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47969U - 便攜式充氣護套 - Google Patents

便攜式充氣護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47969U
TWM547969U TW106208690U TW106208690U TWM547969U TW M547969 U TWM547969 U TW M547969U TW 106208690 U TW106208690 U TW 106208690U TW 106208690 U TW106208690 U TW 106208690U TW M547969 U TWM547969 U TW M547969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urrounding portion
elastic band
inflating
sheet
belt bod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2086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Tsung-Hsuan Liu
Original Assignee
Caremed Supply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remed Supply Inc filed Critical Caremed Supply Inc
Priority to TW10620869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47969U/zh
Publication of TWM5479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47969U/zh

Links

Description

便攜式充氣護套
本創作是關於一種便攜式充氣護套,尤指一種套設在人體上,且內部設有可充放氣的氣囊的便攜式充氣護套。
利用氣囊體積的改變,來按摩人體、促進血液循環或是肌肉放鬆的技術已行之有年,其中,該類的技術,大多是利用一內部含有(或可外接)氣囊的套體,利用該套體的位置將該氣囊設定在希望被按摩的位置,然後再利用一充氣裝置對該氣囊進行充氣來改變該氣囊的體積,進而對人體進行壓抵產生按摩功效。
其中,上述這樣利用將套體套設在人體上來固定氣囊的固定方式,由於將套體在固定於人體上的方式,大多是藉由在套體上設計一開口供人體放入該套體所形成的套設空間中,然後再利用一閉合裝置如扣件或魔鬼氈等等能夠關閉該開口的元件將該開口封閉,而使得該套體與人體緊密接觸,利用之間的摩擦力來固定該套體與人體之間的位置關係。
然而,這樣利用摩擦力來固定套體與人體間的固定方式,雖然在一般的狀況下能夠使得該套體被固定在人體的特定位置上,但是當該套體需要再另外的配合一個可以改變體積的氣囊時,由於氣囊會反覆的改變其體積,使得該套體內部的上述套設空間不斷的收到氣囊擠壓而讓該空間的大小不斷改變(否則無法按摩人體),容易使得上述閉合裝置逐漸鬆脫,而讓固定該套體的摩擦力降低,使得該套體無法與人體緊密接觸進而使套體鬆脫並偏移原本的位置,十分不方便。
本創作之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便攜式充氣護套,該便攜式充氣護套即使護套內部的氣囊不斷改變體積,而不斷改變護套環繞人體時所構成的空間大小,也能穩固的固定在人體上,而不會因為上述空間大小不斷改變而導致護套鬆脫。
本創作之次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便攜式充氣護套,具有一可快速組卸於護套表面的充氣裝置,且可以在該護套固定在人體的狀態下,直接組卸該充氣裝置。
本創作之次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便攜式充氣護套,具有複數個安裝於人體上不同位置且各自具有一按摩氣囊的帶體,並透過同一充氣裝置而能對人體的不同部位同時進行按摩。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創作便攜式充氣護套,套設於人體上,包含:一帶體,設有一能夠改變體積大小的充氣部,上述充氣部內部構造有一氣室,且上述充氣部兩側分別設有可撓曲彎折的一第一圍繞部以及一第二圍繞部,並由上述第一圍繞部與第二圍繞部彼此相鄰定位來構成一環圈空間,供一使用者的軀幹或四肢裝設於上述環圈空間中; 一充氣裝置,安裝於上述帶體的外表面,並與上述氣室相連通,用以填充氣體來改變上述充氣部的體積,進而變更上述環圈空間的尺寸大小;以及一彈性帶,上述彈性帶一端連接於上述第一圍繞部,另一相反端則是設有一與上述第二圍繞部相鄰定位的連接件,並能彈性伸縮來改變上述彈性帶的長度,使上述環圈空間產生一向內收束的彈性作用力。
關於上述彈性帶,為了更加貼合使用者的軀幹形狀,於一實施例中,上述便攜式充氣護套進一步包含一輔助彈性帶,上述輔助彈性帶一端連接於上述第一圍繞部,並與上述彈性帶分別排列在靠近上述帶體短軸的相反兩側位置。
此外,於一實施例中,上述第一圍繞部具有一鄰近上述充氣部的第一端以及一遠離上述充氣部的第二端,上述彈性帶連接於上述第一圍繞部的上述第一端位置,且上述彈性帶與上述第一圍繞部同時連接於上述第二圍繞部時,上述彈性帶位於上述第一圍繞部與上述第二圍繞部之間。
於另一實施例中,上述第一圍繞部具有一鄰近上述充氣部的第一端以及一遠離上述充氣部的第二端,但上述彈性帶連接於上述第一圍繞部的第二端的位置,且上述彈性帶與上述第一圍繞部同時連接於上述第二圍繞部時,使得上述彈性帶與上述第一圍繞部分別覆蓋在上述第二圍繞部外側的不同位置。
而關於上述第一圍繞部的樣態,於一較佳實施例中,上述第一圍繞部包含一第一片體以及一第二片體,上述第一片體以及上述第二片體兩者的內側面上分別設有一靠近上述帶體短軸邊緣的固定件,使得上述兩固定件分別位於上述帶體的相反兩側邊,而上述第二圍繞部的外側面設有配合上述兩固定件定位的至少一組合件。
其中,上述第一片體的一部分範圍與上述第二片體的一部份範圍互相重疊,且上述第一片體未被上述第二片體覆蓋的剩餘部分範圍與上述第二片體未被上述第一片體覆蓋的剩餘部分範圍之間形成一間隔空間。
利用重疊的部分使得上述第一遍體及上述第二片體之間在組合時能夠互相影響,而使上述第一圍繞部與上述第二圍繞部之間的結合更基穩固。
而關於上述間隔空間的部分,除了於一實施例中利用該間隔空間幫助透氣外,於一實施例中,上述間隔空間的形狀對應上述充氣裝置的外型輪廓,使得上述充氣裝置可在上述帶體套設於使用者的軀幹時,透過上述間隔空間而仍能組卸的安裝於上述帶體的外表面。
關於上述充氣部、第二圍繞部的表面結構,其中,上述第二圍繞部與充氣部的外側表面共同設有一組合件,上述組合件用以連接固定上述彈性帶、上述第一圍繞部以及上述充氣裝置三者。
關於一些額外的設計,一實施例中,上述充氣部靠近上述帶體的外表面一側,設有一限制片,使上述充氣部改變體積時,上述充氣部朝向上述環圈空間的方向改變體積,而有更好的按摩效果;於一實施例中,為了能選擇性地針對特定部位強化按摩效果,上述帶體的內表面設置有一結合部及至少一凸塊,上述凸塊透過一結合件結合在上述帶體的結合部的任意位置,對上述環圈空間中的驅幹進行壓迫。
最後,本創作亦提供一種便攜式充氣護套,包含:一本體,包含:一第一帶體,設有一能夠改變體積大小的第一充氣部,上述第一充氣部內部構造有一第一氣室,且上述第一充氣部兩側分別設有可撓曲彎折的一第一左圍繞部以及一第一右圍繞部,並由上述第一左圍繞部與第一右圍繞部彼此相鄰定位來構成一第一環圈空間,讓一使用者的腿部其中一部分能夠裝設於上述第一環圈空間中; 一第二帶體,連接於上述第一帶體,並設有一第二充氣部,上述第二充氣部內部構造有一第二氣室,且上述第二充氣部兩側分別設有可撓曲彎折的一第二左圍繞部以及一第二右圍繞部,並由上述第二左圍繞部與第二右圍繞部彼此相鄰定位來構成一第二環圈空間,讓上述使用者的腿部另一不同部分能夠裝設於上述第二環圈空間中。
一充氣裝置,安裝於上述本體的一外表面,並與上述第一氣室與第二氣室相連通,用以充放氣體來改變上述第一充氣部與第二充氣部的體積,進而變更上述第一環圈空間以及第二環圈空間的尺寸大小。
一第一彈性帶,上述第一彈性帶一端連接於上述第一左圍繞部,另一相反端則是設有一與上述第一右圍繞部相鄰定位的第一連接件,並能彈性伸縮來改變上述第一彈性帶的長度,使上述第一環圈空間產生一向內收束的彈性作用力;一第二彈性帶,上述第二彈性帶一端連接於上述第二左圍繞部,另一相反端則是設有一與上述第二右圍繞部相鄰定位的第二連接件,並能彈性伸縮來改變上述第二彈性帶的長度,使上述第二環圈空間產生一向內收束的彈性作用力。
而關於上述第一帶體、上述第二帶體的其他可能的結構樣態變化,可參考前述對於上述帶體的結構樣態變化之說明,在此就不加以贅述。
而在具有複數個帶體時,關於如何充氣設計的部分,於一實施例中,上述充氣裝置透過一輸氣管連通上述第一氣室或上述第二氣室至少其中之一,且上述第一氣室與上述第二氣室透過一連通管互相連通,使上述第一氣室及上述第二氣室同時受到上述充氣裝置充氣。
由以上說明可知,本創作的特點在於利用彈性帶產生一向內收束的彈性作用力的設計,使得護套的帶體即使需要配合氣囊體積變化而不斷改變形狀,也可以藉由該彈性作用力的作用,保持上述環圈空間的大小,使得上述帶體可以保持在人體上而不鬆脫。
此外,上述護套的帶體的外側表面共同設有一組合件,使得上述彈性帶、上述帶體一側的第一圍繞部可以依照使用者的肢體形狀及尺寸而改變固定在上述帶體上的位置,並在上述彈性帶與上述第一圍繞部所未覆蓋的位置處,透過上述組合件而能夠快速組卸一充氣裝置,對帶體內部的氣囊進行充氣。
且於一些實施例中,上述便攜式充氣護套可擴充上述帶體的數量,並利用複數個不同的帶體所產生的不同環圈空間套設在人體上,分別針對人體的不同位置進行壓迫按摩。
茲為便於更進一步對本創作之構造、使用及其特徵有更深一層明確、詳實的認識與瞭解,爰舉出較佳實施例,配合圖式詳細說明如下:
請參照圖1、圖2A至圖2E所示,本創作便攜式充氣護套於實施時,包含:一帶體10、一充氣裝置20(請參考圖2E)以及一彈性帶30;上述帶體10設有一能改變體積大小的充氣部11,上述充氣部11內部構造有一氣室110、且上述充氣部11兩側分別設有可撓區彎折的第一圍繞部12以及一第二圍繞部13;使用時請參照圖2A及其他圖示所示,上述第一圍繞部12與上述第二圍繞部13於使用時將彼此相鄰定位來購成一環圈空間40,供使用者的軀幹或四肢裝設於上述環圈空間40中。(圖式中使用者的手臂已置入上述環圈空間40中)
而上述充氣裝置20的部分,請參考圖2E,使用時上述充氣裝置20安裝在上述帶體10的外表面,上述充氣裝置20與上述氣室110相連通,用以充、放氣體來改變上述氣室110的體積,進而影響上述充氣部11的體積,而連帶變更上述環圈空間40的尺寸大小,對位於環圈空間40中的使用者身體進行按摩。
最後關於上述彈性帶30的部分,上述彈性帶30一端連接於上述第一圍繞部12、而另一相反端則是設有一用以與上述第二圍繞部13相鄰定位的連接件31,能藉由彈性拉伸變形來改變上述彈性帶30的長度,利用上述彈性帶30的力量使得上述環圈空間40產生一項內收束的彈性作用力32。
關於於圖1、圖2A至圖2E 所示的一較佳實施例中樣態的詳細說明,首先,使用時的順序如圖2A至圖2E所示:首先,如圖2A所示,先將使用者的軀幹或四肢(圖中是手臂)置入上述帶體10所形成的上述環圈空間40中,然後再如圖2B所示,將上述彈性帶30連接置上述第二圍繞部13、接著,再如圖2C、及圖2D所示將上述第一圍繞部12(於圖中分為兩形狀不同片體,詳細後述) 依照順序分別覆蓋在上述彈性帶30上,並連接上述第二圍繞部13,並於最後如圖2E所示裝上上述充氣裝置20。
關於各元件間的結合方式:於上述實施例中,上述第一圍繞部12的內側面設有一與上述第二圍繞部13連結的固定件120,而上述帶體10的上述第二圍繞部13與上述充氣部11的外側表面共同設有一組合件130,上述組合件130用以連接固定上述第一圍繞部12的上述固定件120及上述彈性帶30的上述連接件31。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上述充氣部11的表面設有一供上述充氣裝置20與上述氣室110連接的輸氣管21(為方便表示、上述輸氣管21未照比例繪製)、上述充氣裝置20的背面設有一對應上述輸氣管21的注氣孔22,且上述充氣裝置20的背面亦設有一用以與上述組合件130連結的接合件23,使得上述充氣裝置20能固定在上述帶體10的表面,並且透過上述輸氣管21對上述氣室110進行充、放氣。
其中,本創作並沒有限制上述組合件130、上述連接件31、上述固定件120及上述接合件23的種類,使得在本實施例中,上述元件皆為魔鬼氈、但在實施例中、可以是可重覆黏貼的膠片、扣件、勾件等等可以供兩元件之間重複分開並組合的元件;此外,也沒有特別限制上述組合件130的位置,使得在其他實施例如圖4A、圖4B的實施例中,上述組合件130也可以設置在上述第一圍繞部12的表面。
關於上述彈性帶30的部分:上述第一圍繞部12具有一鄰近上述充氣部11的第一端121以及一遠離上述充氣部11的第二端122,而在本實施例中上述便攜式充氣護套進一步包含一輔助彈性帶301,上述彈性帶30與上述輔助彈性帶301分別連接在上述第一端121,且上述輔助彈性帶301一端一樣是連接於上述第一圍繞部12的上述第一端121,而另一端一樣具有用以連接上述第二為繞部13的上述連接件31,並與上述彈性帶30分別排列在靠近上述帶體10短軸的相反兩側位置使得使用時如圖2B所示、上述彈性帶30與上述輔助彈性帶於上述帶體10的短軸方向的相反兩側位置分別提供上述彈性作用力32,而能更貼合人體。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上述第一圍繞部12進一步包含一第一片體123及一第二片體124,上述第一片體123及上述第二片體124的形狀有所不同,上述固定件120一樣設置於上述第一片體123及上述第二片體124的內側面,並靠近上述帶體10的短軸邊緣而分別位於上述帶體10的相反兩側邊,而能夠覆蓋上述彈性帶30及上述輔助彈性帶301。
如圖2C、2D所示,組合時,上述第一片體123及上述第二片體124覆蓋在上述彈性帶30及上述輔助彈性帶301的表面,使得上述彈性帶30與上述輔助彈性帶301位於上述第一圍繞部12與上述第二圍繞部13之間,且上述第一片體123的一部分範圍還與上述第二片體124的一部份範圍互相重疊,除了在視覺上利用第一片體123及第二片體124掩住上述彈性帶30外,也幫助重疊中的上述第二片體124收到第一片體123覆蓋而不容易脫落,更可防止上述彈性帶30與上述第二圍繞部13分離。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上述第一片體123未被上述第二片體124覆蓋的剩餘部分範圍與上述第二片體124未被上述第一片體123覆蓋的剩餘部分範圍之間形成一間隔空間125,上述間隔空間125處因該處的厚度較薄的設計而具有較佳的透氣性能。
最後關於上述實施例,本創作並沒有限制上述第一片體123及上述第二片體124的材料種類,使得在本實施例中,上述第一片體123、上述充氣部11及上述第二圍繞部13為相同的材料所製成、而上述第二片體124則為一種透氣性更好的材料所製成;此外,本創作同樣也沒有限制上述第一片體123及上述第二片體124的元件形狀,使得在圖2A~圖2D所示的實施例中,上述第一片體123及上述第二片體124是連接在上述第二覆蓋件的表面、但在其他實施如圖3中,上述第一片體123及上述第二片體124因長度較長而一路延伸,並連接至上述充氣部11的表面。
請參考圖3A所示,在本實施例中,上述第一片體123及上述第二片體124因長度較長而使得一部份覆蓋在上述充氣部11的表面,且其中,未被上述第一片體123所覆蓋的剩餘部分範圍與未被上述第二片體124所覆蓋的剩餘部分範圍之間一樣,形成一間隔空間125;然而,在此實施例中,上述間隔空間125對應了上述充氣裝置20的外型輪廓,且上述輸氣管21的位置正好位於上述間隔空間125中,使得組卸上述充氣裝置20時,上述第一圍繞部12是否覆蓋在上述充氣部11上皆不影響上述充氣裝置20的組卸狀況與其功能。
特別說明,本創作沒有限制上述彈性帶30與上述輔助彈性帶301的設置位置,故如圖3B所示的實施例中,上述彈性帶30與上述輔助彈性帶301是安裝在上述第二端122的位置,使得上述彈性帶30與上述第一圍繞部12同時連接於上述第二圍繞部13時,上述彈性帶30與上述第一圍繞12部分別覆蓋在上述第二圍繞部13外側的不同位置。
此外,本創作也沒有限制上述充氣部11、上述氣室110、上述第一圍繞部12、上述第二圍繞部13的形狀帶,甚至也沒有限制上述第一圍繞部12及上述第二圍繞部13之間的關係,故在圖4A、圖4B所示的實施例中,上述第一圍繞部12的形狀為一單一的片體;而在該實施例中上述第二圍繞部13的部分,則是變更上述第二圍繞部13的形狀,在其邊緣131部分的部分延伸出為具有一第一短片體132、一第二短片體133,並於上述第一短片體132、第二短片體133之間一樣具有一間隔空間125。
故在圖4A、圖4B所示的實施例在使用時,上述第二圍繞部13的邊緣131鄰接上述第一圍繞部12,而上述第一短片體132、及上述二短片體133覆蓋在上述第一圍繞部12上述透過上述組合件130連接在上述第一圍繞部12,且上述彈性帶30由上述第二端122透過上述間隔空間125穿出而連接在上述第二圍繞部13件的表面。
請參考圖5A、5B所示,為了增加上述充氣部11所產生按摩的效果,於一些實施例中,上述充氣部11靠近上述帶體10的外表面一側,設有一限制片50,上述限制片50以一撓性較上述帶體10差的材料製成,例如塑膠或是金屬,用以上述充氣部11改變體積時,上述充氣部11的一面受到上述限制片50限制其膨脹的方向,使得上述充氣部11在改變體積時,單方向的朝向上述環圈空間40的方向改變體積,而充分將改變的體積用於壓迫按摩人體。
請參考圖6A、圖6B所示,而另一種為了增加上述充氣部11所產生按摩的效果,於一些實施例中,上述帶體10的內表面設置有一結合部60,上述結合部60用以設置一用以對人體的局部位置進行壓迫的凸塊61,上述凸塊61的背面設有一結合件62(為在圖上方便表示,未照比例繪製),透過上述結合件62及上述結合部60的組合,可選擇性的將上述凸塊61結合並設置在上述帶體10內表面的任意位置,而利用上述凸塊61對上述環圈空間40中的軀幹的特定位置進行進一步的壓迫。
其中,於圖6A、圖6B中的實施例中,上述凸塊61為一組設置有複數個凸起塊的撓性片體610,而上述結合件62與上述結合部60為一組魔鬼氈,且上述結合部60是設於上述帶體10的上述充氣部11的內側表面,但本創作並沒有限制上述凸塊61的樣態、大小以及上述結合件62與上述結合部60的種類,亦沒有限制上述結合部60的詳細位置,故在其他實施例中,上述凸塊61可以僅為一單一的突起塊狀物,而上述結合件62與上述結合部60可以更改為一黏合片,且上述結合部60的範圍並沒有限制只能位於上述充氣部11的內表面,而可以是上述帶體10的整個內側表面(意即包含了上述第一圍繞部12及上述第二圍繞部13上靠近上述環圈空間40的表面)。
最後,請參考圖7A、圖7B所示,本創作便攜式充氣護套並沒有限定上述帶體10的數量及其設計方式,故於 圖7A、圖7B所示的實施例中,上述便攜式充氣護套設有一本體70,而上述本體70具有一第一帶體71、一第二帶體72以及結構不同於上述第一帶體71、上述第二帶體72的一第三帶體73,上述第一帶體71、上述第二帶體72及上述第三帶體73透過彼此間於短軸方向的側邊互相連結。
其中,上述第一帶體71及上述第二帶體72的結構對應前述上述帶體10的結構,意即上述第一帶體71及上述第二帶體72具有對應上述帶體10的上述充氣部11的一第一充氣部711及一第二充氣部72,且上述第一充氣部711及上述第二充氣部721的兩側一樣設有對應上述帶體10的上述第一圍繞部12的一第一左圍繞部713、一第二左圍繞部723以及對應上述帶體10的上述第二圍繞部13的、一第一右圍繞部714、一第二右圍繞部724;且上述第一左圍繞部713與上述第一右圍繞部714、上述第二左圍繞部723與上述第二右圍繞部724一樣彼此相鄰定位來構成一第一環圈空間715及一第二環圈空間725;上述第一環圈空間715、上述第二環圈空間725及上述第三環圈空間735共同環繞於上述使用者的腿部的不同位置的一部份(圖7B中是分別位於大腿下方及小腿)。
同樣的,對應帶體數量的增加,於本實施例中,上述第一帶體71連接有對應的一第一彈性帶716來向上述第一環圈空間715產生一向內收束的彈性作用力32;上述第二帶體72連接有對應的第二彈性帶726來向上述第二環圈空間725產生一向內收束的彈性作用力32。
而關於上述第三帶體73的部分,如圖7A、圖7B所示,上述第三帶體73具有一踩踏部731及一黏貼部732,上述黏貼部732一端連接上述踩踏部731,另一端連接上述第二帶體72,且上述踩踏部731的兩側一樣設有一第三左圍繞部733,以及一第三右圍繞部734;使用時,上述第三左圍繞部733與上述第三右圍繞部734環繞使用者的腳掌並固定在上述黏貼部732而彼此相鄰定位,並構成一第三環圈空間735以容納使用者的腳掌;其中,上述第三帶體73不同於上述第一帶體71及上述第二帶體72,是直接利用彈性伸縮材料構成上述第三左圍繞部733來作為一第三彈性帶736來向上述第三環圈空間735產生一向內收束的彈性作用力32。
對於氣室及充氣方面的設計,如圖7A及圖7B所示,於該實施例中,上述第二氣室722內部設有一第一氣囊722a及一第二氣囊722b,上述第一氣囊722a設有第一通氣口801,上述第二氣囊722b設有一第二通氣口802,而上述充氣裝置20安裝於上述第二帶體72的外表面,並透過設於上述充氣裝置20表面上的一第一輸氣管811與上述第一通氣口801連接而連通上述第一氣囊722a;透過一第二輸氣管812與上述第二通氣口802連接而連通上述第二氣囊722b;而上述第一氣室712與上述第一氣囊722a之間透過一連通管803互相連接,且上述連通管803內埋於上述本體70內部,使上述第一氣室712與上述第二氣室722同時受到上述充氣裝置20充氣。
當然,本創作並沒有限制上述實施例中便攜式充氣護套的裝設位置,故亦可裝設於使用者的手部或是其他位置;也沒有針對上述帶體10的數量進行限制而可增設為三個以上;對於上述帶體10上的充氣部11中氣室或其中的氣囊數量一樣沒有限制,可隨使用者需求進行變化;此外,對於上述各個帶體71、72、73的其他結構變化,亦可參考前述段落中上述帶體10的變化實施例;而本創作也沒有限制上述本體70不能包含其他的結構,故於一些實施例中可以因使用需求而設置一結構不同於上述第一帶體71、上述第二帶體72及上述第三帶體73的帶體或其他結構。
上述所舉實施例,僅用為方便說明本創作並非加以限制,在不離本創作精神範疇,熟悉此一行業技藝人士依本創作申請專利範圍及創作說明所作之各種簡易變形與修飾,均仍應含括於以下申請專利範圍中。
10‧‧‧帶體
11‧‧‧充氣部
110‧‧‧氣室
12‧‧‧第一圍繞部
120‧‧‧固定件
121‧‧‧第一端
122‧‧‧第二端
123‧‧‧第一片體
124‧‧‧第二片體
125‧‧‧間隔空間
13‧‧‧第二圍繞部
130‧‧‧組合件
131‧‧‧邊緣
132‧‧‧第一短片體
133‧‧‧第二短片體
20‧‧‧充氣裝置
21‧‧‧輸氣管
22‧‧‧注氣孔
23‧‧‧接合件
30‧‧‧彈性帶
301‧‧‧輔助彈性帶
31‧‧‧連接件
32‧‧‧彈性作用力
40‧‧‧環圈空間
50‧‧‧限制片
60‧‧‧結合部
61‧‧‧凸塊
610‧‧‧撓性片體
62‧‧‧結合件
70‧‧‧本體
71‧‧‧第一帶體
711‧‧‧第一充氣部
712‧‧‧第一氣室
713‧‧‧第一左圍繞部
714‧‧‧第一右圍繞部
715‧‧‧第一環圈空間
716‧‧‧第一彈性帶
72‧‧‧第二帶體
721‧‧‧第二充氣部
722‧‧‧第二氣室
722a‧‧‧第一氣囊
722b‧‧‧第二氣囊
723‧‧‧第二左圍繞部
724‧‧‧第二右圍繞部
725‧‧‧第二環圈空間
726‧‧‧第二彈性帶
73‧‧‧第三帶體
731‧‧‧踩踏部
732‧‧‧黏貼部
733‧‧‧第三左圍繞部
734‧‧‧第三右圍繞部
735‧‧‧第三環圈空間
736‧‧‧第三彈性帶
801‧‧‧第一通氣口
802‧‧‧第二通氣口
811‧‧‧第一輸氣管
812‧‧‧第二輸氣管
803‧‧‧連通管
圖1為本創作便攜式充氣護套於一實施例中的示意圖; 圖2A、圖2B、圖2C、圖2D及圖2E為圖1實施例中的使用示意圖; 圖3A、圖3B為本創作便攜式充氣護套於另一些實施例中的樣態示意圖; 圖4A、圖4B為本創作便攜式充氣護套於在一實施例中的樣態示意圖; 圖5A、圖5B、為本創作便攜式充氣護套於另一類型的實施例中的樣態示意圖; 圖6A、圖6B、為本創作便攜式充氣護套於另一類型的實施例中的樣態示意圖; 圖7A、圖7B為本創作便攜式充氣護套於另一類型的實施例中的樣態示意圖。
120‧‧‧固定件
123‧‧‧第一片體
124‧‧‧第二片體
13‧‧‧第二圍繞部
130‧‧‧組合件
30‧‧‧彈性帶
301‧‧‧輔助彈性帶
31‧‧‧連接件
32‧‧‧彈性作用力

Claims (21)

  1. 一種便攜式充氣護套,包含: 一帶體,設有一能夠改變體積大小的充氣部,上述充氣部內部構造有一氣室,且上述充氣部兩側分別設有可撓曲彎折的一第一圍繞部以及一第二圍繞部,並由上述第一圍繞部與第二圍繞部彼此相鄰定位來構成一環圈空間,供一使用者的軀幹或四肢裝設於上述環圈空間中; 一充氣裝置,安裝於上述帶體的外表面,並與上述氣室相連通,用以填充氣體來改變上述充氣部的體積,進而變更上述環圈空間的尺寸大小; 一彈性帶,上述彈性帶一端連接於上述第一圍繞部,另一相反端則是設有一與上述第二圍繞部相鄰定位的連接件,並能彈性伸縮來改變上述彈性帶的長度,使上述環圈空間產生一向內收束的彈性作用力。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便攜式充氣護套,上述便攜式充氣護套進一步包含一輔助彈性帶,上述輔助彈性帶一端連接於上述第一圍繞部,並與上述彈性帶分別排列在靠近上述帶體短軸的相反兩側位置。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便攜式充氣護套,其中,上述第一圍繞部具有一鄰近上述充氣部的第一端以及一遠離上述充氣部的第二端,上述彈性帶連接於上述第一圍繞部的上述第一端位置,且上述彈性帶與上述第一圍繞部同時連接於上述第二圍繞部時,上述彈性帶位於上述第一圍繞部與上述第二圍繞部之間。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便攜式充氣護套,其中,上述第一圍繞部具有一鄰近上述充氣部的第一端以及一遠離上述充氣部的第二端,上述彈性帶連接於上述第一圍繞部的第二端的位置,且上述彈性帶與上述第一圍繞部同時連接於上述第二圍繞部時,上述彈性帶與上述第一圍繞部分別覆蓋在上述第二圍繞部外側的不同位置。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便攜式充氣護套,其中,上述第一圍繞部包含一第一片體以及一第二片體,上述第一片體以及上述第二片體兩者的內側面上分別設有一靠近上述帶體短軸邊緣的固定件,使得上述兩固定件分別位於上述帶體的相反兩側邊,而上述第二圍繞部的外側面設有配合上述兩固定件定位的至少一組合件。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便攜式充氣護套,其中,上述第一片體的一部分範圍與上述第二片體的一部份範圍互相重疊,且上述第一片體未被上述第二片體覆蓋的剩餘部分範圍與上述第二片體未被上述第一片體覆蓋的剩餘部分範圍之間形成一間隔空間。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便攜式充氣護套,其中,上述間隔空間的形狀對應上述充氣裝置的外型輪廓。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便攜式充氣護套,其中,上述第二圍繞部與充氣部的外側表面共同設有一組合件,上述組合件用以連接固定上述彈性帶、上述第一圍繞部以及上述充氣裝置三者。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便攜式充氣護套,其中,上述充氣部靠近上述帶體的外表面一側設有一限制片,使上述充氣部改變體積時,上述充氣部朝向上述環圈空間的方向改變體積。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便攜式充氣護套,其中,上述帶體的內表面設置有一結合部及至少一凸塊,上述凸塊透過一結合件結合在上述帶體的結合部的任意位置,對上述環圈空間中的軀幹進行壓迫。
  11. 一種便攜式充氣護套,包含: 一本體,包含: 一第一帶體,設有一能夠改變體積大小的第一充氣部,上述第一充氣部內部構造有一第一氣室,且上述第一充氣部兩側分別設有可撓曲彎折的一第一左圍繞部以及一第一右圍繞部,並由上述第一左圍繞部與第一右圍繞部彼此相鄰定位來構成一第一環圈空間,讓一使用者的腿部其中一部分能夠裝設於上述第一環圈空間中; 一第二帶體,連接於上述第一帶體,並設有一第二充氣部,上述第二充氣部內部構造有一第二氣室,且上述第二充氣部兩側分別設有可撓曲彎折的一第二左圍繞部以及一第二右圍繞部,並由上述第二左圍繞部與第二右圍繞部彼此相鄰定位來構成一第二環圈空間,讓上述使用者的腿部另一不同部分能夠裝設於上述第二環圈空間中; 一充氣裝置,安裝於上述本體的一外表面,並與上述第一氣室與第二氣室相連通,用以充放氣體來改變上述第一充氣部與第二充氣部的體積,進而變更上述第一環圈空間以及第二環圈空間的尺寸大小; 一第一彈性帶,上述第一彈性帶一端連接於上述第一左圍繞部,另一相反端則是設有一與上述第一右圍繞部相鄰定位的第一連接件,並能彈性伸縮來改變上述第一彈性帶的長度,使上述第一環圈空間產生一向內收束的彈性作用力; 一第二彈性帶,上述第二彈性帶一端連接於上述第二左圍繞部,另一相反端則是設有一與上述第二右圍繞部相鄰定位的第二連接件,並能彈性伸縮來改變上述第二彈性帶的長度,使上述第二環圈空間產生一向內收束的彈性作用力。
  12. 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便攜式充氣護套,上述便攜式充氣護套進一步包含一輔助彈性帶,上述輔助彈性帶一端連接於上述第一帶體或上述第二帶體至少其中一者所對應的上述第一右圍繞部或上述第二右圍繞部,並與對應的上述第一彈性帶或上述第二台性帶分別排列在靠近對應的上述第一帶體或第二帶體短軸的相反兩側位置。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便攜式充氣護套,其中,上述第一帶體或上述第二帶體至少其中一者所對應的上述第一左圍繞部或上述第二左圍繞部具有一鄰近對應的上述第一充氣部或上述第二充氣部的第一端以及一遠離對應的上述第一充氣部或上述第二充氣部的第二端,對應的上述第一彈性帶或上述第二彈性帶連接於對應的上述第一左圍繞部或上述第二左圍繞部的上述第一端位置,且對應的上述第一彈性帶或上述第二彈性帶與對應的上述第一左圍繞部或上述第二左圍繞部同時連接於上述第一右圍繞部或上述第二右圍繞部時,對應的上述第一彈性帶或上述第二彈性帶位於對應的上述第一左圍繞部、對應的上述第一右圍繞部或上述第二左圍繞或上述第二右圍繞部之間。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便攜式充氣護套,其中,上述第一帶體或上述第二帶體至少其中一者所對應的上述第一左圍繞部、上述第二左圍繞部具有一鄰近上述充氣部的第一端以及一遠離上述充氣部的第二端,上述彈性帶連接於上述第一左圍繞部、上述第二左圍繞部的第二端的位置,且上述彈性帶與上述第一圍繞部、上述第二左圍繞部同時連接於上述第一右圍繞部、上述第二右圍繞部時,上述彈性帶與上述第一左圍繞部、上述第二左圍繞部分別覆蓋在上述第一右圍繞部、上述第二右圍繞部外側的不同位置。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便攜式充氣護套,其中,上述第一帶體或上述第二帶體至少其中一者的所對應的上述第一左圍繞部或上述第二左圍繞部包含一第一片體以及一第二片體,上述第一片體以及上述第二片體兩者的內側面上分別設有一靠近對應的上述第一帶體或上述第二帶體短軸邊緣的固定件,使得上述兩固定件分別位於對應的上述第一帶體或上述第二帶體的相反兩側邊,而對應的上述第一右圍繞部或上述第二右圍繞部的外側面設有配合上述兩固定件定位的至少一組合件。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便攜式充氣護套,其中,上述第一片體的一部分範圍與上述第二片體的一部份範圍互相重疊,且上述第一片體未被上述第二片體覆蓋的剩餘部分範圍與上述第二片體未被上述第一片體覆蓋的剩餘部分範圍之間形成一間隔空間。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便攜式充氣護套,其中,上述間隔空間的形狀對應上述充氣裝置的外型輪廓。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便攜式充氣護套,其中,上述第一帶體或上述第二帶體至少其中一者所對應的上述第一右圍繞部或上述第二右圍繞部與對應的上述第一充氣部、第二充氣部的外側表面共同設有一組合件,上述組合件用以連接固定對應的上述第一彈性帶或上述第二彈性件、對應的上述第一左圍繞部或上述第二左圍繞部以及上述充氣裝置。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便攜式充氣護套,其中,上述第一帶體或上述第二帶體至少其中一者所對應的上述第一充氣部或上述第二充氣部靠近對應的上述第一帶體、上述第二帶體的外表面一側設有一限制片,使對應的上述第一充氣部或上述第二充氣部改變體積時,對應的上述第一充氣部或上述第二充氣部朝向對應的上述第一環圈空間或上述第二環圈空間的方向改變體積。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便攜式充氣護套,其中,上述第一帶體或上述第二帶體至少其中一者所對應的上述第一帶體或上述第二帶體的內表面設置有一結合部及至少一凸塊,上述凸塊透過一結合件結合在上述結合部的任意位置,對對應的上述第一環圈空間或第二環圈空間中的驅幹進行壓迫。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便攜式充氣護套,其中,上述充氣裝置透過一輸氣管連通上述第一氣室或上述第二氣室至少其中之一,且上述第一氣室與上述第二氣室透過一連通管互相連通,使上述第一氣室及上述第二氣室同時受到上述充氣裝置充氣。
TW106208690U 2017-06-15 2017-06-15 便攜式充氣護套 TWM5479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208690U TWM547969U (zh) 2017-06-15 2017-06-15 便攜式充氣護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208690U TWM547969U (zh) 2017-06-15 2017-06-15 便攜式充氣護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47969U true TWM547969U (zh) 2017-09-01

Family

ID=607640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208690U TWM547969U (zh) 2017-06-15 2017-06-15 便攜式充氣護套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4796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74685A (zh) * 2018-08-14 2018-12-11 盐城市轩源加热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油桶用硅橡胶加热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74685A (zh) * 2018-08-14 2018-12-11 盐城市轩源加热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油桶用硅橡胶加热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636678B2 (en) Inflatable member for compression foot cuff
US4628945A (en) Inflatable ankle brace with porous compressible filler
US8162863B2 (en) Sole with anchor for compression foot cuff
AU2010224422A1 (en) Pneumatic compression garment with noise attenuating means
TWM547969U (zh) 便攜式充氣護套
US3965486A (en) Pneumatic knee pad
CN107874973B (zh) 按摩理疗器
US20070028389A1 (en) Inflatable pad, and mattress assembly including the inflatable pad
KR20130035966A (ko) 압박 슬리브
JP3178594U (ja) 血圧情報測定装置用カフ
KR200470311Y1 (ko) 무릎 보호대
JP3213087U (ja) 携帯式気体充填保護カバー
CN211832904U (zh) 袖套
KR101635415B1 (ko) 공압 인공 근육
KR200456720Y1 (ko) 공기 마사지기
TWM517972U (zh) 防水殼
WO2010116966A1 (ja) マッサージ装置およびそのマッサージ装置に使用されるエアバッグ
JP2006314821A (ja) 手用空気圧マッサージ機
JPH0235710U (zh)
CN217793578U (zh) 眼罩组件及眼部按摩器
CN207768712U (zh) 便携式充气护套
JPH038271Y2 (zh)
JP3077526U (ja) 胸部マッサージ装置
CN208725240U (zh) 支撑结构以及支撑组件
TWM525744U (zh) 腿部氣囊控制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