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46509U - 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46509U
TWM546509U TW106203207U TW106203207U TWM546509U TW M546509 U TWM546509 U TW M546509U TW 106203207 U TW106203207 U TW 106203207U TW 106203207 U TW106203207 U TW 106203207U TW M546509 U TWM546509 U TW M546509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viewing angle
display device
brightness
backlight modu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2032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楊朝閔
陳慧娟
陳巧瑄
Original Assignee
揚昇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揚昇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揚昇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M5465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46509U/zh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Description

顯示裝置
本新型創作是有關於一種顯示裝置。
液晶顯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 LCD)已廣泛地應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各個層面中,例如是筆記型電腦、液晶監視器、可攜式消費型影音產品、行動電話以及液晶電視機等資訊家電。由於液晶顯示器的顯示面板不會自己發光,因此提供光源的光源模組(light source module)為液晶顯示器的關鍵零組件之一。
近年來顯示器的相關研究領域中,顯示器的防窺功能逐漸受到重視。人們希望使用相關產品的同時,也可以保護個人的隱私,因此幫自己的螢幕加上防窺功能的人越來越多,且防窺的適用範圍也由筆記型電腦、液晶監視器朝向可攜式消費型影音產品,如行動電話、平板等。目前防窺設計的主流的做法是外加防窺片於顯示器的前方來遮蔽大角度光線,以使顯示器保持於正前方正常顯示影像的情況下,使旁人觀看顯示器時無法清楚辨識內容。
然而,由於一般防窺片的光穿透率較低,使得使用者不易辨識顯示器顯示的內容而影響視覺感受。當使用者在較暗的環境下使用防窺片時,防窺的效果也較不如預期。此外,在不需要使用防窺片時,使用者必須將防窺片移除並額外放置,造成了使用上的不便。因此,如何使顯示器具有良好的防窺效果,且可以方便地進行使用,實為本領域研究人員致力研究的課題之一。
“先前技術”段落只是用來幫助了解本新型創作內容,因此在“先前技術”段落所揭露的內容可能包含一些沒有構成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知道的習知技術。在“先前技術”段落所揭露的內容,不代表該內容或者本新型創作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所要解決的問題,在本新型創作申請前已被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知曉或認知。
本新型創作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其整合視角控制元件而具有防窺的效果,且其使用上具有良好的便利性。
本新型創作的其他目的和優點可以從本新型創作所揭露的技術特徵中得到進一步的了解。
為達上述之一或部份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提出一種顯示裝置,其具有不同的多個顯示模式。顯示裝置包括背光模組、顯示面板以及視角控制元件。背光模組包括光源以及導光板。光源適於發出光線。導光板配置於光源旁,且光線通過導光板後由背光模組輸出。顯示面板配置於背光模組上,且視角控制元件與導光板以及顯示面板相疊置。顯示面板以及視角控制元件配置於背光模組輸出的光線的傳遞路徑上,且光源適於對應這些顯示模式而發出具有不同亮度的光線。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導光板包括入光面、連接入光面的出光面以及相對於出光面的底面。底面具有多個光學微結構,且各光學微結構為內凹結構。各內凹結構具有相連接的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表面,且各第一表面面向光源。光線經由入光面進入導光板,且光線在第一表面上反射後經由出光面離開導光板並由背光模組所輸出。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背光模組更包括轉向膜,配置於導光板以及顯示面板之間。轉向膜包括多個稜鏡柱沿著方向排列,且這些稜鏡柱面向導光板。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沿著上述的視角控制元件的法線方向離開視角控制元件的光線具有中央亮度,且沿著與法線方向具有夾角的方向離開視角控制元件的光線具有視角亮度。夾角落在30度至90度的範圍內,且視角亮度與中央亮度的比值落在0.05至0的範圍內。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這些顯示模式包括防窺模式以及廣視角模式。在防窺模式中,背光模組輸出的光線沿著法線方向具有第一亮度。在廣視角模式中,背光模組輸出的光線沿著法線方向具有第二亮度。第二亮度與第一亮度的比值大於2。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視角控制元件包括柵欄結構。柵欄結構包括多個光吸收單元沿著排列方向平行且間隔排列設置,且這些光吸收單元的材料為光吸收材料。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顯示裝置更包括切換鍵,用以切換顯示裝置於這些顯示模式之間。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視角控制元件配置於顯示面板以及導光板之間。
基於上述,本新型創作的實施例至少具有以下其中一個優點或功效。在本新型創作的實施例的顯示裝置中,視角控制元件與導光板以及顯示面板相疊置,且顯示面板以及視角控制元件配置於背光模組輸出的光線的傳遞路徑上,因此顯示裝置整合視角控制元件而具有防窺的效果。另外,光源適於對應這些顯示模式而發出具有不同亮度的光線,使得顯示裝置的防窺的效果可以透過光源的調整而開啟或關閉。因此,使用者在不需要防窺效果的情況下,無須將視角控制元件移除並額外放置,使得本新型創作的實施例的顯示裝置在使用上具有良好的便利性。
為讓本新型創作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有關本新型創作之前述及其他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圖式之一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地呈現。以下實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後等,僅是參考附加圖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來說明並非用來限制本新型創作。
圖1A繪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的剖面示意圖。請參考圖1A,在本實施例中,顯示裝置100包括背光模組110、顯示面板120以及視角控制元件130,而顯示面板120配置於背光模組110上。背光模組110包括光源112以及導光板114,且導光板114配置於光源112旁。另外,視角控制元件130與導光板114以及顯示面板120相疊置。具體而言,光源112適於發出光線L,且光線通過導光板114後由背光模組110輸出。顯示面板120以及視角控制元件130配置於背光模組110輸出的光線L的傳遞路徑上。在本實施例中,顯示裝置100更包括膠框140以及背板150,藉以容置、固定或覆蓋上述的背光模組110、顯示面板120、視角控制元件130或其他構件,本新型創作並不以此為限。
在本實施例中,顯示面板120例如是液晶顯示面板或其他顯示面板。或者,顯示面板120可以具有觸控功能,且/或包括保護玻璃,本新型創作並不以此為限。另外,光源112例如是發光二極體(Light-Emitting Diode, LED)。在其他實施例中,可以依據背光模組110的光學需求,而採用有機發光二極體(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OLED)或其他類型適於發光的元件作為光源112,本新型創作並不以此為限。另外,在本實施例中,顯示裝置100例如是處於由彼此相互垂直的第一軸X、第二軸Y以及第三軸Z所建構的空間中,其中第二軸Y與光源112的光軸Ax方向平行,且第三軸例如是與顯示面板120的顯示面相垂直。
請繼續參考圖1,在本實施例中,導光板114包括入光面IS、連接入光面IS的出光面ES以及相對於出光面ES的底面BS。另外,導光板114亦包括與相對於入光面IS的側面SS。具體而言,導光板114例如是集光微結構導光板(Collimation Microstructure Light Guide Plate, CML),其底面BS具有多個光學微結構MS,且各光學微結構MS為內凹結構。各內凹結構具有相連接的第一表面S1以及第二表面S2。各第一表面S1面向光源112,且各第二表面S2則面向側面SS。在本實施例中,光源112發出的光線L經由入光面IS進入導光板114後,在導光板114中以全反射(total reflection)的方式傳遞。當光線L傳遞至這些光學微結構MS時,光線L會在這些光學微結構MS的第一表面S1上發生反射。在第一表面S1上發生反射的光線L會經由出光面ES離開導光板114並由背光模組110所輸出。在一些實施例中,導光板114亦可以是其他類型的導光板,本新型創作並不以此為限。
在本實施例中,背光模組110更包括反射元件116以及轉向膜(turning film)118。反射元件116配置於導光板114的底面BS一側,且轉向膜118例如是配置於導光板114以及顯示面板120之間。反射元件116用以提供光線L較佳的反射效果,其例如是白色反射片、鏡面反射片或是其他類型的反射片,或是具有反射效果的金屬底板等,本新型創作並不以此為限。另外,轉向膜118包括多個稜鏡柱118a沿著排列方向AD排列,且這些稜鏡柱118a面向導光板114,其中排列方向AD例如是與第二軸Y的方向平行。在本實施例中,轉向膜118例如是逆稜鏡片(reverse prism sheet),其作用是將相較於法線方向D1夾一大角度入射逆稜鏡片的光線導往正向(如法線方向D1)出射(如圖1A所示,相較於法線方向D1夾一大角度入射逆稜鏡片的光線L被導往正向出射),以及將正向或相較於法線方向D1夾一小角度入射逆稜鏡片的光線導向相較於法線方向D1夾一大角度出射。另外,介於正向(或前述相較於法線方向D1夾一小角度的方向)以及前述相較於法線方向D1夾一大角度的方向之間的角度的入射光線則會被逆稜鏡片的表面反射或是在逆稜鏡片內部反射。
另外,背光模組110更可以依據光學需求,配置擴散片(圖未繪示)於導光板114的上方,以使光線L的出光更為均勻,而使得背光模組110具有良好的光學效果。或者,背光模組110亦可以包括其他類型的光學膜,來對光線L作適切的光學調整,本新型創作並不以此為限。
圖1B繪示圖1A實施例之視角控制元件吸收大角度光線的示意圖。請參考圖1B,在本實施例中,視角控制元件130包括一柵欄結構GS與多個透光膜136。柵欄結構GS包括多個光吸收單元132以及多個光穿透單元134,且這些光吸收單元132以及這些光穿透單元134夾設於這些透光膜136之間,例如是夾設於二個透光膜136之間。具體而言,這些光吸收單元132例如是沿著排列方向AD平行且間隔排列設置,且這些光吸收單元132以及這些光穿透單元134例如是沿著排列方向AD交替地排列。在本實施例中,光吸收單元132的材料為光吸收材料,而可以對光線L進行吸收。當由背光模組110所輸出的光線L行進至柵欄結構GS時,行進至這些光穿透單元134的光線L可以穿透這些光穿透單元134。然而,行進至這些光吸收單元132的光線L會被這些光吸收單元132吸收。詳細而言,原本具有光發散角度θ 1的光線L通過視角控制元件130之後,光線L中光發散角度大於θ 2的部分會被這些光吸收單元132吸收掉,使得光線L會改變成具有光發散角度θ 2,且光發散角度θ 2小於光發散角度θ 1。因此,視角控制元件130例如是防窺片,其可以縮小光線L的光發散角度,以實現防窺的效果。
在本實施例中,視角控制元件130配置於顯示面板120以及導光板114之間。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視角控制元件130亦可以配置在顯示面板120外側,亦即顯示面板120配置於視角控制元件130以及導光板114之間。另外,在本實施例中,視角控制元件130的這些光吸收單元132的排列方向AD例如是水平方向,使得顯示裝置100可以實現水平方向上的防窺效果。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這些光吸收單元132的排列方向AD亦可以是垂直方向,以使顯示裝置100在垂直方向上防窺。或者,這些光吸收單元132可以設計成井字型,以使顯示裝置100同時在水平方向以及垂直方向上防窺。此外,視角控制元件130也可以是其他類型的防窺片,本新型創作並不以此為限。
圖2繪示圖1A實施例之顯示裝置分別在廣視角模式以及防窺模式下亮度對視角的作圖(在一視角區間內)。圖3A以及圖3B繪示圖1A實施例之顯示裝置分別在廣視角模式以及防窺模式下亮度對視角的作圖(在不同視角區間內)。在圖2、圖3A以及圖3B中,縱軸標示的「亮度」表示背光模組110輸出的光線L的亮度,其單位為尼特(nits),另外,橫軸標示的「視角」表示量測光線L的亮度所在的方向與法線方向D1所夾的角度。
請先同時參考圖1A以及圖2,在本實施例中,顯示裝置100具有不同的多個顯示模式,且光源112適於對應這些顯示模式而發出具有不同亮度的光線L。具體而言,這些顯示模式包括防窺模式以及廣視角模式,在防窺模式中,背光模組110輸出的光線L沿著法線方向D1具有第一亮度。在廣視角模式中,背光模組110輸出的光線L沿著法線方向D1具有第二亮度,其中法線方向D1例如是與第三軸Z方向平行。另外,上述第二亮度與第一亮度的比值例如是大於2。詳細而言,第二亮度與第一亮度的比值可以根據視角控制元件130的材質、種類、配置角度、背光模組110輸出光線L的亮度絕對值、觀看者的視覺辨識能力、觀看者的觀看距離(防窺距離)、環境光亮度或其他因素而調整,本新型創作並不以此為限。另外,本實施例的顯示裝置100可針對視角35度以上提供防窺效果,且在防窺模式中,第一亮度可以例如是225尼特(如數據點P1所示),在廣視角模式中,第二亮度可以例如是450尼特(如數據點P2所示)。然而實際而言,顯示裝置100可提供防窺效果的視角下限值可以例如根據視角控制元件130的類型或背光模組110輸出的光線亮度的調整而具有其他的角度值,而不限於35度。
接著,請參考圖1A、圖2、圖3A以及圖3B,在本實施例中,沿著視角控制元件130的法線方向AD離開視角控制元件130的光線L具有中央亮度,且沿著與法線方向AD具有夾角θ的方向D2離開視角控制元件130的光線L具有視角亮度。夾角θ例如是落在30度至90度的範圍內,且視角亮度與中央亮度的比值例如是落在0.05至0的範圍內。詳細而言,圖3A以及圖3B中視角為35度的地方分別以虛線標示。請參考位於圖3A中防窺模式(實線)上的數據點P3以及廣視角模式(虛線)上的數據點P4,以及參考位於圖3B中防窺模式(實線)上的數據點P5以及廣視角模式(虛線)上的數據點P6。具體而言,在本實施例中,在防窺模式中,光線L的視角亮度落在1.45至2.45尼特的範圍內(請參考數據點P3以及數據點P5),且在廣視角模式中,光線L的視角亮度則落在2.9至4.9尼特的範圍內(請參考數據點P4以及數據點P6)。
詳細而言,在本實施例中,當顯示裝置100在廣視角模式時,光源112有較高功率的輸出,而使光線L沿著法線方向D1上的亮度(即中央亮度)較高。此時,位於視角為35度之處的視角亮度落在2.9至4.9尼特的範圍內。另外,當顯示裝置100在防窺模式時,光源112有較低功率的輸出,而使光線L沿著法線方向D1上的亮度(即中央亮度)較低。此時,位於視角為35度之處的視角亮度落在1.45至2.45尼特的範圍內。
請參考圖1A,以本實施例上述的中央亮度而言,在一般環境光線下,位於法線方向D1上的觀看者OB1在廣視角模式以及防窺模式下皆可以接收到適足的光線L,而觀看到顯示裝置100提供的顯示畫面。另外,以本實施例上述的視角亮度而言,在一般環境光線下,位於方向D2(也就是位於視角為35度之處)上的觀看者OB2在廣視角模式下依然可以接收到適足辨識顯示畫面內容光線L。然而,位於方向D2上的觀看者OB2在防窺模式下則無法接收到足夠的光線L。此時,顯示裝置100在方向D2上提供的光線符合「不可視」的定義。也就是說,觀看者OB2無法觀看到顯示裝置100提供的顯示畫面,或者是無法辨識顯示畫面的內容。
以下列舉一些實施例,以說明在不同使用情境中,顯示裝置100在防窺模式下,其光線L的中央亮度、視角為特定角度之處的視角亮度以及在此使用情境的環境照度的數值以及上述參數之間的比例關係。在一實施例關於辦公室的使用情境中,環境照度例如是符合一般環境照度的736勒克斯(lx),而顯示裝置100的光線L的中央亮度例如是225尼特。在顯示裝置100於防窺模式下,位於視角為30度之處的視角亮度小於中央亮度的5%,並已符合「不可視」的定義。較佳地,位於視角為35度之處的視角亮度為中央亮度的0.44%,且此視角亮度例如是1尼特。另外,在一實施例關於辦公室的使用情境中,環境照度也例如是736勒克斯,而顯示裝置100設定為高亮度,其光線L的中央亮度例如是600尼特。在顯示裝置100於防窺模式下,位於視角為35度之處的視角亮度小於中央亮度的5%,並已符合「不可視」的定義。較佳地,位於視角為40度之處的視角亮度為中央亮度的0.16%,且此視角亮度例如是1尼特。由前述可知,當顯示裝置100的中央亮度較高時,於視角30度處,觀看者仍可看到或辨識顯示畫面。然而,當顯示裝置100的中央亮度較低時,於視角30度處,觀看者已無法看到或辨識顯示畫面。因此,藉由調控顯示裝置100的亮度,可使得顯示裝置100分別在廣視角模式與防窺模式下,其大於特定視角的顯示畫面分別調整為可視或不可視。當大於特定視角的顯示畫面調整為不可視時,顯示裝置100的防窺效果便得以實現。
在一些實施例中,顯示裝置100的光線L的亮度以及顯示裝置100的所在位置的環境光線的亮度都會影響觀看者能否觀看到或辨識顯示畫面。例如,在一實施例關於暗房的使用情境中,環境照度例如是0.3勒克斯,而顯示裝置100設定為較低亮度,其光線L的中央亮度例如是80尼特。在顯示裝置100於防窺模式下,位於視角為30度之處的視角亮度為中央亮度的5%,並已符合「不可視」的定義。較佳地,位於視角為35度之處的視角亮度為中央亮度的0.4%。於前述實施例中,於暗房的環境照度為0.3勒克斯且顯示裝置100的中央亮度為80尼特的情境下,其防窺模式的不可視的角度與辦公室的環境照度為736勒克斯且顯示裝置100的中央亮度為225尼特的情境下的防窺模式的不可視的角度相近似,可知環境照度會影響不可視角的角度範圍。另外,當觀看者在不同的環境照度下觀看顯示畫面時,定義為「不可視」的視角亮度與環境照度的比值也會不同。舉例而言,在一般環境照度為736勒克斯的使用情境下,視角亮度與環境照度的比值小於0.015尼特/勒克斯即定義為不可視。另外,在暗房中環境照度為0.3勒克斯的使用情境下,視角亮度與環境照度的比值小於13.3尼特/勒克斯即定義為不可視。
在本實施例中,藉由調整背光模組110輸出的光線的亮度,顯示裝置100便可以切換至廣視角模式或是防窺模式。當顯示裝置100切換至廣視角模式時,顯示裝置100的使用者(例如是觀看者OB1)以及旁人(例如是觀看者OB2)皆可以觀看到顯示裝置100提供的顯示畫面。當顯示裝置100切換至防窺模式時,則旁人無法看到或無法辨識顯示畫面的內容,因而達到防窺的效果。詳細而言,背光模組110輸出的光線L的亮度可以例如是透過驅動光源L的電流或電壓來決定。另外,顯示裝置100更可以包括切換鍵,用以切換顯示裝置100於這些顯示模式之間。舉例而言,可以透過實體按鍵或指令來快速調整驅動光源L的電流或電壓,以切換顯示裝置100於廣視角模式或是防窺模式之間,藉以開啟或關閉防窺功能。關於驅動光源L所需的電流值、電壓值或是其他參數,則可以配合環境光進行調整,本新型創作並不以此為限。
在本實施例中,顯示裝置100整合視角控制元件130而具有防窺的效果。光源112適於對應顯示裝置100不同的顯示模式(如廣視角模式以及防窺模式)而發出具有不同亮度的光線L,使得顯示裝置100的防窺的效果可以透過光源112的調整而開啟或關閉,而可以便利且快速地進行調整。另外,當使用者不需要防窺效果時,使用者無須將視角控制元件130移除並額外放置,而可以例如是直接透過切換鍵來調整光源112,進而將顯示裝置100調整為廣視角模式。因此,本新型創作的實施例的顯示裝置100在使用上具有良好的便利性。
此外,由於本實施例的視角控制元件130配置於顯示面板120以及導光板114之間,使得視角控制元件130可以在模組內設計。視角控制元件130可以搭配背光模組110既有的光學膜,而可以省略一般防窺片上設置的光學膜層,如抗反射膜等。因此,本新型創作實施例的視角控制元件130可以設計得較一般防窺片為薄,而使得本新型創作實施例的顯示裝置100的整體厚度小於一般顯示器搭配防窺片的設計的整體厚度。另外,由於視角控制元件130設置在顯示裝置100的模組內部而不必因切換顯示模式而取出,因此視角控制元件130與其他構件如顯示面板120之間不易發生藏汙納垢的問題。再者,由於本實施例的背光模組110藉由具有多個光學微結構MS的導光板114搭配轉向膜118來導引光線L,使得背光模組110輸出的光線L的輝度可以提升。因此,在本實施例中,即使顯示裝置100在防窺模式下,觀看者還是可以在其可視範圍內接收到具有適足亮度的顯示畫面,且顯示裝置100可以例如是節省50%的耗能。
綜上所述,本新型創作的實施例至少具有以下其中一個優點或功效。在本新型創作的實施例的顯示裝置中,視角控制元件與導光板以及顯示面板相疊置,且顯示面板以及視角控制元件配置於背光模組輸出的光線的傳遞路徑上,因此顯示裝置整合視角控制元件而具有防窺的效果。另外,光源適於對應這些顯示模式而發出具有不同亮度的光線,使得顯示裝置的防窺的效果可以透過光源的調整而開啟或關閉。因此,使用者在不需要防窺效果的情況下,無須將視角控制元件移除並額外放置,使得本新型創作的實施例的顯示裝置在使用上具有良好的便利性。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新型創作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新型創作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新型創作申請專利範圍及新型創作說明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新型創作專利涵蓋之範圍內。另外本新型創作的任一實施例或申請專利範圍不須達成本新型創作所揭露之全部目的或優點或特點。此外,摘要部分和標題僅是用來輔助專利文件搜尋之用,並非用來限制本新型創作之權利範圍。此外,本說明書或申請專利範圍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第三”或”第四”等用語僅用以命名元件(element)的名稱或區別不同實施例或範圍,而並非用來限制元件數量上的上限或下限。
100‧‧‧顯示裝置
110‧‧‧背光模組
112‧‧‧光源
114‧‧‧導光板
116‧‧‧反射元件
118‧‧‧轉向膜
118a‧‧‧稜鏡柱
120‧‧‧顯示面板
130‧‧‧視角控制元件
132‧‧‧光吸收單元
134‧‧‧光穿透單元
136‧‧‧透光膜
140‧‧‧膠框
150‧‧‧背板
Ax‧‧‧光軸
AD‧‧‧排列方向
BS‧‧‧底面
D1‧‧‧法線方向
D2‧‧‧方向
ES‧‧‧出光面
GS‧‧‧柵欄結構
IS‧‧‧入光面
L‧‧‧光線
MS‧‧‧光學微結構
OB1、OB2‧‧‧觀看者
P1、P2、P3、P4、P5、P6‧‧‧數據點
S1‧‧‧第一表面
S2‧‧‧第二表面
SS‧‧‧側面
X‧‧‧第一軸
Y‧‧‧第二軸
Z‧‧‧第三軸
θ‧‧‧夾角
θ1、θ2‧‧‧光發散角度
圖1A繪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圖1B繪示圖1A實施例之視角控制元件吸收大角度光線的示意圖。 圖2繪示圖1A實施例之顯示裝置分別在廣視角模式以及防窺模式下亮度對視角的作圖(在一視角區間內)。 圖3A以及圖3B繪示圖1A實施例之顯示裝置分別在廣視角模式以及防窺模式下亮度對視角的作圖(在不同視角區間內)。
100‧‧‧顯示裝置
110‧‧‧背光模組
112‧‧‧光源
114‧‧‧導光板
116‧‧‧反射元件
118‧‧‧轉向膜
118a‧‧‧稜鏡柱
120‧‧‧顯示面板
130‧‧‧視角控制元件
140‧‧‧膠框
150‧‧‧背板
Ax‧‧‧光軸
AD‧‧‧排列方向
BS‧‧‧底面
D1‧‧‧法線方向
D2‧‧‧方向
ES‧‧‧出光面
IS‧‧‧入光面
L‧‧‧光線
MS‧‧‧光學微結構
OB1、OB2‧‧‧觀看者
S1‧‧‧第一表面
S2‧‧‧第二表面
SS‧‧‧側面
X‧‧‧第一軸
Y‧‧‧第二軸
Z‧‧‧第三軸
θ‧‧‧夾角

Claims (8)

  1. 一種顯示裝置,具有不同的多個顯示模式,包括: 一背光模組,包括:       一光源,適於發出一光線;以及       一導光板,配置於該光源旁,該光線通過該導光板後由該背光模組輸出; 一顯示面板,配置於該背光模組上;以及 一視角控制元件,與該導光板以及該顯示面板相疊置,且該顯示面板以及該視角控制元件配置於該背光模組輸出的該光線的傳遞路徑上, 其中該光源適於對應該些顯示模式而發出具有不同亮度的該光線。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導光板包括一入光面、連接該入光面的一出光面以及相對於該出光面的一底面,該底面具有多個光學微結構,且各該光學微結構為一內凹結構,各該內凹結構具有相連接的一第一表面以及一第二表面,且各該第一表面面向該光源,其中該光線經由該入光面進入該導光板,且該光線在該第一表面上反射後經由該出光面離開該導光板並由該背光模組所輸出。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背光模組更包括一轉向膜,配置於該導光板以及該顯示面板之間,該轉向膜包括多個稜鏡柱沿著一方向排列,且該些稜鏡柱面向該導光板。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沿著該視角控制元件的一法線方向離開該視角控制元件的該光線具有一中央亮度,且沿著與該法線方向具有一夾角的一方向離開該視角控制元件的該光線具有一視角亮度,其中該夾角落在30度至90度的範圍內,且該視角亮度與該中央亮度的比值落在0.05至0的範圍內。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些顯示模式包括一防窺模式以及一廣視角模式,在該防窺模式中,該背光模組輸出的該光線沿著一法線方向具有一第一亮度,在該廣視角模式中,該背光模組輸出的該光線沿著該法線方向具有一第二亮度,其中該第二亮度與該第一亮度的比值大於2。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視角控制元件包括一柵欄結構,該柵欄結構包括多個光吸收單元沿著一排列方向平行且間隔排列設置,且該些光吸收單元的材料為光吸收材料。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顯示裝置,更包括一切換鍵,用以切換該顯示裝置於該些顯示模式之間。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視角控制元件配置於該顯示面板以及該導光板之間。
TW106203207U 2017-03-02 2017-03-08 顯示裝置 TWM54650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196390.3U CN206594419U (zh) 2017-03-02 2017-03-02 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46509U true TWM546509U (zh) 2017-08-01

Family

ID=601269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203207U TWM546509U (zh) 2017-03-02 2017-03-08 顯示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6594419U (zh)
TW (1) TWM546509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43897B (zh) * 2019-12-17 2021-10-21 中強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組
US11460627B2 (en) 2019-12-17 2022-10-04 Coretronic Corporation Backlight modul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08911B (zh) * 2018-12-18 2020-11-01 億光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發光裝置
CN109686244A (zh) * 2019-02-02 2019-04-2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面板
CN115857222A (zh) * 2022-11-04 2023-03-28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6449600B (zh) * 2023-04-11 2024-07-02 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43897B (zh) * 2019-12-17 2021-10-21 中強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組
US11460627B2 (en) 2019-12-17 2022-10-04 Coretronic Corporation Backlight modu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594419U (zh) 2017-10-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82466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10359664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TWM546509U (zh) 顯示裝置
US10197828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US10324299B2 (en) Video wall display device
JP4487629B2 (ja) 面照明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CN105549238A (zh) 可切换防窥显示装置及背光源
US9322981B2 (en) Liquid display apparatus
KR20150057954A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TWI567703B (zh) 顯示裝置
US20180059308A1 (en) Backlight module,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WO2019080627A1 (zh) 防偷窥装置、防偷窥显示器及控制方法
TWM595237U (zh) 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JP6990645B2 (ja) 光学フィルム及びこれを含む表示装置
TW201717175A (zh) 顯示裝置
JP4077297B2 (ja) 表示装置及び携帯型情報端末機器
TWM623305U (zh) 顯示裝置
US20150168784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TW201721247A (zh) 光源模組以及顯示裝置
JP2014178454A (ja)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N103676305A (zh) 一种双面液晶显示器
KR20110106616A (ko) 양방향 액정 표시 장치
JP2005092192A (ja) 両面発光照明ユニット
KR102128924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CN205405002U (zh) 可切换防窥显示装置及背光源