面分別與水平面具有相異之夾角,以依據需求與環境條件控制反射區之出光狀態。
此外,一實施方式中,係揭露可使任二相鄰之該凹面相交處係形成一弧面,以消除熱點現象。
並為提升基板之反射效能,係於一實施方式中提出可使至少一該凹面為類鏡面之結構態樣。
並為調整燈條發出之部分光線與基板反射之出光光線,於一實施方式中,揭示有一光學膜片,設於該基板之出光側,亦即位於顯示面板與基板之間。
另為使背光模組具有更佳之光線使用率,一實施方式中揭露 更具有至少一第一反射件,該第一反射件對應設於該基板之一側,供以將光線反射回該基板。
此外,為使調光效能提升,於一實施方式中揭露該基板之厚度係由對應設置該燈條之側朝另側漸增。
或於次一實施方式中,使該燈條係與該第一反射件連接設置,藉此以消除熱點現象並降低光線損耗。
其中,一實施方式中,該第一反射件非對應設置該燈條之區域具有一傾斜面,以透過傾斜面將部分光線反射回基板。
或如另一實施方式所述,該第一反射件非對應設置該燈條之區域佈設有一反射微結構,亦可有效地將光線反射回基板。
同樣地,為調整燈條發出之部分光線與基板反射之出光光線,於一實施方式中,揭示有一光學膜片,設於該基板之出光側,且疊設於該第一反射件上方,亦即位於該顯示面板與該第一反射件之間。
於再一實施方式,背光模組更具有一第一反射件及一第二反射件,分設於該基板之相對兩側,且於該基板與該第一反射件及該基板與該第二反射件之間,分別設有該燈條,該等燈條之光線係平行該基板入射形成側入光線,藉此以增強背光模組之整體出光強度,尤在應用於大尺寸顯示器時更可維持所需亮度。
為提升各區域的出光量調整效能,於一實施方式中揭示該基板之厚度係由設置該燈條之兩側分別朝中央漸增。
或於另一實施方式中,該燈條係與該第一反射件連接設置,以達到消除熱點現象之功效並減緩光線耗損。
此外,一實施方式中揭露有一光學膜片,設於該基板之出光側且疊設於該第一反射件及該第二反射件上方,亦即位於該顯示面板與該第一反射件及該第二反射件之間,以調整該燈條與該基板反射之部分出光光線態樣。
於另一實施方式中揭示背光模組更具有一第一反射件及一第二反射件,分設於該基板之兩側,且於該基板與該第一反射件及該基板與該第二反射件之間,分別設有該燈條,對應該第一反射件設置之該燈條光線係垂直該基板入射,對應該第二反射件設置之該燈條光線係平行該基板入射,透過光線為垂直基板入射之燈條,係可有效降低對應之第一反射件長度,進而減縮顯示器之邊框寬度。
為提升各區域的出光量調整效能,於一實施方式中揭示該基板之厚度係由設置該燈條之兩側分別朝中央漸增。
其中,一實施方式中,係使該第一反射件之長度小於該第二反射件,以避免第二反射件過短造成熱點現象。
於另一實施方式所述,該燈條係與該第二反射件連接設置,以達到消除熱點現象之功效並減緩光線耗損。
此外,於一實施方式中,揭示有一光學膜片,設於該基板之出光側且疊設於該第一反射件及該第二反射件上方,以使該光學膜片位於該顯示面板與該第一反射件及該第二反射件之間,藉以調整燈條發出之部分光線與基板反射之出光光線。
綜上所述,本創作揭示之具區域調光功效之背光模組及顯示器,係利用動態控制點光源發光時序之方式,利用基板設置之凹面使光線 反射形成出光,藉此可即時因應顯示需求,使各區域具有不同的出光強度,提升應用之顯示器的畫面對比度。並且透過空氣作為光傳導介質,係可省略設置導光元件,進而減少整體厚度與重量,並且降低開發成本,以符合顯示器之市場需求。
1‧‧‧背光模組
10‧‧‧基板
101‧‧‧反射區
1011‧‧‧凹面
1012‧‧‧第一曲面
1013‧‧‧第二曲面
1014‧‧‧弧面
1015‧‧‧第一斜面
1016‧‧‧第二斜面
11‧‧‧燈條
111‧‧‧點光源
12‧‧‧第一反射件
121‧‧‧傾斜面
122‧‧‧反射微結構
123‧‧‧第一端
124‧‧‧第二端
13‧‧‧第二反射件
14‧‧‧光學膜片
2‧‧‧顯示器
20‧‧‧顯示面板
θ1‧‧‧第一斜面與水平面夾角
θ2‧‧‧第二斜面與水平面夾角
第1A圖,為本創作一實施方式之背光模組立體示意圖。
第1B圖,為本創作一實施方式之背光模組應用俯視圖。
第2A圖,為本創作一實施方式之背光模組前視圖。
第2B圖,為本創作一實施方式另一實施態樣之背光模組前視圖。
第2C圖,為本創作一實施方式次一實施態樣之背光模組前視圖。
第3圖,為本創作一實施方式之背光模組前視圖。
第4圖,為本創作一實施方式之背光模組前視圖。
第5A圖,為本創作一實施方式之背光模組立體示意圖。
第5B圖,為本創作一實施方式之背光模組應用俯視圖。
第6圖,為本創作一實施方式之背光模組前視圖。
第7圖,為本創作一實施方式之背光模組前視圖。
第8圖,為本創作一實施方式之背光模組前視圖。
第9圖,為本創作一實施方式之背光模組前視圖。
第10圖,為本創作一實施方式之顯示器立體示意圖。
第11圖,為本創作一實施方式之顯示器前視圖。
第12圖,為本創作一實施方式另一實施態樣之顯示器前視圖。
為使顯示器可同時兼具低成本、低厚度、低重量及動態調光功效等優點,本創作人係於此提出具備極佳控光效能,且具低製造成本及厚度之背光模組。請參閱第1A、1B、2A、2B及2C圖,其係為本創作一實施方式之背光模組立體示意圖、背光模組應用俯視圖、背光模組前視圖、另一實施態樣之背光模組前視圖及次一實施態樣之背光模組前視圖。具區域調光功效之背光模組1係供應用於一顯示器中,包括一基板10及至少一燈條11。前述基板10具有相鄰設置之複數反射區101,且各反射區101具有一凹面1011,各凹面1011並相接設置。燈條11具有複數點光源111且對應基板10至少一側設置,供以投射光線至基板10,以形成側向入光,光線投射至基板10後經由各凹面1011反射形成出光。其中,透過控制各點光源111的驅動時序,即可調整各反射區101之出光量,進而達到區域調光之功效。亦即,依據顯示畫面各區域所需的亮度,控制點光源之驅動狀態,即可使對應之反射區101將光線反射提供所需出光量。藉此,前述背光模組1係將基板10直接作為光學元件使用,而無需另藉由其他導光元件將點光源111的光線導引形成面光源,有效地降低背光模組1之生產成本與厚度。同時可依據顯示器在各時間點與區域所需的出光強度,進行動態控制,以提升顯示畫面的對比度。透過本實施方式所述之背光模組1結構,其係透過空氣導引概念,以空氣作為導光介質而不需要設置導光板,但仍可提供均勻之面光源,進而降低產品成本以及重量。且利用燈條11點光源111之驅動控制,即可動態地調整各反射區101之反射光量,以符合顯示器於畫面顯示當下,各區域需要的亮度,可參閱第1B圖所示,圖中以不同深淺表示 相異的出光量,惟該態樣僅供說明之用,非表示實際出光。
此外,為了獲得更佳的區域調光效果,於本實施方式中,基板10之厚度係由設置燈條11之側朝另側漸增,並由於該些凹面1011係採反射方式而形成面光源,較佳者,係可使至少一凹面1011為類鏡面設置,以提高光線反射率。惟視使用需求,亦可使凹面1011為粗糙表面,使點光源111光線照射至基板時,透過粗糙之凹面1011形成漫反射現象,也可具有反射出光效能。並於基板10之出光側係可設置一光學膜片如擴散片、稜鏡片或亮度增強片等,以調整基板10反射光線與燈條11出光光線。
於本實施方式中,背光模組1更具有至少一第一反射件12,其對應設於基板10之一側,以將光線反射回基板10。詳細言,第一反射件12可鄰近燈條11設置於基板10的出光側,藉此當燈條11射出光線時,部分未朝向基板10前行之光線即可因應第一反射件12反射回基板10處,以避免光線浪費。而燈條11係可以平行基板10或垂直基板10形成入射光線設置,於本實施方式以燈條11提供平行基板10之側入光線為例。第一反射件12係對應燈條11設置,而可將光線反射至基板10處。其中,第一反射件12之表面亦可如同凹面1011而為類鏡面或粗糙面,以具更佳之反射效果。
並且為提升反射效果,第一反射件12之厚度可由設置燈條11側朝向另側漸減或漸增,換言之,第一反射件12對應設置燈條11區域之厚度係可小於或大於其他區域之厚度,例如使第一反射件12非對應設置有燈條11之區域具有一傾斜面121,如第2B圖所示,即揭示第一反射件12之厚度由設置燈條11側朝另側增加。或是於第一反射件12非對應設置有燈條11之區域表面佈設反射微結構122等,以確保可將燈條11之光線反 射回基板10,如第2C圖所示。其中,圖中所示之傾斜面121與反射微結構122僅為一較佳示意,例如傾斜面121亦可朝另側傾斜,使第一反射件12厚度由設置燈條11側朝另側減少,且傾斜面121亦可為弧面態樣,而反射微結構122亦可為具弧面之結構等。而若需在背光模組1設置光學膜片,在具有第一反射件12之結構下,係可將光學膜片對應基板10出光側並疊設於第一反射件12上方。
請續參閱第3圖,其係為本創作一實施方式之背光模組前視圖,較佳者,基板10之任一凹面1011,係至少由一第一曲面1012及一第二曲面1013相接形成,且第一曲面1012與第二曲面1013具有相異的曲率半徑,或任一凹面1011之第一曲面1012及第二曲面1013係有相異之弧度,如第3圖所示。例如於第3圖左側之凹面1011,其第一曲面1012與第二曲面1013即具有相異之曲率半徑R1、R2,另一凹面1011之第一曲面1012與第二曲面1013則具有相異之弧度。透過第一曲面1012及第二曲面1013之結構調整,可達到更佳之調光效果,例如因應與點光源111之距離調整第一曲面1012及第二曲面1013之曲率半徑或弧度,以獲得更為精確之調光效能,且使基板10之出光均勻度提高。而各凹面1011除了由第一曲面1012及第二曲面1013相接形成外,更可進一步具有不同弧度或曲率半徑之第三甚或第四曲面,與第一曲面1012及第二曲面1013相接而成,使各凹面1011具有多段之弧度與曲率半徑變化,以因應出光需求與搭載之燈條11種類進行調整,並更利於區域調光控制進行。
此外,為了避免基板10鄰近燈條11區域產生亮暗不均的熱點現象,係可使任二相鄰之凹面1011相交處形成一弧面103,更進一步地, 相交處之弧面103可為凸弧面或凹弧面。
請續參閱第4圖,其係為本創作一實施方式之側視圖。除了如前述各凹面1011可由第一曲面及第二曲面相接形成外,凹面1011亦可至少為一第一斜面1015及一第二斜面1016相接形成,且第一斜面1015與第二斜面1016分別與水平面具有相異之夾角,於此以第一斜面1015與水平面之夾角為θ1,第二斜面1016與水平面之夾角為θ2為例說明。同樣地,藉此結構即可增強各凹面之調光功效,且提升整體出光品質。其中,各凹面1011除了可同時皆由曲面或斜面相接形成外,亦可使任一凹面1011為同時由斜面及曲面相接形成之結構態樣。
請續參閱第5A、5B及6圖,其係為本創作一實施方式之背光模組立體示意圖、背光模組應用俯視圖及背光模組前視圖。於本實施方式中,背光模組1具有一第一反射件12及一第二反射件13,其分設於基板10的相對兩側,且基板10與第一反射件12,以及基板10與第二反射件13之間,分別設有燈條11,使背光模組1為具有雙側入光之結構態樣,並各燈條11之光線係平行基板10入側形成側入光線。藉此當背光模組1應用於較大的顯示器時而具有較大面積時,可透過雙側入光方式維持整體出光強度。並透過控制兩側燈條11點光源111之驅動時序,即可達到控制反射區101出光量之功效,如第5B圖所示,惟圖中之出光態樣僅供說明之用,非表示實際出光。較佳者,於本實施方式,基板10之厚度係由對應設置燈條11之兩側分別朝向中央漸增,以獲得更佳的區域調光功效,且以基板10之凹面1011由具相異半徑或弧度之第一曲面及第二曲面相接形成為例說明。
為了消除熱點現象,對於燈條11與第一反射件12或第二反 射件13及基板之距離亦有對應之設計。如第6圖所示,燈條11係與第一反射件12連接設置,藉由燈條11與基板10及第一反射件12相互連接之結構態樣,除可防止熱點現象產生,同時亦讓燈條11上之點光源111光線可傳輸至更遠處,以及降低燈條11的總厚度。同樣地,燈條11與第二反射件13亦可如前述方式設置,於此即不再重述。同樣地,為提升光線調整效能,於基板10出光側可增設光學膜片,且光學膜片係疊設於第一反射件12及第二反射件13上方。
請續參閱第7圖,其係為本創作一實施方式之背光模組前視圖,於本實施方式中,第一反射件12與第二反射件13亦設置於基板10兩側,且於基板10及第一反射件12,以及基板10與第二反射件13之間分別設有燈條11,對應第一反射件12設置之燈條11光線垂直基板10入射,對應第二反射件13設置之燈條11光線平行基板入射。藉由設置其中一燈條11光線為垂直基板10方向入射,即可有效縮減對應之第一反射件12長度,達到縮短後續所應用之顯示器邊框寬度之功效。對應第一反射件12設置之燈條11,係可與第一反射件12相互連接,第一反射件12具有一第一端123及一第二端124,前述燈條11可視點光源111功率或展光角度等條件,設置於第一端123或第二端124之處,或是設置於第一端123及第二端124之間的中央區域,並與第一端123及第二端124保有一間距,兩間距可為相等或不相等。而同樣地,於此基板10之厚度亦由對應設置燈條11之兩側分別朝向中央漸增,以獲得更佳的區域調光功效。此外,相對基板10具有水平入射光線之燈條11,可與第二反射件13連接設置以防止熱點現象產生,其餘細部特徵請參閱前述實施方式內容。而於本實施方式中,當對應第二反 射件13設置之燈條11,其上點光源111之功率大於對應第一反射件12設置之燈條11點光源111時,可使第一反射件12與第二反射件13之長度相同。並於本實施方式中,係以基板10之凹面1011由具相異半徑或弧度之第一曲面及第二曲面相接形成為例。特別一提的是,於本實施方式中,第一反射件12與第二反射件13係為等高平行設置,惟第一反射件12與第二反射件13亦可為非等高平行設置。
請參閱第8圖所示,其係為本創作一實施方式之背光模組前視圖,於本實施方式中,對應第一反射件12及第二反射件13設置之燈條11具有相同的發光功率或對應第二反射件13之點光源111功率小於對應第一反射件12之點光源111時,即可使第一反射件12之長度小於第二反射件13。因當對應第一反射件12之燈條11光線呈垂直基板10入射時,第一反射件12之長度可被縮減,此時倘若第二反射件13的長度過短,則可能導致熱點現象產生。相對地,第二反射件13之長度亦不可設置過長,以免增加邊框的寬度。較佳者,第二反射件之長度可為第一反射件長度之1.1~3倍。
請參閱第9圖,其係為本創作一實施方式之背光模組前視圖,其中,於基板10之出光側係可增設一光學膜片14如擴散片、稜鏡片或亮度增強片等,以進一步地調整自燈條11發出的光線,透過擴散片可使光線更為發散,稜鏡片可將漫射之光線導引至基板10處,而亮度增強片則可提高背光模組1之亮度集中,藉此調整背光模組1之整體出光均勻度與效能。
請參閱第10、11及12圖,其係為本創作一實施方式之顯示器立體示意圖、顯示器前視圖及另一實施態樣之顯示器前視圖,並請復搭 配參閱第1B圖。本創作亦揭示一種具區域調光功效之顯示器2,其包括一顯示面板20及一背光模組1。顯示面板20係可為液晶面板,並設置於背光模組1之出光側。而背光模組1係如前述,包括基板10及燈條11,基板10具有相鄰設置之反射區101,且各反射區101具有凹面1011,各凹面1011係相接設置。燈條11具有點光源111,並對應基板10一側設置,供以投射光線至基板10,以經由各凹面1011反射形成出光。透過控制各點光源111之驅動時序,即可調整各反射區101之出光量,進而達到區域調光之功效,區域調光之運用呈現可參照第1B圖。藉此,顯示器1透過省略設置導光元件之背光模組1,係可有效地減縮整體成本、重量與厚度,同時仍保有極佳之出光效果。更進一步地,透過點光源111之動態控制,即可讓基板10之反射區101相對顯示面板20,形成於各區域具有不同出光亮度之供光狀態,達到區域調光之功效。同樣地,可使基板10之至少一凹面1011為類鏡面設置,以提高光線反射率,且基板10之厚度係由設置燈條11側朝另側漸增,以獲得更佳的調光效能,並背光模組1更具有至少一第一反射件12,其對應設於基板10之一側,以將光線反射回基板10。此外,在顯示面板20與基板10間,亦可設置有光學膜片14,或是將光學膜片14疊設於第一反射件12上方,而使光學膜片14位於顯示面板20與第一反射件12間,如第12圖所示,以進一步地調整自燈條11發出的光線,以及提供予顯示面板20之出光呈現。其餘細部技術特徵已於前述,於此即不贅述。
復搭配參閱第2B~8圖,背光模組1係可具有多種不同的實施態樣,如第2B及2C圖,第一反射件12可因應燈條11設置位置而具有傾斜面121,或是佈設反射微結構122等。其中,基板之任一凹面1011, 係至少由一第一曲面1012及一第二曲面1013相接形成,且第一曲面1012與第二曲面1013具有相異的曲率半徑,或任一凹面1011之第一曲面1012及第二曲面1013係有相異之弧度,並可使任二相鄰之凹面1011相交處形成一弧面1014。以及凹面1011亦可至少為一第一斜面1014及一第二斜面1015相接形成,且第一斜面1014與第二斜面1015分別與水平面具有相異之夾角,如第3及4圖所示。其餘細部技術特徵,請復參閱前述內容,於此不再贅述。
或如第5A~6圖所示,背光模組1可具有第一反射件12及第二反射件13,其分設於基板10的相對兩側,且基板10與第一反射件12,以及基板10與第二反射件13之間,分別設有燈條11,使背光模組1為具有雙側水平入光之結構態樣,且為獲得較佳之調光效果,基板10之厚度可由對應設置燈條11側朝另側漸增。並為消除熱點現象,對於燈條11與第一反射件12及基板10之距離亦有對應之設計,例如使燈條11係分別與第一反射件12及基板10連接設置,藉由燈條11與基板10及第一反射件12相互連接之結構態樣(第6圖參照),達到消除熱點現象之功效。其餘細部技術特徵,請復參閱前述內容,於此不再贅述。
或如第7圖所示,背光模組1之第一反射件12與第二反射件13設置於基板10兩側,且於基板10及第一反射件12,以及基板10與第二反射件13之間分別設有燈條11,對應第一反射件12設置之燈條11光線垂直基板10入射,對應第二反射件13設置之燈條11光線平行基板10入射。藉由設置其中一燈條11光線垂直基板10方向入射,即可縮減對應之第一反射件12長度,使顯示器2之邊框寬度減少,且為獲得較佳之調光效 果,基板10之厚度可由對應設置燈條11側朝另側漸增。同樣地,於此光線平行基板10入射之燈條11相對第二反射件13之設置態樣,亦可參照前述第5A~7圖所示內容。或如第8圖所示,當對應第一反射件12及第二反射件13設置之燈條11具有相同的發光功率或對應第二反射件13之點光源111功率小於對應第一反射件12之點光源111時,即可使第一反射件12之長度小於第二反射件13。其餘細部技術特徵,請復參閱前述內容,於此不再贅述。
綜上所述,本創作揭示之具區域調光功效之背光模組及顯示器,透過基板之凹面設計,即無須另加設置導光板等光學元件,而可透過反射方式使入射光線形成均勻面光源,並搭配動態控制點光源之驅動時序,即可調整各反射區之出光量,以提供顯示器於各時程下的區域出光需求,提升畫面之對比度與顯示效能。同時本創作揭示之背光模組與顯示器,因可省略導光板元件,因而可降低產品成本、重量以及厚度,符合現今市場需求。並且,基板之凹面因應燈條種類以及整體設置條件,而具有對應之結構設計,以提供更為均勻化的出光效能。此外,背光模組中亦可設置反射件,以有效提升燈條光線的使用率。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創作之較佳實施方式而已,並非用以限定本創作實施之範圍;故在不脫離本創作之精神與範圍下所作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涵蓋於本創作之專利範圍內。
1‧‧‧背光模組
10‧‧‧基板
101‧‧‧反射區
1011‧‧‧凹面
11‧‧‧燈條
111‧‧‧點光源
12‧‧‧第一反射件

Claims (44)

  1. 一種具區域調光功效之背光模組,供以應用於一顯示器,包括:一基板,具有相鄰設置之複數反射區,且各該反射區具有一凹面,各該凹面係相接設置;及至少一燈條,具有複數點光源並對應該基板至少一側設置,供以投射光線至該基板,以經由各該凹面反射形成出光,其中,透過控制各該點光源之驅動時序,以調整各該反射區之出光量,進而達到區域調光之功效。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具區域調光功效之背光模組,其中,任一該凹面至少由一第一曲面及一第二曲面相接形成,且該第一曲面與該第二曲面具有相異之曲率半徑。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具區域調光功效之背光模組,其中,任一該凹面至少由一第一曲面及一第二曲面相接形成,且該第一曲面與該第二曲面具有相異之弧度。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具區域調光功效之背光模組,其中,任一該凹面至少由一第一斜面及一第二斜面相接形成,且該第一斜面與該第二斜面分別與水平面具有相異之夾角。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具區域調光功效之背光模組,其中,任二相鄰之該凹面相交處係形成一弧面。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具區域調光功效之背光模組,其中,至少一該凹面為類鏡面。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具區域調光功效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基 板之厚度係由對應設置該燈條之側朝另側漸增。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具區域調光功效之背光模組,更具有一光學膜片,設於該基板之出光側。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具區域調光功效之背光模組,更具有至少一第一反射件,該第一反射件對應設於該基板之一側,供以將光線反射回該基板。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具區域調光功效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反射件非對應設置該燈條之區域具有一傾斜面。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具區域調光功效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反射件非對應設置該燈條之區域佈設有一反射微結構。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具區域調光功效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燈條係與該第一反射件連接設置。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具區域調光功效之背光模組,更具有一光學膜片,設於該基板之出光側且疊設於該第一反射件上方。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具區域調光功效之背光模組,更具有一第一反射件及一第二反射件,分設於該基板之相對兩側,且於該基板與該第一反射件及該基板與該第二反射件之間,分別設有該燈條,該等燈條之光線係平行該基板入射形成側入光線。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具區域調光功效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基板之厚度係由設置該燈條之兩側分別朝中央漸增。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具區域調光功效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燈條係與該第一反射件連接設置。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具區域調光功效之背光模組,更具有一光學膜片,設於該基板之出光側且疊設於該第一反射件及該第二反射件上方。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具區域調光功效之背光模組,更具有一第一反射件及一第二反射件,分設於該基板之兩側,且於該基板與該第一反射件及該基板與該第二反射件之間,分別設有該燈條,對應該第一反射件設置之該燈條光線係垂直該基板入射,對應該第二反射件設置之該燈條光線係平行該基板入射。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具區域調光功效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基板之厚度係由設置該燈條之兩側分別朝中央漸增。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具區域調光功效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反射件之長度小於該第二反射件。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具區域調光功效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燈條係與該第二反射件連接設置。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具區域調光功效之背光模組,更具有一光學膜片,設於該基板之出光側且疊設於該第一反射件及該第二反射件上方。
  23. 一種具區域調光功效之顯示器,包括:一顯示面板;及一背光模組,設於該顯示面板一側,包括:一基板,具有相鄰設置之複數反射區,且各該反射區具有一凹面,並各該凹面係相接設置;及 至少一燈條,具有複數點光源並對應該基板至少一側設置,供以投射光線至該基板,以經由各該凹面反射形成出光,其中,透過控制各該點光源之驅動時序,以調整各該反射區之出光量,進而達到區域調光之功效。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之具區域調光功效之顯示器,其中,任一該凹面至少由一第一曲面及一第二曲面相接形成,且該第一曲面與該第二曲面具有相異之曲率半徑。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之具區域調光功效之顯示器,其中,任一該凹面至少由一第一曲面及一第二曲面相接形成,且該第一曲面與該第二曲面具有相異之弧度。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之具區域調光功效之顯示器,其中,任一該凹面至少由一第一斜面及一第二斜面相接形成,且該第一斜面與該第二斜面分別與水平面具有相異之夾角。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之具區域調光功效之顯示器,其中,任二相鄰之該凹面相交處係形成一弧面。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之具區域調光功效之顯示器,其中,至少一該凹面為類鏡面。
  2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之具區域調光功效之顯示器,其中,該基板之厚度係由對應設置該燈條之側朝另側漸增。
  3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之具區域調光功效之顯示器,更具有一光學膜片,設於該基板之出光側,而位於該顯示面板與該基板間。
  3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之具區域調光功效之顯示器,更具有至少 一第一反射件,該第一反射件對應設於該基板之一側,供以將光線反射回該基板。
  3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1項所述之具區域調光功效之顯示器,其中,該第一反射件非對應設置該燈條之區域具有一傾斜面。
  3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1項所述之具區域調光功效之顯示器,其中,該第一反射件非對應設置該燈條之區域佈設有一反射微結構。
  3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1項所述之具區域調光功效之顯示器,其中,該燈條係與該第一反射件連接設置。
  3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1項所述之具區域調光功效之顯示器,更具有一光學膜片,設於該基板之出光側且疊設於該第一反射件上方,使該光學膜片位於該顯示面板與該第一反射件之間。
  3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之具區域調光功效之顯示器,更具有一第一反射件及一第二反射件,分設於該基板之相對兩側,且於該基板與該第一反射件及該基板與該第二反射件之間,分別設有該燈條,該等燈條之光線係平行該基板入射形成側入光線。
  3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6項所述之具區域調光功效之顯示器,其中,該基板之厚度係由設置該燈條之兩側分別朝中央漸增。
  3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6項所述之具區域調光功效之顯示器,其中,該燈條係與該第一反射件連接設置。
  3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6項所述之具區域調光功效之顯示器,更具有一光學膜片,設於該基板之出光側且疊設於該第一反射件及該第二反射件上方,使該光學膜片位於該顯示面板與該第一反射件及該第二反射件之 間。
  4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之具區域調光功效之顯示器,更具有一第一反射件及一第二反射件,分設於該基板之兩側,且於該基板與該第一反射件及該基板與該第二反射件之間,分別設有該燈條,對應該第一反射件設置之該燈條光線係垂直該基板入射,對應該第二反射件設置之該燈條光線係平行該基板入射。
  4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0項所述之具區域調光功效之顯示器,其中,該基板之厚度係由設置該燈條之兩側分別朝中央漸增。
  4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0項所述之具區域調光功效之顯示器,其中,該第一反射件之長度小於該第二反射件。
  4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0項所述之具區域調光功效之顯示器,其中,該燈條係與該第二反射件連接設置。
  4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0項所述之具區域調光功效之顯示器,更具有一光學膜片,設於該基板之出光側且疊設於該第一反射件及該第二反射件上方,使該光學膜片位於該顯示面板與該第一反射件及該第二反射件之間。
TW106208102U 2017-06-06 2017-06-06 具區域調光功效之背光模組及顯示器 TWM5493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208102U TWM549364U (zh) 2017-06-06 2017-06-06 具區域調光功效之背光模組及顯示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208102U TWM549364U (zh) 2017-06-06 2017-06-06 具區域調光功效之背光模組及顯示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49364U true TWM549364U (zh) 2017-09-21

Family

ID=607654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208102U TWM549364U (zh) 2017-06-06 2017-06-06 具區域調光功效之背光模組及顯示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4936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55667A (zh) * 2021-08-18 2021-11-1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反射式电子纸显示模组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55667A (zh) * 2021-08-18 2021-11-1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反射式电子纸显示模组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3655667B (zh) * 2021-08-18 2023-10-1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反射式电子纸显示模组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0050489A1 (ja) 光源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5130434B2 (ja) 導光板及びそれを採用した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US20110317096A1 (en) Planar lighting device and liquid-crystal display device with the same
TWI459089B (zh) 導光板及背光模組
JP4655746B2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TW201202799A (en) Liquid display device
JP2012142251A (ja)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映像表示装置
US8545048B2 (en) LED illumination structure without light guide plate
KR101524914B1 (ko) 광확산 소자, 및 이를 갖는 발광소자 어레이 유닛
JP2010170897A (ja) エッジライト型部分駆動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12174370A (ja) 照明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4179062A (ja) 照明装置、導光体、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TWI421549B (zh) 導光板及背光模組
US9116265B2 (en) Planar lighting device
JP2005228535A (ja) 面状光源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10108601A (ja) 面状光源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KR100705737B1 (ko) 다중 반사면의 반사판을 구비한 백라이트 유닛
JP2010522961A (ja) 汎用照明システムおよび照明器具
TWM549364U (zh) 具區域調光功效之背光模組及顯示器
WO2014200096A1 (ja) 照明装置
WO2013088594A1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7095484A (ja) 液晶ディスプレイ用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JP4604745B2 (ja) 液晶表示パネルの面光源装置
JP2004241137A (ja) 照明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5150037A (ja) 面状照明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