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46593U - 雙面導光模組、雙面發光模組與發光裝置 - Google Patents

雙面導光模組、雙面發光模組與發光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46593U
TWM546593U TW106205395U TW106205395U TWM546593U TW M546593 U TWM546593 U TW M546593U TW 106205395 U TW106205395 U TW 106205395U TW 106205395 U TW106205395 U TW 106205395U TW M546593 U TWM546593 U TW M546593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double
emitting
sided
patter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2053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忠志
詹偉平
Original Assignee
群光電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群光電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群光電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62053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46593U/zh
Priority to CN201720461918.5U priority patent/CN206684341U/zh
Publication of TWM5465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46593U/zh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Description

雙面導光模組、雙面發光模組與發光裝置
本創作係關於一種導光模組,尤指一種雙面導光模組、雙面發光模組與發光裝置。
隨著科技進步,電子裝置具有基本的發光輸入裝置,例如:發光鍵盤或者發光按鍵等,以供使用者於光線不足下仍能夠透過發光輸入裝置操作電子裝置。此外,藉由發光輸入裝置不同顏色的發光配置,可使發光輸入裝置看起來更為美觀,進而提高使用者之購買意願。
近年來,基於某些目的與需求,市面上推出一種雙面鍵盤,使用者得以依需要透過雙面鍵盤之雙面的輸入裝置以操作電子裝置。然而,為了滿足上述雙面鍵盤之雙面的輸入裝置皆能發出光線的目的,雙面鍵盤內仍需配置二個背光模組,以對雙面鍵盤之雙面的輸入裝置提供照明,如此,不僅限制上述雙面鍵盤朝向外型薄型化的設計,也無助降低其材料成本。
依據本創作之一實施方式,一種雙面導光模組包含透光膜、第一出光圖案、第二出光圖案、第一光反射層及第二光反射層。透光膜包含相對之第一面與第二面。第一面包含第一出光區與第一非出光區。第二面包含第二出光區與第二非出光區。第一出光圖案位於第一出光區。第二出光圖案位於第二出光區。第一光反射層覆蓋第一非出光區,且曝露出第一出光區與第一出光圖案。第二光反射層覆蓋第二非出光區,且曝露出第二出光區與第二出光圖案。如此一來,透過上述架構,本實施方式之雙面導光模組不僅有助朝向外型薄型化的設計而縮減雙面導光模組之厚度,更得以降低雙面導光模組之材料成本。
依據本創作的一或多數個實施方式,第一出光區至第二面之正投影與第二非出光區至少部分重疊。
依據本創作的一或多數個實施方式,第一出光區至第二面之正投影與第二出光區不重疊。
依據本創作的一或多數個實施方式,第一光反射層包含一第一本體層,第一本體層接觸第一面。第二光反射層包含一第二本體層,第二本體層接觸第二面。
依據本創作的一或多數個實施方式,第一光反射層還包含一第一反光層。第一反光層位於第一本體層與第一面之間。第二光反射層還包含一第二反光層,第二反光層位於第二本體層與第二面之間。
依據本創作的一或多數個實施方式,第一光反射 層包含第一圖案,第一圖案包含多數個第一鏤空開口。這些第一鏤空開口對齊且露出第一出光圖案。第二光反射層包含第二圖案,第二圖案包含多數個第二鏤空開口。這些第二鏤空開口對齊且露出第二出光圖案。
依據本創作的一或多數個實施方式,第一出光圖案與第二出光圖案至少其中之一包含盲孔或貫孔。
依據本創作之一實施方式,一種雙面發光模組包含上述雙面導光模組及至少一光源。光源用以發射光線至透光膜內。
依據本創作之一實施方式,一種發光裝置包含一第一訊號輸入模組、一第二訊號輸入模組、至少一光源以及上述雙面導光模組。雙面導光模組位於第一訊號輸入模組與第二訊號輸入模組之間。光源用以發射光線至透光膜內。
以上所述僅係用以闡述本創作所欲解決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技術手段、及其產生的功效等等,本創作之具體細節將在下文的實施方式及相關圖式中詳細介紹。
10、11、12‧‧‧雙面發光模組
100‧‧‧光源
101‧‧‧光線之一部分
102‧‧‧光線之另部分
110、111、112‧‧‧雙面導光模組
120、124‧‧‧透光膜
121‧‧‧第一面
121T‧‧‧第一出光區
121N‧‧‧第一非出光區
122‧‧‧第二面
122T‧‧‧第二出光區
122N‧‧‧第二非出光區
123‧‧‧第三面
130、131‧‧‧第一出光圖案
140‧‧‧網點圖案組
141‧‧‧集合體
142‧‧‧第一網點
150、160‧‧‧第二出光圖案
161‧‧‧第二網點
200、201、202‧‧‧第一光反射層
210‧‧‧第一本體層
220‧‧‧第一本體層
230‧‧‧第一反光層
240‧‧‧第一圖案
241‧‧‧第一鏤空開口
300、301、302‧‧‧第二光反射層
310‧‧‧第二本體層
320‧‧‧第二本體層
330‧‧‧第二反光層
340‧‧‧第二圖案
341‧‧‧第二鏤空開口
400‧‧‧發光裝置
410‧‧‧第一訊號輸入模組
420‧‧‧第二訊號輸入模組
430‧‧‧光源
P1、P2‧‧‧正投影
為讓本創作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優點與實施例能更明顯易懂,所附圖式之說明如下:第1A圖繪示依照本創作一實施方式之雙面發光模組的側視示意圖;第1B圖繪示第1A圖之雙面發光模組的光線示意圖;第2圖繪示依照本創作一實施方式之雙面發光模組的側視 示意圖;第3A圖繪示依照本創作一實施方式之雙面發光模組的前視圖;第3B圖繪示第3A圖之透光膜的前視圖;第3C圖繪示第3A圖之第一光反射層的示意圖;第4A圖繪示第3A圖之雙面發光模組的後視圖;第4B圖繪示第4A圖之透光膜的後視圖;第4C圖繪示第4A圖之第二光反射層的示意圖;以及第5圖繪示依照本創作一實施方式之發光裝置的側視示意圖。
以下將以圖式揭露本創作之複數實施方式,為明確說明起見,許多實務上的細節將在以下敘述中一併說明。然而,熟悉本領域之技術人員應當瞭解到,在本創作部分實施方式中,這些實務上的細節並非必要的,因此不應用以限制本創作。此外,為簡化圖式起見,一些習知慣用的結構與元件在圖式中將以簡單示意的方式繪示之。另外,為了便於讀者觀看,圖式中各元件的尺寸並非依實際比例繪示。
第1A圖繪示依照本創作一實施方式之雙面發光模組10的側視示意圖。第1B圖繪示第1A圖之雙面發光模組10的光線示意圖。依據本實施方式,如第1A圖所示,雙面發光模組10包含至少一光源100與雙面導光模組110。光源100位於雙面導光模組110之一側,用以發出光線至雙面導光模組 110。雙面導光模組110包含透光膜120、第一出光圖案130、第二出光圖案150、第一光反射層200及第二光反射層300。透光膜120包含第一面121、第二面122與多數個第三面123。第一面121相對第二面122。這些第三面123圍繞第一面121與第二面122,且每一第三面123鄰接第一面121與第二面122。任一個面向光源100之第三面123作為接收光線之入光面。透光膜120之第一面121分為第一出光區121T與第一非出光區121N。透光膜120之第二面122包含第二出光區122T與第二非出光區122N。第一出光圖案130形成於透光膜120之第一面121之第一出光區121T上。第二出光圖案150形成於透光膜120之第二面122之第二出光區122T上。第一光反射層200覆蓋透光膜120之第一面121,且第一光反射層200覆蓋第一非出光區121N,而且曝露出(即未覆蓋)第一出光區121T與第一出光圖案130。第二光反射層300覆蓋透光膜120之第二面122,且第二光反射層300覆蓋第二非出光區122N,而且曝露出(即未覆蓋)第二出光區122T與第二出光圖案150。
故,如第1A圖與第1B圖所示,當光源100經由透光膜120之其中一第三面123投射光線至透光膜120內,光線之一部分101受透光膜120之引導而分別從第一出光圖案130與第二出光圖案150對外發出,光線之另部分102依序受到第一光反射層200與第二光反射層300之反射後,最終也分別從第一出光圖案130與第二出光圖案150對外發出,進而強化雙面導光模組110之雙面發光強度。如此一來,透過上述架構,本實施方式之雙面導光模組110不僅有助朝向外型薄型化的設 計而縮減雙面導光模組110之厚度,更得以降低雙面導光模組110之材料成本。
具體來說,如第1A圖所示,第一出光圖案130與第二光反射層300至少部分重疊,意即,透光膜120之第一出光區121T至第二面122之正投影P1與第二非出光區122N全部或至少部分重疊。第二出光圖案150與第一光反射層200至少部分重疊,意即,透光膜120之第二出光區122T至第一面121之正投影P2與第一非出光區121N全部或至少部分重疊。
然而,本創作不限於此,在其他實施方式中,在其他限制與需求下,第一出光區121T至第二面122之正投影亦可以與第二出光區122T不重疊或部分重疊,且第二出光區122T至第一面121之正投影亦可以與第一出光區121T不重疊或部分重疊。
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光反射層200包含單個第一本體層210。第一本體層210接觸透光膜120之第一面121。舉例來說,第一本體層210為具高反射能力之金屬層(例如銀或鋁)。第二光反射層300包含單個第二本體層310。第二本體層310接觸透光膜120之第二面122。舉例來說,第二本體層310為具高反射能力之金屬層(例如銀或鋁)。如此,透過第一本體層210與第二本體層310之反射,光線最終得以通過透光膜120之第一出光區121T與第二出光區122T。
第2圖繪示依照本創作一實施方式之雙面發光模組11的側視示意圖。如第2圖所示,第1圖之雙面導光模組110與第2圖之雙面導光模組111大致雷同,相同的部件沿用相同 的符號,第1圖之雙面導光模組110與第2圖之雙面導光模組111差別在於:第一光反射層201包含第一本體層220與第一反光層230。第一反光層230直接位於第一本體層220與透光膜120之第一面121之間。舉例來說,第一反光層230為反光片(如銀或鋁金屬層)或反光塗層(如具高反射能力之油墨層),第一本體層220為用以承載第一反光層230之載板。第二光反射層301包含第二本體層320與第二反光層330。第二反光層330直接位於第二本體層320與透光膜120之第二面122之間。舉例來說,第二反光層330為反光片(如銀或鋁金屬層)或反光塗層(如具高反射能力之油墨層),第二本體層320為用以承載第二反光層330之載板。
第3A圖繪示依照本創作一實施方式之雙面發光模組12的前視圖。第3B圖繪示第3A圖之透光膜124的前視圖。第3C圖繪示第3A圖之第一光反射層202的示意圖。如第3A圖與第3B圖所示,第1圖之雙面導光模組110與第3A圖之雙面導光模組112二者差別在於:第一出光圖案131包含多數個網點圖案組140。這些網點圖案組140間隔地排列於透光膜124之第一面121。每個網點圖案組140包含由第一網點142所聚集而成之多數個集合體141,每個集合體141之圖案輪廓並不完全相同,且每個集合體141之第一網點142之密度也不相同。此外,每個網點圖案組140之圖案輪廓也不完全相同。然而,本創作所屬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需求或限制調整這些網點圖案組140。
此外,如第3C圖所示,第一光反射層202包含第 一圖案240。第一圖案240為一陣列型圖案,且由多數個第一鏤空開口241所排列而成。這些第一鏤空開口241大致呈矩形,且這些第一鏤空開口241間隔地形成於第一光反射層202上。故,如第3A圖所示,在第一光反射層202直接覆蓋透光膜124之第一面121時,這些第一鏤空開口241分別一一對齊且露出這些網點圖案組140。如此,第一光反射層202直接接觸上述透光膜124之第一面121之區域即為第一非出光區,且這些第一鏤空開口241所分別於透光膜124之第一面121所定義之區域即為上述透光膜124之第一面121之第一出光區。
第4A圖繪示第3A圖之雙面發光模組12的後視圖。第4B圖繪示第4A圖之透光膜124的後視圖。第4C圖繪示第4A圖之第二光反射層302的示意圖。如第4A圖與第4B圖所示,所述第二出光圖案160呈矩形環狀,且第二出光圖案160由多數個第二網點161所排列而成。然而,本創作所屬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需求或限制調整所述第二出光圖案160之外型。
如第4B圖與第4C圖所示,第二光反射層302包含第二圖案340。第二圖案340呈矩形環狀,且由多數個第二鏤空開口341所排列而成,與第二出光圖案160大致相同。故,如第4A圖所示,在第二光反射層302直接覆蓋透光膜124之第二面122時,第二圖案340對齊且至少部份重疊第二出光圖案160,且至少部分露出所述第二出光圖案160。具體來說,這些第二鏤空開口341對齊且至少部份露出這些第二網點161。如此,第二光反射層302直接接觸上述透光膜124之第二面122 之區域即為第二非出光區,且這些第二鏤空開口341所分別於透光膜124之第二面122所定義之區域即為上述透光膜124之第二面122之第二出光區。
在以上各實施方式中,第一出光圖案130、131與第二出光圖案150、160分別為可供出光之立體結構或印刷圖案。舉例來說,第一出光圖案130、131與第二出光圖案150、160不限其外型,例如盲孔或貫孔。此外,第一出光圖案130、131與第二出光圖案150、160為透過蝕刻刀模、五金刀模、雷射刀模、CNC加工、雷射加工或印刷網點等加工方式所製成,然而,本創作不限於此。
第5圖繪示依照本創作一實施方式之發光裝置400的側視示意圖。如第5圖所示,發光裝置400包含第一訊號輸入模組410、第二訊號輸入模組420、光源430以及上述各實施方式之雙面導光模組112。雙面導光模組112位於第一訊號輸入模組410與第二訊號輸入模組420之間。光源430朝雙面導光模組112發光,用以對第一訊號輸入模組410與第二訊號輸入模組420提供照明。
舉例來說,但不以此為限,第一訊號輸入模組410為鍵盤,第二訊號輸入模組420為觸控板,且雙面導光模組112採用第3A圖之雙面導光模組112。如第3A圖與第5圖所示,鍵盤位於雙面導光模組112之透光膜124具有第一出光圖案131之一側(見第3A圖),且第一出光圖案131之這些網點圖案組140是分別對應鍵盤之數個按鍵所配置。故,透過這些網點圖案組140分別照明鍵盤之這些按鍵,這些按鍵得以明顯地呈現 於鍵盤上。如第4A圖與第5圖所示,觸控板位於雙面導光模組112之透光膜124具有第二出光圖案160的一側(見第4A圖),且雙面導光模組112之第二出光圖案160是對應觸控板之輪廓所配置。故,透過第二出光圖案160之這些第二網點161照明觸控板之外側邊緣,觸控板之外側邊緣得以明顯地顯示出來。
然而,本創作不限於此,其他實施方式中,第一訊號輸入模組410與第二訊號輸入模組420分別為不同或相同功能之鍵盤。
最後,上述所揭露之各實施例中,並非用以限定本創作,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創作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皆可被保護於本創作中。因此本創作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雙面發光模組
100‧‧‧光源
110‧‧‧雙面導光模組
120‧‧‧透光膜
121‧‧‧第一面
121T‧‧‧第一出光區
121N‧‧‧第一非出光區
122‧‧‧第二面
122T‧‧‧第二出光區
122N‧‧‧第二非出光區
123‧‧‧第三面
130‧‧‧第一出光圖案
150‧‧‧第二出光圖案
200‧‧‧第一光反射層
210‧‧‧第一本體層
300‧‧‧第二光反射層
310‧‧‧第二本體層
P1、P2‧‧‧正投影

Claims (10)

  1. 一種雙面導光模組,包含:一透光膜,包含相對之一第一面與一第二面,該第一面包含一第一出光區與一第一非出光區,該第二面包含一第二出光區與一第二非出光區;一第一出光圖案,位於該第一出光區;一第二出光圖案,位於該第二出光區;一第一光反射層,覆蓋該第一非出光區,且曝露出該第一出光區與該第一出光圖案;以及一第二光反射層,覆蓋該第二非出光區,且曝露出該第二出光區與該第二出光圖案。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雙面導光模組,其中該第一出光區至該第二面之正投影與該第二非出光區至少部分重疊。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雙面導光模組,其中該第一出光區至該第二面之正投影與該第二出光區不重疊。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雙面導光模組,其中該第一光反射層包含一第一本體層,該第一本體層接觸該第一面,該第二光反射層包含一第二本體層,該第二本體層接觸該第二面。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雙面導光模組,其中該第 一光反射層包含一第一本體層與一第一反光層,該第一反光層位於該第一本體層與該第一面之間,該第二光反射層還包含一第二本體層與一第二反光層,該第二反光層位於該第二本體層與該第二面之間。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雙面導光模組,其中該第一光反射層包含一第一圖案,該第一圖案包含多數個第一鏤空開口,該些第一鏤空開口對齊且露出該第一出光圖案,該第二光反射層包含一第二圖案,該第二圖案包含多數個第二鏤空開口,該些第二鏤空開口對齊且露出該第二出光圖案。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雙面導光模組,其中該第一出光圖案與該第二出光圖案至少其中之一包含盲孔或貫孔。
  8. 一種雙面發光模組,包含:一如請求項1至7其中之一所述之雙面導光模組;以及至少一光源,用以發射光線至該透光膜內。
  9. 一種發光裝置,包含:一第一訊號輸入模組;一第二訊號輸入模組;一如請求項1至7其中之一所述之雙面導光模組,位於該第一訊號輸入模組與該第二訊號輸入模組之間;以及至少一光源,用以發射光線至該透光膜內。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發光裝置,其中該第一訊號輸入模組與該第二訊號輸入模組為選自由鍵盤與觸控板所組成之群組。
TW106205395U 2017-04-18 2017-04-18 雙面導光模組、雙面發光模組與發光裝置 TWM5465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205395U TWM546593U (zh) 2017-04-18 2017-04-18 雙面導光模組、雙面發光模組與發光裝置
CN201720461918.5U CN206684341U (zh) 2017-04-18 2017-04-28 双面导光模块、双面发光模块与发光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205395U TWM546593U (zh) 2017-04-18 2017-04-18 雙面導光模組、雙面發光模組與發光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46593U true TWM546593U (zh) 2017-08-01

Family

ID=601878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205395U TWM546593U (zh) 2017-04-18 2017-04-18 雙面導光模組、雙面發光模組與發光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6684341U (zh)
TW (1) TWM546593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56018A (zh) * 2020-09-25 2022-03-29 重庆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684341U (zh) 2017-11-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56908B (zh) 薄片开关模块
TWI401717B (zh) 遮罩、背光模組以及發光鍵盤
TW201403646A (zh) 具備光通道之發光鍵盤
JP2008060058A (ja) 発光シートモジュール
JP2009021142A (ja) シートスイッチモジュール
TWI592707B (zh) 背光模組
JP6412256B2 (ja) 光発生源を用いた光拡散
JP4284212B2 (ja) 照光装置
CN110529770B (zh) 发光壳体
TWI756738B (zh) 發光模組及其鍵盤
TWM546593U (zh) 雙面導光模組、雙面發光模組與發光裝置
TWI696307B (zh) 顯示裝置
JPH0549515U (ja) 光表示装置
JPWO2008072666A1 (ja) 照光式入力装置
JP6521252B2 (ja) ライトガイドおよび照光表示装置
TWI501278B (zh) 背光裝置及包含該背光裝置之發光鍵盤
TWM469606U (zh) 用於發光鍵盤之背光裝置
TWI731797B (zh) 背光模組
TWI835522B (zh) 標示結構
TWM549857U (zh) 發光鍵盤
JP5822740B2 (ja) 面光源装置
JP4482876B2 (ja) 面状照明装置
JP2004146174A (ja) 入力パネル装置
JP2008251368A (ja) 操作スイッチ
JP2002168981A (ja) 電子機器の機能表示ランプ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